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11-13 12:45:46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学习型班集体;社会性;自主性;闭锁性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59-02

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趋向成人化,呈现社会性、自主性、闭锁性等特点。班级管理工作中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创设学习型班集体,形成特色班级。学习型班集体是指通过学生自我调控、自我学习、自我修复而建立起人人平等、信任、和谐、持续发展的组织。学习型班集体的创设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满足高中生心理需求,是一种民主化、人性化的集体。

一、创设学习型班集体,满足高中生社会性心理

高中生有旺盛的精力,有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现实社会中的很多现象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希望能像大人一样对周围的问题做褒贬的评论,参与社会活动日益活跃,做集体、国家主人的思想日益强烈,有自行结社、创办协会及刊物等要求。一个班集体只有满足学生的社会性心理,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构建和谐、发展的班级。

首先,在班集体创设时就要引导学生参与班集体建设,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班级主人,能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对班集体建设拥有一定的发言权、自和评价权,而不是一台供人操纵的机器。这样,他们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就容易得到满足,就会对班集体产生感情,进而在各种活动上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和不合作的态度,学生就体验不到班集体的温暖,对班集体没有认同感和归宿感,班级管理就会阻力重重,最终难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修复的目的。所以,班集体建设特别是制订班集体目标时,班主任要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把班集体目标内化成学生追求的目标。

其次,班主任要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善于抓住时机,为满足学生社会性心理创造更多的机会、平台,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的机会,让他们在设计班级活动、维护班级秩序、处理班级事务中学会分工合作,做到事事有人干,人人有事做,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活动是对班集体的一份责任和义务。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社会心理,又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同学的友谊,增强了彼此间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二、创设学习型班集体,满足学生自主性心理

高中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有了提高,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并不满足于父母、老师的讲解或书本上现成的结论,迫切希望能从父母或老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因此,对人生、对社会有自己看法和主张,对大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喜欢怀疑、思考,对有些事物敢于发表意见,敢于争论、评论,并常为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争论不休,除非大人能拿出强有力的事实或道理给予证明,才信服。

高中生的自主性心理是人成长过程中所遇的种种矛盾和冲突造成的。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他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由于学生有这种心理,在班级管理中就会遇到学生对班级管理观念、管理方式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会出现“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况,或出现“抵触”情绪。如何打破这种疆局?创设学习型班集体,满足学生的自主性心理,让学生自主确立目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估和自我改进。在创设学习型班集体中,人人既当学生又当老师,互帮互学,合作发展,保证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极大满足了学生的自主性心理,又发挥了集体互助协作的功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锻炼,使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能力、凝聚力得到质的提高。学习型班集体创设中,班主任只是班级的协调者和指导者,班主任要导思、导法,做好向导,做好裁判员,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性心理需求。

三、创设学习型班集体,满足学生闭锁性心理

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再也不像儿童时期那样随便向成人敞开自己的心扉。他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又不轻易表露出来,喜欢把事情、问题写在日记里,或热衷于寻找理解自己的人,向其坦率地说出自己内心的秘密,心理发展上呈现闭锁性特点。这种心理使高中生容易感到孤独,但内心又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学习型班级中,班主任应注意学生的闭锁性心理,不能在大众场合当面批评学生,揭学生之短,要维护、满足学生的闭锁性心理。如班主任应该寻找合适的时间、场所与学生交谈,交谈中多运用案例分析、记实回放等方式,让学生自我感受,反思已做之事,让学生自我调控,自我修复,最终达到自我改正,不断进步的目的;或者老师安排性格开朗的学生、班干部与其交朋友,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由学生间彼此进行调节,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解决了问题;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为班集体打下情感基础,有利于形成充满人情味的班级,为学生展示智慧、求得发展创造机会。

高中阶段,学生心理正处于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情感丰富而复杂,具有社会性、自主性等特点。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分析,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创设好学习型班集体,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高艳丽,曾宪一.构建学习型班集体[J].中小学管理,2003,(06).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2

一、研究述评

(一)实习满意度的定义界定

满意,是意愿得以实现的心理状态,是需求得到满足的愉悦感。国内外学者们对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更侧重于如何科学划分满意度维度。例如,早期行为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洛克指出的员工满意度包括工作本身和报酬等10个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综合来看,学者们主要将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划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工作自身因素三类。本文主要研究实习满意度,引以至用,实习满意度主要指的是实习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以及实习环境所感知的效果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对比之后而产生愉悦感的程度,是实习生认为其价值得以实现的心理感受。

(二)调研的设计与实施

在现有研究实习满意度的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的,较少采纳定性分析方法。因此,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重点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103名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根据本研究情况,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调研问卷基础理论。

