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24 12:50:50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1

本文正文

1、对大学生诚信度的基本态度问题

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1)81.2%的大学生仍然认为诚信事十分重要的;(2)95%的大学生基本都能做到诚信;(3)6109%的同学认为在家学校目前诚信状态一边,还有14.9%的同学认为自己学校诚信度差;(4)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坚持“很好,不需要过多的担忧”观点的仅占总数3.3%,认为“一般,只是个别行为”的人数占总数的54.7%,觉得“较差,较多人存在不诚实行为”的人占34.3%,觉得“很差,值得担忧”的人占7.7%

从社会调查来看:(1)有超过一般的人认为大学生对待诚信的态度一般或不重视;(2)有23.7%的人曾被北大学生欺骗过;(3)对于大学生总体诚信状况,16.9%的人认为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度很好、不值得担忧,73.9%的人认为大学生的诚信度一般,不诚信只是个别现象,10.2%的人认为大学生诚信度较差,很多人存在不诚信的行为。

2、关于考试作弊

(1)大学生中32%的人从来没有作弊,而占65.2%的同学偶尔作弊,只有2.8%的人经常作弊。

(2)对于作弊的现象,27.1%的同学反对,认为那是欺骗行为;51.9%的同学认为是以为学校的某些理论课程太枯燥,而又必修造成的,15.5%的同学持中立态度;而5.5%的同学存有侥幸心理,赞成这种行为。

3、作业、论文抄袭

(1)大学生中只有9.4%的同学是个人完成,49.2%的同学是大部分自己写,少量引用资料,36.5%的学生是大量引用资料,而占5%的学生完全是用别人的文章来拼凑。

(2)从社会调查方面来看,对于大学生毕业论文抄袭现象,发现便取消学位资格的71.2%的人认为“理应如此”,28.8%的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4、对于求职简历美化的现象

(1)从大学生自身方面看,大学生中15.5%的人认为这是不诚实的体现,不值得提倡,77.3%的人认为适当的修饰可以理解,7.2%的学生认为这种现象没什么大不了,可以接受。

(2)从社会方面来看,40.7%的人认为这是种欺骗行为,很不应当;45.8%的人认为可以理解,6.8%的人恩物这是旁边现象无所谓。

5、有钱申贷

你听说过身边的同学有钱而去申请助学贷款吗?6.1%的同学没有这种情况,45.3%的同学很少这么做,而占48.6%的学生经常这么做。

6、请假造假

你身边的同学师傅经常拿别的理由搪塞请假的理由?3.9%的人没有,48.6%的人很少,47.5%的人经常这么做

7、关于编造假的家庭情况申请学杂费的问题

47.5%的大学生会如是说明自己的家庭情况,45.3%的同学基本会照实说,但会稍加渲染;7.2%的同学则是大肆渲染,完全不符合他的实际家庭情况。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2

在日前举行的“2007中国银行业服务营销论坛”上,专项市场研究公司TNS了2007年中国银行业首份调查报告。TNS选取北京、上海、广州三地1500名零售银行客户以及900名信用卡用户进行了调研。调查发现,目前客户对国内银行零售业务满意度普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客户对国内银行的信用卡服务质量普遍认可,但信用卡业务盈利压力仍然较大。

客户认知率:工行“折桂”

TNS的调查显示,国内客户对各家银行认知度的排名前六位分别为:工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招行。最常用银行排名,工行遥遥领先,占所有被调查对象的55%,TNS分析认为,这主要与工商银行(5.27,0.02,0.38%)的网点规模庞大有关。

但是,虽然客户认知率排名大银行居前,但部分中小银行却拥有超比例的人心,即客户认知度远远超过其市场占有率,如民生银行(10.1,0.26,2.64%)、浦发银行(22,0.61,2.85%)、上海银行等。

零售行:仍以存取款业务为主

调查显示,客户对零售银行的满意度较低,多数银行客户流失率在40%左右。银行客户关系缺乏广度和深度,服务资源没有优化配置。该调查发现,我国的银行网点业务大多数集中在简单的活期存款账户、定期存款账户业务,柜面业务的结构十分单一。

据统计,目前87%的柜面业务为活期、定期存款账户业务,仅有7%的比例为投资理财业务,3%为借记卡业务,2%为信用卡业务,1%为贷款业务。分析认为,“银行利润最低的业务占据了柜面业务的绝大多数比例,这是导致银行收益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之一。”

代表着客户对零售银行服务水平客观评价的重要指标———市场阻力比率,在北京、上海、广州3地的得分只有2.9,与全球平均水平1.8有很大差距。TNS从整体分析发现,中国银行业客户关系中,仅有31%的为信徒类型,即既满意又忠诚;18%为雇佣兵类型,即虽然满意,但是并不忠诚;24%为人质类型,即虽然忠诚,但是不满意;27%为恐怖分子类型,即既不满意又不忠诚。

信用卡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调查显示,客户对国内银行信用卡业务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较高,达到70分,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65分。招行是目前中国信用卡市场的领导者,被调查者中,有33%的人使用招行信用卡,招行信用卡的保有率达到87%。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3

一、诚信的法学分析

1.诚信原则的法律涵义。

诚实信用原则是我国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法学上的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必须意图诚实、善意、行使权利不侵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履行义务信守承诺和法律规定,最终达到所有获取民事利益的活动,不仅应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而且也必须使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得到平衡的基本原则。其内容具体体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得滥用权利,加害于他人。按照这项原则的要求,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建立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将有关的事项和真实情况如实告知对方,禁止隐瞒或欺骗对方当事人;建立民事法律关系后,双方当事人应当恪守信用,认真履行各自的民事义务;发生损害时双方当事人都应当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避免或减少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诚信原则的目的是立法者实现民事主体双方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要求,以保持社会稳定与和谐地发展。三方利益平衡是这一原则实现的结果,当事人以诚实、善意的态度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法官根据公平正义进行创造性的司法活动,是达到这一结果的手段。

诚信原则涉及两个利益关系: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间的利益关系。诚信原则的宗旨在于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在当事人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尊重他人利益,以对待自己事务的注意对待他人事务,保证法律关系的当事人都能得到自己应得的利益,不得损人利己。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由于诚信原则对民事活动的当事人作出了这样的要求,它是经济人假说的一个例外,具有道德性和宗教性。在当事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中,诚信原则要求当事人不得以自己的民事活动损害第三人和社会的利益,必须在权利的法律范围内以符合其社会经济目的的方式行使自己的权利。

自《民法通则》确立诚信原则以来,我国法学界就如何理解诚信原则形成了“语义说”和“一般条款说”两种观点。“语义说”认为:诚信原则是对民事活动的参加者不进行任何欺诈、恪守信用的要求。“一般条款说”认为:诚信原则的不确定性不仅在外延方面,而且更重要的是其内涵具有不确定性。对诚信原则的研究,唯有深入到其产生、变化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条件中去,才能达到深刻。诚信原则作为大陆法系中独特的一条法律机制,在大陆法系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

