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1 00:51:54

花卉艺术论文

花卉艺术论文篇1

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浦江出席会议并致辞。黄浦江在致辞中表示,本届研讨会增设水仙花专场,旨在借助平台,彰显特色,推动发展,更好地提升水仙花这一享誉海内外的球根花卉产业。他期待此次研讨会能有力促进漳州花卉产业界在国际范围内的投资与贸易、交流、合作。

上午,国际知名专家JanPennings作《水仙和育种》、Ducan Donald作皇家园艺学会《国际水仙花新品种注册及登记》等专题演讲;国际园艺学会会员、福建省亚热带园艺植物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王少峰作《雕刻水仙花球采后处理和技术》;漳州市水仙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副教授林晓红作《中国水仙自然变异体的解立与IRAP分析》专题演讲及交流。

研讨会上,国际园艺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园艺学会分别在漳州设立“国际园艺科学协会水仙花论坛秘书处”和“国际水仙花新品种登记注册中心”,并举行揭牌仪式。

下午,研讨会上举行了企业推介会及项目签约仪式。普瑞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海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漳州金銮园艺有限公司、闽荷花卉合作(漳州)有限公司、漳州金诺园艺有限公司等15家国内外的花卉企业进行了现场推介:当天共有漳州市金銮园艺有限公司与Flowerfull Con-sultancy(福劳沃咨询有限公司)的百合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服务合作,欧中研发中心与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研合作,长泰金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韩国务林贸易公司的花卉进出口合作等8个项目现场签订合作协议。会上漳州市花卉协会、漳州市水仙花协会还分别聘请Jaap Van Tuyl博士和Jan Pennings博士为协会高级顾问。

本次会议由国际园艺学会主办,漳州市人民政府、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6・18办公室、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协办,欧中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中心承办。来自荷兰、美国、日本、以色列、韩国、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球根花卉领域专家和企业家200佘人参会。全世界顶尖的百合专家将借此学术交流和项目对接平台报告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在百合研究领域的问题,花卉产业的企业代表通过项目技术对接,促进产业技术、生产和贸易合作。在水仙花专场,还举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介绍国内外有代表性水仙花学术交流论文及项目成果,展示漳州水仙花的历史、文化和科研成果。

本次研讨会为期4天,76家海内外百合行业企业代表将通过项目技术对接,促进百合产业技术、生产和贸易合作。其中,15家企业有望签署合作协议。同时举办水仙花雕刻艺术展,以海报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海内外有代表性水仙花学术交流论文及项目成果。

花卉艺术论文篇2

在中国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富有艺术灵感、敢于创新的画家犹如璀璨的明星在艺术的历史长流中绽放光彩。而中国的花卉画是自然万物在画家的审美过程中得以升华的产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借一花、一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反映了现代社会生活,也提高了学画者对理论的把握,对技法的掌握程度,因此研究恽寿平的“没骨花”对当代中国画的理论研究和本人的创作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恽派“没骨花”的形成

“没骨”:不用墨线勾勒为骨,直接用彩色描绘物象,它和工笔息息相关,却有别于工笔,不是写意,却和写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它重视写生,用色技巧自成一体,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发展。

说到“没骨花”,就会提及五代徐熙和其孙徐崇嗣。徐熙画花卉,先落墨写枝叶蕊萼,后略敷色彩,称为“落墨花”,就是落墨一格的写意风格,后落墨一格经徐氏子孙徐崇嗣的改变,成为了“没骨画法”。然而在元、明两代因无人传习,逐渐淹没,随着“没骨画法”的复兴与衰败,起起落落,一直到清代初期,“没骨画”的画家可谓是凤毛麟角。恽寿平极力恢复了几乎失传的“没骨花”技法,并创造自己的“没骨花”,且进行了大胆尝试,付出了艰苦努力,让“没骨花”成为了清代花卉画的主流。

恽寿平,清初画家、诗人,别号南田。其父恽日初,是有抱负、有学问,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志士。伯父恽本初,号香山,是明代著名的山水画家。父辈的气节、学识及艺术素养,影响了恽寿平绘画的志趣和品位。恽寿平擅长山水与花卉,后以“没骨花”作为艺术的主攻方向。他作为清初“六大家”之一,因传承并发展“没骨画法”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翻阅古今画论,大家们对恽寿平的花卉,尤其是对“没骨花”赞不绝口。

恽寿平的“没骨花”在清代初期较为呆滞、一味仿古的画风中,有一股清新之气,而从恽寿平的“没骨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给予了“没骨”崭新的模样。在恽寿平39岁时,他创作出《安石榴图》,在这幅画作中,恽寿平自题三处,第一处“辛亥秋九月,南田草衣寿平赋色,”是记录作画的时间。第二处“写生家神韵为上,形似次之,然失其形似,则亦不必问其神韵矣。余曾见宋人画一石榴,渲染且数十遍,至无笔可寻,无色可拟,庶几形神俱妙,识之于心已久,暇日在白云精舍,适友人携安石榴见饷,硕大丰丽,霜皮剥裂,殊异常品,此正叔家所谓壁拆路一一自然,因以宋人设色法图之。”第三处的题跋可以看出恽寿平作了数十幅的石榴图,记述了《安石榴图》的创作过程,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恽寿平“没骨”花卉已慢慢走向成熟。

二、恽派“没骨花”的艺术特色

“活色生香”也是“生香活色”,用来形容艺术形象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恽寿平的花卉画之能够脱离尘鞅,生动感人,是因为他继承前人,积累自身,进行新的创造。恽寿平可以创新和发展“没骨”画法,是因为他极为尊古和自身不断的探索。从他的一些题跋中可以知道他对当时画坛的清晰认识和自身几十年来对古人的艰苦钻研。

在明末清初之际,山水画阵容壮大,花卉画势力相对薄弱,而恽寿平选择了花卉画,并开创了新的技法。他正确吸收了黄筌和徐熙两派的技法,不仅注重写生,还力求形似传神,追求雅淡,出现了“没骨”花卉的新道路。

恽寿平的花卉,清新雅淡,形神兼备,笔触自然轻快,设色明净雅淡,令看画者赏心悦目。他追求审美意象,从青年到中年这一时期,他完成了作为文人画家的修炼。而恽寿平的生前好友王翠在他辞世之后为他题跋:“顾见平日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临摹,得其生香活色而后已”。而“生香活色”也精准的概括了恽寿平“没骨”花卉的特征,这一词被后来品评恽寿平的“没骨”花卉广泛引用。当前一提到工笔花卉,就会想到正规的“十八描”、“分染”和“罩染”等一系列的技法套路。第一次学习工笔花卉时,本人也有类似的感受,但每当看到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时,就被画中洋溢的“生香活色”艺术特征而感动。

恽寿平在绘画中广泛的吸取了历代以来高超的艺术技法,并与自己的艺术创造相融合,他非常重视笔墨的运用,并且主张画作不要露出笔墨的痕迹。而在他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在学习古人的笔墨技法,而是在学习古人技法以外的神韵。而这种神韵并非刻意的去表现的,是自然流露的,这一点对于我们的创作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花卉画在笔墨和用色方面,都是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表达出了清逸但又不浮躁,沉稳而又不郁结的艺术特色。要看重创作中艺术感情的投入,而感情的抒发是恽寿平对于自己艺术主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只有注重感情的投入,才可以把握自然花卉间的灵气,作品才能让观画者感动。画家具备了丰富的创作热情,通过笔墨来生动的表现自然花卉的神韵,才能使画中的景物更加有灵性,使观画者产生共鸣。