题目的选项设计在李克特五点量表基础之上,增添了“不太满意”、“不知道”两项,共分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不知道、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七个等级。共发放107份,回收107份,剔除无效问卷之后,共获得103份有效问卷。

(三)数据分析

将调查问卷所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记录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更准确的结果。本文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包括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差异性,对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因素的平均值、各因子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人口统计变量在整体实习满意度上的差异、实习满意度与将来继续从事旅行社工作意愿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四)信度效度检验

本文主要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数据cronbach的alpha值进行测量,以检验问卷信度。学者Devellis(1991)认为,一份信度好的问卷,a值最好在0.8以上,至少不得低于 0.70。统计分析表明,该问卷的总体信度为0.891。因此,本文所采用的调查问卷总体信度较高。

二、结果分析

(一)实习满意度测量分析

问卷的选项设计为“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不太满意、不知道、一般、满意、非常满意”七个选项,依次赋予1、2、3、4、5、6、7分,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求出各因子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方差、标准差等,将均值与中间值4进行比较,研究满意度情况。(结果见表1)

该表反映出实习生对实习的总体满意度为4.7379,高于中间值4,但低于5,说明学生的总体满意度介于“不知道”和“一般”之间,并不是很高。

在各个因子中,“完成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的满意度是最高的,达到5.4175,接下来依次为“整个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正式员工的人际关系方面”和“领导对你能力的信任度方面”,均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

“公司的培训方面”的满意度是最低的,仅为4.0524,远远达不到“一般”值。此外,对“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指导”“实习中直接负责人的指导”“实习工作的内容”这三个因子的满意度也不是很高。

(二)数据效度分析

为了了解性别、年级、岗位、旅行社规模大小在实习满意度上的差异性,笔者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显著性差异分析。本文主要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进行的,其汇总结果如下:

表2是男、女实习满意度的均值检验结果。该结果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用于判断两总体方差是否相等。该检验结果的F统计量的P值为0.135,大于0.05,可见在这两组数据中方差是齐的;因此,再看第二部分中方差齐时的T检验结果,即t值为0.140,P为0.889,大于0.05。从而得出最终结论,性别对实习满意度影响无显著差异。

同理可得出(表3),年级对旅行社实习满意度无显著差异。

在表4中,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F统计量的P值为0.016,小于0.05,可见在这两组数据中方差具有显著性;因此,再看第二部分中方差齐时的T检验结果,即t值为5.013,P为0.000,小于0.05。因此,导游和非导游实习岗位的满意度不同。从样本的均值来看(导游岗位:5.1857;非导游岗位:3.7879),导游实习岗位的满意度更高一些。

在表5中,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F统计量的P值为0.000,小于0.05,可认为两总体方差具有显著差异;再看第二部分第二行的T检验结果,t统计量的观测值为6.169,p值为0.000,小于0.05,两总体均值有显著差异。旅行社规模大小对实习满意度的影响不同,从样本的均值来看(小旅行社:5.4483;大旅行社:3.8222),在小旅行社实习的工作满意度更高一些。

(三)实习满意度与就业倾向的关联性分析

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实习生的实习满意度,与其毕业后到旅游企业的选择的意向之间有内在的和必然的联系。专业实习有助于实习生适应企业环境,实习生的实习满意度越高,其成为工作角色的时间就缩短,毕业后也就越容易适应工作环境。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本文也提出假设:旅行社实习满意度与就业倾向具有相关性。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本文运用spss软件对“实习的总体满意度”和“将来是否愿意从事旅行社行业”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见6)

上表显示,实习满意度与就业倾向的相关系数为0.777,具有显著地相关性,属于高度相关。因此上文假设“旅行社实习满意度与就业倾向具有相关性”成立。

三、结论与建议

(一)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选取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103名旅行社实习生,对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因素、人口统计变量在整体实习满意度上的差异、实习满意度与留职意愿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行社实体满意度较低,介于“不知道”和“一般”之间,仅为4.7379。其中,实习生对“完成工作带来的成就感”的满意度最高,对“公司的培训方面”的满意度最低。

2.影响旅行社实习生的实习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公司领导、实习工作、实习指导、实习所得。在这四方面中,实习领导与总体满意度的相关性最大。旅行社相关领导是大学生步入社会遇到的第一个领导,他的领导方式、管理风格和个人魅力对实习满意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3.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薪酬待遇对实习生满意度影响较大,这是本文与前人们研究的不同之处。这说明,实习生们开始转变思路,眼光放的更加长远了,不再把薪资待遇作为实习评价的标准,而是更注重发展和锻炼的机会。

4.在人口统计变量方面,性别、年级在实体满意度上不存在差异;但在岗位、旅行社规模上,具有差异性。其中,导游岗位比非导游岗位的实习满意度更高一些;小旅行社实习比大旅行社实习的满意度高一些。