诚信原则既是市场活动中的重要道德规范,也是道德规范在法律上的表现。法律吸收道德观念,始于罗马法。古罗马的立法者在简单商品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日渐察觉到无论法律条款和合同条款如何严密,如果当事人心存恶意,总有规避之法。于是在罗马法中规定了所谓的诚信合同,确认了一般恶意抗辩权。这一规定对后世各国民法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民法典》第1134条规定:“契约应以善意履行之。”从而在合同关系中确立了诚实信用原则。《德国民法典》第242条规定:“债务人须依诚实与信用,并照顾交易习惯履行其给付。”从而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债法领域。《瑞士民法典》第2条规定:“无论何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均应依诚实信用为之。”一举将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范围扩张及于整个民法领域。上述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的诚信原则,在我国的适用范围包括整个民法领域。我国民法确认这一属于社会道德的原则,从而使其成为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原则,这对于维护社会公德和公共利益是十分必要的。

2.诚信原则的作用。

诚信原则在两个方面发挥着作用。首先,它是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时必须具备诚实、善意的内心状态的要求,对当事人进行民事活动起着指导作用;其次,诚信原则是对法官衡平权的授予。“诚实信用”这样的词语从规范意义上看极为模糊,在法律上没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其适用范围几乎没有限制。这种“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导源于这样的事实:立法机关考虑到法律不能包容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不得不把补充和发展法律的部分权力授予司法者,以“模糊规定”或不确定规定的方式把相当大的衡平权交给了法官。因此,诚信原则意味着承认司法活动的创造性与能动性。

由于诚信原则具有如此重要、广泛和综合的功能,它被称为“帝王条款”。尽管如此,诚信原则的适用应受到严格的限制,不能动辄越过具体的民法规定直接适用该原则,否则会造成民法规定的软化和向一般条款的逃避。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因此,我们在承认诚信原则是帝王条款的同时,不妨也把它称为后备条款。

二、会计诚信的法律分析

从法学的角度看,诚信是民法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可适用于整个民法领域。就会计而言,它是企业的一种商事行为,而我国未制定单独的商法典,可认为我国是民、商法合一的国家,因此,会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遵守民法有关诚信原则的规定。虚假财务报告一般均涉及到违背诚信原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应注意防止滥用诚信原则。如果某一会计行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进行规范的话,则应适用该具体法律条款,而不能绕过该具体条款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只有在具体的民法规定不敷使用时,才可适用诚信原则。例如,对于上市公司出具虚假财务报告问题,我国《会计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均有相应的明文规定,因此,虽然上市公司的虚假报告行为与会计诚信的丧失有关,但因为有具体的法律条文对其进行了规范,故不能直接适用诚信原则,而应适用相应的具体法律条文。这就意味着虚假财务报告的受害者不能笼统地以企业会计未遵守诚信原则为由进行抗辩。也就是说,虚假财务报告虽然违背了诚信原则,但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能以诚信原则来追究虚假财务报告的编制者的法律责任。不过,刑事与行政法律虽然未将诚信视为基本原则,却并不表明违背诚信将不承担法律责任。譬如,我国刑法对虚假财务报告规定了相应的刑事责任,如刑法第161条规定:“公司向股东和社会公众提供虚假的或者隐瞒重要事实的财务会计报告,严重损害股东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在美国,由于近来大公司一系列会计丑闻所造成的巨大负面影响,为恢复社会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总统在2002年7月30日签署了国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简称“SOX法案”即公司改革法案),并称该法案是“罗斯福时代以来,有关美国商业实践的影响最为深远的改革”。公司改革法案对会计业的管理模式进行了重大调整,要求公司CEO/CFO(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为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美国法律规定的刑事责任,严格对审计公司和公司审计委员会的规定和监督,禁止向公司内部人士贷款,以及要求更及时地公布财务信息。法案中最引人注目的、也是最具实质性影响的,莫过于要求CEO/CFO个人对公司财务报告承担责任的新规定,即对公司定期报告(年报和季报)进行个人书面认证。书面认证包含以下法定内容:(1)本人审查了报告。据本人所知(basedontheknowledge),报告不存在有关重要事实的虚假陈述、遗漏或者误导,符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的要求。(2)在关于公司财务状况和营运效果的所有重要方面,报告所含财务陈述和信息均为公允表述。在内部控制方面,本人已经向公司外部审计和审计委员会披露了内部控制系统设计和运作的一切重大缺陷、弱势,披露了以往发生的、牵涉公司要员的欺诈行为。(3)本人负责建立和运作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在报告提交之前的90天内评估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确信该系统能够有效提供重要信息。若内部控制系统发生重大变化,CEO/CFO须声明:哪些因素导致内部控制系统的重大变化,是否已经采取措施纠正内部控制系统的缺陷。如CEO/CFO知道(knowing)定期报告不合证券交易法13(a)和15(d)节要求,可并处不超过1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10年的监禁;如果CEO/CFO蓄意故犯(willfully),可并处不超过500万美元的罚款和不超过20年的监禁。该规定大大加强了对上市公司欺诈的刑事惩罚的力度,这将对美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者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

三、从法律角度看会计诚信与会计改革的关系

会计改革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大到会计的指导思想、会计模式,还具体到会计的程序、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会计改革均应包括会计诚信的内容,而这方面过去却较受忽视。中美两国都出现了会计诚信问题,但两者背后隐含的东西却并不一样。美国信用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比中国容易得多。因为美国有社会诚信基础。诚信的最底层是对股东利益的尊重;在尊重观念之上,有一个法律体系,能够保护股东尤其是小股东的利益;法律体系之上,是监管体系,时刻监督市场上企业的日常操作,一旦发现违法就及时处理;再上面,才是公司的诚信。所以在美国,诚信不是空中楼阁,它有一系列社会、法律、文化诚信基础,就像金字塔一层层搭建起来。但我国建立诚信比较困难。我们没有诚信观念基础,同时法律体系、监管体系也都不完善。市场经济中的诚信问题,其实最终还是法制问题,用法制增加违背诚信行为的成本。

在我国,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一方面应严格地执行法律法规,对违法者进行严厉惩处,并对法律法规的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由于中国历史上社会运行的基本状态未曾出现和存在过“法治”,而一直是“人治”,其垢病表现为权大于法,由此衍生出不计其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因此,从法律角度增强会计诚信,必须要求会计人员遵守各种会计制度、规则等,并对违法者严惩不怠。对违法者疏于惩罚,实际上是对善良的守法者的伤害,是对正义的践踏。针对中国保险业的诚信危机,全球最具权威的人寿保险业协会——国际人寿保险百万圆桌会(MillionDollarRoundTable,简称MDRT)主席马文。费尔曼特意到了中国一趟,他介绍美国等保险业发达国家不仅向寿险人提出了高标准的道德规范,还建立了完备的监管机制;寿险人一旦被证明犯有欺诈客户的行为,非但从业执照不保,相关的法律制裁也将接踵而至。在我国现行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法律责任体系中,以行政责任为主,辅之以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其中关于民事责任的规定最为薄弱,即重在惩罚,而非对投资者的赔偿;在对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实践中,也主要以行政处罚为主,所谓处罚力度的加大,也只是体现在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上。在财产责任方面,处罚后果往往只是表现为对当事人的违法所得全部由国家罚没,而没有对投资者的民事赔偿。因此,在立法技术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民事责任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应注意仅有强硬的法律制裁是不够的,法律制裁还应与道德教育等相结合使用。正如秘鲁学者赫尔南多。德。索拉所说:“当大多数人遵守法律时,政府就能有效地执行法律,并且相对成本低廉地打击少数破坏法律者;但是,当破坏法律的现象大规模出现时,没有哪个政府当局强大到能够控制住每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执行越来越没有效力,作为个体的人就有动力去追寻他自己的利益,而根本不会理睬什么书面的限制。”而商业律师让。米歇尔。达鲁能亦强调指出:“有了进行调节的法律条款还不够,还要能够执行这些条款。而这正是危机的根源所在,权势集团并不想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国金融分析家协会主席贝尔纳。库佩进一步指出:“我不认为加强政府调节措施就能奇迹般地解决问题。道德规范首先是一种神经状态。”当然,应注意的是,严厉惩罚并非指惩罚越严厉越好。惩罚越严厉,并不意味着人们就越诚实信用。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合约得不到履行,可能是由于当事人的行为所致,也可能源于不可抗拒的、不受当事人控制的外部因素。如果受害人不能在二者之间作出甄别,过于严厉的惩罚不仅无助于诚信的建立,而且可能有害于诚信的建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见,在会计规范中将来应增加会计诚信方面的有关内容,而在会计改革中亦将相应地增加会计诚信的有关内容。

