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9-25 03:43:43

标准化管理论文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1

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以良好的狱内监管秩序和改造环境及有效的狱政管理活动来保障。

一、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具体内涵

标准化是近代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和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日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美国人泰勒在1911 年提出了以标准化为基础的科学管理方法(亦称“泰勒制”),其主要内容是:工人利用标准条件,根据操作标准进行标准作业,完成按标准时间计算出来的生产定额,超额者奖励,完不成定额者受罚。“泰勒制”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劳动效率和企业管理水平。当前国际经济领域流行一种说法:“三流的企业做产品,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一流的企业做标准”。当前,标准化建设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标准化建设从工业领域向农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和行政管理系统等领域拓展。

把标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监狱管理领域是一次重大尝试。推行监狱管理标准化,就是要依据法律、法规和工作制度,将监狱各项管理工作制订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和完善监狱管理工作的指标体系和标准化体系,把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融于实际工作流程中,避免执法的随意性和主观性,从而实现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监狱管理标准化必须体现以下特征:

1、科学性。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既是监狱法治化进程的内在要求,又是衡量监狱正规化建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各项标准,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把能促进监狱管理、提高改造质量和强化监狱职能的最佳方案纳入标准中去,并随着管理手段现代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提高,使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

2、导向性。确立标准是监狱管理标准化的起点。标准一旦确立,就对监狱管理活动所指向的预期效果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监狱管理标准化活动,既是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又是今后一个时期新的目标和要求,它通过总结过去的实践,设计未来的目标,科学地确定总体标准,分层次、分等级地确定各科室、各专业、各职位的分项标准,并以纵横交错的网络方式连结和协调总标准与分标准之间的功能,构成一个彼此协调、相互支持的标准系统和标准网络矩阵,引导监狱每个职位角色将注意力集中于实现标准上,使监狱的工作秩序、改造质量、管理效能和社会效益始于标准、终于标准。

3、实践性。在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全过程中,贯彻标准、实践标准是关键。监狱管理标准化的实践性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制定、颁布的标准必须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标准化的效果只有标准实施以后才能获得,没有付诸实践的标准只能是一纸空文。三是标准的准确性必须由实践来检验,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不断完善标准和迅速建构标准化体系。如果实践标准的环节中断了,标准的循环发展过程也就中止了。

4、协同性。监狱各执法岗位彼此间纵横交错,构成监狱的动态工作系统。其协同性主要体现为: 一是制定和实施标准既要考虑和兼顾到各部门、各岗位的特点,又要从整体出发,建立起相互依赖和支持、整体联动和制约的群体标准化体系;二是监狱各部门和岗位的分项标准,都是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的组织部分,必须服务于总标准;三是要做好监狱各部门和职业角色之间的协调工作,合理地分解和量化分项标准,使所有人的活动都在期望的规范之中,实现管理标准化活动的同步化、和谐化与整体化。

5、权变性。在实施标准的过程中,随着主客观环境条件的变化,监狱工作者要不断追踪标准,及时修正标准,使标准在反馈调控中日渐规范和科学。监狱各项标准只有通过不断的制定、颁布、实施、反复修订、再实施的循环往复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真正科学严谨的监狱管理标准化体系。

二、 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的关系

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就是要通过强化监狱一切工作的法律、法规、工作制度或公认标准管理,在管理效果上实现监狱设施完善、装备先进、法制健全、执法公正、管理文明、改造手段科学、队伍素质过硬、物质保障有力。其基本要求是:监狱的各项工作依法依规制定建立相应的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管理。从哲学层面分析和考量监狱管理标准化与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二者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

1、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管理正规化是通过监狱各项工作的标准化运作体现和反映出来。离开了管理标准化建设,监狱管理正规化将成为空中楼阁;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正规化转型的显现,是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的。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升级在每个具体执法环节和执法管理流程的具体显现。

2、管理标准化与管理正规化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管理标准化是从微观的角度,以监狱管理各个环节为着眼点,以推进监狱狱政管理、生产劳动、教育改造、生活卫生等各项工作标准化为着力点,通过制定岗位标准和工作标准,促进监狱各项具体管理环节的标准化进程。管理正规化从宏观的角度,着眼于监狱管理的整个领域,强调全盘考虑,从宏观的角度探索监狱管理的转型升级。

3、管理标准化

与管理正规化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量变,而管理正规化是监狱管理工作转型的质变。管理标准化是管理正规化的前提基础和必要准备,是实现监狱正规化的有效途径。监狱管理正规化是旗帜,是方向,是管理标准化的必然结果。管理标准化达到一定程度实现质的飞跃就是实现管理工作正规化。监狱管理正规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通过管理标准化的量变过程来逐步实现。

