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扶持计划范文

时间:2023-10-23 06:21:06

创业扶持计划

创业扶持计划篇1

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为契机,以推进整村推进和“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为动力,坚持推进扶贫开发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谐秀美乡村建设有效结合,加快整村推进、移民搬迁、“雨露计划”、产业扶贫等专项扶贫工作步伐,着力构建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和行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为加快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推进建设物裕风清、和谐幸福新做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1、加快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进程,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69个贫困村的扶贫开发项目。

2、加快实施移民搬迁计划,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559人的移民搬迁计划。

3、加大产业扶贫项目实施力度,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省级产业化扶贫项目和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

4、抓紧开展“雨露计划”培训,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216人的贫困劳动力的培训任务。

5、深入开展县直、驻县单位定点扶贫、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农村致富能手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努力形成大扶贫工作格局。

(三)工作措施

1、大胆创新,加快推进扶贫攻坚示范镇村试点工作

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为契机,创新工作思路,用好用足有利政策和资源,加快推进天九镇扶贫攻坚示范镇和村、村、村等3个扶贫攻坚示范村的综合试点工作,在试范镇村着力实施一批受益面广的惠民项目,充分发挥示范镇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统筹兼顾,有序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

要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根据各级扶贫资金计划的时间节点,有序实施69个省、市、县三级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力争10月底前全面完成25个省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11月底前全面完成26个县级贫困县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12月底前全面完成34个市级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

3、深入调研,稳步实施移民搬迁计划

7月底前,要到移民搬迁对象所在村、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深入开展调研,详细摸清移民搬迁对象底数和各集中安置点的基本情况。9月底前要完成559人移民搬迁对象的落实及相关资料的建档工作。10月底前要全面实施移民搬迁计划,同时全面启动各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12月底前,确保全面完成全县559人的移民搬迁计划。

4、精心组织,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要抓紧实施产业化扶贫资金项目,7月底前要着手实施省级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产业化资金项目计划。7月中旬前要完成2013年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计划的编制及申报工作,10月底前要全面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计划。力争通过以上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实施,不断壮大我县的扶贫主导产业,引导贫困农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直接参与项目的贫困户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5、合理安排,分批开展“雨露计划”培训

要严格按照上级批复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计划确定的时间节点,分批次、有计划地实施216人的“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计划。7月底前要完成25个省级贫困村的“雨露计划”培训招生宣传工作,8月底前完成170名土坯房改造工匠培训工作,9月底前完成10名“一村三师”、28中高级技工和8名职业教育学历培训的招生工作。

6、多方支持,合力构建大扶贫工作格局

创业扶持计划篇2

(一)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为贯彻落实上级“双创”精神,以创业带动就业,年初我局启动了以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复退军人创业为主题的“草根”创业扶持计划,并将此项工作作为2015年全局的重点工作。工作中我局开展了“就业创业政策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了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险政策、劳动关系及劳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活动期间共发放《农民工培训读本》、《就业再就业政策摘选》、《劳动法规》等宣传资料10000余份,劳务信息40余条,提供就业岗位信息5000个。截至12月底,“草根”创业扶持计划共为1071人落实了相关政策扶持,其中为106人发放小额无息贷款,发放贷款550万元;开展培训16期,共培训750人;落实创业补贴、租金补贴5人,发放补贴2.5万元;有30人通过扶持政策实现创业计划,带动就业180人。

(二)主要工作目标完成情况

2015年我局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预计到今年12月底,各项工作目标完成: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6912人,完成征缴收入8542万元,支出 2256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参保15747人,完成征缴收入9539万元,支出16108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44.06万人,享受养老保险待遇10.75万人,完成征缴收入2971万元;工伤保险参保33600人,完成征缴收入1350万元,支出1300万元;失业保险参保15920人,完成基金征缴410万元,发放失业金140万元,发放人数210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29510人,完成征缴收入8100万元,支出6779万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619人,征缴基金359万元,支出230万元;生育保险参保16170人,征缴基金368万元,支出200万元。完成城镇新增就业390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4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就近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劳务输出2万人次。

(一)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优化服务发展环境。为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形成崭新的服务理念,打造优质服务环境,我局于3月24日召开了以“改进作风、提升服务”为主题的全局干部职工会议。会上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永刚同志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牢记“服务群众无止境,作风建设在路上”,要把自己的承诺记在心里、落实于行动、养成习惯坚持下去,以崭新的服务理念做好人社工作,切实提高服务层次,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对今年的工作重点明确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狠抓服务质量的提升和作风建设;二是加大对创业人员的扶持力度;三是提升技能培训层次,服务企业发展。此次会议从思想教育环节入手,巩固了干部职工的宗旨信念,使全局干部职工深刻认识到在服务群众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识到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对改善党群、政群关系,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效地促进了全局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服务理念的提升。

(二) 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服务群众提供便利。为贯彻落实__省人社厅《关于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办案机关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冀人社字【2011】302号)文件精神,我局成立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加强仲裁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仲裁院职责,实现了办公实体化,对提高仲裁效能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群众起到了推动作用。根据__市人社局2015年社保卡任务分解方案要求,我局将县社保所四楼大厅重新装修用于信息网络中心办公。以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事业全面发展,有效地加快了社保卡服务的工作进程。

(三)积极落实“草根”创业扶持政策,激发群众创业热情。为确保“草根创业扶持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局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月活动。今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我局集中开展了政策宣传月活动,重点宣传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险政策、劳动关系及劳动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二是健全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管理数据库。对我县近两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

统计、摸清底数,有针对性的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三是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及就业技能培训。与__职教中心联合,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对有创业意愿和就业意愿的人员进行免费培训。(四)把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积极抓好宣传落实工作。进入2015年,县就业局根据关于高校毕业生有关创业就业政策规定,积极抓好宣传落实工作。一是深入乡镇搞宣传,发放各类宣传彩页大张旗鼓进行政策宣传;二是举办各类型招聘会五次,在招聘会积极向高校毕业生推荐工作、落实政策;三是制作政策宣传栏目五个,在就业局大厅内公开、公示;四是文明做好服务接待工作,对前来办事高校毕业生耐心讲解、文明服务;五是做到对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符合条件高校毕业生,及时办结,积极办理。截至目前,征集毕业生需求信息岗位450个,组织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3次,开展专场招聘会5次,圆满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五)积极开展小额贷款发放工作,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明确贷款程序、额度、年限,城乡创业者贷款必备的条件,贷款担保及反担保等小额贷款有关事项。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退伍转业军人等人员积极帮助他们获得小额担保贷款,并对带动就业人员比较多的创业者给予特殊扶持,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失业人员创业的积极性。

(一)深入扶持创业,创建县级“创业孵化基地”。依据上级相关政策,为进一步促进全民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经县政府同意,我县将建立自己的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人员创业提供更进一步的扶持。目前我县已经出台了创业孵化基地实施意见,“孵化基地”计划面积1000平米,入驻实体不少于40家,通过基地孵化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使创业者成功创业。

(二)继续实施“草根创业扶持计划”,进一步做好创业扶持工作。在确保“创业孵化基地”顺利运行的基础上,继续实施“草根创业扶持计划”,对不适宜在孵化基地发展的创业企业及孵化期满的创业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在资金、培训等方面更大程度地扶持创业,计划扶持创业企业40家,发放扶持贷款500万元,补贴资金20万元。

(三)创新服务理念,服务园区经济发展。结合我县沧东园区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我局将积极创新服务理念,抓好各项政策的落实,适时开展社保入企服务、人才支持服务、技能培训服务等活动,为园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险办理、人才引进与管理、技工培训与考核等服务,规范企业管理,建立劳动关系和谐企业30家,助力园区企业发展。

创业扶持计划篇3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全民创业发展资金(以下简称创业资金)是指市财政每年预算安排的,主要用于支持、引导中小型民营企业进行创业的扶持资金。

第三条创业资金管理和使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采用评审制等办法,确保创业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四条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负责创业资金的管理、监督和使用。

