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00:18:55

过度消费论文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尽管从上世纪末,我国逐渐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但是消费不足的问题却好像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消费和投资在绝对值上都有较快增长。但是,总体上看,消费增长速度长期滞后于投资增长速度,导致投资消费结构失衡。从2000年至今,投资率持续走高,并且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5.3%升高至2013年的47.8%,而消费率却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62.3%降至2013年的49.8%。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的最终消费(用于居民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总额)占当年GDP的比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用于最终消费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的重要指标。这个指标还能间接反映出国民消费与社会财富总量增长之间的关系。消费率高说明社会财富的大部分用于最终消费,当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达到一定规模后,国家有能力提供更多的消费品促使国民消费,且国家也需要国民消费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提高消费率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反之消费率低,这说明国家的社会生产还处于积累阶段,不得不把更多的财富用于投资,以促使整个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社会财富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居民消费需求旺盛,可是消费率却在下降。目前我国消费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与典型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消费率也偏低。2010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低于“金砖五国”中的巴西64.2)、印度63.2%、南非56.9%和俄罗斯51.3%(苗树彬等,2013)。尽管,有学者认为,消费率的波动下降并非“中国特色”,而与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息息相关,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500到5000美元的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消费率长期下降然后要逐步提升的过程,中国目前正处于消费率提升的拐点期(郭斐然,2013)。然而,不管怎样,一个国家的社会财富总量在快速增长,而它的人民从社会总财富中分得财富的比例却在变少,如果考虑到我国居民消费率占最终消费率的比例也在下降,那么可以推测,新世纪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与整个国家财富总量的增长幅度有一定的差距。学界关于消费不足虽有一些争议,但却在中国经济发展走向消费主导是个大趋势这一点上有着相近的认识。首先,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来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是消费的基本条件,它决定消费,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生产归根到底要以消费为转移,要以消费为最终归宿。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投资最终必须通过消费来支持。“产品不同于单纯的自然对象,它在消费中才证实自己是产品,才成为产品”。所以,以消费需求主导投资结构是社会再生产规律的内在要求。其次,从我国外贸的形式来看,也亟需形成以国内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我国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偏重于依赖出口,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我国的外部市场很难在短期内恢复。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现在投资需要调整,出口不振,国内消费必然受到重视。其三,从中国社会发展的目的来说,我国现在也要重视国内居民消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全面自由发展一定是在美好生活中逐步实现的。正如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满足人民的物质消费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满足人民的精神消费则是美好生活的体现。我国人民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有着巨大的需求,全面深化改革必将为人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言,“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被视为中国发展的一个关键时刻,中国最高领导人终于通过了一揽子计划,可以促使中国经济从依赖出口转为消费拉动增长的改革,我们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中国会朝消费拉动的模式前进”。可以期待,中国必定会迎来一个商品更加丰富的时代,一个人民消费更加旺盛的时代。

2.消费过度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扩大内需,学界就开始了对过度消费或者消费主义的忧虑。关于消费主义在中国的状况,有学者认为,在上世纪末的时候,我国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已经出现了一定的消费主义倾向,而且这种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权力话语色彩的文化已经开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陈昕,2003)。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中国的消费主义不具有大众性,只是部分人的消费观念。不过,“有多种迹象表明,消费主义价值观正由高收入阶层向其他社会阶层扩展。尽管大众消费的条件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如社会民众收入的普遍提高,贫富差距的缩小,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目标尚未实现,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已经越来越多地为社会民众所认同和接纳”(莫少群,2012)。即使是部分人具有消费主义价值观,并照此生活,那么它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影响也绝对不可小觑。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假如只有10%的人口按照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生活,那也是1亿多人!相当于欧洲几个国家的人口之和。因此,引导中国人合理消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人既需要扩大消费,但又不能过度消费。本世纪初的时候,学界基本上还是在呼吁中国不可过度消费。然而,在学界的呼吁中过度消费还是来了。中国人的过度消费不是与美国人相比过度了,而是与中国自身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相比来说过度了,与我们国家驾驭消费主义的能力相比过度了。这种过度已经在资源紧张、环境污染、价值观念等方面显现出来。美国作家韦伯曼(A.J.Weberman)写了一本书《Mylifeingarbology》,媒体戏称他发明了一个名词:垃圾学(Garbology)。韦伯曼认为“一个人扔掉的东西体现了他的所有”。垃圾是人类消费之后的产物,人类物质生活越丰富,人类对生存环境和健康水平的要求越高,垃圾随之也越复杂越繁多。因此,从一个国家生活垃圾的数量和增长速度可以推测出这个国家人民的消费量与消费水平。

如今我国制造的垃圾占全球的1/3,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幸地是,我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垃圾危机”。“在中国,不断增长的消费人口正在制造比过去多得多的垃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真正关键的地方在于时间: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中国的垃圾爆炸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的,而那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议题”。中国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但在焚烧、堆积和处置垃圾方法方面却存在许多问题,绝大部分垃圾都未经处理。我们还没有思考如何应对垃圾,垃圾却蜂拥而至。仅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四地的郊区就有至少7000家占地面积不少于50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厂。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累积堆存量已达70亿吨,占地约80多万亩,近年来平均年增长速度在4.8%。全国600多座城市,除县城外,已有2/3的大中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境,且有1/4的城市已没有合适场所堆放垃圾(潘艺,2013)。我国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不仅要承载城镇居民对居住、交通、购物等方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还要承载大量的消费废弃物。我国的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居民的大量消费需求仍待满足,可是与我国处理消费废弃物的能力相比,与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相比,再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现在的消费速度和消费总量有点过了。联系到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一部分人的消费也是一项数量巨大的消费,比较明显的例子是汽车消费。目前,我国私家车数量已过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发达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集中表现。但同时,道路拥堵、空气污染、能源短缺和土地稀缺又使私车的快速增长饱受诟病。拥堵已成为中国城市每天都能见到的一景,除却拥堵,尾气排放也是人们抨击汽车消费的一个原因,尾气排放与中国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有重要关系。另外,汽车消费占用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为支撑庞大的汽车消费需要不断开辟新的道路和新的停车场地,中国人口密度大,土地资源十分短缺,人均耕地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如果中国为支撑汽车消费不断增加修建道路或停车场的土地,那么18亿亩的耕地红线难以保住。中国具有特殊的国情,主要是人口数量庞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低。我们在消费水平提升的同时,也伴随着我国资源环境难以承受的风险。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同时,也面临着过度消费的威胁。我们国家难以复制当今发达国家的消费模式,必须要寻找适合中国的消费模式,既能不断提升居民消费水平,而又不能导致资源紧张、物欲膨胀。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世界对中国的期待,“首先,这个世界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中国,希望中国人像美国人和欧洲人那样大量消费来拯救全球经济;随后,世界又要求中国在大量消费的同时避免产生那些会威胁我们所有人的消极后果,我们想让中国将这个世界从过度消费的恶果中拯救出来”。消费过度的另一个表现是,消费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驾驭消费的能力提高程度,即社会的物质财富快速增长,每个人的消费水平也在迅速提高而我们还没有准备好以什么样的价值观来迎接这些庞大的消费品,导致在丰盛的商品面前人们精神的迷失。

2012年6月15至6月19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做了一项关于《衣食无忧后,您是否感到更幸福了?》的调查,结果有90.4%的人幸福感更差。幸福感更差固然有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和公共服务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可是有如此多的人在享受着丰盛商品的同时却不感到幸福,这应该引人深思。我们国家也遇到了富裕的美国曾经遇到的问题,艾伦•杜宁的研究显示,“生活在上世纪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他们的祖父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祖父们幸福四倍半”。可见,当衣食无忧之后,幸福与消费水平的提高之间不具有必然的关系,人的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是人的物质需求满足和精神需求满足共同作用的结果,物质需求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需求的满足。这要求小康社会的中国在提供丰盛商品的同时,还要教给人们一种与消费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够指导人们如何不被丰盛的商品所蒙蔽,如何不被自身的物欲消费所羁绊,如果不被消费主义文化所控制,而能追求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复兴。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 被过度消费的文化 被过度消费的明星 阿拉法特“被毒死”难改博弈格局 被消费过度的于丹 鸟叔:被过度消费的神话 被过度消费的明星们 被“过度消费”的刘洋 阿拉法特的原则 被过度消费的房地产广告语言 云计算概念是否被过度消费? 直面阿拉法特 挥别阿拉法特 阿拉法特光环下的堂弟和遗孀 阿拉法特的生死命运 阿拉法特的传奇人生 阿拉法特引出的死亡判定 阿拉法特:验尸案的背后 “粉时代”的过度消费 被压抑的消费 被消费的悲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政治 > 被“过度消费”的阿拉法特 被“过度消费”的阿拉法特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欧阳晨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9年前阿翁入院急救不到两周即驾鹤西去,给人一种事发突然的感觉。

多年来,对于阿拉法特之死,尽管“死因”判断并不一致,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阿翁“血液系统紊乱而死”的现实。然而,2012年7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与之合作的瑞士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从阿拉法特遗孀苏哈那里获得的阿翁随身衣物的取样结果,在阿拉法特私人用品上的钋的含量要比普通状况高得多,大约有60%至80%并非来自自然。此举让本已沉寂的阿拉法特 “死因”之争骤然升级。当年11月, 阿拉法特灵柩被打开,俄罗斯、法国和瑞士三国专家取出阿拉法特大约60个遗骨样本,并提取样品以备调查死因。

一年之后,尸检结果尚未公布,部分媒体却先躁动不安,有一种要将阴谋论进行到底的势头。的确,9年前阿翁入院急救不到两周即驾鹤西去,给人一种事发突然的感觉(可对比其对手沙龙昏迷7年后,仍能靠营养液维持生命)。但存在矛盾的事实本身也许并不能仅仅靠科学得到澄清,政治考量和操作仍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巴以特定的对抗格局下,尸骨早寒的阿翁被有关方面抬出来“过度消费”,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凄凉写照,也是地区僵局悬而待解的讽刺性象征。 “乌龙报道”

今年8月有消息传出,瑞士方面可能在9月中旬将阿拉法特的尸检结果移交巴方,但逾期一个月,阿翁尸检报告仍没动静。10月12日,半岛电视台网站转载了英国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站当日刊登的一篇论文。该论文并未提及任何“尸检”可能提出的新证据,只是针对去年2月由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对阿拉法特遗物首次分析后的病理报告做了一次同行验证评估,其结论也并非认定阿翁死于中毒,而是说取样结果支持遭钋辐射致死的“可能性”,而阿翁之所以未出现被辐射后的典型症状,如骨髓抑制、头发大量掉落,可能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但在中东和中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瑞士科学家去年初从阿拉法特“衣物和牙刷上”残留的血液、尿液、唾液痕迹中检出大量钋210,被“错会”成从后来的尸检中发现了这些高放射性元素。而一些媒体在引用《柳叶刀》论文时,将“代表可能性的表达”转变成了肯定的语气。于是,所谓“《柳叶刀》证实阿拉法特被毒杀”的新闻满天飞。

10月13日,巴勒斯坦官员对新华社记者否认阿翁被证实死于中毒的说法,称巴方尚未接到正式的尸检结果。而阿翁死因调查委员会主席陶菲克·提拉维也表示,正式的尸检结果目前处于保密阶段,还没有递交给巴方。提拉维也否认巴方受到内部或者国际压力推迟公布消息。洛桑大学新闻发言人14日表示,目前尚不知何时会得出结论,报告若出炉,会首先递交给阿拉法特遗孀苏哈。

可以说,这是一起因媒体不熟悉内情而断章取义的“报道乌龙”事件。不过其背后也存在值得关注的政治动因。对于阿翁尸检结果推迟公布(部分因素在于法国医生调查研究尚未结束,三方会审尚未启动),就有巴勒斯坦官员说,可能是为了防止尸检结果对巴以和谈重启造成冲击。此外,考虑到半岛台的背景及立场,虽说炒冷饭,不难看出其对于“被毒杀”结论的渴望。尽管就算阿翁“被毒杀”,人们也无法在短期内获知谁是下毒者,就像叙利亚沙林毒气事件搞不清幕后黑手一样,但在这样的模糊语境中,以色列必将更多地遭受国际舆论的压力。 “国际验尸”

2004年10月29日,羸弱不堪的阿拉法特终于获准,离开了被以军重兵围困的拉姆官邸。被软禁近3年后,罹患重病的他由一架约旦直升机紧急护送到法国贝尔西军医院接受治疗。当年11月11日,阿翁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0岁。

对此,以色列否认有任何过错,请求巴勒斯坦领导层公布阿翁所有病历。而2005年对阿翁病历进行的首次独立评估显示,他死于出血失调导致的中风,而出血失调则是由一未知感染引起的。

