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11-21 10:07:39

人寿保险论文

人寿保险论文篇1

第一,收入不实,假保费及截留保费、收入跨期入账现象极为严重。为完成当年的保费收入指标,有的保险公司在个别险种上做文章,先做退保支出,再重新投保作保费收入,造成有些保单重复作收入;还有些保险公司以借款作收入,下年再以退保支出或赔付支出还款,假收入假赔付现象时有发生。为完成下年的保费收入增长指标,有的保险公司把本属于当年的保费收入截留,划入下年度入账,造成保费收入不实,人为调节收入的现象尤为严重,保单缺乏透明度。

第二,佣金计提裁量性过大,造成保险公司实际向各人支付的数额与计提的数额多少不一,给佣金的支用留下了管理漏洞,尤其是孤儿保单的佣金管理无法控制,造成孤儿保单的佣金计提后乱用现象严重。

第三,保险行为不规范。人的持证上岗率较低,公司对人的持证管理不足;保险公司的职工与人管理混淆,存在大量职工冒充人,以假签名领取佣金的问题;人“跳槽”频繁,造成孤儿保单较多,并形成了多处管理漏洞。

此外,保险机构管理水平不高,存在内控隐患。从去年投诉和社会曝光的一些情况,反映出部分保险公司的内控机制还有待健全,而保险专门人才的奇缺,成为保险企业扩张、发展的主要障碍,这些现象也制约了保险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动参与竞争的能力。

中国人寿保险更加急切地呼唤与银行协手共进

银行保险是指通过银行或邮局网络为保险公司销售特定保险产品。

从1995年开始,国内银行和保险公司逐步开始合作,当时,一些新设立的保险公司,如华安、泰康、新华等,为尽快抢占市场,纷纷与银行签订了协议。从1999年开始,中国金融业开始出现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的浪潮,目前国内各保险公司和十几家银行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0年,仅中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银行实现的保费收入就达3.2亿元。2000年12月,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广州分公司首开广州地区银行寿险业务以来,业务量一路飙升,令同业刮目相看。

但总体上看,我国银行保险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银行保险在保费收入中所占份额尚不足2%,这与国外平均20%的比例相差甚远。

另外,从银保双方签订的合作协议看,合作的范围包括代收保费、代付保险金、代销保险产品、融资业务、资金汇划、联合发信用卡、客户信息共享等方面,形成双方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但是,大多保险公司都只注意到了银行保险业务在保费收入方面的益处,都把重点放到了保险产品的销售方面,并未注意到,银行保险会给保险公司在业务管理方面带来更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现在的银保合作只是简单的流于表面与形式。纵观我国寿险行业发展的现状,寿险规模与保费收入不断扩大,对人寿保险公司的管理与监督就更显其重要性。于是,进一步加深银保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把银保合作渗透到保险公司的内部业务管理,借助银行的力量,增强保险业务的透明度,改进保险公司的业务管理漏洞,使银行与保险公司协手共进,以配合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人寿保险事业,实施“银保混合管理(寿险)制度”就成为进一步加深银保合作研究的新课题。

进一步加强银保合作,实施“银保混合管理(寿险)制度”的对策

依照我国目前银保合作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加深银保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实施“银保混合管理(寿险)制度”,必须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并且要充分借助电子化、信息化,以及现代科技手段。本文所述的“银保混合管理(寿险)制度”的核心是在银行分别开立保费收入户、退保及理赔给付户、人专户、上级拨入费用户等四个账户,加强对寿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管理。

(一)保费收入户:只收投保人凭保单存入的保费,不能提现金,因保费收入只能存入此户,且以银行的收讫章的时间作为保单成立的时间,可避免保费收入截留,跨期入账现象,并确保保费收入的安全。银行与保险公司定期对账,又便于监督部门的检查,提高了保险的透明度。保险单以涂卡的形式,录入电脑后,可随时查阅应收及未收的保费、应付及未付的佣金。

(二)退保及理赔给付户:由退保人或给付金的领取人,凭保险公司单设的理赔或退保机构核定的批准文件,向银行领取退保金或理赔给付金。公司法人的退保金或理赔给付金必须转账拨付。可对保险公司先退保后再重新投保的假退保及假收入现象加以限制。理赔或退保审核机构制定严格的退赔审核制度,可防止不合规定的退赔现象,又可防止假资金投保再退出而虚增保费收入和支出,也便于监管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三)人专户:由各人凭资格证书和保险公司开具的人档案卡向银行开立此户,用于结算佣金及手续费,佣金及手续费只能由银行凭人提供的保单回执转账拨入人专户,不许直接支付现金。可防止非人冒领佣金及孤儿保单佣金的流失。

(四)上级拨入费用专户:由上级拨入保险公司职工工资及费用,上级按收入与上年费用的结余奖励核定本年费用数,并下拨给保险公司,作当年费用所用。

附图

投保过程说明如下:1、由人保险公司与投保人签约,签定一式四份的保单,(保单按险种分,可由保险公司已预先盖章、人签章)签定后由投保人持单到银行保费收入户交款,银行在保单上盖带有时间的收讫章,并开具发票,保险合同生效。同时电脑自动按保单开具一式三份的佣金或手续费转账凭证(一联作银行向人专户转款的依据,一联给人作领取佣金的依据,一联给保险公司作为记账凭证)。2、保单一联给投保人,一联由银行给保险公司财务部门记账,一联给保险公司业务档案部门存档,一联由银行记账所用。3、如果人辞职,保险公司应通知银行与人办理取消该人专户,并结清佣金及手续费。余下的孤单的佣金及手续费电脑自动不再计提。如果人转到其他保险公司,应办理划转手续。4、发生退保或理赔时,由投保人凭保单及发票向保险公司的单设理赔机构提出申请,由该机构核实后,开出批准文件,投保人持批准文件到银行的退保或理赔给付金专户领取退保或理赔给付金。

实施“银保混合管理(寿险)制度”的作用

(一)建立如上账户进行管理,无论投保、退保、理赔给付均要通过银行,保户与保险公司签定保单后,由银行按合法单据收付款项,银行作为保险公司与保户的中转站,银行、保险公司、保户三方相互牵制、互相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保险公司的造假行为,更大限度地保护了投保人的利益,有助于促进我国保险行业尤其是寿险行业的发展。

(二)可有效的防止收入截留、跨期入账,人为调节收入的现象。

(三)防止假资金投保及假退保、假给付现象。

(四)对人的管理得到了全面的加强,特别是对佣金及手续费的给付、孤儿保单的管理、人的“跳槽”频繁问题得到了控制。

人寿保险论文篇2

作为保险当中的一个项目,人寿保险以被保人的生命或者身体作为保险的标的,同时以生存或死亡作为保险事故,保险人与事故发生时依所约定的条例交付的一定金额作为赔偿。通过购买人寿保险,不仅能够获得保险公司的补偿,同时还可以获得一系列附加值的服务,比如:短期融资、理财咨询、医疗保健等。人寿保险是个人平衡职业生涯财务状况的一种重要工具,人寿保险业务员在为客户设计保险单的时候,需要一并考虑其财务状况以及理财规划,因此理财咨询师可以推荐与人寿保险产品伴随一生的一项服务。此外,购买人寿保险与节税之间还有着重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节税可以给个人理财带来很多好处。纳税是每个公民所必须尽的义务,但是个人所得税到底是怎样计算的呢?对于一个独立的申报户而言,具体可以分为两个步骤:课税税基=税基—(免税项目+减除项目)应付税额=(课税税基*税率)—(累进差额+抵扣税额)由这个公式我们可以得知,如果想要节税只能通过减少税基或者是降低税率来实现。但如果要将税率降低那似乎是很难实现的,那么对于个人而言,只有将个人应交纳税额的税基减少这么一个办法。

二、寿险的基本概念

在人寿保险中,个人人寿养老保险对于个人理财而言有着极其巨大的吸引力。人寿养老保险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商业养老保险,以老年人从寿险公司取得一定金额的养老金作为主要目的的人身保险,以解决被保险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所获得经济生活保障为主要目的。养老保险中的预定利率,一旦经过投保确定,则终身固定下来,以确保受益人的未来收益。分红型的养老保险,除了固定收益以外,还可以通过资金运用收益中获得其他的分红收益。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购买人寿保险对于个人理财而言有着许许多多的好处,接下来将重点解释一下如何确定寿险保额的三种方法:

