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06:20:31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

读懂诗歌,联系生活畅想、感受美景。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轻音乐、组织学生户外观察春天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小朋友,刚才我们一起到外面观察了春天,你发现了大自然的哪些变化?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说话,全班交流。

2、板书课题:初春

学生齐读课题。

二、指导自学:

1、初读诗歌,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①请试着读读诗歌。标出不认识的字。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2、小组内合作识字。

三、检查自学情况,解决困难,随机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要认识的6个字,指名认读。

2“开火车”游戏,巩固识字。

3、将生字放进课文,指名分节朗读课文,互评。

4、老师读课文,学生评价。

四、学习写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

痒拱抛贴优蛙晃袖

2、认读会写字。

3、请仔细观察它们。你有什么好的写字建议吗?

4、老师示范写“抛”字,注意结构。

5、请你从中选择你喜欢的3个字,在田字格中写两个。

6、同桌之间互相评一下你刚才写的字。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想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认读本课部分生字或词语。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古诗。

二、朗读感悟诗歌,积累词语。

1、自学。出示自学要求:

请你轻轻地读课文

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情况,指名回答。

3、引导感悟。

(出示小黑板)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的意思:

①泥土里拱出两片新叶,说是浅绿,更似鹅黄……

②春天的风筝驮着一片阳光,春天的脚步总是那么匆忙。

4、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儿?你能有感情的读一读吗?

5、把你喜欢的好词语收进词语库。

三、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小组互读互听。

2、小组推荐配乐朗读(播放轻音乐)。

3、学生互评。

4、老师评价,鼓励背诵。

5、小结。

四、总结:

这节课你快乐吗?回去以后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吧!

板书设计:

1、初春

毛毛雨蝴蝶、蜜蜂

新芽蝌蚪、青蛙

新叶风筝

…………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教学重点:了解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外形与捕鱼本领之间的关系,透过具体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文插图或翠鸟图片

3.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走进翠鸟世界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鸟,像孔雀、画眉、黄莺等,下面请看看这是什么鸟?

(出示翠鸟图片),这是翠鸟又名“钓鱼郎”。

教师板书课题,注意“翠”字上边和“羽”相近,但是没有“钩”。你对翠鸟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下面我们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翠鸟的。

二、自读自悟

1.认读生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翠鸟的什么特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分组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认读生字,注意“赤”、“衬”、“衫”是翘舌音;“苇秆”不要读成wéigān

2.认读词语:

浅绿衬衫疾飞等待逃脱

锐利蹬开一眨眼腹部饲养

3.把这些词语放回课文中再读一遍,注意把句子读通。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四、学习课文内容

过渡语:你们的脑海中有没有出现翠鸟的样子?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板书:色彩鲜艳或美丽、小巧玲珑

(1)那么,课文怎样写翠鸟的色彩鲜艳、小巧玲珑呢?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看插图,想象翠鸟的样子,比如头上什么样,背上、腹部什么样,再看看眼睛、嘴巴、爪子什么样。(自由读,指名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出示翠鸟图片)翠鸟长得什么样?你能像课文中那样为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学生结合图片介绍翠鸟。

(自己试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如果让你用一两句话来说说翠鸟的样子,想一想,怎样说比较合适?

过渡语:看来,翠鸟美丽的外形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翠鸟可不只是外表漂亮,它捕鱼的本领也很高呢!课文哪一段写的是翠鸟捕鱼的情景?

快速浏览课文。

(1)指名说。

(2)自学第二自然段,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默读第二自然段,想一想你了解了翠鸟的什么特点?

画一画表现翠鸟动作敏捷的词句。

(1)指名说,要求:先读所画的词句,再谈自己的感受,

(2)顺势朗读,评读,适当范读。

过渡语:(结合板书、图片)同学们,看着这小巧玲珑、动作敏捷的翠鸟,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结合学生想捉一只翠鸟的想法)看来,孩子的心是相通的,你们和小作者想到一块儿去了。你觉得,能不能捉一只翠鸟来饲养呢?

学生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进行保护鸟类的教育(同学们的种种想法,都缘于对翠鸟的喜爱之情。但是我们要爱护鸟类,和鸟类做朋友。)

看来,和翠鸟零距离接触的愿望不能实现了,我们只好远远地看着它,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如果这时你也正在河边,远远地看见美丽的翠鸟,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带着自己的体会自由读后两个自然段。

五、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指导书写。

3.抄写生词。(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抄写内容。)

六、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翠鸟

动作:迅速敏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翠鸟》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翠鸟的外形特点是(指名回答)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动作上的特点是(指名回答)迅速敏捷,它给我们的总体感觉是很美,很可爱。

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翠鸟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把它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二、重点学习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的段落

1.我们先来看描写翠鸟外形的那一段。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一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翠鸟外形特点的好词、好句画出来,并想一想你认为好的理由。

(1)指名谈一谈。重点抓住“颜色鲜艳”这个词来体会,并感受运用拟人、比喻表达的好处。教学时运用比较的方法出示句子“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并带有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是浅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让学生把这几句话和课文上的比较一下,觉得哪个写得更好一些。

(2)你还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说一说理由。

(3)带着刚才的体会把这一段美美地读出来。

(指名练习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配乐朗读这段,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5)借助图或者板书上的重点词语试着背诵这一段。

2.总结学法,迁移运用。

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么学习这段的?

