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思想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3:35:51

基本思想论文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1篇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

按照Shank和Govindarajan(1993)的观点:“会计在一个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和服务于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战略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战略分析、制定战略、设计战术、执行战略、控制和评价战略等系统程序。因此,从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研究,确定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至少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要求,即:既要体现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又要反映战略管理会计的本质特征。前者要说明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存在的理由,后者是要论述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

简单地讲,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是为企业战略管理提供信息和支持系统,只有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才能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战略管理会计的指导思想是对企业整个战略管理会计运行系统的理论指导,是确定战略管理会计基本功能和功能要素的基础。两者应该是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的。所以,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应该既是其自身理论的概括,又是关于战略管理会计功能构架的总结。

我们在明确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根本目标后,应该对其指导思想有深入的研究。

1.战略成本思想。成本领先观念是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成本领先是企业永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个没有成本优势的企业是不可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所谓战略成本思想并非简单地看作绝对成本的降低,而是指将企业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运用于具体成本管理领域和管理方法之中,要求成本管理与企业的战略思想相匹配,如寿命周期成本、优势成本、低位成本、差异化成本、客户成本和质量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下的成本理念。同时,战略成本思想必须要考虑如何将成本管理措施融合到企业长久的持续发展规划之中,针对成本发生的价值链进行设计,从根本上改变公司成本结构,通过成本优化措施的实施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2.适应环境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与20世纪后半叶企业环境的加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现代企业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竞争激烈、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环境下,如果不能从战略角度全方位、远视角地分析问题,很容易被淘汰出局。类似的观点有很多,如布洛切等(2002)从经济全球化、生产信息技术等方面论述了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适应环境发展的思想。我们往往将目前复杂多变和竞争激烈的环境称之为“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规划必定是一种动态的程序,决不可能是静止和僵化的,任何战略定位、价值链管理、竞争对手分析、客户满意度、差异化或聚类管理战略的运用,都是在环境变化下所作最优选择的结果,而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3.客户要求思想。由于竞争激烈,因此谁能赢得客户,谁就赢得了经营的主动。客户要求思想的本质就是市场为导向的战略指引,如果在企业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会计中没有市场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思想,任何企业就不可能长久地赢得客户。企业应从时间、质量、价格等多方面人手考虑如何满足客户要求。满足客户要求要从产品的功能、价格、款式和安全等进行全方位研究,并且要结合竞争对手的状况、企业本身的战略定位和成本战略特性等,来对客户近期和远期要求、战术和战略的要求等进行仔细分析,先导性地掌握或引导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程度赢得客户和机会。

4.正确定位思想。由于资源有限,企业不能在任何方面都做到十分完美,这就要求企业从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出发,分析自己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企业确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正确的战略定位思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包括企业在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企业发展规模、市场份额、合理定价、质量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等。可以讲,企业的整个战略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修正其合理战略定位的过程。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期应该具有不同的战略定位,因此,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不但应符合企业一定时期的战略定位要求,更要为企业合理的战略定位提供必要的信息,以确保其战略定位的合理和有效。

5.有效控制和评价思想。企业确定发展战略后,要有一个严密可行的招生方案,保证战略得到实施。在战略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分析实际情况,评价战略是否成功及其原因,为以后的战略管理会计积累经验,指明方向。所有这些都需要战略管理会计提供信息和制度保障。由于战略管理会计的产生本身就是顺应企业战略管理的要求而产生的,无论是战略的制定和修正都离不开市场、客户、价格和成本等各方面战略管理会计的信息,而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和控制的及时性等,都无不要通过完善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制度和系统来完成。另外,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并不是通过直接的财务会计指标就能被认识,它必须要通过战略管理会计的评价体系才能说明,譬如,短期的盈利可能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伤害,而一定时期的战术性调整的目的可能会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战略上的优势,等等。

二、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思想,一个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必须要具备以下功能:

1.系统分析功能。前文述及,战略管理会计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等。为了实现这一系列战略思想,战略管理会计系统要具有强大的系统分析功能。一是外部环境与客户需求的分析。战略管理会计要适应环境变化,首先要知道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状况、竞争对手情况等,然后分析其中对企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对于客户需求分析则要考察不同的产品质量、功能、售后服务、价格等对客户需求的不同影响,以确定客户真实的需求特征。二是企业内部优势和不足的分析。战略管理会计要发挥自身优势,首先要了解企业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这种优点和缺点分析应从多方面进行,如将企业与竞争对手相比较、将企业资源与客户需求相比较、将企业现状与外部环境发展要求相比较等。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2篇

