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感言范文

时间:2023-09-30 05:10:23

开学感言

开学感言篇1

我是“文革”前最后一届小升初搞升学考的学生。那是1965年6月,小学升学考那会,作文考题是《我要做毛主席的好孩子》和《向雷锋同志学习》,二选一。这样的命题让13岁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在不易。我平时作文是不错的,但临场犹豫,写了前一题,最后难以收尾,只好放弃,重写第二题,直到终场才匆匆写好,这样成绩就不会出色了。而平时数学不出色的我,恰遇那年题目在我把握之中,却得了100分。顺利考取苏州一初中后,歪打正着,被孙玉骥老师选为数学课代表。

文革不久,1966年期中考试后就停课闹革命,我初中只读一年,就算毕业。随即上山下乡,十年光阴蹉跎。幸亏我1971年3月不到19周岁,就当了乡村教师。为了保住教师饭碗,只好自强不息,自学数年。获得大丰县中师毕业证书。1978年5月调回苏州,继续任教,继续进修,1979年在新苏师范,以班级第一的成绩,再次获得江苏省中师毕业证书,毕业证号为001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下乡回城知青自学风气很盛,作为教师,我觉得中师毕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参加了1979年高考,结果数学不过关。随即参加邓小平为名誉校长的北京大学自修班,在苏州大学辅导站学习三年,获得大专证书。又马不停蹄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攻读二年,获得南京师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成为当时平江区第一个返城知青大学生。

1986年七月完成中文自考本科时,我34周岁,人生路上渐渐显山露水,先是在苏州小学教师语文知识竞赛中独占鳌头,获得个人和团体双冠军。那一年,为了纪念苏州市建城2500周年,文物法公布一周年,苏州市文化局和电视台联合发起“苏州历史文物知识大奖赛”。我恰出于考试刚毕业的最佳状态,很顺利地通过初试、复试,进入电视直播决赛,最终口误,屈居大赛第二名。(直到今天,许多的当年学生活亲友都会提起我参加电视决赛的话题)

组织这次苏州历史文物知识大奖赛的组委会主任是谢孝思先生,他在现场亲眼观看了这次决赛,对坐在身边的嵇同耀先生说,不错,联系他参加苏州民主促进会吧。嵇同耀先生是原苏州市实小校长,我的进修院校导师,1987年,我加入了苏州民进。不久,让我当了苏州小教支部支部主任。

当了苏州民进支部主任后,我常和民进前辈一起活动。多次去谢老家观看他和夫人刘淑华的挥毫作画,去嵇同耀先生家探讨苏州史志和教育等,与苏州吴门画苑主任潘国光、顾荣元等联合作画。我去装驾桥巷残粒园看望吴养木,吴先生陪我在园中散步介绍。1991年张辛稼去世,我单独去金太史巷张宅吊唁,辛稼先生女儿张钟接待了我。

1991年4月22日,叶圣陶研究会首次研讨会在苏州举行。至同月26日,我一直参加了这次活动,见到了雷洁琼和费孝通、孙起孟。参观了叶老早年从教过的市一中、甪直小学、干将小学;谒拜了叶圣陶墓,参观了叶圣陶纪念馆。会议期间,雷洁琼主席来到市委会机关看望基层干部。那天,我事先得知消息,专门去理了头发,穿戴整洁,到市委会堂,和雷主席一行领导握手见面,一起合影。那张集体合影照,我一直妥为收藏,视为珍宝。

开学感言篇2

什么是语感呢?最普遍的认识是语感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自然认为要培养语感,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能力。这是不错的。但是,如果更进一步问,这种对语言的感觉是一种纯感觉的东西还是渗透着理性的光芒的照耀?如果语言是一种纯感觉,那么,我们只要让学生大量的阅读作品就可以培养起学生的语感。但是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又做什么?语感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对语言的一种感觉能力,而是语言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一部分,和学生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语感才能培养起来。所以,语感不仅仅是一种对语言的感性认识,更是一种理性认识,而且这种理性认识站着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语感看起来是人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是没有感性认识的。其实质是人类透过现象认识到语言的本质,是对语言的本质性把握的一种表现。现代语言学认为人活在自己的语言之中。为什么?就是因为我的语言就是我的本质的确证。也就是说人的语言是人的生命。一个人的语言有多广泛,他的认识范围就有多广泛。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不重视语感的培养,或者把语感的培养作为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似乎语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有些老师认为语感的培养主要靠朗读,分析只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是大错特错的。语言的感觉需要学生大量的语言积累,需要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来培养,实践是语感培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更真切地去认识语言、体验语言、感受语言。文本语言也是作家生命体征的表现,是作家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如果我们就语言而语言,作家的生活、作家的认识、作家的感受、体验进入不到学生的视野中,进入不到学生的思维领域,那么,学生和语言就始终还是隔着一层,学生语感的培养也就会落空。语言的学习要靠学生在语言的具体运用中来体会、玩味,在具体的情境中来感受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学生才能建立起对语言的敏锐感。

