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9-23 22:52:13

会议调研报告

会议调研报告篇1

一、社会评议反映的热点问题

在这次评议中,意见超过200条的有4家,分别是市公安局、市教育局、市规划局和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超过100条的有7家,分别是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市政园林局、市纪委(监察局)、市房管局和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述11家单位,合计意见数占总意见数的57.23%。反映了越是与群众联系密切的单位,群众的意见、建议越多,这既是对部门权力运行的监督,也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界意见大致分布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公共安全。主要反映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方面。涉及到公安局、安监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分别占这些单位意见总数的18.4%、54.2%、74.3%、37%和43.9%。内容为“两抢一盗”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对企业“三合一”整治不严、安全隐患多,打击假药力度不够大,食品掺杂有害物质、吃什么都不放心。

(二)城市管理。主要对道路交通管理、非法停车收费、流动摊贩和流浪乞讨人员管理、违章建筑多拆违力度不够等方面提出意见,分别有165条,43条,88条和65条,道路交通秩序的意见占对市公安局意见的31.9%。主要反映交通拥堵、市区停车点供需矛盾突出、非法停车收费、流动摊贩过多、拆违力度不大、以罚代管、职能部门配合不够没有形成合力等问题。

(三)城市建设。主要涉及发改委、规划局、土管局、房管局、各指挥部等部门。城市规划方面意见为124条,主要是对城市规划的前瞻性、规划执行的严肃性,规划布局的合理性提出意见;拆迁安置方面意见48条,主要对对安置房建设速度,安置房建设质量提出意见;另外对高房价、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方面也提出了不少意见。

(四)生存环境。主要反映市容不整洁、河道整治效果不明显、环境执法力度不到位等问题。如对温瑞塘河整治提出86条意见,塘河两边违建严重,拆违缓慢,大量生产和生活废水、垃圾直排入河;市容不整洁方面意见51条,城市垃圾随意倾倒,新城一带空气充满刺鼻气味;广场健身活动噪音扰民及汽车喇叭噪音扰民,影响居民作息;对高污染企业打击不彻底,对一些小型制革电镀作坊监管不力。

(五)教育文卫。对市教育局提出了257条意见中关于择校费的有135条意见,占52.5%;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反映强烈,提出了60条意见,占市卫生局总意见数38.5%,收受红包现象的意见有43条,占27.6%;对各种医疗广告(包括涉及性疾病方面)方面的意见32条,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总意见数的72.7%。

(六)社会保障。企事业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政策不一致,特别是企业工人退休工资低,门诊不报销,住院医疗报销比例不高,退休后生活困难;对社会保险政策变化的具体情况宣传不到位不及时,影响市民和企业依法享有社会保障的权益;对下岗职工、低保户和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关心指导不够;对低保户审批不严格,一些不符合要求人员靠关 系也能申请到低保户。

(七)公平公正。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普通职工,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的职工和农民工的劳动报酬过低;资本分配太多、劳动分配太少,导致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政府部门各种奖金津贴名目繁多,非透明、非规范性收入不同程度存在,部门之间差距也较大;司法公正方面对如何平等地对待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公正裁判,如何体现适用程序法律和实体法律的公正做得还不够;反映法官与律师有办“金钱案、人情案、关系案”的现象存在;法院判决之后执行难。

(八)反腐建设及机关作风。受杨湘洪和出国考察团事件影响,今年对反腐倡廉方面的意见明显增多,反映腐败问题的意见有68条,占市纪委(监察局)意见总数的59.6%。对、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意见很大;商业贿赂整治工作要进一步推进;对公款消费、公费旅游、公车私用现象缺乏整治对策。机关作风方面的意见约占总意见数的10%,主要反映服务态度不够端正,宗旨观念不强,缺少主动服务意识;部分执法人员具有特权思想甚至带有衙门习气;公用车辆违规较多,有损执法部门在群众中的执法公信力;案件居高不下,反映干部作风不够扎实,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多。

综合分析上述八类问题,群众对自身权益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和生存环境问题是关注的重点.

二、存在问题原因探析

(一)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关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推行,社会各界对民生问题越来越重视。从评议收集到的意见建议情况看,反映最集中的是与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公正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服务的期待。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多为民办实事,多让群众得实惠,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从分布情况看,意见建议涉及比较多的单位,如公安、教育、城管、卫生、环保、药监等部门都是直接面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这些部门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部门,群众的关注度高,服务的范围和内容面广量大,与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关系密切,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目前,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过程中,始终存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温州由于流动人口多,公共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城市管理压力大;由于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群众对教育、医疗等教育卫生方面的公共产品的要求就高;由于地域空间的限制和城市规划的滞后,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高度关注。

(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政府部门职能的缺位、越位、错位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对社会管理的难点,有利益就争,有责任就推。如食品安全、流动摊贩和乞讨人员的管理、公共环境治理、停车难乱收费等问题,由于多头管理,没有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和管理合力,甚至有推诿扯皮的现象,导致监管缺失,成为管理的盲区。又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政出多门,要么无人过问,要么越位争权,难以形成高效、统一的工作机制,成为顽症。这些问题有关部门既有管理的职责,又不完全是哪个部门的事,从而成为每次评议意见比较集中的共性问题。相关部门没有从思想上、措施上真正把这些问题的整改工作摆上重要的工作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没有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因而成效不明显,群众不满意。

(四)舆论焦点成为意见的导向。在20__年评议期间,刚好是杨湘洪出逃法国和赴美考察团事件的曝光,产生全国性影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所以这次评议的意见、建议中关于反腐和限制干部出国的呼吁就明显增多。之前的温富大厦失火事件和龙湾车辆爆炸事件,一时成为村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在意见建议中提出加强安全生产的呼声就很高。近期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又一次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要求政府如何扶持企业走出困境,保增长、保稳定、促就业就成为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的问题,也对经济管理部门的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与企业有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这方面的意见比往年有所增加。

(五)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还有差距。几年来,通过抓机关作风效能建设,我市机关干部的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效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社会评议中的意见建议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针对机关干部的作风效能,如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有的建议意见是由于干部作风效能引起的,如执法公正的问题、城市管理的问题等。特别是窗口单位,直接面向群众,服务群众,他们的作风效能直接关系和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一些参评单位没能正确看待重点问题整改,没有在改进机关机作风、改善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为民解困的办法措施不多,解决服务民生问题的动力不强,整改的力度和成效不明显,从而影响了群众的满意度,造成连续几年老问题重复提的现象。而只有真正重视整改,以整改的成效取信于民,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可。如市公安局近几年加大了打击“两抢一盗”力度,今年这方面的意见建议明显减少。曾被评为不满意单位的市房管局和市卫生局,正是因为重视意见、建议的整改工作,不断加大整改力度,不断取得整改实效,才能使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及途径

通过归纳、分析、总结,我们认为通过以下途径可以加大对热点问题的解决力度。

(一)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树立民本思想。紧紧围绕市委“保稳促调,统筹兼顾,开创温州科学发展新局面”实践总载体,引导市直机关各单位高度重视社会评议意见、建议,将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列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深挖问题、深究根源、深谋良策,着力在破除制约机制、创新解决机制上下工夫,推进热难点问题的解决。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修订不适应社会转型形势、不适合民生发展要求的 规章制度,不断完善解决热难点问题的政策法规。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引导市直机关各单位进一步树立“民生为重”的思想,强化服务理念,拓展公共服务领域,扩充公共服务的层面和内容。

(二)探索建立热点问题协调解决机制。有些意见、建议自社会评议开展以来,几乎年年都被提出来,但整改成效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在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导致社会管理上的越位、缺位。对这一类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当前行政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建议建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或明确一个具体牵头单位,有关部门参与的“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协调解决机制”,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从制度上保证多年重复提议的问题得到逐个解决。

(三)继续深化机关作风效能建设。在前几年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坚持机关干部日常管理教育,引导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和为民服务意识,继续严格效能监管和“四条禁令”的贯彻落实,加强明查暗访,保持高压态势,使机关效能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完善各项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着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解决“事难办”。深化创建机关服务品牌活动,通过服务品牌创建活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和优化工作流程,不断改善管理方式,提升行政效能。

(四)研究建立重点问题整改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考核办法。市委、市政府对社会评议意见、建议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确定今年为评议整改年,将整改工作纳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同时将各单位的整改力度和整改成效列入20__年年终目标考核内容。市效能办将按照“统筹兼顾、奖优罚劣、力求公平”的原则会同市人事局抓紧研究制订各单位整改工作与年度目标考核相挂钩的考核办法,科学设置考核体系,严密筹划工作措施。年终将组织力量对各参评单位重点问题整改力度和整改成效进行考核验收。通过考核促进各项整改措施的落实,破除“改与不改一个样”的情况。这既对各参评单位整改工作施加了压力,又增加了整改的动力。

会议调研报告篇2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3月,市人大常委会领导分别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各县(市、区)开展调研,实地察看当地疾控中心、集中隔离点、医院、村居(社区)、企业推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春耕春管、脱贫攻坚等工作的情况,听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以及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按照“严防输入、统筹兼顾”要求,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严格落实省委“十个不放松”、“十二个加强”、“11个一律”要求,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举措。截至3月24日,我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6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全市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全部“清零”,全市已连续35天无新增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标志着我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