科技论文英文标题制作的技术规范为国际学刊或国际学术会议撰写科技论文、或为国内学刊撰写中文科技论文的英文摘要,或者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215号文件)规定编写外语的目次表和文摘页(题录和提要)时,论文作者或学刊编辑必然要碰到英文标题的制作问题。现就英语科技论文标题制作规范问题谈几点看法。一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标准化问题为适应文献情报工作现代化的需要,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各国标准化组织都对论文标题的技术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如词语和符号的使用,标题字数的限量等)。我国颁布的科技论文标题字数的国家标准是,标题字数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外语不超过10个实词。国际标准化组织则规定每条标题不超过8个词,并规定除各国通用的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外,标题内不得使用缩写词和特殊符号。国际学刊一般早已执行国际标准,也有些西方国家明确规定以国际标准代替本国的国家标准,而我国学刊一般要求作者按国家标准拟写中文标题,对英文标题既不强调执行国家标准也不要求执行国际标准。因此,目前只有极少数学刊基本按国家标准编译英文目次表(如《中国翻译》、《浙江大学学报》、《应用写作》等),大多数中文学刊的英文目次表的制作既不执行国际标准,也不执行国家标准。有些学刊的英文标题用词大多在10个词以上,多至20余个(如《历史档案》等),与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相差甚远。据调查,许多学刊的英文标题中的其他技术细节也不规范,有的竟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区分主标题和副标题,如SocialSciencesinChina(我国唯一的英文社会科学刊物)、《马克思主义研究》、《法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学刊》、《法学研究》、《人文杂志》、《美术研究》等等。因此,英文标题制作的标准化问题应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二科技论文英文标题的制作要求科技论文的标题是其基本思想的浓缩与概括。一则好的标题应该确切、鲜明、扼要地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使读者在未看论文的摘要和正文之前即能迅速准确地判明论文的基本内容,从而做出是否阅读摘要和正文的判断。那么,如何制作一则既符合国际标准又能概括论文基本思想的标题呢?1.标题中尽量不用赘词冗语据调查,标题过长的主要原因是标题中多有不含学术信息的赘词冗语。例如,国外一家学刊上有一则中国学者所撰的标题,即DiscussiononSeveralAcademicProblemsintheBookTheModernHistoryofChinesePaperMoney(《中国近代纸币史》中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1]此标题共用15个词,几乎是国际标准用词数量的2倍。可以说,其中的discussionon,thebook,academic是无用词语。学术刊物刊发的学术论文不可能讨论非学术问题,故academic无用;书名已按英文规范(斜体字母以及标题和实词的首字母的大写)标出,故thebook无用;新的或未定论的学术问题必然要通过讨论、证明从而扩大已知领域,故discussionon也无用。把赘词冗语删去,再把“纸币”的短语术语换为单词术语banknote,即可写出一则符合用词数量国际标准的标题:SeveralQuestionsinModernHistoryofChineseBanknotes。若不改换papermoney,则可将several删去。改后的标题之语义与原标题完全相同,因为question通常用于表述社会科学中需要讨论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指出,许多论文作者在中文标题中喜用“试论”、“初探”、“浅论”、“浅谈”、“考略”、“管窥”等表谦词语,在译写英文标题时也常将之加入英文,如此便要在英文标题中增加一两个词。因此,表谦词语应一概删去。至于许多学者在标题中惯用的AStudyof,TheExplorationof等一类无用词语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国外英语科技论文中尚较常见,但是七十年代以来,它们由于受标题字数国际标准的制约已经在国际学刊中绝迹。在了解标题的国际标准之前,许多学者都写过一些词语数量不符合国际标准的标题。例如,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SolvingLinguisticProblemsRelatingtoArtificialIntelligence(解决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2]因为与人工智能有关的语言问题无非是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方面(如知识表示、自然语言理解等)和技术方面(如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语言Prolog等)的问题,所以此标题可改为MethodologicalPrinciplesofSolvingLinguisticProblemsofAI(解决人工智能语言问题的方法论原则)。标题中的缩写AI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因为它是国际科学界通用的缩写词。又如,SomeResultsofHandlingMetalogicalProblemofEntailmentSystemCmbyComputer(用计算机处理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若干结果)一题也不符合标准。[2]据原论文的内容,可将之改为Machine-ProvingofMetalogicalProblemsofEntailmentSystemCm(制约系统Cm的元逻辑问题的机器证明),改后的标题用8个词概括了原论文的基本思想。由此可见,只要了解标题技术标准并遵照执行,即可制作出符合规范的标题。2.标题中尽量多用关键词语尽量在标题中使用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一方面有助于概括论文的基本思想并减少标题中的词语数量,另一方面可增加论文的被检次数,从而可能增加被引次数,因为用机器检索时,机器只显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而不是整个标题。就此而言,标题中关键词语的使用问题应该引起论文作者和学刊编辑的重视。在上述修改后的机器证明一则标题中的machine-proving,entailmentsystemCm,metalogicalproblem是原论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改后的人工智能一则标题中,除solving和功能词之外,其他词语均为论文中的关键词语。下例是一位外国学者所撰的一则包括论文全部关键词语的标题:ActionMinimizingSolutionsoftheNewtoniann-bodyProblem:FromHomologytoSymmetry(牛顿n-体问题之作用极小化解——从同调至对称)。[3]此标题中的n-bodyproblem,action,symmetry是原论文中的全部关键词语,而minimizingsolution和homology则是数学专业术语。此标题包括主标题(8个词)和副标题(4个词),用词总量超过8个,但是,它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的规定。3.根据需要制作主、副标题由于某些论文中的内容复杂或科学术语结构复杂,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概括全文的标题,所以国际标准化组织建议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办法解决标题过长问题。有学者写过如下一则标题:WhyIsChineseModalLogicDifferentfromItsWesternCounterpart(中国模态逻辑为何不同于它的西方对应物)。[2]由于论文的基本论题是根据中西语言特点论证中西模态逻辑差异形成的原因,所以此标题难用8个英文词写出。它可改为主、副标题样式:ChineseandWesternModalLogic:TheDifferenceandItsCause(中西模态逻辑的差异及其成因)。二者同样用了10个词,但后者符合国际标准化规范。因此,在制作科技论文英文标题时应注意这一国际标准和英文规范,并用冒号将主、副标题分开,不要按中文方式用破折号将之分开。参考文献:[1]JournalofAsiaNumismatics,No.2,2002,ANSPress,Singapore.[2]Abstractsof9thInternationalCongressofLogic,MethodologyandPhilosophyofScience,Vol.Ⅰ,Ⅲ,UppsalaUniversityPress,Sweden,1991.[3]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CongressofMathematicians,Vol.Ⅲ,HigherEducationPress,Beijing,2002.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模式构建 高中地理 设计思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88-01

一 教学模式构建

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作者在教学中构建了“引例——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案例分析——软件应用和上机操作——课程论文”五个环节的计量地理教学模式并通过新课改的研究和学习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引例——将计量方法“植入”地理知识的窗口

计量地理就是将数学方法应用于分析、解释地理现象,如果抛开地理应用的背景,则计量地理仅仅是单纯的数学公式的推导和计算,对于地理专业的学生,难免过于枯燥乏味又难以理解。在讲述每一类方法时,编拟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引例导入新课,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引起学生对某种学习方法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其次,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境界;最关键的是引例可以引导学生顺利地将数学方法“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地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教学中,为达到上述效果,引例的选择应典型、具有代表性且简单易懂。

2.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理解计量方法的基础

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是相对比较抽象的部分,也是我们理解数学方法的关键内容。该部分的讲解从分析引例入手,采取步步设为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出某方法在应用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实现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应尽量避免繁杂的数学推导,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从而了解该方法的实现过程,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数学概念和数学公式。

3.案例分析——提升对计量方法的应用能力

结合现实地理问题,教师应提出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案例。在系统掌握了数学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了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合适的研究方法,实现这些方法的具体步骤,并能对结果进行简单的地理学解释。整个过程教师仅起启发、引导的作用,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讨论、分析和表达的机会。通过案例教学,把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概念、原理,而且还可提升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软件应用和上机操作——实现计量方法的“钥匙”

多数地理问题特别是复杂的地理问题,往往需要借助繁杂的数学方法,面对庞大的数据分析,单纯地依靠人工计算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我们运用这些方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一些相关的软件已经成为实现这些方法的“金钥匙”。选择SPSS和MATLAB软件,编写上机实习手册,指导学生利用软件实现每种方法的运算过程,并能够对结果进行解释,将数字语言转化成一般的文字语言。

5.课程论文——学以致用,进一步巩固所学方法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或解释地理现象,为降低难度,教师可以选定研究主题,学生独立完成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数据、计算实现和结果分析,最后提交一份完整的课程小论文。撰写课程论文可以加强对所学方法的理解和具体运用,使学生初具备运用所学数学方法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案例

笔者以“一元线性回归”为例,进一步阐述“五个环节”计量地理教学模式。

第一环节,引例。从安徽岳西某小区“降雨量—侵蚀量”的关系分析入手,联系地理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基本概念、思想和原理。针对引例提出疑问:降雨量和侵蚀量呈线性相关,怎样拟合这条直线?怎样评价直线的拟合效果?如果用来预测,怎样评价预测结果?从而进一步得出一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思想,设法找出变量间的依存(数量)关系,用函数关系式表达出来,并预测。学生容易理解回归分析的关键即求回归系数,自然而然地从地理问题过渡到数学方法。对于回归系数的求解也是通过引例加以说明,避免了单纯推导数学公式的枯燥和乏味。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分析重庆市各月平均气温和离地面5cm平均地温的关系。从数据收集、方程求解、评价与检验、结果解释等方面提供一个完整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案例,使学生掌握使用该方法的基本程序。

