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诗歌范文

时间:2023-10-02 15:19:41

励志诗歌

励志诗歌篇1

关键词:古诗词 类别 鉴赏方法

诗词鉴赏是高考必考题目,分值为8分。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这类题目很不容易把握,得分率很低。究其原因是很多学生缺乏鉴赏的技巧,读不懂其中的意蕴,不能领悟作者的情感。

要读懂古诗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古典诗歌从题材和内容上可分为很多类型 ,我们可以借助类型知识来把握诗歌的题材,从而确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我们熟悉了诗歌的这些知识就如同拿着一把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的帮助。

1.咏物诗

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山川河岳,小到花草虫鱼都是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诗人往往借此表达情感,抒写自己的志向。咏物诗一般有三个特点:①题目有“咏”字②意象主要有“柳”“竹”“松”“梅”等③手法多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对比。鉴赏这类诗歌应抓住所咏之物的特征,透过所咏之物把握诗人的情感,做到“不即不离”。

2.边塞诗

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反映边疆将士奋勇杀敌,誓死报国,思念家乡等思想感情为基本内容。这类诗歌的主要意象有:边塞、大漠、长城、楼兰等。例如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的意象有:雪山、孤城、玉门关、楼兰,找出这些意象再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出该诗的思想感情为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

3.送别诗

这类诗歌主要抒发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坦陈心志的送告白。这类诗歌常用的意象有:柳、长短亭、南浦、灞桥等。且题目中有“送”、“赠”、“别”等字眼。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的是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激励和劝勉。

4.思乡诗

封建社会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抱负很多人不得不离开家乡,这一去山高水阔不知何时才能回家,敏感的诗人身处他乡无处不起故园情。这类诗歌的标志性特征是〔1〕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除夕念亲,日暮思归。〔2〕托物意象:明月、大雁、杨柳等。〔3〕因梦寄情:如,“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4〕触景生情:如“何事因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5.怀古诗

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抒发诗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感叹,揭批统治者昏庸荒淫,以此借古讽今。怀古诗常用意象有“六朝”“金陵”“赤壁”“秦淮”等和历史相关的名城、事件或人物。常用对比、借景抒情、渲染烘托等手法。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身临古赤壁追忆周瑜抒发自己被贬有才无处施展的感慨。姜夔的《扬州慢》运用对比手法描写扬州今昔不同的景色,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6. 山水田园诗

以自然为对象,描绘自然界的山水风光与从容和乐的田园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自然自由生活的向往,隐逸之情、闲适淡泊之意或排遣对现实的不满的孤寂凄苦等心境。意象有山水、鸟兽等。手法往往是借景抒情。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

励志诗歌篇2

自1983年习诗至今,状若逆风独行,缓慢而寂静的抒写使生命具备了与众不同的、深层的趣味和意义,而内心中隐秘、丰富、鲜活的波动与外在世界的相互关照,形成了此生独特的人文轨迹。

对我来说,这个奖项的特殊意义不止在于读者的认可,也在于“青年”这个日渐遥远却十分美好的词语, 在此格外感谢《现代青年》杂志一以贯之的对诗歌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诗歌写作就是:个人表达“,即”我表达我存在“,诗歌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吸。

感谢《现代青年》对青年诗人的关注,祝福《现代青年》越办越好。

非常感谢《现代青年》杂志给了我与各位读者交流的机会,衷心感谢各位读者给我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让诗成为生活,让生活成为诗。

《现代青年》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本杂志,她的朝气、灵动、选题以及创新深深触动并感染着我,感谢杂志社富有责任感和才情的掌舵人雁西主编和采编们,祝愿《现代青年》越办越好!祝福读者们2013年工作愉快,家庭幸福!

谢谢《现代青年》将我选为2012年最受欢迎的十大青年诗人。

“青年”是一个国家最敏锐最富创造力的一群,他们真实、活力,承载着社会的希望。2013年,祝愿《现代青年》继续紧扣这根有力的脉搏,让每一次脉动都带来更加鲜活的冲击力。

青年强则世界强,让青春擦亮爱的天空,让滚烫的文字为爱舞蹈,祝《现代青年》在新的一年里成为现代青年的快乐大本营。

非常感谢《现代青年》杂志社的员工和读者,给与我这个让我非常珍视的荣耀,因为我多年来一直珍视这份杂志,它一直坚持高品位的办刊方向,为广大读者提供丰富而美味的精神食粮。其实,我的写作总体上早已经告别青春,比如获奖的这组诗,里边展示或隐含的是中年甚至老年才会有的心智,云集的是我大量的思考;青年读者们喜欢我的作品,让我感到意外惊喜。由此,我想到,我们的写作和阅读的趣味是多向度的,可以侧重情感,也可以侧重思想。此次获奖对于我个人的意义不啻是一次很大的鼓励:我将在诗与思的嫁接上走得更远。寄语《现代青年》:现代,但不忘却历史的久远。青年,但不拒绝思想的成熟。

