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息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03 22:51:16

医疗信息化论文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1

医疗云的体系结构与云计算的服务类型相对应。

2云计算在医疗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

2.1建立个人健康电子档案,共享医疗信息云计算超大规模的计算和存储功能为全球共享医疗信息提供了可能。将个人健康电子档案放到“云”中,通过云计算,医生就可以在世界各地随时调出患者的个人健康资料,无论这个患者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云计算中个人的健康资料通过加密后存放在中央服务器中,只有知道密钥的人才能调阅,这样就达到了全球安全存取的目的。云计算的应用也为医院和患者节约了时间与金钱,并实现了真正的资源共享。医生也可以将自己对某种疾病的治疗心得保存在“云”中供全世界共享。特别是当一个医生发现一例复杂的罕见病例时,他就可以将与此病例相关的症状、治疗方案、注意事项等信息到云中。如果其他地方出现了同样的病例,那里的医生就可以在云中得知此病例的有关信息,避免耽误治疗。云计算的高可靠性为病人和医院的隐私资料提供了保障,不必担心病毒入侵和资料数据的丢失,因为云计算系统不需要任何软件操作,而是由“云”的另一端世界最先进的团队进行操作,所以不必担心其可靠性。由于减少了软件,对用户端的设备和水平要求降低,使得医生和医院在使用时更加简便。

2.2实现医保全国结算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许多老人随子女居住,而医保却不在居住地,但由于我国的医保结算不能跨城市甚至跨省使用。为了医保,老人经常要两地奔波,费时费力。另外有些疑难病症患者也不可避免要跨区域治疗。个人觉得我国的医保全国结算可以在云计算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通用的医保结算网络系统,从而全面地解决这一难题,这也为广大患者提供了便利,真正做到了以患者为本。

2.3平衡医疗资源,化解医患矛盾近年来,医患关系紧张的事例常见报道,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医疗资源不平衡造成的。我国高素质的卫生医务人员、尖端的医疗设备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型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而这些医院普遍人满为患,挂号难、诊疗难、缴费难、取药难,使得看病成了患者的负担,由此导致的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加。而农村、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严重匮乏。所以唯有通过云计算,建立共享服务,在医疗卫生服务整个环节中实现协同和整合,才能推动医患资源的灵活流动和结构优化,化解医患矛盾。

2.4节约投资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在线软件服务和硬件租借服务,降低了现阶段医院在软件购买上的费用,减少了在硬件设施的成本投入以及对硬件设施(如服务器、交换机等)升级、扩容、日常维护的开支。由于云计算的许多硬件服务器都是虚拟的,对终端使用设备的要求也不高,同时云计算几乎能够支持医院要完成的任何类型的医疗IT应用,所以医院的软硬件投资成本会大大的降低。又由于资源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应用,医院的收益率也会大大提高。所以说,云计算在医疗上的应用将为医院带来前所未有的低成本和高收益。虽然现在涉足云计算的医疗单位还不是很多,但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云计算将以它突出的优点为医院和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2

通过对医疗质量环节、要素间关系分析,能够承载所有医疗质量信息的唯一载体就是病历,病历记载了病人诊疗过程及治疗效果,从病历中可以看出医生给予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是否科学、合理,医疗过程中有无医疗缺陷等,对病历记载的内容进行不断的分析、归纳、总结,应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这样才能起到对医疗质量进行持续改进的作用。从而将结构化电子病历、结构化医嘱、电子化临床路径作为实现智能质量控制的主要方法及数据来源。电子病历(ElectronicMedicalRecord,EMR)是随着医院计算机管理网络化、信息存储介质(光盘、IC卡等)的发展及互联网的全球化而产生的,是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必然产物,也是医院病历现代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其在临床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但这还仅仅是电子病历应用的起步,电子病历将成为医院信息化的核心。它的重要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电子病历经过信息加工后可以成为卫生部门主要的医疗信息数据来源,二是在医院可以实现对医疗质量的控制管理。结构化医嘱的实现为结构化电子病历、电子化临床路径实施提供了数据基础。在医嘱系统中将医嘱数据进行深入的拆分和标准化处理,使之成为可进行质量控制的数据元,对医嘱录入、审核、执行、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全方位数据采集工作,规范了医嘱的合理性、时效性、准确性、完整性;对于护理管理、院感管理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使之整合到质量管理系统中。医疗质量管理的数据元素分布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直接或间接应用于患者的诊疗环节,智能化质量管理系统的数据分散性和应用领域的广泛性使之自成体系。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数据元素的构成来自各个应用系统,临床业务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医疗质量管理的完整性。依据《医院基本数据集》、《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电子病历基本架构和数据标准》等政策法规,保证了信息化建设的连续性和继承性。采用目前卫生领域已有的国际、国内普遍应用的成熟标准,如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HL7临床文档架构(CDA)等,以实现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与国际接轨,根据医院自身情况规划并设计了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为实现准确反映医疗服务质量的差异,要尽量将病历资料转变为计量资料才能实现,在终末质量评价系统设计中,采用病历医疗质量模型评价法,模型使用公式为,病历医疗质量代用值(P)=(1-)×100%,其中M代表病历分型,D代表医疗缺陷,T代表医疗转归,病历医疗质量代用值P求出后,按提前划定的不同级别病历分值进行“对号入座”,由此得出评价结果。在我国医院分级管理等级评审中,对各级医院统计指标有明确规定,一级医院39项,二级医院51项,三级医院50项,这些指标都是终末医疗质量的真实、客观的反映。它们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基础质量管理系统、结构化电子医嘱、结构化电子病历系统,所以终未医疗质量评价系统运行依赖于上述几个系统,在医疗质量管理系统上发挥质量控制管理作用。