第四环节,上机操作。以SPSS作为实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操作软件,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上机实践,掌握实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计算过程,完成对引例的分析。

第五环节,课程论文。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分工与协作独立完成一个研究主题,提交一篇完整的课程小论文。

通过五个环节的教学模式,理论与案例相融合,操作与实践并重,即掌握了理论知识,又能利用软件技术完成各种计量方法,并且能够用于解决实际地理问题,因此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

三 教学模式设计思想

计量地理学在教学模式设计时,应突出以下几点:

第一,以熟练运用各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为首要目标,即针对问题、找准方法、明白概念。因此授课中,应尽量地引用实际地理问题作为引例或案例,重点讲解运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哪类地理问题。

第二,主要介绍各种计量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和原理,而不是各种方法的数学推导过程。即重点讲解各方法为什么能够解决和解释某类地理问题,其地理意义是什么?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4篇

1新办统计学专业的院校特点

目前,全国开设统计学专业的高等院校大约有很多所,像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等,这些知名大学的统计学专业已有很长的办学历史,有很好的办学条件和丰富的办学经验,不管从硬件、还是从软件上都占有一定优势.吉首大学地处边远的西部民族地区,当地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办学地域的特殊性,使吉首大学面临的困难比其他高校相对更多,新办统计学专业的吉首大学不管从办学条件、办学经验还是办学历史上与那些名牌院校相比差距不小.统计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还处于摸索时期,在教学管理、办学规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教育经费等软硬件条件上都远远落后于那些老牌院校,并且新办统计学专业的吉首大学在生源质量及就业等方面都赶不上那些老牌院校.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能广泛适应社会需要的统计人才,是统计学专业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1].但新办统计学专业的吉首大学目前要达到统计学专业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目标,似乎有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吉首大学作为民族地区的地方性高校,不能不顾自己的实际,不可盲目模仿和复制其他大学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自己生存的空间和自我价值发挥的舞台.

2统计学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

2.1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统计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经济学基础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系统掌握统计学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和适应能力,能在金融机构(含银行、证券、保险、投资机构)、工商企业、政府部门从事统计分析、风险管理、数据分析以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复合应用性专门人才,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相关专业硕士学位.

2.2统计学专业培养规格要求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学生应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初步掌握统计学、数理金融、保险精算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在经济与金融、保险与精算方面受到严格训练,具备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具体来说,学生应获得如下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2.1知识要求(1)系统掌握数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理论功底.(2)掌握扎实的经济金融或保险精算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初步掌握数理金融、保险精算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本专业的热点和重点问题.(3)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统计计算的基础知识,能熟练使用统计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2.2.2能力要求(1)具有对经济与金融、保险精算中的实际问题设计数据采集方案及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能力.(2)熟练使用至少一种统计软件包(如:Matlab、R、SPSS等),有较强的计算与分析能力.(3)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4)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外语成为交流和获取新知的工具.(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研能力.

2.2.3素质要求(1)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和团体意识.(2)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熟悉经济、金融法律和法规.(3)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形成文理融合的知识结构.(4)具有健康意识,掌握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和方法,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结构是体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的关键,因为课程体系结构既关系到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学科知识结构,又关系到怎样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能力和素质.不同高校的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着不少差异,我们认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正常合理的.如果硬性规定统一,将会严重束缚统计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阻碍各高校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长[2].为实现统计学专业的“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关键在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积极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注意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合理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区分统计学与数学专业特色,加强各种学科知识互为联系、互为补充,重视实践应用,偏经济、金融方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和设计,实现三结合,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主干课有机结合,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方向课有机结合,理论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3],注重统计学、数学、经济学和计算机应用等主干学科的综合应用.

(1)科学的设置统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如《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语言设计基础》、《概率论》、《数理统计》等等,加强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和计算机学习,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的数学和计算机水平.因为统计学是以数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只有数学和计算机学扎实了,才能培养出掌握现代统计方法的学生.这类课程的学习在入学后前3个学期内按设置计划完成.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将为学生进入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2)科学的设置统计学专业的学科主干课程.如《统计学原理》、《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随机过程》、《统计软件》、《贝叶斯统计》、《统计计算》、《试验设计》、《数学模型》、《时间序列分析》等等,培养学生的现代统计方法和思想,掌握系统的统计分析方法和理论.

(3)科学的设置统计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及选修课程.突出人才培养的特点并适应社会的需求,结合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教师专长进行分专业方向教学,具体分为经济统计和保险与精算2个方向.经济统计可以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民经济统计学》、《证券投资分析》、《金融数学》、《统计预测与决策》;保险与精算方向可以开设《数值计算方法》、《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回归分析》.由于统计学应用的广泛性,且不同行业和领域又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统计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统计学专业知识技能,还要了解不同行业的特点.因此,除了开设上述统计专业方向课程外,还应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开设相应的统计专业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统计学专业的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例如,可将《生物统计》、《非参数统计》、《数据挖掘》、《密码学》、《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列入专业选修课程中,供学生选学.其开课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既可由本校专业教师且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讲授,也可以由在统计相关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士以讲座的方式进行,还可以邀请知名的专家教授来讲学或作报告的形式.

4实践教学环节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统计学专业是与实践联系紧密、应用范围极其广泛的一门综合性科学[4].科学的设置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本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原则,合理安排和组织观摩/社会实践、课程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

4.1观摩/社会实践

在第4、5学期各安排观摩/社会实践,均不占教学计划时间,可采取以下形式:(1)观摩和见习.第4学期学生到工厂参加考察,了解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参加考察的学生必须做好相应记录,事后写出相应报告或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2)社会实践.利用寒、暑假每年至少进行1次社会实践,每次完成1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4.2课程设计

在第5学期安排抽样调查的课程设计,第6学期安排统计软件的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的锻炼,培养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设计数据采集方案及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增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次课程设计的写作时间为期1周,有任教教师负责组织和指导,完成1篇论文的写作.

4.3课程见习

在第5学期安排1次课程见习,共1周.通过课程见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金融、保险、精算等行业相关部门的一般流程、内容、手段、组织和运行规律,进一步了解行业法规,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内容包括听经济金融、保险精算等部门从业专家的报告,完成见习报告.

4.4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占用教学周共8周,由学校统一安排实习与分散实习相结合.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写出实习报告或总结.

4.5毕业论文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圆周长;计算;思考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从原来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成了现在的“四基”。可见“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我认为数学教师应切实理解领悟“数学基本思想”和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意义。要在教学过程中研究,有效探索“四基”的落实策略。

让学生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从静态而言,基本活动经验它是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从动态上看,基本活动经验是过程,是经历。总之,不严格地说,有些东西可以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但有些东西是必须让学生做的,他们要经历、体会、感悟、积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些东西就是“基本活动经验”。

【案例1】六年级“圆的周长”(前几年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板书课题)

(1)指实物图片(长方形)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2)指实物图片(圆)问:这是什么图形?谁能指出它的周长?