鉴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要在朗读上下功夫,更要让学生分析品味,体会出个中滋味,领悟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这样,他们的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语感是学生对语言的一种心领神会。语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的一般感觉上,而是要深入语言内部,把握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在特定情境中的含义韵味。学生只有体味到语言的韵味,把握到语言运用的高妙,语感才能真正培养起来。具体做法是:

首先,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语感。语言是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语言是作家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的结果。要体味语言运用上的高妙,不能离开生活,不能离开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只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然而,要真正理解作家,体味作家所反映的生活中的情感,还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来体验、玩味。要调动起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验作家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任何语言都离不开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语言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显出好坏。我国古人就十分重视对语言的玩味,十分重视妙悟的作用,就是最好的证明。可以说悟抓住了语文的特点,是阅读教学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谓悟为当行,为本色,就是这个意思。首先学生要进入作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之中来体验感悟,看作家面对曾经的生活图景,用怎样的方法,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生活图景。学生在这个领悟过程中,就会形成对语言的感悟,语感就会随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我们过去只是讲解,却不重视体验和感悟,结果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始终不能形成。同时,我们的讲解始终和学生隔着一层,学生走不到作家的内心世界,难以体验和感悟语言,始终和语言隔着一层,随意语感的形成也就是不可能的。

其次,抓住细节培养语感。语感体现在作家的描写上,特别是细节描写,更可显出作家语言的高妙。我们就是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抓住细节描写,体验感悟,通过细节性的动作来感受语言。时间长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语感自然而然就会培养起来。一个比喻,一个动作,在特定的情境中,才能显出其特定的含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这些细节进行深入的研究,仔细的玩味,让他们知道这一个字、一个词的好处在哪儿。这样,学生在写作中就会自觉不自觉来进行细节描写。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对这样的细节也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趣,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再次,通过联想和想象来培养语感。古诗文语言精练,想象丰富,意蕴深厚。要体验语言的高妙,就要通过作家所描写的意境来体验。而意境需要展开联想和想象。通过作家所展示出来的景物,填充那些没有展示出来的空白点。这是语感培养的重要方面。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意“闹”字境界全出。那么这个“闹”字好在哪儿,就需要学生根据春天百花开放,春意阑珊,繁花似锦的景象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百花争艳,春意阑珊的春天美景图。学生很快能体会到这个“闹”字的妙处。通过这样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对诗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起来了。

总而言之,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这样,语文教学的效果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开学感言篇3

一、审美性

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审美性、要给学生以美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所谓审美性,也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内容美是指老师的思想正确,深刻,富有哲理,语言文明,谦逊,坦诚,磊落,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之感,形式美是指老师用词准确,表达得体,修辞新颖,语言和谐,语调自然。但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的内容美和形式美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更显出语言的无穷魅力。因此,课堂上,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性具体体现在音乐美、形象美、趣味美三方面。

音乐美: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要是学生感受到教学语言的音乐美,老师的语言一定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轻重缓急,和谐得体。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语文老师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消除方言土语,追求纯净秀雅。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也只有普通话高低升降的错落变化,才使语言更富有音乐美。其次,语文老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准确无误,言简意赅,重点突出,明白流畅,凝炼生动。其三,语文老师的语言要富有变化,快慢得当,轻重有度,疏密相间,张弛适宜,有板有眼,不可矫柔造作,虚张声势。给学生一个轻快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有一个自然和谐的感觉。如入仙境,如听仙乐,这就是一种听觉美感。美妙的音乐,听之使人陶醉,富有音乐美的教学语言,不但可以使学生如痴如醉,而且还可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欣赏的能力。

形象美:文章的意境,诗歌的感情,是需要教师通过口头语言把它们渲染描绘出来,使学生步入作品的情景之中,从而受到教育和启迪的。因而语文教师的语言既要规范易懂,还要富有形象性。所谓教学语言的形象美,是指语文老师在描绘事物时要绘声绘色,惟妙惟肖,具体逼填,新鲜活泼,三言两语就能把事物的主要特征勾画出来;讲解分析时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容易,化静止为动态,化平淡为神奇,把作品的艺术形象真实地再现出来,给学生以美感,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趣味美: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语言,不仅要富有音乐性,形象性,还要含蓄幽默,妙趣横生,言尽意达,语有尽而意无穷。如,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插入一些颇有情趣的短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思的典故,妙语连珠的精彩演说,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大脑的疲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诙谐俏皮之中,启迪了他们的心智,滋养了他们的心灵。所以,语文课堂上多彩多姿的教学语言,既体现了一个教师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思维敏捷化能力,又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乐观向上,爽直幽默的个性。

