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博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11 20:09:40

优秀博士论文

优秀博士论文篇1

1.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士学位论文透视

2.经济学博士论文写作中的若干问题

3.留学生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基于20世纪50年代的考察

4.中国本土经济学博士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5.我国经济学学科国际发文状况与海外博士学位教师表现分析——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重点的案例研究

6.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

7.我国资源产业经济学研究评析——基于CNKI资源产业经济博士论文的综合评价

8.经济学博士写歌咏叹人们共同的“大感情”  

9.信贷宏观效益下降探因——经济学博士罗海钢访谈录 

10.股份合作: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经济学博士韩俊访谈录

11.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博士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考

12.应用经济学专业博士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13.产业结构政策若干问题解析——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唐晓华教授访谈录

14.药价虚高养活了谁——访经济学博士朱恒鹏  

15.消费者维权新视点——经济学博士陈淮访谈录 

16.樊纲博士谈过渡经济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17.经济学博士张旭谈大学生创业  

18.一本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经济学教科书———评张维迎博士新著《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19.站在桥上看风景——经济学博士刘曼红谈风险投资  

20.本土经济学博士的国际竞争力培养——以“亚南院”模式为例

21.民国女经济学博士张肖梅的外贸思想

22.从农民企业家到经济学博士 

23.使实践成为理论指导下的科学实践——记我国培养的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海南省财政税务厅厅长刘桂苏

24.基于引文的经济学文献需求特征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论文引文为例

25.中国第一个经济学博士曹远征 破解金融改革敏感话题 

26.西南财经大学举行首届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位典礼

27.《农业与工业化》:农机化理论宝库——“发展经济学”创始人张培刚博士论文初识

28.地产泡沫:何必都怨开发商?——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宋忠敏答本刊问

29.从“资源诅咒”看湖北电力紧缺——访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李高产

30.谷书堂教授主编的青年经济学博士研究丛书出版

31.国际经济学殿堂里的中国建筑师——记著名经济学家、哈佛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教授王一江

32.经济师如何写论文 写作经济学博士论文需要激情、思辩和创新

33.经济学专家、本刊编委——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张建华

34.《经济学博士、硕士论文选》简讯

35.从入学考试透视经济学博士学位教育

36.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统筹机理研究——访浙江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郝云宏

37.2.3亿国资流失:经济学博士沦为金钱奴隶 

38.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调节和财务处理的影响分析——访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陈敏

39.苏联1980年经济学博士学位中选人的论文篇目(续)

40.搞好资本运营与深化国企改革——经济学博士导师、山西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冯子标教授访谈录 

41.博士研究生《高级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2.经济学博士陶一桃说:工业设计是企业竞争的利器 

43.“北京经济学博士论坛第6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44.经济学博士研究生指南 

45.青年学者、经济学博士张玉清教授

46.关于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构想─—访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综合司副司长、经济学博士宋宁 

47.走近“公共事业民营化”——记著名经济学家、天则经济研究所所长盛洪博士

48.不同凡响的“青年经济学博士研究丛书” 

49.金融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重点——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50.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十一个误区(纲要)——兼谈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51.2009~2010药物经济学学科发展

52.经济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前景 

53.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 

54.法经济学在立法中的应用审视——主流的经济分析法学之批判 

55.发展经济学的重构——评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56.演化经济学理论发展梳理∶方法论、微观、中观和宏观

57.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58.马克思哲学革命与经济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

59.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运用及经验

60.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意义

61.经济学研究方法演变 

62.当法律经济学“遭遇”中国问题  

63.论科斯经济学

64.行为法经济学与法律经济学:聚焦经济理性 

65.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 

66.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

67.基于期刊文献检索的国内资源经济学研究述评

68.我国国内对信息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综述 

69.德国历史学派再认识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 

70.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研究:理论与实证

71.改革开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新

72.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73.路径依赖经济学分析框架的演变——从新制度经济学到演化经济学

74.中国经济学应用研究的可信性分析 

75.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来自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考察

76.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 

77.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 

78.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轨迹

79.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80.法经济学范式研究及其理论阐释

81.遮蔽与澄明: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82.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