恽寿平一生追求“逸”这种高雅格调,他把“逸”作为一种绘画审美的理想境界来追求。虽然恽寿平主张“不落畦径”,认为这样能到达“逸”的高度,但同时他也重视技法的累积,作画时要精心构想,落笔要谨慎,对于创新的技法,要懂得灵活的运用。《南田画跋》中有记载:“高逸一种,盖欲脱尽纵横习气,澹然天真,所谓无意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远。”由此看出恽寿平欣赏绘画形式的简约、淡雅,反对人为的矫揉造作的画法。而且,简约雅逸的画风可以体现物体本身的天性,还原物象本色。事实上,画风笔墨的简练,不仅使鉴赏者有更多的想象空间,而且让绘画的意蕴更加深远,鉴赏者有了生动的审美想象,那么画作就会有一种灵动的审美情趣在里面。

三、恽派“没骨花”在创作中的影响

曾经有一位清人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做出这样的评价:“玲珑丹彩散天葩,刻画争传没骨花”,而这一句的前半句是说“没骨花”的艺术价值,后半句话是说“没骨花”的艺术影响。恽寿平的“没骨花”不仅重现了消失了长时间的画风,给阴霾的明末清初花卉画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而且他的“没骨花”是以“雅俗共赏”把普通百姓与艺术沟通到一起的一种审美样式。

如今我们研究恽寿平的“没骨花”,其意义在于方便为了我们现在的工笔画创作提供了技法上的支持,所以在我们平时的绘画创作上,我们要讲究自然质朴的绘画技术。在恽寿平的笔下,是热情洋溢的一片有生命气息的花卉,作画者总是以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现在我们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大多以写生为主,但是我们也要注重传统与写生相结合,在创作中不断拓展可发挥的空间。在当时的条件下,恽寿平只在绘画中拓展了水与色,就在绘画史中创造出了一片全新的艺术空间。而我们现在的绘画世界中,有那么多丰富的材料供我们选择和使用,所以只要坚守艺术的重要价值,会摸索出更多的绘画技巧来丰富我们的创作。只要我们在笔墨、设色等方面要不停地尝试创新,要不同程度的去推进和突破我们原本比较老套的技法,但又不丢失对传统的承袭,创立了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绘画风格。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要做个有独立性,有独特艺术见解的绘画者;我们要重视传统,但同时又不能被传统所缚住;要看重社会对绘画的要求,但又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从传统中吸取优秀,从观察中体会所具备的神韵,从老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中所得到的启发,认真创造好每一幅创作。

花卉艺术论文篇3

关键词:园艺花卉;病虫害;防治技术

1 园艺花卉常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1.1 立枯病

当花卉感染立枯病之后,其病原菌会逐渐损害花卉根颈部以及花卉的嫩芽。当花卉感染初期,其根部的花叶会逐渐产生褐色的斑状物,随之表皮开始枯萎,感染后期有很大的可能导致整株花枯死。部分花卉例如茉莉花在感染立枯病以后其植株组织会出现木质化的情况,呈现出直立状的枯萎。

防治手段:在开始播种时,选择一些比较容易受到感染的花卉品种,根据种子总重量的1:500的比例,混合入赛力散播种。注意要在播种完成之后给足水份,保证幼苗长出之后半个月左右不存在缺水的情况。花卉的幼苗可以选择使用硫酸亚铁来防治立枯病,选择1%的硫酸亚铁3kg/m2进行喷洒。

1.2 白粉病

容易受到白粉病感染的花卉主要有瓜叶莲、倒挂金钟等,在白粉病的染病初期,花卉的页面呈现出浅灰色。一般来说染病的部位会产生一层薄薄的白毛状物体,当白色物体逐渐延伸到整个叶面之后,花卉新叶会暂停生长,最终造成花卉整株死亡。白粉病通常会发生于闷热的栽培环境下。

防治手段:在花卉的种植过程中必须要保证栽培环境的通风,掌握好花卉生长所需的温湿度。另外还可以使用一些药剂来防治,比如说磷甲化肥的施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花卉的植株抗性;如果花卉已经开始感染白粉病,则应该尽快地摘除受感染的叶片避免其扩散。

1.3 黑霉病

当花卉感染黑霉病之后,其花叶上一般会形成褐色的霉斑,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会渐渐生成黑色的霉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对花卉的美观性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造成花卉死亡。

防治手段:花卉黑霉病的防治工作一般在花卉室内栽培的过程中进行,比如可以通过提高室内环境的透光性与通风性,做好室内温湿度的控制等方法来防治,此外对于已经感染的植株可以喷洒波尔多液。

2 园艺花卉常见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2.1 蚜虫

蚜虫又被称之为密虫,是花卉栽培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一类虫害。一般来说蚜虫的种类有蚜虫、月季长管蚜虫、桃粉蚜等,蚜虫的繁殖力强,常集中在花卉的叶片背面、嫩芽内部、花蕾中等地方。蚜虫的危害会导致花卉叶片干枯,严重时会造成花卉死亡。

防治手段:可以选择鱼藤精或者除虫菊等药剂进行喷洒防治;也可以选择1:1000的洗衣粉水溶液进行喷洒,尤其是加酶洗衣服,其中的酶成分可以对蚜虫的表皮组织产生较大的破坏,从而起到很好的杀灭效果。通常来说药剂喷洒的周期为一周左右。

2.2 红蜘蛛

红蜘蛛也是花卉常见的虫害之一,相比蚜虫来说,红蜘蛛会对很多花卉造成危害,例如月季花、茉莉花、一串红以及杜鹃花等。一般来说,夏天是红蜘蛛危害率最高的阶段,这类害虫常常会在花叶的背面结网,然后用它们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株的汁液和养分。受红蜘蛛危害的花卉生长会变得异常缓慢,严重的还会枯死。

防治手段:选择乐果1500倍稀释液或者25%杀虫脒800倍稀释液进行雾状喷洒,喷洒周期一般为半个月。需要注意的是在喷洒后一段时间要确保室内的通风。

2.3 白粉虱

白粉虱又称小白娥,白粉虱会危害很多花卉,它经常会存在于花卉的叶片背部吸取植株的汁液,尤其是花卉新生的嫩叶受害最严重。

防治手段:选择敌敌畏乳液1000倍稀释液,1kg溶液加洗衣粉5g进行雾化喷洒。加入洗衣粉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喷雾的粘性,白粉虱的翅膀沾到之后会失去飞行的能力。一般来说,每隔1周喷洒1次最佳。

3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园艺花卉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的防治,我们应该从以下4点出发:首先是有针对性选择防治方法,根据药剂的种类以及病虫害感染类型来开展防治工作;其次是要准确掌握不同病虫害问题的发生规律,选择最佳的防治时期,深入分析各种常见病虫害问题的发生时间与规律,这样才能够找到最佳的防治切入点;再次是应该掌握好药剂的使用量,准确了解花卉对药物的敏感度,对于花卉种类的不同要实施有差别地喷洒;最后应该科学地使用化学药剂,应该要定期更换药剂种类,防止产生抗药性。总之,我们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科学选择花卉病虫害防治方法,确保花卉的健康生长,不断促进城市园艺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新兰.园艺花卉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现代园艺,2012(22)

