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书格式范文

时间:2023-03-06 04:33:24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定式公证书格式 加注 公证风险 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66-02

公证书是公证机构按照法定程序和格式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法律证明文书。在我国,公证文书的规范化一直受到充分的重视,《公证法》第32条规定:公证书应当按照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规定的格式制作;《公证程序规则》第42条规定:公证书应当按照司法部规定的格式制作。可见公证书格式历来是作为公证证明方式的具体承载而在我国公证制度的构建中占有重要位置,其具体体现便是书写格式的规范化。目前,我国公证活动中使用的公证书格式分为定式公证书格式与要素式公证书格式,定式公证书格式与要素式公证书格式二者的区别不同主要在公证证词部分,定式公证书格式固定化,使用时主要对涉及的当事人名称、时间、地点等进行填充,其他证词内容基本不做变化;要素式公证书格式则针对公证事项的不同法律特性规定了其公证证词应包含的各项必备要素与选择要素,具体内容则需公证员根据办证的实际情况充分撰写,能够比较充分地满足对复杂公证事项的证明需求。

司法部1981年制定的24式、1992年制定的56式、2011年制定的35式公证书格式都属于定式公证书格式。在要素式公证书格式中加“注”是普遍方式,本文所谈的公证文书加注,是特指35式公证书格式的加“注”。

一、定式公证书格式加“注”的发展过程

定式公证书格式加注,早见于上世纪90年代,司法部《涉台公证工作座谈会会议纪要》(司发(1990)015号)中载明:“由于亲属关系公证书既可用于探亲,又可用于继承在台遗产,为防止遗漏法定继承人,对凡用于赴台探亲的亲属关系公证书的证词中增加使用目的的内容”,即后来《涉台亲属关系公证书》中在定式公证词后附加上的“本证书用于赴台探亲、本证书用于赴台继承”等等内容的“注”。

2003年,司法部在关于公证处办理居民身份证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公证的批复司复[2003]15号中载明:申办此类公证,必须由当事人亲自申请并提交证明其符合上述申办用途的材料。在公证书证词中,应当明确限定公证书只用于该项公证申办事由,用于其他事由无效。即在定式格式证词后另起一行加注“本公证书仅限用于XX,用于其他事由无效。”

2011年10月1日起实行的司法部(2011年版)《公证书格式》定式公证书格式中载明:根据需要,可以另起一行注明公证书用途,如“本公证书用于办理继承XXX在台湾的遗产手续”。以下各格式相同,不再另行加注。

可见,“注”从原来特别规定的定式单项证词中才能加特定的“注”,已发展到在新35式定式格式公证书中根据需要可在任何一种定式证词中使用,加注从特定格式使用到这次新定式中越来越广泛的使用,说明了灵活使用加“注”的重要性,原有定式格式的简单、零散在发展时代的实践中越来越凸现出公证书在使用中的不足和实用上的缺陷,而加“注”正可以弥补其不足和缺陷。

二、定式公证书格式灵活使用加“注”的重要意义

所谓公证文书格式中的“注”,是对格式中相关内容的说明或者解释,是对格式内容的必要补充,是需要贯彻执行的内容。正确领会“注”的内容,是对正确适用格式,解决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见司法部律师公主工作指导司编《定式公证书格式使用指南》)。

在公证工作个人实践中,感觉灵活使用加“注”,对拓宽定式公证书格式的使用、方便当事人以及保护公证员自己等具有重大的意义。例如有一哈尔滨人在福建XX工作,东北老家一处不动产要转让,本人无法回去,欲委托家里人代办,而到公证处申办委托公证。在此份委托书公证中,公证处对委托书中涉及的“婚姻事实、不动产产权是否真实存在,是否存在产权共有关系”等的审查有二种方式:一是形式审查,公证员通过审核当事人提供的结婚证、产权证影印件来证实“婚姻事实、不动产产权人等”,程序比较简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证;二是实质审查,即按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做审查,对其婚姻关系和不动产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此类审查,要么是公证员外调,远赴千里到实地耗时耗力的核实,要么是由公证处发函后,漫长的等待同行复函,二种途径的核查都会大大增加当事人的办证费用和等待的时间。考虑到办理此类公证要求的“快捷、方便”、使用的“及时性”等因素,为此,公证处就建议按照第34式定式公证书格式加“注”方式,对当事人提供的委托书内容做形式审查,按签名类予以公证。征得当事人同意,公证处当天就可办结该项公证发给当事人使用。这个例子说明,灵活使用定式公证书格式中的加注,能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一是解决了因公证调查难度大,导致出证时间长;二是相当减轻了公证员承担的风险责任;三是避免了因调查取证导致的公证成本提高,从而达到公证机构、当事人、证书使用单位三方共赢的局面。

三、如何灵活使用定式公证书格式加“注”

如何灵活使用定式公证书格式加“注”,需要公证员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加以运用。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加“注”的几个原则,以供参考。

1.有规可依地加“注”。如在中公协出台的《办理房屋委托书公证的指导意见》第十条中规定,公证机构适用《公证程序规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办理涉及处分房屋的委托书公证,可以在公证书中加注:“本公证书未对委托人是否具有处分权做出证明”;中公协业务规则委员会在《主要公证事项告知内容和询问笔录参考格式之一》的“房屋委托公证告知书参考格式”中也是认可委托处分房屋的委托书公证采用第34式定式公证书格式出具并可加注。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2篇