8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管制经济学分析

84.中国经济学革命论

85.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基于网络经济学视角的研究与思考

86.慈善经济学研究进展 

87.经济学视角下的行为与意义

88.罗纳德·科斯与新古典制度经济学

89.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和管理学 

90.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多元化问题的思考

91.论推进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学术原则——主析“马学”、“西学”与“国学”之关系

92.宗教信仰选择 一个西方宗教经济学的文献梳理  

93.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兼评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94.资源经济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学术贡献与创新方向——纪念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成立30周年

95.经济学的新分支: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

96.行为经济学基础及其理论贡献评述

97.基于Agent的计算经济学发展前沿:文献综述 

98.新制度经济学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99.通过解决重大现实问题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0.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01.农户市场行为研究述评——从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嬗变

102.经济学方法论研究三十年 

103.西方经济学范式的转换和发展——从经济学方法论的视角分析

104.论流域环境经济学 

105.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10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107.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表现 

108.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创新探析——批判实在论视域中的异端经济学启示

109.论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内核与其“支离破碎”的表象

110.科学与实证——一个基于“神经元经济学”的综述

111.经济学的“新框架”与“新供给”:创新中的重要联通和“集大成”境界追求

112.中国经济模式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113.计量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的若干新近发展及展望

114.主流经济学危机与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

115.法经济学:法学和经济学半个世纪的学科交叉和融合发展

116.现代经济学的西方化与中国经济学人的边缘化——经济学队伍中地区结构失衡的文化因素探析

117.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 

118.“老龄健康”的经济学研究

119.让·梯若尔对新规制经济学的贡献——201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获奖成就评介

120.语言经济学:发展与回顾

121.低碳经济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分析

122.循环经济学:学科特征与趋势展望

123.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124.政治经济学的复兴——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主题与意义

125.神经经济学: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

126.重新思考经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

127.马克思经济学与资本主义 

128.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经济新常态 

129.资本逻辑下的经济学与经济哲学 

130.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科学标准的辨析 

13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历史考察 

132.行为经济学的方法论价值——基于行为金融学前沿理论的分析

133.艾司西酞普兰药物经济学研究综述

134.我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与取向——来自2012至2014年度1126篇论文的分析报告

优秀博士论文篇2

年终总结(43)过去一年的成绩(26)下一年的任务(17)过去一年的成绩(26)学科建设(5)教学(8)科研(4)学术交流(4)其他(5)学科建设(5)在张培刚教授带领下,整合经济学院资源,在学科建设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成功申报并取得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2.成功申报并取得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3.西方经济学研究生教育连续第二次被人民网公布的“中国大学评价评”为全国第一4.与国贸系共同申报并取得世界经济硕士学位授予权5.与其他院系一起,组织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教学(8)承担了本专科、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学和指导任务,教授、副教授、讲师的工作量都达到或超过规定要求,承担本科生教学的教师,评分都在75分以上,多数在80分以上(宋德勇、姚遂在组织安排本专科各环节教学工作方面,成绩突出)张卫东、徐长生分别讲授高级微观、宏观经济学(硕士生)和微观、宏观经济学文献选读(博士生),使用英文原版教材,为提高经济学院的教学水平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生丁际刚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王皓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西方经济学1999级博士生3人、20__级博士生26人、20__级博士生2人(共31)人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硕士研究生21人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网络研究生104人完成毕业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费剑平在组织研究生各环节教学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方面,成绩突出)罗传建、张玉英指导的本科生论文获校优秀论文奖张玉英获教学质量二等奖方齐云获研究生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科研(4)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果: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出版著作3部、科研经费9.4万元:徐长生获湖北省第三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张卫东出版微观经济学教材、彭代彦出版专著一部、费剑平出版译著一部张培刚教授获校文科基金重点资助1万元、获湖北省社科基金资助0.7万元、徐长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2万元、彭代彦副教授获校文科基金资助0.5万元、罗传建获横向课题经费2万元近60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英文论文2篇,其他期刊和会议论文20余篇。其中,彭代彦、费剑平在发表权威期刊论文方面成绩突出学术交流(4)组织了2次学术研讨会,张卫东、彭代彦交流了研究成果;在校庆50周年学术报告中,徐长生、张卫东、宋德勇、汪小勤交流了研究成果徐长生访问美国哈佛大学归来宋德勇圆满完成在日本的博士后研究回国彭代彦、汪小勤论文入选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徐长生、汪小勤参加了中国经济学年会;张培刚教授带领5人参加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提交会议论文5篇;此外,还参加其他各种学术会议8人次其他(5)张玉英、费剑平、姚遂获得博士学位,师资队伍的博士化程度达到70%汪小勤、宋德勇晋升博士生导师、罗传健晋升副教授姚遂获三育人标兵称号、方齐云获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活动,在学院反映良好,吴大庆在组织经济系元旦文娱活动方面作出了贡献组织生活和政治学习制度化,取得良好效果(张玉英在支部书记工作中成绩突出)下一年的工作(17)学科建设(6)教学(2)科研(4)学术交流(2)其他(3)学科建设(6)积极参与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工作,继续努力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积极准备申报世界经济和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积极准备申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点积极做好西方经济学湖北省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积极准备申报西方经济学国家重点学科做好博士后流动站的第一次招生工作积极准备创办发展经济学研究杂志,进一步扩大发展经济学研究在国内的影响教学(2)进一步加强和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准备建设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形成优质的西方经济学专业三级课程体系科研(4)完成张培刚教授申报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在发展经济学、农业及农村经济、制度与产权经济学、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争取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产生较大学术影响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和其他各类课题,力争多获立项,争取在课题和科研经费方面有所突破积极发表科研成果,争取更多成果获奖学术交流(2)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是鼓励参加中国经济学年会、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年会、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讨会以及其他各类国际国内高层次学术会议,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进一步办好双周学术研讨会,争取取得较大成果其他(3)启动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的对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金会的学术影响考虑引进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教师1-2名正在 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争取早日毕业,并晋升高一级职称

