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4 00:06:27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1

关键词:美术课程;教育教学;课堂教学;途径

在当前的高中美术教学中,由于对信息的获取能力相对较差,学生的学习视野有限,学生对美术课程重视程度不够,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学生也不能针对教师的问题迅速做出回答。要想改善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改善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应将素质教育作为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学习的科目,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1.过度追求小组合作讨论形式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小组教学的目的,学生通常运用大量的时间去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问题,没有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难以集中小组内成员的智慧,学生之间存在着应付学习的情况,没有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去执行,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导致教学存在片面性,没有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片面强调自主性学习

随着美术课程标准体系的建立,教师要减少讲述理论课程的时间,给学生留有大量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时,要多赞美学生,切不可利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判断学生观点的对与错,应该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美术鉴赏课程实际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对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提出并指证,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二、强化高中美术鉴赏课课堂教学途径

1.教育者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

要想促进美术鉴赏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具备专业的美术素养,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美术教师要尊重学生,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展现出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能够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另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效结合,将美术教学纳入人文学科的范畴,丰富学生的视野,充分展现美术作品的人文精神。

2.突出学科本位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蕴含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与历史和哲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美术鉴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减少讲述历史和哲学相关知识的时间,着重讲述美术语言,使学生明确美术教学的特点。同时,美术教师不能用美术作品来实现对历史和哲学的探讨,应借助历史和哲学等学科,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和判断,教会学生美术鉴赏的方法,促进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3.运用网络教学手段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主要运用图片或幻灯片的形式,从而实现美术鉴赏课程。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的图片通常会受印刷版面和幻灯片投影效果不好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无法实现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优势,学生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学习,利用网络实现了与同学之间的鉴赏和交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美术鉴赏效果的提升。

4.增强课堂利用效率

要想提高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美术课程鉴赏,美术馆和博物馆都是进行美术鉴赏的最佳地点。我国美术鉴赏教学正向着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方向迈进,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现状,在美术鉴赏课程内部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美术鉴赏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是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教师在美术鉴赏课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结合实际的教学现状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倡网络教学,给学生提供实践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美术鉴赏教学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齐颖慧.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119.

[2]周迎峰,肖钢.关于高中美术鉴赏课学生自主课堂实施策略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1):60-63.

[3]陈为龙.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79.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2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审美鉴赏;艺术鉴赏;审美经验;艺术经验

说,“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导言开头亦说道,“我们的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这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如果不是通过对象激动我们的感官,一则由它们自己引起表象,一则使我们的知性活动运作起来,对这些表象加以比较,把它们连接或分开,这些把感性印象的原始素材加工成称之为经验的对象知识,那么知识能力又该由什么来唤起活动呢?所以按照时间,我们没有任何知识是先行于经验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经验开始的。艺术来源于人类生产实践,并在实践经验中传承、发展。千百年来人们往往忽略了经验在艺术中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经验是“形而下的”,认为艺术是富有灵韵色彩的,是艺术家创作时的高峰体验,仿佛艺术与经验一旦结合,就显得不那么崇高、不那么脱俗了。其实这种思想有偏颇。艺术本就是一种经验性的,具有着经验形态,艺术在经验中产生并传承。艺术鉴赏作为艺术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具有经验性。本文尝试将上述哲学中的“经验”概念引入艺术学领域,重点对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进行关注,以期阐释经验在艺术鉴赏中的地位作用,重新发扬经验的价值。

杜威将经验定义为“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鉴赏,作为人的一种心态过程和主体行为,是由鉴赏的主体、鉴赏的对象这两个因素接触产生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并产生一个鉴赏结果。这一过程由鉴赏主体根据自己的思想情感、生活经验、品位兴趣等对鉴赏对象加以感受、认知、理解,是鉴赏主体运用自己的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作品进行体验、联想、想象,最终实现对鉴赏对象的品鉴、评价、判断。鉴赏不仅是艺术活动,更是一种范围广阔的人类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离不开人类的实践经验。鉴赏的内容包括对物品的鉴赏,对人对自然万物的鉴赏,对社会行为与事件的鉴赏等等。艺术鉴赏,作为鉴赏活动的高端形态,其过程具有更明显的实践经验性,对鉴赏主体的经验性具有更高的要求。艺术鉴赏主体的人生阅历、审美期待等鉴赏经验决定了艺术鉴赏活动的深度、广度,决定了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所能达到的期待视野。我们从鉴赏及经验的概念入手,通过对艺术鉴赏的构成及过程的具体分析,考察论证艺术鉴赏的经验性。

一、鉴赏的经验性概念

鉴,本义是镜子,用作动词指“照”,后引申为观察、审察,如鉴别、鉴定、鉴赏。赏,一方面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如赏阅、赏月,赏心悦目等;另一方面指依据经验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并欣然称道,如欣赏、赏识、赞赏等。在汉语中,鉴与赏联用,形成鉴赏一词,其本义是指人对某种事物物品以及他人的品鉴、欣赏、评价等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主观态度或评价。鉴赏一词可以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之分。广义的鉴赏对象极其广泛,而狭义的鉴赏则仅指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即艺术鉴赏。艺术鉴赏通常是指一种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

鉴赏的英文是“appreciate”,意思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从这种对鉴赏概念的广义和狭义理解出发,就性质看,鉴赏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活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中,对人自身以外的物品不仅持一种从实用价值出发的实用态度,而且同时也会由经验积累等产生某种鉴别、赏识、评价的鉴赏态度。在使用这些物品的过程中,对其评价会产生不同的观念、不同的价值标准及评价方式和评价途径。鉴赏,是建立在实用价值基础之上的、依据相对成熟的经验进行评价和判断的、体现人的人生价值态度的主观观念,是对实用价值的超越。

鉴赏的这种主观态度性质,是在人类心智进化过程中产生和体现出的一种功能,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超越性特质。人类生活中物质的实用价值与主体的自觉鉴赏这两种因素的比重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和文化发展程度。人类文明越发达,文化越发展,人类的主要满足越是集中到非实用价值方面,最终体现为一种从鉴赏角度呈现出的人生的价值观和态度以陶器为例,远在人类文明萌发之初,荒蛮中的原始人便生产和使用作为生活器皿的陶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陶器制造由实用功能日趋发展出强大精美的审美功能。瓷器的产生,使原本以实用价值为主的陶器更快速地发展出一些专以欣赏其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陶瓷”。如美轮美奂的瓷瓶便是主要为装饰空间与艺术欣赏而产生的。不同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与人生态度亦有所改变,逐渐超越了实用价值而更多地趋向于审美判断。

对人、对物品、对自然万物、对社会行为、现象与事件的鉴赏与评价水平,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人生态度人生价值追求。鉴赏终归是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实现过程。而所谓人生价值与人生态度,正是基于经验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取舍、评价等主观认识的外在表现。

鉴赏起源于人类实践经验。鉴赏起源于人类的感知系统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活动,是基于人的生存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慧形式。

