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范文

时间:2023-11-30 17:10:26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1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随着全纳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全纳教育发展成为一种接纳所有学生、满足不同需求的持续的教育过程。全纳教育成为实现全民教育的基本途径,它使所有的儿童能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在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参与合作学习,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它不仅涉及特殊教育,还包括普通教育,甚至于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领域。目前,在我国,随班就读形式是对特殊儿童的需求响应,是全纳教育发展的初级阶段,随班就读还存在着教育理念落后、师资质量没有保证、支持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需要庞大的特殊教育支持系统,我们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行政支持

行政支持是以政府为领导核心,以教育局教研室、特教资源中心为技术指导中心的特殊需要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

1.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残联组成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学习全纳教育思想,以随班就读特殊学生需求为导向,制定科学合理的随班就读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使随班就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随班就读学生身心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2.由教育局教研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等组成教育教学专业技术指导小组,为随班就读承担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教育评估、筛查鉴定等支持工作,使随班就读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3.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广泛开展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舆论宣传,及时报道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活动成果,促进社会各方面对随班就读及其特殊教育的认识、理解和支持。

4.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等手段,以个性化服务为原则,通过送教上门服务或机构服务等形式,借助特殊教育理念和方法,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开展学习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文化课补习及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进而满足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的个体需求。

二、学校、班级支持

随班就读学生所处学校、班级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直接关系到随班就读工作的运作和教育质量。

1.由学校领导、班级教师、资源教室教师组成随班就读的具体工作群体,全面负责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调查、心理评估、入学安置、学籍管理、课程设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订,开展兼顾到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课堂教学,探索和总结随班就读教学组织形式等。

2.班级教师在情感态度、教育理念、教学活动等方面全面接纳随班就读的学生,并结合特殊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

3.班级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的处理、备课、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方面充分照顾随班就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状况不断调整课程与教学,为学生提供教学支持。

4.班级教师根据学生个体需要安排座位,实施合作学习、伙伴帮扶,帮助班级形成尊重、平等、友爱、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社区支持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重要所在,社区支持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社区生活,为他们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1.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资源中心组织特教老师或资源教师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单、散发宣传单或进行专题讲座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尤其是特殊教育支援服务,让社区居民理解、关心、支持社区内的随班就读学生。

2.社区内的残联康复中心、医疗机构及其他民办康复机构等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普通学校培训康复教师并为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场地、器材及指导活动。

四、特殊教育学校支持

特殊教育学校是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的专门对残疾儿童、青少年实施的义务教育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的支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普通学校、学生家长的要求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需要。

1.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对学生家长和随读教师进行培训的任务,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指导,帮助家长和普通学校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随班就读教育技术,为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促使随班就读儿童得到最大化、最优化的发展。

2.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从全纳教育理念和随班就读的实际出发,帮助建立资源教室,承担随班就读的巡回辅导任务,配合、指导普校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和个别教学,与普通学校及时商讨解决随班就读中出现的专业技术问题。

3.特殊教育学校协助随班就读工作的相关管理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教学研究、考核评价,督促随班就读质量不断地提高,促进随读工作良性发展。

4.特殊教育学校以教学科研为先导,充分利用科研优势,与随班就读学校教师形成合力,积极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工作规程、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教育教学科研等等进行广泛研究,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和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随班就读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向正规、科学的目标迈进。

五、资源教室的核心支持

资源教室是指在普通学校中设置的、专门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的场所。建立资源教室出于满足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目的,是全纳教育理念的良好体现。

1.资源教室配置足够的适合学生特点和教学辅导需要的教材、教具和书籍;资源教室配备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并积极履行职责辅导随班就读学生。

2.资源教室在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诊断、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咨询与培训、教学辅导、功能补偿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全面为随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咨询和培训服务。

3.资源教室的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技术设施和各种教育手段,既要针对学生当天课堂中未能消化的文化知识给予个别辅导和重点练习,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4.资源教室利用相关设备和资源为随班就读教师提供特殊教育信息,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特殊教育技术支持。

六、结论

1.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有利于提高残障儿童的入学率,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挖掘,让随班就读学生实现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过得开心。

2.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支持能充分应用普通教育学校、特殊学校、学生家庭、社会的资源优势,使随班就读教学具有特殊而不隔离的特点和优势,并能充分发掘随班就读学生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3.在全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本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目的,认真地对待学生的随班就读。特殊教育支持能促使随班就读学生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能使随班就读课堂教学规范化、科学化,能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纳教育。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2

随班的特殊性不能成为不能接受的条件,但是他们毕竟和一般的学生在学习上有距离,那么,该怎么照顾好随班就读的学生呢?以下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的内容,希望你喜欢。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一)一、指导思想:

教育要面向全体,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班就读生虽然在智力水平等各方面都与普通学生有差异,他们也是班级的一分子,所以决不能放弃,应在各个方面都让他们有所提高。所以应该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对随班就读生区别对待,才能够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二、工作措施:

(一)组织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改变那种残疾儿童归特殊教育学校教育的观念,单纯依靠特殊教育学校无法解决广大弱智儿童的学习问题,要树立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普教、特教一体化的教育思想。只有这样,才能让弱智儿童享受保证质量的教育。

(二)分块落实,提高教学效果

提高随班就读儿童的基础素质,补偿随班就读儿童的心理缺陷和不足,就要注意培养和形成随班就读儿童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为他们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1、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提出具体要求。使每一名学生在培养、教育和能力的发展上都能较好地达到他在该时期内所达到的最佳标准水平,从根本上杜绝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普通教学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结构,个别辅导等。把两类学生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使普通学生的学习得以提高,就读学生的学习也得到发展,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

2、探讨对随班就读生的教学方法

(1)每两月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学习有关文章和文件精神,交流对随班生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介绍“随班就读”的经验,借鉴一些教学方法,进行实践。

(3)尽量给他们分层次留作业,留有针对性的作业。既不能因为作业太难而勉强拔高,达不到效果。也不能因为知识不掌握而放弃对他们的作业要求,老师能够面批,及时加以鼓励。

