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焦虑范文

时间:2023-03-02 09:39:08

互联网焦虑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1篇

的确,几乎互联网之外的所有行业都在担忧互联网对其盈利模式的冲击,这些企业的管理层都有深深的互联网焦虑。

对于百货和零售商来说,电商对顾客购买需求形成分流。为了开门迎敌,上市公司银泰百货推出独立核算的银泰网,天虹商场加盟微信微生活平台尝试O2O(线上线下互动),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苏宁更为彻底,把公司名字改为苏宁云商,在电商以外,进入金融等创新业务,代价是苏宁的净利润几乎降至零。

阿里“双11”促销让红星美凯龙在内的家居卖场慌了神。家居品牌通过天猫旗舰店销售和支付宝支付,使得家居连锁卖场被架空,其赖以生存的销售额扣点模式马上有崩溃的风险。

乐视电视和小米电视甚至让市场觉得电视行业将来能否存在都将是问题。小米电视走直销,而传统电视层层分销,在渠道成本上本来就有先天的劣势。乐视的超级电视甚至是零利润乃至赔钱卖电视,通过广告和节目收视分成赚钱。

互联网企业甚至在查抄IT服务企业的后路。导航地图是上市公司四维图新的传统领地,百度地图居然来了个免费。可以想象,随着云计算逐渐落地,行业应用软件、存储、信息安全等很多领域的服务商都存在被颠覆的可能。

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咄咄逼人已经在侵蚀银行的领地。阿里的余额宝半年来规模超过2500亿元,已超过国内最大的公募基金。一群年轻IT人创立的金融产品展销平台――91金融超市热度一路冲高。除了为低净值客户提供资金管理业务以外,互联网金融企业甚至进入企业融资领域,而这正是银行的核心领地。

在各行业垂直领域,携程、搜房各自代表旅游、房产流通行业最成功的O2O应用,最近还有做汽车和的网站在美国上市。凭借长尾效应和边际服务成本低的优势,互联网正对各个行业的流程和核心价值进行拆解和重构。对于传统行业的巨头来讲,最可怕的敌人是看不见的敌人,最危险的战斗是新出现的打法。郁亮都提出要学习小米了,但现在还不知道房地产开发行业从哪里学起。

人们总是高估新技术浪潮的短期影响,而低估它的长期效用。现在各大行业都存在互联网时代无所适从的焦虑。排斥互联网肯定是不对,但因互联网方寸大乱也大可不必。

目前,互联网最先兑现的应用是游戏,对于过去未从事游戏行业的企业来说构不成威胁。而互联网对百货零售、家居卖场等行业确有摧枯拉朽之势,不过,层层分销和商业地产高租金带来的臃肿渠道成本本来就不合理。互联网加快信息流速并消除不对称,渠道商本身就是应该贬值的。

互联网企业不是做慈善,因为实体渠道投入的负担最小,才会采取以卒换车的打法。随着互联网企业本身的竞争,它的成本也会迅速提高。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行业其实是在进行一场赛跑:比服务菜单项、比响应速度、比性价比。不见得互联网一定能最后胜出,现在自残式的打法是要用黄金换的,盈利能力将是最终的考量。

互联网金融红透了半变天,不过,真要颠覆银行短期内也看不到可能。货币基金并不是包赚不赔,余额宝对收益率的宣传其实是不合规的,只是监管层鼓励创新,加之又没有出问题,因而表现出容忍度罢了。互联网平台对标准化产品具有天然优势,但在非标债权和股权上,就不明显了。

互联网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禁脔,也可以为传统行业所用。2013年年底以来,雷军和董明珠的10亿赌约被视为互联网决战传统制造业。笔者认为,二者其实说的不在一个点上。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企业最初的比拼还是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为股东创造价值。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2篇

让传统产业大佬们倍感焦虑的是,他们想要进入互联网,却始终找不到方向在哪里;明明感觉危险在一步步逼近,却看不清敌人是谁,但又随时可能冒出一个颠覆者,打得自己毫无还手之力。任谁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都摆脱不了焦虑。

患上“互联网焦虑症”,也算是传统产业的一大进步。三年前雷军做小米的时候,传统的手机制造企业不但没有感觉到危险,还在一旁等着看笑话,最后连哭都哭不出来。现在,已经没有人敢小觑互联网行业的任何一个微创新。连一向低调谨慎的李彦宏都说,“中国互联网正在加速淘汰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都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传统产业再不焦虑,估计会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就被灭掉了。

互联网本质上是一种连接。在PC互联网时代,BAT三巨头的模式,都是促成了人和互联网的连接:百度用互联网连接人和信息,淘宝连接人和商品,腾讯连接人和人。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人和服务,被认为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从教育、零售、金融……现在连制造业都必须面对建立连接的问题了。

这不,张瑞敏和任正非两位教父级企业家,最近都表达了要触网的决心。张瑞敏潜心思考多年,虽然还没有找到互联网时代制造企业转型的完美方案,仍在不断试错的路上,但是海尔从组织架构到生产方式、营销渠道都在向互联网转型。任正非在华为终端内部多次提到电商战略,“我看可以大胆地干”,甚至传出华为电商要卖酒和牛肉的说法,虽然是玩笑之语,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两位在年龄上可称为“老人”的企业家,面对互联网的开放心态令人敬佩。原来很多人把互联网当作工具。现在,互联网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骨髓里,深刻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潮流不可逆转,“要么触网要么死亡”。要适应互联网潮流,管理者必须推动一场彻底的革命。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3篇

回顾最近一年的电商变化,用“大闹天宫”来比喻还真贴切。面对2013年颠覆式创新的主旋律,“绝地反击”逐渐成为传统企业热议的话题。

在平台大战趋向收官之际,横刺里杀出个微信电商,“猫狗大战”的主旋律瞬间切换为与南极企鹅的对攻;大家还没从双十一的新纪录中回过味来时,微信的合作伙伴群体已经应声云集,微生活,微商城,微XX??瞬时间铺天盖地。而大约就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微淘、来往、支付宝打通的阿里O2O解决方案已经宣布完成百个实施案例。原本以为可以消停过个春节,结果继续闹天宫,而且更大,阿里出手中信21世纪,微信红包刷屏新春,京东IPO启航,聚美优品IPO不幸没成为头条,腾讯入股大众点评??一片混战,差不多每天一条激动人心或者心惊肉跳的重磅炸弹轰击着每个人的“天庭”。

