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的腾飞

时间:2022-07-03 08:22:52

位于湘北边陲的平江县,自1990年以来共有过百岁老人54人,算得上一个百岁老人之乡了。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该县有百岁老人22人,年龄最大的111岁;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了21倍,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增长了1.2倍,是一个人寿的腾飞。

近年来,笔者一直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前不久又走访了22位健在的百岁老人,详细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记述他们的人生经历。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大都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很幸福。他们不是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老古董,而是跨越三个世纪历史长跑运动的优胜者,在100多年中同生命和生活艰苦拼搏挣扎出来的强人。他们的健在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对人类生命延续的希望,对于生命科学来说同时是一种财富,值得研究开发。

长寿的秘诀在于何处?这是自古以来每一个人都想知道的一个神秘领域,也是人类科学正在探讨的重要课题。虽然生物学家正在从人体基因揭开这个秘密,但宏观的外部因素和自身运动仍然是维持人体生态平衡、延续生命功能的重要原因。

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后长生

我走访的22位老人,都从事体力劳动,出身贫苦,而且经受过十分艰苦的生命磨难。正是因为那些生活的磨难锻炼了他们生命的意志,培养了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能够跨越三个世纪生活下来,而且他们终生不倦地劳动,使他们生命不息。地球上的物种历经自然界的大变迁大劫难仍然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

2000年中秋节后,笔者在浯口镇光荣院见到了110岁的张幼贞老人。见面第一句话就是:“托共产党的福啊!我来光荣院42年了……”这位红军烈士的母亲看上去好像是八九十岁,眼不花,耳不聩,背不驼,只是双手的五指均向外侧旁斜。老人71岁的女儿江福娥对我说:“这是旧社会做苦了的缘故。那时候,四个晚上要纺出一斤棉纱。左手捏棉条,右手摇纺车,时间长了,就成这个样子了,但生活还能自理。”张幼贞1891年出生,5岁到江家做童养媳,12岁时公公就去世了,丈夫的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日后都是他们夫妻带大成家的。张幼贞自己生育了8胎,到抗战胜利时就只剩下江福娥一人。儿子江玉胜,1936年参加红军,1941年在战斗中牺牲。她在失去儿女巨大精神折磨与艰难的生活重压下,走过了半个世纪,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里仍然不懈地劳动,始终保持着一股可贵的顽强奋斗的精神。

三墩乡三峰尖下的李秋香,今年105岁。大革命时期,他和两个哥哥都投身于革命。两个哥哥英勇牺牲后,自己被视为匪,逃进深山开荒避难,直到解放后才回原地重建家园,现在还过着普通农家的生活。

龙门镇渣坪村的钟党梅,是个被收养在“育婴堂”的私生子。苦难的童年,多舛艰辛的成年和坎坷的婚姻伴随着她的大半个人生。

103岁的邹幼风生育了14个子女。解放前,为避战乱,拖儿带女四处奔波,历尽艰辛。现在除听力有所减弱,依然背不驼,眼不花,阳光底下能引线穿针,缝补衣袜,动作利索,记忆力也尚好,与人聊天,谈笑风生。

伍市镇的潘张氏,1899年出生,13岁出嫁,一根藤下来几代人结了大小169个“瓜”。丈夫死得早,膝下儿女多,吃的苦,受的累,一言难尽。七十岁还能上山砍柴,八十几岁还能纺纱织布,九十挂零还帮孙子做蚊香;前年满百岁,还每天做饭洗衣裳,自己料理自己。

大洲乡清水村的湛九祯,至今独自一人生活,还上山拾柴、种菜、喂猪、喂鸡、养牛、养羊,忙内忙外,样样都干。她说:勤快能养人气性,做工夫能活人心思。

南江镇马鞍村的钟正凤,大半个世纪过着挨冻受饿的日子。抗日战争时期,房子被日本鬼子烧了,以后就靠租房子住。她坚持一日两餐,省下一顿给丈夫和儿女们吃,经常领着儿女们采野菜、挖蕨根度日。如今107岁了,还能做针线活、烧茶做饭。

他们这些从上个世纪艰难险恶的环境中挣扎出来的生命,在新中国的半个世纪中仍然不倦地劳动,因此得以生命不息。

二、仁爱者寿

我走访的这些老人,都是一些心地善良、性格开朗的人。即使在那个艰辛危难的年代,即使受到巨大的精神生活的重压,仍然能够坦然生活,帮助别人。他们都有一颗乐善好施、与人为善的心,遇事能想得开,不动肝火,平和对待;同时,对生活不存奢望,平平淡淡地过日子,历尽坎坷亦无怨言,以一颗平和的心,对待一切风风雨雨,随和,好施舍,乐助人。他们之所以长寿,也是源于这种平和仁爱的心态和朴素纯净的思维。人的生理是直接受心态影响的。宽宏博大的思维与平和纯净的心态,对生命和健康起到了改造的作用。