(一)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创业资金使用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审核,下达项目资金计划,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配合市财政部门开展创业资金的绩效评价;

(二)市财政部门负责创业资金的预算管理,审核下达资金计划,办理资金拨付手续,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绩效评价。

第五条创业资金的扶持对象和使用范围:

(一)创业资金的扶持对象:

在*市辖区内依法设立,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且设立时间不超过3年的中小民营企业。

(二)创业资金的使用范围:

1、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创业风险补偿;

2、补贴创品牌、创名牌、申请专利和认证支出的费用;

3、补贴新设立企业用于鼓励发展类项目和改造提高类项目方面的有关费用;

4、补贴创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和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为扩大就业、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而组织的劳动技能培训、职业经理人培训、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及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的费用支出;

5、市委、市政府要求扶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其它事项。

第六条创业资金安排重点:

(一)优先支持科技创新型、外向型和有自主品牌、有专利的企业的创业风险补偿;

(二)优先支持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和外省、市人员带项目、带专利(技术)来*创业;

(三)优先支持新设立企业开展院企合作,走“产、学、研”发展道路,特别是科研成果已产业化的项目落户*;

(四)优先支持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转产转业渔民和“零就业家庭”人员以及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五)优先支持“三农”,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支持依托农村兴办企业解决农民就业和农民创业问题;

(六)优先支持为我市加快产业发展步伐提供配套服务的现代服务业;

(七)优先支持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项目)。

第七条创业资金的支持方式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补助两种方式。企业为开展经营活动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采取贷款贴息方式,其余的原则上采取无偿补助的方式。

每个扶持对象(项目)的贷款贴息或补助额度不超过人民币40万元(经市政府批准的特殊项目除外)。

第八条创业资金申请程序:

(一)制发申请指南。由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发展民营经济和全民创业的工作安排,制订年度财政扶持全民创业资金项目申请指南,并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市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网站和*中小企业网站公布,供申请者查询和下载申请表格。

(二)申请。申请创业资金扶持的项目按属地管理原则分别向市和县、区申请。属各县、区的向所在地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申请;属市直的向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申请。

第九条申请材料:符合申请条件的单位,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请表;

(二)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副本(复印件);

(三)公司章程(复印件);

(四)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投资的目的和意义、项目主要内容、技术创新(或经营)特点、项目实施计划(项目建设期不超过2年)、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分析、经费预算及筹措方案、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项目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综合评价;

(五)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根据企业设立年限提供);

(六)环保部门依法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根据项目需要提供);

(七)申请贴息的企业(项目),应提供银行的贷款合同、银行账单和已用于项目投资的有关凭证复印件(原件备查);申请补助的企业(项目),应提供已用于项目投资的有关凭证复印件(原件备查);

(八)属于创业资金扶持范围或使用重点的相关证明材料;

(九)经营场地的房屋产权证书(复印件)和租赁合同;

(十)其他需提供的资料。

第十条各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在本地区范围内公开组织创业资金的申请工作,对申请企业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并做好扶持项目的审核汇总上报工作。

第十一条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组织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的专家,依据本办法的有关规定和当年度创业资金的扶持方向和扶持重点,对申请扶持企业(项目)进行评审。

第十二条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依据专家组评审意见确定扶持企业(项目),在《*日报》和有关政府网站公示,公示期满后,下达“*市财政扶持全民创业发展资金使用计划”。

第十三条市和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下达的创业资金使用计划,分别与市直和所在县、区项目单位签订创业资金使用项目责任书(下称“责任书”)。责任书的内容应包含资金使用的明细范围。

第十四条市财政部门根据下达的创业资金使用计划,将创业资金下拨到县、区财政部门,市直企业直拨到项目单位;项目单位凭资金使用计划和责任书与当地财政部门衔接,办理资金拨付手续。

第十五条项目单位收到的贴息项目创业资金或补助项目创业资金,应按现行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处理。

第十六条建立项目定期报告制度。各使用创业资金的项目单位应在项目实施第二年的4月底前按照资金下拨渠道向当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报告本企业上年度使用创业资金的情况、项目进展情况、经济效益和存在问题;各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应在每年5月底前将情况汇总报市中小企业、财政主管部门;项目实施后应根据市财政部门安排做好项目绩效评价,第三年写出总结报告,逐级汇总,最后上报市政府。

第十七条建立检查制度。市和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会同同级财政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对创业资金扶持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对项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审计部门依法对创业资金进行审计监督。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应依法办事,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被检查的企业应主动配合检查人员做好相关工作,提供相应的文件、资料,不得阻碍检查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八条建立项目档案管理制度。市和县、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工作职责对创业资金扶持项目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建立档案。

第十九条项目单位应对创业资金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创业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对弄虚作假骗取、截留、挪用创业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由市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全额追回创业资金;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纪的,由有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创业扶持计划篇4

一、基本思路

以精准脱贫为核心,把握完善科技扶贫体系,以点带面的科技扶贫总体布局和县乡联动、精准发力的工作方法,以提升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和全面小康为目标,全面推进21个乡镇建立完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以年度计划脱贫的贫困村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科技扶贫示范户。精准制定科技扶贫措施,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人才支持、技术培训、科学普及、民生改善和平台建设等,努力推进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

二、主要目标

(一)推进科技扶贫示范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10户示范户;建立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4个、20户示范户。

(二)加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投资多元、功能综合”的建设模式,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院校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联动形成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围绕“特色果、绿色菜、道地药、生态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发转化新品种1个、新技术2项,转化先进实用科技成果2项,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

(四)加大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依托“县校合作”机制,联合县农牧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深入全县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以及64个贫困村等,有针对性进行科技扶贫服务,提高贫困群众种养殖技能和水平,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

(五)构建科技普及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各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乡镇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一名农技员作为联系人,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工作,协调顾问团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年内开展科普活动10次以上,培训农牧民6000人次以上。

(六)大力加强科技致富明白人培养。立足各村发展农业产业优势和实际情况,积极培养本村、本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科技明白人213人(64个贫困村每村2人、85个非贫困村每村1人)。2016年计划培育128农村科技明白人。

(七)强化科技服务民生工作。探索推广贫困乡村民生科技,联合相关部门、乡镇在人口健康、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项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积极构建科技扶贫示范体系。按照省科技厅科技扶贫方案要求,全面启动镇村、村等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和乡村、乡村、乡村、乡村等4个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培育30户示范户。摸清现状,抓紧拟定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科技扶贫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科技服务专项平台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依托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依托64个贫困村建立64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点。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一是培育推广一批新品种。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生态畜禽”为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以生猪、肉牛、山地土鸡等家畜家禽为重点,开展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二是集成转化一批新技术。加强贫困乡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成果转化,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探索完善一批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加强技术链协同攻关,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企业带动技术脱贫模式,把吸纳贫困户作为重要内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大人才支撑力度。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和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继续实施“三区”科技人员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计划,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提供精准科技服务。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组建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

(五)构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争取省州科技扶贫培训项目支持,与县农牧水务局、人社局等单位共同为64个贫困村各培养2名科技明白人,85个非贫困村各培养1名科技明白人。

(六)全面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认真制定扶贫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科技项目和资金,强化措施、分类指导、逐年实施,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在镇村、村,乡村、乡村、乡村,乡村开展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探索在新形势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助农增收和整村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新方法。

1.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2.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3.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紫山药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技扶贫项目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紫山药产业,深入开展种养殖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4.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示范带动,示范推广羌活、瓦布贝母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5.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发展瓦布贝母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6.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发展高山绿色蔬菜产业,推广海椒、洋葱等优质高海拔种植蔬菜品种;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七)大力加强民生改善。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在全县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开展川西北生态沙化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推广,加强地震预警、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等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区域防灾减灾技术防控体系。

四、进度安排

(一)制定工作计划(2016年1月1日-3月25日):深入调研,明确扶贫对象,摸清扶贫对象的现状,制定年度科技扶贫工作计划。

(二)工作准备阶段(2016年3月26日-4月10日):组织人员撰写科技扶贫材料,申报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动员扶贫对象,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其他科技扶贫相关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三)攻坚阶段(2016年4月11日-10月31日):组织人员全力推进科技扶贫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四)自查验收阶段(2016年11月1日-11月15日):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查漏补缺,根据省、州要求严格组织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

