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班主任“随班办公”

时间:2022-10-03 10:13:31

辨析:班主任“随班办公”

教室与班主任办公桌一墙之隔,班主任透过一面挂着百叶窗的大玻璃窗可以随时观察每名学生的表现。前不久,河北省邯郸市广泰中学为拉近师生距离,在全校试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这种全新教学模式很快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时间网上争论不断。

校方:不是监视是关爱

位于邯郸市新城区的广泰中学是2005年才兴建的公办初级中学。经过近十年发展,学校与外界交流多、活动多,也被称作为“窗口学校”。尽管如此,学校还是第一次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据了解,2014年暑假期间,广泰中学对教学楼进行改造。整齐的学生桌椅后面,就是班主任办公室的百叶窗。百叶窗是在两层玻璃的中间,开关按钮在老师一侧。办公室有三扇门,两扇通向学生教室,一扇通向走廊。学生教室也有两扇独立通向走廊的门。2014年新学期开学,他们正式开始实行这种模式。广泰中学相关负责人强调,并不是时时刻刻盯着学生。

广泰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运行时间短,也没有感觉到同学有多压抑。学生跟平时一样,上课时,折叠窗就合住了。再说班主任也有课,那屋里又不是一直有人。”校方认为,他们的行为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不是为了监控,而是为了关爱。至于一些评论中所说的自律教育,他们认为,自律教育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初中学生在智商、学习能力方面都没有太大区别,关键是学习习惯问题。老师和学生在一起,可以观察到学生学习习惯的问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细微观察是上课时做不到的。办公室只坐着相邻两个教室的班主任,他们在公用的大办公区域也有座位。但是独立的空间便于接待家长。坐班的班主任表示,接待家长也方便,有的时候,家长来了,就直接到小办公室,跟班主任沟通。因为家长有时候来得比较频繁,不会影响其他老师备课;这样,家长也比较方便。

广泰中学教师多数为“80后”,平时跟学生关系很近,这也是学校考虑此种模式的原因之一。这位负责人表示:教师随堂办公,是配合“妈妈”、成长手册等学校一系列关爱孩子的措施出台的。他们认为,教育最大的失败是冷漠。应该让所有的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关爱。他说:“这是一种新模式的探索,是老师们根据平时管理上的瓶颈,然后琢磨出来的,是探索阶段。刚刚开始,没有产生多大的成效,想看看后期的反响,还处在尝试期。”他同时表示,如果尝试不见成效,学校也会改变做法。现在,只希望社会能多给他们一些理解。

家长:支持学校做法

是恐怖教室还是关爱行动?班主任“随班办公”以来,学校的学生和家长又是怎么看呢?学生家长黄军平表示:“初中阶段,孩子们都小,不管的话,不好。我们开家长会,一看,就挺放心,也省心。”另一位学生家长欧少华说:“挺好的。我在家看孩子不也这样吗。教室本身就是公共场合。我送孩子的目的就是让教师管教。现在有些孩子不学习,影响我孩子,自习课,老师看不见。我上学的时候,老师不也在外面趴着看吗?如果牵涉到到安全问题,我孩子出了事儿,班主任不知道,他们也不好,我们也不好。”

网友: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与家长们的态度相反,网友们非常反对这种做法。网友“关键在气质”认为,班主任天天盯着教室,里面听课的学生和讲课的老师都会感到不自在,会遏制发言的积极性。甚至有网友称:“这是自律教育的失败。以前都是班主任趴在后门窗上看,导致的结果就是上大学以后没人管了使劲儿玩。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否则只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

网友的看法得到了邯郸市知名心理专家贾丽丽的赞同。她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不仅自尊心强,普遍追求人格上的平等,还非常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如果校方还像小学生那样实行“看护式管理”,肯定或多或少让孩子们失去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另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属于正常现象。而老师整日在后面“认真观察”,有可能让那些本来微不足道的小毛病被人为放大,这无疑会增加孩子们的心理负担,甚至让师生关系变得紧张起来。这就好比一个家庭,即使孩子与父母再亲密无间,也要有各自的空间和秘密。

媒体:可能适得其反

这次,媒体显然站在了学生一边。人民网发表教育时评指出,这种“模式”有利于教学管理,但是校方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配图中,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教室里有一名老师,而透明窗户外还有一名老师站着往教室里看。可以说,一节课参与的老师不止一个。如此,学生势必会压力大增,能否专心上课,恐怕要打个问号了。作为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上的自觉能力,需要的只是老师正确引导。显然,班主任是不信任自己的学生,才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想知道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这种“模式”下的教育,还是古人所言的“传道授业解惑”吗?“道”又在哪里呢?

