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2:15:44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1篇

医药经济文献,是医药经济知识或信息与记录载体的统一体,是专门以医药经济管理学科或经济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献。

医药经济文献涉及到医药领域的经济理论、经济技术、经济现象、经济活动、经济动态、经济信息、经济生活、医药贸易等方面,其目的是反映医药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新进展、新成就、分析新动向、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指导医药科研、生产、销售、管理、市场等各方面。

医药经济文献的存在形式

根据医药经济文献本身的特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是按出版形式划分如下:

连续性出版物:是医药经济文献中最活跃的部分,是广大经济工作者最重要、最及时,因而也是最有用、最重要的情报和文献资源,其中包括医药经济类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以及丛刊等。

图书:其中包括医药经济学术著作(从事医药经济研究和经济管理的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教科书、通俗读物以及文献检索工具书。

档案资料:在医药领域当中,人们在生产、经济研究、生产实践等经济活动中形成的文献总称。其中包括经济任务书、协议书、审批文件,经济研究计划、大纲、方案、数据、图表以及需要保存的医药经济活动档案材料。

医药经济会议文献:主要内容包括与会者提交的论文、报告、会议记录、会议做出的决议或所制订的方案,对会议内容的报道、宣传、评述纪要,会后出版的会议录、论文集等。

政府医药经济出版物:由政府及政府主管部门发表或出版的各种医药文献,如政府对医药行业下达的经济公报、经济方针和政策、规章法令、决议、指示以及调查统计资料等。

医药经济学位论文:它是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部门的毕业生、研究生为获得学位而在导师的指导下所撰写的药事管理等方面专业论文。

医药研究成果报告:即医药经济研究工作或经济研究成果的正式报告,它的材料翔实,数据可靠,通常代表着行业的科研水平。

特种经济文献:即以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特种文献,如医药广告、医药经济图谱、医药经济剪报以及医药经济稿件等。

检索利用医药经济文献的途径

医药经济文献的查找

书籍的查找:利用《全国新书目》、《全国总书目》、《全国经济科学总书目》、《经济管理专题书目》、《外国辞书目录》进行查找。

报刊的查找:使用《全国报刊索引》、《(复印)报刊资料索引》、《内部资料索引》。

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的查找:《期刊索引》、《国外经济文献索引》、《全国报刊索引》。

会议文献的查找:《国内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法规、法令、标准的查找:可查寻《经济法律知识界手册》、《法律咨询大全》、《外国民法、经济法资料选编》、《中国国家标准汇编》、《中国标准化》、《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目录》、《美国国家标准目录》、《国外标准资料报导》。

专利文献的查找:通过《专利文献索引》、《专利目录》、《世界专利索引》(WPI)可获得。

医药经济信息的网上查找

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医药经济信息网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药学会科技开发中心主办,以收集、加工、汇总、分析全国医药信息动态,以雄厚的数据库资料,专业化、技术化、智能化的汇总分析,提供各种有效的咨询服务,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覆盖面广的大型医药信息咨询网络与咨询顾问机构。

全国医药统计网::企业黄页、企业商机、行业资讯、医药法规、政策要闻、公告通告等。

中国药汇网www.省略/中国第一个多对多医药企业专用电子交易平台。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2篇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省从事工交、基建、商业、餐旅、物资、供销、经贸、金融、计划和劳动工资管理、经济研究等经济专业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人员。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执行财经纪律,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称职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成绩,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四)严重违法违纪或严重失职、渎职,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不得申报。

第三条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从事经济专业工作,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受聘经济师职务2年以上。

(二)获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从事经济专业工作,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受聘经济师职务5年以上。

(三)大学专科毕业,从事经济专业工作20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受聘经济师职务5年以上。

第四条外语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外语:

1.获博士学位。

2.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工作或学习1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第六条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

(二)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省重点项目1项以上或市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筹建、投产等全过程工作。

(四)主持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以上达到省内同行先进水平。

(五)从事经济专业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课题3项以上。

第七条业绩成果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连续2年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作出突出贡献。

(二)为大、中型企业大幅度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作出主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筹建的重点项目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四)主持小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和主要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行先进水平作出突出贡献。

(五)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部级奖或省(部)级一、二等奖1项,或省(部)级三等奖、市(厅)级一等奖2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3项以上奖励。(以奖励证书为准)

(六)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业务骨干,对本专业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大幅度提高效率(或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大的指导作用,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第八条论文、著作条件

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或撰写有较高价值的专业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经济著作1部,以及在专业刊物(CN或ISSN刊物,下同)1篇以上。

(二)在专业刊物2篇以上。

(三)在专业刊物1篇,以及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篇以上;或在专业刊物1篇,以及在省级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四)在专业刊物1篇,以及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第九条破格申报条件

虽不具备第三条规定的学历,但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受聘经济师职务5年以上;或具备规定的学历(学位),取得经济师资格后,受聘经济师职务3年以上。任现职期间,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不受第三条规定的限制。评审时一般要经过专业答辩。

(一)获国家或省批准的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者。

(二)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近三年来连续使企业有较大幅度盈利或实现扭亏为盈,成绩显著,经省、市专业主管部门认定;同时,对所从事的经济专业理论有较深入的研究,公开出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经济著作1部(主要编著者)和在专业刊物发表独立完成的论文2篇以上,或在专业刊物发表独立完成的论文3篇以上。

(三)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部级奖或省(部)级一等奖2项以上奖励。(以奖励证书为准)

第十条附则

(一)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二、三(或九)、四、五、六、七、八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并按规定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评审。

(二)提交材料要求以及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见附录。

附录:

一、申报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按要求填写好的《广东省专业技术评审表》(简称《评审表》下同)一式一份。

(二)《广东省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人基本情况及评审登记表》一式二十份。

(三)对照条件第一条,将申报的专业准确地填在评审表相应栏目上(在申报资格名称前贯以专业名称)。

(四)对照条件第二条,考核结果填入《评审表》内相应的栏目上。

(五)对照第三、五条,必须提交学历(或学位)证书、资格证书、任职的聘书、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复印件须经单位审核、盖章,经办人签名,并注明年月日。

(六)对照第四条,必须提交外语考试成绩通知单或合格证书原件,或免试的证明材料。

(七)对照第六条规定,填写《评审表》相应栏目。

(八)对照第七条,提交业绩成果证件、证明及辅助证明材料,若是获奖项目应清楚写明等次,复印件单位要审核盖章。

(九)对照第八条要求,提交规定数量内的论文或著作或实例材料。论文、著作或实例材料要提交原件。

二、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一)凡贯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本数量),如“2年以上”含2年。

(二)本条件第五条所列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是指继续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证明。

(三)本条件第七条所列企业经营管理的“主持”人,是指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分管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的企业负责人(不包括***务政工主要负责人):“骨干”是指具体承担项目的调研、立项、项目实施、综合研究报告的编写等全过程的负责人(可以不是决策者)或者是具体从事生产管理、经营管理等某一方面的负责人。

(四)本条件第八条所列“主要编著者”是指参与写作的主编、副主编或执笔人。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3篇

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前身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于1988年随国务院机构调整在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部委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1995年改建为宏观经济研究院。目前,全院在职人员51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64人。20年来,宏观经济研究院始终坚持“观大势、谋大局、出大策”的办院方针,把为中央宏观决策服务、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作为立院之本和全院工作的第一要务,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超前性和战略性研究,为宏观决策部门提供重大决策急需的理论研究成果,提出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成为宏观决策部门可以依靠、值得信赖的参谋和助手;20年来,宏观经济研究院数百项课题成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领导批示,数百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发展改革委、其他部委和地方省市优秀成果奖,多人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出席了纪念活动并认真地观看了宏观经济研究院建院20周年图片展,对宏观院建院20年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张平主任在讲话中要求,宏观院要将为中央宏观决策和国家发改委中心工作服务作为第一要务,为完善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理论和政策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财办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之鑫在下午召开的座谈会讲话中对宏观院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希望。