「参考文献

①范君,2002,许小年痛陈中国信用之敌:毁约成本过低。《21世纪经济报道》9月16日,第30版。

②寇志新,1998,《民法学》,陕西人民出版社。

③李利明、徐畅,2002,不要对《SOX法案》期望过高——访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经济观察报》8月19日,第A1版。

④李心合,2002,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会计研究》第4期,17-23.⑤彭万林,1999,《民法学》(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⑥汤立斌,200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法律责任的设定问题。《会计研究》第8期,28-32.⑦王利明,2000,《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⑧杨雄胜,2002,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会计研究》第3期,6-12.⑨张维迎,2002,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经济研究》第1期,3.13.⑩弗朗西斯。福山,2001,《信任》(彭志华泽),海南出版社。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4

关键词:大学生信用;高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86-0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交易活动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与个人的信用信息息息相关。个人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信用教育是社会信用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据此,课题组选取苏北4所高校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精心设计调查问卷,咨询有关专家反复论证问卷,对回收的问卷数据认真比对,分析出苏北高校大学生信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力求把高校层面打造信用苏北的目标落到实处。

一、研究设计

问卷设置:在对大学生信用教育问题相关文献资料和现有研究成果梳理、筛选、比较、分析以及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紧扣研究目的,课题组于2015年 9月制定了调查问卷初稿(含22道选择题和1道开放式问题),并在淮阴工学院某班级进行了小范围的发放,经过信度和效度分析,修订与完善了问卷整体结构。

问卷结构:其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户籍、专业学科门类等方面。其二,测量被调查者对信用认知问题的基本评判,如对信用报告、征信认知、信用评价、信用档案、失信惩戒的理解。其三,测量被调查者对个体失信行为产生诱因的看法,如高校信用教育效果、大学生信用评价与评估体系、大学生失信行为等问题产生的诱因分析。其四,关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教育策略选择,如档案管理、信用教育、征信课程等。

调查对象:课题组对苏北地区的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等4所高校的学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1份,有效回收率为92%。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与生源类型

从461份有效问卷反映信息来看:男生占 58.7%,女生占 41.3%;男生比例略高于女生,男女性别比例接近 1.4∶1,与整体男女生性别比例基本一致。从生源类型来看,农村生源比例远高于城镇生源学生。其中,农村生源为 313 人,占调查总数的 67.9%;城镇生源为148人,占 32.1%。

(二)调查对象的年级与学科

调查对象以二年级和三年级为主。相对来讲,他们经过大学初期的适应以后,对社会和学校能够有比较成熟和较为稳定的认识,进而对问卷中所涉及的问题能够做出理性回答,这点对保证调查信息的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接受调查的人员中,以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较多,多是苏北高校传统优势学科与专业学生。其中,理科专业67人,占 14.3%;文科专业 106人,占23.23%;农科专业 40 人,仅占 8.57%;工科专业 248人,占 53.9%。因此,他们反映的问题具有很好的代表性,问卷调查中所产生的数据对课题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信用现状调查的分析

(一)大学生信用认知与信用行为

调查显示:近五成高校学生缺乏信用知识,大学生整体信用认知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关于信用报告的认知情况,竟有30.74%的大学生不知道个人信用报告里

的逾期记录会影响未来的金融生活,知道信用报告中逾期记录保存几年的大学生只有12.3%,进而可知,逾八成大学生没听说过或不了解个人信用报告。

关于信用整体情况,在收回的461份有效问卷中,当问及“高校大学生学业信用、生活信用的失信行为多不多”问题时,选择非常多和比较多的占到45.57%;选择一般的占47.86%;选择很少和几乎没有的仅占6.57%。可见,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信用方面的失信行为比较多,这些失范行为必须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高校的注意。这表明,社会和高校在大学生的信用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标准

调查显示: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信用状况最终评价主体是谁”时,选择社会评价的占15.61%,选择家庭评价的占13.58%,选择征信机构评价的占31.45%,选择高校行政部门评价的占39.36%。这表明,在学生看来,能最终评价学生信用状况的主体有两种:一是学校,二是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但无论哪种主体,其信用评价的公信力都遭到了人们的质疑。根据国外信用u级市场的经验,由作为第三方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出具信用报告能代表大家的选择。但这一经验在我国是行不通的。由于我国高校信用服务机构经营较散,规模较小,行业水平不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加之,第三方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获得的学生信息不全面、不系统,因此,难于保证向社会出具质量较高的信用报告。这表明,在高校信用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健全大学生信用评价体系。

(三)高校信用档案管理

在问及“你认为大学生的哪些信用档案可公开”时,多数学生倾向于身份识别信息和公共事业信息公开,而对于自身比较敏感的个人贷款交易信息和信用卡信息不愿公开。这表明,大学生群体有很强的隐私保护感,他们认为只有本人才可以查询自己的信用信息,如若有不守信行为记录,就不会主动向用人单位出示档案,那么,用人单位也就无法较为全面地获取学生的信用情况。

(四)大学生信用教育

当问及“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申请的助学贷款是否应按时偿还”时,选择无条件按时偿还的占67.38%;选择没找到工作不需偿还的占11.72%;选择离开学校就可不偿还的占3.54%;选择不清楚的占到17.36%。可见,大学生总体信用行为较好,但信用教育还需加强。

数据显示,有48.98%的学生选择了本校组织诚信人文讲座;有43.91%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社团宣传;有32.99%的学生选择本校开设了诚信课堂;有35.4%的学生选择本校组织了诚信大型活动;有27.59%选择了本校开展的其他与诚信和信用相关的活动。这显示,高校诚信宣传教育已经开展,但力度不够,没有形成特色鲜明、切实可行的信用教育长效机制。

(五)高校信用制度安排

当被问及“学校有关学生诚信奖惩方面制度安排的执行效果”时,分析数据显示:选择执行效果显著的占13.87%;选择执行效果一般的占44.29%;选择没有执行的占9.05%;选择不了解的占32.79%。这表明,高校的信用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解决大学生信用失范问题的策略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信用教育

大学生信用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求”[2]。为此,加强大学生信用教育,高校应围绕三个方面工作展开:首先实施信用引导工程,培养大学生的信用意识。高校要将信用教育引导工程贯穿于学生的入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等重要关口。同时,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基础。其次,实施信用学风建设活动,培育学生的信用契约精神。以学风建设为抓手,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倡导诚信考试、学术诚信,从而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最后,实施信用助学工程,锻造学生的信用品质。要紧密结合高校助学贷款和困难资助政策,引导学生还款守信,信誉做人的观念,时刻珍惜信誉这笔无形的资产。

