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范文

时间:2023-03-01 22:35:36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专业;途径;考纲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是学校放心、家长认可、学生喜欢的优秀教师。从我们第一次站到讲台到现在,如何在短的时间让我们成长为优秀教师,这是今天我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我们要知道“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什么样的老师受学生欢迎?第一种:就是“实习教师”;因为他们有三个优点:(1)年轻;(2)平等;(3)精力充沛,有激情。第二种:“宽容的老师”;第三种:“帅哥老师”;第四种:“温柔的美女老师”;第五种:“风趣幽默的老师”;第六种:“充满爱心的老师”;第七种: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老师;第八种: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第九种:“以身作则的老师”第十种:“真才实学的老师”。

在这十种学生喜欢的老师中,前四种只能让学生一时的喜欢,要想让学生长期的认可,还要做后六种老师。特别是“以身作则”和“真才实学”的老师才会永远得到学生的尊敬。

“以身作则”是教师的人格魅力的体现。这就要求老师不能高高在上对学生的行为指手画脚,而应该用自己的爱心帮助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道德的模范。而这一点的关键就是爱心。

“真才实学”是教师专业素养的表现。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是一两年就能学好的,这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当你能回答学生提出的所有难题时;当你可以对学生的专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时;当你对学生自身问题进行正确分析时,这些都是对你的专业素养的一种考验。当你一次次优秀地通过了这种考验,你就是学生心目中“真才实学”的老师。现在我们就来说说成为一个优秀老师的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的最好方法就是公开课。我们都知道一节好的公开课准备的时间至少是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中要对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反复修改,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要进行认真的推敲,还要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才能初步定型。这个过程真的很累,但对于教师的成长却是最好的途径。因为在公开课中我们要注意一节课的引入、提出问题、学生探讨、知识学习、练习提高、归纳总结等环节的处理,而所有的环节都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正确理解。当你真正的吃透了教材,理解了教材,你才可能设计好一堂精彩的公开课。而且在公开课中,我们还要注意个人的板书、教态、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细节的处理,这都体现了一名教师最基础的教学素养。当你能够轻松地设计和完成公开课的时候,那随堂课的设计和实施对于经验丰富的你不就是游刃有余了。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使自己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才实学”的老师,首先就要多听课,在听课中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然后多备课,用心听取优秀教师对近期所教授教材的分析,独立设计每节课;最后多参加公开课,在实战中使自己快速成长。

二、吃透考纲

吃透考纲的最好方法就是出试卷,要出一套高质量的期中或期末全市统考试卷是很难的。别看就20多道题,3000多字的卷子,这要求出卷人把握整套题的难易程度,各单元和考点的分值分布,各题型的取舍等问题。没有真正吃透考纲,真正把握住考试方向的教师,是不可能出好这种试卷的。

所以,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吃透教材,首先就用多写题,让自己见过所有的题型,成为让学生问不倒的老师;然后多分析试卷和考纲,将考纲中各知识点的主次、难易和分值分布了然于胸;最后就是出试卷,在试卷设计上来熟练自己对考纲的把握。

三、吃透学生

当前两个问题都解决了以后,教师自身的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是自己懂和学生懂却是两码事,我们能不能让课本上的知识经过自己的讲解使学生很轻松地掌握,如果我们不能让知识变得简单和有趣,那还不如不要老师让学生自己读课本学习。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深入浅出。

当你吃透了学生,知道如何讲解才能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你就是学生心目中“真才实学”的老师。那吃透学生的最好途径是什么呢?那就是耐心地辅导差生。当你在课下耐心地听学生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他的问题中知道他对哪个知识点理解不够,这个知识点就是你上课需要重点强调的地方。你用多种方法讲解这道题时,你就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知道哪种讲解方法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这种方法就是你上课时最好的讲解方法。当你讲解完后回想分析的时候,你就可以从中分析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你迅速地了解学生的特点,为今后指导他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吃透教材、考纲和学生,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地付出和努力。谁能够不怕苦、不怕累,多承担组里的导学案、试卷和赛课等各项工作,谁就可以在实践中迅速地成长,在短短的三至五年内成为一名无可挑剔的、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2篇

“教师阅读工程”推进的途径

在“整体设计、榜样带动、分层实施”策略引领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有序推进,有力促进了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

(一)分析教师阅读需求,准确定位实施目标

海淀区有李希贵、窦桂梅、刘可钦等一大批外来的教育名家,也有刘彭芝、李晓风、王春易等众多在本地成长的教育、教学大师。在同样的专业成长环境中,为什么只有一部分人可以快速成长?通过分析名教师、名校长的专业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他们都是热爱思考而且勤于笔耕的人。他们热爱教育,并且有着强烈的自我完善愿望。在他们完善自我的道路上,阅读和写作就像梯子和拐杖,伴随着他们行进在越来越高远的专业发展之路。这种以内部驱动为主要发展动力的成长路径,摆脱了对外部刺激的依赖,能够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加持久和自觉。那么,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和名师的阅读有什么不同?从区域管理的角度,如何改善普通教师的阅读状况,从而促进更多教师在专业上提升呢?为了解决这些疑问,寻找推进教师专业阅读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对全区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进行了调研。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高度认同阅读的价值,把阅读与反思看作是影响自身专业发展的两个最重要因素。但是,教师和学校都对教师阅读本身缺乏理性认识,希望能够得到活动方法的支持,在区域内形成交流平台和管理工作机制。有了学校与教师对阅读的价值认同做基础,有学校和教师的阅读需求做指引,海淀区的“教师阅读工程”定位也变得逐渐清晰。在区教委的统筹安排下,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于2007年6月正式启动,希望通过阅读工程的实施,营造阅读氛围,创造阅读条件,培养阅读习惯,交流阅读收获,提高教师素养。阅读,从此如润物无声的细雨,洒落在海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生活中,渗透在每一个教师的教育思考中,浇灌着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树。

(二)建设学习型学校,点燃教师阅读的内驱力

只有阅读的动力来自教师内心,教师才会在阅读中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才会有把阅读所得用于改善教育教学的企望。如何才能把更多教师变成持续的学习者呢?除了通过建设校园环境、丰富师生活动、健全管理制度等外部措施,打造自己的“书香校园”“文化校园”,发挥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滋润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把学习型文化融入个人意识之中。追求个人发展,是每个人最朴素的愿望。只有把个人学习与个人发展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成为个人发展的持续动力。学习型学校发挥对个人学习的带动作用的关键在于,把学习、个人发展和学校发展组成三位一体的整体,让学习成为个人和学校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中的每个人意识里都注入读书促进发展的基本观念。