一、要素式公证书制作中的问题

l、必备要素不全。必备要素为公证办证证词中必须具备的内容,而有的公证书在证词中却存在保全的关键词缺省、拍卖标的基本情况及所有权或处分权不明、人的权限不清等情况。

2、选择要素选择不当。选择要素为根据公证证明的实际需要或当事人的要求, 酌情在公证书证词中写明的内容。有的公证书证词应写明的未写明,如证据的存放地点不明、开奖中有在场人的未加描述、合同的生效日期及条件未说明等。

3、法律条文引用不规范。有的房屋转让合同公证书证词中只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而未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等。

4、大宗批量证未按要求出具要素式公证书。有的认为批量公证,公证书证词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一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不同,不必出具要素式公证书。

5、要素式公证书的范围过窄。司法部试行要素式公证书格式的范围暂定为在国内使用的保全证据、现场监督、合同(协议)三类公证书,而发往域外使用的涉外、涉港澳台公证书及其他国内公证书仍使用现行公证书格式。

二、要素式公证书制作的问题之对策

l、加强学习、提高素质

推行要素式公证书是公证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公证书格式的全面突破,是一项十分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对公证人员的分析判断能力、办证程序的严谨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地要采取集中培训、集体学习、自学等方式,组织全体公证人员认真学习司法部下发的要素式公证书格式、使用说明、参考格式及与要素式格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司法文书写作知识,努力提高法律、公证业务、语文和文书写作水平。

要素式公证书与过去的公证书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公证证词中必须写明某个公证事项适用某种法律、法规, 因此,公证人员不仅要熟悉公证事项适用什么法律,还要清楚具体的条款。所以,公证员为适应未来公证工作的实际需要,必须不断加强学习。

2、必备要素写完整

一是保全证据公证书。要写明申请人的姓名或全称、申请日期及申请事项。 自然人写姓名,有人的还要写人的姓名, 包括自然人的性别、出生日期、住址,外国人写明国籍。法人或非法人组织写全称,要以其营业执照或公章上名称为准,并要写法定代表人或人姓名,

法人的基本情况及行为能力。保全的方式方法,如自书、代书、公证人员记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参与保全人员的情况,包括承办公证人员及在场人、翻译、勘验等的人数、姓名等。同时,还要写明证人的主体资格是否合法,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取得证据的数量、种类、 日期,是否向证人宣读和经证人阅示,证人在证据上签名(盖章或捺手印)是否真实。

二是现场监督类。写明申请人全称或姓名、申请日期及申请事项。对委托人、拍卖人、拍卖师及竞买人资格的审查情况,拍卖标的基本情况及对其所有权或处分权的审查结果,对拍卖规则内容的审查结果。拍卖活动是否得到有关部门批准,如与拍卖标的有关的主管部门(文物管理 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房地产管理部门等)、拍卖标的的监管机关(海关、人民法院、破产清算小组等)。拍卖的时间、地点及拍卖过程(拍卖方式、竞价形式)是否符合拍卖规则等。

三是合同(协议)类。写明申请人全称或姓名、申请日期及申请事项。公证人员要重点审查当事人的身份、资格及签订合同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人的身份及权限;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由其法定人或征得法定人同意,但订立纯获利益或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除外:担保人的身份、资格及担保能力; 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是否对合同的主要条款取得一致意见。如出售房产(期权)的名称、坐落、房号、朝向、 占地面积、使用面积、售价等;预售合同应有预售许可证,现房买卖应有房产证;共有房产或已设定他项权利(如抵押权)的房产,应按法律规定征得相关权利人的同意或认可;合同条款是否完备,内容是否明确、具体;是否履行了法律规定的批准或许可手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后款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3、选择要素要适当

一是保全证据公证类。申请保全证据的原因、用途;对于没有根据的原因,或者用途不定的,或原因用途难以确认的,一般不宜直接写明; 办理该项公证的法律依据(公证规章或有关规章等);在引用法律依据时,应具体写到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项。有些省、市有公证地方性法规的,如我省的《安徽省公证条例》,本文认为也应引用。对所取得的证据的保全方式及存放地点。 如有附件时,应写明附件是原件还是复印件及附件的名称、份数、页数、顺序号。

二是现场监督类。申请人提供的主要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拍卖人对拍卖标的来源、瑕疵及相关责任的说明;拍卖活动有见证人的,应将其民事主体资格状况连同“见证人某某某、某某某在场见证”字样一并在公证书中加以描述。

三是合同(协议)类。合同标的物的权属情况及相关权利人的意思表示。权属情况指所有权、使用权、担保物权、专有权、专用权等;相关权利人包括与合同标的有关的共有权人、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担保权人等。如写明权属: “本合同项下标的物由XX、XX共有”,接下去再写相关权利人的意思表示: “共有人XX对转让该标的物无异议”。转让、承包或 租赁合同标的物时,应按法律规定征得相关权利人同意或认可。当事人对合同内容的重要解释或说明:在签订格式合同时,要写明当事人是否了解合同的全部内容;合同的生效时间及条件,如法律规定合同须经登记或批准方能生效的,公证书中应写明“本房屋《买卖合同》自合同项下房屋经房地产登记主管部门办理权属变更登记之日起生效”、 “本《质押合同》自合同项下物移交质权人占有之日起生效”。有的还写明“本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并经公证之日起生效”、 “本合同自双方公司董事会通过后生效”。