2设计应用基础质量方面

以基础质量管理为导向,按照规划需要完成32个周边系统的研发工作,它们的建设将极大的丰富医院智能管理系统的内容,系统设计中可以为基础质量管理提供560个信息采集点。这些信息管理系统的创建不但为各种管理提供了便利,而且为基础质量控制提供准确的数据,使基础质量控制走上智能化。环节质量主要发生在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诊治和护理工作中,因此组建了结构化电子医嘱和结构化电子病历,它们的结构化不但为临床路径的电子化、智能化铺平了道路,还为环节质量的快捷控制提供基础数据,在系统中建立的采集信息点个数已经超过1200个,已经完成结构化电子病历3600余例,病历质量差错率明显下降,质量显著提升;电子临床路径目前完成1000余例,临床路径入径率、完成率都得到提高;在单病种的费用控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终末质量方面由于医嘱系统,电子病历系统都进行了结构化设计,因此当电子病历在科室进行归档时,会对该病历自动生成质量评价,若评价为乙级病历禁止医生归档,明确告知医生存在哪些质控扣分元素和扣分原因,并自动记录医生提交病历的记录和质控结果,杜绝人情打分和疏漏记录的现象发生,这样可以为行政绩效管理和质量持续改进提供准确的质控数据。

3总结

通过智能信息化医疗质量控制管理系统的实施,改善了科室质量控制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改进不及时等问题,节约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满足现代化医院管理发展的需求。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实现医疗质量控制策略,通过电子病历实现关键医疗信息的共享,真正达到病历质量规范化、结构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患者信息共享提供可靠数据通过智能信息化质量控制系统的实施,强化了医务人员的时间观念,保障了制度的落实,规范了医务人员的技术行为,提升了诊断治疗水平,通过对终末质量客关评价反馈,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为质量控制、改进提升提供了方便,还提升了医院质量管理和医疗工作效率,规范了服务行为,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因为系统构建中数据元均采用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可以在各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推广应用。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3

新医改“意见”诸条款中,直接或间接对信息化提出要求的不下20余处,其中有基层机构的,但更多的是区域性的。笔者认为,“意见”着眼的是“大卫生”、“大医疗”,信息化工作者也必须从“大”处着眼,对新要求、新任务予以足够重视。

区域医疗信息系统

需求紧迫

关于区域医疗信息化,除了“四梁八柱”中专门作为一柱提出的“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之外,“意见”中还有多处对区域性信息系统提出迫切要求。

新医改“意见”第一次把公共卫生提到“四梁”之首,明确提出:“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预测预警和分析报告能力”。关于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仅从“公共”两字理解,就意味着是“大范围”、“大面积”的。无论区域是大还是小,公共卫生的信息管理,我认为最迫切的,也是最主要的是把各“条”(线)的、各种基层的信息系统整合起来,将各种动态情况实时地展现给各级管理者,以便于对公共卫生的掌控。

医疗服务体系,虽然排在“四梁”中第二,可它需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做的事情更多,无论是眼前的“难”和“贵”的问题,还是长远的“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都需要区域性信息系统综合解决。

就已经见到的和可以预料的结果看,如果建立起“医疗协同网络”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例如:“医疗文档共享”或称“医疗文档调阅”,可以有效减少重复检查检验,从而有效缓解“贵”的问题;远程会诊、远程预约挂号、远程检验、远程查询、远程医疗咨询等可为百姓就医大大提供方便,从而缓解“难”的问题;连同诊疗记录一起网上传递的“上传下送”不仅可以使“医疗资源合理利用”,还能使医疗的连续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又能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检验;将音视频系统与这种医疗协同网络相结合,不仅可以进行远程会诊、远程阅片、还可以进行疑难问题讨论和远程培训,大面积提高基层医师水平,完全可以不做任何额外投资就能非常经济、方便地解决由于基层医疗水平低而导致大医院拥挤、小医院冷清的矛盾;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意见”中反复提到的,即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监管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借助区域医疗协同系统。总之,在区域性医疗网络上可以干的事情很多,可以解决“意见”中提出的很多问题。