很荣幸获得了《现代青年》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十大青年诗人奖”,感谢评委们的厚爱。我把这个奖视为朋友的鼓励,无论它带给我什么,我都同时感到了惶恐和不安。我一直在寂静中享受诗歌的快意,写诗是我守住内心的堤坝和出口。我深知我有愧于任何诗歌的奖励,我只是喜欢阅读和书写,它差不多,它可能,就是我的生活。

我要感谢这个来得悄无声息的奖,是它让我在这样深深的夜晚重新审视了自己,重新清算了自己,重新整顿了自己。绝不是拼凑,绝不是假装清醒。

所以我必须感谢《现代青年》,感谢雁西先生,把那么时尚的一本杂志,变成了诗歌的一大片天空,诗人的一大片山河,这个诗意的存在,唤醒了困顿的我,颓废的我。

我想我会好好的。从今天开始。从《现代青年》开始。

请看着我,我一定不会辜负您们!

时光柔美,照见两岸的花开与鸟鸣。生命的河流无论是激越奔涌还是舒缓有致,都因相遇而响起乐音。众生浩荡、烟波浩渺,因交集而澎湃,而触动颤音。感谢《现代青年》以蓊郁葱茏、明艳亮丽、丰富广博提供的阔大疆域,因此得以与诸多读者朋友相遇,正是在你们的击节声中我完成了一次成长,获得了一次花开。2012年梦想与荣光同在,已成为永恒。而《现代青年》正在向我们展动簇新的岁月,那些未知的魅惑与不倦的求索。我抬眼又一次看到,起伏的山脉、奔腾的长河;天地响应、万物生长。

无限趋近生命、自由、艺术和爱

在我从48周岁过度向49周岁时,被《现代青年》杂志社评选为“2012年最受读者喜欢的十大青年诗人”,不仅让我因处于大叔年龄段获此荣誉而受宠若晕,也让我从十六岁写作至今忽然觉得又度青春。

励志诗歌篇3

关键词:意象 意境 浪漫主义 组合美 现代主义诗歌 朦胧美

象征诗真正意义上从中国出现,是在1920年。作为象征诗初期的代表人李金发,其挽救了濒临灭绝的白话诗歌,但是由于受到法国象征诗歌冲击的影响,其写作手法过于生硬并具有复制化,与之相比戴望舒在对生命、生活进一步体验之后巧妙地在诗歌的语言表达上融入了音乐美感,再结合中国传统诗歌意象化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则,他成功地创造出了极具有西方现代诗歌技巧和中国古典文化意蕴的新一代意象派诗歌。而《寻梦者》就是其诗歌中意象和意境最为突出的佳作。

一、关于寻梦者

(一)寻梦者存在的意义

任何诗歌中都会或多或少有作者自身的情感和生活的影子。而戴望舒一生凄苦,他不断追求着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将自己卓越的才能和智慧展示在现代的文坛上,但是,受到时代的影响,在20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苦闷、寂寞、绝望和迷茫成为一种具有统一性的心理“感染病”。而戴望舒这首《寻梦者》正是将其对于人生追梦中所有的苦辣酸甜都化解到诗歌里面,鼓励所有的人与他一样执著向前,永不放弃。一首《寻梦者》也可以被看做是戴望舒这位“追梦人”与命运拼搏的写照。

正如戴望舒多在诗歌中运用“泪水”、“梦”、“水”等来作为意象传递其自身的对于生活独特的领悟和感慨,表现其特有的敏感与火热。这些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和朦胧美的优美句子,它不断给所有同样迷茫的“追梦人”以希冀,并为之指引了追梦的方向,在本诗里,戴望舒极其客观地讲述了梦想的美丽和遥不可及,想实践梦想则必然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但是只要在不懈的努力后,在脚踏实地的前行之后,这朵“梦想的花”早晚会带着无尽的芬芳在你眼前绽放。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寻梦者不仅是诗人对自身的写照,更是对在1920年左右的所有追逐梦想的“寻梦者”的写照。因此,这个“寻梦者”作为意象相对于以往的其他意向的塑造来说,更具有着统一性和兼顾性。

(二)寻梦者诗篇的构成

《寻梦者》全诗共八个小节,每小节都为三行,其整体节奏明快而且每一小节中的内容或排比或重复,使读者读来既感受到纷至沓来的美感,又感受到饱含音乐美的听觉的美妙。诗歌整体结构从开头到结尾呈圆圈形,一点点渐渐将情感铺开,渐渐升高。无论从哪一方面说,从意境到表象,诗歌形神兼备,完全可以认为《寻梦者》摆脱了对西方象征诗的影响,是典型的现代东方象征诗佳作。