首先,鉴赏起源于人类的心理活动,而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人的感知经验。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这种鉴赏能力。从感知开始,人的五官包括视觉、听觉等各种感知经验在人类头脑中形成意识反映。在这种对象化的活动中不断刺激感官并形成人类意识。人只有具备这种感知经验,才能最终形成鉴赏。其次,鉴赏起源于人的判断力。中国古代称之为“类物”,即区别、分类、识物、类物,区别识物,判别识物,进而形成判断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对象特性的认知判断。再次,鉴赏起源于批评力(评论力)。在判断力基础上表达对事物好与坏的判断与价值期待,价值愿望。鉴赏是一种充分体现主体价值导向的经验性活动。

鉴赏活动是在上述能力基础之上符合人类愿望的向善、向好的感知、判断、评价等经验性活动,乃至一种心理的享受、愉悦的获取,在此基础上,鉴赏主体不断累积鉴赏经验。

二、艺术鉴赏的经验性内涵

马克思说:“一件艺术品――任何其他的产品也是如此――创造一个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艺术品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公众的艺术鉴赏的呼唤,而艺术鉴赏活动的进行不仅创造出鉴赏艺术品的观众或公众,而且可丰富鉴赏者的审美经验,提高其审美素质;反过来,伴随审美经验的积累,审美素质获得提高的公众又可进一步推动艺术的发展。这样,正是通过艺术鉴赏,在鉴赏者鉴赏经验的作用下,艺术品的内涵意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丰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鉴赏意味着从鉴赏实践活动的经验性角度来强调艺术的深刻性、丰富性和重要性。

艺术鉴赏,是一种以艺术品为对象的鉴赏,是人的鉴赏、社会鉴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艺术鉴赏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艺术鉴赏本身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对自然美的鉴赏,主要包括对天地、山水、动植物等大自然造化的对象的艺术鉴赏;第二层,对社会生活中美的人和事的鉴赏,这是指与生活实用价值融为一体的物品及社会事物、社会活动等也可以作为艺术鉴赏的对象;第三层,对纯艺术品的鉴赏,包括专业的批评与鉴赏。艺术品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鉴赏美的价值,而专业的艺术鉴赏会形成评价的主导,具有某种专业性、深刻性、权威性、这些以审美价值为主的艺术品,是专门供人鉴赏、品玩的,这些艺术品将其自身的艺术鉴赏价值放在第一位,形成狭义的艺术鉴赏概念。

广义的艺术鉴赏所包含的上述第三层次含义,正构成狭义的艺术鉴赏。一般艺术学方面提到的艺术鉴赏,都是指狭义的艺术鉴赏。与广义的艺术鉴赏概念范围广泛,涉及对自然美和社会美中的种种现象的鉴赏不同,狭义的艺术鉴赏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舞蹈雕塑、绘画、书法、电影、电视艺术、戏剧、文学等艺术品进行的鉴赏。可以说,狭义的艺术鉴赏的鉴赏对象只限于艺术品。

艺术鉴赏是人类鉴赏经验的高端形式。鉴赏,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是人类文化本身。随着评价、取舍等鉴赏经验的累积,人类具有了区别、判断的能力人类判断的自觉意识构成了鉴赏。而对艺术的专门品鉴即艺术审美,是专门为了人的美的品鉴而形成的鉴赏。人类从比较当中认识到如何判断,遵从有用、简明、直接、美妙等价值经验来判断取舍。如关于艺术的鉴赏,从远古时期开始,人们首先从实用的角度看其效果,继而发展演变到在实用的基础上比较造型、外观,从而衡量出哪一个更好。鉴赏的本质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自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是人类追求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人类鉴赏经验的一种积累。只有与人生与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人类的鉴赏文化才会有历史的纵横与思想的深度。艺术鉴赏的本质是一种向善、向好的品鉴、欣赏、评价、赞赏,并导致人类审美愉悦的经验性实践活动。

艺术鉴赏固然是一种批评,但艺术鉴赏不等于批评、评价、判断,它是建立在向美向善的基础之上,并最终导向超越实用价值判断的审美期待。艺术鉴赏是艺术产生的动力,鉴赏经验的高端行为形成了艺术鉴赏。

三、艺术鉴赏的经验性构成

艺术鉴赏的构成有三个主要成分:鉴赏对象、鉴赏主体、鉴赏场所及中介

(一)鉴赏对象

艺术鉴赏的对象是什么?艺术品。现代艺术实践活动繁复多样,艺术品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可以从艺术品的创作工艺、表现材质、表现方式、使用目的功能性能、时间范围等入手,大致将艺术品分为绘画类艺术品、雕塑类艺术品、设计类艺术品、表演类艺术品、电子媒介类艺术品、语言文学类艺术品、音乐类艺术品等,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鉴赏对象。

不同种类的艺术品的鉴赏活动也会不同。综合类艺术是两三种以上艺术形式的融合。例如戏剧,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语言艺术和舞台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品的分类不是绝对的。从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到综合艺术,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形成今天诸如古典艺术精神和现代艺术精神等不同的艺术样貌。另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中国画无论在材料技法还是题材上都能够在世界绘画体系中独树一帜,正是这个原因。对象不同,艺术语言不同,鉴赏观念与方式效果也大不相同,这也是不言自明的。

艺术鉴赏活动总是伴随着艺术品的存在而存在的,自从艺术品诞生那天起,就存在艺术鉴赏。这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品,才有艺术鉴赏;而是要肯定起码从艺术品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会诞生对它的艺术鉴赏。除了这件艺术品的第一位观众、听众、读者,其实艺术家创造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也是从鉴赏意义上的一个不断深化的契合心仪与完善的过程,他自然是艺术品的第一个鉴赏者。在这个意义上说,鉴赏和艺术创造可以相提并论。除此,从艺术史和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说,其实在独立的艺术品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在对作为实用物品和某些泛宗教或部落国家的集体仪式中,那些作为生活用品和仪式内容的表演、音乐、面具等,在发挥实际作用的同时,对其的艺术把握与某种程度的艺术鉴赏也就融汇在其中了,从此点看,艺术鉴赏的存在,早在独立的艺术品出现之前,这一点已为中外艺术史、生活史所证明。如果从超越单纯的艺术观点看,其实包括艺术鉴赏在内的人类广义的鉴赏行为与观念意识,是自“人”诞生的时候就逐渐产生和培养出来的一种能力,就存在的一种行为。人的鉴赏经验从“人”诞生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的积累历程。

(二)鉴赏主体

谁在鉴赏?无疑是鉴赏主体。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时期对艺术鉴赏活动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环境、条件、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的鉴赏群体,具有不同的鉴赏经验。鉴赏主体经验的差别,是影响鉴赏的重要因素。