3、在心理上多与他们交流,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尽量使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学生是一样的。

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有上进心和上进的愿望。

4、对随班就读学生实行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双重学籍管理的办法。

定期制订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教育个别计划。

5、每学期至少与家长联系一次,互相了解“随班就读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有利于更好地进行教育和矫治。

6、作好毕业生的登记,交接工作,让他顺利进入中学学习。

7、所有的资料在学期结束装订成册,留作档案。

(三)适应需要,探索科学的管理机制

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正常儿童教育上,对弱智儿童不管不问,这必然影响一体化教育的发展进程。因此,探索一种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吸引一些有教育能力的教师参与随班就读工作,是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保证。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

1、传达学习普陀区随班就读工作计划,布置近期随班就读工作。

2、制定随班就读学生语文学习目标。

(三、四年级各1名学生)

3、下发随班就读学生工作手册,指导填写。

十月份:

1、各学科教师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

十一月份:

1、随班就读任课老师会议、交流随班就读学生个案,开展个案研讨活动。

2、开展随堂听课活动。

十二月份:

1、召开随班就读任课老师会议:

(1)学习《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中有关文章。

(2)任课教师交流随班就读个别辅导情况,互相交流学习教育教学工作经验。

2、准备随班就读学生期终考卷。

一月份:

1、写随班就读学生学籍卡。

2、小结一学期随班就读工作。

3、随班就读学生期终考试,试卷分析工作。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二)一、指导思想:

树爱心,转观念,积极探索特教与普教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推进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基本情况:

我校共有6名特殊学生,其中六年级2名,五年级3名,四年级1名。这些学生都是很特殊的孩子,除了智力有残缺之外,还患有多动症。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静下心听课,几乎无法完成相关的练习,也无法独立完成试卷。

三、工作目标:

1.优化随班就读学生的育人环境,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健康发展;

2.形成有利于特殊学生随班就读的良好的学校育人机制;

3.建立灵活、高效的特殊学生课外辅导保障机制。

四、具体做法:

(一)更新观念,统一思想,优化育人环境。

为随班就读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是搞好随班就读工作的第一关,是学校经常性的工作。随班就读工作与普通教育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为此,我校进一步健全组织,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由教导处具体负责,制订随班就读教育工作计划、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打消了部分教师头脑中存在的搞随班就读怕影响普通教育、降低教学质量的错误认识,形成人人关心、爱护、支持随班就读班工作的氛围。选拔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认真、热心特教工作、师德良好的教师担任有随班就读生班级教学,行政会上专门讨论有关特殊教育事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并落实到具体学校工作计划中,有计划、有措施、有督促、有检查、有反馈、有评价。

(二)加强管理,规范随班就读工作。我校本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育教学,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抓住三个环节。第一,严格执行随班生的申报、审批、撤销等规定程序。第二,结合随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制定随班生个别化辅导计划。第三,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采取以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的原则,在集体教学过程中穿插个别辅导,体现个性差异教学。第四,在座位安排上、教学程序上、课堂提问中、练习过程中对随班生给予适当照顾。第五,教师在备课、学生作业批改与布置方面都从随班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针对性要求。备课中要有对随班生的具体问题和辅导方法,批改作业要求面批。平时,注重材料积累,不断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发挥资源,普特渗透,共同提高。

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实验室、美术室、舞蹈室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在党、政、团、少先队组织中开展“一帮一”活动,为随班就读学生配备好小先生、好伙伴,让他们在学校大家庭中健康成长。同时、还要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活动,积极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级各类比赛活动。

随班就读工作计划范文(三)一、落实市区关于随班就读教育的法律法规、按照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开展随班就读工作。将随班就读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之中。组织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整合学校各方面力量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二、建立由分管校长、教育教学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老师等人员组成的随班就读工作小组。建立健全有关随班就读工作的规章制度,对随班就读工作实施规范管理。

三、按规定认真做好随班就读对象的确定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置。做好随班就读学生的学籍管理工作。

四、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和施教方式。保证每个学生的个别教育。

五、研究与制定适合随班就读学生特点的、反映学生成长过程的多元评价内容,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研组对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进行校本研究,开展有关随班就读工作的课题研究。

七、开展随班就读教师培养工作,采用各种方式提高教师特殊教育专业化水平,增强教师进行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随班就读骨干教师队伍。

八、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开展丰富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创造条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

随班就读教师工作职责

一、开展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对随班就读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科研。对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提高随班就读工作的科学性。

三、开展对随班就读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发展过程,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评价内容,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办法。

四、加强学习,提高特教专业化水平。应积极参加各种特教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参加市、区县组织的各种教研、交流活动,提高开展特殊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

五、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向家长宣传特教知识,开展家校间经常性的联系,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方法开展家庭教育,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3

(一)总体目标

一是形成特殊教育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段教育的完整体系。采用多种办学形式建立具有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段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坚实的特殊教育体系,提高特殊教育供给能力,满足各年龄段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的入学要求,确保全市特殊儿童少年受教育的年限、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是遵循发展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以科学的康复训练和以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应用为途径,改革特殊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特殊教育师训及教学研究力度,提高特殊教育质量,使特殊教育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同时,身心缺陷得到补偿,潜能得到发展。

三是深化办学及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集体、社会、个人多渠道办学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特殊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建立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我市特殊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具体目标

1、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除丧失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外,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

2、残疾儿童学前三年教育和0--3岁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及积极开展早教训练,入园率达60%以上。

3、积极发展残疾少年高中段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在特殊教育学校开设职业技术培训班。

——智力残障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入学率达80%。

——视力、听力残障的青少年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85%以上。

4、对中重度和多重障碍、脑瘫、自闭症儿童少年等的教育服务得到进一步发展。

5、加强市启智学校、市聋哑学校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分期建成浙江省特殊教育基本现代化学校。

