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编制范文

时间:2023-03-09 03:12:02

教师编制

教师编制范文第1篇

一、问题再现

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教师问题仍然十分严峻。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教师数量与需求差距太大,教师周课时太多,教师工资太低,代课教师不可或缺等几方面。

在距离北京不远的河北某县,全县现有在岗教师5 500多人。乡镇以下教师周课时达到20小时以上的现象比较普遍,最多的教师周课时高达30课时。而乡镇以下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2 500元左右。根据当地领导的估算,如果按照正常的教师工作量来计算,当地至少缺编800名教师。

在调研中发现两种现象:

一是农村村小教师整天在教室里给学生讲课,没有时间回到办公室备课和批改作业,也基本没有教师聚在一起的教研活动。这类学校一般学生数量较少,班额小,教师人数少,但是年级齐全。学校要开设的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为了应付上课,只好增加每位教师的授课门类、增加周课时,否则就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很多农村教师因为找不到人代课而只能放弃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机会,尤其是那些需要到省会城市参加的、时间周期较长的高层次培训机会。这也是因为教师的周课时较多,一旦停课外出学习,后期很难给学生补齐所耽误的课程,所以教师只能放弃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

以上两种现象都是教师数量不足引起的。这个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着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问题。为了扩大教师队伍规模,解决教师因工作量过大而造成的身体健康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该县各乡镇农村学校共聘用代课教师500多人。代课教师都是由各校自己聘用的,没有政府聘用的。

追根溯源,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原因与国家的教师编制制度密切相关。

二、追溯政策源头

我国现行的教师编制制度始于2001年。当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根据这个文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主要根据教职工与学生比例确定。城市、县镇和农村的学生与教职工比,初中阶段分别是13.5:1、16:1、18:1,小学阶段分别是19:1、21:1、23:1。这种差别化的比例,明显存在对农村学校的歧视。

2002年,教育部在颁发的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的实施意见中提出“班额”(即一个班的额定人数)的变量。城市、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在同等班额情况下,农村教师配置的数量少于城市和县镇。“班额”本是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中的重要内容。依据办学标准,政府的相关部门将会对不符合国家办学标准的现象予以问责并指导纠正。在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计算教师编制数量时,考虑“班额”这一变量毫无意义。在计算学校教师编制时,将“班额”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不仅袒护了大班额现象,为大班额的学校要求增加编制提供了借口,同时,也为小班额的农村学校减少编制找到了理由。

三、开始纠偏

对于这一有明显歧视性的编制政策,学术界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而且这样的编制政策与党和政府近年来的工作价值取向相违背。

2009年3月12日,中编办、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有关问题的通知,重申了2001编制管理的有关政策,同时强调逐步改进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工作,按照有增有减的原则,参照县镇标准核定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据此核定的编制必须用于农村中小学教职工。该通知还提出,从满足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的目的出发,按照从严从紧的原则,适当增加山区、湖区、海岛、牧区和其他教学点分布较多地区的中小学编制,切实保障编制紧张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职工的基本需求。

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师数量的关注,很多地方出台了一些新政策。例如,2011年,山东省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调整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提出实行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学生与教职工比分别为12.5:1,13.5:1,19:1,无城乡差异。贵州省则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县镇、农村统一标准,县镇和农村初中、小学学生与教职工比均为13:1~19:1、19:1~24:1。而城市初中、小学的学生与教职工比则分别为13:1~16:1、19:1~22:1。

2012年8月2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该文件是对山东、贵州等地实行的教师编制政策的肯定。尽管国务院提出的这一要求还没有被彻底落实,然而这种城乡统一的无歧视的教师编制政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阻挡。

四、科学的定编逻辑

教师编制本应由学校根据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上级主管部门依据一定原则审核并批准。教师编制的制定本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工作过程。可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一直稀缺,便从历史上遗留下来了不合理的按照“生师比”定编的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班级数、年级数与教师数量的关系,也忽视了对教师身体健康的保护,即没有把教师工作量(任课门类和周课时等)的限定列入思考的维度,因此这一定编模式是极不合理的。另外,这一模式在计算编制时不是以学校为单位,而是以县级政府为单位,这也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在党和国家鼓励对农村学校倾斜的背景下,在学校开设的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实行完全统一的规定下,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班额较小的情况下,如果按照“生师比”计算,农村教师的数量应该大于城市才正常。

另外,调研还发现,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老龄化问题。在学科结构方面,农村学校普遍缺少音、体、美、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教师。所以,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应该重实效,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化,要尊重各地学校对教师需求存在的差异。总而言之,定编不能简单按照“生师比”来计算。

五、善待代课教师

2006年3月27日下午,教育部宣布,预计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将把44.8万中小学代课人员全部清退。“清退”一词一出,立刻招致社会一片嘘声,代课教师更是感到心寒。

那么,为什么至今代课教师仍然存在,甚至在某些地区还有所增加呢?为什么代课教师难以退出历史舞台,仍然难以被“清退”呢?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厘清问题的标与本的关系。代课教师是标,不是本,标本兼治,治本为先,仅仅治标而不治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2010年2月21日,教育部宣布“不规定代课教师清退时限”,这也是无奈之举。

代课教师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教师编制不合理。为什么代课教师存在于农村学校,而城市学校没有呢?其实,代课教师的存在恰恰反映了农村学校教师的承受能力已经超过极限的事实!如果不聘用代课教师缓解一下繁重的课时负担,农村教师的身体就要累垮了。可以说,为了避免教师队伍出现更大的伤害,为了保障孩子们每天到学校都能有老师上课,农村学校才不得已聘用了代课教师。因此,我们不能不善待代课教师,不能不感谢他们对农村教育作出的贡献。有学者认为代课教师“缓解了农村贫困地区师资力量短缺的困难,支撑起了贫困、边远地区义务教育的半壁江山”[1]。这是对代课教师价值的肯定。

六、未来的出路

作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步,扩充教师数量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农村学校为单位核编

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出发,核定教师编制是基本的立场。某县教师编制数量符合国家规定的数量,但这并不能说明该县每所学校教师的实际需要数量得到了满足;某县教师队伍结构合理,也并不能说明县内每所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况且,有的县还挪用教师编制另作他用,有的县从学校“借调”教师到政府上班。这些现象都说明,核定教师编制要以学校需求为出发点,给校长提出编制需求的权利,而政府应给予支持和保障。

