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贸易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19:32:41

公平贸易论文

公平贸易论文篇1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地区发展差距成了理论和实践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如图1所示,用各省人均实际GDP变异系数衡量的地区差距除了1996—1997年出现了从0.6078到0.6014轻微的缩小和2006—2007年从0.6754到0.5849较大幅度下降外,90年代以来一直在近乎直线上升,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地区差距最为显着的国家之一。而与地区差距变化趋势相对应的另一个现象是我国的对外贸易除了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后出现回落甚至负增长之外,在这期间也一直发展十分迅速,从贸易总额来看,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增长了近30倍,而单从出口额来看,增长了30多倍,年平均增速分别23%和27%,如果除去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三个年份来看,年均增速可达30%以上;从贸易依存度来看,从1990年的30%上升到了2007年的67%,如图2所示。从以上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对外贸易发展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有着十分类似的变化规律,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吗?目前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文献还是比较丰富的,但是已有的实证分析也明显存在一个不足的方面是对于贸易开放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机制分析的较少,尤其是定量的分析更是鲜有。大多数分析的是外贸与我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相关关系或外贸对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贡献度。因而本文认为尝试借用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的分析方法,从各个地区的要素禀赋与贸易开放相互作用的角度定量分析贸易开放是如何影响我国地区发展差距的依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实际意义。本文其余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是对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的简要回顾;第三部分介绍本文应用到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是对变量、数据和方法的说明;第五部分是对结果的分析;第六部分是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含义。

二、相关理论与实证文献回顾

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在技术外生条件下,在资本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的规律作用下,即使地区之间没有要素流动,没有贸易,落后的地区其资本增长也将会超过富裕的地区,从而最终会导致地区收入差距的收敛而不是扩大收入差距,因此传统的经济理论无法解释对外贸易发展往往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相伴相随这种特征事实,转而他们求助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之源,而贸易则是国际技术外溢的重要渠道,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同时认为,东道国的R&D投入与人力资本状况是影响本国技术创新和获得技术外溢效应的重要条件,也即存在“门槛效应”(EatonandKortum1996,YukoKinoshita2000,ReddingandReenen2000,Xu2000,CaseliandCole-man2001,Keller2002)。那么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如何来分析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呢?如果我们考虑到一国内部不同的地区其要素禀赋往往不是平均分布的,这样的结果是不同的地区从对外贸易中获益就存在不同,达到一定R&D投入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受益多,经济增长快,而没有达到条件的地区则受益少,因此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般预测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将是扩大一国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新经济地理理论对于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发展差距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KrugmanandLi-vasElizondo(1996)建立的三区域NEG(新经济地理)模型认为,在经济封闭时,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效应,一国国内的经济活动是趋于不断集中的,因而地区的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然而当国家走向开放时,情况将发生变化,此时国内企业的投入产出更多地依靠国外,而与国内的联系减弱,也就是向心集聚力将减小,同时由于国内城市集聚成本的增大,导致制造业的分布从城市向周边地区扩散,地区收入差距将减小。而采用类似的NEG模型,Paluzie(2001),却得出了贸易自由化会促使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不同结论。这两个模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主要源自于对农业部门所作出的不同假设。Paluzie假设农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等)相对制造业而言的流动性要差,他还假设制造业经济活动的离心力来源于潜在的分散的农村市场,因此在经济封闭状态下,制造业经济活动是比较分散的,地区收入差距也较小。而当一国贸易开放,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转向国外市场时,因为城市一般有着更加便利的接近国外市场的条件,企业为了获取规模效应和减少运输成本,制造业经济活动会更加集中在城市,又由于农村劳动力不流动,贸易收益将很难传到给农村地区,地区收入差距于是扩大。由于在理论上对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结论,故许多学者转而做了许多实证研究,其中代表性的有如Giannetti(2002)研究认为欧洲一体化进程有利于成员国之间收入差距缩小的同时却扩大了一国内部地区间的收入差距;Rodríguez-PoseandSánchez-Reaza(2003,2000)、Hanson(1996,1997)、MarcelaGonzálezRivas(2007)等对墨西哥的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其地区间收入差距;PerniaandQuising(2003)以菲律宾为研究对象,实证研究也表明,贸易开放本身并不能带来地区的平衡发展,也就是说不能缩小其地区收入和贫困的差距;Marjit,DandKar,S(2007)研究了印度贸易自由化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认为出口的州收入增长要快,而进口竞争州收入增长要慢,州之间的差距因而扩大。对于中国的研究,有如Jian,Sacks&Warner(1996)分析认为因沿海地区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先天优势,结了1990年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扩大和中国总体区域经济的发散;Hu,DapengandF(1998,2001,2002)通过模型和实证认为贸易自由化改革是1985—1994年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差距不断扩要原因;Yao,Yudong(2000)的研究结论是对外贸易扩大了中国的省际经济增长差距;XiaoboZhang&KeZhang(2003)应用Shorrocks(1982)年提出的方差分解法计算出了各种增长要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结果显示,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增长地区差距的重要因素,其贡献率达11.1%,仅次于资本因素;王丽娟(对贸易自由化和中国区域经济差距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高度相关;赵伟,何莉(2007)应用德特(DeLaFunente,2003)的趋同核算框架(convergenceaccounting),分析了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对中国省增长趋同与差异的贡献,认为对外贸易是引致中国各省市劳均GDPσ发散和β发散的主要力量之一;张(2009)分析认为我国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发展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因,并且定性地分析了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项卫星等(2010)研究发现,中国对外贸易在整体上扩大了中间的收入差距,但同时又是低收入省区缩小与全国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张衔等(20 11)实证分析认为我国西部地区间对外贸易发展差异是导致地区间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三、贸易开放与经济增长的一个理论模型

本文设Cobb–Douglas生产函数有如下形式:itit-1it这就是本文的基本方程,为了利用这个方程来分析对外贸易与地区要素特征相互作用对地区发展差距所产生的影响,还必须对(3)式进行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把物质资本存量Lnkit分成两项,一项是直接参加生产的私人物质资本存量用C表示,另一项是间接参加生产过程的公共资本存量,相当于公共基础设施用I表示,因而:其中f和w为线性函数,对于f(LnC)函数可以表示三项,第一项为滞后一期的私人资本存量水平;第二项为收入水平和贸易开放水平O交叉相乘项;第三项为收入水平,作为控制变量,以分析地区增长是否存在收敛效应。这样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d、r、z为线性函数)(5)it-此外,为了分析公共基础设施I与贸易开放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我们把函数表示为其与贸易开放度O之间的交叉相乘项加上其滞后一项的基础设施水平,因而有:其中p、q也为线性函数,把(6)、(5)代入(4)得:最后我们考虑技术进步项LnAit,我们把它表示四项,第一项为贸易开放度O与人力资本h的交叉相乘项,以分析贸易开放与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本文的研究变量;其余三项是依据前人的研究而引入的控制变量,一项人力资本存量,以反映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直接和独立的作用(Romer1986);一项是反映技术在最高水平与最低水平地区之间的扩散(NeslonandPhelps1966);一项是反映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Connlloy2003),这样技术进步函数可表示为:

四、变量、数据与方法说明

(9)式就是我们要估计的计量方程,因变量采用年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人力资本存量h采用获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如果采用在教育上的支出或入学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是不合适的,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流量。对于私人资本存量C应当采用的是全部企业资本存量之和,但我国这方面的数据,特别是分省数据无法获得,作为替代变量,本文使用分省物质资本存量总和,1997-2000年的数据采用张军估计的数据,2001-2007年的数据由笔者根据张军的方法自己推算得到。技术追赶项Lnh)中的A用劳均GDP来代替,因为劳均GDP与技术水平正相关,劳均GDP用地区总GDP除以全省总劳动力。虽然采用贸易量来衡量贸易开放程度不是一个完美的指标,因为影响贸易量的还有其他很多因素如运输成本、世界需求等,但是如果采用其他指标如关税率、配额等带来的是更多的问(RodrikandFernandez2001),因此本文贸易开放度依然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来表示,注意这里贸易开放度是全国的开放度,只随时间变化不随地区变化故采用Ot-1表示。对于公共资本存量变量I,我国同样没用直接可得的数据,本文根据以往研究的惯例采用公路密度来作为变量,公路密度等于各省公路长度除以各省面积。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最小二乘法来估计方程(9),以控制截面个体效应,由于所用的自变量都是滞后一期,故也可以较好地避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我国1997—2007年间的分省数据集,共31个省市区,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2008》。表1是对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五、回归结果分析

从表2的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贸易开放度与人均GDP交叉相乘项的回归系数是正的,且在1%水平上显着,意味着贸易开放使发达地区(人均GDP水平高)比落后地区(人均GDP水平低)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差距。这一点是与Myrdal(1971)的思想相一致的,他认为贸易开放将使地理位置和条件都优越的发达地区更能发挥其竞争优势,从而扩大其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从单独收入项来看,其回归系数也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着,表明我国地区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散现象,这与以前的一些研究结论相吻合(蔡昉,都阳2000,沈坤荣、马俊2002等),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增长越快。人力资本存量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为正,人力资本存量本身项也为正,表明在人力资本高的地区(发达地区),其在贸易开放中受益越多,增长也越快,具有扩大地区差距的效应,不过从统计显着性来看却都不显着。公共基础设施项和其与贸易开放度交叉相乘项的系数都为正,表明基础设施水平越高的地区(发达地区),贸易开放将促使其具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从而扩大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虽然并不显着。私人资本投资项的系数都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着,说明私人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而劳动力投入的作用并不明显,这可以从其回归系数虽为正,却不显着看出,这些都与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相一致(沈程翔1999,刘木平,舒元2000,沈坤荣2002等)。为了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我们还分别做了模型(2)、模型(3)、模型(4)的回归分析,模型(2)是利用高中学历以上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来作为人力资本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3)是利用铁路加公路的道路密度来作为公共基础设施变量指标所作的回归,模型(4)是剔除不显着的变量之后所作的回归,从表2可以看出,其基本结论没有改变,表明回归结果是稳健的。以上的分析只是定性的让我们知道,贸易开放将使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高的地区比在这三个方面都相对要落后的地区受益要多,经济增长要快,从而拉大地区收入之间的差距。利用上面模型(1)回归结果我们还可以定量地来分别计算出这三个方面的效应,表3是以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和人均GDP最低的贵州为例所得出的计算结果:表3中计算公式的意义是贸易开放对地区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贸易开放的直接作用s,它对所有的地区都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是贸易开放与各地区的收入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等特征相作用而产生的间接作用rLny。表3的收入效应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贸易开放度变化一个单位,经济增长所变化的百分点数,其他类似。从表3可以看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贸易开放通过收入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分别可以拉动贵州在样本期间平均每年增长2.78、3.66、3.04个百分点,上海平均每年增长4.08、3.78、3.05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公共基础设施效应分别使贵州比上海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低1.30、0.12、0.01个百分点,贸易开放的总效应使贵州经济增长比上海平均每年低1.41个百分点,其中贸易开放的收入效应是主要的,占95%以上。

