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6 03:06:02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1

单元 单元内容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 单元 单元内容 总课时数 教学内容 教||| 高亭中心小学占地面积15650平方米,绿化面积2623平方米。现有教师100余人,班额35个,学生1200余人。学校分为教学区和生活区,拥有航模专用教室、海洋科技作品陈列室、标准科学实验探究室、标准室外排球、篮球与网球||| 2011年度浙江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工作总结 根据“浙江省第二轮‘农远工程’资源建设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建设项目”的工作部署,喻伯军特级教师网络工作室于2011年1月启动并建成。一年来||| 六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芦慧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五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钱忠兰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四 年级 下 学期 制定人 杨洁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三 年级 第二 学期 制定人 王小茹 时间 2012.3 单元 周次 实验名称||| 以活动为抓手 扬基地之风帆——2011学年第一学期科学教研组工作总结 2011年9月13日,莲都区教育网公布我区第一批学科基地的评选结果,我校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小学科学基地名列其中。这是一项荣誉,更是一|||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校六年级有三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在44左右。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科学观察能力和实||| 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力状况及学习情感的简要分析 我所教的四年级两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数在40以上。大部分学生的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而||| 周次 日期 教材内容 课时|||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完成情况|||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了,为了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现对一学期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科学组全体教师要学好用好《教学规范》,创设一个“轻负高质”的教学环境,以优化科学课堂|||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科学》六年级下册有“微小世界”、“ 物质的变化”、“ 宇宙”、“ 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通过不同视角对周围|||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教学内容包括: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 一、本册教材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二、本册教材总的教学目标: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2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编排上与以往教材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比较合理地编排了各册的教学内容,一些教学内容由原来的整体整块呈现变为分年级、分册呈现,体现了知识学习螺旋上升的要求,更加适合学生在不同认知水平上的学习。一些习惯于以往教材教学的老师随意提前教学后续内容,轻易拔高教学目标和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怎样在整体上把握这些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怎样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进行相应内容的教学?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为此,我们从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中选择了5个较为典型的“知识块”――整数乘除、分数、可能性、式与方程和平面图形的面积,通过教材各册相应内容分析和教学建议,整体把握教材,弄清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单册教材典型案例的设计与分析,探讨如何具体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教学;通过对该内容典型习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准确地了解和刻画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最后,我们还邀请了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主编王林老师,对如何深入把握和理解教材,如何准确把握教材中上述内容的特点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给老师们提出了指导意见和建议。希望这组内容对老师们理解和实践教材有启发和帮助。

一、内容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关整数乘除的内容主要安排在二至四年级,纵向看,整数乘法按照如下顺序编排:[二年级上册]乘法的意义和表内乘法[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一位数[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四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口算乘法[四年级下册]三位数乘两位数。

整数除法按照下面的顺序编排:[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和表内除法[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三年级上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三年级下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四年级上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横向看,在每一册的教材安排中基本都涉及了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问题这几方面,并且整数乘除的内容在教材中遵循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1、整数乘除法教学中的情境设计。

小学生对算术运算概念的理解常常建立在情境的基础上,为了在情境与运算概念中建立联系,就要利用情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征。这些表征包括: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可操作的活动;图画和图表: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教材中对情境的设计与处理较好地体现了多样化的原则。

以乘除法的意义教学为例。乘法意义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图画(见下图1),再提出问题:兔一共有多少只?鸡呢?这种类型的图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看这样的图学生很有经验,这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活动。

除法意义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开放的活动情境――分6个桃(见图2),在教学之前学生都有分东西的经历,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并动手操作分这6个桃,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活动情境。

再看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教学,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征。如2~4乘法口诀的教学(见图3),在学生通过情境图掌握2、3的乘法口诀后,列表编写4的乘法口诀;又如表内除法的教学中(见图4),让学生利用10个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组的情境图,理解除法算式10÷2。这些都是以图画或图表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征。

教材中关于乘除法意义的教学都是创设了不同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激活学生的经验,把抽象的概念教学建立在实景、实物表象的基础上。学生有了多样化的经验后,有助于他们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并建构数学知识的意义。

2、整数乘除法教学中的数学思想。

小学生学会了整数乘除法,并用它来解决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策略,并从中感受各种数学思想。教材在数学思想方面也作了许多孕伏和渗透。

(1)渗透函数的思想。

函数的思想,就是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小学生对函数的理解不是符号化的理解,而是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小学生对于函数的体验是在日常的数学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它和问题情境紧密相关。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练习部分设计了一道关于乘法填表练习(见图5),让学生先填表,然后通过观察体会匾的个数和蚕茧的个数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变化规律。

这就是通过表格的问题情境,结合不同乘除教学内容进行的一种函数思想渗透。

(2)渗透比例的关系。

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比例也是一种函数思想。小学生对比例关系的体验也是需要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进行的。虽然教材在六年级有单独教学比和比例的单元,但其实在之前就进行了逐步渗透。例如四年级上册的除法练习中设计了一道填表的题(见图6),让学生先填表再说说发现。学生不仅会发现被除数和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通过观察被除数自身的变化或除数自身的变化,发现其中的倍数关系。这就是结合倍的知识在渗透比例的关系。

(3)渗透“不变量”。

三年级上册乘法单元中涉及“单价、数量、总价三量的关系”问题,当总价和数量这两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单价保持不变,单价反映了总价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像这样的量就是“不变量”。例如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中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练习部分的一题(见图7),不变量是长方形土地面积,学生也能从面积不变中体会长和宽这两个变量的变化规律。

3、整数乘除法教学中的数学能力。

(1)估算能力。

估算是重要的数学技能,估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苏教版教材中,估算教学与口算、笔算的教学相结合,逐步渗透进行。整数乘除的估算第一次出现在二年级下册连续进位乘的前一个练习中(见图8),第一次在例题教学中出现是在连续进位乘的笔算教学中(见图9)。这两次估算教学都体现了估算的同一种策略――简约,把两位数看成一个整十数计算比较简单。

(2)口算能力。

口算能力是指不用纸笔,直接在脑中进行计算的能力,在计算能力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笔算与估算的基础。口算常常会用到估算的策略,但是口算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笔算能力是在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材中口算部分的编排与估算类似,都采用了逐步渗透的方式。小学生口算内容的核心是基本口算,在整数乘除内容中主要是指乘法口诀。

除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教学,教材中其他整数乘除的口算教学基本上是渗透了一种策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分解因数”的策略。以各册教材中的一道乘法口算练习为例(见图10),这些练习都是把其中的一个乘数分解成一个数乘10或乘100,使计算简便。

二、教学建议

1、乘除法概念的正确建构。

乘除法是继加减法后再学习的一种运算,学习乘除法时,学生在理解乘除法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会发生重要的变化。

(1)乘法概念的建构。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就是乘法,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加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乘法的基础,解决乘法运算的方法之一就是重复做加法。但如果将乘法仅仅看成是复杂的加法,显然是不对的,乘法需要小学生更多的数学理解。例如,教材中教学2的乘法口诀时所呈现的是一个生活情境(见图11):1个跷跷板可以坐2人,2个跷跷板可以坐4人。其实这是一个“一对多”的情境,1个跷跷板对应2个人(1与2对应),2个跷跷板就是2乘2得4。它并不是简单的几个相同数相加的问题,而是两个集合之间的一与多相对应的恒定关系。这种方法与加法思维方式具有本质区别。