问:什么是圆的周长?

(3)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能)

(4)指实物(用铁丝围成的圆)问:你能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5)用拴线的小球在空中旋转画圆.问:你能测量它的周长吗?想一想圆的周长都可以用测量的方法得到吗?(不能)这样做也会不方便、不准确.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计算圆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为了节省时间教师边动手测量给学生看边讲解几个圆的测量。

(三)统计测量结果.观察表中数据,想一想发现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任何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吗?

(四)电脑演示(几个大小不同的圆,它们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最早发现这个规律的人是谁?圆的周长到底是直径的3倍多多少?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书93页,默读“通过实验”到“π≈3.14”

(五)出示例1:讲解例题

(六)课堂练习。(做大量的练习)

【思考】我以前“精讲多练”,推崇“熟能生巧”,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然后运用公式解决问题,学生并不真的懂了。我讲的辛苦,学生也厌烦。我们大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圆的周长=圆周率乘直径,所有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都是3倍多一点”这些知识点,是灌输不进去的,在学生那里必须让他们做的,只能靠经历、体验、探索、领悟、传递、转化来获得。能灌输进去一定不是思想或经验,最多只能叫方法或技能。

现在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从创设联系整节课的一个活动为主线,小组分工合作为主体,及时、适时质疑为主点来组织教学。在教学中我进行了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尝试了这种学习方式给课堂带来的异常效果。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探索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学圆的周长数学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数学学习过程的实质上学生主体富有思考性的探索过程。所以,数学知识的探索轨迹,作为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展现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圆的周长”,借助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圆周长意义”的理解,立足于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由表达;“圆周长公式”的建构,则是借助于学生主体的测量、计算、自学、推导、论证等充分的实践活动而展开的。可以说,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不是学生被动接受的结论。探索,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达到了最大化。

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可以给予学生愉悦的人文体验;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人文自由;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可以给予学生强烈的人文尊严;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可以培养学生民主的人文作风;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人文精神;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人文道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圆的知识呢?”“究竟什么是圆的周长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大胆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究竟圆周长与直径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要求圆周长,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了?请举例证明你的想法。”都是探索过程中人文交融的真实体现。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开化思想;中国;韩国

“韩国史上的开化思想,大体上从开港前后到20世纪初期的爱国启蒙运动为止,先觉者们的思想统称为广义的开化思想,以金玉均为中心,从开化党的形成到独立协会运动为止,称为狭义的开化思想。从狭义的开化思想来讲,开港前后时期的开化思想,还不能说具有近代性质,而可以作为具有近代指向性质的开化思想,到开化派阶段才出现;所谓20世纪初的爱国启蒙思想,可看作国权被剥夺后,以恢复国权为目的,为应付新的历史情况,从19世纪后期的开化思想转变而来的思想变形。”本文主要对狭义的开化思想进行研究动态的整理。

一、韩国史学界关于开化思想的研究动态

韩国关于开化思想的研究,无论著作还是论文可以说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内容涉及开化思想的方方面面。笔者据所掌握的资料对其作如下整理:

首先,关于开化思想形成的时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50年代形成说:代表人物慎鏞厦。慎鏞厦《初期开化思想的形成》一文中认为开化思想的形成于19世纪50年代(1853-1859)。他认为首先形成开化思想的是吴庆锡,其理由在于从1853-1859年为止,吴庆锡来过中国4次,并且与中国的有识之士如张之洞、程祖庆等交往密切,而且从中国购买许多新书,阅读如《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中西见闻录》等书籍,还以吴世昌的回忆为例证,认为吴庆锡对朝鲜的现状及世界大势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产生了新思想。

(2)60年代形成说,代表学者吴吉宝。其在《开化派的形成和初期活动》一文中认为开化思想形成于19世纪60年代,其主要依据在于吴庆锡的译官活动开始于1850-1860年初,这期间其对世界各国间相互战争和兴亡史进行研究,60年代是吴庆锡等人对朝鲜的局势和国政改革进行研究和深思的时期,从60年代前半期开始到后半期为止开化思想形成。

(3)70年代形成说,代表学者李光麟、姜万吉。李光麟认为开化思想形成于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其根据主要根据关于黄遵宪《朝鲜策略》引发的风波的上疏中,“总上疏1/6是开化思想家的上疏,可知是开化思想普及的结果。”姜万吉认为1870-1876年间,开化思想一方面通过朴珪寿,继承和发展了实学的北学派思想,另一方面以吴庆锡、刘大致为中介,了解清朝传来的新学风和世界列强的新动向等,形成了开化思想。

即韩国学界目前对开化思想的形成期没有统一的意见,最近大体上将1860年解为酝酿期是一般的倾向。

其次,对开化思想的成因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分为内因说与外因说。1960年代姜在彦认为“开化思想是在接受实事求是学派,特别是朴齐家等北学派思想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之后又提出“实学和开化思想的关联性”问题。同期,日本学者青木功一开始了开化思想形成的外因论研究,认为“开化思想以福泽谕吉的著作为媒介形成”。同时70年代以后更加重视中人阶层在实学思想向开化思想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再次,关于开化思想内容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根据开化思想的发展,将其分阶段进行研究。如慎鏞厦《初期开化思想的形成》一文中对朴珪寿、吴庆锡、刘大致等初期开化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概括。而在《韩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一书中对以金玉均为代表的开化派的开化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细致的归纳总结。此外还有《开化派和开化思想研究》、《开化思想·开化派·甲申》等论文。

(2)以开化派的主要领导人为中心,对其思想活动等进项研究。如《朴珪寿研究》、《俞吉浚的开化思想》、《姜玮的人物和思想》、《徐载弼的开化思想》等一系列研究,这些论文大体都以开化思想家的生涯和活动为中心,分析其先进思想形成过程及其内容等。

(3)以开化运动中的措施为出发点对开化思想的内容进行探讨或对开化思想的某个侧面进行研究。如???《 开化派政纲》一文,通过对甲申政纲内容的分析归纳开化思想的那内容及性质。认为该政纲具有明显的反封建的资本主义内容,对后来的资本主义民族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重燮《初期开化派的政治思想》一文从开化家对民权、国家目的、政治形态、国际政治几方面的认识来分析其政治思想的侧面等

综上几个方面关于开化思想内容的研究,大致可以将开化思想的内容特点归纳为,朝鲜开化派希望实行君主立体;大力发展教育、开发民智;向西方学习引进并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近代工商业体制;增强国防实力等一系列措施,最终将朝鲜建成独立自主、国富兵强的近代国家,其思想内容的特点体现其独立自主性和近代性。