师生共同总结学法。(1)先读课文;(2)找出好词好句并画下来;交流认为写得好的理由;(3)有感情地朗读;(4)练习背诵。

3.运用总结的方法,学习描写翠鸟动作的段落,学生交流体会。

(1)抓住“疾飞”、“一眨眼”、“蹬开”、“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贴着”“只有……还……还……”这些重点词语体会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2)练习朗读,读出翠鸟动作的迅速敏捷。

(3)从那些词语看出翠鸟的机灵?读出小鱼的机灵,突出翠鸟的机灵。

(4)试着背一背。

三、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课文最后两段除了告诉我们要爱护翠鸟,和鸟类做朋友的道理外,也表达了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找一找哪些句子能体现作者和小朋友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并把它读出来。学生找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四、回顾全文

课文学完了,谁能说一说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那么美那么可爱的?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写法:1、抓住事物的特点;2、仔细观察,按一定顺序写;3、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表达方式。

五、读写结合:(任选一题)

a)用连续的动词写几句话。

b)仿照《翠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六、课外实践:收集有关鸟类的图片和资料,办一期以鸟类为主题的手抄报、板报。

七、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小巧玲珑

疾飞……一眨眼……

翠鸟

动作:蹬开……像箭一样…

叼起…贴着

只有……还……还

反思

我这节课设计的大体思路是:在识字写字,阅读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迁移运用。第二课时,重点例说《翠鸟》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举一反三。抓住重点词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翠鸟写得那么美那么可爱的,然后再把体会到的通过 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经过如此的准备之后,我走上了讲台。但是课后的感觉是除了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之外,没有别的,只觉得课是那么的平淡、无味。经过学部领导和同年组的老师的评课之后,我的这份感觉逐渐清晰起来。找到了这节课平淡无味的原因:

一、教师重点讲解第一自然段,目的是让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自学后面的部分。实际上是制约了学生的独特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他们可以采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以采用画图来理解课文,可以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又何必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法“一二一,齐步走”呢?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在我的这节课上重视了抓住重点词,品味语言,学生谈感受,体会得也很到位。但是顾此失彼,读得又不深入。没有明确品味语言的目的。通过这次讲课,我[,!]明白了,品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读也是为理解文本服务的。理解到位了,才能读出感情,才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捞铁牛课型

新授

课时

一课时

重点:

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将打捞铁牛的经过一步一步讲清楚的.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采用伙伴学习法,问题质疑法,讨论法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道德

情感

与价值观

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学具

教科书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评价

一揭题质疑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新的课文,捞铁牛.(教师板书课题)

看了课题捞铁牛你都想知道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教师相机归纳:

(1谁捞2为什么捞铁牛3怎样捞4结果怎样)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题,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脉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评价

二初读课文

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你们有什么方法解决他们看来同学都认为读书是个好办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92页,自由地读一下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读完后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本课有许多新生字,谁能来读准它们(学生开火车来读)字型分析陷字音分析没

谁来说说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7个)那么这篇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一说

那么怀丙到底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呢谁愿意分段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其他的同学边听边思考,看看课文的那几个自然段解决了这些问题

(齐读课题)学生分段读.

通过初读课文你们都对那几个自然段解决了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想不想和同学交流一下啊,好下面在四人小组内和同学交流一下.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为什么捞在哪个自然段,你能读一读吗原来是这种原因啊,你们读懂了吗这是同学们对这些问题已经有了大体的了解.那么在讨论交流中你觉得哪个问题最难解决(怎样捞)

是啊,八只笨重的大铁牛得有几万吨重吧,怎样才能把它捞上来呢老师对此也很感兴趣,

三细读课文.

下面就让我们自由得读一读课文得3~6自然段,想一想怀丙打捞铁牛的过程都做了那几步呢

通常做事情都要做准备工作,怀丙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谁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用笔标一标序号,看看准备工作可以分为几步指名回答你从哪知道的抓住(先,然后,再,又)

谁能来说说分别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这么繁琐的准备工作你们能用简短的词语来概括这几项准备工作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边听读,边标序号,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名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的学生思考问题.

四人小组的同学相互交流,切磋.提出最难解决的问题.

学生自由的读课文得3~6自然段,根据准备工作的步数标序号.