1.加强组织领导,建好工作机制。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市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综合协调、疫情防控、医疗救治、交通检疫等工作组,建立工作制度,理顺运行机制,及时汇总分析数据、会商研判疫情、协调解决问题、下发指导意见。构建县乡村三级防控体系,落实属地责任,明确网格职责,形成联防联控、稳防稳控的管理机制。

2.严格防控措施,阻断传播渠道。针对不同时期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形势,实行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依法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通过科学设置查验站,严格交通检疫,适时调整省外疫情重点地区人员入宁管控措施,规范重点人群管理及病例确诊程序,组织发动基层力量摸排核查,严管重点人群,城乡社区和复工复产企业两道关键防线。落实属地责任,暂时停办民俗、庙会等各类公众聚集性活动,严控人员聚集,切实做到“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防境外输入,针对国外疫情持续扩散、输入风险急剧升高的新情况,市委、市政府迅速反应,及时将“外防输入”重点转为应对境外疫情输入上,出台《进一步加强境外入宁人员防疫管控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五个进一步”要求,严格做好境外入宁人员的防控工作。

3.强化医疗救治,加强医务保障。开展全市医务人员培训,11家定点医院共举办培训班419场次,培训医务人员8.98万人次。落实“四集中”原则,确定11家定点医院,成立13支由26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专家组,建立“普通预检分诊、县级筛查隔离、市级集中救治、省级远程会诊”的分级诊疗机制,凡是发热病人一律转入定点医院发热门诊,26例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加快补齐医院硬件短板,全市隔离病房从73间165张床位增加至251间400张床位;负压救护车从3辆增至21辆,每个县至少1辆;闽东医院及7个县(市、区)已动工建设负压病房38间。同时,组建工作专班,出台关爱一线医务人员“十个一”措施,强化一线医务人员相关保障。

4.强化资源配置,保障防控需要。一是防控经费保障。截至目前,中央、省级财政累计下达我市防控资金1.27亿元,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拨付防控资金1.18亿元、医保预付金3850万元。二是医疗物资保障。多渠道解决防护物资短缺问题,并优先保障一线医务人员、防疫人员。开通口罩生产企业应急审批“绿色通道”,目前日产从春节前的1.5万只提高到210万只,有力保障了企业复工复产和市民需求。三是生活物资保障。指导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加强粮油、副食品货源组织和调控,确保市场价格平稳。

5.加强舆论宣传,严格监督检查。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做到“快、准、实”,利用“两微一端一抖”、LED屏、宣传文化墙、“村村响”广播、手机短信等载体,迅速提高宣传覆盖面和扩大宣传知晓率,让最新政策、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家喻户晓。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防疫阻击战,广泛凝聚了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强大合力。全市7万多名党员干部、527名驻村第一书记、173名乡村振兴指导员第一时间投入到战“疫”一线,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加强监督检查,落实落细责任。突出一线督查、专业督查、精准督查,针对发现的问题,第一时间督促各地各有关单位及时查缺补漏,限时整改到位。

(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在抓好防控工作的同时,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部署,坚持“两手抓、两促进”,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1.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专门成立了市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服务小组,坚持“一企一策”、“一业一策”,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和重点项目建设。截至3月5日,全市规上企业已复工992家、复工率96.5%,返岗率81.2%,其中,全市50家重点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返岗率88%;222个已开工在建项目已全部复工。努力稳住全市工业基本盘、外贸基本盘。出台服务四大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用工“8条措施”、支持中小微企业共渡难关“9条措施”等援企稳岗政策。全力保障交通物流畅通,积极协调帮助企业解决防护物资、原辅材料、重要设备零件供应和运输等问题,确保生产要素供应满足复工复产需求。分类制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从业人员健康防护手册,截至目前,复工复产企业均未出现确诊病例。

2.着力推进春耕备耕,抓好春季农业生产。抢抓春耕生产关键季节,全力组织春耕生产,确保不误农时,稳住农业。一是紧抓“米袋子”“菜篮子”,及时分解下达指导性计划,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资金,稳定肉菜蛋奶等农产品供应。二是积极推动化肥、农药、饲料等农资经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农资供应。三是组织科技特派员等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做好春管备耕工作。四是积极协调解决农业龙头企业用工、原料、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难题,推动企业尽快恢复产能。目前,14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复工142家、复工率97.9%,304家市级龙头企业已复工272家、复工率89.5%。五是深入开展动物疫病监测排查和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组织对活禽交易市场等重点场所进行消毒灭源行动,确保春季农业生产有序开展。

3.有效落实帮扶措施,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科学谋划,精准帮扶,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一是组织挂钩单位、驻村干部、包户干部全面摸排疫情对贫困户的影响,了解就业、医疗等生产生活需求,“一户一策”精准制定帮扶计划。现已完成建档立卡对象的初步摸底排查。二是加快落实促进产业就业的精准措施,积极向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目前,有劳动力在外务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已有19850人复工、占94%。三是协调产销对接,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解决贫困户农产品滞销问题。比如,霞浦县帮助贫困户把农产品销售网点从福州改为宁德市内,周宁县发动机关干部购买贫困户鸡鸭等,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

4.防控教学双管齐下,精心筹划复学工作。认真落实教育部“五个一律”防控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教学服务。一是疫情期间严格实行校园封闭管理,明令禁止学校组织任何形式的补课、考试、评比,暂停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假期补课等活动,职业院校和高校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一律延迟。同时,做好复学防控准备,完善工作台账和师生健康档案,分类制定各级学校开学准备工作方案、应急预案和健康防控手册。积极筹备测温枪、口罩、消毒药品等物资,为返校复学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充分利用国家、省以及本地教育资源平台,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做到停课不停学,并重点研究开学后教学方案,确保特殊时期线上教学与开学后教学有效衔接。

二、存在问题

(一)疫情联防联控方面。一是社区作为防控一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阻击作用,但有的社区未完全做到网格化管理,有的小区、厂区、交通卡点测温等工作人员缺少规范化操作,若疫情发生易造成交叉感染。二是社会防控意识有所减弱。随着当前疫情防控整体形势逐步趋稳,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少数群众防控意识有所减弱,扎堆聚集现象时有发生,增加了感染风险;有的群众缺乏戴口罩的防护意识,在人员较密集的场所未戴口罩。三是防护物资不达标和紧缺问题同时存在。普通口罩政府统一采购价为1.2元/只,因疫情期间原材料如熔喷布上涨20多倍,口罩生产企业利润低,个别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放松了质量要求。同时,随着企业复产复工和学校复学,防护服、隔离衣、口罩等防护物资缺口较大。

(二)医疗和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方面。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县级医院传染病隔离病房不足,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级医院发热门诊设置不规范。二是疾控机构基础设施薄弱,难以满足生物安全要求。市疾控中心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承担着全市核酸检测任务,为满足生物安全要求,采取了非常规紧急措施。对比国家有关建设标准,存在面积不足、安全隐患大、布局不合理、疫苗冷链仓库设置无法满足规范要求等问题。各县市疾控中心硬件建设短板现象严重,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建筑面积不能满足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市疾控中心大楼建成后因规划不达标等原因,未取得房产证,寿宁等部分县疾控中心建筑抗震能力不达标,屏南等8个县疾控中心实验室配备未达标。三是传染病收治能力有待提高。疫情刚发生时全市负压病房严重不足,仅有8间12床,目前市、县两级虽在加大建设负压病房,但仍未达到省定标准,难以满足重大疫情救治需要;宁德市医院确诊患者救治点设在康复医院,不利于救治工作开展。四是全市医疗卫生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引进难、高级人才紧缺。2018年、2019年县及以下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连续两年未招收到全科医学、精神医学专业人员。县级疾控机构人才、技术方面均较薄弱,有的县多年未招收到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市县两级疾控中心人员编制数均未达到上级规定标准,柘荣等8个县疾控能力不达标。东侨经济开发区无卫生监督和疾控机构,相关公共卫生工作由市级部门承担。五是医疗防护物资紧缺,调拨困难,一度几乎完全断供,在全国各地防疫一线物资匮乏的大环境下,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明显不足;虽然全市现已增设口罩生产线达30多条,但仍没有专业生产医疗防护用品的企业。

(三)企业复工复产方面。一是用工难。外省员工受当地政策制约、往返交通不便、通行费用高等因素影响,中小型企业返工人员不足,尤其是施工人员部分来自浙江温州等疫情重点区域的企业和项目存在用工紧张问题。重点项目部分省外人员处于隔离观察期,现场施工基本采用本地民工,用工紧缺且费用增加,项目施工未能全面铺开。二是复产难。一些企业体量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比如海产品加工企业除受季节性影响外,在疫情环境下市场萎缩、销量下降、产品积压,企业复产意愿不高。一些民企因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不足影响复工复产及销售。如福华轧钢有限公司的重型卡车司机主要是湖北籍人员,因不能及时返岗,又难以及时聘到其他司机,造成公司轧钢积压严重;宝隆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口罩生产线,哪怕是市面“一罩难求”,但因操作人员对生产线不精,包装工不熟练,严重影响到口罩的日产量。三是成本高。虽出台一系列惠企减负政策,但企业防控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成本、用工成本均有所增加,部分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未完全恢复,原辅材料供应不及时、运输受阻、价格上涨等,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且产品销路不畅。

