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0 00:07:22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1

时间:20**年*月*日-20**年*月*日

地点:高沙农贸市

文章导读:“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这个暑假我并没有一直待在家中,而是积极的走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我想在实践中更多的提高自己的能力,让自己的各种本领都得到更多的提高,这是我一直以来不断的想法,我想我会做好的,我会一直不断的努力下去,最终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国 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种类的多样化,食品数量的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农贸市场则是人们获取食物的重要场所,农贸市场和里面的各类蔡的卫生状况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食品安全宣传实践服务团队—“健康卫士”就对高沙农贸市场进行 了一次实地调查!

一、高沙农贸市场所在地高沙社区基本情况

高沙社区原名高沙大队,始建于1930年8月1日,占地面积2平方 公里,社区xx年5月14日被区政府批准为高沙社区居民委员会。它位于部级开发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省重点工程“高教园区”西侧,杭州绕城高速公路南面。高沙商业街交通便利,居民与学生流动量日趋增大,有学在下沙,生活在高沙之称。西侧紧连杭州市政府规划落实的1.73平方公里大型居住区(经济适用房),居住人口约9万余人,东邻浙江省最大的高教基地(杭州下沙高教园区),面积10.29平方公里,教职员工、学生15万余人。黄金地段属杭州市 副城区之一,规划人口65万余人,市场前景广阔。而高沙农贸市场则位于高沙社区的南部!

二、高沙农贸市场的设施情况

高沙农贸市场始建于xx年,当时农贸市场的设施比较简陋,摊位也比较少,农贸市场外没有现在的各种食品店面。据我们从农贸市场管理人员处了解到,当时农贸市场的卫生设施也没现在的好,来买菜的多数是高沙本地人。

但 XX年时,按杭州市农贸市场提升改造的要求,高沙社区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对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之后的高沙农贸市场宽敞明亮,大大改善了顾客的购物环境,原来简陋的棚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干净整洁的瓷砖柜台。全新的高沙农贸市场已于XX年11月26号正式开门营业。我们采访了一位正 在买菜的高沙居民,她表示新的农贸市场不仅更卫生而且更漂亮了,有一种逛超市的感觉。

现在的高沙农贸市场共建有147个摊位,其中蔬菜摊82个,肉类摊30个,家禽摊3个,海鲜摊11个,冷冻摊8个,豆制品摊6个,干货摊4个,水果摊3个。还有其他店面72个。

另外,我们还在市场门口看到有检测室和称量室,通过与值班室人员的交流我们了解到,市民们如果买到一些食品后怀疑有卫生问题可到检测室进行检测,这样就对该农贸市场的食品卫生起到监督作用。

三、高沙农贸市场和其农副产品的卫生情况

正如我们采访的那位居民说的那样,现在在高沙农贸市场里买菜好像在逛超市一样。在高沙农贸市场里,同期设施建造得很好,空气较清晰,闻不到那些难闻的异味。走道基本都是干燥的,看不到瓜果菜叶等垃圾。农贸市场配有专门的灭蝇设施,抑制了病毒细菌通过苍蝇传播。

我 们在市场入口处的电子“蔬菜农药残留检测结果公示表”上看到市场里的所有菜都已通过检测合格。我们在值班室里了解到各类菜的检测合格率为98%,而已经在 市场里销售的菜市通过检测的。我们也观察到农贸市场里的瓜果蔬菜确实较为新鲜,一般畜肉食品的颜色气味外观都属于正常,但部分海产品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海产品本身带有一定鱼腥味加之天气较为炎热,招来苍蝇和蚊虫,不过许多商贩都采取了一定措施,都能保证海产品的安全合格。总体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状 况良好!

四、 我们的建议

1、农贸市场的垃圾箱应及时清倒,以免带来异味,引来苍蝇。

2、农贸市场的管理人员应多去市场里检查检查,发现不卫生或过期的食品应及时消除。

3、农贸市场清洁工人应随时清除市场走道角落里的垃圾。

4、部分蔬菜摊位的残叶应及时清理。

5、部分海鲜摊位应及时更换水桶里的水。宰杀鱼后留下的鳞片等应及时清理干净。

6、部分家禽摊位应注意通风,定时检测家禽的情况。

总结:通过我们“健康卫士”一上午的调查可得,高沙农贸市场的卫生情况良好,农副产品卫生状况良好,无农药残留、食品过期等状况,在销售的产品都已经过检测并合格,市民可放心使用。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2

一、我国粮食贸易变化及趋势

我国是人口大国和粮食消费大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贸易国。从供给总量来看,近年来通过实行强有力的农业支持政策,我国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谷物基本实现供求平衡,但不同品种的供求格局存在明显差异。从贸易形势来看,多年来,我国粮食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粮食贸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粮食贸易格局发生的新变化近十年来,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但由于需求增长更为强劲,国内农产品供求由“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向“总体上平衡、结构性偏紧”转变,部分农产品进口快速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粮食进口增势明显。2001-2008年,我国小麦、大麦在多数年份是净进口,玉米和大米基本是净出口,谷物总体保持净出口,但净出口量不断减少,由2003年的近2000万吨下降到2008年的32.1万吨。从2009年开始谷物总体转为净进口,2011年玉米、大米、小麦三大产品全部呈现净进口。2012年,进口增势更加迅猛,净进口1248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495.1万吨和208.9万吨。尽管主要谷物品种全部净进口,但由于规模不大,我国谷物仍保持很高的自给水平。大豆进口高位增长,对整个粮食进口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2001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快速攀升,由2001年的1394.0万吨迅速增长到2011年的5263.4万吨,年均增速14.2%。2012年,大豆进口量达5838.5万吨,同比增长10.9%。十多年来,我国粮食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规模不断提高,贸易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我国粮食贸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粮食进口变化也对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产生了一定影响。