花卉艺术论文篇4

广州被誉为花城,一年四季,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江畔湖边,都是一派岸芷汀兰、鲜花常开的景象。无疑,这是一剂清新剂,让身处扰攘尘世,与各色人群频繁交往的我们得到了些许安宁。把这种感受清晰地浸润到作品中是我一直所渴求的愿望,正是这种欲望迫使我时时怀有表达的冲动,于是花卉这一主题成了我无怨无悔的选择。沉舟侧畔,千帆过尽,十几载一晃而过,我的创作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蝉蛹似的蜕变。

时至今日,创作形式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读研伊始之际为创作早期阶段,如《暖春》《好日子》等作品,侧重表现花卉本身的肌理与形态之美,没有太多的立意与想法,所谓的观念也只是一个牵强的词汇。研究生毕业创作可谓是我艺术成长的第二阶段,也是相当重要的阶段,因为正是这个阶段奠定了我创作的基本取向。花卉依然是我坚守的主题,但这一阶段的我所追求的不是再现花卉的美而是表现花卉的魂,寻找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于是,我更多地把对生活、历史、人文的理解贯穿到作品中,想藉此表达对当下现实中一些问题的个人真切体悟,它既不是现今流行的小资情绪或语言游戏,也不是空有姿态而不得要领的社会、文化评判。当然仅有创作冲动与社会认知、文化观念,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艺术家而言,语言才是立身之本。所以,在创作中我首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是绘画的语言问题。因此我更加注重艺术语言的锤炼,人文关怀的表达与趣味的追求,用独特的综合版画的艺术语言,将自然中的花卉转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如《花魂》系列,这组创作从画稿时我就有意识地“逃离”花卉的自然形态,着意将内心的花卉与自然界的花卉形式拉开距离,并置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试图”有着精神意义的拔高与跨越。繁密、错杂甚至有些凌乱的线条反复而又随意地穿插于古旧泛黄的头像照片之中,组织成繁花之形,似是而非,难以分辨,放弃了花卉的规律性与纯洁性。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也是我想要的。其中《黄花岗・花魂》以具有岭南特色的植物作为创作元素,把芭蕉叶、三角梅和木棉花等植物的花瓣打散后重新组构形成花环状,以此来喻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在广州。而花丛中直接绘刻英烈们的头像则强化了主题,画面主体部分采取圆弧形的构图,似花环又似圆形的坟冢,既希望先烈们能魂归故里、魄有所依,又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沉痛缅怀。在这一过程中,导师李全民的艺术观及其艺术修养,无疑对我的这一转变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是绘画的母体,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艺术的创造从造成形式的冲动和感情表现的热望中跃起来。艺术的目的是要表示事物内部的意义,因为这一点才是他们的实在。”到深圳大学任教后,正是如画的校园环境,学生的活力以及他们新潮的观念焕发出了我的创作灵感,心灵深处又有了些许变化,于是除了表达主观的意象之外,我想赋予更多画面背后的思索,在花卉这一唯美的主题下,最终呈现的却是现实的无奈。通过丰富的肌理、现代的构成、抽象的符号,营造一种表面的和谐,其实从画面中依稀可以听到花卉沉重的叹息,让人心潮随之起伏,既想扑入,又欲逃离,正如这个浮躁的现实带给人们的诱惑。花卉主题依旧,但已然醉翁之意。与研究生毕业创作相比,不难看出,那时的作品虽然打破了花卉的自然生长形态,但还是以花卉的形象为依据,局限在花“形”的限域内,而在近几年的作品中,形象已退居次要地位,花“形”已隐遁于抽象的符号之中,它们已不再是自然界中的花卉,而是心灵的花卉。我如此坚定地选取花卉这个题材来呈现现实,并非宣泄对当前浮躁的不满和抨击,因为我真心地爱着这样的生活,执着地相信浮躁的背后孕育着更大的能量与希望。我只是更愿意聆听并表达真实的生活,那纯然的、不加修饰的自然魅力。因此在《有一天》系列中,虽然表现的还是花卉,但选择花卉的用心一目了然。我希望选择当下最普通常见的花卉做为心理和意识的喷发点,以求凝练地把握当下社会的种种现象,发挥综合版画语言的本体优势,力求在画面中通过看似简单的造型手段来把花卉解构,与时代符号重组,将轮郭线刻意简化,甚至无法清晰辨识,但携带特意情绪的丰富多样的肌理材料来传达种种难以言传的意味,以材料的独特的具象痕迹与抽象造型交相辉映,构成新的意境,赋予新的内涵,诸多因素的结合,让画面形成一种特有的气势和冲击力,与观众共鸣:此花非彼花,似曾相识。

牡ゴ康刂沂导锹嫉阶杂梢庀虻谋硐郑我通过用线的穿插,用几何形的组合,用肌理的变化,不拘泥于真实的花卉风貌,来追求一种主观抽象的意境。借助于花卉的表现来反思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诚然,这种反思不是逻辑的推演,不是哲学的抽象玄思,而是在以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观、现代的责任感对花卉进行了重新组合和重新解读。通过各种肌理的铺陈、组合来表达心中的意念,原本具象的花卉变得愈发模糊和抽象起来,而几何形、现代符号、肌理越来越成为画面中主要的视觉语言元素。

其实,只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视野,实现“花卉”的符号在我的艺术生命源泉中随处流淌。当然,真正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观者与我一起体会那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1975年出生于湖南省溆浦县,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获文学硕士学位。深圳大学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美术系副主任,广州画院特聘画家。《六祖慧能》入选由中国文化部、财政部、中国文联联合主办的“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花卉艺术论文篇5

关键词:花卉园艺;现代化城市;建设

1 花卉园艺的现实应用价值分析

花卉园艺主要是利用花卉及各种植物来营造景观,以便充分发挥花卉植物的特点,并通过合理配置营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环境。借助于花卉园艺可迅速实现城市的美化及绿化,并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形象及其品位。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对于花卉及园林景色的欣赏水平也在日益提高,因此,如何实现花卉美同园林艺术间的相辅相成,并有效掌握花卉及植物色彩的规律与奥妙,从而配置出一幅幅美丽、新颖的图案,为城市居民布置出更多同时代气息相符,同现代化城市建设节奏相适应的现代化花卉园艺景观,已经成为摆在从事花卉园艺相关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2 花卉园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

花卉植物是一种绿色植物,绿色常被称为长寿之神、健康之神,并被颂为生命的摇篮。首先,花卉园艺植物能够净化空气,消耗空气中的硫化氢、二氧化硫、氯气、氨气及氟化氢等有害气体,其所分泌的挥发油可将空气中的肺结核、白喉、伤寒、流感及痢疾等病菌杀死,还能够大幅降低空气中的悬浮粉尘、飘尘等。其次,花卉园艺能够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及其所带来的放射性危害。测定发现,花卉植物绿叶层至少能够减少γ射线剂量的50%~75%,并能够有效减少太阳照度及其辐射强度,并吸收紫外线,使人们生活在绿色、安适的环境中。再次,花卉园艺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噪音,噪音会使人疲劳、反应迟钝、烦躁不安,并降低其工作效率。据测定,绿篱墙等能够显著降低分贝。此外,花卉园艺还有助于生活及工业污水的净化,据统计,污水流经30~40m的绿地可减少氨1/2~2/3,减少细菌1/2~7/10;经过芦苇处理后的工业污水,其氯化物、悬浮物、有机氮、氨、磷酸盐分别可减少30%、90%、60%、60%、20%及60%,而总硬度可减少33%。花卉园艺能够有效调节城市温、湿度,并降低风速,绿地较公路地面可有效降低10~17.8℃,并能够使暴风减速50%。最后,花卉园艺有益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花卉等绿色植物能够产生大量负离子,不仅可以抑菌,还能够调节大脑的兴奋及抑制状态,使其恢复正常,保持心情舒畅。另外,具有药用功效的花卉高达254种之多,因此,可利用花卉植物所具有的特殊生物场对某些特殊病症进行治疗,往往能够收到意外的疗效。

