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季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4 00:09:11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1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 重度 发作 急诊 护理

中图分类号:R5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034-02

我科2007年6月―2009年9月对31例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的病人进行急诊护理,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对象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患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1.5―27年,平均病程15年;12例患者吸烟;发病诱因:与感染有关15例,与过敏有关10例,与精神因素有关2例,与劳累有关1例,与药物使用不当有关1例,无明显发病诱因2例;临床表现:发作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胸闷、咳嗽、气急等;12例患者春季发作,4例患者夏季发作,10例患者秋季发作,5例患者冬季发作,发作季节以春秋季为主。11例患者白天发作,20例患者夜间发作,发作时间为夜间的人数稍多。

1.2 方法

1.2.1 建立临床护理路径

由护士长、责任护士、主管医师成立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组织其它医务人员总结近年来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救治成功的经验和教育,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后,制定临床护理路径抢救目标和方法。

1.2.2 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

向患者介绍临床护理路径的作用和内容,根据临床护理路径的模式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健康教育,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设施、制度、主管护师、检查目的、支气管哮喘的特点、治疗方法及不良反应,气雾剂使用方法,初步评估健康状况。入院后向患者介绍病情进展情况,指导患者健康饮食、健康生活,采用讲座、讨论、资料学习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介绍复诊计划、疾病发作的护理方法,评价临床护理路径执行情况。

1.2.3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对患者健康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和认知度进行问卷调查。

2 结果

所有患者经及时治疗和精心护理,31例患者均好转出院。未有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随访半年,12例吸烟患者有9例戒烟,所有患者均能主动的避免接触过敏原。经过精心的心理护理,患者SCL-90评分均有降低,有28人掌握了健康知识,27人掌握了自我护理技能,30人对支气管哮喘有了明确的认识,见表1。

3 讨论

3.1 一般护理 病房内保持空气新鲜,定时通风;重度发作时采取端坐姿势或半卧位姿势,注意保暖,穿着宽松舒适,待患者喘息停止用温水擦拭汗液并按摩;指导患者重度发作时少食多餐,食用清淡、营养丰富、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禁食鸡蛋、牛奶、鱼、虾等,禁烟酒。随访结果表明,12例吸烟患者有9例戒烟,所有患者均能主动的避免接触过敏原,说明健康教育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3.2 心理护理 病人重度发作时常有烦躁、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状态,导致病人迷走神经兴奋加重哮喘,又使患者睡眠差、抵抗力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护士应做好精神疏导,减少病人的恐惧感和陌生感,增强对护士的亲切感;部分病人伴有肩胛部胀痛不适,护士在询问了解后对其进行按摩,通过减少病人的痛苦感稳定了病人的情绪[1];每次护理操作前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及过程,使病人减少恐惧感主动配合治疗。还应鼓励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护理后调查结果显示患者SCL-90评分降低,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3.3 氧疗护理 支气管哮喘重度发作的病人常常存在紫绀等明显的缺氧症状。护士应及时用面罩或鼻导管供给患者氧气,氧流量一般为2~4 L/min;为确保氧疗期间的安全性,护士应10~20分钟巡视1次,密切观察患者的用氧效果和对用氧的反应。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随时调整吸氧浓度,注意观察导管是否通畅;湿化瓶定时消毒,湿化液温度保持在32~37度;监测血气情况,如动脉血气分析值恶化,需插管和呼吸机的可能较大,则备用医疗物[2];鼓励并协助病人有效咳嗽;在液体充足的基础上予雾化,及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痰排出, 必要时吸痰。

3.4 病情观察 注意了解病人的面色、意识,呼吸、脉搏、血压等情况,尽早发现气胸、呼吸衰竭、肺不张等并发症。使用床旁峰流速仪监测肺功能变化,及时判断哮喘的治疗效果和严重程度。哮喘病人凌晨时常出现哮喘发作,因此须加强后半夜的床旁巡视。

3.5 机械通气的护理 病情危重的患者采用机械通气呼吸,护理时应注意: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时动作快、准、稳,避免对呼吸道粘膜造成损伤;为防止感染,每天消毒更换呼吸机管道,吸入经湿化的气体,结果表明经过良好的护理,41例患者未有1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密且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和呼吸机参数,如患者出现呼吸机抵抗或烦躁情绪时时及时分析原因并妥善处理。

3.6 药物治疗的护理 护士应教会患者正确使用β2 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使用氨茶碱时需估算病人氨茶碱的血浆浓度,注意观察有无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另外,输液过程中需注意调节输液速度,避免滴速过快造成肺水肿和心力衰竭。

参考文献

[1] 孙玉花,张玉芳,秦凤香. 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华当代医学,2005,3(2):80.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2

【关键词】 临床路径; 腹股沟疝; 手术;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6-0073-02

临床护理路径是近几年普遍被认可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由临床工作中的护理人员根据其所需承担的任务而制定的护理计划,其目的是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降低患者的医疗花费,在最大程度上可以保证患者每天都能得到标准的护理[1-2]。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对60例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治疗

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实施手术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入选的患者中男66例,女54例,年龄10~70岁,平均(45±6.3)岁;病程1~12年,平均(4.3±0.2)年。120例患者均符合入选要求标准(单侧腹股沟疝患者,排除急诊嵌、较窄疝及合并有高血压、糖病患者)且无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发病年龄、性别比例、患病时间、病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实施腹股沟疝常规手术护理的基础上执行临床护理路径,具体为:(1)主管护师在第一时间向患者及家属介绍其主管医师和护士并详细介绍病房的主要情况及管理制度,为患者测量血压、心率,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及药物过敏史。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素质,尽量减少患者术前的恐慌。向患者介绍各种辅助检查的价值及注意事项。(2)术前积极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向患者讲明相关注意事项,安排好患者饮食,向患者介绍如何锻炼术后排尿、排便。向患者简单讲解如何手术及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减轻患者的恐惧,可根据患者的恐惧程度进行心理护理。(3)术后立即到床前慰问患者,给予基本生命体征监测,了解患者有无不适。嘱患者采取平卧屈膝位,保持髋部和膝关节呈屈曲状态,尽量减少切口部位的张力和腹腔的压力,防止手术切口裂开。(4)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提醒主管医师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为患者制定正确的饮食方案和活动方案。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排便情况。(5)患者出院时帮助患者办理手续,为患者讲解日常应注意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为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术后有无出现并发症(切口感染、尿潴留等)、患者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和对护理总体工作满意程度。每位患者自行评分,得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主要执行人员是护士,是护士照顾患者的行动依据,目前已经发展到了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够贯穿患者的整个就医过程,满足患者绝大多数的治疗需求[3]。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的特点,更有利于为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对提高医疗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重大意义[4]。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对腹股沟疝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使整个的护理过程都能有序的进行,各工作环境衔接顺畅。此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总花费显著优于对照组,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疾病知识熟知程度及对护士的满意度三方面也优于对照组患者。这充分证明临床护理路径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1)临床护理路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病情知情权和满意度,更有利于医患的沟通,同时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责任心[5]。在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护理人员都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让患者没有任何心理压力,能够放松的协助整个治疗[6]。而且也增加了各科室医务人员的合作。(2)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路径,除了可以规范护理操作的各项流程外,还进一步严格了护理服务,制定护理要点及特点,并将其总结成了临床护理程序,预防护理人员因个人业务能力不同所造成的遗漏或疏忽,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7-8]。(3)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预防医疗纠纷的出现。护士的细心护理,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有力保障,有利于医患关系的和谐[9]。总之在腹股沟疝患者的护理中实施临床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护士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减少医患矛盾,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鹰.临床路径在外科单病种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4):1675-1676.

