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范文

时间:2023-03-16 13:30:02

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范文第1篇

过度消费导致了人们生活中手段与目的的颠倒,造成了生产和消费的对立、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等一系列自然与社会的困境。为解决因过度消费造成的矛盾,必须首先认清我国国情、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等,从而在理论上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性消费的依据。

【关键词】

过度消费;原因;措施

1过度消费概述

过度消费是指消费超过自身能力或需求的消费,也指那些非理智、不健康的高消费行为。阿格尔指出消费本来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手段,但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它的功能被异化了。一方面它是人们在劳动中失去自由的一种“补偿”,消费是人们逃避现实痛苦与不幸的“避难所”。另一方面,统治者对消费进行操纵和控制,使消费成为一种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在这种消费体系下,人的需求遭到了扭曲,成了商品的奴隶,这是消费异化的主要表征。我国的消费虽然没有达到资本主义所谓的“异化”状态,但作为消费的一种非正常状态――过度消费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却已出现。

2过度消费产生的原因

2.1文化环境

社会学家指出,“过度消费”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刺激人们的并不是简单的商品及其实用性,而是商品具有的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和品位格调的符号象征意义。星级厕所成为城市风景区的漂亮名片,“宝马”汽车成为有钱人的身份象征。一些人出于炫耀心理,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了“求同”而高消费,怕被排斥于群体之外。有些年轻女性,为了购买奢侈品,省吃俭用去购买LV包,自己饿到晕倒。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需要消费品不断升级,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某一部分人们不断升级的欲望。

2.2传播媒介的误导

现代人对传播媒介的依赖是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传播媒介对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态度、行为习惯有着一种隐形的导向作用。近年来某些传媒,常以报道“新富豪”的消费神话来制造阅读热点以招徕读者:总统套房当成自己家住,一套衣服几十万元等。所有这些都不可能不对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以及思想境界不高的人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冲击力与诱惑力。于是,本应为社会所唾弃的、对本人也不利的畸形消费行为及隐藏于其后的病态消费心理被披上炫目而华丽的时装,成为某些人竞相仿效的“行为偶像”。

2.3消费者心理

过度消费也与消费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有关。西方消费心理学家经研究发现,那些价格极为昂贵的名牌轿车和名牌服装的最狂热的追求者是那些尚未跻身于但又急欲进入富翁行列的人们。为了证明自己的富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他们常常以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代价去满足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事实上,这一现象并非仅仅表现在那些已经接近富有的人们身上,在低收入的人群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还有一些人他们通过消费行为企图满足非正常的、不为社会所认可的、并且事实上也是难以藉此而实现某种心理需求为目的的一种心理倾向与行为意向。而此消费心理是不健全的,也是对人的心理健康极其有害的。

3防止过度消费的措施

3.1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的国家。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样的国情要求我们必须适度消费,而非没有节制地消费。

3.2应提倡适度消费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消费。它是经济发展水平与个人收入水平相一致的合理的消费水平,要求按照从低到高的层次安排消费结构,较低层次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再进入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适度消费还要求宏观上保持经济增长与消费增长的同步,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水平模式,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的理性消费水平,建立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更高层次的简朴生活结构。

3.3发扬我国传统美德

继承我国优良的消费文化传统,这与爱惜自然的要求是相契合的,它要求人们通过理智来淡化人的物欲。提倡节俭,但节俭不是不要消费,而是强调在消费中要注重节俭,不要造成浪费。节俭意味着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节俭意味着资源能源的节约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消费与人的幸福的关系并不紧密。人除了物质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和精神的需求。这种需求在社会交往、文化学习中满足,人们最终不是根据量的消费而是根据质的消费来确定幸福。这要求人们从单纯的物质消费中摆脱出来,追求文化和精神消费,抛弃异化。

3.4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它既关系到未来的环境质量,也关系到人口素质,因此,应该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意识,将生态意识教育纳入一个人的终身教育。通过学校的环境教育,使人们深刻领会人和自然交往中的行为准则。科学地对待自然界一旦成为人的内在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才能真正实施。一个人没有从小形成对待自然界的道德,当其成为生产者、决策者时,再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已无济于事。另外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在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制止公款吃喝和用车、办公房的互相攀比。同时对过度包装等问题,在国外有很多硬性法规要求和限定,我国现在正在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这样才能遏制过度消费的蔓延。

中华民族本是一个有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美德的民族。基于我国的国情,面对严峻的资源挑战,我们必须要遏制过度消费,提倡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健康消费,讲求消费效益。

参考文献:

[1]朱玲.论过度消费[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4):4851

[2]马丽.过度消费抑或低碳生活:生态价值观重建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2010(6):3438

[3]翟红华.浅论过度消费[J].现代商业,2011(2):11

[4]陈永宝.转型时期过度消费问题的批判性反思[D].湘潭大学,2011

[5]刘敏.论和谐消费[J].宁夏党校学报,2005(1):75

过度消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女巫;魔鬼文化;中世纪;西方历史

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信仰,你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件事物的帮凶。

当你信仰上帝(God),你就是上帝(God),

当你信仰恶魔(Devil),你就是恶魔(Devil)。

这是一部讨论宗教和信仰的影片,战士、女巫、搏斗是影片的三大组成元素,而透过影片表象,本质则是导演关于宗教、信仰和人性的深层次讨论。2011年8月,由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魔幻大片《女巫季节》在亿万观众翘首期待中上映,鉴于凯奇以往成功出演《变脸》《石破天惊》等经典影片,这部仅投入4 000万美元的魔幻作品着实让人捏了把汗,尼古拉斯凯奇在电影中饰演一名欧洲14世纪战争时期的骑士,影片导演是曾经指导《剑鱼行动》等多部经典影片的多米尼克・塞纳,在塞纳看来,这是一段悲凉勇猛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重新审视历史并挖掘出人性的善与恶。影片上映后,片中欧洲神秘的女巫文化引起观众的热议,从而引起人们关于中西方魔幻文化的差异的研究。

一、中世纪的黑暗之旅

古老的14世纪是一个充满英雄主义和幻想的时代,文艺复兴尚未到来,神秘的宗教组织控制着广大民众,人们对宗教有着一种超乎寻常的狂热,这种顶礼膜拜可以说是对信仰的虔诚,也可以说是一种愚忠的表现。影片开篇是一段十万大军荒漠行军的画面,菲尔逊和战友伯曼因不满统治者利用上帝教唆人们杀戮,离开骑士部队,开始了一段匪夷所思的经历。他们穿洋越海,横穿沙漠,一年后,本以为见到的会是美丽的故乡,没想到,两人误打误撞来到一个满目疮痍的小镇,这里被恐怖和阴森笼罩,小镇被一种叫黑死病的病毒荼毒,到处是腐烂的尸体和被病毒折磨的人,人们坚信这是恶魔借女巫之手带来的诅咒,所有人类文明社会的秩序在这里面临崩溃。伯曼在牢房里见到那个被教会认定为女巫的女孩――安娜,伯曼被教会认定为勇士,负责把安娜送至遥远的修道院,由僧侣对其进行毁灭。伯曼并不相信这个纯真的女孩就是邪恶的女巫,但是,一路上众人被神秘的巫术袭击,有两名护送者相继死去,伯曼也曾一度失控要杀死安娜。到了修道院,一切谜底才开始展开。安娜不过是魔鬼附体,魔鬼想要一本传说中所罗门王的古书,最终,伯曼重新接受宗教,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众人合力,魔鬼被消灭,伯曼和菲尔逊也付出了生命……

但从剧情来讲,影片毫无新意,故事不够出彩,视觉不够震撼,是在用不断变化的打斗形式来表现现实中已熟视无睹的故事,但若摒弃表面的东西,影片蕴涵的意义是值得深思的。利用和被利用,加害和被加害,信仰和背叛,人性的善与恶,一切在影片中均表现得淋漓尽致。影片从头至尾围绕宗教展开,宗教是人类信仰的一种体现方式,是人们精神上的一种依托,同时也是每个人不同价值观的表现,14世纪的宗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疯狂的时代,具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所有一切教会外的人都是叛徒,一些偏激的教会长老教唆教徒对其他人员进行疯狂攻击甚至杀害,而伯曼和菲尔逊则代表着人性的善,不屈服于宗教的,并坚持要公平地审讯被认为女巫的女孩,是光明的代表。而教会则被认为是人性的恶,当你相信上帝的同时,你也就相信了魔鬼,当你对某种事物产生信仰,你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件事物的帮凶,巫术一直是宗教用来统治教徒思想的工具,当教会长老发现一切都不能被控制的时候,比如黑死病,巫术却又成为一切的罪魁祸首,这就是人类面对死亡时推卸责任的表现。

二、被过度商业的魔幻文化

商业化电影产业是好莱坞电影大鳄们多年来打造出的电影制作产业,商业电影是收回投资并盈利的重要产品,通过聘请知名演员及导演、大制作、大宣传等手段促使观众走进影院,与文艺片不同,商业电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电影,作为“娱乐至上”的好莱坞商业大片,票房的多少决定影片的成败。商业电影的体裁十分广泛,而近年来,魔幻元素不断地被用于电影制作中,《指环王》《哈利・波特》《千与千寻》等影片的成功让更多的投资商对魔幻电影趋之若鹜。