6、完善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保障体系,设立*市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加强随班就读教育教学业务管理与工作研究,细化随班就读考核评价标准,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提高残疾人受教育程度和残疾人素质为根本目标,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在高水平、高质量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及职前技术教育。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全市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同步、健康、优质发展,充实新农村教育内涵。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对特殊教育的认识。

残疾儿童少年应与普通儿童少年一样有同等受教育权利,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学习机会。要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广泛宣传《义务教育法》和《残疾人保障法》,提高大家对特殊教育的认识,形成领导关心重视、社会热情支持、学校积极接纳、家长主动送子女上学、残疾孩子愿意上学的新局面。

(二)严格执法,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每年春季,市局组织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了解残疾儿童少年的第一手资料。暑期,各校要组织好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工作,实行零拒绝制,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残疾儿童少年。开学后,市局要通过调查,逐一了解各镇街道残疾儿童入学情况,对未入学的儿童少年,加强执法,努力保证具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全部入学,接受义务教育。

(三)加大投入,满足特教事业发展需要。

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将特殊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事业费、基础建设费、设施设备费等列入财政预算,并按照“三个增长”的原则逐年增加;逐年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特教辅读学校随读生的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成立“特殊教育发展基金”,专项用于支持发展特殊教育,并逐年增加;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和提倡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助学;继续推进资助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建立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助学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的生活费酌情减免;继续落实好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就读全免费制度;积极改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逐步提高特教教师的特教津贴;随班就读学校,应对承担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任务的教师给予关心鼓励。

(四)完善机制,切实提高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1、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指导机制、健全组织管理机构,成立*市随班就读领导小组,设立*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协助市教育局全面负责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障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初步形成市教育局——各镇街道中心小学、中学——随班就读点连接的管理网络,保证随班就读工作层层抓落实。

2、完善随班就读的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加大对特殊教育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对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全免费教育。另一方面,在社会性投入方面,争取民政、残联以及慈善机构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对残疾儿童少年就读给予经费补助。

3、完善随班就读的师资培训机制。各校要选择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且有爱心的教师担任班主任或科任指导教师。每年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依托,有计划地开展随班就读教师的业务培训。

4、完善随班就读的考核评估机制。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负责制定随班就读具体考核细则,市政府督导室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量化评估,教育局对随班就读工作出色的教师给予表彰。

5、大力支持随班就读学生较多的学校建立资源教室,配备指导教师,为残疾学生提供个别化教学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

(五)开展实验,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学前教育。

我市将形成以特殊教育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为中心,两所特殊教育学校为龙头,以随班就读学校和幼儿园为主体的实验体系,加强实验研究,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积极发展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残疾儿童的学前教育入园率。

(六)适度拓展,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少年职业教育。

我市依托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积极丰富内涵,尝试发展残疾少年的职业教育。通过校企、校校联办,创设职业培训基地等途径,进一步拓宽残疾少年的职业教育新路子,使残疾少年走向社会能拥有一技之长,解决生存问题。到2010年末,三残青少年高中段教育入学率达全国平均水平以上。

(七)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大力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要对特殊教育学校非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及承担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教学工作教师进行比较系统的特殊教育专业培训,使任课教师掌握基本的特殊教育教学方法。要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校长及管理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对特殊教育的管理水平。调整和充实特殊教育师资结构,增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责任心和特教技能,力争形成一支政治业务素质优良、专业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

(八)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4

随班就读是参照其他国家融合教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创新。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在校残疾儿童41.74万人,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为25.93万人,占在校残疾儿童的62.12%。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形式,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质量问题。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偏低已成为随班就读教育继续发展的瓶颈。随班就读量大面广,而承担这一艰巨任务的师资队伍先天不足,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充分的知识、技能,面对随班就读这一特殊的群体,他们难以提供真正意义上的适应性教育教学,普通学校原有的设施也难以满足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要求,其直接后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随班混读”或“随班就坐”。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与普通教育之间也存在发展上的不平衡,这一状况严重影响了随班就读乃至义务教育的发展质量。

随班就读的另一难题是教育对象。目前,我国随班就读的对象主要是三类残疾儿童:智力残疾、听力残疾以及视力残疾。但普通学校中还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他们不属于残疾的范畴,但可能因多动、情绪行为问题、学习障碍、病弱甚或超常等原因而产生特殊教育的需求,这部分学生数量更大,是否能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这类学生提供支持服务,也是特殊教育工作需要思考的问题。

根源:支持保障不力,监控师资缺乏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首先是政策支持不力。目前的政策依据主要为1994年7月国家教委颁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对于随班就读工作的推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切实提高质量,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次是认识不足。仅仅获得同等的就学机会并不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随班就读学生应当像同龄的普通学生一样接受高质量的、适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均衡教育。

第三,缺乏必要的质量监控。就普遍情况而言,随班就读缺乏质量标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与学的效果等等乏人问津,因此造成大量随班就读学生“混读”的现象。

第四,师资力量薄弱,承担随班就读学生日常教学工作的是分散在各普通学校的教师,而这些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他们在面对这些学生时常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难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五,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造成在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出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随班就读工作的持续发展。

对策:建立监控体系,完善保障体系

首先是建立随班就读质量监控体系。教育质量监控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均衡发展的重要杠杆。构建随班就读质量监控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策建构、内容标准、组织实施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随班就读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将其视为促进随班就读内涵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必要的调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教育行为,营造高质量推进随班就读的良好环境。将随班就读质量监控融入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工作之中,建立国家、省、地市、区县监控网络,由国家提供标准和技术, 省市负责本地区的规划,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监控实施。

监控标准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目标,在关注学生发展全面性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随班就读对象障碍类型复杂,障碍程度不一,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就学业能力而言,智力障碍学生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有很大的差异,科学的质量监控标准意味着在认同学生差异基础上的“量身定做”的标准,还意味着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随班就读质量监控既涉及到随班就读学生各学科的学业水平与质量,也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状况,建立随班就读课程标准、教育教学标准、学业标准、学生身心健康标准等。同时,增加监控方法与监控过程的透明度,提高质量监控结果的应用价值。