初读感知活动.引导学生在理清文章的层次,为抓住主要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评价

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写一写(板书:潜水摸牛备船装沙并船搭架粗绳拴牛)哪一个同学写得好评一评.同学们想不想来看一看谁愿意来当小解说,把这一过程介绍一下.(播放课件)准备工作完成了,下一步就该打捞了,让我们继续看课文,指名读4,5自然段.思考:铁牛是怎样捞上来的呢指名说谁来读一读那么经过铲,拔铁牛,为什么就会捞上来呢再仔细读读课文,看看在铲和拔的过程重事物与事物之间都发生了什么变化谁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他们的变化,看来只要仔细的读书,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谁来读一读你们都明白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大家,打捞工作这么简单,为什么要做这么繁琐的准备工作呢谁能帮老师来解答一下.补问:直接打捞就是了,难道准备工作与打捞工作之间有什么联系

原来准备工作和打捞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不可缺少的啊!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他们的打捞过程想放录像铁牛终于从淤泥中一点一点地拔了出来,真令人高兴啊!我们赶紧把它捞上船,好吗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原来怀丙和尚又一次利用了谁的浮力,节省了人力.现在,你觉得怀并提出的打捞方法怎么样啊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仔细找找看看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怀丙的出色和机智你读书很认真.出示课件,读一读.大家都束手无策了,怀丙去能胸有成竹得想到利用水的浮力来解决问题,真的不愧为一明出色的工程方面的专家啊!学到这儿,同学们看,我们通过读书自己解决了提出得疑难问题,真不简单.看来你们和怀丙一样充满了聪明才智.可是人们在一千多年前,科技并不发达,在没有任何的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却能比较轻松的打捞上铁牛,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是啊,在古代想怀并这样的专家可不只一个,你们了解的还有谁

四拓展延伸

今天老师给大家留一项作业,想一想,如果科技发展的现在,人们同样遇到了捞铁牛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做呢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奇妙的办法.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讨论好的小组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其他小组进行评论修改.

学生结合课文,体会准备工作和打捞工作之间的联系.

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怀丙的出色.

让学生自主评议,自主修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借助有感情的朗读,借助质疑问难,加深对文章内容的了解.

点命作业:

如果科技发展的现在,人们同样遇到了捞铁牛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做呢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更多更奇妙的办法.

17捞铁牛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聪明出色

打捞工作:铲拔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集体备课让教师全面把握教材

每学期放假前,学校各个学科组先组织教师对下学期使用的教材进行研讨,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点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以便大家对整本教材形成系统的认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苏教版语文第8册在第8课《三顾茅庐》之后才介绍名著《三国演义》。在研讨过程中,教师提出应该在一开学就让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到学习第8课《三顾茅庐》时,学生已经了解课文的知识背景,有利于内容的深化与积累,进而提升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之后,学科组将教材分成若干篇目或单元,交给组内的教师分头备课,每位教师对自己所备的内容进行深度解读,形成初步的教学设计。

开学前,学科组集体讨论和交流每位教师备好的教案。备课教师可以就教案的创新点、如何突破重难点甚至备课中的困惑谈自己的想法,其他教师则可以提出建议。之后,由骨干教师作为主评人对教案提出综合修改意见。最后,备课教师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对教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完善的教案,学科组汇集每位教师的教案后,形成整册教材的教案。

在教学前,每位教师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以批注、增删的方式对于他人的精备教案进行修改或补充。这种备课方式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分析教材、研究学生个性,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同时,便于教师之间相互分享和学习,将集体智慧发挥至极致,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主题教研解决共性问题

为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学校组织同学科教师以课例分析为载体,进行主题教研。

如“情智语文”工作室将“有趣”作为年度教研主题。通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来改变部分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沉闷的状态。围绕主题,有的教师从导入环节入手,采用游戏、故事、歌曲、图表等方式,创设特定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有的教师在课堂表演上做文章,或编演课本剧,或模拟片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其直观理解;有的教师主张师生角色互换;有的教师开展小组竞赛,等等。在每位教师进行探索和尝试之后,工作室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研讨,找出适合“情智语文”的教学策略。一位老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发现学生将“形状”的“状”和前一课所学“茁壮”的“壮”严重混淆。针对这个问题,团队教师集思广益,探讨出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让学生自主查字典,然后分组说说辨别这两个字的诀窍,比比哪组的办法多,容易记;二是教师编顺口溜“有大不是大,无大反而大”,将枯燥的讲解化为简单的口诀,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

如数学学科“统计知识”这一内容在三年级数学下册“求平均数”、四年级数学下册“单式折线统计图”、五年级下册“复式统计图”等章节均有所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学段的数学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整合“统计知识”,如何渗透基本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方法,寻找教学的共性与联系。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各个年级的教师对教材实现整体把握。

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研,教师对相关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学手段越发丰富,教学实践日趋成熟,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持久的、整体的、本质的改变,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加有的放矢。

融合式培训打破学科壁垒

每年暑假,学校都会定期开展英语口语培训,所有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与此同时,学校积极启动人文大讲堂,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培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学校开设书法、摄影工作室以及器乐演奏班等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拓展教师的文化视野,涵养教师的精神气质。

学校还组织教师深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学习吴地传统文化、锡剧吴歌、吴地方言、无锡民间手工艺制作等。