(三)推荐精品好书,丰富教师阅读内容

为了让教师阅读持续有效地进行,我们借助各种活动,把好书推荐给教师。

在区域层面,我们展开教师阅读的研究,精心选择能够影响教师职业生涯的书籍,推荐给全区教师。每年向全区教师推荐50本精品书,详细介绍图书的作者和内容,供教师们选择。推荐书目源自对教师阅读书目的分析,例如通过对教师征文分析,把教师认可度最高的10本图书推荐给教师。区域层面的图书推荐活动已经进行了6年,累计向教师推荐300本图书。

为了让更多的教师在学校里就能读到需要的书,我们倡导有条件的学校,加强学校图书室的建设,扩大学校藏书量和更新速度;指导学校为教师订阅教育教学、科研、人文素养等专业书籍或杂志,进行人文化管理。这些努力得到了学校的积极响应,也使更多教师直接受益。

(四)推广经典阅读,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我们从经典阅读入手,组织教师阅读经典的集体活动,帮助教师养成阅读习惯。

为了培养教师阅读教育经典的兴趣,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指导小组启动了“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教师经典诵读活动,通过读好书、诵经典,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并成为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的内容之一。各学校在推广经典诵读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诵读形式。教师读书社、读书俱乐部、读书沙龙和读书交流时间等名字各异的读书组织在海淀区的中小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这些组织活动时间或灵活、或固定,参与人数或部分、或全部。教师们边阅读,边讨论,对教学的认识角度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五)评选区域读书人物,为教师介绍读书方法

为了以真实人物带动教师阅读,我们以示范学校为主,面向全区评选“海淀区教师读书人物”;每年都召开阅读工程总结表彰会,推广读书经验,分享教师阅读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教师。景小霞、窦桂梅、刘可钦等一批优秀教师被评为“教师读书人物”。我们组织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历程、核心阅读书目、读书方法、选书心得、读书感悟等写成平实生动的文章,并且编印成书,供全区教师借鉴。他们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渊博、谦逊与深厚,深深触动了教师们的心灵,使教师在自我发展与专业阅读之间建立了一条感情的纽带。每年评选的海淀区“十大读书人物”成为许多教师的精神榜样,一大批读书先进人物应运而生。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教师的征文被《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杂志等引用刊登。

(六)丰富交流反思渠道,提升教师阅读效果

教师职业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问题,需要教师运用阅读获得的思想来解决实践中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形成经验智慧,进而促进专业进步与成长。基于阅读的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教师阅读工程”注重集体阅读,突出合作与交流。在教师之间开展阅读交流,能促进教师积极思考,启发思维,催生思想火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从他人的体验中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的重点在于通过对教师阅读的引领,使教师能够成为实践型、反思型教师。

区域的教师阅读交流平台有每年面向全体教师开展的读后感征文评选、读书笔记展评、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等。我们把学校的阅读交流平台也纳入区域平台之中。教师借助不同形式的阅读活动,打开了专业视野,提高了阅读的层次和水平,从他人的阅读中汲取了智慧,同时又启发了别人。通过阅读工程,越来越多的教师深刻领会到“读书是最长远的备课”,而文化的滋养令教师们人文素养和专业修养的底蕴不断深厚,有力地提高了全区教师的师德水平,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主要成效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已成为新时期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新的“增长点”,日益得到了学校与教师的普遍认可,对于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起到了战略性作用。

(一)区域教师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5年来,“教师阅读工程”从全区的角度组织了大量阅读活动,主要有专家讲座、阅读工程现场会、阅读征文、阅读人物评选等。这些活动对学校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海淀区曾经请朱永新教授对全区教师做“读书与教书”专题报告会。会上朱教授推荐了《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随后,就有学校组织全校教师共读了这本书。每年海淀区面向教师进行的读书征文活动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固定的读书活动之一。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进而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二)教师的阅读环境大幅度改善

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分别于2007年和2011年面对中小学普通教师展开了教师阅读状况调查。调查显示,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2011年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绝大多数学校已把教师阅读工作常规化。79.7%的教师认为学校图书资源得到较大更新,77.2%的教师认为阅读工程提高了自身工作能力。与2007年相比,2011年读书数量在5本及以上的教师比例从37.0%上升到62.1%,提高了25%。教师在学校中能够过有组织的图书生活,能读到好书,也能及时交流读书收获。

(三)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教师阅读工程”在学校开展得比较普遍,在教师层面已经基本得到普及。在阅读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很多学校把学习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形成了“以读书促教书”的工作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阅读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自觉地通过读书提高教学质量,在工作中领悟阅读的快乐和教书育人的真谛。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研究热情也得到激发,在“读书—研究—反思—实践”的循环过程中,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调查显示,通过4年阅读工程的开展,94.4%的教师了解了“教师阅读工程”;77.2%的教师对阅读工程的成效非常肯定,普遍认为阅读使自身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四)教师阅读工作已经融入学校发展

海淀区“教师阅读工程”也使得多数学校推广读书成为常规内容。2007年,认为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读书活动的教师只占39%,经过4年的工作推进,这一比例提升到了82.4%。多数学校已经把教师阅读工作固化下来,成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常规工作。部分学校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师阅读工作机制。海淀区许多学校建立了各种阅读工作室,为教师提供阅读的场所,更多的学校把精力放到教师阅读活动的组织上,部分学校能够做到固化活动形式,同时形成了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开展“教师阅读工程”的典型经验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教师阅读工程”顺利推进

在阅读工程启动前,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由区教工委副书记领导,教委人事科、教科所、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办公室等各部门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工作。学校各个处室之间也密切协作,各部门工作统筹安排,使得阅读工程在学校和全区顺利推进。在工程推进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多位教育专家的支持。我们还注重加强舆论宣传,营造阅读氛围,《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报》、《海淀报》等都大篇幅报道过我们的阅读工程。《海淀教育》杂志设立“一卷书屋”专栏,专门刊发“教师阅读工程”的优秀读书征文。

(二)把教师阅读和继续教育管理结合,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教师阅读工程”启动之初,我们就通过政策推动将教师阅读纳入了继续教育管理体系,赋予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并研发出“教师阅读工程”实施监测指标体系。6年来,通过阅读工程展开全员继续教育,促进了教师主动学习,使教师的学习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灵活性,满足了不同职级和学校教师的需求。继续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常规制度,在北京这样的教育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严密的操作和管理体系。但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继续教育的形式不够丰富、工学矛盾突出、培训成本较高、有时教师在培训中还比较被动等。阅读工程丰富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培训方法单一的不足,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切性,为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多元培训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

