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31 00:12:51

城市经济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篇1

1.1减量化原则是输入端原则

指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所以他也被称做减物质化,要求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使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最大程度地做到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不仅如此,为了减少废弃物排放,还应该要求产品包装简单朴实。

1.2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原则

应该尽量多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通过重复使用物品,不仅可以延长物品的使用时间,还能够有效抵制现阶段社会上大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给环境造成的破坏。

1.3再循环原则是输出端原则

希望可以物尽其用,即使物品报废后还可以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以下是比较常用的两种方式:一是原级再循环,就是把已经报废的物品经过处理后变成可以利用的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再循环,就是将废弃物处理后形成与原来不同的新产品,然而不管是再使用还是再循环原则的实施,都反过来强化了减量化原则的实施。

2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

城市发展有三个阶段:一是“自然本体论”城市;二是“人类本体论”城市;三是“生态本体论”城市。本文重点要阐述的是经济生态化即城市的循环经济及与之所形成的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它有以下四个特征:

2.1高效性

社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持,循环经济凭借其高效的转换系统和流转系统,再加上我国发达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有效促进了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融合。

2.2整体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不仅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的整体利益,还要满足不同地区的发展要求,同时也要保证构成城市循环体系的四个系统更具有协同性和整体性。

2.3复杂性

城市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反馈系统,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利用各生产食物链可以组成不同的循环经济体系,每个循环经济体系的保障系统和技术支撑系统是十分复杂的。

2.4公平性

循环经济比传统经济更具有公平性,既体现在对人的尊重,能够积极开放的接纳外来移民创业者,注重城市文化中的包容度,也体现在对大自然的尊重上,在城市循环经济体系中非常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最大程度地避免造成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这四个特征也是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建立的依据和基础。

3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城市循环体系有以下四各方面构成:

3.1绿色产业

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等都属于是绿色产业,主要是指那些不对或者很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产业。在我国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①生态农业。现阶段生态农业的生产手段与过去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的注重生态环境和资源特点的影响,通常都会采取多种经营、多种产品互补等手段,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②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有效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是从源头上控制和闭合物质流程,尽量避免污染物的输出,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不被污染,促进经济持续化发展。

③生态服务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服务业成为当前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绿色产业。

④环保产业。环保产业包括三个方面:环保设备(产品)生产与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管理与工程设计和施工等各种服务的环境服务,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绿色产业。

3.2基础设施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是指为城市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设施,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城市基础设施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必须与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子系统协调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自然清洁能源和新技术新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3技术支撑系统

我国很多学者都认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是由以下五类组成的:减量化技术、资源化技术、替代技术、系统化技术、再利用技术。减量技术是源头上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它是一种利用尽可能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完成既定目标的一项技术;资源化技术是把报废的物品再次变成有用的物品的技术;替代技术是指为了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淘汰传统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开发和使用新的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的新技术;系统化技术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产业、技术组合来达到物质资金技术的优化;再利用技术是指最大程度地使原料或产品物尽其用,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

3.4社会保障系统

社会保障系统是城市中人类及其自身活动所形成的非物质生产的组合,与很多个领域都息息相关,比如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系统,具体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二是树立绿色消费的理念,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都不能以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为代价;三是建立有效的公共参与机制,比如建立公众参与的保障机制和信息交流机制并实行强制性公众参与。

4我国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及措施

这是本文重点要阐述及研究的部分,作者分别从城市产业循环体系、垃圾循环体系和水资源循环三个方面的体系构建说起,来讨论体系建设中要采取的措施。

4.1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①构建城市产业循环体系。第一,要制定科学的城市经济发展规划,把新城区和老城区的产业结构及布局调整规划搞好;第二,参考产业布局规划和各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集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和生态产业园区。第三,对于那些虽然在城市建成区但是并未在相关的特色园区生态园区的企业,也应该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其内部物料循环利用的水平。第四,对于找不到链接伙伴的企业产业或园区,要积极地组织引进和研发相关的补链项目,建立产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第五,要大力发展静脉产业和环境产业。这是形成整个城市完整的循环经济环路的重要环节。

②构建城市生活垃圾循环利用体系。传统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采用填埋处理和焚烧处理,这种方式严重污染环境,资源利用率低,已不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制定城市垃圾处理办法,明确垃圾的管理标准;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动员每个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使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市民的思想和生活;第三政府应增加相关方面的投入,保证垃圾分类的物质设施建设;第四开展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由环卫部门或相关的产业化公司将垃圾分别送往相关企业;第五大力发展废旧物资回收产业,培育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

③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传统意义的城市水循环模式强调水资源的供给管理,日益增长的城市用水量与我国淡水资源的稀缺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因此必须构建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的分类和循环使用。第一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城市建设规划的编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其次应增加对雨水等地表水的收集,分类处理城市污水,实现用水的资源化;第三,结合居民楼、写字楼等的新建与改造,将城市废水经集中处理后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

4.2构建城市循环经济要采取的具体措施

综合利用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取代稀缺的自然资源,将有害环境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最后,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集经济、社会于一体,因此要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管理体系,建立完备的规章流程,并监督其有效实施。国内外的调查证实,只要加强管理便可获得削减物料和污染物的明显效果。这些措施是在城市经济循环构建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标准化措施,是完全可行的。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既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遵循循环经济的思想和战略指导我国城市发展是完全适用的。

城市经济论文篇2

关键词:城市营销策略;城市竞争力

城市营销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国家营销》,在书中菲利普•科特勒认为一个国家也可以像一个企业那样用心经营,因此国家营销应当突出自己的特点,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1]。目前理论界沿用最多、最被认可的是他在城市营销的系列论著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城市营销定义:“城市营销是指为满足城市目标市场的需求而进行的规划和设计,成功的城市营销应使市民、企业对其所在的社区感到满意,游客和投资者对城市的期望得到满足”[2]。国外“城市营销”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美国南部各州城市开始陆续关注“营销城市”。20世纪70-80年代,城市之间竞争加剧,企业在选择地点时有了更多的议价能力,城市营销目标开始体系化,并通过竞争分析和市场分析架构城市发展战略体系。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开始寻找对自己而言最具竞争优势的利基市场,更注重城市核心竞争力的营销。

在中国,“城市营销”是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城市主要通过宣传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以及优惠的财税政策来吸引投资,“城市营销”是潜意识的。90年代中后期以后,城市之间竞争的焦点由争夺政策和资金转向市场争夺“顾客”。“城市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经营理念,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重视。城市理论界普遍认为,一个以提升城市形象及其竞争力的城市营销时代已经来临。目前泉州正面临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良好的发展机遇。推行泉州城市营销,是提升泉州城市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需要;也推动城市品牌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促进城市化发展、建设海峡西岸核心城市的需要[3]。通过实行一系列的城市品牌推广策略来建立自己的城市品牌,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人才、旅游者等,达到提高城市竞争力的目的。因此,推进泉州城市营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泉州城市营销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泉州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北承省会,南接厦门,东望台湾,区位优势明显。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聚状况良好,拥有安踏、七匹狼、特步等原产地知名品牌。与港澳台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侨乡优势明显,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丰富。

