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手段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25 14:33:51

营销手段论文

营销手段论文篇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购买力水平和消费同步提高,表现为消费需求向高级阶段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消费观念发生着变化。从感情消费(量的满足、质的满足和感性满足。所谓感情消费是指消费者对商品的要求不满足于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是要求满足个人的需求与期望)逐渐转变为差别消费,世界市场营销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便是消费越来越从共性消费向个性消费转变。

“定制”方式在早期市场上并不鲜见。生产者分别为不同的顾客制造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如裁缝师根据顾客的身高、体形、喜欢的式样分别对布料进行加工,即所谓的“量体裁衣”。鞋匠根据顾客每一只脚的尺寸、宽度及形状来设计鞋样等等。现代定制营销是指企业在大规模生产的基础上,将每一位顾客都视为一个单独的细分市场,根据个人的特定需求来进行市场营销组合,以满足每位顾客的特定需求。它是制造业、信息业迅速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营销机会。

目前我国主要商品已全部转化为供求平衡和供过于求,全国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已经进了相对过剩的经济时代。过剩经济意味着商品的丰富,消费者对商品要求更高。定制营销能使企业销售产品时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迎合消费者。定制营销的适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可以用于汽车、服装、自行车等有形产品,也可以用于无形产品的定制,如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企业可根据本企业产品生产特点与顾客参与程度,选择不同方式的定制方式:

合作型定制。当产品的结构比较繁多时。可供选择的零部件式样比较繁多时,顾客一般以权衡,甚至有一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他们不知道何种产品组合适合自己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合作型定制。企业与顾客进行直接沟通,介绍产品各零部件的特色性能,并以最快的速度将定制产品送到顾客手中。如以松下电器公司为首的一批企业,开创“自选零件,代客组装”的业务。在自行车商店,销售人员帮助客户,挑选各种零、部件外形颜色;然后将各种数据输入计算机,几分钟内将自行车的蓝图描绘出来;根据顾客要求再进行调整,直至满意。商店将数据传真到工厂,立即投入生产。两个星期后,顾客便可骑上体现自己风格的定制自行车。

适应型定制。如果企业的产品本身构造比较复杂,顾客的参与程度比较低时,企业可采取适应型定制营销方式。顾客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需要对产品进行调整,变换或更新组装来满足自己的特定要求。如灯饰厂可按顾客喜欢的式样设计,再按顾客对灯光颜色强度进行几种不同组合格配,满足顾客在不同氛围中的不同需求。

选择型定制。在这种定制营销中,产品对于顾客来说其用途是一致的,而且结构比较简单,顾客的参与程度很高,从而使产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许多文化衫,印上顾客所喜爱的图案或卡通画或幽默短语,可以使消费者个性得以突出表现。现在很多商场设有电脑绘制艺术照,也订按顾客喜好选择设计自己的形象。

营销手段论文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课程教学 本土化教学 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139-01

正确分析《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进行改革的前提。目前《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落后于社会发展和企业对高素质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比如:教学内容的陈旧,教学方法模式化,教学手段单一化,考核手段简单化等等。这些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实践性、创新性极强的市场营销学科来说是很不适应的,很难培养出头脑灵活、富有创新意识的市场营销人才。鉴于此,笔者认为《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手段必须改革。

一、《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这些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更加系统化、具体化,为培养更多的适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做准备。

1.适应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必须适用于学校课程总体设置方案,适合于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发展需要,服务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目标。

2.求实性原则。《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旨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因此应着眼于实效。

3.综合性原则。学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不是仅凭一门《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就能达到的,而必须从理论到实践,从途径到方法等各方面加以综合,形成独特的教学体系。

4.渗透性原则。理论教学只是《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还要考虑与其它课程相互协调,互相渗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1.将国外新的市场营销理论引入课堂。在教学中注重国外发达国家的学术动态,把最新的理论观点引入课堂,保证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

2.改造融合中国传统商业营销理论进课堂、进教材,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中国商业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原因虽然没有形成现代营销理论,但却具有许多成功的营销思想和营销方法。为此,我们把这些中国的传统商业营销理论引进课堂,从而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同时,把有些内容引入教材,弥补从国外引进教材内容的不足,形成本土化的教学体系。

3.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形成市场营销课堂教学的特色。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与市场营销理论相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孙子兵法和货殖列传等。儒家文化提供了思考市场问题的价值观点,如诚信营销、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这些经典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课堂,让学生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加以传承、运用、发扬光大,对提高《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对不同的专业,在案例应用的选择上,要优先考虑本专业特定的研究方向和环境条件。例如对于非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会做简单的市场调研、预测以及案例分析。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案例应用进行综合地分析判断,从复杂的营销案例中找出原因,寻求答案。其次,在市场营销教学的设计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营销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看问题的全面性、客观性等行为习惯;在案例、应用和模型的设计和分析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企业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有切身体验,了解市场的实际,增加实训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课程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课下大量阅读企业的具体案例,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客观、真实、全面、准确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者,加强市场营销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营销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利用调研资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机会,创造适当条件,加强实践性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后,采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能大大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而且声、形、静、动并茂,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完成了电子教案、教学幻灯片、习题集、试题库,为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造了条件,构筑了平台。在同一的教学条件下,教学方法的组合有一定的规律性,力求找到最佳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多方面的才能。

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

1.综合评价。即突破了单一“知识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生专业知识运用评价、岗位技能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对每一教学单元的“基本技能课业”“综合实践课业”对其课业训练中表现出“综合素质”进行评估,三者评价分值比例可以考虑各为30%、40%、30%。

2.过程评价。即对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所要求完成的课业都进行评估,对整个课程教学中的学习表现也都进行评估。《市场营销学》课程考核可分为四个单元,即:课前预习单元,课中听课和回答问题单元,基本技能课业单元,综合实践课业单元。各单元的评价分值比例为10%、30%、20%、40%。