[2]季海霞.临床护理路径在PICC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09,20(4):160-161.

[3]孙文琦,侯黎莉,高雯,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腹股沟疝手术中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2,12(1):21-23.

[4]庞勇.98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体会[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1,5(3):34-35.

[5]张新明,王世安,那生巴图,等.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60例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10,7(7):423-424.

[6]徐永兴,汗智民,高兴贤,等.腹股沟疝传统修补术与无张力修补术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90-91.

[7]龚伯雄,肖锋.临床路径在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实施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0):10-11.

[8]郑海英.临床路径在腹股沟疝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75-176.

[9]邓安舟.腹股沟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围手术期护理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7):94-95.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3

【关键词】 健康教育;过敏性紫癜患儿;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52

过敏性紫癜(HSP)是以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 属于免疫系统疾, 容易反复发作, 因此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加强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1]。现对本院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实施健康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 年6月~2014年7月本院实施健康教育后收治的41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观察组, 另选实施健康教育前收治的4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作为对照组。均符合HSP的诊断标准[2]。对照组男26例, 女17例;平均年龄(5.46±3.64)岁。观察组男23例, 女18例;平均年龄(5.92±3.35)岁。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全部患儿均进行常规综合疗法, 包括中断与过敏源接触、抗生素控制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改善血管脆性、脱敏及其他对症治疗等。

1. 2. 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措施, 包括:①仔细观察紫癜的程度与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及大小便颜色;②嘱咐患儿不能用手搔抓皮肤, 努力满足患儿各种需要, 确保其获得充足休息, 并教育其遵医嘱用药;对于关节痛的患儿要对其关节进行适当按摩, 以降低肌肉张力;③避免再次接触致敏原。如花粉、动物异性蛋白等;④密切监视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不良反应。

1. 2. 2 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 主要措施:①入院前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其家长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医护队伍、探视制度、安全防范知识;进行饮食、休息、皮肤护理知识的指导;向家属强调保护性隔离的方法及预防感染的重要性。配合患儿建立临床路径单, 并说明告诉其治疗过程及预估出院时间。②住院过程中健康教育。告知患儿休息、饮食、皮肤护理及保护性隔离的情况;讲解基础护理的服务项目;进行相关药物使用与注意事项等指导;介绍相关检查的目的、方法与注意事项;说明检查治疗的安排、护理措施的内容及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项等[3]。③出院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做好出院后的饮食与家庭护理;每周按时来院复查, 帮助医生及时掌握病情, 以便于调整用药和观察药物副作用[4]。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率、健康知识达标率及护理质量满意度情况。并按照以下标准对疗效进行评价, 治愈:紫癜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紫癜症状明显减轻, 但仍然有轻度复发。无效:紫癜症状未消退, 甚至加重, 且反复出现。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健康教育达标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及总有效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 主要临床症状为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腹痛、关节肿痛和肾炎等, 发病季节以春、秋季为多。近年由于环境污染、病毒感染、化学药品、化学用品的增多, 发病呈上升趋势[5]。其致敏因素主要为感染(细菌、寄生虫、病毒等)、食物(鸡蛋、牛奶、鲜虾等)、药物(磺胺类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剂等)、花粉、虫咬、预防接种等。及时的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即可痊愈。但若拖延病情, 极易造成内脏损害(尤其是肾功能损害), 有一定的死亡风险。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率、健康教育达标率、护理质量满意度、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实施健康教育指导可有效的提高过敏性紫癫患儿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 降低过敏性紫癜的复发率, 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凤玲, 段玲, 吴炳菊, 等.过敏性紫癜患儿临床护理路径的制订及应用效果研究.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10):875-877.

[2] 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49.

[3] 廖新凤, 陈碧珠, 张齐兰, 等.整体护理用于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4(4):167-168.

[4] 董玮.过敏性紫癜患儿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青海医药杂志, 2007, 37(6):79-80.

[5] 凤维萍, 丁祥华.临床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18):212-213.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4

[关键词] 临床路径; 实施; 变异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54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82- 03

1 临床路径的历史沿革

临床路径的医疗管理模式在1985年率先应用于美国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 目的是降低高涨的医疗费用。随后逐渐受到世界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逐步完善,最终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诊疗程序。临床路径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要达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构建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的目的。临床路径目前已经被美国、欧洲和亚洲的许多医院广泛采用,并逐渐予以推广和完善[1]。

2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现实意义

临床路径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采用临床路径后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诊疗的随意性,特别是避免了同一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不同的治疗组或者不同医师个人间出现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且使得患者的住院费用更加合理化,疾病预后具有可评估性。

临床路径通过设立并制订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案,即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的病人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诊疗流程、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独立观察、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整个治疗流程的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最终提升患者满意度。

(1) 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当今医学模式已经由实验医学时代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整体医学时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医院功能由单纯的诊疗转变为预防、保健、诊疗和康复,医院必须适应这种社会需求的变化,通过加强对临床路径的管理不断调整医院诊疗结构和服务模式,使医疗资源向重点学科倾斜。