2.教师聘用身份多样化

教师聘用身份多样化是国际惯例,特别是在发达国家,聘用兼职教师非常普遍。这是一种节约成本,而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教育的好办法。我国台湾也有“支援教师”“讲座教师”等,学校专门聘请一些具有某项特长的社会人士到学校给学生讲课或者指导。

教师聘用身份多样化,解决了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政府对此应多给予激励而不是限制。同时,政府要在应聘教师的资历和水平方面设立标准进行监督,而不是简单禁止聘用。

3.教师聘用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教育部启动的“西部志愿者计划”“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学校服务一段时间。在他们服务期内,在他们被聘为公办教师之前,这些大学生也是代课教师群体的一部分。只不过他们是由国家财政专款拨付生活补助,而不是由农村学校支付工资。有的省也启动了“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实质上是由省政府聘用代课教师。

教师聘用主体多元化的举措应该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因为这将大大缓解农村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在河北某县,代课教师的月工资是600元至1000元左右。如此低的工资待遇根本聘不到高水平的代课教师。另外,由于“校财局管”,学校又没有创收渠道,代课教师的工资只能从学校公用经费标准中以劳务的方式支出,校长每年提前做出预算。而按照财务规定,将学校公用经费用于支付人头工资是违规的。

4.城乡置换

城乡置换就是在教师聘用主体多元化方面,将单一财政渠道保障的教师编制首先拨给农村学校,而将编制缺口的问题留在城市,由城市当局和学校商议解决。这样才能解决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早在20世纪60年代,河北省阳原县发展农村教育的经验就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当时的《人民日报》还发表社论宣传他们的经验。其中,他们把原来在比较富庶地区由国家举办的一部分学校转为由群众集体举办,或者转为由国家和群众集体合办,然后把节余下来的教育经费用于发展山区、穷队的教育事业。[2]这是我们国家宝贵的历史经验,今天仍然有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代课教师:现实状况及政策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7(02B).

[2]社论.阳原县普及小学教育是教育战线上的一面红旗[N].人民日报,1964-6-2.

教师编制范文第2篇

一、教职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职工队伍总体超编。按照2002年编制标准调研的42所学校,总体超编317名,其中区属初中超编69名,超编比例13.04%;区属小学超编75名,超编比例12.48%;镇中学超编122名,超编比例20.71%;镇小学超编27名,超编比例5.47%。区属中小学和乡镇中学超编严重,其中乡镇初中比区属初中超编严重,区属小学比乡镇小学超编严重,企业移交学校比我区原有学校超编严重。按照鲁政办发[2011]44号文件,中小学教职工实行城乡统一标准核定,42所学校总体超编123名,按照新标准,中小学教师编制数都有所提高,乡镇中小学均不存在超编现象,城区学校仍然存在少量超编,以区属小学为主。

(二)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一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调。男教师占比随着学龄段的提高呈现增长趋势,但初中、小学男教师所占比例均低于女教师所占比例:城区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19.53%、33.11%、52.63%;乡镇小学、初中男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是43.76%、40.37%。二是年龄结构初显“老龄化”。近年来,张店区每年都补充部分新教师,教育系统教职工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优化,总体上也更趋于合理。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仍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主要表现为:低教学段学校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偏大,如沣水三小在职教职工25人中,50岁以上的16人,占64%。此外企业移交学校教师出现断层。三是高学历教师分布不均衡,小学段教师学历偏低。总体上看,全区在岗中小学教职工本科以上学历占总数的80%以上,但是这些高学历层次的教师基本分布在初中以上教学段,小学阶段教师的本科学历也多数是后续学历,其中农村小学阶段的教师学历偏低,主要表现为“两少一多”:一是专业教师少。有的农村小学虽已开全规定课程,但任课教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二是正规师范类院校的毕业生少;三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多。如南定小学,在职民办教师转正的占现有教师的16%。

(三)专任教师紧缺情况不同程度存在。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教师的学科专业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要求,调整各学科专业师资配置,导致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不足,而部分学科的专业教师剩余的现象。例如马尚二中,音乐教师比较富余,其中有3名音乐教师已经转学科,改教别的学科。而数学、生物、思品等课程教师紧缺,甚至1人兼2个班的班主任。中埠中心校数学教师比较富余,历史、生物教师比较紧缺,其中2名数学教师转学科教历史、生物。铁山小学的小学科(音、体、美)则无专任教师授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专职教师每人一岗,无宽裕人员,如遇病假、外出培训等情况,学校很难进行调配,不能保证正常教学。

二、原因分析

(一)教师编制未得到合理优化配置,资源利用率不高。由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自2002年以来至2010年未再制定,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小学课程开设发生了较大变化,按照省教育厅课程开设要求,各校必须要开全开齐课程,增开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音乐、体育、美术、思品、科学等增加了课时,但未研究提出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师编制标准,2011年出台的新标准也未能完全满足课程需要。就目前教师资源利用程度来看,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有些教师因为年龄和身体原因已不能适应一线教学的工作,部分教师千方百计努力争取评上高级职称后,对继续承担一线教学工作失去了动力,这些老师却仍占用正式编制。另外,在职教职工还有借调在外的现象,造成了教师编制的缺失。

(二)企业学校移交地方是造成超编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厂矿学校一个级部的平行班比较少,学生数量少,而学科相对较多,又需要配备专职学科教师,导致教师数量相对较多。近年来张店区共接受企业学校15所,教师1460人,加之学校划转时又划转了部分校级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导致学校人员超编严重。而现有教职工中,年老体弱比较多,工作上还须给予相应的照顾,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是工人身份,无法进行教学工作,只能担任传达、文印和花草管理等后勤服务工作,导致教师资源的紧缺。

(三)教师任务重,工作压力大。一是教师工作时间无限延长。除规定课程外,学校的早读、午写、选修课、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等还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小学教师,为看护低年级学生付出了更多的时间。二是学校行政事务繁多。除去正常的教学工作外,学校还要承担很多行政事务和社会责任,如迎接上级各部门的督导检查,法律进校园、卫生城市验收、反等。三是新学校年轻女教师多,都面临结婚生子,每学期都有休产假的教师,致使教学安排紧张。

三、几点建议

(一)合理配置教师编制,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控制总超编人数逐年递减的前提下,按照“凡进必考”的原则,坚持每年适量招聘一些高学历的急需专业教师,逐渐实现全区教职工队伍总量控制在编制内,专业结构、年龄结构配置合理的目标;新招聘的毕业生重点用于充实农村中小学,从制度和待遇等方面引导保障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的稳定性;积极引导教职工从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合理流动;继续完善城镇中小学骨干教师送教下乡制度,加大城区教师支教力度。