(二)健全大学生个人征信制度

第一,夯实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完整的高校信用规章制度应涵盖个人信用信息查询、信用行为评价、信用监督以及信用奖惩等内容。高校信用管理人员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遵守校纪校规、生活契约行为等进行归纳,在总结分析、对照考核量化标准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评估等级。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信用情况给予信用评级或信用指数,以此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申请、入党积极分子及考察对象等工作的重要评价之一,从而在制度和校规层面上,对学生信用行为形成有效的刚性约束。第二,完善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编制一张严密有效的信用管理体系网,能真正实现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建设。完整的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是“集信用评级、信用奖惩、申诉救济以及信用报告为一体的制度范式[3]”。第三,建立信用监管管理机构。积极拓展信用监管的渠道,如建立信用公示制度、举报制度等,定期公布学生履行信用的相关情况,使每个学生既是信用的监督者,也是信用的被监督者。同时,设立对失信学生的举报制度,本着绝不冤枉一个学生的原则,对被举报的学生情况认真核查,核查无误后对违反信用行为学生予以通报、查处、提交给学生所在院系督促有效整改,真正做到学生失信有人查、有人管。第四,加快高校大学生信用档案建设。加强和完善大学生信用档案,不仅在制度上使大学生信用行为有章可循,而且在机制上对其失信行为实行强制约束。要规范设置大学生信用档案账户,科学整理大学生信用档案信息,并将部分信息转换为量化指标,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特别是美国在学生信用信息等级评定上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高校学生信用评级结构及指标。第五,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信用隐私保护。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高校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建设,大学生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是不容忽视的。不论是学校行政部门,还是第三方征信机构都不得随意采集个人的信息,其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信息的搜集、整理、等工作,不得侵扰大学生的个人隐私权。

(三)完善高校信用教育体系

首先,夯实信用教育基础。高校要积极探索加强信用教育的理念、机制、手段与方法,要善于把信用教育纳入到学校“两课”教学、学生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校日常管理制度之中,不断增强信用教育的针对性,努力使信用内化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品格,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自觉性,增强大学生信用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创新信用教育模式。在大学教育的整个阶段,苏北高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作用,广泛开展各类信用主题课外活动,如信用讲座、信用主题演讲等,把学校的人文教育和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相结合,不断强化学生信用意识,树立正确的信用价值观。最后,开设信用或征信相关课程。苏北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适当增加信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将信用课程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实施学分制,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信用课程教育,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做到诚实守信。

(四)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信用管理队伍建设,为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工作持续开展提供基础保障。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多个部门,面对多部门管理学生信用信息的现状,单靠一个部门很难把信息的录入、分析、审核等工作顺利完成,为此,加强专门队伍建设必须要提上高校管理的日程上来,建立学生个人信用信息管理的长效机制,有效实行“分权控制、动态管理、持续维护、多方联动”的运行机制,严格责任制,由一名校领导专门负责,统筹协调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定期整合系统信息,并在信息收集、日常管理、评价等级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在具体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基础,以辅导员队伍为骨干,保障信息畅通和资源共享。此外,鉴于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是一项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这就要求高校要定期对大学生信用管理人员进行责任意识、业务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五)营造浓厚的高校信用文化氛围

首先,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全力参c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用课堂知识教育、信用能力培养,倡导信用的品德追求。围绕信用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借助“两微一端”等网络新媒体,把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养成学生的信用观念,形成良好的信用行为规范。其次,理论先导,找好切入点,开展全员、全覆盖的信用文化建设。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信用文化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并将新理论成果作为学校信用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最后,推动校企间深度融合,共同开展信用文化建设。企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信用文化建设。在企业中狠抓信用文化建设,对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苏北高校要将“校园信用文化渗透在办学的各个环节中,与企业实施全方位合作,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生的行为习惯、专业素养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信用文化的要求”[4]。同样,学校的信用文化建设也需要走出来,向优秀的企业文化学习,与优秀企业的信用建设深度融合,取长补短,良性互动,为共同打造有信用的社会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信用经济的起步以及迅速发展,中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被提上日程。建立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是构建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我国社会个人征信体系建设较晚,所涉及的诸多环节还不完善,征信立法、征信评估及评价方法落后等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因此,高校大学生个人征信体系的构建有赖于社会个人征信体系的健全。

参考文献:

[1]王雪岩.社会信用体系下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的构建 [J].征信,2015,(11).

[2]王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诚信教育[J]. 教育文汇,2015,(4).

[3]林妍梅,王艳红.高校建立健全大学生信用管理制度的 研究[J].教育探索,2008,(5).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买卖中的道德》。教学目标

l.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买与卖的行为都应当遵守道德。

2.初步理解诚信的普通意义,树立“明礼诚信”的道德观。

3.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分辨真假广告的能力。

4.将买卖活动设置成教育学生的大课堂。努力挖掘教育资源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人们购物时在商场不文明购物的行为表现。

2.搜集各种新闻媒体的广告词。

3.指导学生到附近的丹桂、便民等购物场所,调查、采访、了解商家缺失诚信的事例及顾客在商场“不受欢迎”的行为。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家的电视坏了!现在想买一台新电视,你认为老师应该买什么品牌的电视呢?为什么向老师推荐这个品牌?你是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从功能、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方面介绍自己知道的品牌电视]

2.在日常生活中广告可多啦!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喜爱的电视广告,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的广告写在纸上,并附上一小段感想。

[评析:在现代人生活中,纷繁的广告世界也成了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渠道。安排学生到生活中去搜集广告,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能促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一种素养。所以组织学生进行这样的学前准备,学生乐于去发现,勇于去探索的激情被激活了。从教学一开始学生就能感觉到接下来的学习是一件多么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

二、学习和体会卖中的道德

1.生活中的广告真是太多了,是不是所有广告中的商品质量都令顾客放心呢?你和家人有无遭遇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或买到假冒伪劣商品的经历呢?当你和家人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时,心里有何感想?(学生交流、汇报)

2.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表演式地学一学搜集来的广告词,全班同学进行交流,谈感受。

3.作为消费者你认为心目中的商家应该是怎样的?

4.创设情境,进行维权活动:王阿姨买了一个电吹风,用了没几天就坏了,后来知道买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帮她?(介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知识)

[评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考的能力和提出质疑的能力。在放手让他们提出问题与质疑的氛围中,思维碰撞发生认识冲突。从而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合作学习、共同商议和模拟质疑中建立对商家存在的不道德的行为认识]

三、学习和体会买中的道德

1.在买卖过程中不仅卖家要讲诚信,我们买东西的人也要讲道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那么在超市里购物的人们表现又是怎样的呢?(放映在超市里拍摄到的镜头)

2.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看过的感受。

3.看来,超市里确实存在着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前几天,教师布置了大家到超市进行调查、了解的任务。下面,就请小组交流你们的调查报告。

4.让学生扮演记者,作现场报道,并请同学读感受。

5.商讨怎样做一个受欢迎的顾客。一个文明消费者。

[评析:让学生在情理交融中,懂得不损坏商品、不偷、不乱放、有秩序地选购和付款是购物时良好社会公德的体现,是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深化学生的行为认识]

四、课堂小结(略)

五、拓展课外,发展能力

1.课后实践活动

①编写2―3则“以诚信于顾客为标准”的好广告。

②自定“购物公约”,比一比谁定的最实用。

③能带着各自的公约到附近大型超市举行义务宣传活动。

2.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诚信”?