二、寻梦者中的意境与意象

(一)梦中花,梦中华

寓情于景,诗中以“梦会开出花来的,梦会开出娇艳的花来的”为开篇,梦表示着什么,梦想、理想、所有读者所内心具有的但是却被认为是遥不可及的或者不能实现的渴望,可是戴望舒塑造出这个“梦”的意象,却是直白地告诉你:直面内心的渴望,坚信并等待它的实现。

这种通过意识形态上给梦想塑型,将梦想这一理想化的愿望变成实物化、目标化的做法为下文张本,而戴望舒所塑造的意象“梦中花”则与下文中的“无价的珍宝”、“金色的贝”、“桃色的珠”异曲同工。“梦中花”不但是诗人为所有“寻梦者”最终梦想实现时所塑造的“硕果魅惑”,就当时历史时期来看,“梦中花”更具有“梦中华”的意蕴。诗人为了表现或者暗示一些作为知识分子阶层和大众阶层所可以心领神会但是又不得不秘而不宣的情感和信念,则用精心塑造的意象来“表达”和“隐藏”。

(二)寻梦即造梦,解梦即近梦

梦想在何方,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九年的冰山”、“九年的瀚海”。作者精心选择出的这些意象表面来看是给出了梦想的位置,而实则却蕴含着他更为深刻的比喻。意象是什么,欲说还休欲隐还露,它们即是一个个单独的元件又是可以组合起来具有统一的组合美的新鲜物象。

去寻梦,梦在哪里方向就在哪里,那么当梦想在深深的海底、在冰山上甚至在九霄云外时,诗人依旧斗志昂扬地激励着读者“你去攀、你去航”,用你所有的生命和青春来完成这个“挖掘和养育金色贝”的梦。“寻梦”也是“造梦”,虽然寻梦的过程被简捷化地寄寓到“挖掘金色贝”的故事当中,但是这个寻梦、造梦、追梦又解析梦中如何养育金贝的过程以及也许最终会在暮年实现梦的过程,却是一个复杂又迷茫、绝望又重复期待的过程,一如人生一样。

(三)以情孕梦,以志励梦

诗人以连句展开了这个追梦的苦旅,短短两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深意,“你去攀九年的冰山吧,你去航九年的瀚海吧”,将自己作为一个实践者、一个劝诫者,将意象串联起来用连句的形式进行对追梦人的鼓励,但是实现如此恢弘的梦想却是需要何等的意志力。因此,寻梦的历练是一种挑战,“九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数字,诗人却让寻梦者觉得,这样的呕心沥血,这样的执迷不悔有时间的概念,只是一个阶段,只是寻求梦想旅途上必然的经历,梦终究还是会在寻梦者熬过这段期间就能出现在其面前的“然后你逢到那金色的贝”。

励志诗在象征诗中并不少见,但是对于文中的“九”字,除了在传统文化中作为最大数字表现梦想所在之地是最遥不可及的以外,是否隐喻当时社会动荡需要相对九年甚至更多时间的调整呢?作为励志的情感表达此处不做任何评判。

三、诗歌中各种意象对于全诗意境的影响

(一)以开篇意象暗示全诗的意境

全诗开篇描述梦的美好与珍贵,用了“开出花来”、“开出娇妍的花来”这样的句子;结尾再次重申,写梦实现时的绚丽多姿。美丽的句子回环往复,久久萦绕在人的心里,成为人们心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结。花、金色贝、桃色的珠作为整篇的诗眼将诗歌完全地串起来,构成了一个追梦过程,这是每个人在追逐梦想时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九天的云、深海的地以及九年的时间孕育等等的意象按照人生的一整个过程,有机的有生命力的组合成这清晰明了的一场人生苦旅。活着就是一场修行,从该篇诗歌的意象层叠出现并营造出的意蕴,可以看出,作者所持有的观点也与之相似。

(二)意象的分层,复沓强化全诗意境

“开出花来”、“开出妖妍的花来”,“在青色的大海里”、“在青色的大海的底里”如此的渐进式排列,需读者慢慢深入纵深,追梦的过程也是一层层地潜下去的感慨。将诗句中的隐含的深刻含义,以复沓反复形成的波浪状呈现出来,在彰显着追梦坎坷跌宕的同时,带给读者跌宕起伏的层次感。

此外,意象的分层还具有悬疑性,“云雨声”、“风涛声”、“暗夜”形成了对比,那梦想带给暗夜的光明是整个诗句表达的重点,意象展现了梦想带来光明、突破内心暗夜的一股正能量,为之追求应不悔。而“暗夜”预示着梦想的来临不仅可知,留有悬念。

(三)用传统的象征手法展示全诗意境

全诗风格属于象征诗,而全文将象征诗中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如青色的大海、金色的贝、珍珠、冰山、旱海、海水、天水等融合在全诗中一步一设定观点地进行了精妙的运用,而“青色”、“金色”、“桃色”这些色彩的渲染,使人生理想这一象征意义的载体,获得了最广泛的情感呼应,让诗歌整体抒情气势跌宕起伏,意象异彩纷呈。

高远的意境配合结构重叠复沓,一唱三叹,让读者似品尝到了精神盛宴,而民族色彩的揉入又给了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诗人选择了“金色的贝”与“桃色的珠”作为人生理想象征的载体,深得传统诗歌意象的启迪,引发了民族审美的心理共鸣。

参考文献

[1] 任秀霞.寻梦者的精神之旅――戴望舒诗歌创作片论[J].安徽文学,2011(3).