所谓“商业化”,是指未顾及产品的精神属性,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甚至改变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以此无限制地迎合消费者,赚取高额利润,而这种初衷如果把握不当容易造成产品的低级化。在《女巫季节》中,女巫和魔鬼是影片魔幻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在西方世界,撒旦是最著名的魔鬼形象,“撒旦”是一个代称,意为“敌对者”,他既是《失乐园》中诱惑夏娃的那条蛇,也是指点耶稣万国荣耀的神,因此可以说,女巫和魔鬼都是撒旦的化身。《女巫季节》的野心太大,影片开始便直指宗教、巫术、瘟疫、战争和人性,而尤其对此的刻意重视和渲染,让影片的魔幻元素大打折扣。就故事发展情节来看,本部影片的叙事出现多处前后矛盾的情节,如既然魔鬼可以在修道院与骑士打斗,为何必须要附身于女孩,如此多此一举,让整个故事显得累赘,有拼凑之嫌。而影片关于教会对女孩的迫害,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城市广场》中欧洲教会对知识女性的迫害。女性崛起一直是近几年电影制作的热门题材之一,从《我的野蛮女友》(韩国)、《河东狮吼》(中国)、《大战外星人》(迪斯尼)中可见一斑,据有关权威部门的调查,女性是电影消费的主要人群,而女性消费观很容易带动男性消费,由此看出,影片制作商把体裁设定为了以女性为主要元素的用意,也就可以理解以上所说影片中恶魔多此一举的用意。

随着文化不断向后现代文化的转变,“过度消费文化,过度商业化文化”的现象愈演愈烈,否定传统、打破秩序、寻求刺激、突破大众文化底线,制造出“被商业”的影片。文化艺术要坚持人类正确的价值观,要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如《哈利・波特》的成功,从影片中主人公的成长可以看出家庭对成长的重要性,从魔法学院的钩心斗角映射社会的权力纷争,一切水到渠成,相得益彰,所以《哈利・波特》系列的成功是必然的。

三、中西方魔幻文化的差异

魔幻电影给人们提供了一条宣泄的渠道,任何故事都可以在魔幻的背景下完成,是人类超出理性的思考能力,魔幻电影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用虚构夸张的元素表现现实社会,电影的本质就是幻想,导演用想象出来的故事传达给观众他想要表达的内涵。西方魔幻电影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其独特性,其“个性化、鲜明化、娱乐化、充满想象力”的特点备受世界观众喜爱,而中国近几年的魔幻电影也如雨后春笋般林立,《画皮》《白蛇传说》等取自中国古典神话题材的影片也受到观众好评,但细看中西方电影,不难发现诸多差异,这种差异抛开电影制作本身的原因,更多的是东西方在背景、形象、价值观等文化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差异。西方国家的魔幻故事多数发生在战争、种族冲突、宗教斗争的背景下,注重渲染个人英雄主义,故事多为主人公大战恶魔、拯救人类和世界的,如《蝙蝠侠》《地狱男爵》等,突出个人价值;在表现形式上也多使用夸张手法,如《加勒比海盗》中的恶魔形象,非常恐怖,让人不寒而栗。而中国的魔幻故事多取材于古书籍,如《聊斋》等,表现形式含蓄,对魔怪的描写与西方相反,大都化身为人或动物,很少直接以恶魔的形象出现,如《白蛇传》中化为人形的白素贞,《西游记》中化作美女的白骨精、蜘蛛精,《倩女幽魂》中的小倩,这也与中国人传统含蓄的特点相吻合。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东西方几千年积累下的文化差异,各具特点,各有千秋。

形象差异。西方的魔幻文化有其独特的代表性,区别于其他文化派系中的表现,而在人物形象上与中国有区别。如关于“龙”(Dragon)的形象,在西方,龙是蛇的延伸物,被认为是丑陋的长着毒牙的怪物,是魔鬼的象征,在欧洲魔幻文化中,龙代表了邪恶和灾难,主人公与龙的战争则被认为代表了善与恶之间的较量,“龙”形的恶魔形象在《哈利・波特》系列中多次出现,可见龙在西方文化中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希腊神话中,“龙”是守护的象征,赫拉克勒斯偷走的金苹果正是由一只“百头龙”日夜看守的,在希腊文化中,龙是忠诚的守护神,一生只认一个主人;而在中国,“龙”是祥瑞之兽,《礼记・礼运篇》记载龙为“龙、麟、凤、龟”四灵之首,同时也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利,是皇权的象征,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在古代皇子称为“龙子”,优秀的才子被称为“人中龙凤”,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龙形的物品,穿“龙袍”。这种形象上的差异同样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价值观差异。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影响电影的内涵,《女巫季节》表达的是关于信仰和信任的故事。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在当今社会,信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如同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佛教,都是人类的心灵寄托。东方人的特点是含蓄谦让,西方则表现为张扬直率,这种价值观念在魔幻影片中也有体现,西方的魔幻电影多为用一个人的力量救世界,符合西方人喜爱张扬的个性,如《蜘蛛侠》等影片,而东方魔幻电影则讲究团队主义,各自分工不同,集中力量才能消灭恶魔,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4人,《画皮》中的捉妖师徒等,这种差异与东西方文化中价值差异有关。在《女巫季节》中,影片开始伯曼因不满教会打着宗教的名义杀戮而脱离组织,经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除魔故事后,伯曼重新归入宗教,成为教徒,他说心中要存有信仰,而此时,这个信仰不是指教会,而是心中的善念,这是伯曼价值观的转变,也是本部影片的真谛。

四、结 语

魔鬼这一概念产生实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从威慑和警示的出发点,为人类的道德水平设置一支标杆,它在维护社会主义和防止人性堕落方面是不可缺少的。当人类相信魔鬼的存在,就是意识在善与恶的界限,实际上也是在自己心中划下一条底线,促使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触碰这个底线,正是有这个人类维持生存秩序的需求,魔幻电影才应运而生。而东西方文化在其背景、表现形式、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的不同,让东西方的魔幻电影产生巨大差别,一切差异都是由于背景文化不同引起的,文化没有对与错,文化是相通的,虽然有很多差异,但相同的是影片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意义。在《女巫季节》中,主人公伯曼最后信仰心中善念,正是正确价值观的体现,也是导演多米尼克・塞纳想要借助影片传达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美]塞缪尔・亨廷顿.全球化的文化动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 李新柳.东西方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美]C・沃伦・霍利斯特.欧洲中世纪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 季羡林.中国文化与东西方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5] 范明生.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 方南.被低估的魔幻史诗片[OL].时光网:i.省略/1886654/blog/5714706,2011-03-18.

过度消费范文第3篇

导语:“维修咖啡店”不仅减少了随意丢弃旧物的浪费,更为重要的是成为了一项深得社区欢迎的社会活动。

一名失业者、一名退休药剂师和一名装修工人拿着自己的工具箱,坐在一张覆盖着红色条格布的桌子后面;螺丝刀、缝纫机等各色工具在一旁待命,工作人员为他们端来了咖啡、茶和饼干。希利吉?赫尔德推着一个小箱子走进会场,拿出一个用了多年的熨斗:“喷不出蒸汽,已经不能用了。”

赫尔德来对了地方。这里是民间组织“维修咖啡店(Repair Cafe)”位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家固定活动场所。该组织的活动最初在一家剧场的大厅中举行,现在搬到了社区中心。活动每月定期开展数次,居民们可以拿来他们想修的任何物件,让那些喜好维修的志愿者帮助修复,不用花一分钱。

作为一种帮助人们减少生活用品浪费的新方式,“维修咖啡店”的概念始于两年半以前,随即迅速风靡荷兰。在获得政府批准后,“维修咖啡店”基金会通过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小额捐款,目前已经筹集了52.5万美元(1美元约合6.3元人民币)的资金。所有的开支都被用于聘请员工、市场推广以及活动开展中的各项事宜,如租车、引发材料、为参与者购买咖啡和饼干等。

一个奇思妙想让全荷兰行动起来

如今,“维修咖啡店”的30多个小组活跃于荷兰全国,许多社区居民主动加入,贡献自己的维修技术,每个月付出几小时帮助别人修补破损的衣物,或者修理老旧的咖啡机、不能用的台灯、吸尘器、烤箱甚至一些更为复杂的家用电器如电子琴、洗衣机等。

组织创始人玛蒂娜?波斯特曼当初的职业是一位记者,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让她开始更多地去思考环境问题,并构思出了“维修咖啡店“的主意:“在欧洲,我们随意扔掉了太多东西,这让人很惭愧,因为它们的损坏程度通常都不是那么严重。如果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都按照这种方式处理旧物品,结果将非常可怕。我感到自己应该去做些什么事情,而不是仅仅去写报道,”玛蒂娜说,但普通人能在日常生活中为环境做出哪些贡献?