花卉园艺还彰显了一种文化,发展花卉园艺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国家及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各国、各地区人民都喜欢以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历史、风俗及花卉植物等情况为依据,将某种花作为国花或市花,以此来象征这个国家及城市的文化特征。利用市花的象征意义同其他花卉植物进行有效的配置,可赋予整个城市以浓郁的文化气息,可对青少年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需要。与此同时,花卉园艺还具有十分独特的科技价值,对于研究该城市考古、生物进化、地理及气候变化、信息及传真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科普意义,园艺花卉可以有效反映某一城市及地区的科技水平及其文明修养,因而间接体现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而拥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园艺花卉进一步延续了现代化精神文明的建设,世界上还没有哪种力量可以将花卉同生活分开。

3 我国花卉园艺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3.1 城市街头小品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园林绿化建设工作也在逐步加强,无论是街头、高架桥,还是天桥上均增添了立体的花柱、花墙及花球等,并形成了城市的立体景观带。例如,某市在工业路及街头纷纷布置了花箱,并种植了矮牵牛及三角梅等花卉,在省委大门两侧进行了花墙景观及花柱组合景观的配置,以粉色矮牵牛、红色一串红及黄色孔雀草为色调搭配出了一条色带状的景观。

3.2 绿地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在绿地中进行花镜、花丛等形式的布置,通过花卉丰富的色彩、形态彰显一种自然美。例如,某市利用分车带花镜,采用非洲茉莉球、海芋、鹤望兰、三角梅、朱蕉、孔雀草、一品红、西洋鹃及矮牵牛等进行布置,总体形成一个错落有致、相互协调、斑状混交的景观。

3.3 人行道中花卉园艺的应用

对于主干道可铺设“花箱”立体绿化带,例如,某市在主干道旁所摆放的花箱经多组连接形成了带状的景观,花箱高出地面,因而装饰效果十分突出,外形轮廓呈规则性,植物配置的株形相对较矮,有铁树、非洲茉莉球及山茶花等,在构图上形成了饶有趣味的装饰小品,使得“花箱”中的花卉更加饱满,更具活力。

参考文献

1 王锋,曲璐.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造景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10(2)

花卉艺术论文篇6

关键词:花展;主题;布置形式;设置景点

1 园林花展主要类型

花卉展览是指将专类花卉或具有季节特色的各种花卉,按一定形式集中展览,供人们观赏的一种形式,是集中展示各种花卉的形态特征、栽培水平、造型技艺、园林艺术的最佳方式。

1.1 主题性花展

主题性花展通常是以一个特定的时间段或节日庆典为契机,使用大量的花卉种类,搭配乔灌木、建筑小品等来营造良好的景观,给人赏心悦目之感。通过展示植物在其最佳观赏期的整体效果,渲染喜庆祥和的气氛,突出表现人们在节日庆典中的欢乐和愉悦,如一年一度的国庆天安门大型花展等。按照主题性花展展出目的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其细分为观赏性花展、科普性花展和贸易性花展

1.2 专类性花展

展出的花卉种类以一种或几种为主,主题明确,展现该花卉的品种形态、生态习性、园林用途等。如荷兰每年在柯肯霍夫公园举办的郁金香展,美国山茶花协会每年举办的茶花展览。我国的专类性花展主要为全国性或各省市举办的展、牡丹展、兰花展等,多展示我国原产的名花佳卉,展览历史悠久。

2 园林花展布局原则

园林布置的总体规划首先要根据花展的主题内容和规模来确定。在展会内容、规模、场地明确后,根据花卉的数量、展出地点和范围,进行布局和设计。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花展,都需依据园林中展出场地环境特点充分发挥花卉材料使用效果、艺术效果,从整体设计上要遵循形式美规律。

2.1 主题突出

主题花展则常以一种或几种花卉为主体,烘托花展气氛。布置中应突出主题特征,将一些历史文化背景融于花展的设计中,创造出外在花景美和内涵深刻的多层次景观境界。展会入口及中心区域,是人们视线的焦点处,通常以花卉造景来点出主题,常采用 立体花坛、大型拱门、景墙、配以盆栽陈列花海、花径、花丛等体现热烈气氛,造景形成点、线、面的结合,通过点景深化展现主题内涵。

昆明世博会的主题为“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进入世博会,迎面映入的是“世纪花钟”斜面花坛,点明了花卉主题。(见图1、2)世博园上海“明珠苑”,该园以海派园林风格为特色,园内花坛、雕塑、水景、建筑小品都以不同层次的圆形图案布局,喻示东方明珠。花坛以一倾倒的坛子象征流淌出的彩色花河,展现了十足的海派特色。

2.2 景点设置有序

在园林布局艺术中,景点布局与游览路线的安排极为重要,花卉展览也是如此。花展常涉及室内、室外2部分。设计时根据现场情况及游人的心理,安排合理路线,在重点处设置花卉景点,一路沿线以花坛、花丛、花带、花境、摆设盆花、悬吊花篮布置,将沿线景点有机串连,形成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效果。

2.3 植物造景特色鲜明

花卉展览作为集中展示花卉个体和群体美的平台,一定要注重植物的观赏特性和配置效果。要注意运用园林艺术手法体现植物造景特色,形成色彩鲜明调和,构图完美的花卉景观特色。主题花展多采用观花、观果、观姿和彩叶的植物,用花坛、花境、花丛等各种配置方式,结合各种立体造型加以布置,利用植物之间的组合成景,以体现良好的景观效果显示地方特色与风情。专类性花展展出的植物材料比较单一,以品种展示为主,故布展形式相对简单,通常大面积地片植,通过不同品种间株型、花色的对比和搭配,集中地展示专类花卉的品种多样性和群体美,可突出一些科普性的功能。

3 园林花展布置形式

花卉展览会中,无论室内或室外,常用的花卉布置形式有以下几种:

3.1 摆设盆花(盆景、插花等)

花卉展览中,特别是室内布置中摆设盆花,一般用于各种品种介绍或评选用花,便于单独观赏和品评。陈列布置时,要求较高的艺术性。某些展览精品,在展出时可选换质地较好的紫砂、陶瓷、釉盆、塑料盆进行换盆或套盆。盆与花的比例适中,质地与花和谐统一。同时还要选配精致、美观、轻巧、色泽和谐、形式统一,具有相应特色的几架和盆座来更好地陪衬花卉。盆和几架主要是起陪衬花卉的作用,因此在色彩、图纹等方面均不宜喧兵夺主。室外的盆花摆设常布置于入口,主会场游览线路中,增强会场热烈气氛,布置成花坛、花带、花境等形式,体现群体的色彩美。

3.2 设置花坛与花境

在展览会,室内、室外均采用花卉植物或盆花与山石、雕塑等配制成各种规则或自然类型的花坛、花境。室内因面积效应精致布置,面积较大宜采用大色块的布置形式,如花坛色块图案组合成相互隔离,但又互相联系的花的海洋(见图3)。花展中的花境主要以一、二年生花卉为主,此类花镜成景快,色彩丰富,短期景观效果好(见图4)。