[2] 屈一锋.浅论戴望舒的“寻梦”意识[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6).

[3] 陈定远.寻梦者的家园――《望舒草》意象系统初探[J].渝州大学学报,1998(2).

励志诗歌篇4

 4月9日,由我校与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主办,湛江市作家协会、《湛江文学》编辑部协办的“中国新诗动态”座谈会在我校举行。刘海涛副校长出席了座谈会,与会的有中国《诗刊》社编委、著名诗歌理论家朱先树编审,中国《诗刊》社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李志强先生等,还有在“春天送你一首诗”诗歌征文比赛中获奖的湛江诗人戚伟明、黄钺、何腾江,以及《湛江文学》主编、湛江作协副主席梁永利先生。此次活动是我校纪念“百年师范”系列活动之一。

会上,朱先树先生从“诗的感觉”切入,谈了历代著名诗人的诗情及诗与诗人间的故事,以此论述诗人是如何从生活中获得诗意,寻找诗的感觉的。接着,他还谈了现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情况,讲述了一些著名诗人的创作情况,以漫谈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了当代中国新诗的动态。最后,他还谈了自己的创作感受。

李志强先生对我们校园的小诗人们寄予厚望。《诗刊》已在每期的下半月刊辟出校园专版,培养新生诗人的力量。他还鼓励同学们说:“不会写诗不要紧,我们也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成为诗人,但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和体验诗美。”

最后,刘海涛副校长为这次座谈会做了总结,并鼓励同学们学会从生活中获得诗美的体验,在文学欣赏中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

励志诗歌篇5

“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在江南,在江南……”一声声动情吟诵牵出诗人的两岸情深。18日下午,2016两岸诗会暨桂冠诗人颁奖典礼在台湾高雄佛光山举行。典礼现场,30余位两岸诗人和来自台湾的千余名观众一起聆听艺术家朗诵传承千年的中华诗歌佳句,感受穿越海峡而来的两岸诗会的魅力。

台湾著名诗人洛夫、雨弦,大陆诗人雷平阳、雁西获“桂冠诗人”荣誉称号,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获“桂冠诗人特别奖”。

上世纪50年代,星云大师便开始创作禅诗,他认为诗能言志,并期望诗歌可以给黑暗中的人带来光明。星云大师在本届诗会上被誉为“深具人文情怀的现代禅诗大家”,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在颁奖典礼上特别说明,鉴于星云大师的现代禅诗创作直达心灵,开悟大众,居功至伟,以及对两岸诗歌和文化交流所做的贡献,特授予星云大师2016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佛光山常务副住持慧传法师代星云大师领取奖杯。

海南省台办主任刘耿介绍,到今年两岸诗会已举办六届,在倾听了两岸诗歌界的声音后,两岸诗会第一次走进台湾。他认为,“中国新诗发展至今已有百年,这也是新诗发展的新开始。”

“两岸诗会突破地域限制来到台湾,诗人友人畅聊诗歌,自此‘两岸诗会’便真正名副其实了。”洛夫说,在他眼中,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能让人活得诗意且充满力量。

远嫁台湾的海南人林金美和其他50余名在台的海南乡亲来了。看完这场由家乡人带来的至情至深的朗诵表演后,她哭了,“家乡人带来的诗歌朗诵,超越了演出本身,乡情浓浓。”

台湾高雄溪埔小学原校长张丽兰带着学生们来了。“诗歌能成为孩子们心中的烙印,滋养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格。”张丽兰认为两岸诗会能到台湾来举办,给无数台湾学生一个近距离接触诗歌的机会,让人感动。

当天上午,30余位诗人还参加了两岸诗会高端论坛,围绕“新诗百年进入互联网时代的创作和传播”这一主题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据悉,2016两岸诗会由海南省台办、海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诗歌学会、台湾人间文教基金会、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台湾文学艺术交流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海南省广播电视总台音乐广播承办,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旺报)、台湾新新闻报社、海南省诗歌学会共同协办。

自2011年开始,“两岸诗会”已经在海南举办了五届,余光中、舒婷、北岛、罗门、郑愁予等海峡两岸著名诗人均曾来琼参加。活动在海峡两岸及华人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推动了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和权威性的文化交流盛会。