上述提到的,都是“意见”贯彻执行急需配合解决的,也就是说,建设区域性医疗协同系统是迫在眉睫的,是需要大干快上的。

建设区域医疗协同系统,最主要的是“统筹规划”。现在各地已经出现不同业务部门各自建设各自区域系统的趋势,按照这种趋势发展,必然又是重复的基础设施投资,而且还达不到“信息互通”。快上不等于匆忙,舍不得花费人力和时间全盘规划,到头来将是“费”和“差”。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区域性医疗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建设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它不属于哪一家、哪一个基层医疗机构,它是协同本区域所有医疗资源来为全民服务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多方资源,所以它必须由政府组织建设,而且还必须由政府运维管理。

需要基层信息化

密切配合

公共卫生的基层机构以及各级医院自身的信息化当然还要继续建设和发展,也只有基层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医疗协同信息系统”建设才算有了基础。“意见”对这些基层信息化建设也同时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些要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医药分开”,这是从管理角度提出的。从业务角度说,“医”和“药”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分开管理之后,给医疗信息处理和药品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这里边又有新的文章要做。譬如:“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流动人口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等。特别是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变革,社区卫生系统的“收支两条线”,势必给卫生经济管理和整个的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课题。“积极探索实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方式”以及“制定统一的诊疗规范”等新举措又给传统的医疗信息处理提出挑战。

贯彻新医改精神,已经讨论了多年的“电子病历”的概念需要完善。多数人原来理解的电子病历只是本医院的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记录的数字化并归档,现在必须站在大医疗的角度来理解电子病历。也就是说,仅仅本医院的诊疗记录,无论你的数字化做得多好、多么完善,都只是一个人的病历,或者说是个人电子健康记录的一部分,都不可能达到病历的完整性和连续性要求,建立个人的电子病历必须放在“区域医疗协同网络”上一起考虑。

社区的个人健康档案更是如此,单靠社区本身不可能保持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如果不与“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相结合,它所能起的作用将很有限。

区域医疗协同系统的建立,与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之间必然发生大量的数据交换,建立多种系统接口,需要各基层机构的信息系统设计为这些数据交换和系统间接口提供方便。

需要制定新的统计指标

这次医改是革命性的,对于管理机关来说,无论是管理内容还是管理方式也都将有很大变化,由此想到,负责随时向主管者反映行业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工作需要尽快研究制定适应新要求的统计指标。“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现有的医务统计指标都是反映一个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质量的,统计工作如果还仍然沿用这些传统指标反映情况已经远远不够了。我认为急需补充反映“意见”要求的、能够按照新的运行模式和管理模式清晰反映整个地区行业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的统计指标。

经济方面的统计工作对我们很有启示。反映经济运行的几个主要指标,如GDP、CPI、PPI等,主管领导几乎每天都要看,百姓也关心这些指标,我们的医疗和公共卫生也应该有这样类似的让主管者一目了然的指标。本人不是搞统计的,当然提不出合适的指标,只是把问题提出来做个呼吁。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4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医疗保险信息化的积极现实意义一系列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医疗保健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引起业内外人士的关注和重视。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指医疗保险的管理通过建立内部及外部的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管理和运作自动化、智能化?从而达到共享信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服务的目的。

1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

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不仅是医疗保险发展和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提高社会的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增强竞争力

由于原始的管理体制?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实现医疗保险的管理信息化?将会大幅度降低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进行宏观调控。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将带动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社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医疗保险中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

1.2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完善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医疗保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安全网和稳定器。由医疗保险体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特别是我国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着地区差异大和发展极不平衡等问题?从总本来看?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探索?全国除了为数不多的城市建设相对比较好的以外?大多数城市权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虽然我国信息化管理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信息技术水平足以满足信息管理的需求。目前我国医疗信息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国内各地区中的发展极不平衡?主管领导医疗信息管理知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高?信息管理人员水平提高缓慢?流程规范化管理及监督力度不强。规范化管理欠缺及对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医医疗保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医疗保险改革的中心思想是用低廉的费用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我们医疗卫生费用增长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这对于医院和医疗保险系统都是个很大的挑战。

2.2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肠

首先,对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数据交换频繁?它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狭义上的社会保障至少包括医疗、养老、工伤、失业和生育五个险种、劳动力市场和其它综合业务。广义上的社会保障则是涵盖卫生、民政?社区服务和公安户籍管理等在内的一条龙服务的现代化社会保障体系?从整个系统建设参与单位来看?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劳动局、卫生局、民政局、药监局、技术监督局、财政局以及金融部门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

其次,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过多依赖于信息化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涉及面广、金额大、业务量大、政策性强?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只有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才能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由于应用系统过干复杂使得系统实用性很差?最终也会严重影响社保改革的进程。