(一)所得的倍数法

这种计算法即允许在基本资料(收入、年龄)极低的情况下,通过推算得出与应有的保险金额相对应的年龄以及保额对照表,原来是台湾地区的寿险公司核保人员审核“被保险人的保额与其收入之间的比例”的一种依据,所以,又可以将其称作“核保参数指数法”。

(二)人身的价值法

所谓人身价值即一个人预期收益总数的现值,计算“人身价值”,必须严格实行三个步骤:

1.估算出在未来期间内个人每年的收入超过自身家庭维持生活所需的费用的部分。

2.估算出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未来收益结束的收益总年数。

3.选择确定预定利率,再通过预定利率计算出折现的因子。公式:人身价值=每年预期收益*收益年数的折现因子。

(三)财务的需求法

从一般的角度来讲,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财务需求具体可以分为五个大的方面:子女的教育基金、家庭的生活资金、住宅的基金、退休的需求和最后的丧葬所需费用。唯有在做好财务需求分析之后,才可以究其需求金额和其所处的生涯阶段,通过缜密完善的保险计划的设计,以保证个人以及家庭的财务的安全。

三、人寿保险如何规划

我们应该怎样对寿险做出正确的规划呢?想要从事寿险规划必须严格遵照相应的原则以及步骤。

(一)个人人寿保险规划的原则

通过风险管理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个人购买保险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给自己以及家庭的安全与稳定,把未知的重大风险事故转给保险公司,在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可以得到保险金,并获得充分的损失融资与经济保障。在购买寿险的时候,往往要坚持两个重要原则:

1.风险转移原则。

转移风险是保险最基本的职能,国务院第23号文件(保险业发展的“国十条”)就曾明确指出,要突出保险的保障。因此,每一个投保人购买保险的最根本的目的即为了转移风险,万一发生了保险事故便可以从保险公司哪里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所以,投保人在投保之前都要全面且系统的分析自身以及家庭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明确哪些风险是能够回避、抑制或者预防的;哪些是可以留下的;哪些是可以通过非保险的方式转移的;哪些又是需要经过保险的方式进行转移的。仔细分析才能够选择合适的保险险种。

2.量力而行原则。

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保险也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形式,投保人想要获得保障就必须支付一定的保费,投保的险种种类越多,保险的金额就越高,其期限也是越长,所需要支付的保费也就水涨船高。所以,在投保的时候必须认真考虑自身以及家庭的经济实力,努力做到在一定的保费支出情况下得到最大保障,又或是在保费支出最低的时候获得可接受的保障,防止保险的过度以及不足。

(二)个人人寿保险规划的步骤

1.明确目的。

明确所投保险是寿险规划的第一步。对于寿险来说,保险标的是投保人的身体以及生命。投保人在为自己或者家人投保时,必须认真考虑以下几个因素:①合适性,投保人在为自己及家人投保时,应认真考虑其所需要保障的范围;②经济负担能力,个人人寿保险一般而言是一种具备储蓄功能的长期性产品,具备投资的性质,需要每年都按时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费,投保人需要明确每年都能够有足额收入并用来支付所需的保费;③选择性,保险市场的保险品种以及产品非常繁多,所以投保人需要按照家庭的实际需要和经济购买力来决定购买适合的险种。

2.产品合适。

生活中,各式各样的风险无处不在,而同一种保险标的也对应着多种风险。所以,在明确了保险需求以及保险标的以后,应该认真考虑需要投保什么险种。每个人都面临着意外风险、疾病风险、死亡风险等多种风险,那么我们就必须按照这些风险所选择相对应的险种。投保人通过综合分析考虑各方面风险和这些风险将会产生的损失,以及个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经济的承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最后选择合适的投保产品。在确定保险产品时,还必须注意对险种进行合理的组合搭配。在购买主险时,购买与之相应的附加险,像附加意外伤害等这些,这样便可使保障更加全面,且保费不会过高。

3.明确保金与期限。

在确定下来保险产品的种类之后,便要确定保金以及保险期限。保金即保险金额,是当保险事故发生之时,保险公司所赔付的最高偿还金额。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从保险的角度上来讲我们通过性别、配偶情况、收入支出水平、年龄状况、受抚养人的个数与年龄等这些一并作为人寿保险金额所需参考的依据。明确保险期限,这是因为投保人预期缴纳保费的多少与频率,同个人未来的预期收入密切相关。对人寿保险而言,保险的期限一般比较长,有些甚至有10年20年或者更久。当个人以及家庭制定保险计划时,需要将长短期险种综合起来一并考虑。

4.选择合适的公司。

不同于一般商品,购买保险是先交费,且只有当保险事故在受保期间内发生保险公司才会支付保险金。投保人在缴纳保费后,能否如期实现保险保障是取决于保险期间保险公司是否有充足的偿付能力和是否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力。因而,正确选择适合的保险公司非常重要。

人寿保险论文篇3

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1000,1),B是50%可能性赢2000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2000,0.5)。你会选择哪一个呢?超过80%的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元(-1000,1),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2000,0.5)。结果,超过70%的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上面两个问题,你会发现他们是完全一样的。假定你现在先赢了2000元,那么肯定赢1000元,也就是从赢来的2000元钱中肯定损失1000元;50%赢2000元也就是有50%的可能性不损失钱;50%什么也拿不到就相当于50%的可能性损失2000元。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

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喜欢躲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时,却又倾向于冒险了。这是卡尼曼[2](Kahneman)与特沃斯基(Tversky)的“前景理论”[3]的重要观点。理性使我们规避风险,非理性又让我们有风险偏好。

在人寿保险行为中人们有同样的非理。纯粹保障型产品没有储蓄型产品受欢迎。保险是一种损失性风险,这是由保险基本原理——损失补偿——决定的。用“前景理论”的实验描述人寿保险就是两种选择保险A有50%[4]可能死亡损失生命和1000元(保费)获得2000元(保险金),50%生存但损失1000元(保费),不保险B有50%可能死亡损失生命,50%生存而没有损失。如果把保险金当成对生命损失的补偿,那么A是(-1000,1),B是(-2000,0.5)。大部分人选择不保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所以人们的非理性拒绝保险——风险规避——而寻求风险。

二.非理性人寿保险产品

显然,保险公司不会有上述的损失概率达到50%的产品。保险人经营的风险发生的概率一般不高。这是保险产品的经济可行性要求。理性上讲,保险的目的是风险转移与损失分担。只有纯保障性产品才是被保险人最理性的保险选择。由于人们面对损失的非理性,纯保障性保险产品往往不被市场接受。人寿保险市场主要是具有储蓄[5]功能的产品。长期死亡险和短期意外险占总保费比例不到十分之一,加上健康险也不到五分之一。

2002年全国人身保险保费2275亿,其中人身意外伤害险保费79亿,健康险保费122亿,寿险保费2074亿[6]。占人身险保费91%以上的寿险保费中属于纯保障责任的保费不到10%。大量的还本性的两全险和养老金险,客户可以反还保费同时又得到了保险保障。其实是用客户保费的利息充当了保险保障的保费。这种利息收入对客户不敏感。这就是芝加哥大学萨勒(Thaler)教授所提出的“心理账户”的概念。

钱就是钱。同样是100元,是工资挣来的,还是赢来的,或者路上拣来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应该是一样的。可是事实却不然。一般来说,你会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存起来舍不得花,而如果是一笔意外之财,可能很快就花掉了。