(四)春耕生产和脱贫攻坚方面。一是部分农产品销售难。疫情防控期间,由于大型餐饮场所停业,影响了部分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的畜禽和水产品的销售;部分贫困户土鸡、土鸭、地瓜等农产品存在销售难、价格低问题。二是部分农业合作社、农家乐等经营主体尚未恢复正常营业,少数贫困户存在打工难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有外出务工意愿,但因有的外地企业尚未复产,贫困户外出就业困难。

(五)学校复学方面。一是部分学校口罩储备尚未到位,有的学校测温门尚未安装。二是根据《福建省高三年级2020年春季学期开学准备工作评估导则》需创造条件分散住宿,但部分县(市、区)反映,不少学校宿舍不足,难以满足分散住宿的要求。三是部分学校没有校医,需由医院派出专业人员予以支持。部分学校医务人员目前未参加疫情防控专项培训。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精准施策,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当前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随着海外疫情持续扩散、输入风险急剧升高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后人流量加大、人员聚集增多等新情况的出现,防控工作面临新问题新挑战,因此要严格采取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一要坚决防止境外疫情输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做好来华(归国)人员新冠肺炎防控工作的部署,把防范境外输入作为下一阶段防控工作的重点和关键,严防入境关、把好转运关、筑牢社区关,形成“关口前移、无缝对接、闭环管理”的全程防控体系,牢牢织密境外疫情输入“防控网”。要防止出现防控漏洞,我市地处沿海,尤其要加强海岸管理。同时在全面解除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交通管制措施的基础上,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人员管控,织密织牢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两张网,不断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二要加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抓好医改、医疗卫生补短板、人才建设等专项工作,提高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水平。市本级及各县市应尽快按上级规定要求完善医院传染病区和疾控中心建设,加强疾控中心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针对县级医疗机构人才缺乏、医疗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医疗卫生人才资源向医疗技术能力薄弱县倾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解决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各级政府应按上级疾控中心建设要求核定人员编制数。三要加强一线指导督查。充分发挥省市县三级支援队住乡联村作用,加强对重点社区(村居)、企业防控措施的监督指导,及时查缺补漏、守好防线。四要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防护物资生产的质量管理,对于利润微薄的口罩等产业,政府要出台政策相应予以兜底保障,以备不时之需。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快企业复工复产。一要抓好春季农业生产。重点抓好茶产业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障农业种子和化肥等有效供应、畅通物流等举措,保证春耕及农业生产平稳。二要全力推动复工复产。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复工复产防控措施,加强员工返岗健康筛查和管理。同时,围绕企业关心的优惠政策、招工用工、供应链协同配套等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帮助企业提升员工“返岗率”、畅通物流“大动脉”、缓解“资金流”、激活配套“产业链”,进一步打通操作链。对复工复产存在困难的企业要进行梳理分类,“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难题。安全有序推进企业满产超产,为实现全年增长目标打好基础。三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抢时间、抓进度、出形象,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力争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三)强化转型升级,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疫”洗牌,快速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免疫力”和“造血”功能,是化危为机的一剂良方。要以落实新基建政策为契机,瞄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等发展目标,加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一要建立淘汰机制。以这次疫情为契机“洗牌”,逐步淘汰过时的、效率低、难以经受疫情考验且毫无生机活力的旧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二要加快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和创新发展步伐。完善电商平台、物流平台、大数据等运营体系,鼓励各行各业通过创新减少疫情影响,占领产业链新的利润点。三要壮大工业企业数字经济新业态,依托工业互联网促进传统产业加快上线上云,搭建供应链、产融对接等数字化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管理和运营,利用数字化工具加强疫情防控,完善生产运营。四要推进制造企业智能化升级。智能化升级是制造企业应对疫情、提升发展质量、增强抗冲击能力的关键路径。要引导和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削减对人工的依赖,提升生产自动化和质量控制水平,并将智能化升级与生产原料供应、人力资源、市场销售渠道等应急预案结合起来,提升自身发展韧性。

(四)强化民生保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要决胜脱贫攻坚。严格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解决好贫困户因疫情而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做好贫困劳动力返岗复工“点对点”服务,确保贫困劳动力优先返岗复工。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确保小康路上一户不漏、一个不少。二要保障基本民生。有序推动同群众密切相关的服务业恢复营业,做好居民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工作,加强对孤寡老人、困难儿童、低保对象等特殊群体的走访探视,照顾好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及家属。三要做好复学准备。按照中小学校新冠肺炎防控技术方案,进一步细化防控预案,加强演练,抓好口罩等防护物资储备,确保学生有序安全返校上课。四要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素质。坚决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确保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取得更大实效。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统筹推进新冠

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调研组

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问卷分析2《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调研模板》共发出材料113份,收回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7份,无效无作答问卷3份,

根据调研材料-《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调研模板》进行调查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一、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对国家信任度非常高,从电视网络获取的信息得知,国家针对这次肺炎疫情采取的各项措施高度认可,落实到基层层面上,广大群众也是表现出积极配合的态度。

二、这次疫情持续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完全超出人民群众的意料,尽管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国家为这次疫情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不管是医疗层面,社区治理层面,教育教学层面,交通运输层面,复工复产层面,甚至于国家外交层面,通过国家层面的联防联控机制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放到第一位,通过调研得知,人民群众深刻理解各项政策,几乎没有表现出、衍生出不理解,牢骚,谩骂,侮辱等不良情绪。

三、疫情期间,各项防控政策的出台,群众生产生活方面受到了极大的不利影响,首先宣传方面,不管是官方媒体或相关渠道进行宣传,受到网络谣言的冲击非常大,搞得广大群众难分真假。再就是物资供应急剧短缺,食品、口罩、消毒用品等物资难以购买。

四、从各项数据综合来看,现在疫情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企业的复工复产的问题迫在眉睫,经过调研得知,企业复工中人员的流动,回岗问题不是很大,但是市场需求,原材料问题,租金、人工,融资、贷款债务等各项问题是企业最关心,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政府层面上,现在应充分调研了解每个企业的实际困难,综合考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政策。而不是搞大水漫灌,既浪费资源,也收效甚微。

五、通过这次疫情的影响,人民群众针对野生动物的保护热情空前高涨,实际上现阶段野味等相关产业链等已经没有任何市场,由于这次付出的代价太大,野味等相关市场死灰复燃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始终做好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让这个庞大的地下产业链永久封闭消失。

六、疫情对旅游,餐饮,商业等产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疫情结束后,应出台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从总需求来看,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都将受到影响,线下消费所受冲击最为直接,但随着疫情缓解将迅速恢复。从总供给来看,短期内受屠宰厂、饲料厂停工影响与流通受阻,肉蛋禽奶等畜牧业农产品供给短期偏紧,政府应加大调配力度。

制造业企业物流、生产、销售、回款等正常经营活动受到严重干扰,停工减产持续,服务业受疫情冲击更为持久,供给恢复相对较慢,应出于政策帮扶。

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审议意见35月12日至1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我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分组审议。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上下反应迅速,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来,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众志成城、克难攻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谋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我省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走在了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常委会组成人员指出,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对省政府在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当、积极应对、精准施策,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各地各部门积极作为、攻坚克难、守土尽责,要给予充分肯定;对广大一线医务人员和基层防疫工作者迎难而上、日夜奋战、无私奉献,要给予充分肯定。建议省政府在适当时候为各类参加抗疫工作的一线工作人员颁发纪念章。常委会组成人员对省政府的报告表示赞成,对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的调研报告给予肯定。同时,对进一步做好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要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全力做好疫情防控仍是当务之急。要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时刻绷紧常态化防控这根弦,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对防控漏洞再排查、防控重点再加固、防控要求再落实,继续按照可知可控的要求,始终毫不放松地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重点把好口岸检疫关口和基层社区、医疗救治阵地。要根据夏季天气特点完善防控举措,教育引导群众做好科学防护,切实巩固疫情防控向稳向好态势。

二要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前提下,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一方面要围绕打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中的堵点难点,抓好对冲措施和救助措施的实施,继续落细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持续释放有效需求,减缓疫情对企业生存带来的不利影响。要把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更加精准地结合起来,有序推动复工复市,积极提振消费市场信心,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坚持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另一方面,要善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增强敏锐性,把握规律性,洞察产业发展、技术变革、市场空间、人才流动等机遇,优化产业布局,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立足创新引领,进一步把先进制造业做优做强,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改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我省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三要加强重大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要坚持统筹推进和协同高效、平战结合和医防融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救治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督促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责任,健全疾控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疫情防控的系统指导和培训演练,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和救助机制,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推动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增强对重大疾病的综合保障能力。要尽快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公共卫生物资保障机制,抓紧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创新储备方式,制定大型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方案,超前布局一批防疫应急基础设施,确保关键时刻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物资找得到、调得出、用得上,全面提升我省重大疫情防控的应急管理水平。