非导游岗位主要有前台、计调等,这些岗位的工作内容不难,但是强度大、简单琐碎,每天重复难免厌倦。相较而言,导游工作内容挑战性更强,发展空间大,对实习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导游岗位的工作满意度更高一些。

大的旅行社虽然规章制度好且更正规,但人才多,不容易得到锻炼机会;而且大旅行社对实习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更多的是把实习生当成跑腿打杂的。相较而言,在小社实习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锻炼机会大,实习生们能够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满意度较高。

5.实体满意度与就业倾向具有高度关联性,一般而言,实习满意度越高,毕业后选择继续从事本行业的意愿越强烈。这是因为实习满意度高,说明实习生对旅游业的认可度高,特别是对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前景持积极态度,有助于毕业生树立投身旅行社行业的信心。

(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满意度的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和研究结论本文从旅行社、学校和实习生三个方面提出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实习满意度的建议和对策.

1.学生对“公司的培训方面”最不满意,很多旅行社的实习生培训机制并不完善,导致实习生不容易适应新环境。因此,旅行社应当加强对实习生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操作技能。

2.实习工作的内容方面,实习生普遍反映在旅行社实习工作内容简单枯燥,尤其是非导游岗位的实习,大大影响实习积极性。因此,旅行社可以采用轮岗实习的方式,实习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整个企业的操作流程,提高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新鲜感。

3.“实习指导老师的实习指导”对学生实习满意度影响较大,但实习生对此项的满意度并不高。鉴于此,学校应当关注实习进展,配对专门指导老师进行实习指导工作,强调实习指导老师的教育、管理学生实习过程的职责,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注重过程管理。

4.青岛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行社实习的总体满意度不高,除了旅行社、学校实习生管理体制不尽完善以外,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原因。旅游业是典型的服务业,因此,实习生要清醒辩证地对待自己“服务者”的角色,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虚心务实,以学习经验作为自己的首要目的。

总之,只有密切旅行社、学校和实习生三者之间的联系,并且及时处理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实习环节,才能为旅行业的专业人才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2012年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3

一、自主课堂的内涵

自主课堂实际上是一种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精神的教育思想。它以尊重、信任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为前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操纵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并进行负责任、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此外,这种教育思想强调课堂教学中师生间主体关系的有机协调、重视师生主体性的共同发挥。在这里,教师和学生的主体精神均得以充分的展现。

二、自主课堂的核心特点

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教学目标的改变,而且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自主学习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自主课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核心特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由学生承担教学主体

在自主课堂中,首先,强调预习。学生可以把预习的内容讲给大家,也可以通过预习提前做好准备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进行课堂学习。这种将预习直接与课堂教学联系在一起的方法,可以避免教师在上面讲,而学生无动于衷的情景。其次,提倡小组学习。在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发言的机会,他们的思想能充分表达,个体能被集中关注。这既满足了学生爱表现的心理,也能通过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主张亲自实践。因为亲自动手做过的事情理解得最透,记忆得最牢。

2.由学生把握教学进程

依据学生的水平和意愿,自主课堂中的教学进程可以提前、加快、放慢,还可以拓宽渠道、走向实践。此外,学生还可以将学习进度与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制定结合起来,这就更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把学习目标进一步分层,对何时达到何种目标做出系统的计划,这就更能体现出自主课堂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

3.由学生评估教学内容

自主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不仅是对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的自我控制,还体现在学习内容的评估上。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学生对教学的部分因素进行选择,使学生能结合自身特点发挥优势,提高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实际有效性。一是让学生敢于质疑。二是由学生确定讲课的内容和顺序。三是让学生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中最忌平均用力,学生要能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注意分配和努力程度,使学习精力能够恰如其分地得到发挥。

三、自主课堂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自主课堂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环境保证,也是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真正场所。自主课堂能促进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个性的和谐发展,达到素质教育对教学改革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自主课堂如何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主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而自主课堂之所以最能体现创新教育的精神,是因为它最能使创新素质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一,使学生想创新。创新素质最初就是个体具有想创造、改变、发展的原动力,可称之为创新意识。在自主课堂中,学生所学内容会最大限度地贴近他们的生活,教师会不断给学生创造新的需求环境,让学生因新需求而产生联想,进而质疑问难、探索创新。第二,使学生敢创新。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学生具备顽强的意志力,有敢于创新、不怕挫折的勇气和毅力,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人格。自主课堂强调师爱作用,主张把微笑、激励、竞争带进课堂,这就能让学生不局限于既定事实,渴望变革,并激发巨大的创造潜能。第三,使学生会创新。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策略的掌握,同样依赖于自主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有意识培养和训练。此外,在自主课堂中,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业、竞赛等,学生能不断从创新中体验到乐趣,形成爱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创新人格。