4、加强管理,制定规范

一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要素式公证书制作较好的公证书卷宗。要素式公证书的推行,使公证的形象逐渐饱满起来。过去制式的形式影响了对实体内容的更深入的探究,而推行要素式公证书之后,对形式的单纯追求已经不再是重点关注的问题,对法律实体内容的审查就必然成为公证工作的重点内容。因此,在从过去的偏重程序法、兼顾实体法向偏重实体法、兼顾程序法的转变过程中、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荐要素式公证书制作较好的卷宗。

二是实行公证处之间要素式公证书制作的交流。要素式公证书使公证证明活动更加公开化,增强了公证活动的透明度。公证人员的工作, 包括审查的内容、依据的法律、分析判断过程都明明白白地展现在当事人面前,展现在法庭面前,展现在公证书使用部门面前。因此,要举办公证处之间要素式公证书制作的交流,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将有益的经验在全系统进行总结、推广,努力做到公证程序公开、公证活动的透明,使人们对公证的认识更深,对公证书的证明力更加确信。

三是防止出现新的要素式公证书的格式化。如果我们仅仅把要素式当作一种形式, 当作一种被动的工作,那么,要素式公证书就不会有生命力,就会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去。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理解要素式公证书的内涵, 而不是其表面。只有理解其内涵,公证员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通过公证书充分展示公证员的个性。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3篇

公证书就是国家公证机关对当事人申请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依照公证法规的规定,经审查无疑义后,依法确认其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文书。

《公证暂行条例》第二十条:“公证员应当按照司法部规定或批准的格式制作公证文书。”《公证程序规则(试行)第三十八条规定:“公证书按司法部规定或批准的格式制作。公证书中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公证书编号;(二)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三)公证证词;(四)承办公证员的签名(签名章)、公证处印章和钢印;(五)公证日期。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书应在公证证词中注明,并注明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期限、强制执行标的名称、种类、数量等。公证词中注明的文件是公证书的组成部分。公证书不得涂改、挖补,必须修改的应加盖公证处校对章。”以上是制作公证文书的法律依据。

公证书是国家公证机关办理公证的最后结论,当事人申请公证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取得公证机关的公证书。公证书与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以及仲裁机构的裁决书不同。人民法院和仲裁机构都是对已经发生的民事权益纠纷进行裁决,而公证书则是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依法证明申请公证事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目的在于预防纠纷,减少诉讼。

二、格式、内容及写作方法

公证书由首部、正文(证词)、尾部三部分组成。

(一)首部

1.文书名称在文书的上部正中写“公证书”

2.文书编号在“公证书”的右下方用阿拉伯数字写年度的全称。接着写公证机关简称和编号。如:“(1 99×)×公证字第×号。

在首部,一般不写当事人的身份和基本情况;但是,继承、收养亲属关系的公证书的首部应写明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住址等身份事项。

(二)正文

正文也叫证词,是公证书的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证词应根据证明事项来写,当事人申请公证的事项不同,因而其证词的写法也不尽相同。但不论公证何种事项,都应写得清楚、准确,真实、合法。

公证证明事项的具体内容,有些全部体现在公证书的证词里,如:出生、生存、死亡、收养、婚姻关系、亲属关系公证等。至于法律行为公证,公证书的公证词文字只是寥寥数语。例如:“兹证明×××于××××年×月×日来到我处,在我的面前,在前面的赠予书上签名(或盖章)。”因此,这类公证可以印成填空式的文书用纸。但收养子女、财产继承等类公证书,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逐件制作。

成批的公证事项(内容同一),如供电局与农村乡镇全面签订《供用电合同》,可以把填空式的公证词拟好,附印到合同(协议后)的后面,这样办证时就大大简化了手续。

(三)尾部

1.制作文书的机关名称如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县)公证处”,是哪个公证机关出具的公证书便落款该 公证机关,但必须冠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因为它是代表国家公证。

2.文书签署人的职务和签名先写“公证员”然后由公证员签名或盖章。

3.文书签发的年月日,并加盖公章。

三、注意事项

公证书一般应一事一证,其好处是既方便申请人使用,又方便公证员制作,同时,也避免了因公证事项过多而引起歧义。如果申请人申请公证证明的事项出于同一使用目的,也可以几事一证。

 当事人的姓名要写准确,对曾用名、又名、别名等,根据需要,可用括号注明。对于当事人的亲属关系的称谓,在公证书上应采用全国统一的称谓即父、母、夫、妻、儿、女等。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名称,在公证书上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其后则可写简称。

在公证书中,当事人的出生地一般只写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的名称。如名称有变化,则应写出生时的名称。当事人的年龄,一律以出生年月日代替,出生日期一般采用公历,必要时,可用括号注明农历日期。