去年7月,卡塔尔王室背景的半岛电视台在经过9个月暗中运作后,突然公布瑞士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有关阿翁可能死于钋中毒的分析报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法国法院等闻讯后迅速介入。随后,在阿拉法特遗孀苏哈的请求下,位于拉姆市的阿拉法特墓穴被打开。

从伊斯兰习俗来看,将死者从地下挖出“验尸”,是一种不够恭敬的行为。是以,直到最后时刻,阿拉法特的妹妹仍在极力反对 “开棺验尸”。然而,公开 “验尸”不仅是确认阿拉法特是否非正常死亡的唯一途径,还可以微妙地利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时间差,实现巴勒斯坦当局的阶段性目标。

2012年11月29日,亦即阿拉法特“被开棺”两天后,第67届联合国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通过决议,把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由“观察员实体”提升为“观察员国”。虽然这种国际地位还达不到安理会讨论正式成员国地位的要求,但已经可以凭借日后的尸检结果,请求海牙国际刑事法庭介入阿翁之死一案。从这个角度看,这一事件确实可以对巴勒斯坦的“”事业做出“贡献”。

由于处于舆论下风,美国和以色列对阿翁被开棺验尸一事不动声色。真正积极参与其中的,是法国、俄罗斯和瑞士。法国因为阿翁在贝尔西军医院去世时并未查出其具体死因,所以在“投毒论”骤起后,有责任对巴方做个交代。2012年8月,苏哈和女儿扎赫娃向法国楠泰尔法院提讼,要求法院对阿翁死因展开司法调查。法方迅速反应,派出3名法官介入调查。

俄罗斯积极参与,是因为与巴勒斯坦主流派有着特殊关系,阿巴斯曾多次访俄寻求支持。而作为最先拿出阿翁衣物检测报告的第三方,瑞士方面的介入,更让尸检活动给世界留下一个“客观”的印象。

当然,最不可忽略的国际力量,还是半岛电视台的东家—卡塔尔。在叙利亚政府因哈马斯支持“倒阿萨德”而与之决裂后,2012年10月卡塔尔元首历史性地访问加沙,并给予哈马斯大量援助。有分析人士认为,卡塔尔是开棺验尸的幕后指使者,其出发点是在中东地区证明其强国地位,同时向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发出警告。 “烫手山芋”

2012年7月,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就曾公开表示,根据已有材料和临床症状推断,阿翁系中毒身亡。不过,也有质疑之声,在一些生化核专家眼中,“钋中毒”之说从理论上并不可行。

由于钋元素的半衰期仅138天,大约2年半后其放射性含量就基本消失了。可离奇的是,现在居然还能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如此高剂量。再者,半岛台介绍说钋210毒性为同剂量氰化物的2.5亿倍,那么,曾多次探望阿翁并保留其遗物的苏哈,又是如何避免受到伤害的?所以,人们不无怀疑,这些“新鲜”的钋可能是在阿翁逝世多年后重新放置的。

即便是《柳叶刀》从颇为权威的角度论证,阿翁很可能系钋中毒身亡,也只是去年洛桑大学分析报告的衍生物,且存在诸多疑点。例如阿翁临终症状(骨髓良好,并未脱发),与钋中毒患者的一般症状并不完全相符。

对于许多致力推动“验尸”的力量来说,目的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这个“凶手”。然而,以方主导“谋杀”的可能性的确不高。一头早已褪去尖牙利爪不再风光的衰老雄狮,是不会激发猎手多大兴趣的。

1990年代初,当阿拉法特表达了对萨达姆侵略科威特的支持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就逐渐边缘化。2004年时的阿拉法特,被以军重重围困在拉姆,与外界基本隔绝,已无法发挥政治作用。尽管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不太情愿,毕竟也向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承诺过,不杀害阿拉法特。

就算阿拉法特死于他人毒杀,也不能一举锁定以色列。阿翁领导下的巴解组织,其他有野心者未必不会剑走偏锋;哈马斯则和他关系不睦,未必不会有激进者使出辣手。况且,以色列即便被“判定”为“凶手”,对于巴以局势也只是火上添油。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经济严重依赖对以色列出口,巴方的失业率徘徊在26%左右,财政赤字日趋严重。去年,对于巴方谋求“联合国席位”之举,美国和以色列采取了有力的制裁举措,如以方暂停向巴方移交重要的税款。

今年7月,在美国斡旋下,巴以开始恢复对话,为重启巴以和谈做准备。中东问题四方委员会呼吁巴以在9个月内达成和平协议。一旦巴以因阿翁之死撕破脸面,这些工作将前功尽弃,历尽战火劫波、正在艰难爬升的巴勒斯坦经济将不堪重负,只不过是便宜了那些希望海牙国际刑庭介入此事的区外势力。所以,巴勒斯坦当局现在不愿为风言风语所动,免得为别的势力火中取栗。 “翻开新页”

阿拉法特之死,留下了一个难以弥合的真空地带,在巴勒斯坦政权内部,权力争斗一度非常激烈。遗老派与新领导层之间的斗争结果,是遗老派中巴前安全高官·达赫兰和阿拉法特经济顾问·拉希德等被驱逐出权力中心。

2006年,法塔赫与哈马斯曾组建联合政府,但最终以哈马斯在2007年武力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告终。作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巴斯近年来努力推动巴内部团结,宣布改组内阁后多次呼吁新政府要包括哈马斯成员,并于2011年实现了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初步和解。而主持“尸检”、寻找“真凶”,也让法塔赫与哈马斯再度走到一起。但显然,在哈马斯看来,无论是之前的库赖,还是今天的阿巴斯,都无法再现昔日阿拉法特的权威和力量。

其实,就算阿拉法特得以重生,也不复当年威望。2002年8月,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阿海罗估计,阿拉法特个人财产超过13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审计报告指出,阿拉法特曾在1995到2002年间,将9亿美元公共基金转移到本人账户内。2003年美国杂志《福布斯》估计阿翁个人财产至少3亿美元,排名为国家领导人中第六位。

之前,有媒体报道,阿拉法特遗孀苏哈拿到法国公民身份,长期在巴黎过着奢靡的定居生活。她在巴黎五星级饭店住了一年多,整层楼每晚租金高达8700英镑。由于面临逃税等指控,苏哈在突尼斯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甚至公民权都被剥夺。因此,有人指出,当初在法国强烈反对“验毒”的苏哈,而今强烈要求“尸检”,其真实目的不过是借阿拉法特的残存声誉,为自己谋取额外的好处。

正因如此,尽管在一些巴勒斯坦人眼中,阿拉法特仍是民族灵魂和象征,每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民众都会自发组织集会,向这位老战士致敬,但作为一个事实,属于阿拉法特的时代早已远去。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草根经济学人;学术八股;经济学会;经济论坛

[中图分类号]F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34-04

当前我国经济学研究在高投入、低水平,在育目照搬照抄西方经济理论,在创新研究滞后、经济理论无法掌控经济活动、理论研究仅局限于诠释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在学术八股盛行的状态下运行。一次高级别的经济学术会议让我深深感到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危机。我深感草根经济学人在学院派统治的学术天地无立锥之地。“反动学术权威”没有,但“学术权威”或许真的存在。草根经济学人的智慧和研究成果被淹没在远离经济实践的学院派掌控的学术世界的大海里,被无情扼杀和白白浪费。中国社科理论要想健康发展必须两条腿走路。草根理论学人是学术领域的弱势群体,必须自强不息,自我解放,创立自己的学术园地。我初步设想号召战斗在全国各地的不同岗位的草根经济学人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共图中华人民共和国社科理论发展之大计。成立自己的学会,办自己的网站、杂志、报纸,不断壮大,逐步形成全国性的草根理论学人的社会科学院,给官方学术机构独统天下的局面画上休止符,从而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步入万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新时代。

对2009年某经济论坛的回顾与审视

2009年7月3至4口,我应中国最高经济学学术殿堂的邀请参加了一个学术论坛。起初我非常高兴,就是我身边的人也颇为激动。

随着会议进程,我的心情从兴奋、失望逐渐变得感伤、愤怒。

7月3日,听中外专家的经济学报告受益匪浅。姜到底是老的辣,老经济学家即使讲不出新意,也不至于出错。

7月4日,揭晓了2009中国青年经济学者优秀论文奖。三位被尊奉为青年经济学家的优秀论文奖获得者代表先后发言。发言者学位和地位都比较显赫。后两位发言者简单介绍了自己获奖论文的大概,听者也没能听出来什么。第一位发言者语速非常快,讲了好多,最后在超时和鼓倒掌的情况下黯然、无奈地下台。这位先生是名牌大学的博导,但报告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罗列了一大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资料,既没有正确地找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又没讲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只是武断地断言“我自己认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还没有结束,高速经济增长不是说国外3%、4%,而中国就是8%、9%,中国经济未来恢复正常增长的时候,一定在9%以上”。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要达到9%的增长速度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外贸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显然不太可能,未来的贸易保护将日趋升级。美国人也正在改变过去举债消费的习惯,美国的个人储蓄从危机前的-1%提高到目前的6%。美国人的高消费和举债消费既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今后,中国将丧失很大比例的外贸出口,外贸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将不容乐观。二是投资,伴随通货膨胀的投资。如果,中国要在外贸萎缩的情况下实现经济9%的增长速度就必须采取通胀政策,但风险太大,是自寻覆辙,没人敢这样长期拉动经济增长。目前,中国大多产业产能过剩,固定资产投资无法继续扩张。钢铁、汽车、纺织、风电设备制造、光伏等好多产能短期内产销无法平衡,即供求无法平衡。加之,我国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差,自主品牌的高端产业发展乏力,多种重要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能力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致使继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受阻。三是消费。扩大内需是一件很难的事,市民的钱被高房价卷走,农民的钱被学校卷走。加之,我国社保体系不健全和华人的储蓄偏好,这些因素将共同制约内需的增张。所以,中国经济可能永远告别9%的增长速度。听完这个资料堆砌、缺乏严密逻辑推理的报告,我痛感如此低水平的论文竟然在中国经济学最高学术殿堂上夺魁!这是中国经济学及各个学科研究的危机。缺乏科学、公正、公平的激励机制,炮制一些脱离实际的经院哲学式的论文,滥竽充数,然后大小论坛互相吹捧,学术机构大有白白混饭吃的嫌疑。以此观之,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中国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但国际科技创新的位次却不断下降的问题。

请允许我们对论文的实际水平和获奖者的身份进行简单观察和分析:十篇优秀论文获得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社科院各两位,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复旦财经大学、中科院农研中心、中国人民银行、暨南大学的各一位。可以看出他们均出身于名门望族。十篇优秀论文获得者虽未明确排位次,其实大多人都觉得第一位发言者就是排名第一。仔细看看他们的学术和行政地位,就会发现第一位发言者的地位最高,可报告的质量确实不高。认真分析此次论坛让人顿生疑窦,不免思考几个问题:要么反映了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落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要么反映了评委会水平的低下或不认真;要么反映了学术权威的存在和论资排辈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制约。总而言之,获奖论文大跌眼镜,绝非主办方有关领导吹嘘的那么高。我从来就没高看过中国当今的经济学研究水平,此时,失望、感伤、悲哀、愤怒的情绪就越发混在一起,此起彼伏。

会后,我挤时间看完了十篇获奖的优秀论文,又看了七篇获得提名奖经济论文中的三篇。总的感觉是有理论突破的文章几乎没有,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方法、数学模型的文章却很多。有些论文文字表达能力差,警牙诘屈,有的文章更是病句连篇。多篇论文论证的主题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的问题却洋洋洒洒数万言。论坛论文精选集总体充满学术八股气,中英文混用,方程、模型众多,看似专业,其实无用。经济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过去的宏观经济学都显得狭隘,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凯恩斯都企图在经济领域解决社会的完全就业问题,结果不仅使他们的目的没有达到,而且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只有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合理分工,摒弃人类物欲横流的龌龊心态,控制物质生产的无限膨胀,提高人类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才能解决社会的普遍就业问题(关于该问题请参看2009年1月《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打破传统经济理论束缚,建构全新经济思想体系》和2009年第五期《世界华商经济年鉴》《构建新的宏观经济学》或登录:blog.省略/blog/s/3332)《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甜’。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个经济学派的学术,经济学研究的新方法就像我们