另外,医疗保险信息化建设盲目追求快速到位的思想。信息化是潮流?但信息化绝对不是一毗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由于医疗保险信息系统业务纷繁复杂?在数据上既包括参保人员的数据、参保企业的数据?又包括各险种业务和财务的数据?在应用流程上既有横向并联又有纵向串联?同时系统和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加快对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人员的培养。建立完善的信息化管理机构?经考核选拔出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各级信息主管及管理人员。在医学院校设立医疗保险信息管理专业?在职人员要增加信息管理的继续教育?结合新时期特点尽快完善专业学习内容和继续教育大纲。信息管理人员除专业教育外?还要加强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及团队精神等素质教育。应该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相关信息的标准化管理。在制作方面一定要遵循国际的信息交换标准?以保证信息统一和共享。

尽快使医疗保险信息形成合理化流程。医生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应按时完成病案的每一个环节?在严格把关后?将完整病案及时提交病耗室。检验和检查科室应在规定时间内将患者的报及时送往有关科室。完善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应该更新领导者的管理观念?更加注重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发展。领导者应具备现代管理者的素质?树立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理念?加强医疗保险信息化、规范化和标谁化建设?以医疗信息管理为核心。

注重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从人工操作正逐步被计算机操作所代替。进行信息处理的法律依据不足?出现信息技术超前、相应的法律法规滞后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医疗信急管理科学化向纵深发展。充分体现我国医疗保险信息内容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种类繁多?抗病耐药繁杂?使得中医药的辩论治脱颖而出。因其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有独到的效果?故这些信息值得保存和研究。因此?可根据中医药诊治疾病的特点制定一套我国特有的中医药编码系统这对发展相国医学有重要的作用。

4结语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5

【关键词】医疗;信息化;费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58-01

引言

在新的医改政策下,医疗信息化要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围绕与电子病历相关的医疗业务和管理业务,促进信息资源在临床医疗和运营管理中的高效利用,实现医院内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统一集成和高效运转以及区域范围内的信息共享,也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预防和减少医疗差错,控制、降低医疗费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1 医疗行业信息化进程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院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但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医疗机构进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完成了五级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大部分二级医院已建立了以财务为重点的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把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深化医改支撑之一,要求医院信息化建设要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上来”。但我国大多数医院的电子病历还处于初级阶段,以重点采集和电子打印为主,并未实现智能化。

2 当前医疗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2.1信息烟囱与孤岛现象依然存在

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各个业务系统都是按照条线进行建设和管理。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采用各自为阵的建设模式,形成了信息的烟囱和孤岛。造成了医疗资源缺乏整合及利用、信息难以共享和业务服务不协同。

2.2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规范

目前医疗卫生信息行业的现状而言,缺乏统一的标准仍然是行业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各地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规范,出现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统一,系统之间难以互联互通、数据难以共享。对于医疗卫生信息化标准建设迫在眉睫,解决好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标准规范建设问题,可以促进和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2.3医疗卫生机构之间无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

由于现阶段国内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都是采用各自为阵的模式进行,使得各医疗业务系统之间缺乏共享和协同,业务系统难以整合。进行区域性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通过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区域卫生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对医疗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实现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的协同。

2.4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监管机制

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缺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公共卫生、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监管。无法实现对机构、人员的各项数据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

3 加快推进医疗信息化进程的对策

3.1 建立统一的医疗资源平台

信息化的医疗模式以病患为中心,使不同层级医院、医疗管理部门以及患者之间能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下,实现跨组织、高效率的网络交流和协调配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平台,消费者、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政府管理机构可以逐步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进而降低成本,优化医疗服务资源配置。改观医疗业务管理模式,从条线业务管理向区域卫生信息化管理转变,实现区域范围的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

3.2 实现信息协作与多方共赢

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各卫生机构可以更加便利地进行信息共享和分工协作。对医疗机构而言,方便了医生诊疗,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对科研机构而言,对医学科学专题研究等提供了有效的信息获取来源;对于卫生管理机构而言,在降低市民医疗支出的同时也减少了大型检查设备重复投资造成的浪费;对公共卫生应急保障机构,由于系统能及时监控到异常及突发病历情况,使得卫生管理机构能对类似情况进行预防与管理。

3.3 减少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

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打破了传统的条块分割,为医疗资源共享开辟一条新路。经过授权的各医院及卫生机构可以从统一的平台提取、更新、保存信息。这种以“区域政府主导、第三方平台共享式”的医疗协同模式的好处是以区域为中心,直接共享,影响范围大,减少了重复投资和建设成本。以卫生部的信息标准规范为蓝本,各地的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应遵照国家卫生部的标准规范要求。减少不同系统之间的不兼容不共享的现象,降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投入。