为开阔教师的国际视野,学校开展国际理解培训,为所有教师开设英语、韩语培训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培训,学习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融合式培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势头,教师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跨区域联动拓展教师成长空间

基于“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理念,学校进行跨区域联动。在无锡大市内,联系宜兴、锡山、滨湖、南长等区的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教师课堂教学智慧的提升。如六所学校以“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为导向,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奇妙的图形密铺》的“同课异构”,六位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的教学课型,引导学生在思维情境中感知体验,在自主探究中归纳发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议课环节,我们强调三种取向:一是关注学生,从学生“学”的角度评议“教”的质量,既要关注学生是否学得有兴趣、学得自主,也要关注学生有没有学会、是否会学;二是关注互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都有效;三是关注生成,对哪些生成性资源应该进一步开掘、哪些应该放弃、哪些获得了预约的精彩等进行研讨。

另外,学校与上海、浙江、安徽等地的学校签署协议,结成“长三角网络结对学校”教师培养共同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校际网络结对的形式,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各种交流活动,形成校际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跨区域联动过程中,通过不同学校文化的碰撞,教师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教师们在反思与重建中充分吸收各种资源,并创造性地让这些资源成为精神重建和实践进步的“养料”,从而走上了一条“自我反思――自我完善――自我创造”的道路。很多教师感慨:“跨区域联动,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外面的风景,跨越了专业成长的一大步。”

几年来,学校不断为教师搭建各种成长平台,探索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团队建设,教师的研究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5篇

一、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作用

1.培养习惯。语文预习学案实际上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有效预习,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了解学情。教师在上课之前通过查阅学生完成的预习学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哪些已经懂了,哪些内容还不懂,依据学案的反馈信息,调整教案,使教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铺垫降难。学生在40分钟内学习一篇课文实际上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降低难度呢?语文预习学案正好起到了铺垫降难的作用。让学生预习课文,自主学习,丰富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让他们积累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脑海中构建起立体的信息网络,学习新知的难度自然降低了。

4.活跃课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来自于学生的思考与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兴趣与热情。由于学生在课前已按预习要求认真学过教材,有了一定的学习体会,在交流时就能滔滔不绝,得心应手,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思维的碰撞,产生有效的交往和互动。课堂气氛好,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5.提高能力。学生完成预习学案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主动探究的过程,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

6.减轻负担。预习学案本身就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部分练习,它可以减少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后所要完成的一部分作业,所以能达到增效减负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的特点

1.以学生为本。语文预习学案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是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学案下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生命的关怀,能激发学生生命活力,是学生生命的奠基工程和生长过程。

2.以学情为基础。教师编制语文预习学案必须以清楚地了解学情为基础,这就更有利于“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以学生为主体。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使用语文预习学案的主体是学生。学案的使用需要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

4.以学法指导为重点。语文预习学案立足于自学,强调的是会学,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在设计中,让学生在获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自然地掌握学习方法,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三、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方法

(一)教与学一体化的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融合了教与学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与学的思路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案例:

《剪枝的学问》(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能理出“我”的情感变化线索,并围绕情感线索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解决所提出的问题;知道课题“剪枝的学问”的含义。

自学设计:

1.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和示例找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吗?

在我看到王大伯剪枝之前,对于王大伯和他的桃园,我(满怀好奇);看了王大伯剪枝之后,我( );当听了王大伯的解释,我( );暑假里,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我( )。

2.当小明读到“满怀好奇”时,不禁想问:“我”好奇什么呢?对你在第1题中所填的词语试着用“什么”或者“为什么”来提几个问题。

(1)_____;(2)_____;(3)_____。

3. 对于“‘我’为什么好奇?”这个问题,小明先在文中勾画出了相关句子: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然后他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让“我”好奇的是,王大伯种出的桃子为什么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其中有什么秘诀?

在你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到两个,先在文中勾画出相关语句,然后再写出你的回答。

4.“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呢?有什么含义?

评析:这篇预习学案是典型的“教与学一体化预习学案”。学生针对“我”的情感变化提出的几个问题,就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的问题。学与教统一,共生共融。另外,整个学案都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抓关键词语提问,根据课文的有关词句思考并解决所提的问题。学法寓于设计的问题中,自然、巧妙。

(二)学与教相互映衬的预习学案。这种预习学案虽然没有做到教与学一体化,却是对教学环节和内容的有效映衬,起到了补充教学的作用。

案例: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预习学案

学习目的:

知道小骆驼感到自豪的原因;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想象续写小骆驼和小红马再次相会会说什么内容。

自学设计:

1.“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的“我”是指_______;小骆驼感到自豪的是:又大又厚的脚掌可以_______;两层睫毛可以_______;驼峰可以_______。

2.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_______

3.后来有一天,小骆驼又去溪边照镜子,恰巧又遇上了小红马,小红马说:“瞧,你长得这么难看,还来照什么镜子呀?快去美容院美容吧!”想象一下,这次小骆驼会对小红马说_______

评析:这篇预习学案所设计的内容就是对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补充。学生如能按预习学案课前自主学习,课上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四、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的内容