玛蒂娜后来参观了许多环保和创新展览,在看过一个有关维修和回收利用带来的创意和经济益处的展会后,她开始觉得帮助人们修理一些生活物品是个可行的方法,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关于可持续性的讨论通常都停留在理念层面,”玛蒂娜说,“在许多生活讲习班告诉你自家怎么种菜、节能之后,人们就会感到厌倦,而‘维修咖啡店’鼓励人们亲自动手,活动内容非常具体,让大家聚在一起共同完成一件事。”

尽管荷兰只有不到3%的城市垃圾会被填埋到土壤中,但在基础设施和环境部门的秘书长乔普?阿特斯玛看来,荷兰人在环保方面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维修咖啡店’是一个新颖有效的方式,让他们认识到随意丢弃的物品仍有价值。”

埃因霍温科技大学的教授汉?范?卡斯特伦的研究领域是废物回收和利用,“我觉得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单从社会影响来看就很有意义——当你把社区居民聚到一起为环境做出努力时,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环保意识,而且齐心协力修好一台吸尘器的感觉着实不错。”

至少“维修咖啡店”为社区居民带来了可见的实惠。一个周二的晚上,一个老人拿着自家的旧吸尘器来到维修现场,这台吸尘器已经用了40年,购买时她还刚刚新婚结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的丈夫去世了,房子里他曾经修过的东西只剩下这么多了。”在她表示感谢的同时,70岁的维修工约翰?祖德马卸下了吸尘器早已坏了的排气口。

社区的新聚会

在一些人看来,“维修咖啡店”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做出生态方面的贡献,它的社会效应同样引人注目。“有趣的是,‘维修咖啡店’创造了人们聚会的新地点,使他们不再像从前那样住在同一个社区里却互不熟知,”多恩基金会的负责人妮娜?特勒根说,她所在的基金会已经为“维修咖啡店”提供了超过26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在这些活动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归属感,”特勒根表示,“过去有很多人都拥有高超的手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维修服务公司一马当先,他们便不再获得肯定。”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艾维里恩?托肯斯对此表示赞同,“这是当下时代非常突出的符号,”他认为,“维修咖啡店”体现的反市场、反消费主义以及DIY精神,正越来越成为荷兰人普遍认同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理念。

创始人玛蒂娜强调“维修咖啡店绝不是一种商业模式”,因为它迎合的是那些觉得维修价格太过昂贵的人,绝不会与现存的维修店竞争。基金会负责为兴趣小组提供信息,包括工具清单、募集资金的窍门等,帮助各地的维修爱好者开展活动。玛蒂娜还收到了来自法国、比利时、德国、波兰、乌克兰、南非和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的咨询,邀请她到当地开展类似的社会活动。

62岁的艺术家诺登博斯生活在荷兰西部城市代尔夫特,他在四个月前开设了一家“维修咖啡店”。“我喜欢修东西。年轻时候的修理铺如今都已经消失了,现在如果什么物件坏了,人们就把它退回商店,而服务人员通常会告诉你,‘我们把它送回厂里光检查费就要100欧元,你最好还是买个新的吧。’”

建筑师威廉?麦克唐纳表示:“伴随着计划报废(有意为产品设计有限的使用寿命,令产品在一定时间后报废)的商品越来越多,消费者也就更加随意,扔掉了就什么都不管了。”他主张“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原理,即物品的制造应当方便拆卸,这样一来原材料就可以被重新使用,这也得到了玛蒂娜的赞同。

范德利是一名“维修咖啡店”项目的志愿者,负责分发反馈表格以及为参与者提供咖啡和零食。“不同阶层的人都会参与活动,有些人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另一些人很富裕但对环境问题非常关切,还有些人看起来有点前卫。”

范登阿克尔是一名会计师,正在鼓捣那台不出蒸汽的电熨斗。穿着印有“维修咖啡店”Logo的T恤衫,他拆掉了装水的塑料盒,熨斗露出了彩色的电线。等他把熨斗重新装配起来时,两个小零件还留在桌子上,“没关系,也许它们没什么用。”他把已经磨损不堪的插头插到了插座上,绿灯亮了,熨斗喷出了带着铁锈的水雾,这个熨斗总算能用了。

抽文

过度消费范文第4篇

最早的偶像是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供人顶礼膜拜——因为人们相信眼前这尊木雕泥塑的“偶像”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接着,这种神秘的色彩逐渐被解构,偶像也渐渐由神过渡为人。人们说偶像是指“崇拜或仰慕的对象”。冰心就说过,“我当然不是提倡迷信:偶像崇拜和小孩子扮演神仙故事,截然是两件事!”

后来,偶像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狭窄,“现代被青少年追捧的娱乐圈艺人,也就是明星。含义是仰慕的对象。偶像是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从精神殿堂被拉低到声色犬马,有人这说是一代人信仰的缺失,也有人说这是多元时代的一种消费诉求。谁也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和平年代,任何一个有没有信仰的国家的青少年皆是如此。随着文化的发展,分类也愈发精致,所有明星都笼统拨归成偶像的说法也被淘汰,明星的划分也开始泾渭分明:有实力但色相欠佳的被称为实力派;有色相但实力欠佳的被称为偶像派。由此可见,偶像在这一阶段仅仅是皮囊的完美。与其说人们崇拜偶像,不如说崇拜美貌和因美貌而带来的光芒。

然而,从精神到皮囊的变迁并非偶像的终点。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网络时代,“偶像”开始倒行逆施,它彻底沦陷成为一个贬义词,变成“呕吐的对象”。人们已经羞于谈及“偶像”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它成了“道貌岸”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学、音乐、电影都做出砸烂偶像的pose。有人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偶像,有的话只是你心目中存在着幻影。”

现在,偶像这个词依然没有被,然而却诞生了另一个与之互动的新词——“粉丝”。粉丝是英语“fans”的中文音译。粉丝就是支持者,就是拥趸;就是曾经的歌迷、影迷、追星族,只不过后者被时尚淘汰掉了。从称谓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所有重大的意义都被消解掉了。娱乐业的发达,使得巨星也变得触手可及。有人评价“粉丝”这个词,“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里,它使人们轻松获得了平等感,这也是一种在社交水平上的平等感。”

过度消费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过度包装 绿色消费 社会阶层

一、过度包装的界定

从定性的角度来说,过度包装指商品的包装超出了包装本应具有的保护商品、方便运输、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超出了正常的必要程度的包装。从定量的角度来说,主要从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包装成本占销售价格的比率等方面做出限定。

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国家强制性标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就明确做出了定量的规定: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不得超过3层、包装空隙率不得大于60%、初始包装之外的所有包装成本总和不得超过商品销售价格的20%;饮料酒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5%、糕点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50%、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空隙率不得超过60%;饮料酒、糕点、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层数均不得超过3层。

除食品和化妆品行业外,过度包装在其他行业也比比皆,比如精装版图书,房地产的宣传单及包装袋。

二、过度包装的危害

1.增加消费者成本。首先,过度包装必然带来销售价格的上升,而这一价格的上升必然是由最终消费者来承担。其次,除购买商品支付的金钱外,购买过程变得复杂从而精神和体力成本也增加。再次,消费完后包装物大多是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增加了消费者消费完内容物后处理包装的成本。

2.浪费资源。包装工业的原材料如纸张、橡胶、玻璃、钢铁、塑料等,使用原生材料,来源于木材、石油、钢铁等,这些都是我国的紧缺资源。以备受关注的月饼包装为例,有关部门统计显示,平均每生产1000万盒月饼,就要耗费400-600棵胸径10厘米以上的树木做包装盒。我国每年花在月饼包装上的费用高达25亿元。月饼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用品,日常消费用的烟、酒、茶等商品包装用材就更多了。

3.污染环境。消费者抛弃大量包装废弃物,加重对环境的污染。中国包装废弃物的年排放量在重量上已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更达到1/2之多,且排放量以每年10%的惊人速度递增。以哈尔滨市为例,2005年1年,哈尔滨市仅废纸就产生约10万吨,其中可回收并重复利用的废纸制品约8万吨。在剩余近两万吨不可回收的垃圾中,绝大多数都是过度包装商品所产生的包装垃圾。另外,为了制造和运输这些包装而排放出的温室气体还使气候变暖步伐加快。

4.诱发社会奢侈风气。我国是礼仪之邦,逢年过节都会礼尚往来,而在礼品的选择上,出于面子,为了好看,或者出于互相攀比的心理,人们往往会购买些过度包装华而不实的商品。更在甚者,有人借过节为名行行贿之实。

三、产生过度包装现象的原因

1.消费者中存在的爱慕虚荣、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费观念。这是产生过度包装、搭配包装的根源。因为市场上有这样的需求,企业才会有相应的供给。

2.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产品出现同质化、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有些企业会抓住任何一根救命稻草,当市场上对于过度包装的商品有需求时,他们会不惜损害社会利益去满足这些需求,为了追求企业利润而置社会利润于不顾。

3.约束机制的缺失。虽然一些民间组织、行业协会都提出要抵制过度包装,国家也一直试图对过度包装从法律的角度作出限制,而且《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这一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已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但这一标准的限制范围相对有限,只涉及到食品和化妆品这两类过度包装现象最常见和最突出的行业。

五、从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入手,倡导绿色消费

陆学艺教授等根据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将当前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社会阶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笔者认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这四个阶层的因其占有资源相对丰富,相应的其社会影响力也较大,应首先在这些社会阶层中培养绿色消费的观念。具体原因如下,首先,这些阶层收入高,对过度包装商品有购买力;其次,这些阶层出于礼尚往来,或出于疏通社会关系,扩大社交面,他们有购买过度包装商品的欲望;再次,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为例,他们也往往是过度包装商品的真实消费者,他们对于这种过度包装商品的华而不实、对于过度包装带来的危害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从这些有社会影响力的阶层出发,可以取得较好效果。另外,上述四个阶层的人群普遍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能够更容易接受绿色消费的观念。在这些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带动下,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崇尚节约、抵制过度包装的合力。消除对过度包装商品的需求才是抵制过度包装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包装浪费是可耻行为,来源:新华网