其次是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创造条件,促进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加大行政管理支持力度,提供保障。通过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与工作管理制度,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形成有效的管理与指导网络,加强有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强化随班就读教育教学工作的业务管理等措施,使随班就读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发展轨道。在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与特殊教育相关的课程模块,在普通教师资格要求中增加特殊教育能力要求,为普通教育教师提供有关特殊教育理论与方法在职培训,提高普通教育教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让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能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5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教育厅等单位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州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州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发展目标

(一)努力提升普及水平。到2015年,三类适龄残疾(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下同)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建立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信息管理系统,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到2020年,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基本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入学水平,将州特殊学校建成一所容盲、聋、智障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中心特殊教育学校。

(二)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以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为重点,确保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普通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根据实际办好特教班和认真开展好随班就读工作;高中阶段学校要积极招收有学习能力的残疾学生;特殊学校要积极扩大招生规模,切实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结合实际,统筹规划,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教育、民政、卫生部门、残联要相互协作,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建立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机构。

二、加快建设步伐

(一)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按照30万人口建1所特殊学校的要求,到2015年,完成龙山县、泸溪县特殊学校建设和州特殊学校、凤凰县、永顺县特殊教育学校改扩建任务。按照国家颁布的建设标准和设施配备要求,确保州特殊学校和永顺县、凤凰县、龙山县、泸溪县等5所学校达标,基本形成州、县市两级特殊教育学校体系。

(二)统筹建设附属特殊教育班。各县市根据实际在普通学校统筹建设附属特教班或认真做好残疾学生随班就读工作。要加强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配置必需的设施设备和教具学具、图书资料等教育教学资源,满足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学习、生活和康复训练需要。

三、切实加强领导

(一)强化政府职能。各级政府要把特殊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把特殊教育发展列入议事日程。要完善以县为主、分级管理的特殊教育管理体制,把特殊教育发展情况作为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落实部门职责。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教育、财政、发展改革、编制、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税务、公安、残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发展特殊教育的职能和责任,在保障残疾孩子入学、孤残儿童抚育、新生儿疾病筛查与治疗、学校建设、经费投入、教师编制配备、工资待遇、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特教学校企业税收减免、残疾人口统计等方面通力合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特殊教育的方针政策;制订有关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特殊教育学校进行指导和管理;负责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培训;组织学校实施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工作。

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安排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经费,制定特殊教育发展、特教师资待遇等经费政策,按规定承担特殊教育事业经费保障的责任。

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特殊教育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牵头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引导特殊教育健康发展。

编制部门负责会同教育、财政部门根据编制管理有关规定,核定公办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编制,保障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民政部门负责组织儿童福利机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依托社区服务机构,配合基层残联组织,对残疾儿童家庭进行教育咨询和指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协助残联,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对残疾人就业种类和用工准入资格进行指导和规定,帮助做好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分类和检查诊断证明,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做好特殊教育招生的筛查鉴定工作;对在校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定期复查和医疗康复指导;对教育康复效果进行评估鉴定;承担向社会宣传、普及康复医学知识的工作。

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实施征管范围内特殊教育学校的税收优惠扶持政策。

公安部门负责与学校一道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确保学校周边安全稳定。

残联负责每年11月底以前对年龄段残疾儿童少年的数量、类别、等级、分布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和数据统计,登记造册、建档;承担组织开展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和残疾人非学历职业技能培训的责任。

(三)加强督导评估工作。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工作列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特殊教育发展规划的督查落实,并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进行督导评估,向社会公布督导评估报告,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四)形成社会合力。加大特殊教育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尊重特殊教育教师和残疾人教育工作者的舆论氛围。进一步落实国家关于捐赠及免税的政策,积极鼓励个人、企业和民间组织支持特殊教育,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捐赠特殊教育、举办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

四、加大经费保障力度

(一)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各级政府要将特殊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要切实加大投入,新建、改建、扩建和配套建设好特殊学校,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州本级财政按每年80万元、县市财政每年以县域总人口为基数按照不低于每人0.5元的标准设立残疾人教育事业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教学研究、开展教师培训和特教学校活动开展等。要足额落实公用经费,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生均公用经费按不低于普通学校生均经费的6倍拨付,学生人数少于100人的特殊教育学校,每年公用经费预算安排应高于此标准,同时,要保障特殊教育学校设施设备更新、维修、校园改造等项目的资金投入。

(二)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对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实行免杂费、免教科书费、免住宿费,落实医疗保障有关政府补贴政策,并对在校残疾学生实行生活费全免和给予交通费补贴。在民办特殊教育机构中就读的残疾儿童少年按公办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同等标准,由相关部门拨付免费经费。

(三)认真做好资助工作。积极筹措资金,认真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残疾学生资助工作。普通高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在校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校职业高中班就读的残疾学生全部享受国家助学金。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

(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残联部门要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包括成年残疾人在内的各种职业教育与培训。社会福利所募集的福利金也要支持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兴办特殊教育。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配齐配足各类教师。根据国家、省编制文件,按照教育康复并重、医教结合的要求,配齐配足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要配齐生活教师、安保人员,保证残疾学生住宿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在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除配齐学科教师外,应逐步配备心理康复教师、语言康复教师、医疗康复教师、特教职业教育教师等专业技术人员,以确保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

(二)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对在职教师实行轮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要重点抓好特殊教育学校校长、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要加强对在普通学校、儿童福利机构或其他机构中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的培训。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特教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

(三)切实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各县市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有关规定,确保特殊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政策得到落实。要在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和校长的比例。

六、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一)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培养残疾学生乐观面对人生,全面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加强残疾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

(二)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认真贯彻实施《全国特殊教育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试行)》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特点,注重提高其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积极开展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科研管理,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网络和校本研修制度,鼓励学校和教师结合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加强特殊教育的州、县市、校际科研学术交流合作,努力提升特殊教育研究水平,着力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四)完善随班就读机制。全面推进随班就读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重点推进县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各县市要建立随班就读的管理指导机制,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各类制度,抓实抓好随班就读工作。