两岸诗会从2012年每年都会选出“桂冠诗人”。两岸诗人罗门、舒婷、潘维、颜艾琳、余光中、郑敏、姚风、阎安、吉狄马加、汪启疆、汪国真、江非、郑愁予、张默、北岛、翟永明、欧阳江河都曾获此褒奖。

星云大师为《现代青年》杂志写十首菜根谭勉励青年

观念改变,态度会随之改变;

态度改变,习惯会随之改变;

习惯改变,人格会随之改变;

人格改变,命运会随之而变。

获得本届两岸诗会“桂冠诗人特别奖”的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通过本刊总编、同获“桂冠诗人”的雁西,传递十首《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谭给青年勉励》,这是十之一。

本刊总编雁西介绍,他通过佛光山佛陀纪念馆馆长如常法师,请星云大师给青年勉励,“当日即获得星云大师回应。”

雁西说:“这次两岸诗会在台湾佛光山举行,我有缘住在大佛脚下。19日晨,大巴离开佛光山,看着窗外挥舞双手道别的佛光山常务副主持惠传法师、如常法师等,内心非常感动,希望和朋友们分享。”

从高雄前往台北的大巴上,11点40分,雁西给如常法师发出一条微信,表示“我所主编的《现代青年》2017年第一期,想介绍星云大师和佛光山,可否请星云大师题词寄Z青年”。

当晚20:02,如常法师传来了十首《星云大师菜根谭给青年的勉励》。其余九首如下,本刊新年首刊,以飨读者:

2

事大,须有宏远的观点;

事小,须有谨慎的态度;

事难,须有无畏的精神;

事易,须有珍惜的心情。

3

一个人心量有多大,

事业就有多大;

一个人心能容多少,

成就就有多少。

4

一个人的成就,

在于日积月累;

一个人的成功,

在于坚毅不拔。

5

人有一分学养,

便有一分气质;

人多一分器量,

便多一分人缘。

6

做人要知感恩,

感恩的人,

表示做人的资本雄厚;

做事要知情理,

明理的人,

表示做事的方法融通。

7

多一个朋友,

自然少一个敌人;

多一分努力,

自然少一分挫败。

8

看自己,要看出不足、缺失,并懂得改进;

看别人,要看出长处、专长,并加以学习。

9

希望别人了解自己,

自己要能先让别人了解;

希望别人尊重自己,

自己先要懂得尊重别人。

10

有胆识,方能承担;

能细思,方能成事。

雁西致星云大师诗一首

收到如常法师转来“星云大师佛光菜根谈给青年的勉励”,雁西非常感动,感恩,雁西表示为让更多年轻人分享,星云大师给青年的勉励在中新网等网络媒体先行传播,星云大师关爱青年的菩萨心,感动了无数青年,网上迅速转发和传播。这也触发了雁西的灵感,他创作了一首诗献给星云大师,祝福他健康,吉祥!

致星云大师

雁西

在佛光山,到处都可以

感受到你,你的名字,来自远天

恒星之上的光,神秘,神圣的光

无数的光,色彩斑斓的光

无数的云,万紫千红的云

爱与恨又能将你怎样呢

星云,你的名字

在黑暗中闪烁光芒,在光芒中

看见云流动,你在空旷之中

站在法门口

翻读了沧海桑田,回眸时分

无常的生命,像舟在水中

航行,只有前行,没有什么办法

可以停留,像春去秋来,像风霜

雨雪,总会在该来的时候来

闪电。泡影。丛草。露珠

如幻。如梦

彼岸既在对面,也在舟下的水中

无所谓去或留,无所谓生或死

在流逝之中,并不都是梦幻

一切,都会有自己方向

星照耀万物

云抚慰众生

彼岸。此岸。对望

虽一片,但你有云水三千

励志诗歌篇6

【关键词】高考古典诗歌;答题方法 ;解析

【中图分类号】 G633 【文献标识码】A

诗歌鉴赏是这些年来比较稳定的题型,而且所占的分值在不断加大,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了,那么如何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很好地把握诗歌内容以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呢?在多年的高三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小方法,应用到课堂实践中,还是行之有效的,现在把它展示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求不断进步。

鉴赏古代诗歌,要求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但是无论是哪一条,都是以读懂为前提的,所谓读懂,就是从语言入手,析文入情,理解内容,把握主旨。要想做到这点,其中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从题材入手,准确理解诗歌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虽然浩如烟海,但是根据诗歌的基本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进行分类。对于阅读数量有限、理解能力有限的中学生来说,无异于找到了一条捷径和一个简单的方法,帮助他们破解诗歌鉴赏这道难题。

中国古代诗歌从题材上可以分为这样的几大类:

1.山水田园诗

这类诗歌通过对山水田园风光的描写来表达思想感情。诗人因人生失意而把目光转向静谧的山林,或者投向悠闲的田园,创造一种田园牧歌式的人生。其共同特征是对自然山水田园的热爱、对现实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志、追求闲适生活的态度等。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就是这样的作品,诗人面对农村宁静的自然风景,面对温暖的农家生活,内心充满了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赞美,流露出深深的向往之情。