(五)成果提交阶段(2016年11月16日-12月31日):根据省、州统一安排,按照计划提交科技扶贫年度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扶贫组织领导。建立全县科技扶贫组织体系,成立县级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县农牧水务局、县环保和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主要负责全县科技扶贫工作的统筹部署,定期研究科技扶贫工作,指导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解决科技扶贫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知局,负责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的日常工作。

(二)创新科技扶贫投入机制。除精准脱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外,积极争取省、州科技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特色资源培育与研发,培养213名科技明白人等。2016年度组织县内企业、专合组织等预拟定上报省、州科技扶贫项目申报书5项以上,拟申报项目资金220.00万元,预计2016年投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资金130万元。同时,健全科技金融长效对接机制,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形成支持科技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改进科技扶贫项目管理。配合省州科技主管部门,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前提下,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服务。申报条件上,放宽申报人资格,逐步取消项目资金配套,鼓励科技人员牵头与民营科技企业、专合组织联合申报实施项目;支持方式上,实行无偿支持、后补助、贷款贴息、转移支付等;项目管理上,优化经费科目设计,注重绩效考核。

(四)创新科技扶贫服务机制。贯彻和落实省、州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政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处置模式。建立保障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利益机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停薪留职、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收益分成等方式深入农村创业服务。组织企业参与科技合作交流,宣传推广优势特色产品。加强科技扶贫宣传,及时宣传新进展、新成效、新做法、新经验和先进典型。

创业扶持计划篇5

一、围绕最突出的民生,瞄准武陵、乌蒙、苗岭三大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减贫摘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连片特困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短腿”与“瓶颈”。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是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

将我省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范围内的区域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将区域内的70个县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实施“减贫摘帽”。

提高“减贫摘帽”的积极性。创新机制,推动连片特困地区由“等、靠、要”向主动“减贫摘帽”转变,继续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让提前“减贫摘帽”的地区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能受益。

因地制宜实施扶贫开发措施。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实施适宜的扶贫政策。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难以或暂时不能移民的地方,推动劳动力转移,转移一人,带动一户。发展现代生态大农业,以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带动连片特困地区农业发展,同时,发展生态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小微型企业,推进小规模、初级深加工的家庭作坊、村镇企业发展。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生产技能。增加扶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加强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构建特色优势扶贫产业体系。调整结构、突出重点、规模发展、推进产业化,发展“核桃、草地生态畜牧业、蔬菜、精品水果、茶叶、油茶、中药材、脱毒马铃薯、特种养殖和乡村旅游业”十大扶贫产业,助农增收。整合资金、资源,促进东西协作,构建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动员企业及社会各界参与扶贫事业,帮助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

二、围绕最基础的民生,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和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

贵州省是工程性缺水较为严重的地区。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着力解决涉及民生的水利问题。

加快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建设。立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统筹利用好地表水和地下水,加快水源工程建设,构建水源保障体系,加快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工程性缺水难题。加大水利投入和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加快烟水配套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开展水毁水利工程修复及重点缺水严重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加快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建设。以县域为单元,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建设大中小微结合的现代水利工程网络,推进夹岩、黄家湾、马岭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建成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一批中、小、微型水利工程、应急水源工程及引提水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通往产业园区、城镇新区和大型灌区的输水管网,提高雨洪资源利用能力,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综合规划、防洪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等为基础,以自然河湖水系、大中型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推进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建设和中小河流水系连通,构建布局合理、生态良好、引排得当、循环通畅、蓄泄兼筹、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自如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

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抓好重点民生水利项目建设,以受旱严重地区、边远缺水山区和农村学校为重点,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围绕建设“5个100212程”,做好水利配套,延伸集中供水管网、长距离输水管道,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加快构建城乡供水体系,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落实管护主体、维修资金及用地政策,对建设和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实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三、围绕最急迫的民生。完成40万户2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态移民搬迁任务

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是解决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抓手。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成本高,很难就地实现脱贫致富。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降低扶贫成本。

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充分发挥县级政府在移民工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基层党委、政府和矿山企业积极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搬迁。搬迁对象以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特别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生态位置重要、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三个集中连片特困和民族地区贫困农户为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组织进村入户调查,确定移民对象。

完善资金投入与管理机制。多渠道筹措整合资金,减轻地方政府和移民负担。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建立合理的投资回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工程实施。引导资金重点用于连片特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妥帖安置移民。规范资金管理,定期监督检查,及时处理问题。

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以县为主体,逐年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市、县协作,分期分批落实。建立住房、土地、就业、产业、社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健全扶贫生态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确保移民收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后,移民继续享有各项支农惠农补贴和退耕还林政策。明确组织领导和部门职责,加强严格考核督查,确保完成扶贫生态移民任务。

积极探索移民安置新途径、新方式。根据安置区的资源条件、产业状况和环境容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安置方式,合理确定移民规模。统筹安置点住房、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建设,指导移民选择廉租房、安居房与经济适用房等安置方式。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移民就业。

加强移民城镇建设。结合自身实际及县城县域规划、产业园区规划,以县城、重点小城镇、产业园区集中安置为主,统筹确定安置点。准确把握当地小城镇特色,做好规划间衔接,科学布局移民搬迁安置点,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与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与基础设施向县及县以下延伸相结合,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促进移民就业与发展。创新思路、挖掘优势、多措施提升“造血”功能。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积极推荐就业。提供相关创业优惠政策,鼓励移民自主创业。逐步完善社会服务机制,确保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

四、围绕最长远的民生。全面建立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

教育是贵州向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奋力迈进时一块必须补齐的短板。农村教育和职业教育,成为贵州教育的两大软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显得十分紧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标准化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扩大优质资源覆盖,提高教育质量。巩固提高“普九”水平,切实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继续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9+3”义务教育计划。

推动贫困地区教育跨越发展。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远程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水平。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施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的资助面。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待遇,落实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生活补助。加强培训,扩大免费师范生计划、国培计划、特岗计划规模。健全多渠道的师资补充机制,鼓励优秀的教师及志愿者投入到支教行列中,促进教师队伍相互学习提高。关心农村教师成长,加强农村学校与高等院校问的联系,通过组织学习等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编制规划,兴办职业技术学校,实施三年免费中职教育。鼓励企业办学、社会办学,加强东西部合作办学。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顺应工业强省人才需求,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建立人才发展的纵向流动机制。建立初高中毕业未能升学学生培训基地。选送初、高中阶段贫困生到省内外优质中、高职院校接受免费教育。扩大中职生到省内外优质高职院校学习的比例与规模,免除贫困生学杂费,提供生活补贴。建立中职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上升通道。

建立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实行农村教育经费财务公开制度,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坚持教育优先,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五、围绕最普遍的民生。加快建立“扶贫开发制度+农村低保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有机融合的三位一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三位一体的贵州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扶贫开发、农村低保及临时救助社会保障政策有机融合。将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工作相衔接,把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家庭进行分类。一方面,对于没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农村低保制度维持其基本生存;另一方面,对于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扶贫开发制度促进其脱贫致富。在核定农村低保对象时,把有劳动能力的家庭纳入扶贫开发计划,应保尽保,应扶尽扶。此外,在做好这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同时,对农村低保和低收入对象实施临时救助。

建立贫困人口动态识别机制、监测管理机制和分类帮扶机制。通过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及公示等方式,确定帮扶对象,确保贫困家庭纳入扶持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应扶则扶、应助即助”。对认定的农村低保对象通过以户为单位实行差额补助,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对认定的扶贫对象根据不同情况,通过整村推进、产业开发、易地搬迁、雨露计划、小额信贷、教育补助、干部和社会帮扶等形式,享受扶持政策;对于符合条件的临时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临时性、突发性困难类型来确定,相同事由的临时救助享受相同的救助金额。此外,强化动态管理,保证“有进有退、及时进出”。对于收入下降到农村低保标准以下的,及时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对于收入达到或超过农村低保标准的,按照程序及时办理退保手续。对于返贫的,将其吸纳为扶贫对象;对于已脱贫致富的,经过民主评议和公示无异议后,停止相关的到户扶贫开发政策。对于因突发性事件造成家庭临时性生活困难的,及时给予救助。同时,鼓励农村贫困群众通过扶贫开发走出低保,减少对低保的依赖。