三、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具体途径

1、科学设置岗位是前提和基础。要实现监狱管理标准化,工作岗位设置标准化是前提和基础。换言之,要把警力资源配置从传统人事管理向现代人才资源开发管理转化,做到人尽其才。要对监狱内部人力资源的获取、整合、激励、使用与增减进行统一管理,从执法管理岗位设置、岗位人员资格、工作内容、职责与权限、检查与考核等方面制定严格标准,特别是要量化工作内容,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考核和奖罚,以实现人力资源最大化。同时,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层级、比例、结构、程序等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设置,逐步建立与职务岗位相对应的岗位薪酬制度,完善警察津贴制度,最大限度地调动警察的工作积极性。

2、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关键。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是监狱管理标准建设的关键因素。加强警察队伍专业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在监狱警察招录中,要结合警察队伍的现状,分析队伍结构的现实优势、潜在优势和存在不足,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需要,确定招录警察的学历、专业和技能。二是加大分类培训力度,完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结合岗位需要和警察个体状况,建立警察个别培训教育档案,建立一套系统性、针对性、吸引力和强制性兼容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制度,将“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归口管理、分级实施”的培训工作体制贯彻到位;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广泛开展业务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着重培养警察的履职能力,实现警察队伍整体专业素质的跨越。三是建立健全专业技术人才激励成长机制。建立健全警察岗位考核制度,将岗位考核成绩与年度评优、津贴发放、职务晋升挂钩;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正常晋升机制,建立专业人才库,逐步形成鼓励成才、促进成才的长效工作机制。

3、建立健全监狱制度体系是重点。所谓现代监狱制度,是指具有中国特色,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与中国现代社会建设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的科学文明公正法治的制度体系。监狱制度是一项政治制度,但同时它又是一项技术制度,体现的是矫正技术。健全完善监狱制度体系,能规范监狱日常执法行为,提供业务指引,使监狱警察日常执法行为在制度的允许框架内进行,树立法律的权威。一是建立监狱各执法环节标准化管理制度体系。明确监狱每个执法岗位的工作标准,岗位职责、责任划分,使警察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二是加强执法流程衔接制度建设。建立部门间和部门内部工作流程对接制度,建立单个执法环节的标准化结算制度和零违规操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执法链条的每一环都不存在违规操作、随意变更和变通的问题。三是加强执法流程监督制度建设。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保障机制,监狱执法管理流程标准化将会是一纸空文。因此,加强业务监督、层级监督、纪律监督和警务监督等各种形式监督的制度建设,建立全方位、动态的监督体系,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确保执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从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2

关键词: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对日常居住及工作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需要面临更大的技术和管理调整。为了提升建筑质量,实现建筑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建筑业开始广泛使用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该模式的有效应用,促使建筑单位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更加稳定、安全。本文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入手,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探讨。

一、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特点

1.系统性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难度越来越高、耗时越来越长,给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尽管我国针对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制定并颁发了相关监督管理条例,然而不同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拥有不同的实际和客观环境[1]。在这种情况下,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能够包含多种相关内容,如国家、行业领域内部等的安全标准,同时还包含了整个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相关规定及解决措施,该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拥有多个层次,因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2.复杂性

现阶段,建筑工程规模越来越大、耗时越来越长,建筑建成后的使用功能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各个部门需要进行更加积极的合作[2]。在实施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其必须融入到工程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每一项施工进行具体的规定,从建筑材料的运输,到起重机等设备的具体应用及维护等都应当包含于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当中,因此该模式在构建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复杂性。

二、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1.管理组织方面

首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责任人为项目经理,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全面负责整体工程的安全管理。同时,该模式当中,还需要对安全监督机构进行建立,由项目经理负责,其成员需要在项目经理的指派下,对不同建筑施工环节的安全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其次,加强安全意识整体教育。在建筑项目施工以前,项目经理应当领导全体施工技术人员、安全监督工作人员等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促使其意识到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

2.标准化现场管理

首先,标准化的标识管理。为了提升整个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安全监管部门应当针对工程施工具体环境,积极布置相关标识。如将建筑现场的整体平面图设置于入口位置,促使原材料运输人员、施工人员等一切与工程有关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对工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提升施工安全性。同时还应当积极构建制度板,其中包含文明施工、消防知识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内容;明确划分建筑工人的施工区域及生活区域,对不同工作项目的责任人进行确立;施工现场的安全警示牌应当包含多种类型,有警告牌和禁止牌等构成。其次,标准化的临时设施管理。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临时设施,针对这些设施的管理,必须实施标准化。例如,在对建筑工人的临时宿舍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消防和环保意识,对相关人员的保暖和防暑等促使进行明确的规定和检查,防止失火等现象的产生;针对食堂等临时设施而言,应当在保持高度卫生整洁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电路线路的检查,保证环境的安全等。