公证书均需编号。应当注意的是:一宗公证事务需办几种公证书的,应按顺序每件编一个号;如果几件内容办成一份公证书的,应按件计,编一个号。

公证书分原本、正本、副本三种。签发稿是原本。填空式的无签发稿即无原本,只有正本和副本两种。不论有无原本,均需制作一份正本存卷,以作备查。发给当事人的是正本,发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存执的是副本。原本、正本、副本的内容必须完全一致。正本与副本在形式上也应一致。副本的份数,应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制作。公证书的封面右上方,要加盖“原本”、“正本”、“副本”的戳记,无封面的盖在首页。“原本”也可不盖戳记。

 对于经历、学历、结婚等公证书,应一律贴照片。照片一律用近期一寸半身免冠照片,照片贴在公证员签名的左上方,贴照片后须加盖钢印。

 公证文书按顺序装订好后,应当将除封面、封底以外的所有各项页合在一起,然后在左下角加盖钢印。

【 范 文 】

1.遗嘱继承公证书(第一式)

公证书

()××字第××号

继承人 ×××,女,××××年×月×日出生,现住××省××市××县××乡××村。

被继承人 ×××,男,(或女),生前住××省××市××街××号。

查×××于××××年××月×日在×××(地名)死亡,死亡后在×××(地名)留有遗产。死者生前立有遗嘱。根据死者遗嘱,死者×××的遗产应由×××继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年××月××日

2.遗嘱继承公证书(第二式)

公证书

()××字第××号

兹证明×××(男或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来到我处,在我的面前,在前面其本人所立遗嘱上签名(盖章)。

附:立遗嘱人遗嘱

遗嘱

我立本遗嘱,对我所有的财产,作如下处理:

座落在××省××市××街×号的房产×栋×间遗留给我的妻子×××。

储蓄在××省××市×储蓄所的定期(或活期)存款××元遗留给我的女儿×××。

其余财产:××(财产名称)全部遗留给我的儿子×××。

本遗嘱委托×××(现住在××省××市××街××号)执行。

本遗嘱制作一式三份,一份由我收执,一份交×××收执,一份由××××公证处保存。

立遗嘱人(签名或盖章)

××××年××月××日

注:遗嘱可由当事人拟写,不拘于此格式。

3.收养人公证书(第一式)

公证书

()××字第××号

收养人 ×××,男,××××年×月×日出生,现居××省××市××街××号。

×××,女,××××年×月×日出生,现居××省××市××街××号。

被收养人 ×××(原名×××),男(或女),××××年×月×日出生,现住××省××市××街××号。

被收养人的生母:×××,××××年×月×日出生,现住××省××市××街××号。

兹证明×××、×××与×××、×××商定并征得被收养人×××的同意,×××、×××于××××年××月××日收养×××、×××之子(女)×××为养子(养女),×××、×××为×××的养父母。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年××月××日

4.收养人公证书(第二式)

公证书

(××××)××字第××号

收养人 ×××,男,××××年×月×日出生,现住××省××市××街××号。

×××,女,××××年×月×日出生,现住××省××市××街××号。

被收养人 ×××,男(或女),××××年×月×日出生。兹证明×××于××××年××月××日生于×××医院,其父母愿将此婴儿送养他人,并托医院办理。收养人×××、×××与该医院协商,决定于××××年××月××日收养此婴儿,并取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年××月××日

5.离婚公证书

公证书

(××××)××字第××号

兹证明×××,(男,××××年×月×日出生)与×××,(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在××省××市××××(婚姻登记机关名称)登记(或经×××人民法院判决)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省××市公证处

公证员(签名)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4篇

小额继承公证是指遗产价值不超过5千元的银行存款、公积金、补偿金、企业年金、粮食直补金等遗产继承公证。本文试从使用简易程序办理小额继承公证利与弊进行探讨,试图找出解决小额继承公证难的解决办法。

一、小额继承公证简易程序的操作模式

笔者通过查阅网络资料和其他省份的公证行业《关于小额继承公证的指导意见》了解到小额继承公证简易程序的操作模式主要体现在简易性和便民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权利人之中的一个或几个人均可提出公证申请,不再强制要求所有权利人全部到场。

2.申请人填写公证申请(尽量表格化),提交必要的证明材料。

3.申请人签署保证书或承诺书等书面文件。

4.公证机构对当事人的申请文件和证明材料进行形式审查,认为符合公证要求的,出具“申请人是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之一,具有领取和保管存款资格”的公证书。

二、适用简易程序办理小额继承公证的争议焦点

所谓公证简易程序是指对于申请人人数、受理条件、审查方式、提交的证明材料、出证时限等都有所放宽,这样在严格公证程序、风险管控与便民、利民间形成了矛盾,在证明部分事实与公证书证明效力之间形成了矛盾,赞成者与反对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赞成者认为适用简易程序办理小额继承公证是符合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满足广大群众实际需要,是与公证发展方向相适应的。

1.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的价值目标。由于继承公证程序繁琐,所需证明材料较多,许多当事人为了银行卡内的千余元几乎“跑断了腿”,付出的辛苦不说,支出的交通费、误工费、公证费基本与卡内存款相当;反观公证处,对于任何一件继承案件,都要审查、核实、制作笔录等等,一面承受着当事人的不满,一面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公证收费和当事人的满意度都上不去,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如果适应简易程序办理,以通过声明书、保证书的方式减少部分证明材料,缩小申请人范围,使得当事人以最便捷的方式解决问题。