(2) 是适应医院管理变化的必然要求。实施临床路径可以使临床业务管理由经验型和粗放型向科学型和质量效益型转变,更有利于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3) 医院生存与发展的需要。随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医院的划分、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及医疗需求的变化,医院医药分开核算、分级管理、医院补偿机制尚不健全[2],限制了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临床路径的电子信息化管理更是适应医院创新发展的产物。

(4)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临床路径的管理是一项重大诊疗程序创新,是适应医药卫生体制全面改革的创新成果。逐步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使医疗卫生事业惠及民生,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最终解决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 保证患者的知情同意权。临床路径的实施使整个诊疗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使患者更明确疾病的转归和走向,满足了患者的对知情同意权的行使需要。

3 具体开展实施情况

3.1 病种的选择

临床路径的开展必须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流程,使住院患者顺利进入路径,而疾病复杂性的特点决定了临床路径在实际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需要解决的是病种的选择,即病种入路径的问题。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单病种以外的病种要顺利进入路径必须根据主要诊断制定临床路径,其他诊断作为参考。

3.2 制定合理的实施流程

临床路径是多学科医学知识相互融合的过程,其对象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诊疗,应选择普遍适宜的治疗方案。临床路径的具体执行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患者病历及病程记录,每日实施的各种医疗活动的全面记录,护理治疗及相关医学诊疗后签字记录,变异记录表,独立的特殊协议内容。

涉及到全面的诊疗计划及医院管理,有时甚至包含了医学伦理方面的内容,其具体的实施应包括:疾病的诊疗流程表;各项检查的实际完成情况;治疗的最终目标;预后治疗所达目标的评估;有效的调控监管。

路径的设计要以住院的时间为计量,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规定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完成时间。

实施临床路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遵循疾病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调整路径的实施细则,使之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提供给患者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性;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天数,减低费用;实施临床路径,还可以为无相关经验人员提供教育学习机会;同时,改善病人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也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内容。

临床路径所设立的内容应当不断更新,与疾病的最新治疗标准或治疗指南保持一致,同时临床路径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行之有效的记录模式,该模式允许治疗方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恰当的调整。

临床路径的执行过程中涉及医生,护士及整个医疗过程中参与的人员。实施临床路径并不能有效提高医疗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性,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去提高医务工作者的凝聚力和逐渐树立起共同价值观。

4 临床路径顺利实施的保证

(1) 实施环节的压缩。将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等候时间纳入路径的相应环节,并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安排现有的医疗资源,缩短路径上各环节的等候时间,达到合理压缩总诊疗时间的目的。

(2) 对医务人员开展教育与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与业务指导提高医务人员的实施水平,已达到及时入路径,合理出路径,熟练掌握的目的。

(3) 提高对病种变异的管理。临床路径中的变异是指路径工作的间断或在不恰当的时期实施。对临床路径变异的管理过程实质上是查找和发现医疗质量的缺陷、优化临床路径、促进医疗质量提高的过程。

(4) 其他。如对病种进行合理选择,提高单病种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逐步建立与医院整体发展相适应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体系。临床路径的实施离不开临床科室与职能部门的协作,只有把握好各个环节质量,才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

5 目前发生变异的原因

(1) 诊断不明确,应明确主要诊断与其他诊断的主次关系,合理选择进入路径的病种,在标准化管理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服务。

(2) 院内感染。

(3) 与患者或其家属意见不统一。

6 临床路径在我院的开展实施

临床路径在我院的顺利开展,有效地提高了我院管理水平,服务水平和诊疗水平。2010年经院办公会会议讨论决定,在2005年制定并执行至今的单纯性支气管肺炎及腹腔镜下阑尾炎两个临床路径的基础上,新增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隐睾、腹股沟斜疝、先天性肌性斜颈、单纯性阑尾炎(腹腔镜)、先天性心脏病等8个病种,定为第一批试点病种。2010年共完成临床路径管理总病例数365例,占收治试点病种收治病例的26.22%,入组率约为31%左右。2011年,在总结2010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临床路径工作,临床各专业至少遴选1个病种试行临床路径,且所选择的试点病种为各专业收治的前三位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我院上半年新增甲状舌骨囊肿或腮源性囊肿、头皮皮样囊肿、急性肠套叠(灌肠复位失败)、烫伤10%深II°、头面部表浅肿物、急性支气管肺炎、新生儿溶血病(ABO血型不合)、川崎病、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癫痫、1型糖尿病、小儿腹泻、手足口病15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17个病房(24个专业),开展临床路径试点专业数22个,所占比例91.67%。2011年1-5月入路径病例为505例,入组率约为41%。

7 临床路径的管理

7.1 管理体系的健全

我院将临床路径的实施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成立了实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本院的具体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研究制定试行工作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机制,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在卫生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的基础上,制定本院相关试点病种的临床路径,组织对相关试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并监督各试点科室开展工作,组织本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估与分析,定期向市卫生局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报告试行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医疗、护理、临床药学人员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任成员,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和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行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各专业科室每月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上报院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7.2 考核与职责落实

各专业每月组织对本专业试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结合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临床路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修正,确保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的入组率。

明确落实各级人员的职责,加强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过程的环节监控,严格按照既定临床路径、进出临床路径患者的条件及临床路径变异的处理原则,按时实施诊查、治疗、护理方案和措施,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治疗和护理效果、临床路径的变异等,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临床路径的顺利进行。认真做好临床路径管理的信息归集及结果评价工作,对试点病种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可行性以及效果等进行评估评价。评估项目包括住院天数、医疗费用、医疗和护理措施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医院感染情况、病人再住院率、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医疗资源的使用情况等,要根据评价、评估的结果,对临床路径及时修正、补充和完善。结合我院的实施情况,认真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有代表性的专业和病种,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各病种临床路径、《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制定详细的试行工作方案,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做到责任到人、指标到人、考核到人。我院的行政部门定期对各专业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保证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7.3 临床路径运行情况分析

我院临床路径目前执行情况良好,进路径指征明确,出现变异后及时出路径。实行临床路径后规范了医疗及护理的全过程,经过定期汇总、分析反馈至实施小组,更好地完善、修订临床路径,使广大患儿及其家长最大程度地受益,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7.4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国内外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很少。各专业经过几年来的临床路径的实践,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深入研究,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总结,及时研究解决试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使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研究建立适合我院乃至我市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和工作长效机制积极积累宝贵经验,使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我院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组织实施,确保试行工作的顺利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虞森森. 临床路径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4):300-302.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5