这证明了人是有限理性的另一个方面:钱并不具备完全的替代性,虽说同样是100元,但在消费者的脑袋里,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今天晚上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你把最近买的价值200元的电话卡弄丢了。你是否还会去听这场音乐会?实验表明,大部分的回答者仍旧会去听。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假设你昨天花了200元钱买了一张今天晚上的音乐会票子。在你马上要出发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票子弄丢了。如果你想要听音乐会,就必须再花200元钱买张票,你是否还会去听?结果却是,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可仔细想一想,上面这两个回答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不管丢掉的是电话卡还是音乐会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没有道理丢了电话卡后仍旧去听音乐会,而丢失了票子之后就不去听了。原因就在于,在人们的脑海中,把电话卡和音乐会票归到了不同的账户中,所以丢失了电话卡不会影响音乐会所在账户的预算和支出,大部分人仍旧选择去听音乐会。但是丢了的音乐会票和后来需要再买的票子都被归入同一个账户,所以看上去就好像要花400元听一场音乐会了。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同样的,保险客户对所交保费与保费的利息建立了不同的帐户,保费是自己付出的而利息是获得的“意外”之财。显然,保险客户更看重保费。

这种保险市场的选择正好映证了“前景理论”的结论。面对客户的非理性选择,保险人要有针对性的非理性产品。

三.非理性寿险营销

面对人们的非理性决策,在寿险营销中必须抓住客户心理,理性地进行非理性营销。

1让计划书看起来很美

卡尼曼在做诺贝尔演讲时,特地谈到了一位华人学者的研究成果,他就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行为科学中心主任奚恺元教授[7]。

来看一个奚教授于1998年发表的冰淇淋实验。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

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66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

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

在为客户设计保险计划时,可以附加风险很低的保障责任。客户花相对主险保费很少钱获得很高保障(保额)。这让客户看起来很美的计划书必容易让客户满意。

2突出客户获得

“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在寿险营销中通过适当的话术突出客户获得的快乐,弱化损失的痛苦。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

健康险中有一种住院津贴的责任,相对补偿性的医疗报销责任,住院津贴是很受欢迎的产品[8]。被保人觉得报销性责任没有给他带来额外“收获”,而津贴却有“收获”。

再来看一个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A方案,可以救200人;采用B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A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A方案会使400人死亡,而B方案有1/3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人等于死亡400人;1/3可能救活600人等于1/3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表述方式上将得与失参照点平移以“获得”为中心。例如损失20元保费,获得200020元保额(保额加反还保费[9]),表述成(净)获得200000元。

3改变客户的参照系

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参照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

比如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万,50%的可能盈利100万。这时候,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而反之,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

在制订保险计划时,有两种方法可以改变参照系。一种是将保费损失隐含必要消费中或相对必要消费不明显。例如,航空意外险保费相对机票价格不是损失。同样,可以有列车旅客意外险、汽车旅客意外险等,只要保费不超过车票价格的5%,人们是不敏感的。另一种是提高客户对现有生活的优越感,进而产生保持这种生活持久下去的愿望,从而厌恶风险增加保险需求。

4帮助客户完美

再来看一个奚教授做的餐具的实验。比方说现在有一家家具店正在清仓大甩卖,你看到一套餐具,有8个菜碟、8个汤碗和8个点心碟,共24件,每件都是完好无损的,那么你愿意支付多少钱买这套餐具呢?如果你看到另外一套餐具有40件,其中24件和刚刚提到的完全相同,而且完好无损,另外这套餐具中还有8个杯子和8个茶托,其中2个杯子和7个茶托都已经破损了。你又愿意为这套餐具付多少钱呢?结果表明,在只知道其中一套餐具的情况下,人们愿意为第一套餐具支付33美元,却只愿意为第二套餐具支付24美元。

这里显示了人们追求完美的心理。“完整性”本身是一种美。一套餐具件数再多,破了几个就不美了。如果客户已经买保险了或是老客户,我们可以指出他保险计划存在“缺陷”,需要新的保险保障来完善。象补充医疗是对社保医疗的完善,补充养老是对社保养老的完善。人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保障。“完整性”是我们拓展保险市场的金钥匙。

5调整客户“心理帐户”

人们分别为不同来路的钱建立了两个不同的账户,挣来的钱和意外之财是不一样的。同样,也为不同的消费建立“心理帐户”。有些消费帐户预算总是会比较充裕而稳定,有些帐户波动性大而成为临时和备用帐户。如果说服客户动用临时帐户进行保险计划相对比较容易。在客户收入帐户与消费帐户之间有些关系紧密几乎是同一个帐户,有些比较随意,有一个分配过程。往往固定收入用于固定消费联系非常紧密,只有有盈余时才分配到非固定消费和投资帐户。

我们不要将保险计划固定到消费帐户。针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让投资帐户贫乏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消费帐户,让投资帐户充足的客户把保险列入投资帐户。有些收入帐户的“意外”收入需要时间分配到消费和投资帐户。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客户参与保险计划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小数法则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概率论中贝叶斯定理的大数法则告诉我们,一个理性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往往只是重视了条件概率,而忽视了先验概率。卡尼曼与特韦尔斯基提出了他们称之为“小数法则”的许多例子,即人们通常会根据自己已知的少数例子来作推测。我们都知道,概率论中存在“大数定理”,指的是当分析样本接近于总体时,样本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接近于总体概率。而“小数法则偏差”是指人们将小样本中某事件的概率分布看成是总体分布。人们在根据现有信息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时似乎不关心样本的大小,也就是与“样本无关”。例如,投掷6次硬币如果出现4次正面2次背面,人们会将这个结果“推论”到投掷1000次的情况,因而高估出现正面的概率。这也说明人们往往会过于简单地将对不确定事件条件下的判断建立在少量信息的基础上。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如果发现邻居被人偷盗,会加强自己家的防盗系统,安装防盗门和防盗网等。其实,从社会总体上看,入屋盗窃发生的概率与邻居家被盗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往往从身边发生的小数有时是偶然事件去推理,判断。这正是与大数法则相对的小数法则。如果保险人从大数法则出发判断损失概率是理性的,那么个人从个别事件推理出的损失风险是非理性的。

保险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用专题节目、专栏[10]形式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加深读者对各种危险的印象,触发客户非理性联想,提高公众投保意识。

7悲剧的感染力

假设这个小岛上有1000户居民,90%居民的房屋都被台风摧毁了。如果你是联合国的官员,你以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但假如这个岛上有18000户居民,其中有10%居民的房子被摧毁了(你不知道前面一种情况),你又认为联合国应该支援多少钱呢?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后面一种情况下的损失显然更大。可实验的结果显示,人们觉得在前面一种情况下,联合国需要支援1500万美元,但在后面一种情况下,人们觉得联合国只需要支援1000万美元。

90%的破坏性产生的悲剧色彩给人们以震撼。这正是航空意外险在没有推销的情况下购买比例超过80%的原因之一。因为航空事故的死亡率几乎是100%。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加深了人们对航空事故印象,提高了对航空危险的厌恶程度。同样的原因,保险人通过各种媒体广泛报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事故、灾难事件时,要选择更惨烈、悲剧色彩更浓的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跟踪报道。

四.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人们最终追求的是幸福,而不是金钱。这是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人们在追求金钱时,往往异化了。金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举个例子,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GDP翻了几番,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因为,从“效用最大化”出发,对人本身最大的效用不是财富,而是幸福本身。

我们不能一味地用金钱来衡量客户的得失。安全感的满足、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时尚的追求等是一份保险计划给人们心理上幸福感。所以在引导客户的享受保险的诸多幸福与快乐前提是保险的交费计划要确实可行,不至于成为生活的负担。只有这样客户才能体验纯粹的幸福与满足。

通过完善的客户服务,保险人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使客户产生归属感。

五.结语

大多数人的行为作为个体不是非理性的,人们不会断然地去冒险、也不会不加考虑地去买保险。我们总是会遵循某种可以使我们有预见地或系统考虑问题的方式来进行决策,只不过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型。绝对的理性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占有足够信息,二是具有完备逻辑。这两个条件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是无法真正满足,何况在比较紧急时还有一个时效性问题,即运用逻辑尽可能快。所以人们非理性是绝对的。保险产品的特点和人们需求隐性化决定了人们非理性地拒绝保险。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要针对人们的非理性进行产品设计和保险营销。[1]创立博弈论的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教授用个人收入的效用曲线解释了理性经济人也有风险偏好的情况。

[2]卡尼曼因为对非理性经济行为的研究,建立了“前景理论”而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3]概括来说,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4]生命表显示60岁的人在20年间的死亡率超过50%。