[2]记者调查“过度包装”背后的畸形产业链,www.省略/chinanews/2009-03/16/content_15966503.htm

过度消费范文第6篇

莫言获奖后,莫言图书进入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真空期”――旧版的莫言作品集在短时间内被一抢而空。全国人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企盼获得莫言图书,无论是哪一本小说,有就好。就拿《蛙》来说,2009年旧版27元,正在接受预订的新版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换了一张封面,价格就涨到了35元。

素材二:莫言作品速进教材

莫言作品是否该入选中学教材?这引起社会热议,质疑或反对的意见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获奖后就进教材,这是否太功利?二是莫言的作品是否适合中学生?教材编写是一件严肃的事,入选作品应该严格按照筛选程序来进行。从前莫言作品进不了教材,是出于何种原因?难道是因为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总之,编写组不能“速编”教材,而要考虑作品的真正价值和对学生的影响。

素材三:赔本也种红高粱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家乡所属的高密市政府也坐不住了。这不,高密政府准备投资6.7亿元打造旅游带,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红高粱文化休闲区等。在红高粱文化休闲区,将花千万元种植万亩红高粱,有关领导官员表示“赔本也要种”。这种做法合理吗?可不能因为“书”红了,就把大地种成一片高粱红!

素材四:莫言故居被过度消费

土坯屋,五间房,狭仄,满是灰尘和杂物……连日来,老屋因为主人获奖而变得不再宁静,海内外记者纷纷到访,报道了这座再平常不过的农舍。据介绍,这座民国时期修建的百年老宅,后来经过两次大的翻修,莫言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它承载了莫言太多的记忆。如今,管委会提交了规划,打算花费50万元人民币对旧居进行整修。10月24日,莫言旧居西南侧一处邻居家的4间住房已被青岛一家企业老板高价租赁,该企业欲瞄准“莫言商机”,在此开发销售旅游文化产品。同时,当地旅游部门计划推出“莫言旧居”一日游。

【素材评点】

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物,由此而引出的名人效应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中国是文学大国,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诺贝尔文学奖却来得有点迟了,因为这个“迟到”的国际大奖,人们必然会用仰视和羡慕的眼神来看待莫言,这是对文学的一种尊敬,也是对莫言个人价值的一种肯定,也包含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不过,有些行为走上极端,商业味变浓,就使“良性崇拜”变成了“过度消费”。图书虽然提价,但仍被一抢而光;以前平静的故居,变得热闹起来,当地政府还要修葺老屋搞“一日游”;可笑的是,有关部门还要投巨资种红高粱……《红高粱》让莫言名声鹊起,遍地的红高粱难道能成就高密的明天吗?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商业的口味越来越重,而文学的本质始终未变。我们不能拿商业的重口味来冲淡文学的纯洁与高尚。文学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操,感染心灵,使人获得精神力量。如今,文学价值带来了名人效应,而消费名人却不一定能促进文学的发展。或者说,过度消费不但不能成就文学价值,反而会使文学变得浮躁、浅薄、做作。因此,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炒作文学,更不能过度消费名人。

【适用话题】

名人效应 过度消费 文学价值 商业炒作

【多角度话题运用】

1.名人效应。对于诺贝尔文学奖,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作家莫言,我们要报以敬佩之情。不过,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是作家莫言成就了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不是诺贝尔文学奖成就了莫言。莫言的名气大了,他的图书也增值了,他的亲人也沾光了,他的家乡也扬眉吐气了……名人带来了一系列的效应,尤其是商业价值,是名人效应的最直接体现。运用素材时,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人们正确对待名人,而不是盲目崇拜或趋于利益。

2.过度消费。在现代社会里,物质化和功利化越来越明显了。人们在热衷于某个人或某件事时,容易走极端或过于夸大,这就造成了过度消费。消费名人是可以的,因为名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但过度消费,不仅会给名人带去压力,还会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当央视记者对莫言提出“你幸福吗”的问题时,莫言干脆地回答说:“我不知道,我从来不考虑这个问题。”“被幸福”的莫言,像一个符号,被更多的人消费着,正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3.找准位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价值。位置不只是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也是约束自我的一条红线。莫言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官员、商业、读者等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过度消费名人。而作为“诺奖评选委员会”也要给文学找准位置,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更多“莫言”实现人生价值。

过度消费范文第7篇

从《苹果》开始,李玉便与范冰冰捆绑在一起,《观音山》的票房表现和口碑令李玉和范冰冰的组合成了业界一块品牌,范冰冰也从大电影里的花瓶变成有演技的文艺小清新。毋庸置疑,《观音山》成就了范冰冰。但在此之后,范冰冰的电影之路走得并不算顺遂。与韩国合作的《登陆之日》并没有打开范冰冰的国际化大门,而《杨贵妃》临时换将,传出范冰冰的戏霸作风气走导演郭在容的传闻也令范冰冰有些尴尬,毕竟直到现在这部戏还没有后续动作,何时复拍都是个谜。在这样的时刻,李玉的《二次曝光》就成了二次成就范冰冰的救命之作。但这一回,场面有些失控。《观音山》外舌吻的相亲相爱到如今俨然变成相爱相杀,李玉对女性情绪的探秘坚持和范冰冰谋划更大电影版图的期待稍微有那么些不一致。

如同李玉所言,她压根不想拍中国版的《变脸》,但范冰冰显然不会满足于一个文艺范儿的东京影后,而电影也的确需要范冰冰来为市场买单。于是,《二次曝光》在前期宣传里几乎隐藏起了李玉所有的表达,人们只记得范冰冰,甚至连她正在进行时的恋情都拿来为戏做了宣传,而电影本身,仅仅从范冰冰出现的时间论,也足以体现李玉对范冰冰的爱,更遑论那些考验范冰冰表现力的情绪镜头在影片里比比皆是。《二次曝光》隐隐让人觉得,这是范冰冰的电影,而非李玉作品,李玉对能力和能量越来越强大的范冰冰究竟还剩多少掌控力?让人心生疑惑。

在多大程度上使用范冰冰,是否存在过度消费,这可能是《二次曝光》过后李玉要解决的问题。当然,如果下一部电影李玉压根不打算再和范冰冰合作,问题可能就再不存在。可我们还是希望,李玉和范冰冰的磨合能达到另一个境地,在不影响电影叙事品质的前提下,给予范冰冰足够的空间,真正令她拥有一部代表作。

南都娱乐周刊 李玉

中国是心理失衡最严重的国家

南都娱乐周刊:看过片的人观感是前半段是很悬疑的类型,后半段就成了个人心灵救赎的文艺范儿,为什么这样处理?

李玉:如果我只想拍一个中国版的《变脸》很没意思,虽然大家觉得那样挺好,但要我做这样的电影我特别不甘心,我不是这样的导演,对我来说,后面那个部分反而才是更大的秘密,它也并不是很文艺范儿的,你只有倾听了后半段的秘密,你才了解了宋其(女主角名),在中国这样一个女孩所有的秘密。

南都娱乐周刊:这会不会有点冒险,电影里触及到许多女性情绪,比方说特别的安全感,男性观众不会理解?

李玉:嗯,不只你,还有其他看过片的媒体也有类似观感,说有些细节是男生想不出来的,但对我个人来说,没想过这个问题。但这是一个有趣的讨论,我这边也有一个欧洲男生看了片,他特别喜欢看这个电影,但唯一有个地方他很困惑,为什么范冰冰演的那个角色要下那么多次水?他没法感受那种心理。可能在女生看来就不会有这个问题,因为女生知道需要那种安全感,水就像母体,尤其心理经历那么大恐惧后,突然回到那儿是安全的。

南都娱乐周刊:你一直在说要拍不一样的电影,这个“不一样”是否指这种特别女性的东西,甚至是男性无法理解的?

李玉:我想男生得到了他们的,一方面故事破解了他们会有成就感,还有一个是他们觉得范冰冰白头发很性感(笑)。这也是我没想到的,大部分女生看到这个之后都觉得很悲哀。但我觉得这个电影的魅力就在这儿,女生能看到特别深层次的,男生就是另外一种,前面是类型片结构,他们会说以为这是中国版的《变脸》,而这些都是我没想到的。可这也很有趣,归根到底引起的讨论都是和现实相关的,是当代的心理,包括不安全感,对世界的疑惑,自我的丢失。

南都娱乐周刊:这是否就可以理解为你这次想拍的是当下的世界“病了”?