优秀博士论文篇3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全国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也是国内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拥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9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4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以及中药学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和药学五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学校还有中医药高校的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点;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技术力量强、年龄结构合理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有博士生导师225名、硕士生导师 1097名。1998年成为全国首批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学校2002、200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结果优秀;2004年通过广东省“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成为广东省 “211工程”建设高校;2004年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全国排名第一,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2009年学科评估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五。2005年邓铁涛教授被科技部聘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在2005年、2010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估中,我校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一个中医学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成为广东省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2006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中药学研究生创新基地,2010年成为中药学专业学位招生单位,2011年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公布我校综合实力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位列榜首。

学校下设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国际学院、体育健康学院、继续教育与职业技术学院,及脾胃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等。开设本科专业 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在校生20000多人,其中研究生3293人,留学生及港澳台生近1000人。学校正向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转变。

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5个,是全国中医药高校仅有的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学的2所高校之一,也是广东省内建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3所高校之一。学校还拥有一级学科省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省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 个。现有国家中药现代化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1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基地3个,教育部现代中成药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中药资源科学”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科研成果显著,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数2069多项,纵向科研总经费3.5亿元,其中项目 176项,包括国家“973”计划项目 3项(含课题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8项,培养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和“新世纪优秀人才”各2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79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项。“非医攻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获得教育部第六届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377亩(含三元里、大学城校区),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140多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且处于国内医药院校水平;附属医院24所(直属4所、非直属医院19所,合作医院1所),病床总数达到7000多张,直属附院拥有全国专科医疗中心6个、省级专科专病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有教学医院20 间、实习医院35间、药学实习基地33个,为研究生的教学、科研、临床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优秀博士论文篇4

【关键词】论文 数据库 查新

论文全文数据库是我国现阶段文献资源最完整,同时在动态更新方面最为优秀的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是荟萃我国各学科领域重要创新成果与高层次创新人才信息的科学文化资源宝库,是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推进科技工作人员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了部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部委、高校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及国家性会议论文全文。覆盖学科广、文献量大、收录质量高、全文收录、每日更新、使用方式灵活等特点,是我国最具权威的论文全文数据库。数据库信息存贮量太,检索速度快,为科技查新提供了文献保障,在科技查新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概况简介