四要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的短板弱项。要针对这次疫情防控中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暴露出来的问题,同时着眼于应对疫情可能出现反复的不确定性,抓紧时间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着力改变一些指标全国排位靠后的被动局面。要以系统化思维加强我省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强化财政、土地保障,构建布局完善、层次明晰、职责明确、协调高效的重大疫情医疗防治体系。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立足更精准更有效地防,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持续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的软硬件投入,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要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防护网络,织牢织密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底”。要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规划布局,合理设置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区,配足应急救治设施设备,提升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全面建成以传染病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感染科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前哨、院前急救中心为纽带的重大医疗救治体系。要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加快制定各级公共卫生人才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五要夯实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工作。在这次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基层的群防群控发挥了巨大作用,要认真总结“网格化+大数据+铁脚板”等江苏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及时固化为今后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进一步改进不明原因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提高评估监测敏感性和准确性,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动员机制,尤其是要组织发挥好志愿人员的力量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要系统梳理我省公共卫生领域立法情况,加快推进我省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专门领域立法修法工作,积极配合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好对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开展执法检查的相关工作,加大执法力度,同时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强化全社会依法防控意识,引导公众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要创新爱国卫生运动方式方法,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卫生健康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文明素养,推动养成健康文明行为和生活方式。

关于我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

为配合做好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省政府关于我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报告的相关工作,我委根据疫情防控工作实际,组织开展了调查研究。从3月份开始,通过江苏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向全省人大代表征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疫情防控工作、完善疫情防控法规制度”的意见建议,并专门委托13个设区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同步开展调研。4月9日—10日,许仲梓副主任带队赴镇江市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实地调研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情况。4月28日,召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座谈会,许仲梓副主任出席,全面听取和阅研了省政府和省发改委、卫健委等15家单位的相关情况汇报。截止到5月6日,共收到96名省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208条。现将这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疫情防控取得了显著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上下反应迅速,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将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紧急、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根据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众志成城、克难攻坚,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谋经济社会发展,抓紧抓细抓实各项工作。全省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确诊病例“零死亡”、抗击疫情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双零”目标。全力以赴支持湖北抗击疫情,充分彰显了江苏的“硬实力”和“暖温情”。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全省工业企业综合复工复产率超过90%。一季度我省地区生产总值下降5%,好于全国,也好于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总体来看,我省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的大战大考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行动迅速,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面对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上下见事早、行动快,从1月20日开始,各级政府迅速建立应急指挥机构,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1月24日我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后,各级党委普遍成立了应对疫情工作领导机构,各级政府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临一线、现场指挥,抓协同、强保障、促落实。各有关部门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格履行防疫职责,迅速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保障医疗防疫物资和群众生活必需品供给,切实维护社会稳定。1月中旬,我省率先在全国开展大数据研判,分析往来重点地区人员数据并反馈至各市县,以最快速度锁定目标进行重点防控。2月8日,省人大常委会在全国较早作出《关于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为打赢全省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法治保障。3月中旬以来,我省又把严防境外输入作为疫情防控工作重点,切实加强入境人员健康管理,最大限度控制输入性病例风险。疫情发生后,全省各地还建立了权威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微信、短信等传播媒介加强防疫宣传,及时回应公众关切,提升公众战胜疫情的信心。

(二)措施严密,突出抓好疫情源头防控。实行严格科学的防控举措,把疫情防控责任细化压实到基层的社区、村组,把防控措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位居民,全力守住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各地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严格开展地毯式、网格化的人员摸排,实施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策略,大力推广应用“苏康码”,全力支撑人员精准查控和流动管理,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落到实处,加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据统计,疫情发生以来,全省12万个网格建立了街道社区干部、医护人员、公安民警和网格员“四包一”工作机制,30万名网格员累计排查走访5106.6万户(次)、1.3亿人次,发现40.6万余条有关疫情防控线索。交通运输行业在高速公路和其他道路出入口、车站、机场等设立1400多个防疫检查站,累计检查车辆1715.7万辆次,检查旅客6818.9万人次,向卫健部门移送发热人员2560人。南通市派遣309名市级机关干部进驻社区参与基层防控工作,组织全市6500名干部挂钩联系1万多家企业,为抗击疫情凝聚了强大合力。

(三)精准施策,全力开展患者救治工作。我省在全国率先将无症状感染者等同确诊病例集中收治,实行“一人一方案”分类救治。统筹医疗资源,科学调配重症医学、呼吸、感染医护力量,建立市级专家蹲点隔离病区、片区专家分片巡诊、省级专家现场会诊和远程会诊等十项制度,有效地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感染率。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药在预防救治恢复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苏州市成立疫情研判专家组,制定全方位全流程防控工作卫生学指南指导科学防控,起草并申报了7项省、市新冠防控相关地方标准。无锡市成功开展全国首例新冠肺炎转阴患者双肺移植手术,为重症患者治疗和研究新冠肺炎发病机制积累了有益经验。

(四)强化统筹,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在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我省及时部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工作,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加强跨地区协同,推进各类企业全面复工。针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遇到供应链受阻、资金链紧张、订单减少等诸多困难,2月12日,出台了疫情之下促进发展的“苏政50条”和支持中小企业缓解疫情影响的“惠企22条”等,积极释放政策红利,加快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各地也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南京市坚持分类施策,明确了“防疫+工业”“防疫+农业”“防疫+服务业”“防疫+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发挥政府的引导和保障作用。盐城市按照“每月一次、每次一家、每家一天”原则,举办高质量发展项目观摩推进活动,加快重大项目实施。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还督促指导各级各类学校科学制定防控工作预案和开学预案,有序推进学校开学。截至4月28日,全省90多所高校已陆续开学,高中及以下学校(不含幼儿园和特殊教育学校)已开学6950所,返校学生约800万人,复学工作总体安全平稳有序。

二、我省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省应对这次疫情经受住了考验、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我省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和不足: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是联防联控机制的效能亟待提升。相关部门应急处理措施的工作衔接还不够紧密,数据共享及转化应用渠道还不畅通。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无缝对接的平战结合、分工明确、转换迅速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尚未建立。基层社区一方面面临多头管理,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人员缺乏,力量不足,需要建立能够有效调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等力量的机制。二是应急防控演练亟待加强。有些地方和基层人大代表反映,抗疫工作初期,基层对防控工作理解参差不齐,社区工作者普遍没有接受过疫情防控的系统指导和培训,具体执行中存在着“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普遍缺乏疫情防控的基本知识。三是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亟待健全。调研中各地普遍反映,疫情初期医疗防控物资紧缺、调拨困难,表明了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的不足。在物资储备环节,部分储备品种不足,储存方式也以实物储存为主,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严重不足,应急物资保障的信息化、智能化、组织化程度较低,生产、储备、调配、运送等环节的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从调研情况看,我省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欠账较多,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明显。全省20家疾控机构人均建筑面积未达国家建设标准,55家疾控机构A类仪器设备配置率不达标。各地普遍反映,设区市、县(市、区)两级疾控机构业务用房、实验用房不达标,检测仪器配备无法完全满足监测要求。二是人员缺口较大。对照国家编制配备标准,全省缺口达5780个,每万人口疾控中心人数仅为1.13人,列全国第28位。调研中不少同志反映,疾控机构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改革后,人员收入水平普遍下降,岗位吸引力不足,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年龄老化现象比较突出。有的市疾控中心近年来多次出现招聘时无人报考、录用了又不报到、上岗后急于跳槽等情况。三是学科建设和专业能力不足。全省疾控机构省级以上重点学科(实验室)仅有3个,而浙江有11个,广东和四川各有8个。全省仅有24家县级疾控机构具有核酸检测能力。设置的新发传染病监测哨点医院数量偏少,监测对象范围和检测病原体种类明显偏小。

(三)医疗救治体系不能满足重大疫情救治需要。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省医疗救治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但从调研的情况看,各地也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一方面,传染病专科医院机构、床位、设备数量不足。国家规定传染病医院床位数按照城市非农业人口每万人1.2—1.5床的标准设置,但全省不少地方的传染病医院床位数远低于国家标准,有7个市级传染病医院床位数不足500张,泰州市还没有专门的传染病医院。全省只有8个市级传染病医院建有重症监护病房,仅有57张带负压的重症监护床位、122辆负压救护车,无法满足重大疫情救治需要。调研中有传染病医院负责同志表示,长期以来传染病医院的医疗结构单一,投入较少,难以开展医疗延伸服务,缺乏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施救能力。另一方面,多数综合性医院内部设计不适应传染病防治要求。我省绝大部分综合性医院发热门诊建设不规范,空间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在突发大规模传染病疫情时快速改造成“平战结合”感染病房的条件。从这次疫情防控情况来看,我省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还存在供给不充足、不合理、不平衡,特别是三甲医院数量不足、公共卫生和防疫人才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现有医疗资源、救治能力等还不能很好地应对爆发性重大疫情的救治需要。