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把扶贫开发、农村低保、临时救助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的优先安排领域,把贫困人口集中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逐步提高农村低保和临时救助标准。

六、围绕最根本的民生,实施百万农民工创业工程

随着扶贫开发形势的变化,着力支持贫困人口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增加收入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近年来,贵州将促进贫困人口就地就近就业、自主创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优先目标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及城乡统筹就业的方针,逐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创业就业政策体系。以推动全民创业为主线,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扶持100万名农民工创业就业。推进城乡创业就业一体化,把支持城市居民创业的优惠政策延伸至农村、覆盖到农民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依托产业和基础建设项目,搭建农民工创业就业平台。放宽市场准入,降低创业门槛。统筹协调开发区、产业聚集区、专业市场等,引导农民工创业企业进驻园区。推进创业孵化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业示范街等建设。

全方位统筹协调,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农民工创业就业专项扶持资金,为农民工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探索适合农民工创业的新型金融组织。通过争取政府和社会资金,向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提供多种形式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加大小额贷款扶持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创业均可按规定程序申请小额贷款。

加强服务,对农民工创业实施多种优惠政策。实行税收减免扶持政策,对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所得税按规定实行优惠。实行工商免费扶持政策,对申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农民工,免收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社保补贴扶持政策,鼓励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的农民工创业,农民工创办的企业招用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参考文献:

[1]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10月15日

[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创建全国扶贫开发攻坚示范区的实施意见》.2012年10月15日.

创业扶持计划篇6

近几年来,桂东县委、政府坚持一手抓扶贫开发,一手抓计划生育,围绕扶贫抓计生,狠抓计生促脱贫,走出了一条扶贫计生联袂,引领婚育新风,少生优育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全县连续7年被评为“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一、出台鼓励政策,为扶贫与计生联袂导好向

一是倡导婚育新风,让广大群众转变生育观念。在全县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学校等宣传媒体和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新型婚育观念,并普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避孕节育等知识,大力倡导婚育新风,通过利益杠杆推动育龄群众树立起少生优育、发展经济的生育观念。2004年,又在全县范围内兴起了“关爱女孩”行动,切实关爱农村双女户女孩的成长。

二是完善导向机制,让育龄群众得到经济实惠。县委、县政府为鼓励群众少生优育,出台了《关于加大依法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明确规定对符合条件可再生育一个子女的农民,如果自愿终身不再生育,且落实绝育措施,并办领了独生子女证的,除享受独生子女的优惠政策外,一次性奖励1000元;对农村两女结扎户,给予办理“两女结扎养老保险”,按实际投保一例补助200元;对农村独生子女户和纯二女结扎户子女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减免学费。并严格要求各乡镇把计划生育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切实完善计划生育“超生受罚,少生有奖”的利益导向机制,让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三是构建帮扶体系,让育龄群众享受优质服务。在产业项目扶贫方面,优先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特别是在全县建整扶贫工作中,我们指导和督促各建整扶贫工作队把扶贫开发与计划生育紧密结合起来,对实行计划生育的对象在扶贫开发中实行“一票优先”,对实行计划生育的贫困户优先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帮扶技术、帮扶信息,优先解决其生产、生活、生育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二、典型示范带动,为扶贫与计生联袂引好路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有机地渗透、融合到经济建设的各个层面,搞好基地产业项目建设,发挥先进典型的引路和辐射作用,“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推动计生与扶贫的有机结合。

一是创建计生示范带,培育计生能人。在106国道、S322省道沿线选择了6个不同层次的村和不同特点的县直部门,创建计生示范带、培育千名计生经济能人,带领群众致富。在具体工作中,把发展农村计生经济能人作为乡镇计生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计生经济能人入党或确定为村级后备干部,切实解决农村计生户贫困、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

二是发展项目基地,带动一方产业。在全县号召广大计生户培植玲珑茶、楠竹、药材、反季节无公害蔬菜、草食牲畜、食用菌六大产业项目基地,大力发展沼气池,实施“猪—沼—果”、“猪—沼—菜”立体生态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三是鼓励干部参与,创新发展模式。鼓励干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县一大特色。我们特别鼓励干部与计生户捆在一起发展农业科技园及生态农产品基地等项目开发,构筑利益共同体,带动广大计生户自觉调整产业结构。

三、发挥协会作用,为扶贫与计生联袂搭好桥

一是紧扣主题,做落实政策的宣传员。切实增强计生协会活动,积极支持各级计生协会深入开展“两为两争”活动,动员广大计生协会会员争做落实政策的宣传员,扮演好计生户的“娘家人”。首先是宣传基本国策。将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提高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同率,提高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的普及率,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参与率与满意率。原创:其次是宣传经济政策。突出把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等政策落实到计生群众中去,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先进典型宣传。

二是因势利导,做少生快富的排头兵。带着群众干,计生协会在全县产业结构调整中主动出击,带领广大计生户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城关镇计生协会按照“山上种药材、山下种蔬菜、退耕造果树、规模办养殖、进城置新业”的思路,多方筹集资金,建立木本药材基地300亩、板栗场300亩、黄姜基地525亩、巴西菇大棚58个、苗圃200亩。原创:

创业扶持计划篇7

同志们:

刚才,传达了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钱智副主席作了重要讲话。下面,我对的工作进行简要回顾,重点讲一下扶贫系统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和的几项工作部署。

一、的工作回顾

,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迎来了新中国诞辰60周年和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但也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乌鲁木齐“7·5”事件的双重考验。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影响新疆稳定问题的重要举措,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式、突出扶贫效益,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维护全区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扶贫投入上,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三项扶贫资金达到26.1亿元,其中财扶资金6.5亿元、以工代赈资金2.2亿元、信贷扶贫资金17.4亿元;地县财政投入达到1.48亿元;社会帮扶资金5.42亿元,均实现了突破性增长。在重点工作上,集中连片开发试点从洛浦、和田两县扩延到了10个重点县(市);阿合奇县边境扶贫试点形成了一线改善条件、二线创造安居环境、三线增强支撑和服务功能的经验;产业化扶贫探索出通过信贷扶贫资金支持扶贫龙头企业发展、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户增收的经验,促进了企业和农户互利双赢;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扩大到了19个县(市)、183个贫困村,这项工作哈密地区走在了全区前面,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昆仑山区、天山山区、阿尔泰山区扶贫搬迁试点探索了高寒山区移民扶贫新路子,实现了综合治理特殊贫困问题的新突破。在扶贫机制上,在墨玉和吉木乃两县开展“两项制度衔接”试点工作,积极创新扶贫项目产权归属制度,建立扶贫宣传机制,实行扶贫业务考核。洛浦、阿合奇两县以创新促发展,工作水平有新的提高;和田地区以制度促管理,提高决策执行能力和办事效率,对自治区的工作部署雷厉风行,各项资料的统计报送也明显快于其他地州。在扶贫成效上,年内有27万扶贫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345个贫困村完成了整村推进规划,全区累计完成整村推进规划的贫困村达到2668个、占贫困村总数的74%,“三个确保”村也得到应扶尽扶;完成培训任务42.8万人次,实施了“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扶贫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0万户,其中贫困户33万户;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可达到2987元,增幅高于全区1.9个百分点;3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产总值也继续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增长;“扶贫开发效益年”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上看,再努力一下,有望实现《纲要》目标。