2.边塞诗

这类诗歌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之事,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或表现战争环境艰辛苦寒、思乡念亲、厌恶战争,讽刺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或者表现将士英勇杀敌、建功立业的豪情,例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表现了身经百战的将士的豪迈情怀,抒情高亢雄壮。

——这类诗风格悲壮苍凉,雄浑豪放。这类诗歌抓诗句里借以表意达情的意象,如曲、笛、自然景物等,从诗的词句里捕捉诗歌的情感信息及主题。这类诗歌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因此还要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

3.怀古诗

这类诗的特点是临物有感,见景抒怀,或者表达物是人非的惆怅、昔盛今衰的悲叹、沧海桑田的感慨,或者表达追慕先贤建功立业的雄心、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怆,或者借古讽今、劝谏或批评当今统治者等。例如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是杜甫咏怀诸葛亮的诗,将怀古与抒怀融为一体。

——这类作品风格大多沉郁不平,满怀感慨,悲愤惆怅。结合诗人自身的经历、身世等综合因素作答,也很容易。

4.咏物诗

这类诗歌描写某种客观事物,刻画其特征,借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自表品格,抒感,表述情怀。在古代诗歌中,梅花、兰草、、竹子、大雁、鸣蝉、杨柳、月亮等都是常被拿来入诗之物,杜甫的《孤雁》、骆宾王的《咏蝉》、王勃的《咏风》等都是这类诗,诗中将人品与物征相类比,达到或褒或贬、表达个人心志、品性和格调的目的。

——这类诗歌风格高洁,表现个人不同凡俗的品质,表达不同流合污的人生情怀,从物的特性牵引到人的品格上,也就是抓住了诗歌的精髓和核心。

5.送别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相当数量的送别诗,这类诗歌一般为即兴之作,表达诗人告别亲人、朋友时的瞬间情感,从表达的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伤别离,文字间流露的情感是缠绵不舍、悲伤痛苦,对前路充满迷茫,对远行人充满担忧和牵挂。例如柳咏的《雨霖铃》、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等;二是劝勉鼓励,积极乐观,文字间对前程充满信心,对远行的友人鼓励祝福。

——阅读这类诗歌,要用心去体会别离之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诗的意境中去,揣度诗人的心境,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从而理解诗歌的内涵及表现手法。

6.羁旅行役诗

为了生计前程而千里奔波,是那个时代以及今天这个时代极普遍的事情。在古典诗歌中这类诗歌数量很多,通常表现游子漂泊在外的艰辛,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苦,对前程茫然未知的忧虑以及对安逸稳定生活的期盼。例如《早寒有怀》,短短的几十个字就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早春迷茫黄昏的江景中了。

——这类诗歌一般感情沉郁厚重,充满凄迷孤寂的情感,思乡念亲的感受刻骨铭心。眼前的一景一物都是诗人感情爆发的触点,我们只要善于抓住表现情感的意象,联系诗人的自身处境,就可以把握整首诗的思想脉搏。

7.写景叙事诗

这类诗歌通过景物的描写、事件的叙述来表达诗人的观点、态度及情感。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是诗人被某个景象或者某个事件所打动,具有即时性,因为人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李约的《观祈雨》,在诗歌中,作者遇到百姓因为天气久旱不雨而举行仪式向上天乞求下雨,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农民与富有者对祈雨仪式的不同心态,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对富有者、统治者强烈不满的情感。

——这类诗歌一般观点鲜明,把握住诗人的观点、立场、情感并不难,要联系诗中所刻画的特定景物以及诗人选定的特定意象,然后利用已经掌握的文学作品惯用的艺术手法去分析理解,一定可以准确地解答有关的问题。

励志诗歌篇7

关键词 多元解读 意象 兄和诗 模仿

一、以言造象,立象尽意,体会“不须归”情怀

古诗词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其独特性,用语言塑造意象,再借助意象传达诗情。好的诗词就像一首歌,好的诗词更像一幅画。《渔歌子》这首词的意象很多,所有意象的叠加形成了一幅优雅的“烟波垂钓图”,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诗意地诵读与解说,引领着学生将古诗词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具体的场景和画面,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言语加以描述。使得“白鹭”“西塞山”“桃花”“流水”“鳜鱼”等这些看似静止的意象变得立体、灵动,完成了诗人与读者之间的自由想象和双向互动。学生悟到了意象中美的意蕴,感悟到了诗人沉醉在斜风细雨的意境之中不愿离去。