(一)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收录了从1999年到现在为止我国357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的博士学位论文,累积博士学位论文文献7.3万多篇。由相应的数据库服务中心实行每日更新。学科范围包含并且涉及基础科学、农业科技、信息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工程科技(Ⅰ,Ⅱ)、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是我国现阶段资源最完整,质同时连续更新最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文献。学科包含了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Ⅱ)、信息科技、医药卫生科技、经济与管理科学、社会科学(Ⅰ,Ⅱ)、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它收录了自1999年至2007年12月31日所累积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文献54万多篇,这些文献都来自于全国460家具有硕士培养资质单位的硕士学位论文。在更新频率上:CNKI中心网站及数据库交换服务中心每日更新。

(三)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清华同方),收录了1999-2006年全国300家具有博士培养资质单位所刊发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近22万篇。这些论文的收录范围包括理工A,B,C、文哲史、经济政治与法律、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教育与社会科学等学科。

(四)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CPCD)》(CNKI)收录了我国2000至今以来国家二级以上学会、协会、研究会、科研院所、高校、政府举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献92万余篇。收录范围涉及基础科学、医药卫生科技、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信息科技、农业科技、哲学与人文科学等学科。

二、不同数据库作用分析

(一)获取论文全文的作用

1.获取论文原文:撰写新论文的关键是要首先寻找并且阅读相关文献,然后将要所攥写论文的文献数据和已经发表的论文进行对比并且分析。并且用表格、图形或文字方式将文献的结论、成果、工艺等和查新课题进行比较,提到和查新课题创新有关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作出独特性的结论,而只找出相关的题录或文摘作结论是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的。

2.通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FT)进行学科主题浏览、个性化检索、组合检索等方式,然后再进行二次链接(可以查到同一关键词以及同一作者的所有论文)。在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相关的论文题目,点击所要找的论文,可以得到论文的全文信息。

3.通过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CDMD)进行简单检索、高级检索等检索方式,可以在检索结果中发现论文题目、学位授予单位、提交日期等相关信息。

(二)同类数据库联合使用

任何一种数据库或者刊物均不可能收录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全部文献,在项目查新咨询的实践中可以发现,只有将多种同类数据库联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从而避免出现漏检现象。现就上述论文全文数据库在科技项目查新咨询中的作用作一论述。

1.学位论文作为特种文献之一,它的数量也在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的增加。学位论文本身和常规文献-- 图书、期刊等有着各自不同的信息价值,同时也受到了教学、研究、等领域研究人员的关注。

2.科技查新和一般的文献检索的目的不同,它不是以寻找相关文献目录为目的。而是以数据库的高水平检索手段为基础,然后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找到其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的,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在在查准的基础上达到查全,避免出现漏检的现象。将多种数据库的联合应用起来,可以有效的达到这样的作用,特别是在做一些边缘学科或者交叉科学的项目时,可以发挥其良好的效果。不仅提高了科技项目查新中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同时也提高了内容的准确性、扩展性、全面性等。

3.根据科技查新咨询实践可以发现,部分科研人员在选题时,仍然按照过去的经验来检索文献资料,对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强大功能不够重视。在查新过程中一些科研人员根据自己掌握的不全面的信息,就开始进行选题或开题。在准备申报科研项目或成果,需要查新机构进行科技查新时,才发现已经有了相同或类似的研究成果。科技项目查新咨询工作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科学性,对提高科技管理与决策规水平,减少和减低科研项目低水平重复率和科技成果评审失准方面,同时增加科技投资效益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科研人员不仅要充分利用专题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国内外期刊数据库、专利数据库,也要充分的利用会议论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料,为科研选题科技查新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简介:

优秀博士论文篇5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改革;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034-03

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高精尖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博士研究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人才储备量,已深入影响到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高校建立高水平的学科建设,甚至从某些角度能够充分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博士研究生的发展已经日趋成熟。我国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一向都非常重视。然而,随着博士研究生入学数量上的逐年增多,伴随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此,博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在此,笔者根据目前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案。

