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08 12:07:47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1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残疾儿童数量的与日俱增,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很好的解决了我国特殊儿童入学的问题。然而面临着残疾儿童数量的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有限的问题,随班就读成为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就近入学的一条有效途径,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最少受限制环境的原则,特殊儿童可以选择一种教育方式,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的变化选择新的教育形式,这能够使特殊儿童接受适合其需要的教育。特殊儿童在接受了康复治疗后,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和正常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使其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虽然特殊儿童是在康复的情况下进入普通学校的,但是身心发展特点与正常儿童仍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普通学校的教师掌握一定的特教技能,这样才能对特殊儿童有的放矢。

 

二、具体措施

 

1.在职培训“走出去”

 

在普通学校面对的大多数学生都是普通学生,即使有特殊学生数量也是很少的。这样教师很难了解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特殊儿童的教学也是力不从心。因此可以组织教师去特殊教育学校观摩教学,通过在特殊教育学校实习来掌握一定的教学经验,加深对特殊儿童的全面了解。我国现行特殊教育法规和规章对特殊教育学校(班)没有普便要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在1994年7月21日原国家教委制定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试行办法》中则提出了“对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应当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制定和实施个别教学计划”的要求。这从法律上规定随班就读教师应当具备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能力,因此随班就读教师可以通过在特殊教学学校的实习来获得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对班级中的特殊儿童有的放矢。

 

2.在职培训“请进来”

 

特殊教育教师作为特殊学生的主体教师,理论和经验都很丰富,应当对随班就读班的教师进行指导并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巡回指导。发展较好的随班就读学校都设立了资源教师和资源班,这样特殊学生可以定期的接受特殊学校教师的巡回辅导,在这期间我们随班就读班的教师可以和特殊学校的教师进行学习。理论过渡到实践有一段距离,而特殊学校教师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指导则使我们的教师把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践之中。

 

和其他随班就读的学校加强联系,邀请在随班就读工作中做得好的教师来学校演讲,加强随班就读教师的教学研究,经常有计划的开展教学交流,及时推广教育教学管理经验,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提高。

 

普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的,所学知识及教育教学理论仅限于正常儿童,缺乏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来源于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去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或者是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进行“充电”,实现继续教育。了解特殊教育的概况,需学特殊教育概论课程;在课堂上正确处理特殊儿童个体与普通儿童集体之间的关系,需学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课程;改变特殊儿童的不良习惯以及纠正特殊儿童的不恰当的行为,需学行为改变技术课程以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评估等特殊教育课程。

 

3.加强职前教育

 

要使随班就读工作得以有效长远的开展,就必须进行职前教育,在大学里培养随班就读的教师。我国的普通师范院校与特殊教育院校各行其是,互不相干,没有很好的融合状态。这样导致普通师范生没有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对待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无从下手。在大学期间可以开设相关的特殊教育方面的课程,如特殊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行为改变技术等等。为了加强师范生对这些课程的认真程度,可以把这些课列入专业课成绩的,从而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

 

师范生可以参加针对特殊儿童举办的义工活动和志愿者协会等,这样可以使其对特殊儿童有个初步的了解,为从事特殊教育做好心理准备。在教育实习上,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师范生在特殊教育学校实习,了解特殊儿童,积累特殊教育的教学经验,为以后做好随班就读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4.优化学校自身对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1)领导首先要选拔一批具有爱心、责任心,富有激情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特殊儿童进入班级和普通儿童一起学习,这要求教师对特殊儿童给予的关爱和对普通儿童给予的关爱的分量是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普通儿童的还要多。只有对特殊儿童有爱,才能有信心,有耐心的对其进行教育。对特殊儿童一定要有责任心,否则“随班就读”就可能变成“随班就坐”,这样对特殊儿童毫无意义,甚至带来伤害。

 

(2)有竞争才有动力,没有竞争就像呆在温水里的蛙。大多数随班就读的“随班生”的成绩都不被列为学生总成绩之内的,这样也无从知晓随班就读班的教师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了争取奖金,荣誉等等,很多随班就读班的教师忽略了特殊学生。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普通学校可以效仿特殊教育学校,为我们随班就读班的教师举办省级或者全国性的基本功大赛,这样能大大的调动随班就读教师的积极性,同时在学校内部对成绩突出的随班就读教师进行适当的奖励,并与其他随班就读班的教师进行经验交流,这将会对教师所学的特殊教育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3)普通学校的图书馆可以适当的增加有关特殊教育方面的书籍,例如《行为改变技术》、《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会方便教师及时查阅有关特殊儿童的资料,了解如何处理特殊儿童的突发事件,以及在教学中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教学和良好的教育。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2

随班就读模式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的两周之内,北京市残联就联合北京市教育部门了《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和《北京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管理办法》,规定北京市听力、肢残、言语、视力、智力及精神等7类残疾孩子,可享受双学籍制度,即除了可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将接受能力评估,符合条件者可就近就读普通学校。

随班就读对象是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儿童少年,包括脑瘫、孤独症及其他类别的残疾儿童少年。让残疾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无疑更有利于孩子融入社会。每个残疾孩子应该有机会接受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上特教学校或接受送教上门服务。北京市规定,学校应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结合其特殊需要给予妥善照顾,以每班安排同类残疾随班就读学生1人至2人为宜,原则上最多不超过3名。

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表示:残疾孩子与健全孩子一起就读,可更全面地了解、适应社会;而对健全孩子来说,也可以学习如何帮助别人,并获得激励。北京残疾人中小学在校生有8200人,有5600人在随班就读。这个比例不到70%,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分析发现,小学、初中接纳残疾生相对高中而言,还是比较乐观的,一到高中阶段,残疾人就较难进入了,只能去上残疾人职业学校。因为上高中需要凭分数,需要考体育,肢残孩子考体育肯定是零分。只有取消对残疾孩子体育要求,才能实现残疾学生入学普通高中。对此,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教委将与学校进行专门研究,解决残疾孩子随班就读问题。

无障碍设施成为瓶颈

制定相应的政策可以马上就办,但是硬件改造需要时间和金钱投入。残疾人随班就读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无障碍环境远远不够。北京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残疾孩子在普通学校入学时常遭到拒绝,理由之一是学校不具备接纳残疾学生的环境条件。很多学校里没有电梯,没有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卫生间,没有供轮椅走的坡道。残疾学生出行、学习极不方便。