(2)除法概念的建构。

除法概念的建构是基于平均分的活动的,平均分的活动虽然也和加减法一样,涉及总体与部分的关系,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加减法中,整体是部分之和,但每一部分无需相等。如二上认识除法的例题教学中(见图12),第一种分法就是基于加减法的理解,第二种和第三种分法就要考虑3个因素:总个数、平均分和每份同样多。所以,平均分是一种不同于加减法的新情境。

2、整数乘除法教学需要一定的记忆。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能熟练口算,特别是基本口算,对笔算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基本口算主要指乘法口诀,这也是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张奠宙说:“没有记忆就无法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乘法口诀的教学需要记忆,课程标准也要求在第一学段结束时,口算要达到每分钟8-10题。因此,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利用乘加、乘减教学,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教材中乘加、乘减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教学运算顺序,而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记忆乘法口诀。例如乘加乘减课例中的一道练习题(见图13),就是用意明显的特别设计。其中3×2+2可以理解为3个2加1个2是4个2得8,渗透的是相邻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学生有意义地记忆乘法口诀。

(2)利用多样化的活动练习,帮助记忆乘法口诀。

小学生解决基本乘除口算题的策略中有一种称为“直接提取”,使用这种策略时,这些计算已经在学生头脑中有一定的答案,他们所要做的是从长期记忆中提取出来。有研究表明。口算熟练的学生和不熟练的学生相比,前者更偏好使用“直接提取”,而后者难以做到。所以,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口算不熟练的学生。教材中采用了多种练习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口诀,如编口诀,整理口诀,积累口诀,题组练习等。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练习口算,比如独立口算,两人互相出题口算,三人或四人口算比赛,集体抢答等。

3、加强估算教学。

估算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估算的次数要远远大于精确计算。在整数乘除教学中,估算的教学与笔算的教学总是紧密结合的,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小学生估算常用的策略主要有简约、转换和补偿,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题使用的策略常常不尽相同。例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见图14),学生在估算29×42时就会出现不同的方法,有的把29和42分别看作20和40;也有的把29和42分别看作30和50;还有的把29和42分别看作30和40。这三种方法采用的策略都是简约,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再算,但是使用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还涉及了其他数学思维过程,可以解释为“29接近30,42接近40,这样估计的结果趋于精确”。前两种方法虽然没有第三种精确,但也是正确的。教师可以在笔算教学完成后让学生比较一下估算与笔算的结果,逐步帮助学生优化估算策略。

4、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相结合是苏教版教材的特色之一。在计算教学时穿插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计算,同时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将为第二学段专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打下坚实基础。比如教材在第一学段解决问题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问题情境,设置“情境”就是一种策略。用人或物模拟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问题,还便于用语言具体叙述,易于理解。又如四年级上册除法单元的练习题(见图7),如果将这题的发现应用到下面一题(见图15),这种“延伸”策略,会有利于学生对具体问题的理解和解答。

食堂买来40筐西红柿,用去800元。

(1)平均每筐西红柿多少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3

换言之,教育界理解的深度学习,不再只是一种机器智能的别称,而更多地融入了教育本质的属性和教育拓展的预判。这一观念的建构,还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普及、渗透,以及实践检验。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本期节选了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并通过培养师资的学府和应用师资的学校对论文的不同视角,来凸显深度学习的成长性,特别是对深度学习内涵、外延等特定边界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系统工程使命感。今年我们规划中的约稿将聚焦在“同步国际趋势的深度学习实验生态设计”这一维度上,会透过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预期来诠释教育心中的深度学习。

我们相信,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深入,教育自身凭借深度学习的影响力,将会产生某种自我升级,甚至自我颠覆。

作为连接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桥梁,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科书内容的变化,会直接体现课程标准的变化,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因此,对教科书的研究至关重要。上海,作为拥有教材开发自的城市,其在教科书的编写、编排、组织、内容的选择等方面与其他版本教科书必然存在共性与差异,所以对教科书的分析比较有利于突出不同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不足,使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优势互补。本文选择沪教版和苏教版作为比较对象,以“图形与几何”内容为例,采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来探究两版教材的共性和差异。

课程标准比较的结论

在课程理念上,相同点是:都强调数学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个性需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改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强调认知主义教学观。不同点是:数学学习观有差异,学习方式各有侧重。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国家《标准》),它侧重于提倡多元、多样、具体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多层次的活动过程,而沪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采用的是《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以下简称上海《标准》),它更倾向于基于问题的数学活动学习,像是一个主题活动,对具体的学习方式没有作出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观有差异,国家《标准》倾向于进行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基础的数学学习,而上海《标准》则更强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此外,上海《标准》在课程理念上还有其独特性,即“在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应适当安排拓展性的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课程目标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课程目标都是基于学生的角度进行表述;总体目标都可以概括为“获得基础,增强能力,培养科学价值观”。不同点是:国家《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海《标准》总体目标概括为“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数学与其他内容的联系的差异,上海《标准》只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的应有联系,而国家《标准》不仅强调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还强调了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其联系范围比上海《标准》更广。

在课程内容上,在“图形的认识”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相差不大;在“测量”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也基本相同;而在“图形的运动”方面,两地《标准》的课程内容有明显差异:国家《标准》在这方面突出强调了平移、旋转、轴对称这几个知识点,上海《标准》对这方面显然要求不多,只有一个拓展性内容――通过观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特点,这可以看作是上海《标准》课程内容的某部分缺失;在“图形与位置”方面,两地《标准》都提出了相同的课程内容――确定物体的相对位置,但国家《标准》的课程内容知识点比上海《标准》更全面,不仅可以用上下、左右、前后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还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物体的方位。

在教材编写建议上,两地《标准》的相同点是:教材编写的具体内容大体类似;教材编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不同点是:从整体设计上看,国家《标准》强调原则性,而上海《标准》更强调操作性;从具体内容看,国家《标准》更注重数学文化,强调“教材编写要体现可读性”,而上海《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最后一个操作活动是教材配套材料的编制,包括教学参考书、数学化数学活动软件库、教学媒体这三个方面,同时更强调数学习题配置。

横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背景信息方面,两版教材的相同点具体表现为:名称都是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出版年份都是2015年;附带材料都有教参、练习题及部分学具等。

在整体结构方面,沪教版教材把“图形与几何”的内容集中于“几何与实践”这一个单元中,不按专题来划分内容,而苏教版是按专题单元来划分内容;苏教版的教材有大量练习题,而沪教版的习题量较少。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①两版教材的单元结构大体上是按照“单元标题―例题―练习题”这样的结构来安排的,但具体结构上有明显差异:沪教版的单元结构是先给出单元标题,其下方会插入一幅与单元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小插图,然后是每一小节的标题,标题下方会先呈现这一节的主要知识点,再根据知识点来安排具体的例题,1~2题不等,例题之后是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苏教版是先给出单元标题,然后直接给出例题,每道例题后均有练一练(或试一试)来巩固所学内容。在某几个例题学完后,会有一个大练习来复习,其中包括“动手做”和“你知道吗”这样的特色内容,某些知识点多的单元后会有一个整理与练习来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知识。