一是加强对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宏观院的研究工作直接为国家宏观决策和发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服务,必须善于抓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要尽可能多的出一些大的观点和思路。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问题交织在一起,宏观院要继续发挥这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一些重大战略性问题多所联合作战、展开超前研究。要加强对战略性人才的培养,确立重点专业,培养领军型人才。为重点专业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和保障,为战略性人才的成长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不断增强宏观院的影响力。宏观院拥有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专家,具备对一些大的、综合性强的战略问题进行多学科研究的条件,完全有能力在这些问题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在院内资源整合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老专家作用,注意不断吸取社会相似机构的长处,注意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发挥我们的优势。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研论文 科学道德 学术不端 综合评判

一、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形式

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自诞生之始就把追求真理、揭示客观规律作为崇高目标。纵观科学发展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出,求真务实、为真理献身的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而且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气上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滋长,正在侵蚀学术的肌体,对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低估。

目前国内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7种形式:(1)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在论文、研究报告、著作等科研成果中抄袭剽窃他人的实验数据、图表分析,甚至大段的文字描述。(2)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影响和误导其他科技工作者。(3)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将通过会议、评审等过程获得的特殊信息和思想随意向外传播;在论文被录用或成果获奖后任意修改作者排序和著作权单位;为了论文顺利发表或成果获奖私自署上知名科学家名字;为了完成科研任务或求得职称晋升,无关工作的同事、同学、亲友之间互相挂名。(4)重复。(5)学术论文质量降低和育人不负责任。将原本可以用一篇完整的的科研成果,分为多篇投稿,降低论文质量,破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部分教授、博导为完成科研任务招收几十名、甚至上百名研究生为自己工作,无法全面有效地教育培养好研究生,造成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大面积滑坡。(6)在学术评审和项目申报中突出个人利益。在与自己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尽量抬高对他人的评价,滥用“国际先进、国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等词语;在与自己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贬低前人或他人科研成果,自我夸大宣传。(7)过分追求名利,助长浮躁之风。部分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一些已有一定学术成就,在学术界有一定地位的科技工作者,兼任太多的社会和学术职务,整天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很少。

二、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出现不端行为的原因

科学道德和学术研究中缘何屡屡出现不端行为?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负责人日前指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的问题,同时不能忽视一些科技政策及管理规则的缺失和不完善,也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因素。这些科技政策及管理规则上的缺失和不完善包括:(1)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科研成果与待遇、奖金、地位、名誉的联系过于密切,助长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滋生,导致科学道德的滑坡。(2)科技评价、评估体系的不够科学和不够完善,特别是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忽视质量,致使一些青年科技工作者片面追求论文数量的现象突出。(3)缺乏为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编辑出版者、科技管理者等认同和遵守的规章制度,缺乏统一的科学道德和学风规范。(4)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研单位、科技工作者等各个层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5)科学道德、职业道德教育十分薄弱。学生中普遍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以及相关法律的教育。(6)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存在的保护主义、好人主义助长了一些科技工作者违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风气。(7)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三、科学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性

如何科学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在提高科学道德精神和防范学术不端方面有重要意义。科研论文是科学研究工作的一份书面总结,也是作者劳动的成果,因此评论研究论文应持慎重态度。因为在刊物上登出一篇文章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未被接受发表的文章,也不一定是不好的,由于除了文章本身的因素外,还有因办杂志的方向、编辑的兴趣和侧重、篇幅的限制和需照顾的各方面等。

对于科研论文,目前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是看它是否被一些权威检索系统收录,例如:(1)SCI,即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 for mation简称ISI)创建的,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2)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3)CSC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简称CSCI或CSCD,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版的,收录我国出版的千余种中、英文重要期刊,专业覆盖数、理、化、农、林、医及工程技术各领域。(4)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是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

现今,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都以上面列举的各种检索作为评价科技论文的标准,其结果造成“SCI、SSCI论文数量成倍增加,但多而不精”。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李国杰研究员关于论文数量高速增长的隐患的分析,“我国SCI论文被引用的数量在2000年达到高峰,最近几年越来越少,不是比例下降,而是真正被引用次数逐渐下降。”如SCI、SSCI论文数量在全世界排名第9,但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第120位。这说明我国单篇论文的质量明显不如国外,应该值得高度警惕。

事实上,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估科学技术自身的工作、成果、效率,以及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等,一直是科研管理领域难以逾越的一道门槛。简单运用SCI论文数对科学的伤害有目共睹,但简单利用同行评议的结果同样不是万全之策。如何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产业化等不同类型科学技术活动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内容和标准,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成为一个现实命题。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科研论文质量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不但有利于在明确自身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对增强自身在教育全球化激烈竞争环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科学地评价科研论文水平和质量对提升科研诚信及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立军.旅游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5-88.

[2]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5篇

主要社会兼职。商务部特聘流通专家、品牌专家,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品牌产业联盟专家、首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和荣誉。近20年来,主要从事商品流通、期货贸易、黄金市场和品牌管理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已出版各类著作20余部,60多篇,其中多项成果获奖。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商务部委托项目、教育部出国留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和北京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9年入选为当代中国中青年商业经济专家,2001年被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人工程,2004年被评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届十大科研标兵,2006被选为北京市属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

重要学术成就。祝合良教授是国内知名的流通经济专家。编写的《现代商业经济学》,是国内各大高校通用的教材,2004年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该教材自2001年出版以来,已经3次修改10多次印刷。祝合良教授认为,目前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虽有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讲,主要是人的问题。流通领域人才偏少,人员素质偏低,与商业理论的研究和商业经济学科与专业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具有密切的关系。面对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要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力,要彻底解决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树立人才强商的战略思想,必须加强对流通人才的培养,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经济学科和专业的建设。

从1989年起,祝合良教授就开始研究期货市场,是国内最早研究期货问题的专家之一。目前已出版期货方面的著作5部,发表期货方面的论文20多篇,2004-2005年主持并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商品期货市场功能与效率实证研究》一项。祝合良教授认为,期货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从根本上来讲,取决于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

自1999年起,祝合良教授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黄金市场化改革和黄金市场的建设。1999年11月与北京黄金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国内第一期黄金市场高级培训班,是惟一的主讲老师。此后,开办了4期黄金市场高级培训班,为第一主讲老师。与此同时,发表了系列黄金市场化改革和黄金市场建设方面的论文,是我国黄金市场建设的推动者和见证者。2003年与北京黄金经济研究中心刘山恩主任共同出版了国内第一本黄金市场方面的著作《炒金宝典》。2005年在负责MBA教育期间,开办了国内第一个黄金MBA班,在黄金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8年开始招收黄金市场与黄金产业方向的研究生,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黄金市场的建设。祝合良教授认为,从世界范围来看,黄金市场是金融市场五大大市场之一,是一个多层次的黄金市场,自身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国外经验来看,中国也应该建立多层次的黄金市场体系,但必须以黄金金融市场为主导,以国际化为目标。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6篇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对纺织行业经济研究工作的意义以及本届论坛的主题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纺织行业国际化布局,十分有助于推动行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王天凯指出,“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逐步进入运行基本平稳、增长动力转换、调整持续深入、发展压力加大的新常态阶段,纺织业仍基本保持平稳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整体运行质效不断提升,为我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贡献。“十三五”时期,全行业应充分树立信心,紧密围绕纺织行业“十三五”规划,力争通过“走出去”初步实现产业链跨国整合和价值链的提升。中纺联仍将积极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继续为推动我国纺织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论坛还邀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罗雨泽作“一带一路”战略解读。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特征凸显的背景下,我国借鉴传承“丝绸之路”这一和平共赢历史符号,致力于通过沟通交流,增进战略互信,推动和谐、稳定、均衡、普惠的经济纽带构筑。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须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建立相应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在“‘一带一路’的纺织机遇”主题演讲中强调,我国纺织业整合产业链资源优势,应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力争在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西扩大出口、传播丝绸文化等领域有所作为。为此,需要认真研究政策规划,加强行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主动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论坛还特邀本届经济研究成果奖获奖论文作者代表就TPP背景下越南服装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纺织业国际化研究、基于战略联盟和“互联网+”的中国纺织服装跨界融合发展之路等主题进行分享与交流,充分体现了论坛学术交流的平台作用。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我区从事宏观、微观经济活动、经济管理、人力资源及劳资管理、经济研究、经济信息等经济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任现职以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在规定的资历年限内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不合格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谎报成绩、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四、严重违法违纪或严重失职、渎职,给企业或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者,延迟4年申报。