(五)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各县市要加强特殊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充分运用国家特殊教育资源库指导特殊教育;建立特教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特教学校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特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提高残疾学生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七、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一)合理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特殊教育学校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在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符合学生特点、适合当地需要的职业课程,努力提升残疾学生生存能力。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6

摘要:目的:通过对目前基层聋儿康复机构急需改变教育观念的反思,以及家长在聋儿随班就读后续教育效果体现,以期引起包括康复教育行政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孩子在内的重视和思考。

结论:1、聋儿早期康复以教师教育理念为主导协助家长引领聋儿全面发展;2、助听设备的更新与定期调试编程不容忽视;3、家长的期望值和关注度决定了聋儿随班就读的成效。

关键词:随班就读回归主流全纳教育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1-0222-02

一、问题的提出

(一)随班就读的含义

随班就读是残疾人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在普通学校招收能够跟班学习的残疾学生,如肢残、轻度弱智、弱视、重听等学生。具体对听障儿童来说,使之他们经过早期康复,在听力、语言已得到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三级康复标准以上),及各方面发展都比较均衡以后接受普通中小学义务教育的形式。

(二)开展随班就读的理论基础

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兴起的一种特殊教育新形式。听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试验则开始于1992年。1994年原国家教委在江苏盐城召开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随班就读经验,会后颁发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作为指导全国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国家教委在1994年颁发的《普及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暂行办法》中,明确把残疾儿童入学率纳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估验收指标。另外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教育”项目以及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工程等活动,也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发展很快。如今随班就读作为特殊教育的一种办学模式,为广大聋儿提供了一个回归主流社会所必需的运用有声语言进行交往的环境,融入这个正常的群体可以有效地引导他们学习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

二、当前聋儿随班就读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发现,目前在基层开展聋儿随班就读教育工作的情况如下:

1、地市级早期康复体系教育理念比较落后。

地方康复教师很少有接触先进工作经验方法的机会,对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下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多数地方康复中心至今还在延用以康复后聋儿送到普校随班就读为最终目标,后续教育工作多由家长和普校去协商解决。原因可能与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工作在我国开展时间不长,康复后聋儿随班就读工作体系自上而下还不完善,检查和督导有关的规定和要求较少,基层教师接受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渠道相对欠缺有关。

2、家庭配合随班就读教育的缺失。

聋儿家长在聋儿随班就读中的作用,至今还没有引起包括某些家长自己在内的足够的重视。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在聋儿一生康复中,家长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聋儿步入普小后,家长也要从康复训练转向辅导文化知识和技能训练上,家长的心理承受水平、文化知识水平尤显重要。据这次调查统计,聋儿随班就读成绩与家长关心帮助程度、文化素质高低正相关。而且在访谈结果中显示,家长工作较在康复机构时明显不足。许多家长在聋儿入普小后表现出惊慌失措,既有在正常人群中看到孩子的缺陷突然被放大的自卑感,又有面对新的教育环境、新的教学内容、孩子不适应、前途未卜的茫然。

3、普校师资力量薄弱,特别是欠缺教育聋儿的相关知识技能,特教理论水平较低。

目前由于实行统一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给特殊儿童在普通班中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加之普校教师的奖金和工资与学生的及格率、升学率相挂钩,使聋儿随班就读遭遇了更大的挑战。这主要体现在聋儿所在班级教师的主要时间和精力还是在普通学生身上,事实上随班就读学生常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我们所倡导的教育机会均等被扭曲,原因可能与随班就读班级的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特殊教育培训的缘故有关,因为面对随班就读的聋儿他们在工作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即使有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也很难要求这些教师掌握较多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教育训练的各种技能,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以为对随班就读聋儿降低教学要求,就是照顾差异,殊不知对随班就读聋生的消极迁就反而影响了他们的发展。据了解在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协作,以及校领导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也不够。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聋儿康复事业的发展和聋儿早期康复教育知识的普及,聋儿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进入新世纪,我国残疾少年儿童继续面临着“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大力推行随班就读的同时,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质量,是巩固随班就读成果,推动随班就读纵深发展的有力保障。如何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康复机构

1、成立听力门诊,培养专业化的听力检测、助听器验配队伍。

不能否认至今我国部分地市级康复中心,还存在着没有开展听力门诊工作的问题,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到器材和人员培养经费等的制约。聋儿选配助听器主要依赖于地方品牌的私人供货商,常因听力检测误差过大,选配机型单一,调试技术欠缺等等,给正常的语训工作带来困扰与不便。所以我们常说,听觉重建和补偿是前提,要努力让聋儿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让他们听到清晰的声音,这样才能有利于聋儿随班就读地开展。

2、重视聋儿康复教师的素质建设,多为基层康复教师提供进修学习机会。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在岗教师,不少人亟待进行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包括听力语言康复技能方面的学习与训练。我们也可喜地看到长征新里程计划依托南师大、北京联大以及华东师大,已培养出和正在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促进中国聋儿康复事业可持续发展贡献的力量。然而我们还是不能忽视一部分人才在本领域的流失,以及部分地市级残联所属聋儿康复中心(个人)没有能力出资参加培训学习的客观事实。

3、设立聋儿随班就读服务部门,为家长提供长期咨询服务。

帮助家长树立信心,指导家长认识到帮助孩子随班就读的长期性、艰巨性,可通过办家长培训等更多地沟通方式,引起家长对聋孩子的重视,坚定信念,始终对孩子保持关注与期望。强调他们的责任和义务,树立对聋孩子的教育信心。同时对他们逐步进行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康复效果。

定期组织随班就读家长座谈会,彼此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展示成绩,鼓舞家长继续朝成功的目标迈进。这一点在没有政府部门牵头的民间团体――聋儿网和中国聋儿网可以看到很好的体现,他们多以自发、无偿的一条龙形式来服务聋儿和家长,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家庭资源