②两版教材涵盖的主题的相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广,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图形的运动”与“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分布的范围较小,涉及的知识点较少;年级分布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版教材的“图形与认识”主题均有两册书没有涉及,且都没有分布在三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主题均在三年级上册,“图形与位置”主题均在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下册;知识点的内容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不同点表现在:虽然两版教材都涵盖了四大主题,但其知识点的年级分布及数量有所差异。从知识点的年级分布看,某些知识点的年级分布不同。

③两版教材四大主题的顺序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表现在:四大主题的顺序总体上都是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图形的认识”主题都是最先开始的,且都是从一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图形的运动”主题都是最晚开始的,且都是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学习的;“测量”主题的知识点都是按照“长度―面积―体积”这一顺序编写的,“图形与位置”主题的知识点是按照“认位置(上下左右)―认方向(东南西北)―确定位置(数对)”这一顺序编写的。不同点表现在: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开始的顺序有差异,对于“测量”这一主题,沪教版开始得比苏教版早,沪教版是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而苏教版是二年级第一学期才开始;对于“图形与位置”这一主题,苏教版开始得比沪教版早,苏教版是一年级第一学期就开始了,而沪教版是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的。两版教材“测量”“图形与位置”这两个主题中关于同一主题的内容顺序也有差异,如在“测量”主题中,沪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面积,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周长,而苏教版是先在三年级上册介绍周长,再在三年级下册介绍面积,内容的顺序正好颠倒了。

纵向维度教科书比较的结论

在传达给学生的部分方面,两版教材对数学内容和数学练习进行了比较,具体可分为特定主题的结构、表征形态和例题。

①从特定主题的结构来看,两版教材叙述性的知识大致相同,但关于过程与方法类的知识有差异,特别是周长、面积、体积这三大特定主题,如在“周长的定义”中,两版教材都是由不同的情境图引入,然后借虚拟的情境图直接给出周长的定义,并且在具象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不同的是,沪教版教科书将这一认识过程细化了,分为“认识周长并描边线”“求情境图中规则图形的周长”“求常用规则图形(如三角形)的周长”这三步来进行,由具象的不规则图形逐渐过渡到抽象的常用规则图形,内容跨度较小,使学生易于接受,而苏教版则把这一认识过程更简化了,只有“通过描边线认识周长”“求规则图形的周长”两步,而这两步之间跨度较大,显得突兀。

②从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例题表征形态的总体分布特点是:从表征形态的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了四种表征形态,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表征形态,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有所缺失,结构不完整。从表征形态的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的例题均多以联合形态与视觉形态呈现。其次,沪教版的例题多以联合形态、视觉形态来呈现,而苏教版的例题则更多以联合形态来呈现。最后,苏教版的联合形态多于沪教版的,而沪教版的文字形态则远远多于苏教版的,且百分比相差较大,但两版教材单一的数学形态的例题所占的百分比都最少。

③从例题来看,在例题、习题的数量方面,沪教版的例题数量虽多于习题,但两者数量差别不大,而苏教版的例题数量却远少于习题,习题数量约为例题的6倍多;在例题与习题的比例方面,沪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0.88,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0.88道习题,苏教版的例题与习题比例约为1∶6.6,即1道例题后面平均配有6.6道习题;在例题呈现的完整性方面,两版教材例题呈现的完整性类似,例题均是完整过程多于部分过程,且完整过程与部分过程的比例均接近于3∶2;在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1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多,2个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次之,3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涉及知识点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在例题的解题方法方面,首先,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结构类似,均是一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多,占有绝对优势,两种方法的例题数量次之,三种及以上方法的例题数量最少。其次,两版教材例题解题方法的数量分布比例有差异。

在对学生的要求方面,两版教材对潜在的认知需求和作答类型进行了比较。

①从潜在的认知需求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认知需求例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在三年级和五年级出现做数学以外,其他认知需求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而苏教版除了记忆型认知需求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认知需求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从例题数量来看,两版教材均是记忆型例题居多,做数学例题最少,无联系程序型和有联系程序型例题的数量居于中间;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无联系程序型和做数学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小,记忆型和有联系程序型的分布趋势波动较大;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来看,沪教版五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均为记忆型,但同时某些年级也侧重于其他认知需求,而苏教版六个年级的主要认知需求虽也为记忆型,且二年级和四年级尤为突出,但四、五年级同时强调有联系程序型,尤其四年级的有联系程序型超过了记忆型。

②从作答类型看,两版教材在总体比较和具体比较、例题和习题上均有差异。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分布特点是:从组成结构来看,沪教版的例题包含四种作答类型,结构完整,而苏教版的例题只包含三种作答类型,缺少推理论证型的例题,结构上有所缺失;从百分比来看,首先,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例题百分比从多到少依次均为解释型、只要求一个答案型、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以及推理论证型。其次,两版教材例题的作答类型大部分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最后,两版教材又有明显不同,沪教版的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不大,基本上是1∶1,而苏教版解释型的例题百分比占有绝对优势,只要求一个答案型和解释型例题的百分比相差较大,基本上是1∶2。总体上,两版教材例题作答类型的组成结构和百分比均有差异,且差异较大。

在联系方面,两版教材从情境方面进行了比较。例如,两版教材四种作答类型的习题分布的特点是:从分布范围来看,沪教版除了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习题在全年级均有分布外,其他三种作答类型在某个或某几个年级均有缺失,且缺失程度较严重,而苏教版除了一年级缺失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且只有二年级和四年级有推理论证型习题以外,其他作答类型在各个年级均有分布,且分布范围较广;从习题数量来看,沪教版解释型和推理论证型的习题数量最少,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以及数学列式和答案型的习题数量相对较多;从波动趋势来看,沪教版解释型和推理论证型习题的年级分布趋势最为稳定,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的年级分布趋势波动最大,并随着年级的增长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各个年级的主要表征形态来看,两版教材1~4年级的习题均主要是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且在四年级尤其突出,两版教材的整体态势也均倾向于只要求一个答案型,但同时两版教材的数学列式和答案型习题在高年级(五、六年级)会明显增多。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4

关键词: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小学数学教科书;习题

一、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理论介绍

马扎诺教育目标新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改革家马扎诺博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有关人的学习行为模式的认识。该模型是三个思维系统和知识领域四个部分所构成。其中,三个思想系统即自我系统、元认知系统和认知系统。马扎诺在人的学习行为模式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二维模型:一维是认知心理活动的加工处理层次,共有6个层次,分别为信息提取、理解、分析、知识应用、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其中信息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识应用属于认知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另一维是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领域,即信息、心智程序和心理动作程序。