(二)劣势(Weakness)

泉州境内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4/5,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有限,不利于大型工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交通等基础设施亟待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化不高,民营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城市高等教育不够发达,融经济技术于一身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紧缺,科研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政府推销能力较低,城市关注度低,厦门的城市关注度排名在第10位,而泉州排在第38位[4]。

(三)机遇(Opportunity)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海峡西岸经济区”写入“十一五”规划中,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作为地处环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核心城市之一的泉州是一次良好的发展机遇。日前通过的《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整个海峡西岸的交通要道将进行全面优化,泉州将成为海西重要交通枢纽。2006年泉州第一个台商投资基地建立以2008年11月4日两岸全面实现三通,这些都将有利于两岸形成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互动,泉州应把握好这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威胁(Threat)

近几年来,同属于沿海城市的厦门、福州等与泉州的城市定位存在相似之处,并且凭借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在招商引资、旅游、人才等方面对泉州产生了一定的威胁;省外温州、东莞等地都在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以期在城市日趋加剧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削弱了泉州的对外吸引力。纵观全局,泉州目前正处于前有标兵,后有逐者的境况。加上泉州国际化进程缓慢,较少大型跨国企业在泉州设立区域营运中心,产业国际化发展促进作用小,不利于泉州城市形象的提高,也阻碍了泉州品牌的打造和推广。

二、泉州城市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大泉州品牌城市战略规划

从城市营销的角度看,泉州城市品牌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缺乏大泉州城市品牌战略规划。品牌资源虽然十分丰富,各个县域有自己的区域品牌,也拥有七匹狼、安踏?、特步等知名企业品牌,先后也赢得了“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等一系列殊荣,但缺乏整合,对城市品牌建设缺乏统一领导和系统规划,品牌营销活动较零散。一方面使得城市总体品牌不够突出,品牌形象较模糊,出现县域品牌、原产地知名品牌高于城市品牌的局面,没有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各个县域品牌也未充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城市品牌的认知度和美誉度并不高,大多数泉州的城市顾客仅仅把泉州定位为一个生产制造型城市。城市营销实践仍然是停留在“城市推销”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把“通过满足城市顾客需求,进而提高城市竞争力”实际上在软硬件的建设以及城市服务方面与同水平的城市有一定的差距[5]。

(二)资本人才流失严重

泉州作为沿海开放较早的地区,泉州市市场经济发育早,民营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晋江、石狮等地,经过20余年的高速增长,已成功地实现经济的起飞。但近几年,泉州出现了不少民营企业外迁的现象。泉州资本和品牌双翼齐备的企业(如安踏、七匹狼)纷纷将总部迁往厦门、上海等大型城市,恒安集团、达利集团、石狮金苑服饰等企业纷纷将自己劳动加工环节迁往江西、湖南等内地,使泉州区域产业经济初步呈现外迁的潜在风险。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对民间资金的一次调查显示,目前泉州可用投资民间资金至少在1000亿元以上[6]。但是泉州民间投资扩张的动力不足,其雄厚的民间资本的能量仍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大多数企业选择投奔具有区位优势的京浙沪等地投资兴业。目前泉州不少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据专家测算,企业的人才流动率约为15%左右。其中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失尤为严重,人才的流失,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极大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7]。

(三)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品牌营销意识较薄弱

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泉州市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其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提高泉州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而科技企业孵化器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泉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泉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源泉,是泉州市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泉州高新技术产业的摇篮。然而,泉州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创业、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力度不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社会认知度低,孵化器品牌经营意识较薄弱。

(四)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不足

泉州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泉州。泉州无论从它的山海资源、文化资源来讲都比较具有竞争力。旅游资源丰富,有巨大潜在客源市场。不过泉州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大多数旅游者不了解泉州丰富的旅游资源,泉州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旅游市场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旅游者的满意度较差,来泉旅游者普遍反应,泉州旅游交通系统混乱,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三、泉州城市营销目标市场的营销重点分析

(一)投资者

属于动态流动市场。所有的城市都在追逐投资者,泉州也不例外。这种投资群体可以分为:一是现有产业部门的资产所有者,需要区分其中的优势产业,促其稳定发展并为其扩张提供支持,尤其在税收、投资政策、用地供给和人才需求方面。二是新的产业部门的开发商,可分为创新产业和迁移企业。创新企业一般为中小企业,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平台和扶持政策。迁移企业主要指实力厚、业务广的大型公司,对泉州来讲,需要泉州政府提供高效的政务、有利的税收、迅捷的信息咨询、更对象化的配套服务,并能随着企业经营目标的转移及时调整[10]。

(二)居民(人才)

属于弱流动性市场。城市发展需要动态地保证城市居民的数量平衡,并吸引具有较高能力的素质型居民。对居民居住环境的满意度进行调研,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此营销的重点是:要构筑适宜的居住环境,并根据不同阶段、阶层的消费群体特征,完善相应的内容建设。

(三)旅游者

属于强流动性的市场。进一步可以分为休闲旅游者和商务旅游者。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的扩大对城市价值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商务旅游对城市的作用更具特殊性,它属于利润较丰的高端市场(“80-20”现象:80%利润来自20%的高端市场)。在会议和参加展览的闲暇去观光旅游,还会产生吸引投资者的效果。根据调研的数据显示来泉的旅游群体收入水平普遍集中在中低水平500-2000元之间占了87%,在中高收入这一群体上的游客很少,拓展不足。这一部分人可作为泉州城市营销的重点,努力做到:一是有较为发达的商务、会展条件,能够提供良好的发展商机;二是能为商务活动相关人员提供优质服务,有完善的住宿、娱乐、会所等服务设施。

四、泉州城市营销的基本策略

城市品牌传播的受众一种是城市市民;另一种是城市的投资者、游客、政府官员。对市民的传播目标主要是通过充分传播,明晰城市定位,增强市民的认同感,提升市民的自豪感,促使市民与政府共同为建设城市品牌体验而做出贡献。对外传播的则主要是促使人才、投资者、旅游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政府对城市形成从知名到完整的认知,造就期望的联想,促进品牌偏好,形成品牌拉力,提升原有的品牌体验,进而达到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市营销的目标[10]。