不加鉴别地学习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一样蜂拥进人中国,不顾国情地胡乱套用正是“书之失,诬也。”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国的经济和美国的经济成分构成不一样。国民的文化心理也不一样,消费心理更不一样,除了科技进步可以提高生产率外就没有什么一样的东西。所以,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理论只能跟着经济实践走,只能和经济实践一样亦步亦趋学西方。但学实践问题不大,你做什么我做什么,还可以学,可理论就不同了。如,美国的企业是质量、诚信、效益最大化,中国企业假冒伪劣代替了质量和诚信,国企不计成本代替了效益最大化。学院派的大儒先贤们你们懂吗?所以你的公式和模型不过是学术八股的活生生的尤物。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理论始终跟着经济实践在完善,从来就没有对实践产生过预期的指导作用。比较独到的价格双轨制,一个最失败的改革范例,导致官倒横行,人民财产被卷,却因为发明权惹热议。又如:《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一文及其作者在7月4日论坛发言,简直没有一点有价值的理论创新和理论预期。

没有几个经济理论工作者深刻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不懂得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你就无法研究出适合中国人的社科理论,经济学也不例外。当中国上证指数从5497,9点降到2200点的时候,有人恐慌地问我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走势。我告诉他,没什么大不了的。世界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中国人的文化形态不一样,中国人只要他有一口饭吃,不冷不饿,他就不会闹事。不像西方人,稍有问题就游行示威,内阁,总统大选。中国不过是农民工返乡。其次,中国在世界经济危机的面前为什么能保持稳定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18亿亩耕地的红线没有破。去年中央会议前有多名专家叫嚣18亿亩耕地进入市场的问题,有名研究员说土地可自由买卖的政策可能出台。我说,绝对不会,这是农村政策最后的一条红线,这是保持我国稳定的最后一条红线,至少在50年内不能突破。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中国人的承受心理?为什么我国基尼系数很高却社会稳定呢?文化心理然也。

对2009年某经济论坛的获奖论文的研读与评判

好的论文是孙文凯和梅松撰写的《FDI对外汇储备增长的实际效应》。该文文笔洗练,材料翔实,分析精辟,结论准确,有决策参考价值,不愧清华学子。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金融法制:进程、问题、与对策》详细总结了我国金融法制化的基本进程,肯定了成绩,找出来问题,提出了建议,具有较高的决策参考价值。

次好的论文是姜付秀、张敏、陆正飞和陈才东撰写的《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这篇文章确实是一篇好的文章,在理论方面的推理是正确的,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提醒和教育企业负责人谨慎自己的扩张行为,稳健地掌控企业发展,但是因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无法明确量化和界定”。比如,具体企业的领导是否过度自信,扩张得成功或失败都无法说明是企业领导的过度自信所致,加之,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本来是一项经过反复论证的并购,即非常冷静和审慎的并购,结果由于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导致并购的预期和结果大相径庭,这能说明并购的失败和过度自信的关系吗?又因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企业财务困境”也无法量化分析,只能做一般的理论分析。所以该文用复杂的方程式来量化研究该问题,其实是陷入形而上学的窠臼,有画蛇添足之嫌,实属败笔,是当前理论研究中学术八股风气的具体表现。

其他论文似乎就缺点多于优点。《滞后效应、多重均衡与反向软着陆:中国需求管理经验》,标题就就显得冗长臃肿,内容更是资料堆砌,语言诘屈聱牙,方法生搬硬套,格式学术八股,整体毫无新意,全篇就像中学生做一题多解的哲学原理作业一样。如:用哲学原理解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它既符合对立统一规律,又符合量变质变规律,还符合否定之否定规律。该文对中国未来经济毫无指导意义,读这样的文章仅浪费时间而已。

《环境管理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一文,资料堆砌,全无新意,公式众多,看似专业,实为学术八股。

《破解经济增长方式悖论》无新意,泛泛而谈,且好多观点欠准确,经不起推敲。

《中国货币需求与资产替代:基于1994―2008年的实证研究》,该问题研究一下可以,但中国的银行以国有为主体,利率是政府控制的,只要凯恩斯主义不死,作者的研究就只有学术意义,却没有实践意义,对实践几乎没有帮助和影响的理论文章,不管论证有多精辟,也不过是空谈,况且该文也看不出来有什么过人之处。社会需要对实践有指导作用的理论研究。

《中国能源效率波动:理论解释、数值模拟及政策含义》简单问题复杂化,一个三言两语说清楚的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问题,却歪歪扭扭数万言,纯属脱离实际的无病的学术八股。大家看看该史标题,就觉得又臭又长。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简单问题复杂化,且没有研究出真正的教育收益率。中国存在严重的买卖文凭问题,非统招的非专门培养科班学生的其他教育活动大多都是在卖文凭,根本得不到育人的目的,特别是成人教育。好多人有文凭没水平,更有胜者拿着假文凭就业、提干、提薪。用人机会不平等:有文化、有能力、高水平的人无法就业或升迁,没文化、没能力、低水平的人轻易就业、升职。作者的研究岂非自欺欺人?

《中国农村收入差距与健康》如果是研究中国农村收入差距与医疗状况,那么说服力会增强,直接研究中国农村收入差距与健康就给人脱题的感觉。收入差距与健康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高收入人群可能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摄入大量的食品防腐剂、添加剂,缺少劳动锻炼,酒色无度,吸毒等等原因而导致亚健康或染上疾病。医德缺失,医生为了赚钱会给人们小病大治,导致富人的抗药性更强,不仅如此,大量用药还会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出现富裕人群的健康状况较差的问题。不富裕人群由于饮食的自给自足,绿色食品消费比重大,常年深居农村,山清水秀,空气新鲜,有害气体摄入少,从事体力劳动,身体倍棒,免疫能力强,健康状况良好。不富裕人群由于经济问题导致就医较少,小病不用药或少用药,靠身体自我调节,形成较强抗病能力。大病看不起,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作用,好多病人达不到有效治疗提前离开人世,反而使不富裕人群整体健康人口比重增高。既不知道穷人群体中病人所占比例,也不知道富人群体中的病人所占比例,怎么能够清楚收入差距与健康的关系。富人是在就医方面比穷人拥有优越条件,但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富人的亚健康问题更为突出。可以看出,该文其实在研究中国农村收入差距与医疗状况,并不是在直接研究中国农村收

入差距与健康。该文除了前一段和后一段还有点内容,中间部分纯粹学术八股,数据陈旧,难以令人信服。

《由模仿通向创新之路――技术进步路径与中国的低价工业化》病句连篇,表述不清,概念含糊,论证乏力,思路紊乱,推理无序,全无新意,三言两语说清楚的问题硬是拉了好长,是我拜读过的13篇论文中最差的文章,在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中很难找到如此差的文章。

《发展生物燃料乙醇对我国农业的影响》材料堆砌,论证不严谨,结论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数字太陈旧,去年的粮食危机完全没有考虑。粮食安全是全人类的问题,岂是将中国分八个区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粮的地方将过剩的粮食加工成乙醇,那么,非产粮的地方和城市人口吃什么?三言两语说清楚的问题,却扯长数十倍。模型研究仅仅突出了形式,没什么实际作用。去年的粮食危机向世界警示,用粮食生产乙醇是危险的。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不就是吃饭吗?如果吃饭都存在问题,还要汽车干什么?研究这样的问题纯属荒唐,无聊、滞后和不识时务。在世界人民抗议粮食生产乙醇的时候,大谈粮食生产乙醇有利于提高粮食价格和燃料乙醇产业相对于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甚矣,汝之不惠”。可惜,如此文章竟然是部级优秀论文,真是斯文扫地,学者从此投笔也。

《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一-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从语言功底,论文结构看作者水平也不能算低,但所论问题的观点和实践脱节。中国企业成分的复杂性、法制化水平较低、腐败严重,各权力部门的吃拿卡要,公司管理层良莠不齐,大多人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低下等诸多原因使我国的公司问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从而使夏教授的研究变得徒劳,论文仅是数字、材料和臆断而已。如,央企的垄断地位,可以实现垄断利润。怎么能说政府控制的企业其公司价值低呢?恰恰相反……字里行间看出来夏教授也是支持卖国企的主,好端端的中小国企在丧尽天良的教授、专家的蛊惑下几乎卖得一干二净,多少工人丧失了养家糊口的赖以生存的工作岗位。在繁荣的共和国里,廉价购买国企的老板和廉价出卖国企的政府官员花天酒地,包完二奶包三奶。可下岗工人。吃着市场上捡来的烂菜,有的妻离子散、有的被逼,他们无颜见人,有的举家自杀,罪孽!我为他们祈祷,我为他们诅咒。

此次论坛部分获奖论文是国家有关基金支持的项目,团队打造,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没有取得好的成果,白白浪费科研经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学术论文的标准同样是实践。目前,我国的经济理论研究整体停留在诠释政策和经济活动的层面上,很少有理论突破的文章和论著,较好的文章不过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对的牢骚满腹的批评性文章,能够指出一些问题,但应对措施不一定合理,就是这样的文章也多见于网络,很难见诸报刊,鉴此,我们草根经济学人要以匡扶世界为己任,时刻把握国际政治经济军事脉搏,发出时代最强音,启迪大众心智,修正精英谬误,指点权者迷津。成立一个草根经济学人经济学会,建一个网站,办一份杂志、报纸,逐步发展,最终成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各省市都有分院的草根理论学人的民间社会科学院,从而打破官方学术机构独统天下的局面,开辟一个理论新天地,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步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

国家财政供养的研究机构也必须深化改革,纳税人的钱不能这样白白浪费。我强烈建议无论是社科类还是自然科学类的研究机构都必须让研究人员上山下乡,深入厂矿、车间。闭门不能造车。两弹一星的研发者是怎么样工作的?现在的科研人员是怎样工作的?袁隆平是怎样深入田间地头的?其他科研人员是城里怎样享受的?别以为我们生活在了多么幸福的时代和国度,危机四伏啊!内有分裂势力,外有,四周屯兵百万,觊觎我们国土,虎视我们人民。南海问题、藏南问题、东海问题,还有历史上丢失的大面积国土都使我们无法入睡。别听精英们的忽悠,消费!消费!享受!享受!年薪制!年薪制!我们科技落后,工业落后,工艺落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步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时代是我们每个学子的责任。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黄利明,《2008年的中国股市:鼠胆”雄心步入慢牛》《经济观察报》,2008年02月17日

[2]岁寒三友,《大陆人看世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凤凰网,2006-1-25

[3]2009中国经济论坛组委会《青春之声――中国青年经济学人论文精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是孙中山先生为纪念近代民主革命家朱执信先生而亲手创办的纪念性、示范性学校。1994年被评为首批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通过首批广东省部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督导验收。近五年来,学校的高考成绩、一本上线率、本科上线率、高分段人数等各项指标均保持在广州市前两名,在广东省位居前列。

名师简介

廖波,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廖老师任教高三多年,教学、科研齐头并进,参与了“高中语文自主研修策略”等课题的研究;最近五年以来,参编了《粤教版语文优秀教案》《广州市高三语文复习专题训练》等图书,有多篇在《语文月刊》《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期刊上。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功能性饮料红牛广告语――“RedBullgives you wings(红牛,给你一双翅膀)”,因消费者喝了没长翅膀,所以被控广告欺诈。近日,红牛同意支付1300万美元赔偿。过去10年,在美国买过红牛的消费者都可以获得10~15美元的赔偿。

我们身边,某品牌药酒宣称:每天喝两口,疾病都溜走。某品牌空调广告:众里寻它千百度,你要几度就几度。某品牌学习机广告: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

对于这些广告宣传,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对商品广告的较真,是一种保护过度,是对法律的滥用;有人认为,对商品广告要宽容,广告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厂家的产品,适度夸张,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只有运用法律武器打击不实广告,商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颇有时事性质的生活情景类材料作文题,关注点是我们身边的广告。所谓广告是指向公众介绍商品、服务内容或文娱体育节目的一种宣传方式,一般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形式进行传播。在市场经济时代,广告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广告的本义就是广而告之,本则材料中的广告就是指以推广商品为目的的商业广告。商业广告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麻烦甚至伤害:有些广告夸大其词,甚至无中生有,贻害消费者;有些广告故意模糊边界,让人不明就里,误导消费者;有些广告本意并非误导消费者,但其艺术加工的手法让特定文化背景、特殊认知水平的人感到不合常理……凡此种种,考生都有自己的体验,也有自己的看法,这给了考生很大的写作空间。

材料中的开头两段,分别叙述了两种不同的广告宣传策略:一种是采用适度的艺术夸张策略、广告商通过适度的联想、想象来展现红牛的独特功用,结果被美国消费者指控为“广告欺诈”;另一种是过度宣传甚至虚假宣传,药酒、空调、学习机等均涉及过度宣传以致夸大了产品的功效,两种现象共同的结果就是大家议论纷纷。议论纷纷就意味着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也可以从客观理性的角度去论证,所以写作空间是比较大的。