六、结论

公平贸易论文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伦理蕴涵 贸易公平 贸易竞争

[中图分类号]B82-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539(2013)06-0104-04

在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日益扩大、国际技术交流速度显著加快的今天,国际贸易把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和技术的合作囊括在内,使得国际贸易的内涵愈加完整和丰富。而国际贸易不仅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更是一个经济伦理范畴,对贸易公平的追求以及贸易竞争从对抗到合作的走向,使得国际贸易具有丰富的伦理内涵。

一、贸易公平:国际贸易的伦理特质

自贸易产生之日起,对贸易公平的关注就从未间断。而对贸易公平的更为深入全面的探究,不妨从对以下四个问题的思考展开。

第一,什么是公平?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公平是指包括法律公平、政治公平、经济公平和伦理公平在内的一种广义的社会公平。而“社会公平就是在平等的规则下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它意味着权利平等、机会均等、分配合理和司法公正等”。因此,公平可以指经济公平,是有关经济活动结果分配的平等合理;公平也可以指政治公平,是社会成员平等地利用政治资源的权力;公平还可以指法律公平,包含法律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条文的公平以及司法的公正;公平当然亦可指伦理的公平,指平等、合乎比例和公正的对待,是涉及财务和义务分配体制的一种德性。

第二,为什么贸易要追求公平?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的贸易应该是自觉自愿的交换,也可以假设,这种交换是公平的,所交换的商品基本体现着内在的劳动价值。然而贸易交换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用交换来的商品满足自己的需求,更确切地讲,贸易是为了获取交换者自身所需的利益,不论这种利益是用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实际上,如果给这种对利益的追求限定一个合理的框架(逐利的方式、逐利的结果对其他主体利益的影响),其本身就应该是合乎伦理的。然而问题是,贸易一旦成为了一种专门逐利的方式,对其公平的判定就显得困难了,这不仅是一个依据客观事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主体主观感受的问题。但对公平判定的困难并不能否定贸易自身对公正平等的价值诉求的内在认同与追寻,因为贸易一旦失去公平,也就失去了长久而稳定发展的基础。贸易公平是贸易追求的目标,也是贸易自身所应当具备的伦理特质。

第三,什么是贸易公平?贸易公平是否就等同于公平贸易?首先需要厘清两个概念,公平贸易和贸易公平。公平贸易之所以易于被人们接受,在于人们对“公平”二字在最低限度上存在着伦理上的共识,不论是自由贸易或是贸易保护,都不否认公平在价值排序上的优先性。公平贸易强调贸易结果所体现的平等收益,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包括成立一系列的公平贸易组织(公平贸易卷标组织、国际公平贸易协会等)和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公平贸易标签、公平贸易认证等)在内。司徒博对公平贸易作过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他认为广义的公平贸易指的是根据公平、自由、持续性与和平的基本价值原则成立的贸易组织;而狭义的公平贸易是贸易主体之间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原则,比如追求通过国际贸易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改善弱势地区和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可持续发展等。可见,公平贸易并不等同于贸易公平,在我们看来,公平贸易是包括一系列以贸易的公平、自由、持续、发展、责任等价值基础为导向的组织、活动和标准的总称,公平贸易当然肯定并追求贸易公平,贸易公平是公平贸易基础性的内涵之一。诸多对贸易公平的界定用公平贸易的概念来替代,也只是从要公平地从事贸易活动这一角度来考虑的。

对于贸易公平的界定,学术界为数不多的讨论从法律或经济的角度展开。从法律的角度,认为公平原则是国际经济(贸易)法的一项根本原则,其基本含义是“指各成员方和出口贸易经营者为促进货物、服务的自由贸易,在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管理和经营过程中不得采取特权或歧视方式、采取不公正的贸易手段进行国际贸易竞争或扭曲国际贸易竞争”。从经济的角度,认为“公平贸易的本质含义就是使贸易利益能够公平地分配”。这里虽然使用了“公平贸易”,但其实质仍指代贸易公平。

第四,在我们看来,什么才是贸易公平?从属性上讲,贸易公平是经济伦理视阈下的公平,具备经济与伦理的双重公平维度。既是对贸易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要求,又是对贸易主体行为平等公正的伦理规范约束和德性要求。

从时序上看,贸易公平包括贸易起点的公平、贸易过程的公平以及贸易结果的公平。国际贸易的起点公平是贸易主体条件的平等。而事实上,起点公平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任何贸易主体(国家、机构、个体)在从事贸易活动时,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条件的不同,很难做到参与贸易之初的起点公平,这就需要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补充。国际贸易过程的公平也称为贸易的机会公平,即在贸易主体自身能力得到充分自由发挥的前提下,给予其一切可以获得成就的机会。亚当,斯密就认为:“每一个人,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都应听其完全自由,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在贸易的过程中每一个贸易主体只要不违反贸易法律法规,就可以自由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合理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结果的公平是贸易给各贸易主体所带来的贸易利益的分配公平,也是贸易活动所追求的直接目标。而贸易公平则是起点、过程与结果公平的整体公平,这三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既互为条件,又互为补充。

从内容上看,贸易公平包括国际贸易规则的公平、国际贸易主体的公平(权利义务和关系地位)、国际贸易行为方式的公平。国际贸易的规则体现为WTO贸易规则和各国制定的贸易规则,前者力图构建全球视阈下的公正平等,应当确保其协议、规定及其制定的过程对所有成员国而言都是公平合理的;后者对于贸易规则的制定不可避免地要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其规则的公平性要求不是否定对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是如何在不损害他国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贸易利益及其实现手段的合乎道义性。国际贸易主体的公平包括主体自身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性以及相互贸易关系的平等性。贸易主体为获得贸易利益的权利必然以对其他贸易主体应尽的义务为条件,贸易伙伴间的关系不应当有某种意义上的优先性,一切的贸易关系应在对等的条件下展开。国际贸易行为方式应当公平,行为手段与实施过程的公平是衡量结果公平的前提与保证。对于贸易主体而言,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或个体。都不能采取显失公平的贸易行为。

在司徒博看来,公平作为一种基本价值取向。适用于十个方面,涉及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公平,且每一个方面都与贸易产生关联。第一。与执行相关的公平。每一个经济主体只要涉及产品的生产、贸易、销售或处理,就必须对这些执行的过程负责任。在贸易中,这种执行的公映了产品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交易的公平性,不论是买方还是卖方,在承担责任上应该是平等的。第二,与需求相关的公平。商品的交易一定要与人类需求相联系,要确保人类生存的最低水平以及有尊严的生活。依康德所言:“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所以“尊重人的人性的第一步要求是,人不能仅仅被利用……这意味着商业关系应该既不是强迫的,也不是欺骗的”。在贸易中更是如此,贸易关系的结成不是依靠强迫和欺骗的手段,而是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平等构建。第三,分配公平。这是执行的需求变成衡量追求公正平等目标后要确保的最重要的公平。在国际贸易中,因为各国所占的贸易份额和收益差距的增大,使得分配公平成为贸易公平最有待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各种贸易冲突产生与否取决于各国对贸易利益分配是否感到公正,各种贸易政策、双边或多边的贸易协定以及任何其他的贸易规定,衡量其是否公平的最主要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贸易利益的分配公平。第四,平等对待的公平。对不同的贸易主体应给予同等贸易地位和机会,比如WTO框架下的规范应当适用于所有的成员国,应当对所有成员国的贸易行为有同等的约束性,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而不是有所偏颇。但实际上对WTO框架下的各种规范的遵从并不是所有的成员国都表现出一致性。对于少数发达国家的变相违背,WTO所显示出的态度并不符合平等对待的公平原则。第五,参与的公平。与平等对待的公平相比,参与公平更侧重于贸易主体在国际性贸易决策中的平等参与权与决策权。公平应当是一个参与的过程,对国际贸易的参与公平是用来减少贸易冲突的基本手段,一方面表现为一个国家内部从公平价格的制定到贸易政策制定的各类贸易主体的民主参与;另一方面表现为国与国之间贸易谈判、国际贸易协定中的权利平等。第六,生态公平。WTO把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资源最优利用和环境保护作为宗旨,意味着将环境的因素纳入到贸易的考量之中。这一公平至少在两个层面上与贸易关联。一是从事贸易的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公平问题,二是各个国家在贸易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上所应担负的责任平等。对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伦理诉求是公平对待自然应当有的态度。事实上,自然对人类经济贸易行为所造成的环境破坏也并非逆来顺受,环境恶化给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正是自然寻求这种关系“公平”的方式之一。第七,分布的公平。对诸如产地、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进行公平布置与权衡。贸易对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同时这一作用也是关键性的。例如持有开放性贸易政策的国家,对各类投资、贸易往来、跨国公司的态度是积极的,因而也促进了资源的流入。第八,关系的公平。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公平也是贸易公平的一个主要方面。贸易伙伴不仅仅是一个可创造最大利润的人格化的经济实体,同时还是由人主导的人的集合体,因而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伦理的烙印,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是否和谐长久正是贸易伦理的诉求。贸易伙伴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被极大拓展,但同时也越来越复杂了,贸易关系应有的公平往往被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所掩盖,因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增多。第九,程序公平。对贸易关系公平进行规范和监督的透明的、无腐败的程序是对贸易主体行为有效约束的制度因素。如果对关系公平缺乏程序上的监督与控制,关系公平的要求就只能流于一种理论或口头上的形式,而在贸易实践中无法得到真正的实现。第十,连接公平。将连接公平理解成一种整体的公平似乎更合适,因其实际上是对贸易领域价值体系整体性意义的认可。也就是说,对公平在贸易中的地位,肯定它是贸易最本质的伦理特征,是贸易所要遵循的最底线的价值要求,但是只有在与诸如自由、和谐、竞争、团结等其他的贸易价值要求相互紧密关联成整体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贸易公平。