2.我国谷物产品基本自给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整体上是一个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玉米和水稻)净进口国。1951-2011年,我国累计进口谷物6.36亿吨,出口2.62亿吨,净进口3.74亿吨;60年间年平均进口谷物1060万吨,出口436.7万吨,净进口623.3万吨。而60年世界谷物年平均出口为2.0亿吨,进口为1.98亿吨。我国年平均谷物进口量是世界谷物出口量的5.3%,谷物净进口量是世界谷物出口量的3.1%。长期来看,我国谷物自给水平明显提高,进口量占世界谷物出口量的比重、净进口量占世界谷物出口量的比重、谷物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已经从1951年的8.4%、8.1%和7.9%逐步下降到2011年的1.9%、1.4%和1.0%。 我国是小麦净进口国,除2003年和2007年以外基本都为净进口。1995年以前,小麦进口占粮食进口的80%以上,1996年以后,小麦进口大幅下降。2000年以后,我国小麦出口量增加而进口量逐渐减少,由净进口国变为净出口国。1995-2000年,年均出口为31.28万吨,占世界小麦出口量的2%。小麦贸易主要取决于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低时进口就多。2009-2012年我国小麦进口量逐年增加,2008年仅为4.31万吨,2009年大幅增加至90.41万吨,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123.07万吨和125.81万吨,2012年达到370.1万吨。1961-2011年,我国玉米有15年为净出口,35年为净进口。2009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仅8.41万吨,2010年增至157.3万吨,从美国进口玉米总量达150万吨,当年美国出口玉米资金总额最大的6笔交易买家也均是我国。2011年和2012年分别增至175.36万吨和520.8万吨。

我国稻谷生产技术位居世界前列,出口具有竞争优势。稻谷和大米除1989、1995、1996、2004、2011和2012年为净进口以外,其他年份全部是净出口。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主要来自泰国和越南,占我国进口的95%以上。我国稻谷主要出口到韩国、日本、南非、尼日利亚和朝鲜。

3.大豆进口对整个粮食进口格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以前我国参与国际粮食贸易,主要是为了调节供求关系和调剂粮食品种余缺。随着国内需求快速增长,我国粮食贸易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达到7237万吨,其中大豆进口量高达5838.5万吨,约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60%,占粮食进口总量的80%以上。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三个国家。大豆进口对我国粮食进口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1961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净进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分别为8.2%、7.5%,随后一直到1978年这一比重都在逐年下降,1976年净进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低至2.4%。此后一直到2003年,这两项比重逐步提高,目前我国粮食净进口量占世界谷物和大豆合计出口量的比重为11.8%,粮食进口量占国内粮食产量的比重为10.2%。

4.政策选择更加突出统筹协调,更加注重安全高效 入世促使我们用世界的眼光和全球的视角统筹谋划农业发展,在政策选择上注重统筹国内农业发展需要、农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以及世贸组织规则要求。我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促进了农业生产力布局的优化和农业比较优势的发挥。我们在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按照世贸组织规则积极调整和加强国内支持政策,不断完善农业支持方向、渠道和方式。例如,增加了农业生产环节和农民的直接补贴,形成了以“四补贴”为标志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对稻谷、小麦实行最低收购价收购制度,对玉米、大豆、油菜籽等重要农产品采取临时收储政策,价格支持和市场调控手段不断丰富。此外,充分利用有限的关税和关税配额政策空间,强化了对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农产品的进出口调控,加强了对农业的合理保护。

5.我国粮食贸易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全球粮食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据FAO预测,未来40年里,粮食需求每年将增长2%-3%,全球粮食产量还需要增加70%。到2020年世界粮食仍将存在300万吨的供求缺口。目前,世界粮食供求格局出现历史性转变,多轮国际粮价上涨的结果表明,粮食出口国一旦国内供应趋紧,势必限制出口,粮食不可能成为真正自由贸易的商品。从国内来看,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将近6亿吨,粮食总产还需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20%。目前,我国小麦和稻谷的自给水平较高,但优质小麦和粳稻的需求十分旺盛,未来仍会进口一部分小麦和稻谷;而饲料粮需求的旺盛增长使得未来玉米进口仍会大量增加。大豆进口仍将持续,200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已是国内产量的2.54倍,2012年进口依存度已经为80%,进口大豆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10%左右。从我国资源条件来看,不可能实现大豆等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自给,必须通过进口解决供求平衡问题。

二、我国粮食贸易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挑战

近十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对促进国内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土地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有效增加了农产品供给,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压力,为农业结构战略调整提供了空间。劳动力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出口,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是,我国农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和主要出口国农业基础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在缺乏有效调控和支持保护手段的情况下,一些产品的进口对国内产业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

1.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的影响将更为广泛和深刻 入世以来部分农产品大量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了不利影响和潜在风险。由于实行3%的单一关税,大豆的大量进口对国内价格造成过度抑制和打压,生产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大豆与稻谷、玉米的收益比发生逆转,产业发展缺乏动力。国内大豆生产不仅没有因需求快速增长得到发展,相反面积和产量还出现了萎缩。从资源配臵看,如果仅是个别产业受到进口冲击,还可以通过调整结构来减缓其实质性影响,但在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的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余地有限。进口对农产品价格的抑制和打压作用范围广泛,这将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2.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传导将更加直接和快捷 受气候变化、生物质能源、投机资本等非传统因素的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越来越大。一是生物能源发展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显著。生物质能源发展不仅大幅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还打通了粮食市场与能源市场的价格通道,使农产品市场受能源市场的影响不断加深。二是投机资本在农产品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大进大出,增加了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三是全球极端气候导致农业灾害频发多发,直接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联合国灾害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01-2010年各国报告的自然灾害数量比前十年增加了26%,由3503起增至4404起,其中极端天气增加228%、洪涝灾害增加71%。随着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的扩大和进口量的不断增加,国际市场的波动性、不确定性、风险性将更加直接地传导到国内市场,对国内市场和产业发展带来挑战。

3.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壁垒增加,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我国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出口具有较大潜力。水果蔬菜出口量不足总产量的3%,增加优势农产品出口不会造成资源压力。在我国农产品市场高度开放的同时,国外农产品市场保护程度仍然很高。国际上大量农产品仍保持高关税、高补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PS)、技术性贸易措施(TBT)呈现数量不断增加、标准不断提高、程序越来越复杂的趋势。一些国家还将贸易壁垒延伸到低碳、汇率、知识产权等领域。这将给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带来很大障碍,不仅影响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也不利于资源配臵效率的提高。

4.确保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未来随着多双边谈判的推进,我国农产品市场将越来越开放。但是由于国内成本推动和政策支持,我国大宗农产品竞争力与主要出口国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制定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时与贸易政策协调难度也越来越大,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惨痛的教训。以大豆为例,尽管我国实施了大豆振兴行动计划,且在大豆价格剧跌时实行了大规模的临时收储,但由于国内外市场的关联性较强,大豆的大量进口使得政策效果非常有限。在这种环境下,确保产业安全和粮食安全,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政策协调和体制机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粮食贸易发展新阶段的政策选择