李玉:因为我一直对心理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你看现在好多电视栏目讲太多这样的人,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有些人是不愿意上电视,有些人是把自己包裹住,有些人是用知识和理性控制了自己,放过了自己。中国其实是心理失衡最严重的国家,需要疏导,才会出现特别匪夷所思的案子,有很多人在极致的边缘。就像宋其,如果她是个真实的人,她童年的那些经历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碰到的,但她没有任何人去述说,这就是中国,比这个严重得多的也有,比如走饭,直到她自杀大家才知道她是个心理有问题的人。我身边隐藏着很多忧郁症患者,他们努力表现得很正常。我对这个很感兴趣,因为只有直面这些,面对这样的问题,才知道你的出路在哪里。

南都娱乐周刊:所以你在电影里也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

过度消费范文第8篇

快速增长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问题。一方面,能源消耗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使得我国空气质量面临着严峻挑战,尤其是细颗粒物(PM2.5)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自2011年以来,雾霾频繁在京津冀、长三角等地爆发,大气质量成为公众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因能源消耗产生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也对公众健康造成了不良影响。

煤影响健康

不久前,国际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煤炭消费减量化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和可避免成本》报告,详细分析了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物对公众健康所造成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包括从事煤炭生产和开发的人员因接触煤炭而患上的尘肺病、职业中毒以及事故伤亡等职业危害,也包括煤炭利用过程中释放的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对暴露人群的健康所造成的影响;同时,煤炭使用所导致的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也是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其对人体健康同样有一定的间接影响。

此外,燃煤释放出的各种痕量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毒非金属元素(汞及其化合物等),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2012年,全国烟粉尘排放量高达1234.3万吨。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燃煤锅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业等重点煤炭消费行业,这些行业排放的烟粉尘约占全国烟粉尘排放总量的80%。2012年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指出,室外空气污染是我国第四大致死因素,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使用的环境和健康成本不容忽视。

多产煤多发病

我国煤炭企业众多,从业人员基数较大,职业危害严重,尤以粉尘危害最为突出。粉尘导致的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之一,其中,煤炭行业尘肺病病例约占全国尘肺病患者总数的50%。据卫生部门统计,2012年我国新增尘肺病2.4万例,约占职业病总例数的88%,超过95%的病例为煤工尘肺和矽肺,其中半数病例出现在煤炭行业,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型企业。

研究认为,煤矿工人长期的职业暴露与煤工尘肺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煤矿工人的尘肺综合检出率为4.85%,并且这种健康危害是长期而显著的。

中国煤炭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显示,如果能有效控制煤炭的消耗,可明显减少每年职业病的发病人数。

烧脏大气

煤炭燃烧过程中,会释放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在内的大气污染物,它们对公众健康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统计显示,2012年,煤炭燃烧排放的一次性PM2.5、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占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的62%、93%和70%。细颗粒物(PM2.5)不仅是构成雾霾的主要元凶,对人体健康也有极大影响。

大量数据显示,脑卒中、中风、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癌这4种疾病的发生与室外污染源关系密切。

对我国17个城市的研究表明,二氧化硫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人群的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都会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0.75%、0.83%和1.25%;二氧化氮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人群的死亡率、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2.09%、2.63%和3.48%。

大气汞污染中,燃煤是主要的人为排放源。我国煤炭的汞含量较高,并且煤炭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大,使得我国面临严峻的燃煤大气汞污染形势。

汞可以通过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并可在体内蓄积,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研究显示,长期低剂量的汞暴露可对人体不同器官、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汞对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心血管和免疫系统都会造成影响。有机汞能通过血脑屏障,具有神经毒性。

此外,汞也有发育毒性。汞及其化合物,尤其是甲基汞,可以迅速通过胎盘,且对胎儿血红素的亲和性较高,使胎儿体内的汞含量高于母体,继而诱发神经管畸形。

PM2.5制造者

在燃煤释放的污染物中,细颗粒物(PM2.5)最为引人关注。

细颗粒物(PM2.5)是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2.5微米的物质,主要由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产生。由于PM2.5粒径很小,与PM10或粒径更大的颗粒物相比,有更大的比表面积,这就为一些化学物质、细菌和病毒提供了载体,其携带重金属的能力也较强。

PM2.5能通过呼吸系统直接进入人体,沉积到肺泡,甚至可以通过肺部吸收而到达人体内其他器官。长期吸入含有PM2.5的污染空气,会使得人体呼吸系统和其他器官及组织受损。

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分析表明,1982~1998年,PM2.5每立方米增加10微克,该国全死因死亡率、心肺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分别升高4%、6%和8%;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地区的人们,患肺癌的风险比生活在空气清洁地区的人高10%~15%。美国大波士顿地区、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北京的研究表明,PM2.5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显著影响,可使心肌缺血,从而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心律失常及缺血性疾病。

PM2.5对呼吸系统也有不良影响。它们经呼吸进入人体后,可破坏呼吸道防御机能,并通过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肺部造成损害。颗粒物表面吸附的有机物能够诱发细胞氧化应激损害,导致脂质、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损伤。我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市的PM2.5较PM10对DNA的氧化损伤能力更强,PM2.5的生物活性更大,这是由于粗颗粒物主要由矿物组成,表面携带的活性氧含量低。

PM2.5也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首先,PM2.5可以引起肺部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继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大量炎症因子可造成内皮损伤、血液动力学改变等心血管系统损伤;其次,PM2.5可直接通过刺激肺部神经反射破坏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使自主神经系统对心脏功能的调控出现紊乱;第三,PM2.5的一些可溶性成分以及超细颗粒物也可能穿过肺泡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循环,进而对心脏产生直接作用;第四,PM2.5能进入血液,作用于心脏。PM2.5对心脏频率的影响可能不仅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紊乱引起,也可能有PM2.5对心脏本身的直接作用;第五,PM2.5可以引起红细胞数上升,从而使血黏度增加,血黏度增加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国外已经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提示,PM2.5浓度的上升,可以增加心、肺、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是由于PM2.5可以由肺部快速进入循环系统所致。巴西对309名6~15岁儿童的研究发现,PM2.5对于处于发育期的儿童的肺功能有明显影响。

此外,PM2.5已在2013年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确认为一类致癌物,致癌级别与吸烟、食用发霉食物、遭受紫外线辐射和呼吸甲醛等相同。

由于PM2.5可以吸附多环芳烃(PAHs),后者会促进机体产生过多的自由基和炎症反应,导致癌症的发生。煤炭的开采利用过程是造成多环芳烃污染的主要来源,不同地区的煤炭,其多环芳烃含量也不同,烟煤中多环芳烃含量要高于无烟煤中的多环芳烃含量。北京市的监测结果表明,空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含量要高于国家标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直采取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对PM2.5浓度的控制措施,其中5种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成分吸入致癌的风险可以降低23%。美国哥伦比亚环境研究中心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孕期暴露于多环芳烃环境下,可能导致幼儿在1岁时出现咳喘症状,并与部分儿童两岁时出现的哮喘有关。

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我国煤炭消费产生的PM2.5导致当年超额死亡人数高达70.8万,其中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9万人,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7.3万人,脑卒中(中风)患者37.7万人,肺癌患者6.9万人。这些超额死亡者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四川、贵州、东北三省以及沿海城市。

室内也不安全

室内燃烧污染,特别是燃煤污染,是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室内燃煤产生的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烃类以及悬浮颗粒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体造成多种伤害。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家用化石能源的比例近20年来呈现下降趋势,煤炭仍是我国室内采暖的重要能源之一,其中,农村为21.4%,城市为10.5%。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造成中国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中,室内空气污染排在第五位。我国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危险因素中,由于固体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排在第一位。2010年,我国由于固体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所致的死亡总人数将近104万人,平均每10万人中的死亡人数为77.452人。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有380万人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的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肺癌等非传染性疾病而过早死亡,室内固态燃烧是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不过,这些数据不包括我国的情况。

气温升健康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14年公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自工业化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已增加了40%,这首先是由于化石燃料排放所致。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所致的气候变化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

通常我们所说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6种,即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全氟碳化物和氢氟碳化物。上述气体都可能在煤炭的燃烧及其产物中出现。我国以火力发电为主,火力发电厂利用煤、石油及其制品、天然气等燃烧所得到的热能发电。因此,控制煤炭消费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要素之一。

气候变化可使得因热浪和寒潮等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死亡人数和发病人数增加;引起生态环境变化,造就更适合媒介生物和病原体孳生的环境,从而引起传染病分布范围扩大和流行强度的增加,加剧传染病的传播。

伴随气温的升高,水生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同时增加,气温每升高1℃,因腹泻而住院的儿童患者数量会上升8%。气候变暖也为昆虫的繁殖和传播疾病提供了适宜的条件。随着气温的升高,蚊子孵化时间缩短或提前,繁殖速度加快。有研究预测,由于蚊子宿主的领域扩大,在本世纪末全球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疟疾的潜在传播地区。

全球变暖还会使得极端高温天气增加,并且高温强度及持续时间增加。这不仅容易引发中暑,影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健康问题,还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肠道感染等其他疾病的发生。热浪袭击时的总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在温带地区尤为突出。

气候变化引起的直接健康效应,不仅体现在疾病发生率、死亡率的增加;而且疾病本身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健康损失也会相应增加。针对欧洲地区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预计到2050年,因气候变化导致的循环呼吸系统疾病的经济损失可达1250亿欧元。

有鉴于此,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将有助于显著减少灰霾等大气污染,减少尘肺病等职业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公众健康收益以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

过度消费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消费;过度敏感性;状态空间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012-05

一、消费过度敏感性研究的理论回顾

凯恩斯提出绝对收入理论后,库兹涅茨对美国1869~1938年的国民收入与个人消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消费始终与收入维持一个固定比率,平均消费倾向一直在0.84与0.89之间徘徊。这便是“库兹涅茨反论”。为了解释“库兹涅茨反论”,许多新的消费函数理论应运而生。持久收入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对此做出了贡献。但该两个理论虽然从本质上说是前瞻的,但在方法上却是后顾的。为了克服这种矛盾,霍尔采用理性预期的概念,用随机方法修正了上述两种假说的缺陷(Hall,1978)[1]。他描述了一个消费者最优化的欧拉方程,用欧拉方程刻画了消费者在两期消费之间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者相对价格的情形。该相对价格是未来一单位消费的贴现成本。他假定效用函数为二次型:

这样在某一期消费的边际效用(成本)为(1-αc0), 在第t期的期望效用收益为E0(1-αct)。根据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某期的边际效用和第t期的的期望效用收益应该相等,从而得到E0(ct)=c0。这就是欧拉方程。依此类推,更一般地,在每一时期,下一时期消费的期望等于现期消费。即有ct=ct-1+et。这表明消费符合随机游走特征,消费的变化与收入水平等无关且是不可预测的。

这个理论的涵义是,既然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消费者将根据一生的资源或持久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他就会对今后可能得到的资源或持久收入做出理性的预期,从而使一生预期的效用最大化。这意味着消费者在做出现期消费决策时,总是根据所有可能收集到的现期收入、未来收入、各种资产的存量和价格走势等来进行决策。因此所有的信息都已经在现期消费中得到反映,下一期的消费自然就只和现期消费有关,而与以前的消费及收入无关。然而对该理论的实证检验却表明,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Flavin,1981)[2]和“过度平滑性”。由于理性预期假说不能很好地解释在存在风险和信贷市场不完善情况下的消费行为,坎贝尔和曼丘就提出一个所谓的λ假说(Campbell and Mankiw,1991)[3]。他假设经济中存在两类消费者,一类消费者按照LCH选择消费路径,另一类消费者按照即期收入来确定当期消费,第二类消费者所占的比重为λ,则全社会的总消费函数为∑ct=(1-λ)Etyp+λyt。该理论实际上是对持久收入理论和绝对收入理论的一个综合。检验结果表明,消费者滞后3期时λ的估计值为0.42,滞后5期时λ的估计值为0.52,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彭文平,2001)[4]。

近年来有学者对中国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进行研究。宋冬林等(2003)[5]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在经济转型期表现出过度敏感性,为使拉动需求的政策更加有效,有必要采取措施矫正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宋冬林等的研究没有根据LCH假说考虑利率对消费的影响。彭文平(2001)[4]认为,流动性约束、利率的内生变化和非生命周期理论等可以解释中国近年来的消费过度敏感性。王合绪等人(2000)[6]认为,统计中的加总误差、短视、预防性储蓄以及流动性约束等可以用来解释消费的过度敏感性。王合绪等人使用固定系数模型验证了中国的消费过度敏感性并分析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经济机制和利益关系在发生系列变化,可以使用可变系数模型来分析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同时也应该从LCH的角度综合研究包括利率在内的因素对消费的影响。本文借鉴其他文献的一些研究成果,试图对广东省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进行分析,并从过度敏感性的角度寻找促进广东消费和通过消费拉动广东经济的对策。

二、消费过度敏感性检验的理论模型

根据λ假说,假设经济中存在两类消费者。一类消费者按照LCH选择消费路径(理性消费者),第二类消费者按照当期收入来确定消费(短视型消费者),第二类消费者所占的比重为λ。根据理性预期假说,第一类消费者的消费函数为:

同时假设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为yd,则第二类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为λyd,且第二类消费者的消费函数为:

(7)式中的各变量均取对数值。其中,rt≈ln(1+rt)。(7)式的结论认为,根据持久收入和生命周期假说,消费的变化量只和本期利率相关,和本期收入不相关。本文结合(6)和(7)式来综合分析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得到如下理论模型:

(8)式中的符号与前面各式中的符号有部分相同,但符号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具体说,在该式中,个人可支配收入和居民消费变量已经是原始数据的对数值,利率不取对数值(利率取对数后将会成为负数并且很小,不利于在统计上分析其影响和经济意义)。c0代表各期居民自主消费的变化量,在这里假定该自主消费变化额不变。α?姿是消费增长指数的收入增长指数弹性,δ是消费增长指数的对数值对利率变化的导数。?着t是指随机误差。在(8)式中,α是第二类消费者的边际消费倾向,0

由于中国正处于改革的过程中,经济结构、经济利益关系、各种制度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公式(8)中的经济关系不可能固定不变。因此本文拟采取状态空间模型和卡尔曼滤波方法来对公式(8)进行模拟。卡尔曼滤波的主要作用是,当扰动项和初始状态向量服从正态分布时,能够通过预测误差分解计算似然函数,从而可以对模型中的所有未知参数进行估计,并且当出现新的观测值时,能够利用卡尔曼滤波连续地修正状态向量的估计。本文之所以不采取面板模型中的变系数模型,是因为在这里不需要进行截面识别。

三、数据来源、符号说明及数据处理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1980~2005年各期。数据覆盖1980~2004年共25年。除利率外数据均使用人均指标。具体来说有人均消费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为人均纯收入)指标。这些数据除直接从统计年鉴查到的外,均根据广东省城镇和农村人口比例加权计算得到。其中,利率以利率发挥作用的时间为权重进行加权计算。为平滑数据,本文均采用实际数据(不变价格)。实际数据在名义指标的基础上除以相应的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指数计算得到。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指数是以1950年为100。其他依此类推。

(二)数据符号

1. 实际人均等指标(不变价格)及其符号。实际人均消费――PCR,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PDIR,实际利率――RRGD,实际人均总资产额――TAR。

2. 实际人均指标的自然对数值及其1阶差分符号。实际人均消费对数值――LOGPCR,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数值――LOGPDIR。LOGPCR(-1)代表滞后1阶,其他类推。实际人均消费对数值的1阶差分――D(LOGPCR),其他类推。

(三)数据处理

ADF单位根检测发现,原序列的水平值及1阶差分序列均不平稳。其水平值的2阶差分平稳。对序列求自然对数后(利率不取对数)进行单位根检测发现,各序列的水平值仍然不平稳,但各序列的1阶差分已经平稳。这些检验均是在有常数项和没有时间趋势项的情况下得到的。根据表1可以发现,LOGPCR、LOGPDIR、LOGTAR、RRGD的1阶差分平稳,因此DLOGPCR、DLOGPDIR、DLOGTAR、DRRGD等变量能够进行线性回归,而且不会产生“伪回归”问题。

表1各变量单位根检验结果表

注:1.(c,0,2)中的2表示滞后2阶,0表示无趋势,c表示带截距项。其他依此类推。2.上述结论在95%的显著水平上成立。3.实际利率的1阶差分在1%的水平上平稳。

四、消费过度敏感性的状态空间模型分析

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构筑如下量测方程:

利用卡尔曼滤波方法得到α?姿和δ的时间变化情况。具体结果见表2和图1的描述。从表2可以看出,除1981年消费增长指数对收入增长指数的弹性为负数外,其余年份均为小于1的正数。α?姿在1995年达到最高值0.6407,1994年以后基本在0.6以上。由于是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它小于1,因此?姿至少要大于0.6407。即广东第二类消费者至少占到总消费人口的64%以上。这说明大部分广东居民的消费由当期收入决定,消费对收入存在过度敏感性,广东缺乏经济分析意义上的理性消费者。从α?姿的时间分布看,1987年以后α?姿明显增大,考虑到中国居民从整体上看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趋势(骆祚炎等,2005)[7],由此可以肯定广东第二类消费者的比例在1987年后出现明显的增长。从这里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性和风险对居民的消费支出行为产生明显影响,居民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加之居民资产的财富效应微弱,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的依赖程度加大。

从δ的变化情况看,1987年以前其值为正数,1987年以后其值为负数。1987年以前名义利率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1987年后利率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表明,1987年以前广东居民利率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1987年以后利率的收入效应仍然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居民对利率的变化不敏感。这与居民面临的收入不确定性、支出的增长预期、储蓄及消费习惯等因素有关。

表2α和δ的时间变化情况

图 1αλ和δ的时间变化图(sv1和sv2分别代表αλ和δ)

五、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探讨

(一)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支出的增长预期使消费对当期收入的依赖增强

中国在转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不确定性。一是收入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把当前收入中的一部分储蓄起来,以备后患。二是住房等大宗固定资产需要有较大的初始投资。三是未来的教育支出和医疗保健支出是一笔较大负担。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认为“更多消费最合算”的居民人数占比为31.2%,虽上升不到一个百分点,但仍处于2002年来的较低水平。尽管存在物价和利率预期上涨因素,消费意愿仍较平淡。2006年第2季度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17%,与第1季度相比季节性下降5.1%。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20.3%,分别比上季和上年同期上升1.3%和3.1%,居民对未来收入谨慎乐观。自2005年第3季度起,居民对“物价过高”判断的占比逐季回落,但2006年第2季这种下降趋势发生逆转,居民的判断升至24.4%,较上季提高2.3%。物价满意指数降至12.1%,比上季下降3个百分点。消费价格指数CPI在4月和5月份同比分别上涨1.2%和1.4%,加之成品油价格连续上调,住房价格居高不下,居民对物价上涨反映强烈。居民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31.1%,比第1季度跃升12.3%[8]。市场化的改革不仅加大了居民面临的系统风险,也使居民面临的个体风险增强。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需求增加。广东居民同样面临上述问题。

