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2 23:26:03

画画教案

画画教案范文第1篇

一、书写的档案

一眨眼的工夫,儿子用电脑,“啪啪啪”敲下三行字,我是因为在教育局必须自己使用电脑的缘故,平常打字也是自己来,总是赶不上儿子这一代年轻人的速度,我也有自己对待记录文字的看法。电脑文字虽好,但文字的人情味在一点点消逝,冷漠无情的键盘好像并不能传达一份份情感,显得那样的苍白无力。现今社会,人们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很多读书人会不断地呼吁使用传统书信交流,不能一味地使用E-mail。

我从1981年到泰县第三中学工作,而后被调到泰县姜堰中学,即现在的江苏省姜堰中学工作,一直到1998年离开到姜堰教育局工作,这么多年,无论是教案,还是教学工作笔记,都记录着我对手写文字方式的情有独钟。书写的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包括插图也是徒手完成,工整如印刷。所以,从这个意义上,对“方式”的眷顾这样的说法更准确些。

首先,我对优美文字的徒手完成有成就感。Windows 98系统1998年之前还没有真正开始使用,不得不说,徒手书写是当时的工作记录的主要呈现形式,优美的文字自己亲手完成是那么怡情养性,油然而生的是美学情趣,如梦如幻、如虚如烟,体现着一种人生的品味与追求。并没有书法艺术润朗的风神,却有人生一味流静的内敛,我虽然一直坚持练习书法,临各种书法名帖,如王羲之《兰亭集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米芾《蜀素帖》、《张迁碑》、汉简等,但字写得优美这样的评价更甚于研习过书法艺术。

其次,对教案、工作记录的书写得益于在江苏省姜堰中学从教所熏陶的优良作风。从那时起,我对教师神圣使命感逐渐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教数学的王灿文的老师,他的教案对我触动很大,工工整整,条理清晰,几何图形、标注、图例,每个字都是亲手书写,字与字间距适当,一气呵成,没有改动的痕迹,宛如印刷书籍,浑然一体,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暗下决心,要让自己也拥有这样的教案。

再回首,看到昔日这些自己书写的教案,想起当年的执著与勇气,不禁感怀万分。

二、读书的气味

美术教师也是需要读书的,首先要排除两个思想上的误区,第一,是做一名美术教师,不仅仅是进行美术创作,参加更重展览、比赛,还需要有自己的修养、情、思想、气质,而这些都要用读书去完成;第二,是读书并非读死书,仅为了功名而去读的书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如:公务员考试用书、考教师编制用书、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等等,光读这些无益于美术教师的美术修养、个人成长,现代年轻的美术教师很多对此趋之如鹜,而忽略的作为美术教师的精神本质,只是一味求取追求功利,既想做官,又想发财,是做不成合格的美术教师的。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竹之时曾悟出:“功名于我如浮云。”在去除了功利心之后,时代在发展,美术教师的思维也需要发展,既要接受新鲜事物,采纳高科技手段,如视觉传媒中的图像、影像技术,多媒体艺术的使用。同时也要能静下心来,在专业创作中的互相交流,浸润于学风之中,才能让自己的作品达到优雅美学的境界,让自己的谈吐颇显为人师表的神韵,让自己的人生焕发神采飞扬的光辉。昔日黄庭坚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梁高祖谓三日不读谢玄微诗便觉口臭。作为教师,应把教师学养放在第一位考虑,神圣职责的定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精神的专注

作为教师是神圣的,具有使命感。美术教师的核心在于专业的素养,我的专业是国画,这些年,我对国画的学习一直在不断地追求。中学时代,在启蒙老师赵龙骧的培养下掌握了造型规律,考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后,确立国画专业,受业于江苏省著名花鸟画家陈培光、沈启鹏、王板哉、陆越子等老师,1994年1月,在泰州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其后多次参加全国、省内画展并获奖,2002年获“中国青年美术家百杰”,2006年入编《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集》,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艺术家”等称号,2008年出版《当代美术家刘争鸣精品集》画册,无论是做美术教师,还是在教育局做教研员,依然不变的是对专业修养的不懈努力。

其实我对画画的热爱是认真总结过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画画早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闲下来情不自禁去画画。二是画画我一直当做是“玩”。我这个人是喜欢忙碌的,这样会让我觉得每一天都很充实,真要让我闲下来无事可做时,想玩一玩,消遣下,第一反应便是走进我那简陋的车棚,开始专注于画画,我会玩得不亦乐乎,古有刘禹锡《陋室铭》:“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车棚就是我的陋室,很多人也许想象不出陈列省内乃至全国展厅之中的佳作皆是出自在这样的陋室。其中没有倪云林寥寥几笔,聊以自娱的仙气,但有著名学者陈传席“人无癖,不可与之往”中的癖,即世人所认可的娱乐方式,如:打牌、下棋、钓鱼、画画,恰恰是我的“癖”。