小学语文预习学案一般由学习目标和自学设计两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指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标准。学习目标的提出应指向学生,陈述的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注意几点:一是适当性。确定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适当的学习行务交给学生,形成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案的编制及其目标的达成。二是针对性。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针对性,其核心内容应集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学生实际与需要达成的目标之间的差距,针对差距制定学习目标。三是明确性。学习目标要明确清晰,不能笼统地使用“了解”、“掌握”等词,应有具体的量和质的规定,多用“知道”、“记住”等词来表述。

2.自学设计。自学设计是预习学案的主体。在自学设计中应该把知识线、情感线、能力线贯穿于整个创设的情境中,做到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和谐统一,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协同发展,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注意简捷有效,不能繁琐,不要给学生增加负担。具体内容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1)质疑提问。针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让学生质疑提问,便于教师 了解学情,调整教案。

(2)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对课文内容应该有个初步的整体了解。教师在编制学案时可以采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线索。

(3)自读自悟。课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对重点句段的感悟过程,也就是让学生读进去,想开来,做到悟义、悟道、悟情、悟法。教师在编制预习学案的时候,对中年级学生可以采用半填空、问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对重点句段自读自悟;对高年级学生可采用批注阅读的方式让他们自主学习。

(4)拓展延伸。学习课文既要务本,又要超本。如学案设计中让学生搜集信息查找资料,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开阔视野,但要求不宜过高,并注意课内课外结合,生生、师生互动。还可以设计一些读写结合的内容,让读写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案例: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根据课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示填空,理清写作顺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写出课后两个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自学设计:

我会提问。

“菩萨”原来是指_______,“菩萨兵”在课文中是指_______。看到这个题目,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

我能说出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藏胞躲进深山,再写_______,接着写_______,最后写藏胞返回家园,夸奖红军。

我能自主阅读课文。如:

“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那些藏胞一见到我们就跑,真糊涂哇!”“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的意思是_______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蕴含的意思是_______

如果小学语文预习学案编制能做到简洁、有效,那么学案下的课堂,学生将依案而学、教师导学释疑、师生互动交流,以学生探究为主体,以教师调控为手段,注重学法指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会切实提高,有效教学也会变成现实。

作者单位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6篇

在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小学中年级的学生阅读习惯不良,语文学习基础差,常用的字词经常写错,用词的能力停留在一个水平,从一年级造句子一直用到了三年级,没有体现用词循序渐进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于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达到上述目标,老师就得深挖教材,找准读懂文章的切入点,沿着一条主线来设计教案,其中抓关键词语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读懂文章的方法。

下面我就以长春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板块《揠苗助长》一课为例,谈谈我是如何让学生抓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情的。

一、老师在讲课之前要对教材、学生情况进行分析,设计出一条主线。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有的学生在学前就可能听别人讲过,在他们的记忆里或许都有着模糊的印象,但是重点要落在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故事的内容。

二、依情定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准确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挥棒,在有大体思路的前提下,进一步的明确出这节课要达到什么目的。根据以上对教材和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理解重点词语应落在“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揠苗助长”、“巴望”、“焦急”、“一直”、“筋疲力尽”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明确隐藏在故事背后的道理。

三、紧紧围绕关键词语进行教学设计,并以此来突破重难点。

本课,我以理解重点词语为主线,具体是这样做的:

(一)字的处理

1、形近字的处理:

学生在学“拔”这个字的时候,容易与“拨”弄混。我采用看图片讲故事的方法区分,小白免拔萝卜,拔不动,请了好多小朋友来帮忙,先写个“手”,再写个“友”,大家累得出了汗,多么愿意帮助人啊!再加上一滴汗这个点儿就把这个故事记住了。孩子们把这个字记得特别扎实。我利用好这个兴奋点,让学生学会质疑:为什么题目叫“揠苗助长”不叫“拔苗助长”呢?“揠”与“拔”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有区别的,我们可以看图片,用手拔苗心就是“揠”,第二个图片 拔萝卜,是连根拽出,这才叫“拔”。

2、同音字的处理:

“费”与“废”的区分。“费”指古代人用贝壳串成项链挂在颈上,表示很珍贵。“费”应与电费,水费表示财富的词有关。另一个“废”是无用的东西。如:废水。这样学生区分得很明白。

(二)重点词的处理

1、一词多种方法理解

如“筋疲力尽”我先采用表演法,从时间的长,动作不停来体会劳动的累。孩子们通过联系上文的“直”和下文农夫的话:“今天可把我累坏了。”都能体会出劳累。

2、词义适度拓展运用。

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转来转去”这个词我是这样拓展的:生活中,你看到谁什么时候转来转去?请你说一说。

(1)出示一个不完整的句子。――――――,――转来转去。

把“转来转去”放在句尾,学生可能说出爷爷正在手术,爸爸在手术室外转来转去。我们体会到了心情很焦急。

你还发现谁转来转去想怎么样吗?把转来转去放在句子中间

(2)――--------转来转去――――――。学生可能填妈妈在商场里转来转去,为我买回一个点读机。小猫在鱼缸边转来转去,想吃小鱼。我们体会到转来转去是走来走去,逛来逛去。选来选去。想来想去。没有着急的感觉了。