3.4 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

区域医疗信息信息化的深入人心,必将医疗机构业务流程信息化、医疗机构业务管理信息化、患者服务信息化三条线满足医疗机构业务的发展需求。各地加快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将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互联起来,有利用辖区内医疗资源的共享、业务的协同及数据的决策分析。第一,提升医疗机构业务的整体形;第二,开源节流,查漏补缺,实现人、财、物规范化管理;第三,提供辅助决策支持,降低管理成本;第四,医疗行为得到规范,在加速培养高水平医务人员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第五,使业务更加透明化,从而杜绝许多管理中的“猫腻”现象,减少了医疗纠纷。

3.5 保障及安全体系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工程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加以保障实施,包括政策法规上的保障,组织机构和人员的保证以及经费来源,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的广泛支持与参与。另外安全体系的建设也很重要,医疗系统中个人的健康记录涉及到众多个人隐私问题,病患与用药数据库关系到医院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所以,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对信息存储与传输过程中的信息安全加以考虑。要建设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管辖的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和绩效考核等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社会性的复杂工程,无论其提出背景还是对社会的好处都有深远的意义。其目的是通过协同和整合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各个领域,实现互联互通、高效高质的卫生服务和管理,建立一个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区域医疗体系,实现信息、业务和管理的一致性、连续性、有效性和可控性,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佳.江苏某医药企业信息化整体方案.2010.36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6

【关键词】区域医疗,军民和谐共建医疗体系,电子病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223―02

1 引言

2009年7月,国家卫生部了《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该原则指出:我国将划分为7大医疗区域,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为一区域,协同为区域内的公民提供一体化的医疗服务[1]。该计划若能顺利实施,将改变地区间医疗资源不均、院间缺乏诊断信息互通互认等现状;解决转诊难及转诊后的二次资源浪费等问题;对于中心医院,不但不会因此损失病源,将小病向下转诊反而会更有效地利用其各种资源、提高床位使用率进而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技术和促进学科发展。

2 背景与意义

《原则》的出台,使我省医疗系统进行区域医疗数字化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成为当务之急。一些地区已经在这方面展开探索,09年2月,由总医院、国家科技部、厦门市委组织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正式启用,该系统由第174医院、市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医疗中心等市内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组成,为市民建立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档案。该工程利用各医院的现有资源,将各院数据按一定条件匹配后通过自动路由经专线上传至卫生局服务器。借鉴其成功范例,作为拥有优良医疗资源并担负东北地区部队官兵的卫勤保障任务,同时深受辽沈地区人民信赖的总医院在辽、吉、黑、蒙区域医疗建设中的作用就十分重要,应率先投入到该项目的预研。

3相关技术讨论

为建立高效和谐的区域医疗,首先在近几年内共建和完善辽沈地区区域性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医疗科学涉及医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在研究我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时,不能摒弃既有的研究成果,应该采取博采众长、技术创新的方式,在充分调研与预研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区域医疗系统,并为今后的地区大融合做好技术准备。以下将从流程改革、基本要素、体系结构、电子病历等四个方面进行相关技术讨论。

3.1 流程改革

区域医疗为公民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它将打破旧有的地区、部门、等级对医疗资源的划分,为每位公民构建区域唯一的电子健康档案,也可称之为电子病历。这种面向患者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使院间转诊和会诊的流程发生很大改变。

转诊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中有固定的流程,通过信息系统,首诊医院能够看到转诊医院相应科室可供选择的门诊时间,可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帮助病人预约,同时患者在首诊、转诊医院的电子病历(包括病人信息、检验结果、检查图像、诊断、医嘱)等也能实现互转。当成功转诊之后,患者只要插入IC卡,电脑和叫号显示屏即可同时显示出其姓名、转诊科室,2-3秒钟内患者即可被自动分诊到目标科室候诊,随之进行语音叫号、就诊、取药、交费等流程。这样,患者在两个医院间的诊疗活动和各种数据信息被完整地保留,并为其以后的诊疗提供丰富的数字依据。

远程会诊流程通过完善的远程医疗业务管理系统进行管理。按照行业习惯将会诊申请、计划安排、会诊连接、意见交互、会诊病历归档都集成到区域医疗信息平台上来,为会诊医院双方提供基于完善电子病历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的各种信息和影像的传输、高级互动与后处理服务,并分模式实现临床会诊、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等分科远程诊疗功能。在区域医疗平台上实施远程会诊是对区域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对患者频繁奔波看病现状的革新,是真正体现区域医疗高效、便捷之所在,更有助于向偏远地区提供专家资源和医学信息[2]。