二、从对抗到合作:贸易竞争的伦理诉求

对于竞争的产生,乔治·J.斯蒂格勒认为是“个人(或集团或国家)间的角逐,凡两方或多方力图取得并非各方均能获得的某些东西时,就会有竞争”。这是典型的经济学视野下对竞争的界定,即经济主体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实现经济目标的角逐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对于竞争的阐述多从经济的角度展开,但这并不意味着竞争只存在于经济领域中,更不意味着经济竞争就能涵盖竞争的所确方面。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的竞争更多的还是体现为一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相互角逐的现象,这种现象将经济竞争和社会伦理竞争的因素都囊括在内。一方面,竞争是具备经济属性的,作为一种为了获取经济利益的活动形式而备受关注和推崇。从斯密以经济自由和自由竞争为核心的古典竞争论到张伯伦和琼·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以及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再到马克思主义的竞争理论,经济学家们对竞争的研究从未停止。尽管角度略有不同,但对竞争之于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不容否认。另一方面,竞争这种经济活动又是有理性的,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约束下进行的,本身蕴含浓郁的伦理色彩。《反不正当竞争法》从相反的角度对竞争的基本原则做出了合乎伦理的规定,即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以及不滥用竞争权利,无一不体现了正当的竞争所应当具备的伦理要求。因而,现代经济视角下的竞争概念更多的是强调竞争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和一种理性意识。

贸易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是以利益追求为根本目的的领域,必然以竞争为内在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推进,贸易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竞争相互交织的全球性竞争态势,其程度也日益激烈起来。因而在鼓励贸易竞争的同时,树立公平竞争的理念、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就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在当今的贸易实践中,以利益竞争为经济本质的贸易竞争虽然激烈异常,但归根结底应当是一种经济伦理本质上的合作竞争。

公平贸易论文篇3

论文关键词:中非贸易,电子商务,网站建设

中非贸易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目前中国已经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非自由贸易区一旦建成,拥有21亿人口的中非自由贸易区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将会超过将于2010年1月1日建成的拥有19亿人口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现在中非贸易更倾向于地摊式面对面的贸易,力求挑拣到合适的便宜品,由于非洲的经济落后,文化发展差异,信用度低等因素,大大制约了应用电子商务进行外贸的成功率。非洲存在的巨大市场就是巨大的机会,对于这样一个资金庞大的交易市场,如果有专门的电子商务平台去指引,促进其实施电子化网络交易,会使其交易更加有保障,信息更加透明,发展领域更加畅通,交易成功率更加提高。发展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就可以打破现有格局,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通过互联网构造一个虚拟的大市场,扩展企业市场机会,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库存,缩短企业生产周期。通过网络,客户可随时、随地了解到企业提供的商品,企业售出商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电子商务网站介绍中非文化,文化先行,把真实的中国告诉非洲,把真实的非洲告诉中国,这是中非贸易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根据中非贸易的特点设计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2.1中非贸易的特点

中非贸易的特点是互补性强,非洲需求便宜的库存产品,低档产品多,非洲人诚欣度低,不喜欢订做,喜欢零散地、地摊式地挑拣便宜货脚和库存,中非文化存在很大差距等等。

2.2发展原则

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发展原则是:(1)承担起沟通中非贸易中顾客之间,公司和顾客之间,厂家和公司之间,厂家与顾客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的交易桥梁,使注册会员能在平台完成交易的整个过程。(2)承担起介绍中非贸易知识,帮助客户解决贸易难题,提供中非贸易帮助的社会责任。(3)承担起中非贸易信息传播,提供真实详细的供求信息并进行数据统计的责任。(4)承担起传播中国和非洲各国政府的贸易政策、贸易制度,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5)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界面友好,简单易用。

2.3发展特色

(1)提高用户黏度

用户体验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网站的品牌和价值,并会对网站用户的忠诚度、信赖度、购买收费服务意愿、交易成功率率等等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站首页要在显著的位置标出自己是做什么的,网站功能设置要考虑到如何要把访问用户吸引,留住,并转化为真正的客户。要吸引更多的用户,提高用户黏度,首先就要进行用户使用体验研究,邀请中国、非洲的客户进行使用体验,根据客户体验反馈不断改进网站的功能,力求做到功能能使客户最满意。例如企业信息,行业信息,库存信息,个人产品信息的系统要整合内容检索,充实各方面的最新信息,每天定时发送用户订阅的某方面的信息到用户邮箱就使用户有亲切感,更加能黏合用户的阅读习惯。让用户一看就知道怎么去用,而不要去读说明书,不断点击就能知道怎么一直操作下去,界面提示要非常友好。例如注册加入中非贸易论坛,审核批准后,发这样一个邮件:中非贸易论坛已经批准你加入论坛。批准,这个语调让人非常非常难受。如果说:祝贺你成为中非贸易论坛的会员,那就亲切得多,文字上的这种感觉也是用户体验的一个细节。

(2)提高用户打开的速度

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英文网站共同放到非洲的服务器和中国的服务器上,调查显示,对15秒内打不开的网页,用户就会放弃,网站销售量会减少30%以上。可见,滞缓的速度会使网站就难以履行其功能。所以选择国外空间和国内空间共同存贮,在对非洲的主要贸易国同时安装镜像服务器,使非洲客户能迅速打开网站,就会使非洲访问者迅速增加,英文网站有更好的推广效果。

(3)提高用户浏览量

网站建好后一定要去做网站推广,首先是要在第一时间登录各大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优化”是指通过对网页内容、结构等要素的合理设计与专业的优化技术,使网站符合Google、Yahoo等搜索引擎的运作规则,力争使网站进入搜索结果(用英文关键词B2B,BtoB,E-commerce,Africanchinatrade等搜索)的首页(左侧前10位),提高网站的被浏览量。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对其二级域名的企业网站针对企业的要推广的产品进行相关关键词的优化,当用户用其所需的产品关键词去搜索时,由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所提供给企业建站的二级域名网站就更容易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列,这样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在用户用搜索引擎搜索产品时就会被更多的用户发现,并主动注册使用其提供的免费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人气。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设计的免费网站空间模板有要求用户填要推广的关键词一栏,这样这些关键词就会自动出现在网页标题,网页头几行,目录,产品介绍标题等等重要位置,而且在免费网站的每个网页都反复出现。

(4)用户参与推广与获取收益

免费会员是开始必须的阶段,积聚了人气,提高了信息量和服务质量才有可能慢慢推出收费增值服务,而且还必须保持不断新的免费会员加入。这是一个免费和收费的搏弈经营策略,就是必须达到客户认可的可以使客户得到回报的程度才能推出收费服务,同时保持的免费会员是因为要不断增加人气,增加信息量,维持付费会员的更高需求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网站得到不断发展。

每个用户都可以为卖家提供商品推广服务(将推广链接于其他博客、论坛、网站推广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站则提供技术服务(从技术上使委托人的商品信息可以转化为网页链接代码、计费核算等方面的技术服务等)。卖家向推广客和信息服务平台支付服务费,即推广服务费和技术服务费,称为推广佣金,比如交易额100元,服务费率5%,则服务费为100元的5%,即5元。其中,服务费的90%作为推广客收取的推广服务费,10%作为技术服务费由委托人支付给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代码是指委托人利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系统的服务,就其拟将推广的商品、店铺信息,生成电脑及互联网可以识别、储存和传递的技术代码,在推广客将该推广代码添加、至其推广空间后,可以导致推广空间的浏览者浏览到委托人的推广商品以及其它商品、委托人的店铺信息。在推广代码指引下或伴随下达成的交易(包括推广商品和其它商品的交易),即为通过推广客的推广服务达成的商品交易。

3.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与结构

对于已有的B2B英文版的外贸电子网站ALIBABA,MFG,TRADEKEY,GLOBALRESOURCE等,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要建立怎样的功能才能拥有核心竞争优势,并尽快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和使用呢?

表1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

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

信息力

信息组织方式

全面性

权威性

准确性

独特性

各商贸城档口开网店,非洲客人求购信息,厂家,中间商产品、库存信息

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对虚假信息的用户名注销,广大用户监督、举报机制,政府公布的各类对非洲贸易数据和动向

出售信息要有图片,详细规格,有效期等。在线视频交流,谈价功能

商铺,库存,订做三大功能溶为一体,尤其突出库存供求信息的

服务力

便利服务

定单跟踪

客户经验分享

客户评价

保证买卖双方的利益

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

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

客户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

国际型支付宝,样板确认,货与样板一致确认再放行货款

技术力

网站界面设计

网站内容

网站功能

网站稳定性

网站推广

商铺,库存展示,产品展示三大功能并列 ,询盘交流界面友好

外贸城各商铺建网店,各企业库存信息,产品信息。非洲商人、消费者需求信息

信息,图片上传,在线交流,论坛,询盘,移动商务,汇款,支付宝,评价,发货,定单查询

双备份,防攻击,大型服务器

在各对非洲商贸城挡口推广,印发简介给非洲客人,媒体免费报道,政府推广,对相应企业宣传免费使用

信誉力

网站知名度

网站被链接数

平均日流量

网络认证情况

安全协议

把非洲客人当作朋友,介绍中非文化,来中国贸易的各种注意事项,免费咨询

和非洲各国热门网站交换链接,和中国相关B2B网站,各企业网站交换链接

逐步提高

网站备案,电信增值服务许可证,对高级用户认证,要求企业上传营业执照扫描件

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认证与识别、防止网络病毒和安全协议

易操作力

检索功能

导航设计

与其他贸易渠道结合

移动商务支持

交互程度

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

吸收ALIBABA,淘宝网的长处

与外贸城档口,出口公司,中介,生产企业紧密结合,直接可以联系对方

询盘直接可发短信到注册手机,也可以用手机回复短信到网络信息平台

各种功能切换交互程度良好,可以点击操作到任何一个功能

如表1中国对非洲贸易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竞争力分析表,除了吸收现有的B2B,B2C,C2C电子商务网站的优点外,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要增加如下功能:

(1)增加介绍中非贸易的版面与内容,公布政府部门的贸易统计数据,在线免费咨询各种中非贸易政策,提供签证,报关等官方服务,官方的贸易信息公布,各种寻求交流合作的公告,政府部门的采购招标公告。与非洲知名外贸网站,政府网站交换链接。

(2)重点突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特色。商铺,库存,产品供求信息关键词检索覆盖,目录检索结合。根据非洲客人的需求信息,由工作人员及时补充相关商家、厂家信息。