(四)公共卫生法规制度建设还存有短板弱项。目前我省涉及公共卫生保障的法规共计36件,其中公共卫生、医疗健康方面的法规16件,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的法规1件,防范、处置专门领域公共卫生事件的法规14件,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方面的法规5件。总体数量不少,但制定时间普遍较早,有些法规与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有些法规与修改后的上位法不一致。如:江苏省实施传染病防治法办法于1994年制定、1997年修正,此后二十多年没做过修改,不少内容与2013年修改后的传染病防治法不相符合,已不适应当前传染病防治工作需要,亟待修改完善。此外,不少地方反映,在应对突发事件法规制度上我省还存在着空白,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与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的法规制度衔接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几点建议

当前,我省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恢复,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江苏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确保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夺取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胜利。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前形势的重大判断和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用以指导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实践。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内个别地区出现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要时刻绷紧常态化防控这根弦,全面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防控策略,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重点把好口岸检疫关口和基层社区、医疗救治阵地,切实巩固疫情防控向稳向好态势。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推动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深入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要紧密结合江苏实际,善于化危为机,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发展新空间,要坚持创新驱动,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产业支撑。要着眼长远、系统思考,切实加强对“十四五”期间和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规划、重大平台、重大项目的研究谋划,统筹推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二要坚持平战结合,强化重大疫情防控应急能力建设。坚持统筹推进和协同高效、平战结合和医防融合,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全面提升我省重大疫情防控的应急管理水平。要切实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意识素养、政策水平和实战能力,提高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的科学研判、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决策指挥、社会恢复等全过程应对能力,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水平。要认真总结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的有效经验,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防控协同机制,完善科学研究、疾病控制、临床救治的有效协同机制,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协调机制,建立健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动员机制,促进制度建设和治理效能更好地转化融合。要突出预防为主,适时更新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大型公共设施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方案,超前布局一批防疫避难的基础设施,加强疫情防控的系统指导和培训,定期开展应急响应演练,提高全社会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要完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财政保障机制,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推动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增强对重大疾病救治的综合保障能力。要围绕打造医疗防治、物资储备、产能动员“三位一体”的物资保障体系,尽快建立健全统一的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加大应急物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科学测算各类应急物资需求,建立健全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创新储备方式,采取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等多种形式有效增加应急物资储备,切实解决好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保障物资储备中“谁来储备”“储备什么”“如何储备”等问题,确保关键时刻找得到、调得出、用得上。

三要着力补齐短板,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要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公共卫生财政资金保障力度,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资源区域布局,推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保障能力。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体系,持续加强对各级疾控机构的软硬件投入,加强疾控专业队伍建设,加快落实国家规定的疾控机构人员编制,完善疾控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提高疾病防控能力。要加强基层防控网络建设,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提升疫情监测预警能力。要强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优化传染病救治机构规划布局,合理设置传染病医院和综合医院传染病区,全面建成以传染病医院为骨干、综合医院感染科为支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为前哨、院前急救中心为纽带的重大医疗救治体系,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与医疗高效协同、无缝衔接,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研究建立中医药救治“全覆盖”和“全过程”的临床用药与质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能力和水平。

四要健全法规制度,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公共卫生方面的立法修法工作,对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的部署要求,系统梳理我省公共卫生领域立法情况,推动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要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相关工作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地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要在确保立法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我省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野生动物保护等相关专门领域立法工作。要建立立法修法协调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强相关部门、单位间的协调沟通,协调解决立法工作中的问题和分歧,加强制度衔接,加快形成与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相配套、具有江苏特色的公共卫生法规制度体系。

会议调研报告篇3

一、影响审议质量的几个问题

第一,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

监督法第二章对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对指导和推进地方人大工作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监督法主要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对有关内容进行规范,对地方人大常委会很多具体工作而言仍然过于原则。如在审议议题如何确定、审议意见如何处理等一些关键问题上规定不够具体明确,对实践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监督法实施以后,有的地方人大常委会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本地区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具体规定,但这些规定有的仍然过于笼统,有的缺乏可操作性,有的未能紧密契合地方实际,能形成安排合理、运转有序、效果良好的制度体系的并不多。

第二,审议议题确定还不够合理

监督法第九条对如何确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工作报告作了较为详细的规定,为选准、选好审议议题指明了方向和途径。实践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常规性议题过多,针对性议题不足。目前各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多数仍集中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及其变更和执行、收支审计等常规性议题,根据监督法规定的六种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带有较强的针对性、由人大常委会主动提出的议题比较少,影响和限制了监督作用的发挥。二是议题确定过程不公开,代表和群众参与难。根据监督法第八条第二款的规定,常委会一般组成人员也要在审议年度计划经主任会议正式通过印发之后才能获知内容,而在选择确定的过程中并没有途径和渠道可以参与。由此不难推想,普通人大代表和群众在确定审议议题的过程中必然更加缺乏表达意见和建议的机会,更加难以参与,这与人大监督工作公开、透明的发展方向并不相符。

第三,审前调研还不够深入

充分的视察调查研究工作是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性工作和必要准备,但由于监督法并未将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开展视察或专题调研规定为必经程序(第十条第一款的表述是“可以”),实践中各地在开展审议前经常性使用这一程序的并不多见。而且有的地方即使组织视察或调研,往往大多也是 “走马观花”,或浮于表面或流于形式,全面、深入、有较强针对性的活动组织的较少。少数常委会组成人员有时甚至对报告涉及的实际问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审议中查找问题不准确、提出意见不深入、整改措施不到位,难以起到提高审议质量的效果。

第四,审议力度还有待加强

监督法出台以来,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对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各项制度也逐步完善,但由于受传统机制、思想认识、会议议程等多种因素影响,审议的力度和深度还比较有限,监督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表现在,一是程序性审议仍然较多,实质性审议较少。一些地方仍然将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视为例行公事,仅仅为审议而审议。往往肯定成绩的多,提出批评的少;人云亦云的多,有独到见解的少;隔靴搔痒的多,一针见血的少,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以至有些报告单位认为人大审议只是“走走形式、过过场”,或敷衍了事,报喜不报忧,或避重就轻,泛泛而谈。二是审议形式过于传统,创新较少。目前各地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时始终沿用多年来一贯的听取报告、进行讨论、提出意见建议、反馈和落实的传统机制,很少引入辩论、听证等不同意见直接交锋的新形式,缺乏互动和呼应,造成对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往往只能浮于表面,不能深化和拓展,力度不强,实践效果也不明显。

第五,审议意见的落实还需进一步强化

审议的目的在于落实,审议质量最终体现于落实的效果,再好的意见建议不能有效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不但不能促进工作,反而会影响人大监督的权威。当前仍有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工作中存在只注重会前工作、不注重会后工作,只注重听取审议报告、不注重跟踪督办审议意见落实的问题,对未能有效落实的单位或个人也缺乏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和处理办法,致使有些部门对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不认真、不重视,整改落实不力,办理质量不高。有的在文字上做游戏,满足于“文来文往”,还有的甚至搪塞推诿、敷衍了事,使审议起不到监督和促进“一府两院”工作的作用。

第六,人大常委会的自身建设还不适应形势发展和需要

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自身素质是审议好专项工作报告的必要前提,目前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仍然存在组成人员结构不合理、履职能力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审议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普遍偏大,不仅活力不足,而且往往刚刚熟悉工作就面临退休等问题,极大影响常委会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尤其是精通法律、经济、审计等相关知识的委员比较缺乏,客观上使常委会对一些比较重要但专业性较强的议题无法进行深入审议。三是兼职委员比例仍然过高。兼职委员不仅时间和精力上难以保证对常委会工作的投入,而且往往与人大的监督工作存在身份和角色上的冲突,在审议时很难针对问题和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影响审议的实际效果。

二、提高审议质量的几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审议程序,促进审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同时,认真总结江苏省各级人大常委会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大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尽早制定较为完善的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具体规定。一是对一些监督法未作具体规定的问题进行细化和明确,根据实践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特别是对如何选择和确定审议议题、建立健全审议意见督办机制等关键性问题要尽快给予进一步的充实和规范,以适应人大监督工作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为更好地开展审议工作奠定制度基础,并且有效指导基层工作。二是对各地在实际工作中形成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及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在规范和完善的基础上加以推广,进一步增强审议制度的科学性、法定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科学安排,合理确定审议议题

选好、选准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有利于促进和支持“一府两院”工作,提高人大监督质量和水平,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作为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形式,人大应当在选择专项工作报告议题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但也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选题要始终使人大监督工作与党委总体部署保持一致,以人大工作推动和促进全局工作;要紧紧扣住党委中心工作,努力使审议议题契合党委力图加强推进的、“一府两院”正在着力实施的、广大群众关注的重大项目,形成工作合力;要牢牢抓住事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改革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使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二是与时俱进,丰富审议议题。要严格执行监督法规定,加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常规性和程序性的审议议题外,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更多事关全局、长远及社会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对象,增强审议实效,扩大社会影响。具体来说,在议题的确定方式上,既要坚持由常委会工作机构确定年度审议议题计划经主任会议通过后公布的基本做法,同时也要探索根据需要主动向人大代表及社会公开征集议题的有效方式;在议题的类型上,既要选择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宏观性议题,也要更多关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具体问题;在议题确定的途径上,既可以是常委会自主确定的议题,也可以是“一府两院”向常委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的议题。