一、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

1.加大课程设置弹性。通过对多所高校的调查研究,作者发现,目前我国各所高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一个通病,就是过分督促学生在第一学年投入到基础课程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在科研学习方面的动手能力。大多院校在学科考核方面要求相当严格,学科总成绩在第一年的奖学金评选中所占比率也比较高。这种教育方法一方面能够使博士研究生打好专业基础知识,避免在今后的科研中为了简单的基础问题浪费时间。相反的,学生容易在第一年的学习中不能轻松把握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做准备,处于盲目被动的境遇。故作者提出要使博士生的课程确定与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专业课程与科学研究起到互相辅助的作用,从而增强课程的实用价值。具体方法列举如下:首先,在学生入校不久,就由导师和学生商定研究课题,根据课题,在导师的帮助下,选择与课题相关的课程,避免课程选择的盲目性;其次,延长课程学习的时间。保证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与博士论文完成时间的互补,充分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

2.开展有效的交叉学科。通过对发达国家博士培养的研究发现,很多优秀院校对于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大都设置了专业课、公共课、选修课、基础理论课等,这些课程综合起来看都非常全面。而他们对于选修课尤为重视,选修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另一方面是研究生方向课程。而我国很多院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欠缺,虽然大多数院校都设置了交叉学科,但是大多忽略了其重要性。所以,作者提出,要在交叉学科上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充分学习交叉学科的知识和相关技术,才能把握临近学科的优秀成果,进而在学术思想、科研创新上形成有创造性的科研成果。

3.改革英语课程,增强英语实用性。当前,英语已经成为世界上公用语言,尤其是在学术交流方面更为突出。作为一个国家的高素质人才,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博士研究生的学术造诣,提高英语的实用性不容忽视。在我国,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博士生的英语培养,设立了很多诸如写作、阅读、听、说、写等实用性很强的课程,用以在学术性的国际交流、科研合作等方面做准备。然而,对英语的实用性不太重视的高校还是有很多的,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要增强英语课程实用性,将英语充分应用到科研和学术交流中。具体建议如下:首先,要在授课形式上进行改革,将传统的英语授课形式转变为以配合学术科研为目标,尽量提供条件,使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教学由有资历的外国教师承担;其次,改变传统的语法、阅读的训练,提供良好的外国文化环境,提高博士研究生对英语的适应能力;最后,充分分配好中国外语老师与国外教师的工作,使他们在培养博士研究生实用性英语的学习中充分配合,为博士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研究提供有效帮助。

二、培养高素质的博导队伍

1.更新导师的教育观念。纵观21世纪博士教育的队伍现状,高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迫在眉睫。博士生导师作为未来高精尖人才的领路人,树立全新的教育管理和人才观是博士生导师目前最应该做的。把培养专业能人的教育观转变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把机械的传承教育观转变成创造性教育观;把纯粹性的教育观转变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等。

2.打破博导终身制,实施严格淘汰制度。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博导体系中始终存在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就是博导终身制。很多博士生导师虚有其名,使优秀博士生在科研方面找不到捷径。目前,在国际背景下,打破博导终身制已经在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实施,以东南大学为首的高校开始摆脱行政化体系,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价制度和淘汰制度,使优秀导师的学术得以发挥。故,作者提出,各高校要改革博导终身制,严格实施淘汰制度,以确保高水平的博士生导师,完善院校的博导队伍。

3.扩大完善博士生导师选拔制度。随着我国博士研究生逐年增多,针对博士研究生教育问题,博士生导师也需要经过多重筛选。目前,我国很多高校为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对于一些虚有其名的博士生导师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给予相应的淘汰,还不能有效地引进优秀人才为院校培养博士研究生提供帮助,博士生导师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普遍,极大地影响到博士研究生的质量。所以,经过对国内外优秀高校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调查,作者提出,各高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切实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在稳定现有师资队伍的同时,给青年教师提供机会,培养出年轻有为的博士生导师;严格完善对入校老师的考察,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都要由学校资历很高的教授队伍来决定其留校机会。

三、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宽松、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有益于创造力的培养。目前,很多高校对博士研究生都实行导师责任制,每个博士研究生都配一个导师,这样就容易造成博士研究生思维不够灵活,消息不够畅通,只能够从一位导师身上汲取经验,而不能博采众家之所长,容易导致博士生缺乏创新思维。因此,导师要定期组织会议,引导博士生进行学术思想交流,鼓励博士研究生提出新的想法,共同探讨,加强博士生在创新思维上的训练。此外,学校还要为博士研究生大力提供机会,使博士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国际化的学术交流中,以便使博士研究生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并从中找到科研的新思路。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学校还要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尤其是在科研的硬件上加大投资力度。