2.符合公证发展趋势和规律。公证制度最根本的还是要服务当事人,我们自身制定再严谨的程序,再健全的证据体系,再完美的风险管控,如果没有了当事人的公证需求,那也没有生存的土壤。目前办理继承不仅只有公证一个方式,当事人也可以通过诉讼解决,当事人在权衡利弊后,放弃的不仅是某项公证的办理,而是对公证处、公证制度的否定,激化了矛盾,也影响了公证机构自身的利益。因此,适用简易程序办理小额继承公证,是符合公证发展趋势,符合服务大众、服务社会需要的。

反对者认为公证是有严格程序要求的,公证机构也好行业协会也罢,无权创设或修改法律法规的规定,公证机构只能严格执行,况且简化了程序,缩小了申请人的范围等同于遗漏继承人,为将来公证书作为证明材料使用办理更大数额的其他财产继承埋下隐患。

1.严格公证审查是确保公证质量的根本。公证机构办理继承公证,是有严格程序要求的,其目的是保证继承公证的真实、合法,不允许遗漏任何一位继承人,不允许较少任何一个办证环节,否则会成为错假证,适用简易程序办理,只对当事人提供的材料做形式审查,不要求所有继承人到位申请,不要求继承人提交放弃继承声明,这样做是故意遗漏继承人,不仅无法保障每个合法继承人的继承权利,还将公证处和公证员置于极大的职业风险中。

2.严格执行公证书格式是保证公证书严肃性、证据性的基础。公证员撰写公证书的格式是有严格规定的,无论是定式公证书还是要素式公证书都有明确的要素,不允许私自创设公证事项和公证书格式。公证机构自行出具“申请人是被继承人的法定继承人之一,具有领取和保管存款资格”的公证书,没有依据。另外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法》第五章36条规定),如果是以简易程序出具的公证书对于继承人关系等内容,没有经过核实,无法作为证据材料使用,无法体现公证书的严肃性和证据性,将公证处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三、开辟新思路,以“声明书”、“保证书”形式办理小额遗产继承

面对赞成者与反对者思维的碰撞,笔者认为解决小额遗产继承难的问题,不仅是要从公证行业和公证机构入手,而应协调银行、证券等各部门,共同协商解决,无论是按哪种形式出具的公证书,都必须得到使用机关的认可。在与使用部门达成意向性一致意见后,可以试将办理小额继承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由继承人提供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财产权属凭证到公证处申请办理公证。

2.继承人之一或全部继承人都可以提出申请,其他继承人需出具同意由其中一人带领继承款项的声明书。

3.申请人在公证处办理一份声明书或者保证书公证,主要内容是由申请人负责其他继承人对所取存款的应得,如其侵犯其他继承人的权利,由其个人承担全部法律责任的声明书,公证处对该声明书或保证书进行公证。

4.申请人在银行凭公证书取款时,在银行签署一份免责声明,即如因取款发生任何纠纷均由申请人自行承担责任,银行及其他使用部门对其他继承人不承担侵权和赔偿责任。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5篇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监控是指区司法局对公证处所办理的公证事项所实施的监督、指导、检查、评议等行为。

第三条对公证质量的监控采取以下方法:

1、检查;

2、评议;

3、监督改正;

4、听取公证处汇报;

5、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

6、其他方法。

第四条检查是指查看公证处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否落实,公证程序是否符合《公证程序规则》,当事人身份是否属实,公证事项有无争议,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公证内容是否真实,公证书格式是否准确,询问笔录是否全面,归档管理是否规范。

检查的数量不低于公证事项总量的10%,上级主管部门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五条检查可以采取日常检查、集中检查、抽查等方式进行。

1、日常检查是指对公证处办理的公证事项进行的经常性检查。

2、集中检查是指对某一个时间段所办理的公证事项或对某些重点公证事项、疑难公证事项、新的公证事项、有质量隐患的公证事项进行的检查。

3、抽查是指对公证处办理的公证事项进行抽样检查。

第六条评议是指监控人员对检查的公证事项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并通知公证处。

第七条监督改正是指监督公证处对查出的问题及时进行补充完善和整改,并对检查结果和整改情况汇总登记备查。

第八条听取公证处汇报是指采取会议、个别交谈、书面或其他方式听取公证处汇报工作。

第九条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是指采取意见征寻、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当事人对公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第十条公证质量检查评判以《**市公证质量检查评判标准(试行)》为依据,满分为100分,分为以下等次:

(一)得分在90分以上(含90分)为合格卷。

(二)得分在60分至89分为基本合格卷。

(三)得分在60分以下(不含60分)的为不合格卷。

第十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不合格卷:

1、公证书依据的主要证据材料欠缺或不符合要求,无法证明公证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

2、公证书格式违反规定致使公证书存在法律或逻辑错误、公证书上签名、印章不齐全或者公证书上出现错别字或日期错误,影响公证书正确使用;

3、缺少当事人申请材料;

4、公证书未进行审批或报批;

5、违反收费规定,减免收费没有减免审批手续;

6、非涉外公证员借用涉外公证员签名章出具的涉外或涉台公证书;

7、非执业公证员借用执业公证员签名章出具的公证书;