三是广纳民意,实现开门选题。要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审议议题确定过程中社会各界有序参与的长效机制,努力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和普通群众参与到审议议题的确定过程中来,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实现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心。如可以在确定议题时以给人大代表致电、写信、发放征求意见涵等方式主动听取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利用人大网站定期收集群众意见,聚焦热点问题;可以尝试先行拟定部分预选议题向社会公布,再通过代表、公众投票等方式确定一些大家普遍关注、认可度高的议题作为正式候选议题提交主任会议决定等。总之,应当利用好各种媒介和渠道不断扩大代表和群众的参与,促进开门选题。

第三,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夯实审议基础

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全面客观的分析是提高审议质量的基础,只有了解详情、掌握实情,才能做到审议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用,才能提出合法、合理、可行的建议。

一是高度重视日常调查研究,提高调研质量。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常规工作,无论是更好地选择审议议题还是提高审议整体水平,都需要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调查研究逐渐积累和强化。人大常委会的调查研究不同于行政机关和其他单位的调查研究,要有自己角度、特点和目的。应当以法律法规的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等为主要内容,以人大代表和广大群众为主要对象,以发现“一府两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人民群众集中反映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为主要任务,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督促和推进 “一府两院”的工作为主要目的。人大调研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着力克服“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不良现象,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作秀式”调研;要坚持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既要充分掌握工作整体情况,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调查,也要对一些重点问题深入了解具体情况,仔细分析研究,防止粗枝大叶的笼统调查;要多征求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少听“赞歌”,多找问题,努力掌握真实情况,为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打好基础。

二是大力加强会前调研,做好审议准备。常委会工作机构要按照年度审议计划,提前安排、精心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对专项报告涉及的工作进行视察或专题调研。会前调研越广泛、越深入,常委会组成人员掌握的情况越多、越细、越深,审议发言就越准确、越全面、越有说服力,审议意见也更具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组织调研时要做到:1.成立调查小组,制订详细的调研方案。明确调研方法、步骤、时间要求以及重点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等,条件许可的,还要提前组织调研组成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以准确把握调研切入点,提高调研效果。2.认真开展调研。会前调研与日常调研相比,主题更加鲜明,目的更加明确,调研时要更加突出重点和实效。方法上可以采取座谈讨论与个别走访相结合、现场察看与数据分析相结合、 域内调查与周边考察相结合,综合运用听取汇报、查阅台账、集体视察、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热线电话、暗访巡查等具体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把情况摸清摸透,把问题找深找准。3.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调研成果的集中反映,对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有直接作用。调研结束后,要及时对调查了解的情况加以归纳整理,综合分析,要做到肯定成绩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有理有据,提出建议科学可行,为常委会审议提供充分可靠的依据。

第四,在重要议题审议中引入辩论程序,强化审议力度

随着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的工作不断走向深入,传统的审议方式与人民群众对人大监督工作的期待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当前为进一步提高审议的力度和深度,提高审议效果,可以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探索在一些重要议题尤其是争议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议题审议中引入辩论程序。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不同意见的直接交锋,能使常委会组成人员更直观、更深刻地了解报告内容,使报告单位提高认识、充分准备,从而更好地阐明观点和揭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克服人大审议“走过场”的现象,增强监督实效。可以考虑在特定报告的审议过程中专门设置辩论环节,根据实际情况和报告内容不同,辩论时间的长短、发言人数、次数、人均限时等可以分别作出要求。同时对与审议报告无关的发言以及涉及人身攻击、个人隐私等的发言应当及时制止,确保辩论依法、合理、有序进行。

第五,完善和推广票决制,增强审议实效

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过程中,采用投票表决形式进行满意度测评,是不少地方人大常委会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项行之有效的举措。对克服审议形式化,增强监督刚性,促进审议意见落实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推动作用。这种做法值得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推广:1.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和原则,完善地方人大常委会对“一府两院”工作报告实行票决的相关规章制度,对表决的事项、方式、步骤、效力等作出明确规定,增强票决制度的法定性和权威性。2. 进一步规范表决程序。表决前要对有关事项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尤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摸清吃透, 为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审议时充分发表意见和投票表决提供一手资料。投票表决时,常委会委员应在充分审议和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不记名投票,并实时计票、当场公布结果,确保测评程序公平公正。此外,要坚决严肃投票纪律,确保委员以对组织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认真行使权力,避免凭自我感觉和个人情绪投票。3.合理使用投票结果。实行票决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人大监督效果,促进“一府两院”工作,对投票结果的使用也要以解决问题和促进常委会审议意见落实为主要宗旨。目前有的地方在进行满意度测评时划定“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档选项,这样的划分不仅会增加投票人的摇摆性,也造成对投票结果的识别和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建议票决时只设“满意”和“不满意”两档,获得满意票未超过50%的即为不通过,应由报告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向常委会作出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补充报告或重新报告仍不通过的,常委会可以视情况依法使用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提请罢免相关责任人等监督形式;在必要时,可以由主任会议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多数人的意见,提请常委会作出相关决议,推动问题解决。4.对满意票超过50%的审议报告,也要切实做好审议意见的反馈和落实工作。要使报告单位不仅从得票上认识工作差距,更从审议意见书中看清问题和不足,明确整改方向和重点。常委会工作机构要认真做好审议意见的跟踪督办工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督办机制,明确督办机构、落实督办责任、规定督办时限、丰富督办手段,以严格的制度和规范促进报告单位将工作切实整改到位,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六,提高审议工作透明度,推进监督公开

人大监督工作公开是人民原则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决定的,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是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重要形式,当然也要坚持公开原则。常委会及其工作机构要善于发挥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的作用,不断拓宽公开渠道,对不同的监督对象、内容、过程,选择合适的方式予以公开。尤其要利用好人大自建网站和人大杂志,努力将其打造为推进审议工作公开的主阵地,服务代表、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建立审前、审中、审后立体化信息公开机制。1.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审议议题、及时公布审议年度计划、组织人大代表参与对专项工作报告审议的视察或专题调研等形式,实现审前公开,落实代表和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2.通过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审议,邀请公民旁听常委会会议,组织新闻媒体即时报道审议工作的各项情况等形式,实现审中公开,将审议全程纳入代表和群众监督的视野。3.通过公布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内容、“一府两院”对审议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或执行情况的报告,跟踪报道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等形式,实现审后公开、结果公开,全面提高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强报告单位落实审议意见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七,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发挥监督合力

人大依法享有的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相互分离与脱节是限制和影响人大监督工作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实,无论是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还是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都是人大行使监督职权的重要形式,应该进行有效衔接、综合运用,发挥监督合力。而且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本身最能体现人大集体行使职权的特点,有可能把人大的各种监督方式统一起来,发挥人大监督的综合效能。如审议时可以请“一府两院”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列席会议,常委会委员对有关问题需要进一步了解情况的,即可以直接向相关与会人员进行询问,由其回答问题、介绍情况;对审议中争议较多或表决时不满意率较高的工作报告,可以经主任会议同意启动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程序,乃至依法使用撤职、罢免等手段,推进审议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总之,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大各种监督形式之间的内在统一性和密切联系,在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或进行其他形式的监督时,一旦发现行政、司法权力的行使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启动最合适、最有效的监督手段,推进工作开展。

第八,加强常委会自身建设,提升监督能力

加强人大常委会的自身建设是进一步做好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工作的重要途径,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必然能带动工作的开展。

一是进一步改善常委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常委会工作既需要有一定数量经历和阅历比较丰富的老同志,也需要有相当部分有活力、有干劲的年轻同志。要有效确保每次换届后,有一定数量的常委会组成人员能够连任,保证常委会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做好工作奠定基础。

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履职能力。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专题学习、加强自学、开展调研或审前专门培训等方式,努力创造条件促进常委会委员学习专业知识。尤其要学好、学精法律、经济、审计等常用领域的一些重要规定和基本原则,要能读懂、读透报告,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研究和探索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建立专家咨询库或智囊团等方式,广借外力强化人大常委会审议专业性较强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能力,切实提高审议效果。

三是深入推进人大常委会委员专职化建设。近年来,从全国人大到各地基层人大都在不断推进常委会委员专职化工作,实践证明这是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人大工作发展要求,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的,是提高人大常委会监督能力和水平的有效举措。专职常委会委员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对专项工作报告开展调查研究,能更好地提出意见和建议,而且不存在身份上的掣肘和冲突,能进一步增强监督工作的权威和实效。当前应当认真研究人大常委会专职委员的职能、编制、待遇等相关问题,探索提高专职委员比例的具体途径和方式,现阶段可考虑安排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及各专门委员会和办事机构负责人为常委会委员。