作文要求特别强调了“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所以大家审题的关键必须是两个关键词:“商业广告”“适度夸张(艺术加工)”。考生不能写别的广告类型,比如“公益广告”“电视宣传”等,所谓“夸张”就是不能写没有任何争议的广告。从含意的角度来看,切入的重点在第三段,即人们如何看待这些含有夸张成分的广告宣传:有人认为,对商品广告的较真,是一种保护过度,是对法律的滥用;有人认为,对商品广告要宽容,广告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厂家的产品,适度夸张都可以理解;也有人认为,只有运用法律武器打击不实广告,商品市场才能健康发展……所以本文的审题切入没有难度,只要能谈到“如何看待对含有夸大甚至虚假成分的广告宣传”都是符合题意的。

确定了立意范围和角度之后,就可以确定观点和行文思路了。如果从正面立意,可以谈广告的功用,这可以涉及广告的快速传播能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也可以谈广告适度夸张可以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还可以谈广告适度的夸张还可以传播正能量,比如“一切皆有可能”。当然,也可以从反面的角度来论证广告的消极作用,比如会给消费者带来误导甚至损害,虚假广告会破坏市场的诚信体系等等。立意的空间很大,文体选择也宽松,无论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只要能很好地表情达意,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就可以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

佳作展评

广告商与消费者之争背后:唤醒宽容

文/岑靖茜

“吃了新盖中盖,一口气上六楼”“有了步步高点读机,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这些广告对于我们来说司空见惯。广告需要想象,也会有适度的夸张,然而想不到真会有人和它们较真:有消费者因红牛无法给予其“翅膀”而控告红牛广告欺诈,终获巨额赔款。一时引发热议。

广告是用一种想象的艺术加工来推广商品的,红牛的“给你一双翅膀”当然也不例外。一个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广告只是适当地修饰夸张,几乎不会相信其真能“给你一双翅膀”。消费者的做法看似正义凛然,可背后的逐利动因却令人不屑。

这是一个个案,消费者胜诉的原因也许还在于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反观中国当下,虚假广告遍地开花,侵权案件层出不穷,从食品、药品到一般的学习用品,都有夸大宣传甚至虚假宣传之疑。而虚假的广告会伤害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破坏市场的诚信环境。从这个意义而言,企业和广告方应该承担起诚信经营的责任。

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担负社会的责任。诚然,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但在追求利益的同时,我们必须谨记自己也是社会公民,肩负着社会公民的责任。我们有权追求自身的利益,但也应该肩负公德心,培养公共情怀,应该反思、审视自身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因此,广告商应反思其广告的社会效益。一个真正的好广告必然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纯粹的商业广告只会带来利益收入,而好的广告不但能宣传其品牌理念,获得经济收益,更能影响社会观念,推动社会进步。耐克运动品牌在其广告语“没有什么不可能”“一切皆有可能”中传达了正能量,给予了人无限的希望;无印良品在其家具广告中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理念;潘婷拍摄了一系列宣传性别平等的广告。而这些充满了人文关怀的广告都为各家公司赢取了自己的客户,收获了极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应盲目为而,进而从中渔利。理性、公正是我们对待广告应有的态度。对于真正违背市场规则、坑骗消费者的虚假广告,我们有责任站出来伸张正义;而对那些只是合理修饰夸张的“不实”广告,我们应当宽容一些,笑笑作罢。如果权益真被侵害,那就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管理者过度自信 融资行为 行为金融

一、引言

Myers(1984)倡导的融资优序理论(Pecking Order Theory)是公司融资决策行为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当公司需要为投资项目筹集资金时,首先会考虑利用公司内部资金,其次才是外部资金,在外部资金中负债融资优先于权益融资。融资优序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考虑了成本的问题,认为发行股票进行权益融资会向市场传递不好的信号,因而需要支付更多的外部融资成本,所以企业融资一般会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这样的先后顺序。和后来的权衡理论(Trading-off Theory)、市场择时理论(Market Timing Theory)等传统的公司财务理论一样,都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之上。伴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发展,经济学家研究的深入,发现现实资本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异象”或者“未解之谜”,这些都无法运用经典的公司金融理论来很好的解释。诸如阿莱悖论、羊群效应、偏好颠倒等。这些迫使学者们开始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合理性,1956年先驱者赫伯特·西蒙将心理因素融入到经济研究中,提出个体“有限理性”的假设。之后,学者们开始了非理性决策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公司金融的不断深入研究,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西方学者将心理学引入到对公司金融的研究,拓宽了公司财务学的研究视角,颠覆了之前的“理性人经济人”假设,假设行为人是非理性或者非完全理性的。这不仅有助于弥补财务理论与资本市场中的实际现象之间的鸿沟,同时也开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阐释市场中的“未解之谜”。过度自信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由于心理因素原因,人们在进行财务活动、财务决策时往往存在一定的心理、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偏差;同时市场中的风险、噪声、套利等也会影响人们的财务决策。Debondt和Thaler(1995)提出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是决策心理学中最为稳健的发现之一。从Camerer和Lovallo(1999)和Moore和Kim(2003)的研究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企业家都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于同行或竞争对手。目前的行为金融学大多研究投资者的非理,研究管理者的非理性也大多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决策和并购行为的影响方面,很少从融资决策的资本结构方面研究。

二、管理者过度自信成因及其度量指标

( 一 )管理者过度自信成因 企业的管理者面对的是复杂非常规的工作,学习效应的作用无法发挥,而管理者又几乎都是高学历的人,位于组织结构顶层,代表着企业处在闪光灯之下,因而他们的过度自信往往强于其他人。(1)自我归因偏差。在工作中,人们总是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贡献,相反当出现失误或达不到预期时,往往会认为是外部环境变化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这种自我归因的偏差会强化管理者的过度自信的心理特征。(2)难度效应。Lichtenstein和Fischhoff(1997)指出当面对相对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时,绝大多数人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对未来的估计预测,这些预测往往都是基于不确定性的情况,较为复杂。(3)竞争机制。从股东的角度来看,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低估公司的风险,那么相应的股东所需付出的成本也就相对较低;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够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机会。因而相对来说股东更愿意聘用自信的管理者,这种公司选拔制度相应的也助长了管理者的自信程度。(4)学习效应的缺失。学习效应是指人们的认知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不断地学习得到修正。而管理者经营公司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情况,所做的投资、融资方面的决策也难以在短期内得到反馈,所以学习效应的效用难以发挥。(5)企业的治理制度。董事会、监事会对管理者的监督程度也对管理者的过度自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公司内部的监督机制较弱时,管理者就无法意识到自己行为上的认知偏差,从而相对强化了过度自信的心理。(6)控制幻觉。控制幻觉是指人们经常相信他们对某种无法控制的时间具有影响力或控制力。自我强化的机制使得他们倾向于高估预期的收益或者低估风险。公司的管理者能够影响公司的最终决策,这种权利和地位容易让他们过于高估和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掌控公司的命运,过于低估其经营失败的风险。

( 二 )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指标 长期以来,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实证发展滞后于理论发展,主要是难以找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最优指标。目前被学者们广为使用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1)管理者股票期权的行权状况和持股状况。Malmendier和Tate(2005a)首先提出,采用CEO个人投资组合的数据来度量过度自信。若管理者在面对很好的行权时机时,仍旧选择继续持有期权直到到期,或者在职期间持续买入本公司的股票,则定义为过度自信。国内郝颖等(2005)根据我国的情况采用任期内高管持股数量变化作为过度自信的衡量指标,若持股数量上升则判定为过度自信。(2)企业的盈利预测偏差。Lin、Hu和Chen(2005)收集台湾市场数据,提出用管理者的盈利预测来度量过度自信,如果CFO预测的向上偏差(预测盈余大于实际的盈余)的数量大于向下偏差(预测盈余小于实际盈余)的数量,则定义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我国的黄莲琴、傅元略(2010)、姜付秀(2009)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余桂明等(2006)也采用盈利预测偏差对实证分析进行了稳健性检验。(3)相关主流媒体对CEO的评价。Malmendier和Tate(2005b)在采用CEO个人投资组合的数据来度量过度自信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商业期刊杂志对CEO的描述评价来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4)消费者情绪指数或企业景气指数。消费者情绪指数是指由美国密西根大学通过对美国消费者进行持续电话调查,根据他们对于当前及预期经济状况的感受而编制的指数。Oliver(2005)采用了消费者情绪指数的高低这一方法来定义管理者是否过度自信。企业景气指数是根据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情况的判断与预期而编制的指数,用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余桂明、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企业景气指数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若指数大于100则定义为过度自信。(5)管理者的薪酬比例。研究表明,管理者在公司内的相对薪酬水平越高,就越显示出他们在公司的地位,也越容易滋生他们过度自信的心理。Hayward和Hambrick(1997)采用第一高的薪酬除以第二高的薪酬的比例来衡量。国内的黄莲琴、杨露露(2011)也以管理者的相对薪酬比例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来进行稳健性检验。(6)根据管理者的个人特征。江伟(2010)以总经理的年龄、任职时间、学历和教育背景作为过度自信的替代变量,认为总经理的年龄越大,任职时间越长,学历越高,拥有理工科背景时,多度自信行为越弱;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时,自信行为越强。(7)企业并购频数。曲春青(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以并购频数作为替代变量,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与金融决策之间的关系。尽管,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度量方法有以上几种,但是至今没有一种公认的完美方法。例如,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可能不一致,他们对经济的预期相应的会存在一定的程度的差异,因而以消费者的情绪来衡量管理者的个人特征可能会造成研究结论的偏差。而企业景气指数虽容易获得,但是它所反映的是一个行业的整体状况,很难体现管理者对自身管理能力的认识。我国资本市场上期权发展较晚,存在诸多特殊情况,而高管的持股政策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以股票期权、持股数量度量过度自信需要考虑我国的特殊政策等等。所以,再确认度量方法时要综合考虑。

三、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融资行为的影响

( 一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资本结构 (1)融资顺序的影响。Myers(1984)引入信息不对称的概念,提出了融资优序理论,它认为当公司需要为投资项目筹集资金时,首先会考虑利用公司内部资金,当外部资金不足时才会考虑外部资金,在外部资金中负债融资优于权益融资。之后,学者们对优序融资从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视角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的探讨、解释,结论却存在一定的分歧。Heaton(2002)开始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影响方面来解释融资优序理论。Heaton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自由现金流量结合,不考虑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得出自信的管理者需要为新项目进行融资时,会首先选择内源资金和无风险证券,然后才会选择风险证券,最后选择权益融资的结论。Malmendier和Tate(2007)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不情愿发行股票,相对于权益资本他们更喜欢债务资本。证实了Heaton的观点。Oliver(2005)以美国25年以上历史的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当需要外部融资时,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使用债务。Lin,Hu和Chen(2007)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检验了融资优序理论。由于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容易高估项目的价值,低估风险,造成过度投资。过度投资就会使得项目所需资金远远超过实际应需要的资金,出现资金匮乏。因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认为外部投资者低估了本公司的股票价值,根据市场择时理论他们不愿意在股票被低估时进行股权融资,认为外部融资成本过高。所以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优先选择债务融资。另一方面,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发行股票会向市场传递不好的信息,股权融资的成本相对较高且相对敏感,相比而言,债务融资的成本低,且不具有敏感性。甚至在资金充裕时,会增加股票回购。但是,Hackbarth(2008)将非理性的管理者分为乐观和过度自信两种,认为虽然乐观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都会选择较高的负债水平,发行更多的债务,但是他们却并以一定是遵循一样融资顺序。偏向于高估收益的认知偏差,会与融资优序理论一致。偏向于风险认知的偏差会导致相反的融资顺序,因为他们低估风险,认为股票被市场高估,而债券被市场低估。傅元略(2007)、姜付秀(2009)、江伟(2010)等都从管理着过度自信的角度对融资优序理论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解释。屈耀辉和傅元略(2007)中国上市公司的样本实证结果遵循融资优序理论。黄莲琴(2009)利用上市公司盈余预告偏差构建管理者过度自信度量指标,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的融资决策不仅遵循融资优序理论,而且相对于外部资金,他们更倾向于使用内部资金。黄莲琴、傅元略(2010)以沪深两市2002年至2007年期间A股上市公司为观测值,从管理者过度自信视角考察上市公司的融资决策。在公司内部存在现金流时,过度自信管理者偏好内源融资;当仍需要外部融资时,过度自信管理者比一般管理者使用更多的债务融资。江伟(2010)以总经理的年龄、任职时间、学历和教育背景来衡量过度自信,从公司投资的角度研究管理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对上市公司内部或者外部融资偏好行为的影响。认为当总经理拥有经管类教育背景时,总经理的过度自信行为越强,因此,总经理更少的利益利用外部融资,公司投资与现金流之间的敏感度越强。研究结果支持了Heaton(2002)对融资优序的新解释。但现有的很多研究也表明我国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高晓红(2000)研究发现中国的上市公司存在着严重的股权融资偏好。陆正飞(2004)研究进一步解释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邢光媚(2010)在其博士论文中从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政治动机对决策的影响、保持自身控制力对决策的影响、政府偏袒对决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讨论了由于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质因素,使得管理者非理性的行为在融资上表现出明显的股权偏好。这是由于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债券市场相对不够发达,发行债券手续复杂,审批困难,导致企业发行债券受到一定的波折。而股权融资则比较容易,相对来说,股权融资成本低,这与融资优序理论中的假设“企业的股权融资成本及风险都要高于债权融资”不符合。所以在研究中国市场具体的融资顺序时要综合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2)负债融资率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对负债融资率的影响,学者们之间的观点比较一致,都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拥有更高的负债水平。他们高估收益低估风险,认为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很小。Oliver(2005)实证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与债务融资比率正相关。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把管理者定义为CFO,发现过度自信的CFO偏向于使用更多的债务。Barros和Silveira(2007)利用巴西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杠杆比率正相关。余明桂,夏新平和邹振松(2006)以企业景气指数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考察其与企业的负债水平及债务期限结构的关系,认为过度自信与资产负债率尤其是短期负债率显著正相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采用激进的负债政策。