3.2 基本要素

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是:架构设计、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首先,架构设计和行业标准是需要卫生信息部门商定的,它不仅需要切实可行的技术设计,还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因此架构设计必须为适应政策的调整预留足够的灵活性。其次,架构设计不能抛弃各医疗机构现有的网络资源。目前,我省很多军地医院、疾控系统等已经建立起服务于特定人群、地域或目的的自有医疗网络。建设区域医疗不是要彻底取代它们,而是应通过应用表层架构设计和封装技术使这些信息孤岛实现跨界共享,并尽量在不中断现有网络的情况下将其连通。行业标准必须明确在先,可借鉴国际医学数据交换标准HL7制定出我省标准,同时要考虑到区域扩容时的一致性问题,提前做好规划。另外,针对卫生信息交换,不同标准在不同领域已经展开广泛应用。此种情况下,最佳的选择是对现有标准进行融合或封装,以实现互操作。只有标准统一,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才会成为可能。

3.3体系结构

发达国家的医疗信息系统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是许多医疗机构开发和应用大规模一体化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而它们采用的体系结构也根据国情有所不同,如荷兰通过一个集成平台建立全国的国家转接点,目的是让荷兰的医疗组织之间能够安全保密地快速交换患者信息,美国区域医疗信息系统则采用智能化网关接口实现不同子网的共享。辽沈地区区域医疗架构设计应考虑自身特点,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走实例调研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强调系统的本土实用性和高可扩展性,突出信息的高效共享。

区域医疗的体系结构理论上可以采用层次式、分布式和网关式。层次式将医疗机构按等级分层,如社区级、三甲级和中心级,由三甲级医院服务器承担部分数据传输和标准化功能,由中心级医院服务器承担信息的定位与管理功能,数据可以分布存储在各医院或集中存储在中心级。分布式将医疗机构按对称式组织,各医院在网络中的地位是相同的,不通过第三方进行信息传递,这就要求所有医院具有相当高的标准性和一致性,该方式可以避免管理中心成为瓶颈。网关式将所有服务交由功能强大的智能化网关处理。在制定我省区域医疗信息系统采取的体系结构时,首先应根据辽沈地区的实际情况经商讨后制定一个最优的架构,其次实现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体系应使各大地方医院,地方门诊部、军区总院,各团级中心医院、基层卫生队均为相互可达的信息点,能在各点之间实现转诊、数据共享、远程会诊等,而不受军队或是地方的限制,实现军-军、军-地不同体制医疗机构间的协同医疗,使医疗资源被极大的利用,真正意义上体现军民协同医疗的含义[3]。

3.4电子病历

实现区域医疗后对患者诊疗过程的根本改变之一是采用电子病历记录患者的诊疗过程,也可以说不实现电子病历就难以实现区域医疗,因为在医疗信息网络上只有电子病历才能穿越千山万水在几秒钟之内由一个医院传输到另一个医院。在此之前,患者的病历信息保存在各个医疗信息系统,甚至是医疗设备上,是一个异构数据集,还不能被整个医疗网络共享。因此,必须实现异构数据的标准化,对电子病历数据进行标准化建模。建模方法应采用国际标准即HL7组织定义的CDA(Clinical Document Architecture),并参照我国卫生部规定的病历书写规范。

同时,使用电子病历必须要考虑其合法性与安全性问题。电子病历的内容包括各种医嘱、病程记录和检验检查等的数据,是否合法和被承认就需要相关认证,实现这一需求的技术即数字签名。各单项记录由经治医生进行数字签名,医疗机构对整体病历进行数字签名。电子病历一旦成为网络内合法互认的医疗文件,那么基于电子病例的远程医疗就成为可能。在区域医疗在我国大范围铺开之前,应由率先实践的发达地区研究和建立远程医疗电子病历标准交换规范,并以此规范开发不同的医疗信息系统接口,最终建立面向远程医疗的电子病历标准交换平台,为将来区域医疗的实现提供共享的数据服务[4]。

4 实施步骤

辽沈地区区域医疗项目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涉及的单位多,各院信息化建设基础参差不齐。除了技术上的因素外,还必须考虑非技术的因素,包括区域性院间管理流程的优化,人员的适应过程,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降低风险、节约成本、早见成效的原则。

总医院下设北陵分院、463医院、浑南门诊部、卫生所等多个医疗机构,且信息化建设也比较先进,为区域医疗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更好的引领辽沈地区的区域医疗建设,我院准备率先连通所属的几个医疗机构,并通过政府指导的方式加入一至两家区级医院,组成一个小型医疗联合体。系统建设严格遵循前文所讨论过的技术标准,通过高效的网络架构将目前孤立服务的医疗信息岛连接起来,并编写符合实际需求的院间应用程序,在使用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届时,本联合体内的患者将实现结果互认,图像互通,网上转诊,进而通过电子签名等技术手段实现电子病历的院间互认,使医疗过程极大方便,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应用的深入,将对实现辽沈地区大区域医疗乃至辽、吉、黑、蒙的大区医疗产生推动和范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部.《区域医疗中心设置原则》.2009.7.

[2]张跃红,刘丽红,刘帆,王杉.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创新模式下社区与综合医院双向转诊示范应用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561-563.