3.量化评价。要使课程评估落在实处,必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量化评价”指标,并制作成《课业评估考核手册》把复杂的评价转化成“表格评价”方便教师与学生操作。4.多元主体评价。课业评价不是由教师一人决定,应该采用“教师、学生、社会”相结合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尤其是课业训练中的表现可以让学生自我评价;有些课业可以取师生联手考评;还可以邀请企业对学生课业进行评价。

五、结束语

总之,关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关注,又要对学生的知识层面以及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快推进《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我们亟须进一步摸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路子,对此,感到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虞未章.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技术教育――英国BTEC教学的实践.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9)

2.冯伟国,徐静.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2(11)

3.王妙.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教育发展研究,2004

4.王锡麟.构造市场营销专业实践型教学体系.上海商学院学报,2005

营销手段论文篇3

1、搜索引擎优化(SEO)

搜索引擎优化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网络营销手段之一,也是带来效果最好的手段之一,通过搜索引擎优化,能使网站的目标关键词以及重要的长尾词排名搜索引擎的前列,给网站带来可观的效益。现在的效果相比以前要低一点,因为竞争者很多。

2、病毒式营销

病毒式营销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邮件营销,这种营销方式能将信息快速传递到数万个潜在用户的邮箱中,当然,现在的邮箱都有垃圾过滤机制,方法不当,效果会很差。但是,好的内容,仍然会被用户接受和喜爱,从而给网站带来不错的效益。比较经典的成功案例当属微软的hotmail推广。

3、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近期比较新颖的一种营销手段,通过微博营销带来的良好口碑是不容小觑的。一般的微博营销方式有转播抽奖、转播赠送礼物等形式。近期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蔡文胜的微博转发送礼活动和360与金山的微博大战。

4、信息

信息网站目前仍然是网民获取信息的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因此信息的营销手法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信息能给网站带来足够大的曝光率,只要的信息覆盖面够大,所带来的品牌效益是非常大的。

5、网络会员制营销

网络会员制营销的最大特色在于抓住了用户的好奇心,通过会员制邀请宣传推广,能够带来质量比较高的用户。会员制营销一般适用于社区论坛,近期最为经典的例子则是富营销论坛,所采用的会员制营销手段,在短短数月之内就将论坛的会员从到增加到上万。

6、个性化营销

个性化营销也是一种比较新兴的营销手段,简单的说个性化营销就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制定不同的营销和服务。个性化营销的优势在于它能够精确营销,大大提高了其人力效率。

7、QQ群营销

QQ群营销是一种很经典的营销方式,但又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常这样的营销方式需要用户的认同性强才容易持久。通过QQ群营销,能够给网站带来大量的流量,同时它的好处也在于能够实时与网站关注用户互动交流。QQ群营销的例子很多,相信很多社区或者论坛都有相应的QQ群列表,甚至很多个人博客的博主也建了很多个QQ群以方便与用户实时互动交流。

8、网络广告

网络广告在互联网最为初始的时候就已经很流行,到现在仍然是各大网站的首选营销手段之一,它的优势在于目标群体受众广,能有效提升品牌知名度。

营销手段论文篇4

关键词:信息时代;企业营销管理;变革与创新

信息时代,企业的营销环境受信息传播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与此同时,传统的营销理念、营销费方式、营销手段、营销策略也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在新的网络市场条件下,企业处于同样的竞争起点和面临同等的竞争机遇,因此,企业只有放下包袱和传统优越感,在营销理念、营销手段、营销策略、营销方式上不断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营销理念创新

现代的市场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买方处于主体地位,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把满足消费者需求作为营销活动的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消费能力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只有立足市场变化,及时跟踪消费市场以及消费者的动向,并制定新的基于信息时代的消费理念,不断追求顾客的价值,才能推动企业的稳定发展。传统的营销管理理念就是单方面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在市场调研、市场营销、市场战略、营销策略环节形成的只是单向的链条,并没有把消费者放在营销活动的首位。信息时代条件下,消费者的地位上升,促使企业建立双向的交流沟通平台,根据市场变化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信息时代下,消费者拥有了更多的参与权,促进了企业在营销理念上的不断改革创新,帮助企业及时掌握顾客的需求和期望、顾客的费用、顾客购买的方便性、顾客与企业的沟通,,从而制定出合理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

二、营销方式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关系营销产生,并逐步成为营销热点。关系营销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建立、维护和巩固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借助成熟交换和履行承诺的形式,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为此,企业要协调好各相关环节的利益关系,突破内部环境的制约,与此同时,加强外部环境的改善工作。关系营销是建立在系统论的基础上,系统论的发展为关系营销开辟新的土壤,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关系营销的发展。系统论的具体理论研究是:系统是由若干个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因素组成的,它是一个有着特殊性能的整体。关系营销既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又对外部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企业要认识到关系营销的实质内容,通过合作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营销策略的创新

信息时代,随着市场竞争、消费群体心理、营销平台的变化,企业要不断加强营销策略的变革和创新工作,主要包括:产品策略的创新;价格策略的创新;渠道策略的创新;促销策略的创新,借此,不断调整变化的消费关系,立足市场动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产品策略:信息时代,消费者已经成为市场的主体,他们对产品的要求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企业依照他们的意愿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企业只有加强与消费者的交流,才能保证信息的对称。价格策略:传统的商品市场信息并不对称,消费者对商品信息了解的比较少,对商品的成本、质量、性能特点不能被全面的告知,限制了自己的消费行为。信息时代,随着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发生了很大的改观,消费者了解了更多的商品信息,尤其是商品成本信息,企业只有制定出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底线,才能顺利实现自身的营销活动。

四、营销手段的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传统营销手段的缺陷不断暴漏,成本控制和消费者的服务质量都没有得到响应的提升。此时,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手段,网络营销越来越受企业的欢迎。企业通过传统营销积累的经验和手段,结合现代的网络技术,不断降低营销成本、人员消耗,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网络营销的优势在于:它能够将产品的说明、促销、顾客的满意度、产品的广告、双方的关系、顾客的服务质量等营销活动通过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形式呈现出来,便于企业的分析和总结,从而与消费者进行更好的沟通,提高营销活动的开展效果。

当然,传统的企业营销手段不可能被新型的营销手段完全取代,网络营销技术还不成熟,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企业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加强新技术的使用程度,推动营销手段的变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汪玉萍.浅谈未来企业营销管理的趋势[J].科技传播.2010,(13).