2.加强多样化的科研奖励。对于博士研究生有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就是很多博士研究生都处于适婚年龄或者都已经成家,尤其对于全日制的博士来说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压力随之而来。高校应该在科研方面给予多样化的奖励津贴,来解决博士研究生的后顾之忧。为了促进博士生的创新能力,添加科技创新奖等也是非常有效的。当然,加大奖金额度也不容忽视。

四、提高博士研究生质量

1.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观念。有数字显示,2013年以来国内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通过率非常低,缺乏创新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提上日程。学校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实践活动、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培养博士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的学术活动,可以设立讨论专题,让不同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在一起讨论,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语言表达,还可以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发挥交叉学科协作能力。再者,可以让学生尽早确定课题,有利于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把学生个人品行、学习动机列入考核内容。我国博士生招生制度并不完善,仅仅通过笔试和复式两方面对专业知识的考核来录取学生是非常普遍的,忽略了学生的个人品行以及学习动机,这样就导致博士研究生仅仅是学习的机器,而在个人品行和学习动机方面有很大的缺陷,直接冲击博士研究生的质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高等学府招生方法,在入学之初就要求学生进行个人自述,并由招考老师综合参考学生的思想素质、社会责任感、事业心等方面,在一个比较轻松的聊天环境中完成面试。通过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动机、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来判断考生的处世态度、心理健康、学习动机等等,综合考试成绩来确保考生质量。

3.严格淘汰机制。在我国各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率很低。究其原因,就是博士研究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博士论文的创新性不够。针对这个问题,为保证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就要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对于理论考试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不合格者,就要严格淘汰,取消其入学资格;对于博士论文质量不合格者,则给予有限时间修改,若仍不合格,则不予答辩机会;论文不合格,需要延长学习年限的,只给予两年的延长时间,超过两年的,则不授予博士学位。对博士研究生进行严格的淘汰机制,可以一定程度上督促博士生积极进取,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中,以最快的速度得出成果,并在规定年限内顺利毕业,是博士研究生高质量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孜,武晓维,李勇.日本博士生课程设置的特色分析及其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3,(6).

[2]朱时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4).

[3]吴荣超,汪馨兰.研究生教育管理问题的反思与构想[J].今日湖北理论报,2007,(5).

[4]谭志敏,刘社欣.关于研究生创造性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3).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资助项目(编号:C1-2013Y08-138),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编号:ZD2012001)。

优秀博士论文篇6

“一位教授说我们国家博士生世界第一,但是50%以上是高官在读着,全部都是混出来的,你怎么看?”有记者问全国人大代表、中山大学前校长黄达人。

黄达人说:“这个数字可能不对。根据中山大学情况看,在职博士生的比例逐年下降。我去听过于幼军博士学位的论文答辩。他没拿任何稿子,能直接说出论文第几页第几行是怎么说的。起码他的博士论文,我看着是放心的。当然,我只说于幼军的论文是优秀的,但不敢说官员的论文都优秀。”据《羊城晚报》

优秀博士论文篇7

陈汉文教授,现任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兼任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职业道德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专家委员会兼副秘书长、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副会长,《审计研究》等期刊编委。本科就读于厦门大学会计系审计学专业,1994年以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吴水澎教授,199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9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1年初遴选为博士生导师,成为当时厦门大学和中国会计学界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0至2001学年作为中加政府交换学者在Saint Mary’s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waterloo做学术访问。2008年8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HBS)学习。

陈汉文教授勤勉治学,热爱科研,研究领域主要包括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证券市场会计监管、审计市场与审计行为等。他已独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与《审计研究》等国内一级核心刊物上三十余篇,主编《审计理论》、《审计学》、《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等多部著作,主译的《财务会计理论》是目前国内主要高校会计学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必读书目之一。他曾获中国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会计学会优秀论文荣誉奖与一等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和“福建省第四届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2007 年)。