(一)正确形象定位

目前泉州面临第二次创业阶段,根据泉州市规划提出的基本定位,政府可以进行大泉州战略规划,整合县域品牌和企业品牌资源,明确战略定位,统一口径,对外传播品牌定位和形象。泉州曾经是“海丝起点”,“东方第一大港”,海丝文化传播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现象,亦是一种包容、鼓励创业、创新的海洋文化精神;泉州又是海峡西岸中心城市,侨乡优势凸显,因此可以将泉州城市品牌形象定位为海丝古港•海峡泉州-闽南创业新城。

(二)重视企业营销

城市的核心价值是城市品牌,泉州要重视塑造城市统一的总品牌、各分类的子品牌。开展城市品牌营销,建立城市品牌战略与企业品牌形象识别系统。整合城市优势的“产品资源”,建立城市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如建设独具特色的城市标志性建筑物,完善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设泉州全民行为识别系统,提高城市营销意识,提高软硬件方面的服务水平,做好“服务产品”营销。

(三)积极利用广告

泉州应该制定整体的宣传推广计划,加强城市形象宣传。结合泉州自身的特色制作系列城市形象广告,在央视的“魅力中国”等节目中宣传“魅力泉州”,提高泉州知名度和美誉度。强化“中国•泉州”的宣传力度。举办以城市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大赛,创作反映泉州城市形象的文学、影视、艺术作品,深化城市文化内涵,积极塑造创业创新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泉州创业之城、品牌之都的形象。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措施,与知名企业达成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合的战略共识,鼓励本地知名企业在广告中表明“中国•泉州”字样,把泉州城市品牌与企业品牌进行并行宣传;与企业合作,在纸巾、扑克牌等上面印制有关泉州城市品牌、企业品牌介绍及旅游景点介绍;发挥高校大学生的辐射作用,如可以在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邮寄包中附上关于泉州城市的简介,重点包括城市名片、城市特色,城市旅游景点等。

(四)加大网络营销

首先,建立城市形象网络名片。整合网站资源,注册有权威性的网络名片,建立泉州城市网络名片。将泉州政府、企业等各种网站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成各网站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统一口径,统一服务于海丝古港•海峡泉州-闽南创业新城的城市品牌;通过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建立链接,加强对外传播泉州城市品牌。其次,注重城市网络营销。围绕城市营销主题主办相关论坛,可以开通虚拟社区群,创建城市营销主题论坛,以促进城市居民交流;设置大众论坛,城市博客,企业博客等,以使城市居民发表对城市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开展电子邮件营销,提供免费邮箱服务,宣传城市建设成就等,提高城市居民的满意度。利用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进行全方位的城市网络营销,传播城泉州市品牌。另外,面向泉州城市营销对象的营销策略。要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确定目标受众,建设反映目标市场需求的城市产品,采取针对性的策略。

(五)加强组织保障

首先,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政府引领作用。政府作为城市营销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营销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打造泉州城市品牌的过程中,泉州市政府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完善大泉州城市格局,通过对城市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整合各县区分散的品牌,准确定位,统一口径,加强战略协同,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大泉州品牌形象[14]。

其次,成立专门从事城市营销的非营利组织或部门,该组织或部门属于事业编制,可以不受政府换届的影响。由于城市行政系统的划分和区隔,以及政府官员任期的有限性和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体系中营销职能的制度性缺乏,这些都是城市营销组织确定上的难题[15]。所以,泉州市应建立了统一领导、多元协调的城市营销组织网络和领导机制,对泉州城市营销进行项目管理。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高效率地处理需要跨部门解决方的复杂问题,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好的营销效果。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将城市营销作为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在政府的经费规划中做出安排,为营销提供一个稳定的财务支持。引进商界等社会力量,吸收更多的企业运作方式,通过自身的宣传服务成果来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和资金的募集[8]。要对掌握的经费进行精打细算,按照整合营销的理念实施城市的最大化营销[12],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化的效益。

五、面向泉州城市营销对象的具体建议

(一)针对居民(人才)的营销策略

首先,调动市民参与城市营销。城市营销可以增进市民的自豪感和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增强市民的爱乡主义观念,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鼓舞市民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去[11]。市民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地居民在本地接触外来人员或当地居民外出接触其他地方的人员中,当地居民是信息的重要传播者[12]。泉州的城市营销策划、规划和实施应吸收市民参与,以体现市民的意志,使市民在主观上把城市营销当成自己的事情,如让市民充分了解泉州城市未来的城市规划建设、经济文化发展的成果、在城区主干道投放巨幅的城市公益广告等。

其次,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广纳人才。在吸引人才方面,要突出泉州发展对技术、管理等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努力营造一种广罗人才、人尽其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氛围。在我们一份《关于泉州就业环境与城市发展的问卷调查》中为吸引人才留泉工作的分析,泉州要加强完善人才制度和政策,改善居住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精神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增加对泉州城市的满意度。在营销渠道上要注重网络营销,据我们问卷统计发现39%的求职者通过网络招聘的途径了解泉州的人才需求信息,占最大比例,说明网络就业信息宣传这方面是人才供求的一个重要渠道。要重视泉州城市品牌的网络传播,使求职者充分了解泉州的人才需求信息,了解泉州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针对投资者的营销策略

1.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做好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规划,实施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撑大城市骨架,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对吸引外地资本在泉投资创业的先导作用。尽力营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创业发展环境,提高服务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为投资商服务的机制.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高新技术孵化基地的建设力度,尤其是软件方面的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名牌企业奖励措施,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5]。发挥会展业集约效应,发展壮大行业协会的力量,充分发挥其在招商引资的作用。办好投资洽谈会、投资环境说明会、项目推介等活动,扩大泉州的影响力。同时要重视网络招商,网络传播迅速、便捷的优势。在吸引外来资本和资源要素方面,要突出泉州在海峡西岸经济圈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巨大的商机潜力和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的优势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2.特别要注重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科技企业孵化器在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高泉州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对投资者来说,要着重营销产业政策和投资环境。一要积极对外营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投资环境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风险投资和社会民间资本引进,帮助企业寻求合作伙伴,以达到“多方出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标[13]。二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高新科技孵化器管理经营经验和运作的模式。如深圳积极培育科技服务体系,建立了完善的风险融资担保体系;如天津开发区,革新管理思维,积极营销投资环境,这些管理和营销经验都值得泉州城市营销者借鉴。