从肌肤到脑髓

互联网和电商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影响2013年已经从肌肤深入脑髓。当小米以估值百亿美金的火箭速度冲刺时,大家在惊呆之余细细品味雷军的七字真诀;而牛腩和煎饼成双成对调戏餐饮业时,大家想起了“鸿祎教主”的边缘式颠覆。一时间“互联网思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餐桌话题,似乎老板们不学不讲互联网思维的话,分分钟就会被掀翻在地,后背还要被踏上一只脚,被人指着说“这就是被互联网颠覆的对象”。于是乎对“互联网和电商”的高度关注像禽流感一样迅速传遍全国大江南北,在传统行业的老板们一双双注视的目光背后,兴奋的少,震惊的多;顿悟的少,疑惑的多;踏实的少,惶恐的多。

2014年开局,又是以三条舆论主线贯穿:互联网和电商界的资本热战,特斯拉以汽车行业的小米式营销推出苹果式产品,地产界标杆企业也在学习和准备变革。难怪连环创业的教父季琦也在感慨有了“互联网焦虑症”。苦心经营,市值却被后生轻松超越,传统企业似乎被逐步逼入绝地。是的,当震惊、疑惑、惶恐而无解之后,就只有焦虑了。

这种焦虑是普遍性的。我去年在各地讲课,从哈尔滨讲到广州,接触了几千家各行业的中小企业主,他们对传统经营方式的前途忧心忡忡,而对主动求变又投鼠忌器,担心自身能力不足,团队不好培养,顾虑烧钱无法支撑??其中还有不少还在幻想不需要二次创业就可以脱胎换骨、鲤鱼跳龙门的,于是用电商、微营销名义包装后的“成功学大力丸”再次大行其道。在这股热潮背后的本质,是传统企业陷入绝地之后的焦虑症。

焦虑症不是小企业的专利,中大型企业、管理成熟的企业更加明显。某时尚饰品集团的董事长直接跑到办公室要和我们谈谈他的绝境。尽管他对我们的实施方案很信服,对我们后续服务的团队有信心,但是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行业变局,彻底晕了:“未来到底会怎么变啊,这么快的变化和节奏,传统企业能跟上吗?我们可不是靠风险资本经营的,我们这把老骨头跟着互联网企业折腾几下,会不会散架啊?不搞电商是等死,但是搞不好是自己找死啊!”

某明星上市公司董事长,要求和我们面谈的主题从原定的“企业电商实施策略”改为“如何治愈互联网焦虑症”。要想从绝地中漂亮反击,就得先从意识和思维上治治病,再谈具体策略。

从思维到基因

互联网思维心灵鸡汤已经煮烂了,只想从实践中跟企业主们聊聊心里话:

“找风口”。这世界变化快,如果你追不上,那就去等。当你看到雷军所说的风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那么我们就努力判断未来的方向,在下几个可能的风口去等。

“盯需求”。人性的需求没变,商业的本质没变。移动电商对PC电商在技术、场景等方面实现了超越,更好地顺应人性的需求,但是PC电商没有解决好的很多商业问题,在移动电商时代也不是仅靠技术能解决的,还要回到基础的商业层面。

“磕产品”。专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要被眼花缭乱的模式和营销手法带偏了。我们相信产品是基数,营销是系数,服务是指数。电商和互联网的本质不是让大家离开产品根本去玩花拳绣腿,恰恰相反,凡是能做大的生意都是有极致产品做基础的。只不过,产品的“极致之处”,不同的人视角不同而已。平台本身也是产品,电商时代最关键的不应该是运营总监,而是产品经理。

“刷ROM”。随时做好自刷ROM的心态准备。这个时代是在倒逼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方和要素向效率更高的方向优化配置。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趋势如此,与你无关。与其焦虑,不如自刷ROM;与其等待颠覆,不如自主改革。

回想春节上班第一天,我应邀去苏宁云商给总裁办的高管和各大区经理讲电商课程,并探讨苏宁2014年的新战略。上次在苏宁讨论新10年战略是在2012年,转眼两年过去,苏宁云商这个零售业王者也正在以气吞山河的决心和魄力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型。对比两年前的战略,今年的调整更加落地、具体和踏实。张近东董事长用“三效”的原则重新诠释了苏宁的互联网思维。这是一个“绝地反击”的态势和决战决胜的勇气,这是一个自刷ROM的心态。我衷心地希望苏宁的转型之路能走通、走好。因为,苏宁真正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原来的自己。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4篇

这一情绪自然也蔓延到了能源领域,近期围绕互联网能源概念的论坛和会议轮番召开,与会者有时自说自话,有时争论不已,很明显,业界对这一概念尚未形成权威性的认知。但在较为一致的观点中,互联网能源被理解为是以智能电网为基础的开放、互联和能量交换的网络系统。

互联网能源之所以被能源界关注,肇始于美国未来学家里夫金对即将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判断,里夫金认为,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和利用上从传统的集中式变为智能化的分散式,从而将全球的电网变成能源共享网络。在他看来,这种能源和通信技术相结合所推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最终将使人类的商业模式和社会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里夫金所描述的这一前景非常诱人,逻辑上看也顺理成章,于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时间,里夫金本人也得到了各种头衔:经济学家、科学家、趋势学家等等,拥趸者众。

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一个前提,即里夫金所描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发生的两个基本假设――传统能源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可再生能源价格的逐步下降,只有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第三次工业革命才可能出现。

毫无疑问,可再生能源价格下降是一种趋势,但传统化石能源价格能否不断攀升,尤其是短期内能否上涨,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若传统能源价格不升反降,那么目前得出以互联网能源为基础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发生的结论,就会出现逻辑错误。