2010年7月19日,陈汉文教授与王艳艳助理教授及两位国外合作者在世界顶级会计学刊JAR(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会计研究学刊)发表了长篇学术论文“Association Between Borrower and Lender State Ownership and Accounting Conservatism”(《借款人与贷款人的国有股权性质与会计稳健性》)。一直以来, JAR、TAR(The Accounting Review,会计评论)、JAE(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会计与经济学学刊)并称世界三大顶级会计期刊,有着极高的原创性质量要求,本文可以说是开中国大陆会计学界于JAR之先河。论文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同时考虑了借款人的特征(不同所有权企业)和贷款人特征(不同所有制银行)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采用大样本实证检验与个案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了造成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会计信息稳健性差异的原因。论文综合考虑借贷双方的特征,在理论上拓展了会计稳健性的研究视角,并且首次把银行和企业所有权与会计稳健性联系起来,为中国资本市场中会计信息对债权人的有用性提供了证据。

陈汉文教授坚持国际化的教育理念。2004年接任厦门大学会计系主任之初,他就推动会计系与 ACCA合作,开设了成建制国际会计班(从2004级开始),将ACCA课程体系全部纳入教学大纲并全英文教学。这一项目被列为教育部和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会计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并成功申报部级教学团队。同时引入卡内基梅隆大学、耶鲁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与台北大学等境外知名学者为会计系博士研究生授课,逐步实现了研究方法向国际主流的转型。教学、科研的国际化策略极大地提升了会计系的科研实力和学生的竞争能力。

在教学中,陈汉文教授善于运用中国资本市场中的典型案例,把课本中深邃的理论知识通过现实的视角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他曾获得首届杨纪琬奖学金指导教师奖,主持国家精品课程《审计学》(2004年)。授课之余,陈汉文教授会认真教导学生做人做事的原则与道理。这种教育风格与勉励态度在各个层次的学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陈汉文教授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他不经意间流露的传统文化修养,这不仅表现在他对经典的通晓,也表现在平时做人做事的规范之上。在学生眼中,他不仅仅是一位尊敬的良师,更是一位负责任的益友。

优秀博士论文篇8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导师;引路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078-03

一、引言

面对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和人才竞争,把自己的研究生培养成为“勤奋、严谨、求实、协作、创新”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每一位导师追求的目标[1]。多年来,本文作者在硕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做了些探讨工作,并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准确把握研究内容,科学判定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合理确定研究目标,严格督促检查。由于严格要求,方法得当,使得研究生取得了较好成绩。每人发表SCI英文学术论文两篇以上,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7篇、获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两项,近三年学生发表学术论文60%以上被SCI收录,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6.1,培养的研究生毕业时考取博士研究生达42%,并获2009年度山东省优秀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清华大学的尤驭球先生在一次指导博士生座谈会上幽默地说:“我的主要体会就是:带博士生比带硕士生省事儿”,这句话道出了硕士生培养的难度和重要性。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是培养科研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2]。本文在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中也深有体会,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明确培养目标,全方位正确引导

硕士研究生年轻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缺少社会磨炼,比较看重个人价值,思想容易波动,自觉性和自制力不强,所以,在培养过程中需要使其明确培养目标,并进行全方位引导。首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懂得要学会做学问,先要学会做人,不受功利与名利思想影响,甘于短期寂寞,树立远大理想和献身科学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和勤奋苦学的学风。其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与研究目标。为学生制定学术研究指导计划,让学生第一学期就有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不但知道自己在三年里要做什么,还要知道具体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在这个指导计划中强调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和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打好基础,掌握专业英语、信息收集、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分析四项基本技能,并通过要求发表英文学术论文培养学生运用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第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由于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实验经验有很大局限性,易判断失误而漏掉一些很重要的实验现象,所以,导师要经常亲临第一线指导,亲自动手,亲自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帮助学生抓住一些重要的现象,提高科研工作效率,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善于观察的科学作风和方法,提高科研水平。第四,引导学生善于协作与协调。协作协调能力是学生必备的一种素质[3]。平时有意让学生去联系处理校内外有关科研的一些事情,锻炼培养他们的协作与协调能力,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