第三条学历、资历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2年以上;硕士学位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4年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5年以上;获大专学历,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7年以上。

二、国家机关分流到企事业单位,或在非公有制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尚无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按以下学历、资历要求申报:

获得博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2年以上;获得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8年以上;获得研究生班毕业或双学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9年以上;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1年以上;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15年以上。

第四条外语条件

一、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B级)成绩合格;县及县以下所属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须取得职称外语等级考试(C级)成绩合格;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取得广西合格标准成绩通知书者2年内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有效。

二、免试条件按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暂行规定》(桂职改〔2004〕4号)及《关于进一步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桂职改〔2007〕1号)的规定执行。

第五条计算机条件

一、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三个模块)成绩合格;

二、免试条件按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广西壮族自治区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试暂行规定》(桂职改〔2004〕4号)及《关于开展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工作的通知》(桂职改〔2001〕1号)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继续教育条件

完成本部门、本行业及政府人事部门规定的继续教育任务。

第七条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2年以上;

二、作为骨干参与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3年以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国家、自治区重点项目1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项目2项以上的组织、筹建、管理、投产等全过程工作;

四、主持小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3年以上;

五、作为骨干参与小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5年以上;

六、从事经济专业研究工作、承担省(部)级重点课题2项以上,或市(厅)级重点课题3项以上;

七、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组织或参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5年以上;

八、作为主要负责人或骨干从事经济信息和中介工作5年以上。

第八条业绩成果条件

任现职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主持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期间,连续2年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或为企业的扭亏增盈作出显著成绩;

二、为大、中型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或决策水平作出重要贡献,并使企业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建设的重点项目投产后达到设计指标;

四、主持或作为骨干参与策划重大经济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取得或预期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五、主持小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期间,主要经济指标连续3年保持增长;

六、从事经济研究工作,获省(部)级三等奖一项以上,或市(厅)级一等奖二项以上,或市(厅)级二等奖三项以上奖励;

七、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业务骨干,对经济工作有独到见解,提出有较高价值的建议,对改进本单位(部门)工作,提高效率(或效益)作出重要贡献,或对行业的经济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八、主持或作为骨干参加重大课题研究,其成果通过省(部)级组织的专家评审确认具有应用价值项目1项,或通过市(厅)级组织专家评审确认具有应用价值项目2项,并被实际工作采用,产生显著经济效益。

第九条论文、著作条件

任现职以来,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独著或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公开出版经济著作1部以上;

二、在专业期刊2篇,其中有一篇发表在省级以上本专业期刊;

三、在省级专业期刊1篇,以及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论文1篇以上,或在省级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以上;

四、在省级专业期刊1篇,以及为解决重大经济问题而撰写有一定水平的专项调查报告、经济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立项研究报告等2篇以上。

第十条破格条件

任现职以来,符合下列第一、二条之一或第三至七条其中2条者,可破学历、资历申报:

一、在经济工作岗位上,荣获国家、省(自治区)、部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等荣誉称号者;

二、荣获国家三等或省(自治区)、部级二等奖一项以上成果奖的主要贡献者;

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成绩显著,被评为省(自治区)优秀厂长(经理)者;

四、在国际、部级经济专业学术会议上或全国性报刊上发表过3篇以上专业论文,或正式出版过经济专业的专著、译著,并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本专业国内较高学术水平者;

五、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并直接主持管理过大型项目(或企业)的主要经济业务工作,经省(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六、从事经济管理工作20年以上,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厂长(经理)考试取得合格证的企业经理、厂(矿)长,经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工作业绩突出者;

七、从事经济专业工作30年(含30年)以上;并取得经济师资格5年以上,取得经济师职务资格以来,参加过大专院校或地、厅级以上单位举办的专业培训班学习累计半年以上,经自治区主管部门认定,工作成绩显著、业绩突出者。

第十一条附则

一、凡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二、三(或十)、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高级经济师资格,并按规定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评审。

二、本条件自下发之日起执行,此前与本条件不一致的,以本条件为准。

三、本条件由自治区职改办、自治区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改办按职责分工负责解释。

四、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申报人提交材料要求:

(一)凡贯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3年以上”含3年。

(二)本资格条件规定的课题或项目包括国家、部门、地方或单位下达的和合同规定的两类。

(三)本资格条件中的“主持”是指在课题、项目中承担技术组织工作,并实际承担其中主要部分专项技术工作,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撰写相应技术报告者。

(四)本资格条件中的“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是指等级额定获奖人员(以奖励证书为准)。

(五)本资格条件中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8篇

我于1987年8月从中央书记处研究室调任国家计委专职委员,协助常务副主任房维中同志管经济研究工作。因为参加起草党的十三大报告,11月底十三大闭幕后才正式到任。紧接着就参加起草总理在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实际上在计委做事不多。直到筹备组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才忙乎起来。

国家计委成立研究机构,是姚依林提出来的。他说:“计委要有一个强的研究机构,要集中一些人才,出一些大的观点和思路,并负责重要文件的起草。”姚依林当时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1988年3月全国人大批准了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国家经委和国家计委合并,组成新的国家计委,姚仍兼任主任。1989年12月,邹家华接任国家计委主任。

国家计委成立研究机构的事,1988年3月政府换届之前,在讨论机构改革方案的过程中,就开始酝酿了。机构改革涉及许多下属机构的调整和人员的安排,这也是成立研究机构的一个现实考虑。

1988年4月,国家计委决定,由桂世镛、我、杨振家、徐振、王积业5人组成筹备组,筹备组建经济研究中心。4月12日召开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讨论组建必须解决的问题,包括中心的名称和性质,中心和所属研究所的关系,中心本部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转过来的顾问老同志的安置和待遇,以及办公用房问题,等等。当天就向国家计委领导写了一份筹建经济研究中心的报告,很快获得批准。

关于这个研究机构的名称,在讨论中曾设想过“研究中心”、“研究与发展中心”和“经济研究中心”几个选择,最后采用了“经济研究中心”。按照国家计委的要求,经济研究中心不是秘书班子式的工作机构,也不是纯理论研究机构;不同于高等院校和社会科学院,也不同于其他部委的研究机构。要研究带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同时也研究当前经济生活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向国家计委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可供选择的方案和可行的对策,同时也承担国家计委部分重要文件起草工作。国家计委设想,把经济研究中心和过去成立而同属国家计委的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作为科学决策的三大支柱。