[5]这里不指因平准保费必然产生的储蓄。

[6]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统计资料。

[7]奚教授用心理学来研究经济学、市场学、决策学等学科的问题,是这个领域的主要学者之一。

[8]保险人往往将医疗津贴产品作为附加险来促主险销售。

[9]建议保障产品增加反还保费。

人寿保险论文篇4

【关键词】寿险 区域划分 因子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寿险市场,其增长规模和速度都远远超过了非寿险市场,市场份额在近年来高达7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对而言,由于我国寿险业起步晚,发展基础薄弱,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还存在许多问题,尤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为甚。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寿险市场的持续均衡发展,事关国民经济的发展大局。因而,研究我国区域寿险业的发展现状和差异,并对寿险区域进行重新划分,对促进区域寿险协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统保险区域的划分多以传统经济区划成果作为划分依据,张伟[1](2005)、徐哲[2]、冯矗2005)、黄薇[3](2006)以及孙秀清[4](2007)等的研究结果都证明,参照区域经济理论对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结果,可将我国保险区域也等同划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当然,亦有部分学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何绍慰[5](2007)综合考虑寿险市场资源禀赋、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对我国寿险区域进行了划分研究。刘平[6](2008)则从主体竞争格局与区域发展态势的角度出发,将我国寿险区域划分为六大典型区域,并对各典型区域的寿险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然而,正如苏恒轩[7](2010)指出,传统区域划分在研究方法和指标选取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研究方法多以多元线性回归为主,仅能反映影响保险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因素与保险发展水平之间的线性关系,而无法解释各因素间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归纳它们个体甚至总体对于保险发展水平作用程度;在指标选取上,传统保险区域的划分或选用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进行研究(张伟[8]、郭金龙、张许颖等,2005),或仅从需求的角度进行研究(肖志光[9],2006),或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楚天骄[10],2002),指标选取不全面。由此,本文以区域寿险综合发展实力作为区域寿险的划分依据,通过对寿险发展的全面衡量,从而对我国寿险区域进行重新划分。

二、衡量区域寿险综合发展实力的指标的理论分析

本文以区域寿险综合发展实力作为我国寿险区域的划分依据,区域寿险综合发展实力综合考虑了区域寿险发展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区域寿险的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来考虑衡量区域寿险综合实力的指标的选取。

(一)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即寿险业得以生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包括了影响寿险的需求因素和供给因素,是寿险业得以生存的前提,又是衡量寿险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本文从区域主体、区域金融、区域寿险主体这三方面来考虑区域寿险发展基础的衡量指标。

区域主体方面,区域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差异,客观上决定了区域寿险的差异,其对寿险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区域寿险需求方面,结合经典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理论,综合考虑区域人口、寿险支付能力、社会保障水平、观念等因素,选取总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儿童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受教育水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农村居民消费水平、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城市化率、社会保障水平作为衡量指标。

区域金融方面,寿险业作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直接影响了寿险业的发展,金融市场越发达,人们从事金融活动就越便利,寿险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就越顺畅,因此,区域金融发达程度综合体现了区域寿险的需求和供给,是影响区域寿险发展基础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选取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作为衡量指标。

区域寿险主体方面,主要体现在区域寿险供给能力中,本文选取寿险公司数量和市场集中度作为衡量指标。

(二)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是寿险发展的基础和源泉。从世界寿险业发展的历程来看,一国寿险市场的规模主要依赖于该国的经济规模。从地域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则成为区域寿险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总量衡量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区域金融业生产总值和区域寿险保费收入则是衡量区域金融和区域寿险发展水平的指标,由此本文选取GDP、金融业生产总值和保费收入来衡量区域寿险的发展水平。

(三)发展潜力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是影响区域寿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故本文以GDP增长率、金融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保费收入增长率来衡量区域寿险的发展潜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在既兼顾统计资料查找的可能性,又不违背经济理论原则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以下指标来衡量区域寿险的综合实力:X1(总人口)、X2(平均预期寿命)、X3(儿童抚养比)、X4(老人抚养比)、X5(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X6(城市化率)、X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8(农民人均纯收入)、X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X1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X11(农村居民消费水平)、X1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X13(社会保障水平)、X1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X15(寿险公司数量)、X16(市场集中度)、X17(金融业生产总值)、X18(金融业生产总值增长率)、X19(GDP)、X20(保费收入)、X21(GDP增长率)、X22(保费收入增长率)。

三、我国寿险区域划分的实证分析

因子分析作为一种降维技术,它从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实测变量表达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因子的线性组合。本文采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12年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数据处理使用spss19.0。为确保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需对其做KMO检验和Bartlett检验,结果KMO的值为0.784,大于0.7,Bartlett统计量的Sig.为0.000,小于0.05,结果表明文中所选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根据特征根值大于1,提取4个公因子,分别记为F1、F2、F3和F4,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54.750%、16.465%、9.009%和6.658%,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881%,认为4个公因子解释了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应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得到经旋转的因子载荷矩阵。发现F1在X2、X5、X6、X7、X8、X11、X12和X15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F1主要是区域寿险的供需因子,F2在X1、X9、X10、X14、X19和X20上有较大的载荷,因此F2主要反映了区域寿险的发展水平,F3在X21上有较大的载荷,则F3主要反映了区域经济增长潜力,F4在X22上有较大的载荷,则F4是区域寿险发展潜力因子。用回归法计算出因子得分矩阵,建立各个因子的排序模型如下:

F1=-0.121*X1+0.101*X2-0.116*X3+0.025*X4+0.162*X5 +0.146*X6+0.118*X7+0.134*X8-0.027*X9-0.027*X10+0.139* X11+0.113*X12-0.067*X13-0.033*X14+0.063*X15-0.058*X16 +0.028*X17-0.012*X18-0.054*X19-0.019*X20+0.008*X21+ 0.036*X22

F2=0.183*X1-0.029*X2+0.061*X3-0.014*X4-0.100*X5- 0.068*X6-0.014*X7-0.037*X8+0.148*X9+0.148*X10-0.045* X11-0.009*X12+0.116*X13+0.153*X14+0.040*X15-0.029*X16 +0.099*X17+0.010*X18+0.158*X19+0.133*X20-0.088*X21- 0.021*X22

F3=0.113*X1+0.166*X2-0.150*X3+0.387*X4-0.038*X5+ 0.025*X6-0.075*X7-0.024*X8-0.157*X9-0.175*X10-0.035* X11-0.088*X12+0.196*X13-0.053*X14+0.097*X15-0.133*X16 -0.114*X17+0.189*X18+0.018*X19-0.002*X20+0.348*X21- 0.075*X22

F4=0.021*X1+0.030*X2+0.154*X3-0.008*X4+0.010*X5- 0.018*X6+0.051*X7+0.054*X8-0.033*X9-0.042*X10+0.044* X11-0.039*X12-0.170*X13-0.012*X14+0.077*X15+0.008*X16 +0.032*X17+0.530*X18+0.036*X19+0.075*X20+0.130*X21+ 0.519*X22

求得各个因子的得分,再由各因子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求得总得分模型,即:

F=37.777*F1+32.921*F2+9.023*F3+7.16*F4

求得各省、市、自治区的总得分,排名如下(表1):

表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寿险综合实力得分排名(2012年)

由结果可知,区域寿险供需因子和发展水平因子是衡量区域寿险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和区域寿险发展潜力因子则次之。区域寿险供需因子和发展水平因子之和较大的地区,其寿险综合实力较高,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和区域寿险发展潜力因子对寿险综合实力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对寿险综合实力得分F引入省份变量,进行Q型分层聚类,选用最远距离法展开聚类分析,分类数从3类到8类逐步展开,最后得到寿险区域划分聚类结果(表2):

表2 我国区域寿险划分结果

由此可知,我国寿险区域可划分为四类,第一类地区为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和山东,这类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总体素质较高,投保意识强,体现在其区域寿险供需因子和发展水平因子较高,此类地区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寿险综合实力,并辐射带动其他地区的寿险发展。第二类地区为天津、辽宁、四川、河南和福建,这类地区与一类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但其寿险综合实力得分为正值,均处于中上水平,且其寿险发展潜力因子较高,尤其是河南,人口较多,经济总量大,应当充分利用此类地区的寿险潜在发展能力。第三类地区较多,为湖北、河北、重庆、湖南、江西、黑龙江、安徽、山西、陕西、内蒙古、广西、吉林和海南,这类地区除湖北、河北外,其余地区综合实力得分均为负值,说明此类地区寿险发展相对落后,且大多经济文化落后,需首先注重经济文化建设,才能为寿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最后一类地区是宁夏、云南、甘肃、新疆、贵州、青海和,这类地区均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寿险发展基础薄弱,且其寿险发展潜力亦不高,故对于此类地区适当的政策支持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区域寿险综合发展实力的衡量,对我国寿险区域进行了重新划分。结果发现与传统寿险区域划分不同,区域寿险的差异不仅与经济发展有关,亦与区域寿险的供需、发展潜力等因素有关。其中,区域寿险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是影响区域寿险综合实力的主要因素,而区域寿险发展潜力次之。应从具有寿险特色的区域寿险发展基础出发,不断刺激需求、加强供给,综合考虑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根据不同地区寿险发展与寿险经济协调度的差距,结合区域寿险发展潜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区域寿险发展策略,以促进区域寿险持续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郭金龙,张许颖等.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7):108-117.