诗人仅仅是被美景吸引不想回家吗?让我们细细道来。张志和是个大才子,16岁就一举“明经”,一个弱冠少年就能向肃宗皇帝献“志和”之策。因张志和才华出众,受肃宗李亨赏识,特加奖赏,授予左金吾录事参军,肃宗同时还赐名“志和”,于是将父亲起的名字“张龟龄”改为“张志和”。后因事被贬,但时间不久遇赦回到京城长安,但他心灵上留下一道深痕,不愿为国效力。宋高宗赵构,曾到会稽见到黄庭坚所书张志和《渔父词》15首,也应和15首,其中一首:“春入渭阳花气多,春归时节自清和。冲晓雾,弄沧波,载与俱归又若何。”此诗也可看出高宗赵构的用心。当时以“和”的形式劝说张志和的有很多人,但没有人能把这位大才子劝回来为国效力。通过出示以上诗人张志和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学生明白诗人除了不想回家,他还不想回到官场。只愿意陶醉在这优美的山水之中。学生在感悟这一层意蕴的基础上,对“不须归”又有了更深的体验。

二、读兄和诗,手足情深,体会“心平志和”

张志和的兄长张松龄担心弟弟放浪形骸不知返家,在越州东郭替他建筑房舍,并应和其作《渔父歌》18首以诱其回心转意,其中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张志和“乐在风波不用仙”,张松龄劝他“乐是风波钓是闲”,不能作为人生大事;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张松龄便告诉他“狂风浪起且须还”,不能在外久留。从兄长和的诗,可以读出手足情深。讲张志和的《渔歌子》不能少了手足情深。这种真挚之情,只能出自父母、兄长之口。

此外,课堂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诗中内容设计一问一答的环节,让学生角色扮演。在这一答一和中,读到张志和这颗清闲、飘逸的心,进一步体会到这份“心平志和”。

三、赏析组词,仙风仙乐,走近诗人张志和

张志和写了5首《渔歌子》,如何能发现张志和的文本秘密?在《渔歌子》的教学中要引领学生真正走进张志和的“仙与乐”,其他4首也是要读一读的。课堂上将这5首词整合进行组块教学,循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张志和”展开话题,启发学生思维的灵性,着眼于学生新鲜感与探究欲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关注诗词背后的人文因素,重精神塑造,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欣赏美、品析美、展示美的多维活动中得到提高,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怀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课堂上,指导小组合作,体会写作特色,通过赏析诗句,走进诗句意境,走近诗人张志和。

1.生活话语生活情。本篇这5首诗其实都非常好懂,字面上看来也是相当平易,但仔细品味,却有“从平易处见功夫”之感。这5首诗,每一组中都有地名,分别是:西塞山(湖北)、钓台(富春江)、溪湾(湖州)、松江(上海附近)、青草湖(洞庭湖的东南部)。有人说,这是张志和在吟咏他曾经到过的地方。再仔细看,又写了春、夏、秋、冬四时的景致:“桃花流水鳜鱼肥”,当然是春天;“笑著荷衣不叹穷”是夏天;“枫叶落,荻花乾”是秋天;“钓台渔父褐为裘”,当是冬天。再看一下,又发现写出了诗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情趣:“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渔父褐为裘”“笑著荷衣不叹穷”,这些是说“衣”;“菰饭莼羹亦共餐”,乃是“食”;“醉宿渔舟不觉寒”,此是“住”;“能纵棹,惯乘流”“舴艋为家西复东”是指“行”。学生在读读议议中体会到这组词描写的是充满情趣的生活,真是生活话语生活情呀!

2.好个神仙张志和。课堂上鼓励学生潜心会文,虚心涵咏,多元解读,让学生充分发表新颖的见解。继而由教师出示宋代词人周紫芝的词:“好个神仙张志和,平生只是一渔蓑。和月醉,棹船歌,乐在江湖可奈何。”学生读了张志和的整组《渔歌子》,再读读周紫芝这首《渔父词》,尤其是这句“好个神仙张志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张志和的“仙”与“乐”,心生羡慕之情,真正走进了神仙张志和。

励志诗歌篇8

【关键词】《毛诗序》;保守性;诗言志等

一、对“礼”理解的具体化

孔子在论述有关人道德修养的观点时,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步骤。孔子所谓的“礼”是指贯穿“仁”的原则精神的一系列礼节仪式的规定。人们通过这种礼来区别上下、贵贱,匡正身份,使不同等级的人有与自己地位相当的言论行动。孔子还讲到了“不学礼,无以立”的问题,将礼看做人最基本的立身要素。而从学习生动形象的《诗经》到掌握礼的各种原则规定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人们具体、感性的认识提高到系统、理性的认识,使自己立身行事,严格遵循礼的规定。《毛诗序》一文中谈到诗歌是“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文学作品,但在创作时应该遵守一定的原则,即“发乎情,止乎礼义”。它在论述了诗歌“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经世作用时,也谈到对相关的礼制的遵守。《毛诗序》看到了《诗经》中有大量揭露和批判现实黑暗的诗歌的现实,这是不符合封建统治的,但《诗经》又是圣人传授的经典,是不能改变既定的事实,在圣人和皇权的矛盾中折衷,只能对部分作品的表达进行限制。它提出了“主文而谲谏”的论点,对人们作诗以讽的方式进行了要求,要求人们在一定的“礼”的原则下进行创作,而这一“礼”的要求指统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