这种热爱是不可复制的,但精神的专注却是我们新一代美术教师事业共同追求的梦想。

画画教案范文第2篇

一、理解课标和教材是备好课的前提

理解大纲要求、熟读课程标准和掌握教材特点是教师备好课的前提。现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于2002年制定实验稿,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于2011年修订。新课程标准增加了许多新时期的德育元素。例如,《品德与社会》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加了“有荣辱感与知耻心、懂得感恩、珍爱我国文化遗产”等内容。教师只有认真研读新课标,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才能把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备课中,为备好课指明方向。小学品德教材在内容编排、活动设计上丰富了主题活动内容。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材,分析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学习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结合起来,注重个人思考和理解,才能学得深、学得透,为备好课储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二、学习借鉴与个人思考相结合是备好课的重点

教育信息化、教学网络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借鉴网络资源备课成为教师备课的首选途径。现行小学品德课程涉及品德、历史、自然、社会等多学科知识,单单依靠教师原有的知识来备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全面查阅、搜集所需的备课资料,能够创设引人人胜的教学情境,设计出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网络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名师的教案、教学实录,可以下载其他教师上传的课件作为参考,还可以从网上收集需要的教学素材,如历史人物及事件、时事新闻、背景音乐、小故事等。

虽然网络为教师备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借鉴不等于“拿来”。教师应结合本地、本班学生实际,对网上下载的教案、教学素材进行适当修改,使其真正为我所用,不能生搬硬套。例如,笔者在备《帮帮残疾人》时,发现网上下载的课件是关于南宁市特殊学校学生的影像资料,与我们那坡县的实际离得较远,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便把内容换成了本校某学生的具体事例,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创造性和教师本身的个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备课时要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思维,展现自己的个性,使教学活动生成动人的乐章。例如,在备《帮帮残疾人》时组织学生开展“单手穿衣”“盲人走路”“聋哑人交谈”等活动环节,有的教师为了便于课堂引导,主张把活动放在课内进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时间,则主张让学生自己在家进行体验。教师的关注点不同,活动安排也各不相同。同样的道理,如果教师的声音好、朗读好,可以多准备一些小故事,以“讲”感人;如果教师的感情充沛,可以多设计一些情景表演,以“情”动人;如果教师足智多谋,可以多设计一些问题讨论,以“理”服人;如果教师活泼好动、风趣幽默,则可以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三、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是备好课的有效途径

小学品德教师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品德教师,大部分都是兼职教师。客观上,他们身兼数职,执教的一些班还是大班额,教学负担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备课;主观上,许多教师一直把品德学科当做副科来看待,缺乏备课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笔者认为备好小学品德课需发挥教师团队力量和个人智慧的作用,走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道路。

集体备课要求同科目教师在每学期初就要共同研究课标和教材,对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和研究,达成教学共识。其主要流程是:备课组学习课标和教材――把备课内容分配到主备人――主备人拿出初备教案――主备人课堂实践――备课组讨论完善――形成集体备课教案――课堂教学。集体备课注重教师个人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快速提高个人备课能力和整体备课水平。集体备课后的教案为本组教师共用,实现校内教学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减轻教师的备课压力。实践证明,集体备课是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已经被很多学校教师所追捧。值得注意的是,在集体备课中,一要防止教案的简单拼凑,不能把个人原始备课教案直接当成集体备课教案;二是防止发言人“一言堂”,每个教师都要积极参与研究活动,踊跃发言,“百花齐放”才能真正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个人备课重在落实细节和再创造。具体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指导、课件准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等。教师可以借鉴集体备课教案,采用加减法设计出适合个人的新教案,备课时间缩短了,备课质量也提高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是相互交融的,教师只有把个性化的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融合起来,求大同取小异,才能备出既有特色又有水平的好课,达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目的。

四、本学科备课与其他学科备课相结合是备好课的升华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个教师的职责。”而“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每一门学科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也一改过去脱离生活、空洞枯燥、缺乏针对性和效性的现象。例如,《给学校画张“地图”》一课,通过画画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画学校“地图”的方法,在画画的过程中倾注学生对学校“爱”的情感,注重学生对学校“爱”的独特感受,使品德教育融人美术知识教学过程。又如,语文课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撒谎的孩子》等课文与品德课中的《诚信是金》都告诉学生做人要讲诚信,都是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此外,数学、英语、自然、体育等学科也蕴涵了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在备课时,要综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教学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和巨大潜力,把品德学科备课与其他学科备课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使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水融,实现知识与道德、教育与教学、教书与育人的统一,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启迪与熏陶。