[2]徐哲,冯.中国保险市场区域发展不均衡性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3):17-20.

[3]黄薇.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值得重视[J].财经科学,2006,(3):111-116.

[4]孙秀清.中国区域保险差别及其效应分析[J].山东经济,2007,(5):69-72.

[5]何绍慰.中国区域性寿险市场比较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7,22(1):54-56.

[6]刘平.中国寿险市场区域非均衡化发展的研究[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5):73-78.

[7]苏恒轩.中国寿险业区域划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3(6):892-897.

[8]郭金龙.实施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区域保险发展策略[N].金融时报,2011-12-19(9).

[9]肖志光.论保险市场区域均衡发展[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6,(5):12-17.

人寿保险论文篇5

1940年7月1日,张似旭受到政府通缉。1940年7月19日下午,张似旭在上海公共租界内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德商起士林餐厅二楼喝咖啡时被极司非尔路76号特务从背后开枪打死。7月23日,在贝当路(今衡山路)上海国际礼拜堂举行追思礼拜,有中外人士600余人参加,安葬于上海虹桥公墓。

旧中国的保险业“布道者”

1932年9月,张似旭倡议发起组建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得到华安合群保寿、中国、友邦、泰山、四海、宁绍人寿、先施人寿等经营寿险保险公司的积极响应支持。在成立大会上,七家创始成员的保险公司代表一致推举张似旭担任社长。聘用郭佩弦、陈克勤、欧阳婉、沈雷春为编辑。

在他的主持下,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在保险学术和保险实务研究及宣传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创性地组织了一系列有益于发展寿险事业的活动。

主要有:举办寿险演讲会。如组织专家分赴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等院校讲台讲演寿险学理,以激发大学生研究寿险的兴趣,引领消费时尚;配合大学增设寿险科目,如沪江大学、大夏大学等都开设寿险课程,由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派员担任教授;创办函授学校。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附设有人寿保险函授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由专门学者编写寿险讲义,分送给学员进行自修,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时,通过函询讨论解答,鼓励有志于保险事业者自学寿险知识,藉以培养寿险专门人才;译著新书,并组织印刷保险学术出版物。

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定期出版《寿险季刊》、《寿险界》等刊物,编辑出版发行了《人寿保险社会学》、《人寿保险经济学》、《人寿保险招徕学》、《人寿保险推广方法》、《人寿保险概论》、《寿险嘉言集》等6本专著,协助太平保险公司出版发行《保险界》,协助宁绍人寿保险公司出版发行《人寿》等刊物。还在当时各大报刊上开辟定期保险专栏,如:《申报》的《人寿保险专刊》,《新闻夜报》的《保险周刊》,《晨报》的《寿险特刊》,《大美晚报》的《寿险专刊》等。

为普及保险的相关知识,传播保险文化,张似旭相继在《时事新报》、《中华日报》、《寿险季刊》、《寿险界》、《银行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据不完全统计,散见于其中的就有《人寿保险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人寿保险与慈善事业》、《节俭与国家前途》强调寿险与储蓄的关系、《生命的经济价值》、《人寿保险与家庭之稳固》、《人寿保险与国家的财源》、《投保人应有的认识》、《人寿保险与人类生命的价值》、《外商在华经营人寿保险事业之概况》等十余篇。他主张要“多设寿险公司,发展寿险事业,聚集全国人民的零星游资,奖励国民的节俭,蔚为国家的富源,国家的宝藏。还以用之于国家的事业,谋人民的福利。”

在张似旭及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的积极倡导和影响下,国人的寿险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观,渐渐深入人心,一度扭转了中国学术理论界对保险学术研究不够重视,保险专业书刊不多,以及社会民众漠视保险的状况。

1938年上半年,中共上海地下党根据上级的指示,仿照“银联”的形式,秘密发起筹组“上海市保险业业余联谊会”,团结保险职工开展救亡图存的群众运动,得到张似旭的积极响应和支持。由于张似旭在保险业界的崇高声望,“保联”成立时被聘为理事会的名誉理事,在征求会员和筹募经费活动中,他还担任了征求会员委员会的名誉总队长。

首倡中国保险年鉴

解放前造成中国保险业落后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保险业界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调查统计工作,各保险公司的历年营业状况,没有准确的统计资料可资借鉴,因而保险公司各自为政,在业务上盲目竞争,业务水平停滞不前,其结果是大多数民族保险公司朝兴夕废,很难长久。张似旭认为,不建立保险统计工作不足以振兴民族保险业,不依靠科学管理不能够与外商保险公司相抗衡而挽回利权。有鉴于此,张似旭乃有搜集保险业务材料编制年鉴的创议,得到业界有识之士的赞成附和。1934年7月,张似旭以“阐扬保险学理与集业务材料”为宗旨,指定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的年轻编辑沈雷春主持编辑年鉴事宜,并在各方面鼎力支持,勤于指导,初稿出来后为之作序勉励,促成壮举。

经半年的艰辛努力,1935年3月,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保险年鉴在1935年《保险年鉴》问世,由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出版发行,开创了中国保险发展史的先河。张似旭在序言中客观评价云:“虽不能尽善尽美,然在我国保险业中,尚属不可多得之参考材料。盖保险与国民之关系已日益深切,保险年鉴之披露,实足以增进国民对于保险业之了解与信赖。”

1935年《保险年鉴》全书共分四篇,上篇为保险概论,中篇介绍了世界各国保险概况,下篇为中国保险业概况,附篇刊载保险法规条款、保险契约、保险同业公会章程、保险公司章程以及保险书刊论著等内容。全书较完备地汇辑了中外保险公司的业务纪实,对全国中外保险公司的设立、注册年月、年限、资本、董事、监察、总分公司所在地及职员姓名,处所在地及人姓名,资产负债、损益状况等,均有详实记载。这种规模宏大的系统史籍,概览了当时中外保险业的全貌,不仅在当时被誉为“保险界的向导、被保险人的顾问和研究保险学者的津梁”,而且为业界后继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编制出版保险年鉴的创举,既可系统总结行业成败经验,为业界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科学借鉴,是必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工具书,同时也可着眼于未来,为社会各界了解保险提供一面“窗口”,可以借机弘扬先进的行业文化,重塑良好行业形象,是赢得公众信赖与支持所不可或缺的。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正如上海保险同业公会主席胡咏骐所指出的那样:“保险事业在国内之历史,既尚肤浅,一般经验自属缺乏,以致不知不觉间,难免有盲人瞎马、夜半深池之憾!惟商战无异兵战,我人营业如欲驾乎洋商而上之,则须熟练保险业务之状况,取人之长,弃己之短,所谓知己知彼,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以是目前最重要之工作,厥惟编制各种统计及设计之工作。”“今日之研究保险事业者,辄以难得正确之材料及统计数字为苦。故欲保险事业之发达,而不以搜集材料编制统计为务,实等于缘木求鱼耳。”

在沈雷春、曹鹏等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保险年鉴》自1935年至1938年,先后出版4册。这是中国保险史上值得浓墨重笔大书特书的一笔。