会议调研报告篇4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的主要形式,也是开展经常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依据《监督法》提高审议质量,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重要科题。为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提高审议质量,应在“精”、“深”、“严”、“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选题要“精”。人大常委会能否审议好“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并且保证审议工作的质量,首先要取决于如何选好审议议题,这也是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工作质量的关键。议题的选择,不论是关系改革发展提高大局的重大问题,还是关系到群众一切身利益的发生问题,都必须有利于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这应当是人大监督的一个重要准则。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要点的社会建设,因此,应把监督工作的切入点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把握重点,突出难点,紧扣热点。要围绕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化进程以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重大项目建设等大事项搞好监督。围绕国企改制,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等难点问题进行监督,围绕“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热点进行监督,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调研要“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审议“一府两院”工作专项报告的重要人员,要在事前进行深入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提出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常委会会议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之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调研工作。一是做好有关资料的准备工作。充分发挥办事机构的服务性能,搜集,整理、编印有关资料,及时提供给常委会组成人员,让大家熟悉和掌握有关法律和业务知识。二是认真制订调查方案,明确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基本要求,方法步骤,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等内容,为调研过程提供必要的服务和保障。可根据需要,组织调研组有关人员学习有关纪律,法规和政策,听取情况介绍,熟悉有关资料。三是注重调研实效。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广泛座谈等形式,力求了解真实情况。四是梳理汇总调研情况。在调研结束后,集中调研组人员进行情况交流,分析问题、集思广益,以形成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常委会的审议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审议要“严”。严格做好审议工作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是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的关键环节。一是严把“初审”关,对“一府两院”提交的专项工作报告,应先由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进行初审,并将初审情况及时反馈给“一府两院”有关部门。根据初审意见对专项工作报告进行修改充实完善,使报告主题突出,层次清晰,行文规范。同时,形成常委会有关工作委员会的初审报告。二是认真做好审议发言的准备。审议前,要求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阅读专项工作报告和调研视察报告等材料,拟写发言提纲。三是制订严格的常委会人员出席会议制度及人大代表、公民列席会议制。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和保障每一位常委会的组成人员的民利,要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常委会的组成人员充分展开讨论,防止匆忙审议议题,草率决定事项。四是要突出重点。在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紧扣主题,既充分肯定成绩,又敢于指出问题,防止避重讲轻,只讲成绩不讲问题、离题跑题的现象。五是形成审议意见。常委会会议结束后,在对审议意见初稿的审议原则通过的基础上,对组成人员在会上审议发言的内容及时修改补充,形成规范性文件。

督办要“实”。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就不能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目的,关键在于其审议意见能否落实到位。为规范审议意见的办理和反馈工作,避免“文来文往”,增强监督实效,应做到:一是及时交办。对审议意见,常委会办事机构及时向“一府两院”发文交办,并要求在二个月内报告结果。二是明确承包责任。建立健全落实工作责任制,每次交办审议意见均要明确主要责任人,负责审议意见落实的牵头工作,如果审议意见涉及两个以上单位承办,则分别明确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由主办单位牵头办理。三是听取情况反馈。对交办的审议意见,主动协调办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务求取得实效,同时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的反馈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由承办单位领导按时向常委会会议报告,对于办理好的单位,给予积极肯定;对于办理不认真,敷衍了事的要求重新办理,甚至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质询直至罢免。

会议调研报告篇5

一、县级人大常委会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存在的问题

1、确定审议议题随意性较大。在议题选择和确定上仍然习惯按传统做法,由人大各委办提出,经主任会议讨论通过即印发。这样确定在程序上不符合监督法,工作上也往往和党委、政府工作不合拍,也没有很好地关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盲目进行监督,造成监督错位、越位,消弱了人大职能定位,造成人大工作偏离方向,权力机关地位下降,给监督工作造成负面影响。还有一些县级人大由于顾及各方面工作平衡,议题贪多求全,不能做到抓大事、议大事、少而精、重实效。

2、审议前调查研究工作不够深入。一是调查组成员对相关工作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熟悉,加之日常工作中对这方面工作联系不多,了解不深。在确定调查内容和范围上抓不住主要问题,不能切中要害。二是在调查方式上明查多、暗访少。常常沿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牵头,相关工作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抽调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邀请少数代表参加,相关机关或部门一位领导参与陪同,提前定好点,按部就班的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查阅有关档案资料、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而采用暗访、随机走访甚至人大调查组成员单独深入到代表和群众中去调查了解甚少。往往发现不了深层次的问题。三是调查报告针对性不够强。调查报告一般谈功摆好的多,谈问题“犹抱琵琶半遮面”,多栽花,少栽刺,说得不深不透,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针对性和操作性不够强,引不起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两院”的重视。

3、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不够充分。常委会议上常常是“一府两院”报告后,调查组报告调查情况。接下来集中审议或分组审议。但常委会委员审议发言的积极性不高,且面较窄,懂专业、内行性的发言更少。除参与调查的组成人员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作一些补充性发言外,其他委员发言的甚少,常常“冷场”或草草收场。就是偶而有发言的,也没有动脑筋作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有真知灼见的发言少,审议质量不高。

4、审议意见办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由于会议审议不够充分,提的建议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一府两院”难以整改和办理到位。加之交办督办机制不健全,跟踪问效、问责不够。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按监督法的规定向本级人大代表和社会公布也难以到位,审议意见的办理工作常常是走了过场。

二、改进和提高审议专项工作报告质量的建议

1、年初选好议题是基础。如何确定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监督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还规定议题根据下列六个途径反映的问题确定:一是本级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二是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三是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四是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研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五是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六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同时法律还规定:“一府两院”可以要求报告专项工作。监督法规定的确定的议题的原则和途径具有广泛性、经常性、针对性、及时性等特点。因此,县级人大常委会要把选择议题作为履职的基础和抓手,创新思维理念,切实改变过去传统的不好的做法。从大局出发,从宏观入手,注意把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焦点、“一府两院”工作中的难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作为监督的重点,统筹考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内容,科学合理安排监督议题。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计划要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对议题的意见和建议,要充分相信人大代表、集中民智,体现民意。

2、会前搞好调查研究是前提。人大常委会的调查研究不同于其他调查研究,应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角度。要从法律的实施、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贯彻等情况入手,以广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为调查对象,注意查找和分析存在深层次问题及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利于向“一府两院”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要克服“只看好的,不看差的”、“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等走马观花式的调查;要进行广泛普遍的调查,条块兼顾,充分了解面上的情况,掌握工作整体情况,防止以偏概全的片面调查。对一些重点问题要深入一线,详细了解具体情况,认真分析研究,防止粗枝大叶的大概了解。要召开好调研座谈会,征求基层人大代表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必要时要开展暗访和随机抽查,以便掌握真实情况。整个调查阶段结束后,调查组全体组成人员要集中召开座谈会,梳理调查情况,归纳成绩、问题和整改意见,写出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做到概括成绩全面精炼,指出问题准确深刻,提出建议针对性操作性强,形成 一份好的调查报告,为常委会审议提供有力的参考。

3、会中认真审议是关键。听取和审议是这项工作的重点环节,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监督效果。常委会在审议报告时必须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开言路,把会议议题议透,营造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民主活跃气氛。为保证审议质量,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要保证按监督法的规定在常委会召开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送到常委会组成人员手中,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做好审议发言准备。二是审议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多数组成人员能够把自己的意见讲透。发言时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实事求是,一语中的,尽量避免重复“一府两院”报告中的内容。防止和克服唱赞歌多、分析研究少的毛病和讲成绩多、讲问题少的现象。要坚持一分为二,如实反映实际,做到言之有物,出之有据,议之有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敢于指出深层次的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和对策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以利于“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从而增强监督效果。二要实行人大常委会会议中心发言人制度。预先推选几个委员作中心发言,中心发言会前要有充分的调查研究,以便引导、启发和大家共同审议好各项报告。三要将审议与询问结合起来。在审议中要求“一府两院”接受组成人员和列席会议的代表提问,当场答复。这种形式,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增强了审议效果。四要充分发挥好兼职委员和人大代表的作用。多为他们开展工作条件,努力让他们知情知故,提高议政能力。要经常性的邀请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将群众的意见直接带到会上来,有利于审议好专项工作报告。[,!]五是审议意见的形成要严肃。审议意见,是指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报告后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根据大多数常委会组成人员的意见形成的,是人大常委会审议结果的集中反映。审议意见形成之前,一般要由常委会工作机构根据主任会议通过的调查报告,形成审议意见草案,再结合会议中提出的审议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并提交全体会议通过。审议意见书内容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专项工作报告及其工作的总体评价,表明同意,基本同意或不同意等态度,态度要鲜明,不要含糊其词。其次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是改进工作的意见。后两点是审议意见的重要内容,应详细具体,针对性和操作性强,避免空话套话。应写明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改进工作的要求,使“一府两院”清楚干什么、怎么干,以利于审议意见的整改落实。

会议调研报告篇6

学生调研报告

1.编写和陈述调研报告的指导方针

下面几点将会对这一过程起指导作用:

(1)应该把报告的式样与委托人的需要联系起来,比如,缮制两种(或多种)版本的调研报告是可取的.其中一种版本有详细的技术数据,以满足专业技术人员的要求;另一种版本,主要是为了满足商业管理的需要,可能对技术方面的讨论不太彻底,而是更多地集中在调查结果的商业运用上.如果仅仅缮制一种版本,或许就应该在附录中对技术词汇进行准确的界定.