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一是科学决策为先导。我们制定并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方针,调整和完善扶贫开发思路,推动了扶贫工作由集中解决温饱转向促进减贫增收、缩小差距。二是突出重点求突破。我们突出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和边境贫困农牧区,坚持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带动为主的开发式扶贫,优先支持“七类项目”,使贫困乡村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三是创新机制夺先机。深入开展各项扶贫试点,健全资金项目管理机制,改革信贷扶贫体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大扶贫”的工作格局,引进外资扶贫先进理念,推动实践创新、机制创新,保证了我区扶贫开发工作充满活力,部分工作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四是强化服务作保证。扶贫干部是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服务力量,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宗旨教育,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不断增强扶贫开发的责任意识;必须加强扶贫政策、业务学习,提升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增强组织和推动扶贫开发的能力;必须大力弘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的精神,真心实意地为贫困群众解难题、办实事。

二、在“7·5”事件中的政治表现

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扶贫办党组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坚定政治立场,严守政治纪律,坚决拥护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主要体现在:

认识高度统一。同志们一致认为,“7·5”事件是境内外“”相互勾结、策划实施的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其险恶用心是妄图挑起民族对立、策动民族分裂、危害社会稳定、干扰我国发展。“7·5”事件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而是一场分裂与的严肃政治斗争。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对事件进行了果断处置,维护了新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措施是得力有效的。

行动十分坚决。我们组织声讨“7·5”事件的残忍暴行,揭批“”制造破坏和分裂的罪恶图谋,使各族干部群众认清“7·5”事件的性质及其严重危害性,认清新疆形势的严峻性、长期性和复杂性,旗 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不移地维护团结稳定;组织干部职工讲成长经历、谈思想认识,领悟“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的真谛,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处置“7·5”事件的各项决策部署上;在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思想教育、疏导群众情绪,抽调干部参加维稳工作队,进驻社区、乡村,讲真相、辟谣言、正视听,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在敌对势力和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造谣惑众、煽动对党和政府不满情绪的情况下,增强干部职工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坚决制止和批驳错误言论和政治谣言。

工作部署及时果断。在扶贫系统组织开展“唱热爱祖国、讲民族大团结、说热爱新疆繁荣新疆”主题活动,加强正面教育引导工作,用新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组织扶贫系统向“7·5”事件中受害的无辜群众和台湾“莫拉克”台风受灾群众捐款,慰问维稳公安干警、武警官兵;面对“7·5”之后的严峻形势,在积极做好社会面稳控工作的同时,提出“大干100天、确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要求,自治区扶贫办领导班子成员发挥带头作用,赴阿合奇总结调研边境扶贫工作,分赴南疆三地州、边境贫困农村和高寒山区开展针对性的调研,各级扶贫干部坚守岗位,激发干劲,不放松工作,努力弥补“7·5”事件造成的损失;协调定点帮扶部门做好贫困地区农副产品营销工作,促进生产经营的全面恢复;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纳入并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贫困农牧民培训、扶贫干部培训计划,使扶贫培训工作更加适应维护稳定的需要,更加贴近民族团结工作。

三、对工作的分析和部署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总结之年、规划之年、效益展现之年。我们既面临着实现《纲要》目标任务的收官之战,又肩负着谋划未来十年的重任,必须把准形势、善谋实干,把我区扶贫开发不断推向前进。

有利形势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扶贫开发呈现出专项计划与惠农政策、社会各界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新局面,国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长点,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环境更加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对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自治区党委七届七次、八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对推进农村扶贫开发作出部署,王乐泉书记特别强调:“以南疆三地州、高寒山区、边境贫困农牧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幅度提高贫困农牧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从而为我区扶贫开发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我们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成熟而丰富的工作经验,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有着良好基础;新阶段扶贫工作在制度安排上,重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济的有机衔接,实行“两轮驱动”,瞄准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持政策,重点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这些都为及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

不利因素是:

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我区扶贫开发制约因素仍然很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客观方面来看,我区气候条件特殊、自然环境恶劣,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生产资料少、发展空间狭小,贫困程度深、返贫因素多,影响着扶贫开发进程;地缘政治环境特殊,周边环境复杂,扶贫开发肩负着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双重任务;扶贫开发成本高、难度大,全区仍有938个贫困村尚未实施整村推进规划,还有249万扶贫对象需要进行扶持,缩小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繁重。从主观因素来讲,我们对扶贫开发政策的研究相对滞后,对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还缺乏深刻理解和有机把握,扶贫资金投入与全面扶持扶贫对象的政策需求存有较大差距,瞄准性措施还有待加强;扶贫开发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推进方式和手段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基层扶贫机构与所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个别地县对扶贫工作研究不深,有的处于应付。

我们的工作思路是: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八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坚持“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工作方针,突出“三个重点区域”,优先支持“七类项目”,创新扶贫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支撑基础,扶持优势产业,提高增收能力,进一步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缩小差距,推动贫困地区的改革发展和团结进步。

主要任务是:

打好实施《纲要》收官之战;谋划未来十年的扶贫开发工作;展现我区扶贫开发成效;科学制定自治区扶贫标准。

几点要求:

一是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自治区在财政扶贫资金、信贷扶贫资金和帮扶单位的安排上,将重点保证完成《纲要》目标的需要。各地州、县(市)、定点帮扶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投入,为实现《纲要》目标提供保证。

二是抓好重点工作。要加大整村推进力度,努力完成《纲要》关于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任务,特别是要突出距边境线25公里范围内的贫困村、人口较少民族的贫困村,保证投入强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要继续以“七类项目”为重点,优先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扶持一批从事畜牧业、林果业的大企业,促进产业化扶贫;对扶贫龙头企业实行年度考核和进退机制,增强其辐射带动能力,同时要防止个别企业钻国家扶贫政策“空子”;要增加对县级扶贫培训的资金投入,深入实施“雨露计划”,启动“两后生”农牧实用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千名村委会主任”培训计划。

三是全面完成的各项计划。主要是,使26.3万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扶持,具备自我发展能力;完成354个村的整村推进规划,其中“三个确保”村38个;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5万人;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全区平均水平。

四是做好新十年纲要和“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自治区成立以钱智副主席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各地州、县(市)要按照自治区的安排,成立机构,制定方案,抽调人员,安排经费,确保上半年完成地县的几项规划。下半年自治区制定十年纲要、“十二五”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

五是把“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扩大到所有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完善扶贫对象识别瞄准机制,为全面落实扶持政策提供制度保障。国家拟于2月份召开试点工作总结会,对扩大试点做出具体部署。自治区正在成立领导机构。鉴于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牵涉面广,各地州、重点县(市)要提前做好准备,扶贫办要主动与有关部门协调,抓紧制定工作计划和具体方案。

六是适当调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问题。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部署,结合新疆实际,我区将按照“总量不变、动态调整、统筹兼顾、进出平衡、分地进行、统一核定”的原则,对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进行适当调整。这项工作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办法,由各地州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进行客观分析、全面平衡,提出调整意见报自治区。

七是扶贫标准研究和制定工作。去年年初,我们已经安排各地对扶贫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且4月份在克州召开座谈会进行了集中研讨。按照要求,各地州于去年6月提出了自己的扶贫标准:和田地区是1490元、克州是1604元、阿克苏地区是1450元、伊犁州是1488元、塔城地区是1483元、阿勒泰地区是1870元、哈密地区是1300元,喀什地区经多次催促至今未报。下一步请各地州按照所提出的标准,结合相关依据,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在此基础上自治区将统筹制定全区的扶贫标准。对贫困人口进行测算和摸底,要与当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相一致,超过自治区标准的由各地自行解决。

八是自治区确定为“扶贫成效展现年”,将集中宣传我区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扶贫开发取得的重要成果,全面反映贫困地区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树立和宣传扶贫开发先进典型。今年的宣传工作要围绕这一主题,积极搭建载体和平台,组织新闻采编,营造浓厚的氛围。各地州要提前做好活动方案。

九是扶贫队伍自身建设。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必须依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扶贫干部队伍。因此,要把扶贫干部队伍建设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紧抓不放,抓出成效。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坚持不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进一步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增强宗旨观念和责任意识,倡导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带着强烈的责任从事扶贫工作,带着深厚的感情服务贫困群众;要加强政策研究和扶贫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效率,增强组织和服务扶贫开发的能力;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不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要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建立约束机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常怀律己之心,坚持廉洁从政,做到“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

