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签订责任书范文

时间:2023-09-22 11:31:05

个人签订责任书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1

一、责任书签订范围

区商务局主要领导与副科级以上干部签订责任书、科室分管领导与分管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形成了在局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股室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了党风廉政建设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

二、责任书主要内容

区商务局党风廉政责任书采取书面形式签订,主要包括责任目标和考核奖惩两部分。

三、责任书效果及结果运用情况

今年以来,我局从党员领导干部到一般党员干部职工,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党员领导干部正人先正己,承诺践诺、率先垂范、做出表率。今年,全局无一违纪违规现象发生。

为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领导班子及成员的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有效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近期,我局层层签订了2018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筑牢领导干部及职工廉洁自律防线。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2

同志们: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对我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先进 单位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四套班于领导成员,市文明委全 体成员,市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指挥部全体成员,XX街道党政两套班子领导成 员、街道所属部门主要负责人、各居委会全体干部、在市区的村委会全体干部, 各乡镇分管党群工作的副书记,市直各单位主要领导和分管党务工作的领导, 省、X X市驻我市各单位分管党务或精神文明的领导,社区居民代表,窗口行业代表,青年志愿者代表共800多人。今天的会议议程有3项:第一项议程是市委 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副总指挥x x x同志对我 市如何开展创建x x省文明城市先进单位做工作部署;第二项议程是市创建x x 省文明城市指挥部与各责任单位签订创建责任书;第三项议程是市委书记、市人 大常委会主任、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总指挥x x x同志作动员报告。

一、下面先进行大会第一项议程,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副总指挥x x x同志对我市如何开展创建x x省文明城市先 进单位做工作部署。

二、下面进行大会第二项议程,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与各责任单位 签订责任书。由于时间关系,会上只请6个单位作为代表上台签订责任书,其他责任单位另行安排时间签订。下面请市委副书记、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 常务副总指挥x x x同志代表市创建广东省文明城市指挥部与创建责任单位签订 责任书。分三批进行:

1.先请市建设局局长XXX同志、市公安局局长XXX同志上台签订责任书;

2.请市教育局局长XXX同志、市文体局局长XXX同志上台签订责任书;

3.请市交通局副局长x x x同志、x x街道工委书记xxx同志上台签订责任书。

三、下面进行大会第三项议程,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创建X X省文明城市指挥部总指挥X X X同志作动员报告。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3

一、八项规定落实监督检查无印证材料;

二、勤廉关爱谈资料不完善;

三、“三重一大事项”未报告未建立台账;

四、未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根据上纪字【2014】64号文件要求,我乡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并及时整改落实到位:

一、对八项规定落实监督检查存在的问题。我乡成立了督查组,根据我乡制定的《乡开展中央“八项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每月、每个节日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根据县纪委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制定《乡贯彻落实八项规定情况督查表》,督查中严格按照督查事项的内容进行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八项规定”的人员进行了通报批评并要求违反规定人员进行自我检讨、制定整改措施、及时整改。

二、对勤廉关爱谈存在的问题。我乡制定了“勤廉关爱谈”工作制度,调整了“勤廉关爱谈”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乡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在乡纪委办公室设立了勤廉谈话室;要求乡机关各副职分管领导和各站所负责人,各村书记、主任签订“勤廉关爱谈承诺书”,并按“乡2014年勤廉关爱谈安排表”的安排对各谈话对象进行约谈,每次约谈前我们都将下发“勤廉关爱谈通知书”并存根;对谈话时发现的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将对谈话对象,下发勤廉关爱谈整改通知书并存根。

三、对“三重一大事项”存在的问题。我乡今年3月底把上犹县乡横河至光茹山公路改建工程项目提出议案,并于4月10日经乡党委书记和乡长沟通后同意确定决策议案,在4月20日乡党政班子联席会上研究讨论横河至光茹山公路改建工程项目,参会人员一致通过了项目的实施程序、时间、方法,并确定了项目管理小组的成员名单,我乡将向纪工委备案;我乡现已经建立了“乡三重一大事项台账”,对此项目也列入了工作台账。