我国国情和资源条件决定,立足国内确保粮食产品基本供给,同时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既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业政策的理性选择。粮食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安全高效,切实提高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加强对进口的有效调控,加强对农业的合理保护和支持,促进农产品贸易与国内农业产业协调发展。

1.在坚持立足国内保障基本供给、有效利用国际市场的原则下,切实加强对发展国内生产和利用国际市场的统筹 要根据不同粮食产品的需求结构、特点和趋势,以及在粮食安全中的地位,确定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自给率目标和合理的粮食产业结构。要结合利用国际市场的可能和发展国内生产的潜力,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强优势区域规划,加快优势产业带建设,确保粮食产品基本播种面积和基本供给能力。要研究建立必要的体制机制,有效统筹国内生产和进口需求,确保国内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衔接,国内生产力布局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相匹配,国内供需趋势与进出口调控相协调,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的大农业、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不断增强我国农业产业和粮食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应对与国际市场逐步融合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针对我国小规模农业和国外大农场在竞争力上存在难以克服的差距,必须加强和完善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在面临国外大规模生产且获得高额补贴的大农场竞争下,必须加强对我国农业的支持和保护。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赋予的“绿箱”和“黄箱”政策空间,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强化生产性支持,努力实现财政支持总量增加、比例提高、结构优化。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发展滞后的问题,可借鉴法定储备金制度研究制定制度性措施,强化金融信贷机构的社会责任,如规定各类信贷机构用于农业的贷款比例等,确保金融和信贷资金流向农业,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金融信贷支持。 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要统筹协调。当国内供给充足且有产业发展潜力时,要切实发挥边境措施的“门槛”作用,充分利用关税、关税配额管理以及非关税措施加强对大宗农产品生产的合理保护,避免进口对国内价格的严重打压。当国内确实供不足需且国内外价差较大时,要借鉴其他国家调控经验和管理办法,对进口进行合理调控,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兼顾国内产业发展。在考虑配额内外关税差异较大的基础上,采取过渡性办法,既要确保产业安全,又要有利于贸易的平稳发展。同时,针对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剧和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快速增长的现实,在多双边农业贸易谈判中切实保护好我国大宗农产品边境保护政策和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空间。

3.根据国际粮食市场波动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加剧的特点,强化对国际粮食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 要积极参与国际粮农事务,发挥我国在国际粮农事务中的作用,了解国际农产品市场动向。进一步强化对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的监测、研判和预警等基础性工作,对重点国家、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的农产品供需和贸易情况进行监测,强化对国际市场价格、供需动态、贸易形势以及贸易政策等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和预警,综合运用技术性措施、国营贸易等手段,对大宗农产品贸易进行因时因势的有效调控,确保国内生产和市场的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公益性公共服务,切实提高国内农业企业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和风险的能力。

4.着眼粮食进口和外资进入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加强贸易救济、贸易补偿和外资监管 强化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在产业受到损害时,一是要及时有效启动“两反一保”贸易救济措施,二是要加强对国内产业的贸易补偿,切实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农业一头连接生产者、一头连接消费者,控制了流通仓储加工环节就控制了产业制高点。必须尽快建立和实施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安全审定制度,加强对外资进入农业产业的监管,制定适合农业产业特点的反垄断实施细则,维护农业产业安全。要研究建立强制性企业贸易与经营信息报告制度,提高市场运行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强化企业社会责任。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3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督管理,促进农村食品安全状况的根本好转,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食品需要和安全消费,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

由市贸发局牵头,市供销社、粮食局、海洋与渔业局配合,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现代流通网。在“十一五”期间,发展一批农村现代农产品和食品流通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以各县(市)城区中心市场和骨干企业为核心、乡镇市场和重点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布局合理、规范有序,便利安全的农村现代食品流通网络。主要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

1.加快推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和改造升级。由贸发部门负责,供销、海洋与渔业、粮食部门配合。在农产品主产区县(市)有重点地建设和改造升级一批粮油、果蔬、水产品、肉类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物流装备、农产品冷链系统以及食品安全检疫检测设施建设,逐步建成区域性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价格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开展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标准化工作,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改善经营环境,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完善经营设施。今后五年内全市要培育40个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部级4个,省级6个,培育5个农产品经营龙头企业;新建和改造升级水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7个,其中省级重点扶持2个,市级重点扶持5个。

2.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供销部门负责,鼓励发展为农民提供包括信用、供销、技术推广等在内的服务的行业协会和购销服务合作社,鼓励发展和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发展农村行业协会20个,专业合作社23个。

4.发展一批有经济实力、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生鲜超市连锁企业。由贸发部门负责,加快建立和发展生鲜农产品加工、包装、存贮、运输为一体的统一配送系统和冷链系统。鼓励连锁超市集团建立自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与生产基地产销对接、定单、定牌生产。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的试点工作,重点依托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逐步

加大现有大型连锁综合超市中的农产品经营份额,国家试点企业力争用三年时间,使食用农产品的销售比例达到25以上。

(二)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经营网络

1.建设“万村千乡”农家店。由贸发部门牵头,供销社配合,按照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进入乡村,加快推进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积极鼓励有实力的商贸流通企业到农村开办直营店、发展加盟店。改造和新建连锁经营网点,拓展农村市场,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零售网点的作用,依托现有经营设施,逐步开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完善农村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农村食品经营网点适应农村居民生活需求变化,增加服务项目,扩大经营品种和经营规模。20xx年在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8个试点县(市、区)的乡(镇)和村建立86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并建立县级生活消费品配送中心。20xx年8个试点县(市、区)乡(镇)、村计划建立400个消费品农家店和农资农药店。力争用3年时间发展和改造乡(镇)“农家店”1800家,8个试点县(市、区)和**市区建立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配送中心,并依托在**的大中型流通企

业,构建全市消费品流通网络。

2.加强县乡加工食品批发网络建设。由贸发部门牵头,工商、质监、卫生、粮食、供销部门配合。在城区发展辐射农村、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或批发一条街,发展向农村小店统一配送食品的骨干批发企业和配送中心。在重点乡镇培育一批讲求信誉、规范经营的加工食品批发户。今后五年内全市要

实现县县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市场(街),乡乡有较规范的加工食品批发户。

3.加强中心集镇商业建设。由贸发部门负责,在中心集镇积极发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选店等新型业态,把集镇食品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辐射周边的农村商业中心;以现代流通方式新办超市、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253家,营业面积8万平方米。

二、建设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

联席办负责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监管责任网,建立农村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食品中毒事件及时进行处置,依法开展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主要措施:

(一)由市联席办牵头协调农业、卫生、质监、工商、粮食部门,构建部门间信息沟通平台,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监测系统和信息通报网络,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性调查分析工作,及时研究分析农村食品安全形势,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公|_文有]约gw 9080.c om

(二)由农业、渔业、工商、供销、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落实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监管责任,加大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农产品污染。继续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深入组织开展农药残留、滥用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加强农药、兽(渔)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督,依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日常监管机制,确保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向农民普及安全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和动植物生长激素等知识,推广使用低残高效农药、兽药和无污染添加剂。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检测。同时在蔬菜、茶叶、水果等主产(基地)乡(镇)农办设立快速检测室,每

星期深入产地2-3次开展产品上市前的抽查检测工作。继续抓好禽畜的防疫检疫工作,防控疫病发生,加强生产(外调)源头监管,防止疫病禽畜产品上市。推进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养殖小区、示范农场和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推广“基地+公司+农户”模式。今后五年内全市要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场30个(不含水产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45个(其中水产品20个)。

(三)由贸发、农业、工商部门负责,加强牲畜屠宰行业的监管,依法取缔非法屠宰,推行定点屠宰场、市场两个“准入准(退)出”制度,巩固和发展猪肉产销监控工作,提高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率。加强牲畜屠宰检疫、“瘦肉精”检测、肉品品质检验工作,严格查处定点屠宰场为私宰肉盖章出证的行为。强化肉品“两证”、“两章”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推行无公害和品牌肉上市,加强对集贸市场、生鲜超市肉品销售的监管,落实市场开办者责任制度和经营者准入退出制度,建立健全肉品采购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台帐登记和不合格肉品退出销毁制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大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市场执法力度,依法取缔非法屠宰场和屠宰窝点,彻底摧毁其经营网络。对涉黑势力和团伙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不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追究其刑事责任,震慑违法者。

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及时了解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情况,组织辖区内的企业逐一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督促其完善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必备条件, 严格按照质量法律法规履行产品出厂检验义务;发现企业重要情况变化或有违法违规行为、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时,应及时向县(市、区)质监部门报告,并协助质监部门督促企业进行整改。县(市、区)政府要加强领导,组织深入加工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清理整顿,从源头上抓好食品安全监管。质监、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紧密配合,深入调研,摸清情况,扎实开展清理整顿,强化食品生产加工管理,依法严肃查处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的生产经营行为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建立农村食品生产加工的有效管理机制。行政村(居委会)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食品生产加工安全工作,形成联防联控联治的工作机制。县(市、区)质监部门要定期向乡(镇、街道)通报食品加工安全有关信息,强化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培训,指导和督促其按照协管职责,做好加工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通过整治,到20xx年全市各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全都具备相关证照,28类加工食品生产企业都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

(五)落实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责任,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治。由工商部门负责,卫生部门配合,加强对农村食品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部门要把好农村食品市场主体准入关,指导和监督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超市开办者和经营者建立健全农产品和食品的索证索票、验证、检测、标识及公示制度,开展对农村流通领域食品质量卫生监测。健全和完善市工商局流动监测车不定期巡回检测、各县(市、区)局每月抽检、基层工商所每周定向检测制度,形成三级过滤式快速检测网,特别要加大食品批发市场、批发店的巡查力度,建立健全大宗、敏感食品的日常抽查检测、结果公示制度,切断假冒伪劣食品流通的关键环节。要广泛深入地组织开展对农村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的整治,对农村无营业执照和超范围经营的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提高经营者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到20xx年全市农村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店全都具备相关证照,市场上的28类食品基本具备QS标志,禽畜肉产品都有票有证;集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都建立快速检测,对上市的蔬菜、水果、水产品进行抽检、公示。

(七)公安部门负责依法查处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有毒有害食品以及非法经营的犯罪行为,严厉打击在食品安全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的妨碍公务和暴力抗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八)财政部门负责做好农村食品安全行政监管经费的保障和资金落实工作。

三、建设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

由工商部门负责牵头组织建设全市农村食品群众监督网。主要措施:

(一)建立多方合力机制,实行食品安全巡察员制度。

1.组建相对固定的分别由人大、政协、社会团体、企业主、群众代表、新闻媒介、专业人士等人员组成的食品安全巡察员队伍,建立完善市局

、县(市、区)局、工商所三级监督联动、方便群众参与的监督平台。

2.建立工商部门、名优食品企业、农村经销商、农村消费者四方互动机制。采取定期邀请食品生产商(供应商)、经营者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召开约谈会,协助食品生产商举办产品推介会等形式为经营者掌握农村信息和了解农民消费需求、村民了解食品市场信息提供互动平台,进一步增进购销双方和监管与被监管双方的信任,形成名优食品产销信息互通的良性机制。

3.建立工商、名优食品企业联手打假机制。与名优企业建立经常性的联手打假机制,实行食品名优企业联络员制度,采取专人联系、定期沟通的办法,利用名优企业掌握市场信息准、识假专业能力强的优势,定期深入广大农村开展联合打假,维护名优食品企业的合法权益。

4.建立红盾维权监控网。深入开展红盾维权进乡村活动,依托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管理等组织在全市建立“红盾维权站”、聘请红盾维权联络员,把维权投诉网点延伸到边远山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让群众投诉有门,投诉方便,处理及时,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的监控能力。

(二)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工商部门配合,建立乡镇一级消委会分会,做到人员到位、机构健全、履行职责规范、农村维权作用明显,至少要达到“六个一(一人、一牌、一证、一室、一薄、一栏)的标准。“一人”,即至少有一人兼职做监督维权工作;“一牌”,即悬挂统一式样的乡镇分会标识牌;“一证”,即为工作人员颁发的社会监督员证;“一室”,即调解室,可单独设立,也可与乡镇政府其它合用;“一薄”,即投诉、举报登记薄;“一栏”,即固定宣传栏,刊登法律法规、消费警示等内容,并配备投诉举报电话。到20xx年全市乡(镇、街道)要100建立消委会分会。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部署阶段(20xx年5-6月)

市建设“食品放心工程”联席办根据省政府印发《**省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工作方案》制定5年全市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实施方案,并由市政府印发各地执行。根据省里试点工作的要求,我市确定晋江市、安溪县为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试点。

(二)试点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晋江市、安溪县制定试点具体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做好工作总结。市级有关部门加强试点工作指导,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教训,组织观