(二)合理使用富余人员,妥善处理特殊人员。对中小学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岗位严格按规定比例限额设置,按照职位分类和因事设岗、专兼结合、一人多岗的原则合理确定,学校后勤服务工作逐步实行社会化,学校工勤人员编制继续实行冻结管理。对连续病休一年以上又不符合退职、退休条件的人员和离职进修一年以上的人员,经严格审查批准,按照合理的比例列入编外管理,切实减轻总体超编压力。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实施竞争上岗和绩效工资,将职称评聘、工资待遇向一线倾斜,破除终身制,激发教师教学动力和活力。

教师编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 教师 幸福感 信度 效度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对教师的生命质量有所忽视。本研究综合幸福感的两种研究取向,采用质性访谈法探讨了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式,并编制出适用于初中教师幸福感的量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共9所初中的教师300名,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1.2 研究步骤

(1)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选取了郑州某中学60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编制预访谈提纲,进行2~3例预访谈后,修订预访谈提纲,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2)资料的分析与编码。本研究转录文字近12万字,访谈时间最短为25分钟,最长为90分钟,对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归纳,最后确定核心类别为教学成就感、教学本身、学生管理、社会支持、教学改革、自我提升六大类。(3)项目的归类与汇总。根据访谈结果确定的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维度,编制成43道题的问卷,采用四点等级量表。(4)预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两所初中的教师106名,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现场收回问卷,有效问卷97份。依据总分高低排序,以高低分数的27%作为高低分组的标准,删除在高低分组上差异不显示的题目2项,保留项目的鉴别度良好的题项。(5)验证性因素分析。采取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做进一步的分析,删除11个项目,最终形成包括32个项目的问卷。正式施测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6)统计分析工具。使用spss 13.0和amos 4.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处理方法。

2 结果

(1)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658~0.87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2)效度检验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中教师幸福感问卷进行了构想效度的分析,gfi在0.85以上,rmsea等于0.05, 2/df的比值小于5,各拟和指标均达到了较优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 讨论

3.1 教师幸福感结构的讨论

本研究打破以往研究的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及质性资料分析等步骤之后,确定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型为六个维度。

(1)教学成就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工作。很多教师感到幸福的事情主要是来自教学方面,如学生学习进步,或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某个学生发生重大的改变等。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教学成就感。

(2)教学本身。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事业。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对工作是热情的,对学生是负责的,对教学本身是喜爱的,在工作时更多的体验是幸福的。

(3)学生管理。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管理难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家长将教育学生推向学校,一个教师管理多个学生精力有限,而且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对学生的管理都有影响。无论你知识有多深奥,管理不好学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社会支持。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是相关的。教师的社会支持度高,家庭各睦、同事关系融洽、朋友关系良好,幸福感就高。反之,社会支持度低,人际关系差,不仅影响教学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5)教学改革 长期单调重复的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刺激教师的“麻木和倦怠”,还可以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6)自我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而水源则是来源于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最新动态,更新知识,学生才乐意听教师讲课,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初中教师幸福感量表是通过借鉴相关量表项目、开放式问卷调查、质性访谈、专家审核等整理分析而成,能够较好地反映初中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维度,能有效地对初中教师的幸福感进行测定。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缺少其它外部效标,无法计算本量表的效标效度;其次是取样单一,适用于河南省,量表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2):43-49.

[2]王洪明.市郊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教师编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考命题;编题能力

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大量的教学网站提供很多现成的教案、教学课件、单元试卷、课后练习,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研究教学,这是有利的一面。但过度的依赖现成资料,教师就不会主动进行“编题”研究,造成“编题”能力的缺失,仅存的只是“拼凑”、“剪辑”能力。

“编题”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这是每个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教师亲自“编题”能确保题目的典型性、启发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怎样提高教师的编题能力?

一、认真研究高考命题的思路

恢复高考三十多年来,各地高考物理题已超过二千多题,各地编写的优质模拟题更多。但高考不会照搬原题,历年高考中的许多考题都是新编或改编而成。笔者仔细研究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和命题思路,主要从下列几个角度“编题”。

1.改编题目

改编题目的来源主要是教材中的例题、习题,或是竞赛试题,或是历年的高考试题。改编题目的方法有很多,如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已知条件、改变考查目标、转换题型、题目重组等。

(1)根据教材例题、习题改编。例1、(2011北京卷、22)如图所示,长度为l的轻绳上端固定在O点,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小球的大小可以忽略)。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α,小球保持静止,画出此时小球的受力图,并求力F的大小。由图示位置无初速度释放小球,求当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大小及轻绳对小球的拉力。不计空气阻力。

此题是由必修2第7章第71页例题改变而来。原题是求小球运动到最低点时的速度。而高考题作了拓展和延伸,增加了难度。

根据教材例题、习题的例子很多,我们只要认真地研究,多体会命题专家的命题思想和方法,编制题目的能力一定能得到很快的提高。

(2)根据高考、模考经典题改编。源于经典考题的改编题材更丰富。近几年高考中,就有许

此题问题情景与2004年天津高考理综卷25题、2006年北京高考理综卷24相似,是在这两题的基础上改编而成。

2.新编题目

新编题目,通常取材于教材,或科普杂志,或结合国内外热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编制试题。

(1)挖掘素材,依据教材内容编题。

高考命题的依据就是教材和课程标准。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围绕重点知识,用足教材,编制题目,但不能人为增加难度,把学生引入偏题、怪题和难题的误区。

例3、(2010浙江、15)请用学过的电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工穿绝缘衣比穿金属衣安全B.制作汽油桶的材料用金属比用塑料好

C.小鸟停在单根高压输电线上会被电死D.打雷时,呆在汽车里比呆在木屋里要危险

本题选自选修3-1第26-28页教学内容“电力工人高压带电作业,全身穿戴金属丝网制成的衣、帽、手套、鞋,可以对人体起到静电屏蔽作业,使人安全作业。因为塑料和油摩擦容易起电,产生的静电荷不易泄漏,形成静电积累,造成爆炸和火灾事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汽车被雷击中,它的金属构架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在新课程教材中,用了较大篇幅介绍了物理学发展史,给出了大量的科学史料,介绍了物理知识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介绍了科学发现过程中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物理学史上重大事件和著名科学家的重大成就都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对这些问题的考查有利于加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高考试题很注重根据这些素材命题。