(3)由于非洲人商人在中国每次采购的量不大,很多要拼柜运回国,所以中非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还可以对每批订购进行电子记录统计,当要运到某各国家某个港口的货物累积够一个20‘集装箱,就统一通知各商家运到码头拼柜运回国。信息服务平台可以与物流公司合作提供一系列商业托管服务。

(4)推出客户需求信息数据统计专栏,软件自动对客户的求购信息进行分类统计,这样就能使中国商家更好地掌握客户的各类需求动向和量比关系,更好的掌握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非洲商家通过分析民众的购买数据,就可以知道什么产品最好销,就可以进口适销对路的热门产品。

(5)对不能来中国的客人采购发货,代看厂,代验货。对买家订单实行跟踪服务,定单查询,一家交易不成就推荐另一家。

(6)和国际型支付宝,PAYPAL合作开通网上支付系统,买家确认货与样板一致再放行货款。

(7)开辟不同产品的贸易交流论坛,分享经验,聚集人气。客户可以在网上对不同用户的信用评价,对产品评价,对网站服务评价,这样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非洲客人可以在平台论坛上互相交流,互相传递信息,互相评价,互相合作,寻求帮助等,把这里当作一个家。

(8)针对非洲客人在广州流动性大,上网不大方便等,还可以推出移动商务业务,在网上需求信息的非洲注册用户,如果有商家回复了供货信息,服务平台就可以以英语短信的形式发送到非洲用户注册的手机上。同样在网上供应信息的中国注册用户,如果有客人回复了求购信息,服务平台又可以发短信中国注册用户的手机上。

(9)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平台为企业提供行业咨询服务,和中国、非洲高校合作,为中国企业提供其所需的非洲某方面市场研究报告。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的客户点击调查统计功能进行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例如中国某手机生产厂家想推出几款适合非洲人风格的手机,就可以把十几款手机图片让中非信息服务平台上网,提示非洲客人点击自己喜欢的款式,从而得出最受欢迎的几种款式进行生产。客户还可向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申请提供产品分类的专项委托调查咨询服务,包括产业调查、新产品开发调查、非洲市场调查、中国企业调查、用户需求调查、技术动向调查和竞争对手动态调查,产品销售成交数据统计,客户浏览信息点击产品统计,产品款式设计客户喜好网上调查统计等等,可以在中非信息服务平台填写委托调查表格,再由信息服务平台转交高校权威专家全程主持项目运作,与客户紧密互动,为中国企业针对非洲市场产品产业开发项目立项、论证和项目建设,提供规范的权威性的决策咨询报告。

中非洲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结构模块有:新闻管理,产品目录管理,信息交流,网页设计定制,会员管理,论坛管理,网站后台管理,在线服务,内容管理,统计和报表,业务流程,订单管理,使用教学演示,免费二级域名空间管理,免费网页空间搜索引擎优化,财务管理,系统设置,交易管理,网上汇款(和支付宝,PAYPAL可以进行数据对接),进销存管理,会员认证管理,推广客管理,电子报关管理,电子纳税、退税管理,物流管理,评价和纠纷管理,中非各国政府的服务传递、意见征询管理等等。每个结构模块下又细分为相关的结构,例如ShenzhenHiblue新闻管理模块的结构又细分为文章的和编辑,深圳市升蓝软件开发有限公司类别和属性设定,评论、相关链接和推荐三个结构,这样,不但网站工作人员可以直接新闻信息,而且用户也可以直接推荐,,编辑相关中非贸易的新闻、政策、法规。

4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实施对策

4.1政策支持

因为中非贸易对中国经济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国外贸部要与非洲各国外贸组织加强规划指导,共同建设好中国对非洲贸易信息集成服务平台,可以由中非贸易协会出头主办,委托网络信息公司建设,虽然需要投入资金,但其对进一步加大中非贸易的范围和效益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外贸部与非洲各国政府的商务部门沟通合作,由他们提供各种非洲需求商品的信息,并由他们邀请非洲各国商界人士加入,并需求信息。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还可以以组织者的身份定期在中非贸易的热门城市广州,义乌举办中非贸易电子商务免费培训大会,提高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的知名度和促进中非贸易的电子商务发展。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开始时要由政府委托某集团公司投入上千万元的建设、运作、推广资金。如果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运作已经上轨,日浏览量超过千万,注册用户过亿,为了维持网站的运作,政府就允许信息服务平台推出交易成功再收取总交易金额的1%,交易不成功不收费,以维持信息服务平台的长期运作,这只相当国内银行汇款的汇费,客户是可以接受的。

4.2增强信息数据建设

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刚建立时最缺的就是信息数据,没有足够的准确信息数据就无法凝聚人气,就不会受到广大用户的认可,所以迅速改善信息应用基础的数据资源就是网站取得成功的关键。可以对中国各行业(例如中国机械网,中国服装网,中国库存网,中国化工网)的中文信息数据进行翻译成英文在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上。对广州的中非贸易城,义乌的中非贸易城的各种商品种类,型号,价格翻译,邀请档主免费开网店,提供翻译成英文的免费服务。对非洲的一些商务网站的需求信息数据进行移植。对中国海关提供的中非贸易信息数据进行,对非洲各国政府部门提供的商贸信息数据进行,招聘上百名非洲的商人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专门负责搜集非洲客户各种需求信息数据进行(先隐藏需求方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中国厂家看到并通过工作人员与需求方交易成功,就提成佣金给非洲的信息服务平台工作人员。

还可以考虑建设可以与其他B2B网站交换数据的接口,利用其他B2B网站的已经有的中非贸易信息资源充实自己的数据库。

4.3人员素质与职责

要建设好中非贸易信息服务平台,首先要招聘到优秀的IT人才,对电子商务非常熟悉的策划人员,征求中非各方面人士的意见,进行市场调查和方案征集筛选,网站功能要在用户的反馈中不断更新。设立市场开拓部,网站建设部,贸易信息部,咨询部,信息监管部,研发中心。聘请ALIBABA的相关部门经理并对人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例如咨询部的客服人员必须要懂得一系列的外贸流程,信息服务平台的所有功能上使用方法,中英文流利,熟悉中非的文化与政策。市场开拓部人员负责与要合作的政府部门,支付宝,PAYPAL,物流公司,海关,银行,外贸公司等等沟通协商,策划网站的功能,宣传,客户的争取等等业务。网站建设部负责网站的建设,功能的完善,数据的对接,网站维护等等技术职责。贸易信息部负责各种贸易数据的获得,网站内容的提供,拉拢中国企业,商家,非洲的商家上网供求信息,想法获得其他电子商务网站的数据,把一些已有的中文版中国各行业的电子商务网站翻译成英文,充实信息服务平台的数据。不能光以赢利为目的,而是要承担起一种社会责任,使客户得到回报,这样才能够实现共赢,与客户共同成长。研发中心专门负责新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以建立和保持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1 索有为, 苏炜, 梁驹.广东对非洲出口增幅明显 粤非贸易逆境显生机 [2009-10-2].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521/09522853581.shtml

2 刘继萍. 外贸企业实行电子商务的必要性. 中国经贸,2004(2)

3 夏静. 如何建好营销型英文网站 .对外经贸实务,2010(2)

4 刘胜.人气:电子商务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2010-3-2].

5 商务部.中非贸易的发展.[2010-2-2].

6 李达.E网商务一个能满足所有人所有需求的商机. [2010-1-10].

公平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中间产品贸易;新贸易理论;现代企业理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6)06-0006-06

一、中间产品贸易对新贸易理论的偏离

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与生产非一体化的迅猛发展,贸易模式更多地转向以中间产品为载体的公司内贸易或公司间外包贸易,中间产品贸易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Feenstra & Hanson(1998)使用投入产出表推测了美国的中间产品进口量,发现美国中间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例从1972年的5.7%增至1990年的13 9%,Campa & Goldberg(1997)对加拿大、英国(但日本例外)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结论。Hum-mels,Ishii,Yi(2001)与Yeats(2001)的研究都表明,国际贸易中零部件贸易比最终产品贸易的增长要快得多。在这些中间产品贸易中,美国商务部门(The Business Press)强调了与跨国公司内部相关的国际外包贸易增长的壮观事实;Hanson,Mataloni,Slaughter(2003)记载了同样引人注目的跨国公司内部贸易增长情况。Grossman & Helpman(2004)认为垂直专业化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它背后快速增长的中间投入品、零部件和专业化生产服务的中间产品贸易。Spencer(2005)则以1986~2003年中国制造业为例,说明其出口从1988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3980亿美元中,加工贸易的出口比例从1988年的35%增加到2003年的57%,其中至少有25%的比例是股权式公司内贸易,其余约22%的出口贸易是属于公司间外包贸易。

这些事实表明,中间产品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重要方式。然而,由于这种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相融合的直接结果,它既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和地区,还可以发生在要素禀赋完全一致的国家和地区。换言之,中间产品贸易与主流贸易理论发生了偏离。在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框架中,虽然它并不像传统比较优势理论那样,把中间产品贸易作为国内的生产结构问题来处理,但它只是合理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而对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完美解释则显力不从心。实际上,中间产品贸易主要发生在垂直型专业化贸易范围内,而不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中。具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对新贸易理论的偏离主要表现在:

其一,国际贸易的生产性与交易性。由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高度一致性,中间产品贸易实际上就是以零部件、配件、组件及中间投入品等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或者说是这些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直接流动,它既体现了商品的生产属性,也体现了商品的交易特性。但在以H-K模型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中,生产要素是不可以流动的,没有中间产品的投入,生产技术不仅在每个部门内的各个品种间相同,而且在各部门间也相同,国际贸易活动只是最终产品的交易,因而商品的生产特性被忽视了。这从Krugman模型(1979,1980)、Helpman模型(1981)以及Helpman-Krugman模型(1985)的假设中就可以看出。尽管在Either(1982)模型中,出现了中间投入品的生产,但他采用的是单要素假定,其生产函数类似于Krugman所使用的――只不过他用投入品M代替了劳动。而在后来的新贸易理论进展研究中,尽管也吸纳和扩展了Either的方法,将中间产品的投入置于模型假设之中,但都是采用了过于简化的假定条件,即以一体化世界经济作为参照物,并且都只是从产业层面上来考察贸易的原因、模式及其对福利分配的影响,企业只是作为一道简化的装置出现,企业内部组织方式、策略行为等都被简化了。因此,现存的H-K贸易理论框架无法对国际贸易的生产性特征给予合理解释。