(三)坚持以阅读促教学,提高“教师阅读工程”的时效性

“教师阅读工程”应着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着眼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创新。组织者需要从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出发,鼓励和提倡教师广泛参与阅读活动,组织阅读交流活动,形成开放的阅读交流渠道;在鼓励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倡导职业性阅读,实现阅读价值的多元化;引领教师将阅读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阅读变成实践与研究的过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阅读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素养;开展阅读活动应特别注重实效性,在引导教师结合阅读进行反思、指导实践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确保阅读的效果。

(四)坚持全面引导与重点推进结合,实现“教师阅读工程”普及性

海淀区开展教师阅读活动的策略是全面引导,重点推进。以试点校形式推进“教师阅读工程”,引领学校将教师群体阅读、专业阅读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将“教师阅读工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30所试点校首先开展教师群体阅读活动,总结和分享活动经验,引领、带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教师阅读工程”。试点学校都以校为本,制订和实施了本校的工作方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个性化校本阅读活动,比如,教师讲述读书故事,开展读书朗诵会、读书演讲会、读书报告会等,让教师们通过阅读、交流、分享,产生对教育职业和教育生活的热爱。试点校的经验及时向全区,打消了个别学校实施“教师阅读工程”的畏难情绪,提升了一般学校实施阅读工程的效率,最终实现了“教师阅读工程”在海淀区中小学全覆盖的良好局面。

(五)立足学校和教师发展需求整体设计,增加“教师阅读工程”可持续性

“教师阅读工程”不是单一的读书活动,而是涉及教师素养提高和学校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必须运用整体性的眼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正确处理好读书与工作、实践与研究、学习与反思的关系,将养成教师阅读习惯和建设“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与增强实践能力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为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内在动力。

在海淀区中小学,读书已成为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教师通过开展深层次、专业性的经典教育理论阅读,学习名家教育智慧,在与文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解决了自己的教育实践问题,形成自己的经验智慧,实现了自己的专业进步与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3篇

一、教师专业成长的客观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是现代教师教育发展的应然与实然的规定之使然,是教师教育发展的终极旨趣。教师专业成长内涵与外延的理解与把握、认识与实践是一个渐进的、发展的历程。尤其在当前社会变革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应有其独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特点。教师专业成长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教师专业成长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也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教育是发展人、培养人、生成人的实践活动,其对象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出发点与逻辑起点应是人,教育的归宿也应是人。换言之,人的发展与生成构成了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品质的根本性依据。从根本上说,生成人、发展人、完善人、提升人乃当代教育应然逻辑与崇高使命。“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是人学”也内在地决定了教师的专业品格。教育是一项需要高度智慧投入的事业,教育的理论品性与实践品性也对教师提出了极为挑战性的要求。在此意义上,教师不能机械地按过去简单的、工具化的格式,以“物”的方式对“人”进行加工与塑造。由此可见,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性转变是与教育变革的时代要求及发展是相映成趣的。进一步而言,教师角色不能仅仅体现为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递者,而更应是道德的引导者,思想的启迪者,精神的唤醒者,心灵世界的开启者,完整人性的塑造者。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时代演进

教师专业成长不仅是一个认识上逐层深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实践上渐趋完善的过程。从时空维度透视之,传统教育是一种相对简单的经验式教育,其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也相对简单。这一方面与传统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另一方面与当时教育发展阶段也有一定的关联。然当代教育在当今科技、经济等发展的影响下,尤其是当代心理科学、社会学与相关学科为教育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上的依据。教师专业成长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作为培养专业化教师的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此后,世界上发达国家地区教师专业成长也逐渐规范化,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体制。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则明确指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此后,这一理念逐渐被重申。美、日、英等较发达国家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起步更早些。1986年美国的卡耐基教育与经济论坛、赫尔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以21世纪教师装备起来的国家》、《明天之教师》之后,卡耐基组织的“美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还专门编制了界定教师专业性的《教师专业标准大纲》;英国的教师专业成长进程随着教师证书制度等的实施加快了其步伐: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培训模式:90年代教育部与就业部共同颁布的新的教师专业性认可标准与《教师教育课程要求》;东邻日本在1971年中央教育审议会通过《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强调要加强教师专业成长。就此。我们不难看出,教师专业成长由理论到实践已达成一致共识,并在此共识下进行了一系列相应的探索与变革。

由上,教师专业成长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各国普遍认识到教师的实践、态度和能力并不能通过行政命令或标准课程得到改变。各国都注意平衡国家政策的要求,学校需求与教师群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并注重体现教师在专业成长中的主体地位,调动教师参与专业成长的积极性。(2)教师专业成长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理想的状态是同时采取几种不同的教师专业成长模式。(3)在对教师专业成长进行鉴定和评价时,各国从关注教师的需要和满意度变为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学习结果以及教师专业成长所带来的教师工作的变化。(4)教师专业成长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资源保障。

反观当下,我国的教师专业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而且整个教师专业成长培训体系初具规模,不同形式与层次的教师培训模式也已纳入实践轨道。随着对教育认识的加深与教育改革的深化,国家教委在1986年下发的《关于中小学教师考核证书试行办法》中就要求中小学教师须具备《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证书》和《教师专业资格证书》。之后于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也再次规定了国家实行教师之资格、职务、聘任制度等及之后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又对其具体操作作了详细的规定。就此,我国教师专业成长从理论到实践逐渐与国际接轨。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客观事实,在“穷国办大教育”这个特定背景下,教师自身素质与教育发展现状等与其他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势差”。其间,隐约暴露的问题已绝非冰山一角。对此,如何采取合理的应对策略来做相应的调整与变革显然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与重要课题。

三、教师专业成长的未来取向

教师专业成长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它是教育发展与教师发展的客观使然。我们只有从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审视教师教育,给教师教育一个合理的定位,寻找其突破口与支撑点,教师教育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实现内在超越的崇高使命。鉴于此,笔者以为,教师专业成长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理念需作根本性转变。理念决定行动。唯有理念的变革才能进而澄清以往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失偏颇的认识,从而达到行动上的一致。教师需要对教师专业成长的真正内涵有一个深刻的体认与切实的把握,需要站在时代和发展的高度来审视教师教育,以良好的心态、发展的观点、积极的行动参与到教师专业成长运动中来。

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把握。教师专业成长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专业素质。具体而言,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应由教师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及专业品格等三部分构成。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 听课 公开课 读书 教学反思

自从转变为培训者的角色以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了我关注和专研的重点。如何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力度,尽快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新时期摆在我们培训单位和培训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教师培训者,我认为,完全可以用语文的方式(听、读、写)引领教师专业迅速成长!