摩学习,完成试点工作总结。

在试点取得成功的基础上组织全市全面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三网”建设。市、县(市、区)联席办每年年初组织联席会议有关部门分别制定下达当年食品安全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建设工作年度工作计划(含年度目标任务),并认真组织实施。开展年度“三网”建设工作督查评估。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4

一、目的意义

农贸市场是城乡居民“菜篮子”供应的主要渠道和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场所,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加快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对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提升城市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内容标准

(一)指导思想。以“保供给、保安全、稳物价”为要求,以“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改造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全面提升我市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为群众提供一个环境舒适、购物方便、食品安全的购物场所,造福于民,提高城市品位。

(二)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改造,通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我市所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年已启动市区范围内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完成府前路菜场与南门菜场的改造,对市区无证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执法整治。2012年完成城区及中心镇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信息平台。2013年在总结提升前两年改造提升经验基础上,对一般镇乡及农村农贸市场进行改造提升,努力实现点上全达标、面上全覆盖,基本完成改造提升任务。

(三)内容和标准。改造提升内容:对农贸市场硬件设施进行标准化改造,规范市场布局,完善市场设施(设备);加强对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健全管理制度,落实市场业主管理责任;整治市场交易秩序,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保障食品安全,维护诚信经营;整治市场及市场周边秩序,对无证马路市场进行综合执法整治。改造标准: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地不湿、无异味、菜安全、价公道、计量准、可休息、价公示、可追溯、联成网”的基本要求实施改造提升。

三、重点任务

1.合理规划布局。根据方便居民和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以及城市发展、房地产开发及新住宅小区建设情况,统筹考虑农贸市场的服务半径、区域辐射及配套设施等因素,合理设置农贸市场区域网点布局,杜绝重复建设、无序建设。

2.细化工作任务。年市区已完成府前路菜场和南门菜场的改造提升,加强无证市场整治规范,市区应麟路、人民北路无证马路市场实施搬迁;2012年改造提升9家,分别为溪西蔬菜水果市场、马涧农贸蔬菜综合市场、墩头农贸市场、莲花路菜场、厚仁农贸市场、殿山菜市场、兰花社区教师村菜市场、诸葛蔬菜市场、游埠蔬菜市场。2013年改造提升14家,分别为黄龙洞菜场、华晨综合市场、排岭综合贸易市场、烟溪农贸市场、河里新村综合市场、应家农贸市场、女埠综合市场、清胜塘综合市场、园中村蔬菜综合市场、永昌蔬菜市场、石龙头菜市场、大路口综合市场、横溪农副产品综合市场、马达菜场。

3.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按照省政府对农贸市场标准化、信息化改造要求,大力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通过创建一批龙头示范市场,带动其他农贸市场规范经营、健康发展,提高我市农贸市场整体档次。年创建二星级市场2家;2012年拟创建二星级市场2家;2013年拟创建二星级市场3家。年创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1家,2012年创建2家,2013年创建3家。

4.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电子监管网络,落实进货查验和快速定性检测制度,全面建立农贸市场检测室或配备检测箱,公开检测结果,并将检测情况录入电子信息系统。落实责任追究机制,市场经营户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市场主办单位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

5.完善市场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在中心农贸市场建立主要农副产品供求和价格监测体系,实时监控和公布农副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水平;逐步建立农副产品供需调节和价格预警应急机制,保持农副产品价格的总体稳定。

6.加强运营体制和业态创新。鼓励和支持国有、集体资本参与农贸市场投资经营,新建农贸市场原则上由国有资本直接全资投入。健全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市场主办权和市场管理权分离,逐步解决农贸市场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创新产销对接机制,鼓励农贸市场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合作,建立直供直销、连锁配送、净菜销售等模式,实现服务优质化、个性化和便捷化。

四、保障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加强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的组织与领导,成立市农贸市场改造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具体负责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国有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由市工商局牵头,市市场开发服务中心负责实施;其他市场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办、谁受益、谁负责”原则,由所在镇乡、街道督促业主组织实施。列入市政府改造提升的项目,按简易程序进行公开招投标,涉及相关事项审批凭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予以办理。相关部门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减免或就低收费;标后监管单位要加强指导服务,特事特办;市行政执法局做好城区无证马路市场和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执法整治,配合镇乡、街道做好集镇市场外经营的综合执法整治。

2.强化保障激励。在省财政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补贴的基础上,市财政设立农贸市场改造提升专项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按照投资总额的50%予以奖励,城区农贸市场单个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农村农贸市场单个项目奖励总额不超过80万元。具体为进场施工付10%,工程量完成一半时付30%,验收合格后付40%,决算后付20%。改造提升市场所在地的镇乡、街道按照投资总额的10%配套奖励。

鼓励农贸市场争创星级市场和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对新评定为一星、二星、三星级市场的,分别给予10万元、20万元、30万元的奖励,三年后复评合格的,分别给予5万元、10万元、15万元的奖励;对被评为省文明示范农贸市场的,给予追加奖励20万元。

3.强化督查考核。市政府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进展情况按期进行督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对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的予以表彰;对重视不够、行动迟缓,未按时完成改造任务的,予以通报,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改造提升各阶段任务。

4.强化宣传引导。广泛宣传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重要意义,宣传各项政策举措,提高市场主办单位对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贸市场改造提升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把农贸市场改造提升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5

【关键词】粮食安全 经济全球化 国际贸易

一、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大国,粮食供给主要源自国内粮食生产,因此国家对粮食方面的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熊熠、王伟(2011)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对外贸易一直是自给为主,进口作为补充。即以储备粮为基础,以进口为调控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政府是以考虑国内市场为主的,达到国内产销平衡。

(一)自给率现状

王龙飞、吕嘉林(2009)认为从2005年开始,中国在WTO谈判中争取到的农业保护的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后过渡期”时代。他们指出:我国自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已经净进出口出现大幅增长,到2008年已经达到2881万吨,自给率仍然保持在94%以上。黄季、杨军、仇焕广(2012)指出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状况基本上得到保障,已突破95%自给率的国家既定目标。

(二)政策现状

贾建华、贾蕾(2009)指出我国国务院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粮食问题》白皮书阐述了中国粮食安全以及贸易的基本政策,该书强调支持中国粮食供给基本自治,并且提出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和改善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三)粮食价格现状

王锐(2012)则从最直观的价格方面指出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近些年来,国际国内粮食价格经历了2006年快速飙升―2008年深幅回调―2009年至今不断上涨的过程,粮食价格的剧烈波动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绷紧了世界的神经,目前国内外都高度关注粮食价格飙升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