传统化石能源主要指的是油气和煤炭。先看天然气的价格,自几年前美国页岩气被大量开采出来之后,国际天然气市场的基本面就发生了根本改变,美国气价大幅下跌并长期低迷。美国这个最大消费国的天然气自给,导致中东天然气处于相对富余状态,气价上涨乏力。

与天然气相比,国际油价长期处于高位运行,但受经济增长预期的影响,近期油价大幅下挫,即便是在中东产油国受到极端势力影响的背景下,国际油价依然出现了将近30%的跌幅。对于油价的走势,分歧较多,多数观点认为当前的价格只是短期现象,长期趋势依然看涨。

事实上,原油是否告别了低价时代,也应当辩证看待。自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以来,若以美元计价,国际原油价格上涨了近50倍,但以黄金计价,这一价格仅上涨了不足20%。之所以当前90美元/桶的原油价格显得较高,很大程度上跟美元贬值有关。

而另一种化石能源煤炭,在经历了10年的黄金期之后,目前正式进入熊市。由于中国的煤炭消耗量占世界的一半,中国煤炭价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际煤价的走向。在中国,受环境容量和“去煤化”整体趋势的影响,业内人士判断,未来10-20年,煤炭价格可能会一直低位徘徊。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5篇

接连十数日,60后为主的“方泉股友群”线上线下都提及新三板投资,说谁谁去年下手斩获数倍收益,说新三板门槛要降低做市制度要修正甚至集合竞价可期,新三板基金雨后春笋,我在辗转约新三板大佬谢庚老友一聚……

接连数十日,创业板指数创新高,“吓死胆小,美死胆大”的新经济题材股一飞冲天。仅仅三个月,大智慧涨427%,二三四五涨342%,联络互动涨325%,如意集团、京天利、沃华医药、华鹏飞、银之杰……三个月内超两倍半涨幅的股票咋就跟咱无关呢?

最具可比性或最不具可比性却让人玩味的是第一高价股全通教育和第一低价股农业银行:前者348元,后者3.73元;前者每股收益0.54元,后者每股收益0.55元;尽管市值相差30倍,但股价却相差85倍。

我是说,产业革命大潮浩浩荡荡摧枯拉朽乃至天方夜谭或天大的幌子,而全民创业“互联网+”上升至国策好风凭借力,是中国走出经济“新常态”衰退和重启新经济周期的核心推手,是几茬人创业的梦想和创富的梦想。

无疑“互联网+”的新经济是85后90后的主战场,70后还能强拽着自己搭上末班车,却基本上只能做能与85后90后对上话的综合领导者如球队教练;而老家伙60后的我辈如果还不服老,也只能挤向前排观众席喝彩下注了。比如做PE的财务投资者“吃点肉沫”,或少量资金配置到新三板“喝点儿汤”,最后便是战战兢兢地在二级市场买点全通教育,大智慧……年初我劝同龄的经济学家朋友买点儿海虹控股“只是为保持关注”,他答“都一万倍市盈率了谁敢买?”有些差异是命定的。比如80后的私募一姐王茹远30亿的产品全都杀进新经济标的,60后的私募一哥王亚伟30亿的产品还在“守正出奇”地均衡配置……

但60后的老家伙们风险意识超强,“方泉股友群”一个帖子引来广泛讨论:“互联网+时代的庞氏骗局,明显是新基金接盘炒高的明星股。用一期产品的资金造牛,1亿元翻成2亿元,拉高业绩,然后圈来20亿发二期产品,再用20亿中的2亿接盘一期中的高位筹码――对二期损失影响不大,但一期利润兑现……几个机构抱团控制一只明星股,2元涨到20元,假如再需1个亿再往上成本基本固定在1亿了,涨到200元或2000元几乎都是一样的成本……但泡沫总会破裂,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互联网+”新经济是泡沫,是梦想吹大的泡沫。走向梦想的直接间接的路径坎坷曲折自不待言,亢奋之余的焦虑却如影随形,美梦幻化噩梦?梦醒时分何时?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6篇

林黛玉为什么必须要得肺病?――因为在中医看来,肺病的症状是瘦弱、肤白、颊红、而无力、多思而忧愁,这刚好符合中国传统文人对女性的审美幻觉,换句话说,你能想象一位古典小说的女主角身体倍儿棒吃嘛嘛香么?

而如今,一个正常人也许很难想象为什么中国大企业的掌舵者们会在一夜之间纷纷公开自己的“互联网焦虑症”,详细描述病情、交流治疗心得,随意闯进一间企业家峰会的会场,搞不好还以为置身于某个癌友俱乐部的联欢会。

当然,不会有人承认自己患上癌症啦,他们会反复强调这是“焦!虑!”

因为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吃饱穿暖是小人物的底层需求,大人物当然要追求些建立自我、追求无我之类的高级目标。焦虑症本身并不产生器质性病变,也没有伴随着令人厌恶的溃烂,更不会直接送了性命,而是由于担忧人类的命运啊思考脆弱的未来啊探寻基业的常青啊等等深层精神活动导致的。换句话说,如果“有病”也分档次的话,焦虑症当然显得比较高级。因此,互联网焦虑症首先得算是个富贵病。

即便如此,我们仍然应该善待每一位患者,因为在不为人知之处,他们中有些人的确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煎熬。针对这场迅速蔓延开来的流行病,流行病研究发现――

病因一:深层的出身焦虑。有人曾好奇美国传统产业公司有没有互联网焦虑?日本呢?德国呢?访谈了一圈,结论是它们同样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压力,但是却没有产生类似“互联网焦虑”这样的新名词,普遍而言也没有这样的情绪。原因一是由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环境的原因,它们在适应互联网、应用互联网方面起步更早、过程更久,对这种压力形成了渐进式的适应和消化;另一个是这些国家的优秀公司都是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成长起来的,将市场的新一轮变化视为一次重大的产业革命机会,从历史的经验来看,每当此时,具体的公司兴亡都乃常事,他们没有成王败寇的文化。