3.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

在信息技术不断进步及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二者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建筑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在日常实施的过程中,主要运行方式就是信息的有效交流,因此其标准化的实施重点是标准安全信息管理。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进行充分的安全信息记录,并将国家及企业内部的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有效储存,同时还应当及时搜集国内外有关安全施工设备及技术的相关信息,供企业领导者进行使用和参考[3]。该信息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拥有较高的可靠性及稳定性,从而有效实施以下工作:首先,构建建筑设计的鉴定与验证标准;其次,有效记录施工进度及相关设备状况;再次,对特殊作业及相关建筑工序进行充分的记录等。标准化安全信息管理在实施过程中,能够促使工程建设各个部门在日常运行过程中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信息共享,对于提升整个工程安全性及管理标准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在科学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建筑业迎来广阔发展空间,现阶段,建筑难度及规模越来越大,积极加强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该模式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现场管理及安全信息管理是重中之重,建筑单位应根据自身实际及建筑工程的客观环境,有针对性的构建筑安全标准化管理模式。

作者:张倩 单位:三峡大学

参考文献:

[1]苏亚锋.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及评审体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2]段益庆.PDCA模式在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中的改进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7.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3

对于饭店服务管理学来说,标准化与个性化是一对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从饭店服务的历史进程还是逻辑进程来看,个性化服务都是以标准化为前题的,标准化服务又是以个性化为归宿的。只有在对饭店服务标准化有了科学的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产业供给的角度来谈论个性化服务的生产与管理,也才有可能寻求饭店服务的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均衡发展,从而推进旅游饭店管理、特别是饭店服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饭店服务标准化的内涵、演进规律、发展趋势的研究在旅游科学、特别是旅游企业管理科学的研究中具有基础理论的地位。下面,论文频道的旅游管理论文为您论述饭店服务标准化进程论文,让您对饭店服务有进一步的了解。 饭店服务标准化进程研究 一、标准与标准化的经济学解说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过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部门批准,以特定的形式,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魏小安,1998)而饭店服务标准化则是指在标准意识的指导下,饭店企业家和管理者规范化的管理制度、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服务岗位工作项目、程序与预定目标的设计与培训,向饭店产品的消费者提供统一的、可追溯和可检验的重复服务。 饭店服务标准化的第一个功能是减少质量信息在供求双方的不对称。饭店服务大体属于旅游产品的范畴,而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流通过程中消费者趋向生产者:旅游者只有到了旅游目的地才可能完成消费过程。(戴斌&杜江,1997)旅游消费的这种异地性所带来的消费紧张感会要求饭店服务提供可预期的安全感作为补偿,这也是旅游心理均衡机制的内在要求。(戴斌,1998)当你离开常住地旅行到另一地方时,你总希望在行前就能够对饭店的饭店项目和服务质量有相当的预期。在前标准化时期,由于消费者无法在购买或使用前对饭店服务的质量进行理化检验、“先尝后买”,多数旅游者所掌握的饭店服务质量信息是明显小于供给者的。只有当饭店业进入标准化时期以后,旅游者才能够通过“星级”、“特许”之类的外在标识,以及有关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来对将要消费的饭店产品的质量进行有依据的预期。即使消费者感到正当权益受到侵害,也可以根据有关标准申请司法救济。所以,饭店服务标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服务质量信息在旅游行为主体之间对称分布。 饭店服务标准化的第二个功能是激励厂商之间的市场竞争从最初层次的价格竞争转向更高层次的非价格竞争。标准化意味着饭店产品之间差异性的减少,在极端的意义上,标准化会导致产品的无差异。而产品的无差异又是完全竞争市场赖以形成的必要前提。在一个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上,旅游产品的任何一个生产厂商都不可能存在垄断利润。于是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动下,饭店就会或者尽最大努力扩大生产规模,或者向市场上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或者通过品牌化、集团化等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来“制造差异”。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激励市场部分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以质量、品牌、管理模式等为核心的非价格竞争层次提升。 饭店服务标准化还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变迁。标准化生产的必然结果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服务价格的下降,于是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可以消费高质量的、可预期的饭店服务;另一方面,标准化也使得饭店产品趋于无差别化和行业利润趋于平均化,为饭店服务个性化的发育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动力。在寻求服务特色、保持竞争优势的市场压力下,旅游住宿产品的市场分割会越来越细。从产业结构角度而言,标准化促使饭店产品的供给厂商集中度得以加强,大型饭店和饭店集团在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个性化却又给各具特色的小型的饭店留下了有效的生长空间,使之能够依靠个性化服务来抗衡集团化的压力。结果是产业结构的集中化与分散化趋于并存,旅游者的住宿产品的选择空间变大了。 总之,服务标准化是推动旅游产业和旅游企业的制度创新的基本要素,也是增加旅游者对产品的预期效用的有力工具。 对于饭店服务管理学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4

1.1物业的管理层对于标准化的建设不够重视在标准化的建设方面,物业管理层没有足够的重视,其认为物业管理只要有相关的制度就可以了,并没有安排专门负责此类工作的人员,只有在企业需要的时候以及撰写产品的标准时,才做一些相关知识的学习。在很多物业的管理者眼中,标准化建设并不是很有意义,同时由于受到社会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认为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只不过是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本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并没有投入太多的心思,没有从市场经营的角度去挖掘标准化的建设的重要性。