二、情感化

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富有表情动作的语言表达,是情感信号智能的标志,他补充体验,使体验更容易为他人所感知。课堂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化,语言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如此。以"情"感人是语文课的重要特点,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诚然,教学要讲究科学性和逻辑性,但科学性和逻辑性的力量有时却不能"征服"学生的的心,而语文教师负载着浓郁炽烈情感的语言描述,却能使学生潸然泪下,震颤心灵。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彩的教学语言,不但是学生从形式上感受到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丰富情感,而且从思想内容上也捕捉到了作者与时代脉搏的跳动。反之,缺乏情感的教学语言非但没有活力,而且也没有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很难引人入胜。当然,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多方面的。如,语文课上,我们提倡美读,叶对陶先生有段论述:"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递出来……激昂之处还他个激昂,委婉之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的劳动,教师在反复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感情脉搏的基础上,通过声音并茂地朗读,把文章的意境和内涵出神入化的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不但了解作者在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叶圣陶语),与老师也声息相通,共同沉浸在作品的情感意境之中,又如,教师讲课时用富有感彩的语言,根据教材的思想内容,该喜则喜,该忧则忧,该怒则怒,该悲则悲;对不同情调的课文,教学语言或激情奔放,或含情脉脉,或直抒胸臆,或委婉含蓄,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对假、恶、丑无情鞭笞。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他们感情的波澜,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读课文要读出其中的真情,象话剧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台词一般,深深地进入角色,运用抑扬顿挫的语言技巧,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讲教材要讲出实感,讲出声色。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不能光从理念上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从感情上给学生以感染,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扉,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美感。

开学感言篇4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言语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众所周知,我们对母语的语感可谓强,举手投足或三言两语,我们即可领悟到别人所传达的表意和含义,意和境的情感体验非常真切。基于这一观点,教师对学生的英语语感训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通过创设听说环境增强语感

培养语感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环境。在我国学生缺少自然的英语环境,所以,要想增强语感,就需要尽量多地创设英语环境,特别是英语听说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沉浸在英语听说的环境中。在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尽量使用英语。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适当用汉语解释,最好能用肢体语言配合,再通过多次重复让学生领会老师的意思,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急于用汉语告诉学生。在课上还可以通过英语课前演讲、复述课文、背诵课文、课堂上讨论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习惯,提高口语能力。情境的创设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折射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用英语作为思维工具感悟。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真实感悟,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情景的创设利于语感的感受,须注意情境要新颖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要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特点,要切合语言交际的实际,来激发其交流信息的愿望和兴趣。

二、通过朗读背诵方式培养语感

教师可先利用“朗读”的教学手段。朗读是一种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用舒缓、高昂、愉悦、抑扬顿挫等语气变化,抓住关键字眼,突出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出作者的意图,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从而加深对语言的感受,逐渐品出文中之意,悟出文中之理,感受文中之情。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库存,又陶冶了情操,训练了语感。朗读所达到语言的熟悉程度,对背诵是一个很好的准备。笔者认为,学生经过不同类型的模仿背诵之后,不但可轻松地将学习内容记住,而且能创造性地将所学的语言内容进行发挥,扩展运用。模仿背诵的教学方法有三,首先是机械模仿。机械模仿是指对新的语言材料不做任何变动的直接模仿,是语言操练中最初级、最基本的形式,其目的是进行最基本的语言训练,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再次是“循环模仿”,即对学生以前所学的语言材料在某一特定的场合加以重现的训练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已识记过的东西给以反复强调和运用。让学生达到出口成诵的地步,但教师要注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背诵,在品中积淀语感,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三、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语感

这里重点提交际文化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等俗套。另一方面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话、禁忌语等词汇的运用。教材中每单元都安排了一个话题及交际功能题目,改变了过去使用的中学教材有关跨文化背景知识不多的情况。教师要把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融合为一体。文化教学不是凭空介绍一些抽象的思维习惯或文化理论,而是要结合所学教材和语言知识、结合不同的语境和不同交际对象来展开教学。要特别注重实践性,强调学以致用。教学中要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要求实际导入的文化知识应与所学的语言内容日常交际密切相关。