总之,在小学品德备课过程中,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结合”,便可以提高备课质量,为上好课打下基础。

画画教案范文第3篇

1.“六统一”学案制作的要点:

1.1 “六统一”学案采取更加有效的表格对应形式:将每个高考知识点和典型例题对应,配合课后针对练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讲练结合,各个突破,力争用最有限的时间,达到最好的复习巩固效果。

1.2 笔记和学案相结合。学案设计采取笔记式的安排,学生自主复习部分设置知识要点填空,将课堂复习内容以填空的形式加以总结,学生课前完成填空即完成了知识点自主复习,所以学案就是笔记,减轻了学生课上记笔记的负担,有利于更好的引导学生对知识要点进行记忆和理解。同时每个知识小专题的后面都留有记录学生归纳整理解题方法的地方,让知识点和解题方法两条主线相辅相成。这部分也是体现老师个性化的舞台,尽管在使用相同学案但是方法各有千秋。

1.3 改错是高三学生必须重视的学习环节,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愿意整理改错的根本原因是整理起来比较浪费时间,无论是抄题整理还是剪贴整理都很费时间。为此,“五统一”学案创新设计,将改错的空间直接设置到学案上,便于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小题小错随手整理,大题改错不用抄题,而且还和做错的部分形成对比,更容易知道错在哪,应该怎么改,学生更主动去改错。

1.4 “六统一”学案,它本身就是一本练习,只不过这个练习本中有预习,有例题,有习题,更加全面。学案采用活页编码形式,学一课发一课,方便作业的收发,方便教师批改检查,也便于学生整理改错,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积累成册,届时将成为学生一轮复习中最有针对性的第一手材料。

1.5 学案、教案相统一,学生的学案和教师的教案主体一致,教师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添加个性化解法指导。这样既能发挥集备效果,又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重点难点更突出,配合统一pdf的课件,使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保持高度一致,用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突破重点难点。

1.6 学案、课件相统一。学案、教案终稿完成后,可以用office2010直接导出pdf文件,这就是配合“六统一”学案的课件,这种课件,制作简单,配合pdf阅读器(如如PDF-XChange iewer,foxPDF等),课堂上可以用鼠标圈圈点点,指指画画,可放大可缩小,非常适合高三的课堂密度,同时节约了因制作ppt的时间,提高高三教师的备课效率。

1.7 学案中还可设附加题,满足尖子生需求。在学案设置中体现分层次教学,利用附加思考题适当的拓展优秀学生知识的深度和难度,满足有能力的同学的学习要求。利用这些偏高难度的题目,激励一部分同学拔高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全班范围内形成研究讨论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优化学风。

1.8 但凡高质量的学案都离不开多次推敲,在教案的编制和选题过程中,一定坚持一稿三审的做法:一审全,力争在选题过程中做到知识点全,题型全,考点全,面向全体学生;二审层,在题目顺序的设置上根据课堂教学顺序和题目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分层次教学,同时避免重题漏题;三审错,对学案成稿精益求精,规范使用符号和语言,尽量避免错题和印刷中的错误。

2.使用“六统一”学案的优势:

2.1 学案的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复习为提前,为每一单元巩固提高打好基础。课前预习就是高三学生的自主复习回顾双基的过程,这是每一个单元复习的基础。有了“六统一”学案,学生课前的自主复习就有清晰的思路,对知识点的形成和重点、难点,借助“学案”进行梳理,这样就把课堂复习拓展到了课外。因此一定将导学案提前发放,实行至少两交两改,即:上课前将课前导学案收回,批阅学生的自主复习基本知识情况,将学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整理出来,便可以适当调整讨论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学生课后在改错区,纠正错误,整理后上交再次批改,检查学生纠错情况,将复习中的纠错落到实处。

2.2 “六统一”学案极大提高高三的复习效率。“六统一”学案的前半部分就是以前的基础知识,变成关键词填空节省了上课大量记笔记时间,使得老师和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放在薄弱和易错部分,每个小专题后面解题方法的归纳,不仅发挥老师的个性化讲解,同时也弥补了高三学生笔记上只记知识点而不归纳方法的缺陷。左面表格中的知识点与右面表格中的知识点应用举例一一对应,真正做到了针对训练,也让知识的储备升华成了知识应用。