其二,契约的不完备性与不完全市场结构。中间产品贸易是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准市场的交易环节加剧了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在国际外包方式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当事人的有限理性与机会主义倾向,契约条款描述的完备性、履约方式及违约处理等各方面难以做到事前明确,契约只能考虑到数量有限的变量,或者是与契约直接相关的变量,或者是那些“法庭”容易验证的变量,最终产品商和中间供应商之间很难签订一个完备的外包契约。即使在国际FDI形式下,最终产品商和中间制造商之间也同样面临着雇佣契约和激励契约等,这些契约也是难以对未来的偶然事件及其责任、权利做出明细规定,因而契约也是不完备的。然而,在现有的H-K贸易理论框架中,虽然突破了传统理论中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强调不完全市场结构、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使理论进一步逼近现实。但是,在H-K模型中,不完全市场结构是用厂商数目、产品差异化及价格变化来体现的,对于信息不完全这一条件却被简化了,更没有涉及到微观企业内部行为问题。因此,H-K贸易理论没有考虑到中间产品贸易中契约的不完备性。

其三,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内部性与外部性。随着国际生产的全球化发展,贸易活动越来越围绕跨国公司而展开。在母公司的控制下,最终产品商既可通过独资、控股、参股等股权式的一体化形式,也可借助于品牌、协议、分包、许可证等非股权控制的非一体化形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垂直一体化生产”(vertical integrated production)或“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相应地,大量的原材料类中间投入品、零部组件类中间产品,将频繁地流转于各子公司、分公司或外包企业网络之间,从而产生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贸易。显然,发生在“垂直一体化生产”方式下的中间产品贸易是典型的公司内贸易模式,体现了贸易模式的内部性;而在“零散化生产”方式下发生的中间产品贸易则是公司间外包贸易模式,体现了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即贸易各方之间都承担了关系专用性投资(relationship specific invest-ment),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形态,用Spencer的观点来看,这种外包模式最好描述为合资

关系(a joint venture)而不是市场关系(an arm’slength relationship)(Spencer,2005)。这两种贸易模式都不能简单地以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来区分。但在H-K贸易理论框架中,国际贸易是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体现了与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外部性相比较的内部性质。因此,中间产品贸易模式的网络性和内部性与H-K贸易理论中贸易模式的性质发生了偏离。

二、新贸易理论对现代企业理论的吸纳

中间产品贸易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偏离,客观上促进了新贸易理论不断改进理论假设,增强理论解释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上。近些年来,新贸易理论学者们尝试将跨国公司的行为分析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承认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跨国公司行为会对贸易模式、贸易量、贸易结构以及社会福利都产生重要影响,并且依据产业组织理论和寡头垄断竞争理论提供了分析跨国公司为何出现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大量中间产品贸易现象的不断凸显,Mclaren(2000)开始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国际贸易模型之中,利用要素禀赋差异和现代企业理论,解释了契约不完备条件下企业内贸易行为及中间产品贸易现象。此后,西方学者从不同视角对这一研究进行了探索,为新贸易理论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从整体上看,这些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四个视角展开:

1.交易成本分析。Mclaren(2000)首先使用了一个简单的交易成本模型(USF-DSF Pairs),将企业组织理论融入国际贸易模型之中,分析了国际开放对垂直一体化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在模型中,他放弃了新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和垄断竞争的假设,引入了“市场厚度”(thickness of the market)的概念。他认为,最终产品商获得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既可以通过叫价机制从市场上获得,也可以通过合并供应商从一体化内部获得,企业通过对市场贸易的敲竹杠问题(hold-up)与垂直一体化贸易的治理成本问题进行权衡。他强调这种权衡主要与市场厚度相关,即投入品市场厚度决定了企业组织方式和贸易模式的选择,从而影响贸易利得和贸易效率。尽管Mclaren将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厚度概念结合起来,但这一模型抽象掉了对最终产成品的影响,也忽视了一般均衡贸易模型中的要素禀赋差异特征。

Grossman & Helpman(2002)在Mclaren(2000)的基础上,把对垂直一体化与外包之间的组织方式选择发展到一般均衡、垄断竞争框架中,并考虑了最终产品行业的产品差异程度。不过,在他们的模型中,网络性市场贸易是通过不完全契约而不是叫价机制来进行。这样,专业化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是在讨价还价(bargaining)之前就是沉没的,通过利润分享形式,零部件的购买可在零边际成本上进行,最终产成品通过中间生产商选择供应的零部件数量受到限制。然而,由于这一模型是假定在封闭经济环境中进行,这就妨碍了对国际FDI与国际外包活动的全面考察。

不过,Grossman & Helpman(2005)将这一模型引入到一个两个国家、两个企(产)业的一般均衡的生产和贸易模型中,以市场厚度的外部性为特征,运用要素禀赋差异假设和交易成本方法,分析了在全球化经济中,最终产品生产商必须为企业外包出一些必要的服务或零部件,以及企业进行外包决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区位选择问题。并利用这一模型检验了国家规模(用劳动力参数来表示)、外包技术(用定制模具样品的费用参数来表示)、搜寻技术、契约环境对外包行为及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增长的影响,从而说明垂直生产网络下企业通过国际外包方式获取专业化中间投入品的必然性。

评论:通过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不完全契约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生产和贸易模型,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间产品的生产行为和贸易性质。但是,这一方法没有考虑生产组织的权力配置影响,因而对中间产品贸易的企业内部行为考察是很有限的。

2.产权理论分析。Antras(2003)首先将GHM财产所有权理论嵌入到一般均衡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根据所有权结构、要素密度和垄断竞争条件来解释国际贸易。在解释美国23个跨部门的制造业行业贸易模式特征时,Antras遵循了Grossman & Hart(1986)的核心思想,认为专业化投入品的生产成本是非契约性的,最终产品生产商通过借助资本的前向性投资,能够消除贸易中的敲竹杠问题,解释了资本密集型商品多公司内贸易,而劳动密集型商品却多发生在市场交易中。在解释美国28个跨部门的国家贸易模式特征时,他将局部均衡框架嵌入H-K(1985)模型中,将企业边界同国际生产选址结合起来,解释了美国与资本富裕国家倾向于公司内贸易,而与资本稀缺国家倾向于外包贸易,而且资本一劳动比率越高,美国与其附属企业之间的进口占美国总进口的比率也越高。不过,在这一模型中,最终商品是被假设为非贸易品,世界贸易都是中间投入品贸易。

在Antras(2003)的基础上,Antras & Helpman(2004)把Melitz(2003)的产业内异质性模型融入Hart & Moore(1990)财产权模型中,建立了一个北一南国际贸易模型,根据企业生产能力水平选择所有权结构和供应商的区位,从而决定了中间投入品的贸易模式。他们认为,最终产品商与零部件供应商之间是关系专用性投资(relationship specificinvestment),并通过不完全契约来治理。在对供应商的区位选择时,最终产品商要在南方的较低可变成本收益与北方较低固定成本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在选择贸易模式时,最终产品商要在垂直一体化所有权优势的收益与独立供应商的高能力激励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这样,均衡模式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所有权优势、事后纳什讨价还价能力和总部密度技术。因此,高生产能力企业在外国一体化或外包获得中间投入品,低生产能力企业在母国外包。

Feentra & Hanson(2003)将GHM财产所有权模型应用到对中国外包贸易实践中,对产权理论分析方法进行了经验性应用。模型根据1997~1999年中国加工出口的1位数SITC产品数据和企业类别的详细数据进行经验检验,发现在中国从事加工贸易出口的跨国企业,最普遍的企业组织形式是外国企业至少拥有部分所有权,中方控制投入品采购权,这一结论支持了GHM所有权分析方法。

评述:由于考虑到企业内部的权力配置问题,通过产权理论方法建立起来的一般均衡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间产品生产性质、贸易模式和企业组织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然而,在全球生产网络下,如何考虑非物质权力对企业间贸易模

式和贸易行为的影响,对这一方法来说,无疑是个挑战。

3.激励机制分析。Grossman & Helpman(2004)首先将Holstrom & Milgrom(1991)多重委托一模型与Grossman & Helpman(2002)的企业组织研究相结合,纳入北一南国际贸易模型中,研究了在垂直一体化方式和国际外包方式之间获取中间产品的权衡问题。认为委托人为了生产出异质性的最终商品,需要获取中间投入品,但投入品必须由拥有专有技术(know how)的人生产,这个人可以是雇佣经理,或者是独立的供应商。但无论哪种情形,人交付恰当投入品的能力都是不确定的,并与人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如果委托人雇佣了人作雇员,他能监督到人部分多重任务中的努力水平,如果他雇佣了一个独立的供应商作为人,监督是不可能的。因此,垂直一体化方式的较好监督性与外包方式的高能力激励之间就存在一种权衡。激励机制分析表明,委托人偏好垂直一体化而不是市场契约仍是可能的。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商能够承担一些初始投入成本和生产不成功时的烂呆帐成本,同时引诱高水平努力所需要的必要激励成本要比雇佣经理小,因而委托人也会偏好外包方式。这样,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垂直生产网络下存在着中间投入品、零部件和专业化生产服务的快速增长现象。

Feentra & Hanson(2003)在将GHM财产所有权模型应用到中国加工贸易的经验性检验工作的同时,也对比应用了Holstrom & Milgrom(1991)的激励机制分析方法。认为在价值增殖较低或人力资本专业化投资水平较高时,在投入品搜寻比在加工过程中的激励问题更为敏感,因此,如果经营者报酬与所监督到的能力相称,工厂的所有权和投入品采购的控制权安排给同一方是有效率的。否则,应该分配给不同的两方。通过对人力资本专业化投资参数、外国企业纳什谈判权重参数以及合同不能实施概率参数的实证检验,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理论。

评述:尽管激励机制方法也是从财产所有权理论出发,但由于它考虑到外部选择的影响,因而在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对中间产品贸易性质和模式的影响方面,激励机制分析方法为新贸易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成为产权理论分析方法的一种有力补充。