北京中小学现已承诺招残疾生就近入学,并在年内完成校园设施的无障碍改造,让残疾孩子在校园出行、学习更方便。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执行理事会理事长吴文彦说,为了方便残疾孩子在学校就读,残联等部门将开展全市中小学无障碍设施、师资状况调查,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市融合教育推进专项规划,并分步骤对全市中小学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工程、资源教室建设工程和康复师资培养计划。残联等部门还将启动对残疾少年儿童就学需求的调查,针对随班就读学生,还将启动辅助器具适配项目,实现随班就读学生学习交流无障碍,并将试点开展“康教结合”的学前教育,为残疾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提供康复技术支持。今后,融合教育要进一步向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延伸,大学也要加入此行列。

针对“尽可能随班就读”的要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提出,要做到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必须转变将残疾学生当作“特殊”学生对待的思想,同时要将保障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纳入财政预算。熊丙奇介绍说,在加拿大没有特殊教育学校,所有残疾、智障的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入学。为此,学校为残疾学生设立了专用设施、通道,而政府部门为此投入大量资金。平均算下来,政府为每个有肢体、智力障碍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上学每年要支付3万加币。这是生均培养费的4倍左右。很多地方的校园一直忽视无障碍设施建设,其他诸多细节上也存在人性化缺失的现象。也许,我们现在需要从校园建设规划标准上开始认真考虑如何体现人性化,尽快使每个校园都成为无障碍校园。

近年来,一些地方的部分学校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建设无障碍校园。2009年秋季开学,武汉市有14所经过新建、扩建后的中小学在校园内增设了无障碍设施。位于~口区的武汉市博学初中的走廊栏杆均比以往降低了10公分,从一楼到操场的走道楼梯边,也有了可以直接通过的坡道,一间无障碍卫生间也投入使用。在该区的常码头中学,新生王新由于出生时体内的直肠长度不够,医生经过手术,从他的小肚子上接出了一个排泻管道,他只能每天背一个袋子在身上,装自己的排泄物。每天,王新的妈妈都到学校来,帮助他清理。以往,这是一件让王新很担心出丑的问题。不过现在,他可以使用学校的无障碍卫生间,不仅比较隐蔽,使用起来也更方便。

陕西省西安市2014年初的《西安市创建无障碍环境市县实施方案》规定,中小学建筑无障碍改造率不低于40%。在全国范围内完善中小学校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是为了推广随班就读。让残疾、自闭、智障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一起学习,已是一种国际趋势,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而不是被当作特殊群体学生对待,而且对其他学生来说,这也是一种教育。为他们专门设立一所特殊学校,是容易的,让他们和其他孩子一样,接受平等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挑战。为此,中央向各地给予了补贴,地方政府也给予了配套补贴。在西安的无障碍改造计划中,中央政府拨款260万元,陕西省政府也拨款5000万元。

携手残联发展融合教育

2012年,东莞市残联表示,东莞将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东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将“成立市无障碍设施建设评估督查委员会”。不过,这个统筹部门却至今未成立,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的职能至今仍分散在各个部门。其中,无障碍中小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100个城市创建了无障碍建设城市。

目前,全国残联及各地残联正在促进建设无障碍城市工作,其中,专门把发展无障碍中小学和残疾人融合教育列为重点工作。对于教育部门来说,与残联携手发展这些工作,将使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残联提出的融合教育,在欧美又称全纳教育。十几年前,中国的教育部门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提法:随班就读,确立了我国残疾学生的教育原则。我国教育专家研究发现,全纳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一致性。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倡导教育应注重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德育为导向,以创新为突破。创新的氛围是建立在自由、团结、和谐、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认为,课程应该适应儿童的需要。学校应该提供学习各种课程的机会,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具有不同能力和兴趣的学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课程是为了学生,而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学习。课程教学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多样性和各自的差异性。

但在多数地方,这种教育观和教育原则没有得到认可,更谈不上普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投入不足,学校没有接纳残疾学生就读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到,要“尽可能在普通学校安排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无障碍设施等建设,为残疾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便利”。如果不投入大量资金加强校园设施建设、改善教学服务,那么,“尽可能”就会变成没可能。

新建学校均应无障碍

陕西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紧迫性。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陕西省各类适龄残疾儿童未入学人数有5437人,视力、听力、语言、治理四类残疾儿童在校生仅有5166人。在这种情况下,所有义务教育学校都应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2011年的一项全国调查显示,在中国有60%的残疾学生得到教育机会,他们中的大部分是随班就读,还有近40%的残疾儿童处于失学状态。

即使是进入学校随班就读的学生,也出现了由于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不适应状态。有研究显示,由于普通学校缺乏无障碍设施,一些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无法与其他学生一样参加各种活动,甚至一些日常活动也需要其他学生照顾。这种情况使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产生社会退缩行为,即不愿、不敢和其他学生交往,怕给别人添麻烦,怕受到别人的嘲笑和冷眼。本来是希望残疾学生能够更加社会化的融合教育,反而导致他们更加自惭形秽。

一所专为融合教育设计的无障碍学校给出了解决方案。这所学校是由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多家企业捐建的全国首家全部无障碍学校,名为“都江堰市友爱学校”,于2009年9月在四川省都江堰市建成开学。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江上舟介绍说,这是全国首家全部无障碍学校,由加拿大著名的cpc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抗震设防烈度8度以上。学校内将安装12部电梯,以方便肢残学生。该校占地80亩,校内建筑最高3楼,学校规模为36个班,可容纳学生1600余人。学校各楼宇之间都有廊道连接,学生可坐着轮椅直接从宿舍3楼到达教学楼3楼,宿舍有专门停放轮椅的地方,有残疾人厕所,食堂有专门的餐桌,运动设施有残疾人专用的。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者都能无障碍地获得信息。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3

[摘 要] 随班就读是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现象。在随班就读教育中,构建一支既适应普通教育又适应特殊教育及其差异教学的教师队伍尤为重要。目前,随班就读教师存在着缺乏技术支持、缺乏系统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等问题,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支持性研究,构建科学的培训模式,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对残障儿童接受普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随班就读;教师教育;培训