四、通过展开丰富的课外活动强化语感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展开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如设立校内和班级内的英语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可结合本日和本周所学知识加以模拟运用,鼓励其有感而发。还要组织班级英语故事比赛、年级英语演讲比赛等,组建英语兴趣小组,教师还应该通过带学生集体观阅英语杂志及其中的演讲比赛,从而增强学生展示、交流的欲望,让学生体会有感而发、有感可发,强化语感。

五、通过听力方式培养语感

通过上听力课,安排好听说训练,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听、理解、模仿逐步产生对外语的良好感觉。让学生多阅读短文或者原版文章的节选。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师让学生做许多语法练习,这是必要的,但是不能只停留在从语法到语法的练习上。在学生的语感还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过多地强调语法练习,会使一些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习外语的兴趣和效果。学习任何语言都要有语言环境,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短剧,用英语讲述短小精彩的故事,通过交流有效地增强语感;举行适当形式的竞赛。学生都有自己比别人强的心理,参加小型比赛,如:听力、朗读、讲故事等。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随时准备提取大脑中储存的信息,竞赛中思考、表达的过程又是对平时知识集中、概括的过程,这样便增强了语感。

六、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语感

这就要求教师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先训练组织课堂的日常用语,如问候、礼仪、值日报告等。后训练用英语教学的语言,做到“Speak English in Class”。其次,课堂上开展各种听说活动,创造学生的英语学习氛围,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互动,让学生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形成语感,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而不增加负担,不失乐趣,同时陶冶情趣。

七、通过写作训练方式培养语感

多读、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对于学生来说,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更有助于语感的进一步发展,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英语,培养语感,就要注意笔头训练。英语的写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机械的写,如默写和听写,另一个是创造性的写,即写作,写作是对听、说、读的最好反馈。写作训练对于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可以从简单的看图写作入手,逐渐要求学生摘抄、记录自己在读书过程中学习到的优美的语句,养成写英语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养成用英语思维的能力。

开学感言篇5

关键词:语感;思维;阅读;鉴赏;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4.1

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恰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因而,语感在日常教学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 加强语感的训练

语感的训练,应开始于整体语文感知阶段,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要,作者的所见、所思、所爱、所恶都是通过语言文字信号传达给读者。这就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天地。设置特定的语言氛围,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感情、思维进入到课文所提供的感性世界中。这种语感训练的最好方法是多种形式声情并茂的诵读。课文《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的泛读,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思想感情。欣赏配乐朗诵《雷电颂》等名篇,能体会出诗人热爱祖国,至死不悔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意志。

语感的训练,要贯穿在阅读理解的全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扎扎实实地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语段,确切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同时,要善于利用文章本身的思想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带表情做朗读示范,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被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的优美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最重要的语感训练是引导学生把词法、句法、表现手法等知识迁移到所感受的语言材料中,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例如《守财奴》一文作者描写葛朗台的眼神,“久久地盯着”的“盯”字,“扑向梳妆匣”的“扑”字,形象地刻画了葛朗台的贪婪、冷酷、蛮横的性格。通过典型词句的分析,使学生自然感觉到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 注重语感的培养

语言感受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是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

得到积累。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深刻体会到读书的重要性。学生对文章意韵的理解,内涵的品味,都是通过阅读感悟出来的。品味语言的过程,其实就是形成语感的过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所积累的词语并不单纯地依靠字、词典,他们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语言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到的意义大多是明确的、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往往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要表达的特殊意义、深刻内涵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称之为“个体性”。

鉴于语言的“共同性”和“个体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汇积累作为语感培养的基础,然后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词汇积累不断增多。另外,注重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中学生面对的新词语可能很多,初读时可能不懂,必须经过多次、反复地训练运用,才可以理解。这样日积月累、不断增加,语言的感受力也就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 领悟语感,积淀语感

语文课本上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指导学生朗读成诵,让他们真切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揣摩文章语气、情感的变化,体味文脉的起伏文气的贯通,进而充分吸收文章精华,使他们便于学习借鉴。因此,要注意在教学内容的挖掘上下功夫,使学生领悟语感。

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语言交际的能力。

人们常说,学语文主要靠悟,这话不无道理。悟要靠大量的接触语言材料来感受。感受是悟的前提,悟是积累、运用的关键,悟是灵魂。有了学习语言的悟性,就有了感受语言的“内力”,就知道该积

累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就懂得分辨语言运用中的优劣高下,就能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语感的培养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外,还可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口述新闻或社会焦点问题,既训练学生听的能力,又开阔学生的视野;开辩论会来培养多说的习惯,还可以进行报刊资料剪辑,积累资料,抄写精彩语句,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语言,积淀语感。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强化语感。