4.控制权授权理论分析。Marin & Verdier(2002)在一个解释扁平化层级制度(a flatter hierar-chy)的授权模型中,首先将Aghion & Tirole(1997)控制权模型进行扩展,认为在不同生产方法反映到特定的竞争项目上,企业存在三种组织方式:即委托人集权控制(P组织或一体化),授权给人(A组织或外包),以及无内部等级制度的单体企业(O组织)。然后将这一授权模型嵌入到Dixit-Stiglitz的垄断竞争模型中,在一般均衡框架内考察了企业内部权力的动态性和组织形式的变化。认为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没有发生贸易的两个相似国家可能有不同的企业组织方式(A形式或P形式)。由于趋同性的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能够导致外包浪潮(由PA)或者并购浪潮(由AP),但由于市场规模本质上对控制权形式没有影响,因而增大规模的一体化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少,而降低规模的外包企业数量会越来越多。Marin& Verdier(2005)进一步研究了企业等级制度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表明在非常大或非常小的国家,将有一体化企业组织方式,而在中、高规模国家将实行外包,激烈的市场竞争最终会导致外包。

Marin & Verdier(2003)将上述分析扩展到了一个两部门、两要素、北一南两国模型中,考察了企业选址决策行为会造成熟练与不熟练劳动力比率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组织方式产生影响。当熟练与不熟练劳动力比率增大时,企业组织方式倾向于从OAP;在技术先进的北方国,企业会选择P组织,而在技术差的南方国,企业在贸易开放之前,会选择O组织方式,然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导致的外包浪潮下,企业会转向中等的A组织方式,这就涉及到了权力授权问题。

评论:通过控制权授权分析方法,新贸易理论建立了一个企业组织与垄断竞争关系模型,一定程度上揭示企业之间市场力量竞争与企业内部行为之间的互动影响。但是,由于权力的观点也是来源于所有权,因而它对国际贸易中企业组织行为的考察是不全面的。

三、简要评析

综上所述,以H-K为主要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通过吸纳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激励机制和控制权授权理论等现代企业理论观点,解释了现有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中间产品贸易现象,突破了现存薪贸易理论中规模经济、收益递增的局限性。尽管这些研究成果都只是初期性的,但却为贸易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新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首先,人们思考国际贸易的方法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H-K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世界贸易就是小麦模式+福特(一体化)模式+耐克(外包)模式的贸易,而不再仅是小麦模式或小麦模式+飞机模式的贸易了。贸易的对象也从最终产品贸易转向了最终产品贸易+中间产品贸易,要素流动已成为国际贸易的必然组成部分。这些变化,意味着人们思考国际贸易的方法已经从单纯技术性因素转向了与非技术性因素相结合,由单纯的经济学方法转向了经济学方法与企业管理学方法的融合,这种分析方法的根本性变革,正在逐步弥补新贸易理论与现实偏离的缺陷。

其次,为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国际贸易是各国的企业所为,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贸易理论关注市场和流通性,却忽视了企业和生产性,企业行为被大大地简化了。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和国际生产非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中间产品贸易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贸易的生产性、契约的不完全性、贸易模式的网络性与内部性,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新特性,对这些特性的了解和把握,显然是离不开对企业内部行为的研究,尤其是要考察企业组织形式、企业决策等行为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现代企业理论引入贸易理论的研究,克服了垄断竞争贸易模型中简化企业行为的缺陷,为国际贸易中企业行为的研究开拓了道路。

最后,对新贸易理论进行了有力补充和完善。在新贸易理论的三大发展主线中,应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的挑战而备受关注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并很可能成为新贸易理论发展的新台阶。但这一研究还是初期的和尝试性的,缺乏一个系统的分析体系来合理解释全球贸易、投资和跨国公司的行为。将现代企业理论融入H-K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以企业作为研究主体,为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建立起共同的微观基石,尤其是在契约不完全条件下,以要素禀赋差异、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建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使得新贸易理论拥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这样,既避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模型的处理问题,又弥补了新贸易理论框架中缺失微观理论的局面。

总之,西方学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从企业内部来研究中间产品贸易行为的分析视角,为全球化新条件下我国国际贸易和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现实启示。但值得指出的是,他们的研究都是从发达国家的立场和分工体系出发,论证和揭示发达国家的企业外包和一体化策略行为,很少或基本上不关注对欠发达国家的代工者及其行为,忽略了对承接外包订单的欠发达国家的企业组织行为和决策行为的研究,因而揭示出来的中间产品生产与贸易的行为关系也是不全面的。因此,在借鉴与吸收西方学者现有研究成果时,我们要从自身所处的国际分工环节和中间产品生产、贸易特点出发,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和体制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探索,这是摆在我们前面的重要课题。

公平贸易论文篇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

摘要: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国网络信息技术发展非常迅猛,以互联网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化电子商务模式逐渐在世界贸易中兴起。相比于以往国际贸易形势,电子商务的优越性是不可比拟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阶段的国际贸易。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1.电子商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商务,就是以网络为依托,教育双方在世界范围内无需当面就可以开展相关贸易活动,具体包括网络交易、网上购物以及电子支付等综合性服务的新型贸易运行模式。互联网是当前国家发展潮流,而作为互联网的衍生物,电子商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研究发现,在网上申请贸易许可证的比例已经超过80%,而且国际电子产地证前法律达60%以上。

2.电子商务的特点

不同于以往商务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行平台为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网络平台将更多虚拟空间提供给电子商务主体,电子商务的具有以下特点:①虚拟化、电子化。以网络的方式开展双方磋商、贸易、合同签订与支付等,交易具有虚拟化;②全球性与开放性。不管在全球何处,只需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对登录各地、各国网页,直接与他人交流;③无纸化和高效化。可在最短期限内完成产品原料采购、生产产品、销售及运输等相关流程;④交易透明化。也就是说,交易双方自洽谈到交易结束都在互联网中进行,信息传输会计,可彼此核对交易信息,避免信息伪造现象;⑤互通性。交易双方通过互联网直接谈判与交流,将相关意见反馈在商家或者交易一方的网站中,以实现彼此良性互动。

二、现代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交往的影响

1.对国际贸易运输制度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子商务平台中,能够创建一个具有非常强大功能的物流系统,而且该系统是交通、仓储、运输以及物流等信息的综合体,以查看物流系统的方式知晓国际贸易运行与物流情况,依照系统查询结果能够有效监控与管理国际贸易运输,由于电子商务在贸易中的不断渗透,国际贸易运输体制也会发生改变。

2.对国际贸易方式的影响

作为一种现代化交易模式,电子商务必须以网络平台的方式展开贸易来往,通常电子商务平台具有非常高的信息量要求,电子商务是将物流、资金、信息以及商品等综合起来的一种贸易流通模式,这种运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着以往国际贸易形势,为发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更为多层次化与全方位的进步与发展空间。

3.对国际贸易范围的影响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国际贸易范围的扩充,更加密切了国家和国家、地区和地区以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在电子商务平台中就可实施贸易往来,而且不会产生时间矛盾与冲突,同时解决了以往国际贸易中受空间与时间的制约与限制,有效扩充了国际贸易范围。

三、国际贸易中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

1.互联网营销

从根本上说,电子商务的出现,导致国际市场营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创新国际贸易营销具有促进作用,而网络营销就是一种新型市场营销模式,相比于传统营销模式,国际网络营销分为网络定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其中,网络互动式营销汇总,通过电子营销模式帮助商家考虑企业利润与客户需求,并寻求可以满足顾客需求与增加商家利益的营销策略,这样顾客就可参与到营销活动中,有效提升了国际贸易中顾客的地位,也增强了顾客的主动性与参与选择性。顾客与商家在电子商务中的关系极为密切,由此一对一贸易关系得以形成,该贸易关系在国际贸易中是非常重要的。而网络定制营销是由于顾客与企业彼此了解,可实现国际销售信息的定制性,而现代化电子商务以定制销售为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很多跨国企业采用创建企业网络的方式为顾客提供给服务。互联网营销明显不同于工业时期的营销模式,以往营销以人员推销和传统广告为主要促销手段,而网络营销则以顾客为主动方,网络营销的主要特征是严格遵循网络礼仪的同时能够巧妙运用网络利益,以此取得最佳营销效果。

2.现代化国际贸易方式

应用电子商务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具有促进作用,将传统主要是纸质单据流通的交易方式与国际贸易流程摒弃,以形成最新国际贸易方式。以往纸质文件具有较高重复率、效率低、错漏多以及费用大等不足,所以,纸质文件会对贸易发展产生很大阻碍。而电子商务则对纸质文件问题进行了全面客服,基于以往贸易方式,整体贸易流程环节多达19个,电子商务仅需要7个环节。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商务有助于国际贸易流程的变革,从而实现贸易管理信息化、电子化、实时化、自动化以及规模化,有助于国际贸易管理效率的提升,对创新国际贸易方式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总结

总而言之,电子商务是国家贸易的一场重要革命,国际市场在该场革命中被重新规划,深化国际贸易创新模式深刻影响着全世界,所以应该对电子商务发展态势予以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电子商务本身的发展规律与影响国际贸易的程度,确保电子商务能够带给国际贸易更大利益,从而使国际贸易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李慕菡,陈建国,张连众国际贸易问题2005-10-01

2、外商投资与国际贸易对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的影响马丽,刘卫东,刘毅自然资源学报2003-10-15

国际贸易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二:高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

摘要: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

关键词:高职;国际贸易;一体化

《国际贸易实务》是以进出口贸易专业基础理论和外贸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是学生获取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基础课程,也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述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逐步提高学生的贸易操作技能。当前,尽管高职院校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也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是还是有很多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仍然像是两条平行线,理论与实践没有真正结合。理论教学中加入大量案例分析,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应用分析能力提高,但是在案例分析讲解过程中,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差,自主学习能力不足,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有很多都是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理论应用能力并没有真正提升。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结合自己实践操练,初步探索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有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进出口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提高;对即将要从事的岗位有更深的了解,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内涵

理实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理实一体化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有效融合,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加强学生技能技巧培养;学生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实操能力。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讲授法,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人,除了教授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示范、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设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锻炼操作技能。以知识讲授为载体,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让学生边听边做,边做边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自身能力得到提升。其次,理实一体化教学更注重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项实操任务,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实践操作能力。这种模式下,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再次凸显,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合作精神,教学质量提升。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应用。理实一体化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教师的教必须以企业工作过程、各项工作任务为目标;把整个课程分解为企业中各项工作任务,分配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参与企业工作,解决工作任务中的各种具体问题,与小组同学一起讨论,共同完成。