艺术鉴赏存在悠久的事实,说明一个道理,即没有经过鉴赏的艺术品是不完整的艺术品。没有艺术家,就不能创造出来艺术品,但艺术家创造出来艺术品,只存放在仓库博物馆,虽然算是一种存在,但却没有实现“艺术”上的完整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它的“存在”是打折扣的。而只有经过受众的鉴赏,经过具有鉴赏经验的艺术鉴赏者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艺术品才真正成为完整的艺术品。

影响艺术品价值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就是艺术鉴赏。艺术鉴赏是艺术创造的有机组成部分,鉴赏者发挥主体能动性,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鉴赏能力、艺术素养对艺术品进行品评。品评过程中,融入了鉴赏者的主观态度与内在感受,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感知艺术品要表达的情感,丰富和完善艺术品的内在意蕴,从而形成对艺术品的二次创作。因此,只有经过了艺术鉴赏的艺术品,才真正完成了它的艺术创造过程,成为了完整的艺术品。这是鉴赏论的艺术观。没有鉴赏,何谈艺术?这在当代文化中已成为一个基本的文化共识。

(三)鉴赏场所及中介

在何处鉴赏?这正构成艺术鉴赏的场所

艺术鉴赏发生在什么场所,是在家庭还是在广场,是在影院还是在音乐厅,是在个人私密空间还是群体场合,是在博物馆还是歌剧院,这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不同场所、空间对艺术鉴赏产生不同的影响。

鉴赏的中介,指媒介。艺术总是由媒介材质作为其物质存在基础的。媒介不同,有时是我们区分艺术门类的一个根据,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以媒介论的观点来区分史诗、戏剧等的不同。媒介有很多,音乐通过不同的乐器来传达,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媒介材质不同,因而也会在表现题材和表达效果上都有各自的领域范畴,听《高山流水》最好是中国民乐器,西洋管弦乐器演奏出来的《梁祝》恐怕就“窜味儿”了。

四、艺术鉴赏的经验性过程

艺术鉴赏的过程,主要涉及心理过程审美过程个体鉴赏与大众鉴赏、生活鉴赏与专业鉴赏、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走向艺术经典等问题。

(一)心理过程

艺术鉴赏活动是由一系列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构成的,其中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如何使这些心理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实现艺术鉴赏活动,这就需要鉴赏者在接触到艺术作品的感官刺激时,敏锐地捕捉这些信息,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调动起鉴赏主体相关的审美体验和人生经验,唤醒沉积的情绪、情感经验,发挥审美想象,从而达到艺术上的通感与共鸣。面对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只有人生阅历丰富、情感体验丰富、审美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自觉引发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引起鉴赏者情感的激荡,从而获得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艺术鉴赏主体只有在不同的环境中不断丰富、沉淀、累积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情感经验人生经验有朝一日在感知、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的作用下,才会被唤醒,被激活,并转化为更具独特个性特征的审美经验,从而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艺术鉴赏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艺术鉴赏这一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些心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融,在微妙、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形成了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

“注意”,是艺术鉴赏活动的发端。“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也可以看作是在艺术鉴赏最初阶段鉴赏主体的一种审美注意或审美期待,鉴赏主体从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转入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状态之中,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鉴赏态度,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但在转变过程中,应适度把握心理距离的度,否则过犹不及。

“感知”,是注意之后的又一重要心理环节。感觉和直觉合在一起并称为感知。如果说“注意”是鉴赏主体审美心理准备阶段的话,感知则是艺术鉴赏活动的真正开始。艺术品以具体的感性形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感觉器官快速。敏锐地感知到这些艺术形象,再结合人自身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在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完成对艺术品的感觉。知觉。体验。品鉴,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由当前感知的事物想起另一有关的事物,如看到冰河解冻,想到冬去春来,想到万物复苏。联想在心理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联想使鉴赏活动由对艺术品的感性形式的感知阶段,进入更深层次的艺术内蕴之中。

“想象”,是艺术鉴赏活动中对艺术品进行再创造的重要心理因素。艺术鉴赏活动需要人的想象。培养和发挥鉴赏主体的想象力,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活跃的、丰富的想象力,是帮助鉴赏主体完成鉴赏活动的推动力,只有插上了想象的翅膀,鉴赏者才会得到丰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

“情感”,也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心理要素。人的情感复杂而多样。人作为高级动物,具有不同于其他动物的高级情感。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注意、感知、联想、想象、理解等一系列心理因素中,是情感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艺术鉴赏活动以注意和感知为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触景生情”每个鉴赏主体在进行艺术鉴赏活动时,都会受到情感的影响和支配,在情感影响下去感知艺术形象,这种感知经验又会作用于主体的情感,引起更深层次的情感活动。情感与联想和想象密不可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和想象总是以情感为中介。因此,情感在艺术鉴赏活动中的作用十分重要。准确、深入、细致地把握艺术品的内在情感,体验艺术品的情感内涵,是艺术鉴赏活动的重要环节。

“理解”,是艺术鉴赏活动中渗透在各心理环节中的因素。在心理学中,理解是一种逐渐认识事物的关联、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艺术品不仅具有浅层次的感性形式和艺术形象,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寓意和深刻的审美意蕴,在特有的艺术空白中去品鉴艺术品,要求鉴赏者情感体验与综合判断相结合,感知经验与理性判断相结合。

(二)审美过程

艺术鉴赏不但是人的心理过程,还是一种以情感和想象力为核心的审美过程。鉴赏活动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富有深刻人性的思维活动。鉴赏者要具备对艺术作品的敏锐感受力和审美理解力、审美想象力。桑塔耶纳曾指出:“对于疏忽大意的人们,形式不能引起共鸣:他们从对象中只获得一种模糊的感觉,这种感觉也许会在他们心中唤醒外在的联想;但是他们不会停下来观看一个部分或欣赏它们的关系,因而感觉不到种种统一体的种种魅力……不能发现形式的价值”。因此,桑塔耶纳说:“形式美特别能引起有审美禀赋的人的共鸣”。通过不断地接触阅读体验优秀的艺术作品,会不断地掌握各类艺术的一般规律,积累丰富的艺术鉴赏经验,使我们的大脑成为接收艺术信息的敏锐的思维体系,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鉴赏带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的体验,使鉴赏者获得丰富的鉴赏经验。在这种审美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看,包含着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所谓审美直觉,是指人们在艺术审美活动或艺术鉴赏活动中,对于审美对象或艺术作品的形象具有一种感性直接而又瞬间把握与领悟的能力。审美直觉先于知觉而存在,具有直观性和直接性。在审美直觉的形式中,艺术鉴赏活动实现了对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整体认识,在直观中将感性与理性融为一体,实现对艺术作品的把握和领悟。通感是审美直觉的特殊形式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是整个审美过程的中心环节在鉴赏活动中,鉴赏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艺术再创造活动。审美体验以审美心理的注意和感知因素为基础,在审美直觉的基础上进行活跃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活动,对艺术品进行新的再创造活动审美升华是艺术鉴赏活动的最后环节,也是最高境界我们采纳李泽厚先生有关审美能力的三层面划分,将艺术鉴赏获得的审美愉悦分为三个层次,即作用于感官层次的“悦耳悦目”,作用于情感层次的“悦心悦意”,作用于精神层次的“悦志悦神”。审美直觉阶段和审美体验阶段分别对应于前两个层次,而审美升华阶段则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之上,通过更高层次的审美再创造活动,使鉴赏主体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升华,实现人格层面上的审美愉悦,完成了一次超越。顿悟与共鸣是审美升华阶段时常发生的现象。