1、家长定期带孩子做听力检查,保证助听器的正确使用。

调查中发现,已在中小学随班就读的聋儿,正确佩戴和使用助听器、耳膜的情况有所下降,如不能定期做听力检查、助听器调试,耳模与导管常出现撕裂断开……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助听效果,甚至会给聋儿带来二次伤害。

2、配合任课老师对孩子进行家庭课业辅导。

具备辅导能力的家长,尽量亲自指导孩子的学习,或者购买孩子课业同类的教学参考书,帮助孩子掌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无法辅导孩子的家长,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教会孩子选购和使用各类工具书来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良好的品德习惯。

3、保持良好的助听条件,听觉语言训练坚持不懈。

听觉言语的康复对聋人可以说是终身性的,因此聋儿在随班就读时期仍要进行听力和言语矫音的训练。在普小随班就读的聋儿反映在课堂上听不清老师的讲话,因为在课堂上老师自然的移动,以及教室内不可避免的本地噪音都会影响聋儿对声源的听取。这个问题就涉及助听器的更新问题,曾有模拟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的验配实验报告显示:在安静、较安静、有嘈杂声三种环境测试两款助听器听力补偿和言语分辨率,模拟机大部分时候对听力补偿不够,言语分辨率不高;数字机有嘈杂环境的聆听程序,可自动抑制噪声,提高言语分辨率。(袁洋《模拟助听器和全数字助听器的验配实验报告》)。由此可见,从听力损失确诊到听觉康复到随班就读,助听器是整个链条中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

(三)普通学校

1、任课教师了解并帮助聋儿及其家长克服困难。

担任聋儿随班就读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应注意了解、研究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经常与家长沟通,将学校的有关要求向家长交代清楚,同时教给家长一些辅导方法,让家长知道应该怎样去做。

2、在许可的范围内给予聋儿一定的照顾。

例如将聋儿的座位尽量安排在教室前面;课堂上有他听不懂的地方在黑板上板书一下;讲课的位置不要距离他太远;允许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考试;为他寻找合适的助学伙伴……应尽量避免发生聋儿“随班就读”变成“随班就座”和“随班混读”现象,给予孩子适度的关注。

(四)聋儿自身

从听力残疾学生发展的整体出发,聋儿自身的努力也对随班就读顺利完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自己的集体主义意识参与意识,锻炼坚强的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1、养成勤思善问的习惯;2、使用字典及其他工具书的习惯;3、预习和复习的习惯;4、认真完成课业的习惯;5、发展自身特长及爱好。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7

关键词:特殊教育 教育信息化 发展对策

分类号:G760

1.引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讓残疾人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获得更公平的教育和发展机会是特殊教育在信息时代面临的新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助力破解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难点问题,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重要体现,也是重要的基础。因此,以特殊教育信息化带动特殊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特殊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战略抉择。

2.信息时代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我国的特殊教育由于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薄,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大量亟需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信息时代新技术的发展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契机。

2.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特殊教育进一步普及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和分布还不能充分满足残疾学生接受教育的需求,仍有相当一部分残疾儿童少年还没有入学接受合适的教育,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有待提高。据分析,我国未入学的学龄残疾儿童有八成以上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未入学的原因主要是家庭贫困、交通不便或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少。但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分布来看却是东部最多,西部和中部少。因此除了继续加大投入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外,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吸纳与服务残疾儿童的能力,尤其是中西部偏远地区的残疾儿童,是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之一。

此外,当前特殊教育办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残疾人受教育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优势有效保障残疾人的受教育权益,尤其是重视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残疾学生提供包括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终身学习机会也是特殊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2.2发挥信息化优势创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在国家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政策的指引下,未来一段时间里特殊教育学校在校人数以及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人数都可能有所增加,很多原来没有就学的中重度残疾儿童少年也有更多机会走入校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将面临残疾学生数量和类型增多、程度加重等现状,这对特殊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从长期发展着眼改革与完善现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之外,如何在短时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解决师资不足和专业化程度不高问题,是摆在教育管理者眼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借助网络远程教育与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和更大程度发挥优秀特殊教育教师作用是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2.3通过信息化方式节约办学成本、提高教育效益

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还是随班就读学校都面临着办学成本高、经费短缺等问题。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学生数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教师需求量大、所需教学辅助设备花费大、教育成本相对较高。随班就读学校的经费短缺问题更为严重。2006年一项调查显示,高达16%的被调查随班就读学校从来没有接受过特殊教育拨款,近40%的学校偶尔收到少量的专项经费。随着各地随班就读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已得到一定缓解,但节约办学成本、增强办学效益始终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要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教育资源是个重要因素。2010年江苏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特殊教育资源信息无障碍满意度”中,苏南为12.19%、苏中为13.33%、苏北为9.75%。在发展较好的东部地区尚且如此,其他地区特殊教育资源的状况则更令人堪忧。2007年,我国特殊教育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颁布,出版社与企业在特殊教育教材与数字化资源的开发方面,认为是投入大,产出小,无利可图,不愿介入特殊教育网络资源的开发,特殊学校教师因受认识、能力与技术限制,在特殊教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上还不能达到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因此,抓住信息化机遇,组织联合优势力量,通过优质特殊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合理使用,增强校际合作,弥补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师资水平低下等不足,是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

2.4发挥信息技术缺陷补偿的作用,支持个体充分自由发展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残疾人8296万人,其中视力、听力、言语残疾人占残疾人总数量的40.55%。视力残疾人和听力言语残疾人,受自身条件和外界环境障碍影响,在获取信息方面存在较大困难,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职前、职后教育(培训)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终身职业规划与发展。我国特殊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就是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特殊发展需求,补偿其发展缺陷,促进其潜能开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信息无障碍技术的推进,不仅可以使残疾人通过补偿通道获取信息,讓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信息环境,而且也为其潜能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3.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基于以上论述,我们认为应该直面问题,抓住信息社会给特殊教育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借力信息化破解特殊教育发展的难题,这样才能发挥信息化对特殊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特殊教育不断创新发展。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特殊教育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应当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蓝图保持一致。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五项发展目标。同时规划提出应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和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