张幼贞这位烈士妈妈,在年轻时不仅抚养大了丈夫的三个弟弟两个妹妹,在失去了儿子只剩一个女儿之后,仍然把崇高的母爱灌输在后代和别人的孩子身上。他不仅把一个失去父母的远房侄孙从1岁抚养到14岁,抗战后期还收养了一个日军败离时丢下的6岁男孩保罗。现在保罗也有4个儿子,早做了爷爷。1958年进光荣院后,年过古稀的她把院里职工的子女都当作自己的子孙,亲他们,抱他们,带着孩子们睡觉、吃饭。她特别喜欢婴幼儿,不论谁托她带都会乐意接受。说来也怪,小孩子一到她手里,就魔术般地不哭不闹了。除了她的生活一直自理以外,几年前她总是成天脚不停,手不闲,帮炊事员烧火、择菜、喂猪、扫地。旁边镇政府里那些单身干部晒的衣服,天天都是她帮收拾叠好,下雨天收进去。

111岁的熊酱凤老人,年轻时家贫如洗,与丈夫毛寿成结婚时,身无片瓦之地。拜堂时把毛氏郡脚贴在徐姓人祠堂里,却被徐姓人撕掉。她并不怒怨,与丈夫咬牙苦拼三年后,建起了三间简陋的属于自己的房子。在以后的风风雨雨中历尽坎坷,她都是这样挺过来的。走访中她对我们说:“人的心胸要宽,不管发生什么要想得开,不管什么挫折,都不要灰心失意。”老人一生勤劳。大集体时,干活不管报酬,不惜力气;年老了,总是承担起家务活,腾出年轻人参加劳动,凡自己能做的总不给后人添麻烦。

懂得一些医术的凌然贞,长年用中草药、土单方、偏方、验方给乡亲们治病。谁家有个伤风感冒、头痛发烧、腹痛腹泻等等都找她,吃她的药见效快,对贫苦的乡亲们来说省去了许多钱。她却从不计得失,不计报酬,不以自己巍巍高龄为依赖,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这里需要提到一个有点怪倔的老头――梅仙镇小沅村的翁曹林。他一生都不太操心,也从不生气。除了干活,家里的柴米油盐他都不管,都是妻子和子孙们操办。他一生只生过两回气:一回是1995年,子孙们为他庆百(实96岁)寿,请了几桌酒,放了几串鞭炮,他生气了。第二回是2000年7月,县里要他的照片贴报表,儿孙们请人给他拍张照片,他又生气了,硬是把人家给赶走了。

性格迥异的板江乡的万金梅,性情豪爽,历来不喜欢婆婆妈妈、拖泥带水,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对后人要求很严,待人接物、行坐言笑,都须循规蹈矩,稍有不是就指责,发脾气。他的做人同样是很原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名利,乐于助人,经常资助周围那些有困难的人。

湛九祯的妙诀是:“哭、忧、愁三字与我无缘。”

三、返朴归真,融洽自然,是长寿的秘诀

平江是一个山区县,山林丰茂,流水清秀,水质富含矿物质。这22位百岁老人除两个住在县城外,其余都住乡下;小部分住山边地19,大多在深山老林里,茅屋瓦房,面山而居,四周是苍松翠竹,环境幽静,空气新鲜。这里冬暖夏凉,冬天泉井里冒热气,夏天水冰凉。他们终年与大自然相伴相争,在古老原始的方式中过着朴质、清淡、极随便、极普通的生活,甚至是常人不能忍受的极艰难的生活。旧社会里,一年到头难得吃两三回鱼肉,常以蔬菜素食为主,粗茶淡饭度日,甚至草根树皮充饥。他们从不挑食,荤素不分,精细不分,什么都吃。他们吃的粮食是稻谷、红薯、小麦、黄豆、绿豆、高梁、玉米、豌豆、荞麦等,都是自家生产妁;吃的蔬菜都是自家栽种的;一年四季吃的鱼、肉、鸡、鸭、蛋,大部分是自家饲养的。他们喝的是山泉井水,是自家采摘制作的“烟茶”,是自家或当地酿做的谷酒、米酒、甜酒。他们抽的是自家栽种的烟叶。总的说,他们每天呼吸的空气,喝的水,进食的物品,都没有污染。这些是他们长寿的原因之。

全县最高寿的111岁的熊酱凤就居住在幕阜山的天岳关,海拔1200米。当地有句民谣:“冻死饿死不灵黄龙幕阜。”“黄龙”、“幕阜”是罗霄山脉的两座名山,东西相望。老人的娘家和前夫家在黄龙山,后来改嫁到了幕阜山。这里鸟语林间,泉流石上,单居独屋,幽静自然。

钟正凤的房屋是一栋土砖结构的农家小舍,四周植满了苍松翠竹,环境十分幽静。老人过去历尽艰辛,挨尽饿饥,吃够了野菜。如今日子好了,也从不挑食什么,但要求食物新鲜,霉变或死动物不吃。熊酱风喜欢吃红薯和红薯丝拌做的饭,其次喜欢吃小麦、玉米、豆制品。

19位女寿星都爱喝浓茶,尤其爱呷自家制作的烟茶。就是将采摘回家的鲜茶叶洗干净,放在锅里炒一会,然后倒人盘箕里,揉去涩水,再放置炉灶上,用匀、微火熏干。这就是“烟茶”。梅仙镇青乔村的邹幼凤,喜用刚烧开的水泡浓茶,热天每天要喝二十来碗,冷天每天要喝十来碗。钟正凤一生嗜好也是喝浓茶。每日三餐饭后,她要亲自沏一盘茶,送给在家的人每人一杯,然后自己喝一杯。(未完待续)

上一篇:古人教子何严厉今之为官当汗颜 下一篇:追悼会上无骨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