四、对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存在的问题。经我乡党委书记牵头,我乡已经分层签订了“乡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分两部分签订:各副职领导对党委书记签订了责任书,各站所负责人和村两委主要干部对各站所分管领导和挂村领导签订了责任书。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4

第一,笔者以为认购书是一种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约的预约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其存在也符合我国现有法律规定。

按照民法理论,合同可分为本约和预约。预约是指当事人双方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合同,将来应当订立的合同称为“本约”,而约定订立本约的合同,称为“预约”。在预约中,本合同在预约成立时尚未成立,预约合同的成立和生效,仅仅只是使当事人负有将来要订立本合同的义务。两者之间具有不同的性质和法律效力,不能混淆。预约合同当事人的义务是订立本合同,所以,当事人一方只能请求对方订立合同,而不能依预约的本合同内容请求对方履行。

认购书的成立与生效只是对当事人在可预见的期限内有签约购房合同的义务,其“本认购书签约之日起十日内正式签约”,只是预售人向买受人发出了在十天内其有签订购房合同的义务,而不是向买受人发出签订购房合同的要约。约定在一定时期内有签约购房合同的义务,只是对一个后启签约行为来时要有签约意图的约束,而不是对将来要签约的内容进行先期肯定。因此,笔者认为,认购书其实是一份预售人向买受人发出的订立本合同的预约,属于债权合同,适用一般合同法的规则。

简单地说,某人签约了认购书,只要其在规定的期限内根据认购书的条款去和预售人洽谈购买的具体事宜,即可认为买受人已经履行了义务,至于是否洽谈成功并签订合同则是另一新的合同事宜了。

另有观点认为,预约是一种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所谓附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在法律行为中规定一定的期限,把期限的到来作为法律行为生效和失效的根据。从表面上看,“本认购书签约之日起十日内正式签约”,这似乎约定了一段合同正式生效的时间。但实际上并不以然。因为在附期限合同中,合同已经成立,只是因为当事人在合同里约定了在一定时期,在该期限到来后合同才生效。但在认购书签约之时,当事人之间根本没有成立正式的购房合同关系,故也就无所谓附期限的合同了。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认购书的预约合同是经常化的,如签订广告合同时需要预约广告版面、想投资证券业务的则需要预约开户、读者预约借阅热门图书、预约专家看病、商人在洽谈投资之前的预约面谈等等,其法律性质其实与认购书是一样的,都是为后一个正式合同的预先约定。只不过一般的预约由于涉及标的数额小,双方权利义务简单明了,没有认购书这么引人瞩目而已。

第二,认购书成立且有效的法律条件。

当前,绝大多数意见认为,认购书只有包括以下条款才能算是有效的:第一,约定特定商品房不得再向第三人出售;第二,按照认购书约定的主要条款签约购房合同;第三,在约定的期限内洽谈订立买卖合同;第四,在双方不能就此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时,按照双方约定或法律规定或交易惯例或公平原则解决签约纠纷。

诚然,合同成立的核心条件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但这并不表明认购书必须内容清晰、明确且对将来要签约的购房合同的主要内容要有约定才算成立。

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一项要约要有法律效力则其须有确定的和完整的内容,也即具备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条件。但究竟怎样才算是具备了使合同成立的基本条件,法律对此并无强制性要求。《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14条中规定:“向一个或一个以上特定人提出订立合同的建议,如果十分确定并且表明发价人在得到接受时承受约束的意旨,即构成发价。一个建议如果写明货物并且明示或暗示地规定数量或规定如何确定数量和价格,即为十分确定。”根据此条之意,很显然,要求货物是明确的,数量和价格只要能够确定即算是满足了要约的条件。而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更是简单:一个货物买卖合同只要有标的和数量就是一个成立生效的合同,价格、履行地点、时间及违约责任都可以事后确定。