还能怎么说呢?可以把转来转去放在句首。

(3)转来转去---------------------------------.我们发现一个词在句子中能放在不同的位置,还有不同的意思。所以我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联系语句,细心品味。对于解筋疲力尽这个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处理。

(三)熟词的处理。

我们品味的重点词语,并不局限于新词,有些熟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着特殊的意思。如“直到天黑才回来”直是一直的意思。我们要先熟悉单元内容,备课做到融会贯通。因为第三篇课文《惊弓之鸟》中就出现了两个“直”,第一个是“直往上飞”,第二个是“直掉下来”,学生在学习下一篇课文,理解的时候会更深入。

(四)可意会的词处理

在处理“焦急”一词时,可以用直观的幻灯片感受一下:“上面部份指一只小鸟,下面是燃烧的火,火都烧到羽毛了” 利用汉字构成来形象地理解词语。同时趁热打铁,向学生拓展有关“急”的成语:急不可待、十万火急、心急如焚等,丰富学生的积累。

四、跳出课文,巧设练习,内化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可以用“筋疲力尽、转来转去、巴望”来续编寓言故事,或者演课

本剧,可以激发起学生探索的兴趣,也为今后的习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板书设计要突出关键词语。

这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的串接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明白了道理。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7篇

一、小学第三学段略读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不能很好地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特点,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1、粗知浅知,放任自流:略读课文课后没有学习要求,没有作业练习,于是有些教师便失去了教学的“拐杖”。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的老师认为“略读”就是简单一读,略知大意,于是便有了“忽略”教学之念。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就是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能说出主要内容,教师随意拎出几个问题,学生能够回答就可。所以只停留在散谈层面,无论是面上的广度还是点上的深度都不到位。

2、精雕细琢,步步牵引:略读课文文质兼美,教师难以割舍,加上教师太熟悉精读课文教学模式,过于注重人文内涵的开掘,习惯领着学生“掘地三尺”。于是,略读课文上成了精读课文。从字词学习到内容感悟,从朗读指导到语言积累,抠词抠句,细细雕琢,步步牵引,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成了一句空话。

为引导教师走出上述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沈大安先生指出“略读课文教学可以安排适当的书面练习,特别是高段的学生。用书面的方法交流可能更有效,也更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我尝试在略读课文教学中以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为抓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小学第三学段略读课文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

为提高略读课文教学实效,我在设计教案时努力发现并挖掘隐藏在文本的语言增值点,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1.借学习单梳理文本,获取整理信息

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运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进行的自主型学习实践。为帮助学生降低学习略读课文的难度,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有助于略读教学的工具――略读课文学习单,找到学生的已知点、未知点、兴奋点,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实效。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学习单的有效使用,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规律,课堂上没有热闹和喧哗,但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得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在备课时不但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学生;上课时不但要教教材,更要关注学生。学习单设计与使用,让我们准确地了解学生的起点,获取整理学情信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2.抓重点句重锤敲打,习得阅读能力

众所周知,第三学段的略读课文篇幅都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诸多的实践证明,教师在文本解读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整合、取舍,抓大放小,有所侧重,做到一课一得。对于一些重要片段的学习,我们还是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阅读、思考、练习的时间,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段自主品读,重锤敲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分析。正如著名特级老师虞大明说的:“略读课文教学就像用锄头开垦土地,选择最大的一两块土地,再用锄头敲打致细。”

3.融练写点迁移运用,巩固学习方法

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过多地关注文本在“写什么”和“为什么写”,却很少关注作者是“怎么写”和“用什么写”,即只关注了“语文内容”,而忽略了“语文形式”。略读课文在教材中的功能定位主要在于“方法的巩固迁移,能力的拓展提升”两方面。略读课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方法的迁移运用。以写定教,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在对五年级下册《与象共舞》这篇文章进行文本解读后,我发现这篇课文的写法适合让学生进行迁移练笔,是语言学习的增长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这样的设计:

1.读板书上的词语,在文中找到相应句子,用“――”划出来。说说课文围绕着人与象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浏览课文1―5自然段,思考课题《与象共舞》是来源于每一部分的描述?为什么以此段内容为题?