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为指引,结合特殊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机遇,我们提出特殊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四项重点发展任务。

3.1以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为核心

与普通学校相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受过更为专业的特殊教育专业训练,拥有更完备的教学和康复训练设备,在很多方面都能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本校残疾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还成为当地随班就读的资源中心,发挥了“骨干”作用,从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机构转变为集教学、师资培训、信息服务和社区特殊教育资源管理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中心。与随班就读学校相比,特殊教育财政投入大部分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发展,这也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经费更容易得到保障。因此应将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成为区域特殊教育的信息化中心,发挥对随班就读学校的辐射作用,以及面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特殊教育知识、信息等作用。

数字化学校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优化和利用以促进师生发展的一种虚拟化的教育环境。数字化的普教学校建设一般围绕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办公、数字化管理展开。作为区域特殊教育中心的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相比在拓展服务领域、加强外部联系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因此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除了要符合数字化学校建设基本要求外,还要体现广覆盖、深联系的特点。

广覆盖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过程中不仅要把本校师生及家长作为服务对象,还要把区域内的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庭、学校作为服务对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支持远程资源传输与服务的特点,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远程的学习资源服务,为特殊需要儿童家长提供信息支持与服务,为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提供培训和指导等。

深联系意味着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必须加强与多方面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资源中心,可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统一规划,加强与区域内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作为区域特殊教育的教研科研中心,可借助公共网络平台加强与区域外同类特教学校的联系,建立特殊教育教研科研共同体;作为区域特殊儿童的数据中心,应加强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每个学生的教育发展跟踪档案,为区域特殊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3.2以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为突破口

虽然近年来特殊教育教师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还是随班就读教师和资源教师都面临着很多问题与挑战。由于特殊教育各类学校数量少、除大城市外布点分散,共同教研难度大,教师专业化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依托网络技术,建立以学校类别和以大地区为组合的校际间教师教研共同体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2007年以来,国内八所盲校联合发起组建了“全国盲校网络教研联盟”,分16个学科教研组依托中国视障教育网开办的“中国视障教育网络教研博客”,就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2012年教育部、中编办等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推进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教师培训深度融合,为特殊教育教师专门建立网络研修社区,开展特殊教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促进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这为特殊教育教师培训信息化的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3.3大力发展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

远程教育对残疾人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卓越的意义。一方面,远程教育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残疾人在身体和生理等方面的缺陷在学习中的不便和障碍;另一方面,这种形式提供了较为宽泛和灵活的学习管理体制,适合残疾人的实际情况,更便于他们接受教育及满足终身学习的需要。具体来说,特殊教育的远程服务模式可分为远程送教上门、远程巡回指导、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种类型。

3.3.1远程送教上门

为了保障更多残疾儿童有学可上,近年出现了送教上门这一教育形式。送教上门主要是为那些因生活无法自理不能到学校接受教育或因病症严重休学后无法返校学习,但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适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提供的教育教学服务。传统环境下,因任课老师要重点兼顾特殊学校的日常教学,所以像送教上门的课程只能安排在寒暑假以及周末。而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送教上门的途径进一步扩大,这些儿童除了能享受到老师面对面的辅导以外,还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甚至可以与其他在特殊学校上课的同学们达到同样的学习进度。

3.3.2远程巡回指导

在目前蓬勃开展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巡回指导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特殊教育学校或特殊教育中心开始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提供巡回指导。但从指导的时间和频次来看还很不理想。有调查显示,有些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巡回指导的频次是两周一次,有些是两月一次,甚至有些是半年一次。巡回指导中存在的另一问题是指导效率不高。从国外经验来看,巡回指导应该以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康复训练等为主。但由于目前随班就读学校在融合教育的理念、知识、技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每次指导过程中,巡回指导老师在对残疾儿童实施直接帮助之外,还要花费很大的时间精力来对普通学校进行咨询服务、对随班就读教师进行业务指导、接受残疾儿童家长咨询等,使得巡回指导直接面向残疾学生的支持功能进一步受到影响和削弱。

通过远程巡回指导,一方面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有助于提高指导的频次,另一方面可将咨询服务和业务指导直接转移到网上,而将宝贵的面对面时间节省下来,用于面向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直接的补救教学和康复训练。

3.3.3远程残疾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

目前我国的残疾人口中处于就业年龄段的残疾人约为3000万,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他们已成为困难最大的弱势群体。残疾人由于自身障碍的不便,使得他们在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高等教育方面与健全人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而弱化了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为此,应鼓励远程教育集团创办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加强对残疾人的学历、非学历教育,初步构建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当积极联合包括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民政部、全国妇女儿童联合会、劳动部等相关部委,共同加强对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支持。如“中国残疾人远程培训网”(http://.cn/zcl/zcl/index.jsp)就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开发的旨在为多类残疾人提供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服务平台。通过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优势,结合无障碍化的信息传输手段,最大限度地方便多类残疾人通过终端设备、足不出户地学习和接受培训,帮助残疾人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最终就业的愿望。

3.4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

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的关键。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开始了运用互联网络的尝试。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和支持下,时任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陈云英博士创办了“中国特殊需要在线”网站。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也提出了建设包括特殊教育在内的优质网络课程、学科工具和应用平台的整体目标。

国际上“教材无障碍”的经验对我国的特殊教育资源建设也是一种有益参考。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为了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启动实施了“美国教材无障碍标准”(NIMAS,National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Aceessibility Standard)。要求教科书商在提供纸本教科书的同时,也上传NIMAS格式教材至美国无障碍教材管理中心(NIMAC,National Iristructional Materials Access Center)。NIMAS的格式是由标准的xml及图档所组成,所以可以轻松地转制成各式各样的版本,如在电脑上阅读的网页、有声书、加大字体课本、盲用点字机的编码等。有障碍学生及获得授权之机构可以到该网站搜寻、下载需要之教材,通过自行转制或是经教材商转制成符合其学习需求的教材。美国国会已经在2004年《障碍者教育法案》中将NIMAC列为其中一部分。类似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也应成为特殊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国家层面的一项重点工作。