[2]李原.纵观营销形式变革把握营销管理走向[J].生产力研究.2008,(4).

[3]丁霞.浅谈新时期企业营销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1,(18).

营销手段论文篇5

关键字:《市场营销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学》是我国高职经管类相关专业常见的专业课或者选修课。由于高职院校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上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因此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变得十分困难。下文系统的研究一下该学科在高职院校经管系的一线教学中常见的问题,然后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经验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希望为推动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做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由于传统《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材中多数篇幅均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导致课程教学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关注相关的概念和理论的指导和教学,实践性较差。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职业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目前这些常见的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等均说明了教学理念的落后。虽然该课程教材较为理论化但是实际教学中要创新教学理念,注重实际,不仅仅是书本的理论学习。

(二)教学内容陈旧

本课程是市场营销专业或者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来看,实践性的内容要占据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市场营销学》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一般的主要理论均来自西方管理学的内容,加之是翻译的理论,在阅读上缺乏趣味性。课本中的案例也是以国外的管理学或者市场营销的案例为主,案例的时效性、实用性太差。由于国内外的组织结构和名称翻译后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和不适应,导致教材可读性太差。

在教学内容方面,均为国外70年代80年代的理论,缺乏新的案例和新的手段,比如几乎看不到国内的企业的案例。理论偏重于假大空,实际操作上无法联系实际。例如现在出现的QQ、微信等营销手段,二维码等最新的促销手段的发展均没有涉及。

(三)教学手段枯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实践性有着更为特殊的要求,目前市场营销的教学普遍是口口相传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学生由于教材的可读性太差产生厌学情绪是正常的,同时教学上如果大量的灌输理论化的知识也会加剧厌学情况。在传统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手段和学生互动,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

枯燥的教学方式的缺点在电教化的教学中反应更为明显。大学课堂沦为PPT播放器,如果教育教学理念跟不上就是大量的时间沦为听故事环节。案例教学等在电教化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人才培养要求

明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践性较强的人才,探索适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方式。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特点,注重理论但是不是需要所有课程都以理论为主。教学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互动。

(二)改革教学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经管系本门课程的教材选用上尽量做到选取最新出版的公认的写作较好的教材作为学生使用教材,同时在案例上多注重本土化的案例教学,可以适当联系实际,开发教材的辅助读物,以较为国内的较为著名的营销案例为主,通过辅助读物来拓宽学生视野弥补教材的不接地气。

(三)改进案例教学

本课程的常用传统方法是案例教学,尤其在电教化后,很多案例可以做到可视可听,更生动形象。同时案例教学可以节省教师的准备时间,专心于抛砖引玉,而不是大篇幅的理论讲解。课堂上更多的辩论和启发,并不是案例的处理一定正确,营销是没有限制的,不是唯一的手段,都是具有很多可以讨论的余地的。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申述、辩论甚至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案例轮讲,学生参与的程度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互动程度加深,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意识。

(四)改变教学参与角色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仅仅通过案例教学是不能彻底体会哪些营销理论的精髓的。教学参与角色除了教师和学生可以考虑适当增加外界市场上的企业负责营销宣传的高管。例如课堂请加多宝的营销总裁来现场向大家讲解加多宝和王老吉的营销策略会更接地气,也会更结合实际,做到和当前市场直接联系,深入到营销第一线。营销类的高管可以作为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案例讨论进行技术指导。

(五)技术及考试

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进行PPT教学是较为常见的手段,让大学课堂不要沦为PPT播放机的唯一方法是提高教师的案例功底,而不仅仅是找到案例把它播放出来而已。案例是和营销理论结合的。学生并不能从视频和PPT中直接体会到相关知识的精髓。需要教师采取事先背景调查、逻辑化相关案例材料,学生提问和讨论以及最重要是点题总结。通过全过程的参与让案例教学法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而不仅仅的展示案例。

考试手段应该抛弃传统的试卷,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组案例调查讨论:对所有的考试学生进行分组,考试以组为单位,每组成员自行按照考试要求选取本组要考试的内容进行准备,不同的成员分工不同,资料整理、实地调查、汇总数据、PPT制作、汇报讲解、答疑等分别由组内所有成员参与。最后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由其他小组任意提问、打分。这样循环轮流下来,每个学生既是考试者又是被考试者,所有的小组成员均参与到案例汇报的全过程,并且分工不同,加强手能力。所有的小组被其他小组打分,互相评判案例,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观察者以及考试范围和要求的制定者,全局把握考试,做到张弛有度,这样切实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水平而不是死记硬背。

结语

《市场营销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需要不同的教学部门的配合,也是一项长期努力方向,需要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尝试不同方式,从而使该课程的教学更好的适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柯春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南方论刊.2012(12)

[2]李东雷.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06)

营销手段论文篇6

关键词:文化 文化营销 文化渗透式营销

文化是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学术界对文化的定义和认识没有统一,但管理和市场营销理论受文化的影响已成为共识(Hofstede,1993;Tseetal,1988)。近年来,文化对消费和市场营销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Soares,Farhangmehr & Shoham,2007)。本文系统梳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得出了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的结论,提出了“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概念,并提出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研究的一些建议。