8、公证卷宗的装订、归档严重违反《公证档案管理办法》、《公证程序规则》规定;

9、其他违反法律、法规或规章的情形。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错证。

1、当事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或意思表示不真实,有意规避法律、政策;

2、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

3、违反公证执业区域的有关规定办理的公证;

4、公证书或被证明文书内容违反法律、法规、政策或司法部的有关规定;

5、公证书依据的主要证据材料无法律效力;

6、其他严重违反办证规定和程序出具的公证书。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假证。

1、公证员明知公证对象不真实的仍出具公证书的;

2、公证员明知公证事项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仍出具公证书的;

3、公证员故意违反公证程序,甚至弄虚作假出具的公证书;

4、存在其他情形构成假证的。

第十四条对存在本办法第十条第三项、第十一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情形之一的,责成公证处做出处理决定,并报本局备案;情节严重的,依照《公证法》有关规定追究公证机构及承办公证员的责任。

第十五条本办法自二七年八月一日起试行。

重大公证事项请示制度(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对区公证机构执业活动的指导和监督,保障公证质量,提高公证水平,依据《公证法》、《公证程序规则》等法律、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重大公证事项是指以下公证事项:

1、首办的;

2、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的;

3、被证明事项涉及当事人面较广、社会影响较大的;

4、经济类证明事项涉及标的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5、公证处认为需要提请讨论研究的;

6、审批人认为需要提请讨论研究的;

7、其他情形的。

第三条本制度所称请示是指公证处遇有本制度第二条所列情形时,应当及时向司法局请示汇报。

第四条公证处请示时,以书面请示为主。

第五条公证处在向司法局请示汇报前应当对拟请示事项进行讨论研究形成意见,讨论研究应遵循下列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2、独立行使公证职能原则;

3、民主集中原则。

第六条公证处的请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案件来源;

2、承办人;

3、承办过程;

4、分歧意见,包括实体上的和程序上的;

5、公证处意见;

6、卷宗全部材料;

7、公证处研究案件记录;

8、其他需要提交的材料。

第七条司法局收到公证处的请示后,应当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书面答复。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公证文书 证据价值 格式 程序

公证是我国《公证法》建立起来的一项制度,该项制度以公证权之运行为核心,包括了公证机构设置、公证员选任、公证程序等内容。公证活动开展的必然后果即是公证文书的生成。公证文书作为公证机构依当事人之申请而对相关法律事实、法律文书或法律状态所进行的一种认为,其具有证据保全的作用。因此,在实现生活中,公证得到了民事主体的青睐,在需要进行证据保全时,当事人往往愿意申请公证以保全证据。而在实践中,经公证所固定的证据对于当事人获得胜诉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当然,公证文书需要在纠纷解决程序中实现其证据价值,关键在于公证程序及公证文书内容的规范性。基于此,本文即展开对公证文书及其证据价值实现的研究。

一、公证文书证据价值的内涵

所谓公证文书的证据价值,即是指公证文书所具有的可以直接作为诉讼中的证据予以采用的价值。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7条的规定,经过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法律文书和法律行为可以作为人民法院认定事实的根据。公证法第36条也有相同的规定。因此,公证文书的证据价值是得到了民事诉讼法和公证法的承认的。公证书之所以具有证据价值,可以作为诉讼过程中的事实根据,其原因即在于:一方面,公证是一种经由法律规定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得到了法律的支持,体现了国家意志性。经由国家意志认可的法律事实、法律行为或者文书,其当然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此在无相反的证据公证所证明的事实的情况下,公证文书即具有证据的价值。另一方面,实践中,公证机构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特点,其在组织管理上和人员构成上独立于其他机关和社会团体,与社会利益纠纷之间保持着必要的关系。基于其独立性的存在,公证机构通过公证文书所认定的事实当然亦是可信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在其《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甚至规定,经公证的书证,其证明力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二、公证文书证据价值的表现形式

如上所述,公证文书的证据价值即在于其能够直接作为证据使用,是法官认定客观事实的依据。因此,公证文书的证据价值即表现为其对客观状态的证明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其一是证明法律行为的存在。所谓法律行为,即是指由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依其意思表示而进行的发生民事法上的效果的行为。对法律行为之证明是公证文书之证据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具体而言,我国公证法规定了可以申请公证的事项,包括合同、招标投标、拍卖、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等,这些都是民事法中的行为,亦是公证法的证明对象,公证文书之证据效力的发挥,则主要表现在对这些行为之发生及其真实性的证明上。

其二是证明法律事件或事实状态的存在。所谓法律事件,即是指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化或者消灭的各种现象。与法律行为相比,法律事件之基本特征在于其发生一般不由民事主体之意思所控制,为一种依自然规律而出现的状态。事实状态则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状态。对法律事件之证明亦是公证文书之证据价值的表现形式。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证据保全公证一般也是对法律事件的证据。例如,在香港某公司(下文称香港公司)诉美国NOUVELLE FOODS INTERNATIONAL LTD公司(下文称美国公司)一案中,香港公司认为美国公司的鳕鱼成品为变质产品。而NOUVELLE FOODS INTERNATIONAL LTD提出抗辩认为,鳕鱼成品变质原因在于原告保存不当。由于该产品为鲜活产品,很容易变质,香港公司为保全证据即申请公证,公证处作出了(2011)X证民字第X号公证书,证明香港公司的保存方法符合该种产品的保存要求,因此为香港公司的胜诉奠定了事实基础。在这个案件中,公证机构对案件所涉产品保存是否得当即是对具有法律意义之状态的一种证明,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得以通过证明某种事实状态的存在而实现。因此,证明法律事件或事实状态的存在亦是公证文书实现其价值的表现形式。