此外,关于开化思想的评价韩国史学界也是意见纷纷。1960年代韩国学界开始了“开化史”的研究。有人将开化思想评价为“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西洋资本主义侵略的历史条件下,不仅仅是单纯主张“西洋化”,而是站在主体历史观上的一种独特的近论”;“近代化理论的古典模式体系化的思想”;“与1880年代的西洋启蒙思想相通,其历史性质是将前近代社会发展为近代社会的准备期的思想”;是突破实学思想界限的“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是为对应西洋资本主义的挑战,在韩国文化传统的基础出现的近代资本主义启蒙思想”;“本质上是通过打破传统的恶习,引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实现富国强兵的思想”;“作为19世纪后半期,为应对西洋的挑战和刺激而出现的思想体系”;“前期开化思想(开港-甲申)的本质是依靠产业化实现富国强兵的洋务论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侧面进行改革的变法论的统一的历史阶段,以国家独立和国民的统合为目标,相互关联、相互保全而展开”;“是开国前后应对外部危机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为对应资本主义生存竞争,希望富国强兵实现近代变革的思想”等纷争。

关于开化思想的性质史学界没有统一的意见,但总体上都认为是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希望实现国家富强的变革思想。

二、中国关于开化思想的研究动态

相对于韩国的开化思想研究状况来讲,中国对开化思想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根据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

(一)对开化思想形成因素的研究:姜秀玉《对近代朝鲜社会的影响》、《浅谈朝鲜实学思想与开化思想的继承性 》两篇论文从清朝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外来因素和对本民族思想的继承性的内在因素角度分析了开化思想的成因;姚利峰《朝鲜开化派思想中的西学因素研究》一文主要从西方思想对开化思想影响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

(二)对朝鲜开化思想内容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金成镐《朝鲜开化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朱明爱《朝鲜开化思想诠释—以稳健开化派为主的探索》、鲁学海的《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 》三篇论文从整体上对开化思想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对开化派个人思想的研究,如张华《试论俞吉浚的自由民权思想》。此外,李恩爱《朝鲜近代开化思想发展史研究》一文根据开化思想的成长脉络,对开化思想想成发展的各阶段的主要观点及其变化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考察,以上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开化思想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三)对开化思想与中国、日本同时期思想的比较研究: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比较研究》一书主要以朴珪寿、俞吉浚、金玉均为中心与日本的近代启蒙思想家进行思想上异同点比较;张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比较—以严复、俞吉浚、福泽谕吉的思想为中心》比较的内容集中在三者的西学观、国家观、自由民权思想、教育思想等方面,以上文章主要以各个国家该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朝鲜开化思想人物集中在以金玉均、俞吉浚为代表的开化派人物,而日本则集中在福泽谕吉的文明开化思想,其比较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各代表人物对西学的认识,对国家各方面改革提出的方案的异同及相互影响。

(四)通过朝鲜开化派组织的活动来对朝鲜开化思想进行评价:如姜秀玉《甲申与朝鲜近代化》、《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鲁学海的《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 》等认为,开化思想是朝鲜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思想等,对开化思想予以很高的评价。

总之,综合中韩学界对开化思想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关于开化思想形成时期的社会经济基础的研究似乎还应进一步努力,对1882年以后开化思想分化的原因等具体问题还应进一步探讨,对开化思想与东学思想、卫正斥邪思想之间的关联性等问题还需引起史学界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慎鏞厦.韩末爱国启蒙思想和运动:韩国史学[M].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1980.

[2] 李光麟.韩国开化史研究[M].一潮阁,1982.

[3] 姜万吉.韩国近代史研究[M].??出版社,1982.

[4] 姜在彦.开化思想·开化派·甲申[M].日本评论社,1970.

[5] 青木功一.朝鲜开化思想与福泽谕吉的著作[J].朝鲜学报,1969.

[6] 慎鏞厦.初期开化思想与甲申研究[M].知识产业社,2000.

[7] 慎鏞厦.韩国社会思想史研究[M].一志社,1989.

[8] 李光麟.开化派和开化派思想研究[M].一潮阁,1989.

[9] 李完宰.朴珪寿研究[M].集文堂,1999.

[10] 李光麟.韩国开化思想研究[M].一潮阁,1979.

[11] 文重燮.初期开化派的政治思想[M].庆星大学校社会科学研究,1993.

[12] 金仁顺.甲申甲午期的近代变革和民族运动[M].??出版社,1983.

[13] 金泳镐.俞吉浚的开化思想:创作与批评[M].一潮阁, 1968.

[14] 李完宰.朴珪寿研究[M].集文堂,1999.

[15] 吴吉宝.朝鲜的开化思想[M].岩波书店,1980.

[16] 金泳镐.开化思想的形成与性格[M].韩国史国史编篆委员会,1975.

[17] 李光麟.开化思想的普及[M].韩国史国史编篆委员会,1975.

[18] 金荣作.初期开化派的民族主义思想和甲申的现代意义:思想和对策[M].京乡新闻社,1984.

[19] 姜秀玉.近代东亚中朝日三国的社会变革研究[M].香港亚洲出版社,2011.

[20] 姜秀玉.海国图志对近代朝鲜社会的影响[J].安徽文学,2010(7).

[21] 姜秀玉.浅谈实学思想与开化思想的继承性[J].东疆学刊,2000(2).

[22] 姚利峰.朝鲜开化派思想中的西学因素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3] 金成镐.朝鲜开化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内容—兼轮甲申的思想基础[M].朝鲜近代史研究.1992.

[24] 朱明爱.朝鲜开化思想诠释—以稳健开化派为主的探索[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5).

[25] 鲁学海.略论朝鲜开化派基本思想[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

[26] 张华.试论俞吉浚的自由民权思[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27] 李恩爱.朝鲜近代开化思想发展史研究[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8] 李昌植.朝日近代思想的形成及其比较研究[M].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9] 张华.中朝日近代启蒙思想比较[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30] 姜秀玉.甲申与朝鲜近代化.朝鲜·韩国历史研究[M].延边大学出版社,2009.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元统计分析是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收集、处理和分析多维样本数据的统计方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软件的普及,多元统计分析已成为分析多元数据的一个重要工具,在自然科学、管理和社会科学、经济领域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多元统计分析是我校财经管理类本科生大部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5学时,其中理论教学时数36学时,实践教学时数时。该课程涉及到许多数学知识,有大量的理论和公式推导,且计算量比较大。同时,本课程的学生为财经管理类的本科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好,且学生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学生感觉本门课程学习有困难。本文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从事多元统计教学的实践和体会,提出几点思考,以供同行参考,共同探讨。

一、重视统计方法的应用

针对财经管理类本科生数学基础较弱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推导部分不必讲解过多,也不应该过分强调复杂的数学证明和公式推导。对于多元统计分析的每一种统计方法,重点阐述它们的统计思想,结合实例介绍涉及到的背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用这种统计来解决这些问题,用了这种统计方法后可以得到什么结果。以及各种方法应用的前提条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等,教学重点从理论转移到实际应用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适当做一些数学推导,可以省略复杂的证明。例如在聚类分析的教学中, 借助“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给出了“就近原则”, 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就容易被学生接受, 然后再逐步引入为了实现就近原则的度量远近的距离及各种具体聚类方法。学生在短时间内就对统计方法有了理解,效果非常明显。