1988年7月15日,人事部正式批准,在原国家计委计划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原计划研究中心只有不到10个人,开始组建经济研究中心后被习惯地称之为“小中心”,全部并入了经济研究中心。这种“借壳上市”,是机构改革中常用的办法,因为可以不增加机构的数量,容易获得中央编办批准。实际上新组建的经济研究中心和原来的计划研究中心,不论在规模上和职能上,都有很大不同。

经济研究中心由国家计委副主任桂世镛兼任主任,我和杨振家、徐振、王积业为副主任。任命书是姚依林9月14日签署的。桂世镛主要做计委的事,屁股不坐在经济研究中心,我作为常务副主任主持工作。我侧重于抓研究工作,还经常出去参加中央文件起草和中央指定的其他研究工作,经济研究中心的党务和行政工作主要是杨振家抓的。杨当过计委老资格的副主任宋劭文的秘书,在计委人缘熟悉,办事细致周到。徐振原来是国家经委体制改革司的司长,主要负责合并过来的经委几个研究所的联络和善后事宜。王积业是计委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担任中心副主任后仍兼所长,基本上不管中心的事。1988年底,又增补两位副部级干部董绍华和周之英为副主任,但都不在中心上班。董原来是国家经委干部,在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另有工作,周在计委另有工作。当时中心本部共56人,除从“小中心”转过来的几个人外,还从经委转过来一些人,从计委机关调入一些人,也从别的单位调入几个业务骨干。组建时期朝气蓬勃,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有很好的合作共事关系,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经济研究中心下属七个研究所:国家计委的经济研究所和投资研究所,从国家经委并过来的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研究所和综合运输研究所,以及新成立的国土规划研究所和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投资研究所本来叫基本建设研究所,是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的下属机构,国家建委撤销后划归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部,1987年又划归国家计委。基本建设是学习苏联的概念,仔细推敲,内涵并不十分清晰,实践中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分头管理也常纠缠不清,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在投资资金管理的权限上经常发生矛盾,国家经委撤销后这种情况不复存在。考虑到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都是投资行为,很难截然划分,所以在中心筹建中我建议把基本建设研究所改为投资研究所,大家一致同意,新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基本建设这个概念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

国家计委原来有个副部级的派出机构叫地区协作办公室,机构改革中撤销了,改组为国土规划研究所,归口经济研究中心管理,业务工作仍由计委地区司指导。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所是在国家经委原来拟议整合成立的研究机构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七个研究所都是司局级的实体,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经济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的关系是松散型的,只管各所的机构设置、所长副所长的任免、重要研究课题的确定和协调,并不干预其日常事务。

原来挂靠国家计委的中国计划学会和中国基本建设研究会(相应地改成了投资研究会,后来又改组整合为中国投资协会),以及挂靠国家经委的中国产业经济联合会也改为挂靠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由中心代管,但不干预这些社团组织的具体事务。

经济研究中心本部设立综合组、科研组、编辑信息组、国际交流组、办公室和顾问联络室,都是正局级单位。设顾问联络室,是因为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原来有69名副部级以上离休干部,其中有24人被聘为计委或经委的顾问,机构改革中取消了部委顾问之设,如何安顿这些老同志,新的计委领导煞费苦心。采取的办法是,原来未聘为顾问的,不再新聘;原来聘为计委或经委顾问的,转为经济研究中心顾问。这些老同志不少是正部级,做经济研究中心顾问实在是有点委屈,担心他们有意见。经济研究中心设顾问联络室,随时听取这些老同志的意见和要求,向计委领导反映。我们知道小马拉不了大车,也不去打扰这些老同志,主要工作就是力所能及地搞好服务。连顾问聘书也没有发,以避免显示出级别的降低。实际上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老同志都很顾全大局,谁也没有为难我们,时间久了顾问之事自然不了了之。顾问联络室的主任钱炳昭,做过姚依林的秘书,是个非常能干的人。

国家计委原来设想,把经济研究中心和计委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一样定为部属总局级即副部级的机构。理由是,经济研究中心下属七个研究所、三个社团组织,以及中心本部六个内设机构,都是正局级单位,中心定为总局级便于领导,也顺理成章。但在精简机构的大背景下,这个设想很难实现。我到中央编制办公室交涉,和主其事的副主任吴佩纶商谈,没有成功。计委的对应之策是,为了显示经济研究中心的“级别”和“规格”,从成立之日起一直由计委副主任兼任主任。这次到中编办商谈,在编制问题上倒是取得意外进展。中心本部是新建机构,我们本来想申请70人的编制,但根据那个时代各类申请项目“头戴三尺帽,拦腰砍一刀”的惯常做法,我们提出120人的编制。讨价还价的结果,被砍去三分之一,定为78人。因此,在组建过程中,没有发生过编制方面的困难。

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初期没有办公用房,中心本部挤在计委大楼顶部搭建的临时建筑里。七个研究所分散在多处办公,除计委经济所条件稍好外,其余也都拥挤。我们争取国家计委把经济研究中心的办公用房建设列入计划,并且跑了几个地方选址,最后选在距计委比较近的木樨地。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那里建成了国宏大厦。

创建初期的课题研究

经济研究中心筹备之初,提出“边组建,边开展研究工作”的方针。组建工作大体就绪后,就全力以赴开展研究工作了。组建过程中人员的调配,也是着眼于研究工作的开展,注重网罗人才。从“小中心”转来的周荧和刘日新,从经委合并过来的王大成,从计委业务司调入的罗精奋、邵宁和周富祥,新调入的林兆木、黄范章、杨德明、郭树清和韩文秀,都是优秀的研究人员,涵盖老、中、青不同的年龄段。

各研究所都聚集了一批相关领域的专家。研究工作基本上是“所自为战”,中心只是同各研究所协商,讨论确定重点课题计划。中心所承担重点课题,由中心本部组织完成,个别重大课题研究有时也抽调研究所的人参加。筹建阶段费精力比较多的,是反复和各个研究所讨论“三定”方案,通过对内设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确定各所的研究方向。

这个阶段我主持的课题研究,主要是两项:

一是关于物价改革的研究。1985年以后物价普遍上涨趋势已经非常明显,1988年更是愈演愈烈,中央决定加快价格改革步伐,要国家计委提出价格改革方案。筹建经济研究中心的时候,就决定由我负责进行关于物价问题的研究。国家计委从4月下旬到5月下旬,开始由房维中和桂世镛主持,后来由我主持,开了10次座谈会,先后邀请薛暮桥、徐雪寒、勇龙桂、吴敬琏、张卓元、王珏、周小川等几十位经济学家座谈,广泛征求意见。我先前已经对物价问题作过一些研究,3月以后作过几场报告,座谈会后综合专家意见和个人研究心得,写了一份详尽的《汇报提纲》,5月26日在国家计委作专题汇报。在此基础上,经济研究中心又经过多次讨论,6月形成《价格改革基本思路(初稿)》,报国家计委参考。我们的研究报告分析了物价大幅度上涨的原因,认为围绕价格问题所暴露出来的矛盾必须下决心及早解决,否则将会造成严重后果。我们提出,价格改革的长远目标,是使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比价趋于合理,而且具有不断地再生产这种合理比价关系的机制;所谓合理,就是商品价格能大体反映其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各行业大体能获得平均利润。这个目标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经过若干次的调整和改革,才能逐步达到。价格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初步理顺价格关系,把目前明显不合理的比价关系调整过来;把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改为单轨制;整顿中间环节,理顺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关系。这需要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我们不赞成“先稳后改”,也不赞成不顾通货膨胀的严峻形势而加快价格改革,而主张采取边稳边改的方针,并且提出在货币信贷、财政税收、收入分配、外贸外汇和固定资产投资诸方面必须采取的措施,以及价格调整的方法和步骤。这份报告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国家计委的主流意见,是和激进的“价格闯关”不同的稳健物价改革方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表达。我在研究过程中深切感到,讲一般原则和道理比较容易,难的是对形势的具体分析把握,以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当时在讨论物价问题的会议记录上即兴写下“画鬼魅易,画犬马难”的话。