( 二 )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 Landier和Thesmar(2004)以法国公司为样本,发现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债务融资时更多的利用短期负债,而理性的管理者却偏好相对风险较低的长期负债。Hackbarth(2004)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选择更高的债务比例,更为频繁的发行负债,这样使得债务的期限结构变短。Lin、Hu和Chen(2007)发现与费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与发行债务和融资赤字具有显著的关系。这是因为一方面乐观主义者高估好的状态发生的可能性,高估公司的经营能力和项目的盈利能力,认为公司不会陷入财务危机,因而倾向于选择成本较低的短期负债。而理性现实主义者则会选择长期负债,这样可以缓解各期的还贷压力。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会高估投资项目的回收期限,期望的投资回收期一般比实际要短,因此他们选择短期负债。与Hackbarth等相反,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7)却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更多的采取长期负债作为债务融资方式的结论。国内有关债务期限结构方面的影响相对较少,余桂明等(2006)的实证结论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债务期限结构(短期负债/总负债)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陈收、陈丽丽(2009)也得出了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采用短期负债作为融资手段。周明(2010)与Ben-David、Graham和Harvey的观点一致,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上市公司更乐于发行长期负债。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依相信项目能够产生持续的现金流,长期负债的筹资额更大,能够更好的满足未来的投资需要。

四、结语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快速发展,关于管理者非理性与公司融资决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文献,发现长期以来,关于二者之间的研究,实证研究一直滞后于理论的发展,大多数学者只是从理论或者模型上进行推论,原因在于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变量来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我们也只是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角度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有那些个人特征会影响管理者制定公司决策?这些影响过度自信的特征他们的作用程度,相互之间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Besharov(2002)发展了一个模型,将过度自信、后悔厌恶、和双曲贴现结合起来,发现这偏差之间的作用可以相互抵消。另外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基于管理者代表股东的利益,没有考虑成本的影响,当管理者过度自信时,他们认为自己代表股东的利益。企业价值的损失也只是由于管理者对企业利益的曲解引起的。关于行为金融非理性人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假定管理者理性,而从投资者非理性,另一个是假定投资者理性理性,而管理者非理性。当前关于行为金融的研究都是基于投资者或者基于管理者分开研究的。但是二者之间可能会有相互作用,投资者的非理可能会影响管理者的个人特征。未来我们也可以考虑探讨二者非理共存时相互作用机制的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都是从投资、融资、并购等角度来进行的,很少具体探讨由此对公司价值造成的影响,或者武断的认为过度自信对投资、融资、并购的影响会造成企业价值的减损。但是最近已有研究认为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工作中会投入更多的努力,一定程度的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的影响,能够提升企业价值。那么,在正反作用都存在的情况下,最终过度自信会对企业价值造成何种影响呢?为此,未来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规范和防范。

参考文献:

[1]郝颖、刘星、林朝南:《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过度自信与投资决策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年第5期。

[2]黄莲琴、傅元略:《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策略的选择》,《福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3]姜付秀、张敏、路正飞等:《管理者过度自信、企业扩张与财务困境》,《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

[4]余明桂、夏新平、邹振松:《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激进负债行为》,《管理世界》2006年第8期。

[5]江伟:《管理者过度自信,融资偏好与公司投资》,《财贸研究》2010年第1期。

[6]傅强、方文俊:《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并购决策的实证分析》,《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4期。

[7]曲春青:《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金融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8]屈耀辉、傅元略:《优序融资理论的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验证——兼对股权融资偏好再检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33期。

[9]黄莲琴:《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10]高晓红:《产权效率与市场效率: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投资研究》2000年第8期。

[11]陆正飞、叶康涛:《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解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4期。

[12]邢光媚:《行为金融学视角下地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13]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融资关系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14]Modigliani,F.and M.H.Miller. 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8.

[15]DebondtW,Thaler., Financial Decisional making in Market and Firms:A Behavioral Perspective. In Jarrow R A,Maksmi ovieV,ZiembaW T,(eds.)Finance Handbooks in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Science.Elsevier,New York,1995.

[16]Camerer,C.and D.Lovallo, Optimism and Excess Entry: 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 [4]Moore D A,Kim T G.Myopic social prediction and the solo comparison effect.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

[17]Fischhoff B,Slovic P,Lichtenstein S. Knowing with Certainty: the Appropriateness of Extreme Confiden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ee, 1977.

[18]Lin,Y.,S.Hu and M.Chen,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Some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 Pacific-Basin FinanceJournal, 2005.

[19]Oliver,B.R., The Impact of Management Confidence on Capital Structure. Working Paper Series in Finance no.05-05,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2005.

[20]Hayward L.A.M. and Donald C.H., Explaining the premiums Paid for Large Acquisitions: Evidence of CEO Hubri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ly,1997.

[21]Barros and Silveira. Overconfidence,Managerial Optimism and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eture.SSRN Working Paper. 2007.

[22]Malmendier,U.,and G.Tate., CEO Overconfidence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Journal of Finance,2005.

[23]Myers,Stewart C.,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Papers and Proceedings,July, 1984.

[24]Heaton J.B. Managerial optimism and corporate financ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mpa, 2002.

[25]Lin Y., Hu S.and Chen M. Testing pecking order Predic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managerial optimism.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2008.

[26]Hackbarth,D., Managerial Trai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cisions.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8.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国内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突出。在“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六大“过度依赖”问题,实现经济协调、平稳、可持续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表现为六个方面的“过度依赖”:

一是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长期的发展中,政府逐渐形成了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来维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惯性思维。我国存在投资与消费失衡的问题,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2009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

二是过度依赖“两头在外”的外需拉动。“资金来自国外、产品销往国外”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尽管在我国经济起飞阶段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据测算,上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徘徊在30%-40%左右,2000年达到43.9%,2007年达到66.2%,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分别为59.2%和44.8%。

三是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和人口红利所形成的市场比较优势。我国依靠人口红利确立起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创造出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会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潜力受到挑战。廉价劳动力强化了企业对劳动力要素的过度依赖,使得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成本投入,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处于弱势地位,抑制了产业转型升级,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

四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房地产业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甚至是一些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据有关研究估计,如果房地产价格下降30%,将导致全社会投资增速放缓约6个百分点,GDP增幅下降约2.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增速下降约15个百分点。过度依赖房地产将抑制实体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被房地产“钳制”,增大经济波动的风险。

五是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的牺牲。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率不高,单位产出的能源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相当于日本的8倍,美国的4倍,以占世界8%的经济总量消耗了世界能源的17.7%,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当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增长将越来越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六是过度依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共享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过低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现象。据统计,我国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达3.3倍,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行业的收入差距扩大到15倍,全国收入最高10%人群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达到23倍之多,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与最低地区的收入差距达13倍。

在“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努力在“做大蛋糕”和“分配蛋糕”两个领域进行调结构和促转型,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可持续的良性循环、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的均衡协调,国内市场需求扩大与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紧密结合,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构建起“内需主导、消费支撑、均衡发展、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六个方面的再平衡。

一要着力扩大居民消费,激活民间投资,构建起扩大内需的长效机制,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要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拓宽民间投资领域,通过畅通投融资渠道,加大财税扶持,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等方式激活民间投资。要优化创业致富的环境,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培育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群体,彻底改变消费“短板”。

二要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积极转变外经贸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好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实现从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强国转变。要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中的积极作用,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要积极发展新的贸易伙伴和新兴市场,减轻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实施贸易再平衡战略。要通过加强海外投资立法、财税扶持、金融支持等举措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探索如何利用高额的外汇储备支持企业海外拓展,实现“藏汇于国”到“藏汇于民”、“藏汇于企”的转变。

三要着力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使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科学技术是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为此,要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四要通过“增量创造”来推动“存量调整”,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后危机时代创造经济增长存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是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新源泉,有利于改变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的格局,形成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要健全资本市场与新兴产业的对接机制,引导过剩流动性回归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五要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向低碳、绿色、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要把发展绿色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实施积极的能源战略,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经营和政府补贴来破除新能源发展的高成本瓶颈,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改善我国能源资源对国际市场的过度依赖。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培育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家庭和绿色交通建设,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的互动机制。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求真务实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64―02

毕业论文写作是成人在继续教育期间全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次总复习、总检验,也是一次最重要的综合训练。每个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毕业论文撰写的能力。整个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就是回答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和写的水平等问题的过程。而选题就是回答和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是决定对什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毕业论文虽然是成人完成继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学习。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考核命题是由教学计划和教师决定的,有较大的限制。而毕业论文的命题是由成人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决定的。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论题,主动权在自己手中。我们在论文的选题上不可能对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描述,只能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分析论证其中的一个问题,甚至某一学科中的一小部分,因此,选题的正确与否、合适与否,就直接关系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和完成的程度。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在确定论文选题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中取精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每年、每月、每天均有大量的文献出现,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必须有所取舍。同样,有许多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我们不可能在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在一次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将这些问题都涉猎到,都有所创新。选题只能是遵循科学认识世界的规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去研究,只能是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就像走路爬山一样,一步一步地前行。粗中取细,优中取精,选自己在既定条件下,最能完成好的事情去做。

二、立足现实

学术论文当中有一些是学术性强的,通过学术研究,解决理论上某个重要问题;有一些是在某些方面有所发明与突破。而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在学术上有所创造一般较难,多为综合前人旧说,在某一二点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此外,还有一些是现实性强的,用理论来看待、分析、解决社会的问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如果有针对性地选择好这方面的题目,一定能写出有水平、有特色的论文来。选具有现实意义的题目,在以下三个方面应予以注意。

1 要选择与国家发展进步或与民生社会有关联的重要问题。这样的问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大方向,社会的稳定切实,因此,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如培育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宏观调控,以及科学管理、社会保险、“三农”问题、税费改革、地方保护、市场经济中的诚信等等。

2 民生冷暖的细致问题。此类问题虽具有全局性、方向性,但却实实在在是人们所关心的,所热切期待解决的或心有疑虑的,需要展开理论方面的深入探讨和详细解答。比如,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政策,如工资改革、物价调整、收入差距拉大、住房改革、国有资产流失、职工下岗失业、政府购买、教育消费、反腐倡廉等。还有各行各业的经验总结、改革预测、决策研究等。另外,有些看似具体的小事,却关系着千家万户,也可作为选题,如小商品地域消费、住宅采光权、上自习占座位、乱罚款、乱摊派等。

3 虽然存在的问题很具体,问题本身也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然而颇具一定代表性。一种是问题的现实意义尚未被社会所认识、了解,但作者及时用理论深入分析,进而预见到它存在的旺盛生命力,如农民富裕进行智力投资、农民消费水平对工业品生产的影响、由汽车牌照所反映的特权等。或预测到可能发生的危害与恶果,如盖房、烧砖、修坟以及乱划开发区挤占、破坏耕地,小城市搞家属小院,竞相压价出口与重复引进,过度竞争等。另一种是发生在社会群众身边,大家议论不断,影响很大的问题,要及时作出到位的理论分析,引导人民群众正确看待问题,如居民劳动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或在理论上分析错误倾向的危害、根源,提出解决办法,如、执法犯法、超前消费及行业不正之风等。