二、重视各种多元统计方法的联系

各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虽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彼此之间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解决实际的问题中,也需要用多种方法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对于这一点一定要讲清楚。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介绍中,我们介绍了在度量工具选择上两种方法的共同点。同时,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有以下的不同点:①聚类分析可以对样本进行分类,也可以对指标进行分类;而判别分析只能对样本进行判别归类;②聚类分析事先不知道事物的类别,也不知道应分几类;而判别分析必须事先知道事物的类别;③聚类分析直接对样本进行分类,而判别分析根据训练样本建立判别函数,然后对新的观测对象进行判别归类。在实际问题处理中,针对聚类分析归类,判别分析分类的特点,常常将两种统计方法结合使用。在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数学模型、因子载荷矩阵的估计方法、因子得分等几个环节的学习中, 我们随时将主成分分析的相关内容拿来与之比较分析, 分析了两种方法在模型、参数唯一性、取舍因子等问题上的不同与使用环境等方面的共同之处, 学生不仅对因子分析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对主成分分析的内容有所复习,更容易实现对着两种统计方法的掌握。

三、重视统计软件地使用

各种多元统计方法解决的是大量多维数据的分析问题,自然离不开复杂数据的计算,所以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统计软件的学习,完成大量的计算过程。SPSS软件简单易学,操作方便、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可以进行大部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操作,基本能满足教学和实践上计算的需要。且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之前,学生已学过SPSS课程,对软件的应用也基本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当介绍每一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思想、原理后,先对教材上的已有详细步骤和结果的例题进行操作,使学生将统计软件操作结果与其进行比较。进一步要求学生针对某一专题或结合自身专业,对某一实际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利用软件进行具体分析操作,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知道统计软件只是一种分析工具, 重点还是掌握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选用上。同时,结合自己的一些研究课题,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

四、合理制定考试方式和内容, 科学评定学生成绩

针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特点,本门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也要包括各种统计方法的理解、分析和应用。在考试的方式上,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课程论文相结合,从而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综合评价。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考察学生理解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在考试的内容上,闭卷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各种统计方法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对量不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开卷考试以学生上机操作的方式进行,着重考查学生利用统计软件处理多元数据的熟练程度,以及对统计软件输出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和解释说明的统计素养;课程论文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多元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总成绩则有闭卷考试成绩(占60%)、开卷考试(占20%)和课程论文成绩(占20%)三部分组成,从而科学评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多元统计分析作为多元数据处理的一个重要工具, 必将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的有广泛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模式的选择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发生改变。而作为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完善自己的教学,不懈努力,传授给学生正确的统计思想, 实用的统计方法和综合的统计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晓群. 多元统计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任雪松,于秀林. 多元统计分析[M].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苏金明,傅荣华等. 统计软件SPSS系列应用实战篇[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4张文彤,邝春伟.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吕洁.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 ( 8): 153- 154.

6陶胜,胡明颖. 多元统计分析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J]. 集美大学学报, 2011( 2): 99- 102.

[7]刘琳,丁琨. 案例教学在多元统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 2009( 3):129-131.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8篇

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生于1950年。1977年在理查德·罗蒂的指导下,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是《实践与对象》(practice and object)。1976年之后,布兰顿一直任教于匹兹堡大学,从助理教授一直升至杰出教授(1998),其间曾担任哲学系主任(1993-1997),并于2000年当选美国人文艺术与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此外,他还担任多家哲学杂志的编辑和审稿人,也是美国哲学协会东部分会执行委员会成员。2003年,布兰顿荣获梅隆杰出成就大奖,奖金150万美元,以表彰他“对人文学术的典范性贡献”。

布兰顿的第一部著作是与尼古拉·里彻合著的《矛盾的逻辑》(1980)[3],但真正为他赢得声誉的还是14年后发表的《清晰阐释:推理、表象与推论性承诺》[4]。就语言哲学而言,此书试图提出一种将语义学奠基于语用学的意义理论。这种意义理论基于两个主要思想:(1)意义是不可还原的规范性意义;(2)意义由用法确定和说明。在这两个基本思想的历史发展线索中,我们可以看到康德、黑格尔、弗雷格、维特根斯坦和塞拉斯等人的踪迹,但在布兰顿手中,它们发展为全面而有力的意义理论,可以取代现在广泛接受的自然主义的和因果论的意义解释。

此后,他编辑了塞拉斯的《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1997)和著名文选《罗蒂及其批评者》(2000)[5]。也许是因为《清晰阐释》篇幅太大,内容过于艰涩,2000年他又将其改写为一部较为简明的《清晰地说出理由:推理主义导论》[6]。但此书与其说是《清晰阐释》的导论,不如说是一部指南,集中而简明地阐发了他的几个重要论题。

布兰顿近期出版的著作是《逝去的巨人的故事:关于意向性的形而上学的哲学史论文集》[7]。该书收集了布兰顿自1977-2000年的论文,考察了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弗雷格、海德格尔和塞拉斯等“逝去的巨人”的著作中隐含的意向性概念。早在《清晰阐释》中,布兰顿就从“表象主义的”与“推理主义的”语言观出发,透视近代哲学的紧张关系,而这一紧张关系远比通常理解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之间的纠葛更为基础。他试图表明,那些逝去的伟大哲学家都有一项共同的事业,这就是主要由推理主义所刻画的特定的哲学传统;这一传统中的哲学家都坚信,语言的表象性能力服从如下事实:语言是“以推理的方式而被清晰地说出的”。这部历史性散论可以视为他的推理主义构架在哲学史中的应用,因此也为《清晰阐释》所构造的框架提供了思想史的维度。

理解布兰顿的主要困难在于,除了文笔和表述方式的独特性之外,无论在方法、思路和风格上,他都深受分析哲学和欧陆哲学的双重影响。按照他的导师罗蒂的说法,塞拉斯把分析哲学从休谟阶段推进到康德阶段,而布兰顿则拓展了塞拉斯的工作,将分析哲学从康德推进到黑格尔阶段。倘若真是如此,倒像是近代哲学的一次轮回,不啻为分析哲学百年历史的一种反讽。[8]实际上,布兰顿的思想语境相当复杂: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历史主义概念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塞拉斯的心灵哲学,甚至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都构成了布兰顿的思想要素和对话者。按照布兰顿自己的说法,他的立场异于那些塑造和推动20世纪英美哲学的许多、甚至是绝大多数理论的、解释的和策略性的承诺。他赞同理性主义而反对经验主义和自然主义,赞同推理主义而反对表象主义,赞同整体论而反对语义学原子主义,赞同对逻辑的表达主义的解释而反对形式主义解释。而位于其思想核心的乃是推理主义,而推理主义与整体论密不可分,因为如果传递意义的是推理,那么具有特定的意义就预设了在特定推理构造中的特定位置;就此而言,这一整体论会导致功能主义;如果我们把实用主义理解为实践对理论具有优先性,那么,这又与实用主义密切联系起来,因为推理就是做事。这一思想与经验主义的核心主张背道而驰,就此而言,布兰顿又将其视为理性主义的当代形态。因此,有人把这些彼此相连的立场统称为“ihfpr传统”(inferentialist- holist- functionalist- pragmatist- rationalist tradition)。[9]