[评析:经历学习与思考过程后,最关键的就是能学以致用。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初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小范围的实践中,从而再反过来检验自己所学知识中有价值的内容在哪儿,最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是什么?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6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价值观;典型特征

一、问卷调查方式与数据统计说明

诚信是人类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社会由野蛮蒙昧发展到当代文明的每个阶段都印证着诚信前进的脚步。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曾指出,要“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1]。党的十报告进一步明确:“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社会诚信的重视以及诚信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如何干预大学生诚信危机,提升大学生的诚信水平,推进高校诚信教育工作上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自广东省教育厅2013年10月30日《关于开展全省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专项调查活动的通知》后,广东共有84所高校参与到本次调查的实施阶段。本次调查工作历时一年,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大学生诚信信仰、大学生在经济、学业、就业、生活、网络诚信方面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自2013年1月调研开始至2014年1月10日止,调查共印制发放了19000份现场问卷,回收17657份,除去无效问卷,共有16485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3.4%。通过对大数据样本的分析,我们对广东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有了全面的了解,对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基本现状

(一)诚信信仰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及其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的起源、存在、性质、意义、归宿等的认定和确信,并以此形成最高价值理想和终极目标,是统摄指导其他一切意识形式乃至社会心理的最高意识形式。不论是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道德规范,还是作为一种法律制度,诚实信用要现实地发挥作用就必须得到社会成员的充分尊崇,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其信仰化。课题组在本次调查问卷针对诚信信仰方面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为“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评价”、“个人对诚信品质的坚持”、“诚信品质的影响范围”和“诚信观念形成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有6成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一般,也有3成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群体拥有较强的诚信意识。大部分学生都认为诚信是做人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基本上都能做到诚信,并坚持这一优秀品质(如图1-1)。但仍有一部分同学对诚信行为持观望态度,有同学表示,不属于自己的利益自己不会去获取,不会为了贪小便宜而去欺骗、偷窃。但当个人的利益和对诚信的坚守发生矛盾时,却往往容易挣扎在诚信与利益的边缘,例如撰写求职简历、申请助学金、奖学金时,可能就会讲究一下技巧,突出重点,适当地夸大情况。

大部分学生认为,诚信品质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对于个人的素质发展,朋友间的交往,以后的生活、择业都有很大影响。

从调查数据上分析(如图1-2),诚信观念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多面化的,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家庭成员,学校教育,朋友,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都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念。

(二)经济诚信

从个体角度出发,经济行为是指人在资源配置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与选择行为。传统经济学将在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体设定为绝对理性人,即每一个体所作出的经济行为的决策都最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利益。

由于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表现比较突出,课题组针对大学生经济诚信方面主要从学费缴纳及时度、拖欠学费原因、对家庭情况的真实性描述、困难生高消费现象、助学贷款偿还情况等方面设计了五个问题。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按时缴纳学费,他们表示,缴纳学费是责任也是义务(如图2-1)。

经调查,如图2-2所示,家庭经济贫困、物价上涨大于普通家庭收入的增长是学生拖欠学费的客观原因。而从主观上看,也有部分学生不够重视,缴费意识不够。如有些学生就将学费挪为他用,追求高消费和高享受,甚至将学费、生活费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另外,政府和学校政策不到位,服务不周,是大学生欠费的环境原因。

通过调查发现,在申请助学金的同学中,有7成以上的学生会如实汇报家庭情况,也有一部分学生会稍微改动自己的家庭情况,争取能申请到助学金(如图2-3)。

当然,有不少学生反映,在自己身边,存在贫困生利用这笔来之不易的钱“慷慨”用于非学习类消费(如图2-4所示)。

对于这种现象,同学们认为,不能让助学金失去它应发挥的作用,学校应该制定一系列助学金的评定机制、发放制度、核查制度、后期跟踪制度,以确保助学金的作用落到实处。在广东高校中,有7成的学生表示,助学贷款是学校和国家的帮助,应该按时还款,但也存在一部分违约还贷现象(如图2-5)。

大学生拖欠助学贷款的原因多方多面。一方面是被迫违约,虽然多数大学生具备诚信品质和贷款的基本知识,但由于还款期限短,毕业之后就业形势严峻,在毕业即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根本不具备还贷的能力,即使找到工作,也面临工资水平较低的困境,按期还贷仍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是恶意欠款,由于学生自身诚信意识不高和违约惩处措施不得力,少数学生认为反正已经毕业了,交不交都没关系,因此,他们故意变换地址和通讯工具,意在使银行考虑催款成本而却步。

(三)学业诚信

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耗费的时间占整个大学时间的绝大部分,所以学业是大学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学业诚信是大学生诚信品质的重中之重。课题组在学业诚信上设计了八个问题,分别是“对考试作弊的态度”、“考试作弊动因”、“是否有考试作弊历史”、“论文撰写方法”、“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引用”、“对学校规定的理解”以及两个案例题,分别调查大学生对校园内“”及“无人监考”的态度。

对于考试作弊的态度,如图3-1所示,只有接近4成学生持正确态度,一经发现有作弊现象,会坚决制止。

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多种多样,侥幸心理、厌学心理、应付心理的滋生,是学生考试作弊的动因,大部分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能帮助自己通过考试,取得高分(如图3-2)。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3-3),有接近3成的学生有作弊历史,这个调查结果进一步反映了如何净化校园诚信环境,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是每个高校亟需解决的问题。

学术论文是自己学习成果的展现,对于论文撰写的方法,如图3-4所示。超8成以上的学生表示,自己是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独立撰写完成的,也有小部分学生马虎应付,通过拼凑抄袭,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来完成论文写作。

对于在论文写作中,能清楚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研究成果的同学还不到一半。不少同学表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是严重的失信行为,但由于不太了解如何正确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有时难免会犯错误(见图3-5)。

国家教育部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规定从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论文作假者学位申请。有近5成的学生认为,理应这样做,对于败坏学术环境、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该进行严打;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说服教育就行了。对于校园“”现象,近7成同学认为这已经涉及到道德问题,应大力禁止,也有不少同学虽持无所谓态度,但都表示不会去请“”。

(四)就业诚信

大学生就业活动是指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理想,寻求工作岗位和用人单位的过程,主要包括制作简历、面试、签订劳动合约等一系列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在求职目的、求职地点、求职标准等方面的选择行为是在已经形成的就业观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就业诚信,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看待履历造假现象”,“自己是否会对履历造假”以及“如何看待就业违约行为”。

对于履历造假现象,如图4-1所示,8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不应当的,是不诚信的行为;也有15%左右的学生认为,学历是为了找工作需要,适当地美化没关系,只要能就业就行了,因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调查数据显示(如图4-2),有近八成的学生表示不会对简历进行造假,其他同学则认为,这要视情况而定,如果有必要,会适当地伪装。

学生的就业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有39%的学生认为,学生就业违约,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对个人、对学校的整体印象,是对学校、单位不负责,应该信守承诺,留在原单位;也有44%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遇到情况不同,应该视情况而定,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方法。“先就业后择业”已经成为很多学生的就业观,由于就业难,很多大学生考研,考公务员,不断面试,不求一步到位,宁愿“骑驴找马”。正是这种求职心态,才让大学生频繁跳槽成为职场常态。