当然,现实性不可理解得过于狭隘,更不可以脱离现实,为追求新、奇、偏、怪而过度钻故纸堆、钻冷门。同时还要防止追洋时髦,当西方“过时新论”的小贩。

三、求真务实

要脚踏实地,不要动辄建立一个理论体系。选自己所擅长、学得深入、具有足够的条件高质量完成的题目。但是,要明白,选择好的论文题目,并不代表一定会写出好的、精彩的、有深度的文章。一样的题目,某个人可以写好,其他人就未必一定写得好,因为要想写好文章需要许多外在的条件,尤其是写作者个人所具有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如理论基础、知识体系、思维深度等,客观条件如写作者的工作类型,搜集整理写作材料时所了解、挖掘的有关信息是否全面、文件材料是否得到及时更新等。在这些方面,写作者一定要客观地估量一下自我,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是不选太难而无力完成的题目,同时也不选过于简单、不能发挥理论水平和才能的题目,而是要选经过努力能够完成的题目,这既有利于发挥特长,又有利于提高能力。量体裁衣,就是要选自己所学专业中,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并且跟自己从事的工作接近或关注的方面,这些易于搜集材料和信息的题目。譬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写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题目,写有关现代经济制度、经济体制、消除社会分配不公、价格体系与竞争、对外贸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内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写财务管理体制的国际接轨问题、诚信与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在企业设立与投资中的作用与意义、财务管理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等方面的内容。结合所学专业选题目,也容易写到点子上,如果硬是要选择与所学专业无关的题目,既费时间,又不易成功,并且还严重偏离了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使毕业论文与申请的学位不符。

四、难易适度

选题不仅要考虑自己的主观能力,而且要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氛围,如材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金的多少,写作时间的多寡和实验设备的情况等,选大小适宜的题目。选现实性强的重大问题,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当然是好题目,但题目大了不容易写好。原因在于,成人学生一般只是初步掌握基本理论,初次从理论高度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写成文章,题目太大把握不住,考虑难以深入细密。从个人来说,难以掌握全局情况,材料不足或片面,容易写得空疏肤浅;材料搜集过多,问题复杂,千头万绪,缺乏处理经验,往往驾驭不了,容易写得散乱,不得要领;而且时间较短滩以研究深透,容易写得一般化。这样,要想在一篇文章中囊括大学期间学到的所有知识、解决全面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所以题目应避免太大、太宽泛、太空泛。

题目大点好还是小点好,每个人情况不同,难以一概而论。有的理论素养好,情况了解多,过去又常写文章,也可以写大一点的题目,甚至可以在大问题上作出突破。但一般来说,题目还是小一点、具体一点好。小题目容易驾驭,写得丰满深入,较有价值;小题目也能发挥理论水平,施展才能,特别是能发挥学生在某一方面问题素有积累和富有见地的特长。因而,如果自己确定题目就可以限定范围,即使在导师开列的题目中也可以选小一点的,或与导师商量,自己加以限定。如“论改革”、“会计准则新论”这样的题目都可以写出好文章,但是显然大了一些,写得完整、充实、有深度较为困难。不妨将它限定到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某个方面,就容易操作了。把“论改革”限定为“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机关公务员任期目标改革”、“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试论企业改革与工会工作的关系”、“从合作化、公社化、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进程看深化农村改革”、“住宅制度改革新探”等。“会计准则新论”可以进一步限定为“试论新会计准则对股份公司盈利计算的影响”、“新会计准则转轨衔接的若干问题探讨”、“论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转移的得失”、“实行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作用”等。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8篇

论文提要: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探讨次贷危机及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出发,揭示次贷危机的本质,并根据我国当前虚拟经济发展现状,给出稳定发展经济的建议。

一、次贷危机的本质是过度虚拟化

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 投资 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始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已经演化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它不仅重创了各国金融业,还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在此背景下,及时梳理次贷危机可能的形成原因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1、监管不力论。 金融创新 工具的不断涌现, 银行 、 证券 、 保险 、信托等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使已有的分业监管模式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了整个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因而政府的不力监管就成了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

2、委托链过长论。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 市场 的 道德 风险问题,随着抵押债券层层证券化必然使委托链条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无限衍生的证券链条会使资金的最初供应者与最终使用者之间的距离太远,从而多层次的委托关系被无限地延伸,这必然使风险监管机构形同虚设,再加上受利益驱使的证券信用评级制度失效,这都会使风险被无限放大,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

3、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一些学者认为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严重扭曲的、不合理的,以美元为本位的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不仅难以解决全球性的经济失衡问题,还会加剧经济的不平衡。区域或全球性经济失衡会导致国际资本在一定范围内重新配置,而国际资本通过扭曲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来流动就会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

4、过度消费论。美国式的 文化 模式使其居民过度消费,美国只有依靠大量发行负债才能满足其消费欲望,从而造成美国 债务 存量持续增加,最终影响了国家信用,引发了经济波动。

5、政策诱致论。政府各种不适当的政策,如 财政 政策 、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都可能使原本均衡的宏观 经济 失衡,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往往适得其反,加剧经济的波动。美联储所发行的货币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 金融 机构 的钱太多了,再加上对对冲基金监管不力,最终成为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

6、流动性过剩论。全球性的流动性过剩不仅使全球的通胀压力加大,还会加速国际资本的流动,大量的“热钱”涌入房地产业,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危机。贷款标准降低,贷款规模不合理加大,再经由 证券 市场 传导给全世界 投资 美国次级贷款证券的投资者,最终演绎成为全球潜在金融风险。

二、我国虚拟经济发展策略

1、加快 银行 商业化改革。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速度较快,但银行泡沫仍未消除。我国银行泡沫集中反映在不良贷款上。要消除这些泡沫,就必须加快银行体制改革步伐。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具备条件的要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创造条件上市。同时,建立风险防范和 金融创新 机制。依靠信息技术和金融工程推进市场化的金融创新,以应对2006年国外银行业全面进入后的竞争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然选择。

2、继续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其规模、市场种类、市场主体和提供的证券品种应不断扩大,以疏通居民投资和企业资本运营渠道。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当前应集中在证券市场上。特别是在 上市公司 由“绩优”变“绩差”的步子大大加快的情况下,要抑制股市泡沫必须改革股票的计划发行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产生机制,并对现有业绩较差的公司进行引进外资和民营化重组等产权动作,以便从整体上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3、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广泛应用信息技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现代化的通讯设备、 计算机 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是发达国家虚拟经济迅速扩张的有力技术支撑。我国也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降低交易费用、减少交易时间、扩大经营空间、提高交易速度和提供创新产品的作用,发展虚拟经济。同时,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 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赢。

4、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在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时,必须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一是要加强对国内虚拟资本市场 管理 的立法和监督,按国际惯例严格规范市场行为;二是要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监控,以防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三是要适当调控为虚拟经济服务的虚拟场所,如虚拟社区、网上交易、邮箱等,以避免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积极作用的发挥因网络技术的更新而有所降低。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2.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房产价格;居民;投资行为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国家在经济层面更加关注可持续性发展,但是近年来由于房价过高而引起的投资与消费不足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一大障碍。本篇论文将着眼于房产价格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关系,分析房价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

一、关于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会提到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这是经济学中的两个常用的概念,只有对相关经济学的概念理解清晰,才能对本篇论文的中心论点,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影响有更深刻的认识与分析,所以论文接下来的一部分将分别详细的介绍财富效应和挤出效应。

(一)房地产的理论性介绍

对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波动的研究,第一步要明白房地产的相关理论性概念。房地产是指建筑物,土地以及依附在土地和建筑物上的不可分离的各个部分和其附带的各种权益。房地产分类可以根据很多不同的标准,根据房地产的用途来划分,房地产财富可以分为商用房地产财富和民用房地产财富,其中住宅类即民用房地产财富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居民投资消费行为联系最为密切的一个层面。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房地产市场上房产价格波动对居民投资消费行为的影响,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就选为狭义的房地产市场,也就是上文提及的民用类房地产市场。

(二)关于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并不是很早就存在的经济领域的经典概念,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市场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新的理念。财富效应是指某种财富累积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会产生对相关领域的控制效应或者传导效应。

其次,财富效应是因某些货币政策的实施,引起货币存量的增减,因此会对居民手中持有财富产生影响。居民手持资产越多,消费和投资的欲望越强烈,这是非常自然客观的规律。所谓的财富包括两种形式,一是金融资产,比如货币,另外一个就是实物资产,其中包括房产,提到房产,就与本篇论文的论点有关,房产作为财富的一种存在形式,是适用于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的,也就是说以房产这种形式的财富体现会影响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

(三)关于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简单来讲是一种政府行为对私人产生的影响,具体是指政府投资消费增加会对私人投资消费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占,进而导致由于政府扩大投资而产生的国民收入可能会因为挤出效应使得私人投资消费减少或者有一部分被抵消掉甚至被全部抵消。

这一过程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具体解释就是,由于政府的消费投资增加,也就是政府扩大支出,就会使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务与产品的竞争加剧,这从价格上就表现为物价的上涨,当然延展到房地产领域就是具体指房价的上涨,在此种情况下,假设市场上货币的名义供给量保持稳定不变,实际的货币供给量就会因为价格的上涨而缩水,理解为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减少,实际货币供给量减少必然会导致人们抑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

二、研究房产价格变动对居民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针对上文提到的财富效应可以得知,资产价格波动与消费和投资的关系在近阶段以来收到了学界和政府与社会广泛关注,其中表现最明显的领域就是股票市场,炒股热潮在我国已经不是近期出现的事情,而社会都对这一领域有着很多的研究与关注,但是对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消费与投资的影响,或者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财富效应却并没有得到像股票市场那么多的关注与重视。但是近年来,股票市场连续萧条,情况低迷,而房地产市场反而表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这一现状使得房地产市场上价格的波动对居民消费和投资的影响成为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必要性

由于房地产市场上价格变动对居民消费投资带来的影响,政府开始重视这一问题,从现实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日趋繁荣,但是也日趋复杂,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变动对消费投资的巨大影响受到理论界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近几年来,政府对发展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以拉动消费,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因为对房产的消费也是消费投资的一种,这种情况在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初期表现为一种好的态势,因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和社会上对此种行为的认可确实会有利于在房产领域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逐渐成熟的领域中出现了很多弊端,很多地方把城市经营转变为土地财政和房产财政,这使得各个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但是这逐渐演化成一种非理性的繁荣,这样的发展态势将会慢慢脱离开始时对房地产行业寄予的拉动经济增长的期望,反而会因为过度的繁荣对除房地产之外的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关注与研究房地产领域房价的波动对居民消费与投资行为的影响就显得意义重大。

(二)研究房产价格波动对投资行为影响的意义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出并着重强调了调控房地产市场上房价的波雍屠缶用裣费投资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当前政府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各政府部门应该协同房地产行业中的领头人考虑如何更好的调控房地产市场,实现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又不影响到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因此,深入研究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投资行为的影响既有助于对房地产市场与消费投资的内在联系形成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居民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还为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利用房地产市场调控居民消费投资,监督管理房地产市场等工作提供了理论性的指导和实践性的支持,所以,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价格过度波动,住房消费成为居民难题,国内消费投资不足的现状下,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处于经济稳定性的考虑都具有前瞻性的意义。

三、对房地产市场当前现状分析的政策建议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几乎吸纳了居民因经济发展而增长的绝大部分收入,但是却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减少,这种情况对我国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及其不利的,所以论文接下来的部分将针对房地产行业这种不健康的发展态势给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一)建立抑制房价上涨的机制

面对当今房地产市场上房价持续攀升,居高不下的现状,政府的政策是抑制房价过热增长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有针对性的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或者相关文案,建立有效抑制房地产市场房价过热的长效机制,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将房价控制在合理的水平群屠蠊内居民消费并不矛盾,在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早期,将房产投资作为刺激居民消费投资的一种重要的手段,也在当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刺激了消费投资需求,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在当今现状来看,应该保持房地产业的稳定性发展,使居民消费投资合理的像多方面发散式延展,以此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保持房价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以往有结论称房地产行业是经济发展的标识性领域,房价的波动是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参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经济和新经济体的出现,房产价格的波动并不会在宏观领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前文提到的房地产市场上的挤出效应表明,抑制房价的过热增长有利于扩大居民的投资消费,因此,政府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产价格的调控政策,保持房产价格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四、总结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为了适应发展现状,对房地产行业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控,尤其是对房产价格波动的调整是保证居民投资消费行为像更加健康稳定方向发展,使国民收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坚定的实施对房地产市场各方面尤其是房产价格的调节与控制政策,使房地产行业为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贡献积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赤平,黄龙.公共债务、房产价格与宏观经济波动[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2]杜莉,潘春阳,张苏予等.房价上升促进还是抑制了居民消费――基于我国172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0(08).

[3]常宝瑞.房产价格与固定资产投资效率的空间集聚关系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5(01).

[4]郭汝奇.经济生活中房产价格的影响及对策[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07).

[5]田利辉,王可第.我国房产价格、居民收入与财富效应的实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5(03).