抗日救国不分战场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接管设在公共租界里的的新闻检查所,宣布所有的中国报纸都得接受检查,上海沦为“孤岛”。《大美晚报》是美商在华创办的报纸,同时出中英文两种版本。因为注册在美国,成为不接受日军新闻检查的两家中文报纸之一,实际上成为宣传抗战的重要论坛。张似旭作为中文版发行人和出版公司经理,为了扩大受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宣传抗日,同年12月1日,《大美日报》社又发刊中文《大美晚报晨刊》,一日两刊,“迅捷敏快”地揭露日本的侵略暴行,积极报道抗日救亡活动,给予民众以抗日的信心和勇气(《大美晚报》登载的关于日军杀人比赛的报道至今还收藏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1938年,为扩大影响,他又创办《大美画报》,邀请原《良友画报》创办人伍联德和赵家璧担任主编,图文并茂,直观报道抗日战争,宣传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大美晚报》的抗日立场使日军、汉奸如芒刺在背,怀忿于心。

1939年夏,到上海后开展了所谓“和平运动”,他的卖国投敌的活动,受到上海舆论界的一致谴责,其中以《大美晚报》尤为突出。像正在展播的红色谍战剧《旗袍》剧情一样,“76号”奉日本主子之命,先派人去疏通收买,报纸却骂得更凶。丁默与李士群一看软的不行,改用硬的,便令吴世宝派人去打砸《大美晚报》报馆,企图“杀”一儆百,压制舆论。偏偏又错打了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上的《中美日报》馆,而《大美晚报》则骂之依然。“76号”特务曾先后两次冲砸《大美晚报》馆,炸毁报馆排字房及打死打伤排字工人各1人。为了防备日伪特务的武装袭击,报馆加强了防卫措施。大门装上铁门,门首堆了沙袋,在各层楼梯入口处也都装上铁闩,来访客人必先填单,由被访者同意后,才引入会客室会晤。

经此磨难,张似旭仍坚持真理,不改初衷,在《大美晚报》上更加严厉地揭露谴责日伪丑行,“76号”于是把对付报馆的办法,改为对人,先后寄子弹两粒给张似旭相威胁,但张似旭并未在恐吓下退缩,而是义正辞严地在报上正面答复,断然拒绝。

1940年7月1日,傀儡政府对上海83名抗日爱国人士的通缉令,张似旭名列“通缉令”之中,亲友和同事们一再劝他迅速离沪暂避,他却不以为然,“转以同人之安危为念,而不欲独善其身”,照常坚守岗位,表现出凛然的爱国正气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知道76号不会轻易放过他,原来喜欢步行上班的他改乘了汽车。每天自己驾驶着小汽车上、下班,又特地向工部局警务处雇请保镖一名以防万一。后来,为万全之计,索性搬到报社去住。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倒也相安无事,他也渐渐放松了戒备。就在他刚刚辞退保镖不久,即于1940年7月19日下午遇刺。当时报刊对遇刺经过作了深入报道:张似旭公毕驱车至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72号)起士林咖啡馆,迳上二楼拣了临窗座位悠然小憩,边喝咖啡,边阅《大美晚报》,大约4:30左右,突有暴徒两人急步登楼,一言不发拔出手枪猛射,张似旭身中五弹倒地,血流涓涓默然捐躯殉难,血案传出,震惊“孤岛”。

人寿保险论文篇6

关键词:长寿风险;死亡率;金融产品;保险体系

中图分类号:F840.6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1日

一、我国长寿风险管理背景及意义

(一)我国长寿风险管理背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对于健康关注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平均寿命正在不断地延长。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详细汇总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据科学家预测,到2050年人类寿命至少能延长20年,百岁寿星将不再稀罕。人们寿命的延长无疑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但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容小觑。未来实际寿命的增长将会增加个人和社会养老计划的支出,甚至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可能导致人们的老年生活出现财务不支、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已经出现长寿风险的问题。

长寿风险是指个人或总体人群未来的平均实际寿命高于预期寿命产生的风险。可以从个体和整体两个层面来定义长寿风险:个体长寿风险是指个人在其生存年限内的花费超过了自身积累的财富,此类风险可通过相关养老保险进行管理;总体人寿风险成为聚合长寿风险,是指一个群体的平均生存年限超过了预期的年限,该风险是无法根据大数法则进行分散的系统风险,无论是人寿保险公司的年金业务、企业的养老计划,还是政府的社会养老保险计划,均承担着聚合长寿风险。如无明确说明,下文提到的长寿风都是指聚合长寿风险。

目前,在我国社会保障体制发展还不够完善的环境下,人们对于商业保险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养老保险公司及寿险公司在产品定价问题上所采用的精算技术是根据过去的经验生命表计算的死亡率数据来测算未来的预期死亡率,从而以实现的现金流净值为0,依据不够科学、不够充分。由于人们未来寿命的延长,未来的实际死亡率低于预期死亡率,养老保险公司和寿险公司的未来偿付能力将面临不足的风险;再加上我国社保基金缺口比较大,而社保基金没有有效的保值增值方式,投资收益率较低,导致我国的社保基金呈缩水趋势。寻找新的社保基金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渠道以及对的投资方式来实现保值增值,来规避由于社保基金缩水和日益累积的长寿风险给政府带来的财务风险。

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已经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既然涉及到了老年人的社会问题,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产生影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已经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求来说,还是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国养老保险的主要问题包括保险制度对象范围比较小,广大人民的养老保险意识薄弱,养老金的积累和来源方式较为单一等。对于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稳步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外已经有了大量关于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以期能找到管理规避长寿风险的有效方法,但在我国国内对于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做出更深层次的研究。鉴于长寿风险问题日益严重,加大对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

(二)我国长寿风险管理目的及意义

1、提高长寿风险管理意识。通过对我国人口现状进行分析证实我国面临着严重的长寿风险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长寿风险管理的现状,介绍长寿风险的内涵及其影响,并详细介绍传统的长寿风险管理方法和新型的管理方法,评论出各自的优劣之处,从而来加深人们对长寿风险的认识,提高人们的长寿风险管理意识。

2、促进我国长寿风险管理完善及发展。通过我国对长寿风险管理相关资料的学习与论证,补全我国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的漏洞和缺失,进一步完善长寿风险的管理方式及方法,进而增强了它在我国的可实施性,并不断发展,为我国人口的养老问题提供更广阔的道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二、我国长寿风险现状

风险管理是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了对风险的量度、评估和应变策略。理想的风险管理,是一连串排好优先次序的过程,使当中可以引致最大损失及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优先处理,而相对风险较低的事情则押后处理。长寿风险管理是基于长寿风险的环境中把风险降到最低的管理过程,对于长寿风险管理的分析应包括识别风险、控制风险以及规避风险。以下对我国长寿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具体风险形式、长寿风险对我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我国长寿风险现状。我国面临着严重的长寿风险问题,并且已经走进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国家行列。目前,国外无论是实务界还是理论界早已经意识到了长寿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我国风险管理界和保险界对于长寿风险的认识还比较少,关于长寿风险的研究较少。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居民的传统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也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虽然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长寿风险从保险市场向资本市场进行转移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具有必要性,但是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于长寿风险认识不够,更缺乏对长寿风险证券化的认识。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并不完善,特别是债券市场由于多年来受到各方面的政策管制,发展较落后,国内存在的债券种类很少,长期性债券的发行量很小,通过长寿衍生债券的方式在我国进行长寿风险管理的方法难度较大,且不符合实际国情。

2、用保险市场来转移长寿风险的难度很大,过去的再保险市场还不发达。目前国内再保险市场中的再保险公司主要有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再保险有限公司三家中资和五家外资再保险公司的分公司,再保险市场中的再保险提供者数量过少,分保能力有限,并且由于受到过去垄断经营的影响,我国再保险业技术水平较低,管理粗放。我国有限的再保险市场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企业年金的再保险需求,并且通过再保险的方式来管理长寿风险只是将个体性的长寿风险转变成了聚合性长寿风险存在于再保险市场,聚合性长寿风险依然存在。通过再保险的方式来管理长寿风险成本较高,且再保险公司一般因为未来死亡率预测难度过大、长寿风险过高而不愿承保这类业务。