20世纪50-70年代对文化的早期研究阶段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市场营销学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Kotler,1989,1994)。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很少注意到文化环境因素与营销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是市场营销理论的起步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也处于启蒙阶段。1955年Levy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了产品的价值,他认为顾客在选择产品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带来的实际利益,产品的心理利益也很重要,顾客最终的选择结果是实际利益与心理利益之和,而心理利益由品牌形象(Brand Image)提供(Levy,1955)。Levy的品牌形象理论是市场营销学对文化进行研究的“启蒙”,20世纪50年代的另外一位对文化研究的启蒙学者是Smith在1956年提出了市场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和消费群体这些具有文化意味的概念,并指出市场细分的标准就是消费者价值观念、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进入20世纪6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市场营销中的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并明确的将文化因素引入到市场营销研究当中。1967年,Howard和Sheth提出了消费行为理论,系统地分析了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文化因素被列为影响消费行为的最重要因素(排在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和心理因素之前),之后众多与文化有关的因素和概念引入到市场营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当中。1969年Levy和Kotler提出了“扩大的市场营销”的概念,认为市场营销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也适用于组织、政府等,而且与意识形态有关,这里的意识形态属于文化的范畴。

20世纪70年代,Kotler和Zalman开创了社会营销的理论。他们较多地将文化与营销问题联系起来,进而认为市场营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他们认为文化(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基本因素之一。Ries和Trout在1972年提出的定位理论中开启了人们对广告文化和品牌形象的深入研究。Hall(1970)开始将文化的分析引入到跨文化营销中。

此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价值观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1963年,William. Lacer从心理学中把价值观的概念引入市场营销中,提出了生活方式(VALS―value and Life style)的概念,到1973年Rokeach将价值观念分成两大类:关于行为方式的价值观,为“手段价值观”(means values)或“工具价值观”(instrumental values),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开始成为市场营销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基础。

在这一阶段,文化作为“文化因素(cultural elements)”已经进入市场营销研究者的视野,但由于文化概念的内涵丰富,学者们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进行操作化的定义,因此这一阶段市场营销和战略管理的学者们要么将文化作为环境因素的一个方面来考虑,要么就使用“价值观”代替文化的概念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消费行为和营销问题。他们的研究更没有触及到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机理,这一缺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得以弥补。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

市场营销中对文化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丰富起来。原因是Hofstede(1980)发表了在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成果,他历时两年通过对IBM公司全球员工的调查,得出了“文化”构念的五个维度,并将其应用到跨文化营销当中。对文化的这一操作性的构念使营销学术界摆脱了对“文化”这个宽泛概念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后人在他的文化构念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跨文化消费者行为、跨文化营销问题的研究,使得跨文化营销问题成为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最热门的市场营销研究领域之一。

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全球营销或者跨文化营销的时代,全球化的浪潮更加促使了人们对文化营销和跨文化营销问题的重视,Levitt提出了“消费多元化”(the pluralization of consumption)的概念(Levitt,1988)。按照他的观点,全世界是包括有多种偏好异质消费者的一个大市场。20世纪90年代后,在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共同作用下,文化问题在市场营销的各个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出来,对跨文化营销的研究在顶级的营销期刊上随处可见。Nakata (2003)统计发现,1990-1995年间,在国际营销顶级杂志上25%的国际营销是关于文化研究的,然而1995-2000年间这一比例上升到44%。对文化的研究,也从认为“文化是静态的”演变到“文化是动态和不断演变的”,营销策略必须跟随文化的演变而改变(Yaprak,2008)。

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一时期对文化的研究不仅包括文化对新产品的采用、广告诉求的确定、价格感知、消费者卷入和消费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e.g.,Nakata,Sivakumar,1996;Aaker & Maheswaran,1997;Aaker & Williams,1998)。还对价值观的概念进行深入的剖析,将其区分为文化价值观、个人价值观和消费价值观的层面,以及这些价值观对消费者行为的作用机制上。

此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品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Aaker,1991;Keller,1991;Smith和Park,1992;卢泰宏,吴水龙等,2009)。品牌科学中对文化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卢泰宏等认为品牌研究经历了五个阶段:品牌、品牌战略、品牌资产、品牌管理和品牌关系(卢泰宏,吴水龙,朱辉煌,何云,2009),每个阶段文化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营销理论的热点是全球营销以及品牌理论的发展。这一阶段的学者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营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更加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研究了文化影响消费者行为、市场营销策略、品牌选择的作用机理,因此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有较大的提升。但这一阶段对文化研究的前提假设仍然是:文化是消费者稳定的一个行为上的倾向,并没有考虑到文化本身是一个演变和动态的特性,更没有对此提出操作性的营销建议。直到21世纪,诸多国际品牌跨文化营销的成功实践加速了这一理论的演进过程。

21世纪的“文化渗透式营销”阶段

进入21世纪,随着营销理论界对文化进行了持续和深入的研究,文化这一概念从纯粹作为营销的外生变量和研究的客体,变成了企业可以运用的营销手段,文化渗透式营销(或者叫文化式营销)的理念呼之欲出。文化渗透式营销是将文化作为一种营销战略,通过对某种商品或服务附加某种特定的文化意涵,再通过宣传与这种文化意涵相一致的诸如“时尚”、“流行”、“现代”、“品位”的概念来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而这些概念和文化意涵均来源于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这里的文化渗透,不仅仅包括宏观层面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渗透,还包括微观层面对消费者个体和消费者细分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的相互渗透。此时的营销学者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测量消费者的固有价值观念,他们尝试通过营销上的努力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消费观,甚至通过改变消费者所在地的文化来进行文化渗透,从而达到营销商品的目的。Hong(2001,2003,2009)提出了“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The Dynamic Constructive Model of culture),将文化视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所共享的知识体系,其关注焦点在于文化是动态的,一些特定的文化知识会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从而指导人们在脑海中构成特殊意义(Hong,2009)。这一理论为“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后续研究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依照Hong“动态文化”的逻辑,部落营销、文化营销、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等概念相继出现,文化渗透式营销得到快速发展。

Marshall.Sahlins首先把人类学上的图腾崇拜概念来分析消费,他认为被生产的物体是现代社会中的图腾,而消费者群体就相当于传统社会中的部落。在市场营销中,后现代的部落不同于原始部落,它的特点是不稳定、短暂、小规模和情感的,并且不为任何现代社会已确立的参照标准所固定。他们是通过共享的情感和热情而聚集在一起的,而且也只以通过符号和仪式来表明其成员承诺的形式而存在(王长征,2006)。部落消费是为了建立与社会或社区的联系,建构社会的认同,从而在参与消费或者集体事件的过程中进行互动。它以集体参与、互动、情感分享为特征,目的是为了在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里找到一个社会性存在的感觉。在营销实务界动感地带和哈雷摩托成为部落营销的典范。