3.联系生活实际,以《与___共舞》写一段话。

这样的课堂练习设计,我以“聚焦题眼,了解写法,迁移练笔”为主题,进行了三个层次设计。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上需要这样的书写时间来充盈学生过于频繁表达的口语,让文字真正沉淀到学生心底,有助于语感的形成。

以上是我对小学第三学段略读课文教学中课堂练习设计的思考。通过略读课文教学实践,我认识到略读课文也不是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潜心会文”地去学。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轻挑慢捻,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练习中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我们的略读教学走出一条光明之路。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8篇

本学期的教研工作要围绕着学校课题,扎扎实实地开展学校组织的语文教研活动,按计划认真完成,并创新性地组织各种语文教研、教改活动,使得语文教研活动成为真正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渠道,使新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落实,努力探索一条科学、低负、高效的素质教育新路。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提审理论学习,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2、进一步规范和落实教学常规管理,确保课堂40分钟的有效性,在课堂中“精选、精讲、精炼”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3、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教学改革,在教研室的领导下,做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4、扎实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

5、狠抓作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6、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与运用,开展读书系列活动。

7、加强语文课题的研究工作。

三、具体措施:

年级教研是校本教研的核心,为了充分发挥年级组相对独立的教育团体功能,本学期,我们四年级语文教研组将围绕学校教研工作计划,加强教研的力度,扎实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

(一)、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本学期教研组将继续学习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下发的有关书籍文件,领会其精神实质,明确基础教育改革具体要求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从而保证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采用“开放式”、“自主建构式”、“探究式”等教学手段,提高语文教学水平。

(二)、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1、坚持示范课、学校公开课的真正落实,要求本教研组的教师认真听课评课,并及时写出听课心得、优秀案例、教学反思,坚持从组内做起,踏踏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教师的公开课要认真组织,定好时间、课题,本教研组教师要调好课,届时全部参加听课,并作好评课。

2、进行教科研讨。我组将利用课余的时间,轮流进行语文专题讲座,对教育杂志上的一些热门文章进行讨论。课题的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结合教学工作展开研究,注意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真正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探讨和交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以利于以后的课堂教学。

3、加大“语文大量读写”的开展力度,要想让学生形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本教研组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多读书,及时阅读学校的书籍,做好读书摘记。同时,各个教师要做好学生读书引路人的角色,给学生提供读书目录,为学生的读书进行必要的指导,真正实现大语文的教学观念。

(三)围绕常规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每个教师做到课前教案的设计、课后的教后反思,最后的整理完善。每篇课文都要有教案修改和反思。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真、求新、求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另外,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2011年高三英语教学计划 2011年高二生物教学计划 2011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2011年高一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2011年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2011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10—2011学年度体育教学计划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5-0046-02

[作者简介]钱雷(1982―),男,江苏沭阳人,本科,江苏省无锡新区实验小学教师,一级教师。

单元整体教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摒弃了传统单篇教学各自为政的教学方式,以单元整体为视角,借助对单元内各篇课文教学的整体感知、课文精读、串联回顾、单元总结等环节,贯穿单元内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将单元结合成一个有机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

一、找出单元课文内在联系,把握单元整体教学主题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单元的理念进行选材和编排的,各单元内的课文之间具有潜在的联系和共同的主题,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之前,一定要找出和紧扣这个共同的教学主题,把握好单元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为例,《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这四篇课文看似在讲述不同的故事,实则都隐含一个共同的主题――“春天”。把握好这个“春天”这个主题,就有利于对这个单元整体的感知和理解,就找准了课文教学的切入点,也能够从“春天”这个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搜集教学资源和素材,理顺教学思路。

有时候,还可以对单元的教学主题进行多方位、深层次挖掘,深化教学主题。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组为例,《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名人故事”,在教学上可以选择这个为切入点,搜集和联系其他的名人事例。但如此就过于肤浅。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发现,这四篇都是在歌颂名人坚持不懈同困难作斗争的故事,如此就可以将普通的“名人故事”主题升华为“苦难中的坚持”,并以此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树立对苦难的正确认识,并培养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二、明确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合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和确立单元教学主题之后,就是对单元整体教学思路的规划和设计了。一般的教学思路是,按照“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的教学方式,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单元课文进行整体的快速感知(可以是对单元目录的大体把握,也可以是单元课文的初步通读),然后再于具体课文的精读讲解中将单元主题联系和烘托起来,最后在单元结束后再进行一个整体回顾,将前面所学的课文整体串联起来,贯穿单元的教学主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组中,教师可以先安排一个课时的单元整体感知课,带领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学会查“无字词典”》《古诗两首》和《做一片美的叶子》这四篇课文进行通读,在通读中发现和领略大自然的新奇与美丽,波光粼粼的北海、炙烤大地的骄阳、惊涛拍岸的大海、红叶深深的晚秋、暮钟沉沉的寒山寺……通读的过程,能够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好奇心理,也能够迅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单元主题的最初认识。

应当明确的是,单元整体教学不是平均主义,而是有主有次。教师在对单元整体教学进行教案设计、备课时,要在突出单元教学主题和满足教学目标任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重点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段落,而不是一概而论,都采用精讲精读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面面俱到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必然会使得本来有限的教学课时更为紧张,甚至最终导致教学任务无法全部完成;另一方面也加重了教师和学生信息接收的负担。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虽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但更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文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事物或人物来帮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

三、注重前后的联系和对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思”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要注重前后课文的联系和对比,加深对单元教学主题的整体把握和感知。如三年级上册的《做一片美的叶子》《蒲公英》《石榴》,在课文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前后联系和对比,认真总结课文中关于植物的描写段落,“一阵阵风吹过,那可爱的绒球就变成了几十个小降落伞,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籽儿”,从中学习比喻、拟人等多种写作技巧。