三、关心鼓励,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强调了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和导师的责任。导师的人品、学问以及如何对待学生都将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应该始终把关爱学生、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人格,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科研兴趣。由于硕士研究生正处在谈婚论嫁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一些恋爱、婚姻、家庭以及其他个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作为导师应该细心全面了解学生,及时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上的困难,做他们的良师益友。例如,一位研究生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流,入学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学习成效不佳。通过主动与他谈话,和他探讨学习、生活和就业相关问题,才知道是恋爱出现问题才造成他情绪低落。通过耐心开导,想法帮助他解决问题,鼓励他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之后该生不但更加勤奋刻苦地学习,而且变得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成绩优良,学习期间6篇,其中第一作者英文论文4篇,单篇最高SCI影响因子为3.05,并荣获2007年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生,博士后出站后在河南理工大学工作,现已经是优秀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研究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在生活上要尽力去帮助他们,例如,有一名学生的母亲住院急需住院费,导师知道后设法帮助他解决困难,使他非常感动,也激发了他的学习和科研热情,使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学习期间发表SCI英文论文4篇,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并获2009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获德国洪堡奖学金,现在德国读博士后。

四、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学风

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导师的一言一行对树立良好的学风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待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不断感染学生,真正起到表率作用。遵守时间能反映一个人的作风和精神面貌。在参加任何活动中,导师自己要提前到,对无故迟到的学生会毫不客气地批评,让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的好习惯。与学生约好的事情导师一定要认真的去做,从不违约。平时经常与学生一起做实验,并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讲解一些有关的知识,探讨实验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启发学生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培养他们实事求是和严谨的作风。有时约好与学生一起作实验,甚至需要晚上继续做,我们也会一直坚持到最后。在科研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研究成绩突出,例如,2009届周伟家同学发表SCI英文论文8篇,获2010年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并荣获省级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三等奖,毕业后考入山东大学博士生,博士毕业后进华南理工大学工作。另外,2012年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发表SCI英文论文的影响因子有很大提高,分别达5.985(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和6.1(Chemical Communications)。研二的学生现在都已经做了大量的实验,积累了很多的实验数据,已经发表出了中文综述论文,并都至少撰写出了两篇英文论文进行投稿实践。

五、把握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提高科研能力,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写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点。

1.引导学生要选新的、有一定难度的、属于学科前沿的课题,把握好研究方向,使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这是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前提。要想引导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阵地,首先就要求导师自己要紧紧跟上最新理论的发展,并要特别注意一些新兴学科的成果和不同学科的交叉结合。只有在学科的前沿阵地上,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5]。

2.近三年来,本实验室根据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动态,以纳米功能材料的仿生合成为研究方向,提出微生物催化绿色仿生合成新技术,利用这个新技术在常温常压下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结构的介孔磷酸盐材料,解决了传统化学法合成的非氧化硅介孔材料稳定性差、难以合成、无法调变其结构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实现了介孔磷酸盐材料的批量合成,合成的介孔材料在化工环保、医药、能源等领域显示出重要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并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在国内外引起了同行专家的重视。由于本研究方向属于新兴交叉学科,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有关微生物发酵原理、生物无机化学、超分子化学、配位化学、纳米化学,结构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跨学科方面的知识。所以,鼓励引导学生针对实际问题扩大专业知识面,深入理论分析,才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3.经常组织学生讨论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充分发扬学术民主,互相取长补短,创造学术探讨式的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性工作。

4.引导和帮助学生不但能正确分析实验结果,包括与同样方法制备出来的空白样品的对比分析、与不同方法制备出来的同种样品的对比分析和参考文献中的结果的对比分析等。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实验结果,找出其创新点,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水平的学术写作,把自己的实验成果发表出去,让同行专家们认可。要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一丝不苟,从实验方法的严格性、结论的可靠性以及句法、标点符号、专业名词、格式、结构布局、参考文献等都要严格要求,尤其对论文的每一个结论都要非常慎重,不确定的结论不要急于发表。投稿前至少要修改五遍。

六、结语

实践证明,上述做法行之有效,在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基础上,努力提高学术水平,才能使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1]徐匡迪.学师风范做名副其实的科技工作者[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1-5.

[2]吴孟超.用一生为理想去奋斗[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6-8.

[3]陈学飞.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工作报告[J].现代大学教育,2002,(4):7-10.

[4]李连.浅谈当好硕士生导师的几点体会[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11-14.

[5]薛惠锋.研究生成才需重点把握的四大观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1272144,51172132,51042003)。

上一篇:影像医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优秀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