医院出于自身效益考虑,只有想方设法降低医疗服务成本。198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Eng-landMedicalCenter)率先实施临床路径,并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此后该模式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重视[2]。并先后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迅速得到推广使用并取得积极效果。1996年由袁剑云博士介绍进入我国。黄慧英教授于1999年在《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发表了“医疗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一文,是最早以文献形式对临床路径的起源、发展与作用作了详细介绍[3]。1998年北京协和医院和湘雅医学院等全国多个省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从外科手术疾病为主开始到慢性疾病等30余种疾病进行了临床路径试点。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临床路径这种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新型标准化治疗模式,必然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推广[4]。

建立和执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1.临床路径的定义CP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疗标准化医疗管理模式,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医疗的工作模式,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使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照管,控制质量和经费,从而减少康复时间和资源浪费[5]。

2.标准化治疗模式建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团队,确定适合标准化治疗模式的疾疾,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兴医疗管理办法,它在制定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都是综合多学科医学知识的过程[6]。因此医院必须设立一个由院领导主管的临床路径研究指导小组和多名学科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病种的选择要结合本院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选择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的病种,对其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选定合适的病种[7]。并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3.临床路径的制定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收集拟定的病种平均住院日、一般用药、辅助检查、化验、治疗、并发症等常规,及每日护理实施和各项处置操作情况。使用包括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制定出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治疗标准,如流程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监控指标与评估指标、变异分析等[8]。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对拟定的文本资料进一步检查和论证完善,直至定稿。最终形成两个内容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详略程度、适用范围有所不同的医生和患者两个版本,这不但可以增进医患沟通,还有利于病人参与监控,保证了临床路径措施的落实[9]。

4.临床路径实施过程

(1)治疗过程有路可循:在经治医师初诊和上级医师会诊确定了某种疾病符合临床路径后,科室将自动启动临床路径,纳入临床路径管理的住院患者,都将在治疗前通过医生的介绍获得三个重要的信息:一是预期住院天数,二是预期医疗费用,三是要采取的治疗方案。使患者在治疗前对自己从入院到出院的治疗全过程了解清楚。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变异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处理,以确保患者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完成临床路径的每位患者,在出院时都享受健康指导和进行满意度随访调查,临床路径小组及时收集统计报表,以便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

(2)临床路径的变异:临床路径的变异是指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的过程中,出现偏离临床路径程序或在根据临床路径接受诊疗过程中出现偏差的现象[10-11]。目前普遍认为变异的种类可以归纳为三种[12]:①根据变异来源的不同,分为与系统相关的变异、与服务人员相关的变异和与病人相关的变异;②按照变异发生的性质,分为正性变异与负性变异;③按照变异管理的难易程度,分为可控变异与不可控变异。变异的处理应当遵循以下步骤:①变异资料数据收集记录;②变异的报告;③变异数据分析;④组织相关变异讨论。对于较普通的变异,可以组织科内讨论,找出变异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对于复杂而特殊的变异,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重点讨论,共同分析变异原因并制定处理措施。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发生变异是正常、允许的,及时、有效的变异分析和处理,无论对纳入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患者,还是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科室都至关重要[12]。

(3)临床路径评价与改进:临床路径的宗旨是为患者提供最佳的照顾,因此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实施后,都应对其结果进行评价,并及时加以修改和补充。从管理学角度看,临床路径执行的是一个“制订-执行-检查-修正”(Plan-Do-Check-ActCycle)的管理循环过程,集中体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4个主要职能[13]。评价机构必须定期收集各科室临床路径统计报表,动态监测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对每月、季度、年度的报表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重点分析临床诊疗过程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平均费用、变异系数等,能够客观反映该病的医疗质量和经济指标以及病人满意度等方面内容。监测和评价是不断改进临床路径、增强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14]。

临床路径的意义

1.支持循证医学,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15]临床路径是由多名专家共同制定的对各病种的诊疗程序进行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并以文书形式予以规范,是对医院服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医务人员可以按照标准流程指导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减少诊治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不必要的重复,弥补了由于医师水平不同而导致治疗效果不同,将医疗缺陷控制到最小程度[16]。其结果缩短了住院周期、减低费用,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2.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临床路径有效的建立了一个为医务人员提供将治疗进度、临床疗效及护理与设定的临床路径进行对比、交流的平台,是管理科学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运用和创新。医务人员要使服务对象能够受到有效、有序的照顾,必须增强多专业的合作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提高凝聚力,加强沟通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3.增加透明度,减少纠纷,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属不再满足于被动消费的局面,对医疗提出了透明消费的要求。临床路径将诊治的过程清楚地、预见性、目的性地提出,促进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的相互交流,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纠纷的发生。使患者得到科学的治疗和全面细致的护理,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率。实践证明,临床路径是一种既可保证医疗质量,又可降低医疗成本,还能增加病人及家属满意度的医疗模式[17]。

4.控制医疗成本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的成本都在增加,医疗费用的上涨是必然的。但目前有某些经济政策扭曲了医院和医生的行为,“过度医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和医疗费用的过快上涨。临床路径是一个动态的、优化的医疗服务流程,不仅可以科学、规范、动态地确定病种费用,而且可以为确定医疗保险结算费用标准提供参考依据[18]。实施临床路径管理,通过控制医疗行为来避免“过度医疗”,进而改善“看病贵”问题。