(五)交友诚信

中小学时期,学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每天基本上都是从家门到校门,人际交往范围也多限于学校和家庭成员之间。进入大学后,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有大量的时间参加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在参与这些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生活,开发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课题组针对本次调查主要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是“哪类人群的可信度最高”、“如何对待交友过程中的承诺”、“如何对待自己承诺的事”以及“诚信品质对校园人际关系的影响度 ”。

在调查中发现(如图5-1),大部分学生心中,可信度最高的人群是家人,其次是朋友、老师、恋人。学生们认为,家人永远是最值得信赖的人,而为人正直、诚实善良的人,才会和他们成为朋友。

对于在和朋友交往中,给予朋友的承诺(如图5-2),有近7成的学生认为,做人应该言而有信,在给对方承诺之前要考虑周全;也有超3成的学生认为,都是朋友,不用太在意承诺,视承诺的事情轻重而定就好。

对于自己作出的承诺,如图5-3所示。77%左右的学生认为言必行,行必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负责;23%左右的学生认为,还是要视情况而定,看其中的利害关系决定是否有必要践行承诺。

(六)网络诚信

当代大学生活中,那种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方式已不复存在,除了借助传统的教学和图书馆进行学习外,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都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生活,网络已经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化生活方式已在大学生群体中悄然形成。课题组就网络诚信重点设计了七个问题,分别针对“网络诚信的含义”、“网络工具的可信度”、“如何看待网络信息”、“转发网络信息的心理动因”、“如何看待网络交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调研大学生的网络诚信意识。

调查中发现(如图6-1),大部分大学生对网络诚信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32%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应该尊重他人,不扰乱网络秩序;有26%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上要以不伤害、不影响他人为前提进行活动。

调研数据显示(如图6-2),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信任度并不高。有35.12%的学生认为即时通讯工具的可信度偏高,其次是一些有影响力的门户网站。95%左右的学生认为当今的网络环境太复杂,有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利益,不惜刻意炒作、夸大新闻报道甚至制造虚假新闻,严重降低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介相比,传播速度和互动性大大增强,网民评论、转发网络信息,是积极参与社会的表现。在调查中(如图6-3),大部分学生对网络信息态度冷静,54%的学生一般不会转发网络信息;42%的学生会通过思考,判断真实性后再转发。

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广泛联系的可能性,网络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交友选择,如图6-4。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社会上关于网络交友的骗局层出不穷,网络交友时应该谨慎,不能轻易透露自己的个人信息;有21%左右的学生认为网络上的一切都是虚拟的,不真实。

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如图6-5所示。65%左右的学生表示,因为送货需要,自己会在网上购物中如实填写自己的个人信息;37%左右的学生表示,个人博客是自己的另一空间,也会涉及个人信息。

三、大学生诚信价值观的特征分析

(一)大学生诚信信仰

首先,大学生群体诚信意识较高。通过调查发现,有9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在一般以上,仅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今大学生诚信意识不强,这表明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其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是有所选择性的坚持,具有趋利性。在访谈中了解到,大部分的学生会根据所面临的情境再去决定自己是否坚持诚信,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信任度的降低造成的,另外一方面,也是由于学生面临的现实需要,比如不诚信可给其带来物资上、心理上的满足感。

再次,大学生对于诚信信仰认识的单一性。大学生对于与其自身密切相关的领域,如有利于个人素质的发展方面,其一般会坚持其诚信信仰;但在与外界发生利益交换时,其诚信品质呈迅速下降的趋势,如择业、朋友间的交往等方面,大学生群体认为诚信对其的影响力不大。

最后,大学生诚信信仰树立的综合性。大学生普遍认为家庭、学校、传统文化、朋友等对自身诚信意识的确立同等重要。这表明当代诚信教育不能厚此薄彼,既要实现家校联动,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要努力营造诚信向善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

通过对大学生关于欠费问题的性质判断,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对于经济诚信的认知判断是正确的,他们中的大部分在经济活动的参与过程中是诚信的。但亦有部分大学生对于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失信行为存在认知模糊的问题。特别是少数大学生认为失信行为是情有可原的,认为利用国家政策上的一些漏洞来达到逃避偿还贷款的行为是个人智慧的体现。此外,大学生骗贷、骗助的行为也具有从个别向少数蔓延的趋势了,这值得社会予以高度重视。

(三)大学生学业诚信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学习方面失信的行为认知是正确的,但是当遇到具体情况时大学生可能又会从实际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信行为。从调查结果来看,被调查者对于其他同学的在学习方面的失信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包容和理解。在对考试作弊行为进行性质判断时,只有不到40%的被调查者认为考试作弊非常可耻,一经发现应该坚决制止。在作弊问题上,大学生作弊的动机出现新趋势,考试作弊的动机不再仅仅局限在不挂科、顺利拿到毕业证这样简单的目的上,更多的作弊者将它视为取得奖学金和其他各种相关利益的途径和渠道。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是否选择实施不诚信的行为会去参考周围的同学,带有一定的从众心理。

(四)大学生就业诚信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中,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诚信表现不尽人意,可以从他们对于求职中不诚信行为的认知和态度上得知,具体体现在对于不诚信行为的较高比例的理解和包容。大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找到一份好工作是首要任务,而简历注水、随意毁约等不诚信的行为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范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进行诚信和利益相权衡时,如果利益与诚信相违背,较多大学生仍然会选择利益而放弃诚信原则。

(五)大学生交友诚信

基于调研数据,绝大多数大学生在与父母的相处中能够坚持诚实和真诚。但在与陌生人交往中,尤其是在网络交友过程中,隐瞒自己真实情况的倾向增加,责任感和道德感相对薄弱。大学生总是希望别人能够对自己诚信,对他人的诚信行为表现赞许的态度,对不诚信的行为会表现出批评、厌恶的态度。由于自律能力不强,加之容易受到社会的负面影响,往往会成为不诚信的“俘虏”。普遍而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人际关系冷漠和缺乏责任感的情况。

(六)大学生网络诚信

首先,大学生存在网络道德认知紊乱。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各游戏厂商对手机游戏的大力推广,现在大学生玩游戏的场所从寝室、网吧扩展到任何可能的场所,时间也从下课后延展到包含上课时间的任何时间,时间与空间的便利性使部分同学沉迷于飚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中,这使他们的道德认知发生紊乱,经常模糊了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成目的的方式是合理合法的。

其次,大学生普遍存在网络诚信意识淡薄现象。如在网络交友恋爱的过程中,仅有不到14%的大学生愿意提供个人真实信息,在对待自己损坏了网购物品的处理方式上,有高达56%的学生会尝试与卖家沟通,要求卖家换货,争取将损失转嫁到卖家身上,可见很大一部分学生并不愿意在网络上时时事事都做到诚实守信,还是有所保留。

再次,存在网络诚信失范行为。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匿名性和虚拟性,大学生受到现实社会中身份和传统道德的限制较少,所以他们很容易将心灵深处不道德的东西释放出来,不负责任地抒发内心的压抑和不满,因此,一些有违诚信的行为渐渐显现出来,且愈演愈烈。这主要表现在对他人知识产权的侵犯、对他人隐私的侵犯(如喜好“人肉搜索”),以及虚假消息等行为中。