一是关于中长期规划的研究。这项研究不像物价改革问题研究那么顺利,主要是因为时局突变。国家计委关于“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的先期研究工作起步比较早,经济研究中心是在完成关于价格改革的研究课题之后才着手的。先是组织各研究所就相关问题作专题研究,1989年初由我主持进行综合研究,集中一些人在石景山八角井原国家经委的一个招待所讨论和写作。国家计委副主任丁关根到那里听过一次汇报,姚依林到国家计委听过一次汇报。姚以寡言著称,这次听汇报也没有讲什么话,只是在我说到现在情况比较复杂,很多事情还看得不很清楚的时候,表情严肃地轻轻点了两下头,这大概就是赞同的表示了。我们很快写出报告稿,没有来得及深入讨论,就发生了严重的,人就撤回来了。在严重的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形势下,关于中长期规划的讨论暂时搁置,转而致力于治理整顿。

政局稳定后课题组没有再集中,由我和林兆木、郭树清、邵宁,以及经济研究中心的其他几位专家,反复讨论修改多次,于1990年6月初形成《“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总体构想(征求意见稿)》,报国家计委参考。这份综合性的长篇研究报告,包括十年经济增长目标、中长期战略方针、宏观态势和总量平衡、结构转换和产业协调,这样四个大的部分,共54个条目,2.5万多字。报告认为,后10年国民经济在1990年基础上再翻一番是可能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提出的战略方针是:抓住时机促进产业升级转换,以交通为重点充实基础产业,扩展第三产业,改造加工工业,提高建筑业水平;优先发展应用科学和技术工艺,加快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保证教育有一个大的发展;妥善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稳定中求成长;妥善处理消费和积累的关系,调整消费结构,抑制消费早熟。在国民收入分配、资金供求、利用外资和国际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劳动就业等方面,都提出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在经过1989年,社会上普遍存在悲观情绪的情况下,报告提供了乐观的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构想,是一份有前瞻性的深度研究报告,现在看也还有些新意。这是我第一次主持关于中长期规划的总体研究,对于后来参加起草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主持起草总理就此在全会上所作的说明,都大有益处。

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于1990年11月9日至14日在武汉召开全国计委系统研究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计委(计经委)主管研究工作的副主任和经济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各单位及所属各研究所的负责人,共97人。我作了《经济形势和经济研究工作》的报告,在经济总量平衡、经济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及计划和市场,这样一些重要方面,对现实存在的两难选择作了比较深入的分析,提出一些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当时不少人对经济形势和发展前景感到困惑的情况下,这次会议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报告被一些地方作为内部文件转发,有几家报刊摘要发表。这是我第一次主持全国性的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经济研究中心创建初期的重点研究课题,适宜公开发表的,曾经集结为两本书公开出版。一本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现实与抉择》,包括中心本部和各研究所共15篇研究报告。另一本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期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这是我和林兆木、郭树清主持完成的,中心许多专家都参加了。前面说的《“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总体构想》,作为这本书的附录公开发表。

参与起草中央文件和其他研究工作

我从参加党的十三大报告起草前后,经常参加党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的起草。文件起草就那么为数不多的一些人,一般是由上面点名,要谁去谁去,大多不是由本人所在单位派遣。我调离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到国家计委,参加文件起草和其他一些临时性的研究任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陷越深”,成为经常性的营生。

十三大闭幕不久,即接通知参加政府工作报告起草。十三大后任总书记,为代总理,下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由作。报告起草组由袁木负责,参加者有桂世镛、我和谢明干,以及另外几个年轻人。我们11月26日讨论写作提纲,30日邀请首都新闻界人士开座谈会。12月1日上午国务院会议和交接工作,履新,当天下午就和起草组谈政府工作报告起草问题,讲了对政府工作的考虑。之后就是走必经的程序,写出初稿,多方征求意见,国务院和中央讨论,如此这般,工作断断续续,直到1988年3月全国人大闭幕。这时国家计委已经决定筹建经济研究中心,我就全力以赴转向筹建工作了。

这次全国人大会议对物价上涨幅度过大问题高度重视,批准的价格改革方针是继续走“放、调、管”相结合的路子,逐步理顺价格体系和价格管理制度,但后来没有实行这样的方针。1988年夏天,在严重通货膨胀条件下贸然进行“价格闯关”,8月中旬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5年内职工工资平均增长1倍左右,零售物价涨70%左右。消息,人心惶惶,引发全国性的银行挤提和商品抢购风潮。8月下旬中央改变方针,把经济工作重点转向治理整顿,放缓价格改革步伐。为了适应这种转变,释疑解惑,中央宣传部委托我主持起草《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宣传参考提纲》。这份基调稳健而积极的宣传提纲是我和林兆木写的,找国家体改委的两位同志讨论过。10月7日上午,胡启立主持召开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讨论我们写的这份《提纲》,出席的有芮杏文(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忍之(部长)、穆青(新华社社长)、袁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等人,我作为文件起草人参加了这次会议。与会者除讨论《提纲》外,还海阔天空议论,对思想宣传方面的混乱状况深表忧虑。10月中旬《提纲》作为全国宣传部长会议文件印发,下旬又作为中央宣传部和国务院研究室文件下发全国,通知中说明,“这个提纲是为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编写的,主要供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和宣传部门干部学习、使用。”实际效果如何,我交卷后没有过问。

《提纲》交卷不久,我就参加了中央组织的关于苏联东欧局势的研究工作。在19中国政治动荡的时候,苏联东欧表面上似乎是稳定的,但很快就发生了比中国更严重的动荡。苏联和东欧局势的演变,中央十分关注,根据中央政治局常委指示精神,1989年12月成立苏联和东欧国家局势研究组。研究组的任务,是分析苏联东欧演变的内外原因、经过情形和未来走向,编辑有关材料,研究对应之策,供中央参考。经和宋平同志批准,研究组由王维澄(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王忍之(部长)、袁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李淑铮(中联部部长)、田曾佩(外交部副部长)、卢之超(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滕文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梦奎(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八人组成,王维澄牵头。研究组下设办公室,承担具体的专题研究、资料编辑、情况反映和研究报告的撰写工作,由卢之超、滕文生、王梦奎负责。研究组成员都是各部门负责人,不可能专做此事,主要是议论和决策,是比较虚的,日常工作由办公室负责,卢之超主持,他忙不开时由滕文生或我主持。开始要求我全力以赴,因为国家计委工作离不开,经协商两边兼顾。办公室先后从中联部、、中央党校、安全部、总参三部、国防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日报、北京大学等单位,借调30多人参加研究工作,到1992年初结束。我1990年到国务院研究室后,比在国家计委更忙,就很少参加这项工作了。

我在国家计委工作期间参加的中央最后一项活动,是1990年7月10日,出召集的专家座谈会,作关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发言。我分析了经济体制改革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体制和分配格局的变化,用统计数据说明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状况,说这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进行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积累资金的国家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我认为,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八五”时期和整个90年代必须采取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我建议改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思路是:照顾既得利益,注重增量调整;照顾大多数人的既得利益,限制少数人的既得利益;把“正门”开得大些,把“旁门”关得紧些;清理优惠办法,少开新的口子;通过体制改革影响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包括价格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改革税收制度,加强税收征管。我讲完后,悄声问:王梦奎还在国家计委吗?李说,正要调国务院研究室。因为没有关扩音器,大家都听到了他们的悄声对话,我意外地知道了自己工作变动的确切消息。林兆木告诉我,在他参加的下一次座谈会上,提到国家财力过于分散的问题,说:昨天听了王梦奎的发言,真是心惊肉跳。这次发言,对尔后中央下决心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把财政包干制改为中央和地方分税制,可能有点积极影响。