二、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探索

《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分为两大项目: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笔者根据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特点,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分别划分为14项典型工作任务和11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些工作任务都是围绕国际贸易的四个模块进行的,即贸易前的准备工作、贸易磋商、合同签订、合同履行。通过外贸业务流程展开教学,在理论知识讲授上引入大量内容贴近的案例,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进行案例分析,采用平时考核的方法来激励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创建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分小组扮演出口方、进口方、服务部门、管理部门等不同角色,通过情景模拟和外贸实训软件运用逐步完成单项工作任务,培养锻炼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

(一)贸易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分小组成立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情况下公司成立需要5个人左右,分别负责进/出口部、单证部、仓储部、人事财务部、总经理部,便于以后工作开展。教师总体上协调,保证都找到贸易伙伴。要求小组内注意协作,出口贸易交易前要选定市场、制定经营方案、建立业务关系等。在了解基本程序后,给出一种产品,就此产品来做交易。这个阶段主要要求学生用心做产品描述,在这个实训周内每天要求做5个产品描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通过实训室软件平台或其他渠道产品信息,进行广告宣传,开发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根据市场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经营计划。进口公司在交易前要对国内外市场做出调查,搞清楚市场行情以及供应商情况。同时做好进口成本核算(后续价格核算具体分析)和进口许可审批。双方为交易做好准备。

(二)贸易磋商。

建立业务关系后,进出口双方就合同所有条款进行磋商。这些条款磋商是国际贸易的核心部分,笔者改变了以前先理论知识讲解,后整体实训的方式方法,在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进行实务操作。在理论中进行实践,实践中利用理论。通过大量案例列举将理论和实际有效结合,同时结合实训室现有操作软件,模拟交易条款。笔者将合同的每项条款磋商列为一个学习情景,一开始让学生明确学完这一情景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从而有的放矢的去学。比如磋商合同标的物条款,笔者先把标的物条款拆分为三项任务,即品名品质条款、包装条款和数量条款。在品名条款部分,通过大量实物名称(比如咸宁的各种特产,桂花糕、桂花酒、赵李桥砖茶、白云山毛尖、通山麻饼等)来讲授品名的表示方法;再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说出每种命名方法举出几个例子,本组说的时候,其他小组作为裁判;分享各个地方特产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货物品名条款,学习理论的同时应用理论。在这三项任务分项完成后,再来做单元的课堂实训。课堂实训在传统的知识测试基础上,加入了案例分析,再现交易情景,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这种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有效融合的方式,锻炼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合同的签订。

买卖双方就各项交易条件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这个阶段主要让学生识别不同的合同形式如:销售确认书、销售合同、协议等等。样本展示后,各外贸公司间自行拟定合同文本,交教师审核。作为之后履行合同的依据。

(四)合同的履行。

合同签订好之后,进出口双方就要开始履行合同的各项条款。出口方要做好备货、落实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进口方要做好申请开立信用证、租船订舱等工作。这个部分我们可以充分地利用Simtrade实训软件,让学生熟悉各职能部门,按照进出口贸易流程,逐步处理模拟外贸业务。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监督并指导学生操作,对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反馈和评价。

三、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有待完善之处

随着时展,教材和现有网络资源中很多案例已经过时,但大部分教师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拿不出新的案例。同时有些书本知识已经脱离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支付平台越来越多,而教材中讲授的就只有基本的几种。虽然教师知道有其他方式,但是不能很好地跟学生讲解。因此,要进一步做好国际贸易实务理实一体化教学就要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去企业参观访问。把最新的贸易行情、贸易资讯带给学生,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自己顶岗经历转化为各个案例,让学生转化为职场人去处理问题,职业能力得到提高。其次,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为每位学生提供相对应的岗位实践。由于外贸公司特殊性,一般不同时接纳多名实习生。这样学院就不能像其他专业大批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践,而学生要真正实践是离不开岗位实践的,这就促使我们要成立自己的外贸公司,在教师的带领下运营自己的外贸公司,更好地做好理实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我国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杨长春;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01-15

公平贸易论文篇6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产业内贸易衡量指标中的G-L指数、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hom & McDowell边际垂直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主要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且逐渐增强;其产业内贸易的增量主要来自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但效果并不显著。

关键词:出版产业文化产品 产业内贸易 衡量

研究范围的界定及数据来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产品分为核心文化产品及相关文化产品,其中包括文物产品、图书、报纸和期刊、其他印刷品、已录制媒体、视觉艺术、视听媒体等九大类别,并划分出相应的协调制度编码。本文根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有关出版产业的分类,以及2006年《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中对出版产业的界定,将上述文化产品中属于出版产业范畴的文化产品界定为四大类:图书、报纸和期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其他出版产品。其中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产品分类中的“其他印刷品”的前5个小项及“已录制媒体”和“软件”分别划为本文中的“其他出版产品”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本文分析贸易现状及测算出版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时所用的数据均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并选取1996-2008年的数据进行分析。

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现状

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贸易发展迅速。2006年,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出口额达到133914.5万美元,比1996年的21446.98万美元增长了524.4%,年均增长率为18.12%。进口额为141479.97万美元,比1996年的14058.21万美元增长了906.39%,年均增长率为23.36%。从总体上看,进口的增长速度大于出口。

从各类出版产品来看,图书的出口位居各类产品首位,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进口位居首位。且各类出版产品进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都很高,除图书、其他出版产品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在10%左右,其他各项均在15%以上,音像及电子出版物进口额的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28.59%。同时,四类产品还呈现出一种规律,即出口年均值大于进口时,其年均增长率也大于进口,反之亦然。

从贸易总额来看,音像及电子出版物所占比重最大,达48.29%,其贸易额约占贸易总额的一半。其次是图书,所占比例为36.09%。报纸和期刊及其他出版产品分别占贸易总额的4.53%和11.09%。

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衡量与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的衡量指标

目前测算产业内贸易运用最为广泛的一个衡量指标是G-L指数(Grubel,Lloyd,1975),这种测算方法近似于衡量产业内贸易在全部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本文将使用G-L指数对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进行测算,具体的计算公式是:

(1)

在公式(1)中,GLit是第i类出版文化产品在一定时期的产业内贸易指数,Xit和Mit分别指第i类出版文化产品在t时期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在本文中,i取值为1、2、3、4,分别代表图书、报纸和期刊、其他出版产品、音像及电子出版物;GLit取值范围为[0,1],指数越接近1,表示该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

同时,根据每个产品类别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可以计算出全部出版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及各类产品GLit指数的加权平均,计算公式如下:

(2)

其中,Wit为第i类产品在t时期的贸易权重,是各类产品贸易在总体贸易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权重越低的产品类别,对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影响就越小。

但是,G-L指数也存在缺点,它只能反映特定时点静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而不同时期的G-L指数并不能正确反映出产业内贸易的变化。为克服这一缺陷,本文引入边际产业内贸易(MIIT)的衡量方法,在贸易变化量的基础上,从动态的角度衡量出版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Brülhart(1994)提出了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概念,用以测量一定时间跨度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计算公式为:

(3)

在公式(3)中,Bi表示第i类出版文化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Brü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ΔXi、ΔMi分别表示一定时期内第i类出版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增量。Bi的取值范围是[0,1],当Bi > 0.5时,表示在这一时期内第i类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当Bi < 0.5时,则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与G-L指数相同,可以通过加权的方法计算全部出版文化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 其计算公式为:

(4)

同样,在公式(4)中,B指数的取值范围是[0,1],当B> 0.5时,表明在这一时期内全部出版文化产品的贸易增量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反之,则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其中,Wi为在一定时期内第i类出版文化产品贸易增量的权重。

最后,根据Thom & McMowell指数来区分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和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水平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与公式(4)相同:

, (5)

垂直型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为AV,,其中,AP为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计算公式为:

(6)

在公式(6)中,,。那么边际总产业间贸易指数就是1-AP。如果,说明产业内贸易主要表现为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反之,则表明产业内贸易以垂直型为主。

(二)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衡量结果

1.静态衡量结果与分析。根据公式(1)公式(2)计算出四类出版文化产品以及整个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G-L指数。结果显示,整个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除1996年大于0.5外,其余年份均在0.5以下,可见从总体来看,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贸易形式主要是属于产业间贸易。从各类出版产品来看,图书在1996年和1998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以上,其余年份也都在0.5以下,并且逐年递减,2008年指数降低到0.1695;在这13年间,报纸和期刊的G-L指数全部低于0.5,属于产业间贸易;同样,其他出版产品在这些年间维持在很低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上,指数都没有超过0.3;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与其他类别不同,1996年和1997年具有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指数,1996-1998年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以产业内贸易为主,而1999-2006年间,G-L指数小于0.5,则是产业间贸易占优势。在2007年和2008年中,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又升至0.6以上,产业内贸易占优势。从整体趋势来看,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报纸和期刊的指数在2005年以前呈现波动下降趋势,自2005年逐步回升;图书、其他出版产品以及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存在小幅波动的基础上逐年递减的趋势。

2.动态衡量结果与分析。尽管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不同年度其G-L指数的差异,但是其只能表示静态信息的相对变化,而不能显示出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本节根据公式(3)和(4),测算出我国各类及整体出版产业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动态变化幅度。

从出版产业文化产品整体来看,1996-2008年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其中2000-2002年及2006-2007年的B指数大于0.5,表明这些年的贸易增量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而其余各年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从各类产品来看,图书的贸易增量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引起的,只在1997-1998年间具有较高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值;尽管报纸和期刊从静态角度分析均属于产业间贸易,但从动态角度来看,有两段时间的贸易增量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的,分别是2002-2003年及2007-2008年;其他出版产品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同样均小于0.5,与G-L指数相比更具波动性;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则在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之间来回波动,且属于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年份,B指数都相当高。从相关数据可以看出,一定时期内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表现并不一定对应着相似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现。

最后,根据公式(5)和(6)计算出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水平产业内贸易及垂直产业内贸易。计算结果反映了13年来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边际产业内贸易结构的年变化及1996-2008年的总体变化。1996-2008年边际总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8364,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为

0.3727,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为0.4637,可见13年来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贸易的增加量主要是由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带来的,但其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差距并不大,这也可以从各年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结构看出。各年际的边际总产业内贸易和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都很大,且各年的贸易结构是在水平型与垂直型之间来回波动,规律性并不强。