(二)微弱的财富效应削弱居民资产对消费的平滑作用

居民消费对当期收入过度敏感,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资产的财富效应微弱,资产对消费的平滑作用不强。实证分析表明,广东居民资产和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居民资产和消费的误差修正ECM 模型来分析财富效应:

D(LOGPCR)=0.0883*D(LOGTAR)-0.3808*ECM(-1)+0.0614

(12)

t=1.24-3.834.78

其中,ECM代表资产和消费的协整关系。R-squared=0.4942,Durbin-Watson stat=1.3272, F-statistic=10.2554 ,Prob(F-statistic)=0.0000。该方程的残差序列单位根检验平稳,残差序列不存在自相关和ARCH问题。该方程的拟合优度过小,拟合效果不够好,是由于拟合方程为差分序列的关系。由于该方程中存在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因此Durbin-Watson检验在此失效。整个模型在99%的水平上显著。从方程(12)可以看出,居民资产对消费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系数为0.0883,说明财富效应微弱。其含义为,当居民资产的对数值增长指数上升1%时,居民消费对数值的增长指数上升0.0833%。另外,使用VAR模型对DLOGPCR的方差进行分解发现,资产对消费的影响在将来时期基本稳定在12%左右,相对于可支配收入对消费的影响(38%)和现期消费对将来消费的影响(49%)来说比较小。这同样说明资产财富效应弱小。

(三)流动性约束和居民较保守的消费习惯限制居民消费的“积极性”

由于面临流动性约束的消费者只能用即期的收入进行消费,因此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只与即期收入正相关,这就使消费呈现出过度敏感性。同时,流动性约束的存在相当于有一个 “影子价格”在起作用,即使流动性约束未在本期发生,但它将在未来发生的预期同样会使消费者减少现期消费而增加储蓄。这也会导致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唐未兵,2002)[9]。王合绪等人(2000)[6]的实证结果显示,以预期增长率为标准的负增长年份可支配收入变化量系数大大高于正增长年份,居民在收入增长低于预期的变化率时消费支出大大低于预期的消费化率,证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彭文平(2001)[4]进一步认为,中国消费者并不存在即期的流动性约束,中国消费者更多的表现在未来的流动性约束上。为了避免在下期受到流动性约束,消费者因此选择在本期限不动用储蓄甚至增加储蓄。这样消费表现出过度敏感性。除了上述流动性约束外,居民较保守的消费习惯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居民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与过去相比已经有很大改变,但由于居民较保守的消费习惯,居民在没有特别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利用消费信贷来满足消费欲望。这促使消费对当期收入产生过度依赖。此外,本文实证分析表明,降息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也是产生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降息对消费的刺激作用下降与流动性约束和预防系储蓄增强有很大的关系(杭斌等,2004)[10]。利率不是产生消费过度敏感性的主要原因。

六、减缓过度敏感性对消费负面影响的对策

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存在,使消费者不能产生一个稳定增长的预期,降低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收入和就业的不确定性和支出增长的预期导致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等。这些负面影响对扩大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利。在中国现阶段主要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减缓消费过度敏感性的负面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居民面临的不确定性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可以有效缓解收入、就业和未来支出的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当前社会保障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建立、扩大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民消费倾向的提升。二是要扩大和完善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制度,扩大这些保险的覆盖面,使居民在改革中有效规避市场化所带来的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国家财政要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三是切实做好原有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的充实工作。有条件的机构可以开展补充保险。

(二)采取措施发挥财富效应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从广东情况看,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过低限制了资产的财富效应。广东城镇居民2004年财产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70%,农村居民2004年也仅为5.60%。而美国仅股票收入占家庭财产之比,1945年为16%,1968年为26%,1990年为12%,1997年为28%,1998年为30%(刘建江等,2000)[11]。扩大财产性收入的比例还必须提高资产的增殖程度。首先要提高国家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益,中国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开发出技术含量高、有市场且附加值高的产品。其次,要规范各种市场,特别要加强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发展,形成市场稳定发展的预期。再次,要规范各类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的分配法则。最后,在中国目前储蓄和储蓄率过高的情况下,要鼓励国内资本走出去,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中国应该加快QDII的建设。另外,还要建立多层次金融市场,增加金融资产的比重。中国现阶段风险资产的缺乏,以及风险资产的广度和深度难以配比居民的投资选择,产生强制性银行储蓄(袁志刚,2005)[12]。现阶段银行储蓄的增殖程度非常有限,这也是造成财富效应过低的原因之一。

(三)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平滑性

本文实证分析表明,以1987年为界,第二类消费者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1987年后随着改革程度的加深,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更加突出。这说明,改革对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经济运行机制的重新塑造和各种制度的衔接等方面进行得不是很平滑,因而造成居民收入和就业方面的不确定性,使居民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促使居民的消费对当前收入形成较强的依赖。为减缓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对消费和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保持改革的连续性和平滑性显得很重要。

(四)健全消费信贷等社会信用制度

健全消费信贷制度,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可以减少即期和未来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限制,减少过度敏感性对消费增长的负面作用。当前,消费信贷已经达到一定规模,要保持其规范发展。要通过消费信贷等社会信用制度的健全,逐步改变居民较保守的消费习惯。但要注意不要在发展消费信贷的同时对宏观调控和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冲击。

(五)抑制医疗和住房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

目前医疗和住房消费的价格过高,其价格涨幅也较大,相比之下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则较低。而且住房等消费品的价格基数大,而居民收入的基数较低,这更加剧了收入和消费价格之间的反差。这些因素促使居民不敢消费,消费的敏感性增强。应该抑制医疗和住房等消费价格的过快增长,降低未来支出增长的预期,促进消费的稳定增长并拉动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发展。

――――――――

参考文献:

[1]Robert.E.Hall. Stochastic Implications of the life Cycl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 Theory and Evide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8,(86):971~987.

[2]Marjorier.Flavin. The Adjustment of Consumption to Changing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1,(89):974~1008.

[3]J. y. Campbell and N. G. Mankiw, The Response of Consumption to Income, a Cross-Section Investigation[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1,(35):723~726.

[4]彭文平.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假说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上海经济研究,2001,(5):15~17.

[5]宋冬林等.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实证检验与经验分析[J]. 管理世界,2003,(5):29~35.

[6]王合绪等. 中国居民消费的过度敏感性分析[J]. 经济科学,2000,(4):121~128.

[7]骆祚炎,刘朝晖.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变动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消费经济,2005,(3):14~17.

[8]中国人民银行. 200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Z]. 2004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Z]. 2006年第二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Z].

[9]唐未兵. 我国居民消费过度敏感的原因及其矫治[J].消费经济,2002,(2):56~57.

[10]杭斌等. 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敏感度的变参数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4~28.

[11]刘建江等. 股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美国案例[J]. 世界经济,2000,(6):23~24.

[12]袁志刚等. 居民储蓄与投资选择:金融资产发展的含义[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34~36.

责任编校:封明

过度消费范文第10篇

消费金融已是旧瓶新酒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的等级和质量更是直接显示国民福利水平――经济发展的关键目标。无论从促进经济增长还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来看,推动国民消费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都是题中之义,消费金融的出现即是以合理超前的信用扩张方式实现国民效用增进,优化社会福利函数。换句话说,就是那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鼓励合理借贷消费,平滑生命周期内效用曲线。消费金融获得大发展需要满足若干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产品供给丰富、信用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健全、消费观念与时俱进、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社会发展预期稳定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不断进步等。

消费金融在中国落地并发展近九年,最早在北京、上海、成都设立消费金融公司,随后批准在天津设立国内首家外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为居民个人提供小额、分散的信用贷款用于消费,不涉及房贷、车贷。2015年前,消费金融公司发展不愠不火、资产增长幅度不大;进入2015年,消费金融的发展在政策层面被陡然重视,掀起新一轮风口热议。2015年6月,总理宣布扩大消费金融行业试点,由银监会审批下放到省里审批;《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颁布等。同时,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审批加快,目前已审批发放17张消费金融牌照。未来,若省级层面可审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在当前牌照资源依然稀缺、融资通道依然宝贵和“炒作”概念推陈出新的金融大环境下,更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或将陆续出现。

消费金融公司在中国设立发展的九年,与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快速发展并深刻变革的时期重合。居民收入整体增幅较大,平均财富有所增长但两极分化严重;金融体系不断健全,但经济过度金融化问题凸显,尤其是房屋、医疗、教育等层面的过度金融化以及社会保障层面的较低水平,造成居民收入虽有所增长,但可用于房屋、医疗等外的消费能力远不如预期,而对经济走向和金融风险的预期,则限制了消费观念的升级和执行。而相较九年前,最大的形势变化还是金融风险的范围和程度已经完全不在一个层面,当前风险充斥的经济环境下,信用方式的消费金融面临更大的收回损失风险。当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金融行为的政策鼓励,为消费金融公司增添了处理无法收回贷款的信心,例如某些提供消费金融的机构手中持有的对消费者贷款的“白条”被认为很符合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条件,很多电商正在做的即是这种类型的消费金融。因此,现在的消费金融在经济金融化的大环境中,正在谋求和演进到更深层次的金融运作层面,在满足支持消费行为的基本目标外,更多可用于金融衍生的资产被制造出来,消费金融的金融属性或正在超越“消费”本身。