买受人根据预售人公开发出的要约邀请前来考察其所出售的标的(即预售的商品房),这时候买受人向其提供事先早就拟好的认购书,这行为显然是预售人向买受人发出了要约,因为其希望买受人能根据其提供的认购书的内容与其签约即承诺。而一旦买受人表示愿意与其签约则表明其发出了承诺即接受了认购书对其的法律约束力。这时候预约即宣告成立且有效,而无论是否书面签约或口头承诺,也无论是否认购书内容是否完整,只要其具备了特定的商品房即可。至于数量多少,笔者以为也可以省略。首先,购买商品房不同于动产货物,每个都可以相同且相等,所以如果没有约定数量,从一个到一千个,其对出卖人产生的利润及费用相差会很悬殊的。但商品房属于不动产,其在预售时通过效果图很明确地向买受人表明其能够提供的所有商品房,同时通过空间坐标表明了某个特定的商品房座落在哪个层次、哪个位置、哪个朝向,即每个商品房都存在于某个特定的空间,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不存在完全相同的商品房。其次,由于商品房的售价巨大,现实中很少有买受人会同时购买2个商品房以上的数量。退一步说,此时,由于商品房的质量、价格、面积、交付期限等最主要的条款都没有涉及或者说大概涉及,因此细谈商品房购买数量也是毫无意义的。

第三点是如何界定认购书的违约责任。

对于购房过程中不履行认购书义务的违约责任,一种观点是:在双方不能订立购房合同时,一方可以将认购书的内容视为买卖合同的内容,可以请求对方履行,或诉请裁判机关裁决并以裁决书作为买卖的依据。如果违约方不能履行,则违约方要赔偿守约方的损失,损失包括守约方的期待利益损失。

笔者认为,认购书只是一份预售人向买受人发出的订立本合同的预约,其法律效力仅仅只是使当事人负有将来要订立本合同的义务。购房者只要在一定期限内根据认购书约定的条款和日期有来和预售人签约购房合同的意图且真实地履行了其意图,则其行为实际上是履行了认购书予其约定的义务。至于购房合同双方有分歧无法达成协议,则属于另一法律行为,和认购书无必然的关系。认购书约定的定金,如果属于购房者无意前来和预售人根据认购书约定的主要条款洽谈购房合同签约,则预售人有权不予以返还。除此之外,预售人没有扣押定金的法律依据。此时的定金性质应属于解约定金,本质上也就是违约方向守约方赔偿的信赖利益损失。这种定金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定金的放弃和加倍返还而给予了当事人解除合同的权利和机会。

我们显然不能认为因认购书中对将来签约的本合同主要条款包括价款、付款方式、房屋面积、结构等都有明确约定而视为将来签订购房合同是对其的细化、补充或变更。如果真是具有这种功能,则认购书就成了合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来要签约的本合同其实只是对认购书的条款更详细的修改和协商而已。如真是这样,则岂不是将签约购房合同时间提前了么?预售人在提供购房合同同时标明购房合同签订后认购书即失效的条款又如何解释?

比如说,某买受人与预售人约定了在10日后要向预售人购买5个商品房,价格每平方米3000元。10日买受人如期前往与预售人洽谈,双方对数量和价格都没异议,但对违约责任却无法达成协议。此种情况下,预售人如因此以买受人违约而没收定金,则显然是缺乏法律支持的。

签约购房合同本身是一个独立的法律行为,当事人在合同的条款上当然可以反复磋商。如果由于合同的条款意见不一致,可视作无法达成一致而无法签约,约定的定金就应该退回,这并不影响购房书的法律效力。因为当事人已经履行了认购书约定的签约义务,只是因为双方就有关条款存在争议而无法达成一致协议,根据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是合同成立的核心条件,当事人当然有权放弃签约的权利。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以为在认购书中规定“因认购人过错不订立买卖合同时,定金由预售人没收”,以及“因预售人过错不订立买卖合同时双倍返还定金”的定金条款并非一定有效。因为此类约定含糊不清,且太过于概括性,实质上是抹杀了违约的种类、程度,根本无法起到督促当事人签约合同义务的特定目的,反而会给不法者有乘机预设定金陷阱之机会。之所以说并非一定有效,是因为这样笼统的约定,有可能把认购人无正当理由不与预售人签约购房合同的行为也包括其过错在内。如果确实存在这样的过错行为,则守约方当然有没收定金的权利,这点前面已经分析过了。