创业扶持计划篇8

关键词日本韩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当代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增加就业、培养企业家、活跃经济、为大企业配套、提高市场竞争性的作用。积极扶持中小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发挥中小企业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需要。日本和韩国通过有效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总结日本和韩国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分别是该地区中小企业状况的简单介绍、政策中明述的目的、具体措施和项目、实施机制等。

二、日本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根据日本《中小企业基本法》,中小企业指的是资本等于或小于三亿日元(260万美元),固定员工数量等于或者小于300人的企业。在批发行业中,中小企业被定义为资本不超过一亿日元(90万美元)或者员工人数等于或小于100人的企业;在零售行业中,中小企业指的是资本不超过五千万日元(40万美元)或者员工人数等于或小于50人的企业;在服务行业中,中小企业指的是资本不超过五千万日元或者员工人数等于或小于100人的企业(SMEA,2004)。

从日本的传统来看,日本的政策一直强调重视双重经济体制(dualeconomy)和中小企业在分包方面的重要性。但是,最近几年日本意识到日本经济的复兴需要出现新的增长性公司,于是开始强调中小企业部门中的多样性。中小企业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动力的一个新来源,它们通过促进市场竞争、创新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来做出贡献(OECD,2000)。在2003年,超过99%的日本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它们雇佣的劳动力占到了全部劳动力的81%。中小企业还生产了51%的出口制造业产品,62%的批发出口,以及73%的零售出口。这些数字在过去的35年中一直相对保持稳定(中小企业信息中心,ACTETSME)。

(一)政策目的

中小企业扶持体系政策由日本经济产业省的新工业促进战略决定,该战略强调了下列主要与提高竞争力有关的目标:对人力资源和技术的投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价值创造的最基本因素的投资);优先培育工业集团,充分发挥日本优势;复兴中小企业,恢复地区经济;制定战略贸易政策,包括设立东亚经济集团(EastAsianEconomicGroup)(SMEA,2004)。

与此同时,近来的政策表述已经明确承认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社会效应,将中小企业描述为:“新商业和新生活方式的创造者、技术创新的领导者、经济发展引擎、老年人和妇女工作机会的提供者、新工作模式的创造者、能良好满足当地社区的公共服务的提供者,以及在其他诸多方面的积极参与者”(2004年白皮书)。尽管现在的重点是提高竞争力和促进技术创新,日本也认识到了中小企业在提供社区服务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然而,在性别问题上,政府并没有制定具体措施来进行鼓励。

日本政府已经针对三类中小企业制定了特定的政策目标,其中包括(JETRO,1999):可以在场外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发行的风险企业。在这种情况下,明述的政策目标是将首次公开发行的数量提高到与美国相同的水平,但是从1998年开始,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进行了287次首次公开发行,而同期日本的数量则远远落后,只有62次;生产特色商品或者提供特色服务的具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在这种情况下,20世纪90年代末期明述的政策目标是在三到五年内增加1万家新企业;意图扩大商业行为的新起步公司和现有公司。在这种情况下,阐明的政策目标是在五年内大规模地将新起步商业企业数量从14万家提高到24万家,并创造10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

(二)政策方式

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在过去60年中一直是日本政府政策的一大特色。日本中小企业社(SMEA)将这60年中的政策制定和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重建期(1945--1954年):1948年,日本设立了中小企业社,同时也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政策工具,包括金融、组织升级、管理诊断以及指导。高增长期——第一阶段(1955--1962年):包括认识到需要调整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之间的差距。在这阶段中,中小企业政策变得更为系统化;高增长期——第二阶段(1963--1972年):在这个阶段中,中小企业的现代化是主题,而且还制定了一部《中小企业基本法》。这个阶段还包括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比如调整中小企业的劣势(如与大型企业进行比较)、对小型企业的措施、增加获得股权资本的可能性(如设立了中小企业投资与咨询公司)以及通过《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稳定增长期(1973——1984年):在这个阶段中,主题包括强调知识的重要性和加强管理资源。日本设立了一个中小企业大学校来支持这些目标的实现,同时还建立了一个小型企业信息中心的网络。转型期——第一阶段(1985--1999年):这个阶段是进行结构性变化和产业整合的过程,为新起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转型期——第二阶段(2000——):作为结构性改革的一部分,日本制定了新《中小企业基本法》,通过优惠税收和一条龙的行政程序等来促进公司改制(OECD,2000)。这个努力还得到了许多支持,比如致力于促进独立中小企业增长和发展的措施、促进商业创新和新商业企业设立的措施,以及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基础的措施。

与韩国绝大多数以大型企业发展为导向的政策不同,日本选择了双重经济体制,即在发展大型企业的同时也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DeSilva,2003)。分包的模式在这个策略扮演了重要角色,尤其是日本公司制定了更加灵活的生产模式,比如准时生产。

在过去,日本的政策倾向于限制市场竞争和保护中小企业,但是在最近的几年中,日本开始采用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式。人力资源培训、信息服务和为中小企业进入新市场提供扶持等措施的目的都用来提高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能力,以便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ADBI,2004)。主要目标是让企业发挥它们的潜力,而不是保护那些其存在“无所谓”的公司。

(三)政策措施

新的《中小企业基本法》强调中小风险企业和起步型中小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加优越的商业环境以及提供支持措施的重要性。

(1)提供商业信息

若干年前,日本认识到有必要让中小企业可以轻松获得商业信息,于是日本在每个县都设立了ACTETSME。与此同时,加强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是现行政策的一个优先考虑的重点。比如,政府正在通过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来推动中小企业的综合信息升级,以及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平台来引导信息升级项目。

(2)意见与咨询

日本政府通过设立在各个大城市的管理咨询和意见服务中心来为中小企业提供商业管理意见和技术指导。私人咨询师也为中小企业进行管理咨询以作为对于政府咨询的补充。

最近的政策创新一直致力于增加起步型新企业可以得到的建议,比如设立起步型企业速成学校,这些学校由全国工商业协会联合会、日本工商联合会和其附属的工商业协会合作来进行运作。这些学校为起步阶段的企业提供扶持,通过详细的课程来对某些方面进行指导,比如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以及如何提高起步阶段所需要的实际技巧。学校还举办起步阶段公司扶持讨论会,在县扶持中心举办以为起步阶段的企业提供它们所需的基本知识。

(3)商务和管理培训

中小企业大学校为中小企业管理层、经理、技术专家以及县政府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指导的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培训项目。公司启动阶段扶持培训由分布在日本9个城市的SMPJ中小企业大学校提供。这些培训包括5天的培训讨论课程,其中讨论的话题包括商业计划书编撰方法和必需的实用启动阶段管理知识。

此外,由各主要城市、县和乡工商协会和工商业商会指定的管理导师负责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和指导,为小型企业提供在诸如财务、税收、劳动力、交易和会计方面的咨询和指导。认识到财务管理技巧的重要性,工商业协会和工商业商会选定这些专家导师向小型企业管理者教授簿记管理方面的知识。另外,工商业协会和工商业商会还致力于推进簿记管理方面的计算机化操作来使小型企业的簿记管理更加合理。

(4)监管改革

最近,日本的《商法典》已经做出了一些修订,也很可能是近50年来做出的最大修订。这些修订的目的在于促进企业的设立和风险融资,这也是正在进行中的日本《公司法》综合修订的一个部分。就税收体系而言,中小企业可以从对设备投资的特殊折旧和课税扣除中获取利益。此外,《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行为法》也致力于通过扶持中小企业的设立、研究和发展来促进中小企业的创新。与此类似的,《扶持中小企业商业创新法》编制的目的在于鼓励通过研发和生产新产品或提供新服务的方式来进行商业创新,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5)出口扶持