(四)粮食贸易结构现状

张吉祥(2007)认为,我国粮食谷物消费品结构与其他的国家并不相同,与世界也有差别,在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的来源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对一些国家的粮食依赖程度也非常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二、国际贸易影响粮食安全的方式与途径

(一)通过粮食价格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二)通过跨国公司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向颖佳(2008)认为,跨国公司在国际贸易中起主导作用,控制着世界农产品市场,部分国际组织的原则和政策加强了跨国公司的这种控制程度,不利于不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

(三)利用国内国际产品竞争力不同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李晓俐(2007)认为粮食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多方面,包括农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作物质量的竞争力以及企业信誉竞争力等方面。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比较优势在下降,土地密集型、需求弹性小的粮食产品的比较优势逐年减弱。我国的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不具优势,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粮食出口,不利于我国调整粮食结构。

(四)通过国际贸易政策、农业政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五)通过国际组织及其政策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六)通过农业市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七)通过粮食出口国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张吉祥(2006)认为,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他们每年的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比重非常大,由此可以控制国际市场,这些国家粮食生产,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粮食安全。

三、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影响的效应

(一)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有利方面的影响

国际贸易是把双刃剑,给我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二)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产生的不利方面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以后,多个方面都遭受过或仍在在遭受着国际贸易环境给中国带来的冲击。粮食安全方面也不例外。

我国的粮食供给主要由本国生产,出口并不多,在国际上粮食出口方面影响力也不够。卢心慧(2011)指出: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粮价上涨的最直接受益者是美国。这种情况使得我国很难控制大豆产品的定价权。

四、在开放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的对策

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正在逐步深化,我国粮食安全也遭遇挑战,因为在现今状况下,如何保证粮食安全也成为诸多学者的考虑对象。

贺军(2000)还建议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必须牢牢坚持市场化的方向,大力提高粮食流通效率;健全政府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防止粮食市场的过度波动,确保粮食供求的稳定衔接。

陈伟民(2010)等认为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构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长效机制,建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五、总结

本文通过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的研究,包括国际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国际贸易给中国粮食安全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我国虽然仍是农业大国,目前的粮食状况是追求稳定自给同时与国际接轨,但是国际间的贸易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国际贸易的发展潜力是不可忽视的,今后我国的粮食供给必将更频繁和密切地与国际市场相联系,国际贸易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我国需要立足本国内,再继续努力提高我国粮食基本的生产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完善粮食流通机制。国内相关政策也应该大力扶持农业发展,充分调节好农业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全方位的合理发展,使国际贸易对我国的消极影响尽量减少降低,积极影响尽量增加增强,以便筑起一道新的“长城”来保护我们的粮食安全。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安全至上、防控兼备、综合治理”为方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经营责任体系,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遏制突发时间和重大事故的发生,促进商贸领域安全生产持续经营持续稳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各镇街经贸办要从持政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把这次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为减少隐患、遏制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的重要举措,作为当前安全生产经营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市经贸局已成立了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由叶葆华副局长任组长,专项行动办公室设在市场管理科。各街镇经贸办要相应成立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实施方案。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作好动员部署,研究和落实工作目标和工作责任。

(二)全面检查和督导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经营单位

各镇街经贸办要密切关注流通领域重点行业经营情况,认真指导本辖区人群集中、容易出现安全隐患的农贸失常商场、超市等商贸经营单位,完善防范措施,加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严格把好商品质量安全关,验收商品准入和检验检疫制度。并结合实际制定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密切关注节假日期间商场、超市的促销活动,采取有效措施防火、防挤、防人破坏,杜绝发生安全事故。

(三)加强对定点屠宰管理职责。

督促屠宰企业严格遵守国务院《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及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生猪屠宰管理规定》、国家颁布的《生猪屠宰操作规定》和《生猪屠宰产品品质检验规程》等标准进行屠宰加工和肉品品质检验。健全生猪定点屠宰厂管理、屠宰车间卫生、肉品卫生管理、肉品召回等制度,以及生猪进厂、生猪产品出厂、病死猪及肉品无害化处理等登记台帐制度。生猪定点屠宰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生产经营。同时,要保证进场屠宰的生猪100%来源于供莞生猪定点基地,承担屠宰厂信息化管理和肉品可追溯体系所需相关信息的报送责任。

(四)强化市场监管,严厉打击私屠滥宰

加强与相关部门配合,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违法违规行为,严防认为破坏生产和肉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维护肉品质量安全的肉品流通安全。对本地区重点整治区域进行经常性巡视检查。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城乡结合部的私宰户和加工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的黑窝点。对举报投诉的违法行为,及时组织力量核查处理,切实做到举报一起、查处一起。

(五)在全市建立肉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联网系统

通过建立肉品流通跟踪监管信息平台,以信息化技术应用为手段,将生猪进帐、检疫、定点屠宰以及肉品流通、消费、监管等关节连接起来,从而对生猪从供莞生猪定点基地进入定点屠宰场到肉品进入终端消费的整个流程实行全面、动态监管,保障我市所以农贸市场、超市、集体食堂、餐饮企业销售和使用的肉品来源于定点屠宰场。

(六)开展全市整治农贸市场后续管理工作

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管理,维护农贸市场交易秩序,督促落实相关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狠抓重点品种整治,确保重点品种严格达标。以生鲜肉品、畜禽、熟食品、豆制品、蔬菜等为重点品种,加强对农贸市场食品的监管力度,保障上市食品安全卫生,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严格把关。各镇街经贸办要高度重视与广大消费者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肉品质量安全,督促商贸经营单位加强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坚定不移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商务部的具体要求开展商贸领域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精心组织和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强化监管手段,完善规章制度,采取得力措施确保我市商贸领域不发生安全生产经营事故。

(二)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镇街经贸办要按照专项行动方案要求,督促个生产经营单位彻底排查身产经营各环节的隐患和存在问题,做到排查不留死角、整治不留后患。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商贸经营单位,要规范促销方式;各镇街经贸办要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加强对供莞生猪定点基地生猪养殖、饲料使用以及检验检疫的动态管理,严格生猪和猪肉市场准入。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签定责任书,确保销售的猪肉100%来自定点屠宰企业;重点检查个体猪肉经营户和农贸市场、社区超市和镇(街)之间结合部肉菜市场;严厉打击无证照经营猪肉行为,对非法临时摆卖窝点开展执法检查。