二、熟练掌握编制习题的方法

从高考命题的思路中可以看出,物理题目的编制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

1.立足教材,依据规律,重视推理

编题最基本的方法是结合所学的规律和公式,利用公式和规律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推理进行编题。特别在新课教学中“编题”一般采用这种方法。如在学生学习运动学公式后,笔者编制了如下习题:

例4、一个做匀加速运动的物体,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s=6t-2t2。求:(1)物体的初速度;(2)物体在任一时刻的速度;(3)物体停止的时间及位移;(4)物体在1s内的位移;(5)物体在2s内的位移;(6)作出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

通过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

再如,在库仑定律的教学中,很多参考资料上的题目,都是比较零散的。笔者编制题目时,结合库仑定律中各物理量的关系,抓住物理量之间相关因素有机的整合在一起。通过练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库仑定律的应用,见下例。

例5、在真空中有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A、B、C,其中A球的带电量是7Q,B球的带电量为-Q。相距为L时,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为F。

①将两球相接触后,然后放回原处,则A、B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

②将两球相接触后,然后放在距离为L/2的地方,则A、B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为 ;

③将两球相接触后,要使A、B两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仍为F,则此时两球之间距离为 ;

④将两球位置固定在距离为L处,用一与A、B相同大小、但不带电的小球C球先后与A、B球接触,最后将C球移走,则此时A、B两球之间的作用力为 或 ;

⑤将两球位置固定在距离为L处,用一与A、B相同大小、但不带电的小球C球反复与A、B球接触,最后将C球移走,则此时A、B两球之间的作用力为 。

2.转化题型,推陈出新,强化拓展

改编三、如图所示,从倾角为θ的足够长斜面上的A点,先后以不同的初速度将同一小球水平向右抛出。每次抛出的小球都落在斜面上,试球证明小球落到斜面上瞬时速度方向与斜面夹角与初速度无关。

3.关注实际,整合材料,合理创新

创新性主要体现在题目取材的新颖性、情境创设的新颖性、设问的创新性以及考查角度的独到性等方面。要编制创新题目,关键在于选取材料,整合资料,把材料与物理知识和规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的问题。

编题方法很多,我们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克服“依赖”思想,认真研究,不断探索、总结编题的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必修1》、《必修2》、《选修3-1》、《选修3-2》等

[2]《2009~2013年全国高考理棕试卷(各省)》

[3]《2011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杭州地区七校联考 高一年级物理学科试卷》

教师编制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科学、合理的原则,全面核实教育系统教师编制,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努力实现教师核编工作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核实全县中小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摸清全县中小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科学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数,实现教师编制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核实内容

一是在校学生人数;二是在编在岗教职工人数(含离退休);三是代课教师情况;四是遗属补助情况;五是有无吃财政空额情况;六是长期患病人员情况及其他。

四、核实方法

(一)成立机构

为确保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县政府决定成立教师编制核实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

成员:由县编委成员单位及县纪检监察、教育等部门抽调若干人员组成(具体人员另行通知)。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编办),具体负责核实和协调相关工作,由赖协灵兼任办公室主任,叶小波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分组核实

将抽调人员分成四个工作组,于*年10月上旬开始分赴全县各中小学校进行核实。第一组负责*;第二组负责*;第三组负责*;第四组负责*

各工作组组长和组成人员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另行通知。

(三)核实方式

采取详查的方式,对全县所有中小学校(含面上小学)一一进行核实。

五、工作要求

(一)要高度重视。各镇、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主动配合支持核查核实工作;各中学、中心小学要严肃认真做好迎接检查的相关工作,做到严密组织,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切实把核实教职工编制工作做好。

(二)要做好自查。各学校应按核实内容认真做好自查工作,特别是对在编不在岗人员要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如实反映学校真实情况,并于10月10日前将自查结果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设立举报电话。实行举报制度,举报查实有奖。举报电话为:*,奖金1000元。

(四)实行承诺制度。届时各中学、中心小学要分别与核查核实工作组签订承诺书,保证本校教职工全部在编在岗,无变相吃空额的现象。

教师编制范文第6篇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湖南省长沙市日前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拟进一步改革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的配备方式。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人员的编制单独核算并适当增加。保证每所完小以上规模学校有1名以上音、体、美和计算机教师。这一改革思路和做法,对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水平,特别是对于提升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因而值得期待。

一直以来,在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上的“城乡倒挂”。严重制约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2001年,中央编办、教育部、财政部制订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主要按照高中、初中、小学等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按照学生数的一定比例核定。这一编制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精简多余编制的需要,但存在明显的“城乡倒挂”问题。在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量总体回落。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虽然农村教师总量可能富余,但结构性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按照原来的教师编制标准,小规模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近年来,各地一批村小学和教学点得以恢复和重建,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仅仅满足于数量的增加还远远不够,原来那种低水平运行状态也必须加以改变。也就是说,新形势下恢复和重建村小学和教学点,需要在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上有新的突破。要实现新突破,必须加强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从现实看,目前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备上既存在总量不足问题,同时也存在结构性短缺问题,因而相对于其他农村中小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在师资配置上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针对农村义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势在必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虽然教师编制“城乡统一”政策已经明确,但各地执行情况并不平衡,落实进度相对缓慢,对此要引起重视。

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思路需进一步明确。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教师编制标准的“城乡倒挂”转变为“城乡统一”,并向农村倾斜。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的调整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三是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教师编制标准的核算方法需更加科学。在进行教师编制标准核算时,要统筹考虑总量需求、结构性需求(不同学科课程需求)、差异性需求(走读学校与寄宿制学校的不同需求,一般学校与小规模学校的不同需求)。在核算教师编制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和班级数量等因素,切实保障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此外,以单一的“生师比”作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问题。从今后的改革趋向看,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村小学和教学点等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的不足问题,因而值得探索。

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动态管理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已经引起各地的重视。在一些地方,通过设立附加编制,对解决学校在教师配置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具有积极意义。但在当前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附加编制还只是完善教师配置的一种补充手段。从长远看,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既要解决好“入口”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又要解决好“出口”问题,逐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作者单位: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

教师编制范文第7篇

主城区:大量学生入城教师缺编严重

“我头发都愁白了。”在怀化市鹤城区太平桥小学,校长姚飞拍了拍头发说。她告诉记者,该校2012年9月开学,当时核编16个,后来一直没有增加,现在学校有临聘教师23人,由于临聘教师流动性大,素质又不能够保证,家长非常不满意。这几年,每年新增8个班,需要20名教师,“每到开学前都非常着急”。