结论

本文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1996-2008年的数据对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贸易状态作了简要分析,并通过计算,分别从静态和动态角度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状况,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贸易发展迅速。截至2006年,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出口额增长了5倍,进口额增长了近10倍。从分类产品来看,我国的图书及其他出版产品出口占据优势,图书的出口年均值是其进口年均值的6倍,其他出版产品更是高达14倍之多。而报纸和期刊以及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则是常年处于较大的逆差地位。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出口主要来自复制印刷等加工制造环节,而真正属于内容制造的产品贸易只占很小一部分。当然这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及文字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有关。此外,四类产品的贸易还呈现出一种规律,即出口年均值大于进口时,其年均增长率也大于进口,反之亦然。这一规律很好地解释了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逐年递减的趋势。

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现象。从总体来看,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是比较低的,以产业间贸易形式为主。而且除个别年度存在小幅波动外,G-L指数整体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这表明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可能将持续产业间贸易的形式并且越来越显著。与G-L指数不同,从出版产业文化产品总体来看,各个时期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性,且一些年段的指数超过0.5,说明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贸易增量呈现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存的状况,但仍主要来自于产业间贸易。

根据本文的分析结果来看,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不高。提高我国出版产业文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不是一个短期的过程,我国在文化产品加工人力、设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但是,在发挥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应注重我国文化内容的输出,将我国出版的属于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提供给世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世界更了解中国,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2.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导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张晓明,尹昌龙,李平主.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第一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邓向阳,袁英.我国出版业产业内贸易增长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J].中国出版,2008(8)

公平贸易论文篇7

1.政府采购定义

西方国家政府采购又常常被称为公共采购。德国学者迪尔特.波伊斯(DieterBos)对公共采购的界定显得言简意赅:公共采购是指政府机构与私人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这种定义方法显然不能揭示政府采购的本质特征。

我国将政府采购定义为: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

2.政府采购的原则

我国政府采购原则是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规定的。一是公开透明原则:在采购过程中,每个采购供应商掌握信息是一样的;二是公平竞争原则:政府采购提供的市场机会对尽可能多的供应商平等;三是公正原则:政府采购对所有的供应商采用同一标准,享受同等权利,负担同样义务;四是诚实信用原则。

3.政府采购协议

政府采购是随着生产发展,国际分工,生产力发展,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使得政府支出增加带来的巨大需求。随着国际贸易的一体化,政府采购逐渐走向国际化,因此有了政府采购协议(Government Purchase Agreement,简称GPA)。

4.我国政府采购现状及其规模

政府采购本是政府利用权力管理社会经济的一种方法,但权力的运行不可避免地会伴有权力的寻租。政府采购中的重大丑闻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发生,中国也屡见不鲜。近年来查处的此类经济案件,作案团伙化、钱权交易十分突出,手段更加隐蔽。例如,中国率先实行招标投标的工程建设领域暴露出的腐败问题,说明目前招标投标过程公开、公平、公正的程度不够,使我们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期望值有所下降。这一问题中一个体制方面的原因就是在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的权力往往是一种复合的权力,它可能对权力行使的对象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我国的政府采购规模确实是在不断扩大,这也要求我们更加严谨地研究采购中存在的问题。另外,我国还处于加入GPA 的观察中,这更加要求我们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据估算,世界各国政府采购总规模占全球GDP 的15%~20%,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旦加入到这一份额当中,必将引发全球政府采购有关贸易的大洗牌。

二 贸易便利化概述

1.贸易便利化定义

贸易便利化以国际公认的标准和惯例为基础,涉及各种手续和程序的简化,基础设施和设备的标准化,以及改进对各种适用法律的规定和协调。简言之,贸易便利化就是简化和协调货物在国际贸易各项活动中所涉及的各种程序,以提高贸易政策透明度和降低贸易成本。

国内对贸易便利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孙衷颖(2009) 系统地梳理了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理论,包括开放条件下的交易成本理论、关税同盟理论、共同市场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新区域主义理论等,作为在区域经济组织框架下研究贸易便利化的理论基础。

2.贸易便利化指标

目前,分析贸易便利化效果的方法主要有四种:引力模型法、局部均衡分析法、可计算的一般均衡分析法和以调查结果为基础的分析法。其中,引力模型在实证分析中经常被采用。

本文以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及电子商务这四 个一级指标作为贸易便利化的测算指标。各一级指标下又设二级指标,共九个(见表1)。

由于测评指标数据的来源不同,标准不同,因此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使它们变为可比数据,从而进行比较或数据处理。运用线性变换法将数据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将9个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分别除以相应指标的最大值以得到指数化的形式:设Xi表示原始数据,Ximax表示向量指标i所能获得的最大值,Yi为规范化后的指标,则有Yi= Xi /Ximax。采用上述变换进行数据规范化后,1代表各指标的最高水平,最差不一定为0,这样可直观地看出每个国家各个指标所处的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式Mj =Σni=1mi /n 计算各类二dylw.net 级指标的简单平均数以得到贸易便利化的一级测算指标,其中Mj(j =1,2,3,4)为一级指标值,mi为该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值,n为二级指标个数。

三 贸易便利化与政府采购规模的实证分析

1.模型选定

第一,一般的引力模型为:

lnTradeij = c0 + c1lnGDPi + c2lnGDPj + c3lnDISij + c4BORij + μij

其中,Tradeij表示i国和j 国之间的贸易量,GDPi和GDPj表示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DISij表示两国之间的距离,BORij是虚拟变量。

本文研究政府采购规模,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2008 年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将引力模型调整为:

lnYi = c0 + c1lnGDPi + c2lnTFi+ μij

模型解释变量说明:

本文选取的是已经加入GPA的七个国家的相关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分别为:作为发达国家且是全球最大的机构采购者的美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以色列,以及北美洲的加拿大。

GDP 反映了一国经济规模总量,该指标值增长,就意味着一国的政府采购量也会增长。

TF这一指标是对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及电子商务四 个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的加权平均数。贸易便利化能促进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可通过实证研究来检验这一变量对我国政府采购是否具有显著影响。

第二,回归结果分析。本文运用Eviews 6.0计量软件,基于2008年截面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2、表3)。

从上面数据可以看到,对模型的回归结果是比较理想的,通过了t 检验且拟合优度较高。而去加入贸易便利化变量后,模型拟合程度更好。GDP 对采购规模影响较小,贸易便利化对采购规模影响较大,其回归系数为5.821246。

2.对加入GDP的几个典型国家贸易便利化程度的图形比较与分析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

第一,口岸效率。以港口基础设施的质量衡量口岸效率,从图1中比较来看,中国的港口基础质量相对较低,而港口的质量涉及到各企业的进出口便利性,进而影响整个贸易的便利化。

第二,规制环境。从政府制定政策的透明度及法律框架效率来看,中国的效率和透明度相对来说是最低的,进而降低了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另外在对中国加入GPA的——基于IM D世界竞争力指数的研究描述了2009年GPA成员与“金砖五国”的政府透明度对比。整体而言,中国的政府透明度的位置与市场开放程度的排名大致相当,比西班牙、日本、意大利、立陶宛、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匈牙利、希腊等GPA成员方的表现要好,在“金砖五国”中仅优于俄罗斯。透明度趋势线要比开放程度趋势线陡峭很多,中国加入GPA之后在政府采购制度变革,尤其是政府采购透明度建设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压力的。

第三,政府环境。在政府环境方面,这些国家相对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更为繁琐的手续和要求更多的文件、严格复杂的技术标准和绿色标准等。具体来讲,日本、美国、韩国、等成员普遍存在较多的技术壁垒及其他贸易限制措施,因而对进口商品的检验检疫项目和要求贸易商提供的单证也很多。

但是这些国家有关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程序普遍较为完善性,连续性、透明度和公开性强,使贸易商能够方便地获得这些国家有关进出口贸易的政策法规及其他信息,而中国在决策中的透明度低,经常出现上现的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现象降低了贸易效率,进而增加成本。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

资料来源: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报告》

第四,电子商务。我们国家技术的落后,没有形成电子商务的价值链,在这一方面来说,人才的缺乏,科技的落后是关键,而且传统的商务的成本高于电子商务的成本,给我国贸易竞争力带来阻碍,加入GPA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成本。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提高便利化程度可以增加国家的政府采购规模,促进加入GPA的进程。而从后面国家的便利化指标的比较中我们又看到,我国的各项指标是相对落后的,而加入GPA 的工作中,我国的政府采购是要面向国际的,降低成本,获得市场准入,要求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贸易便利化的各项指标的提升上要更加努力。

四 针对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对策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比较,针对我国在加入GPA 过程中贸易便利化方面,应改善的一些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港口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快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物流网络建设,建立培训专项基金,用于海关业务人员和物流人才的培养。在贸易便利化中,港口建设涉及到成本问题,提高港口基础设施的质dylw.net 量可以降低贸易成本。

第二,在政府政策、信息透明度方面进一步提高。应在政府层面上形成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决策协调机制。贸易便利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政府、企业及贸易商在改善贸易环境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制定相关贸易便利化政策要注重加强二者的合作,依法管理对外贸易,继续清理和取消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提高贸易政策与措施的透明度,加大对相关贸易政策的公布、评议、听政范围,改善对外贸易环境,提高服务和管理效率。

第三,加快我国政府采购体制制度和机制的变革,清除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研究GPA成员方国内政府采购制度,通过发动我国外贸经验丰富的企业,了解现有成员方排斥外国供应商的制度手段和技术手段,尽早提高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弹性。

第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贸易无纸化,即实现无纸贸易,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来提高贸易效率。在贸易便利化过程中政府须承担重要角色,要积极采取措施简化贸易手续,提高海关行政工作效率,从而提高贸易效率、降低贸易成本。

参考文献

谢娟娟、岳静.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东盟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11(8)

段景辉、黄丙志.贸易便利化水平指标体系研究.科学发展,2011(7)

胡斌、黄继梅.论我国政府采购电子化的必然性.商场现代化,2010(32)

万宁.贸易便利化收益分析及我国的策略选择.中国商贸,2009(17)

殷亚红.开放,中国政府采购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政府采购,2011(2)

宋雅琴.对中国加入GPA的若干战略问题的思考——基于IMD世界竞争力指数的研究.中国政府采购,2011(11)

公平贸易论文篇8

论文摘要:对国际劳工标准是否应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的原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2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3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 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2)事实上目前国际劳工标准正从单边贸易领域一步一步走向多边领域。例如,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都将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作为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进行单边推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协定中都将国际劳工标准与贸易挂钩,甚至将国际劳工标准作为给予发展中国家贸易优惠的先决条件。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已是必然趋势,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上一篇:网络贸易论文范文 下一篇:跨境贸易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