(三)加大力度,强化执法。各镇街经贸办要加强执法力量,落实执法队伍、经费和手段,密切联合执法,抓住重点单位、重点区域,进行全天候、反复多次的地毯式检查,对查出的违法、违规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从重处罚,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处理,依法严惩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行为。

(四)积极宣传,营造氛围。各镇街经贸办要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对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各生产经营企业提高安全生产经营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鼓励人民群众积极举报安全隐患。建立完善举报投诉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对接到的举报、投诉,要调查核实,依法查处。

(五)及时总结、沟通信息。各镇街经贸办要对每月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在百日安全经营行动期间,每月3日前报送至市经贸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措施得当,成绩明显的企业及时给予表扬,对安全隐患多的企业给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发生突发事件和重大质量安全事件,要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处理,及时将情况报当地政府和市经贸局专项行动领导小组。

四、督查和巡查制度

各镇街经贸办采取逐级督查的方式,对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场所进行监督检查,要结合本地区安全生产经营工作实际情况建立巡查制度,对辖区内的商贸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日常监督和管理;市经贸巨从5月下旬开始,将不定期组成专项行动督察组对各镇街专项行动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五、实施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5月1日至5月31日)

2008年5月31日前,各镇街制定本地百日安全生产经营专项行动方案,公布举报投诉电话,健全组织,部署工作任务。

(二)自查阶段(6月1日至6月10日)

6月10日前,各镇街按工作方案、工作进度对辖区内的商贸领域进行安全自查。

(三)集中整改阶段(6月11日至7月20)

各镇街针对全面检查阶段发现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督促商贸领域制定整改方案,限期整改。对整改结束仍不能达到要求的,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总结验收阶段(7月21日至8月8日)

2008年7月20日-30日,各镇街组织对本辖区专项行动工作进行总结验收。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7

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建设全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的决策部署,确立营造农贸市场安全消费环境,打造政府满意、市民放心实事工程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好牵头部门的作用,坚持推进建设与有效运行并重的原则,以扩大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覆盖面,健全完善市场检测监控和不合格食品处理机制,推动部门联动监管执法,扩大体系运行社会影响为重点,确保检测监控体系建设进度和有效运转,提高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监控的实时化、网络化和一体化管理水平,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效能。

二、重点任务与措施

(一)推进农贸市场检测终端建设,确保完成全市第三批农贸市场检测室建设任务。今年一季度,各直属局、分局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三年基本实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全覆盖”的目标要求,认真做好农贸市场检测室建设摸底调查、筛选、推荐等工作,为政府确定建设任务、批次安排和建设名单提供决策参考,尽快把升级改造到位、基础条件好、主办者积极性高的市场和大型批发市场纳入全市第三批建设计划。与此同时,积极借助人大和政府力量,推动检测体系建设和运行资金纳入财政供给体制,切实保障检测体系的建设与运行。从4月份开始,市局和各直属局、分局联动,紧扣政府下达的全市第三批农贸市场检测终端建设任务,扎实做好建设资金筹集、检测场所和人员落实、检测设备采购安装、检测人员培训等工作,力争到10月底前全市新建成25个检测室,并全部达到检测场所、人员、设备和制度“四落实”的要求。

(二)加强对农贸市场检测和不合格食品处理工作的督查指导,提升市场检测效能。市局3月份将编印《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手册》,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别对市场检测人员进行一次检测业务轮训,每月对市场日常检测和不合格食品处理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促进市场检测和不合格农产品处理工作正常规范运行。各直属局、分局建立常态化的督查指导工作机制,保证市场及时完成规定项目和批次的检测任务;及时上传检测数据、检公示测结果;严格依照《市农贸市场不合格农产品处理办法》(政办发【】144号),与市场经营者签订进场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协议,正常有效开展不合格农产品处理和溯源工作。

(三)加大对农贸市场检测的监控和调控力度,提高检测监控中心运行管理水平。从年初开始,市局农贸市场检测监控中心实行定人定责实时监控工作制度,实时掌握农贸市场检测和不合格食品处理情况,实时指导和督促市场正常、规范、有序地开展检测和处理不合格食品,提高市场日常检测的实效性和处理不合格农产品的时效性。市局监控中心从今年开始,将围绕政府关注重点、市民关心热点和一定时期合格率较低的食品,制定落实专项检测计划和查处不合格食品的专门预案,指导和督促市场提高检测批次,及时有效处理不合格食品,并根据情况,建议有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引导市民消费,积极防范和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市局监控中心进一步加大节日期间市场检测的调控力度,制定落实节日期间专项检测计划和处理不合格食品应急预案,确保节日期间农贸市场食品质量安全。各直属局、分局要积极配合市局监控中心做好市食品安全网站的食品安全法规政策、监管动态、食品安全状况等信息的工作,使网站成为交流市场检测工作的平台、展示食品监管成果的平台、市民了解食品安全信息的窗口。

(四)推进农贸市场检测体系与溯源体系的有效对接,实现对食品安全的源头治理。从下半年开始,市局监控中心建立检测数据的季度汇总分析制度,每季度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检测信息,为有关部门开展不合格食品的溯源工作提供参考;与农委等部门建立农产品检测信息及时互通机制,积极建议农委等部门及时对不合格率较低的农产品开展专项治理,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各直属局、分局要根据辖区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情况,高度负责地做好不合格食品的溯源工作,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努力查处一批有影响的案件。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体系建设是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关系到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各单位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紧迫感协调解决好体系建设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市合科要具体负责,相关基层分局(所)积极配合,真正形成内部工作合力,有力推进体系建设和运转。

(二)加强部门配合。各单位要积极争取当地人大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切实加强与财政、商务、农业、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督等政府部门以及市场主办单位的协调配合,完善沟通渠道,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协作互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农贸市场食品安全总结篇8

我国自从加入世贸组织后,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顺差的局面被改变,近些年连续出现逆差。尽管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已经大幅缩小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局面,但今后我国这种逆差局面将会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常态。本文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入手,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一些应对措施。

【关键词】

农产品;出口贸易;特点

0 引言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伴随国际分工细化和紧密联系的世界经济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越来越频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地位举足轻重。我国自从入世至今,农产品贸易规模日益扩大,进出口额每年以百亿美元的速度增长,但是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发展机遇面前同样也担负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及非关税政策,这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的粮食、油料、棉花、生猪等农产品在国内的价格都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近些年,我国农产品成本以年平均近10%的速度增长,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逐渐减弱。总体而言,农产品进出口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但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逆差就出现了。特别是在与美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出口屡次受挫,绿色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一大障碍。。另外,这几年有些西方发达国家以环保为为由,对进口的产品征收进口环节附加税,以此来禁止、限制进口,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再次受挫。