一、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多年教师培训的经验告诉我,在教师们外出学习机会少,与专家、名师接触少的现状下,坚持听课,应该是学习别人,促进自己的好方法。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自己上课和听他人的课,其体会和收获是不一样的,有时自己上课看自己,不容易发现问题,不易突破自身的框框和模式。如果以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别人的课,你就会有“旁观者清”的感觉。这里既可以领略别人成功的妙处,又可吸取别人失误的教训,有比较才有鉴别,同别人比较,对照检查,就会发现自己教学中需要弥补和改进的地方;只有看到不足,才能促人思变,激人奋进,才能摈弃教学中一切不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利因素,并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案。

听课之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该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思考之后,要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能发现摈弃教学中的不足。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并付诸实施,这不仅会促进听课教师自我反思能力和授课水平的提高,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讲公开课――教师专业成长的舞台

公开课对于年轻人的成长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锻炼平台,公开课是最好形式的课例研究,正像病例研究是名医成长的重要载体一样,课例研究也是名师成长的重要载体。

首先,公开课经历备课、听课、评课这样一个过程,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从教学语言组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课件的制作等方面做精心准备,同时,在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可以得到同伴老师和专家的大力帮助。它比常态课的备课、上课、反思多了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等要素和活动,因此为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提升提供了更多的专业支持。

其次,公开课一般都要经历多轮的锻炼,这个过程是教师深度思考、反复琢磨、集思广义、不断改进的过程,它给教师自己带来的专业体验和行为是常态课所无法比拟的。

再次,公开课后,评委老师的点评和自己对公开课进行的反思总结,对专业发展的帮助更是巨大的。从实际来看,学校的公开课确实也锻炼和打造了不少教学名师,上过公开课的教师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辛苦,但收获颇多。

可以说,公开课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是教学名师成长不可缺少的磨练。公开课让我们痛、让我们忧,更让我们快乐,因为我们在公开课中成长。

三、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时下的教育中,尤其是农村教师们疲于应付繁琐的教育教学事务,有心读书的教师正在逐步减少,有阅读计划的教师也在减少。即使是读书,也仅仅是读考试之书,读教参之书,读应景之书,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让我们翻开一些著名特级教师的成长史去看看,可以发现,名师都是一些热爱读书的“书迷”、“书虫”。正是在不断地读书学习中,丰富了学识,提升了理念,奠定了他们成长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所以,一个教师要想在讲台上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就必须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神圣职责,一种终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不管社会怎样浮躁,但教师不能浮躁。应努力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口吐珠玉,游刃有余,讲起课来左右逢源,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使学生如饮甘霖,回味无穷,终生难忘。

另外,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教师,不仅要陶冶性情,还要涉及五湖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更需要教师读书了解国内外的教学改革动态,学习名家的教学思想,我们倘能如此读书,知识何愁不渊博深广,资源何愁不源源而来,教学何愁不富有新意!

所以,教师的阅读,要读出教育的知识,读出教育的思想,读出教育人生的感悟,读出为人师表的真谛!

四、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也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助跑器”。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他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时间会无情带走我们的记忆,只有我们勤于动笔,才能为自己留下许多有价值的回忆,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所以,撰写教学日记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点点滴滴的字里行间,把平时对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感受,或者行动研究过程中反思的心路、结果和心得,用文本的形式予以记录和表达。日日、月月、年年,持之以恒,我们的教学水平何愁不提高!我们的专业何愁不发展!

我深知,教育的发展在教师,教师的发展在专业,专业的发展在“听”、“说(讲)”、“读”、“写”。在语文方式的引领下,我相信农村教师专业定会成长!

参考文献:

[1]窦桂梅.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M].漓江出版社.2007

[2]张万祥.万玮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师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81-02

一、幼儿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教师成长与实践教师的发展,我想无论是其职前培养时期,还是在职培训时期,都应当是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与幼儿园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的集体活动,与生动活泼的幼儿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的密切联系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手段,而教育教学实践的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幼儿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目的。

二、教育实践是教师发展的主体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同时,创新是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发展所含创新之义是在实践超越中拥有的。我们说教师在实践中发展就是指:教师在自身实践中经过不断的反思和建构推动实践前进。教师发展与教育教师作为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世界所怀抱的理想、付诸的行动、伴随的焦虑、在实践中不断对教育世界的追问,这些都是教育哲学所应关注之事。而传统教育理论将这些问题概念化,因而产生了与实践的隔离。教师专业化成长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回置到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而教师在实践中对教育意义的主动探求,会推动提升教师的教育责任感和理论思维能力,使教师对教育、乃至自身的存在c发展有更深入的理解。而这种不断加深的理解就是教师工作创新、教师获得发展的首要条件。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所以,这种情况下接受的有关教育思想的培训,时常停留在字面上或表层。而从教师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观念和思想的建设,就应当创造条件,使教师主动地去理解教育,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体味教育的问题。这可能是教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开端。

三、教师成长与文化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

教师发展与文化教师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两种文化对教师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学文化;二是中专文化。大学文化对于教师的普通文化基础的形成、所教学专业文化的掌握、教育理论的理解、教育理论前沿的把握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这种大学文化又和教师所承担的工作有一定的距离,它虽然很重要,但不能代替中专文化。

中专文化是十分宝贵的,它是广大师生学校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大学文化和中专文化的融合是教师发展所必须的。这两种文化的融合要求教师之间结成伙伴,平等交流与对话,面向教育的问题与前景,一起探索,合作建构,不断创造出充满生机的新的教师教育文化。这应是共同创造。正是在这一教育文化创新过程中,实现双向激活,教师和幼儿都将获得发展。换言之,教师专业化成长显现成为教师文化的中心。

四、教师成长与研究态度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

教师成长与研究态度与能力是一个人创造力的集中显现,是一个人主体性的能动体现,是人的发展的基本手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职能的深刻变化,没有反思的教学,缺少研究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未来的要求了。同样,离开实践的研究也无法回应时代的挑战。所以,专业研究者回归实践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五、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

教师成长与评价教师的发展是在制度文化中进行的,这是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像任何事物一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也显现出阶段性,教师发展的中心是专业成长。这种发展的阶段,成长的水平,都需要由制度来保障。教育评价就是一种重要的制度。

我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学相长,要变“一桶水”为“长流水”,教师必须在慷慨“给予”的同时努力“汲取”,变“教”为“学”,变阶段性“充电”为全程学习、终身学习。在当前生活中,由于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已使我不能不屑、不肯、不能静心读书学习。如果我不读书,不勤读书,无疑给专业成长带来致命的“后劲不足”,这也显然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成长。因此,我要抓住机遇,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加强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探索,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