2.自主课堂有利于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生能处在个人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环境中,就能进行得体的行为和有效的学习。在自主课堂中,学生有平等支配学习资源的权利,有尊重他人及监控教学效果的义务,会受到来自师生双方面的关注和关爱。

第一,帮助学生树立自尊感。自尊感是个体自尊心满足后所产生的一种欢欣、自信、自爱和充满活力的内心体验,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高自尊感体验牢固地建立在享受成功的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之上。在自主课堂中,教师通过分层、设置梯度进行提问,来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需要,可以使每一个学生不断地在问题中经历着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建立起学习上的高自尊感。

第二,帮助学生获得安全感。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安全和自由的心理是前提条件。如果教师上课一脸严肃,课堂气氛一定沉闷,甚至紧张。自主课堂中,一方面教师作为学习的引导者,不仅愉快幽默,面带笑容,重视学生的成就,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并营造温暖且带有鼓励性的教学气氛,这就使得学生内心充满安全感;另一方面,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这样融洽的课堂气氛里,和谐的师生感情中,就能够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用担心教师的批评和指责、同学的讥讽和嘲笑。因此,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也会提高,见解也会更独到。

第三,帮助学生满足归属感。归属感是指个体对所生活的场所和所属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自主课堂建立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完全自由和谐的教育环境之中,这就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归属感的需要。学生不仅能在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被教师和同学关注和接纳,找到情感认同,满足班级归属感的需要,还可以强化自我社会交往意识和社会角色规范,培养自我的任务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形成交往的良性循环。从而满足社会归属感的需要。

3.自主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自主课堂具有探索性和动手实践等特点,因而容易在形式多样上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自主课堂中,学生通过深入学习和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发现课本内容也有可能出现错误或阐述不清楚、不完全时,他们会更主动去探求课外的相关知识,表现出对一切知识的浓厚兴趣。学生们会对课堂中涉及的知识抱有一种重新思考的态度,并能在课后主动地对课堂知识进行大胆质疑、小心求证,整个班级能掀起活泼、积极的课外学习浪潮。

4.自主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我们早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就能多一分对未来的自信。自主课堂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主要体现在:

第一,帮助学生体验成功。在自主课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灵活地制定学习目标,根据目标执行的实际情况自觉调整策略,这就使学习的主动权重新回到学生的手里,从根本上避免了失败感。

第二,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在某一活动领域中的操作能力的主观判断或评价。当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达到目标或取得某一水平的行为结果时,就表明他们具有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增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的自我监控或教师的外部监控。在自主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不同观念,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成果,学生愿意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回味自己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增强了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还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效能感。

第三,帮助学生提高控制感。心理学研究发现,控制感与个体能否成功应付和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成正相关。人们在做自己选择的活动时,比做由他人为自己选择或他人强迫自己做的活动会更有兴趣。自主课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天地,使他们感觉到学习也有如同游戏一般的轻松和充满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体会到驾驭学习及生活的自信心和控制感。

5.自主课堂有利于形成学生和谐的人格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4

关键词:社会性需要 高职体育选项课 心理

中图分类号:G804.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2-0063-02

一、社会性需要心理在高职体育选项课中存在必然性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个体却发某种东西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1]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两类。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获得的。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相互依赖的需要、希望得到认可与赞扬的需要等等。在社会性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社会性动机,因而产生相应的交流动机、成就动机。

现有的高职体育选项课的设置是打破原有的教学班级模式,根据学生体育爱好、兴趣,重新分设教学班级的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学生心理需要时刻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学生的社会性心理需要决定着对课的兴趣和课中的积极性。如在学生掌握一种运动技能后,把这种运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并获得成功而兴奋不已。这是他们成功的社会心理需要。这种成功的心理需要能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他们还未掌握的运动技能。在足球教学比赛中,当指定的小队队长带领自己的球队战胜另一支球队后,其领袖社会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这种心理将带领他积极参与到足球运动中去,组织并参与足球比赛。

人是社会化下的“人”,并非个体独特存在。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交流中个体的人格必然受社会的优化,与社会同步。在这一过程中,教育是最主要的形式。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系统,在于它是从人类个体社会化需要出发,通过社会经验传递来造就人才的一种人际交流系统[2]。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运动技能的传授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对人个体的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满足学生社会心理需要是社会对学生优化的积极过程。根据我们对人格概念的理解和对目前大学生人格认知状况的调研,我们认为,对大学生人格取向应作这样的总体要求:树立诚实守信、勤奋好学、自尊自强、明礼宽容、勇于创新、关爱他人、报效祖国的行为取向,形成知荣辱、勤操守、乐进取、勇担当的良好人格,以提高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3]。根据这一总体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体育工作者,应该把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把运动技能、身体素质提高放在次要地位。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满足学生的社会性的需要。