国 际 交 往

到国家计委之前,我有过两次出访的经历。一次是1980年初,参加中国代表团出席达沃斯论坛,就是后来的世界经济论坛,当时叫欧洲管理论坛,会后在瑞士、法国和西德参观访问;一次是1986年6月,参加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代表团访问东德。这两次都是走马观花性质的参观,没有深入考察。在计委那几年,在对外交往方面有新的拓展,开始进行较为深入的专题考察,并且主持国际讨论会。

1988年12月3日到15日,我率领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管理考察团,对瑞典和奥地利进行专题考察。这是我第一次率团出访。出发前我们广泛搜集阅读现有资料,请有关专家进行座谈,了解两国的历史、现状和对华关系。我还写了一个比较详细的考察提纲,供全团人员讨论补充。考察期间,分别与两国政府的财政部、中央银行、社会事业部、经济研究所、雇主组织和劳工组织,以及奥地利的经济部、瑞典的工业部进行专题座谈,还考察了两国的国有企业及其管理体制。每天晚上,全团开会总结一天工作,讨论第二天考察的细节,明确哪些情况需要了解,在什么机构提什么问题。斯德哥尔摩地近北极,冬季日照很短,冰天雪地,这种讨论倒成了度过难熬长夜的好办法。因为准备充分,考察取得预期成果。归来就两国的财政金融政策、工资物价管理、社会福利政策,以及国有企业的管理,写了一份总报告和五份专题报告。报告没有什么空话,而是如实说明考察所见所闻,具体介绍两国情况,着眼点都是当时国内最为关注的改善宏观管理和治理通货膨胀问题。瑞典和奥地利是由社会长期执政的经济发达国家,通过这次考察,我对这种类型国家的经济体制和政策,有了比较切实的了解。

1990年5月14日至19日,我主持召开了中美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与政策”讨论会。这是在1989年之后,在中美关系比较紧张和困难的时刻,两国经济学家第一次高层次的会晤。出席的经济学家,中方有桂世镛、刘国光、张培基、黄范章、卢春恒、林兆木、郭树清等10多人;美方有帕金斯、登伯格、拉迪、菲尔德、哈里・哈丁等10人,都是研究中国经济的专家。美方学者是抱着重重疑团而来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否在治理整顿中倒退了?治理整顿是否必要和能否成功?我方本着“不卑不亢,多做工作,求同存异,增进了解”的精神,介绍中国的实际情况,既坦诚陈述当前的困难,又积极展示发展和改革的前景,增进了美国学者对中国的了解。美国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意见和建议。开始有些紧张对弈的情绪,会议进程中友好气氛增加。我在闭幕词中,肯定每个美方学者提交论文或者大会发言中一两个有意义的观点,受到美方好评。得悉统计学家菲尔德发言那天正值生日,我以会议主席身份在会上表示祝贺,桂世镛代表国家计委送一件生日小礼品,美方学者深为感动,菲尔德用他很不熟练的中国话说,今年的生日在他的一生中是“空前绝后”的。这是我第一次主持国际讨论会,为日后的国际交往积累了经验。

在国家计委期间,有过两次走马观花式的出访,也都有收获:

一次是1990年2月,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几个同志到韩国参加第二次东方经济研讨会,会后在汉城、釜山等地参观访问,接触了一些经济界、文化界和政界人士,观察到中韩关系发展的巨大潜力。回来我写了一份《韩国印象》的报告,建议同韩国建立更密切的经贸和科学文化合作关系,并争取早日正式建交。

一次是1990年8月20日至30日,参加中联部组织的中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裁军协会积极分子代表团访问苏联,成为苏联解体前夕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的目击者。此前几个月参加中央组织的关于苏联和东欧问题的研究,对于苏联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这次在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访问了工厂、农庄、农场、电站、港口和农民家庭,还有列宁格勒州和敖得萨州党委,以及苏联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和不同阶层人士举行16次会见和座谈,更了解了不少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的生动真实情况。归来写成《苏联见闻》,登在中央政策研究室供中央领导参阅的一份内部刊物的增刊上。这篇考察报告详细记述了所见所闻,说:“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近三五年没有好转的希望。”“从上到下对改革前途感到困惑,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还说:“我们在访问中强烈感到,苏共的力量和作用已经被严重削弱,正在丧失执政党的地位。”“苏联已经从组织最严密的国家变得分崩离析。”“如果抛开社会制度问题,恐怕可以说,从彼得大帝到斯大林逐渐建立起来的统一的俄罗斯大帝国正在瓦解。这是不可挽回的。这对欧洲政治地图和整个世界形势有重要影响,对于我们国家也有重要影响。这是我们90年代面临的新的国际格局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判断,不久都不幸而言中了。

调离国家计委

访苏回来,我就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了。本来,中共中央6月16日即发出《关于王梦奎同志任职的通知》,国务院7月21日任命我为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因为原定以经济学家的民间身份访问苏联,访问回国才公开宣布。

这次工作变动又是一次三岔路口:、中央文献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都提出要我去。我经常在报刊发表文章,过《关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宣传参考提纲》,要我去在情理之中。中央文献研究室要我去,听说是那里要选一个副主任,条件是搞经济的,在中央机关工作过的,做过文献编辑整理工作的,同时具备这三条的人很少,恰巧我都符合。国务院研究室是新组建单位,也需要经济专业的人。这一次工作调动,中组部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但到国务院研究室工作,视野更广阔,不脱离专业,又能发挥个人专长,这正符合我的意愿。

我1987年8月到国家计委,1990年8月离开,整三年时间。从1988年4月筹建算起,在经济研究中心是两年五个月。这三年,我对宏观经济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也积累了领导一个研究机构的经验,对于以后在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担任领导工作,都有益处。

顺便说说,后来在1995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和其他几个单位,合并组建为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我出席了7月11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成立大会。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计委改称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2003年又和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合并,组成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简称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相应地先后成为这两个委员会下属的研究机构。宏观经济研究院成立以来取得可观的成绩,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机构。宏观经济研究院把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视为其前身。2008年7月15日,我出席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暨国家计委经济研究中心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见到许多当年经济研究中心的老人。纪念大会是在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办公地国宏大厦举行的。这是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国宏大厦,看到那里优越的办公条件,敞亮的会议大厅,回想起经济研究中心创建时期在计委大楼顶层加盖的临时建筑里工作的艰苦岁月,看到国家建设的进步和研究机构的壮大,抚今追昔,感到由衷的高兴。(编辑 杨 琳)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会计规范研究 方法 发展历程 认识 分析 回归

一、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会计规范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规范研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工具之一。会计规范研究工作起源于经济学者凯恩斯对于经济价值判断的研究,经济学界将凯恩斯关于经济研究中是否以价值判断为经济政策衡量依据作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划分点,继而美国经济学者弗里德曼也针对实证经济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实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并在其《实证经济学论文集》等文章中论述了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之间的区别,这促进了实证科学和规范科学的划分。

20世纪60年代,在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研究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积极开展了关于会计规范研究和会计实证研究等工作,实证主义和规范主义并重,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学界不断得到应用,西方学者将原来的传统会计研究方法称为规范研究方法,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由此产生。我国的会计实证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会计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成为会计理论研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会计规范研究范围并由此不断延伸。