一、问题起源

社会民主化的提升进一步要求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教育资源从属公共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人类文明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实力与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教育资源区域间的差异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区域内外教育资源共享程度稳步提升,资源分配的焦点逐渐转移至不同人群之间,全纳教育及融合教育理念相继被提出并演化为多种实践模式,“随班就读”正是其中的一种,通过使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同班同读,获得相同的教学计划、教学方式、教育资源,逐渐脱离长期以来隔离教育的现状,增强外界对于残障学生的了解 [1]。随班就读从物理性融合、社会性融合及课程性融合三个方面投射融合教育内涵。所谓物理性融合是指将两个群体安置于同一物理环境下接受教育,使二者共同平等地参与学习生活。社会性融合是指融合双方通过长期的共同学习,形成互为尊重、互帮互助的团体关系,营造融合氛围。课程融合更多地强调学习主体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设计与实施实现学习主体的共同发展。残障学生不同于普通学生,表现为机体功能性与心理性差异,在促进三个融合的过程中,学校除了提供相应的“辅助设备”“教学材料”作为支撑,还应当构建一支从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适应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结合的差异教学,具备相关专I素养、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队伍。

二、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困境

(一)角色界定模糊

想要全面理解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方向,明确培训目标、提升培训质量,对教师的角色定位至关重要。一直以来,随班就读教师被固化为从教人员,束之于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培养,缺乏特殊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传授,虽然接受过培训的教师容易符合整体的教育需要,但面对残障学生个体需要的时候就显得手足无措,囿于先天的机体功能残缺,同普通学生相比,残障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学习障碍与心理压力,需要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助,帮助其重拾信心与勇气。随班就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担当着“教师”的角色,更多是充当学生的“辅导者”“心灵导师”“康复者”。融合教育特殊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残障学生与普通学生教学上的融合,更旨在于让两个群体相互间获得人格与地位上的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促进,让处于弱势的残障学生切实拥有与普通学生同样的文化感受,需要组织并理清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方向,扎实推进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促进教师对普通群体及特殊群体个别疏导与整体协调的能力的提升。[2]

(二)缺乏系统培训

从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体制来看,随班就读教师虽然理论上被给予了概念及内涵的界定,相关院校政策文本里也涵盖了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内容,但在实践中却差强人意。[3]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双轨制的教师培养制度,普通学校的教师由普通师范大学(学院)培养,教师在平时的学习中难以接触到有关特殊人群教育方面的理念、知识与技能。能够获得相关知识的特殊教育教师,一般都是由普通师范大学(学院)下设的特殊学院或特殊教育师范大学培养,两条培训路径并行。我国随班就读的教师基本上是由普通教师承担,随班就读教师教育尚未形成明确的专业体系,缺少系统的培训内容和专业的师资力量,从业后所需的职业相关知识的获取多是依靠后期短期培训,内容多时间短产生的矛盾使培训质量难以保障。

(三)定位模糊

现阶段,对随班就读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培训内容较为混乱,既包含特殊教育的鉴定与评估、心理与教育、学科教学法、康复训练等特殊教育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也涵盖关于全纳教育理念、随班就读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具体化教学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资源教室的建设与运作等随班就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缺乏“系统思维”,既没有根据课程难度与培训内容划分阶段,也没有根据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职责划分明确的学习方向。[4]组织培训中将不同职责的随班教师,有时甚至将从未接受过培训的教师与培训过的教师安排至一起学习,这样不仅降低了培训效率,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缺乏技术支持

通过对全国几所覆盖特殊教育专业的院校走访调查后发现,目前教师在职期间所能够获得的支持性资源中,源自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最为稀缺,一方面,具备特殊教育资源的院校缺乏合理的办学定位,无法依托自身办学优势促进区域内全纳教育资源的聚合,造成校际间合作不充分,专门特殊教育学校的人才资源难以共享;另一方面,特殊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特殊人群在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高,传统的师范教育对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缺少必要的宣传与支持,致使该领域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甚至出现“用人荒”的现象。从普通教师中选拔、培养、提炼一批符合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理念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化解用人危机的有效举措。

三、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路径分析

(一)加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支持性研究

随班就读是普通机构提供特殊教育社会服务,完善特殊系统的重要内容,教师是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具体实践者,更是融合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倡导者,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教育的教学质量,培育与专业学习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获得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关系到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实践结果。[5] 鉴于现阶段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培养与培养体系不足的现实,学校首先先应当围绕随班就读教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开展相关支持性研究,依据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路径划分研究方向,探查我国在随班就读教师培训的现状,设定明确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强化随班就读教师培养在特殊教育知识、技能、态度三个方面的应用型研究,注重具体内容在实践层面的细化,将具体内容与培训项目的设计紧密联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实践性。参照特殊学生在心理疏导、学习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具体要求,构建以实践需要为指导的课程体系。丰富理论研究在相关政策制定中的借鉴意义,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提供必要的法理支持。

(二)构建“自主探索”与“融合文化”共生的培训模式

融合文化其实质是指对多元价值文化的包容与接纳,以无限的文化视野看待有限的文化内涵,尊重、理解、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持续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与质量。将融合文化寓于随班就读教师培训之中,能够赋予随班就读教师对职业的崇高使命感,避免教师在面对多样化群体中因歧视、偏见等因素造成精力的投入偏差。融合文化是一种观念,反映在个体之中,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态度,态度的养成不同于技能,不仅在于持续的文化接受,更需要恰当的文化自觉,亦或者说是学习的“自主探索”,目前随班就读培训之所以难以实现“自主探索”精神的养成,大致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前景期望值不高,不报有长期从事的愿景,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草草了事、止足不前;另一方面,培训缺少激励机制,难以唤起学员独立研究、积极探索的学习热情。前者类属宏观研究,此处不再赘述。针对于后者,在构建培训模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评价反馈对学习者“自主性”培养的激励作用,使结果反馈与过程反馈相结合,保障反馈的及时、准确、有效。此外,培训中应当拓展开放式命题的研究,引起学员对问题情景的关注,发挥教职人员的指导作用,从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学员的学习浓度、引发学习兴趣。“自主探索”与“融合文化”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学员的职业信守,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对于随班就读教师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政府y筹规划,培养专业化的师资力量