2.3 高三物理课堂pdf课件的优势。我们平时课堂上的课件大部分是ppt文件,高三的复习课内容多,需要展示的文字多,就会使得ppt课件有很多屏,容易引起的学生视觉疲劳和反感,另一方面文字多也会使得课件制作的时间变长,出了力还不一定讨好。而使用pdf课件,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一是PDF文件配合pdf阅读器(如PDF-XChange iewer等)展示的内容,与学生的学案基本一致,上课时需要那部分放大那部分,还可以用鼠标进行圈圈画画,为上课带来极大的方便,PDF文件就内容前进后退就比ppt快多了,另外一个最主要方面从doc转成pdf,在office2010中就是点一下鼠标而已,而要制作ppt课件就麻烦多了,制作过的老师应该是深有体会的。

2.4 让集体的智慧在“六统一”学案中处处闪光。“六统一”学案的制作一定是全体教师的合作努力下完成,集众家之所长,展现给学生的都是精华,当中不乏画龙点睛之笔。而且学案是可以反复使用的资源,老师们只需通力合作一次将学案制作完成,在接下来几轮的教学中,只需对已有学案加以修正就好,可谓一劳永逸。最重要的是学案教学可以有效的缓解师资不均造成的问题,实施学案教学,大家统一备课,教学内容一致,有效的缩小了新、老教师的差距。

“六统一”学案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一边听一边忙着学生记的“满堂灌”模式,关键词填空把课前预习拓展到了课外,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案、笔记、改错、练习、教案、课件统一为一体,节约了不必要浪费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这样的学案里凝聚了老师的心血,它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效果自然不同。经过笔者两届高三的实践,与以往模式的学案对比效果明显,每年的高三都当宝贝一样留存。真正体现出了“六统一”学案的价值。

画画教案范文第4篇

一、剪掉捆在教师身上的“绳索”

不当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导致教师“抄教案”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改进管理,剪掉捆在教师身上的“绳索”,以更好地激发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每个学校管理者都必须面对的话题。备课管理作为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方面,其主要目的就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一些学校管理者往往不能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而是从便于“管”的角度出发,硬性规定诸如“八要素要齐全”“有无板书设计和教后感”“字体是否工整美观”“篇幅是否适中”等要求。在这种刻板的管理制度的制约下,教师只能公式化、模式化地应付检查,不去追求教案的实效性,应付检查成了终极目的,使“抄教案”成了教师们的一种潜规则和普遍现象。

实际上,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一个方面,是教师工作的一个外显形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准备。过于僵化的管理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降低了教师的抱负水平,致使一些积极性高的教师消极怠工。可见,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应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服务,要充分发扬民主,多征求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请教师参与相关制度的设计和制定,避免陷入僵化和形式主义的泥潭。管理者要根据教师的个性特点、抱负水平、任教学科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一定的弹性设计,切实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缓解教师的精神压力,为教师自主性的发挥提供空间和平台。

二、教案可以循环使用

循环使用教案,就像循环使用教科书一样,允许在一本教案上点点画画、圈圈描描、反复循环使用,以后再加以整理更新,让教师把时间多用在研究教学上。当然,循环使用教案不等于不备课。“备”与“写”是两回事,不备好课就没有上讲台的资格,写了教案上讲台也不一定合格。“会不会有消极怠工者趁‘循环’之机而懒上一把?”或许有的人存在着这样的担忧。依笔者看,这种担心实属多余。退一步说,我们可以研究一套“循环机制”来规范“循环教案”的管理:首先是给“循环教案”的入选定个标准,什么样的教案才有资格循环使用?什么样的教案不能入选?教师钻研教材的过程就是更新教案的过程。譬如说,想到了更好的导入策略,摸索出了新的问题设计,研究出了更好的作业形式,引进某个名师的精彩片断等都可作为更新的切入点。这种形式的备课既避免了繁琐的文字抄写,又增添了教案的实用功能,当然,循环也要有个度,不可能无限期地循环下去,一般以两到三年为一个循环周期。如果遇到教材更新等客观情况的变化,“循环教案”就应及时终止。

三、由检查教案变为公开展示教案

学校领导所做的工作,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工作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最了解自己所做的工作,最清楚自己备课是否符合规定,所以可以提倡教师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对教学工作进行自我反思。这样的自我评价是值得信赖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主动性,发挥其潜力,使他们创造性地工作和学习。对于教案检查,可以变换形式,把教案检查变为公开展览,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指责。以往的教案检查都是领导检查,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单向关系,好与不好,领导的主观成分比较大。而且,教师优秀的教案究竟好在哪里,教师本人无从知晓,其他教师也无法学习到。而公开展览教案,将每个教师的教案集中在一起,改变了检查时领导与教师的单向关系,可以接受来自群众的监督。通过相互比较,既避免了抄袭,加强了反馈与反省,也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相互借鉴。事实上,公开展览教案对教师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会对教师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公开教案的基础上,学校领导还可以引导教师每月上交上一节“最得意的教案”或“最遗憾的一课教案的反思”,一学期进行两次评选,并进行物质、精神奖励。这样就可以大大激发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思考的热情,促使教学管理焕发新的活力。