北京大学王建国教授认为文化营销就是激发产品的文化属性,构筑亲和力,把企业营销缔造为文化沟通,通过消费者及社会的文化共振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王建国,1999)。他认为文化营销是把商品作为文化载体,通过市场交换进入消费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消费对物质和精神个性追求的各种文化要素。

Holt(2002,2003,2004)首次将标志(icons)的概念引入到品牌的研究当中,提出了标志性品牌(iconic brand)(有译偶像品牌)的概念,他认为标志性品牌就是具有一定文化标志性的商业品牌(Holt,2003,2004),提出了文化式品牌的塑造方法。McCracken和Grant(1986)系统研究了文化是如何传递到商品上,再从商品传递到消费的过程。McCracken和Grant的文化传递过程理论和Hong提出“文化的动态构成模型”给“文化渗透式”营销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研究启示和展望

本文分三个阶段对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文化在市场营销研究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营销的中心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层面来看,第一阶段市场营销研究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是“理性人”。在第二个阶段对文化的研究中,无论是跨文化营销还是品牌营销,都是基于与顾客保持良好关系来提高企业绩效,因此,这一阶段对消费者的前提假设可以概括为“情感人”。而在21世纪的第三阶段,市场营销中对消费者的假设是“文化人”。即消费者是具有特定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人,而且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都可以通过营销的努力来改变,企业不仅要顺应消费者文化的转变,更要抓住和引导消费者文化的转变,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虽然Hong、Holt、Sahlins等文化的动态演变、文化式品牌塑造、部落营销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仅仅以Hong的理论作为研究基础还显得单薄,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基础。总体来说,对“文化渗透式”营销的研究还极为缺乏,从个体对文化的接受方面来说,文化渗透与消费者认知系统的对接问题还未深入研究。文化渗透式营销的成功必须与消费者的认知系统进行对接,目前的互动导向理论强调与顾客互动来进行文化渗透,但互动的途径、互动的理论依据等仍然有待探索。此外,文化渗透式营销在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层面应该如何操作的问题还亟待研究。

参考文献:

1.Hofstede, Culture`s Consequence: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of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s, CA:Sage,1980

营销手段论文篇7

“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是在服装市场竞争已非常激烈的2003年3月才引进国内的,因此,对该品牌营销传播体系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法、量表法、归纳法、描述统计法及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工具对“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旧有的营销传播体系进行剖析,重新设计了新的营销传播体系,接着对新的营销传播体系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和评估,反映出营销传播体系研究的重要性。

论文先交代了研究营销传播体系的背景、问题及目的,从营销传播的基本理论出发,综述了中外著名学者关于营销传播研究的理论文献,然后对“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实证进行分析,接着用详实的数据和实例说明了研究的结果:适用的营销传播手段能够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还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推出了研究的结论:适用的营销传播手段,是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的重要前提、条件、手段和保证。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研究的建议:从研究的问题展开到一开始就涉及的消费者心理学学科领域作更深入的研究。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的背景

现代市场营销的实践表明:一个企业开发出好的产品,并不能代表该企业在市场上的成功。如果企业不能和顾客进行有效沟通,把商品的有关信息传递给顾客,激起顾客的购买欲望,企业同样会面临失败的命运。中国服饰业服装品牌经历了从市场需求品牌到品牌寻找市场的成长过程;国际知名服饰业服装品牌营销传播理论也在中国大陆发展起来。服装商品的内涵日益丰富,所包含的服务不断增加,那么,与顾客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沟通,自然就成为营销传播的根本手段;加之中国服饰业服装品牌的营销传播研究也更多地借鉴国际知名服饰业服装品牌先进的营销传播理论。在学习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从事的实际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该课题作为本人硕士(MBA)学位论文题目。

1.2.研究的问题

企业要想引导顾客选购自己的产品,只有借助营销传播策略来激发顾客的购买欲望,才能达到加强其销售力度,以此来扩大利润的目的,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多种适用

的营销手段,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

1.3.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希望通过对有效的营销传播的研究,更多地借鉴国际知名服饰业服装品牌先进的营销传播理论与推广经验,促使国内同行业营销传播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及加快服装品牌的推广;希望对我国同行业的企业特别是对本人目前所就职的企业有所作为;还希望对我国同行业的从业人员的营销传播工作能起指导及借鉴的作用。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研究的范围和理论范畴

本课题是研究怎样开发有效营销传播的问题,即研究“只有通过多种适用的营销手段,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的问题。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研究:1.怎样确定好传播目标与传播目的。2.怎样设计好信息并选择好传播渠道。3.怎样做好促销预算与促销组合。4.怎样做好成果衡量及管理与协调。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范畴为传播目标与目的、设计信息并选择传播渠道、促销预算与促销组合、成果衡量和管理与协调等四个方面的理论。

2.2.文献综述

自1980年首先在美国西北大学梅蒂学院提出整合传播概念以来,经历了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比较规范严谨的营销传播理论体系。

营销传播理论兴起于商品经济发达的美国,由D.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整合营销传播进入“系统综效”阶段,其标志为1997年科罗拉多大学汤姆.邓肯教授的《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一书的出版。托马斯·罗索、罗纳德·莱恩和厄兰·罗曼等著名营销专家也都对营销传播理论作了详细的阐述,虽然几种定义在确定整合的对象上有些差异,但它们都强调改变过去那种在营销策略的制定及营销传播方式的运用上所存在的相互分离而不配合甚至相互抵触的局面,强调将企业可资利用的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统一管理,综合运用,加强协调,以便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提高营销传播活动的效率。

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美)(2001年)的营销传播理论最终形成了比较规范严谨的体系: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一开始就要在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并且必须把目标受众推向准备购买阶段;必须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并且必须选择有效的信息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必须决定总预算或分项预算并且必须选择及组合好促销工具;必须衡量对目标受众的影响并且必须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