像太平桥小学这样的学校并不少,记者从鹤城区教育局拿到的一份2016年秋季该区新起始年级及刚性扩班各学科教师需求调研表看到:钟秀学校,新增一年级8个班,刚需20人;华都小学,新增一年级8个班,刚需20人;河西学校小学部需扩班4个,刚需10人……9所学校今年总计共刚性需求教师90人。

而据统计,怀化市城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49 641人(含市直学校),非鹤城区户口学生31 263人,占62.98%。一年级新生中,中方县有802人,麻阳县86人,芷江县116人,辰溪县360人,溆浦县548人,通道县17人,靖州县22人,会同县61人,新晃县34人,沅陵县97人,洪江市322人,市外1 451人。

“外来学生的逐年增加,加大了城区学校的编制需求,编制若不能实现跨区域调剂,怀化城区义务教育办学将难以为继。”怀化市教育局副局长曾庆明说,近5年城区新生每年以2 500名的人数增长,5年至少增加了1万个学位,去年调剂305名教师编制到主城区之后,目前仍然缺编,其中鹤城区仍有代课教师280余人,市直学校有180余人。

怀化市编办分管事业单位编制纪检员周良武告诉记者,这几年,编制部门已经通过最大努力支持教育编制,前几年通过“挖潜”从其他部门调整了450个左右编制到教育系统,对教育系统内部也进行清理整顿“挖潜”,共督促返岗661人,辞退113人,同时缩短教师编制调整时间,由过去三年一调整到现在“一年一调整,半年一微调”,尽量盘活教育编制资源。

“但是到2015年,编制资源已无潜力可挖,但是编制总量不能增长的红线又不能碰。”周良武说,主城区每年都会遇到这个难题,而一些县(市)农村学校余编相对较多,因此,我们请示了省编办,又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以市为单位进行编制统筹,市本级和鹤城区教育编制不够用,在全市范围内调剂解决。

调出县:维持正常教学仍需等量教师

那么,编制调出的县(市、区)又怎么看待呢?

芷江侗族自治县和溆浦县去年分别被调整出27个和47个教师编制,记者来到两县教育局,听到的几乎是一片反对声,一位县教育局干部甚至直言这是“拆东墙补西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我们是反对的,编制调整不能忽视下面的困难。”芷江县教育局局长唐非坦言,芷江县有4万多个学生,只有1 280个编制。在城区这块,这几年,芷江县城同样有大量学生涌入,2016年秋季入学,城区5所小学估算,在不择校的情况下班额就达到65人,师资需求同样紧张,仅城区学校就差教师100余人。

“农村学校这块,一些学校流出了几个或者十几个学生,但是班级并没有减少,这就要保证基本的师资配备。”唐非说,“如果编随人走,那就意味着农村学校没有人来上课。”

“不科学不合理。”溆浦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唐春景同样持反对意见。他说,溆浦县是将近100万人口的大县,2003年核编6 545个,10多年来没有变过,“但是我们班级数在增加,去年全县净增学生3 000人,按50个人一个班算,净增60个班,师资十分紧张。去年秋季,双井中学因为缺教师几乎开不了学,校长急得汪汪大哭。”

记者从怀化市教育局了解到,随着城镇化推进加快,农村人口流动性加大,农村学生正呈逐年减少趋势。目前,按师生比算,多数乡镇学校编制有富余,但教学班级并未减少,维持正常教学仍需等量教师。而按湘政办发〔2002〕44号文件规定,村小23人以下只核定1个编制,多数村小不能开齐开足课时课程,更谈不上专任教师教学。

据统计,怀化全市1 092所村小中,23人以下的有694所,聘请代课教师416人。全市485所乡镇中小学、1 092所村小原核编制25 387个,实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3 647人,余编1 740个,但同时又临聘1 788人。

教师编制为何呈现两难

一方面城区编制不足,一方面农村余编缺员,已越来越成为城镇化背景下教育的两难问题。

为何会造成这样的两难问题?

曾庆明向记者表示,根本原因在于,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城区学校需要大量新教师,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教师又不能减少,造成教师总量需求在上升,但是由于编制总量控制,造成目前两难境地。

他表示,特别是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大量女教师婚育,学生人数增加,教师编制将更加紧张。目前,因各地编制部门严格控制增编,少数学校还处于无编运行状态,如鹤城区公园路小学、象形学校、湖天桥小学等5所学校没有核定编制。中方县编办2008年6月核定中兴学校编制50名,实际该校235名教师全部占用其他学校编制。

除了教师需求增加外,现有编制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也影响了教师编制资源的盘活。

怀化市教育局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编制总量控制过死,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前教育编制政策难以落实,挤占了普通中小学教师编制,又让教师编制更加紧张。目前,怀化市职业学校应该核定编制1 568个,尚需补充编制238个。全市已建乡镇中心幼儿园231所,均未核定编制,幼师主要靠小学教师转岗或者临聘。全市城区公办幼儿园应核定编制1 242个,目前缺口683个。全市应核定特殊教育编制247个,目前缺70个。

同时,核编间隔时间偏长,不能适应生源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流动性加大,中小学每年都有较大的生源结构变化。按湘政办发〔2002〕44号文件规定,每3年核定一次中小学编制,由于编制不能及时调整,缺人的学校没有编,有编的学校调不动编,导致相当部分学校教师人、岗、编脱离。沅陵县鹤鸣山学校有小学生4 011人,原核编159人,按标准应该核编211人,为尽量满足教学需要,该县不得不从乡镇学校调整部分教师到该校,目前在岗186人,看似超编27人,实际缺编52人。

调研还发现,附加编制作用受限,一些地方没有按比例核定3%的附加编制,有些地方核定了但没有“以县(市、区)为单位调剂使用”,而是按学校核定附加编1至2个,极少的附加编制很难应对伤病、婚育、丧亡等突况。

此外,单纯按师生比配备教师编制不切合乡村学校实际;机关事业单位长期借用教师,教师因病因残等原因离岗;编制分类管理存在弊端,县际、城乡、学段和不同教育类别间调剂编制困难重重等问题,也加剧了师资紧缺,影响了编制资源的盘活。