这种“模式”无异于给教室安装了活的“监控器”。教室是一种特定的教育场所,与一般的公共场所明显不同的是,它有固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环境。在这种特殊的公共场所里,是该有个人空间的。试想一下,无隐私地处在班主任的监视之下,压力肯定如山大。心理咨询师吴知力就说过:“高压的环境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未必对学习有利。”在他接触的病例中,就有学生因为学校的长期高压,甚至出现“幻觉”。

大家在中小学阶段都会有一种恐惧,叫“老师来了”。可见,在老师的监视下,有些学生可能会刻意表现出某些“好的行为”。这并非孩子真实人格的流露。长此以往,可能导致孩子心理扭曲,影响健康成长。退一步说,十几岁的中学生正当青春期,上课做小动作,下课打打闹闹,这些现象再正常不过了。放下老师的姿态,替学生排压,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把快乐活跃的气氛融进课堂,还愁教学质量上不去吗?

一种更激进的观点认为:今天,教育者成了“教育看守”,教育陪伴成了强迫。孩子的自由领地,成了“窒息般的空间”,时时都能感受到背后有一双严厉的眼睛,他们的精神呼吸是沉重的,他们的被尊重感已大打折扣,内心当然是不舒服,甚至是非常别扭的。学生听话了,但质疑能力弱了;孩子不捣蛋了,但更容易成为俯首听命的“应声虫”;孩子顺从了,而个性却没了光彩。这种做法对孩子的精神发展,也是一种无形的鞭打,如果考察这些学生的幸福指数以及快乐程度的话,他们的快乐指数肯定不会高。看看当下,不少孩子,都成了心理疾病患者,就与过分严厉、不允许犯错的不当教育有关。不注重教育方法,不懂得从“心”出发,教育效果注定适得其反。

在尊重已经写入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在给予孩子充分人格尊严已经成为教育共识的今天,我们的教师仍把所谓的“严格”“好心”,当做诱人的幌子,动辄剥夺孩子的基本尊严,这些教育者的观念太落伍了,视野太封闭了。他们的“好心”让人感到可怕。

专家:不宜武断评价

教师全程随班办公相关的照片发到网上后,引起热议。舆论普遍认为,这是班主任在“盯梢”“监督”学生,把应试教育之下的教师“督工”角色演绎到极致,不利于鼓励学生自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一评价过于武断,必须结合这一模式具体实施的效果所建立的师生关系来进行评价。他说,如果沿着应试教育的灌输、圈养教育思路,站在教师“管理”学生、学生服从管理角度,这种评价是可以理解的。可如果从教师服务学生角度,却不难发现,把教室作为教师的办公室,在按班级建制的教学模式中,其实也可能有利于增加班主任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了解,解决学生的问题的,可以让班主任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教室、班级建设中。因此,这种“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究竟是好是坏,不宜过早下判断。

新教育实验中,就有一项为“完美教室”,其实验理念为“教室是图书馆,是阅览室;教室是实践场,是探究室;教室是操作间,是展览室;教室是信息资源库,是教师的办公室;教室是习惯养成地,是人格成长室”。虽然并不是要求教师真在教室办公,但却提出教师花更多时间投入教室的理念。

熊丙奇指出,出发点不同,最终的实践效果也不同,如果就把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监工”,很显然,这并不利于增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沟通,反而制造师生关系的紧张、对立,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自我管理意识。学生就是在老师的监督之下,有良好的纪律,但一旦离开监督,就可能因没有自制力而失控。学校与其用这种方式“监工”,还不如就用教室里安装的摄像头监控,假如学校的出发点就是加强监督,强化纪律,那么,这一尝试没有任何教育价值。他认为,如果希望教师多了解学生的想法,参与学生课间活动,培养和学生的感情,促进班级团队建设,那么,班主任把教室作为办公室,不失为一种积极探索。对于这种探索,有必要跟踪其实施效果,包括听取班主任老师、任课老师、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意见,测评学生对这一模式的满意度,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老师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监督,进而排斥。毕竟师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关系,并非单一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目前我国中小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中,更多强调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非平等的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因此,学校要在实践过程中,避免强化这一关系,如果跟踪调查的结果,确实是强化了老师对学生的监督,那么学校要反思并转变理念。另外,班主任如果一直扮演“监工”角色,日子也很难过。如果班主任能成为班集体平等的一员,为学生的成长提出建议,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那么,会发挥更大的班主任作用。

这也提醒所有教育观察者,不能就看表面,而要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实质。对于学校中出现的新事物,不能按惯性思维分析,而要站在改革和推动的角度,来析其是否有积极价值的一面:对于没有任何积极价值的,当然应该否定;而对可能产生积极价值的,应推动其朝积极的一面发展;武断否定,可能会让所有学校失去改革、探索的动力。

上一篇:无烟校园再行动 下一篇:受制约的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