(三)针对旅游者的营销策略

1.明确泉州旅游品牌形象定位,提升旅游配套功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泉州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打造品牌指引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将泉州城市旅游形象定位为魅力泉州-闽南文化之都。塑造城市旅游品牌,总品牌(魅力泉州-闽南文化之都)和五个旅游子品牌(宗教文化圣地、海丝文化、滨海旅游、特色民俗文化、探亲访友闽台缘)。为此,泉州应当大力提升旅游功能,完善旅游交通系统,建设相关配套设施,构建旅游服务评价系统,提高旅游区的服务水平。延伸产业链,带动相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旅游纪念品,可以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纪念品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的愿望和需求,积极发挥多元文化宝库优势,进一步拉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2.进行主题创意策划,注重旅游体验营销和网络营销。现在旅游活动体验化趋势明显,泉州要在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创意,注重旅游的体验营销。如可以充分挖掘海丝文化的内涵,如举办海丝航行国际大赛,建设海丝主题公园,举行海丝文化节期间,组成海丝体验团,按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行程重游故地,让旅客真正体验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同时,注重旅游网络营销,通过拍摄优质的视频来体现旅游景点美感,把这些精美的视频到网站上,通过论坛发帖、博客营销、邮件营销、搜索引擎广告、交换链接等网络渠道,向旅客营销泉州旅游资源,宣传泉州城市的旅游资源。

六、结语

在全球经济日益开放的趋势下,城市之间的竞争使得传统上的被动城市经营日渐变得主动,泉州市应尽可能的利用城市自身特有的资源、产业、形象等区域条件上的优势来吸引企业、居民或游客,通过城市营销的开展与实践,在营销的互动中深入理解其所处的竞争环境,了解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选择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凸现城市特色、获得城市竞争优势,确定更适合城市发展的产业与政策,提高政府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并注入新的活力,达到全面提高泉州市竞争力的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国家营销[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Philipkotler,DonaldH.Haider.H.voogd,Marketingplaces,theFreePress,NewYork.1993.

[3]苏耿聪.推行城市营销打造“品牌泉州”[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67-69.

[4]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5品牌:城市最美的风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5]刘世江,蔡自兴.泉州城市营销战略定位研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7(5):65-69.

[6]吴云旋.泉州企业外迁调查[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5(10):26-28.

[7]林善炜.福建侨乡民间资本发展问题探析[J].福州党校学报,2005(1):37-42.

[8]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26.

[9]王园园.济南市城市营销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42-44.

[10]蒋筱翡.我国城市营销的对策探析[J].消费导刊,2007(8):18-19.

[11]杨军.旅游营销:对内营销一个被忽视的角落[J].中国旅游报,2006.

[12]刘向晖.网络营销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34-337.

[13]瞿群臻.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论[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5:128.

[14]宣捷,毛静.泉州城市品牌营销战略构想[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5):12-14.

城市经济论文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生态城市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其理论萌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具体原则形成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提出的“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它的思路是改变了传统经济中“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线性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其理想境界是追求污染的“零排放”,最基本的精神是清洁生产。简而言之,就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最早利用循环经济的国家是德国,亚洲搞得最好的国家是日本,而我国的循环经济理论是从2003年起进入了实践推进阶段。

1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及步骤

1.1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BA)计划研究中提出的,是代表一定地域空间内人与自然系统和谐、持续发展的城市类型的高级阶段、高级形式。具体的说,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中,分享公平承载系统份额的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它是基于生态学原则建立的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一个城市不管多么贫穷或富有,只要能高效利用资源,在系统内部及外部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城市拥有充沛的活力,这个城市就处于健康状态,即生态城市。由于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要充分融合社会、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以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的充分和谐。因此,根据现代化进程生态城市可以被分为工业型生态城市、人文型生态城市。

1.2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制约条件

国内外研究认为,生态城市应是资源高效利用、环境和谐、发展持续的社会——自然——经济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类居住区,而良好的生态城市规划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1984年,联合国在其“人与生物圈”(MBA)报告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五大原则,其实也就是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五大条件:第一,生态保护战略。就是把整个生态城市建立成为田园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理想城市、健康城市、无污染城市、绿色城市和风景城市的综合体。第二,生态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可以包括污染净化处理设备、能源基础设施、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服务体系、社会基础设施等。第三,居民的生活标准。作为生态城市的居民希望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良好的城市绿化、完善的资源利用体系、舒适清洁的环境、齐全的区域生态格局、良好的城市生态基础、可恢复的生态系统。第四,文化历史的保护。就是要建立一个高素质的社会人文生态文明体系,把古老的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第五,将自然融入城市。在发展高效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中,优化投入产出的生产系统,布置合理的经济产业格局,发展绿色产业体系,不会因为城市发展而破坏环境。

1.3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步骤

在目前的研究领域中,虽然人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同于以往“绿色城市”、“健康城市”,但是在实际建设中,却大多偏重于自然生态系统和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没有以循环经济模式来估量生态城市的系统,即包含基础设施、农业、工业、人文、消费等各方面的设置。要建立好一座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其应遵循的原则和步骤是,首先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体系的物质消耗量;其次,通过精良的售后服务等手段延长产品的使用时间和服务时间;最后,通过工业净化等人为或自然净化的手段来将废弃物重新变成资源后再次循环利用。经过循环经济的实施,就可以将工业废料或半成品用于农业,把净化后的城市废水用于农业灌溉,把种养的动植物作为工业原料、消费产品,从而将工业、农业、消费连接成为大的循环圈。

2对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几点建议

2.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垃圾处理等环保产业的发展

(1)发展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生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使农业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还原土地原始状态,形成了生态大农业的良性循环。

(2)发展生态工业。工业发展要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原则。在产业方向上,关、停、并、转一些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对新上工业项目特别是化工项目,实行集中布点或将其放在非城区的下风方向,避免空气污染物对城市的排放,保持城市使用清洁能源,恒久保持清洁生产,以符合国家的需求。

(3)发展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环境和自然生态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作为以红色旅游闻名于世的南昌,不仅制定了南昌——吉安——井冈山线、赣州——瑞金——于都——会昌——长汀——上杭——古田线、井冈山——永新——茶陵——株洲线和黄山——婺源——上饶——弋阳——武夷山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而且在泰井等高速公路种植了四季常绿的易活植物和一系列井冈山斗争的雕塑、诗词,让游客们感受到“历史红、山林好”的特色,是典型的文化生态之路。

(4)发展环保产业。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途径,2002年l0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向社会公布了处理城市垃圾的《国家行动方案》,在方案中规定,今后中国的城市垃圾将进行填埋处理,并把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收集起来发电。未来5年内,中国将建30家垃圾气体回收填埋场,计划到2015年,建立300家这样的垃圾处理场,年处理垃圾l亿t。利用垃圾等废弃物发电不仅无污染而且能解决大部分城市的供电不足,是循环经济理论的较好运用。

作为被国家授予的全国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贵阳市分批启动了生态农业、生态工业、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生态建设、支撑保障体系等6大类254个项目,总投资达479亿元。可见,未来的产业结构将是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环保产业为主体的大循环体系。2.2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