消费金融裹挟互联网潮

消费行为的发生与否从人的主体取决于两点:一是能力、二是意愿,而现在热提的“消费升级”则是从包括供给在内的综合层面,论证了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潜力。为配合和服务“消费升级”,需要制定消费金融发展政策、培育消费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新消费重点领域金融支持、改善优化消费金融发展环境。消费金融的及时跟进,则可以保障消费升级的巩固和实现,由此,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此次政策层面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初衷。发展消费金融,核心目标是实现消费升级进而产业升级,培育实体经济新增长点,而非无序的信用投放及扩张。

此次消费金融发展中,一个重要特征是借助最近几年国内的互联网热潮,这也可看做当前“消费升级”的某个特色,即消费品自身提升的同时,产品的销售渠道借助互联网(电商化),互联网公司依托技术优势和金融手段,实现线上产品销售中的金融支持,并自称为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消费金融运行的核心保障是技术,而大数据、自动化、智能化的引入为其发展增加了深层次的技术驱动力,这种技术保障体现在电商产品交易平台搭建、销售数据归集分析与实时抓取、信用评分模型有效运行和各类支付端口的对接管理等诸多方面。总之,本轮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技术持有者,借助电商平台,通过接入支付端口,依靠自身数据积累下的信用建模及风险管理策略,在确立信用销售理念后,虽然本身并非消费金融公司,但实现了线上层面的消费金融发放,线上消费金融发生额相对线下发生额比重不断提升。线上互联网模式的消费金融发放,更多体现受托支付特点,直接发放给消费者银行账户的方式相比线下消费金融比例较低。

互联网公司开展的线上消费金融发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而设立的类信用卡产品,这些产品可用于购买平台商家商品,如京东白条、花呗等;第二类主要面向特定群体(如大学生),向其提供分期购物、取现、O2O商户交易、充值等服务,主要消费场景仍为电商平台,如分期乐、人人分期等。基于实物产品或服务的真实分期销售(赊销)是良性的信用经济,也是有效率的消费升级,才能实现引领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除互联网公司涉入消费金融外,传统的线下消费金融公司也借助互联网开展业务,将有更多消费金融业务以更快捷的方式展开。

消费金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还包括网络借贷平台。网络借贷平台(P2P)初始摸索阶段过去后,监管导向逐渐明朗,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逐步落地,众多P2P平台纷纷业务转型,转向消费信贷(消费金融),市场解读网络借贷平台或将主要从事消费金融业务。这会增加线上层面的消费金融发展,但P2P平台高收益率要求下,风险把控和资金来源等方面都是新的挑战。此外,一些违法借贷行为也在借消费金融外衣横行,如借助互联网平台所谓“裸贷”。网络借贷平台未来转型消费金融,还需要很多层面的规范、监管和防微杜渐。

消费金融制造杠杆资产

经济过度金融化下,大量资本需要找到可依附对象,而在流动性泛滥形势下,必然出现可投资对象不足问题,即所谓的“资产荒”。而经济过度金融化进程中,必定是被金融杠杆所驱动,杠杆衍生风险并催生泡沫风险。大量金融机构参与消费金融,重要出发点在于投放并形成资产,这些资产还可供进一步衍生操作;大量互联网企业参与消费金融,形成的信用资产可用于进一步资本运作;小贷公司、保险公司等主体,通过各种直接或绕道方式提供信用分期,也是基于可以形成基础金融资产的考量。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主体在此过程中制造出的金融资产,是各方从事消费金融行为的重要动力。在大量资本无资产可投的着急之下,互联网企业拿出了可供证券化的信用资产,岂不令各类资金蜂拥而至。2015年10月28日,京东金融发行了国内资本市场第一个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ABS(资产证券化)产品――“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并在深交所正式挂牌。相较实体经济层面可投资机会不足、证券市场存量资产链式风险预期加大,大型互联网企业的信用消费资产或许更吸引炒作资金。

可制造资产也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力涉足消费金融的原因。当然,广义上泛看,银行从事的绝大部分行为都应属于消费金融行列,这里涉及到对消费金融认定的口径问题。例如,2016年1~8月,国内居民买房贷款增加近3万亿元,国内信贷一度呈现出“信贷只剩房贷”的特征,对于仅剩的贷款余额快速增长的房贷产品――也应纳入消费金融口径。更进一步地,银行开展的各类零售业务(包括房屋抵押贷款)都可看出对消费行为的信用支持,消费金融也是银行零售业务的潜在蓝海。一方面,银行大力开展零售业务;另一方面,通过控股、参股消费金融公司“双线”涉入消费金融。在目前17张消费金融牌照中,有14张为银行主导或参股设立。其中,城商行在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上动作最为积极,原因在于其业务经营有地域限制,希望通过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实现异地扩张。2015年,南京银行、永隆银行、湖北银行、重庆银行、杭州银行、邮储银行获批成立消费金融公司;2016年,晋商银行、盛京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消费金融公司相继成立。目前,长沙银行拟与58同城、通程控股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光大银行拟与世纪瑞尔等共同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以开展个人消费贷款业务。

消费金融谨防钝器自伤

消费金融的发展从来都被授予正面积极意义,一方面被认为可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显示国民消费升级以及幸福感不断增强,因此消费金融一直被大力提倡。为此,有助于推进消费金融真正发展的各项条件,如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的发展也一直被重视和引导发展,虽然仍未达到对国内系统性消费升级的有力护航。在目前的综合形势下,消费金融的发展是要提倡,毕竟某些层面的消费升级确然存在和已发生,但消费金融发展中仍需要注重把控节奏、合理发展规模和坚守风险底线。

一是防止金融属性过分扩大。虽然消费金融发展主要依托消费升级的契机和风口,但实体经济层面的萎靡不振,滞缓了消费升级进而配套金融支持的投入节奏。雪上加霜的是,信用过分扩张形成的存量流动性无处释放,没有资产可以吸引盘活,由此可能引致的后果是大量资金借此概念蜂拥而入(降低风控标准),形成新的金融资产,并通过各类金融衍生而加大泡沫。尤其是此过程中,不仅降低风险标准,甚至虚假交易,则事实上造成大量资本直接进入业已过度金融化的国内经济。经济过度金融化是一种不健康状态,犹如身携巨款却迷失沙漠之中,越多的巨款反正成为寻找出路的累赘。

作为互联网公司参与消费金融产生资产的后续衍生,如前文所述的京东资产证券化计划的推出,给不少互联网企业增加了新的融资渠道,“资产荒”下,这类资产被认为是可供操刀证券化的重要选择,多家互联网公司都认为拿出的这类资产都可以用以证券化。但监管层在对互联网公司的线上消费金融行为进行审视后,对互联网企业金融资产的证券化态度转向谨慎。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在消费金融领域,除阿里、京东外,非持牌金融机构的ABS放行将十分慎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证券化之路或进入冷冻期。

二是坚持消费行为真实合理。在票据活动中,监管要求商业票据必须具有真实交易背景,以保证包括贴现、承兑在内的后续一系列行为均建立在真实信用基础上。若伪造交易背景的票据进入贴现或承兑,则会造成信用规模的放大虚增,扰动经济运行。不仅票据活动,现行监管要求金融机构信贷也要建立在真实行为背景之上,否则金融监管将严重失效。在推进消费金融发展中,也需要尽量保证消费行为的真实合理,不能以虚假方式变向直接输送资金。消费金融公司对外提供信用一是受托支付,二是直接支付,相较而言,直接支付的交易行为真实性更难检测。尤其是在消费金融发放转向依靠线上方式、网络借贷平台只管收益忽视对交易真实性把关等动向下,审核信用发放是否用于真实消费交易难度更大。如果大量无真实交易的信用发放再通过ABS等方式衍生包装,将增加现有金融系统风险。

三是风险把控底线不能松动。广义上,包括房贷在内的银行零售业务属于消费金融层面;狭义上,即便以消费金融公司这类特定机构进行的消费金融发放,也主要由银行主导,毕竟目前绝大多数消费金融公司都由银行控股或参股。银行的风险偏好(零售业务授信标准),基本上影响和决定了目前消费金融的风险控制标准。当然,最近几年互联网公司对消费金融领域的涉足也带来了自身的风控模式和“体验”。消费金融的发展应以提倡为主,但实际操作中不能因对技术手段(所谓“大数据”“批量化”等)的过分自信而放松风险控制标准,尤其是消费金融基本为信用方式,一旦产生损失并无抵押担保可用以对冲,更应高度重视。

把握消费升级契机将带动产业升级和实体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的意义不差于科技革命。此次消费金融加速发展,与中国经济中创新、创业和互联网热潮紧密相关,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在当前阶段发展的重要潜在抓手,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以消费金融助推消费升级带动经济增长,也是目前经济发展动能不足下的应势选择。但不可忽视的是,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社会保障水平较低以及住房、教育、医疗成本不断攀升形势下,国民可用于其他层面消费的能力和意愿无法充分释放,消费金融的发展可以弥补这些层面的消费遗憾,但反过来国民也不敢太多使用这种信用。因此,消费金融的发展有潜力,但未必一路高歌猛进。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在中国经济过度金融化不断显现的当下,消费金融应严守风险底线,谨防虚假交易下的无序信用扩张,毕竟金融风险最终会以一种降低社会整体效用的方式迅速释放。

上一篇:消费行为范文 下一篇:三公消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