第四点,内部认购书的法律效力分析。

预售人在楼盘项目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前就开始进行认购,并与客户签订认购书,这种做法被称为内部认购。在这种情况下订立的认购书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是无效的合同。

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条规定,预售商品房应当符合的条件中包括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形式条件与其他实质条件,即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是预售商品房的强制性规定。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因此,未取得预售许可证明前所订立的认购书属于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无效合同,自然无法律拘束力。

认购无效时,预售人应当向认购人返还定金,同时预售人还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此时购房人是否应承担责任要再分析。如果预售人事先隐瞒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这事实却依然以“优惠政策”诱惑购房者签约认购书,则显然有欺诈之嫌疑。此时认购人并无过错,其所受到的损失(如利息损失、购买机会损失等),预售人应负全部责任。

如果认购人事先知道或者预售人已明确告之,则认购人也有过错,应负一定的责任。但笔者以为由双方各自对半承担或分担责任,有失公平合理原则。因为,认购书是由预售人一手制定且强制实施的,且其在出售其房屋之前有义务把法律法规规定的法定程序都履行完毕以保证其出售的房屋没有法律上的权利暇疵。这也是合同法规定出卖人应承担的义务,且他也应知道签约违背法律强制性的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与购房人签约一个无效的认购书,这首先就违背了诚实信用原则。因此,认购人只能承担次要责任,而主要责任应由预售人承担。此外,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十八条及四十二条规定,预售人还要承担行政责任。

第五点,签约认购书并非是法定程序,而是基于双方平等自愿之上的诺成合同。

预售人要求签订认购书这一程序,没有任何法律依据。有人以为《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二条和第十条之规定即是,但实际上以上规定是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签约之规定,且只针对期房而言。相反,根据《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商品房销售时,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受买人应当订立书面商品房买卖合同。”该条文并没有规定签订认购书是商品房买卖的必要程序。《合同法》和其它的行政法规对此也没有强制性规定。

因此,从法律上看,并没有必需要签约认购书之手续。购房者完全可以不签订认购书,只要认准了商品房,可以直接与预售人签订正式合同。不签订购书的不足之处是当当楼市处于卖方市场时候,当购房者确实看中某套房屋时有可能因没交定金而被预售人出售给他人。但在目前楼市逐渐趋向供过于求过程中,房源的充足会使该不足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5

2007年2月8日法院开庭审理此案时,罗间玩“失踪”拒不到庭,张富一人出庭。张富在法庭上辩称:他只为罗间在2004。年11月7日合同签订的当天(即罗间租用的那部分建筑材料)作担保,并未对罗间租用的全部材料作担保。而合同签订当天租用的建筑材料已归还给建筑公司,租金也已支付完毕,因此,他不应承担此案的民事责任。

江油市人民法院在审理中认为:建筑公司与罗间签订的租赁合同是有效合同,双方应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合同签订后,建筑公司依约向罗间提供了建筑材料周转,履行了合同义务。罗间在租赁期间未按照约定的时间支付租金和赔偿损失,构成违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支付所欠的租金并赔偿材料损失。张富为合同的履行作了担保,因在合同中没有约定租赁材料的具体数量和租赁期限,而担保书中也并未对担保范围、担保时间、担保方式等有明确约定,张富的担保应视为对合同签订后连续发生的租赁行为作了全部保证,张富所辩称的“只对合同签订当天租用的材料作了担保”的理由不成立,因此,张富必须承担此案的连带清偿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第一百零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一条之规定,江油市人民法院判决罗间在判决生效十日内支付建筑公司租金14.92万元,并赔偿材料损失费407元。张富承担此案连带清偿责任。此案受理费、诉讼费、保全费共计1.08万元,由罗间和张富共同承担。