开学感言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应用

汉语言文学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即汉语言学以及文学,作为研究我国语言的最基础学科之一,其包含内容包括民族文学、世界文学、中国文学等等,包容性非常之强。汉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语言意境学习。意境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可以高于生活,能够更加深入的刻画作者的内心世界。提升语言意境分析能力能够帮助理解作者内心,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概述

(一)语言意境的特点

就大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言,汉语言的语言意境一般来自于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大学生可以在生活化场景中感受文本中、人物角色中所表达的丰富的感情。大学汉语言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指引学生们把文本中人物的神态、情感、动作及语言分辨清楚,让学生体会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学生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来学习文本,才可以真正地、有效地领会汉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意[1]。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大学史上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80年代以后,汉语言文学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特点主要有,专业性强,从源头来阐述文字的形态和形成。例如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专业,分析字形,字音,发音的由来以及甲骨文的原意,让学生对文字有更加透彻深入的了解。将文学作为一种体系来研究,文学有什么特点,文学有什么规律,而且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哪些还有发展规律,系统的理清历史脉络,逐一讲述历朝历代的文人诗作和背景环境,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语言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侧重于在汉语和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广博的文、史、哲的知识基础。

二、汉语言文学语言意境的研究意义

(一)提升语言素养

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重要基础就是对语言的了解,汉语言文学是由需要组成的。它的组合是自由的,正是它的这些由作者的自由组合还形成了各种意境,想要深刻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必须熟练掌握语言技巧。提高语言素养,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很重要意义。

(二)提升鉴赏能力

我国的文学典籍中,往往都蕴含着一些深远的意境,文学作者通常是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意境来承载,而这种意境都是以语言为载体呈现出来的。只有体会到文学作品中意境的表达,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作品蕴含的意义[2]。因此,想要对文学作品意境的体会,必须要提高自身对语言和意境的赏析水平。然后结合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提升写作能力

学生通过专业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不但可以丰富语文知识,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语言和意境是一个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熟练掌握语言和意境的分析掌握,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四)了解传统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汉语,中国历史,中国文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不同历史,可以体会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风格,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含义,更加具体的了解我国的深远文化,并且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

三、语言意境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

(一)创作富有内涵的文学作品

创作来源于生活,一些文学作品的意境所表达的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古人,壮志未酬,生活艰苦可以写诗;游山玩水,饮酒叙旧时可以写诗,都是源于对生活的体验。加上自己的思想,往往创作出来的作品,给人带来极大的精神震撼。热爱生活,感受生活,通过自己的思想,加上情感使所创作品具有情感灵性。

(二)总结语言规律

我国是人口大国,存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差异,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说普通话,一些地区的方言充满它们独特的魅力,但是普通话还是大多数地区所使用的。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就是为了很好的应用语言,还可以了解我国各族语言文化历史,总结出语言规律,将其带到生活中去,以便更加深入的对我国各族历史文化深入研究[3]。

(三)抒感,积极创新

据有关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方面要确保学习要求的多元性,让大学生得以自由适应各类文字类型;在阅读中,要学会提取信息、求解问题和思维的加工;从文本的情感中实现对社会与自然的责任感的培养,保证大学生拥有完善的价值观、健全的态度与情感;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4]。据此可见,教授大学语文课程时,不能只是单一的进行信息的加工,还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完成教学方法的制定,确保学生们在学习语文时实现意志、情感和整体认知方面的提升。在大学阶段语文课程往往有着非常明确的内容和主题思想,这便要求开展教学时力求更多地运用和课程关心密切的素材作为导入该课程的手段,此种导入手段可以确保在愉悦的氛围下很快进入正式的课程教学,保证学生尽快进入高效学习状态。将这些作为教学的基础,教师还要让大学生对文本中的情感以及自己的感悟进行表述。此方式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心感觉的指引对情感进行认知,接着与教师产生共鸣,进而导致大学生能够真正按照情感体会来学习正课。善于针对文本内涵进行挖掘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按照教学内容安排与其对应的问题,并以设定好的问题为根据与学生们展开相应的情感交流。因此在展开教学时,学生们针对课程的体悟与认知就不需要受到段落、词句等语言表达形式约束,更需要在情感感受的前提下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间可以通过对文本情感的体会、对文本内容的学习来领悟文本深刻的内涵。如果师生在开展大学语文的学习活动时没有将情感教育进行重视,那么很容易导致课文的解读走向歧途。大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文本内容还是文本结构上均为编撰成员的心血,对他们的工作成果,我们需要充分尊重,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将普遍价值和文本的丰富性、多元化间的关系进行妥善处理。当学生与教师都尊重文本的情感、热爱文本的内容,才能够对文本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详细了解语文教材能够发现,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生活方面都非常贴近生活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内容丰富。这些课程内容在情感、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很多方面都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这能够有效保证语文课程往往将教学认知作为开展教学的核心以及主线。所以,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也需要深入且全面地对文本意蕴展开研究,确保学生们在价值观念观以及感受能力等方面有更高的情感领悟境界。由于大学生主动性较强、感受丰富,所以通过此种方式展开教学会比单纯的知识讲授有更强的说服力[5]。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在解释某个词语含义的时候,鼓励同学们来讲述他们生活中经历过的与这个词语的含义相关的或者是通过这个词语想起来的事情,再从内心出发去感受这些事情记忆深刻、感动人心的地方,通过语言将其表达出来。