1.2物业管理的体系不够完善如今,我国的物业管理体系不尽完善,各家物业公司都实行各自的体制,整体的体制还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各级管理者需要达成一致,并且理顺关系,例如管委会、政府以及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和责任都需要进一步的明确。以成都市为例,在近几年竣工的住宅小区中,物业管理呈现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由与房产开发商合作的企业进行管理,第二种是由政府房地产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第三种是由产权的开发商自己运营管理,这三种的管理模式占据了所有管理模式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其中很多的物业管理都是局部的或者是单一存在的,部分物业的管理部门把物业管理只当成了一种简单的生活和收取费用的活动,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建设,在企业的发展和专业管理的方面既没有长远的规划也没有具体的措施,没有建立统一的目标和责任奖惩制度,长此一来企业在一种没有压力也没有动力的环境下发展,对成本不详细计算,年终也没有大型的审核,对于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模式去发展,应该建立那些管理方面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规划,照搬别的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去研究对于自己适不适合,往往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1.3标准化的执行者缺乏相应的能力我国目前的物流公司的工作主要以开会和查资料为主,不重视工作方式的完善和自身的业务水平的提高,甚至有的企业根本没有专门负责标准化建设的人员,更无法去谈起业务能力的提升,最终导致企业人员的水平比较有限,对于标准化没有正确的认识,固而实施标准化也就比较有难度。在建立标准化体系的时候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需要修改的地方也比较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业的服务要求也在提高,过去的物业管理企业的较低的服务标准以及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现在的生活节凑要求企业能够建立标准化体系去进行物流管理,提高服务的质量。

1.4物业管理相关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的针对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建设不完整,例如物业管理体制、物业管理经费、对于住宅小区的经营资质的审查、小区的验收交接等关于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中的重要的问题都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长此以往,造成了我国的物业管理与法律法规脱轨,在建立标准化的过程中,缺乏基本的法律法规保障。

2如何实施物业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

2.1完善物业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需要根据企业的内部结构,按照发展要求和物业管理目标,有序、有规划的具体实施。所以在建立标准化体系的第一步便是建立完善的物业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物业全体员工对标准化的认识,充分发挥标准化的效果。可以成立一个专业的建立标准化体系的小组,这个小组里面的成员必须有管理层参与,提出和现在生活节奏相适应的发展任务,同时制定有效的标准化制度,全面负责物业标准化的全面工作。

2.2加强物业公司的相关的资质管理房地产的行政部门应该对物业公司实行比较严格的管理,进行严格的审核,不定期的抽查其服务经营情况,督促物业公司向大型化、正规化发展,创造规模化的效益,并对经营的比较好的公司进行奖励,将其像物业管委会推荐。

2.3加大政府的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物业管理部门进行扶持。同时监督开发商各项费用如养护费、维修、绿化养护费等实行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监督,保证这些资金能够及时到位,并将其科学合理地服务于业主。房地产开发商和业主委员会有权对物业管理公司的日常管理,公共设施及房屋,各项收费,维修和搭乱建、设备的养护、公用设施用途和改变房地产,以及不履行管理办法、物业管理合同、规定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

2.4建立经营型物业管理模式经营型物业管理运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租赁、物业估价、交易咨询和项目策划等。据了解,国内外健康成熟的物业服务企业,大多数都为客户提供租赁、估价、交易、咨询、维护等服务。国外发达国家注册物业经理的职责也首先要求保障管辖物业的租售,在此基础上做好物业维护工作,良好的维护又反向推动物业的租售。因此我国的物业建设也应以经营型的物业管理模式为主,同时还要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做好宣传,让物业管理成为一种社会认可的高层次工作,鼓励大量的人才投入其中。

3结束语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在加大,所以建立标准化的管理迫不及待,物流管理亦是如此。而且随着高标准的住宅和写字楼的大量使用,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也随之提升,标准化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的捷径,也是物业管理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的基准。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5

施工企业依据自己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编制企业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针和目标。按规定建立安全保证体系,配备三类安全管理人员,设置专职安全部室,制定安全岗位责任制,落实到人。施工企业必须按《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规定提取安全费用,设立专用账户,进行专户核算,专用于完善和革新企业安全生产条件,保证安全生产投入。建立辩识和获取适用企业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并将其传达给从业人员,同时转化为本单位的规章制度,贯彻到各项工作中。

2、教育培训

安全管理的出发点是人,对象也是人。强化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的专业素质,安全就有了保障。特别是一线操作工人,既是安全实施者,又是安全受益者。安全培训教育能让全体工人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增强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施工企业工人安全培训教育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a.安全思想教育。通常从加强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劳动纪律两个方面进行教育。b.安全知识教育。了解施工企业的基本生产概况,熟悉项目的施工环境、作业条件、设计情况、施工工艺,懂得施工机械、临时用电、基坑支护、模板、脚手架、转料平台、消防器材、吊篮等安全知识。c.安全技能培训。结合各工种专业特点,编制作业指导书,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包括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重点、新工艺技术、应注意的问题等。经过教育培训上岗的工人,因为操作对象的发展性和操作环境的复杂性,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未知的安全隐患,或多或少存在认知上的盲区。项目部、班组必须结合班前安全活动、板报等形式,及时、适时地向工人介绍当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和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分析总结,表扬先进鞭策落后,让工人知情、明理、会干。