二、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六年级教科书习题的调查研究

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认为,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已经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推理能力得到发展。思维的发展是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逐级过渡,这种发展顺序也是无法更改的。因此,在设置学习任务时,也必须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1)“提取”层次的比较与分析。“提取”在各年级习题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高。马扎诺认为“提取”主要包括再认、回忆和执行三过程,各年级习题的“提取”层次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知识的执行,主要表现为计算、运算方面。小学数学高年级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运算,增强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加强算法的运算能力。因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提取”层次所占比重较高,符合了小学数学高年级学习目标。

(2)“理解”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习题的“理解”层次随着年级的升高,其所占比重也在增加。理解在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和表征的形式生成新的知识,有利于存储到工作记忆中。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理解”所占的比重也需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逐渐增加。由此,五年级、六年级习题中“理解”所占比重逐步增加,符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特点。

(3)“分析”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比较低,而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却明显比较高。五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五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六年级上册习题的“分析”层次高于六年级下册习题的“分析”层次,这符合了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四册习题的“分析”层次并没有逐步提高,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有偏差,可能在习题编制上存在一些不足。

(4)“知识运用”层次的比较与分析。五年级上册和六年级上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高于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下册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与“分析”层次相似,在习题的“知识运用”层次上,并没有逐步增加,而是呈曲线发展。这与思维发展规律存在偏差,在习题编制上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

(5)“元认知”层次的比较与分析。“元认知”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比较低。但“元认知”对监控学生自我学习内容、评价学习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因此,各年级习题中“元认知”所占比重低,需要引起注意。

(6)“自我系统”层次的比较与分析。“自我系统”层次在四册教科书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马扎诺认为,自我系统决定着学生是否会开始这项任务以及投入多少精力到任务中。在数学习题中,对这一部分的体现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教科书中的习题所占比重低。但这一部分需要提高关注度。

三、结论

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思维的元认知系统和自我系统在五年级、六年级四册习题中所占比重都很低,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重视。在四册习题涉及的认知系统中,各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发生变化,但“提取”和“理解”一直处于较高的比例,需要加大认知系统中的“分析”和“知识运用”水平的比重。

四、建议

(一)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题目,增加高认知水平的题目

目前小学教科书习题中涉及高认知水平的比例很低,仅占习题中很少的一部分,涉及“提取”水平的比例远远高于高认知水平。这就会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问题,从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高认知水平既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更是目前学生最为缺乏的,需要重点培养的。因此,适当减少提取水平的习题,增加高认知水平的习题显得格外的重要。更加注重对问题的“分析”水平和“知识运用”水平,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习题应加强元认知系统所占比例

北师大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空白部分,这相对于人教版的整理与复习内容,这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的。留足空白,让学生运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并根据所学的知识自主创造习题,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解决。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自我消化、自我揣摩知识的空间,能够让学生检查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问题及查找出问题的所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考虑到小学生缺乏一些知识总结方法,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但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要让“指导”变成“指挥”。

(三)习题应加入学生的情感状态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思维发展要求,也即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作业,达到因人而异。

第二,转变传统的学生只能做作业的观念,鼓励学生为自己设计作业。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参与习题的设计,自己为自己布置作业。

参考文献:

[1]盛群力.21世纪教育目标新分类[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5

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各个出版社纷纷编辑出版了新课标音乐教材,声乐作品教学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在教材中具有了不同以往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唱歌教学还是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都体现着新时期的特点及对音乐学科的人文关注。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教学阶段,也是音乐教学起步、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学生一生的音乐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对在小学阶段音乐教学中声乐作品不同方式、层次展现的研究更是十分必要的。在众多版本的音乐教材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教材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版本,本文将对比分析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对声乐作品教学的展示,来展现两种教材对音乐课程标准及音乐教学方法的理解和教材编写方式。

一、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声乐作品总体比较

1、教材中声乐作品比例与曲目分析

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课标教材都是以人文主题为线索进行编写的,这一编写方式决定了声乐作品的选择要符合教材确立的人文主题。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三、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一、二年级每册包含10个单元,三年级每册包含9个单元,四、五年级每册包含8个单元,六年级每册包含6个单元。从单元的设置上可以看出人教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了三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四、五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单独作为一个学段。人音版教材将六个年级分成四个学段:一、二年级作为一个学段;三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四、五年级作为一个学段;六年级作为一个学段。

不同的单元数目影响到两个版本教材对声乐作品总数和内容的选择,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选用的统计如下:

人教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4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79%;二年级声乐作品为4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73%;三年级声乐作品为43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1%;四年级声乐作品为33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6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30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6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6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0%。

人音版一年级声乐作品共52首,占一年级所选曲目的66%;二年级声乐作品为55首,占二年级所选曲目的69%;三年级声乐作品为56首,占三年级所选曲目的73%;四年级声乐作品为49首,占四年级所选曲目的72%;五年级声乐作品为52首,占五年级所选曲目的76%;六年级声乐作品为32首,占六年级所选曲目的72%。

两个版本教材六个年级声乐作品的统计数字说明声乐作品在两个版本教材中都占有着超过60%的比例,是教学内容的主要部分。

2、教材中声乐作品题材与体裁比较分析

除部分曲目相同外,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在题材选择上也有一定的共性,相同的题材包括:友谊、游戏、爱祖国、爱家乡、动物、植物、劳动、节日、乐器及与音乐相关内容、自然界、儿童生活(童趣、童年、梦想等)、人物、童话、动画、亲情、思想教育(礼貌、尊师、和平、环保)、革命歌曲、群众歌曲、军队军人。不同的题材包括:人音版教材将时间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时间像小马车》《这是什么》;人教版教材将奥运作为一个题材进行表现,作品为《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手拉手》《巴塞罗那》,还有一部分作品表现了一些具体的事物,如作品《北京的桥》《桥》《少林少林》《中国功夫》等。

在体裁上,人教版和人音版选用的声乐作品主要包括原创作品、民歌、童谣、儿歌、歌剧、音乐剧、舞剧、戏曲、古曲几类,在不同年级侧重点有所不同,笔者将童谣、儿歌归入民歌类别,将两个版本教材不同年级的声乐作品进行了体裁数量统计。

通过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人教版和人音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对不同体裁声乐作品的选择各有千秋,人教版涉及的种类更多一些,舞剧、音乐剧、古曲作品在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并没有选用。

3、教材中声乐作品演唱形式及合唱作品比较

在声乐作品教学中,声乐的不同演唱形式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教材体现不同的演唱形式、不同的声音组合方式是培养学生体会音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进行声部配合及和声感觉的重要方式。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选用的声乐作品涉及到了基本的声乐演唱形式,在不同年级以相应的作品进行展示,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表现,从独唱开始循序渐进地介绍多声部声乐作品及声乐演唱的各种形式。

在两个版本教材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中,独唱都是唱歌教学的主体。此外,二、三声部合唱教学也是教学重点,用以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人音版教材中没有涉及三声部合唱教学,主要以二声部为主;人教版教材对轮唱作品没有给予充分重视。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中,两个版本涉及的演唱形式大体相同,以独唱、领唱加合唱、领唱加齐唱、二重唱、无伴奏合唱为主,人教版教材又选取了男声四重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人音版教材选取了合唱与乐队作品作为欣赏曲目。