二、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中的重要社会心理需要的分析

1.成功的社会需要心理分析

成功心理是个体需要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体克服困难后,取得成绩的心理满足。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成功是社会不断前进的动因。社会的人只有在不断取得成功后才有所进步。在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取得成功,具体体现在多方面。教学比赛中,经过艰苦的努力,运用合理的技术、战术战胜对手。教学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头脑和身体,掌握一种运动技术。网球双打比赛中,通过事先商定的战术,取得得分。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取得不断成功,社会心理需要得到不段的满足,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学习,提高运动技能和学习的积极性。但不同的个体在取得成功后有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成功心理直接决定后期的教学效果。有些体现出的是骄傲自满,满足现状,有些体现出谦虚谨慎,虚心学习。这两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起正负作用,值得体育教学工作者注意,积极引导。

2.交流的社会需要心理分析

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交流是人类社会的本能,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是人类社会有意识的行动。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过程不同,有自己的特殊性。是在户外进行的,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在放松的心理状态下、有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运动。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是在宽松的环境下自由的交流。在高职选项体育教学中,学生来自不同地域,运动技能参差不齐,他们进行的多种交流。运动技能上与下的交流,不同民族的认识交流、体育价值观的交流等等多种形式。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学生的社会需要心理得到满足,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3.获得认可的社会需要心理分析

获得认可是社会对个体、个体对个体存在价值的肯定。体育运动是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原始、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冠军的价值并不是单一物质奖励,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类获得社会心理的满足。在单一个体运动中,战胜所有对手,获得冠军,得到对手的尊重和认可,在集体项目中,团队的努力,合理的战术运用赢得比赛的胜利,获得社会的认可。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点突破,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认可。通过教师的积极认可,让学生知道教师的关注,使学生社会需要心理得到满足。通常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的表扬的方式,认可学生的成绩。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仅仅是语言上的阐述。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4.团队精神的社会需要心理分析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4]。

团队精神是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受不同的文化熏陶。教学过程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有利于开展教学。在足球、篮球等集体运动课程中,学生间的团队协作,完成进攻和防守,才有积极的兴趣。通过集体协作,获得比赛的胜利,得到教师和队友、同学的认可。

三、结论

1.社会性需要心理在高职体育选项课中存在具有必然性,高职体育教师应重视教学中满足学生社会需要的积极心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成功的社会心理需要影响着教学效果,当学生取得成功后,教师应积极认可,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3.在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中,鼓励学生交流,建立团队协作精神。只有满足学生的交流和团队的社会性需要,体育选项课才有意义,才能体现出体育运动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胡桂英主编.运动心理学[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

[2]冯忠良 冯姬著.教学新论—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

[3]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4.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5

一.情感关注

一节新课,教师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经验的教师很注重上课的细节。

1、情绪饱满而不溢,乐而不忘怀

饱满的情绪可以使教者思维活跃,克服阻滞,并且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传递给学生——一定是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把上一节课和课间的一切思绪都停止,克服闲杂的心理,把注意力集中在新一课的学习中,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有意识注意。所以教师一定要用神态、语言暗示学生:上课了,大家准备好了吗?用期待的目光与学生的目光对接,使学生迅速意识并做出积极的反应,教师据此作出鼓励的眼神或满意的语言评价:很好,我们来上课学习,虽然只是几秒或几十秒的瞬间,但教师一定要传达到每个学生心中,并获得满意的反馈。可有些教师缺少与学生情感对接、心理暗示,使之心神凝聚的过程,仓促唐突地进行教学活动,其有效性已大打折扣。

2、自然而不随意

教师神态举止落落大方,能给学生以亲切轻松的感觉。为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创造宽松心理空间。如果教师举止随意或夹带情绪,会让学生思维旁骛。比如,教师一脸严肃或愁容满面走进课堂,学生会猜测分析你:怎么不高兴啦?哎呦,今天怎么这样啊.....让一部分期待教师关注的学生失落了。