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现状

在美国,临床路径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将近20年的时间,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已基本成熟,由于实行临床路径能确实有效地控制医疗费用及改善医疗品质,所以在最近的5年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美国约60%的医院已应用[19]。1995年,我国台湾新竹医院实施了6条“临床标准治疗途径”,是台湾实施临床路径的先锋[20]。1998年,华西医院在大陆率先引入临床路径。其后,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北京大学三院、北京安贞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也相继开展临床路径,病种也不局限于外科手术,而是从外科向内科,从急性病向慢性病,从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从单纯临床管理向医院医疗管理、护理管理和药学及经营费用管理扩张[21]。通过几年试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膝关节镜术实施临床路径后,平均住院天数降低5.28天,平均医疗费用与同期该类患者的医疗费用相比较,降低了945~1145元[22]。北京协和医院将胆囊切除术、充血性心力衰竭、肺炎和阴道分娩等四种疾病实施了临床路径,与全院平均水平相比其平均住院日约下降30%,人均住院费约下降58.31%[23]。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开展的甲状腺次全切除手术,平均费用从9103元下降到7335元,下降幅度为19.5%[24]。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对室间隔缺损修补术、胃癌和结肠癌病人实施临床路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也在心内科进行临床路径试验,并制定出中国内地第一批记录临床路径的表格病历[24]。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2007年下半年开始在所属的7家市级医院实施临床路径工作试点,其中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在2008年制定116个常见病的临床路径,全年完成病例近4000例;上海胸科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等非试点医院以优势专科为依托,分别探索了肺癌、混合痔和小儿先心病的临床路径管理,病人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都有明显降低,且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效率得到极大提高[24]。2010年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孙桂英等[25],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方法对120名成人腹股沟斜疝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临床路径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抗生素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介入科杨仲毅等[26]对2007~2010年住院的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共l12名,进行常规组(52例)和临床路径组(60例)分类比较,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临床路径组患儿平均住院日缩短2天,总费用减少300~1200元。证明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管理质量。2010年10月,卫生部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部分医院进行调查,总共收集了54所试点医院的运行数据。结果显示,这些医院目前共有11243名患者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其中8826名患者完成路径管理,2417名患者退出,路径管理完成率为78.5%。调查还显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各医院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总体均有下降。例如,实施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临床路径管理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减少3.93天,吉林省人民医院的患者住院平均费用比实施前下降了33.4%。

临床路径在国内实施的展望

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制度的不断完善,卫生资源配制改革的深入。将低水平、广覆盖、质优价廉的医疗保险制度、服务价格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等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使得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要想在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医院的全面管理,注重卫生资源的合理配制,在改善资源利用效率和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引入临床路径,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增强医疗、护理和各专业部门的合作及优势互补,来达到科学管理医院的目的,促进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19]。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6

关键词:手术路径;胸中段;食管癌;疗效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一般预后较差,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手术路径直接关食管癌治疗效果,故选择合理手术路径对降低手术风险程度、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2]。本探究旨在探究左胸入路与右胸入路两种手术路径对胸中段食管癌治疗效果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60例,均经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均符合美国癌症联合会2009年分段标准中的胸中段食管癌[3],临床分期I~III,均采用手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者,排除耐受差者。本组60例患者依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6.8±6.5)岁;病程2~8年,平均病程(5.2±1.6)年;临床分期:I期15例,II期10例,III期5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5.9±6.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3±1.7)年;临床分期:I期16例,II期8例,III期6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左胸入路治疗,患者取90°右侧卧位,于左胸后侧做切口,沿第6肋间隙入胸腔,游离胸段食管和肿瘤,并清扫食管及肿瘤附近的淋巴结,处理肝脾膈肌,游离胃,并对其周围淋巴结进行清扫,后闭合贲门,胃提于主动脉弓与食管吻合。研究组采取右胸入路治疗,常规术前准备,患者取45°左侧卧位,于右胸侧做切口,经第4肋间隙入胸腔,探查肿瘤性状及周围解剖结构,离断并缝扎奇静脉弓,游离胸段食管和肿瘤,清扫食管附近淋巴结及纵膈淋巴结,后患者取平卧位,于上腹正中做切口,入腹腔游离胃,保留重要动脉,扩大胃管裂孔,将胃送入右胸腔,提胃与右胸顶行吻合术,做好胃壁固定。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清扫淋巴结数量、3年内复发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平方差(x±s)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率比表示,χ2值校验,P

2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3讨论

食管癌为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确切定论,多与生活饮食习惯、营养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因素有关[4]。食管癌中胸段食管癌在食管癌中所占比重较大,高达90%以上, 手术治疗为该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通过手术彻底清除原发肿瘤和转移病灶,并对周围受累淋巴结、组织等进行清扫,进而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5]。由于手术路径的选择关系到手术治疗过程及效果,故在选择合理手术路径对降低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

左胸入路手术虽然在缩短手术间、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主动脉弓的影响,使该路径手术操作空间受限,降低了纵膈淋巴结和肿瘤的清扫效果,影响患者预后[6]。而右胸入路手术,虽然具有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并发症多等劣势,但主动脉弓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手术开展更广范围的淋巴结彻底清扫,降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右胸入路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虽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要高于左胸入路手术治疗,但有效提高了淋巴结清扫效果,降低了患者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尤振兵,徐达夫,朱卫国,等.两种手术入路治疗420例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3):2353.

[2]罗强,蓝碧洋,钟醒能,等.两种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手术评价[J].河北医学,2012,18(6):746.

[3]吴建兵,洪瑞,方伟群.经左胸单切口和经右胸-腹部-颈部三切口治疗中段食管癌的手术疗效比较[J].中国伤残医学,2013(06):28-29.

[4]方志潮,刘秋凡,陈涛.不同手术径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18):3548-3550.

[5]冯靖,周永新,季强,等.不同手术方式对中段食管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03):86-89.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7

[关键词] 医院;临床路径;医疗服务流程

[中图分类号] R199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19-127-03

The Research,Application and Prospects of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 at Home and Abroad

LI Qing1LI Lili2 Tao Hongbing1BO Li3

1.Pharmacy and Health Management Institute,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China;2.Jingme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Hub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3.Department of Nursing,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30,China

[Abstract] As the continual advance of countries' health reform,in particular the gradual promotion of the third-party payment system,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 speed up the opening process. So that,the dual pressures of the internal operating costs and the external competition is increasing. Since 1980's the Clinical Pathway Management(CPC) which began to exten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the global has got a lot of successful practice in many hospital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service processes improve the medical quality and promote the orderly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 In this paper,the subject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re reviewed.

[Key words] Hospital;Clinical Pathway;Medical service process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医院是为社会人群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专业机构;为患者提供医疗健康产品的过程就是医疗服务流程。它包括服务目的、服务架构、服务项目、服务时间成本,由医患共同认可的服务价值来体现,具有目标性、整体性、层次性、逻辑性、动态性的特点[1]。现代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可分为核心业务流程、行管增强流程和后勤支持流程三个类别。其中,核心业务流程主要指医疗、护理、医技等实现医院服务功能的流程。行管增强流程指医院战略决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提高核心业务流程性能的流程。后勤支持流程指信息系统、设备、后勤保障等为其他流程提供支持的流程。医疗服务流程体现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反映出医院医疗质量的强弱,关系到医院的组织运行和品牌形象、影响到社会发展和稳定,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对医院管理者来说,以先进的管理思维,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创造更大的服务效益,始终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1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情况