对合唱作品的选择,两个版本教材各有侧重,引入的年级也各不相同。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选用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则从一年级起就选用了部分合唱作品进行欣赏。人教版教材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进行多声部唱歌教学;人音版教材从二年级下学期开始以轮唱作品导入合唱教学。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比较,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声乐作品都占据了最大的比重,以唱歌和欣赏两种方式进行呈现。在声乐作品的曲目选择、题材体裁及对演唱形式的教学中具有共性,又各有侧重。

二、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唱歌教学展示的比较

在音乐教材中,声乐作品的教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唱歌教学和欣赏教学。在唱歌和欣赏教学中,将声乐作品涉及到的音乐的表现要素、作品背景等音乐知识进行展示,来完成声乐作品教学的不同要求。

唱歌作为音乐教学中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对唱歌教学的要求可以归结为音色、节奏、音高、力度、速度、演唱姿势及方法、识别伴奏能力等几个方面,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予以了展示,在教材呈现方式上既有相同之处,也具有各自特色。

1、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节奏的展示

节奏是音乐作品的骨骼,更是唱歌教学的基础内容,只有准确地掌握节奏,才能够将歌曲的本来面貌展示出来。小学阶段是节奏教学的重要阶段,将完成大多数节奏型的学习任务。在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结合新的教学理念,对节奏教学进行着不同方式的诠释。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用不同的动物叫声代表不同节奏进行节奏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6: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20:

这种设计方式,将节奏教学与器乐教学相结合,注重了节奏教学的可操作性,通过具体实践掌握节奏。

(3)将节奏教学与音乐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30: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以节奏教学为主体,通过语言、乐器不同节奏的配合巩固对x学生四分音符、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节奏的呈现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形式:

(1)用跑、走等肢体动作与节奏教学相结合。

这种设计方式是用肢体动作的律动和节奏相结合,通过肢体动作的韵律感受节奏的律动。

(2)用读歌词的方式表现节奏教学。

用一个格子表现一个小节,将小节内的歌词列在格子里,通过读歌词表现节奏的变化,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节奏教学方式。

(3)将读歌词与器乐教学相结合。

用读歌词和器乐配伴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节奏教学,增加学生的兴趣点和配合度,加深对节奏的感性认识。

(4)通过在唱歌教学中寻找固定节奏型的方式对节奏教学进行表现。

2、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音高的展示

音高是唱歌教学的根本,熟悉音高、唱准音高才能进行歌唱。音高教学同样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六年的学习应该对音高有准确地感知,为初中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感性教学的呈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11:

(2)将音高教学与肢体语言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4:

(3)将音高教学与音乐游戏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13:

(4)将音乐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音高的呈现方式有:

(1)用插图表现音的走向,进行音高的感性教学。

(2)在音符的符头中标记音高,将识谱与音高教学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二年级下册P8:

(3)将音高教学与游戏相结合。

(4)将音高教学与创编活动相结合,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用“mi,sol,la”按节奏编自己的歌,唱一唱找出歌谱中的d0音,涂上红色,mi音,s01音涂上蓝色,并跟琴唱准这三个音。

(5)用手势表现音的高低。

虽然人教版和人音版两种教材在音高教学中的表现方法有各自特点,总体的目的都是通过不同的展现方式让学生对音高有感性认识,利用不同的活动、游戏使用音高、熟悉音高,为唱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力度的展示

力度是音乐的表现要素之一,对力度的感知及对力度表现内容的了解,是唱歌教学的一个重点。

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唱歌教学中,用动作表现不同的力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9:

(2)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并结合游戏加强对力度的认识,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下册P20:

(3)结合歌曲,为旋律设计力度变化,用活动的形式对力度进行应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13: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力度的呈现方式有:

(1)对歌曲中具有明确力度对比的片段进行强调,通过演唱歌曲了解力度的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0:

(2)配合唱歌教学,用图形表现力度的变化,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44:

(3)学习歌曲后,为歌曲标记力度记号,加强对力度作用的认识,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P26习题为:唱会歌曲后,试用力度记号来标记,以表达欢乐地童心。

4、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发声方法的展示

发声练习是培养良好音色来进行歌唱的主要环节,以往的音乐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会设计单独的发声练习对声音进行训练。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尽量避免枯燥的基础练习,从学生的兴趣人手进行教材编写,这给发声练习的编写带来很大难度,很多教材中不再编写独立的发声练习,人音版教材中就没再设计独立的发声练习。在人教版教材中对发声练习进行了巧妙地设计,体现出编写者对声乐教学基础训练的重视,也体现出编写者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理解。在人教版教材中,将发声练习冠以新的方式,融入了教材中所学歌曲的内容,用灵活的形式进行了展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练习《阿爸回来了》。

此处,编者结合本单元学习的歌曲《小螺号》的内容,设计了表现海风、海浪、螺号、渔歌的发声练习,非常鲜活、形象,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双基教学的目的。但比较可惜,这种设计方式也并未能在人教版教材中得以延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用多样化的理念对发声练习进行设计的难度和必要性。

5、教材中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展示

有关唱歌教学涉及到的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唱歌的正确姿势、演唱形式、人声的分类等,是对声乐教学的理论基础的简单介绍。在这方面,人教社小学教材中没有用特别的方式对唱歌的姿势及人声的分类进行表现,有所欠缺。但对部分演唱形式用结合唱歌教学、为歌曲设计演唱形式的方式予以了表现,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3对唱歌作品的要求为:请你设计领唱、齐唱。

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唱歌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呈现主要用讲解和图片的方式来进行展示,如人音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37:

三、人教版与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展示的比较

欣赏教学在课程标准中是属于感受与鉴赏的部分。感受与鉴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对于丰富学生情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课程标准中对感受与鉴赏的论述是从四个方面展开的,主要包括: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流派与风格,声乐作品的欣赏教学也主要体现在这四个方面。

1、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表现要素的展示

在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欣赏的教学中,针对音乐表现要素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主要包括能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能够感受并描述音乐中力度、速度的变化;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人教版和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对这些方面都进行了相应的呈现。

(1)听辨童声、不同形式的女声和男声。

这一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欣赏不同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来完成的,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在整套教材中对演唱形式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本篇文章已在第一点的整体分析部分进行了相关内容的论述。

(2)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做出反应。

人教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用歌表演的方式结合唱歌教学,完成体态与音乐律动的结合,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P15页《彝家娃娃真幸福》就是一首歌表演作品。

②用欣赏音乐、随音乐做律动的方式引导体态教学,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1 7页《健康歌》的教学要求为: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边唱边律动。

③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动作创编表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P20《嘎妞妞》的欣赏教学中提出:用动作表演你想象中的嘎妞妞。

人音版教材对这项内容的展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①对欣赏作品中的主题进行哼唱,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7出示了欣赏曲目《彩桥架到台湾岛》的主题,要求跟随录音一起演唱主题。

②结合欣赏曲目做表演,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2欣赏歌曲《采茶舞曲》中要求:用自己的舞蹈动作来表现《采茶舞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节拍、音高、速度、强弱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欣赏教学了解这些基本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熟悉不同节拍的特点,对进一步学习音乐具有重要作用。