如今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更新。信息时代师幼地位的变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社会分布形态,造成信息的多源性、易得性、可选性。这导致了教育活动的背景由信息不对称变为信息对称、因此改变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引起教育者权威性的削弱,逼迫教育模式走向民主,也迫使教育者更多地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我强化。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教育观念应当发生改变。21世纪已进入信息社会时代,也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必须发生转变。幼儿学习要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 只有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6篇

1 两个基本问题

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有两个基本问题必须搞清,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内涵,另一个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怎么走。这两个问题构成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理念和指导思想,是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点话题。

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专业水平的不断发展过程。其核心内涵有六个方面: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增长;②教育理念的重构与教育思想的形成;③非专业知识学习的广泛;④价值观与职业理想完美结合;⑤教育常识和教学经验逐渐积累;⑥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的不断提升。

只有全面把握这六个方面,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成长。在有些方面却长期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忽视,桎梏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是教育是以给予学生系统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职能、满足学生基本的生存和发展为需要的,外在价值不断扩张。而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除了赋予人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之外的,关注人的精神的成长,心理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内在价值始终处于一个被抑制的地位。二是基于广泛学习的非专业知识得不到不断拓展。三是在反思学校日常生活基础上的教育智慧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四是丢掉常识搞创新,成长缺少根基。有人批评现在的教师存在着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的状况,这个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

广博地学习,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的不断拓展,是塑造一个新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文化人的教师形象出现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要在满足基本的专业知识要求的基础之上,要使每一个教师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有着比较高的品位的文化人,这才是真正的专业成长。这是本文要谈的第一个基本问题,要谈的第二个基本问题是,教师专业成长之路究竟该怎么走。本人之见,首先是教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因为,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需求,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教师都有一定的要求。就以课程改革来说,课改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而每次课改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技能都提出了新的要求。20世纪50年代要求教师以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20世纪60、70年代要求教师以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为核心进行教学活动。20世纪80年代要求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强调中从学生的情感领域入手,倡导通过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情境、友爱融洽的活动情境和民主平等的人际环境,诱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因,力图实现认知层面的“会学”与情感层面的“乐学”的有机统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把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教学活动应当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成长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

教师专业成长之路该怎么走,依本人之见,教师要以校为本,担负起专业成长的责任。以校为本,体现在三句话中,一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二是为了学校;三是在学校中。教师要成长,就要把这三句话变成理念,指导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另外,更重要的是要从小事做起,担负起个人所承担的那份责任。在汉语中,“责任”一词通常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指份内应做的事;另一方面是指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对于教师成长来说,其责任应有三个方面来承担。行政责任:政策导向及保障。学校责任: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文化决定教师成长方向。个人责任:取决于对教师这个角色卷入的程度。卷入得越深,越能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教师的成长不能依赖别人,要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几条建议

2.1 终身学习,自强不息。自强是成长的重要方式,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二是自我改造,自觉改造自己的内心世界及行为。自强的重要方式是学习。教师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自己不尝试任何学习方法;二是把学习当成苦差事;三是知识学得太死;四是没有终生学习意识。教师最适合的学习方式:一是消遣式地读书,另一个是观察学习。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7篇

【关 键 词】教师;专业化成长;校本研修;课程实施;反思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96-02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因为教师实施着学科教学,是“成才”教育的专家,同时教师也在实施着品性教育,又是“成人”教育的专家。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这是时代对教师职业提出的要求。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应该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向一个专家型教师发展。因此,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化成长重在实践。要以校为本,以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为目标,以课程实施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重点,以实践反思为研修方式,以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课题组、项目组等为基本组织形式。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思想、知识和理论,通过反思与实践,促进自身专业化成长。

一、以校为本,加强校本研修

教师专业化成长要不断实践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积极开展“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在学校中”的教师专业学习和培养。

教师的学习培养主要涉及三大领域:一是育德能力领域,二是教学能力领域,三是教育科研能力领域。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专业学习培养形成校本研修,校本研修可以多措并举,构建多层次的教师学习培养体系,根据教师的不同学历、资历及教育能力,科学地分成新教师入格培养、青年教师升格培养、骨干教师风格培养三个层次,切实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要在学校的组织下自觉修行师德规范,不断提升教育工作能力;在专题研修中积极开展实践反思、感悟提升,逐步提高教学能力;要自觉增强科研意识,实践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工作品位,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

教师在基于校本研修促进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还要争取领导的有力支持。学校领导对教师专业培养问题的深刻认识,有利于教师在处理日常纷繁复杂的工作同时,完成好实践培养工作。将学校的阶段性工作与教师培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是校本研修实践性特征的本质需要。这样,让教师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形成将育德变为育学生集体意识和个体行为的专业能力,使学校特色的传承与教师专长培育同步发展。学校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以课程为载体,以学校办学特色为内容,细化专业培养的具体指标,使教师具备“适合学生主动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培养出更多具有学校特色的专长教师。

二、以课程实施为主线,重在解决问题

教师专业成长要以课程实施为主线,实践教育教学方法,重在解决问题。

教师是学科教学的专家,随着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等多种课程的开设,在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要有更宽泛的专业知识和专业适应能力,以便能解决经常面临的诸多新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去审视自身教学行为,不断拓宽视野、探究问题、掌握方法、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提升学术水平,去解决教学过程中因贯彻新课程理念而出现的种种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注重课程实施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就满足课程实施需要而言,教师还得充当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运用新的教法,构建全新的课堂,以解决学生随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带来的需求问题。

三、以实践反思为方式,做到集腋成裘

教学反思重在“思”,它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反思是为了促进发展,是思考性的学习,也是理性的总结。它不是一种任务,而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有思则反,无思则无需反。它没有固定的形式和格式,不必考虑结构完整及文章长短。一点感悟,一点遗憾,一丝欣喜,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写成心得体会或日常札记。既要反思教学“亮点”,又要反思教学“败笔”;既要在课后对教学过程及各环节进行反思,又要对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体验进行反思;既要注重自我反思,又要重视他人的反思;既要“思”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又要“思”教学思路的再设计。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要注意在课堂中是否注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是否重视了新知识的生成过程,是否关注了学生及其生活的环境等。针对教学后的反思,要参照教学目标,对学生在一节课或某阶段的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进行审视与分析。还要加强同事间的交流,邀请同事听课、评课,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升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剂催化剂,需要趁热打铁,在记忆犹新中捕捉灵感。要针对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地进行反思,把需要改进和修补的内容写下来。选定一个视角,思考自己觉得可写的东西,通过归纳整理,概括性地将所思、所想、所感用语言及时写下来,并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一有所得,及时记录,通过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一定会达到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效果,促进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化发展。