政策及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是随班就读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但是政策不完善,或者不能真正贯彻落实,会阻碍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湖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中明确规定:“开展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普通中小学和送教上门学校师生比按1:5标准配备专业教师。”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有相关的培训,但由于缺少系统、专业化的职前师资培养,湖南省从事随班就读的教师大多数是由普通教师担任,并不具备完善的特殊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据笔者调研,湖南省某一学校自1991年开始接纳残疾儿童随班就读,1995年被评为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点,是湖南省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工作时间最长、经验最为丰富的学校之一。对于随班就读学生,此学校采取“随班就读与集中补偿相结合”的特教模式,并设立了一名兼职资源教师和多名兼职的康复训练、集中补偿教师。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20多年以来,却没有一名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虽然随班就读教师会不定期地参加相关的培训,当地特殊教育学校也会定期来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指导和视察,但是,教师们仍反应对于特殊教育知识的欠缺。针对缺乏系统化、专业化岗前培训问题,要为随班就读师资培养培训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并为教师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各级各类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统筹安排,一是贯彻落实相应方针政策,增强执法力度,在发挥特殊教育中心学校的引领作用下,要严格按照比例配备相应的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并发挥其示范引领及辐射作用;二是明确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目标,加大培养力度,强化培训机制,使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普通教师掌握随班就读班级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理。

(四)加大随班就读宣传力度,坚定教师、家长的态度和信念

教师、家长以及社会对随班就读的态度和信念对推进随班就读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有些教师没有形成对特殊儿童接纳的态度,也不愿承担这份责任,有些家长不愿承认自己孩子不同于普通孩子。笔者通过某些学校老师反应,有些老师意识到班级里有特殊儿童,会向学校提出劝退这些孩子的请求,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没有专业能力和多余的精力管理随读生。由此可见,转变教师和家长对随班就读和特殊儿童的态度是师资培养培训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各级各类政府和学校需要加大随班就读的宣传力度,让社会所有人群重视这个问题,并坚定教师及家长的态度和信念。[6] 在师资的培养培训过程中,需要融合并加强培养培训教师的随班就读态度和信念,通过对随班就读的解读和分析、随班就读相关实践教学活动、随班就读学校观摩等使教师意识随班就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充分认可并接纳随班就读儿童。

参考文献

[1]俞林亚.提升区域随班就读质量的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04):11-17

[2]王振洲.我国随班就读学校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绥化学院学报,2013,(07),20-24.

[3]李泽慧.关于随班就读师资在职培训问题的思考[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2,(04),1-4。

[4]赵斌,姜小梅.我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师资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J].绥化学院学报,2014,(04),5-9.

[5]王雁,王志强,程黎,王红霞.随班就读教师课堂支持研究[J].教育学报,2013,(06),67-74.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4

班级

204

班主任年制

11

心理健康证书级别

C证

班主任姓名

范国跃

特色创建项目名称

书香伴我行 励志人生路

一个班级的进步,需要很多方面的原因。学校的情况,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都是很重要的,当然学生的学习认真程度和学习的努力情况是最重要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好学生是最重要的。一个班主任就是带领班级继续前进的最大的动力,我相信自己能够做好,只要自己不断的努力,我就坚信自己的班级可以走的更远!新的学期又是一次新的挑战,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1、班级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时时有事做。

2、及时检查反馈,形成良好的班级运行机制。

3、营造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的艺术。

4、班级风貌:做人要自尊,行为要自律,说话要诚实,学习要勤奋。

5、坚持每节课的课前三分钟分享、天天练好字的好习惯。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二年级(4)班共有34名学生。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针对班级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我制定了这学期如下几个工作要点:

1、班集体建设:

这学期,我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意识。学生知道自己身处在集体之中,应该为集体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让学生有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我想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培养,以利形成凝聚的班集体。

2、注重班干部培养:

班干部是班集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本学期,我在班干部产生上采用了任命和竞选相结合的办法。让出两个名额由班级学生通过竞选产生,自荐和推荐相结合。通过竞选,不但选出了班级学生喜爱的小干部,更主要地培养了学生积极竞争,为班级、为同学服务的意识。我想后者是更为积极重要的。

3、抓好班级常规教育: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是规范小学生行为准则的尺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校学习,需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常规习惯的保障。在学习习惯中,紧抓课前准备,抓课堂纪律。牢记没有良好的课堂纪律保障,学生就不可能很好地把课堂学习到的知识接受进去。抓学生的作业书写,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和爱惜书本的习惯。抓学生学会听话,养成专心、专注地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在常规习惯中,抓劳动常规,抓卫生常规,抓学生两操,教育学生懂文明、讲礼貌,培养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4、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转化后进生是班主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功。首先要把真诚的爱给予后进生。要做到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倦,态度上不粗暴,方法上不简单。要用自己对差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他们的心灵之门。其次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也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5、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合理分工各负其责,给他们充分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管理计划管理班级,并及时总结,找出不足,以利再战。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从而提高后进生的自信心。

我愿意用自己的爱心为我们班的孩子指明前进的方向,只要自己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和思想素质都能够得到提高,我做出什么努力都是值得的。在新的学期里,我会以身示范,带领我们班的学生努力前进!

一、指导思想

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引领同学们陶冶情操、修养品性、提升境界,努力营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推动学习型班级、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建设具有班级特色、书香氛围浓厚、环境优美整洁、富有激励性的班级文化氛围,关注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长远发展,从进步书籍中体会励志哲理。

1、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2、发挥每一位学生的创造力,积极参与班级布置并定期更换,勤写读书笔记,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形成班级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3、建立健全的班级制度,包括班级公约、奖惩制度、值日生制度等等,以此约束学生的言行。

4、建立班级岗位责任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

5、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6、建立班级图书角,努力扩大班级藏书量,调动每一位学生的读书积极性,鼓励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写好读后感,让全体学生“感激书籍,享受阅读”。

二 、具体内容:

班级名字:书香班级

班魂:优、雅、勤

班级形象: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

班级公约:学风严谨 奋勇拼搏 优雅大方 文明守信 心胸宽广 表里如一

尊师爱友 团结互助 自立自强 知恩图报 静净敬竞 永不言弃

班级口号:扬帆摆舵 奋勇拼搏

三、形式内容:

活动主题:书香伴我行 励志人生路

活动步骤 :

第一阶段:制定方案。班级制订读书活动总体方案,学生分别制定自己的读书活动计划;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按计划组织实施读书活动,教师定期督促检查读书活动;经常进行读书感想交流活动,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写出读书心得。

第三阶段:汇报、表彰。

1、组织学生、家长举行班级读书汇报活动;

2、举办读书展览会,并在学生、家长当中评选“优秀组织奖”、“优秀读书活动创意奖”、“读书明星”等奖项;

班级活动内容:

1、“读书改变了我”(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

2、“书香人生路”演讲比赛

3、“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

4、“读书日记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5、自编自演中外文学名著(剧本征集、表演)

6、“用耳朵阅读”名著故事会

7、读书小报评比活动

8、亲子共读展示活动

9、“枕着书香入眠”睡前读书普及活动

学生活动部分:

1、“每天必读,读中积累”读写活动:教育学生每天都要阅读自己选定的图书,并能够随时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和积累本相结合,填写每周阅读档案卡,并请家长签字。以此帮助学生养成每天读书、注意积累的好习惯。

2、“书海流韵”交流活动:每月最后一周班会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读书活动阶段汇报、展示、交流。同时,根据阅读活动情况,随时进行班级读书活动典型的交流展示活动。

3、“好书推荐”活动:评选出小学生最喜爱的书籍并向全班同学推荐。

4、“书香人生路”读书节汇报活动。

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工作:

1.出台少先队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各大队围绕总队部计划制定大队工作计划。

2.召开大队辅导员会议,交流新学期工作思路。

3.结合3.5雷锋日开展“捐出一元压岁钱 快乐公益我助力”学雷锋献爱心活动。

4.3.12植树节组织开展“海娃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植绿护绿活动。

5.各中队出版主题黑板报。

6.组织少先队员观影活动。

7.组织完成学生寒假作业的评比活动。

8.开展少先队每月争章活动(本月学校特色章是“爱绿护绿章”)

9.“读书改变了我”(我和书的故事)征文活动

10.“书香人生路”演讲比赛

四月工作:

1.开展“清明节祭祀先烈”红色研学活动。

2.在三、四、五年级开展“讲好英雄故事 学好英雄精神”讲故事比赛,选拔优秀学生组建“海娃红色志愿宣讲队”。

3.各中队出版主题黑板报。

4.进行中队长培训活动:队仪式的学习。

5.开展校级“十佳孝星”评选活动。

6.开展少先队每月争章活动(本月学校特色章是“先锋榜样章”)

7.“我的读书名言”征集活动

8.“读书日记伴成长”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

五月份工作:

1.开展队员五一假期实践活动。

2.第三大队开展“童心向党”主题大队活动。

3.开展“海娃红色志愿宣讲队”培训活动。

4.开展校级“新时代好少年”与“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活动。

5.各中队出版主题黑板报。

6.组织少先队员观影活动。

7.开展少先队每月争章活动(本月学校特色章是“孝亲敬老章”)

8.自编自演中外文学名著(剧本征集、表演)

9.“用耳朵阅读”名著故事会

六月份德育

1.6月1日一年级第一批新队员入队活动。

2.“红领巾志愿者”社区垃圾分类实践活动。

3.开展“海娃红色宣讲队”实地研学活动。

4.各中队出版主题黑板报。

5.开展少先队每月争章活动(本月学校特色章是“快乐成长章”)

7.读书小报评比活动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5

第一,充分认识特殊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融合教育发展。特殊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残疾儿童少年获得成长、融入社会的重要保障,其发展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北京市历来重视和保障残疾人权利和特殊教育的发展,例如:《北京市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2012年在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刘淇同志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积极发展特殊教育”。2000年以来,北京市教委接连出台多项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北京市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和运行机制,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加大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力度。今年,北京市政府又出台了融合教育行动计划。

融合教育主张最大可能地在普通学校接受适合普通教育的残疾学生,它着意于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寄予着包括众多残疾儿童少年在内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融合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是人们对残疾观不断演进的结果,也是世界特殊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以前人们对残疾的理解多集中在残疾人的机体缺损和生理功能障碍上,并从障碍的角度解释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认为残疾是个体的悲剧,这是一种“医学一生物模式”的认识。经过残疾人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和社会文化的发展,人们对残疾的认识也逐渐发生转变,从原来对“个人悲剧”的关注转向到对整个社会环境、制度以及文化的关注,更多从“社会一文化”模式来理解残疾和由此带来的障碍。这种转变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提供了理论推动力。伴随着残疾观的演进,特殊教育也逐渐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一体化教育”、“回归主流运动”、“融合教育”等新理念渐次出现。这些教育思潮和实践的核心是打破隔离式特殊教育的封闭状态,让残疾儿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尽可能在最少受限制的普通学校或者普通班级中与普通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从而更好地促进残疾儿童少年融入社会生活。

融合教育不仅昭显着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也为整个教育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与融合教育有着广泛内涵交集的“全纳教育”思想,与全民教育思想相得益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2008年,第48届世界教育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其主题就是“全纳教育:未来之路”。我国原国务委员、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在大会主旨发言中肯定了“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受教育权是基本人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的基本理念,肯定了全纳教育对建设和谐世界产生的积极且重要的影响,表达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用知识完善自我,创造美好人生”的美好理想。刘延东同志还代表中国政府表达了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在推进全纳教育方面做出贡献的承诺。

可以说,以融合教育为代表和集中体现的新型教育思想和实践,正以丰富的内涵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惠及广大残疾儿童少年。完善的支持保障体系,清晰的管理服务,优质的教育教学,为他们健康成长和融入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应对挑战。多年来,北京市一直重视开展随班就读教育,并将之确立为推进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北京市就贯彻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先后出台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各区县开展建立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提供强力保障,在全国较早开始探索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2002年起增设专项资金着力推进资源教室建设。北京市在随班就读的政策支持、物质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切实的实践,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北京市有近6000名残疾学生在1093所普通中小学就读,这些学生约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6%;接收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占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近80%;随班就读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5500元。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首都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已经形成。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市、区特殊教育中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2009年,北京市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更名为北京市特殊教育中心,功能拓展至科研、教研、师资培训和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今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特殊支持教育中心”的筹建,又将实现新的功能转型。