但是,它们的中国朋友就不一样了,二三十年的市场史涌现出无数创业神话,但绝对还不足以让人们坦然接受消亡。一类企业长期在全球最低端的制造业、服务业发展,还没来得及走上产业自身升级的道路,互联网的冲击就在极短时间内扑面而来,形成强刺激源;另一类企业当年在地产业、能源业、金融业等依赖“关系红利”的领域暴富,缺乏直接应对用户的能力,而互联网在透明度、市场化、消费民主等领域的威力,像一束照亮灰色地带的强光源,致使它们瞬间失明。

病因二:被掩饰的领导力焦虑。今天公开大谈特谈互联网焦虑的病友们,他们所创立的企业大部分都已经超过10年甚至20年历史,即便没有互联网这头怪物,这些企业在基础管理、日常运营、技术进步和客户服务方面难道就达到了市场的需求或者国际一流的水准么?遗憾地说还没有。大部分企业甚至没有达到“笃尽本分”的水平。但是,以往这些差距不太可能像今天这样被透明公开地呈现出来,被点评、被比较,以至于被抛弃。

而当把话题引向互联网焦虑症,创始人们就成功地转移了焦点,问题从自身不足好似变成了环境问题、趋势问题,就像已经在传统领域无可作为了一样!事实是,随着长期以来企业组织的老化,领导者自身也难以动摇大公司内的官僚机器,但是他们非常清楚企业急需进行真正的变革,如果以“互联网战略”为由,使他们更容易斩断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更直接地推动组织变革和责权利的再次分配。这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变革之道,回避系统本身的缺陷,绕过无法破解的现实问题,营造出一种“增量”的预期,用增量来冲击存量。

病因三:反转的规则焦虑。大量的传统产业大佬眼睁睁看着小米、乐视、特斯拉一遍遍偷袭珍珠港而无计可施,并不是因为他们太迟钝或者太傲慢,而是当游戏规则瞬间反转,沉重的肉身使得他们很难同步。当一方是烧着从A到Z的风险投资来颠覆一个市场的基本规则,另一方攥着20年苦心经营积累的资金试图抵挡应对,结局已经是注定的。 这时候企业可能特别需要一种退出画面看画的能力:假如重来一遍,我会怎么玩儿?但问题是,这个“假如”是不成立的。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到的是转移中的话语权焦虑。这一轮互联网焦虑症的爆发,除了以上真实原因之外,还不得不提到某种心因性的环境因素:话语权的转移。互联网业者天然掌握更直接的传播资源,大量传媒人出身的自媒体起哄架秧子,使得传统业者的“声量”短时间内就被新兴力量所压制。因此,互联网焦虑症这个本来是大佬之间互相撒娇的“富贵病”在某种程度上也被急于逆袭的新兴业者所放大了。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7篇

互联网带来了这个时代的焦虑和尴尬

2013年,互联网和电商行业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已经从肌肤深入脑髓。当小米以估值百亿美金的火箭速度冲刺时,大家在惊呆之余细细品味雷军的七字真诀;而牛腩和煎饼成双成对调戏餐饮业时,大家想起了“鸿祎教主”的边缘式颠覆。一时间“互联网思维”成为最炙手可热的餐桌话题,似乎老板们不学不讲互联网思维的话,分分钟就会被掀翻在地,后背还要被踏上一只脚,被人指着说“这就是被互联网颠覆的对象”。于是乎对“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高度关注像禽流感一样迅速传遍全国大江南北,在传统行业的老板们一双双注视的目光背后,兴奋的少,震惊的多;顿悟的少,疑惑的多;踏实的少,惶恐的多。

2014年开局,又是以三条舆论主线贯穿:互联网和电商界的资本热战,特斯拉以汽车行业的小米式营销推出苹果式产品,地产界标杆企业也在学习和准备变革。难怪连环创业的教父季琦也在感慨有了“互联网焦虑症”。是的,互联网焦虑,当震惊,疑惑,惶恐而无解之时,就只有焦虑了!

这种焦虑是普遍性的。我上年在各地讲课,接触了几千家企业主,他们对传统经营方式的前途忧心忡忡,而对主动求变又投鼠忌器,担心自身能力不足,焦虑团队不好培养,顾虑烧钱无法支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也见到不少企业主被焦虑感逼迫着参加了看上去很美的机场大师培训课,用电商、微营销名义包装后的“成功学大力丸”再次大行其道。

焦虑症不是小企业的专利,中大型企业,管理成熟的企业更加明显。某天上午,我们正在顾问咨询的某时尚饰品集团的董事长成了不速之客,直接跑到办公室要和我们谈谈他的焦虑。尽管他对我们的实施方案很信服,对我们后续服务的团队有信心,但是看到令人眼花缭乱的行业变局,彻底晕了:“未来到底会怎么变啊,这么快的变化和节奏,传统企业能跟上吗?我们可不是靠风险资本经营的,我们这把老骨头跟着互联网企业折腾几下,会不会散架啊?不搞电商是等死,但是搞不好是自己找死啊!”

我们正在提供电商咨询的另一个客户 —— 某明星上市公司董事长,要求明天和杨总面谈的主题从原定的“企业电商实施策略”改为“如何治愈互联网焦虑症”, 先从意识和思维上治治病,再谈具体策略吧。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基因

互联网思维心灵鸡汤已经煮烂了,只想从实践中跟企业主们聊聊心里话.