(2)调研报告应该用清楚的、符合语法结构的语言表达。

(3)调研报告中的图表应该有标题,对计量单位应清楚地加以说明,并且,如果采用了已公布的资料,应该注明资料来源。

(4)是否在正文中穿插图表,应根据是否有利于缮制者的爱好而定。对于过长的表格,可在调研报告中给出它的简表,详细的数据列在附录中。

(5)调研者应该对印刷的式样和调研报告的装订进行检查,也应对提交给委托人的调研报告的册数进行检查。

(6)委托者常常发现,调研者在高级经理会议上对主要的调研结果做一种正式的报告对他们有利。因此,调研者在接受调研委托之前就应该对这类事情进行核实。调研报告的小册子最好是在会议之前就分发下去,以便经理们有机会对调查结果进行仔细审查从而提出问题。

(7)调研过程的最后阶段涉及了信息传播方面的专门技能,调研报告的内容和形式都应满足特定委托人的要求。报告的格式、印刷和装订值得高度重视,因为这将有助于理解报告的内容以及提高报告的有效性。关于调查者是否应该对调查结果进行解释这一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8)调研报告应该在一个有逻辑的框架中陈述调研结果。尽管特定的调查有特定的标题,但在以下给出的一般纲要提出了一些建议。

市场调研报告的典型结构

题目版面

内容提要版面

调研报告正文

绪言(调研报告的目的)

主要的结论(一系列简短的陈述)

调研采用的详细细节

调研结果(正文、再加上图表)

调研结果小结

总的结论和建议

表格目录

图例目录

参考资料

会议调研报告篇7

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

专项工作报告的办法

(讨论稿)

(20__年月日__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县人大常委会实施监督的主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规范报告程序,提高审议质量,根据《监督法》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县人大常委会(以下简称常委会)在本级人民人表大会闭会期间,听取和审议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

第三条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的议题,根据下列反映的问题确定:

㈠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㈡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

㈢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

㈣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㈤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

㈥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

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法院、县人民检察院也可以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专项工作。

第四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主任会议可以组织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视察或者专题调查研究。

常委会可以安排参加视察或者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听取专项工作报告,提出意见。

第五条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常委会办事机构应当将各方面对该项工作的意见汇总,交由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研究并在专项工作报告中作出回应。

第六条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二十日前,由其办事机构将专项工作报告送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关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征求意见;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报告修改后,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十日前送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应当在常委会举行会议的七日前,将专项工作报告发给常委会组成人员。

第七条专项工作报告由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负责人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有关剖门负责人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第八条常委会组成人员对专项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县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研究处理。县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送交县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或者常委会征求意见后,向常委会提出书面报告。常委会认为必须时,可以对专项工作报告作出决议,县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常委会听取的专项工作报告及审议意见,县人民政府、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对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或者执行决议情况的报告,向县级人民代表大会通报并向社会公布。

第九条常委会对审议意见的办理进行跟踪监督,常委会组成人员三人以上对办理结果不满意要求重新办理的,由常委会表决。是否提请常委会表决,由主任会议决定。

第十条本办法由县人大常委会负责解释。

会议调研报告篇8

2017年,市人大财政经济预算委员会(以下简称财经预算委)在市八届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重要会议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人大中心工作,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活动,依法履职,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坚持依法履职,认真做好计划预算审查监督工作

(一)协助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财政预决算编制和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

1.协助市人代会审查批准2017年预算草案及报告。一是到市财政局对2017年预算草案编制情况和2016年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调研;二是组织专家对2017年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查,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提交财政及相关单位进行说明和整改;三是根据《预算法》的要求,将审查意见和财政反馈意见报告印发人大代表;四是人代会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审议意见进一步审查预算草案,向大会主席团提交审查结果报告和决议草案,协助市人代会审查批准年度预算草案及报告;五是对2017年市级部门预算审查情况形成书面材料,向主任会议报告。建议意见受到常委会主要领导的肯定,并向市政府提交了建议意见函。

2.协助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情况监督。协助常委会审查批准2017年预算调整方案、2016年财政决算,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17年1-6月、1-10月预算执行情况报告。起草常委会审议意见书,同意市政府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配置涉及的管理费用按规定编入预决算;明确要求市政府及财政部门大力培植税源,加强政府性债务监管,强化预算执行监督。

3.协助常委会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审计整改报告。组织财经预算委委员到市审计局对审计工作报告和审计整改报告进行初审。针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报告时提出的政府在审计整改重视还不够、审计责任追究力度不够、审计督促工作难度较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跟踪监督。起草常委会审议意见书,提出落实审计整改、严格依法追究责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加强审计工作、严格维护财经纪律等建议,并督促政府严格办理审议意见,增强审计监督和整改效果。进一步健全完善审计工作和审计查出突出问题整改情况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制度。

4.进一步深化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工作,制订出台了《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预算报告制度》。

(二)协助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编制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

1.协助市人代会审查批准计划草案和报告。组织专家到市发改委调研,参考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做好报告的初审工作。人代会期间,根据各代表团审议意见进一步审查,向大会主席团提交审查结果报告和决议草案,确保了市人代会审查批准计划草案及报告工作的顺利进行。

2.协助常委会审议1-6月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常委会前,组织财经预算委委员到市发改委调研,听取市发改委关于报告起草情况的说明,根据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并结合调研情况和市级相关部门提供的经济运行情况开展初审,提出修改意见。起草常委会审议意见书,提出推动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抓好“项目年”攻坚活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增收等建议意见。

二、服务经济建设中心,高度关注实体经济健康运行

(一)开展工业企业发展情况调研工作

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等,对工业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并召开市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市经信委、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统计局、市金融办有关情况汇报。调研结果表明,2016年以来工业企业运行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针对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运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我市工业企业健康持速发展建议。

(二)开展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调研工作

为进一步推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鼓励社会投资等政策措施落地落实,市人大财经预算委对两家民营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在市工商局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工商局对我市民营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4户民营企业负责人反映了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发展民营经济的建议。召集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经信委等与民营企业发展相关的部门进行座谈,了解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协助解决的问题等,形成调研报告,提出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三)开展全面“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实施情况调研工作

财经预算委组织部分委员到市国税局、地税局调研全面“营改增”工作,了解“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对于地方经济、企业税负的影响,探讨如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更好服务、支持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市国、地税部门实现全面“营改增”工作平稳过渡、有序交接,有力保障了地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忽视,形成调研报告,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努力培植新税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要维护良好税收秩序,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平稳发展。

三、加强联系交流,共同推进人大财经预算工作

(一)做好接待省人大检查、视察(调研)的相关工作

3月省人大预算工委调研我市预算法贯彻实施情况以及个别项目债务情况,市人大财经预算委作了专题汇报,并联系区相关项目单位积极配合、协助。

7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我市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进行专题视察。市人大财经预算委陪同调研组一行进行视察调研,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种类、技术研发、销售收入、市场开发等情况。

(二)加强与省内外人大财经预算监督机构的联系交流

2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人大财经预算委到省人大财经委和预工委汇报工作,寻求指导帮助。3月接待辽宁人大财经委一行,双方交流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情况和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7月接待湖北人大财经委一行,双方交流了预决算监督等财经监督工作。10月参加了省人大全省人大财经预算工作座谈会,列席了西南地区第二十六次人大财经工作研讨会,通过交流座谈,学习其他地方人大财经监督先进经验,为做好以后工作打好基础。11月市人大财经预算委组织财政、审计相关人员到省人大预工委现场学习了省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三)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和县(市、区)人大财经委联系交流

加强与市级对口联系单位的工作联系交流,召开联系单位座谈会,主动介绍人大财经监督的主要内容和方式,通报工作,听取意见,增进理解和沟通;建立市级对口联系单位联系制度,强化联系单位的人大意识;应邀积极参加联系单位工作会议和活动,实现工作联系常态化。积极组织县(市、区)人大财经委开展交流和学习,召开工作座谈会,总结交流工作经验,共同推进新一届人大财经监督工作。

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履职能力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努力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系列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省委和市委重要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二)积极开展学习培训,提高业务素质

为加强市县两级人大财经预算监督工作,提高全市人大系统财经预算监督的水平和能力,财经预算委于4月组织开展了对全市人大财经委的培训工作,特邀请到省人大预工委就如何加强人大财经预算监督进行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市县两级人大财经委负责人、工作人员、财经咨询专家、财政局、审计局相关人员,对如何学习贯彻新预算法,加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以后如何开展财政预决算的监督有了更好的思路。7月参加了全国人大培训基地举办的财经监督专题培训,通过培训,对如何搞好本届人大财经监督工作有了更好的规划和认识。

(三)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梳理年度主要工作任务,按项目落实责任人。修改完善财经预算委员会议事规则,进一步明确了委员会议事决策程序和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五、服务人大工作全局,切实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一)认真做好人代会的筹备和服务工作

(二)办理完成各类建议意见和信息任务

认真反映委员会开展工作的情况以及起草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政府有关部门工作报告的建议意见、信息等10余篇。积极做好代表重点建议意见督办工作。

(三)切实做好常委会领导联系服务工作

认真做好常委会领导联系县(市、区),联系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及镇、村和帮扶户,联系代表等服务工作,切实加强与相关牵头单位、责任部门、有关人员的联络协调。

上一篇:lpg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畜牧业行业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