第三章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3.1.研究设计

先建立中心论点的假设树(见下图),接着围绕关键假设对营销传播体系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然后进行再设计与评估,最后是在研究的结果上推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1.只有确定好传播目标与目的,(1)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一开始

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就要在心目中有明确的目标受众

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2)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把目标

受众推向准备购买阶段

2.只有设计好信息并选择好传播(1)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制定

(关键假设)渠道,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一个有效的信息

只有通过多种适用的营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2)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选择有

销手段,才能实现营销效的信息传播渠道来传递信息

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1)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决定

生巨大的销售影响3.只有做好促销预算与促销组总预售或分项预算

合,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2)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选择

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并组合好促销工具

(1)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衡量

4.只有做好成果衡量、管理与对目标受众的影响

协调,才能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2)营销信息的传播者必须管理

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

3.2.研究方法

对关键假设中的第一个问题用问卷调查法和量表法,对第二个问题用归纳法,对第三个问题用归纳法及既有统计资料分析法,对第四个问题用问卷调查法、描述统计法及归纳法。

第四章“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营销传播体系评价

4.1.“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介绍:

“哈利·比蒂(hibitte)”是香港松庆实业有限公司其中的一个品牌。该品牌引进国内时,行业的恶性竞争已非常激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引进的品牌,将面对着如何进行有效的营销传播,以引导顾客选购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迅速发展状大起来的问题。

4.2.营销传播目标与目的体系评价

确定目标受众方面:论文采取下列量表来测定目标受众对品牌的熟悉程度、对其产品的喜爱程度和对其印象的特定内涵(2003年6月1日)。

调查结果:品牌面临的任务将是建立知名度、解决否定印象问题和解决产品质量上、价格上和服务上的问题。

确定传播目的方面:品牌的知名度相当低;给大多数目标受众的印象不太好;产品在质量方面、价格方面和服务方面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3.设计信息与选择传播渠道方面评价

设计信息方面:信息内容很难定出主题;把结论阐述让受众自己寻求结论,并未提出任何问题;信息内容版面上下配色过重,抢了主题形象的颜色。提出的近应效应信息内容太长等。

选择传播渠道方面:

在提倡者渠道、专家渠道及社会渠道等方面均未做到位;只在媒体上只过二次广告信息,从内容可看出,在环境气氛上,未能有产生或增强购买者购买或消费产品的倾向,在事件上从未召开过新闻会或盛大开业庆典。在大众性信息传播方面也未抓好意见人的作用。

4.4.编制总促销预算与决定促销组合方面评价

编制总促销预算方面:2003年使用量入为出法。它导致年度促销预算的不确定性,给制定长期市场计划带来困难。

决定促销组合方面:目前主要使用销售促进和人员推销这2种促销工具。在销售促进中,也多使用折扣或赠送形式,这种形式对建立长期的品牌偏好不甚有效,并且品牌形象受损,负面影响极大。在人员推销中,短短的3个月,就在全国建立了7个办事处,40余家自营店,这种形式的花费代价太大,并且这种形式的预算规模要更改就会更加困难。2003年的推动战略导致品牌公司常把中间商利益放在首位,而忽略最终用户消费者即市场的需求;广告与宣传,在创声誉阶段根本未起到作用,而人员推销却花费太大。引入阶段,人员推销具有很高的成本效应,而此阶段应该是高成本效应的广告与宣传的成本效应却很低;成长阶段,广告的成本还有所降低;成熟阶段,广告的成本虽上升很快,但在各种成本中,还是很低;衰退阶段,广告的成本却最高,销售促进和人员推进的成本效应反而降低了。

4.5.衡量促销成果与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方面评价:

衡量促销成果方面:信息传播方案需要加强发挥对品牌满意程度。

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方面:只在媒体上只过二次广告信息,在决定促销组合方面目前也主要使用销售促进和人员推销这2种促销工具。

第五章“哈利.比蒂”(hibitte)童装品牌营销传播体系再设计与评估

5.1.确定目标受众与传播目的方面再设计与评估:

确定目标受众方面再设计:对照现有印象设计期望印象图(2005年6月1日):

品牌的知名度已有所提升,给目标受众的印象已有所改变,产品在质量上、价格上和服务上都有所改善。

确定传播目的方面再设计:品牌信息传播的任务就是促使人们知晓品牌的名称。还要它的目标受众了解,由国际设计总监主导整合设计的是一个充分展示其国际化、都市化、时尚化特色的童装品牌。要找出大多数目标受众不喜欢它的原因,就要改进工作,接着把它的价格、质量和服务传递出去,然后再开展一次信息传播的战役,以建立令人喜爱的感觉。最后,必须引导他山之石迈出最终一步。

评估:为提高知名度,品牌首先建立了名称认知和产品认知来作为当前的首要信息传播目标,这个传播目的的战略,使受众目标在办年时间里就由原来40%的知名度率提高到了50%。

为改变不良印象,品牌改进工作,接着把它的价格、质量和服务传递出去,然后开展了一次信息传播的战役;还设法建立消费者偏好,宣传产品的价值和其它特征。这样建立了令人喜爱的感觉和偏好,使受众目标在办年时间里就由原来25%的良好印象率提高到了35.33%。

为提高信任度及促成购买,设法帮助目标受众建立购买品牌是正确的信念。接着又引导目标受众迈出最终一步,即购买。这样,使受众目标对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

5.2.设计信息与选择传播渠道方面再设计与评估:

设计信息方面再设计:在这里,对信息的设计需要解决4个问题:说什么(信息内容),如何合乎逻辑地叙述(信息结构),以什么符号进行叙述(信息格式)和谁来说(信息源)。

品牌在决策最佳信息内容时,要寻找到诉求、主题、构思或独特的推销主题。要把结论阐述让受众自己寻求结论,并要提出问题。这样,广告才显得有效果。品牌要建立知名度,在信息结构的设计上,应多采用双面论证的方法,不要怕把弱点告知受众目标,这样它才会获得更多的人的注意。在展示次序上,让品牌有机会提出其最有力的论点作终结。在信息形式方面,必须为信息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形式。