四、教案要因人制宜,因师而异

教案要求应当因人制宜、因师而异。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教学预案,就像打仗没有作战计划、表演没有剧本、建筑没有图纸一样,最终必然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新教师应提倡写详案,因为他们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教学过程的设计操作、课堂的调控、教学的应变和驾驭能力等方面缺乏经验,需要较详细的教案,以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可以写轮廓式的简案,详略得当,提纲挈领,课堂练习要精心设计,进而写出个性化的教案。对于老教师的教案要求,就可以更灵活些,教学过程中流程设计方面可以更简略,但对于练习题的设计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与开放性,以便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巩固与应用。这样,可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教师们去进行一些更有价值的教学研究。

画画教案范文第5篇

无米下锅式 有些教师,自认为讲课是绰绰有余的事,平常不注意知识的增长和素材的积累。备课时捉襟见肘,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要么理论分析不透彻,要么举例说明不恰当。作为教师,要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要不停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备课之时“有米下锅”,才能煮出香喷喷的“米饭”。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谈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她:“您备这节课用了多长时间?”她回答:“我准备了一辈子。但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只有十几分钟。”教师的知识越精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

闭门造车式 多数农村教师的备课,或是一人“开单车”,或是年级组内几个教师聚集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美其名曰集体备课。实则,这些备课都是在“备教法”。特别是那诸葛亮式的大备课,看似汇集了大家的智慧,但这集中、统一形成的“优质教案”,根本无法去适应每个学生的口味,也不可能适应每个教师去操作。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的教法也应略有所别。对于不同能力的教师,教法上也要尽量贴近他本人。要是一味拿名师的课去“依葫芦画瓢”,定然是课堂中没了“生命”。这样闭门造出的“车”,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算得上是课堂前设置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备课时,不能一个或几个老师“远离教室”、“远离学生”、“远离教师个人能力”,妄自菲薄的搞什么“大智慧”的研究,再大张旗鼓地拿学生做实验。

花拳绣腿式 一些教师为证明自己的备课有特色、与众不同,不在备课的内容上花费心血,却在备课的形式上大做文章,有的备课变成了书法练习本和美术绘画本。还有的教师故意在教案上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圈点点、涂涂画画。如果我们稍加深入研究,便会发现他们是为了达到哗众取宠之目的,备课是言之无物,言之少理或言之无理。教师备课写教案是为了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要严谨务实,来不得半点虚假。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不求真不求实,又怎能要求学生求真务实呢?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以实在、实用、实效为原则,而不要去有意地粉饰备课,装扮教案。

单边活动式 有些老师的备课,大多只是简单了解学生知识水平,有些也注重了学生的性格、爱好和特长。但这些几乎都是老师以“旁者”的身份,单方面去分析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出现的“学法”,教师“一厢情愿”的预设课堂和现实中生成的课堂往往是两样。原因就是在教师做教学的准备活动时,学生没参与进来,没有和老师互动备课。教师备课活动中,要先备教材,然后邀请学生加入,让他们去“备课”,“备”出问题后,老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按照不同层次学生准备“开锁的钥匙”。只要课前师生都认真做好了准备,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会丰富多彩。

虎头蛇尾式 有些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或是新上一门课、新上一个班级或学期开始的时候,心里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备课认真、充分、详实,教案书写工整、分量充足,教学安排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合理。可是一段时间过后,这种激情慢慢地降温,备课便出现了松懈。表现在教案上则是书写潦草、内容空泛、条理不清,有的就变成了抄书,分量严重不足。个别教师一旦学期过半,就停止备课了。这种“虎头蛇尾”的备课现象,危害很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明确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负责,应认真备好每节课。

参考文献:

1.张伟 译 《批判反思型教师》 2002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中国教育报 》 刘圣春2006、2、17)

3.《教学管理》尚国营 2003、1

4.《中国教师报 》 2005、10、27) 严卫林

5.《江苏教育》2006、18李雪峰

6.《中国教师报》2008、9、10 陈华忠

(崔士德,山东省临沭县南古镇朱果小学;刘雪,山东省临沭县周庄中学。)

画画教案范文第6篇

替代“教授型”教师、“研究型”学生替代“跟从型”学生、“探索型”练习替代“水浸型”练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主流,“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意识将指导教学实践。