在不损农村教育基础上盘活编制资源

“编制总量不能增加,如何最大限度盘活现有编制资源,在区域内能够动态地调节,统筹使用便成为教师编制改革的方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刘丽群说,在城市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学生大量向城市流入,怀化市进行教师编制随生源流动机制改革应该说是一种新的探索。

“但是,目前用编主体还是在农村。”刘丽群说,教师用编问题必须考虑城乡两个实际,要在保证农村学校师资的基础上随生源流动,这样才能既不损害农村教育,又最大程度盘活教师编制资源,“教师编制随生源流动绝不能搞成拆东墙补西墙,而是一种资源优化。”

刘丽群认为,目前,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体制明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管理过死,城乡倒挂,按师生比核编不切合农村实际等,是导致中小学专任教师紧张的重要原因,“教师编制起码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

刘丽群建议,首先要建立健全补充更新机制,以县或者地级市为单位,负责好教师编制的总量核定和宏观管理,给足教师编制,及时补充教师。同时,加快完善区域统筹机制,真正建立起“县管校聘”体制,打通教师动态调配通道,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实现教师资源重组优化。

“目前,最可行的,还是要把目前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曾庆明也认为,要推行教育编制管理新模式,对教育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教育使用、编办监控,跨区调剂、合理配置”的管理模式,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现有教师资源。

“打个比方,有两所学校离得比较近,这两所学校的体育、音乐老师便可互相兼任,如此一来,就充分利用了教师资源。”曾庆明说,“而不是过去这个老师定岗定编,就只属于这所学校,另外学校无法调配这所学校的老师。”

据了解,湖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已提出,县级教育部门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

不过,真正落实“县管校聘”还有政策障碍。“我们没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周良武告诉记者,作为编制部门来讲,实行的是精细化管理,必须到人到单位,而这个单位是以学校为单位的,“目前编制部门只能通过缩短编制周期,比如半学期一调整,以尽量盘活资源。”

周良武说,要实现教师编制“县管校聘”,目前缺少顶层设计,下级编制部门又不能违背编制管理规定,“如果顶层设计上有联动机制,那是可以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 阳锡叶/文)

【链接】

“编随人走” 并非治本之策

――兼议科学解决城区学校 缺编难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镇学生的密度在不断加大,给义务教育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承载压力,引发了教育经费、教育用地和师资紧张等,出现了城镇地区“入学难”“大班大校”和“上学远”等问题。由于受“财政供养人口只减不增”的政策制约,师资紧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湖南省怀化市实施的“编随人走”编制改革措施对于完善当前的编制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实践探索意义。这项改革措施在控制区域编制总量的条件下有效缓解了编制紧张的压力,给城区学校带来了“很大实惠”。

但是,实施“编随人走”改革措施需要一个不可忽略的前提:随着生源的减少,学龄人口的流出端编制确有富余。如果农村地区的编制有富余,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改革措施;但如果农村地区编制没有富余而采用该做法显然是“拆东墙补西墙”,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显然,学龄人口流出端编制是否有富余取决于现有编制数和编制测算标准。从目前来看,怀化主城区和周边县(市)有不同的“编制账”:怀化城区认为既然学生总量增加了,编制理应增加,周边县(市)学生数量减少了,编制当然可以减少,其认可的标准是“生师比”;而周边县(市)认为虽然学生减少了,但班级数并没有大量减少,其认可的标准是“班师比”。双方认可的标准显然不同,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生师比”“班师比”,还是“科师比”,编制测算标准均存在严重的缺陷。生师比是义务教育学校配置教师的主要参考标准,这种配置方式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为了避免生师比标准带来的相关问题,许多地方采用班师比的配置标准。但是,班师比的标准对城镇大规模班级是不利的,并且班级规模越大越不利。科师比标准由于忽略了班级人数、平行班教学等因素,缺陷更加明显。

总之,原有编制标准的不合理导致了一个非常严重的普遍问题:总量超编但村屯小规模学校与城镇大规模学校同时“缺人”。

那么,教师编制科学化的测算标准应是什么?

编制核定应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而非“自上而下”的过程,某一区域所需编制应是所有学校所需编制加总生成,因此,编制标准是否合理的基本度量单位是学校,而非某一区域,即使能够把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学校依然是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单位。确定学校的编制测算标准首先应明确其基本的价值取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从教育接受者的角度提出的,而非仅从投入者的角度提出的。因此,教师测算标准的价值取向应是每个学生个体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了使不同学校获得的教育服务均等化,那么不同规模学校教师的总工作量应该一致化。以教师的总工作量作为平衡标准,可以构建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与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编制测算模型。

因此,某个学校的编制数并不是简单由“生师比”“班师比”或两者的简单结合能够决定的量,而是取决于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与班级分布。某个各区域所需的编制是所有学校所需编制的加总,由学校的总数、学生在各个学校的分布和当地的课程设置决定,而不是简单由学生总数决定的。按照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模型,相信无论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均能够认可。

需要指出的是,“编随人走”改革措施存在编制调配的潜能限度,能部分解决但不能完全解决城区教师紧缺的问题。按照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方法可以分析出,编制不仅由学生总量决定,还受学生的年级和班级分布等变量影响,而农村学校规模小、分布广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就意味着随着农村学生的减少,农村学校能够释放出来的编制将不能满足城区学校的要求(除非农村地区大量小规模学校和大量小规模班级消失)。另外一方面,“编随人走”只能应对区域内生源流动导致的编制紧缺,难以解决由跨区生源流动造成的编制紧缺。跨区流入的生源来源于许多分散的地方,某一具体地区随生源流动的编制数难以确定,并且与这些流入地进行编制对接需要突破许多制度障碍。而未来生源跨区流动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鹤城区的生源数据显示,有17.2%的生源来自其他地区。对于许多发达地区而言,这一比例更高。我们对广东省的调查发现,珠三角9市中有5市非广东户籍学生比例超过50%。

那么,究竟应如何破解城区学校的缺编难题?