评估:品牌在设计信息时,从信息内容上寻找到诉求、主题、构思或独特的推销主题;所以,信息有说服力。从信息结构上把结论阐述让受众自己寻求结论,并提出问题,这样,广告显得有效果;在信息结构的设计上,多采用双面论证的方法,把弱点告知受众目标,这样获得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从信息形式上为信息设计具有吸引力的形式,注意标题、文稿、插图和颜色,还用新颖和对比,有吸引力的图片和大字标题,别具一格的版面,信息长短和位置,以及颜色、外形和流动性等。

选择传播渠道方面再设计:早期的销售努力应集中花在市场领先者上。以优惠条件将产品提供给某些人。通过社会团体中有影响的人来做工作。在广告中使用有影响的人物所写的见证广告。采用具有较高“谈论价值”的广告来创造轰动效应。发展口碑参考渠道来建立业务。建立电子论坛等等。注重意见带头人的影响;在媒体方面已从2003年8月起在《服饰商情》等报刊杂志上刊登广告,2003年年底已开始邮寄宣传,2004年上半年开始电子媒体,预计在2004年中开始在广播媒体上宣传,2004年年底开始在显示媒体上宣传。在气氛方面,强调了企业文化。在事件方面,已于2003年10月、2004年3月、4月在武汉、北京参加服饰博览会并召开新闻会,预计于2004年7月在深圳举办盛大服装订货会等。

评估:品牌已注意抓住市场领先者来进行早期的产品推销,并以优惠条件提供给VIP卡客户;通过社会团体中有影响的人来做工作;在广告中使用有影响的人物所写的见证广告;采用具有较高“谈论价值”的广告;经常鼓励他们的客户把他们的服务介绍给其它人;建立电子论坛等。这些传播渠道的建设,为品牌建立知名度、解决否定的印象问题和解决产品质量上、价格上和服务上的问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3.编制总促销预算与决定促销组合方面再设计与评估:

编制总促销预算方面再设计:品牌2004年使用销售百分比法。

评估:首先,销售百分比法意味着促销费用可以因公司的承担能力差异而变动。其次,这种销售百分比法鼓励公司管理层以促销成本、销售价格和单位利润的关系为先决条件进行思考。第三,这种销售百分比法鼓励竞争的稳定性。

决定促销组合方面再设计:首先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广告,随之是销售促进、人员推销和公共关系。还要重视销售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支有效率的、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在2004年的销售战略中,设计了拉引战略。在购买者准备阶段所使用的促销工具在不同的购买者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促销工具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

评估:品牌新的设计方案已开始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广告,这对提高品牌的知名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新的设计方案已开始由“推”的策略转向“拉”的策略,在广告和消费者促销方面使用较多的费用,使公司销售由原来2003年6月1日的36.82万元上升到2003年12月1日的95.84万元。还注意促销工具在不同的购买者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也注意促销工具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

5.4.衡量促销成果与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方面再设计与评估:

衡量促销成果方面再设计:观察2004年6月1日的消费现状,表明品牌的信息传播方案在创造知名度方面是有效的。

评估:对比品牌的三次消费现状可看出:经过再设计过的衡量促销成果方面效果是显著的,这表明品牌的信息传播方案在创造知名度方面是有效的。

管理和协调整合营销传播过程方面再设计:在整个组织中审查与信息相关的支出,把预算和任务具体细分并使其合并成为一个整体预算过程,创立业绩评估衡量方法,开发数据库信息和问题管理来了解利益关系方,为公司和产品找出所有的联结点,分析影响本公司盈利的内部和外部趋附,为本地每个市场开发一个商业和信息传播计划,招聘一个督导,其职责是确保品牌传播令人信服,开发出适合不同信息媒体的主题、语气和质量,只雇用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把整合营销传播同管理过程联系起来。

评估:有关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效果,效果甚明显。

总之,在辨认目标受众时,营销者需要熟练地贯彻和有偏向地分析,然后寻找封闭当前公众理解力和理想追求的缺口。传播目标可以是认知、感情和行为反应---即营销人员要向消费者头脑里灌输某些东西来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或使消费者行动。在设计信息时,营销人员必须仔细地研讨信息内容(它可能包括理性、感情或道义诉求),信息结构(单面与双面,展示次序),信息行形式(印刷与口述),信息源(包括专长、可靠性和令人喜爱性)。传播渠道分为人员工的(提倡者、专家和社会渠道)或非人员的(媒体、气氛和事件)。编制促销预算有多种方法,目标和任务法要求营销者根据特定的目标制定预算,并有更详细的描述。在促销组合中,营销者必须检查每种促销工具的优势和成本;他们还必须研讨在销售中的产品市场类型;采用推动还是拉引战略,如何使准备阶段的顾客进行购买;产品的生命周期阶段和公司的市场排列。衡量促销组合的有效性包括询问目标受众,他们是否识别和记住这一信息。他们看它几次,他们记住哪几点,对信息的感觉如何,他们对产品和公司过去和现在的态度。管理和协调整个传播过程要求整合营销传播。[1]

第六章结论与建议

6.1.研究结果

确定传播目标与目的方面:通过大量的营销信息传播活动,使知名度提高了10%;还通过信息传播目的的战略,使知名度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50%。通过对不良印象缺口的填补,使受众目标的良好印象率提高了10.33%;还建立了令人喜爱的感觉和偏好,使受众目标的良好印象率由原来的25%提高到了35.33%。通过对不好形象的扭转,使目标受众对产品在质量上、价格上和服务上都有所改善。还设法帮助目标受众建立购买是正确的信念,使受众目标各项指标都有所提升。