人教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①结合练习,熟悉作品中的节奏型,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上册P7的欣赏教学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歌曲中多次运用了XXX・XX|XX X-|的节奏,好像起伏的海浪。请你模仿这种节奏,即兴哼唱两小节旋律给同学们听。

②用表格的形式对比总结不同作品的音乐要素。

③结合欣赏曲目,对节拍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展示。

人音版教材在声乐作品的欣赏中主要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这些音乐基本要素:

④结合欣赏的作品,用习题的形式比较作品的音乐表现要素。

⑤用画图形谱的方式熟悉所欣赏曲目的主题。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

了解音乐作品主题的演变方式、结构的构成方式对整体把握作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欣赏教学的一个教学重点。小学阶段声乐作品涉及的结构主要以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为主,学习不同段落的划分方式和曲式表达方式,感知不同段落的音乐情绪和表现手法是这一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的主体。

人教版教材主要采取结合不同的欣赏曲目,用提问的方式对乐曲结构教学进行诠释,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8欣赏歌曲《爱星满天》的提问为: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段落?比较一下,它与《爱的奉献》在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人音版教材的展示方式更多样一些,主要有:

①结合欣赏曲目,提出为作品划分段落的问题,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19欣赏歌曲《东方明珠》的问题为:根据歌曲《东方明珠》速度和演唱形式的变化,应划分几个段落?你能用动作表示吗?

②用颜色或线条表现段落。

⑧结合听音练习熟悉所欣赏作品的主题。

2、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情绪与情感的展示

正确感知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情感,是欣赏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两个版本教材中,这项内容的展示多是以语言提示的方式来完成的。

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二年级上册P20欣赏《月亮月光光》的要求为:静静地欣赏《月亮月光光》,感受优美、抒情的情绪。

人音版新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P5欣赏《我们多么幸福》提问为:歌曲中哪些地方使你感到兴高采烈?

3、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体裁与形式的展示

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包括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了解不同体裁的特点及表现特征,区分表演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并能记住部分作品的主题是课标对小学音乐阶段声乐作品欣赏教学提出的标准。

人教版和人音版多是以课后习题方式对欣赏教学进行扩展,来体现作品的体裁教学或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

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24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习题为:对比欣赏钢琴改编的《嘎达梅林》,说说不同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同一题材时给你带来的感受。

人音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P1 7的习题采用为所欣赏作品选择体裁的方式对音乐体裁进行展示:

4、教材中声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展示

中西方音乐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出很多具有独特风格或象征时代精神的流派,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了解可以增加学生的音乐修养、扩大学生的艺术视角。

人教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

(1)结合欣赏教学,用课后习题的方式提出音乐流派与风格的问题,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P15欣赏《说大话》的习题为:欣赏了《蝶恋花・答李淑一》与《说大话》后,请谈谈你对南北方曲艺音乐风格的不同感受。

(2)将同一题材的声乐作品编入教材同一单元内,通过对比欣赏感受风格的多样性,如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P8与P9,教材对同是表现奥运题材的《手拉手》和《巴塞罗那》进行了对比欣赏,总结音乐风格的变化。

人音版教材对音乐流派与风格的呈现方式为用习题的方式结合欣赏曲目,对作品的风格特点进行定义,如人音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P40:

实际上,两个版本的教材都未在小学阶段对音乐流派内容进行具体展示,将相关知识留为初中阶段教学内容。

四、综述

通过对人教版和人音版教材声乐作品总体情况、声乐作品的唱歌教学及欣赏教学内容的比较和分析,总体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中,声乐作品占有较大比重。在内容安排上,人教版教材一、二年级安排的单元数量少于人音版教材,高年级基本相同。这体现了两个版本在低年级编写理念的不同,人教版教材考虑到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教育,在单元数量上有所控制,曲目数量也比较适应这一学段的教学;人音版教材考虑到学生低年龄段对事物好奇的心理,安排了较多的单元主题,虽内容更鲜活多样,但教学内容过多,不易完成。

2、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作品题材与体裁选择方面具有着共性,这说明两个版本教材对课程标准的理念具有相同的认识,对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范畴有整体的共性把握。

3、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对合唱作品的教学有所差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没有加入合唱作品,人音版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选取了合唱作品作为欣赏曲目。一年级是学生刚刚接触正规音乐教育的年级,对很多音乐要素还不了解,在一年级进行合唱作品的欣赏未必会有实际意义。

4、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在声乐作品唱歌及欣赏教学的表现方式上各有特色。但从整体上看,都具有唱歌教学的呈现方式更为主动、实践性强的特点,而欣赏教学多从课后练习的方式进行整体呈现,这也反映出欣赏教学在高年级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

5、人教版和人音版课标教材小学音乐声乐作品唱歌和欣赏内容中涉及到的练习和教材展示方式具有不同特点,人音版教材更为灵活、多样,人教版教材更为传统。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相反却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学内容的需要等,适时地进行相关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帮助学生感受、理解、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实现数学学习质的“飞跃”,了解数学思想很重要,在教学中挖掘数学思想很重要,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更有必要。

一、在引入新课时进行渗透教学,感受数学思想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新课时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能调动学生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架起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案例1】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行四边形”时,这样引入新课。

师(出示一副七巧板):这是什么玩具?你认识吗?

生:七巧板。

师:在一年级“认识图形”的时候,我们就玩过七巧板了。看一看,七巧板中藏着哪些图形?

生1:三角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师:三角形的特征是什么?正方形的特征又是什么?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

生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师:大家真不简单,通过回忆已学知识就能猜出今天要学的新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出示课题)根据刚才对三角形、正方形特征的回忆,你能大胆猜一猜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征吗?……

教师在新课引入阶段成功地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的思想方法进入即将开始的新知探究活动。通过类比推测,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活动的主题和目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运用类比思想可以有机地联系新、旧知识,体验到了在学习中“温故而知新”的妙处。

二、在探究新知时进行渗透教学,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探究新知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更是数学思想方法产生、应用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获得数学思想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方法,从而掌握鲜活的、富有生机的数学知识。

【案例2】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为例,在学生认识了新知后,安排探究学习。

师:请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同样大的4份,再把一份涂上颜色。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的,怎样涂的?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我把正方形的纸对边折两次,折成了同样大小的四份,我涂了其中的一份,就是1/4。

生2:我是对角折了两次,也折成了同样大小的四份,我涂了其中的一份,也是用1/4表示。

师:大家一起观察这两位同学的折法和涂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吗?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和涂法来表示这个正方形的1/4吗?