(三)从个体鉴赏到大众鉴赏

艺术鉴赏是鉴赏主体面对艺术品产生鉴赏活动实现艺术价值的过程,而“人”首先是个体的存在,其次才是群体的、社会的、大众的存在。个体的鉴赏是从个体的个性个人因素来谈,但个体鉴赏也不排除社会性,往往更显现出其社会性,作为社会一员,个性更显现了共同性的特征。大众鉴赏是用来描述特定群体特定社会的人们在艺术鉴赏中表现出来的共性方面,或者用来指在历史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群体的艺术鉴赏行为与艺术鉴赏活动。从鉴赏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行为来看,鉴赏总是表现为一种从个体鉴赏融入、走向群体鉴赏,又从群体鉴赏回归个体鉴赏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大众鉴赏除了相对个体而言表达社会群体的性质外,有时也用于表示精英群体专业群体之外的社会普通民众的鉴赏。

(四)从生活鉴赏到专业鉴赏

虽然艺术品是独立的艺术品,但鉴赏活动是存在于生活中的。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都成为鉴赏家,甚至从个体角度说,从生活角度说,一是每个人都是在生活中进行鉴赏,而不是脱离生活存在生活环境进行艺术鉴赏的,即便是在剧场、美术馆,它所呈现的空间也与日常生活发生着关联,不能独立,并且它本身也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乃至构成一种剧场生活美术馆生活;二是艺术鉴赏就其性质看,它本身应是生活性的,艺术鉴赏构成鉴赏生活、艺术生活的要旨,在于艺术生活是一种艺术鉴赏生活,我们必须将艺术鉴赏放到生活中来理解。艺术鉴赏经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升华。在群体鉴赏大众鉴赏的基础上,由生活性经验形态的鉴赏,逐步会产生出专业性经验形态的鉴赏,即趋向于专业艺术评论的鉴赏,乃至一种职业性的鉴赏。专业鉴赏的特点首先是专业性,其次是深刻性,再次是权威性专业鉴赏在艺术鉴赏活动中起着引领、平衡作用。它引导艺术舆论,提供权威的评价机制,提供艺术鉴赏的方法与标准,通过专业鉴赏组织社会鉴赏活动,对艺术的评价艺术的新陈代谢发挥作用。

(五)艺术鉴赏的高端完成与理论形态

艺术鉴赏在大众鉴赏生活鉴赏的基础上走向专业职业性的鉴赏,最终形成艺术理论与批评,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艺术鉴赏学,是对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总结与升华。艺术鉴赏学作为研究艺术鉴赏的理论,是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的理论体系,提供艺术鉴赏的批评观念与方法,总结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经验,以鉴赏为出发点形成特殊的艺术理论。它是研究鉴赏对象在主体方面引起的艺术思维活动规律,研究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与途径,研究构成鉴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关系,研究鉴赏经验与审美效果的一门学科。艺术理论与批评是艺术鉴赏的高级专业形态,它作为社会大众艺术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和支持大众性社会性生活性艺术鉴赏的实现与完成,然后以其自身的规律性体系性升华水平,代表或标志着艺术鉴赏的完成与实现程度水平。

(六)经典化:鉴赏活动形成艺术经典

艺术鉴赏,离不开艺术经典,因为它才是理想的艺术鉴赏对象,特别有益于艺术鉴赏者。

什么是艺术经典?从鉴赏的角度看,艺术经典主要指艺术鉴赏中具有“经典性”价值的艺术品,它由艺术品的历史化和经典化而形成。艺术鉴赏必须注意和研究鉴赏与经典艺术家,经典作品之间的关系。

经典是人类文化中的特殊存在形式,它是历史上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典故和文化遗产:能够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并获得大众认可:能够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穿越长久的历史隧道为后世人们所鉴赏。艺术经典体现了人类的创造本性,体现着民族文化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特定国家文化和特定民族文化的象征。

但这样的艺术经典是怎样形成的呢?并不是艺术家创作出一部优秀的艺术品就自动会成为艺术经典,它需要在不断的艺术鉴赏实践中大浪淘沙自觉地筛选锤炼,去粗取精首先,它是一个艺术鉴赏的历史化过程,艺术史的历史化的背后就是这样的鉴赏过程的历史化;其次,它才由这种历史化的鉴赏以及鉴赏的历史化形成流动与积淀稳定相统一的经典化,历史化和经典化统一于艺术鉴赏

大众的生活的艺术鉴赏活动与专业的艺术鉴赏活动形成互动,经过历史的打磨,使优秀的艺术作品经典化,会形成艺术经典。有的艺术作品在当代就会被推崇、经典化,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可能不会继续成为经典,不再被赏识,这就形成了艺术经典的变数、变化;有的作品在当代可能不是很有名气,但若干年以后,就会形成经典。所以,要用历史时间和发展变化的眼光看艺术的经典化。有些艺术作品无论时间怎样推移,都是经典。

五、经典形成后,引领艺术鉴赏

经典本身是一种楷模、标准、导向。人们以经典的标准为衡量标准。由于经典的形成,人们首先去鉴赏大家的作品,欣赏经典。经典化的两个维度: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二是历史性与精品性的统一。

经典在历史过程当中形成。经典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正如T.S艾略特曾说过的:“他们唯独不能指望自己写一部经典作品,或者知道自己正在做的就是写一部经典作品。经典作品只是在事后从历史的视角才被看作是经典作品的”。这种历时性,构成了形成经典的有机条件,是经典作品的基本要求,艺术经典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造,更是历史社会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经典浓缩了时代的精华,同时也保存了历史的记忆,向后世传承着人类的思想与文化。经典连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是人类的优良的价值资源。经典具有文化价值的稳定性和象征性。鉴赏者在鉴赏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经典的建构,经典也在不断地更新。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思想。鉴赏品读经典,传承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精神。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教学;审美

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等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美术鉴赏教学从初始的赏心悦目逐渐深入,拓展到影响学生观察、认识世界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基本态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范畴。国家把美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美育是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个人和社会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相关教育者要深刻认识加强高校美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以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推动美育工作明显改观。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重要文化使命就是引导大学生具有高远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追求使人生更有意义,给人生注入了一种严肃性、神圣性。美术鉴赏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品鉴、赏析和评述,进而逐步形成审美趣味,提高美术欣赏能力的活动。美术鉴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可开发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美术鉴赏理论性、抽象性较强,对学生而言,这往往是美术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固有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仅有粗浅的认识。部分学生美术素养不高,主要原因之一是一些教师教法不当。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研究美术鉴赏课的教法意义重大。