政府支持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创立“日本品牌”,从而对中小企业进行出口的努力进行扶持(METI,2005)。这些目标通过支持提供贸易咨询和进行海外市场研究以及帮助解决出口相关问题的方式得以实现(比如保护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日本政府帮助中小企业参加国际贸易展销会,派遣国外联络员,并在亚洲地区扩大反盗版侵权的努力来帮助“日本品牌”的市场营销确立。直接的出口促进措施包括通过提升中小企业的品牌认知度来帮助其开拓市场以及通过日本出口和投资保险公司来进行贸易和投资保险。

(6)网络创新

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网络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包括SMRJ(即日本中小企业基盘整备机构)负责的设立在日本各地的高风险企业论坛(VenturePlazas)。它们为潜在的投资者和商业伙伴与风险企业提供网络渠道和机会。SMRJ还每年举行风险企业博览会(venturefair)来展示产品、服务和风险企业的基础模型来为各方提供机会开创销售渠道和网络机会。

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主要是公共工业技术研究院)关于技术研发的合作也得到了鼓励,目的在于促进新商业企业的设立和扶持当地工业。

鼓励从事分包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日本由来已久。《分包中小企业促进法》于1970年实施,以推动从事分包业务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这项法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目的:关于分包商和它们客户公司(大买方)标准的指导和意见;促进项目计划系统,在该系统中共同设备合作分包商与其客户公司共同研发和执行促进项目;制定和公布促进标准一中央政府制定和公布促进标准,这些标准为分包商和客户公司提供了指导以促进分包中小企业的发展。

金融手段也得到了使用,政府通过中小企业金融公司为分包商提供金融方面的扶持,包括为分包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以及通过日本中小企业大学校为中小企业商业升级提供扶持。分包商还可以从一些免税政策中获益,包括免除企业税。

(7)消除地区差距

ACTETSME已经明确指出了一系列针对位于偏远地区的中小企业的不同地区适应性政策,由于这些偏远地区的公司“因为远离大型消费集中地,于是在获取关于供给和需求走向方面的信息中存在困难”。有几项具体措施被明确提出:为建立孵化器提供援助,用于地区内中小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产品研发能力;提升技术和设计能力,包括为培训项目提供援助,鼓励加强与当地大学的联系,推动地区内各工业间的技术交流和转换;改善当地的雇佣状况,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为“就业介绍论坛”等活动提供援助,帮助建立地区名牌创立和营销;建立信息交流机制,包括资助建立市场和人力资源方面信息提供的项目,同时也可用于当地产品的市场营销;促进特定地区的复兴,包括资助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建议的活动;建立地区工业。在地区性公共组织和其它商业组织机构间组织了网络和信息交流。强调远期规划的制定和关于未来发展行为活动的政策,等等。

(四)政策实施和机构

日本经济产业省(M1TI)下设的中小企业社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与此同时,当地政府和执行机构负责执行这些具体的措施。此外,MITI下设8个办公室负责中小企业政策措施的实施;私人咨询师和私人商业服务组织也提供各种服务。

中小企业/风险企业扶持中心在日本全国8个地点进行办公,在许多领域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包括财务和技术支持以及关于管理、财务和法律事务的咨询。这些中心还负责支持县级中小企业扶持中心和地区中小企业扶持中心开展的活动,来作为中小企业扶持系统的核心。

日本还有59个县级中小企业扶持中心来负责县政府的中小企业扶持项目。扶持项目包括:场外咨询服务;信息提供;专家建议;商业可行陛评估等。此外,在日本每个市中还有共计259个地区性中小企业扶持中心。这些中心用以扶持当地的中小企业主/经理,提供场外咨询服务和提供商业信息。

从不同种类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关系上看,SMRJ提供一站式服务,以确保通过互联网可以轻松快速地获得信息。日本中小企业综合事业团(JapanSMECorporation)也通过计划在三个不同层面上的中小企业扶持中心之间实现信息共享来促进中小企业扶持系统之间的合作。每个主要的扶持者都包括私人咨询师以提供具体建议,同时也有自己的雇员。

三、韩国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

在韩国,中小企业指制造业和建筑业中雇佣员工数量少于300人,并且产值分别少于80亿和30亿韩元的企业(即830万美元和310万美元)。在商业和其它服务业中人数规定为少于200人。2002年,在韩国共有295万家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8%),其中262万家为微型企业(少于10个员工)。中小企业雇员员工数量占了总雇佣员工数量的86.7%。1997年至2002年间,中小企业雇佣员工数量增加了213万,同期大型企业雇佣员工数量减少了125万。

(一)政策目的

韩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重点是增强企业竞争力,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六个主要政策目标是:推动新兴企业发展和加强企业家能力;提供有效金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加强中小企业市场进入能力;培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促进风险企业的发展(SMBA,2005)。(二)政策方式

中小企业在1977年后才真正在韩国经济发展政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此之前,政策重点是由重工业和大型企业主导的产业,比如造船业、化工业和机械工业。然而,有人提出韩国产业政策的调整体现了更重要的从进口替代型向外向型工业政策的转变,而不是从本质上改善产业政策的要求(DeSilva,2003)。

1993年设立的新经济计划强调扶持“自立”的中小企业的必要,作为计划的结果,韩国实施了一系列扶持项目,主要目的是通过缩小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范围,鼓励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以及消除中小企业保护措施,如其指出的:“中小企业不再被认为是需要政府保护的次要经济体系参与者。”

然而,20世纪90年代晚些时候的亚洲经济危机凸现出了许多中小企业的脆弱性和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1998年,韩国政府重申了中小企业政策,根据Gregory的解释,体现了“解决金融危机的积极方式”。

当前的韩国政府进一步强调刺激设立新企业,为注册为新风险企业的公司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同时为投资新风险企业的个人提供税收优惠。这些措施的影响“当然是积极的,但是只能解释一小部分的新企业行为,因为这些政策主要关注的是新风险企业和高科技领域新设立的公司”,这些措施只是韩国所有新企业行为组成部分之一。

韩国政府的施政方针显得仍然是有些干预主义风格,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起着主导作用(比如为中小企业提供军队工人),部分或完全控制着中小企业组织,并且通过政策手段来宣布何种公司应该在某个行业中进行运营

(三)政策措施

韩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的主要领域包括上述的6个主要政策目标,其中金融政策措施不在本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体系项目的范围内。

(1)促进新兴企业发展

在韩国,有多个项目致力于推动新企业的设立,尤其是鼓励年轻企业家,包括提供培训课程、设立商业俱乐部和在5所大学中为新兴企业设立试验性的研究课程。政府还通过减少规定和简化流程,消除过去影响新设立公司发展的障碍,以及建立新兴公司顾问机构来帮助新企业等方式为新兴企业提供更好的商业环境(中小企业管理局,SMBA,2006)。

SMBA还扶持那些有能力为未来的企业家或新中小企业的创立者提供支持的大学和研究所进行企业孵化器的运作。这个项目设立的目的就是保证新设立风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大约共有300家企业孵化器正在孵化约4000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在场地方面得到了扶持,同时这些孵化器还提供专家咨询服务、市场营销培训和其他支持。

新兴企业课程针对的客户是潜在的企业家或新中小企业的设立者。目的在于改善他们的管理水平,提升新启动公司成功率。地方大学和专业研究所每年还提供约100次课程。

中小企业管理局为大学中的企业家俱乐部提供经济支持来鼓励学生考虑将自主创业作为一个“职业选择”。目前,在220所大学中共有520个企业家俱乐部,学生会员数量达到12000人。BizCool项目针对的是中学年龄段的学生,现在在80所初高中进行试点。大约有20000学生参与了这个项目,参加了许多案例教学,包括自我管理、企业设立、企业管理和融资。

对于新兴企业所面对的监管负担的研究也引起了变化。以前,据称中小企业在设立前需要完成53项审批。现在,这些步骤已经简化为一条龙企业设立审批程序。

(2)确保为中小企业提供稳定的人力资源供应

这个政策背后的问题其实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一项误配。一方面,据估计韩国共有40万年轻人没有工作,但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报告显示缺少劳动力。中小企业管理局将此解释为中小企业由于与大公司相比工作环境不佳而且福利较差,所以对于年轻人缺乏吸引力。该对应政策包括一个旨在改善中小企业工作环境的项目,针对大学学生的实习工作计划,以及年轻人宦佣计划,其中包括在职培训。总体而言,中小企业管理局已经实施了许多项目来为中小企业吸引到更多人才。