其三是对文书的证明。公证法亦把文书纳入公证的对象范围内,民事主体可以申请公证机构对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文书的副本、影印本与原本相符进行公证。因此,对文书的证明亦是公证文书之证据价值的实现方式。

三、确保公证文书证据价值实现的举措

如上所述,公证文书在诉讼中具有证据价值。当然,这种价值的发挥,需要公证文书具备一定的形式要件,这即要求公证人员在文书制作过程中遵循相应的形式要求。

(一)规范公证文书的制作

公证文书的内容和格式都影响着公证文书之证据价值的实现,特别是保全类公证文书为要素式文书,其内容、格式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使公证文书之证据价值得以实现,公证文书的制作必须规范化。因此,在公证文书制作过程中,一方面,公证文书的要素一定要齐备。司法部《要素式公证书(试行格式)》规定,公证文书在其格式上必须包括部首、证词内容、尾部等,因此公证文书制作过程中必须具备这些要素。就其部首而言,当然要具备公证书名称、编号、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公证事项等内容,证词内容则写明公证过程、查明的事实等内容,尾部则需要由公证员签名,而不能是盖签名章,盖签名章的无效,同时要加盖公证机构的公章。就其内容而言,公证书所记载的内容一定要具有关联性,其记载内容既要是申请人所申请公证且在公证法规定可予以公证的事项范围内的事项,同时又要与案件可能发生的争议具有关联性,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存在。另外,公证书所记载的内容也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公证员需要在综合分析申请人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得出公证结论。(2011)X证民字第X号公证书之制作即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因此其在诉讼中为法官所认可,确保了当事人获得胜诉。从这个角度而言,公证书的制作应当规范,这样才能确保其证据价值得以实现。

(二)完善公证程序

如上所述,公证程序影响着公证结论,是形式正义的要求。换言之,公证程序不正当,其就有可能影响公证结论的真实性;纵使公证程序不正当对结论之真实性没有实质的影响,不正当的程序所形成的结论也容易受到法官的质疑,因而有可能不能作为证据使用,不具有证据价值。因而,公证员进行公证一定要按公证法规定的程序进行。当然,现行公证法规定的公证程序并没有吸纳利害关系人的参与。即是说,对于发生争议的案件,一方当事人申请公证后,依现行公证法之规定,公证机构在作出公证时并不需要告知另一方面当事人及听取其意见。笔者认为,正当程序要求有权机关在做出结论之前,应当听取利害关系人的意见。而公证机构在做出公证结论前没有听取对方当事人的意见,因而是与正当程序原则不相符合的。因此,公证法应当设置公证机构告知利害关系人并接收其提供的材料、听取其意见的程序。

参考文献

[1] 周凡.民事诉讼中的公证书证据效力[J].中国公证,2011(2).

[2] 陈敏.试论公证文书的证据价值[J].法制与经济,2012(2) .

[3] 雷梅英.要素式公证书的制作[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证程序,保证公证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以下简称《公证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遵守法律,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遵守公证执业规范和执业纪律。

第三条公证机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第四条公证机构应当根据《公证法》的规定,受理公证申请,办理公证业务,以本公证机构的名义出具公证书。

第五条公证员受公证机构指派,依照《公证法》和本规则规定的程序办理公证业务,并在出具的公证书上署名。

依照《公证法》和本规则的规定,在办理公证过程中须公证员亲自办理的事务,不得指派公证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办理。

第六条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办理公证,不得有《公证法》第十三条、第二十三条禁止的行为。

公证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以及依据本规则接触到公证业务的相关人员,不得泄露在参与公证业务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

第七条公证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公证业务管理制度和公证质量管理制度,对公证员的执业行为进行监督。

第八条司法行政机关依照《公证法》和本规则规定,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执业活动和遵守程序规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指导。公证协会依据章程和行业规范,对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执业活动和遵守程序规则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章公证当事人

第九条公证当事人是指与公证事项有利害关系并以自己的名义向公证机构提出公证申请,在公证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第十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申办公证,应当由其监护人。

法人申办公证,应当由其法定代表人代表。

其他组织申办公证,应当由其负责人代表。

第十一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他人申办公证,但申办遗嘱、遗赠扶养协议、赠与、认领亲子、收养关系、解除收养关系、生存状况、委托、声明、保证及其他与自然人人身有密切关系的公证事项,应当由其本人亲自申办。

公证员、公证机构的其他工作人员不得当事人在本公证机构申办公证。

第十二条居住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委托他人申办涉及继承、财产权益处分、人身关系变更等重要公证事项的,其授权委托书应当经其居住地的公证人(机构)公证,或者经司法部指定的机构、人员证明。