一、美育范畴的美术鉴赏

美育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基本素质进步的关键领域,对于大学生而言意义重大。美术鉴赏包含“术”与“育”:“术”即美术专业范畴内的理论、技能、方法,理论主要涉及美术原理、美术史、美术批评、哲学、美学、心理学等,技能、方法方面主要包括艺术语言、材料、表现技能以及表现技法等;“育”主要指育人,美术具有审美功能,也具有育人功能,具体指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通过鉴赏美术作品中富含美的元素,在获得身心愉悦的同时,体会美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属性。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基于此,下文从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入手,围绕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到学生人文素养提升这一主线,研究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法,以期实现美育的价值与目的。

二、中西方美术鉴赏

中国画和油画分别蕴含着中西方美学思想、哲学思考以及艺术价值,在中西方美术鉴赏的对象方面,中国画和油画具有一定代表性。艺术家对美的追求是本能,中国画以山水画为代表,更讲究意境美;油画以人物画为主,更突出形式美。油画非常注重对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分寸的把握,需要艺术家考虑如何把恰当的比例、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典雅的情调展现在画布上,让欣赏者有美可赏。对造型艺术的认识必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审美必须有客观依据,有精确的概念,重视自然的美感。中国画的审美则明显不同,其品评讲究气韵生动,即便是重视写实的工笔画,也会讲究气韵。因此,油画与国画的主要区别之一就在于写实与写意的区别。

三、基于美育的美术鉴赏课教学

《庄子知北游》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蔡元培认为,美育就是美感教育。在《美育与人生》中,他说:“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他倡导的美育,既在乎人的修养,又强调功用价值。对个人来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对于社会,他相信倡导美育,能使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风气。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美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美育对提高全民艺术素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美术鉴赏教师应当开阔眼界,保持包容的心态,学各家所长,根据中西方审美的不同,从不同角度、方面审视美育的现状,坚守教育的本质和方向,更好地将前瞻性的理念与先进教学方法融入美术鉴赏课教学。

1.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内容美育既是超越精神的,又具备一定的社会、政治色彩。其蕴含审美的境界,这是美育的内核。美育依托文化沁润人的心灵,以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实现对人的影响,而文化具有社会、政治属性,因此,美育必须与时代、社会、国家的利益相吻合。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教学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文化的传播与宣讲上,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审美娱情畅心。如,在《画山水序》中,宗炳认为山水画的鉴赏如同卧游,且可畅神,这实际就是通过对山水画意境的赏析实现娱情畅心的目的。如,《鹊华秋色图》(图1)系赵孟頫为周密(祖籍山东济南,但从未到过济南)创作,画中描绘了济南的美景,让观画者(主要是周密)感受了家乡之美,寄托其思乡之情。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获得警醒和反思。如,《内战的预感》由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创作,达利根据当时的形势预感到西班牙内战即将来临,因而创作了该画,并且在画中用撕裂的人体表现战争的残酷。美术作品是文化的载体,每一幅经典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相关的文化背景。在美育视角下,美术鉴赏教学还要使学生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用审美的眼光审视文化,培养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如,赏析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可感受北宋时期的生活气息,了解宋代建筑结构框架、造船技术等。

2.美育视角下的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学生在鉴赏中应对画作意境进行意会。意会主要通过理解画作的时代背景、创作者背景、画作上的题词等进行。当然,学生在油画鉴赏过程中虽然要重点寻找构图线,明确画作的形式美,但也要通过时代背景、创作者背景等理解画作蕴含的创作者的情感与思想。不论是形式美还是意境美,作为美的存在都是润滑剂,美术鉴赏课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审美将传统文化精华融入学生的心灵,而这取决于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通过恰当的画作鉴赏引领学生提炼内心深处的情感、自己的生活经历等,然后让学生以鉴赏为基础创造美。中国画和油画作为中西方美术的典型代表,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要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中逐步明晰中国画和油画的区别,进而逐步在中西方美术史论、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当然,对比分析也能对学生掌握美术创作技能、方法有所帮助。如:油画更偏重写实,用写实手法塑造的形象,与现实对象相似,具有较高的可识别性;中国画通常注重写意,不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在写实和写意上,绘画技法是不同的,厘清这些,有助于学生在鉴赏中西方经典美术作品时解决遇到的障碍,以提高美术素养。在美育视角下,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应当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因此,被动式的学习方法显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从文化传播与宣讲的角度看,为了使比较式的教学方法更有效,美术鉴赏课教学应改进考核模式,用开放的考核方式与教学模式配套,让考核不仅是评价学生的工具,而且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延续。因此,考核可以采用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在开放的考核环境下可以讨论问题,然后独立完成考核,不允许出现雷同的答卷。

结语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4

当代大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就应全面发展自己,除了扎实地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因为艺术鉴赏是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艺术鉴赏课作为公共选修课。艺术鉴赏课的课时安排是有限的,油画鉴赏是艺术鉴赏的内容之一,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给学生介绍优秀作品的内容和创作背景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形成良好的鉴赏思维。本文主要依据美术鉴赏的过程来论述大学生该如何鉴赏油画作品。

油画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欣赏,与油画创作一样,都是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所谓鉴赏,是指“人们对艺术作品感受、理解和批判的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作品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油画鉴赏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与再创造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精神活动来正确认识艺术作品的。我们欣赏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它不但能使人悦目,得到美的熏陶,而且会给人带来精神享受,有的作品还能引起观者和作者的精神共鸣。

美术鉴赏的过程

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油画作品卖得越来越“火”,价格越来越高,广大百姓也逐渐喜欢鉴赏和收藏油画。作为一名油画鉴赏者,怎样才能看懂一幅油画的内容和画家的思想呢?欣赏者在进行美术鉴赏过程中,一般分为几个步骤,文中主要论述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再创造这三个步骤,并针对每一个步骤都提出相关的鉴赏方法来引导欣赏者对油画作品进行鉴赏。

1、审美感知

审美感知是指当欣赏者开始接触艺术作品时,就被艺术作品外在构成形式和内在情感意蕴所吸引和震撼。当欣赏者把注意力集中和停留在油画作品上时,审美注意就开始了,感知是审美的出发点。欣赏者欣赏油画时一般先是被画面色彩和构成形式所吸引,之后将情感移入到作品中。但审美感知不是某种单一或单纯的感知反应,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的心理诸功能、因素自由活动的结果。这一过程在时间上相当短促、迅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

欣赏者在鉴赏油画的审美感知阶段,作品能让欣赏者迅速地获得艺术享受的满足感。这时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性欣赏法,因为艺术作品的构成存在形式是其独有的艺术魅力,欣赏者跟油画作品开始见面时一般不会用理性思维去深入思考、分析,而是去捕捉艺术作品最打动自己的地方。当然审美感知也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欣赏眼光才能发现优秀的作品。大学生开始学习鉴赏油画作品时,一定要选择中外美术大师的代表作,因为这些大师的作品都是经过时代和历史的检验所保留下来的,也是各时代、各国最具有价值的艺术精品。我们只有多看优秀作品,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欣赏油画艺术的眼光才会越来越高。