[6]王爽.宏观经济因素影响下的房价分析[J].中国市场,2013(24).

过度消费论文范文第10篇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1909年,IrvingFisher提交国会的“国家健康报告”中提出,从广义的角度看待健康首先是个财富的形式。

Fisher提出健康问题之后,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至此,健康经济学开始作为正式的一门学科得以确立和发展。在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被应用到健康经济学当中,数量计量工具被应用于健康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和经验分析,一部分健康经济学家开始致力于医疗机构,健康政策方向的研究……健康经济学展开各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证探索。七十年代至今健康经济学在理论和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各个方面得到快速的丰富和充实。

Fuchs根据96年期刊引用报告的数据统计分析“定量”地总结出健康经济学具有双重学科性质:作为医疗政策健康保健研究的投入要素的经济学和作为研究健康行为医疗保健的经济学的。本文将依照此思路通过回顾文献分别介绍健康经济学在两方面研究的重大演进。

第一部分:作为行为科学的健康经济学

主流框架下的理论经济学,健康经济学的理论是纳入

一、阿罗的经典论文

1963年KennethArrow发表的经典论文《不确定性和福利经济学》标志健康经济学确立,在这篇有重大影响的论文中讨论了风险厌恶,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慈善行为的外部性以及大量在此后的健康经济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其它问题。他发现健康状况和治疗结构的不确定性是从实证角度和规范角度理解医疗部门的关键。阿罗在文中首先应用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和第二定理界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偏离,尤其是疾病的发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分担市场的缺失。以此为背景,他着重讨论了:第一,医疗市场的特殊性,指出医疗需求的不稳定性。医生作为病人的人也是利润最大化行为者。同时强调了医疗市场产出的不确定性以及医疗服务供给方存在的进入障碍。第二,在确定性假设下,分析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收益递增,进入障碍已经医疗定价行为的价格歧视三方面。第三,在不确定性的假设下,比较了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的差异。他首先运用期望效用函数描述了理想的保险原则(在风险规避的假设下)其次论述了道德风险,第三方支付和逆向选择行为对于医疗保险市场的影响,最后阿罗建立了风险规避条件下最优保险政策的理论模型。

二、人力资本理论和健康需求理论

对健康经济学有重大影响的另一部分研究也始于60年代早期,其中包括NBER的人力投资会议和GaryBecker人力投资的论文。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GaryBecker将厂商生产函数的观念应用到家庭的消费活动上,在1965年提出家庭生产函数:消费者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物品,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可获得效用的消费品(consumptioncommodities)。NBER会议录中同时收有Mushkin的论文《把健康作为一项投资》,Mushkin在1962年提交的这篇文章中正式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构成部分提出。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教授MichaelGrossman从七十年代至今为期三十年的努力极大推进了人力资本模型在健康方面的应用,他的研究已成为比较完善的医疗需求理论(1972;2000)。Grossman将Becker提出的人力资本观念应用到健康领域,将健康视为能提高消费者满足程度的耐耗资本品,健康资本增加消费者效用的原因在于能够生产健康时间,它和其它资本一样存在折旧的问题,Grossman认为消费者可以通过生产健康的方式来补充健康资本的消耗,健康生产要素包括医疗保健服务,生活方式,环境教育等。基于此他提出健康生产函数(healthproductionfunction)的概念:消费者在市场上购买各种医疗保健服务,并结合自己的时间生产健康。健康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

H=f(M,LS,E;S)

1999年Grossman发表了题为《健康需求的人类资本模型》的文章,回顾了他本人72年之后,其他研究者所作的相关研究。人力资本模型通过增加条件和改变假设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扩展:

1.一般化,同时考虑投资模型和消费模型

Murrinen(1982)在一个一般化模型下,同时考虑健康投资的投资收益与消费效用,进而对年龄、教育和财富的变动进行比较静态分析。

2.加入不确定的影响

Cropper(1977),DardanoniandWagstaff(1987),Selden(1993),andChang(1996)

3.同时加入不确定性与保险的影响

Newhouse在Grossman纯粹投资模型中引入共保率,Rand实验研究小组则采用经验数据估算了健康保险对于医疗保险的效用。引入不确定性模型的共同发现是:与确定情况下的模型相比,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与医疗需求都较高。

另外,Grossman和Joyce还拓展了家庭内部时间分配对家庭成员健康影响的分析,他们发现妻子的时间是丈夫健康生产函数的一项重要投入(GrossmanandJoyce,1974)。

Grossman在2000年的论文中提出今后健康人力资本模型的研究思路是,从健康资本折旧率的不确定性来分析不确定性的影响。

三、医疗供给理论

医疗供给方研究方面的主要理论贡献有库里斯对于医院决策责任集团的研究,他指出决策的责任不仅属于行政管理人员,而且也取决于其他四个集团:医生(护士)、理事、工会以及政治家。特别是医生在选择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投入方面有着极大的个人决定权(库里斯和威斯特,1979)。Newhouse则详细考察了非盈利性医院,他假定医院头等重要的目标是保健供应的最大数量和质量。Newhouse认为,保健质量与全体人员的声望有关,而声望在非盈利性医院中是作为利润的对等物而被追求的。进一步,他利用非盈利医疗机构边际成本的缺失,重点分析了非盈利性医院的质量与数量生产可能边界(Newhouse,1970)。Pauly引入了时间序列数据,对于医疗服务供给者的信息及激励机制加以分析(Pauly,1987)。Pauly认为,医院目标的不一致主要是由于所有者结构的不一致造成的。

第二部分:作为健康政策和健康服务研究的经济学

在六十年论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革新前后,有一批着力于医疗机构,技术和政策的研究。这就是政策导向的健康经济和经验研究的健康经济学。代表人物:美国经济研究会长VictorFuchs,JopseNewhouseMartinFeldstein。他们将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用于健康的决定要素和提高健康产出水平相应的政策选择之中。除了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外大多采用经验分析、实证分析的方法,在政策建议上涉及到规范经济学。

一、健康经济学有三个产出指标:公众健康水平医疗技术享有权

(一)健康水平的决定:

与我们设想的不同,在健康状况的决定因素方面,健康经济学家发现关键在于非医疗因素的影响上,如遗传禀赋,物质和社会心理环境以及吸烟饮食和运动等,即个人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健康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Fuchs认为,在长期内医疗技术进步能大大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在任一时点上,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健康差异并不取决于医疗数量或质量的差别。健康经济学家的类似观点和实证研究结果和流行病学的统计结果相当一致,不但成为健康经济学领域的引用标准,同时给保健政策在控制成本和提高健康产出方面带来新的启示,通过引导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比如对吸烟的人收取更高保险金额,借以降低患病概率,节省医疗资源使用,提高健康水平。这些对于公众和政策决策者同样意义非凡。

在健康经济学的研究中用来评价健康指标通常有:死亡率、发病率、预期寿命、伤残率和对生命质量的综合评价等等。

(二)医疗享有权:

医疗享有权更多体现了价值观。ArthurMOkun在《公平与效率:重大的交易》中提出的“市场无权决定生死”深得人心。相当多的人不希望收入不公影响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就像参军、接受警察保护等公众产品的分配一样,他们也主张医疗是一种权力。

(三)医疗技术进步

医疗技术水平与公众健康水平并不是完全一致的,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是世界各地年轻医生前来接受培训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富商寻求尖端医疗服务的地方,但大部分指标显示美国的健康水平在经济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下水平。美国和英国的健康水平几乎毫无二致,然而美国的医疗保健开支是英国的两倍。先进医疗技术的研发和在临床上使用大幅度提高了国家医疗费用开支。然而,医疗技术水平是最终影响医疗发挥作用的变量。如何取舍呢?是否要把资源转移到对健康状况更有帮助的研究和服务中呢?

二、健康政策:

考虑任何产出都必须从稀缺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角度出发。任何保健政策都希望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目标,公平有效的使用医疗资源,提高社会整体健康水平,任何健康保险制度都在两个目标之间:降低消费者生病的财务风险和使医疗资源能够有效配置。由于医疗保健中不确定性的存在,医疗保健的市场结构、供求关系都有显著的特点。在这部分中,我们将通过对(一)需求方的道德风险、(二)供给方的引致需求、(三)信息不对称对于竞争市场的影响和(四)保险市场的逆向选择等系列问题的分析来了解对于如何利用医疗融资、支付体制和保险制度等健康政策来调整由上述问题所产生的对医疗过度使用或者均衡品质下降现象以及进行有效合理的成本控制。

(一)医疗需求及需求政策

健康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风险厌恶和道德风险,医疗消费总是高度集中在一部分人身上,而对于个人来说它又是不确定的。无论哪一年总有5%的人口占有50%以上的医疗总支出(Berk1992)。为了避免巨额医疗帐单,大部分人持风险规避态度,宁愿支付一定数额的保险费,但投保后总是倾向于消费比不投保更多的医疗服务。这就是道德风险引发对医疗资源的过度需求。

由Grossman需求理论我们知道:需求对价格有反应,需求定律存在.那么通过提高患者支付价格是否能够有效以致过度消费的医疗需求呢?健康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实证的分析研究需求对价格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存在着严重分歧分歧,为解决实证研究结果分歧问题,美国联邦政府在1974年资助一项为期五年的健康保险实验研究,委托RandCorporation执行,总计划主持人为JopseNewhouse教授(以下简称HIE)。

试验结果:A.医疗需求的价格弹性约为-0.2(-0.17到-0.22之间),显示部分负担的制度确有抑制医疗支出的效果。

B.住院与门诊之间的关系是互补,而不是替代,也就是以自付额来做为成本分担的政策工具,消费者不会以增加住院来代替门诊,而是住院与门诊皆减少。

C.部分负担的制度虽然会减少消费者的医疗需求,但消费者健康并没因此恶化。

这次试验在健康经济学界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试验所发现的医疗需求的弹性与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上的偏离,而且明显小于原来文献中所预测的。这个数值已经开始成为文献引用的标准,关键是,经济学家们也因此接收了传统的健康保险制度会导致一定的需求中的道德风险。

健康经济学在过去三十年来,针对价格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有相当完整的实证研究。这个领域的实证研究最大的政策意涵,就是为从需求的角度控制成本提供强而有力的实证基础。即医疗服务的使用对价格的变化有反应使政策决定者认识到部份负担制度可减少医疗服务的使用.受到上述研究结果的影响,全球多数国家的健康保险皆已采行各种不同形式的需求成本分担制度。然而,部分负担的方式,虽可达到抑制医疗服务需求,进而降低医疗支出的目标但它并非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完美选择。

(二)医疗供给市场分析及其政策含义

以上是假定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需求层面进行的局部均衡分析。在医疗支出方面,健康经济学家的另一个研究重点在于供给要素的影响上,特别是技术医生数量和医生专业分布的影响,而非价格,收入和保险等传统的需求因素上。

对于医疗服务的供给,制药公司、医院等医疗机构显然会通过歧视定价、垄断市场、提高利润、高额的销售费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医疗成本。但是关于医疗服务供给的研究的文献大多集中在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供给的影响,健康经济学家认为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比如Fuchs(1974)形容医生是:“团队的领袖”。医生的治疗决策会直接影响到两个医疗资源使用效率的问题:数量与品质,然后再进一步影响到整个医疗体系的费用与疗效(costsandoutcomes)。因此,医生行为是整个保健政策的核心课题。

1、市场结构的分析

Phelps(1993)认为,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事实上是同时扮演两种角色:(1)医生是经营诊所的企业家(entrepreneur);(2)医生是诊所在生产「医疗保健服务时,所必须使用的劳动生产要素。然而,厂商理论不能完全解释医生行为。

相关文献从信息不对称、昂贵的搜索成本、缺乏消除风险的市场等不同的角度一致指出医疗市场与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偏离:

Starr(1982)指出:20世纪初期以来,医生执业方式的最大转变,即是通过诊断工具与检验,独立取得了解患者健康状况的管道。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会受到医生的医学知识之影响,同时患者或保险人也往往无法直接评估医生建议的有用性。可能会造成医生会滥用(abuse)其信息的优势,进而诱使患者有系统地过度与低度使用其医疗服务。

Mcguaire的文献强调医疗市场有两个失落的市场(missingmarket)缺乏一个以疗效(healthoutcomes)做为付费标准的市场。

现有健康经济学文献对如何分析医生行为及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关系,并没有一致的共识。到目前为止,没有能够提出一个一般性的模型,来讨论医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医生的行为牵涉到许多复杂的因素,诸如动机、市场力量、不完全信息、社会制度、保险与支付制度。