不难发现,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教学的单向性,是一种严重缺失的单边行动计划书。因为这是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教师更多地是考虑如何利用手中的权力把课本知识讲得精彩完美,而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堂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想象或共鸣,课堂教学中也只是遵守事先制订的时间安排、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步步推进,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因教施教”,学生很难得到根本性的发展。为此,只有把传统的“教案”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自助式“学案”,把教学过程由“灌”变为“导”,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使学生用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实现不用外力推动而能够按照一定的方法主动去获取知识,事半而功倍,从而完美地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实现从“教案”到“学案”的改革,最重要的是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如何让学生学会、会学,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如何利用具有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学案”来沟通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增强教学的民主性和双向交流性。这就要求通过充分调研,然后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充分发挥教研组与备课组的作用,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学习方案,称之为“学案”。这里的“学案”中教师设计的是“学习提纲”而不是“教学提纲”,是完全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为目的设计的指导方案。这样的学案侧重于点拨关键、启发问题、激发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生的自我实践和自我体现中学会学习和学会知识,而最主要的是自我能力和自我意识的提高和觉醒。

学案指导下的课堂,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根据学案上的“学法指导”自己读书、思考,逐步完成学习目标中的要求。学生时而读读画画、时而凝神思考、时而搜查资料、时而写写记记;然后是小组交流、检查、反馈、修正、提高,由于每一个学生有了自主扎实地学习,交流中胸有成竹,回答中谈吐自如,辩论中有理有据,一次次掀起课堂学习的高潮。在这里,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还有人生的自信。“学案”中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准备得越充分,上课就越从容,效果也就越好,也就越能得到解放,而学生也就越得到发展,教师的追求也就越得到实现。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暗中较量反过来又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而且“学案”还鼓励学生在自学中探索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考,又会反过来促进老师的教学,这就是互动的、活泼的、充满灵气的生本课堂,从而真正体现和体会“教学相长”的乐趣。

以学案为指导的课堂上没有哗众取宠的“活跃”场面,没有执教教师的煽情鼓动,没有师生之间的热烈交流,取而代之的是学生静静的读书、思考,心平气和地商讨、慷慨激昂的辩解,再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最终的教学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实效”。从学生看,在学习态度、方式上改变了过去那种完全依赖和被动于教师的局面,同时也减轻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效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设计

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逐步接纳和实践。从教师看,将功课做在课前,课上得解放,从课堂上的泛泛而教逐步实现到学生的孜孜以学,而形式必然促进内容和效果的转变,从“师本”到“生本”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实践基地,真正实现“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画画教案范文第7篇

一、集备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集备的重视不够,对集备的意义认识不足,出现了如下问题。

1、人员不齐

学校规定集备时间,由于管理不善,集备时间教师有的去教室,有的在校园,有的请假,甚至有个别教师不来,七零八落,一盘散沙,难以聚齐,集备无法落实。

2、无“备”而来

教师事先没有准备,无“备”而来,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没有集备的主题,没有中心活题,没有中心发言人,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收获。

3、“集”而不“研”

教研组(备课组)人员聚集一起,缺乏问题的引领话题,甚至无话可谈,各自为政,个人主备为主,在原教案上圈圈画画,大同小异,对教学目标的确立,重难点的剖析、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流于形式,没有从教学的课层次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更没有从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的重建。

4、“备”而不“用”

集体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但是不少老师并没有将集体智慧的成果,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集备之后,执行度不高。也许是这些成果对他而言研究不深,投入较少,或许不便于掌握运用,导致“备”而不“用”。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集备中产生的这些问题,不少学校都存在,至使集体备课达到举步给艰,处境尴尬的地步,效果与预想相差甚远,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1、集备组织不好

集体备课,组织力度差,学校缺乏对各课组长的认定和培训,备课组长对集备的意义、秩序、环节认识不到位,导致集备得不到贯彻执行。

2、“自私”保护意识

个人有自我保护权利,教材研究,资料提供,教学设想,试题设计等是个人的积累,思维的产物,是教师个人研究的结果,可以告诉别人,也可以不告诉别人无权干涉,精点内容,相互保留,集体意识淡化,资源得不到共享。

3、评价体分影响

学校的各项奖惩制度,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大都计算到每个班级,每个教师,算得很细与经济挂勾,从某种角度来说,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带来的弊端是激烈竞争和分化,教师之间的竞争激烈了,群体聚合力下降了,教师“自私”心理,导致了集备中“交流,探讨、合作”的意识没了。