2、审美理解

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飞跃。审美理解是欣赏者能领悟作品的外在构成形式因素、内在情感指向与艺术魅力等。在鉴赏油画时,我们需要了解作品形成的时代特征,把握作品情感倾向,同时,还需理解与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画家人格以及艺术技巧。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人观看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把知觉特征和刺激材料所暗示出的结构相对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接受原刺激材料本身的过程”。[2]欣赏者面对油画作品时,一般是在以往经验的心理结构的基础上去判断和评价它。欣赏者的审美观念与审美经验有关,还有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兴趣爱好、文化修养、个性倾向和气质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欣赏者具有与艺术家相似的思想感情、文化学养和艺术修养,健康的心理等因素,那么他就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

这一阶段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性欣赏法来对油画作品进行审美理解。如鉴赏写实主义油画一般是先理性地了解作品题材、产生的背景、丰富的内容情节和深刻的寓意等知识。鉴赏古典主义油画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用人文主义精神和美术的造型知识去解读它们,还可以关注油画技法等问题。大学生运用理智性欣赏方法时应将理性与感性、情感[dylw.net ]与理智进行有机结合。例如,当我们面对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时,首先会注意到她那“神秘”的微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她都朝着你微笑,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之后欣赏者会发现画面是采用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蒙娜丽莎那优美的双手和背景中静谧的山水都同她的微笑相协调、相呼应,整个画面流露出自然、优美、高雅的艺术气息。总体来说,它充分体现出达芬奇所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3、审美再创造

艺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行为,欣赏者的鉴赏活动是积极能动的精神创造性行为。欣赏者应敢于抛开艺术家与批评家既定的规范框架指令,去大胆探索对作品的再创造性认识、批判等。我们可以在知觉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记忆和审美理想,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和联想,使作品内容更丰富。

这一阶段欣赏者可以运用情感与理性综合的艺术欣赏方法,以直接感知性与分析研究性相结合而领略、理解艺术作品。在审美欣赏中,对作品内在意义的理解不是靠概念而是靠想象来联系的。想象是欣赏者在对油画作品的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把某些经验的东西提出来进行回忆、联想、类比,有很强的主动支配性,是具有综合统一性能的感性活动。当鉴赏立体主义油画、表现主义油画时就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挖空心思去理解未表现出的和模糊不清的东西。因此,大学生要从古今中外的名画中品尝美,从生活中提炼美,之后再创造视觉美。非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要想积累审美经验,就应该进行艺术形式感的专业训练,培养自己对艺术和美的感受能力。

结语

欣赏者每一次鉴赏油画作品都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艺术感悟能力。作为当代大学生,只要你对艺术充满热情,加强文学艺术的修养,充分运用和调动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对油画作品加以关注,多学习、多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就能逐步练就出敏锐而准确的艺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著.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曹晖著.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5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1 前言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对学生讲解审美观念的内涵及其发展并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在对形式美的基本规律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渐渐掌握各种美术作品的表达涵义,进而引导学生能够充分地运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日常生活及其美术作品当中所体现出来的美学。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也已成为教学行业主要的教学目的。在以上前提下,将科学、合理、有效、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应用到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当中,也显得十分有必要。

2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概述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教学行业的深入性渗透,高中的新课程标准中详细阐明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所具备的重要性质,并将其列入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当中。在以上基础上,针对传统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充分地将多媒体教学、实践教学、探究教学多种优质的教学方式融入到美术教学当中,将美术课堂由静态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动态形式,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并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喜爱度。另外,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促进其对高中美术鉴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此可见,在新课改下,通过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的大幅度改革与完善,在有效地加强学生整体学习水平的同时,还能合理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3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方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为了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通过对新媒体的合理应用,在课堂中设计一些小游戏、以相宜的音乐作衬托、开展各种美术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前提下,新课改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如下几种:

3.1 作品比较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美术鉴赏课与初中相比有很大不同,美术作品具有较深的内涵,如美术中的抽象主义、写实主义、现实现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以及表现主义等,都成为高中美术鉴赏课教授的重点。这些美术鉴赏教材,较学生以前所学的美术知识而言,其艺术理论知识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专业性也比较强。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知识,促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作品比较教学法在其中的应用也必不可少。

3.2 交流探讨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也十分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此前提下,交流探讨教学法的应用也已成为必然的趋势。交流探讨法应用于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时,其主要的步骤如下:(1)根据美术鉴赏的教材内容,提出并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2)学生、师生之间根据所设计的问题,以互动、交流的形式展开讨论;(3)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绘画作品临摹,以及对雕塑、工艺作品的触觉等活动中,使其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地对各种美术作品进行感觉与鉴赏。交流探讨法的应用,通过互相交流与讨论,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也使学生更加乐意接受并积极参与,从而也促进了教学的效率。

3.3 探究式教学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将探究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时,其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探索,与递进式的分析,再加上具有创造性意义的解释,使学生能够渐渐理解美术作品所赋予的含义。探究式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来实施:

(1)观察作品。通过对某一美术作品的展示,让学生感受见到此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并使其作较为具体的记录,或选择学生发言,详细阐述自己对此幅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分析作品。根据作品的结构、年代、类型、色彩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作品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画家所在绘画时,采用的表现手法主要为什么,作品传递出的信息是什么,通过渐渐的引导与探究,使学生一步步加深对作品的了解。为了能够充分地让学生深入地鉴赏美术作品,此阶段可以进行适当地讨论;(3)判断作品。通过学生对某幅作品的深入了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对作品进行客观的评价,再阐述自己是否喜欢此种表现手法,并详细作出说明。

3.4 演讲竞赛法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也可应用演讲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之间围绕某个美术作品展开辩论,并分为两组,分别执不同的看法展开演讲或辩论。例如,将梵高的《麦田上的乌鸦》作为演讲课件,在使学生充分了解此幅作品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的同时,让学生们纷纷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将具有代表性、较为贴合的两种观点提取出来,让学生分成两组,根据观点的不同展开竞赛与辩论。一组学生的观点认为:《麦田上的乌鸦》是梵高死亡的预言,图画的线条生硬,所表达出的主要是凄切、绝望、悲哀之情;另一组学生的观点认为:这幅画只是一幅暴风雨过后,风吹麦田的情况,所表达出的是雨后广阔、生机勃勃之情。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想像力、理解能力的同时,通过多元化,多方位、综合性的分析,以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4 结束语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对学生审美意识、美学鉴赏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也应该针对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积极、有效的完善,并通过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充分体现出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人文价值与艺术价值,进而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超霞,张宝国.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的尝试和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0(9):104.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 美术教学