基于以上立场,我们可以把布兰顿的基本主张概括为三个论题:(1)能思想的生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东西,是因为他们是推论性实践、因而也是语言实践的参与者(理性主义论题)。(2)因此,推论性实践,即塞拉斯所说的“给出和寻求理由的游戏”,就提供了语境,使我们能够在其中理解语义学的和与意向性相关联的概念。状态、言说和表达都通过在一套实践活动中扮演特定的角色,才得以具有命题性内容,而这些实践活动就是给出和寻求理由的游戏(实用主义论题)。(3)赋予内容(content-conferring)的实际功能正是由发挥这些功能的各个对象的推理关系清晰地说出来的,因此命题性内容是由推理构成的(推理主义论题)。[10]

布兰顿是一位不满足于在既定范式中展开探讨的哲学家,他不想停留在解决“哲学难题”上,而是渴望全盘革新。而且,他也具有相当罕见的才能,能够在人及其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上展现出大气磅礴的全新图景。因此,他的著作,特别是《清晰阐释》,乃是哲学中当之无愧的里程碑。

这里选录的两篇论文,一篇是布兰顿为《何谓哲学》一书撰写的主题论文,他在文章中较为浅近地概述了他的基本思想,以及他对哲学活动的独特界定,其内容这里就不再赘述。另一篇是在开头提到的哈贝马斯论文的第一部分。布兰顿和哈贝马斯的目标惊人地相似,他们都强调交往活动的社会性的和主体间的诸多方面,都致力于形成关于交往能力的理论,坚持规范性的不可还原性。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们都使对正当性的证明,即给出理由的实践,成为各自的思想核心之一。相对于哈贝马斯来说,布兰顿阐发的是基于语用学的语义学,其中包含的指称理论是哈贝马斯所缺乏或只是被预设的;而哈贝马斯则批评布兰顿未能提供足够有力的客观性概念,对交往的构想也不够充分。[11]

[1] habermas, jürgen (2000) from kant to hegel: on robert brandom’s pragmatic philosophy of language.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8 (3), 322-355.

[2] andjelkovi, miroslava (2004), articulating reasons. philosophical books 45 (2), 140-148.

[3] the logic of inconsistency, with nicholas rescher, basil blackwell, oxford 1980.

[4] making it explicit: reasoning, representing, and discursive commitmen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4. 此书于2000年译为德文,法文译本和西班牙文译本正在翻译中。

[5] empir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mind (ed.), by wilfrid sellar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rty and his critics (ed.), blackwell’s publishers, oxford, 2000.

[6] articulating reasons: an introduction to inferenti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y 2000. 此书的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译本已经出版,法文、日文译本正在翻译中。

[7] tales of the mighty dead: historical essays in the metaphysics of intention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8] robert b. brandom. articulating reasons: an introduction to inferentiali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 32-33.

[9] jaroslav peregrin. tales of the mighty dead. (book review) erkenntnis 59: 421?424, 2003.

[10] peter gr?nert. articulating reasons (book review).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25 (4): 371-376. october 2002.

基本思想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的整体构思就像建房子一样,先要设计。建设一栋大楼,须先有总体设计,绘出图纸才能动工。论文的整体构思,就是对论文的整体进行全面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论文的基本思想或基本目的以及如何体现。(2)论文的结构、层次、大小标题。(3)论文的字数,各部分之间的份量所占篇幅的比例,论文的结构如何均匀。(4)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典型材料、数据。(5)论文的主要读者对象是什么人,文章如何让人明白、易懂,从什么地方着手才易于被读者接受。(6)论文可能预计产生的诸种效果。论文构思的原则:(1)紧扣主题,突出中心思想;(2)思路清晰、明确;(3)条理清楚、层次分明;(4)前后一贯,合乎逻辑;(5)结构严谨,一环紧扣一环;(6)材料、观点不重复,不颠来倒去;(7)符合客观实际,读者能接受,有一定的可行性;(8)有一定的通用性、可比性。

二、论文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

论文整体构思之后,对具体思想材料要进行排列组合,这是属于微观构思。尽管论文的写法千变万化,但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不外乎三种顺序:一是时间顺序:凡涉及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材料,都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合。它以时间性词语作为标志。整篇论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不多,这类论文往往带有历史阐述的性质。论文中的某一部分以时间顺序为排列组合材料的则相当普遍。二是空间顺序:凡涉及事物各局部的位置关系的材料,都应该按照空间顺序排列组合。它以方位性词语作为标志。论文中整篇以空间顺序为主线索的很少见(常常是某种科技性设计)。它多见于论文局部,带有说明的性质。空间顺序的安排,实际上就是描述的层次。表明事物空间关系的参照点或对照物,必须是一个实体,如“屋”后,“校园”西侧,“武汉”郊区。三是逻辑顺序:凡解释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关系和规律的材料,都应该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我们常见的论文中,小至段内层次,大至全文结构,大部分是按照逻辑顺序排列组合的。逻辑顺序是论文排列组合的基本形式,它既体现在一段之中,也体现在整篇的各层次之间。一篇论文的思路,就是思想材料的合乎逻辑地排列组合。以上三种排列组合的方法,在论文中常常是综合运用的,单一使用是不多见的。