3.3 设置园林景点

在展会布置中,各参展单位常在室外或室内设置花展景点形成观赏主景游览高潮,有利用花卉植物栽植布置或绑扎成空间发展的各种造型,如动物、人物、时钟等立体造型;与雕塑、建筑、喷泉、山石等组景成园林景点(见图5)。室内的布置常采用造景艺术中的框景手法,借助室内的灯光,配饰图片、画布等背景。用花卉材料和山、石、水等,建筑小品、雕塑等合理配置,创造一些室内小景,也能收到较好效果。

3.3.1 花卉与雕塑、喷泉组景。雕塑在花卉展览会中应用广泛。布景区中有花岗岩、大理石、混凝土金属为材料的永久性雕塑,花展布置期间,亦常用许多临时性的雕塑,如用玻璃钢、泡沫塑料、石膏或雕塑泥制作的,可分主题型、纪念性、装饰性3类。雕塑的形式要同景点主题一致。第二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中威海市布置的“海魂”景点,以不同色彩的花卉围绕人物雕塑形成浪花形状,主题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见图 6)。

喷泉是供观赏的重要水景,常与水池、雕塑同时设置,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喷泉或雕塑常设置在轴线上,与比较醒目位置,但与花卉组景时,要注意主次分明。若是纪念性、主题性的雕塑,花卉的布置在色彩和图案上不能过干杂乱,以免喧兵夺主。装饰性雕塑以小桥、简洁为宜,可以用来点明主题。

3.3.2 花卉与山石、塑石组景。在花展中,假山石和塑石常用来作为主景设置。假山石运用在我国传统园林极为广泛,或堆山或置石。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塑山塑石技术快速发展,在临时性的花卉展览中可采用塑石筑山仿真效果较好;景点花卉与山石组景时,要选择各类植物材料、灌木、花草巧妙配合,才能显现自然气息。(见图7)2009届江苏园艺博览会徐州的景点。

3.3.3 花卉与园林建筑及小品组景。从园林中花展面积来看,建筑无法和其他要素相比,但它却是人为景观的寄寓之所和自然景观的有力烘托。中国园林建筑向来以形式多样,色彩别致,分隔灵活,内涵丰富著称于世,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利用花卉与园林建筑小品亭廊、雕塑、花架、景门、花窗组景,彼此能够交相辉映,创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在许多大型展会上,各地参展的园林景点,常把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或以小品的形式浓缩于景点设计中,突出花展的主题。

3.3.4 以花卉造景为主体的园林景点。以花卉造景为主体的园林景点,在花卉展览中应该是主流方向。选择最新、最美、最鲜艳的花卉布展,显得格外重要,另外一些新技术的运用也是造景成功的要素之一。在景点的立意构思中常用一些花卉立体造型来突出主题,配以盆花、花坛、花丛等,形成多层次的观赏效果。主要采用饰物花坛,即以人物、动物、建筑物和其它形象来装饰和加强花坛内涵,用来点题(见图8)。

4 结语

目前很多城市的不同公园分领不同季节的各种花展,因此花展设计的花景中,色彩、图案、以及各种环境的营造既能给游客带来身心愉悦的感受也能增加公园的游园量。通过对眼下很多花展中景点布局、空间营造、植物造景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很多花展形式雷同,人造景点居多,大多用钢筋水泥、木材、甚至假花搭成各种主题的造型,旁边摆上几盆花作点缀,“花”反而成了花展景点的“配角”。

植物材料品种以一、二年生草花为主景的盆栽和地被运用较多。 随着观赏眼光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市民追求自然之美,这就需要布展方根据条件重新分配花展资源。比如,郊野公园就不适合用人造景点来点缀,可增加些优良野生花卉和观赏草类配植在一起,以花境的形式,结合多种造园手法,共同营造多功能的植物空间,增加花卉展览的趣味性。

古典园林则适合走精致路线,针对参与性差的问题可在花展中穿插传统戏曲或民俗演出。还有一些特点不明显、但面积广阔的新建公园,可以在亲子活动、花园晚餐等方面做文章,最终形成各有特色、四季有景的花展文化和花展产业。建议在今后的花卉展览中,针对不同的展览类型,加大园艺新品种的应用,营造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巧妙运用园林艺术手法,同时结合现代声光电等科学技术,从而创造出地域、文化与植物、环境相融合的园林空间。

参考文献

1 刁慧琴,居丽.花卉布置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冰.园林花展景点布置浅议[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1)

3 马越.我国花卉展览的植物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花卉艺术论文篇7

关键词:没骨花;恽寿平;继承;创新;影响

一、恽寿平“没骨花”的来源

“没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花鸟画表现的一种技法,“没”其“骨”,即隐其“骨”,强调不用笔墨勾线,直接以色彩造型。最早兴起于五代,源于花鸟画。花鸟画自唐代成为独立画科后在五代高度成熟。产生了“徐熙野逸,黄家富贵”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的花鸟画。徐熙不仅是“野逸”风格的开创者,同时也创造出“没骨法”。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记载徐熙作花卉“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 ①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曾说:“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承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②徐熙画花卉时先以墨写枝叶蕊萼,后略敷色彩,称为“落墨花”,就是没骨画法的写意风格。然而在元、明两代因无人传习,逐渐淹没,“没骨画法”的复兴与衰败起起落落,一直到清代初期,山水画阵容壮大,花卉画势力相对薄弱,“没骨画”的画家可谓是凤毛麟角。而恽寿平选择了花卉画,并开创了新的技法。恽寿平极力恢复了几乎失传的“没骨花”技法,并创造自己的“没骨花”,且进行了大胆尝试,付出了艰苦努力,让“没骨花”成为了清代花鸟画的主流。

恽寿平,清初画家、诗人,别号南田、东园生、散人、白云外使等。恽寿平擅长山水与花卉,以“没骨花”作为艺术的主攻方向。在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也很高,著有《南田画跋》。他作为“清六家”之一,因传承并发展“没骨画法”而在中国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二、恽寿平“没骨花”的艺术特色

挥寿平所创造的没骨花给沉寂的清代绘画带来了一缕清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肯定。当看到恽寿平的“没骨”花卉时,就被画中“生香活色”的艺术氛围而感动。从恽寿平的“没骨花”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给予了“没骨花”新的模样。介于“工笔”与“写意”之间的一种绘画形式。恽寿平的花卉,清新雅淡,形神兼备,笔触自然轻快,设色明净雅淡,令看画者赏心悦目。他追求审美意象,而“生香活色”也精准的概括了恽寿平“没骨”花卉的特征。

恽寿平的花卉画之所以能够脱离尘鞅,生动感人,艺术形象惟妙惟肖。因为他极为尊古和自身不断的探索。从他的一些题跋中可以知道他对当时画坛的清晰认识和自身几十年来对古人画作的艰苦钻研。他在绘画中广泛的吸取了历代以来高超的艺术技法,并与自己的艺术创造相融合。他说:“作画须优入古人法度中纵横肆意,方能脱落时径洗发新趣也。”③

恽寿平生前重视写生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好友王翬在他辞世之后为他题跋:“顾见平日每画一花,必折是花插之瓶中,极力临摹。”④自然是最能启发画家无穷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灵感发源地。以写生为主,亲身体会自然的意趣,形成了画家本人天真的性格和作品闲适的氛围。