环境优美、宜人是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标志,良好的城市环境能带来良好的投资环境。为了鼓励个人、企业和城市建设者们提高环境保护的综合能力,应加大立法步伐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从宏观上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对个人,应赋予原先“谁污染,谁付费”条例新的内容,提高个人污染的罚款力度;对企业作到优惠政策引导,从价格、税收、资金、水电等方面优惠那些通过资源综合利用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对于城市建设者而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关键,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处理深度,鼓励节约用水,为此城市污水处理过程中如涉及到筹建污水处理厂以及铺设相应的管网项目,应尽量参考国际惯例将厂、网分开,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进入市场,而污水管网投资则仍主要由政府承担。目前,我国全国人大已经通过并实施了《清洁生产促进法》,这是从法律上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开端。

2.3树立绿色消费观念,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

绿色消费应包括绿色产品、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其不仅应涵盖生产过程,还应和人们生活消费过程息息相关。要树立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建立新的循环经济伦理体系,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在法律上,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来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如加大罚款力度和强制实施IS014000等措施;二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加强“道德”、“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社会舆论来自觉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充分意识到环境和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目前,中国大多数消费者已经逐步认识到,环境的破坏,必将危及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带有“环保标志”的产品和绿色食品特别畅销。

2.4推行住宅生态化

进入21世纪后,购房和装修成为人们的主要消费之一。生态住宅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也随着房地产热和经济发展渐入人心。生态住宅应符合以下三大主题的住宅,即以人为本,呵护健康舒适;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与周围生态环境的相协调与融合,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环境。作为生态住宅的主要着眼于城市居住环境的系统化、生态化、经济化和人性化,使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在建设部的《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的征求稿意见中,对能源、燃气的优化、室内外公用场所等环节都有了相应的规定。

2.5完善绿色循环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

据统计,美国20世纪90年代,用于环保投资额就占工业总产值的12%;英国电力公司计划耗用70亿美元的防治费用以达到欧共体SO2排放指标;我国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建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必然是各大中型企业考虑的问题,所以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应增加补充考虑绿色资产、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绿色利润等诸多问题,特别在编制会计报表中,应重点突出绿色会计的核算资料,充分披露绿色会计信息。在报表附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还应客观揭示企业生产活动所消耗的资源、环境污染的程度及所造成的社会责任成本、罚款等情况。

总之,循环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将有助于人类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符合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保证,也是未来社会发展前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季松.循环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2程胜高,周妍,汪平.创建新型生态城市的探索——以黄石市为例[J].安全与环境工程,

2003(9)

3马文银.城市生态住宅评价及规划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6)

4张旭.对建立现代城市循环经济体系的思考[J].学术交流,2003(10)

5刘学敏.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光明日报[M],2004-2-12

城市经济论文篇4

[论文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和升级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了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政策措施。

目前,我国共有400多个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最大的特点,是以自然资源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资源的开采量和利用程度关系着城市发展的前景。但是,资源开采和供给的有限性与资源消耗和需求无限性的矛盾,最终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资源枯竭不仅会给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致命打击,也会直接影响其它类型城市发展,制约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不少资源已经枯竭或正在走向枯竭,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许多城市正在艰苦探索,努力寻找摆脱困境的新生之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转型之路。但不论采取哪种思路,都必须避免过去那种对资源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和低产出”的传统模式,走循环经济之路,即“减量化、高效率、再利用、再循环”的良性增长模式。这对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优化、升级尤为重要,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

1.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资源型城市作为资源的原发地,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否科学合理,不仅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资源型城市把好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这一关十分重要。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善适合我国矿产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工艺,提高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降低采矿贫化率,延长矿山寿命。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行业的管理,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

2.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资源型城市是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兴起的城市,是典型的重化工业城市,产业结构成超重型,是资源消耗的重点地区。因此,加强对钢铁、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努力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益。机械制造行业要从产品设计入手,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尽量采用小型或重量轻、可再生的零部件或材料,提高设备制造技术水平。

3.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积极推进废钢铁、废有色金属、粉煤灰、煤矸石、废轮胎、废电子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包装废弃物等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支持机械等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体系。

4.要大力推进结构调整。资源城市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成超重型结构,是造成资源浪费大、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资源型城市尽管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但大多数城市还没有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因此,必须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推进结构的转型、优化、升级。首先要抓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前,我国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多数企业仍使用陈旧的设备、落后的工艺,生产加工“粗老笨重”的传统产品,资源消耗大、浪费严重,附加值低。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促进产品升级换代,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有产业和产品,生产都要贯穿循环经济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环、可回收、再利用。其次,要抓好技术结构的调整。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传统产业。一是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制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规划,加快发展生态科技,集中解决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重大装备、新的工艺流程。二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物耗低、能耗少,而且能生成新物质、新能源,潜力无限,效益巨大,应加快发展。三是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面广量大的传统工业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主体。应制定规划,分步实施,下决心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促使其升级换代,步入循环经济轨道。四是加大资源再生技术的开发。产品深度开发和资源再生利用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要加大投入,组织攻关,力求尽快有所突破。

二、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资源型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制定各种政策措施,必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加以推进。

1.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各类规划。资源型城市要把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尽快研究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分阶段推进计划。

2.要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和政策体系。当前,资源型城市要抓紧制定“资源综合利用条例”、“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和处理管理条例”、“废渣、废铁、废钢等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废旧轮胎回收利用管理条例”“包装物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等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规。加快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效标识和再利用品标识等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结合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落实投资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深化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完善财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研究制定有利于企业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

城市经济论文篇5

论文摘要:未来的农村经济应该是一片繁荣的景象,农业实现高度的现代化,城乡实现一体化,没有明显的城乡概念,取而代之的只有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区别,从事农业的人数会有所减少,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生产会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自由调节农业生产内部生产结构。以下将对农村发展构想及实施作些探讨。

1农村经济发展构想

1.1原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按照我国社会发展三步走战略的要求,到这个世纪中叶,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农业现代化更是必不可少的了。但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目前的我国现状来说,单靠农民和国家的农业投资恐怕在几十年之内是很难解决,建议可以灵活的适当改变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在农民承包优先的条件下,把多余的大片土地承包给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团体或个人,推行农业生产的“招商引资”。但他们承包后要求他们必须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这样不但能提高农业产量,而且他们所拥有的对市场的考察能力是单个农民所无法匹及的,他们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适时改变他们的农产品生产结构,又解决了农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同时原有的农民可以继续呆在农业内部帮助农业生产,这样农业利润提高了,原有农民的收入比单个生产时还要高,同时又避免了单个农民生产的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同时恐怕又要求全社会能够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要以为动摇了农民的土地承包制度,农民失去了土地就像丧失了一切,失去了做主人的地位,可能还有人怕误入了资本主义的制度,这些担忧都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城市的广大工人阶级不是也没有土地吗,但事实上他们比现今的农民生活得更好,更有社会主义主人的荣誉感。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中就有一条说过,只要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用,更何况这只是土地承包制度的一种转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还是掌握在社会主义的人民手中,有什么可不放心的呢?