三、对论文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与综合

论文经过整体构思和思想材料的排列组合之后,已经显现出它的基本轮廊,为了使论证有力,内在逻辑性强,结构更严谨,还必须对论文内容进行整体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论文写作中极为重要的逻辑思维方式,也是论文的主要结构形式,是论文写作最重要的两种能力。论文写作是一个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过程,它是一种以获得新的成果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人类的认识过程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因而分析与综合在论文写作的思维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分析与综合是一对相互联系缺一不可的概念。没有分析,没有对整体的分解,不从整体中分出个别的环节和方面,思维是不可能的;没有分析,我们既不可能抽象,也不能推理。然而只有分析,没有综合,不能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分析也没有意义。分析是对综合而言,以综合为对象。分析与综合并不是相互孤立的、独立的认识阶段,而是在认识的每个阶段上,都是在统一中实现的,反映着部分和整体的联系,离开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运用。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不断地、螺旋式进行的。这种分析与综合的反复循环过程早在搜集资料、研究资料阶段就已开始,论文主题思想的形成和结构的定型,都是认识上多次反复的结果。分析与综合虽然二者不可分割,但各自仍具有自身的特殊功能与作用。分析,即分解事物的能力,由整化零。其意就是把一个整体剖开,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细细察看内部结构、个性、特征。分析的方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进行独立的研究。我们对事物的分析,是以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为前提。我们总是先有对整体的一般概念,并以它为依据,然后才能分解出各种要素。在论文写作中,依据就是论文题目或中心思想。分析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一是扩大思路。根据专题或题目需要,确定分析角度,从而分解出论文所需要的方面与属性,进而扩展思路。二是深化认识。分析总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不同的范围就有不同的分析。专业论文写作有很强的目的性,这种目的性限制着分析的范围、角度和标准。限制的条件使分析的范围不断缩小,同时也使分析的内容不断明确,思考更加集中。唯其集中,分析才能深入,认识才能深化。三是揭示本质。通过分析能揭示出事物各部分或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四是突出主题。随着分析的深入,便会淘汰论文中那些非本质的、偶然的、枝节的因素,从而突出主题的基本思想。五是理顺关系。通过分析就会使问题归类,形成项目,材料依据项目排列有序,思想条理化。所谓逻辑性,就来自分析的精辟、周密、有条理。综合,即整体认识事物的能力,由零化整。综合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不是把部分简单地相加,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的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形成对事物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论文写作不仅全篇需要综合,各个层次也需要适当地综合。综合在论文中承担着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准确而概括地表述作者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综合好像论文的“窗口”,从这里可以看到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思想脉络。由于综合在论文中的特殊作用,所以它在论文的结构上占有显著位置。从全文的结构看,综合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1)绪论或导言。它是全文的开头部分,担负着引导读者的任务——提出问题、点明论点、概述论题范围、说明主题思想、交待写作目的等。它除了表达全文的总观点,还常常包括一些引导性语言。例如提出某种现象,摆出某种矛盾。(2)总结。通常表现为文章的结束语。但总结并不都是文章的结束语,也不是每篇论文都需要总结。若以总结形式概括全文,要注意与绪论、导言不要雷同,或是在分析全文的基础上,使总结比绪论、导言深入一步。(3)小结。如果论文比较长,或内容比较复杂,为了帮助读者理解,使他们获得的印象清楚而有条理。有时还要及时作小结。小结处于文章的中间,作者对于整个问题的论述还没有终结,因此小结性的段落有时只需概括上文,有时还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论文经过分析与综合,内容已基本整理就绪,骨架已经建立,下步就转入论文撰写阶段。论文的撰写,一般包括编写提纲、写初稿、修改定稿。构思是论文的隐形阶段,撰写论文则是显形阶段,也是成果的成型阶段,这是最重要的阶段,前面的工作都是属于论文的准备工作,只是撰写论文才是真正出成果。

四、编写提纲

当整个论文构思比较清楚,轮廓已显现时,就意味着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编写论文提纲的时机已成熟。事实上,论文提纲的编写并不完全是在论文准备工作完成之后才开始的,而是与准备工作同时进行的,并贯穿于论文写作全过程。编写提纲,不是收集资料或构思的终结,而是收集资料与构思的继续。编写论文提纲是一个整理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也是自己思想与观点系统化的过程。编写论文提纲的目的,是为论文画出蓝图,设计一个写作框架,使主题思想与内容能够用一种尽可能完美的形式表达出来。1905年4月,列宁写了《五一节传单提纲》初稿,后修改定稿。列宁在《给印涅萨•阿尔曼德的信》中说,“提纲确实是必要的。”“写得详细些”,“思考周密些”。编写论文提纲对写作影响极大,论文的精神就在纲目、构架之上,所以许多人重视提纲编写,并不继修改、补充。当然编写提纲也不是论文写作的必经阶段,而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人不喜欢提纲,直接写初稿,在初稿上反复修改,这也不是不可。还有些短的论文,不一定都要编写提纲。编写提纲的作用:(1)把论文写作阶段所考虑的内容、问题,以最简洁的语言形式落实到纸面上,也可以说是把一个复杂的思想图表化、条理化。然后再通过检查、思考、仔细推敲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周密,想要表达的问题是否能说清楚、说明白;还有什么问题不妥当,说理不清,论据不足;从反面想想还有什么漏洞、空子可钻;(2)通过编写提纲,把构思过程中考虑或认定的内容再过滤一遍,进一步深化观点,丰富内容,完善结构,加强内在逻辑性;(3)提炼材料。根据论文的观点,对收集来的材料进行取舍、提炼。取其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并考虑安放何处,舍其用途不大、可有可无的材料;(4)腾出思维空间。编写提纲可把已考虑成熟的问题存储于人体之外,这样既可以防止忘记,又可以腾出思维空间,考虑更多的问题;(5)为撰写论文初稿提供详细的依据、思路。编写论文提纲,没有什么固定格式,繁简程度视实际情况而定。

五、撰写初稿

撰写初稿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是开花结果的时候,务必努力使论文质量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开的花不是鲜艳的花、香花,结的果不是硕果,那么前期劳动就尽付东流,或白白辛苦一场,或投入多,产出少、效益差。因此必须集中精力,一鼓作气,抓紧抓好,形成产品,千万不可半途而废。撰写论文初稿,仍是一个绞尽脑汁,紧张思维的过程。它以拟定的论文提纲为蓝图,为依据,把论题、纲目、观点、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系统展现个人思想观点的过程。初稿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质量。一般来说,一篇论文包括论题、论点、论据、论证、论述五个要素。论题即题目,论点即观点,论据即材料,论证即立论的方法和层次,论述即文字表述的本领和技巧。为了保证论文质量,在撰写初稿时,必须在上述的五个方面多下功夫:(1)论题要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一篇文章最好是一个主题,不要二个或多个主题,多主题的文章是难于写好的,文内的论证论述都要围绕主题展开,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和材料不要写进去;(2)论点要准确、鲜明。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有准确而鲜明的理论观点,这些观点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实事求是,而不是自己臆造的。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总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要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并系统地提出和阐发自己的新见解。一篇有价值的论文,就在于发掘和揭示别人未曾提出的问题或未曾论及的观点;(3)论据要充分有力。论文不仅要有鲜明的论点,还必须有丰富的真实可靠的材料,从多方面加以论证,才显得内容充实,有说服力。写论文最忌空话连篇,或者有观点无分析,或分析不深不透。所以论文要力求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运用材料时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和真实性。如果目的性不明确,材料和观点就统一不起来,对不上号;如果使用的材料不具有典型性,就缺乏说服力;凡用来说明观点的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偶然发生的事例,不确切的数字,不可靠的历史资料,一律不应写入论文。要防止以偏概全;(4)论证应分析细致,逻辑严密。要根据论文的论点,运用经过选择的材料展开论述,层层深入,层层扣紧,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论文从开头、主体到收尾,各个部分、各个段落、各个句子之间、结构、布局和叙述都要逻辑十分严密,一环扣一环,不能有漏洞,不能自相矛盾。写好一篇论文不能只着眼于主体,还要注意开头和收尾。对大小论点,都要细心琢磨,避免发生前后重复;(5)论述应做到语言文字表达正确、通顺、简炼、鲜明。

六、修改与定稿

上一篇:政治学原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指导思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