恽寿平重视笔墨的运用,并且主张画作不要露出笔墨的痕迹,绝少用墨,全用色彩加入水分调合后直接用笔挥写。直接以色彩造型是挥氏笔墨特点的一大特色。对花卉的描绘,以浓色来表现含苞待放的蓓蕾的娇艳欲滴,以淡色来描绘完全盛开的花朵的绚丽多姿,鲜嫩的新叶,枯残的老叶,花卉的前后关系与远近层次等等,在挥寿平的笔下都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现。其云:“前人用色有沉厚者,有淡逸者,其创制损益,出奇无方,不执定法,大抵浓丽过之,则风神不爽气韵索然,惟能淡逸而不入于轻浮,沉厚而不流为郁滞,傅染愈新,光晕愈古,乃为极致。”⑤这些都是他在长期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恽寿平把“逸”作为绘画审美的最高追求。一方面,从表现方法来看,恽寿平要求的逸是不拘泥于常法,不同流于世俗,正如“不落畦径,谓之士气,不入时趋,谓之逸格。”⑥因此,恽寿平坚守没骨画法的真谛,形成不同于他法的没骨新风,也即逸出与同代人不一样的绘画气象。另一方面,这里的“逸”不仅仅是一种技法上的意义而更具有一种情感上的意义,“逸”的笔墨并非仅仅是造型的形式,笔墨本身是作为艺术表现的媒介,更是画家主观情感的外化体现。他说:“随笔点染花叶,须令意致极幽,明窗净几,风和日润,不对俗客。

庭有时花秀草,毫墨绢素悦人,意兴到,抽毫含丹吮粉,罗青积黛,分条布叶之间,必有潇洒可观者。”⑦“意致极幽”,“意兴到,必有潇洒可观者”,可见只要在心态和境界上保持一种超然的气质,必然“明窗净几,风和日润”,其艺术作品自然就会流露出 “逸气”。所以,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恽寿平的“逸”是对朱景玄、黄休复的“逸”的新的认识和发展,也不同于倪云林的“逸笔草草,聊以自娱”,他能有这样独到的见解,也和他身在人文世家,自小接受良好教育息息相关。

三、恽寿平“没骨花”对现代创作的影响

曾经有古人对恽寿平的“没骨花”做出这样的评价:“玲球丹彩散天葩,刻画争传没骨花”,⑧这一句诗的前半句是说“没骨花”的艺术价值,后半句话是说“没骨花”的艺术影响。他的“没骨花”是以“雅俗共赏”把普通百姓与艺术沟通到一 起的一种审美样式。由上述看出在绘画创作中我们要做个有独立性,有独特艺术见解的绘画者;我们要重视传统,但同时又不能被传统所缚住;要看重社会对绘画的要求,但又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从传统中吸取优秀,从观察中体会艺术所具备的神韵,认真创造好每一幅创作。

恽寿平的笔下,花卉是是热情洋溢一片有生命气息的花卉。作画者总是以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作为基础,讲究自然质朴的绘画技术。现在我们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大多以写生为主,传统与写生相结合,在创作中不断拓展可发挥的空间。在当时的条件下,恽寿平只在绘画中拓展了水与色,就在绘画史中创造出了一片全新的艺术空间。而我们现在的绘画世界中,有那么多丰富的材料供我们选择和使用,所以只要坚守艺术的重要价值,就会摸索出更多的绘画技巧来丰富我们的创作。我们在笔墨、设色等方面要不停地尝试创新,要不同程度的去推进和突破我们原本比较老套的技法,但又不丢失对传统的承袭,创立自己富有表现力的绘画风格。恽寿平的“没骨花”,其意义在于为我们现在的写意花鸟创作提供了技法上的支持。

【注释】

①郭廉夫《花鸟画史话》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6月.第130页

②同上

③蔡星仪《恽寿平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5月.第79页

④贾涛《中国画论论纲》河南大学,2005年3月.第200页

花卉艺术论文篇8

中图分类号:J203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137-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江浙地区为中心,涌现出了许多女书画艺术家,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作出了大批令人瞩目的佳作,为中国现当代画坛添光加彩。

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派别可分三类:一是“革命派”,有何香凝、夏朋等;二是“西画派”,有潘玉良、蔡威廉等;三是“闺阁派”,有周炼霞、吴青霞、曾杏绯等。而“闺阁派”在艺术上基本沿袭传统画风,只是师承不同,风格上各有差异。她们既承传了前辈的传统底蕴,又焕发了自身艺术才情。其作品内容丰富,清新明丽,用笔柔隽韵致,敢于挥洒,其画之韵格在许多方面强于不少当时男性画家,艺术成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地处西北宁夏,有位被美术界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杰出民族艺术家”、我国当代著名回族女画家曾杏绯先生,就是当时“闺阁派”画家中引为骄傲、至今健在的画界之女中俊彦。她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我国重要的女画家之一,作品是一个世纪以来“常州画派”恽南田没骨花卉创作的最高境界。

曾杏绯先生早居常州,移寓南京,后迁重庆、平凉;20世纪40年代定居宁夏银川。初学常州人物画家徐凤林,后拜师问学于蜚声江南的南田派名家蒋志明。早年以花卉画负盛名,风格细腻,典雅秀丽,在常州名噪一时。因自幼聪慧,刻苦用功,三年学成,画艺突进,出笔秀逸,师之莫及,其基础随吴门画风,取法南田。在漫长的艺术生涯和曲折的艺术经历中,以自己独特风格演绎花卉题材而享誉国内画坛。蒋志明先生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弟子寄予厚望:将来定能成为名气出众的大画家。

由于曾杏绯的绘画在当地小有名气,20岁时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画得一手出色没骨花卉。随着名声日隆,登门索画者多得难以应付。她的父亲曾多次把她的作品当做礼物送给朋友,这其中便有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并得到了马福祥的高度赞赏。

曾杏绯以砚石为友,笔墨作伴,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名人画稿,迈着艰难的步履,过着清贫的生活,领悟古人佳作的严谨纵放之意。四五十年代画风清新、灵秀,用笔坚实而严谨,所作丹青颇得时人佳誉。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及当代国画大家黄胄先生都对其有较高的评价,两次赠画于她,称她为“天赋很高的女画家”,“欣赏她的画,颇能体验画中的灵动与才气。”并多次鼓励她举办个人画展,均因当时条件所限未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开始了流徙的日子。虽然连年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却以绘画谋生,以求衣食。曾杏绯一生爱花,她把对生活的热爱倾注于笔端,用激情四溢的画笔赞美着、憧憬着和平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曾杏绯绘画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常常令画界同仁刮目相看。从其1953年创作并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的工笔花卉《紫薇凌霄》中可窥见其当时艺术风格。其画面重视事物自身的情态和生长规律,在平凡中赢得群众的喜爱,她成为宁夏参加全国美展的第一人。尤其是在担任《科普》杂志美术编辑时,更是潜心研习绘画艺术,不仅绘制出了许多花卉标本图,而且还绘出了不少的内容插图。一些工笔画精品被当做重要节日的礼品送给友人、同事。