首先,预测流入生源的总量、分布并分析原因,通过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来引导生源有序流动。教育部门应统筹规划,以综合改革的思维从经费、硬件设施和师资等多个方面发展薄弱地区的教育,保证学生在“家门口”也能接受高质量的义务教育才是根本之道,减少无序流动生源的比例。

其次,基于生源变化趋势和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模型对当前及未来的编制需求进行测算,完善“编随人走”的改革措施。以学校为单位,利用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模型对生源流入端和生源流出端所有学校的编制需求进行测算。如果测算结果显示学龄人口流出端编制确有富余,可以按照“编随人走”的方式调配编制。同时,对学龄人口的流动趋势进行预测,提前规划,避免出现由于缺教师学校无法正常开学的状况。此外,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行教师“县管校聘”制度,为编制流动扫清障碍。

教师编制范文第8篇

一、提出原始问题――从读者角度“悦”读文本

哲学家萨特说:“阅读时你在预测,也在等待。你预测句子的末尾,预测下一个句子,预测下一页书。你等待它们来证明你的预测是否正确。”从萨特的话中可看出,一个纯粹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经历了丰富的思想活动,享受着愉悦的心理游戏。但语文教师常被“教师”这个身份所“绑架”,接触到课文时,本能地聚焦于“教什么?怎么教?”,而忘记了“读者”的身份,导致“只见局部不见整体”“不识文章真面目”。编制课文阅读试题的第一步“提出原始问题”,就是教师以一个纯粹读者的身份“悦”读文本,体验预测、选择、检验、证实的心理游戏,再将这个游戏的思维过程外显成一个个问题。

如,“悦”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第一段时,就会边读边提出这样的问题:夜空是怎样的?两个亮点是什么?怎么会越来越近?飞机的两盏灯是一红一绿的吗?飞机为什么能在夜里安全飞行呢?再如,“悦”读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7课《触摸春天》时,产生这样的疑问:“文章多处描写花,但都侧重写花香,为什么?”细思量后才发现,这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安静是个盲童,花再妖娆再鲜艳也无法吸引她,只有花香能指引她流连于花丛中。可见,教师在没有“教师”角色束缚的状态下阅读课文,更能享受“猜测游戏”的乐趣,更能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更能关注到文章的细节,更能有所发现。

提出原始问题的环节,让教师还原到纯粹的读者身份,敞开胸怀悦纳文本,真切地与作者交流,获得阅读最初的体验、最真的感动。当教师有了这样的触动,对文本的解读才会贴近生命,贴近生活,教学时才能以情感打动情感,用生命打动生命。

二、补充整合问题――从“教”者角度“深”读文本

以读者身份提出的问题会比较随性,比较琐碎。编制课文阅读测试题的第二步――补充整合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拾教师身份,用专业的眼光深读文本。

1. 从教师角度解读。教师凭借教学经验,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以及预设的教学目标来筛选、整合、补充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让问题更能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首先,教师浏览原始问题就可以进行初步筛选:需要课后查找资料的,删去;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删去;独立阅读时难度太大的,删去;题意相同的,只留一个;有从属关系的,只留一个。然后,教师再从“教”者的角度解读文本,对原始问题进行整合。如《蝙蝠和雷达》一课“悦”读时,如果对每段都提出“这段讲什么”的问题,就会很琐碎,不利于学生整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再次回顾课文,厘清文章各部分的关系,提出问题:“文章3~8段写了哪些内容?”促使学生去归纳整合几个段落的内容。最后,教师根据教学预设,补充有利于推进课堂教学进程的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了促使学生区分科学家研究的两个方面(“靠什么探路”和“怎样探路”),教师再次解读文本,补充问题:“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

2. 从编者角度解读。教师阅读《教学参考》领会编者的意图,确定“悦读”时所提问题中的重要问题,补充原先未想到的重要问题。

如《蝙蝠和雷达》教参中,编者意图为:“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对照这个意图,笔者重新审视“悦”读时提出的问题,确定了一些重要问题;笔者也意识到“悦”读时没有关注科普短文的特点,于是再次解读文本,补充问题:“作者举什么例子来说明蝙蝠夜里飞行技术高超?还能举什么例子?”“作者在写第一次试验时详细写了试验的准备,而第二次第三次都没写,为什么?”

教师从“教”者的角度出发,对题目进行筛选、整合、补充,促使教师再次解读文本,这样对文本内容、结构和表达的把握也就逐步加深了。

三、编制阅读试题――从学生角度“细”读文本

编制课文阅读试题,要求教师聚焦学生,从学生角度出发,使试题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考核出学生真正的阅读水平和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去读课文、去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怎样问?我能读懂什么?我会怎样理解文本?我会怎样表述所理解的知识?我会怎样评价内容与形式?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所提的问题,再编制试题,便会站在学生的立场再次细读文本,整合文本,贯通文本。

以《蝙蝠和雷达》一课为例,针对“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教师编制时,可站在学生角度思考。

首先思考:如何提问才能了解学生情况。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想了解学生对4~6自然段内容的理解情r。如果就按上面那样提问,大部分的学生会受到第7自然段的强烈干扰,选取第7自然段的文本信息来解读(因为第7自然段也是在讲科学家研究蝙蝠),这样就无法达到测试目的。于是,在提示语中增加检索范围:“根据4~6自然段的内容,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

接着思考:学生会怎样答?如果设计成简答题,一些学生可能会直接从第6自然段中提取信息回答“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或从第3自然段中提取信息回答“蝙蝠的眼睛是不是特别敏锐”,这些回答似乎沾边但又有点答非所问;还有一部分学生会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但可能因表达能力不足而说不清楚。如果这样的话,也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理解情况。所以设计成选择题让学生去辨识,应该会比较高效。

最后思考:学生会受到哪些文本信息的干扰。为了让选择题的每个选项都具有干扰性,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再次细读文本,从学生的角度去猜想答案,把可能对学生造成干扰的信息编制成三个干扰项:学生可能会受到第3自然段“蝙蝠飞行技术高超”的干扰,编制干扰项――蝙蝠飞行灵敏度;学生可能会受到第7自然段“蝙蝠怎样探路”的干扰,编制干扰项――蝙蝠怎样探路;学生会受到“科学家研究目标”的干扰,编制干扰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最终按文本内容顺序,编制成这样的试题:

根据4~6自然段的内容,你了解到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是想弄清什么问题?( )

A. 蝙蝠飞行灵敏度 B. 蝙蝠靠什么探路

C. 蝙蝠的探路方法 D. 蝙蝠和雷达的关系

如上所述,教师编制每个题目都要再次细读文本,找到学生可能写出的答案,确定最佳设计方案。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就会越来越高。