3、劳务管理

劳务管理是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一定要下大力气管理劳务。首先选择有实力的劳务队,按规定签订合同后组织劳务人员进场施工。劳务队必须提供各工种操作人员上岗证件,尤其是特殊工种和专业施工如防水工、焊工等有效证件,同时人证相符;掌握各工种劳务操作人员思想动向,保持流动劳务人员的相对固定;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掌握各工种的操作规程;协调各工种之间的配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4、作业安全

实现“预防为主”最有效的途径是过程控制。施工企业从开工前的准备、组织设计文件的编审、安全专项方案的制定,到各个分项分部工程的施工,自始自终贯穿着安全管理的“PDCA”即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安全方案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文件、危险性较大分部专项施工方案、分项工程安全措施等,这些方案随着工程形象进度的发展,工地的环境和作业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相应的安全指导方案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从安全操作规程入手。安全操作规程已不仅仅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而是操作人员牢记在心的行为准则。其次对施工过程中操作人员、机械设备、新工艺技术存在的隐患,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实现人、机、环境的和谐统一。最后对有较大危险因素的场所如配电柜、箱设置处、塔式起重机或施工电梯上,设置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告知此处有危险,警示非专业人员不得进行操作。同时按规定在起重设备设施检测、维修、施工等作业现场设置警戒区域和警示标志。

5、隐患排查和治理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的错误将导致大的事故,只有时时刻刻把隐患治理工作落实到各级岗位工作中,才能达到防范事故,保障安全。施工企业要对施工现场职工、材料、机械、施工做法、危险源辨识、工作环境等的安全状态进行排查;要对特种设备运行状况、日常施工、“三违”、劳动保护措施等进行全方面的排查;查出的安全隐患,抓小防大,深入分析,查出根源,同时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并对整改的效果进行跟踪,隐患整改率100。隐患从发现到处理完毕,要经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单》、提出整改措施、限期整改、填报《隐患整改反馈单》、组织复查等程序,重大隐患还要进行登记、上报、公示、督办。只检查不处理,或只下单不复验,重大隐患不公示、不统计、不分析,全凭随机检查和口头指令,将导致管理无序,整改不力,隐患频发。

6、应急救援

由于建筑施工具有露天作业多,手工操作,繁重体力劳动;人员流动;施工变化大;操作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应急活动又涉及到交通、医疗、环保、公安等方方面面,建立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采取迅速、准确和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实施规范、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降低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和财产损失。企业及其各施工项目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经常性组织全体职工对各施工阶段施工现场的危险源、作业环境等危险因素进行辨识;对新设备、新工艺等进行危险因素辨识;进一步明确“我”怎样做不安全、要怎样做才安全;编制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并按规定配备相关安全应急物资。施工企业要经常性组织应急救援预案知识学习、宣传、演练活动,让每一个操作人员在突发事故发生时,应立即告知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事故过程中知道如何进行求救、自救、互救等;进一步增强预防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能力。

7、总结

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安全标准化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全员性、复杂性的工作。它涉及到安全生产的方方面面、安全技术的更新替换、安全管理的全过程。施工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就是将传统的经验管理变为现代科学管理;就是将服从管理变为主动管理;就是将事故后处理变为事故前控制;就是将“被标准化”变为真正安全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6

要实现计量的标准化首先要从技术上提供支持,在技术管理上形成制度、方法和体系,以达到相关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计量精度,促进计量仪表的标准化、规范化

(1)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品:更换国家明令禁用或淘汰的电能表,加大计量技术改造力度,逐步实现远程抄表和计量数字化,提高计量自动化管理水平。电能计量装置必须满足计量规程要求,选择高精度、稳定性好的多功能电能表,采用电流、电压互感器的专用二次回路,不与保护、测量回路共用。根据计量规程要求,开展计量点的改造工作,完善计量装置

(2)计量监督加大检验力度:严格执行计量监督,加大对电能表检验、二次压降及综合误差测试、互感器变比调整考核力度,发挥技术优势,提高计量精度。按负荷的类别选择所需要的准确度等级,并在投产前做好试验调校工作,使计量装置的误差满足要求。

(3)运行管理周检和轮换:加强计量运行管理,根据规程进行周期校验和轮换。电压、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在要求的二次负荷范围内,均可以用准确度等级来控制。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导线压降所造成的误差,无法直接用准确度来衡量,在计量综合误差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互感器误差互补或采用电压二次导线电压误差补偿器进行补偿,从而降低计量综合误差。