一、高中美术鉴赏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美术鉴赏教育的单一化影响

中国的传统美术教育在现代教师观念中的植根很深,难以在短时间内作出改变。传统高中美术鉴赏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学生凭借想象来完成整个教学活动,而现代社会中,多媒体的发达,网络技术的普及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觉欣赏的平台,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等多种方式的教材能够使得死板的课本活跃起来,可是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很多教学者将多媒体的教学工具当傲“放大版”的课本,没有将视觉、声音等信息引入课堂,没有做好学科间的整合教学,使动态的教学只能变成了“静止的美丽”。

2.高中美术鉴赏课程内容缺乏适应性

美术鉴赏教师对新课改的适应性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因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对中学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论是接受程度或者是以前的认知教学经验,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师的适应性。教师作为课堂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引导者,教师的不适应性是新课改顺利推行的极大桎梏。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教学的主图,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改要求将教师的主体地位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提问和了解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传统美术鉴赏课上难以想象的状态,造成教师在授课上没有完全掌握方式,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3.学生、家长对美术鉴赏认识的误区

中国的教育是以考学为主,家长的传统思想渗透在家庭教育的各个方面,注重孩子的考试得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不注重美术教育,甚至认为上美术鉴赏课是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在家长的影响下也是一门心思想考高分,取得名次,升学的压力、舆论的压力使得学生在上美术鉴赏课时难以提起兴趣。

二、高中美术鉴赏新课改中问题的对策

高中美术鉴赏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的审美素质的课程,以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塑造学生的完备人格为主,丰富了高中的课程,挖掘了学生潜能、发达了学生心智,是不可或缺的教学元素之一。传统的美术教学鉴赏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死板的规定好的,对鉴赏的要求是有严格界定的,不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和发散思维,在新课改中,对美术鉴赏放宽了要求,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倡学生在课堂是主体地位,提倡个性的发挥和思维的无限发散,有利于学生多角度、多视角、多方面的了解艺术、欣赏艺术,并且有心而发的了解、尊重艺术。

1.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启发学生对美的欣赏

美术鉴赏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需要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引用,利用现代化教学方式,将网络上搜集的美术作品制作出一个美术欣赏幻灯片,将各种艺术信息汇集整理,利用网络的搜索资源,补充课本上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的趣味性。利用多媒体教学要避免只将多媒体当做图片“放大镜”,图像、声音、动画甚至电影都可以是很好的教材,激发学生的新鲜感和兴趣,鼓励学生自由讨论,甚至可以请学生分小组制作幻灯片,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学习中去。

2.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的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组织教学活动的进行,学生做作业巩固知识,在这其中教师一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整个环节都是教师的指挥和主导,没有学生的参与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的讲解。这种教师主体的教师方式是应试教育下的结果,在以素质教育为倡导的教育制度下不适应要求了,更何况是美术鉴赏学科。因此应将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改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活跃的气氛,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将课堂带到教室外,带学生到博物馆、画廊、展览馆进行欣赏,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探究鉴赏的方式,感悟艺术的魅力。

3.从改变家庭教育思想出发,提高美术鉴赏的重视度

通过各种渠道和宣传手段,改变父母“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的旧观念,提升美术在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地位。总之,要改变以前对待高中美术态度冷淡的问题。展示学科魅力,让学生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提升教学理念,改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了解学生心理,由兴趣人手;充分利用大自然这天然的艺术源泉进行艺术教育,组织学生远行,户外采集等活动来提升学生兴趣;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状况组织开展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保持学生的美术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学习和探索艺术,学生和老师共同感受、学习和鉴赏美术,而不只是做美术活动的旁观者,而要更深地认识和学会欣赏艺术,提高美术学科的地位。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鉴赏作为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质的学科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是美术鉴赏学科的改革史上的机遇和挑战。高中的美术鉴赏课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美术鉴赏课的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全新教学理念的提出,将美术鉴赏课综合现代教学方式、创造性和趣味性,改变美术鉴赏的教育模式,都是立足科学,加强学生的欣赏水平,对发展美术鉴赏的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的举措。

参考文献:,

[1]袁文文,视觉素养培养在中学美术欣赏课中的实践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王林哲,李德才,新课程改革与教师适应性研究[J],高校教育研究2008.

[3]王磊,关于现阶段高中生对待美术课态度问题的思考[J],教师-理论研究,2009.

[4]邓兰,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追求[D],湖南师范大学2008.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7

“我从事美术鉴赏课教学已经10年了,现在上课一点激情都没有。” 一位同事说。有人问:美术老师怎么了?美术鉴赏课上起来应该很生动啊!来听他诉说:当你提问时,学生哑口无言;每次精心备好的课,高高兴兴来到课堂,让学生看课本图片,带课本同学寥寥无几;当你开始讲课时,学生开始开窃谈会;需要学生互动时,学生正聊得欢,好像不在课堂上。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果,一直以来都是困惑我们美术鉴赏课老师的一大难题。

1 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几个问题

由于教学课时数设置不足,使教学内容难以取舍。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课程指导纲要》的规定,《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课时数应为30-60学时。目前不少学校安排《美术鉴赏》课程,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节假日休息,学生实际课时约在15-18学时左右,与教育部规定相差甚远。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捉禁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有的是教师让学生自学,造成放鸭子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鉴赏课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学生的期末成绩单没有美术鉴赏课的一席之地。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与高考无关,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肯听,别说考试了。尽管一些省份注意到这些问题,但没有采取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重复,缺乏一定的连贯性,阶梯性。学生反映,美术鉴赏课教材初中学过的内容,高中重复学。如《夜巡》,《蒙娜丽莎》等初中早学过,高中还上:有的内容比较复杂,让学生思维产生混乱;教材的连贯性,阶梯性不够,跨度很大,学生怎能有兴趣?出现开头一幕就很正常了。

美术鉴赏课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美术鉴赏是一门没有高考的科目,这就决定了它的尴尬处境。因为提倡素质教育,课还得上,学生欣赏时,一边做作业,一心二用;有的在打瞌睡,课想严严不了,如果要松点,又不能放任自流啊,学生也在听啊!真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变通的教师上课结束,放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短片,作用有限。教与学的过程被淡化,教师觉得自己没法教了。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重复的内容大刀阔斧的去掉,拓宽教学面。教师要对教材重复的知识点毫不吝啬的舍弃,了解学生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梳理,拓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兴趣和内容兼顾,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激情。再补充一些现代设计,街头艺术等,开拓学生的眼界。

合理安排课时,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由于美术鉴赏课地位特殊(无高考),一般学校对这门课的课时设置都不足,因此,学校要给足课时,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做到既不拘泥于课本,又不走极端,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方式,做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采用多种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应用讨论法。由于缺乏考试机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讨论法。如上《古代玉石艺术》这课,采用分级讨论法,不同的小组分别讨论玉的含义,玉的发展史,不同朝代的玉器作品,如何区分玉质的好坏等,教师先提一些纲要,学生集体讨论,然后教师汇总或者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2)应用探究性学习法。由于美术鉴赏课这门科目高考不考,学生的感觉是不必要浪费时间在此科目上,其实,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此科目不仅仅要提高学生鉴赏能力,还应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启发学生在掌握上课的基础上,融会贯通,体会其中包含的艺术规律,学会鉴赏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养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进行《园林艺术》的教学时,笔者就让学生查资料,然后带他们到清晏园切身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让教学事办功倍。