[3]欧阳亚迪,王婷.军队医院信息化建设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09,16(1):26―27.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7

[关键词] 病案管理;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a)-0149-02

随着现代的医学飞速发展,医疗的技术日渐更新,但病案管理就有点跟不上医疗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当今医学的需要,需要尽快解决病案管理的难点,以提高住院患者病案管理水平。

1 病案的作用

1.1 协助医疗纠纷的妥善解决

病案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学记录,为医疗事故鉴定、医疗纠纷争议提供医疗行为事实的法律书证。在发生医疗纠纷后,及时封存病历,保全相关证据,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病历的真实性,有效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利于纠纷顺利解决。

1.2 有助于商业医疗保险的赔偿

商业医疗保险是以合同的方式预先向受疾病威胁的人收取医疗保险费,建立医疗保险基金;当被保险人患病并去医疗机构就诊而发生医疗费用后,由医疗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签订医疗保险合同前,保险公司首要考虑的就是被保人真实的身体状况,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保险金额的数目,此时患者的病历就是最关键的证明[1]。

1.3 提升医疗与科研的水平

病案是医务人员对患者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进行检查、诊断、治疗等医疗活动过程的记录。既是临床实践工作的总结,又是探索疾病规律的依据,是医院的宝贵财富。病历对医疗、预防、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2 病案管理面临的问题

2.1 医护人员对病案管理的责任感不强

在多数的医疗机构里,相当一部分的医护人员不了解病案的重要性,促使病案管理上的杂乱无章;有些医护人员思想比较散漫,总认为病案越精简越好,使病案记录不全面,为患者以后的医疗带来很大的影响。

2.2 病案整理不善

传统的病案管理存在以下特点:体积大、数量多、保管差、查找困难、利用率低、安全性差。上述因素容易造成病案的损坏、丢失,阻碍了病案管理工作的发展,也使得许多宝贵的病案资料流失。有些医院在借阅病案时不做登记,导致病历不能及时归还。另外,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给再次入院的患者使用了不同的病案号,促使同一患者住院产生多份病案;或是两个不同患者共用同一个病案号,从而合并至一份病案中;或是患者的病案摆放多处等。

3 提高病案管理效率的对策

3.1 重视病案管理人员培训

信息时代的病案管理工作依赖于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病案管理专门人才。这就要求病案管理员一定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文化水准,以及电子技术操作技能和较全面的医学知识。所以只有通过高层次的学习培训,才能不断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技能,才能不断适应现代医院病案管理工作的需要,才能在信息化条件下实现病案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3.2 制定完善的病案管理制度

按照有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切合单位的实际状况制定病案管理制度,并使之经常化。包括病历书写、病案编码、录入、病案质检、病案回收整理、装订和病案借阅。实践中,要经常学习,适时检查,不断充实,从而有效地增强病案管理的规范性。

3.3 信息化下的病案管理

信息化下的病案不仅是简单地把记录输入电脑中,而是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将各个科室的信息汇总在一起,无时无刻收集着患者的临床信息,不但可以记录病程、医嘱、病史、收据单、护理文件等,还可记录MRI、影像图片、超声和声像动态,完成以患者为主体的信息集成系统。医生可以随时提取相关的患者资料信息,就像站在患者床前一般。

现在纸质病案中虽然有统一的医疗文书书写规定,但是手工记录的随意性较大,而且字迹除了医生能看懂之外患者很难看懂,而且根据不同医生写的病案很难完全规范统一。电子病案的实施必需以医学术语一致为前提。电子病案的疾病名称、规格、医学诊断、传输方式、图像解压缩等等应统一制定规则,病案中各个基本状况也该设置统一的编号,如家庭编号、职业编号、医疗设备编号等,才能形成国家和国际的标准,以便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交流[2]。与此同时,电子病案的实践中提高了医生书写病案时的效率与质量,把医生从病历书写费时的工作中得到解放,然而把所有精力放在临床治疗中。

数据的网络共享,是纸质病案无法取代的。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卫生领域的网络化逐渐产生,电子病案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信息共享,医生无论在哪都能取得所需要患者的情况,无论患者在哪个医院治疗,都能及时取得自己的病案;同时医务人员能够在远程通过网上聊天进行治疗以及解说疑难病例的讨论等。此外,各个医院的信息交流可提高它们相互之间的医疗水平[3]。需要看纸质病案的信息资料时,必须先查下索引,然后找到住院号,找到病案进行翻阅,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信息还不够全面。而电子病案的数据格式和海量存储,有利于快速查找,迅速搜索查询、调用资料信息,为临床治疗、科研提供了大量的信息[4]。

纸质病案的保存,必须要有巨大的空间,规定保存时限,同时还要注意纸张的老化、磨损、防火防潮等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电子病案须经过扫描或数码影像处理,既可以存储在光盘上,也可以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上,存储容量相当大,而所占空间非常小,还能够永久保存[5-6]。

病案是机密性文件,它们一部分包含了患者生活情况,必须考虑病人的隐私权;病案内容同时具有法律效力,不允许医疗人员以外的人阅读或修改。

[参考文献]

[1] 刘爱华. 重视病案信息管理在医院管理经营中的地位[J]. 中国医院统计,2004,11(2):79.