3、简洁而不拖沓

教师在给学生足够的关注并获得积极的信息反馈之后,应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的中心活动。把学生饱满的情绪不失时机地引领到学习中,否则拖拖沓沓,东拉西扯,无所顾忌,迟迟不能入题,会让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二.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听了许多教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基本上是这样的:①教师导课,引出新课。②交代背景和作者。③读课文。④检查落实字词。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⑥理解并概括部分内容。⑦把握文章主旨。⑧体会文章的表现手法。⑨课堂练习。有这么多环节,基本上都是教师完成的,课堂里学生的活动,只是识记字词,再读读课文,并做一点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但又浅尝辄止,大多环节学生只能袖手旁观。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老师会说,课堂时间太紧,教学任务太重,让学生去做,害怕讲不完。我们对这些老师说的话深表同情和理解。但我们也要说:时间主要是让学生来学习的,教师使用课堂时间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内容、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我们的责任是教之以法,导之以学。害怕讲不完,说明教师的理念定位在以“讲”代“学”上。如果一个游泳教练在45分钟的课堂上大多数时间是他辛苦的潜入水中游泳,运动员在池边只是呆看,当板凳队员,那么运动员何时才会游泳?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去体会、实践,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

1、关注学生心理体验

例如:有这样一种常见的课堂现象,教师说:“请快速的把课文读一遍。”可学生没读完,就击掌叫停。教师说:“请同学们概括文章内容。”于是,课堂沉寂下来,学生们紧张的投入“概括”这一任务中。可一会儿教师又说:“好,时间到,哪位同学给大家说说你的概括结果。”一片漠然,全场冷落,师生相互尴尬、纠结,只好教师说了(个别教师还发一通牢骚,说学生笨蛋,学生没有得到启发激励反倒情绪抵触了)。学生只成了无聊的看客、听客了。

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句话,对学生的感知体验关注不够,首先,“读”这一环节处理得就很草率、粗糙。第一遍读课文,是学生听范读,还是学生朗读,或是默读,采取哪种方式有利于学生受感染、感知。另外,学生朗读一遍课文需要多长时间(无论是个别学生,还是整体齐读)。如果学生没有读完就叫停,那么会莫名奇妙,老大不乐意,而且也未完成充分感知活动,那么教师再让他完成下一思维活动——概括,学生在不乐意,又无感知文章内容的情况下,怎能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呢?学生读课文,教师要注重方法指导,交代任务明确,使学生的学习会在教师方法的指导下,明确学习目标及价值指向,而进行的有意识地思维活动,并为下一活动蓄势铺垫。第二,概括。学生心想:“怎么概括呀?”那么教师要告诉学生,把课文中哪些信息筛选出来,然后把他们整合在一起,并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样,学生就清楚了,会做了,也乐意去做。所以,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体察学生的认知需要,教与学就统一了。

2、关注学习方式

如今课堂上,有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为什么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呢?一些教师对讨论知之不多,说:“讨论,课堂气氛活跃,避免死气沉沉的听课,评课的都看着效果好。”于是有的教师在学生对问题没有通过个体独立思考,完全没有己见的情况下就讨论,两手空空,大家面对面,合作的结果还是空。甚至对纯客观性没有异议的问题也要搞探究——其价值是在学习之外,图课堂热热闹闹而已。如果教师能站在学习者学生的位置上想想,就会明白怎样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从事一题多解,或一路多阶等一些复杂的思维活动时进行的活动方式。在经过每个个体独立思考后,通过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考,相互启迪,比较,评价,印证,筛选。通过合作学习达到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集体学习方式,更是落实实践性原则的需要,岂是凑热闹一般儿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留心细节,适当点拨,整体把握全过程。

3、注重生成,及时评价

课堂生成“质”与“量”是反映有效课堂的主要标志,而生成要通过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相互传递信息,再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来完成。

所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要不断提问,教师及时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随时掌握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指向并及时评价,点拨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或帮助学生走出误区,矫正错误,启发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驱动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评价的内容应是学生认知结果的正误,是否完整,是否恰当,是否端正饱满,态度表达是否正确、主动、流畅等等。

学生在渴望教师充分保护他们学习积极性的前提下,给予及时定量,定向、定性的评价,来满足他们的心理期待。更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热切关注。可如今课堂上一些教师不擅长运用评价的教学手段,盲目地运用“好”“不错”“真棒”“鼓掌”这些鼓励是十分模糊的评价,而责备、批评乃至于漠然置之更是不可取的,因为学生没有获得自己所期待的关于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及结果正确与否的裁定。这些不足在一些教师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

“以人为本”的教学,要通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来兑现。“过程”体现学习融入生命成长的内在价值,对“过程”的体验和反思,是学生在学习之中体现自我价值观、幸福感、成长感的确证与保障。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生本教育 物理教学 快乐学习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提出:“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教育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获得知识,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这似乎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此时,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

一、生本课堂教育,营造师生和谐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良好的师生感情对教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作为学生,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包容学生,当这种情感达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

生本教育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最终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而非被动的高分低能者。学生在自主参与课堂的同时,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轻松和幸福。学生的幸福感来自学习上的积极参与,以及不断被别人认可、欣赏。