2、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医生行为

能够较高达成共识的是,许多文献认为:医生对病人的病况与各种可能的治疗选择有较佳的知识(superiorknowledge),让医生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市场力量:医生可控制病人的需求,而不被病人的需求所限制。医疗需求对价格需求弹性较小但个别厂商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以个别医生资料所估计出的医生服务价格弹性在-2.80到-5.07的范围(Follandetal.2001,p.178),显示个别医生所面对的需求曲线价格弹性很大。且不同医生提供服务具有异质性厂商可以部分决定价格――描述这种市场力量最接近的模型是垄断竞争。所以,可以在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下研究医生行为。

McGuire(2000,HHE,Ch9)提出二个理论模型,分析医生在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行为

模型(一)不考虑健康保险的介入,医生利用其服务量不能转售的优势,可同时决定价格与数量。

McGurie(2000)模型(一)分析结果的显示:

1.在没有健康保险介入的情况下,医生可以同时决定数量与价格;

2.因为服务不可转售,医生所决定的数量,超过病人想要消费的数量;

3.医生的订价策略为使自己可以赚取所有的消费者剩余,即医生只要将价格订在与其它医生相比,可让病人得到较多效益的水准,即可保住他的病人。

模型(二):加入保险,考虑健康保险介入之下,医生无法自由订价的事实

McGurie(2000)模型(二)的分析显示:

即使价格由保险人决定,不表示医生就没有marketpower。即使在支付者设定价格之下,医生仍可享有市场力量的优势,借着服务的不可转售性质,使医生具有决定数量的能力。

3、医生引致需求问题

由Evans(1974)所提出的医生引致需求(Physicianinduceddemand,以下简称PID)是健康经济学领域中最具争议性的课题。关于PID的定义比较一致,通常引用的两种是:当医师影响病人的保健需求而不是符合患者最大利益的就认为存在PID,此定义强调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不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另外一种定义则认为PID是“处方那些如果患者信息充分就不会选择的服务”,此一定义强调医生的不当影响。从经济理论的观点看:存在有某种程度的PID。实证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的程度。对于引致需求的研究,实证分析和理论模型始终齐头并进。

A、理论与模型

引致需求可增加医生的收入,因此除非有以致成本的存在,医生将无止尽的引致需求,因此要探讨引致需求的文献,必须介绍引致的成本或者限制。

Evans(1974)强调医师最大化效用:认为引致会造成医生的负效用,医生要负担引致需求的心理成本(psychiccosts)。Stano(1987)的分析将“引致”视同如广告一般,也有其实质的实质成本投入,也受限于报酬递减。简言之,引致限制的设定方式的差别如同医生目标函数的设定差别一样。如假定医生最大化效用,引致的限制就来自负效用的心理成本。如假定医生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假定引致的限制来自投入成本增加或利润减少。

McGuire(2000)建构一个PID模型,用于说明一般实证文献所常探讨的两个主题:

1.医生人数增加后,医生的反应(responsetochangesinMD/populationratios)

2.医生对支付制度的反应(responsetofeechanges)。

理论模型分析的结论:医生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主要视经济学上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相对力量大小而定。

B、实证分析

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验证了医生人口比例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和给付价格改变所产生的引致需求效果。比较重要的研究有Fuchs(1978)GruberandOwings(1996)Yip(1998)

a)Fuchs和Gruber医生人口比变动的实证研究Fuchs(1978):

研究外科医生人数对手术量的影响。以二阶段最小平方法控制外科医生所提供的内生问题。结果发现:外科医生增加10%,手术量增加3%。CromwellandMichael(1986)探讨相同的问题也得到类似的结果。

b)GruberandOwings(1996)的研究:

美国在1970年到1982年之间,生育率(fertilityrate)下降约13.5%。GruberandOwings(1996)即以美国生育率的下降来衡量妇产科医生财务收入的外生环境变化,藉此验证医生在面临所得下降的压力时,是否会运用人的地位引致患者的需求。

Gruber与Owings的研究结果:各州的生育率下降与医生选择剖腹生产比率的上升有强烈的相关。回归分析的估计结果显示,生育率每下降10%,将会导致剖腹生产比率提升0.97个百分点(percentagepoint)。研究结果支持上述实证命题,同时也证实在美国妇产科医生逐渐以剖腹生产取代自然生产的过程中,医生个人的财务诱因确实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生育率下降所造成妇产科医生所得下降的压力,只能解释这段期间剖腹生产率增加幅度的16%到32%。此一结果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虽然存在,但引致需求的程度不大。

C)Yip(1998)分析的问题:利用1987年theOmnibusBudgetReconciliationAct(OBRA87)降低一些外科手术的医生费给付所形成的自然试验机会,针对进行CABG手术的外科医生,探讨下列这个问题:胸外科医生对于医保降低付费标准是否会作出提高服务量来弥补收入损失的反应?

实证结果显示:价格管制不是控制医疗成本的有效政策工具,因为医生有能力借着增加量与密集度来补偿所得的损失。而且医生对需求量决定的能力极大。该文献同时发现降低医生费有外溢效果,因此只针对个别部门进行价格管制,并无法有效控制整体的医疗费用。

总而言之,Fuchs认为尽管实证方法有许多争议,但是“医生有能力事实上也在实施的对服务引致需求作用的假设是充分成立”。

健康经济学领域累积近二十年的学术研究经验,对医生引致需求问题的研究方法已有很大的进步,学术上也已渐形成共识。综合实证研究的证据显示:医生引致需求的现象的确存在,文献上的争议只是引致需求程度的大小。医生引致需求现象的存在,有其最重要的政策内涵。即控制医疗费用成长的政策,不能只从需求面着手,医生有引致需求的能力至少会抵销一部分需求面成本分担政策的效果。在医生有信息优势的情况下,供给面的成本分担制度才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成长,搭配使用才能够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信息不对称与市场竞争

相对于其他市场,医疗服务市场有两类突出的信息问题。一是信息不完全,医疗服务市场的许多投入(例如医生的努力程度)与产出(健康状况的改变)可能无法直接观察到。二是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知道产出或某些投入,但患者或保险公司无法观察到,就会形成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的问题。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一是医生可能有诱因过度夸张病情的不确定性(u),诱使患者使用更多的服务。换言之,医生可能会运用信息的优势,引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Pauly(1980),Dranove(1988),与Rochaix(1989)皆强调:可通过市场反应(demandresponse)来影响医生对努力程度的选择。这三篇论文皆诉诸:“需求引致”来描述医生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反应。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二是医生的努力程度(品质)可能不足。医疗伤害(badoutcome)发生时,患者无法清楚判断badoutcome发生的真正原因:究竟是医生努力不足,还是专业能力太差,还是运气不好(一条方程式有三个未知数,无法求解),以致形成医疗纠纷。

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之之三是每个医生皆有诱因宣称自己是好医生。在所有医生皆宣称自己是好医生的情况下,消费者无法从医生所外显的信息来评断医生的专业能力。信息不对称使真正的好医生也只能得到市场均衡价格的报酬。McGuire(1983)的模型指出:

1.病人以产出来推论医生的能力,医生可能因为运气而被市场错估其能力。

2.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没有病人会相信他的医生能力是低于市场平均水准。

综上,信息的不完全与不对称所造成的问题归纳为影响医生服务市场的均衡价格与品质,人与医病关系以及引致需求的产生三个问题加以分述。

(1)均衡价格与品质的影响

(2)委托-问题

(3)信息不对称还是医生具有影响消费者需求的市场力量――产生引致需求的根本原因。

(四)保险市场

医疗保险是重要的医疗风险分散的手段,个人通过购买保险获得对未来不确定疾病的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医疗保险的提供者有私营的保险公司(包括盈利和非盈利性质的)、有管理的医疗保健组织,和政府。

一批健康经济学研究者的中心主题是保险在健康保健中的重要角色。60年展起来的关于风险承担的一般理论得到随后掀起的大量关于最优健康保险设计的研究的延续和应用。。

MartinFeldstein通过回顾健康经济学三十年来的发展,清醒地认识到到任何健康保健体系说面临的根本挑战是使得保健模式对消费者偏好有所反应而不是将过度的财务负担强加于个人或者简单地砍掉那些无力支付的必要保健。健康经济学未来的任务就是为我们迎接这个挑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ThomasMcGuire不负使命将最优保险模式又向前推动了一步。他发现医疗保健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医疗服务方和保险提供方开始通过合并、契约的方式合作向消费者出售健康。医患之间的合约目前有了许多新特点,但是至今还没产生能够阐释医生合同新变化的经济理论。

ThomasMcGuire了保险市场的缺失在患者决定的投入(治疗的数量)和医生决定的投入(努力程度)都无法契约化的条件下,推导出患者最优保险和医生最优支付模型。

根据McGuire的观点,解释这些复杂的契约安排必须首先意识到在道德风险和风险笵式之外还有其它的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健康市场的模型必须考虑到保险提供者、医生和患者,同时得到最优的消费者保险合同和提供者的支付合同。他十分强调两种额外类型的市场缺失或者可约定的问题的重要性。基于实际治疗质量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和基于医生努力的保险市场和支付政策的缺失。在McGuire(1997)的论文中,他分析了两种类型的缺失市场或者说是约定性之间问题的关系。提出可用对那些缺失市场的群体反应对现代社会中保险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复杂的契约安排加以解释,并且可以通过激励机制修复这种无效率。他很强调不同类型市场失灵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认为最优保险体系和最优提供者支付体系的问题应当靠一个明确包括医患相互作用的联合模型解答。因此,保险和支付体系的设计变得更为复杂,涉及到不止一个的市场失灵。

健康经济学未来发展的趋势

健康经济学历经几十年的蓬勃发展后能否持续它的牛市呢?Fuchs非常肯定地认为至

少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内趋势不会改变,他的信心主要源于下面四个原因:(1)药品的研发费用大幅增长导致医疗支出增加,社会面临新药研发必要性和经济学上可行性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虽然内生的技术进步有助于缓和这一矛盾;(2)人口老龄化给医疗卫生资源带来更大压力;(3)近期可用于技术评价的数据研究资源急剧丰富;(4)大多数现代社会的反对平等化的倾向:即使在一个完全平等的医疗保健体系里,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这样的资源配置问题仍然需要借助经济学分析,而在不平等的情形下,产品分配机制的问题则更加需要经济学分析和规范研究。

Fuchs预测健康经济学应该会在下面五个方面有所建树(fuchs1999),它们分别是:

(1)技术和偏好的内生化研究;(2)社会规范与职业规范对健康的影响;(3)委托-问题,(4)行为经济学;(5)生活质量的测度和分析

MartinFeldstein对健康经济学三十年发展的回顾后发现两个被忽略的却十分重要问题:一是健康保健技术的不确定性;二是个体偏好的异质性。这是两个同样值得健康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

Reference

一、Arrow,KennethJ.(1963),“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AmericanEconomicReview,53(5):941-973.

二、Fuchs(1996)“Economics,Values,andHealthCareReform,”AmericanEconomicReview86(1):1-24

三、Fuchs,VictorR.(2000),“TheFutureofHealthEconomics,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2):141-157.

四、Fuchs,VictorR“TheHealthSector’sShareoftheGrossNationalProduct”?

五、Fuchs,VictorR“Health,GovernmentandIvringFisher”NBERworkingpaper6710

六、Iglehart(1999)“TheAmericanHealthCareSystem:Expenditures,”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340(1):70-76.

七、Culyer,AnthonyJ.andJosephP.Newhouse(2000),"Introduction:TheStateandScopeofHealthEconomics,"inCulyerandNewhouseed.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pp.1-8.

八、Culyer,A.J.andJ.P.Newhouse,(2000),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Amsterdam:Elsevier,Volume1Aand1B.

九、Feldstein,Martin(1995),"TheEconomicsofHealthandHealthCare:WhatHaveWeLearned?WhatHaveILearned?"AmericanEconomicReview,85(2):28-31.

十、Feldstein,Martin:theWelfareLossofExcessHealthInsurance

十一、MGrossman,1972,TheDemandforHealth:ATheoreticalandEmpiricalInvestigation,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forNBER

十二、Grossman,1999,thehumancapitalmodelofthedemandforhealth,NBERWorkingPaperSeries

十三、MVPauly,1987,“Nonprofitfirmsinmedicalmarkets”,AmericanEconomicReview,(May)Vol.77,pp.257-274

十四、JPNewhouse,1970,“Towardatheorynonprofitinstitutions”AER,(March),Vol.60,pp.604-713

十五、ThomasMcGuire,OptimalHealthInsuranceProviderPayment,J-store

十六、台湾中央经济研究所

十七、高梦滔《美国健康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2.8

十八、维克托,R,福克斯,《谁将生存?健康,经济学和社会选择》,罗汉、焦艳、朱雪琴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

上一篇:春节消费论文范文 下一篇:三公消费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