1.2城市化普及,城乡“二元结构”替代为城乡一体化。

城市化也是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的标志,未来的农村应该全面实现城市化,农村这个概念将逐步被人们淡忘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全国基本是共同富裕,业已没有现在的东中西部差距、农村和城镇及城市的差异,也就是说无论你在祖国的哪一个区域,都享受几乎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保障。但城市化也要允许适当的差异,不可能每一个地方都同步发展,拥有一样的资源和特色,我们也要允许一部分城市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人文资本等要素先发展起来,形成规模和特色,让他们成为其他城市的榜样和窗口,最终通过辐射效应达到共同发展。

那么未来从事农业的人口的生活方式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和城市的从事工业生产或从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居民没有区别,他们在农业承包商的农场或农副业生产基地工作,或者自己承包土地来进行农业生产,总之让市场来调节资源配置。他们白天去上班,晚上回他们在“城市”的家。他们的收入分配基本遵循平均利润率来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在未来将没有农民的概念,换之以从农人员。

现今的城乡“二元结构”在将来会逐渐淡化至消失,变之为城乡一体化,二元结构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桎梏必须要打破,这就要逐步实现城市化。

2实现途径

对于现阶段农村经济的出路问题,对照上面的设想,大致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四项工作,我将其总结为“四个重视”:

2.1重视农业人口再就业,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出去。

农业人口再就业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需要尽快解决的话题,而所谓农业人口的再就业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人数很多,而且要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剩余的劳力将更多,如何解决他们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为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多少。实践证明,引导农民到城市就业是一个很好的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当今农民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来源于非农产业。同时,实践也证明,农民在城市就业能够与城市居民形成互补,并不怎么影响城市人口的就业。

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做好农村富余劳力向城市就业的引导工作,并逐步稳定在城市,为将来的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好准备。事实上,我国现在已有很多的农村劳动力都在城市就业。资料显示,2002年底,我国商业就业总人数为4970万,农民工1997万,占就业总人数的40%;建筑业就业总人数为3893万,农民工2959万,占76%;制造业中乡村劳动力4506万,占总人数的54%。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已经在各行各业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要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再就业,就必须为他们在城市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让他们享受和城市劳动力一样的待遇和福利并平等就业,同时,也要为他们在城市定居提供便利,改革户籍制度就是必须的了。这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所幸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实施了最大的政策便利。

同时,要加大城镇建设力度,为农业人口的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引导他们合理的流动,以防过多增加城市的压力。

2.2重视农业人才引进,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走向农村。

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提高,有赖于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人才和现代化的技术以及资金的支持,依靠知识层次不高的农民来自发实现农业现代化恐怕是不太切合实际的。建议充分重视农业人才的引进,但目前的农业实际引进人才是很困难而且也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改革。建议改革土地承包制,一方面把农村人口引入城镇或城市,一方面鼓励那些大中专毕业生走入农村,银行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信用贷款,政府再对他们的农业项目计划进行可行性分析,符合要求的就要向他们承包一定的土地,让他们自主经营。由于这些年轻人思想开放并有一定的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能力,依靠他们可以尽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并解决农业的结构性问题。

2.3重视招商引资,不但工业要招商,农业也要招商

招商引资是一个很好的尽快搜集发展所需资金的很好办法,并且它具有传导效应,可以吸收先进的技术,国家要吸引外资,工业生产要招商引资,农业同样需要招商引资。农业招商引资,是指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有资金、有技术的个人或团体来当地进行农业生产,以尽快改变农业现状的措施。要进行农业招商,也需要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把农民手里富余或生产效率极低的土地承包给承包商,让他们进行现代化耕作或者是多种形式的农业型生产活动。这项措施和吸引人才入农业交相呼应,那些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进入这些承包商的门下,进行技术研究指导或者是市场开拓。超级秘书网

同时,小城镇的建设也要鼓励招商引资,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化途径,江苏和浙江一带就有很多通过这种方式而成长起来的城市,都是值得我们大力推广的好方法。

2.4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投资。

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招商引资的力度,也是城市化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保障,必须引起重视,建议国家和地方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切实的改变农村的电力、通信、供水、供气、交通等状况。对农业的投资不但要减轻农业税,主要必须集中在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科研上,改善农业生产的灌溉和抗灾害等能力。