本案点评:法院判决罗间和张富共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是正确的。

在本案中,存在两个法律关系,一是罗间与建筑公司的租赁合同关系;二是张富与建筑公司的担保合同关系。租赁合同是主合同。担保合同是从合同,担保合同依存于租赁合同。对于合同纠纷的审理,首先要审查合同的效力问题,合同必须符合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形式和实质要件,才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通过本案的审理,法官认定租赁合同与担保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义务人应依法履行义务,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应得到保障。这里需提出的一点是,担保合同必须是书面的,但书面形式比较灵活,既可以是保证人与债权人单独订立书面担保合同,也可以是在主合同中写上有关担保的内容,还可以是直接由保证人在主合同上签上“保证人某某”。我国法律对担保的方式规定有两种,一种是“一般保证”;一种是“连带责任保证”。“一般保证”是:主合同纠纷必须经过法院审理或仲裁机关的仲裁,并且对主合同债务人的财产已经执行完毕后,仍然没有赔偿够债权人的损失,才能进一步追究保证人的责任。而“连带责任保证”是债权人可直接找债务人或保证人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债务人或保证人一方向债权人赔偿损失后,可以找另一方分担相应的责任。“一般保证”必须在保证条款中明确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连带责任保证”认定。现实生活中的有些合同涉及到的标的比较复杂,合同履行的期限较长,保证合同应对保证范围作出明确的约定。如果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全部范围担保认定。本案中,张富没有了解担保书的内容是事实,但其作为保证人在担保书上签了名,就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此案提醒大家:自己的名字不能随便乱签,在任何文书上签名前,应看清楚文书的内容,一旦签上名,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十九条:“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第二十一条:“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6

林木买卖协议书范本1

甲方(出卖方): 乙方(买受方):

住址: 住址:

身份证号: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年月日,经甲、乙双方协商,甲方同意将本方所有权山林木材约 亩,价值 万元的 木材卖给乙方砍伐运输,特订立此合同:

一、甲方所卖 林木山地点在 、东 为界;南 为界;西 为界;北 为界;为 亩。 (详见地图笔线标示)。

二、甲方以 元的价格把本方所有权山林 木材约 亩林木卖给乙方砍伐运输。

三、林木采伐许可证由乙方负责办理。并协调相关单位和当地群众关系。

四、甲方责任:

1、甲方拿出原订立林木山地及山林权属证书版图合同,协助乙方到当地乡镇政府林业站查询木山所属权是否属实,除此之外,甲方不负任何责任。

五、乙方责任:

1、乙方应在合同签订时先交定金元,其余在合同签订后付清剩余款项共 元整人民币,如果乙方迟延交付,按每迟延一天加收 计算,款项付清后乙方才可以开始砍伐林木。

2、乙方要及时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不能无证砍伐,否则所有责任由乙方自行承担。

3、乙方砍伐运输期间在林区或乡路等与当地群众发生纠纷或需要赔偿等一切责任均由乙方负责。

4、在林区砍伐施工所出现的安全责任由乙方自负与甲方无关。

5、在砍伐期间发现有林木被盗等情况,由乙方自行承担。

6、乙方应在合同签订之日起月内砍伐完毕。

六、甲乙双方不得借故中途终止协议,违约者应罚违约金 元给对方,乙方按期限不能完成砍伐林木的每超一个月(不足一个月按一个月计算)应付给甲方误地费 元。

七、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并具有法律效力,采伐结束后本合同自行作废。

甲方签字:

身份证号码:

20XX年 月

乙方签字:

身份证号码:

20XX年 月 日 日

林木买卖协议书范本2

甲方: 身份证号码: (以下简称甲方)

乙方: 身份证号码: (以下简称乙方)

为充分发挥种植森林树木的经济效益,依据国家《森林法》及有关规定,甲方愿意将自种植的速生桉林木出售给乙方砍伐。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共同商讨,本着互利互惠,公平的原则,特签订本林木购销合同书,并以此合同为凭,促使双方按照合同条文共同遵守。

一、购销林木地点

甲方愿意把自种在东门镇那江村西甲屯约190亩速生桉林木出售给乙方砍伐,所得木材为乙方所有。 甲方向乙方出售的桉树木总价为463000元(肆拾陆万叁仟元整)最新林木购销合同范本最新林木购销合同范本。