总而言之,国内外学者对于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还很欠缺,没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系统的理论研究,一般都只是提出了问题的所在,却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方案来解决。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为我国的长寿风险管理寻找出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且十分具有必要性。

(二)我国长寿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热化。人口老龄化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人口老龄化的形成有诸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死亡率的下降,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群中老龄人口占比不断上升。根据收支相等的原则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想通过提高养老保险缴费率来保持替代率即原有的养老金待遇不变,是很难实现的,这必然会导致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收不抵支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挽救养老保险的基金,政府就会对其进行长期的财政补贴,而这也必然会导致政府财政危机的出现。在经济发展缓慢,经济不稳定时,社会出现就业困难、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社会结构转型期间,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已经严重阻碍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运行。

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是造成人口老龄化和长寿风险的共同原因,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由于人们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养老保险制度调整的滞后则导致了长寿风险的形成。人口老龄化的推进也是长寿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于长寿风险管理的研究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我国长寿风险管理应对措施

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是造成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而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又是长寿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提高生育率,以“二胎政策”为例,能有效缓解中国所面临的长寿风险。

“四二一”的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将直接导致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减少,而社会机构养老又远远满足不了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的需要。生育率的下降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速,性别比例失衡,少子化严重等,“二胎政策”的实施能有效缓解这些问题。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不能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在养老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二胎政策”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给养老机制和长寿风险管理赢得了时间。当然,除了“二胎政策”以外,对于长寿风险管理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管理基本养老保险蕴含的长寿风险。作为长寿风险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可以采用发行长寿风险证券的方式对长寿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发行对象可以为资本市场或对长寿风险存在套期保值需求的相关利益方,如商业保险公司。另外,我国政府可以直接承担一定的长寿风险,如政府向基本养老保险进行的财政拨款就包含了这一因素。

(二)管理商业养老保险蕴含的长寿风险。我国的寿险公司可以采取的长寿风险管理办法有:一是积极发展中国的再保险市场,增加再保险市场中的再保险提供者数量,提高其分保能力,鼓励寿险公司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将部分长寿风险转移给国际性的再保险公司;二是推迟养老保险的购买日,例如推迟至退休日。其依据如下:养老保险的投保人的投保年龄越大,其预期余命的不确定性程度越低,长寿风险也越小,因此推迟养老保险的投保年龄是管理长寿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三是由于死亡险产品和年金险产品之间存在长寿风险的自发对冲,保险公司可以通过调整死亡险业务和年金险业务的比例并建立相应的监控指标对长寿风险进行套期保值;四是将有关长寿风险的业务进行处理,使其证券化,以规避风险。

(三)完善保险监管。中国的保险监管部门应重视长寿风险的影响,对相关精算法规加以修订,以规避长寿风险的不利影响。例如,在有关法定责任准备金提留的精算规定中,借鉴英国的CMIB1990和CMIB1999生命表中使用的死亡率缩减的因素模型给出预定死亡率的变动的计算依据,以反映不断改善的死亡状况;或在精算规定中给出死亡率预测的适用模型,用于法定责任准备金的计算,并为寿险公司的寿险产品定价提供参考。

(四)在长寿风险的转移和承担方面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蕴含的长寿风险为中国政府和保险公司所承担,由于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还未健全,如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尚在完善,企业年金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商业养老保险的份额还很小,我国政府应在法规的完善、长寿风险的衡量、长寿风险的转移方面承担主要责任,从机制建设和实际操作方面积极推动长寿风险向承担方的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铮,王希.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潇湘晨报,2012.8.10.

[2]陈秉正.长寿风险管理研究综述.清华大学,2011.4.21.

[3]孙慧娜.长寿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南开大学,2010.

[4]刘哲.论保险指数连结合约在我国的开发与应用.南开大学,2010.

[5]安平.基于动态死亡率预测的中国人口长寿风险管理研究.中央财经大学,2011.

[6]尹莎.运用Lee-Carter方法预测中国人口死亡率.湖南大学,2005.

[7]郭金龙.长寿风险管理研究综述.金融评论,2013.2.

[8]艾蔚.基于Lee-Carter模型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口研究.保险研究,2012.

[9]石廖平.个人寿险精算研究.天津大学,2002.12.1.

[10]蔡正高,王晓军.对长寿风险及其债券化的探讨[J].统计教育,2009.4.

[11]余伟强.长寿风险的证券化探索.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5.

[12]Richard,MacMinn,Patrick Brockett.David Blake.Longevity risk and capital markets.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14.3.

人寿保险论文篇7

关键词:保险需求;经济增长;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690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在保险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居民的消费习惯、风险意识及投资决策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居民的保险需求明显加强,中国也逐步成为全球保险消费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保险需求和经济增长并驾齐驱的同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损失补偿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功能,从而协调保险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评述

国外基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早。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保险公司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Lee[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表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Ward和Zurbrueg[3]通过考察OECD9个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对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国家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差异性。同时,部分学者单独研究了寿险需求或财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财产保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一问题,Outreville[4]通过考察55个发展中国家的横截面数据,研究了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和金融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产保险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基于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这一问题,Soo[5]通过相应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了寿险业的发展在经济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寿险业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Webb等[6]通过将银行、寿险和非寿险的发展加入修正的Solow模型,研究了银行、寿险以及非寿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银行和寿险业的发展作为外生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增长。同时,Outreville[7]专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寿险需求在金融部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寿险市场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即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寿险需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和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虽然以上研究基本表明寿险需求和财险需求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倾向于证明人寿保险对高收入国家较为重要,相比之下,财产保险则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8]。

中国关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晚。部分学者从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验证了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险业可以促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能够发挥储蓄和投资功能,以及可以促使大量的高、新、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9]。同时,吴定富[10]认为保险业通过它的社会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赵尚梅等[11]采用包含保险业和非保险业的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传导机制,证明了保险业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对非保险部门还存在着溢出效应。在验证出这一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这一作用进行了量化,任燕燕和徐晓艳[12]通过对中国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对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作用远大于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周海珍[13]运用Lucas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理论与实证检验后,量化得出目前保险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还比较有限。曾素芬[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结果发现该系数值位于01和02之间,贡献度有待于提升。国内学者同样针对寿险需求和财险需求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谢利人[15]运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则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庞楷[16]利用1994—2007年的国内数据将保险变量引入Solow模型后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财产保险深度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而人寿保险深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却不显著,并且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联合作用,以及整个保险业和银行业的联合作用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蔡华[17]运用两个理论模型分别论证了财产保险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分担机制,人寿保险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长期资本这两个方面,验证了保险制度直接与间接地提高了社会产量,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且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作用,并且人寿保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财产保险。

关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但是,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若仅以统一的全国水平来衡量,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同时,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截止到2011年的最新数据为样本,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分析了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其中包括1980—2011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保费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 2004—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除外)的人均GDP、人均寿险保费和人均非寿险保费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由 Eviews60 和 Stata100 软件完成。

2分位数回归[18]

Koenker和 Bassett提出分位数回归模型 (QRM),QRM 估计了协变量潜在的微小变化对条件分布中各种不同的分位数的影响。分位数回归使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作为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较为稳健。

假设条件分布的总体q分位数yq(x)是x的线性函数,表示为yq(x)=xiTβq,其中βq被称为“q分位数回归数”,其估计量β^q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得以实现:

在上式中,yi代表被解释变量,xi代表解释变量,q代表要估计的分位数值,q可以选择0—1之间的任意值,β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参数β随着分位数q的变化而变化。

3面板数据模型[19]

一般根据截距项向量α和系数向量β中各分量不同的限制要求,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种类型:

(1)混合回归模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各个体成员方程的截距项和系数向量均相同。对于该模型,将所有时间序列数据堆积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便可求得参数的一致有效估计。

(2)变截距模型(个体均值修正回归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假设在个体成员上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个体影响用截距项αi(i=1,2,…,N)的差别来说明,而系数向量均相同。

(3)变系数模型(无约束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假设个体成员既存在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既允许截距因个体影响的不同而变化,又允许系数向量因个体成员的结构不同而变化。