“找风口” 这世界变化快,如果你追不上,那就去等。当你看到雷军所说的风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那么我们就努力判断未来的方向,在下几个可能的风口去等。

“盯需求”人性的需求没变,商业的本质没变。移动电商对PC电商在技术,场景等方面实现了超越,更好地顺应人性的需求,但是PC电商没有解决好的很多商业问题,在移动电商时代也不是仅靠技术能解决的,还要回到基础的商业层面。

“磕产品” 专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不要被眼花缭乱的模式和营销手法带偏了。我们相信产品是基数,营销是系数,服务是指数。电商和互联网的本质不是让大家离开产品根本去玩花拳绣腿,恰恰相反,凡是能做大的生意都是有极致产品做基础的。只不过,产品的“极致之处”,不同的人视角不同而已。平台本身也是产品,电商时代最关键的不应该是运营总监,而是产品经理。

“刷ROM” 随时做好自刷ROM的心态准备。这个时代是在倒逼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方和要素向效率更高的方向优化配置。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趋势如此,与你无关。与其焦虑,不如自刷ROM,与其等待颠覆,不如自主改革。

回想春节上班第一天,我应邀去苏宁云商给总裁办的高管和各大区经理讲电商课程,并探讨苏宁2014年的新战略。上次在苏宁讨论新10年战略是在2012年,转眼两年过去,苏宁云商这正在以气吞山河的决心和魄力进行互联网化的转型。对比两年前的战略,2014年的调整更加落地、具体和踏实。张近东董事长用“三效”的原则重新诠释了苏宁的互联网思维。这是一个“绝地反击”的态势和决战决胜的勇气,这是一个自刷ROM的心态。说到这里,苏宁真正的敌人其实不是别人,而是原来的自己。

说到底,真正的互联网大戏不是BAT的称王称霸,而是各行各业的思维上的自我觉醒和行动上的绝地反击。人间大道是沧桑,这些搏杀究竟能否给行业带来更多正能量,能否给商家带来新选择,能否真正迎来新的商业文明。才是历史向前真正能够沉淀下来的结论。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8篇

记得在广州的一个小餐厅里,唯品会的沈亚跟我讨教创业和融资的事情。我已经不记得当初跟他说过什么,对他是否有帮助也无从知晓。但是今天唯品会的市值已经58亿美金,是我们的3.5倍。

还有一次在IDG的年会上,我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要将华住做成100亿美金的企业,台下掌声雷动,给我很多鼓励,自己觉得也蛮了不起的。在我后面发言的正好是雷军,他做小米比我还晚,上一轮融资的作价已经超过100亿美金。还没上市就100亿了,汗颜,惭愧!

酒店行业并不好做,都是些苦活累活,事务繁琐,环节众多。经济型连锁更难,既要好又要便宜,成本稍微高一点,利润就不见了。365天,天天要睁大眼睛,不能出任何纰漏。你看别人,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轻轻松松市值就超越了我们。光从市值上看,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且不说谁笨谁聪明,古话说“天道酬勤”,难道我们这么辛苦和努力,都没用吗?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危机

另一个焦虑的事情是OTA。随着APP的普及,OTA们都各显神通,又是综合服务平台,又是手机门户。手机屏幕小,容量有限,我们这些单一用途的APP很难被用户保留在手机里。眼瞅着OTA的比例一点点上升,心里着急。本来OTA每间房挣的钱就是我们的两倍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会从我们这里抢去更多的市场份额。

OTA的日子好过吗?也未必。建章回到携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夜以继日地工作,又是购并,又是投资。除了要对付来自去哪儿和艺龙的竞争和蚕食,还要提防阿里和腾讯的顺手牵羊。真可谓呕心沥血。

BAT的日子就好过吗?马云大哥被腾讯的微信弄得焦头烂额,也处于明显的焦虑中:内部强行推广“往来”,匆忙推出手机游戏,收购微博,甚至传出入股360的消息(马云曾经扬言:阿里与360 永远不合作)。

马化腾呢?也未必轻松。且看他的一段话: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可能灰飞烟灭。看来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纠结,都在苦苦思索和寻觅。我们所焦虑的原因就是移动互联网。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线上企业生命周期会较短

当一个问题无解的时候,反观自身,回顾历史,也许能找到方向和答案。

1949年以前,中国出现过很多“大王”:剪刀大王张小泉,粽子大王五芳斋,面粉、棉纱大王荣氏家族,烤鸭大王全聚德……这些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他们在民族资本兴起的年代,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解放后,他们大多被国有化,至今仍有部分活跃在各自的领域。再看看现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大王们”:

优衣库目前市值408亿美金,麦当劳951亿美金,刚刚上市的希尔顿220亿美金,西南航空146亿美金……同样是行行出状元。这些传统公司的特点是:历史长、盈利稳定,规模和市值也不小。

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时代,高科技公司的产生和淘汰率实在太高。曾经作为商学院案例的惠普已经是风雨飘零;Yahoo被Google取代,Facebook又抢了Google的风头;曾经2000亿美金市值的诺基亚,被苹果挤兑得难以维续,70亿美金贱卖给微软;微软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即使抱团取暖也只能苟延残喘……50年甚至100年以后,一定还会有更多新兴企业凭借新技术,颠覆目前的这些大腕儿们。今天盛极一时的新兴企业,能剩下的不会太多。

线上企业固然好,可以达到千亿美金的规模,但是数量极少,因此竞争将会非常惨烈,生命周期也会较短。

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是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热门的O2O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大众点评网、团购网站等,传统服务业大多寂然无声。其实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十年前,我刚刚进入传统行业时提出:用IT精神打造传统业。当今,中国酒店业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都是秉承这一精神的企业。今天,我要进一步调整为:用互联网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不仅仅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时代。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的时代,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在数字化时代,“用户至上”是你必须遵守的准则,因为用户口碑和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点评和团购 “无中生有”垄断渠道

为了区分当下流行的O2O概念,也为了更好地诠释我们传统产业的O2O途径,我提出了O2O2O的概念。

第一个O是Offline线下,也就是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根本。在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Online)来传播和销售线下产品和服务。

用户Online(在线)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后,必须来到我们Offline(线下)实体店来体验,这就是第二个O2O。连起来就是O2O2O。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收集一批用户评价,给商户评级排名,再设法跟商家或者用户收钱,这样的就叫“点评网”。一旦他们聚敛了巨大的用户,就跟过去的分销渠道一样,垄断了商家和用户交流的渠道,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就会在两边赚取超额利润,但更多的是向商家榨取高额佣金。