在大力推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特殊教育学校发挥着骨干作用。随着首都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学校接收的中、重度残疾学生比例不断提高,同时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也逐步向区域特殊支持教育中心方向拓展,其服务对象、工作职能和相关要求也发生很多转变。多所学校还积极探索义务教育阶段后的职业教育,为残疾少年走向独立、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创造着条件。在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中,特殊教育学校的骨干作用必将持续存在,在中、重度残疾学生的管理和社会融合方面承担着更加艰巨的职责,也必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随班就读学校发挥着首都特殊教育的主体作用。广大随班就读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配置人员,探索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模式,营造平等、尊重、包容、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不断提高教师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教育教学能力。近几年来北京市资源教室建设得到很大推进,全市现有120所中小学建设了资源教室,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支持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根据融合教育行动计划,未来三年内市里还将重点支持100所随班就读工作突出的义务教育学校建立软、硬件完备的示范性资源教室,创建20所市级融合教育示范学校,引领我市融合教育质量提升。

符合首都特殊教育发展的优秀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积极加以应对。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北京市特殊教育发展还不均衡,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知识技能还有待加强,特殊教育硬件建设和支持保障体系还存在薄弱环节,发展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整体发展水平距离首都建设世界城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总体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积极应对挑战,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创新工作方式。融合教育对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多方位的,实践中会遇到很多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我们要为融合教育实践创设良好的政策空间和制度保障。

今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市教委、市残联、市教育督导室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将首都融合教育发展推进到新阶段,这是基于我市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满足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而制订的重要发展导向和战略部署。《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以及“通过北京数字学校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资源”等,都是这方面工作的探索。我市在推进融合教育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分认识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意义。十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并作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写入大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设专章对特殊教育发展加以阐述,提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今年国务院法制办《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公开征求意见,都说明融合教育成为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二是进一步加强建设,创建无障碍教育环境。融合教育主张根据社会模式来理解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困难,强调对这些困难的理解和对社会环境的改造。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切实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要求,对全市所有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三是进一步深化研究,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在新的形势下,加强市、区特殊支持教育中心建设,深化特殊教育科学研究,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发相应教育资源,不断加强对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四是进一步推进创新,完善融合教育制度建设。逐步探索和实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及医教结合、康教结合双学历职前培训制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双学籍制度,研制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随班就读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标准,以制度的不断完善为融合教育的推进和质量提供更多保障。五是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强融合教育物质条件保障。根据融合教育新的需求,继续推进各类学校的校舍建设、设施设备配备、生均公用经费及专项经费的保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需要。六是进一步扩大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残疾儿童少年信息平台和资料库、社区无障碍改造、残疾儿童少年社区文化、卫生、体育等活动,增加信息交流渠道,扩大融合教育的宣传范围,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浓厚氛围,营造平等、尊重、包容、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

总言之,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关涉北京市近万名残疾儿童、少年的一生福祉,牵动着数万个家庭的幸福,影响着社会的整体和谐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无论是“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还是提出的“中国梦”,都包蕴着使社会的公平和权利的保障惠及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作为全国的首都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北京融合教育的发展还将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发展范例。发展好首都融合教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以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的启动为契机,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推进首都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6

霍邱县2021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皖教基〔2021〕4号)、《关于做好2021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和培训工作的通知》(皖教秘职成〔2021〕23号)和《六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六安市2021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方案>的通知》(六教基〔2021〕8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招生管理,切实规范招生入学行为,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积极推进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总量大体相当,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规范中小学招生入学秩序,确保2021年度招生入学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二、工作目标

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98%以上,高中阶段学生毛入学率达92%以上,职业学校招生稳中有升,基本实现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科学规范学区划分,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权利。

三、工作任务

(一)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

1.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各乡镇中心学校和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下同)要严格遵守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不得以面试、面谈、评测等名义选拔学生。义务教育学校不得招收特长生。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由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组织,与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同步招生。

2.合理划定招生范围。各乡镇中心学校要根据本乡镇内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班额规定、交通状况等因素,按照确保公平和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科学合理制定本地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区划分方案,确保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覆盖。学区划定后应保持相对稳定,确需调整的,各乡镇中心学校要邀请相关单位和家长代表对方案进行论证,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同时积极做好宣传,确保社会稳定。公办义务教育学校要严格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的要求,按照本地教育行政部门划定的学区招收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不得违规招收学区外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乡镇寄宿制义务教育学校由乡镇中心学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可在乡镇内确定招生范围。

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原则上应在审批地范围内招生。县城区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主要面向县城区招生,优先满足县城区学生就学需要,报名人数小于或等于招生计划,直接录取;剩余的招生计划由县教育局统筹,可适当跨乡镇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的,一律通过审批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或认定的系统实施电脑摇号,邀请纪检监察机关现场监督或公证部门现场公证,学校不得自行选择性录取。未被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录取的,由乡镇中心学校安排在原学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民办一贯制学校七年级招生可根据家长意愿,采取直升的方式确认录取,直升人数未达到或超过招生计划的,一律按上述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要求执行。

3.依法保障入学权利。各乡镇中心学校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少年因身体状况确需延缓入学或者休学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提出申请,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乡镇中心学校批准。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切实履行好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法定职责,发挥联控联保工作机制作用,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小学入学年龄原则上截至2021年8月31日年满6周岁,在学校有空余学位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但截至2021年12月31日须年满6周岁,对于放宽年龄招收的,必须公开规范办理。各乡镇中心学校要认真排查并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社会培训机构等以“国学班”“读经班”“私塾”等形式替代义务教育的非法行为。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或造成辍学,情节严重或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4.全面落实均衡分班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起始年级严格执行零起点教学;起始年级全面落实均衡分班要求,不得通过考试分班,不得设立或变相设立重点班和非重点班;非起始年级不得以升学为目的重新组建加强班、尖子班、升学班等。

(二)全面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

1.统筹确定招生规模和计划。县教育局严格落实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目标,依据国家、省有关办学标准,综合考虑本县生源情况、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及普通高中教育总体资源等因素,科学编制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严格防止产生新的大校额、大班额,起始年级班额不得超过55人;县教育局将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依据办学条件、办学行为、本地生源等情况具体分解到校,招生计划确定后不得随意变更。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22年将建成全省统一的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网络平台,以有效保障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实现同步报名、同步录取。