[2] 杨坚争. 联合国《电子签字示范法》立法思路与立法框架[J]. 法学,2001, (9):23;

[3] 杨坚争,陈劲草. 电子病历的法律效力[J]. 中国医院管理,2003,23(10):86;

[4] 胡向阳,张修梅. 病例组合概念及其应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4, 10(12):101.

[5] 陈美羡. 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管理方案[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9(33):473-474.

[6] 刘雯,吴宏宇. 电子病历在我院的实施与应用[J]. 中外健康文摘,2012, 9(11):404-405.

医疗信息化论文篇8

【摘要】通过分析信息不对称对医患关系之间可能出现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强化医生对患者的理解和提高患者对医疗风险的认识,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信息不对称 医患关系

随着广大人民生活健康水平的提高,以及自身维权意识的加强,医患关系紧张已成为现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这其中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试着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层面对医患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

1 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在医患关系中,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医务人员与病人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但由于双方职业性质.知识结构不同,所承担的权利、义务也不同,因此所获得的信息处于不对称状态。医务人员在医患关系中,常常处于主导、主动地位。而病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由于受到中国医学界仍占主导地位的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这种状况变得更明显了。

少数新闻媒体等没有把握好方向,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性。

2 不对称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信息

2.1 道德风险: 医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1.因双方在医学知识上的不对称,医生处于主导地位,患者被动接受医生提出的医疗方案;2.“以医为尊”,缺乏与患者沟通的意识和耐心;3.医生对患者知情权尊重不够;4.在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的情况下,从自身出发,采取“保护性医疗”;5.发生医疗纠纷时的沉默共谋和同行庇护。

患方的道德风险行为具体表现为:隐瞒病史;出于某种原因如私利等全盘否定医生的诊疗效果等。

2.2 医疗纠纷: 近年来,医患纠纷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大环境看,医疗纠纷是国内医患长期不平等地位与今天社会开始普遍重视自身权益观念之间的冲突。这种不平等地位实质上来源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2.3 卫生资源浪费: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及随之而来的医患冲突增加必然会降低卫生资源的浪费,扭曲卫生资源的配置。

3 应对策略

医患信任关系是医患关系中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患者对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医患关系处于持续变动的复杂状态中。建立良好的医患信任关系能够使患者对疾病变化的复杂性和治疗手段有进一步了解,通过增强对疾病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理解而加深对医生的信任,增强对疾病变化承受力,积极配合治疗,减少医疗纠纷。

3.1 强化沟通,主动释疑和履行告知义务: 面对医患纠纷中的信息不对称现状,医患之间应当共同努力,加强理解和沟通,努力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医务人员更应培养主动释疑和履行告知义务的意识。

3.2 加强教育接受规范和道德的约束: 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修养也许是减少信息不对称消极影响的最为经济最为根本和最为直接的办法。同时,相关部门和政府也应该加强对广大民众进行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增加对疾病的认识了解,提高广大民众的道德素质。

3.3 完善监督制约和奖励机制: 作为推进依法行医和改革医院管理方式的必然要求,医院应认真梳理医疗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简化流程,方便患者就医。要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标准,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奖惩有度。

3.4 完善相关保险: 包含两个方面:1.商业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医院和医生的监督与制约作用;2.医疗事故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对于降低医生职业风险的作用。

医疗职业的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医院和医生为自己购买医疗事故保险和医疗责任保险势在必行,政府和社会也应当提供和支持这种保险业务,我们还建议社会公共基金来降低医院的风险。

3.5 加强立法普法: 目前法律在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作用,最为重要的倒并不在于法律本身的完善与否,而是医、患、法三方对于现有法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进一步普法,使医、患、法三方都能够正确地、理性地运用法律来解决医疗纠纷,这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要求。

3.6 规范舆论导向: 相应媒体机构在更多地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在报道医疗纠纷时应多做调查做出客观、公正的报道。在提供信息时应多在消疑解惑做文章,多在缓和医患矛盾上做贡献。

信息不对称客观存在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只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而且消极影响大。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和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尽量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危害,构筑一种健康的、积极的、融洽的新型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医学社会学 253-277

[2] 王兴龙:卫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 1998.37-48

[3] 徐渊洪:信息不对称下医患信任的重构 中国医院2005.1

[4] 王则可,何洁:信息经济学浅说 1999.12

上一篇:icu护士长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护理病例讨论护士长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