四、以科组教研为形式,提高专业技能

教研组是从事教学与研究的组织,主要围绕教学工作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具体工作是组织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制定教研组计划,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开展学科改革试验和专题研究,组织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探索教学方法。教研组一旦回归到教研的本真意义上来,做到名实相符,将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以及学校教育整体品质的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科组教研要努力抓好“四个研究”。一是研究教学对象,做到心中有学生;二是研究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三是研究课标、教材,把握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四是研究评价走向,采用合理、有意义的评价方法。通过科组教研形式,集体商定内容,学习名师成果,各自构划思路,讨论修改意见,体现个人风格,畅谈教学心得,改善教学行为,从而提高专业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科组教研要创设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好让教师安职乐业出成果。学校要实施人文关怀策略,营造和谐生态的人文环境,严谨的治学氛围,让教师们处于充满激情的工作学习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要通过举办教师基本功竞赛、课件制作大赛等创设竞争环境,为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注意方式方法,加强沟通,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在良好的科组教研环境中,有力促进教师们长知识、增才干、显身手、出成绩,提升专业技能。

总之,教师作为成人成才的专家,必须重视加强校本研修,以课程实施为主线,以实践反思为方式,以科组教研为形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实践,才能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成为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查寿堂.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教育革新,2010(7).

[2]黄宇星,杨莲芳.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及专业发展对策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2).

[3]李洪海.校本研修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广东教育,2011(2).

[4]尧新瑜.试论教师专业化的三个向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44-48.

[5]薛万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几个“抓手”[J].中小学校长,2007(10).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8篇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高效愉悦地干好工作,进而体验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带给教师的特殊幸福,让自己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生活。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首先是一种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追求自己作为教师的人生价值、享受幸福与成功的一种成长,这种成长同教师的生活质量、生命意义有密切联系。当教师能够让自己的心灵诗意的栖居在教育这片沃土之上时,这种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便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永远的精神支柱。

心灵的成长需要用心投入,精神的成长更需要精力的付出。积极投入、带着热情对待工作是一个享受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教师旧有的生活态度,引导大家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对待教师这个职业。如果教师只认为工作是一种生存的手段,那么他一生都会是工作的奴隶。沦为工具的教育者根本不会考虑到精神成长这个深层次的内容。只有当教师站在事业的高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识到自己是为了谋求人生的幸福而工作时,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好地助推教师的精神成长。

心灵富足,精神富有的教师往往是一个满怀教育理想的理想主义教育者。他们对教育发展和当前的教育现状有着比别人更加清醒的认识,但绝不抱怨、牢骚、踟蹰不前。他们正视客观现实的存在,始终向着自己头脑中所描绘的理想主义的教育目标执著地尽着自己的责任。他们没有职业倦态,有的是无穷的创造力和进取心,进而以自己的力量带动有着同样人生追求的教师群体,向着理想中的目标不断前行。

二、带着目标和理想前行——教师专业成长的导航系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先肯定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职业。如果想要在教师专业上有所发展,还要科学规划好自己的教育人生。正如戴尔·卡耐基所言:“积极心态只是成功战略的第一步,一旦打下了基础,你就可以在上面建筑了,而目标则是构筑成功的砖石。目标的作用不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作用,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有目标的生活叫航行,没目标的生活叫流浪。没有制定目标,人就把握不好前进的方向,容易止步不前或盲目的行动,这样都不会有好的未来和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更是如此,一个教师如果没有科学有效地规划自己的教育人生,其专业成长就会处于盲目的状态,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迷失人生航向。所以,引领教师过有目标、有规划的高效率的人生,才能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现在好多省都在开展骨干教师评选活动,而且各级评选办法都对相应评选条件做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如,论文、科研、作课、考核、培训学习、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的要求具体细致,可操作性也很强。其中多数条件是完全可以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去实现的。如果教师能够参照相关标准,为自己规划一条明晰的发展道路,通过制定详细的远景规划、近期目标和每日计划,引领自主的专业发展,相信一定能够到达梦想的彼岸。

三、规范的才是专业的——教师专业成长的操作系统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操作系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核与基石。教师专业成长的运行速度完全取决于操作系统的稳定程度。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业规范。任何人从事任何一项工作,如果达不到规范行事的最低要求,将永远不会成为这个领域内的专业技术人员。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做一名专业化的教师首先要做一名规范化的教师,这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体会教师职业幸福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主动学习规范,自觉遵守规范要求,注重提升教育能力,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从学生生命成长的角度实施教育教学行为,才能在社会、家长和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让职业形象的自豪感来提升日常工作的幸福感。

优秀教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然而,在日常教师培训中,笔者经常问教师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教师,您感觉中小学教师应该遵守哪些职业道德规范?老师们大家七嘴八舌也很难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六条规范补充完整。特别令人痛心的是,大家几乎都忘记了老师是要“关爱学生”和“教书育人”的。这说明,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并未真正深入教师人心,多数教师还甘愿做功利化的教书“匠人”,而不愿承担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育人责任。只有当教师能够跳出课堂,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来重新审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才有可能谈及自身专业素养的再度提升。

四、改变传统的行走方式——教师专业成长的运行系统

学习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是缩小自己与别人差距的最快最好的办法,也是实现理想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不断学习,可以选择进入学校继续深造和提高,还可以参加一些学习班或者选修一些业余课程。然而对教师来说,最便捷、最经济、最高效的专业成长运行系统还是以下方面:

1.最是书香能致远。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更要通过不断的阅读来提升自己的学习力和求知力,在书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用文化的厚度拓宽生命的维度。

2.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面对一个问题,当你想用最高效、最快捷的方法解决它时,唯有思考能帮助你做到。只有努力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勤于思考,善于反思是一种敢于质疑工作,并努力改进工作的负责任的工作态度,更是一种反求诸己、追求完美的工作习惯。

3.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头活水,是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经路径。作为有专业追求的教师,一定要增强自己的研究意识,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秉持用科研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科研的思想来管理学生的科学精神,经常不停地追问思考,不停地寻求真相,坚持不懈地朝着教育的真相漫溯。

4.要收获学生,还要收获作品。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要有想法,还要有做法,更要有说法,即教师要学会表达自己。而写作是教师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

知识促进思考,思考成就写作,写作更需要阅读、思考和研究作支撑,这四大运行系统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教师只有让反思、读书、研究与写作成为自己新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与进步。