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特点

1.1 从农产品的贸易总额看

这些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进出口都创下了历史最高值,但农产品进口快于出口增长,农产品贸易由逆差代替了顺差。从2004年开始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已跻身为农产品贸易大国的行列,农产品贸易虽然在我国增长较快,但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农产品贸易额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贸易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这足以证明我国正在逐渐优化升级出口商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同样也反映出我国农产品贸易仍然具有较大的潜力。

1.2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看

我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仍然是亚洲,近年市场份额在逐渐减少,但欧美市场的出口份额有所增加。我国在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在谷物、水产品、蔬菜、肉类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市场是欧洲,第三大出口市场是北美洲。

1.3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格局看

以蔬果、水产品、畜产品为代表的农产品继续保持较快的出口增长态势,主要在于我国不断提高这些农产品的质量,且在价格方面拥有较大的竞争优势。我国谷物进口在大幅下降、出口大幅增长,呈现出净出口的格局,主要在于近些年我国实现了粮食生产恢复性增产,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供求关系。就具体品种来看,玉米出口增长较快,小麦进口下降显著。此外,食用植物油的出口量在不断增长,进口逐渐下降,缩小了贸易逆差;食用油籽实现了进出口的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食糖实现了进出口双增长,扩大了贸易逆差。

以上所述可以看出,以往的大宗农产品出口拥有的价格竞争优势不断下降,以往出口量大的一些农产品出口规模缩小,农产品的出口结构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代替原来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当前农产品具有出口潜力的缺乏市场开拓。

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制约了农产品出口

当今发达国家对农业最有效、最主要的保护手段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从近些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境况看,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遭受的直接损失巨大,其导致的间接损失更是无法估量。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同于其他贸易限制的最大区别是其隐蔽性,隐蔽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只要一出现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难以避免损失。对于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在近些年发达国家对其品质、安全、卫生等技术要求日益严格,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在2002年入世当年,日本就以我国的冷冻菠菜农药含量超标为由,当时就通过了相关法律,对我国产的某些蔬菜全面禁止进口,根据相关法律,如果相关食品具有安全问题,或是日本认为出口国没有做好安全措施,日本政府有权采取措施禁止进口出口国或企业的食品。另外,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容易受到其他成员国限制的另一个常用手段就是反倾销。伴随竞争日益加剧的农产品国际市场,各国不断创新的贸易壁垒纷繁复杂,例如国有贸易问题、食品检验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基因工程作物等都构成了农产品新的贸易壁垒,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完善,给传统农产品贸易带来了潜在的、现实的影响,而我国农业的农产品正是以传统的为主,这就必然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减弱,使得国际市场上的出口份额萎缩,有的农产品甚至于被迫退市,这正是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质。

2.2 出口的农产品大多是初级产品,缺少品牌产品

因我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分散经营的方式使得我国农业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偏低。农产品加工业水平比较落后,不少环节还没有跟国际接轨,难以满足国际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我国地少人多,每户平均耕种面积不到8亩,这种现状就造成了生产的农产品成本较高。正因为产品的加工水平和质量都比较低,使得当前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具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基于低价竞销上,造成农产品附加值不高,这既不利于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高竞争力,又限制了劳动力资源发挥优势。此外,我国农产品的传统产品多、技术含量低、创新产品少、研发创新能力弱,无法适应多样化的国际市场消费需求,并且生产农产品的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在国际上基本没有形成一些知名品牌。

2.3 贸易保护主义的存在

农产品贸易并非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是敏感性高的政治问题。第一,受到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各国为了使国内食品供给得到保障通常采取措施限制出口,造成进口国的食品进口渠道被封闭,贸易保护会以自给自足为借口采取限制措施;第二,技术发展、资本增长使得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下降,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机会成本会上升,伴随工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其比较优势将会渐渐丧失,而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民的生存直接受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影响;在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下,农产品的贸易问题是农民关注的问题,各政党为了争取农民的选票,在一些竞选活动中农产品贸易保护也是他们的重要说辞。虽然多边贸易体制已经纳入了农产品贸易,逐步迈向贸易自由化,并达成了相关协议,但由于各国、民族利益存在差异及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均衡,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化。

3 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采取经济措施应对贸易壁垒

随着贸易摩擦在国际经济中频现,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逐渐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贸易壁垒就是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反恐壁垒、动物福利壁垒、舆论壁垒及知识产权壁垒等贸易壁垒正逐步上升。可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产品出口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国际环境。所以目前我国针对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主要包括:一是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强化部门间的协作,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对农产品源头加强管理,促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使农产品质量得到提高,推动农产品出口;二是对出口农产品相关行业组织要大力扶持,使口企业的行业自律得到提高,强化企业诚信意识,建立农产品出口的安全诚信体系;三是出口农产品的企业要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大力拓展新的国际市场;四是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需要尽快完善农产品的预警机制;五是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谈判,建立公平合理、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为我国发展农产品出口奠定良好的基础,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继续保持稳定健康发展。

3.2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就需要做到:一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发展,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尽快实现战略升级,引进高水平的加工技术和工艺,使我国生产农产品的企业的生产水平得到提高,促使农产品的国内生产优势转变成市场竞争优势;二是农产品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根据国际市场具体需求变化,对国外是的销售渠道和调研要加强开拓,对农产品调整其比重和品种,加快推进加工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从资源储备战略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要限制高耗费资源的农产品出口,对互补性农产品要适度增加进口,对竞争性强的农产品要减少进口。三是建立农产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鼓励出口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3.3 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从关税保护的角度看,因农产品涉及面较广,关税的总体水平是取算术平均数的,所以可以对优势产品和小额农产品实施低关税,以保障大宗农产品的关税保护;另外,还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建立紧急关税制度、季节关税及关税配额等特殊关税,采取灵活多样性的农业保护政策;通过拍卖的方式进行关税配额管理,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决定由出价最高的进口商取得进口配额,进口商可以通过配额来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以弥补高额代价,进而降低我国农产品遭受的冲击。

4 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国际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必将迎来更多的严峻挑战。这就需要我们正视困难,采取诸如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合理有效运用多边贸易规则等积极有效的措施,与发达国家加强合作、减少磨擦,不断缩小与其差距。在国际市场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为发展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打下基础,不断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6(3)

上一篇:教学实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大三实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