1.2加强计量选型定表的综合性分析,提高计量准确性

(1)正确接线:针对电力系统的不同情况采用正确的计量和接线方式,减少计量误差。

(2)合理定位:合理选择计量点的位置,尽量靠近现场,减少互感器二次负载和二次回路损耗,提高计量精度。

(3)合理选型:合理选择电流互感器变比,正常负荷电流要大于电流互感器额定电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季节性较强负荷,采用多抽头的电流互感器,保证互感器在高精度范围内运行。

(4)综合分析:开展计量点的综合分析,提倡计量装置的整体校验,通过开展综合误差分析,做好电能表、互感器现场的周期校验和周期轮换制度及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降的周期检验工作。

1.3保证检验用具及条件符合标准

严格组织进行计量监督及定期校验,按相关标准对照执行。标准电能表和电能表现场校验仪每一年送检一次。凡检定的计量标准器具和标准装置,不合格应停止使用,进行修理调整,经检定合格后,方能使用。现场检验条件应符合规程规定的要求。

1.4不断推广使用先进技术

不断瞄准当代计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大计量检测和计量管理的现代科技含量,结合供电企业实际,完善计量检测体系。

1.5加强同专业部门联系,得到上级部门技术支持

积极争取上级专业主管部门的技术指导、支持,不断学习,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产品,为电力计量标准化的深入开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管理标准化

2.1依法办事

以法律为依据,加强宣传,切实贯彻《计量法》、《电力法》等法律法规,将其作为企业计量活动的行为准则,依法管电。

2.2领导重视

在组织管理上,要建立行政一把手直接管理的组织形式,把计量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上。

2.3建章立制

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包括“计量管理技术规范”、“计量标准周期检定制度”,“计量标准技术档案管理制度”、“计量标准使用维护制度”,“周期检定(轮换)制度”,“现场检验管理制度”等针对计量管理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的制度,确保计量标准器具和在用计量器具的准确可靠。

2.4部门配合

注重各部门、各岗位工作的配合、制约及衔接,对计量器具从选型、购买、配备、建档、检测、维护、检查、报废等各个环节采取闭环动态管理,责任到人,措施到位,严格奖惩制度。

2.5强制检验

加强电能计量表的强制检定,对新购、在用表计按检定规程要求,利用现场校验仪进行现场校表,现场校验不合格的表计,送指定计量站进行全指标检查和实验,如不合格,要求用户更换表计。从而控制不合格表的使用,同时为每块计量表计建立原始档案,进行归档管理。也为用户减少因计量不准造成的损失,外树企业良好形象。

2.6档案管理

完善的计量档案,做到专人专责,提高计量管理水平。对计量管理中的各种记录、图纸资料、检定证书、使用说明书等建立台帐,并进行动态的档案式管理,随时补充更新数据,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便于进行综合分析。保证计量仪表的数据准确、可靠,为正常计量收费提供了有效的法定依据。

3人员及服务标准化

3.1队伍建设

加强计量队伍建设,提高计量人员素质,为计量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智力和人力资源。

3.2技术交流

加强技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计量标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与先进技术的应用和高素质计量人员的分不开的。提高计量人员的技术素质和业务能力,对推进计量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要经常组织计量管理人员开展政治和业务学习,不断研究和探讨计量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不同企业计量管理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培训班,听计量专家讲座,学习有关计量技术的理论,了解计量产品的性能和发展方向。使计量人员系统地学习计量技术理论,提高计量人员技术素质。

3.3咨询服务

对用户开展电力计量咨询服务,广泛宣传计量使用的相关知识,使用户清楚计量检测工作程序和必要性,积极配合计量管理工作,使计量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下去。同时,要提高社会计量检测工作的服务质量,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在供需双方之间架起有效沟通的桥梁,全方位的推行计量的标准化工作。

3.4服务标准

加强服务标准的实施力度,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建立健全营业室服务、服务制度及业务流程、收费标准、维修及装拆服务、抢修抢险服务及服务监督等服务标准及奖罚标准。将服务标准进一步细化到人员的一举一动,时间上的一分一秒,费用上的一分一厘,规范所有的操作审批程序,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奖惩力度,使承诺服务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4结语

计量标准化工作的深入实施是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所倡导的需求侧管理的重要依据。与企业节约供电成本、降低电能损耗、提高供电质量和可靠性,实时掌握经济指标等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计量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在不断完善电力计量标准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提倡标准化管理创新,从而提高供电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摘要:电力计量是面向用户最直接的窗口,是反映电力企业管理水平,资质、信誉等方面最直观的标尺。同时,电力做为一种商品,计量标准化是保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在电力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中,计量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计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个环节都要有标准,不仅有技术标准,而且还要有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才能深入实施计量的标准化管理工作。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 文书档案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一、文书档案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书档案是单位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文件转化而成的档案材料,它对一个单位而言,是其成长和发展历程的见证,也是其宝贵的经验积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是对一个单位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又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文书处理是档案工作的基础,档案工作又是文书处理的必然归宿。所以对于一个单位来说,要想尽可能好的保存自己的经验财富,首先要做的就是文书处理工作。但是随着办公自动化、无纸化等现代化事物的出现和信息化逐步的发展,如何提高文书档案的管理水平,及时、准确、快捷地提供档案信息,也成为了对文书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新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必须要进一步强化管理意识,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严格遵循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要求,从文书处理到档案管理,一步一步做好基础和保存。