二、本次交易交款方式分二期:第一期为签订之日,乙方需付给甲方人民币230000元。第二期为砍伐工人进场20天内乙方须付清给甲方余款233000元(如果乙方进场未到20天,但砍伐树木已到一半时乙方也须付清给甲方余款233000元)!。

三、砍伐时间:自合同签订生效之日后,乙方自行申请砍伐证指标,乙方必须在春节前砍伐完,如有那巴道路硬化工程影响可以延期至2013年3月底。

四、甲方发包的林木权属必须是甲方的,如林木权属有纠纷的由甲方负责出面解决,该费用由甲方支付,由此造成乙方经济损失的,由甲方向乙方赔偿所有的经济损失。

五、有两片林地中间一片空地如不得开路,甲方要退还乙方2000元,作砍工费。

六、本合同如有不尽事宜,经甲乙双方协商后作出补充条款,补充条款生成后经双方签字认可,补充条款与本合同享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最新林木购销合同范本合同范本。

七、以上合同条款,甲乙双方均不得违约,若有一方违约,则须负责赔偿违约金伍万元给另一方。

八、本林木购销合同书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

乙方签字: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7

2011年6月10日,郑州市二七区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该公司向张某支付2011年9月的工资1840.51元,以及2011年4月10日至12月22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10567.43元。

该公司不服,认为双方没有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手续的主要原因是张某拒绝签订,故不同意支付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10567.43元,但同意支付2011年9月份的工资1840.51元。于是,该公司向二七区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一审判决: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该公司申请证人李某、连某出庭作证。李某、连某证明在2011年六七月间曾经接到过公司人事部的电话,通知张某去签合同,李某将此通知转达给了张某。但对于张某不与公司续签的情况,该公司缺乏证据说明,法院认为该公司仍应负有提示张某续签的义务,且直至张某提出辞职时,公司也未采取任何措施履行此义务。二七区人民法院遂一审判决该公司向劳动者张某支付12407.94元。

分析:

焦点一:未续签劳动合同应由谁负责?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规定,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实践中,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续订劳动合同时,也应当充分体现双方协商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续签劳动合同应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的责任,未签订劳动合同应当由形成未签订事实的过错乙方来承担不利后果。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并与劳动者补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者不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终止劳动关系,并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支付经济补偿。注意这里的两倍工资起算时间为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的次日,截止时间为补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前一日。

本案中,公司在电话通知张某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手续未果的情形下,应当立即书面通知张某终止劳动关系,不应再继续使用张某,使事实劳动关系存续。但该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公司主动通知张某办理劳动合同续签手续,无法举证张某不与公司续订的情况,所以,应当承担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依法支付2011年4月10日至12月22日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差额。

焦点二:如何规避未签订劳动合同的争议风险?

我们根据多年的办案经验,提醒用人单位特别注意依法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严格按照法定时间,控制签订劳动合同的周期。初次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用工之日起30日内;续签劳动合同,也不能超过原劳动合同届满的次日起30日。

第二,准确判定关系,避免合同延迟签订。用人单位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做到依法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避免因关系判定不清而延误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