最后,大学生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当前大学生接触互联网较多,但部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他们往往容易受利益的驱使,利用互联网牟取非法利益。当一些网络失信行为侵犯到他人物质财产或精神时,就演变为网络犯罪行为。如有的大学生借助网络技术制造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他人电脑系统的资源和重要信息;有的大学生在网上散布谣言或对他人进行网络辱骂和恶意诽谤,严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有的利用侵入手段在网上恶意诈骗他人钱财;有的黑客侵入计算机牟取暴利等。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7

财务报告提供了企业有关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信息,为外部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关键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十分重要。影响财务信息可靠性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从业人员,特别是财务报告的编制者的职业道德。会计从业者任何不诚实或者不道德的行为。例如,做出误导性的财务分析、夸大收益或者内幕交易,都曾经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以美国臭名昭著的安然公司为例。安然,作为美国第七大公司的能源交易巨头,长期不道德的会计惯例文化和欺诈行为最终导致其破产,使股东蒙受惨重的损失。在中国,同样有类似的上市公司财务欺诈行为。2001年8月,《财经》杂志发表“银广夏陷阱”一文,银广夏虚构财务报表事件被曝光。专家意见认为,天津广夏出口德国诚信贸易公司的为“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虚构财务报表的广厦集团同样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得公众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审计产生极大的不信任。由于这些金融丑闻影响的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声誉,而对整个金融界都产生了恶劣的影响。怎样才能提高会计界的道德操守,便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议题被提了出来。

在后安然时代,美国试图通过更严格的法律来约束会计行业,使会计师在压力下不敢参与造假。美国国会在2002年通过了Sarbanes-Oxley法案,试图迫使会计师事务所改革其监管制度,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影响美国注册会计师最引人注目的立法。近年来,中国针对会计行业的舞弊,逐步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努力开创会计和金融监督工作新局面。证监会也新政,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审查前所未有的严格。

二、学术不诚实与职业道德

在学术界,如何通过教育,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将来工作中的职业道德行为有所认知,已经成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热门研究方向。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一部分学者试图将伦理因素融入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中去,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对学生的影响力;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学生的道德观念是否能为教育所改变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但是,在大学校园中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日益严重的学术造假行为。学术造假是指考试作弊、抄袭和用其他任何不道德的手段提高学习成绩的行为。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近年来的一系列调查报告都说明了,学术造假是大学生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并且作弊行为在近年有增加的趋势。更令人不安的是,在对一些商学院的调查中发现,商学院学术造假问题比其他专业更为严重,一些商科的学生将舞弊视为成功的必要因素。

然而,大学生在校园内的学术不诚实和将来毕业后的职业道德匮乏是否是独立不相关的两个事件呢?Atmeh和Al-Khadash在他们2008年的研究中发现,这两个事件存在密切的关联性。他们表示,通过研究发现会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作弊行为和他们未来从事会计专业的不道德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近年来,其他很多研究也表明,在校期间存在学术不诚实行为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可能在他们的专业领域发生职业道德问题。这一发现提供了会计职业道德研究的新视角。由于会计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学术不诚实行为的道德判断和在工作场所的道德态度是一致的,可以通过获得学生对于课堂上作弊行为的看法来推断他们将来从事专业的职业道德判断。

三、性别与道德判断

过去的许多对于道德判断的研究中发现,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如民族,宗教,性别,年龄,教育,就业和个等。但是在这些变量中,无论是对于学术舞弊还是工作中的不道德行为而言,性别都是最常见的研究变量。在过去大量的实证研究中,都有证据指出,性别对道德判断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男性比女性更可能成为参与不道德的行为。沃德和贝克在他们研究中指出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不同性别对于不诚实行为的态度。而男人在社会中更需要参与竞争,导致他们有更多理由支持不道德的行为。皮尔斯和斯威尼研究发现,性别,以及企业规模和类型,对员工的道德决策存在显著影响。在市场营销专业的从事者中的一项调查发现,性别对他们的道德决策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女性有比她们的男同事更高的道德判断标准。然而,也有一些研究指出,性别和道德行为之间没有联系。这些研究认为,两性之间的道德观念是相似的,男性和女性之间有一致的道德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假设

此次研究通过对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会计专业学生的抽样调查进行数据搜集。在此次调查中,共对会计专业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其中,约90%的问卷完整作答并进行了回收。统计后共获得有效问卷172份,其中79份来自一年级,93份来自二年级。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对于学术不诚实行为的态度无明显差异。因此,在以下分析中,将两个年级学生视作同一样本进行测试。

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被设计成对不同信息的搜集,对会计专业两个年级学生进行有指导的匿名问卷调查。学生被要求在十五分钟内诚实地回答问卷上的问题。同时告知,问卷调查结果仅供学术研究使用。问卷的第一部分旨在获得基本的背景资料,如年龄,性别和宗教信仰等。问卷的第二部分包含对十种在校园内常见的作弊行为的描述,以此评估受访者对于学术不诚实的态度。该调查问卷的目的是评估答辩人的道德判断。受访将在 “永远不能接受”和“始终接受”之间的五种不同的态度之间做出选择,以此作为他们对不道德行为的容忍度的依据。此次研究的最重要假设是,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中,男性和女性对于学术不诚实行为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

五、研究结果及结论

在问卷的第一部分,提供了性别、年龄和宗教信仰三个解释变量。由于对象是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年龄绝大多数都在19到22岁之间,同时,绝大多数人无宗教信仰。因此,年龄和宗教信仰两个变量具有相对同质性。这种同质性使得这两个变量不适合作为检验假设的解释变量。唯一的例外是性别,在有效问卷中约有44%的男性和56%女性。因此,性别可以作为解释变量进行检验。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将“永远不能接受”和“始终接受”用1到5进行赋值,显而易见的是,分数越高说明对于不诚实行为的容忍度越高。在此次调查中,有三项的分数整体显著高于其他项目,分别是:知道一个同学在考试时作弊而不举报;用工作场所的设施(如纸,笔,电脑等)来完成一项课程的任务;在发现自己由于教师的计算错误而得到比应得成绩高的分数时,不向教师反映。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很大程度上愿意接受这几种学术不道德行为。与此同时,另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却普遍令人厌恶,而被表示绝对无法接受。其中,获得分数最低的是谎报家中有丧事而将考试延期。

同时,我们将学生对于学术上的不道德行为和他们的性别进行联系,以性别作为学生对于学术舞弊的态度的可能的解释变量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发现,对于十个问题的回答中,有六个在男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六项分别是:考试作弊;论文剽窃;用工作场所的设施(如纸,笔,电脑等)来完成一项课程的任务;在发现自己由于教师的计算错误而得到比应得成绩高的分数时,不向教师反映;让其他同学承担自己需要完成的工作或者任务;让其他同学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在这六种男女生有着显著差异的看法的行为中,男生的分数都比女生要高,也就是说,男生对这些不道德的行为的认同和接受程度普遍比女生来得高。另外,将对于十种不道德行为的看法的得分的平均数与性别进行联系的检验也发现,他们之间的联系是显著的,而且同样是男性高于女性。因此,文章前面的假设: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中,男性和女性对于学术不诚实行为的态度没有显著差异,在检验中被拒绝了。也就是说,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会计专业学生中,男性和女性对于学术不诚实行为的态度有显著差异。并且,女性对于学术不诚实行为的接受度比男性要低。换句话说,也就是会计专业的女生比男生的道德观念要更强一些。