孔子谈到的礼,是广义上的礼,更多的指向人的行为规范,合“礼”就是合乎道德规范,而不是专门的指向某人,指向单一的对象。《毛诗序》中的“止乎礼义”,则是在为政治服务的明确前提下,让人去遵循不让统治者失掉尊严的原则,是对皇权威严的臣服,只有让统治者心满意足的才是符合“礼”的。孔子提倡的礼是为天下,而《毛诗序》将“礼”是为统治者服务,越发狭隘,也越发保守。孔子生在乱世,人们的思想生活不定与一尊,人们的发展是比较自由的,而汉朝大统一的社会现实压迫着《毛诗序》走向更加保守的道路。

二、《毛诗序》对诗歌社会作用再解释

《论语・阳货》篇中记载了孔子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著名论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是指文学作品有较强的感染力,可以“感发意志”;观是指读者从文学作品中考见国家政治的得失;群是指互相切磋,互相砥砺;怨是指“怨刺上政”。《毛诗序》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首先,是文学作品“怨”的“规范”。“怨刺上政”,是说下层百姓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上层统治者施政的不满意进行指责和批评。而“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是在鼓励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的政举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要求统治者虚心吸取。《毛诗序》指出“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教化,主要是指统治者对臣民的教化,即“上以风化下”,统治者利用诗歌,按照统治阶级的要求和道德伦理规范对臣民进行正面教育。教化的目的就在于使被教化者恪守封建的伦理纲常和礼仪制度,以维护封建秩序,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的“怨”是双向的,普通百姓也拥有较大的主动权,而《毛诗序》则消除了下层民众表达意愿的主动性,它认为人们只要听从统治者的教育即可,这是一种愚民的手段,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必然要求。

其次,对“观风俗”作用的引申。《毛诗序》在文中直接引用了《乐记》中的一段话“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这句话表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诗歌,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当时社会政治的情况的好坏,可以看出当时人民生活的幸福与否。这是与孔子“可以观风俗之得失”的论点一脉相承的。而变风、变雅的提出则是对孔子诗论的发展。《毛诗序》中写到“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际,伤人伦之废,哀行政之苛,引用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是说产生于没落国家的诗歌充满不满和怨愤,不合于温柔敦厚的诗教,就成了变风、变雅。当我们阅读这些作品时,就应该想到当时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生活的艰难。孔子的“观”不只是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也包括了从诗歌中观察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心态,针对当时盛行的“赋诗言志”,看出赋诗者的志。《毛诗序》则是将“观”的对象指向现实社会的政治生活,也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三、《毛诗序》对“诗言志”的发展

“诗言志”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在《诗经》中的一些诗句中有所体现,如《诗经・小雅・四月》中的“君子作歌,维以告哀。”;《诗经・魏风・园有桃》中的“心之尤矣,我歌且谣。”都是用诗的形式抒发某种“志”。而最早作为一个概念被提出则是在《左传》中,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说过“诗以言志”一句。虽然很早就有了这一说法,但是其中“志”的概念一直都在发生变化。

《尚书・尧典》所谓的“诗言志”,是诗人言己之志,诗人通过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左传》所谓的“志”,是“赋诗言志”的“志”,不是诗歌作者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诵诗者的情感和意思,而这些情感更多的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毛诗序》继承了《礼记・乐记》的观点,论诗的本质,重申先秦时候“诗言志”的思想,强调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强调情与志的结合即“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基本是继承了《礼记》的内容和语言。这个解说不是对诗的应用属性的认识,而是对诗的本质属性的认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则比较明确的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毛诗序》首次将“言志”的内涵扩到了“情”,以情论诗,提出了情志统一的诗歌本质论。这不但丰富了儒家诗学,而且也更准确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毛诗序》虽然承认了诗歌是“吟咏情性”,通过抒情言志,但是在两者关系上还是把志放在第一位,而这个包涵较多政治因素的志对情有着约束和限制,即上面讲到的“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求人把感情的抒发放在封建政治伦理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样表现出毛诗大序的保守和局限。

儒家作为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也有其消极的一面。从《毛诗序》来看,即是儒家学者将他们的政治思想和文学作品糅合在一起,作为政教的工具,一方面使得诗三百得以保存的如此完整,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独断专权,使得《诗经》里的诗歌一直都得不到正确的解释。因此在当代,我们应该尽量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更好的解读《诗经》。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毛诗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洪湛侯.诗经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上一篇:开学典礼主持稿范文 下一篇:教师节主持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