二、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认识的简要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会计规范研究的内容主要是传统的会计研究法方法,由相关的定义和概念可知,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是处理经济问题和会计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相关经济政策的重要参考标准。会计规范研究方法需要将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分析和研究基础,并根据价值判断来提出相关的行为准则,分析并探讨相关的行为措施,以便使其符合这些标准的要求。同时,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演绎推理等方法相结合,以便为实际工作或者应用提供参考原则。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不受现实实物的影响,其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回答“应该是什么”,而不是阐述实物的本来特性。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主要是从逻辑和演绎推理等方式阐述会计实务的本质,进而为会计实务的顺利开展起到导向作用,提高会计实务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会计规范性研究的现实性目的之一是为制定会计准则服务,研究工作中主要采用抽象性思维模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规范研究过程兼具主观性和逻辑性,有利于完善规范会计理论研究。其次,会计规范性研究方法受到研究主体的先验价值观影响,从而降低了会计规范性理论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利于规范会计理论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简要剖析和回归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受到个人先验价值观的影响,不受现实实物的影响,没有与实证定量分析相结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规范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区别。

(一)会计规范研究的涵义比较明确

会计研究主要分为对会计工作、会计环境、会计相关理论、会计思想发展历程和会计知识教育和普及等内容,会计研究方法主要有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和会计实证研究方法。

规范性研究是与实证性研究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中文对规范的定义主要是指一种约定俗成的标准或者是明文的规定,简而言之,规范就是一种标准、准则、规定或者是衡量尺度。从不同的方面来看,规范具有不同的涵义。如果是从会计理论角度分析,会计规范研究主要是一种对会计法规、会计制度、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惯例、会计操作模式等的研究。根据目前较多的会计规范研究工作情况可知,各种有关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定义中的会计规范实际指会计人员在会计行为中应该遵守的标准;部分理论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定义是对实施会计规范后会计行为和会计实物表现达到的会计规范的研究。

从不同的角度或者目的出发,对会计规范研究的定义是不同的。笔者认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包括对会计规范的研究和应用会计规范时采用的方法。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主要是对会计规范和会计规范应用范围的研究,会计规范的内容是多样化的,因此会计规范研究工作是会计界的重要组成内容。此外,由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适用范围可知,该类方法仅仅只用于会计规范应用工作之中,并不适用于会计实证研究方法外的研究范围。因此,部分会计研究理论对规范研究方法的认识存在偏差,没有明确会计规范研究工作的深刻涵义。

(二)会计规范研究需要具备一定先验价值观

人无完人,无论是规范研究分析还是实证研究分析,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就会计规范研究方法而言,其要求研究主体具备一定的价值取向,这一标准有助于明确会计规范研究目的,从而对会计行为提高导向性作用,对会计规范研究工作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在一般的规范性研究工作中,个体价值观会影响分析结果,研究人员容易在没有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由以往的经验或者先验价值观入手,直接作出符合研究人员自身价值观直觉的结论。这样就会大大降低规范研究工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规范研究工作比较脆弱,难以经得起缜密的逻辑推敲,严重的甚至会丧失会计规范研究工作的意义。

会计规范研究工作离不开先验价值观,先验价值观将有利于会计研究人员明确命题,理清会计理论前提和相关假设,并为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价值判断。

(三)会计规范研究与定量分析结合

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以一定的价值观判断为基础,其属于定性研究方式,主要回答“应该怎么做”,会计规范研究方法主要探讨会计准则和实行的方法。以往的规范研究不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在研究工作中也不采用数学建模和统计分析方法,并没有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研究主要回答规范性问题,没有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而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会计分析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等科学方法,可以从普遍性的理论向个性进行推理和演进,同时可以从一般性的实物中归纳出一般规律,从抽象思维的角度分析问题,指导实务。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开展定性研究,并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去强调定性和定量研究之间的统一。会计规范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的要求,同样可以侧重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会计规范分析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从研究命题的提出到研究结论的得出,都有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为依据。我们要重视会计规范方法,需要将对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一般认识过渡到普遍认识,揭示其本质,分析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特点,积极构建完善的会计规范研究系统,提高会计分析工作质量,健全会计分析理论。

(作者单位为四川省南充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 方军雄.好的会计实证研究的方法基础: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融合[J].会计之友(下),2009(04).

[2] 张自巧.析实证会计研究与规范会计研究相结合的理论基础[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09).

[3] 曹伟.会计研究中的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辨析[J].财会学习,2015(09).

经济研究工作论文范文第10篇

1934年,农研会创办中国经济情报社和中国征信所资料室,分别由骆耕漠、姜君宸负责。前者负责收集各地报纸、杂志和其他经济材料,编写各种有关经济的报道或专题文章,分送日报和刊物,曾编辑发行《中国经济情报》周刊,出版《中国经济年报》(1、2辑)、《中国经济论文集》(共3集)等。后者主要负责供应各报刊、机关有关杂志论文、报刊新闻和其他各种资料,并在南京设立一个门市部,陈列资料,供人参阅。《中国农村》原本由黎明书局印刷出版,但到1935年因“新生”事件面临困境,农研会于是决定筹建自己的出版机构。当年8月新知书店正式成立,钱俊瑞、姜君辰、张仲实、薛暮桥、孙晓村、张锡昌、徐雪寒等为理事会理事,钱俊瑞任理事长,徐雪寒与华应申任正、副经理,负责书店的日常业务,姜君辰主持编辑工作,并由教育家经亨颐题写店名。创业之初,新知书店在上海华龙路(今雁荡路)元昌里租赁厢房,作为工作和住宿之用。后来业务有所发展,又迁到环龙路(今南昌路)福寿坊。(9)据冯和法回忆:“新知书店的创办,徐雪寒付出了不少辛苦。每股股金五元,多数是由一些会员担负;他们不是投资,而是支持新兴出版事业。新知书店的资金为数不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10)成立以来,新知书店除继续出版《中国农村》外,还出版了姜君辰主编的《新世纪》月刊和叶籁士主编的《语文》月刊以及大量图书。据统计,新知书店出版的书籍约有五百部,涉及经济、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在农村经济、经济学方面,有《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中国乡村建设批判》、《中国农村描写》、《农村经济底基本知识》(薛暮桥)、《中国货币制度往哪里去?》《通俗经济学讲话》(狄超白)、《中国农村经济常识》(薛暮桥)、《中国经济问题讲话》(钱俊瑞)等;在哲学、政治学方面,有《简明哲学辞典》(<苏>M•洛静泰尔、犹琴著,孙冶方译)、《历史哲学教程》(翦伯赞)、《共产党宣言》等;在文学方面,有《李家庄的变迁》(赵树理)、《古庙钟声》(许幸之)、《苏联的发明故事》(<苏>伐西列夫斯基著,克定、廖甲译)、《拜伦传》(<日>鹤见祐辅著,陈秋子译)、《人属之间》(<美>斯坦倍克著,秦似译)、《小夏伯阳》(<苏>茅基莱福斯卡亚著,金人译)等。新知书店出版的书籍颇受读者欢迎,常常是一本书一出来马上就被抢购一空,不得不接着出第二版、第三版。上海沦陷后,新知书店的一些负责人和《中国农村》的负责人,如钱俊瑞、张仲实、姜君辰和薛暮桥、张锡昌等,先后离开上海,书店业务几乎完全停顿。迁到武汉后,新知书店设立广州分店,又在长沙设立办事处。同年在河南设立南阳分店,在湖北设立襄阳分店,在湖南设立衡阳分店、常德分店、桃源分店和沅陵办事处,在广西设立宜山分店,在浙江设立金华分店、丽水分店和碧湖支店、龙泉支店。1938年10月,新知书店总管理处撤至桂林,设立桂林分店和重庆分店。次年,又在上海设立办事处,在云南和湖南设立昆明分店和辰溪分店,在广东曲江设立北江书店。为开展中国香港和东南亚各国华侨中的宣传工作,还在中国香港设立了香港办事处。1944年9月,新知书店总店撤离桂林,一路到桂林八步,一路到重庆。抗战胜利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到桂林,多数人则到了上海、广州。1948年,新知书店与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组织农村调查,开展学术研究