设计好信息并选择好传播渠道方面:在设计信息方面的再设计中,从信息内容上来说已较有说服力;信息结构上也显得有效果;在信息结构的设计上获得了更多的人的注意;信息形式上具有吸引力。在信息传播渠道的建设上,为建立知名度、解决否定的印象问题和解决产品质量上、价格上和服务上的问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做好促销预算与促销组合方面:在促销组合方面的效果,新的设计方案已开始把大部分资金用于广告,新的设计方案已开始由“推”的策略转向“拉”的策略,在广告和消费者促销方面使用较多的费用,使公司销售由原来2003年6月1日的36.82万元上升到2003年12月1日的95.84万元,还注意促销工具在不同的购买者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也注意促销工具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成本效益。

做好成果衡量、管理与协调方面:经过再设计过的衡量促销成果方面效果是显著的,各种指标均有所提升,这表明品牌的信息传播方案在创造知名度方面是有效的。有关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的效果,从销售对比表中可看处,销售由原来2003年6月的36.82万元上升到2003年12月的95.84万元,效果甚明显。

6.2.研究结论

适用的营销传播手段,是实现营销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并产生巨大的销售影响的重要前提、条件、手段和保证。

6.3.研究建议

营销手段论文篇8

[关键词]区域市场营销;企业市场营销;营销手段

作者:雷锋刚

市场营销也被称作市场学和市场行销学,这一概念大约在20世纪初期萌发于美国。自从1970年正式在中国形成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其理论和实践均已比较成熟,并逐渐从经济学学科脱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只将市场营销看作是企业自身的一种行为。其实不然,市场营销除了是企业本身的活动之外,它还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经济活动,生产和消费通过市场营销有效地连接起来。通过市场营销,消费者得到了产品或者服务方面的满足,而企业得到了利益上的满足。这些年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也在不断地完善,从最初的单纯为企业服务到现阶段的为整个区域服务。文章以下部分将对区域市场营销以及企业市场营销做详细对比。

1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之间的相同

在过去,我们认为市场营销只是企业层面的,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市场营销不仅仅是企业的,更是整个区域层面的。企业市场营销以及区域市场营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企业市场营销是企业为了获取利益、谋求发展而采取的某些销售策略,这些策略有助于企业产品更好地投入市场,更快地实现价值。而区域市场营销则是将主体从企业扩大到整个区域,将全区域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共同进步。

1.1营销中心相同

不论是企业市场营销,还是区域市场营销,其营销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吸引更多顾客,获取更多利益。企业和区域开展市场营销的过程中,都是把顾客作为中心,所有营销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均以满足顾客需求为最终目的。区域市场营销是为了吸引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企业市场营销是为了更多更好地销售自己的产品,提升自己竞争能力。总而言之,区域以及企业的市场营销都应当以吸引的顾客质量以及数量作为评定标准,因为这两种市场营销的本质都是以顾客为主导。

1.2营销手段相同

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其本质都是市场营销。而市场营销的最主要手段就是市场竞争。竞争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各个阶段。对于区域市场营销来说,区域要和其他的区域相互竞争,同样地,对于企业市场营销来说,企业也要和其他企业相互竞争。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社会中,必须要以竞争作为重要手段,具有忧患意识,抓住机遇才能快速发展。相比较而言,企业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在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更应当注意竞争手段的运用,抓住自身产品特点,健全竞争机制,扩大宣传力度,提高竞争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营销成功。

1.3营销基础相同

自古以来经济的基础就是交换。企业市场营销和区域市场营销都要以物质交换为基础,这个“物质”既可以指实际的产品物质,也可以指文化等非实际的物质。企业市场营销一般是利用销售手段将企业生产的实际产品转移给相应的顾客,实现了物质的等价交换。区域市场营销通常是利用营销手段以自身的土地、文化等资源为产品,吸引投资,从而实现交换。

1.4营销结果相同

区域和企业的市场营销最终结果必然是实现双赢,互利互惠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区域市场营销,区域吸引投资自然是为了促进当地发展,获得更多利益,而投资方也要有利可图才会投资到本区域内,共赢是区域市场营销的关键。对于企业市场营销而言,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也要实现共赢才可保障企业长久地发展。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最主要的依靠就是消费者的购买力。只有让顾客感受到实惠和满足,企业的产品才会供不应求。总之,区域与投资方,企业与消费者,只有双方利益都得以保证,才能够实现市场营销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区域和企业的不断前进。

2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的区别

2.1营销产品不同

市场营销必然是以营销手段来推销出某种产品,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的产品不尽相同。区域市场营销是以整个区域作为整体,它的产品具有系统性,如某地区的土地和人文资源,这些产品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是一个整体性质的产品。而对于企业而言,相对的独立性是其产品的特点。一般而言,企业市场营销只营销企业自身的某一种产品。此外,区域市场营销的产品具有当地特色,不可移动,销售时会受到地域限制。而企业市场营销的产品往往是某一具体实际的物质,可移动、可传输,受地域限制很小。

2.2营销主体不同

顾名思义,区域市场营销的主体是某一区域本身,而企业市场营销的主体是企业,二者的营销主体完全不同。具体而言,区域营销的主体可能是区域内的当地政府,或是某一联盟组织,它代表着区域整体的利益。而在企业市场营销中,其主体是企业或公司。企业的营销比较简单,发生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营销的手段主要是产品包装和宣传。区域营销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不仅区域和投资方之间有营销,区域本身内的团体之间也有着营销关系。

3区域市场营销和企业市场营销之间的联系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企业市场营销是区域市场营销的一个分支,区域市场营销包含着企业市场营销。企业市场营销以及区域市场营销两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好的区域市场营销必然也有利于区域内企业市场营销的发展,反过来,众多企业的积极市场营销也会给区域带来好的影响,同样有利于区域的营销。另外,企业的市场营销与所在区域的市场营销是息息相关的,企业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市场营销的干扰。例如当地政府出台的政策,若政府支持此类企业的发展,那么将会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反之,企业的市场营销则会受到区域市场营销的阻碍。此外,企业的市场营销在一定程度上会弥补区域市场营销的不足和缺憾。

4结论

上一篇:化学分析论文范文 下一篇:油田化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