对于小型企业和分散的商家,这些新式的O2O是有帮助的,至少在没有超越临界利润点的时候是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大型品牌集团,如果一味依赖这些新兴的渠道商,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些新型的“中介”更加容易沉淀和粘着用户。

未来是否还需要这种变异的“中介”和中间渠道?未来的品牌集团是否还是今天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比如酒店集团,从最早的重资产模式,进化到今天的轻资产模式,以品牌和管理为主。未来的酒店集团是否应该进一步演化成品牌+管理+渠道的模式?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9篇

我从所谓互联网行业转战传统酒店业,已有12个年头,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自己觉得成果还不错。

记得在广州的一个小餐厅里,唯品会的沈亚跟我讨教创业和融资的事情。我已经不记得当初跟他说过什么,对他是否有帮助也无从知晓。但是今天唯品会的市值已经58亿美金,是我们的3.5倍,甚至已经超越携程。我做了将近十年的传统企业,被一个年轻后辈的互联网企业轻松超过了。就连号称互联网起家的携程也没能幸免。去哪儿对携程的冲击也很大,上市一年不到,市值已经是携程的一半多了。

还有一次在IDG的年会上,我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要将华住做成100亿美金的企业,台下也是掌声雷动,给我很多鼓励。自己觉得也蛮了不起的。在我后面发言的正好是雷军,他做小米比我还晚,上一轮融资的作价已经超过100亿美金!还没上市呢,就100亿了!汗颜,惭愧。

酒店行业并不好做,都是些苦活累活,事务繁琐,环节众多。经济型连锁更难,既要好又要便宜,成本稍微高一点,利润就不见了;365天,天天要睁大眼睛,不能出啥纰漏;天天要做好生意,哪天差一点,后面就得拼命补。

你看别人,沾点互联网的光,换个互联网的新打法,轻轻松松地市值就超越了我们。光从市值上看,是几倍、几十倍的差距。且不说谁笨谁聪明,古话说“天道酬勤”,难道我们这么辛苦,这么努力,都没啥用吗?

另一个焦虑的事情是OTA。随着APP的普及,OTA们都各显神通,又是综合服务平台,又是手机门户。手机屏幕小,容量有限,我们这些单一用途的APP很难被用户保留在手机里。眼瞅着OTA的比例一点点上升,心里着急。本来OTA每间房挣的钱就是我们的两倍多,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还会从我们这里抢去更多的市场份额。这样下去,我们就会沦为挣辛苦钱的帮佣啦。

但是OTA的日子好过吗?也未必。建章回到携程后,大刀阔斧地进行调整,夜以继日地工作。又是购并,又是投资。除了要对付来自去哪儿和艺龙的竞争和蚕食,还要提防阿里和腾讯的顺手牵羊。真可谓呕心沥血。

BAT的日子就好过吗?马云被腾讯的微信弄得焦头烂额,也处于明显的焦虑中:内部强行推广“来往”;匆忙推出手机游戏;收购微博;甚至传出入股360的消息(马云曾经扬言:阿里与360永远不合作!)。

马化腾呢?也未必轻松!且看他的一段话: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看似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趋势的话,其实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可能灰飞烟灭了。

…… 过去,零售商和品牌商习惯了自吹自擂,而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移动互联时代,必须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

看来大家都在焦虑,都在纠结,都在苦苦思索和寻觅。我们大家所焦虑的原因就是互联网,主要是移动互联网。跟14年前互联网浪潮一样,每一次信息技术的革命,给企业界带来无穷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转型的危机和被淘汰出局的恐慌。 off Line线下

当一个问题无解的时候,反观自身,回顾历史,也许能找到方向,找到答案。

1949年以前,中国出现过很多“大王”,比如剪刀大王张小泉、粽子大王五芳斋、面粉大王棉纱大王荣氏家族、烤鸭大王全聚德、火柴大王刘鸿生、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这些都是跟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他们在民族资本兴起的年代,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解放后,他们大多数被国有化了,至今仍有部分活跃在各自的领域。我们最近投资的全聚德就是一家非常不错的百年老店,全聚德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已经超越了马云101年企业的梦想。

再看看现在衣、食、住、行各个领域的“大王们”。

优衣库目前市值408亿美金,麦当劳951亿美金,刚刚上市的希尔顿220亿美金,西南航空146亿美金,看来同样是行行出状元。这些传统公司的特点是:历史长、盈利稳定、规模和市值也不小。

再想想,50年、100年前有互联网企业吗?没有。在新技术不断出现的时代,高科技公司的产生和淘汰率实在是太高了。曾经作为商学院案例的惠普已经是风雨飘零;Yahoo被Google取代,Facebook又抢了Google的风头;曾经2000亿美金市值的诺基亚,被苹果挤对得难以维续,70亿美金贱卖给了微软;微软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抱团取暖也只能苟延残喘……50年以后,100年以后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一定还会有更多新兴企业,凭借新技术,颠覆目前的这些大腕儿们,今天盛极一时的新兴企业,能剩下的不会太多。

再看看今天的世界级酒店集团,大多四五十年以上的历史。创立于1919年的希尔顿已经将近百年时间。50年、100年之后呢?我相信人们还得睡觉,还得出差住宿。因此我们这些提供基本生理需求的企业必定还会存在,只要我们自身不要出问题,建立好扎实的基础和架构,那个时候,华住将会有机会和希尔顿它们一起,跻身世界酒店集团之列。

线上企业固然好,规模可以极大,可以达到千亿美金的规模,但是数量极少,因此竞争将会非常惨烈,生命周期将会较短。就像昙花,很美,但只能一现。

那些线上的牛逼企业很美,非常了不起,我羡慕这种极致的感觉!即使有这样的雄心,可惜没有这样的机缘。敝帚自珍,我觉得自己从事的住宿业也是非常不错的行业。在人们发明出不用睡觉的方法之前,住宿业就一定会存续。这种贴近人们基本生活的产业,将会更持久、更稳固、更多元。 o2o线上到线下