教师编制范文第9篇

《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意见的通知》规定,农村学校的学生与教职工之比是23∶1,各地以此为参照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师编制标准。这种基于学生数量的核算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年级跨度和班级跨度,导致农村教师编制“标准上超编”,但“现实中不足”,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能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学校规模越小教师工作量越大。数据显示,人数少于240人的学校几乎全部严重超编配置教师,但农村学校周课时超过20节的教师比例超过14.31%,农村教师特别是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作量过大。因此,农村教师编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变教师的配置方式,以使农村地区教师数量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及相关工作的需要。

为了保证农村地区有足够的教师,要推行农村教师数量保障的综合改革,采用“基本编+机动编”的方式来进行农村教师编制配置。

1.构建科学的农村教师基本编制测算模型。兼顾教育公平及教师资源利用效率,建立以课程设置、学生数量的年级和班级分布为基本参数的教师编制标准测算模型,科学核定基本编。确定教师编制时应核算学校的工作总量及类别,测算的标准是教师的总工作量与日均工作量,工作量的度量依据是课内课外各项工作的时间常模。通过对东、中、西6个省2542位农村教师的抽样调查获知,一到六年级语文、数学课前与上课的时间比值为2∶1,三年级、四年级的英语为3∶1,五年级、六年级的英语为2∶1;语文、数学和英语教师课后每节课在每个学生上花费的时间为1.5分钟;音乐、美术、体育、科学、信息技术、品德、地方/学校课程上课时间与课外工作时间的比值为1∶2。依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教师的时间分配常模和学校的课程设置,如果获得了学校学生人数的年级和班级分布,可以度量其常规工作总量。

按照8小时工作制,除去教师每天用于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外的其他任务所需的1个小时(如家访、听课、评课、反思、自主学习和迎接各类检查等),一个教师一周能够用于备课、上课及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为2100分钟,由此度量学校实际所需的教师基本编制数和各学科所需的基本编制数。通过学校学生人数的年级和班级分布,能够度量出该校所需的基本编总量和各学科所需的基本编。

2.设定合理的农村教师的机动编测算标准。参加在职培训是农村教师进行知识更新和素质提升的必要途径。保证每位农村教师能有充足的培训时间,依据轮训周期和轮训时间合理测算机动编。

3.科学地测算农村教师的编制总量和结构。全面分析农村教师数量的学校分布与盈缺状况是进行编制调整的数据基础。对农村学校所需的教师基本编统计分析表明,180人以下的学校现有教师860845人,缺少教师约116329人,占这些学校教师总量的13.51%,占农村教师总量的5.38%。如果按照机动编最低比例计算的话(轮训周期为5年,轮训时间为3个月),我国农村地区180人以下的学校缺少教师约165188人,占其教师总量的19.19%,占农村教师总量的7.64%。各地应按照科学化的编制测算数据对每所学校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的教师编制进行调整,补齐缺少的教师编制数。

教师编制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初中 教师 幸福感 信度 效度

一直以来,人们比较关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而对教师的生命质量有所忽视。本研究综合幸福感的两种研究取向,采用质性访谈法探讨了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式,并编制出适用于初中教师幸福感的量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共9所初中的教师300名,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收回有效问卷284份。

1.2 研究步骤

(1)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选取了郑州某中学60名教师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根据分析结果编制预访谈提纲,进行2~3例预访谈后,修订预访谈提纲,最终形成正式访谈提纲。(2)资料的分析与编码。本研究转录文字近12万字,访谈时间最短为25分钟,最长为90分钟,对质性访谈的结果进行编码、归纳,最后确定核心类别为教学成就感、教学本身、学生管理、社会支持、教学改革、自我提升六大类。(3)项目的归类与汇总。根据访谈结果确定的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维度,编制成43道题的问卷,采用四点等级量表。(4)预测。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河南省郑州市、漯河市两所初中的教师106名,由研究者担任主试,利用学校开例会时间进行团体施测,现场收回问卷,有效问卷97份。依据总分高低排序,以高低分数的27%作为高低分组的标准,删除在高低分组上差异不显示的题目2项,保留项目的鉴别度良好的题项。(5)验证性因素分析。采取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项目做进一步的分析,删除11个项目,最终形成包括32个项目的问卷。正式施测发放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84份。(6)统计分析工具。使用spss 13.0和amos 4.0对数据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度分析等处理方法。

2 结果

(1)信度检验采用克隆巴赫一致性系数(cronbach)检验各维度的信度指标,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0.658~0.87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的标准。(2)效度检验运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初中教师幸福感问卷进行了构想效度的分析,gfi在0.85以上,rmsea等于0.05, 2/df的比值小于5,各拟和指标均达到了较优的水平,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 讨论

3.1 教师幸福感结构的讨论

本研究打破以往研究的模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及质性资料分析等步骤之后,确定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模型为六个维度。

(1)教学成就感。在对教师的访谈中,教师首先提到的是工作。很多教师感到幸福的事情主要是来自教学方面,如学生学习进步,或者通过教师的努力使某个学生发生重大的改变等。对教师来说,教学是基本的业务要求,教学成效的好坏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幸福感的主要源泉来自教学成就感。

(2)教学本身。一个人只有在工作中享受到乐趣,才能真正体验到工作是一种追求,是一种事业。一个真正热爱教师职业的人,对工作是热情的,对学生是负责的,对教学本身是喜爱的,在工作时更多的体验是幸福的。

(3)学生管理。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管理难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家长将教育学生推向学校,一个教师管理多个学生精力有限,而且现在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这对学生的管理都有影响。无论你知识有多深奥,管理不好学生,就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社会支持。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幸福感之间是相关的。教师的社会支持度高,家庭各睦、同事关系融洽、朋友关系良好,幸福感就高。反之,社会支持度低,人际关系差,不仅影响教学工作,而且影响教师的幸福感。

(5)教学改革 长期单调重复的工作容易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刺激教师的“麻木和倦怠”,还可以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增强教师的幸福感。

(6)自我提升。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而水源则是来源于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最新动态,更新知识,

学生才乐意听教师讲课,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不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

3.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编制的初中教师幸福感量表是通过借鉴相关量表项目、开放式问卷调查、质性访谈、专家审核等整理分析而成,能够较好地反映初中教师幸福感的主要维度,能有效地对初中教师的幸福感进行测定。但是本研究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是缺少其它外部效标,无法计算本量表的效标效度;其次是取样单一,适用于河南省,量表的可推广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冯伯麟.教师工作满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教育研究,1996(2):43-49.

[2]王洪明.市郊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08-510.

[3]matthew b.miles,a.michacl huberman.质性资料的分析[m].方法与实践.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教师节作文范文 下一篇:教师节活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