二、做好文书处理,为档案工作打好基础

文书处理工作是档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这一部分工作尤为重要。在一般的单位中,普通文件必须要经过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等一系列程序才能成为真正的档案,才能有利用价值。如何将文书转化为文书档案,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不同的行文标准和纸张要求,因此,我们更从基础出发,一步一步认真做好文书处理工作,力求规范标准,提高文书整体质量,为之后的档案管理工作打好基础。

1、统一规定文件打印规格

一是公文用纸质量要好,陕西广播电视台统一使用70克复印纸;二是打印文件时幅面尺寸规格要统一:A4纸,横排,左侧装订;三是打印文件的格式有具体规定:版面题目为二号黑体,公文内容字体为三号仿宋;四是在排版中,如最后一页没有文字,则需要空白一页,可以写上此页无正文,在年月日处盖印既可。

2、把好公文制发关

首先要仔细检查,确保按照单位规定的文件签发手续制发文件,同时还要检查所制发文件是否符合单位的审批权限。具体为公文标题是上行文还是下行文,有没有严格按照单位的标准行文,拟稿单中的主送单位和抄送单位对不对,有没有按照上行文和下行文的标准制文。

3、保证文件打印质量

为了利于长期保存,公文打印要用高质量黑墨,签发时也尽量使用黑色签字笔,字迹工整为佳。

三、保存案卷采用 “一事一档” 方法

一份文件的立卷是积累本单位档案的开端,我们在整理文件过程中,必须依据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依照“一事一档”的办法来整理立卷。

一是按照文件内容和特征立卷,比如说把同一事物、同一项工作,组成一个案卷的方法,这种方式也是我们所说的“一事一档”法,这种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同一件事情对外有独立性,对内又有连续性,方便检索和查阅,有效地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根据本单位实际,采取 “事件独立性”法将文书分别整理归类,也是档案整理很重要的一部分,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单位档案整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我们在整理文书档案过程中,采取了“事件独立性”法立卷归档。“事件独立性”法立卷归档就是把本单位形成的文件,按照一事一档来整理,不管本单位有多少个部门来拟写文书文本,我们都严格按照此方法,这样就保证了文书档案的前后连续性和独立性,便于查找,检索方便。除此之外,我们在整理工作中,还要遵循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公文的立卷时效性

要严格遵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不归档文件销毁办法》的要求,按照一年一档的方法,准确把握公文的立卷时效性,将现行任务完成的档案予以立卷归档。

2、严格区分文件、合同、文本、资料文本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区分文件、合同、文本、资料。根据实际,公文都是有拟稿单1份、原件1份、制成文件2份、年月日盖印章2枚,合同一般都是各个部门与外单位签订的具有法律效益的、盖有双方印章的文本。文本是由本单位向单位职工提供的有证明职工身份或者是职工个人收入等主要是对单位内部使用的,我们将这些统一称为文本类档案。

3、尽量减少文书档案的重复和冗余

在工作中我们也要坚持灵活多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要求,尽量减少文书档案的重复和冗余,提高一个单位的档案利用效率度和效果度。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坚持“一事一档”原则、坚决维护文书档案的完整性的基础之上的。

4、坚持按类别存档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还要对所有档案进行妥善保管,避免遗失。这要求我们在前期的整理归档工作中,就要把同类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文件材料组装在一个卷内,根据文件材料的时效性和连续性,要坚决做到一个事件或案例的前因后果全部在一个档案链上,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档案不缺失不杂乱,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四、要保证案卷整理和保存的高质量

严格按照“一事一档”原则进行文书档案整理归档、保证文书档案的完整和连续,这是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要想使单位的档案管理有一个高质量的进行和使用,文书档案的立卷方法和案卷装订质量才是操作性因素。因此我们还必须要做到:(1)用科学的方法对档案进行分类管理,以便于档案的检索更加方便快捷;(2)注意对案卷进行高质量的装订,小到装订是使用的装订针,大到卷宗题目的书写,都必须有相对应的规范和要求,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和标准。

五、进行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注意事项

1、档案收集工作有时会有阻力

文书档案收集是文书档案业务基础工作中的基础,做不好文书档案的收集工作,就没有完整的文书档案,也就不会有健全的文书档案工作。目前还有很多工作人员不愿意将各自有保存价值的文书档案交予档案部门保存,导致很多珍贵材料因为人员调动、部门调整而缺失。

2、文书档案管理模式太过老旧,不能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当前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办公自动化、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等新生事物相继出现,文书档案的形成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有的文书档案传统的工作模式和当前技术水平已不适应。因此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使文书档案规范化、标准化任重要道远。

总之,文书档案是单位的独有经验累积,也是社会的重要历史资源。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该更加努力地加强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和改进。实现文书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最终目标就是通过规范文书档案管理过程,梳理档案管理业务,改善档案资源结构,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本单位领导决策、行政管理等提供一流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叶南.如何衡量“档案收集齐全、完整”[J].档案时空,1991.01.