1.1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外的研究应用情况

临床路径(clinieal pathway,CP)是指医生、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标准化医疗检查和处置流程。并把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性质量提高作为监控手段整合到其中,用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它强调的是把传统的弹性治疗变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计划[2]。它最初源于美国Dupont公司在1957年为新建一所化工厂而提出的“关键路径法(critical pathsmethod,CPM)”[3]。1985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The New England Medicalcenter的护士Karen Zander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率先尝试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实践表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为特定类型的疾病提供标准化的治疗护理,既可缩短住院天数、节约护理费用,又可显著提高医疗质量[4-6]。随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全美得到迅速推广,到2007年,美国已有80%以上的医疗机构都实施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7]。并在日本、新加坡、韩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8-14]。邹婧瑜[15]报道,2004~2005年,各国应用CP的患者占总患者比例:美国、新加坡、爱沙尼亚为21%~40%;澳大利亚、加拿大、英格兰为11%~15%。认可并推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医院不断增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在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拓展。

1.2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国内的研究应用情况

1996年,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护理学院袁剑云博士首次将CP介绍到中国内地。但只有北京协和医院和四川华西医院等少数几家大医院开展了临床路径探索。直到2001年才开始陆续出现较多关于临床路径的应用报道。宁宁等报道,2001年2~7月,华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对膝关节手术的住院患者实施临床路径,使患者满意度提高了23.13%,平均住院日从7.82d下降到3.48d,平均住院费用从4532元下降到3587元[16]。随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日渐突出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3年起,全国范围内开展临床路径实践的医院开始逐渐增多。从2003~2009年,国内有文献报道的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约有162家。除港澳台外,我国大陆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内蒙古、、海南、青海和贵州没有相关数据资料,实施临床路径的省份占到83.87%。临床路径作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实时控制医疗质量和效率的管理模式,已开始在我国医院管理中得到逐步应用。

2目前国内外医疗服务流程的现状及不足

医疗服务支付方式的变革,促使了医疗服务流程的不断改进。为优化医疗服务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美国Kirkhart[17]利用持续质量改进理论建立了一个集中向患者提供健康照顾的系统,并把管理责任所有权交给注册护士,重新制定改进照顾系统的工作表及流程,使这个照顾系统更好地为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服务。瑞典Stcockholm医院对手术流程进行了再造,通过建立手术准备室,并在手术室为患者适时进行预先麻醉的方法,成功解决了由于麻醉所致的两台手术之间衔接需要59min的问题。Mumy等[18]使用“前置法”安排患者就诊,节省了患者就诊时间。总结国外医院的特点:①普遍采取定额预付制后,医院管理者普遍高度重视医疗服务流程,不断地积极加以改进。②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指标完善,商业贿赂防范奖惩机制严格,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标准化、规范化。③商业契约精神和诚信文化对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和医疗服务行为具有很强的引导及约束力。④医疗服务流程研究起步早,成效显著。我国医院医疗服务流程呈现以下特征:①服务理念趋于科学化。在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的带动下,医院管理者在医疗市场竞争的实践中,逐渐实现了服务理念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统一与融合,管理者将医疗服务流程由过去视为机械性的工业化作业,转变为视为具有医学伦理道德和人文思想与医学技术相互作用的过程。并将医疗服务流程的不断改进作为增强医院竞争实力的重要内容[19]。“医院为社会服务、医生替患者着想、医疗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已经成为共识。②服务力量趋于正规化。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医疗机构数达92.19万个,全国医疗机构床位数达466.2万张,全国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达544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达226万人、注册护士193万人。③服务手段日趋人性化:顾客原理[20]、健康管理等理论被植入到医疗服务流程中,各地医院根据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展了优质服务,服务的效率、可靠性、专业性得到增强,患者隐私权、知情权得到更好的保护。④服务技术趋于信息化。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近年来,各地大规模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已经由医院信息系统(HIS)步入到临床信息系统(CIS)应用,公共卫生区域信息化正在逐步试行。使医疗服务过程由繁杂耗时的手工流程,转变为高效快速的电子流程,医疗服务流程更加准确、高效,实现了“把时间还给医生、护士,把医生、护士还给患者”的目的[21]。但因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不均衡,统一的医疗服务模式在我国无法实现。加之医疗投入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不健全,各地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医院的医疗服务流程依然存在着服务理念不统一、服务流程不合理、医疗服务评价不尽如人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历史、体制等外部客观原因,但更主要是医院管理模式和服务流程管理的内因导致。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的医疗服务流程改进成为大势所趋。

3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医疗服务流程的影响分析

3.1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对医疗服务流程的作用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将医疗服务过程分解为多层次的子过程和具体服务操作规程,规范了各项临床诊疗护理流程的标准和方式,减少医疗服务过程中不必要的差异,使患者得到最佳治疗方案和护理照顾。增强了对医疗服务流程成本的可控性,促进了医院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总结个案差异,及时发现医疗服务流程的缺陷,有利于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改进。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促进了医院内各部门、各专业人员的沟通合作,提高了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培养了学科管理型人才,增强团队凝聚力和个体成员的成就感。开放式、参与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医患沟通得到增强,改善了医患关系。加强了医疗服务流程的控制,提高住院患者的疗效满意度。通过监测、评价和总结不同个体医疗服务过程的诊疗差异,及时发现医疗服务流程和医院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增强了临床路径的科学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促进医院相关重点学科的建设,有利于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改进的障碍

目前,各级政府对医院的各项投入严重不足,使医院的服务硬件、服务力量不能充分满足临床路径实施的需要,滞缓了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的持续改进。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相关扶持政策尚未出台,在立法上尚未对临床路径进行认可,使临床路径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存在医患纠纷的风险。

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对医务人员的诊疗技术费用定价偏低,严重偏离其技术价值。在政府投入不足、医疗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情况下,医院收入主要来源于“药品费上浮、检查检验收入”,开展临床路径可以控制医疗成本,使患者受益,但会降低科室的收入,短期内影响医院的经济效益,势必要遇到来自医院内部的阻力,影响医务人员实施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缺乏类似美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具有系统性、标准性的病种目录体系,加之疾病本身的复杂性,使得部分病种入径标准不够完善,导致入径率偏低,临床路径管理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医疗行为的随意性未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流程缺乏有效监督和考核。

因医学科学的复杂性和医疗信息的不对称性,患者医学知识缺乏,加之部分患者对医务人员缺乏信任,目前尚无患者版临床路径供指导[22],容易因患者变异因素影响医疗服务流程的最终成效。