3总结

城市经济论文篇6

摘 要:采用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理论和协调度的概念,建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 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二者的协调度测度模型,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 明,1993 年以来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2000 年以前为不协调阶段, 协调度为负值;2000 年后进入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值。同时表现出空间差异,2005 年全 省各市(州)分别属于五种协调类型,成都市和攀枝花市的协调度较高,其它大部分地区协 调度较低。 论文关键词:城市化;经济发展;协调度;四川省 Abstract Using the notion of coordination degree and the theory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the paper offers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Coordinated Degree Model (CDM) between urbanization level and economic comprehensive level. The paper takes Sichuang province as the demonstration study, an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generally passes two periods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in Sichuang province after 1993: The former period before 2000 is not harmony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s negative. The later period after 2000 is mainly harmony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s positive. At the same time, it shows spatial otherness. In 2005, all the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belong to five types of coordina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of Chengdu and Panzhihua City is higher, while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in most of other regions are lower. Keywords: urbanization, economy development, coordination degree, Sichuang Province 1.引言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之一。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 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与标志之一。目前,我国已进入 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区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在部分地区逐渐突显,并极大 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协调区域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有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Henderson,2003)。钱纳里(1988)利用 1950-1970 年 101 个国家的经 济发展与城市化数据,证明在不同的人均 GNP 水平上,有不同的经济结构与城市化水平与 之对应。对于不同的地区,由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不同,以及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 即使在相同的人均 GDP 条件下,对应的城市化水平也表现出差异性,关键是两者时间的关 系是否协调。关于两者的时间协调度,近几年已经开始了相关的研究。吕宾(2002)研究了新 疆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问题,其评价方法简便直观, 但指标较为单一。冯俊(2002)研究了中国建国以来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吻合度或 偏离度,分析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否适应中国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方 面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刘耀彬(2004)在阐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 了工业化综合水平指数与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之间协调度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 24 年的中 国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宁越敏(2005)对比分析了欧洲、 亚洲、拉美等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定量研究。陈志 (2006)建立了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协调度测度模型,运用多指标综合测 度城市化和经济发展。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度评价,还有许多 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四川省为例,讨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度问题。 2.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关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研究中指出,协调度是指系 统之间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多种关联关系和谐一致的程度。协调既可以是对系统状态的 一种特定描述,也可以表示对系统施加的一种作用。作为一种状态,协调指系统各要素之间 或由两个以上系统通过要素间的关系耦合形成的复合系统、各子系统之间,通过长期必要的 磨合而形成的一种互补、协同、融洽、和谐的关系,从而表现出最佳的整体效应或功能。城 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就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区域经济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互 和谐关系,从协同论的观点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就是用来定量描述区域在一定的经 济发展阶段时,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耦合程度和和谐程度。因此,需要建立指标体系 对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进行评价。 2.1 指标体系 城市化过程不仅是一个区域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区域的经济、 社会、生活方式、地域环境等方面的城市化过程。为了真实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 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真实地反映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本文从人口城市化、经济 城市化、社会生活城市化三个方面来衡量城市化总体水平。经济发展是城市化过程的基础和 直接推动力,因此,为了反映两者之间的协调度,还需要建立经济指标体系,本文参考常规 的经济发展指标,如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效益等作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在此基础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分别给予不同的权重 (表 1)。 表 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与权重 Tab. 1 The index system and weigh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2.2 评价步骤2.2.1 指标标准化 本文采用原始数据标准差的标准化方法,将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其公式为: x′=(x-x 平均)/δ,y′=(y-y 平均)/γ.式中,x′、y′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值,x、y 是指标原始值,x 平均、y 平均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原始指标平均值,δ、γ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 水平指标的标准差。 2.2.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综合指数计算 根据以上建立的指标体系和各指标层指标的标准值,分别计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和 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X i=a1 x1′+a2 x2′+…+am x m′, X=∑w i Xi Y j=b1 y1′+b2 y2′+…+bn y n′, Y=∑vi Yj式中,X、Y 分别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和城市化综合水平指数,Xi、Yj 分别为经济发展 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层的得分,wi、vj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层的权重, x1′…x m′、y1′…yn′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标准值,a1…am、b1…bn 分别 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权重值,i、j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准则 层的指标数,m、n 分别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层的指标数。 2.3 评价标准范围的确定 经济增长对城市化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城市化的发展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促进其增长。 二者彼此作用,相互促进,保持一定的协调关系才能共同促进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因此,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存在着合理的区间。在社会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城市化水 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可能存在较大差距,但只要二者协调度维持在一定阈值范围内,没有对系 统整体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并在一段时期内可以恢复为正向发展,也是可以接受的。理想 的状态是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整体保持最优。根据以上思路,参考有关协调度的定量研究, 定义协调度。根据以下公式计算: C=(X+Y)/(X2+Y2)1/2. 式中,C 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X 代表经济综合水平指数,Y 代表城市化综合水平 指数。 C 的取值范围是-1.414≤C≤1.414,其值由变量 X、Y 决定:当 X、Y 均为正值且相等 时,C 的值最大,为 1.414;当 X、Y 均为负值且相等时,则 C 的值最小,为-1.414;其他 任何情形 C 值介于二者之间。根据 X、Y 值的变化,协调度可以分为 6 种类型,其描述列 入表 2。 表 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类型 Tab. 2: Type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3.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 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着交互耦合的关系和较强的互动效应,但并不是所有地区、 所有阶段的城市化与经济发展都能达到共振耦合,其协调程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4,10] 3.1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特征 依据 1993—2005 年数据,采用第 1 节的评价方法,按照公式(1)计算经济发展水平综 合指数、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按照公式(2),计算协调度,得到四川省城市化水平与经济 发展协调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图 1)。 图 1 1993-2005 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结果 Fig. 1: The assessment result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Sichuan province in 1993-2005 由图 1 可以看出,近 13 年来四川省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始终处于上升趋势,城 市化与经济发展从不协调转变为协调,协调度界于Ⅰ类—Ⅵ类之间,协调度的标准差达 1.388,说明两者之间协调度存在着波动性。以 2000 年为拐点,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大 体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 年以前为不协调时期,协调度为负值,2000 年后进入协调时 期,协调度为正值。产生上述拐点的原因,主要是在 1999~2000 年期间,城市化综合水平 指数与经济综合水平指数均由负值转为正值,两者的协调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化,逐渐向好的 方向发展,使得协调度从 1999 年的Ⅵ类失调型转变为Ⅰ类协调型,这样的变化取决于经济 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的双双长期增长的积累和增长速度提高的推动作用。从图 1 可以看 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曲线也在 1999 年左右出现拐点,2000 年以后 两者的增长速度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对单指标的分析显示,各指标变化也大多出现类似的 情况,如 GDP 增长曲线在 2000 年出现了突变,增长率开始增大,即 GDP 的增长速度加快。 人均 GDP 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此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在 1999 年以后同样出现快速增长。其 它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这些变化 均与 1999 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我国西部的人口大省和资源大 省,四川省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区域,资金、规划布局、以及相关政策方面均具有一定 的优势,促进了该地区在这一时期 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两者的综合指数由负值转 为正值,协调关系加强,从而实现了协调度“质的跨越”。 图 3 2005 年四川省各市(州)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结果 Fig. 3: The assessment results of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of cities in Sichuan province in 2005 2005 年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各市(州)缺少Ⅳ类欠协调型,分别属于Ⅰ、Ⅱ、Ⅲ、Ⅴ、Ⅵ五种协调类型。其中大部分地区协 调度较差,以协调度Ⅵ类失调型为主,约占 60%。(2)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存在着显著 的差异,各地区协调度标准差达 1.140,中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少数地区和攀枝花市协调度 较高,攀枝花市、成都市、德阳市、自贡市属于Ⅰ类协调型,这几个城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都属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两者之间相互促进,达到整体优化,协调度高。这些区域应把握好 城市化发展规律,促进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实现城市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川西 北经济区的阿坝州属于Ⅱ类基本协调型,由于该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以小城镇为主, 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影响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今后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消除城市化进程 中的限制性因素,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加快城市化进程。(4)北部的绵阳市属于Ⅲ类,即经 济发展综合水平指数为负,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和协调度均为正,城市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但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城市化带动经济的发展,两者处于相对优化的趋势,在今后的发展 中,应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5)从各市(州)的协调 度空间差异来看,对四川省影响贡献率比较大的城市依次是成都市、攀枝花市、德阳市、自 贡市等,这几个城市的协调度类型与整个四川省的类型相一致,具有带动和辐射的重要作用。 其中成都市的贡献最为突出。 4. 结论 (1)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总体表现为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 用和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两个方面。本文建立了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的 三级共 22 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评价标准。通过实证分析,说明该指标体 系和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 (2)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两者互相影响、互相推动,正是经济 的发展,使大量产业和人口在城市聚集,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使得两者之间的协调度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差异性特征。本文的实例研究,进一步证 实了上述观点。2005 年四川省人均 GDP 为 8545.50 元/人,城市化率为 23.30%,城市化与 经济发展协调性良好。四川省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地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2005 年, 全省各市州分属五种协调类型,中部以成都市为中心的少数地区和攀枝花市协调度较高,而 其他大部分地区协调度较差。 (3)通过四川省的研究,揭示了影响两者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人均 GDP、居民人均消 费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指标,同时与国家西部开发战略 等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为研究区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李秀霞.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研究[J].人口学刊,2007,(3):8-12. Henderson, J. V., 2003. “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Vol.4,pp.275-341. H.钱纳里. M.赛尔昆.发展的形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吕宾,张小雷.新疆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2,6(2):189-192. 冯俊.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2,9(2):24-35. > 刘耀彬,宋学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度研究[J].科技导报,2005,23(2):48-52. 宁越敏,李健.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求是杂志,2005(6):61-63. 陈 志 , 薛敬 华 . 改 革 开 放以来 湖北 省城市 化与 经济协 调发 展研究 [J]. 湖 北大学 学报 ( 自 然科学 版),2007.29(3):307-311. 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7-13. 陈波翀.城市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5,17(3):48-52. A Study on coordin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Sichuan Province