二、生本物理课堂,满足学生课堂需要

明明自己在班上讲了两三遍的题目,可在考试中答对的学生还是不多,这让老师们感觉特别郁闷。判断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学生听懂了没有,还是学生学会了没有呢?只有学生自己掌握了知识,才意味着学生从“听得懂”,跨入了“学得会”的境地。要让学生学得会,就得让学生有自己学会的机会。以往教师的“满堂灌”,只能保证学生在课堂上听得懂而已,老师的付出相当于把足球踢到守门员的面前,但离成功还有一步之遥。学生从“听得懂”到“学得会”,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在学习上独自走一段,这正是以往大家所忽略的。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生本课堂要求遵循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处理,尤其是前置作业的设计。物理是实验加思维的整合学科,其前置作业与其他学科应有区别。初中物理实验的素材有很大一部分于在生活中能找到或有替代物,这也是安排前置作业应注意的。教师要有大局意识,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提前备课,根据知识的整体脉络,为学生设计好作业布置。可以是对新知识的整体预习,也可以是对某些相关问题的思考;既可以是学生个体完成,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新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所获得,所以学生的参与度高、积极性高、收效高,充分挖掘了学生潜能。这样的课堂学生肯定能“听得懂、学得会”,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生本课堂教育,给学生快乐学习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

1.生生合作的快乐

物理教学与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实验较多。课堂上学生对课本上的实验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基本规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更使小组成员间的关系更融洽,小组的凝聚力更强。每个学生都逐渐感到自己的能力,可以胜任和获得认同从而感到快乐和自由。物理课堂上实施分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平等、自由、快乐的学习空间与交往机会,它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感觉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曾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正是因为合作学习,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话可说”,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2.师生参与的快乐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有充分的合作,教法与学法要很好地融合,师生要达到心心相印,情感交流的统一。如果教师把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学习,去创造,学生就犹如那些分得土地,可以自由耕种的农民一样,获得真正的解放,潜能随之释放出来。当鞋合脚的时候,脚被忘记了。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了参与、评价和倾听别人的发言,如:“大家好,现在由我们小组向大家汇报。”“我的发言完毕,接下来请我们组的××同学发言。”“你说得很好,但我想给你补充一下。”“我代表我们小组发言,我的发言希望大家喜欢。”“你们小组的想法很独特!”“你们小组的发言太精彩了!”等等。通过这些感性的合作交流性语言,课堂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激情,充满了探讨,充满了自信。在课堂上,老师讲的更多的是激励、鼓舞、鞭策的语言,学生从这些激励性的语言中有了学习的动力,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总之,用心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快乐的教育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这是教育者的追求。凭借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教学,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分享物理课堂的快乐,尽显物理课堂魅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李春密.初中物理快乐探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转换;竞争;知识链

“上复习课最枯燥无味。”许多教师经常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究其原因,复习课难有新意,所以就难以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而,复习课却是梳理知识、建构认知的必由之路,更是查补缺漏、形成知识链的有效路径。因此,必须改变施教策略,努力使复习课充满新鲜感,让学生自觉地融入复习中来,让复习成为新一轮的研学活动。

一、转换活动,让复习在做中深化

转换活动形式,让复习在新一轮的实践中进行,知识点会在做中显现出来,在思中获得提升。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复习”中,就可以重新设计活动:请从学具篮中选一组材料,并思考用它们会做成什么,我们该如何精准的选材。面对学具篮中很多的小棒、接头和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片,学生就会思考:我们在复习什么?这些材料能组拼成什么?当部分学生确立拼成长方体时,就会为大家的复习提供一个思路,也促使大家去思考如何选材了。同时,在选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找准顶点(接头),找好对应的棱:12根一样长的小棒;3组小棒,每组4根都一样长;2组小棒,一组8根一样长,1组4根一样长,找出合适的面:6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3组长方形,每组2个一样的长方形。学生的活动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审视操作的缘由,从而使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浮现出来,并在活动中得到深化。

二、组织竞争,让复习在比中升级

以竞赛的方式实施复习,一定会唤醒学生的斗志,也会让复习充满激情、充满智慧,更充满新鲜感。如,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复习中,课前明确自主复习的要求:仔细复习教材中的内容,理清每一个公式的由来,并酝酿一组精致的习题用来考考大家,看谁的复习最用心,谁的复习题更具有挑战性。课中让学生比复习的成果,并不断地补充和修订,使知识点一一呈现出来。最后组织练习设计比试,一边安排学生去练习,一边指导学生说出出题的目的,这样设计的难点在哪里等。“把一个高20厘米的圆柱状木块,按书中的做法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增大了200平方厘米。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学生揭题的理由是:这道题目考大家的是圆柱体转化成近似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变化,它要我们弄明白增加的是什么?是两个宽为半径、长为高的长方形,所以很容易算出圆柱地面的半径:200÷2÷20=5(厘米),体积是3.14×52×20=1570(立方厘米)。