因现行医学教育模式缺乏循证医学和循证护理学教育,医护人员循证医学的理念薄弱,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不能及时发现并完善循证证据[23]。完备的、可操作性强的病种知识库依然未能建立,使得医务人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精准的标准和操作指南,影响了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

4研究方向及展望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是医疗管理模式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的有力举措,是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的有益尝试。基于此,展望今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必将为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和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成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助推力。

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主导下,现行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将发生改变,政府对医院的宏观管理将不断加强[24]。医疗服务流程将发生重大变革,医护关系将由从属配合关系变为平等合作关系。医院管理层、后勤保障支持层,医疗服务层将紧密结合,医院内部工作流程将实现无缝衔接。

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下,医疗服务流程将趋于精细化、人性化、个性化、开放化,使医患关系得到有效改善。医疗服务也将由院内延伸至院外,服务对象将由病患者拓展到有健康需求的全体人群,服务范围将拓宽到健康宣教、医学科研教学、医药工程等各领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将在医疗服务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采用,医疗服务手段将与移动通信服务商等更多平台进行整合,医疗服务效率和可及性将得到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梅绍祖.流程再造――理论、方法和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

[2] 陶红兵,刘鹏珍,梁婧,等. 实施临床路径的医院概况及其成因分析[J]. 中国医院管理,2010,30(2):28-30.

[3] 鱼敏.关键路径法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6,13(2):61-63.

[4] Plume SK,Olmstead EM.A regional intervention to improve the hospit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surgery[J].JAMA,1996,275:841-846.

[5] Chassin MR.Quality of health care――Part3: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are[J]. N Engl J Med,1996,335:1060-1063.

[6] Zander K. Managed care and nursing case management[M]. In:Mayer GG,Madder MJ,Lawrenz E. Patient care delivery models. Rockville:Aspen Publications,1990:38.

[7] Keon HL,Yvonne MA. The assoeiation between clinical pathways and hospital length of stay:a case study[J].Med Syst,2007,31(1):79-83.

[8]尾形裕也. 21世の医改革と病院[J]. 日病院会志,2001,48:839-864.

[9] Kitchiner DJ. Bundred PE clinical pathways(editorial:comment)[J]. Med J Aust,1999,172(2):54-55.

[10] 陈伟菊. 临床路径在新加坡樟宜综合医院的应用[J]. 实用护理杂志,2001,18(3):141.

[11] Forkner BJ. Clinical pathways benefits and liabilities[J]. Nursing Management,1996,27(11):35-38.

[12] Gibb H,Banfield M. The issue of critical paths in Australia:where are they taking[J]. USA Nursing Inquiry,1996,3(1):36-44.

[13] 黄惠根.德国护理行业的变革对我国护理事业的启示[J].护理管理,2006,2:36.

[14] 李文秀. 临床路径实施的思考――赴台湾考察心得[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1-843.

[15] 邹婧瑜.临床路径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6:426-428.

[16] 宁宁,李箭,曾建成,等. 临床路往实施于膝关节镜术的效果评价[J]. 护士进修杂志,2002,17(4):252-253.

[17] Kirkhart DG. Shared care:improving health care,reducing costs[J]. Nursing Management,1995,26(6):26-28.

[18] Murray M,Bodenheimer T,Riuenhouse D. Improving timely access to primary care:case study of the advanced access model[J].JAMA,2003,289(8):1042-1046.

[19] 何志成,郑南南.满意医疗服务的基本原则[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2):709-712.

[20] 郭琪,张鹭鹭,范思昌. 顾客原理在持续性医疗质量提高中的应用[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9):556-558.

[21] 徐庐生. 近十年来医院信息化的发展[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0,16(3):1-8.

[22] 于广军,杜宁,潘常青. 上海市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实施策略与初步效果[J].中国医院,2010,14(2):19-20.

[23] 季一鸣,褚江洪,罗文达. 临床路径推广难点分析[J]. 中国医院院长,2006,(6):50-51.

[24] 谭明天,吴进军,邓兵.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评估[J]. 现代医院,2005,12:108-109.

临床路径季度总结篇8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以单病种为单位进行全程医疗质量管理的新方法,是我国近年来为落实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是当前医院提高医疗质量并为开展医疗保险,实施DRGS(Diagnosis Related Group s) 的一项重要工作, 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1]。它既有利于组织医院宏观医疗质量管理,也有利于提高医院整体医疗质量和管理水平。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评价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实现医院管理年提出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安全、高效和费用合理的医疗服务”已成为医院当前的热点课题[2]。

一、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200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要求,我区卫生厅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和评价标准”[3],管理年活动评价体系强调单病种质量管理必须符合要求,每个科室要对前3位病种开展质控,病种质控指标评价指数≥全区同级医院平均值(或中位数),三级医院每半年书面向卫生厅上报病种质控资料一次,要求数字准确,填报及时。由此可见卫生管理部门对单病种质量管理的重视,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单病种质量管理已逐步扩展到所有病种,尤其是探讨临床路径的单病种管理,为医院质量管理提供一条新途径。根据病种确定诊疗常规,以单病种控制医疗成本,有利于医疗费用合理性,减轻患者医疗负担。因此,开展对单病种质量管理探讨, 具有重大意义[4]。

1.有利于客观评价医疗质量,提高管理水平,规范诊疗方案 通过单病种医疗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中是否存在不合理检查和不合理用药,有利于进行临床医疗质量反馈控制,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将医疗技术质量、服务质量和医疗成本等包含在医疗质量管理范围之内,克服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仅限于生物医学技术质量范畴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制定、推行规范化的病种诊疗方案,以规范方案为依据进行质量监控,避免检查中的随意性,更能客观有效地进行医疗质量控制,规范了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滥用药品、过度医疗现象减少,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质量意识增强,医疗技术水平和科学管理程度朝着规范化方面发展[5]。

2.有利于增强人人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实行单病种医疗质量管理,通过强有力的规章制度,有利于促进各级医务人员人人参与质量控制,将医疗服务中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有机结合起来,并能够使医疗质量评价落实到每一位医务人员当中,成为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水平和医德、医风考评的重要依据。