五、人生能够走多远,全看与谁同行——教师专业成长的环境系统

雄鹰在鸡窝里长大,就会失去飞翔的本领。在现实生活中,和谁在一起很重要。教师专业成长同样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即环境系统来支撑。

贝弗里奇说:“青年的敏感和独创精神,一经与成功人士丰富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就能相得益彰。”虚心向他人请教是一种勇气,是一种好学精神,还是一种高贵品格。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长处,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能够更好地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如果教师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就要时刻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与人交往。

同伴是教师专业成长中最基本的支持力量。在美国的好莱坞流行这样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这句话提示的是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人生能走多远,看与谁同行;有多大成就,看有谁指点。教师要想在自己的专业上有所发展,不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从身边选择一个或几个成功的前辈,然后虚心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思维、策略、信念,借以结伴同行并力求有所超越。

教师专业成长源自教师个人自主成长的积极愿望和有效行动,但有效的专业成长常常来自教师开放、博取、悦纳的宽广胸怀,更离不开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磁场。实践证明,多数教师的成长进步多是能够遇到自己生命成长的贵人。而这所谓的贵人,可能是一个人,一句话,一个事件,一本书,更多地则是一个优秀的团队。一个人加入了什么样的团体,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人生高度,甚至能改变人一生成长的轨迹,决定一生的成败。因此,每个人都要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的圈子里面,尽快找到属于自己的团队。当教师能够把自己融入到一个有共同理想追求的团队时,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自觉而主动地建设了一个支持自身专业发展的环境。在这样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大家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共同追寻教育的理想和真谛并在团队中获得情感的支持,才能成为自己专业成长的持久动力源。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阅读;中学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16-03

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有实践研究、教育反思、培训学习、名师指导、专业素养阅读等, 在众多的实现教师专业化的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是专业素养阅读即读书。专业素养阅读是指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围绕教师职业的需求,对相关教育理论、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人文常识等方面书籍的阅读,专业素养阅读决定教师专业成长的速度和质量。2011年12月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强调了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等要求。其中第三第四条强调了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议中就有一条:读书!读书!再读书!

教师本应是最爱读书或读书最多的一个群体,但种种迹象和调查表明,教师专业阅读现状不容乐观。有研究者就教师阅读现状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在“您喜欢读书吗?”这一调查中发现,坚持阅读的老师只占34%; 75%以上的教师自入职以来,几乎没有自掏腰包购买过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65%教师被动地按照学校的要求阅读名家名著;55%的教师不知道并且不能阐述教育名家的教育观点和教育主张。在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调查时中,“几乎没有什么读书活动”占43%;但在教师终身学习观念状况调查中,83%的教师认为读书对教育教学有启发、对专业有指导提升作用。由此可见,多数教师认识到了阅读有利于自身专业发展,是从事工作和职业所必不可少的课程。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无论是在意识和身体力行上都非常欠缺。如何推动教师阅读,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是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为什么要阅读

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根本要求,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方式和状态。苏霍姆林斯基说:“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他自己正是通过广泛地阅读拓宽了知识视野,增强了专业能力,充实了自己的教育思想,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事业。朱永新教授说: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李希贵校长在《追求自由呼吸的教育》中写到 “人的生命离不开呼吸,人的精神生命同样离不开呼吸。阅读就是人类精神生命的呼吸”。有人认为,理想的教师专业阅读应当成为一种新的专业生活,渗透于教师日常专业行为的方方面面,并伴随着教师的职业生涯不断走向丰富和深入。2012年最新课标已经出台,新课标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比原来有了重大的创新与突破,每一位教师不再是“课程实施者”,更是课程开发的研究者和参与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教师必然由“单功能”向“多功能”过渡,与新课程共同成长。当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虽有多方因素的制约,但最根本的问题还是源于内部,源于我们自身。如果不改变教师自身的认知视角和践行能力,最终造成职业倦怠。因此,要通过阅读逐步修正认知,完善教育观,体验一种有品质的教育生活。

二、教师以什么样的心态阅读

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和是否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取决于教师对自身知识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差距的清醒认识,取决于教师的学习、实践的主动性、持续性。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师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服务者,如果不想沦为简单的劳动力,不想成为被动者,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自觉读书,不断地反思,对新的事物保持敏锐,因为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活水”,而这桶活水光靠读教材、教参是换不来的,是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保住自己生存的资格。读书不应只是为了备明天的课,而更应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你所承载的责任。教师作为一个“生命体”需要让阅读来滋养心灵,实现生命价值的升华。以什么心态阅读,怎样读?重要的是教师自身认识要到位。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是,爱看书的人有爱心、有责任心,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得过且过,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为此,我们要做的是为读书找理由,而不是为不读书找借口。 “对一个教师而言,书籍就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只有坚持不懈地广泛阅读,我们方能从新手到熟手再到专家,我们的着眼点才会放在学生成长的大视角上,而不只是成绩和升学。

三、专业素养阅读的方法

1.领导规划阅读。学校领导要形成合力,全力推进阅读工程,把建构学习型学校列入学校管理工作中,不仅要舍得花时间、花财力、花人力让老师有好书读,有时间读,更要建立干预和激励机制,把教师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帮助教师实现从事务型到学习型的转变。老师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深入阅读,专业发展才有可能。特别是作为教师管理者的校长首先应该带头读书,以做一个学者型教师和校长的自身形象去影响带动大家。校长有责任帮助、鼓励教师阅读,与教师一起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信念,并且一贯到底把专业素养阅读纳入教师评价考核中,建立多元化、发展性专业评价体系。

2.专家指导阅读。教师一直被定位在传播者、推荐者、教育者的角度上,很少有针对提高教师阅读素养的培训,这是许多教师读书盲目、茫然的原因之一。教师是一个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有效、科学、精细的专业阅读指导却很少,甚至不如学生在这方面得到的关注和指导多。因此针对教师职业特点、成人学习特征,一方面引导教师读理论的书、读专家的书、读专业之外的书的阅读培训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令一方面请当代教育名师以身说法,阐述读书对专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树立教师终身学习的理念更是迫切所需。第三方面迫切需要教育专家从我国教育现状、教育本质以及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出发,搜集、整理出几套较系统完备的教师必读或推荐书目,使教师能够快速、有效、有计划地阅读,及早站在成功者的肩膀上。《中国教育报》这几年非常重视教师专业成长阅读,特别是2010年6月~8月《中国教育报》给教师连续推荐了5期暑假教师必读书目,为教师有目的地阅读提供了最大帮助。国内像肖川、朱永新、魏书生、陈桂生、张思明、寞桂梅等著名学者;国外教育大师像苏霍姆林斯基、蒙台梭利、杜威、内尔· 诺丁斯、帕尔默、雅斯贝尔思等以及《万千教育》系列丛书、《大夏书系》中经典之作比比皆是。