个人签订责任书篇8

大家都知道,招标采购人发出的招标公告是要约邀请,投标人针对招标文件的内容进行响应是要约,招标采购人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并发出中标、成交通知书是承诺。在承诺生效问题上,我国《合同法》采用“到达主义”。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的,承诺到达的时间适用我国《合同法》第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即:要约到达受要约人时生效。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收件人指定特定系统接收数据电文的,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未指定特定系统的,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视为到达时间。我国《招标投标法》规定,开标后,评标委员对各个投标人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审,从中确定合格的中标人;定标后,应该招标采购人应该向中标人发出书面的中标通知书;根据政府采购法的规定,不论是通过那种政府采购方式,定标或确定成交结果后,都应该向中标或成交供应商发出书面的中标、成交通知书。两部法律都规定了中标通知书发出后即具有发生法律效力,这又不同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我国的招标投标活动和政府采购活动对于承诺的生效时间是采取“发信主义”。所谓承诺的“发信主义”,是指承诺在承诺通知发出时生效。“发信主义”更适合于招标采购方式的特定情况,因为采取“到达主义”,如果中标或成交通知书在送达途中丢失或延误,那么将影响到招标采购过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同时也不利于及时约束供应商或承包商,为了使中标人或成交供应商承担起签订合同的义务,受到采购合同的约束,从而更好地保护采购主体的权利。所以,我国招标采购合同的订立中,规定了承诺生效时间依“发信主义”,而非合同法上的“到达主义”。这也就意味着合同法中有关承诺的撤回等规定,不适用于招标采购。根据合同成立是否应以一定的形式为要件,合同又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所谓要式合同,是指应当或者必须根据法律规定的方式而成立的合同。由于政府采购涉及到财政性资金的合理使用和公共利益的维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如果双方当事人还没有签订书面的政府采购合同,说明合同关系还没有成立,也就不能按照合同的约定要求违约方来承担违约责任。这样以来,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即生效的法律规定?笔者认为,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对招标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所产生的法律效力并不是政府采购合同成立的约束力,更不是生效合同的法律约束力,而是拘束招标采购人和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约束力,对这种法律强制力的违反所承担的不可能是违约责任,而是合同订立过程中的缔约过失责任。倘若我们认为,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即构成政府采购合同,则有悖于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四条的规定,采购主体与中标、成交供应商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通过书面的形式签订政府采购合同这一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就徒具形式了。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为无效合同。所以笔者认为,从现行法律规定来看,如果发生采购主体拒绝签订书面合同的行为,一方面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另一方面还必须承担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如果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政府采购合同,所承担的只能是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

也许读者会问,为什么采购主体与供应商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不是等同的呢?笔者认为,这要从我国政府采购的立法宗旨和采购当事人不同的权利义务开始谈起。虽然政府采购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客观上还是存在着不平等,众多的供应商始终是弱势群体。由于采购主体掌握着公共权力,对于供应商的资格、采购方式、采购程序、评审专家等享有选择的权利或称权力和确定中标、成交供应商的权利或称权力,为了对这种权力或称权利有所限制,我国《政府采购法》规定了采购主体许多的义务。这些义务集中体现在法律责任这一章节里。这一点完全不同于我国《招标投标法》。在《招标投标法》这部法律中,招标采购人享受更多的是权利或称权力,而投标人承担更多的是法律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第六项规定,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不与中标、成交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那么根据违法情节轻重不同,采购人或采购机构应该分别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等民事责任和警告、罚款等行政法律责任。而对于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书面政府采购合同的,法律没有规定中标、成交供应商应该承担行政责任。虽然我国财政部2004年8月11日出台并于同年9月11日起施行的《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第七十五条规定了中标、成交供应商拒绝签订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但这是一部行政规章,由于违反上位法的立法宗旨,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规定,行政规章与法律相冲突的内容无效。又根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政府采购合同适用合同法。采购人和供应商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应当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以合同方式约定。由于我国立法已经非常明确地表明,政府采购合同不属于行政合同,故中标、成交供应商不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部门无权对中标、成交供应商的违法行为作出行政处罚。否则,行政主体就违反了处罚法定原则。这样以来,中标、成交供应商的违法行为是否就不承担法律责任呢?回答自然是否定的。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由于其所具有的严肃法律效力,中标、成交供应商放弃中标、成交项目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不是属于政府采购项目