三、落实集备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及存在的原因,应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呢?让集体备课真正发挥其作用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选好称职敬业的备课组长,对备课组长进行严格的培训,是有效备课的根本前提。备课组长是学科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的组织者,必须有扎实广博的专业基本功和深厚的教育理论水平。因此,学校首先要对备课组长进行严格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集体备课的意义、基本程序、具体环节等,让备课组长首先成为集体备课策划与评判能力,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而不是一个人上窜下跳,吃力不讨好。“集体备课”的真正内涵,是建立起以备课组长负责制为基础的合作探究模式,在备课组长的统一安排下,每次活动确立一至二个研究要点,大家围绕要点知识,从各自的学识、经验出发,提出自己对教材、学生、作业等诸多问题的看法,然后彼此交流。

2、案不是最终教案。集体备课时形成的案,并不是完美的终极教案,教师必须对案认真阅读思索,结合自身风格和班级学生的独特之处,创造性地加以设计、补充、改造,在案的基础上,形成生动活泼的个案,才能拿到课堂上去实践,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因此,“集体备课”并不仅仅是组内教师在一起聊聊、写相同的教案,而是每一位教师将自己在平时的“创作”向组内教师展示的过程。

画画教案范文第8篇

最初,我在网上搜寻适合的教案,看教学视频,然后再上课。可是,总觉得生搬硬套的教学并不适合自己,更不适合我的学生。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讲的没劲,这时我迷茫了,我到底该怎么办?我的出路在哪里?

反复思考后,我重新制订了自己的备课方法。仍然先备知识,我觉得这没有错,教师如果连想讲什么都不清楚,那这样的课不如不上。确定讲授的知识之后,我开始注重学生的学法。我经常反复问我自己,如果我是学生,面对这种现象,我会怎么想?我想以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完成这个问题的研究,学生会遇到哪些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他们?就这样,反复思考后我的新教案出炉了。

改变教学模式的最初阶段,课堂上经常会出现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有时我觉得自己都控制不住课堂的走向。特别是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挺完美的,实验材料准备很齐全,自己准备也很充分,可是课堂效果怎么就不尽如人意呢?

这时我意识到光有思考还不够,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因此每节课的课后反思尤其重要。例如,在上第一单元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有些学生一直专注于实验材料,对我提的实验要求、实验注意事项充耳不闻,课堂纪律难掌控。下节课教学时,我先把要讲的内容全都讲完,然后让学生取材料做实验,学生不乱了,我也不累了。只是换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小部分程序,教案设计中的问题就解决了。

有时候,教学实践也会发现好的教学方法。那天在讲热胀冷缩现象时,由于班级没有足够的空间让学生演示书中的模拟实验,我就在黑板上画画演示,结果一个学生说“热胀冷缩现象就像我们人的活动:天冷时,我们都愿意紧紧地挨在一起,体积就缩小了;天热时,大家都喜欢离得远一点,体积就大了。”我觉得这个学生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立刻采用了他的解释方法,代替了书中难以实施的模拟实验。

画画教案范文第9篇

就这样,我怀着牛皮筋弹起的梦想,考入浙江幼师。说实在的,就在毕业实习那阵子,我就怀着疑自己选择了不喜欢的职业。那时在行知幼儿园实习,为了第二天能上好课,带好一天的活动,前一天晚上要开夜车准备教具、备教案,一直到凌晨两点多,眼皮打架了,头也痛了,还要反复检查教案、教具是否都准备好,天天如此。天天给自己加油鼓劲:我绝不能上一堂失败的课。当我看到孩子们获得的微笑时,当我的实习成绩得到园主任、指导老师的充分肯定时,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我可以当老师了!

十九岁,我真正跨进了幼儿园的大门,做了一名幼儿教师。迎接我的是一束束纯真而带着探究的目光,孩子们打量着我这个自己也需要老师的老师。"别忘了,你是勇敢强健的爸爸、温柔慈祥的妈妈、善良可亲的姐姐,是博学多才的智者,还是和他们一起嬉戏的伙伴……"理智在不时地提醒着我。我微笑着走进孩子们的中间和"小男了汉?quot;脑门顶着脑门,手腕扳着手腕地比试,跟"小公主们"一起唱呀、跳呀。从孩子们那友好、信任的目光中,我读到了孩子们的心底的声音:老师,我们欢迎你!