六、总结和应用

大学生诚信调查报告篇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同时还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信息的普及,我国诚信状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诚信缺失的现象对大学生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也特别严重,所以建设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的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加强大学生自身诚信建设,使诚信教育变“他律”为“自律”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首先应提高大学生的自身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意义,并且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转向主动接受教育进而到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诚信作为一种普遍的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因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诚信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规范,与其他的道德规范一样,具有一定的约束功能,学校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把这种约束功能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在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就必须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如果仅靠思政课教师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建立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当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丰富,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在不断地提高,他们必定会逐步摆脱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赖,而在生活、学习、工作、自我意识等各个方面谋求自身的独立和发展。因此,高校在实施诚信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自我管理制度。

(二)实践机制

包括民办高校领导者以及教师自身实践;课堂实践;校园文化实践;社会实践。以民办高校为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办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注重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对学生育人教育以及诚信教育这一方面投入缺少,领导者个人首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诚信办学,在教学评估以及教育收费方面能做到实事求是、公开、公正、透明。同时,民办高校教师以及班级辅导员也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奖学金评定方面存在内定现象,还有泄题、漏题现象,民办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诚信素养,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真正做到“为人师表”,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领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自觉抵制学术研究的不正之风,塑造良好的学术研究之风,为广大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榜样。

课堂实践: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存在明显不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占大部分,几乎没有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同时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抵触和反感,严重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且结合时代特点,结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实际,宣传诚信教育,有效增强大学生诚信意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经常组织诚信调查活动,为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做准备,组织诚信专题讲座或者报告会,让学生多领域了解诚信,多层次探讨诚信,对诚信言行做出正确的判断,并且转化自己不诚信的行为,构建诚信品质。

校园文化实践:同时依托“两课”,组织以诚信为中心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党日、团日、班日活动,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征文或者演讲比赛,在新生入学时签订大学生诚信承诺书,要求大学生从平时做起,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论文不抄袭、助学贷款做到及时归还。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学校应有意识地设置能够体现诚信文化的宣传栏和标语牌,让在校学生经常受诚信文化的熏陶。利用报纸、广播、网站、墙报、宣传栏等阵地大力宣传诚信文化,特别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诚信道德行为,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批评校园中存在的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错误观点,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的失信行为,倡导人与人诚信交往,为推进学校诚信教育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1]。学校可以加强与电信的合作,使学生在校园上网时登录页面就是宣传诚信道德的内容;校园内部有关网站也应该专设诚信频道、专栏,面向学生征稿,并接受学生点评,让学生参与到诚信建设中来;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空间来认识诚信、交流诚信,在互动中形成信任、诚信、合作的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社会实践:结合课堂实践与校园文化实践,让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群众,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真正体验诚信教育。基于民办高校大学生暑期参加学校招生实践的基础上,带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诚信招生;同时学校团委以及各种社团组织应利用暑期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诚信养成、锻炼的舞台。比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无人售报活动,组织学生在街头商场对社会人士进行诚信观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促进自己诚信意识的培养[2]。

(三)制度建设

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是自律,而在高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他律。当然高校建立关于诚信的规章制度是在国家首先以立法的形式规范诚信的原则、内容,确立诚信规范的权威性,对不诚信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制裁,以法律权威维护诚信的地位,保障被侵犯主体的应有权利。其次是发挥法律的强制作用,加大诚信建设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诚信法规的建立健全,使诚信具有了威严,强化了人们对诚信的理解,规范了人们的处事习惯,在客观上有利于加快大学生诚信人格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高校应及时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工作、生活情况,包括学习成绩、信用记录、奖惩情况、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情况、学费交纳情况、勤工助学情况、并实现电子化管理,方便学生、家长、就业单位及时查询,同时应建立配套制度比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查询系统,在学生就业时,诚信档案将随学生的毕业推荐书一起提供给用人单位。大学生诚信查询系统的建立对学校及以后的就业单位及时查询大学生诚信状况提供了方便。这样会使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无形中产生自律约束,这将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

(四)监督机制

首先学校在诚信档案及诚信查询系统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诚信状况与综合测评挂钩,对诚信状况好的同学进行奖励,对违反诚信的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情节严重的可开除学籍。其次发挥舆论监督的力量,将大学生诚信状况经常在学校公示,对大学生起到警诫作用。在这需要提出的是,高校建立的这些奖惩制度必须落实到实践上,制度建立了就必须落实,不能学生一犯错误,就写个检讨,而不按照制度当中建立的惩罚措施进行,这样制度就没有威慑力了。

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机制的建立,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齐心合力,共同发挥作用。从目前来看,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部分学生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现在教育功利化思想比较严重,大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子女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品质教育,特别是个别家长自身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对子女进行了不恰当的观念引导,同时家长不诚信的行为也会对子女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导致子女形成了错误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不诚信的行为。所以在建立大学生诚信机制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在大学生诚信品质形成中的作用。家长应经常与学校辅导员沟通,了解和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配合学校做好学生诚信教育的思想教育工作。在学校,学生通过学习、校园生活以及参加交友和社团活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都是开展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学习上,教育学生勤奋节约、珍惜父母的劳动,以积极上进的精神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交友上,教育他们真诚、宽容和关爱,实现心灵的交流、友谊的长久;恋爱上,教育他们要真诚相爱、忠诚尽责;在助学贷款中要信守合同、按时付息、按期还贷,在各类活动中遵守规则恪守诺言,负应有之责等。在家中家长应以自己的认真务实、信守诺言的良好行为为孩子诚信树立榜样,并以自己诚信行为引导子女的健康成长[3]。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设产生的效果

民办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机制建立之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突出表现在学业方面,经济生活方面、就业方面。

学业方面:在民办高校中,学生在课堂出勤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迟到旷课现象,还有人通过花钱雇人的方式来应付任课教师的日常考勤来获得平时成绩;同时民办高校的考试风气尤为不好,考试作弊成风,学校建立的考试规章制度根本没有什么效果。自从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实施以来,课堂出勤率高了,同学们都能按时上下课,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了明显改善。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调查报告,直到最后的毕业论文,大多数同学都能按时独立完成。

经济生活方面:大学生恶意欠费、长期借贷不还已经成为民办高校管理的新难题,为了保证家庭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出台了助学贷款政策,以及大学生贫困助学金、国家奖学金的政策,这对家境贫困的同学来说是雪中送炭,但同时,有些家境比较好的同学为了获得这些奖助学金,就伪造贫困材料,夸大自身贫困程度。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实施以来,还贷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校奖助学金的申请与发放也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公正、公开、透明了。

就业方面:由于民办高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相对比较低,部分学生为了增大求职的成功率,在简历中填写虚假信息,伪造各类证件,随意篡改成绩单等,让用人单位陷入一种误区,给用人单位带来了极大不便;同时部分学生没有给自己明确定位,随意签约毁约,严重影响了用人单位的招牌计划,阻碍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和学校的良好声誉。大学生诚信机制建立以来,首先民办高校大学生能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定位,把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放在首位,就业以后,大多数也能做到踏踏实实工作,给用人单位也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上一篇:新型冠状病毒预防措施范文 下一篇:确保工期技术组织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