城市经济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边境城市,区位价值,广西东兴市,提升

 

边境城市肩负着“兴边富民”,推进边境地区城市化,振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使命,是边境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1]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建设的背景下,广西边境城市作为中国——东盟边界地区的“中心地”和“前沿地区”,要保持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发挥增长极作用,并带动边境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充分开发、利用其边境城市区位优势,促进城市区位价值的提升。

一、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内涵界定及影响因子

(一)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内涵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的standort,stand为站立场所、立脚地、站立之意,ort为位置、点、场所之意。目前大多被译为英文“location”,我国译作“区位”,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含有“位置、布局、分布”等方面的含义。从人类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位是人类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城市则是指人类生活和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场所。城市区位包括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两层含义经济论文,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的具体定位,城市的分布是指城市总体的分布,因此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

边境地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经济地域类型,[3]至少由两个毗邻国家相邻的地区所构成的区域。[4] 关于边境区位和城市区位问题的研究可散见于德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1933年)的阐述之中。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认为,在边境中心地系统的空间组织中,社会政治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存在“社会政治分隔原则”,就使得边境地区的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3],由此,限制了边境地区核心区即边境城市的发展。他还认为经济活动是城市形成、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边境城市是按地域划分的,在我国是指在沿边9省区内靠近国境线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1]cssci期刊目录。本文所指的边境城市特指实行沿边开放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周边国家交界处的口岸城市。目前关于边境城市区位价值的研究还比较少,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边境城市区位价值是指边境城市所拥有的边境区位优势、比较优势资源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在经济上的价值实现,反映了边境城市对相关资源及经济活动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

按照城市区位的定义,可知影响城市具体位置和分布的因素,就是城市的区位因素。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可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因素,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社会经济因素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工农业基础、科技、旅游等。由于区位因素的可变性、不稳定性,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某一地区的区位因素亦会改变。笔者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边境区位因素亦已成为影响城市区位的一个主要因素。

由于受自然因素以及不同社会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不同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亦不相同。笔者对一些比较典型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每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都不尽相同,主导区位因素的不相同也就决定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同(如表1所示)。只有清楚每个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才能更好发挥其区位优势,提升其区位价值,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城市区位价值也将得到提升。因此经济论文,只有了解影响每个城市自身的区位因素,才能选择合适的对策建议提升其城市区位价值。

表1 影响城市区位的主导区位因素分析

 

城市

主导区位因素

中国的成都

平原地带地形平坦

中国的兰州、延安

河流

法国的阿尔萨斯、瑞士的巴塞尔、德国的卡尔斯鲁厄

边境

中国的大同、平顶山、英国的伯明翰、曼彻斯特、美国的匹兹堡

煤炭资源

中国的大庆、玉门、英国的阿伯丁、休斯顿、克拉玛依

石油资源

约翰内斯堡

金矿

中国的鞍山、包头、马鞍山、攀枝花

铁矿

中国的石家庄、蚌埠、郑州、宝鸡、武汉、株洲

交通

中国的扬州、济宁、巴拿马

运河

古希腊的雅典、古罗马城、巴西利亚、华盛顿、伊斯兰堡、新德里

政治

中国的嘉峪关、潼关、娘子关、友谊关

军事

麦加、梵蒂冈、耶路撒冷、拉萨

宗教

中国的桂林市、黄山市、张家界

旅游

英国的大学城牛津、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硅岛”、印度的班加罗地区

城市经济论文篇8

1.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分析。由表(1)可以看出,赣州市完成生产总值11197412万元,比同期增长了19.04%,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11894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53%;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96702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78%;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411144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38%。赣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5.84%,36.39%,37.77%到2010年的18.92%,41.11%,39.97%,产业结构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格局。以工业、建筑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成为拉动赣州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相比2005年增长了2.73倍,增速超过了赣州市总产值2.24倍的增速。从表(2)可以看出,赣州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逐年递增,第一、第三产业及农业的比重逐渐降低,由2005年,2006年的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格局转变为2010年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2.从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构成比例分析。首先对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构成比例进行纵向比较。从赣州市2004年至2010年的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情况的直线图表(4)分析得出,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构成比例仍然较高,虽然今年来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但是所占就业人口比重仍然很高,因为江西是个传统的农业的大省;第二产业就业人员构成比例积聚上升,上涨的势头很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较为稳定,但是其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通过折线图可知,第二产业是迅速增加就业机会的产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一致,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

二、赣州市产业机构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赣州市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对三次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从中得出赣州市产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

1.调整农业比重,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今后农业的发展中,应注重科技的应用,将过多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分流,使得三产比例协调,同时对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提高林业、牧业、渔业的产值比重。扩宽资金来源,大幅度增加农村科技投入,同时也要注重农业科技的创新,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尤其要加强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和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能力,建立农业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技术体系。

2.加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对于矿业、稀土等传统工业应发挥自身优势,采用高科技技术,建立一批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食品加工业、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应注重行业重点优势的发展,工业是赣州市的经济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密切联系市场,了解与把握市场动态,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和产品创新。

3.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三次产业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孤立的。一个地区的第三产业要想得到相应发展就离不开该地区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发展水平,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为农业、工业提供良好的服务,进一步促进农业、工业的发展,所以要想提高安徽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就要在发展第一、二产业的同时,继续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市政服务等传统的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应该通过市场的有序竞争,淘汰相对过剩的低水平的服务企业,重点扶持对国民经济长远发展产生影响的基础部门如教育、科研服务部门,同时扶持对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影响的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型部门以及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信息服务业。

上一篇:法治建设经验做法范文 下一篇:法治建设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