经过以上的思考,心定了一些。但绝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而是要在做好自己本分的事和练好基本功的基础上,拥抱互联网。

现在很时髦的一个词是O2O,也就是Online To Offline,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现在热门的O2O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比如大众点评网、团购网站等,传统服务业大多寂然无声,好像跟它们没有关系一样。其实O2O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产业链中既可涉及到线上,又可涉及到线下,就可通称为O2O。

面对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变革,做鸵鸟是不行的。我们自己如果不思进取,在移动互联网的进一步变革浪潮中,利润将会越来越少,最后,逃脱不了沦为挣辛苦钱农民工的命运。

10年前,我刚刚进入传统行业时,提出:用IT精神打造传统业。当今中国酒店业真正具备竞争实力的,都是秉承这个精神的企业。

今天,我要再进一步调整为:用互联网精神打造传统服务业。不仅仅是要使用互联网技术,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思维。何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

工业化时代的标准思维模式是: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和大规模传播。但是互联网时代,这个重要的三位一体被解构了。

正是因为工业化的发达,产品和生产能力不仅不再稀缺,而是极大地过剩;产品更多的是以信息的方式呈现,渠道垄断变得不可能;最根本的是,媒介垄断被打破,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体生产者和传播者,通过单向、广播式制造热门商品,诱导消费行为的模式不再行得通了。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消费平等、消费民主和消费自由的消费者时代。原有供应链上的关键角色,如品牌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的权力在稀释、衰退甚至终结。在消费者的时代,消费信息越来越对称,价值链上的传统利益集团越来越难巩固自身的利益壁垒,传统的品牌霸权和零售霸权逐渐丧失发号施令的能力。话语权从零售商转移出来到了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通过自媒体,建立和强化了这种自。

互联网思维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思维。

以前的企业也会讲“用户至上、产品为王”,但这种口号要么是自我标榜,要么是出于企业主的道德自律。但是在数字化时代,“用户至上”是你必须遵守的准则,你得真心讨好用户,因为用户口碑和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

移动互联网进一步颠覆了现有的商业价值体系和参照物。过去,零售商和品牌商习惯了自吹自擂,而粉丝经济的核心是参与感。我们必须主动邀请用户参与到从创意、设计、生产到销售的整个价值链中来。

移动互联网也颠覆了价值创造的规律。我们必须回归到商业的本质,找到用户真正的痛点、痒点,为客户创造价值。就像雷军说的:要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来。如果仅仅提供商品本身的消费价值,由于大量同质化商品的存在,粉丝是没有动力去买你的东西的。

为了区分当下流行的O2O概念,也为了更好地诠释我们传统产业的O2O途径,我提出了O2O2O的概念。

第一个O是Offline线下,也就是我们的产品和服务,这是我们的基础和根本。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互联网手段(Online)来传播、来销售我们的线下产品和服务。这就是第一个O2O(Offline To Online)。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

用户Online在线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后,必须来到我们Offline实体店来体验,这就是第二个O2O。连起来就是O2O2O。用一个三角形来表示的话,三角形下面这条边是我们坚实的线下基础,这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竞争的根本。上面那个顶是我们必须善用的互联网工具,用它提高我们的知晓度,提高我们的运营效率,提高用户的全过程体验。

许多新兴互联网O2O企业,做的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利用服务和产品的过剩,跟商家讨个好折扣,以此吸引大批客户,低价批发低价销售,美其名曰“团购”。收集一批用户评价,给商户评级排名,再设法跟商家或者用户收钱,这样的就叫“点评网”。一旦它们聚敛了巨大的用户,就跟过去的分销渠道一样,垄断了商家和用户交流的渠道,就会有很强的话语权,就会在两边赚取超额利润,但更多地是向商家榨取高额佣金。过去工业化时代的国美、苏宁,就是上一代的渠道垄断者。

对于小型企业和分散的商家,这些新式的O2O是有帮助的,至少在没有超越临界利润点的时候是利大于弊。但是对于大型品牌集团,如果一味依赖这些新兴的渠道商,将会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些新型的“中介”更加容易沉淀用户,更加容易粘着用户。在社交化、移动化的推动下,还会产生“去品牌化”的情况。

对于中国的传统服务业,实际上同时在经历品牌化和去品牌化的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过程中。由于中国长期轻视和压抑服务业,使得品牌化趋势明显;但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有淡化品牌的作用,这样就产生了一种“去品牌化”倾向。我们可以在这两种矛盾对立的趋势里,对绞出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力量来应对。

传统服务业要在新格局里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核心价值,必须具备互联网思维。我提出的O2O2O模式(实际上也是O2O模式,只是这样的表达更加明确)应该适用大多数传统服务业。

未来是否还需要这种变种的“中介”和中间渠道?未来的品牌集团是否还是今天这样的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比如酒店集团,从最早的重资产模式,进化到今天的轻资产模式,以品牌和管理为主。未来的酒店集团是否应该进一步演化,演化成品牌+管理+渠道的模式?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将会进行进一步尝试和探讨。华住的理想是要成为“线下大王”!我坚信: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代替不了线下的实体体验。比如,酒店做好产品和服务,餐厅做出美味的菜品,永远都是我们线下企业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线上平台永远无法替代这种体验式服务。移动互联网,提供了我们跟用户沟通和交易的更有效手段,不需要或者极少需要任何第三者插足其间。我们将自己的核心价值,直接和最终用户对接,使得他们方便、迅捷、不贵。

在这样的理念支配下,华住才有希望成为世界酒店业的翘楚,成为数百亿美金的公司。

互联网焦虑范文第10篇

因此,我很同意作者在此书的序言中写到的那样:在浩浩荡荡的互联网浪潮之下,一面是互联网企业的高歌猛进,一面是传统企业触网的慷慨悲歌,上演了一场大变革、大转型时代的绝妙交响当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时候,传统的商业形态必然面临变革,要么主动转型,要么被动颠覆。无论是对于互联网公司,还是对于曾经居高临下的传统企业而言,这就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互联网巨头和创业者批量涌入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大潮之时,很多先知先觉的传统企业也已经开始布局,开始“触网”,一路踉跄地尝试做电子商务、做新媒体营销,但似乎都没有太好的效果。于是,大家便患上了一种病――― “互联网焦虑症”,并且在“不明觉厉” 的恐慌中摸索着。