在实施单位整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能力培养和锻炼,将“听说读写思”的教学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组为例,在讲解《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克隆之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插上自由想象的翅膀,讲一下自己脑海中的未来世界或想实现的发明创造。在讲完《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和《古诗两首》后,教师可以布置作文任务,让学生描述一下春天里自己身边出现的事物。总之,单元整体教学要始终立足于对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培养上,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

另外,要指导学生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并且明确规定在小学阶段要完成“不少于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要加大读书宣传力度。围绕“读好整本书”这个主题,笔者在读书宣传上加大了力度:首先是设置“书香心语”等栏目;在黑板报上及时将班级和“读书小标兵”的读书事迹、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相关文章在全班学生面前亮相,给学生一种心灵的触动。其次是组织学生成立文学兴趣小组,开展读书系列活动,并将学生的读书习作、生活感受等优秀作品展览在班级文学角上,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强了学生读书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黄宪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J].教育观察,2014(13).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10篇

一、深入解读单元组的主题

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历来都是把内容或主题相似、难易程度相近的几篇课文编排在一起形成单元组课文,单元组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留心与关注到这一点。同样的,教师在解读教材时,可以先从解读单元组主题为切入点。

例如:人教实验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课文以“童话与哲理”为主题,选编了两篇精读课文《巨人的花园》《去年的树》和两篇略读课文《幸福是什么》《小木偶的故事》。编辑本单元组文本的本意是通过童话的学习,让学生从童话中感受童真与欢乐,学会分辨是非;学会信守承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面,开阔眼界。

在执教这一单元组主题的课文时,教师必要首先了解本单元组课文的主题,这对教师把握这一单元组每一篇课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起到先导的作用,定好了基调。

二、了解单元课文风格异同

同一单元组的每一篇课文,其中的主题价值有着相似性,但具有相似性的基础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为在学习这一单元组的课文时进行纵向比较提供了材料。教师与学生在解读教材时,要深入体会其异同。

例如: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四组课文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编排了《白鹅》《白公鹅》《猫》《母鸡》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上十分相似:体会作者对白鹅、白公鹅、猫、母鸡的喜爱;在过程与方法时都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中所写动物的特点。

教材编辑者在同一主题单元组课文中编入《白鹅》和《白公鹅》,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而《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笔下的不同动物,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的,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纵横两方面的比较,从而了解拟人、对比、夸张的写作手法,风趣幽默的语言在文章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体会文章的不同风格与韵味。

三、教材文本解读准确比对

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有的看似内容十分相似,但却被选编在不同的单元组课文中,为什么呢?两篇不同的课文,在教材中的位置能不能互换呢?

例如:《燕子》与《翠鸟》都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其中《燕子》是第1篇课文,第5课是《翠鸟》。这两篇课文都是以动物为课题,都涉及写小动物,内容有什么不同呢?有什么相似性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把这两篇课文对比着读:

《燕子》这篇课文写出了美丽活泼的小燕子,仅仅停留在写动物与自然的美上,让学生感受春天里万物的美丽,没有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教育。而《翠鸟》从色彩方面写出了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继而写翠鸟由静化动叼小鱼的情形,文章的结尾,借用老渔翁对我们说:“……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很明显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思想教育。因此,这两篇课文不能互换编排位置。

四、文本解读力求深入意出

文本内容解读结果的深浅,对语文教师来说是平常中见真章的功夫。执教几年的语文教师,大部分文章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文章的解读明确课文的三维目标,但也有文章思考不透彻的话,就会把文章的价值观挖掘的过于简单浅显,没达到文本应有的作用。

《妈妈的账单》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人间真情”主题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有的语文教师,包括一些参考教案与网络资料都会这样解读:文章在反复诵读文本、对比两份账单中进行说话、朗读训练,并感到母爱的无私、无价,让学生懂得亲人之间的爱弥足珍贵,要主动帮父母做事。

初看起来对文本的解读无懈可击,深入到位了。这一篇课文我教过多次,也听过其他教师执教,基本上是如上所述来定位《妈妈的账单》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就在我听了语文教学名家对教材的解读后我才明白:其实《妈妈的账单》一文与其说是体现母爱的无私、无价,还不如说是体现母亲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听了之后,我认真思考了一通,才觉得母爱的无私,大部分母亲都能做到的,而文章中小彼得的母亲能在维护孩子自尊的前提下,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爱,这才是难能可贵的。文章在体现母爱的正确教育的价值发掘更妥当、更有深度。

文本的解读,绝不能简简单单流于表面。唯有教师静下心来,沉入文本中去,与教材编辑、文本多方互动对话,并博采众长,才能发掘出文章的最高价值,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获益最大。

参考文献:

[1]安玫.语文课程之本价值研究报告[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9(1):19-25.

上一篇:画画教案范文 下一篇: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