教师先让学生自由折纸和涂色,并在充分展示学生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出折法和涂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经历了“操作——汇报——观察——比较——总结”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体验了比较思想在本节课这个分数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将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在系统练习时进行渗透教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的巩固、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等需要适量的练习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练习设计中要有明确的要求,要多设计一些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体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案例3】教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当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梅山小学原来有一个长8米的长方形花圃,后来因为修建校园的需要,花圃的长减少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减少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多数学生看了题目根本无从下手。此时可提示: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这种图形题的题意呢?经过提醒,学生茅塞顿开,纷纷想到画图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交流:我们是怎样顺利解决这个问题的?让学生明白遇到解题困难时,要及时转换思路,使题目中复杂的数量关系形象化、直观化。

四、在反思总结时进行渗透教学,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一方面是课中有意识地渗透,另一方面还要靠在反思总结中进一步消化领悟,加深理解,强化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4】小结三年级上册“解决与倍数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与倍数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数学学习有三大宝——画图、对应和列表。今天,大家一下子就掌握了两大宝——画图和对应。你们在解决问题时已经会画线段图,而且能够将条件中的数量和图中线段一一对应起来,再找到图中表示问题的线段,通过有针对性地分析解决了问题,真不简单!画图、对应思想会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最后的“全课总结”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说出了利用线段图学习的感受,并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全课总结,升华认知,进一步揭示画图和对应思想在数学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反思总结,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思想的巧妙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7

摘 要:本文选取现今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量、注释、课后习题设计这三个方面分析教材编写者在编选外国文学作品时的依据,以及分析编者通过这些外国文学作品的呈现希望学生获得何种知识与技能。苏教版在选择外国文学作品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与缺陷,笔者试图为苏教版提供可能性建议。

关键词: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选材;编者意图

当前,影响语文素质教育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语文教材就是诸多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启动,新教材的全面推广,语文教材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通过对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编者编写教材时,在抓大方向的同时也不免流露出个人的思想和意识。那么究竟编者在编写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思想呢?

一、选材数量

为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来看待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编选的情况,笔者通过对苏教版与人教版两个版本的选文总数、外国选文总数作了一个对比。之所以会以人教版作为参照教材,是因为人教版作为资格最老的教材版本,在教材的编写上较为成熟,其他教材在编写时都从人教版中获得过启示。可以这样说,人教版教材为其他版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参考。苏教版,相较于人教版教材,编写上更显灵活和新颖。两种对比度较高的教材进行比较,会更突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

从纵向上看,整个教材编写呈现了一致的趋势,即外国选文占选文总数的比重明显增加。1983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 24篇 ,占总篇目(198 篇)的 12 6 %,2000年版通用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共52篇占总篇目(324篇)的 14 5 %。而如今单独看人教版或者苏教版中的一个,都发现了外国文学的比重在增加。这说明教材编写者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是顺应了课改的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严格执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目标。

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这两个维度,我们也可以发现苏教版在外国文学数量上的选编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根据1983年的外国文选数24篇到2000年的52篇,我们可以发现2000年的外国选文总数是1983年的一倍还多,这个幅度的变化是巨大的,但是2001年的苏教版只有30篇,幅度的份额较小,所以编者在外国选文数量上偏少。

二、课文注释

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注释的内容一般包括三块。第一块是作者的生平简介,第二块是文中词语的注解,第三块是文中涉及到的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在作者生平简介中,作品出处、作者姓名、出生年月、身份、获得的重大奖项、代表作是其包括的主要内容;词语的注解主要是指对课文中出现的生词或重点词汇给出注音、释义;对人名、地名、事件等的简单概括指将课文中出现的某个伟大人物,或理解文章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人、地、事单独列出来以示强调,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十八课《斜塔上的实验》,编者在注释中将课文中出现的“伽利略”、“希波克拉底”、“盖伦”、“欧几里得”、“阿基米得”、“亚里士多德”单独拿出来,用一句话介绍了他们在历史上的身份或地位,编者还对文中出现的“比萨斜塔”做了简单介绍,将其高度、修建年代、倾斜原因列了出来。

其次,编者提供的注释中比重最大的要数对词语的注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对于词语的理解需要将其放在句子中,需要把握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反观苏教版外国文选,编者给出的解释是唯一的,这样单一的注解不利于学生的整体把握,不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

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编者在为外国文选提供注释时出于了系统性的考虑。苏教版初中三年六本教材中有两篇外国文选的作者是同一人,即苏联作家高尔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编选了他著名的《海燕》。在《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的注释里,介绍了高尔基的姓名、国别、身份、代表作等,在《海燕》的注释中并没有重复介绍作家高尔基的生平信息,而是编者直接针对文中的“海燕”,介绍了海燕这种鸟的特征以及在文中的象征意义。这样编写避免了重复劳动,给学生补充了新的知识,使整套教材充满了流动的生命力。

三、课后习题设计

从课后习题中,我们可以推断编者希望学生习得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实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以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为标准,布卢姆将人的心理发展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心因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被进一步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由低级到高级的水平。

理解是指领会所学语言知识,并能初步复述和解释。这在苏教版中十分常见。譬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斜塔上的实验》课后练习四的要求是这样的:“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最后四段,并抓住一些重要词语,口头复述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松鼠》的课后习题一的要求:“松鼠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你最喜欢小松鼠的哪些方面?还可讲讲喜欢的原因。”这类理解题在课后练习的设计中普遍出现,难度适中,可见编者有意顾及到绝对多数学生的学习能力。

应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境里使用抽象概念,即能把理解和记忆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具体情境中。比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七颗钻石》课后习题三:“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一个什么样的梦呢?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梦中的情景。” ,这就是一道属于应用的练习。

综合指能把所学的语言知识综合组织,并有深刻、全面理解,即重新综合成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0课《窗》课后习题四“小说的结尾戛然而止,请你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让学生重新对小说《窗》的思想进行综合。

分析指将整体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或组成部分,以便弄清各种概念的有关层次或弄清所表达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评价是根据一定要求对材料价值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包括评价书面材料的逻辑意义,评价证明结论的材料是否适当、充分,以及作品价值的评价等。

总的说来,苏教版的习题主要是理解、应用、综合的水平,尤其以理解和应用为主,而在分析与评价上涉及较少,这也是今后编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初中六册).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2]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9-41,32-34.

[3]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吴罕砚、张晓帆.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选材对比研究.探索教育,2010:137-139.

[6] 罗相娟.中学语文中的外国文学选材问题.现代语文,2011:145-147.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篇8

下面,以长春版小语教材三年上册和四年上册为例,从教材编写的角度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学习词语

两册教材的许多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读一读”和“写一写”这样的题目,这是课文要求让学生掌握的词语。应该读准字音,理解词义,学会运用,并且会写,力争读熟的基础上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1.学习常见词语。如三年上册8页安排了“读词语”的题目。包含了“道别 离别 掠过 辽阔 透明 一片片 一排排 一阵阵”这些词。这些词语简单,容易掌握。这里既有动词、形容词,还有数量词,都是经常使用的书面词语和口头词语,应该理解运用。

2.学习难理解词语。还有一些词语,学生不易理解,可以借助工具书来理解。如三年上册50页“读一读,不懂的词查一查词典”。这里的“仰天长叹翻滚奔腾光明锃亮永恒不泯”学生有些陌生,要查字典来理解。

3.学习叠词用法。四年上册41页 “读一读,比较下列各组词语有什么不同。”其中一组词语是“一层 一层层 一层一层”。这体现了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叠词,需要引导学生从形式上和表达效果上进行认识和体会。