3.教师自主阅读。无论是名家讲座或指定阅读书目,仅仅是抛砖引玉,关键是真正静下来、沉下心来、专心读下去,掌握专家学者的教育教学思想,在实践中尝试应用,与日常工作形成良性互动,真正起到促进专业成长的作用。

(1)选择阅读书目。 教育教学的理论书籍很多,经典不少,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因此可以自读和共读结合进行。自读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角色、所任学科、兴趣爱好来确定阅读书目。共读是确定阅读主题,学校统一指定书目或划出阅读范围,一段时间只读一两本,精研专家著作精髓。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肖川的《教育的力量》等。

(2)交流探讨。每两周集中交流一次,以指定书目为交流话题,探讨该著作或该阅读篇章的主题,畅谈读书心得,分享学者生动、鲜活、充满个性的教育案例,这个过程既是启发过程也是教师成长过程。教师们也可将优秀的自读书目推荐给其他老师,为其他教师的阅读提供借鉴,从而提高读书质量。在这个空间资源共享、好书大家读。为了使老师们看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可将教师们的读书笔记结集成册,刊登在校刊、网站。

(3)延伸阅读。规划继续教育发展目标,制定1~3年专业素质阅读计划,探讨读书与教师职业的深层联系,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通过阅读名家著作深入探讨读书与职业、读书与专业发展、读书与学生成长的关系等命题,促使教师意识到教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成人的过程,也是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成就自我职业幸福的过程。

(4)研究成功阅读案例。树立专业成功案例,在借鉴他人经验中提高自身能力,从他人的视角思考,及时自省、矫正和完善,缩短成长的周期。可让教师尝试着在自己的身边或涉猎过的案例中还原名家著作中提及的核心观点以及自己在专业素养阅读过程中新的知识、信念、价值系统构建过程,启发带动其他老师共同成长。

4.营造书香校园。促进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学校必须为广大教师着意营造书香校园,营造良好阅读氛围,加大图书馆藏书建设,改变传统采访借阅流通理念,最大化发挥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图书馆要及时充实藏书,各处室教研组也要成立图书角、读书社,每位教师无论身处学校的哪个场所,书籍都触手可及,让阅读成为学校每位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图书馆要定期为教师推荐优秀的教育教学书籍,推荐好文章,撰写读书笔记、书评。为使教师看到最新最前沿图书,定期检索、定期书目,让教师们第一时间寻找看到自己喜爱的图书,对于特别优秀的教育类书籍,学校应购买并发给每位教师阅读。

“阅读改变观念,学习成就未来”。阅读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是不断修正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甚至价值观的过程,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人类始终在读书中思考,在读书中发现,在读书中成长。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阅读提升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更重要的是在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成就了自己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2]胡文利.读书是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J].北京教育,2009,(5).

[3]陈志利.高境界的深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

[4]汤飞平.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聚焦教师阅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2).

[5]朱永新.专业阅读: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J].教育科学研究,2009,(6).

教师专业成长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职前教育;在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1-0044-02

一、教师的职前教育

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指师范教育。师范教育也就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因此,这种教育一定要突出“教师教育”的特点。当前,高等师范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这一特点并不突出,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上。

某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表述如下:“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完善人格、创新意识、物理专业理论基础厚实、实践能力强的基础教育专业人才,以及物理教育科研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某普通大学《物理学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表述如下:“本专业培养掌握物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在物理学或相关科学技术领域中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和相关的管理工作,学科基础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有志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是两种定位差异很大的目标。前者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和教育科研人员,而后者主要是培养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员,前者的培养目标具有很强的“师范”性质。但是,注意一下前者相应的课程设置,就会发现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所师范大学物理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体现师范性质的课程即“教师教育课程”,学时数仅占总学时数的10.11%,学分数也仅占到总学分数的13.41%,尽管这种课程设置已符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但仍是学科学术本位取向的课程设置方式,与培养目标显然是不匹配的。

再谈一谈师范生的教育实践。作为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育实习是师范生经过三年多学科理论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后的应用、实践过程,这对于师范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习过程,可以检验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但是当前许多师范院校学生的这一环节被忽略掉了,即使有亦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缺少联系与沟通,一方(师范院校)只负责派出,另一方(中小学)只负责接收,这一工作至此为止,其实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真正重要的是实习期间对实习生的培养与指导,这项工作却并未真正去做,导致实践过程低效,应有的价值大打折扣。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源头上已经产生了很大的缺陷。笔者近期关注到陕西师范大学“4+2+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很受启发。其中“4”指本科4年的学科专业学习;“2”指硕士研究生阶段两年的教育理论与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以及教育研究与学位论文的撰写;“1”指硕士研究生阶段一年的基础教育实践。在实践期间,实施大学导师与中学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以大学导师指导为主,中学导师参与课程教学、教学实践与学位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对于中学学科指导教师的选聘、职责、考核及待遇,均出台了相应的方案。这种模式便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不仅使学生具有了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具备了迅速成长为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实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打好了基础,对于改进师范生的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二、教师的在职教育

在职教师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具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理论指导,仅仅靠经验的积累和自发的摸索,至多成为一名经验丰富、能熟练掌握各种教学技巧的经验型教师,却很难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在职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靠各种培训。长期以来,尽管教师的在职培训都被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所重视,但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一方面培训的方式单一、低效,要么是搞各种作秀式的公开课研讨,要么是上级会议精神的传达;另一方面,缺少具有很高理论素养的培训者。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培训很难满足教师个人的需要,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很艰难、很缓慢。近几年,国家教育部实施的“国培计划”项目很好地提升了教师在职培训的层次与水平,使广大教师开阔了视野。培训者既有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也有在一线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他们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他们的培训使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参训教师如沐春风,为培训者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优秀经验找到了理论依据,使受训者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得到了解答。这样的培训,使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加快、加大。

综合以上两方面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可以看出,职前教师缺少的是实践,并且需要得到优秀的一线教师的指导,才能很快驶入教师专业成长的轨道,承担培训任务的中小学校可以提供实践的环境;在职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由于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专业成长的步伐亦很慢、很艰难,而高校的教育教学理论专家则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可见,探索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模式,建立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机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也是必然趋势。只有这样,才能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才能真正地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改善我国教育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Z].2011-10-8.

[2]教育部.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2011-12-12.

上一篇:现代经济信息范文 下一篇:商品经济发展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