四、提升汉语言文学中语言学习和意境分析能力的方法策略

(一)强化基础能力,加强朗读训练经常进行朗诵有很多好处,它可以提高同学们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由于通过朗诵能接触到许多文学作品,还能提高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默读、浏览只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低级阶段,真正要达到高效率的学习语文是必须要经过朗诵的。朗读可以使我们的耳膜受到较强的刺激,再加上视觉的高度集中,就可以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培养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此外还得注意:语调要自然,通过对语调的把握,可以准确表达出作品的思想内容。朗诵是一门言语艺术,对提高汉语言文学的分析具有帮助意义。

(二)着重能力培养,增加背诵练习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背诵不但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促进写作。在我国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好多经典文学,可以按阶段的挑选进行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不仅能够强化对汉语言的掌握理解,还可以在日后的写作中将经典的加以引用,使文章充满特色。对弘扬中国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三)综合利用多媒体,深入领会语言意境媒体技术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行业的概念,是应用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形式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使用户能够应用多种感官完成信息交互的技术

现代媒体技术除了传统的电视电影、录音、投影之外,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和信息交互的方式,信息的沟通更加便捷顺畅。媒体技术应用计算机、投影仪、声音、电视、计算机等设备,对文字、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处理,实现信息传递,媒体可以同时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和信息储存的载体,是人们获取信息方法的有效扩展,在工业生产、教育、公共信息咨询、商业乃至家庭生活和娱乐行业都有着大规模的应用[7]。就目前现状而言,媒体技术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宽带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教师应该重视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应用网络为自身提供的便利条件,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筛选高质量的教学资料,进行编辑剪辑,进而加工再呈现给学生,以有效解决网络资源质量良莠不齐的问题,作为课堂知识的补充,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效性与有效性。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往往过分关注文章写作技巧与词汇的应用,对于作者平生、时代背景等内容往往一带而过,然而一个人的思想是不能和其所处的时代割裂开来的,这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应用媒体技术,教师则可以将作者平生、时代背景等以及各家观点等内容整理成为媒体资料,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吸收,面对更加丰富的资源,学生将形成更加开阔的视野,打破局限性,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问题[8],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应用媒体技术尤其是应用网络,查询其他相关资料,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学习行为的自主性。

(四)写作能力培养汉语言文学属于基础性专业,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专业能力,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及积累,相对比其他专业而言,这种长期培养过程也属于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色

正因此,要想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对其进行长期培养与训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写作能力属于基础专业素养,学生只有在理论知识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后,经过长期无间断性的训练,才能促使自身的写作能力在循序渐进中实现质的飞跃[9]。现阶段,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学生在写作方面的训练,并不具备良好的连续性,往往是在教师要求写作后,才会进行创作,一旦教师没有明确要求,便不会主动创作,这种训练被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写作能力培养效果。教师可采取以下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其一,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基础写作培养。该学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向学生传授基础写作理论,例如,语言驾驭、表达方式选择、结构构建、主旨生成、思维运行以及材料摄取等,奠定学生的写作基础,提高其基础写作能力,为学生的其他课程学习铺筑良好的“会写”基础[10]。其二,可以对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的文种常识以及基本理论,进而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种写作的格式以及具体要求,提高学生公文写作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其三,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新闻写作培养,以课堂教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并与实践训练结合,提高学生对新闻体裁的认知度,进而提高学生新闻报道的写作能力。其四,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文学写作培养,并且帮助学生了解基础性文学文体的写作个性以及规律,例如,戏剧、散文、文学评论、诗歌以及小说等等,在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人格、文学素质。其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写作培养,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术论文的写作特点、选题以及终稿等步骤的具体写作要求,培养学生形成通过正确方法、观点和立场,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高其有效解决的能力,为学生完成学业论文、顺利毕业奠定写作基础。

五、结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全世界都在逐渐普及汉语文化,作为学习语言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语言的底蕴不言而语,其概括性包含了几乎所有的文化信息,但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因此,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语言意境部分,相关教育人士应当对其加强关注,投入更多的精力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霍莉娜.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12).