[2] 刘越男.电子文件检索初探[A].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

[3] 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

[4] 徐义全.谈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建设[N].中国档案报,2000.

标准化管理论文篇8

[关键词]电子文件;文档一体化;问题;对策

所谓“文档一体化管理”,就是由统一的文档管理机构从文件和档案工作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科学管理,实现文件管理部门从文件形成、收文、登记、编号、存储、检索、利用到档案部门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保管、统计、利用等管理的全过程控制。由于我国实行文档分离的管理体制,缺少统一的文档管理标准、规范和科学的文档管理系统等原因,文档管理一体化迟迟未能转变成现实,进而造成档案服务于社会工作职能的低下。本文试图对文档管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文档一体化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其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文档一体化的理论基础,其中,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最具代表意义。该理论认为,文件从形成、使用到销毁或作为档案永久保存,是一个有机联系,有规律可循多的完整生命过程。各国因管理体制的不同对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三段论”(现行阶段、暂时保管阶段、永久保存阶段)和“四段论”(形成阶段、使用和维护阶段、鉴定和选择阶段、文件档案管理阶段)两个流派,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1.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永恒”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运动过程,具有完整性和连续性;2.不同阶段的文件与其服务对象、保存场所和管理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对应关系。这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历史形态。

二、文档一体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我国现行的档案管理体制是文件与档案的分块管理,文件的归档是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分界线。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法规,要求档案部门承担着指导文书工作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难免有“越权”之嫌,无法对文书工作全面履行“指导”的职责,使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各项制度、办法和标准难以保持统一、协调的口径,导致文件质量受损,信息要素不完整,归档材料不齐全等一些列问题。管理环节上的分块,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文件运动的联系性和连续性,从而制约了文档一体化的实现。

2.文档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滞后。目前,无论从传统纸质文件档案管理还是电力文件管理方面来看,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标准不完善、不规范、不统一的现象。一是标准规范制定不同步,文件管理工作标准滞后于档案管理工作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二者脱节,影响工作开展。二是标准规范不通用、不统一,如国务院办公厅和国家档案局各自为文件和档案工作制定的《主题标引规则》和《主题词表》,二者之间互不衔接、统一,使得文件、档案工作的许多劳动成果不能互为所用,造成工作的重复进行和人力的极大浪费。

3.档案管理软件开发滞后,影响文档一体化的实现。受我国文件和档案分开管理的传统模式影响,在编制软件时,以文件和档案分工环节为指导思想,强调了文件运动的阶段性,却忽视了文件转化为档案的整体性。不少名为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系统,仅仅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数据导入档案管理系统,仍停留在“模拟”手工文件管理水平上。一些单位立足本部门工作需要,研制了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系统功能雷同、低水平重复,彼此间不能兼容,极大制约了我国文档一体化进程。

三、实现文档一体化应采取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组织机构,实现文档统一协调管理。在国家一级,须建立国家规模的统一领导文书和档案工作的行政管理机关,使其成为统管各部委、地区文档管理分系统强有力的职能机构,进而对全国档案事业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宏观系统的制定文档一体化管理的工作方针、政策,确立科学合理的贯彻措施,以加强对全国文档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机关内部,须建立本机关文档一体化管理的领导机构,对文档的运动流程进行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实现“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即收文、发文、登记合一,收发文、登记与分类立卷、著录、标引合一,现行工作事物处理与立卷同步进行,这样文件办理完毕即归档。使文档管理真正从组织制度和具体操作程序上由原来互相独立、雷同的不利局面转向相互交融、统筹安排的管理模式。

2.加强文档一体化标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对原有出台的文件管理和档案管理等业务文件进行修订完善,尤其是对两者之间不协调,甚至相冲突、矛盾的规范性文件进行重点修订,使文档工作领域内容需要协调统一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达到统一,从而获得良好的工作秩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的制定:一是管理性标准,对电子文件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用户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合法性的确认;二是业务性标准,包括电子文件数据标准、电子文件管理标准规范,如电子文件元数据标准、电子文件存储格式、电子文件保管期限表等;三是技术性标准,包括电子文件交换技术规范,电子文件移交技术要求、数据存储压缩格式规范等。

3.建立完善的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一是应以文件的内容信息、背景信息和结构信息管理为重点,整合两大系统,实现文档管理的无缝衔接、互相兼容,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从而达到文档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二是构建档案管理软件评价机制,提高国内档案管理软件市场的市场化程度,推动档案管理软件市场良性发展。三是要从系统软件、技术手段等方面确保网络安全,选用性能可靠的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对上网信息进行加密,建立内网防火墙,限制外网的非法访问,最大限度的保证网络安全。

参考文献:

[1]麻新纯:电子文件时代文档管理一体化论,《档案管理》,2005(6).

上一篇:对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满分学习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