(3)提高中小企业市场进入的能力

该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在出口市场中韩国中小企业的数量(现在在所有中小企业中占30%),同时使出口目的地(中国和美国)和出口产品(IT产品和汽车)种类变得多样化。政府通过出口管理公司扶持中小企业进入外国市场、帮助其获得国际认证以及向中小企业提供关于国际采购的信息来达到这个政策目标。出口管理公司(EMC)负责向那些刚起步的公司提供关于海外市场研究、与外国公司谈判、寻找买家、执行出口协议、清关、货运、支付等专用信息。截至2003年,100家中小企业在9家出口管理公司的帮助下已经获得115项总共价值5.65亿万美元的出口合同。

该项政策目的在于扶持那些用良好出口潜力的中小企业,方式包括出口咨询和出孵化器计划,例如“韩国最佳”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培育海外市场。从中长期看,中小企业管理局计划通过按照地区和产品分类来选择和扶持一些出口管理公司,然后将它们建立成为一个为刚起步的出口型中小企业提供支持的体系。

在韩国国内市场,1981年设立了一个名为“强制购买中小企业产品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强制政府部门在内部采购时优先购买中小企业产品的方式,以增加中小企业的市场机会。

(4)培育中小企业技术能力

韩国政认识到未来经济的竞争将取决于中小企业的创新水平及其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旨在扶持中小企业进行创新的项目包括: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支援项目(KOSBIR),该项目建议政府部门拨出其研发经费中的至少5%给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项目,该项目为那些能够进行自主研发的中小企业提供不超过其研发经费75%的补贴。新技术采购保证:为了帮助新技术实现商业化,国立研究所委托中小企业研发新技术,并保证它们将在一段时间内购买运用了该技术的产品。工业—大学—研究院合作计划:为了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发制造业技术。中小企业现场扶持计划:中小企业管理局为中小企业提供现场服务来帮助它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提供的具体服务包括投资意见,关于法规问题的意见,确定和介绍可能的商业伙伴,帮助获得政府批文。评估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政府每年对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进行评估,以监测数字化促进政策的效果,鼓励中小企业加大数字化投资,以及在中小企业提高数字化的意识。创新型信息技术咨询:中小企业管理局选择一些大学或研究院按照中小企业具体的数字化程度分类来提供定制的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制造业扶持项目:为了提高中小企业的生产力,中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帮助其实施制造业信息系统。

(5)鼓励风险企业

对于创新型风险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始于1996年,当时设立了Kosdaq(韩国创业版)市场,而后又通过立法手段进行风险企业的推广。韩国官方数据显示,这些风险企业的数量从1998年的2042家增加到了2003年的7702家。未来的政策重心将是提高这些风险企业的质量和增强它们的竞争力,而不是着眼于数量上的增加。政府正在政策方面做出努力来便利风险企业的并购,以期望促成企业间的战略同盟、风险投资以及技术人员的更自由流动。

其他扶持政策包括:一个风险扶持项目:中小企业管理局为确定为风险企业的企业提供各种扶持,包括税收优惠和其他优惠条件;海外扶持中心:政府挑选并指定那些有扶持海外风险企业经验的公司作为海外中小企业扶持中心,以帮助风险企业进入外国市场;扶持风险资本和扩充投资来源:为了增加对该起步公司的投资,中小企业管理局正采取措施来扶持风险资本并且增加可用于投资风险行业的资源;风险企业簇群:为了扶持培育区域性风险企业,韩国已经设立24个地区性风险企业簇群,这些地区都有大学或研究院,并且被划定为“促进风险企业发展区域”。

(6)厂房和成孵化器

企业启动和孵化项目在韩国已有较长历史,旨在帮助潜在的企业家通过参加一段时间的企业启动和孵化中心,来克服启动阶段的困难。这个项目面对那些设立时间不足一年和仍在启动准备阶段的企业。孵化中心提供设备支持、管理和技术扩展支持,以及金融扶持,例如较为标准化的孵化器模型。

(四)政策实施和机构

中小企业管理局设立于1996年,旨在推动韩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在此之前,韩国中小企业振兴公团(SMIPC,一个非盈利性自治组织)根据《中小产业促进法案》中的部分内容,负责在韩国开展中小企业发展项目。该公团已更名为小型企业公司(SBC,2005),现在仍然负责实施许多政府资助的中小企业计划。中小企业管理局有11个地区办公室,分布于韩国所有行政区划。七个地区性分支负责实施项目,并设立了当地的联络处。

四、结论及启示

对于日本和韩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策的研究表明,上述两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系列方案和计划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当然,政策方案的简单移植很可能会导致失败,因为有些政策在一种背景显得合理并且运行良好,并不意味着它在其它背景下也能良好运行,对于不同国家和地方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一)企业孵化

在台湾和韩国的孵化器战略是一种帮助新设立企业或潜在企业克服设立初期和最初贸易阶段困境的成熟模式。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有许多经验和教训值得学习(OECD,1999)。在其他政策领域,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发展模式的成功其实受到了一系列相关因素的影响。例如,与大学之间的有效联系是共有的特征。在台湾,孵化器的成功与否还取决于相关研究所的质量、文化、指导思想,以及参与企业家能够获得何种服务。

(二)改善监管环境

在我们研究的国家中,近来的政策重点都是审查中小企业所面对的监管负担,特别是停业和设立阶段。例如,在韩国,设立新企业的审批项目被大规模简化,但是这个措施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没有数据可以进行说明。

(三)设立全国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体系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任何政策项目和措施的影响力之间取决于其实施方式,这就强调了拥有一套服务中心体系的重要意义,这个体系能够将政策传递到中小企业层面,而且这样中小企业了解到的政策也是连贯一致和可获得的。企业家组织参与这些服务中心的管理,这一点产生了许多优势,比如在提供服务中私营咨询师的参与。最后,许多项目的成功(例如对于特定目标出口的扶持)依赖于中小企业能够了解政策并且随时参与,这就体现出了那些与中小企业建立起密切联系的地方性企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角色。

(四)提高中小企业对于商业信息的了解

成功的企业依赖于企业家要及时了解各种信息(比如关于市场和潜在客户、相关技术的开发以及国家政策)。在许多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当市场调节机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失效时,政府就会采取政策干预,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相比得到不对称和不平衡的信息,而不是公平竞争的环境。在转型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商业体系的落后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现在,互联网能够在一些方面(例如政府法规)的信息对称上起到作用,但是许多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仍然需要得到上网和使用信息方面的帮助。

此次研究表明,一般国家和地区都认识到了为中小企业提供容易获得的商业信息的重要意义,例如,在日本,这通过设立在各个县的中小企业地区性信息中心实现。很明显,由于我国的私营经济体系还在发展阶段,所以应该着重关注为中小企业的持续和富有竞争力的发展创建良好环境。

(五)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倾斜

增加中小企业在政府公共采购计划中的参与度可以低成本的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市场机会,但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实现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往往要解决需求和供养方不足。一方面,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协议的能力首先依赖其对于现有采购市场信息的了解,以及实际使用中的采购过程和惯例。另一方面,在中小企业中可能存在生产能力和质量方面的问题,这可以通过特定生产能力培育项目加以解决。

在这个方面,台湾在中小企业扶持政策方面的做法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其中涉及提供关于政府采购机会的信息,组织关于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行为的研讨会,以及对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参与水平进行数据监测。

(六)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要鼓励创业和中小企业发展有许多其它原因,但是以技术和知识为基础的方式被广泛认识能够为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企业孵化器是这种方式中的重要一环,但是台湾的实践显示如果需要完全发挥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潜在贡献,政府就需要在公共政策方面提供持续的扶持。在许多国家,为技术性中小企业提供合理扶持包括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

(七)供应链计划

上一篇:律师聘用合同范文 下一篇:企业劳动合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