[2]潘家珍.解析语言在汉语言文学中的应用意境[J].文学教育(上),2015(02)6.

[3]任云霞.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4(12).

[4]庞华.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使用与意境分析[J].求知导刊,2014(09).

[5]邱淦.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分析[J].文学教育(中),2014(04).

[6]韩李楠.网络语言给汉语言文学发展带来的影响分析[J].普洱学院学报,2016(01).

[7]陈灵强,徐凯,王欣.地方性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现状分析及转型策略[J].台州学院学报,2013(02).

[8]王俊芹.汉语言文学信息化结合应用性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7).

[9]姜磊.开放教育模式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J].语文建设,2012(06).

[10]张爱明,宗瑞.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J].大众文艺,2011(08).

开学感言篇7

关键词: 语感 英语学习 英语教学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既涉及语言直接的外在方面,包话语音、字形;又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也是对语言的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的感受等,它具有辅助交际的功能。学习英语同样需要有语感,英语语感是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它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直接感知能力,是人们对英语语言法则或语言组织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是经过反复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经验和体会。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对英语的教学和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语感在英语学习中的应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感是英语学习和运用的核心。首先,根据语感我们把单词切割为更小的单位词素,视其为书面符号。其次,语感如乐感,突出语音语调,促使学习者掌握节奏规律。最后,语感能促使阅读激发学习者积累优美词句、热门话题、进步思想,从而使口语表达顺畅,写作时文思泉涌。

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语感的方法很多,从我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说,阅读对英语语感的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感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无可厚非,那么,如何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感呢?

其中,阅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好的语感更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周健提出语感的获得方式有两种,其中之一就是“自然语言实践”,即通过大量的言语接触,使言语本身的规则在主体大脑中积淀到相对完整和巩固的程度,从而形成一种言语结构。儿童的母语语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中国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提倡的就是这种自然习得。这种输入和接触就是大量的阅读。

目前,很多的英语学习者都视英语阅读为苦读。事实上,英语阅读应该是轻松愉快的,也可以是轻松愉快的。要乐读就要求选读,即选择材料(或书籍)的阅读。在选材上要遵守简单原则,坚持从最简单处出发,从简单处学起。建议学习者从简易读物读起,选择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而又能启发心智的读物,而不是一开始就抱着英文原著苦读、死读。简单的东西可以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即阅读的兴趣原则。

除阅读对语感的作用外,写作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强化写作,能培养英语语感。写是说的书面表达。为了符合英语写作的原则,要让学生清楚:由于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上的不同,中国和西方国家语言上存在着差异。中国人较含蓄,先讲笼统的东西,再逐步进入正题;西方人则较直率,开门见山,直接切入正题。中文的写作思维是由外向内,而英语的写作思维则是由内向外。由于两种方式的不同,所以在写作培养上,要求学生首先要把重要的内容表达出来,再写次要一些的内容,与中文写作正相反。可根据每段开头已给的中心句,续写短文,形成一个完成、有独立意义的短文。可根据片中的构图含义,描述一个故事情节,锻炼学生的想象与表达的结合能力。每次写作的文字控制在200字以内,并且要快速完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用熟练的句子、顺畅的语言进行表达。在熟练掌握短句的基础上进行长句子写作,提高语言法则的应用能力和语言组织的能力。总之,语感是一种难以明状,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的非常有用的对语言的感觉。英语语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在语音、语调、语句、上下文关联等多方面有所感悟,才能有听的方面的“顺耳”,说的方面的“顺嘴”,读的方面的“顺气”,写的方面的“顺手”。重视语感的培养,从听、说、读、写入手,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学好英语。

另外,以下几种方法对英语语感的培养也有很重要的作用:1.背诵经典课文,形成语感。2.营造听力氛围,感悟语音。3.打破“哑巴英语”瓶颈,突破语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语感的形成与深化绝非一日之功。只要英语学习者按照上述几点策略去尝试,经过刻苦训练,有了信心、恒心,就一定能在突破语感难关后,形成良性循环,练就一口流利自如、原汁原味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陈国崇.新世纪大学英语教师面临的挑战与时策[J].外语界,2003,(1).