的中标,根据我国《招标投标法》的规定,中标人不执行中标通知书的义务,应该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即:中标人将中标项目转让给他人的,将中标项目肢解后分别转让给他人的,违反规定将中标项目的部分主体、关键性工作分包给他人的,或者分包人再次分包的,转让、分包无效,处转让、分包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招标人与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合同的,或者招标人、中标人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的,责令改正;可以处中标项目金额千分之五以上千分之十以下的罚款。中标人不履行与招标人订立的合同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给招标人造成的损失超过履约保证金数额的,还应当对超过部分予以赔偿;没有提交履约保证金的,应当对招标人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我国法律对于政府采购合同的性质已经有明确的定位,即属于民事合同。根据我国《立法法》的规定,特别法优于普通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普通法;新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旧法。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颁布时间都晚于《合同法》,而《招标投标法》则早于《政府采购法》,我国《合同法》相对于前两部法律,为普通法。我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关于要约承诺的规定、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等方面规定,都不同于我国合同法,前述已经分析过,所以应该优先适用于特别法的规定,但特别法没有规定的,应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我国《政府采购法》在确定政府采购合同为民事合同的前提下,对政府采购合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概括性的原则规定,即采购人与供应商之间在政府采购合同的订立、合同效力、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合同终止、违约责任等方面,必须按照合同法的规定执行。由于政府采购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采购的目的是为了公共事务,政府采购还具有维护公共利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抑制腐败等功能,因此,政府采购合同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民事合同。所以,政府采购法在明确适用我国合同法的前提下,对政府采购合同订立、效力、变更、终止等有关特殊问题作出了必要的规定。对于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主体或者中标、成交供应商不执行相应义务的,前者应该承担行政法律责任和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或者侵权的民事责任,后者必须承担缔约过失民事责任或者侵权的民事责任

在采购主体或者供应商不执行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的义务,必须会侵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和一定的财产权。相对方的损害事实和违法行为人的过错,实际上是存在缔约过失的民事责任和侵权民事责任的竞合。选择诉讼请求时,应该根据所掌握的证据材料、相关法律规定,不同的个案采取不同的方式为宜。受害人可以根据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提出缔约过失民事责任赔偿,也可以援引我国《民法通则》有关侵权的法律规定来主张自己的财产权利和其它关联合法权益。如果提出民事侵权诉讼,需要符合民法关于一般侵权的四个构成要件:即要有损害事实、加害人的行为违法,损害事实与违法行为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人主观上存在着故意或者过失的过错。由于侵权诉讼,取证和举证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笔者认为,还是从缔约过失责任来主张更为稳妥有效。缔约过失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因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不成立,给对方造成损失时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缔约当事人因签订合同而相互接触磋商,至合同有效成立之前,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我国《合同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确立了缔约过失责任制度。缔约过失责任应当具备一般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其一,行为人实施了违反契约阶段所负的义务。在缔约阶段,通过政府采购活动,确立了当事人为缔结契约而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关系即信赖关系。双方在采购方式和采购程序中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若当事人一方背离了这一基本义务,破坏了正常缔约关系,就构成了缔约过失责任。其二,必须造成对方信赖利益的损失。缔约过失行为破坏了契约关系,因此而引起的损害是指相对人因信赖政府采购合同会有效成立却由于合同最终不成立或无效而受到的利益损失,即信赖利益损失。但这种信赖利益必须是基于合理的信赖而产生的利益,即在缔约阶段因为一方的行为已使另一方足以相信政府采购合同能成立或生效。其三,行为人必须有主观过错。当事人在缔约阶段实施违背契约义务的行为是处于故意或过失。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对政府采购合同最终不能成立或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负有过错,就应当承担缔约过失民事责任。并且责任的大小与过错的形式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因为缔约过失责任已造成他人信赖利益损失为承担责任的条件,其落脚点在于行为的最终结果,而非行为的本身。其四,行为人的缔约过失行为与相对人的信赖利益损失之间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即相对方的信赖利益损失是由行为人的缔约过失行为造成的,而不是其他行为造成的。缔约过失责任的赔偿范围应为信赖利益的损失。其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而直接损失主要包括:1、缔约费用,如为了订约而赴实地考察所支付的合理费用;2、准备履约和实际履约所支付的费用;3、因支出缔约费用或准备履约和实际履行支出费用所失去的利息等。间接损失主要包括:1、因信赖利益而放弃的获利机会损失,亦即丧失与第三人签订合同机会所蒙受的损失;2、利润损失,即无过错方在现有条件下从事正常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损失;3、其他可得利益损失。司法实践中,适用缔约过失责任判令缔约过失方赔偿损失,应实行完全赔偿原则,即受损害人遭受的全部损失都应由缔约过失方予以赔偿。

上一篇:病假证明范文 下一篇:在校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