4.特殊教育不同层级主体的信息化推进责任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组织协调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各级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力量。不同主体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

4.1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政策推动

2012年9月10日,教育部正式成立了特殊教育办公室。与原来的特殊教育处相比,特殊教育办公室增加了拟定特殊教育的宏观政策和发展规划以及统筹规划(教育)部内相关的特殊教育管理工作两项职能。原来的特殊教育处主要把握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而新设的特殊教育办公室具有协调教育部内包括从学前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师范教育等各类型教育的职能,更有利于调配资源,从全局的、系统的角度开展特殊教育工作。这一调整为统筹制定全国的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以及协调构建远程残疾人终身学习体系提供了良好契机。

本着教育信息化“统筹规划,分类推进”的工作方针,应由教育部特殊教育办公室牵头,联合教育部科技司等相关部门,统筹做好国家特殊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政策推动实际工作的开展。

除了提供信息化服务外,加强对国家残疾儿童少年及残疾人教育的管理也是国家层面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务院2010年转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指出“建设残疾人人口综合数据管理系统”的任务,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建设国家教育基础数据库和部级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门应该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共同建立口径一致、相互衔接的国家残疾儿童少年数据库和残疾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为残疾人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服务。

4.2省级层面统筹规划,提供支持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已经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教育信息化要以省级政府为主统筹推进。各省级政府推进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从普教特教一体化的原则出发,统筹本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突出数字化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的重点,增强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尤其是随班就读学校的联系。可依据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以省或市县为单位建立盲童教育、聋童教育和弱智儿童教育资源中心,以面对面和远程辅导线上线下两种方式承担所辖区域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的师资培训、巡回辅导、咨询服务等工作。

在增强普教特教学校之间联系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加大对适应特殊儿童特殊需要的信息化设备的投入。现在已经有为残疾人设计的智能软件和专用计算机设备,如眼睛移动可打字的软件、手语翻译软件、盲人用点字触摸屏幕、电子助视器、语音输入设备、视频设备、语言训练、音乐可视设备等。这些设备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便捷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这些设备与资源的购置、管理与使用需要省级层面提供必要的财政和人力物力支持。

此外,为了给信息化提供充分的资金保障,建议从各省设立的特殊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中划拨出固定的比例支持特殊教育信息化发展。

4.3校级层面因地制宜,个性发展

2008年,国家启动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规划项目。四年里,中央和地方累计投入54个多亿,在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1182所特殊教育学校。不久,国家还将启动实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攻坚计划》,聚焦解决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全国各地还将新建和改扩建一批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在新建和改扩建特殊教育学校的过程中,充分反映信息化的需求,搞好基础设施,为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随班就读家校合作机制篇8

一是我国目前尚缺乏残疾儿童识别、统计和评估的专业体系

就识别和统计的情况来看,我国残疾儿童的相关信息,如:户籍资料、伤残确诊医治、伤残等级认定、康复救助、入校求学等等,分散在卫生、民政、残联、教育等多个部门,没有哪一家系统地掌握了全面的情况。另外,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部分残疾儿童既未上户口、也未接受治疗、更没有入校求学,他们的情况还游离在各部门的统计之外。就评估和分级情况来看,我国缺乏专业的评估、分类体系,大量的残疾儿童未能得到及时分类管理和差别对待,致使许多残疾儿童在进入教育系统时是应该进入普通学校还是特教学校没有标准,且在之后的教育和康复上也缺乏针对性,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成长与成才。

二是资源教室和资源教师建设滞后

虽然2016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指南》,但因资金和人员所限,很多学校没有建设资源教室,或者资源教室的建设和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资源教师的配备、资质和考核等也缺乏实质性的保障制度。

三是指导中心和巡回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足

随班就读指导中心一般都设在特教学校,由特教学校教师承担巡回指导任务。但因编制、人员、经费缺乏,以及对特教学校在随班就读指导中的授权不够等原因的限制,特教学校完成随班就读指导任务困难重重,指导的次数、力度、专业性等方面都严重欠缺。

四是很多随班就读学生的生均经费未按照特殊教育的生均经费标准执行

在经费、资源教室、资源教师等相关支持政策不到位的情况下,随班就读的教育质量无从保障。

为此,我们建议完善随班就读的相关支持政策:

一是建立残疾儿童信息系统和残疾儿童识别、评估和分级制度,对残疾儿童进行分类入学

建议依托信息技术,整合民政、教育、卫生和残联等各部门的力量和信息,为所有残疾儿童建档立卡,设立专用信息库。根据残疾儿童的年龄、疾患、生理和心理特点,研究制定“中国残疾儿童的识别和分级标准”;建议由残联牵头设立全国残疾人群综合信息中心,同时,在地市以上的残联设分支机构,负责本辖区内残疾儿童的识别、评估和分类、分级工作,并将相关数据上传到全国中心,形成数据库。经过评估分级后的残疾儿童,适合随班就读的原则上都应进入普通学校就读。

二是加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建设

将特殊教育课程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在普通教师资格从业证书的考核中增加特殊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全纳教育”理念、能够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师队伍,并在各级培训中增加随班就读相关的主题培训内容。向资源教师和随班就读班的班主任发放特教津贴。

三是探索残疾儿童双学籍制度

借鉴北京等地的先进经验,为残疾学生建立特教学校学籍和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普通学校学籍,确保有条件的学生每周有一定时间参加普通学校活动,并逐步延长,使其更好地融入普通学校的教育环境。

四是加强对随班就读的督导力度

上一篇:财务监督职能范文 下一篇:火灾安全的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