4.学习词语运用。把词语放到词组中或句子中,这是词语运用的常见形式。课后题中也经常出现。如三年上册3页“读课文,写句子”中有“金黄的________ 雪白的________天蓝的________ 紫红的_______”四年上册14页“读一读,填一填”是把两组音相同,但字不同的词语填到具体的句子中。59页“读一读,填上恰当的词语”包括“_______草原________晚霞 ________夜晚 ________光芒”这也体现了词不离句的原则。

二、掌握句子

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可见,句子是词语和段落的连接纽带。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子,对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关系重大。长春版教材在课后题的编排中也非常重视让学生掌握句子。

1.积累词句。对于课外书中一些好的词句,学生要善于搜集、整理、学习。如三年上册6页安排“做一做,我要搜集一些描写秋天味道的词句”。这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找一找课外书中描写秋天的好词佳句。阅读欣赏,积累语言,感受秋天的特点。在学习具体课文时,老师可以根据篇章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积累。

2.仿写句子。儿童的特点是善于模仿,在模仿中学习。对于常见句式进行模仿练习,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如四年上册59页“读一读,再仿写一个句子”。是对常见句式“……是……,也是……;只有……才……”的学习和运用。其实,类似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归纳总结。

3.学习表达。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四年上册45页“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中的第二句采用具体描绘的方法,使句子表达更生动。四年上册56页,“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句子更生动。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具体描写和用修辞可以让句子更形象,更生动。这也为习作表达奠定了基础。

4.学习关键句。总起句和中心句对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句子需要学生学习和认识。如四年上册45页“句子的研究”中给出了如下的句子:

“长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建筑工程。”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

“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文化遗产。”

三个句子都是每个段落的总起句和中心句。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和总结。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这一点,要引导学生认清楚。同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三个句子在内容表达上是递进的关系。中国古代——中华民族——世界历史。范围不断扩大,意义更加深远。体现了长城的伟大。

三、理解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这样的习题。如“读一读,你想到了什么?”,“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讨论交流”等等。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提示的问题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本语言,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1.围绕问题理解内容。编者根据课文的特点,直接编排体现课文重点内容的问题,引导师生共同学习。如三年上册66页“读一读,想一想从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日月潭确实是‘风光秀丽’?”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风光秀丽”结合课文中具体的语句来感受日月潭的美丽。

2.复述课文理解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教材这方面体现的也很明显。如三年上册74页复述课文。84页“根据下面句子的提示练习复述课文”。四年上册30页把幽默讲给别人听,67页分成几段故事讲内容。86页复述课文。这要求我们要根据课后题的要求,扎扎实实指导学生复述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结合词句体会思想感情。四年上册10页,“读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其中“咕噜一转”“缩了一下”“怔怔地”“发呆”非常形象细致地表现了“我”初尝白糖的兴奋、紧张和陶醉及母亲见到白糖吃光后的无言与无奈。结合词句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学习词语、句子,还是理解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都应该以语言的习得为核心。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四、教给方法

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要“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长春版教材的课后题的编排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1.教学习词语的方法。如三年上册71页,向我们介绍了学习词语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看图片。74页,也介绍了学习词语的方法。做动作(张望),换个词(仿佛),画画(弧线),找反义词(危险),模仿声音(汽笛)等等。四年上册38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意思。这些方法如果能熟练应用,学生就会迅速掌握大量的词语并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2.教朗读课文的方法。“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二学段对朗读的总体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体现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因此,语文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三年上册8页“怎样朗读课文呢”就明确提出了朗读的方法。对学生朗读《我们去听秋的声音》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即要注意停顿,表示声音的词语要读轻一些。32页“品味词句”这一内容提示我们可以在想象的基础上朗读。其实,朗读方法不仅仅这些。语气、语调、停顿、重音作为朗读的四大支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很关键,教师在这个方面要下工夫。

3.教默读课文的方法。“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是第二学段对默读的总体要求。四年上册77页安排了“默读”方法的专题。“在默读时,我把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做上了标记,有些问题要向大家请教。”“我一边读,一边把认为比较重要的词句都画出来了,如……”这些具体的指导对于我们指导学生学习默读非常重要。真正做到了读与思,读与画,读与批注相结合,我们应该努力实践。

4.教提出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怎样教学生提问呢,教材给我们很多的提示。如四年上册21页编排了“读课文怎样提问题?”这个专题,告诉我们“可以结合课文题目提问”;“可以结合重点段落提问”;“可以从不懂的地方提问”,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善于提问。可以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归纳典型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长期坚持,学生的问题意识必定会增强。

5.教学习文章的写法。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一大基本原则。课后题的编排上也体现了一特点。三年上册66页《日月潭》“读一读,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写日月潭的?”课文是按照位置——名字来历——清晨景色——中午景色——总写风景秀丽来写日月潭的。即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顺序来写的。四年上册53页的《桂林山水》课后题编排了“连段成篇”。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总写——分写——总写的顺序行文的。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片段或全篇的仿写,如,写一写《南湖公园》《净月潭公园》《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小区》《我家的院落》,等等。学习掌握这种写作方法。

五、扎实积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最佳记忆年龄是青少年时期,这一阶段如果能大量记忆一些经典的东西,比日后记忆会事半功倍。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大赛上说: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这不无道理。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掌握语言,运用自如。长春版教材这方面也比较重视,课后题中安排了大量的积累内容。

1.词语积累。如三年上册15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头昏脑胀眉清目秀腰酸背痛昂首挺胸。”四年上册16页的“成语研究”,18页“有趣的数字”(数字成语),69页“马的成语”等。这对于学生积累成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名言积累。三年上册28页“真正的美和真正的智慧一样,是非常朴素的。——(俄)高尔基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法)罗丹”。这些对于学生积累语言,指导学生为人做事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3.课文背诵积累。三年上册31页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38页课文语句积累。“从文中摘抄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64页背诵课文《七子之歌——澳门》。四年上册中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虽然没要求背诵,但有的值得背诵片段或全篇。如《桂林山水》《威尼斯的小艇》《田园诗情》等。教师可以根据班级情况自行安排。

4.古诗文积累。经典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历来备受重视。长春版教材对此也做了精心的安排。三年上册12首。有胡令能《小儿垂钓》,杜牧《清明》,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汉乐府《江南》,刘禹锡《浪淘沙》,王维《鹿柴》,贾岛《寻隐者不遇》,柳宗元《江雪》,白居易《鸟》,欧阳修《画眉鸟》,《青松》,王冕《白梅》。四年上册11首。有高适《别董大》,王昌龄《出塞》,卢纶《塞下曲》,王翰《凉州词》,王之涣《凉州词》,李贺《马诗》,韦应物《调笑令·胡马》,王之涣《登鹳雀楼》,李商隐《乐游原》,李白《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这些内容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做好积累,对于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开阔视野会有很好的作用。

当然,以上仅是对第二学段的两册教材课后题的简要分析,不能穷尽小学语文教材的全部内容。不过,我们仍然要明确,语文学习离不开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离不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何教学,方法多样,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做法和经验。但无论怎样,都应该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探索、实践和总结。

(作者单位: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

上一篇: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总结范文 下一篇:六年级上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