2.合理确定招生范围。普通高中实行属地招生。全县的公办普通高中在本县内招生,民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范围与公办普通高中保持一致,实现同步招生;生源不足需调剂的,可由市教体局在市域内统筹调剂安排招生计划。

3.保持示范高中指标分配政策。按照不低于当地省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计划80%的比例切块分解到初中学校,按志愿从高分到低分依次录取,不得单独设置指标到校生最低录取分数线。从2020秋季入学的初一年级开始,调增普通高中定向招生录取指标,按85%比例分配并逐年提高,直至取消统招计划,招生计划均调整为定向到校指标。到校指标原则上根据各初中实际在籍且就读满三年以及报名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毕业年级学生数,按比例切块分配,指标分配向乡村初中和薄弱学校倾斜,严禁将指标分配与初中升学率挂钩。

4.严格规范招生行为。普通高中要严格按照市教体局统一批准的招生计划、范围、标准和方式同步招生。严禁以任何形式提前组织招生、免试招生、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严禁学校间混合招生、招生后违规办理转学;严禁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以公办学校名义招揽生源;严禁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组织的考试结果作为招生依据;严禁以高额物质奖励、免收学费、虚假宣传等方式争抢生源;严禁招收已被中等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严禁录取未参加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未达到考试所在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或未填报普通高中志愿的学生;严禁招收借读生、人籍分离、空挂学籍;严禁收取择校费、与招生入学挂钩的赞助费以及跨学期收取学费;严禁公布、宣传、炒作中考“状元”和升学率。普通高中自主招生计划必须报请市教体局审核同意,且名额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5%,招生录取名单须通过门户网站或其他方式向社会公布。对大班额问题较为突出或整改不力的普通高中,适当削减其招生计划。

5.从严控制政策加分。除以下加分政策外,其他政策性加分项目一律取消。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加分条件,只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加分,不得重复加分。

(1)《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规定的加分对象和标准;

(2)烈士子女考生在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

(3)台湾籍考生在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

(4)少数民族考生在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上增加5分投档;

(5)援疆和援藏人员子女考生,在其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上增加10分投档;

(6)军人子女考生、公安英烈和因公牺牲伤残警察子女考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子女考生加分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全面加大职业学校招生工作力度

1.加强职业学校招生宣传。各乡镇中心学校要通过动员会、推进会等形式加强职业学校(含技师学院、技工学校,下同)招生工作,加强工作部署,加大宣传力度,要印制招生宣传手册,广泛宣传到各初中学校、初三班主任、教师、学生及家长。

2.支持职业学校招生。各中等职业学校继续在全省范围内招生,如需跨省域招生的,要及时申报跨省招生计划。各学校不得在招生及宣传过程中设置门槛。要加大职业学校招生政策解读,鼓励和支持考生到职业学校就读。

3.拓宽招生渠道。实行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并举,积极引导历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城乡劳动者、退役士兵、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以及农村地区新成长劳动力等接受职业教育。

4.严格招生资质。必须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公布的2021年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办学资质清查结果进行招生。未经审批的学校及专业不得招生,不得办理中职生学籍。

(四)全面统筹特殊类型和群体招生

1.规范特殊类型招生。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以“国际部”“国际课程班”“境外班”“双语班”等名义招生。普通高中举办的各类实验班、试点班,必须到市教体局审核登记,报省教育厅备案,同时要严格控制规模,健全科学公开公正的选拔机制,加强跟踪研究和阶段性评估。严格规范公办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班”等招生行为,纳入招生统一管理,实行计划单列,录取分数应达到同批次学校录取要求,学生就读期间不得转入本校或同层次学校普通班级。

2.保障特殊群体教育。依法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切实落实“一人一案”,保障能够接受普通教育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就近就便随班就读,为重度残疾学生提供规范、有效的送教服务。全面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坚持以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为主安排随迁子女就学,对于公办学校学位不足的,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安排在民办学校就读。随迁子女回户籍所在地义务教育学校就读的,属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予以统筹安排。落实随迁子女考试招生政策,在流入地参加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录取的,与当地学生执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回户籍所在地参加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录取的,享受与户籍所在地就读考生同等政策待遇,具体录取办法由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另行公布,户籍地和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妥善做好考生考试报名服务工作。按有关政策,做好军人子女、高层次人才子女、外籍人员子女和招商引资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子女等就学工作。

四、工作要求

1.明确工作责任。各乡镇中心学校要认真贯彻省、市、县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要求,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积极稳妥推进招生工作。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2021年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实施方案,报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后实施,实施方案同时报县教育局。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审批谁管理、谁主管谁负责、谁举办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执行好省、市、县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平稳有序。

2.严格监督检查。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招生入学的“十项禁令”,畅通举报和申诉受理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严禁向社会公布未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查备案的招生简章、招生广告和自主招生方案,严禁虚假宣传、欺骗学生和家长。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简章、招生广告、招生方案等的监管,县属民办学校招生简章等需报送县教育局审核同意;在统一招生前,通过政务信息公开、媒体宣传、学校网站等方式向社会统一招生计划、招生简章、招生时间、招生方式、收费标准等信息,便于学生和家长选择。将中小学招生管理工作纳入办学质量评价和责任督学日常督导范围,教育督导部门要适时对招生入学政策落实情况开展督导。

3.严肃追责问责。要健全违规招生查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制止和纠正违规行为,并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对违规招生的学校和属地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经办人员要予以约谈,学校及个人均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对违规招生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民办学校不得拒收学生、不得变相迫使学生放弃入学和转学;对违规招生的学校,依法依规处理,违规行为及整改情况作为核定招生计划的重要依据,追回地方有关奖补资金;没有取得办学许可证的(含筹设期间)不得招生。对普通高中违规录取的考生,不予建立普通高中学籍,不予发放普通高中毕业证书。

4.加强宣传解读。各乡镇中心学校要充分、深入、细致解读本乡镇中小学招生入学政策,确保学生和家长及时了解应知、须知的政策内容。各义务教育学校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等方式,告知学生和家长有关考试招生的政策。要通过本地媒体积极做好招生入学政策的宣传,帮助群众了解、认识和理解招生入学工作。要积极宣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7