2010年10月在宁夏博物馆举办《曾杏绯百岁画展》。在她的家乡江苏的《常州日报》用大篇幅在显要位置刊登了题为“百年杏绯分外娆”的文章,称其为“享誉海内外的国画艺术大家”。她与常州籍的书画大家刘海粟、吴青霞、谢稚柳等一同成为常州人民的骄傲。在百岁画展当天,中国美协特地发来贺信,评价说:“在花卉创作和研究方面探索八十余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她注重继承传统,领会自然,浓淡相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德艺双馨,为中国美术事业及宁夏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我们品读曾老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仍觉得她的绘画功力和表现力的深厚,画中的花儿好似脱纸而出,古香满幅,有一股盎然的气息扑面而来,给人一种生机勃发、欣欣向荣的感觉。当时的代表作有《牡丹》《芍药花》《紫藤月季》等。

进入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末期,这是她花鸟画创作的盛期。这一阶段用笔圆润柔和,线条较早期亮丽饱满,意境宁静,其绚丽夺目的色彩以及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格调,令人耳目一新。曾老的绝大多数绘画精品也都完成于这一时期。1960年,曾老作为宁夏美术界唯一一名女代表,在第三届全国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国美协理事,同年,《星火》《文艺》等杂志、书刊连续刊发了她的《月季石榴》《迎春》《》等6幅花卉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1961年创作的《明花映日》,以工笔没骨法画成,笔法处理细致,设色鲜丽,笔情墨意间,花草的内在活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于画中,古雅中出新意;这幅以石榴花为题材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是一幅运用传统陈述的方式和艺术风格,来表现时代精神和抒发作者由衷喜悦心情的佳作。1963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她的单幅工笔《牡丹》画,作为年画在宁夏各新华书店发行,全区居民家庭争相悬挂。1964年国庆15周年,全国美展,入选了她的《》和《梅花》2幅作品。后来,又有写意《山茶》和工笔《牡丹》2幅作品被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收录,这是当时作品中少见的力作,其中《山茶》因线条简洁,笔墨流畅爽朗,还做了该画册的封面,是当时全国10位著名女画家中唯一的一位中国美协理事。1960年代末期,作品《一品红》《紫玉兰》《芙蓉蝴蝶》等作品选送到日、德、法、新加坡、香港等地展出获得极大成功。

20世纪70年代末期,她在住房环境相当艰苦的条件下,在创作了许多精彩小品的同时,又有大幅佳作问世,先后创作出由各类花卉组成且构图独特新颖的大幅作品,多次在宁夏文艺评奖中荣获一等奖。1984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曾杏绯花卉作品选》,胡公石为她题写书名,家麟、宗锡为她作序,共收入工笔、写意花卉作品56幅。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本个人画集。1985年,宁夏文联又在银川为她举办了《曾杏绯作品展》,共展出各个时期精品100余幅,自治区主席、文联主席都为她的个人画集、画展撰写展览文章。随后,她又与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在上海、浙江等地举办书画联展和讲学活动,上海市主要领导汪道涵等人亲自为此次展览剪彩,《文汇报》《浙江日报》《新民晚报》等均作了详细报道并刊发了对曾杏绯的专访,美术界颇为轰动。

虽说那时年近古稀,但她怀着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创作的画作不仅多而且颇精,显现出少有的创作热情。她创作出了大量的书画精品,如《松高洁》《新春颂》《青春常驻灿若绯云》等大幅佳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同时,还与吴青霞、胡公石、刘正谦、赵宁安、胡介文、胡正伟等艺术家切磋探讨画艺合作了许多珍贵佳作。1988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时,77岁高龄的曾老打破以往构图模式,用兰花、灵芝、牡丹、芙蓉、葵花、玉兰等花卉巧妙地组成了一个“如意”图案,足见她对画面处理的高超匠心,这幅作品也成为曾老1980年代末期的代表作。

曾杏绯先生笔下的花鸟不仅栩栩如生,而且水墨小写意更是生机勃露,秀润动人。她没有进过正规的美术院校,却在借花喻人、发现自然界的生活情趣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其作品在内容与形式上均有明显突破,既有丰厚的传统笔墨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可谓是当代西部花鸟画承前启后、推陈出新的重要画家之一,代表作有《明花映日》《万事如意》《欣欣向荣》等等。

90岁以后,曾老因患眼疾,其所作花卉设色较浓,叶筋勾勒较深,即用重而实的笔墨绘制,色调变得浓重,早中期那种隽秀清丽亦不常见,这种强化色彩的效果,较好地发挥了色彩表现力及清澄心灵的情感表达。从那时起,作品的题材也只集中于牡丹一类,画作尺幅也不太大,常常画来随意,看着轻松,既悦人又悦己,不慌不忙,一切顺其自然,宽然处之。

一般来说,画家到了古稀之年笔墨渐至老境的同时,老秃干枯的现象也随之而来。曾杏绯现已百岁高龄,笔下除了妍丽清润外,不见丝毫衰气,以其与常人不同的智慧与胸襟滋养了其生命的底气和活力,使其成为我国当代美术史上罕见的长寿画家,实现了艺术与生命的和谐统一。2000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画集》中,我国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先生在该画集“导论”中撰文评价说:北方画家相对较为少,宁夏的回族女画家曾杏绯成为北方画家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曾杏绯的绘画善于运用传统笔墨,常从清初恽寿平“没骨”花卉人手,强调自然界生物的鲜活生动,同时又从赵之谦、虚谷、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家身上学到了很多内容,博采众长,加以融会贯通,这样既继承了“没骨”写意花卉的画法,又有自己全新独特的面貌。在她的作品中,找不到浮躁之气,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作品,都是在平和和宁静中发挥出一种美好、向上的精神内涵,笔墨始终保持着一种喜庆、舒和之美。她参照自己的绘画人生,借花写人,写照她的理想,写她对自然、对生命力的一片热情,这都是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的结果。她将工笔和写意结合起来,其画面构成朴素、自然,保留着生活的真实影子,很容易让观者进入画面中的境界。尤其是色彩搭配恰当,主题突出的位置一下子可以映入欣赏者的眼帘,使人的精神得到净化升华,以高质量、高品味的艺术作品,满足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用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来献身艺术,对宁夏书画艺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国内知名电子图书——中华魂网,在现代艺术家栏目中,这样评价她:“女画家曾杏绯的没骨花卉在全国女画家中名列榜首”。

髦耋之年以后的曾杏绯心情非常舒畅,艺术与社会活动也非常频繁。她平日语言不多,生活恬静,对待朋友、同事和书画爱好者都是和颜悦色,凡亲友邻居持纸张、册页索画者,她都欣然应允。对前来求学者,她总是诲人不倦,悉心指导,有时还提笔讲解创作要领。对真正喜爱她作品的人,她可以不计任何报酬予以赠送,赠送及捐赠的作品不计其数。她处世淡泊,不计名利得失,低调而不张扬。每当有人去家里拜访,对她的作品加以赞扬时,她总是说:“我画得不好,请多多指教!”还重复两三遍。这种不骄不躁、谦虚谨慎的高尚艺德令人肃然起敬。

作为一名女画家,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没有放弃对绘画艺术的追求。她常说:“画家的责任就是美化人民的生活,艺术创作应该服务于人民群众。”她的花卉画,几乎全是以身边常见的花草为题材,以写生的态度来作画,借牡丹喻春光明媚,葵花喻一心向党,果蔬喻欢乐丰收……,处处以鲜亮、唯美的景致流露真情。她对写生创作极为投入,在她家的“可读轩”前后左右种植了30余株牡丹,日夕相对,耳濡目染,常常在春暖花开时季乘兴对花挥毫写生,也常常在家人的陪伴下外出观察各类花卉的自然生长习性,攫取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各种现象,来为“繁花”写照。有时为了捕捉花卉的形态规律,她竟忘了自己的年龄,犹如孩童般地长久围着花盒或花池来回打转,远观近察,仰望俯视,对花写照,即物取形。她的花卉画,都是在重视观察和研究自然的基础上,以大量的写生素材为依据,以画笔描绘大自然的生灵,抒发着对大自然的挚爱深情。