3.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质量 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能有效减少病种的平均费用,最大程度限制医疗资源的浪费及节省病人开支,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缩减平均住院日,对防止医院感染,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减少并发症发生,加强医疗质量,提高治愈率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院于2005年开始实施单病种管理,制定了单病种质量限制方案,对病种的平均住院日、费用构成、治疗效果等14项指标进行量化、考核和管理,成立院、科两级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医务部每季度对科室的单病种进行统计评分,不达标的病种科室要查找原因,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考评的结果与年度劳务费挂钩。通过实施三年的单病种质量管理,2007年与2005年比较各项指标控制良好,其中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4.42%,术前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3.62%,平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1.66%。

4.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单病种质量管理对医患双方来说是双赢,在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的要求下,单病种质量管理有利于医院在当前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处于优胜的地位。因此研究临床路径在我国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实施办法,可提高医院的竞争力[7]。

二、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医院管理层对单病种管理政策的认识和实施所持的态度,对实行单病种质量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在院内实施单病种管理,控制医疗护理质量比向社会公开实施单病种质量和限价收费而言要容易。医院管理者担心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医疗费用很难准确控制在限价水平,如果费用低于限价,会影响医院的收入,挫伤医生的积极性;如果费用高于限价,患者可能不愿意支付多出的费用,导致新的医患矛盾[8]。所以,在决策时大多数持观望的态度。而部分医务人员对单病种质量管理仍理解为病例质量管理,更多的在病历书写上下功夫,但对于病历“内涵”不够重视,有的病史记载不详,有的诊断、鉴别诊断依据不充分,有的治疗和病情变化在病历上反映不出来。

2.监管力度不够 单病种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持之以恒,狠抓落实,目前大多数医院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单病种质量的监控管理,只是由医务部或质控科负责,工作只是完成任务,没有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实下去。

3.医疗费用与医疗质量之间的矛盾 作为临床一线医护人员,他们最关心的是能否治好患者的病。医疗活动是一种高技术性、高风险性的具有探索性、科学性的复杂工作。医疗风险客观存在,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个体差异的存在,导致同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中的临床表现各异,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对治疗的反应也不一致,即使采用非常成熟的医疗技术,也可能会因为个体不同而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单病种的限价管理和医疗活动的高风险发生了矛盾,在对单病种实行最高限价后,医务人员既要保证医疗质量又要考虑费用问题;加上目前医疗纠纷处理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给医务人员的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压力[8,9]。因此,面临高风险的职业,既要考虑治疗效果,又要考虑医疗费用,使医护人员不十分情愿地接受这一行为的约束,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

4.阻碍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 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在医学科学的发展中不断涌现,其运用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增加医疗费用。因此,新药品、新技术、新疗法与单病种管理为目的降低医疗费用产生新的矛盾,这个矛盾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新技术新疗法的开展和推广。

5.病种与疾病的严重程度不相吻合 目前采用的单病种管理仅以诊断为依据,未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区分开,有些疾病本身存在着严重程度不同,如心肌梗死,其梗死的部位、范围、有无并发症等对住院后的抢救、治疗、预后判断、疗程长短、住院费用等有明显的影响。轻者疗程短,住院时间少,疗效佳,费用低,重者则相反。因此,用同一判定标准评价该疾病治疗很难体现出个体差异,

6.群众认知不一 虽然近几年呼吁按病种付费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作为一名患者首先想到的是治愈疾病,其次是费用。病人和医生的理解尺度是不同的, 群众中有欢迎的也有怀疑的,他们担心价格的降低无法保证医疗服务的质量,担心医院为了降低价格,将可做可不做的检查都不做了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医疗安全得不到保障等等。

三、对策

笔者针对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院在单病种质量管理方面取得的一些经验,提出几点建议:

1.领导重视、健全管理机构是落实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关键 领导要充分认识单病种质量管理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医院领导要用科学发展观去看待单病种质量管理,把限制医疗费用增长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健全管理机构,医院要成立单病种管理办公室,明确责任。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单病种医疗质量和费用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按病种收费的测算工作,组织本院专家开展单病种管理办法和病种临床路径的研究,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将医疗费用降下来。

2.规范医疗行为,遵守诊疗常规 临床医护人员,严格遵守诊疗常规, 按照单病种临床路径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检查的项目和次数。

3.强化团队精神 加强医、护、技之间的协作,对纳入临床路径治疗的患者进行单病种身份的标识,使医疗、护理和辅助科室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患者信息,密切配合,形成“绿色通道”的运作流程,缩短住院天数。同时与信息科合作将单病种的临时和长期医嘱打包做为相应科室的医嘱组套中,以防遗漏,既保证患者的利益,同时也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

4.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行政、设备、总务、药剂科和供应室等管理和保障部门必须增强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意识,行政部门要定期或不定期下临床为临床科室解决问题,设备科、总务科和药剂科供应室要做好临床各类物资、商品和药品的采购供应工作,保证各种物资和药品供给不断线。同时强化设备科、总务科、药剂科和供应室做好下收下送工作,满足临床需要,为临床科室解决后顾之忧。

5.加强宣传解释工作 要让病人相信单病种质量管理是国家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制度问题而出台的新举措,更要让医务人员认识到单病种质量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医生需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 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向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路径,使病人及家属了解整个住院流程和诊治方案,增进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让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信任和理解医务人员的工作,以增强合作共同应对疾病。

6.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医院要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对实施病种质量管理好的科室和医疗小组,在人、财、物上给予支持,在奖金分配给予加奖;对于在病种质量管理中不按照临床路径对疾病进行诊治,费用超标的科室,医院在奖金分配给予处罚。加强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特别是做好单病种医疗质量监控和医疗费用结算管理,使单病种质量管理朝着科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总之,随着医学的发展,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特别是以临床路径的病种质量管理开展,将有助于医疗资源合理利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更高级的控制系统。医疗实践的不断总结促进单病种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其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刘万东,郭齐祥.38所综合医院病种质量管理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6):24.

[2]胡平玲,杨云滨,田 柯.开展病种病例分型管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5):322-3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价办法与评价标准[Z].2005:05.

[4]王 珩,江 震.浅议单病种质量管理[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1,21(6):27-29.

[5]陈贻平.单病种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院管理,1998,18(4):212.

[6]齐梦霁.对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讨[J].中国病案,2005,6(5):27-28.

[7]麻新梅,张云莲.单病种管理-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良药”[J].卫生软科学,2008,22(1):76.

[8]赵 媚.单病种管理现状及思考[J].中国病案,2007,8(11):28.

[9]陈 丽,兰迎春.单病种限价收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新举措[J].改革热点. 卫生经济研究,2006,7:30.

上一篇:高中会考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下一篇:中学世界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