这的确是个事实,我们在现实中,看到了太多企图通过运用和强化互联网技术进而带动整个企业转型的案例,期间,也不乏互联网技术公司的大力鼓吹和推动。

但在作者看来,互联网思维,其实才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制胜关键!这一点我个人尤为赞同。互联网的确是一场技术革命,但更是一场思维方式上的革命。

几个月前,《新智囊》的一位专栏作者杨新英先生撰文,把互联网思维上升到“网络文明”的高度来看,他提出《先说网络文明,再谈产业定位》,在他看来,以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人类迅速进入工业文明,基于立体化、差异化、深分工、快节奏、高效率、大规模的工业生产,短短200多年,人们把加工、利用和创造资源的能力迅速扩展。

的确,我们日常所说的“传统企业”,大多是工业文明的产物,尤其是当中国成为全球的制造中心的时候,包括我们刚刚开始认知和践行的“管理经典”,也都来自后工业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时间、空间和信息观念,从而使人类交易的商业基础、价值基准、交往模式、交易习惯以及个人生活等一切,都发生了难以估量的变化,就连不少人认为亘古不变的复杂人性,也随着时间、空间和信息的重新组合发生了前所未有和难以预料的变化。这就仿佛一个人从“二维世界”一下子步入了“三维空间”,思维、方法和路径都发生了奇妙的改变,置身于此的企业家们不迷惑、不惶恐、不焦虑才怪呢!

更为突出的问题是,以美国为首,早已超越农业文明,在成熟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达国家,正在向网络文明从容转型,而在农业文明普遍存在、工业文明尚未成熟基础上的中国,则不得不猝然迎接网络文明的骤然降临,这才是面向未来最重要的中国特色和基本国情。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企业依然大量雇佣的是“农民工”(非产业工人)的时候,但我们的企业管理水平刚刚适应大规模生产(现代管理制度)的时候,新的管理挑战(知识员工)已然来临。

当“所有的日子都一起来到”的三种文明猝然交汇时,人口众多国土广大的中国面临着欧美企业难以想象的空前复杂境况,大到国家治理,小到产业分化重构和企业组织变革乃至个人的网络化生存,从人生价值到社会常识以及时空观念、知识结构、情感模式、伦理基础等,三类文明观念在同一时空全面交汇,必然变成全面交锋、势同水火。更为可怕的是,在这场大变革中,我们的管理者若依照传统的管理思维,去思考、解释和解决互联网时代所出现的问题的时候,就犹如依照二维空间认识去思考、去解决三维空间里的问题一样,这场转型的结果可想而知!于是,互联网思维的确立,重塑企业成为了一种必然!

于是本书给“互联网思维”下个定义:互联网思维,是指在(移动) 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我想,当下给任何一个新事物“下定义”还为时尚早,但不断地总结正在发生的实践,并不断地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非常有价值的!

眼下,大喊“互联网思维”的人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互联网公司的人,他们以新兴人类自居,他们所说的“互联网思维”无不带上了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特征。比如,按照小米雷军的说法:“互联网其实不是技术,互联网其实是一种观念,互联网是一种方法论,我把它总结成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海尔的张瑞敏,传统制造业的出身,更看重变革、转型与创新。他把“现阶段海尔在互联网时代探索的目标”归纳为“三无三化”――“三无”即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三化”即企业平台化,员工创客化,用户个性化。

而在本书的作者看来,人类社会每次经历的大飞跃,最关键的并不是物质或技术的催化,而是思维工具的迭代。如今,大互联时代已经降临,互联网思维应该成为我们一切商业思维的起点。而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更看重人的价值。传统企业互联网化,是未来商业浪潮的主旋律。作者认为,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成败,与“基因”无关!

我想,如果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是商业回归人性,更看重客户的价值的话,那么,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其实是“客户体验”!以客户为本是企业经营的根本,也是传统行业企业的宗旨,并不能说互联网行业就一定比传统行业更加重视客户。但是互联网行业由于具有媒体行业的特征,客户发展边际成本低,因此互联网更加重视客户的体验!

当然,所谓“互联网思维”在不同维度、不同背景的人看来,其定义远不是一个。其关键还在于实践者对“互联网思维”的体悟,其定义的清晰程度也依赖于企业实践的成果。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很多高喊“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应该说“还在路上” 而在这个过程的中,漠视、等待、嫁接、修修补补等都可能让你错失转型的机会,出路也只有一条――重塑!

【 延伸阅读 】

拥抱互联网

2013年,是新东方成立20周年,在周年庆典上,所有人都在庆祝,而我却陷入焦虑和痛苦之中,因为我知道,用20年时间发展起来了的新东方,未来的20年,路真是不好走。过去的成功跟未来的成功没有多大关系。所以庆典当天晚上,我就把新东方前150个管理干部拉到北京郊区,封闭整整4天,讨论未来20年的发展思路,思考如何重构新东方的商业模式,更换新东方的基因,以实现拥抱互联网的转型和升级。更换基因这个坎过不去,基本上就要死。不是增长还是不增长,而是生存还是死亡。能不能拥抱互联网,成了生死问题。

更换组织基因,用互联网思维去重构原来的商业模式,非常不容易、非常痛苦,但必须要这么做。我的亲身体会:一是改变自己惯性思维非常难;二是意识到不得不变后,行为很难跟上思想变,思想意识已经换轨道了,但行为往往还停留在旧轨道上;三是如果我的思想和行为一致了,怎么动员团队跟我一起走。就在这个痛苦转变的过程中,你还在煎熬和取舍,而大量的机会可能就已经失去,眼看着一批批新生代把你超过去。改变是有风险的,改不一定就是活路,但不改一定是死路。

上一篇:能源互联网范文 下一篇:互联网猜想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