农研会还相继出版了《中国农村描写》(1936)、《中国农村动态》(1937)等书,大量收录会员撰写的农村调查报告。抗战期间,农研会组织会员在浙东南等地坚持进行农村经济社会的调查与研究,调查结果在《中国农村》上予以刊载。农研会还在《中国农村》上载文介绍实地调查需要的理论、方法及技巧,如薛暮桥《怎样研究中国农村经济》(1/1)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的方法问题》(1/11)、张锡昌《怎样做农村调查》(2/4)、韦健雄《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2/6)等,皆颇有价值。在《怎样做农村调查》一文中张锡昌指出,从事农村调查前先要明确调查什么,还要明确需要调查哪些问题。他强调,“农村调查工作一定要以农村经济的理论和实际知识做基础;如果缺乏理论上的修养,调查时候一定会被许多表面现象所蒙,不容易抓到问题的中心。”(13)接着,他介绍了进行农村调查的一些技巧问题。韦健雄在文章中不仅阐述了从事农村调查的基本方法,如概括调查、挨户调查、选样调查、通讯调查等,还介绍了编制调查表格、分类统计的方法及技巧,等等。所有这些,对有志于从事中国农村调查与研究的工作者颇有裨益。农研会明确提出“不但是要认识农村,而且是要改造农村”。为此,农研会拟定了自己的研究工作,涉及11个方面:(1)研究中国农村经济之方法;(2)中国农村经营的形态和性质;(3)中国的土地分配和租佃制度;(4)中国的农村借贷制度;(5)中国农村市场之结构和商业资本的作用;(6)中国的税捐及其性质;(7)中国的农村手工业;(8)中国农业劳动的雇佣制度;(9)中国农民的乡村;(10)中国的灾荒及其性质;(11)中国的农民运动。(14)从其研究内容来看,可谓非常全面,既有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也有对农村经济具体内容的细致考察,还有对农民运动的思考。当然,也有会员批评它“不但太简单而且还缺乏一条中心线索把它各个联系起来”。(15)农研会注意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研究重心不断发生变更。1934-1935年,农研会着重于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农村调查的分类研究。1936年初,《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的“复刊词”写道:“我们似乎常常在一个狭隘的范围里面兜圈子,我们对于农村青年工作人员的注意委实太少,我们很迟很迟才部分地接受大众化文化运动的启示,才跟周遭的文化浪潮合流起来。”(16)薛暮桥在文章中也指出,处在农村经济危机中的广大青年“感到怀疑,感到动摇;于是一部分人抱着自暴自弃的混饭主义;另一部分因为厌弃乡村工作,回到都市中去过他们的流浪生活;最后还有一部分人仍在那里埋头苦干,烦恼着,悲哀着”。(17)针对这一情况,农研会提出要“尽力帮助这些歧途上的乡村工作青年,同来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1936年上半年,农研会的目光集中到各种农村改良运动。到1936年下半年,又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如何建立乡村中的联合阵线这一具体课题上”。(18)从1936年开始,农研会每月规定一个中心研究问题,供会员们研究,如《中日经济提携对于中国农民的影响》、《中国农村中富农经营底现状和前途》、《暑期调查研究工作大纲》、《乡村工作人员大联合与今后乡村工作应含之内容》等。为使会员踊跃参与讨论,《会报》对会员们提出了具体要求:同一地点之会员应经常联络作共同研究及讨论;各地会员应相互通信供给材料,讨论问题;会员赴他处旅行考查调查,可请本会介绍当地会员予以协助;会员研究农村问题或其他社会问题,如有疑问可向本会研究部通讯讨论组提出讨论;会员应将本人的研究工作经常向本会报告,以便给予协助或介绍研究同一问题之会员互相发生联系。(19)每个议题均有一些会员来稿讨论。但总体而言,效果并不理想。农研会研究部总结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一,我们所提中心问题并不能引起多数会员的研究兴趣,只有极少数的会员参加讨论;第二,大多数的研究报告犯着零碎或幼稚的毛病,不能够在会报上面发表;第三,会中不能够把这些研究结果整理出来,作一有系统的报告。”(20)1936年10月25日在上海会员组织召开的第三次座谈会上,与会会员也认为,过去会报及座谈会所定的中心研究问题过于高深,使大家不易普遍参加讨论。(21)除了中心问题讨论外,通信讨论、座谈会等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式。薛暮桥指出,“本会会员散居全国,我们相信通信讨论是最适当的研究方式,同时也是会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之一。”(22)农研会解答了读者们关于“怎样分类观察村户经济”、“怎样写农村通讯”、“农村价格为什么会低落”等许多问题,刊载在《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会报》上,待《中国农村》创刊后则刊载于该刊的“读者问答”或“读者园地”栏。农研会总会及各地分会通过座谈会、叙谈会等形式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1936年3月10日,南京乌江会友召开座谈会,孙晓村、千家驹、周万岭、云毅、陈洪进、王一青、胡泽润等会员出席,座谈会讨论了“农村中救国运动与联合阵线的问题”。讨论会上会员们各抒己见,非常踊跃。陈洪进在最后的总结中指出:(1)在农村中救亡与反封建压迫剥削是统一的,不是对立的。以中农贫农为主力的联合阵线愈开展,切身问题愈能得到解决,同时解除束缚的农民大众,就愈能发挥出救亡的力量;(2)因为救亡是目前全国人民的要求,所以是救亡第一;(3)救亡联合阵线需要都市与农村的联合;(4)农村中要努力推广国难教育,救亡宣传;(5)农村救亡联合阵线虽包括各阶层,但应以中农贫农为主力。(23)上海、河南、温州等地会友也多次召开座谈会、叙谈会,其中1935年上海会友围绕农户分类和农村社会性质等问题展开的讨论会就有七、八次之多。1937年3月9日,农研会在上海召开“国民经济建设”讨论会,讨论会因钱俊瑞发表的几篇有关“国民经济建设”的文章而起,场面异常热烈。

结语

从1933年成立到1951年解散,农研会走过了十八年的风雨历程。在这期间,社会动荡、战事不断,兼之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资助,农研会的发展可谓历尽曲折。尽管如此,作为民国时期研究农村经济的一个学术团体,农研会努力克服不利因素,积极致力于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为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第一,中国社会性质如何,决定着中国革命的性质与任务。《中国农村》的知识传播,使广大知识分子对中国农村社会性质及中国农业改造的道路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为贯彻中共的土地革命路线扫除了障碍。第二,吸收和团结了广大进步青年。《中国农村》发行后,对于整个乡村改良运动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次上产生了震动。为了争取广大青年,农研会会员除了对他们的来信做单独的或公开的答复之外,还就一些问题组织讨论,发动他们积极参与。农研会把这些青年发展成为《中国农村》的会员和通讯员。《中国农村》经常刊登会员和通讯员们的调查材料、研究论文。通过这些,农研会团结了一大批农村工作者和青年,不仅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也壮大了自身力量。第三,推动了农村经济研究的深入。农研会会员撰文介绍从事农村调查的理论、方法及技巧,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农村调查和研究,用较规范的专业报告与论著阐明自己的观点,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研究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在经济学界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如薛暮桥、钱俊瑞、孙冶方等。

上一篇:经济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经济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