加强教育,树立正确的美术鉴赏课观念,转变学生的观念,树立起对美术鉴赏课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主要靠教师,教师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为教学目标,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并保证制度执行。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美术老师要振作起来,面对现实多做思考和尝试,这样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大学生美术鉴赏论文篇8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

新课改虽然将高中美术欣赏课调整为美术鉴赏课,但是这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含义存在较大的区别,因为“欣赏”与“鉴赏”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鉴赏”比“欣赏”高出一个层次。同时,高中美术鉴赏课还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知识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美术作品,为其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1.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

俗话说的好“有了一个好的开端就代表了成功的一半”。任何一堂课的开始,都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才可以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堂课都给予精心的设计,只有教师有了一桶水,才能够更好的给学生一碗水,所以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工作至关重要。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而在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着重要对美术作品的美点给予突出,但是由于不同的美术作品其所具有的美点部位存在一定的差异,此时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时,给予不同的对待。例如有的作品需要对美点给予突出的分析,并侧重于历史故事和时代背景的描述;有些则需要侧重于形象的画面构图和空间组合;有些需要侧重于艺术家巧妙而奇特的构思;有些需要侧重于形象造型的联想和寓意;有些需要侧重于材质的表现力;有些需要侧重于对自然环境和整体空间的关照等。总之,在进行美术鉴赏课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来选择与其对应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开展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对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内容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从而更好的提升高中美术鉴赏课效果和质量。

2.借助传统文化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使高中生的审美观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传统的民族审美文化对高中生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求高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借助传统文化开展美术鉴赏教学,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鉴赏,从而更好的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大部分高中学生认为,西方写实性作品要比我国的传统美术作品好,主要是因为前者与现实生活更加的贴近,而且鉴赏起来比较好懂。但是要想使学生把“美”从一幅美术作品中抽象出来,则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传统审美倾向。同时,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学生不要仅停留在对作品表面形象的鉴赏,要尽可能的深入到作品内部,从而对我国传统美术作品给予更好的了解。例如,可以从美术作品的语言开始,引导学生借助中国书法特点来对绘画中“线”的情感、个性、功力、格调等进行鉴赏。还可以从传统审美观念来对传统绘画中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意境与道风的关系进行鉴赏,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传统美术作品中的人文精神有所了解和掌握,并学会从传统文化中进行美术鉴赏。

3.借助网络来进行美术鉴赏教学

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助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有效的丰富课堂教学资源,而且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与沟通,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在网络普及之前,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而学生被动的去接受,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而借助网络技术,可以使学生转化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借助网络平台,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传统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双向互动学习;(2)借助网络还可以有效拓展课堂教学手段。在网络引入到教学领域之前,美术鉴赏教学一般是借助幻灯片、图片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由于受到幻灯片投影效果和印刷品画幅的限制,导致一些精美的美术作品黯然失色,无法更好的确保美术鉴赏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自从有了网络之后,学生能够欣赏到更加优美的作品。尤其是网络教学开始之后,学生能够在网络教室通过敲动键盘、点击鼠标来任意放大、缩小、选择美术作品,而且还能够借助网络平台与教师和学生进行鉴赏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够使美术鉴赏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借助音乐、文学等艺术手段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实际上,美术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美术家可以借助美术创作来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高中学生可以借助美术鉴赏的学习来更好的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并使自己的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使学生形成以美术学科为主的情感和个性、知识与能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些并不是简单的欣赏一定数量美术作品就能够实现的,其需要在长期的美术鉴赏中不断积累实现的。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进行美术作品的讲解,而且还需要考虑如何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鉴赏。同时,美术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套用美术专业术语、专业名词,或者套用教材上的一些语句进行简单的说教,这不符合新课改要求,不符合高中生对美术的认识规律,从而导致美术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甚至会使学生丧失美术鉴赏的兴趣。因此,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音乐、文学等艺术手段,并做到“音、诗、画”并重,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音:即借助通俗易懂、优美的音调、语言、音乐、诗词等将美术鉴赏知识和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诗:则是借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尽可能为学生选择一些优秀美术作品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美术知识更好的衔接在一起,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美术底蕴。

5.借助比较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借助比较学的鉴赏方法也是教学体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既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或者也可以是同类比较,异类作品的比较等。当比较教学方法的比较对象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一套与之对应的方法进行美术鉴赏教学。例如,《大公爵圣母》和《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是两个比较鉴赏的对象,其中《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看起来比较呆板,很难看到古罗马时代固守不变、古希腊艺术引以为荣的那种表现人物表情和动作的绝技,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大部分艺术家认为其缺乏“人性”。如果把《大公爵圣母》与《宝座上的圣母和圣婴》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拉斐尔笔下的绘画作品充满了生命,而且圣母面部隐没在阴影中和面部造型方式,可爱的圣婴被温柔的母亲怀抱着,那种充满着和谐的人间温情,是那么的可信、那么的真实。通过上述两幅作品的对比,可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中世纪绘画的区别之处。

6.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保证他们对美术鉴赏课的持久性,就需要教师借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大纲中所涉及到的优秀作品汇集在一起,并且将不同地区的地域地貌、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历史等结合在一起,并搭配与之相适应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例如:在进行《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一课教学过程中,在对我国美丽大好河山的传统绘画精品图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为其搭配古筝名曲《高山流水》,同时在进行荷兰画家梵高作品鉴赏过程中,可以搭配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当然在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大纲要求进行娓娓动听的解说,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进行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生动性。例如在进行《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取鉴赏著名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由于每个学生的鉴赏角度和鉴赏能力存在差异,从而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并且为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反映出学生审美的知识底蕴、差异性以及环境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对这幅油画有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7.根据学生特点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非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品格,并且学生的品格会因为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进行鉴赏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从而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所了解,并根据学生特点来开展美术鉴赏教学。同时,在与他们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好语言的尺度,在鉴赏教学的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弥补学生的缺陷和不足,以更好的使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阶段,要求教师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来关心和爱护学生,感动学生,从而使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更好的保证美术鉴赏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大对课堂教学的创新,对教材上看似“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灵活、开放的、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进行鉴赏教学时,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有所了解,以确保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8.结束语

在进行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而且还要不断提升他们的美术鉴赏能力,使他们知道如何依靠自己去鉴赏一幅美术作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提升高中生的综合素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晓露.高中美术教学创新――让音乐走进美术课堂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5,6(21):178-179.

[2]林国腾.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黑河教育,2015,12(8):65-66.

上一篇:体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在校大学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