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时,第一步便是利用协方差分析法检验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从而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进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三、实证分析

1保险需求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选取1980—2011年中国人均保费和人均GDP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人均保费作为衡量保险需求的指标,记为id;以人均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记为egdp。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序列的平稳性,对两序列取对数,产生两个新的时间序列lnid和lnegdp。这两个对数序列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表现出相似的走势,应选择同时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ADF检验方法对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以上回归方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按如下公式计算:

对残差序列根据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为ADF=-21010,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为-19529,表明残差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u^~I(0)。说明1980—2011年间lnegdp和lnid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其中系数β即为人均GDP随人均保费变动而变动的程度。β=05753>0说明国民经济随着保险需求的增加而增长,保险需求的增加对国民经济有推动作用,而β=05753

考虑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1979—2001年是中国保险业的恢复发展阶段,2002年后中国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推测β在这两个阶段会有明显的变化,用虚拟变量的方法来测算2002年前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定义虚拟变量D如下:

上述4组面板数据模型的样本可决系数分别为09170、09327、09329和09332,均大于09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估计斜率第一组(7个省份)为07724,即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7724,第二组(8个省份)分别为09731、12177、09099、09436、08086 、06851、06672和07485,第三组(7个省份)为07820,第四组(8个省份)为08039。第四组的8个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大,第一组的7个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反而最小;在利用变斜率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二组中,辽宁、内蒙古、福建和吉林等大多数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第一组的影响程度,综合表8结果,经济发展中等及以下水平地区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程度。

利用同样的方法考察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选定第一组和第四组为变截距模型,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变斜率模型。根据4组面板数据分别选定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如表8所示。

上述4组面板数据模型的样本可决系数分别为09836、09882、09840和09809,均大于09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估计斜率第一组(7个省份)为06939,即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6939,第二组(8个省份)分别为08361、06860、07521、06711、05697、08943、08488和07850,第三组(7个省份)分别为06696、06083、06724、08410、07958、07361和07522,第四组(8个省份)为07357。在利用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一、四组中,第四组的8个省份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第一组的7个省份的影响程度;在利用变斜率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二、三组中,除个别省份影响程度小于第一组的影响程度外,大多数省份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同寿险需求一样也均大于第一组。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和寿险需求相似的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下地区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贡献度。

比较表7和表8的估计结果,寿险需求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均略大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四、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保险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首先对保险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其次基于全国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将保险需求细分为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一,保险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促进的程度有待于提升。通过对两变量协整分析后发现,系数β=05753>0说明保险需求对国民经济有推动作用,而同时β=05753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保险公司更加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协调保险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这一结论,保险公司应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增加保险需求,促进保险消费,努力提升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第二,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保险发展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一结论,政府在保证经济较发达地区保险发展的同时,应向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保险发展战略;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围绕各区域的不同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形成适应当地的特色销售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和保险业的协调发展。第三,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这一结论,有关部门应按市场需求加强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种资源在寿险业和非寿险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体上提升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ule, DRisk Transfer between Banks,Insurance Companies and Capital Markets[J]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2001,(11):137-159

[2]Lee, CCDoes Insurance Matter for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The Berkelery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1,11(1):1-28

[3]Ward,D,Zurbrueg,RDoes Insurance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0, 67(4):489-506

[4]Outreville, JF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0,57(3):487-488

[5]Soo,HHLife Insur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issertation [D]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1996

[6]Webb,IP,Grace,MF,Skipper,HDThe Effect of Banking and Insurance on the Growth of Capital and Output[R]Center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Working Paper,2002

[7]Outreville,JFLife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6,63(2):263-278

[8]Marco,ADoes Insurance Market Activit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 For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8,75(4):921-946

[9]孙祁祥树立行业诚信形象,发挥保险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C]200457-62

[10]吴定富科学规划保险业发展蓝图,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金融,2006,(1):8-10

[11]赵尚梅,李勇,庞玉锋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保险研究,2009,(1):51-56

[12]任燕燕,徐晓艳中国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1):91-96

[13]周海珍保险业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170-171

[14]曾素芬基于VaR模型的保险投资风险度量与绩效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48-52

[15]谢利人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6,(8):45-47

[16]庞楷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修正的Solow模型[J]保险研究,2009,(7):31-36

[17]蔡华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中国实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8):92-97

[18]李育安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35-38

[1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9-321

[20]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3-351

[2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22]王军保险业经营理念变革与政策调整——基于国家经济安全视角[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3,(2):27-31

人寿保险论文篇8

关键词 寿险 资产选择 误差修正

一、引言

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设计是三支柱。第一支柱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为60%;第二支柱为企业年金,发挥20%的作用;商业保险占20%。这三大支柱互为替代品。这一保障体系是上世纪90年代设计的,时至今日社保只发挥了30%左右的作用。商业保险,尤其是寿险,对于我国这个人口超级大国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在资产选择理论框架下实证研究寿险与各种金融资产的关联性。数据选取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共92个月的月数据,运用非平稳时间序列方法建立寿险保费收入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来进行研究。

资产选择理论研究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资产选择行为及其均衡条件,Hicks最早提出金融资产选择取决于VaR和预期收益的对比。广义的资产选择理论中金融资产包括货币、储蓄、人寿保险、债券、股票等形式,从而寿险和储蓄、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存在一个替代性。Zhu(2007)、Pliska和Ye(2007)籽寿险购买与家庭其他金融投资行为放人一个同时决策的模型,推导出在生命不确定条件下消费与投资的最优组合。朱铭来、房予铮(2008)得出中国个人寿险需求主要驱动因素是投资动机和寻求养老保障,而非死亡保障。舒廷飞(2005)“’得出储蓄增长对寿险保费长期短期均有正影响。

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

我国居民主要的投资品种和家庭理财渠道分为储蓄、国债、寿险、基金和股票,我们把基金和股票看成一类金融资产。所以分别选取储蓄存款余额(CX)、交易所国债现货交易额(GZ)、寿险总收入(sx)、沪深300指数(HSZS)四个指标来对这四种金融资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数据来源于CCER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WIND资讯数据库、保监会网站、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

2,模型构建与分析

为了消除数据的异方差性和非正态性,对数据进行对数处理,处理过的四个指标变量储蓄、国债、寿险、沪深指数分别用:InCX,、InGZ,、InSX,和InHSZS+表示。然后分别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因果关系检验、协整关系检验,最后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平稳性检验。采用单位根检验中的ADF方法。结果见下表l。

通过表1可发现四个变量均是在一阶差分后达到平稳,即四个变量均是I(1)型经济变量。

(2)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接下来我们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首先看下寿险与其他三种金融资产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如下表2)。

从表2我们看到寿险不是储蓄、国债、股票的Granger原因,但储蓄、国债、股票三种资产在分别在99%、95%、90%的显著水平支持是寿险的Granger原因。

(3)协整关系检验。我们首先以储蓄、国债和股指为解释变量,对寿险收入回归得方程为:

Adjusted R-squared=0.726645,F-statistic=81.6335,DWstat=1.540569。对(1)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无常数项,无趋势项)得知残差平稳。从而可以得知四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反映寿险保费与储蓄余额、国债和股市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4)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因为变量均为I(1)型经济变量,我们建立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对四个变量和四个变量的滞后一期进行回归,并对等式进行变形得到一阶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三、结论分析

1,储蓄短期对寿险影响非常大,弹性系数高达9.0533,但长期弹性系数只有0.2091,因此从长朗看其影响会逐步变小,弹性系数均为正,说明储蓄对寿险主要表现为收入效应。从资产选择理论的角度,寿险产品的风险不比储蓄大多少,但收益要比储蓄高,且其产品丰富,能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所以银保渠道建立后对储蓄的分流就显而易见了。

2,国债对寿险的影响短期和长期均比储蓄要小很多,尤其长期弹性非常小,只有0.0262。这与国外的情况不一致,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我国国债二级市场交易量比较小,参与的个体投资者数量也非常少,而国外国债的二级市场发达,交易活跃;二是我们的数据采用的交易所国债现货交易量,不能完全代表居民对国债的一个购买情况。

上一篇:社会问题论文范文 下一篇:保险经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