从她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她除了师法古人外,早期还经常担任家庭教员及专业美术教师,通过教学的实践,借以习画,反复研究,掌握了较多的施色诀窍,在用笔和施色上熟知其尺度,使线条尽量表现出质感和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她以女画家特有的情怀和视角创作出了一幅幅活色生香、栩栩欲化的作品。曾杏绯虽以牡丹名世,但并非只画此花,常作他物亦能尽致,比如葡萄、寿桃、芙蓉、荷花、牵牛、石榴、紫藤等等,都是莹润俊爽,形神兼妙,显示出了她的智慧、才华和辛勤的艺术劳动,同时标志着她的思想、个性与所处的时代精神。中国书协副主席吴善璋说,她的成功源于热爱生活,受到了艺术界及整个社会的尊敬,作品有一种“中庸平和”之美。

《醉秋》这幅作品,是曾杏绯于国庆40周年前夕,为宁夏书画院进京展览而特地创作的一幅精品,当时曾老已79岁高龄,其笔墨炉火纯青,清健老道。此图为横式构图,布局疏密有致,笔墨朴质,浓淡相宜,细观画中葡萄,形象充实,结构完美,主题深刻。画面兼工带写,工而不滞。虽数笔寥寥,却刻画出了新叶老枝的交错和灵动飞舞的藤枝,仿佛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图中果实有成熟丰硕之感,透着闲和雅静,意韵幽深,一股深秋的意境油然而生。整幅画面繁而不乱,疏而不散。这是她师法古人,博采众长,发挥即景写景、即景写情的创作精神,再加以选择的吸收,然后融会一体的展现。由此可见她的见闻之广博,学习之认真。真可谓:用笔洗练,风韵独出。这幅作品发表于1990年第2期《美术》杂志,并被选送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展,得到了首都同行的一致好评。

2010年和2011年,中国《环球丝雨》杂志连续两次以《人与画都散发迷人的清香》为题报道曾老的艺术成就,在京津地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曾杏绯堪称宁夏画界“泰斗”,是德高望重的国宝级艺术家。她的画风对中国传统花鸟画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她的作品能够与齐白石、张大干、李可染等大师一起入选《百年中国画展》和《百年中国画集》实为不易,这是全国美术界对她的肯定。

曾杏绯始终爱花,尤以对牡丹的描绘最为人们称道,花卉成为她艺术创作的一大主题。她的绘画题材均以花鸟为主,说是花鸟,其实多为通俗易懂、平日常见的花卉,禽鸟较少。她笔下的花卉门类品种很丰富;她将花卉画的题材范围做了较大的开拓,有时最简单的花草,却以高境界的营造,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情怀,许多入画的题材都是她生活中亲眼目睹的自然之物;她将大自然一花一草在盛季中的美好景致,挪移到有限的画纸上,显示出花草世界的千变万化。她用真情画画,用生命创作艺术。在她的艺术创作中,牡丹更是她甚为钟情并画得较多的一个表现题材,成为代表她绘画艺术的符号和代名词。回族学者海正忠先生在《古今回族名人》一书中用“花坛才女,牡丹传神”来评价曾老。中央美院教授、我国当代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先生在荣宝斋出版的《曾杏绯画谱》中评价说:“在为数众多的当代国画大家中,她以对牡丹特有的痴迷和感悟,成为画坛牡丹题材的杰出代表画家之一。”“牡丹的灵魂,‘牡丹的情意,牡丹的雍容华贵、牡丹的风华绝代,被她拿捏得人木三分……”。《画谱》中的作品华润艳目,雅俗共赏,小中见大,意境幽深。

曾杏绯先生各个时期创作的牡丹,有的色彩淡雅,而不失鲜艳,给人一种和谐自然的美感;有的娇艳浓丽而纯净明亮,体现了色彩运用的娴熟和独到之处;有的则利用墨色的变化,将牡丹画得清逸超尘,使牡丹这一常见的题材,生发出不常见的神采来。她的牡丹作品花朵盛放,或正、或侧,枝叶翩跹、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她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来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在色彩运用上,有独到之处,图中斑斓的花朵,加上穿插浓淡相宜的干与叶,对比十分明显,出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较好地强调了“南田没骨”的鲜活生动。细品香茗,挺秀腴丽,妩媚动人,却无娇俗之气,笔底透出一股清气,令观者仿佛从画面上闻出花香来,将鲜花盛开时那种生机盎然、鲜活诱人的神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充分体现了曾杏绯对恽南田的笔墨和花卉排布了然于胸,运用自如的能力,透着闲适的诗境,尤显亮丽饱满之韵味,“凝聚了善良、质朴的光辉,充满着鼓舞人心的力量之美。”(邵大箴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往今来的书画大家,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各自的人生经历不同,但却有一个相同点——他们的勤奋都超乎常人。可以想象,任何一个未经长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人,是不会体味到画中的妙理的。她将一个世纪的人生风雨、苦难辛酸都化减消解,将情感熔铸于其作品的表现中。我们仿佛看到,在那条件艰苦的年代里,曾杏绯边工作边创作,日夜求索,夜阑人静,起身伏案,徘徊于工写之间,常常不觉东方既白……长期以来,曾杏绯先生的绘画作品多被国内一些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收藏,说明她的作品经得起人们的品读,经得起时代的检验,读她的作品可以给我们精神慰藉,“揭示美的生活,美的情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黑伯理语)

近年来,曾杏绯的花卉作品不断受到人们的追捧,因其绘画存世颇稀,90岁之前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越来越受到画界、学术界、出版界、收藏界的普遍关注。《中国艺术市场》杂志,把她列为“我国现当代最值得投资的女画家之一”。综观曾杏绯的绘画艺术,其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艺术与人生的两位一体,这种以人生成就艺术,以艺术提升人生的模式,原本归源于中国艺术所强调的道与器的关系,其中潜藏的艺术升华机制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所具备恒久魅力的根本途径。

悠悠岁月,只想痴醉于笔墨,寄情于作品。曾杏绯先生在生活与自然中得到了艺术上的欢乐和快慰,先后入选了第四、五、六、八届全国美展,并多次获优秀作品奖,成为第一个在全国美展中获奖的宁夏国画家。在各种荣誉面前,她处之泰然,一直为着中国传统国画的传承和发展做着自己的努力。曾老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宁夏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二、三、四届理事,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宁夏分会名誉主席,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她是宁夏美术事业的奠基人。

由于她在美术界的突出表现,1994年lO月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她“美术金奖”;1995年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她被授予“国宝级艺术家”。2001年中国美协及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授予她“民族百花奖”和“民族杰出美术家”称号。中国美协理事宋鸣说,她将优秀的作品和健康的心态传递给社会,宁夏有她,是一种福气!当代著名画家张少山说,曾老是美术家敬业的典范,是我国花鸟画的大家。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用西汉《易林》中“万悦千欢,贵寿无极;五福四利,喜庆大来”为曾老贺百岁寿辰。2010年10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又在其百岁寿辰授予她“杰出回族女画家”称号。

上一篇:内部营销论文范文 下一篇:机电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