[2]罗立胜.以实用性英语教学为基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改革[J].外语界,2003.

[3]李金斗.浅谈英语学习中语感的形成及培养.

[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开学感言篇8

提起语言赏析,不少教师都觉得这是小学语文教学难点中的难点。因为小学生理解能力不强,进行语言赏析时根本就找不到切入点,即使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也对语言赏析有“老虎吃天”的感觉。其实,并不是语言赏析有多难,而是教师没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语言赏析缺少契合点,因此就不会出现什么化学反应。即使有些学生能够掌握一点赏析的技巧,也大多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最多算是物理反应罢了。这说明教师指导时,关注语言的“面相”过多,只从字面上进行分析研究,角度过于狭隘,当然没有什么好效果了。

一、语言赏析要看字面也要看文字背后

不管是什么样的语言片段,都有字面意思,这也是赏析时最先接触到的信息。对字面意义进行分析解读是非常有必要的,弄懂字面意义是赏析的基础。但是,明白字面意义只是语言赏析的开始,而不是语言赏析的结束。

像“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是说春天来了,温暖的春风促使柳树发出嫩芽,小草也泛青了,河水也涨动起来了。如果只弄懂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赏析道:春天真好,让万物复苏,温暖的春风让小草、柳树发出新芽,连河水都涨起来了。这基本上不能叫做赏析,只是对字面意思进行解读。所谓“文字背后”,就是对语言内涵进行解读,包括语言本身的一些表达技巧。如果教师能够对此进行点拨:“这句话写得好,好在什么地方呢?是用字用词、修辞好,还是描绘的角度、表现的意境好呢?”学生自然就会想到文字背后的含义了。

语言赏析的字面和文字背后也许并不好区分,因为没有字面的意思也就没有背后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更广的视角去展开赏析,这才是最重要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有些视角也不适合于学生运用。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

二、语言赏析要看语义也要看语境

语言赏析不能孤立地进行,因为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只有将语言放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这些语言才会有更为确切的含义。离开具体的语境,这些语言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一样,无法生存,也无法理解。如:“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这句话是《二泉映月》中的第一句话。假如我们不知道它的出处就来赏析,恐怕谁也说不出什么道道来。而放到原文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是为“天下第二泉”亮相铺陈的,是背景设置,这样赏析就有内涵了。因此,联系具体语境,对语言进行相应的分析解读,赏析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引导学生走进语境里,联系上下文,赏析就会变得顺理成章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段话写得很美,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赏析。从字面上来看,句子运用了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描写的意境很活泼,有生气。除了这些就难以找到什么突破点了。赏析也只能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上。如果将这段话还原到《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中,相信其意境就丰富了。感受园子只是一个表象,通过感受园子感受生活、感受童年,才是其实质。所以,不管多么优美的句子,如果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砖。如果让这块砖回到墙上去,它就是美丽宫殿的缩写。

三、语言赏析要看表达也要看表情

语言赏析不仅要联系语境,从整篇文章的角度去感受,还需要联系作者的情感。因此,我们要从文章的主旨出发,对语言进行解读,用饱满的情感来感染孩子。这样的赏析才会显得有高度、深度。虽然小学生对文章主旨、作者情感的把握还有些困难,但朝这个方向引导是有必要的。语言赏析不能是孤芳自赏。一枝独秀不是春,在百花之中,方显得其和谐和芳华。

在学习《月光启蒙》时,有这样一段话需要赏析:“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看完这段话,很多学生都会找修辞方法,因为这里有个比喻用得非常生动。但是,如果只从这一个角度来赏析,不仅会显得浅显,也体现不出个性和深度。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作者通过这句话,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角度。学生很快得出结论:“这段话要表达的是最世上伟大的情感——母爱。母亲在月光下,教育‘我’懂事,教会‘我’怎样做事做人。”通过联系作者的情感,学生对语言赏析掌握了更多的切入角度,而且其深度和广度都得到加强。不仅如此,很多学生还能够从赏析中受到一定的教育,自省自悟,并将这种感悟表现在赏析中。有的学生就直接说:我也有这样的母亲,我要好好学习报答母亲的深恩。像这样的赏析当然就显得极为丰满了。

语言赏析并不是高深的技能,学生只要知道这语言好,好在什么地方,能够结合语境谈谈看法和感受,就已经足够了。关键是教师要引导有法,打开学生的思路,不要总围绕表象做文章,要让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语境,对人物、对情感、对主旨进行感知。相信学生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赏析。只要学生能够从语言中有所感、有所悟,就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上一篇:元宵对联范文 下一篇:顶真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