三、另辟蹊径,让复习在思中升华

要让复习具有新鲜感,就得另辟蹊径,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触,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复习、去思考,在一种强烈迫求的心态中用心的理、用心的思。如,在五年级“认识分数”的复习中,一改教师引领、学生梳理的方式,而是改成自主整理的模式。“请认真复习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一份综合练习题,16开纸一面,比一比谁涉及的内容多,谁的题意新颖,谁更具挑战性……”把复习变成出练习题,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它能起到课堂上教师讲、学生练所无法达到的境界。因为这里面藏着诱惑,为了使自己的练习具有分量,他不得不把书读通,把书中的习题理通,不得不去搜集奇题、怪题,否则反映不出自己的水平,更难不住他人,所以复习就演变成我要学,我要好好复习。

总之,让复习课充满新鲜的诱惑,复习的实效性就会倍增。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科学谋划,就一定能上好适合学生的复习课。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天场镇天场小学)

满分学习心得体会篇8

一、“小小心愿”的实践

小学生非常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进步.因此,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学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勇于实践,高质量地完成每一次的课堂、家庭作业,使孩子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我为每名学生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单.

1. 建立数学学习成长记录单

2. 家长回馈单

小学生是纯真的,当他们的努力达到一定目标时,需要及时的鼓励.对积分到60分的同学,我会马上给家长一个喜报.

喜 报

家长您好!

您的孩子在您的教育鼓励下,在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中,分数累计已经达到60分,为了让孩子继续保持这份可贵的进取心,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请您能满足孩子一个小小的心愿,作为对孩子的奖励.真诚希望您能支持我的工作,能和我一道来关心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喝彩!

谢谢您的合作!

张老师

二、“小小心愿”的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处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中,而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要重视真实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小小心愿”的成功,给我带来深深地反思:

1. 应该树立“每名学生其实都希望得到发展”的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是“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而“小小心愿”的设计,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

2. 家校联合更有助于学生的进步.这样做既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们的学习中来,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增加了家长对学校教学进程的了解,有利于家校配合.

3. 点滴“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如当一个孩子满60分的时候,我会利用课前几分钟,把他们请到讲台上,让全班同学来为他们鼓掌,享受“英雄”礼遇,虽然有些许的羞涩,但他们内心的自豪和喜悦却溢于言表.而台下的同学也会在羡慕中悄悄地给自己加油.

4. 集体意识可以是我们教学中利用和培养学生的一种思路.记分不仅是一种自我竞争、个人与个人的竞争,而且可以渗透进组与组之间的竞争.这样,学习不再是个人的事,而是“集体”的事,需要“群众”的力量来约束.

5. 有效的激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加分项中规定:对于错题改正及时的个人追加0.5分,而对于全部改正完错题的小组分别加1到8分不等.这样就会由把被动变成主动,不但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也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意识.

6. 要给学生希望,使其“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提出有创意的见解你才能得到加分;你只有放弃一小部分玩的时间,主动做课外习题才能得到加分;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得到承认,才能满足自己的“小小心愿”.为孩子长大走向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份“心愿单”只是一种激励手段,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教师一定要把握分寸.对于优秀孩子要求要高一点,对于学困生要求要适中甚至略低一点.这样就为优秀孩子提出更高的挑战,给学困生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2. 教师要做到公平合理,言出必行,相信学生.如学生在家独立完成试卷找老师加分,学习好的孩子拿来几张卷子,都会毫不犹豫地加上相应的分数.但若是学困生拿来几张卷子,就可能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怀疑”.这时的教师就要说服自己,客服异样的心理,不可因一时情绪化,挫伤了孩子们那颗追求上进的心.即使这些学生做的不尽如人意,也至少应肯定他在坚持书写这一张张卷子的时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给他们相应的分数,给他们一些鼓励.

3. 要主动寻求家长的支持.因为最终“买单”的是家长,学生拿到第一张单子的时候,家长一般都能满足孩子的心愿.但是到了后面,有些家长难免会产生惰性,把责任推给老师,甚至说是你们老师给发的,就让老师满足你的心愿,使孩子的成就感得不到满足,挫伤了孩子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沟通,表扬孩子之前取得的进步,列举那些支持老师工作的家长的做法,谈谈成功的父母是怎样给予孩子关注和培养孩子自信的,教给家长“招数”.让家长明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现在对孩子的付出就是为自己的下半辈子“储蓄”,从而对自己的孩子充满信心.

上一篇: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办公室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