上美术课,部分孩子对着画纸置之不理,没有一点积性时,我只好耐心地手把手地教。语言课时,我为了教他们一个新词语或一个短语,我把说话的速度放慢,同时也不忘做些生动地教具,便于他们理解。做幼师的,谁都怕带小班,但谁都逃不过要带小班,我也是如此,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大小便经常解在衣裤上,刚开学段时间每天早上要哭,每天早上我也会条件反射地情绪紧张,但还是要耐心地处理每件事情。我想我不仅仅要做他们的老师同时还要学会做他们的妈妈,其中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每结束一天的工作,倒在床上不想动了,还真觉得累。可是每当我看到自己的辛勤和爱心使孩子们取得一点进步时,一股由衷的欣慰油然而生。

有一年我带小班,下学期班上来了一位患有先天性耳聋的孩子,她叫李佳烨。记得刚入学那天,佳烨的妈妈诚恳地说:"本来要把她放到聋哑学校去,知道我们单位几个同事的孩子在董老师班里,我想让她有个伴,那几个小伙伴她认识,所以想让即试试看,不行的话,我们再转园好了。"我看着这张可爱的小脸蛋,期盼着能从好的嘴里发出与同龄人一样甜甜的声音,可她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我……我开始有点惧怕--这样的孩子来到我们班。让我怎么带好这个班?

几天下来,小佳烨还算能干,小朋友做早操排队,她也会走过来排队,她看到老师敲铃知道要集合。为了让小佳烨学会说话,我每天上课时有意识地用身体语言给她提示,鼓励她。下课时,我拿着一些图形卡片,让班上几个能干的小朋友和我一起说图形卡上的词语,让小佳烨对着我们的口型学。有一次上课时,我惊讶地发现她举高了小手,嘴里还不停地叫"老师、老师",叫得虽然不是不很清楚,但确实是在叫老师,一下子我们班的老师和36个小朋友不知道有多开心,我们兴奋地跳起来,佳烨会说话喽!佳烨会说话喽!那天,她妈妈来接的时候听到这个消息不敢相信,在班里小朋友的鼓动下,佳烨对着我们两位老师叫了一声"老师",佳烨的妈妈蹲在女儿的身边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个一脸憨厚朴实的母亲抱住了女儿。"辛苦你们两位老师了"好半天,她对着我们说。

画画教案范文第10篇

我校集体备课采取个案、共案一体化,采用表格呈现的方式,实现集体备课各要素的集约和有机统一。其基本流程采取“三阶段五环节”:

第一阶段:个体探究

本阶段包括“预案设计”“个性设计”两个环节。强调“彰显个性”。

预案设计:教研组成员依据备课分工,在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前两天超周完成并复写“预案设计”,交给教研组长。“预案设计”是一份完整的“导学提纲”,既要充分显示教材的重点、难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生动的问题情景,具有“导学性”“层次性,并能够充分显示教师的个性特点。这“导学提纲”应体现“导、学、讲、练、评”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可以不拘一格,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循环运用。但组织教学过程必须充分展示学生“自学、探究、合作”,重视学法训练和能力培养。

个性设计:教研组长在收齐所有主备人一周的“预案设计”后,要及时转发给教研组其他成员。其他组员依据主备人的“预案设计”,结合自己对教材的分析,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和学生的认知结构,针对“预案设计”进行修改、完善和补充,完成“个性设计”以备集体研讨时进行交流。

第二阶段:集体研讨

本阶段包括“知识生成”、“方法分析”两个环节,强调“思想碰撞”。

知识生成:按照规定的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长组织教研组成员开展集体研讨。先由主备人依据“预案设计”说课,再由其他组员评课。研讨期间,教师要注意学习、移植他人的积极的建议,并对“个性设计”中出现的生成逐一梳理,分析、研究、筛选,进行生成后的再加工,完成“知识生成”。

方法分析:在分析教材的同时,集体研讨要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加强教法、学法的分析教研。教无定法,学也无定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结合问题的实质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教法研究和学法指导,尤其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让学生主动发展”上实施重点突破,同时要能预测把握可能出现的课堂生成,完成“方法分析”。

第三阶段:形成共案

本阶段包括“知识整合”一个环节。强调“集思广益”。

知识整合:由主备人对经过分析、研究,最终采用的生成问题,进行“知识整合”,“预案修改”,形成共案。其他成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形成自己的个案。共案一经确认形成,由主备人打印,形成的共案,师生人手一份,资源共享。

“三阶段五环节”相互承接,共同作用,实现了集体备课各要素的有序有益开展,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发挥了集体备课的“兼容”性。

学校自推行“兼容式提纲备课”以来,有效的克服了目前“包产到户式”、“独领式”、“众说纷纭式”等集体备课形式存在的弊端及集体备课有形无实,取得了集体备课的实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注重过程,环环相扣,全员参与,智慧共享,由点及面,思想碰撞;互动互补,优劣相长。有效地构建了学科秩序,杜绝了内耗现象,实现了“1+1>2”教学功能最优化。

上一篇:初二教案范文 下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