我们通过对一些地方的调查发现,不少能招收视障学生的特教学校以及师院特教专业,均未对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普校教师进行过任何特教知识培训。大量随班就读儿童的教师没有接受过关于残疾人教育的任何培训,不少孩子入学后身心健康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出现了许多令人痛心的事例。

让特殊儿童重新回归主流教育是大势所趋。随班就读体现了全纳教育的思想,是解决视障儿童入学的最好手段,但如果教师缺乏培训,教育效果会受到严重影响。教育部与发改委正计划加大投入兴建和扩建特殊教育学校,充实教学设备。建议能增拨5%用于加强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建立切合实际的支持体系。同时,建议以特殊教育学校作为发展随班就读的核心力量,特教学校今后招生的主要对象应是重度残障和多重残障的学生;将支持随班就读的发展作为特教学校的主要任务,进行巡回指导。正在大量兴建和扩建的特教学校在规划和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职能。

以30万人口的县为例,这样的县在地广人稀的西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按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推算,6~14岁视障儿童人数约为6名盲童、24名低视力儿童。如果全部进入特教学校,按9个年龄段分班,每个年级盲生不足一人,低视生不足3人,单独开班严重浪费师资力量,复式教育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何况低视儿童的家长大都不愿将孩子送入特教学校,担心“贴标签”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这种生源不足的尴尬现象在西部地区已相当普遍。如果发挥特教学校对随班就读的业务指导作用,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些孩子随班就读的教学质量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定发展中国家视障儿童的人数约占同龄儿童总数的3%~9%,中国为5%。西部地区特教师资十分匮乏,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普校建立配备特教师资的资源教室,或安排专职教师到各个普校对视障学生进行巡回指导,承担主要教学责任。根据我国国情,只有将视障儿童就近安置在本地的普通学校,并在该校选拔、培训辅导教师。

首先要建立“分阶段培训体系”,先对教师进行短期的上岗培训,教一些基本理论和教学方法,解决目前的紧要问题,在实践中总结提高,逐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第二年是经验交流式培训,在广泛交流经验的基础上,选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专家讲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总结,教师逐步从知其然向知其所以然过渡。第三年再举办系统理论培训,巩固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是建立“全覆盖支持保障体系”,根据中央发展特殊教育的格局,依托特教学校为骨干,建立省、市、县三级支持保障体系,以支持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辅导教师的工作。县级教研中心是整个体系的基础,负责对本县辅导教师进行巡回指导;市级指导中心是整个体系的中坚力量,直接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师资培训、基本资源供应;省级资源中心则侧重教学研究、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和更高层次的资源供应。视障学生随班就读在许多地方尚属新生事物,还要建立“导向性评估体系”,设立一级评估指标,再将其分解为易于理解、易于操作的二级指标,指导基层教师踏踏实实地去做。教育督导部门、残疾人组织在监督和评估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

1987年,我们开始实施“金钥匙盲童教育计划”,第一批实验对象中有一位名叫崔小英的农村姑娘,因患眼病在上学阶段失明。她难过得两次自杀未遂,急出了满头白发。我们培训了她的班主任,在她的同班同学中开展了爱残助残活动,用同样内容的盲文课本,让她和健全儿童同班学习,崔小英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头发也逐渐变得乌黑油亮。长大成人的崔小英现在经营着一个颇具规模的按摩中心,过着幸福的生活。

23年后的今天,残疾孩子上学的条件更有保障了。目前,让那些随班就读视障孩子的教师得到专业培训,是让全国10多万视障学龄孩子“上好学”的关键。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篇8

中考统招生录取实行平行志愿

据市招办负责人介绍,平行志愿的投档原则是“成绩优先,遵循志愿”:平行志愿:将投档控制线上的考生按照总分进行排序,依据排序顺序逐个对每位考生所填报的学校志愿从A到D依次逐一检索。只要按顺序被检索的志愿中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学校,就向该学校投档;如该考生填报的志愿经检索后均不符合投档条件,则该考生无法被投出。此时,该考生已经完成了本批次平行学校志愿的检索和投档,无论档案是否投出,均视为该考生已享受了本批次平行志愿投档机会,系统将进行下一个考生的志愿检索和投档。市招办负责人强调,平行志愿投档时,总分排序在先考生的志愿检索、投档过程未完成,就不会对总分排序在后考生进行志愿检索和投档。因此,总分排序在先考生的任一学校志愿投档将优先于总分排序在后考生的A学校志愿投档。如果考生档案投到某职业类学校后,因专业不服从等原因被退档,将不再补投到该批次的其他学校。今年部分普通高中、所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国际课程班,如需要英语专业加试,只提交专业加试合格名单,加试合格的考生方可填报该校相对应的志愿并在相应批次按照中考成绩排序后进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特长生“提前加试,零志愿录取”

调整特长生招生计划,“提前加试,零志愿录取”

根据《南京市2018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经省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关初中学校可招收体艺特长生,其他学校一律不得以特长生的名义招收学生。招收体艺特长生的学校,由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相关专业水平测试和录取工作。今年将适当调整特长生招生计划,增加学科竞赛特长项目的招生,并将学科竞赛特长生与科技特长生一并采取“提前加试,零志愿录取”方式:只要考生加试合格、中考成绩达到规定要求,则直接被相关学校录取,考生不再参加志愿填报。

不得拒绝适龄特殊儿童少年

《意见》明确,义务教育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应按规定积极接纳区域内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精神及多重残疾等特殊儿童少年入学,严格做到“零拒绝”。义务教育普通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经教育诊断与评估认定、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适龄特殊儿童少年入学或休学康复后复学。

适当照顾相关对象

在义务教育入学招生过程中,对以下对象给予适当照顾:烈士子女;因公牺牲的军人和警察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全国劳模及对南京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以任何名义分设实验班、重点班、快慢班等。应均衡师资、均衡生源;不得以政府、单位、基金会等名义收取任何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或其他费用。市招办将开通招生考试服务热线52310667接受政策咨询和工作监督

2018年南京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及高中招生录取方案调整工作问与答

上一篇:学前班教学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幼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