居住在国外的当事人,委托他人申办前款规定的重要公证事项的,其授权委托书应当经其居住地的公证人(机构)、我驻外使(领)馆公证。

第三章公证执业区域

第十三条公证执业区域是指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根据《公证法》第二十五条和《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第十条的规定以及当地公证机构设置方案,划定的公证机构受理公证业务的地域范围。

公证机构的执业区域,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在办理该公证机构设立或者变更审批时予以核定。

公证机构应当在核定的执业区域内受理公证业务。

第十四条公证事项由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受理。

涉及不动产的公证事项,由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受理;涉及不动产的委托、声明、赠与、遗嘱的公证事项,可以适用前款规定。

第十五条二个以上当事人共同申办同一公证事项的,可以共同到行为地、事实发生地或者其中一名当事人住所地、经常居住地的公证机构申办。

第十六条当事人向二个以上可以受理该公证事项的公证机构提出申请的,由最先受理申请的公证机构办理。

第四章申请与受理

第十七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应当填写公证申请表。公证申请表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及其人的基本情况;

(二)申请公证的事项及公证书的用途;

(三)申请公证的文书的名称;

(四)提交证明材料的名称、份数及有关证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式;

(五)申请的日期;

(六)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申请人应当在申请表上签名或者盖章,不能签名、盖章的由本人捺指印。

第十八条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的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及其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二)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人须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人或者其他人须提交有权的证明;

(三)申请公证的文书;

(四)申请公证的事项的证明材料,涉及财产关系的须提交有关财产权利证明;

(五)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十九条符合下列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可以受理:

(一)申请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利害关系;

(二)申请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无争议;

(三)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十一条规定的范围;

(四)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和该公证机构在其执业区域内可以受理公证业务的范围。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公证的事项,符合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规定条件的,公证机构应当受理。

对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条件的申请,公证机构不予受理,并通知申请人。对因不符合本条第一款第四项规定不予受理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向可以受理该公证事项的公证机构申请。

第二十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向申请人发送受理通知单。申请人或其人应当在回执上签收。

第二十一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告知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告知其在办理公证过程中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告知内容、告知方式和时间,应当记录归档。

第二十二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按照规定向当事人收取公证费。公证办结后,经核定的公证费与预收数额不一致的,应当办理退还或者补收手续。

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公证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减收或者免收公证费。

第二十三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指派承办公证员,并通知当事人。当事人要求该公证员回避,经查属于《公证法》第二十三条第三项规定应当回避情形的,公证机构应当改派其他公证员承办。

第五章审查

第二十四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应当根据不同公证事项的办证规则,分别审查下列事项:

(一)当事人的人数、身份、申请办理该项公证的资格及相应的权利;

(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三)申请公证的文书的内容是否完备,含义是否清晰,签名、印鉴是否齐全;

(四)提供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

(五)申请公证的事项是否真实、合法。

第二十五条当事人应当向公证机构如实说明申请公证的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交的证明材料应当真实、合法、充分。

公证机构在审查中,对申请公证的事项的真实性、合法性有疑义的,认为当事人的情况说明或者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不完备或者有疑义的,可以要求当事人作出说明或者补充证明材料。

当事人拒绝说明有关情况或者补充证明材料的,依照本规则第四十八条的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公证机构在审查中,对申请公证的事项以及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按照有关办证规则需要核实或者对其有疑义的,应当进行核实,或者委托异地公证机构代为核实。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依法予以协助。

第二十七条公证机构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核实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以及证明材料:

(一)通过询问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核实;

(二)通过询问证人核实;

(三)向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了解相关情况或者核实、收集相关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等证明材料;

(四)通过现场勘验核实;

(五)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鉴定、检验检测、翻译。

第二十八条公证机构进行核实,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办证规则的规定。

公证机构派员外出核实的,应当由二人进行,但核实、收集书证的除外。特殊情况下只有一人外出核实的,应当有一名见证人在场。

第二十九条采用询问方式向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或者有关证人了解、核实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以及证明材料的,应当告知被询问人享有的权利、承担的义务及其法律责任。询问的内容应当制作笔录。

询问笔录应当载明:询问日期、地点、询问人、记录人,询问事由,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告知内容、询问谈话内容等。

询问笔录应当交由被询问人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捺指印。笔录中修改处应当由被询问人盖章或者捺指印认可。

第三十条在向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证人或者有关单位、个人核实或者收集有关公证事项的证明材料时,需要摘抄、复印(复制)有关资料、证明原件、档案材料或者对实物证据照相并作文字描述记载的,摘抄、复印(复制)的材料或者物证照片及文字描述记载应当与原件或者物证相符,并由资料、原件、物证所有人或者档案保管人对摘抄、复印(复制)的材料或者物证照片及文字描述记载核对后签名或者盖章。

第三十一条采用现场勘验方式核实公证事项及其有关证明材料的,应当制作勘验笔录,由核实人员及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根据需要,可以采用绘图、照相、录像或者录音等方式对勘验情况或者实物证据予以记载。

第三十二条需要委托专业机构或者专业人员对申请公证的文书或者公证事项的证明材料进行鉴定、检验检测、翻译的,应当告知当事人由其委托办理,或者征得当事人的同意代为办理。鉴定意见、检验检测结论、翻译材料,应当由相关专业机构及承办鉴定、检验检测、翻译的人员盖章和签名。

委托鉴定、检验检测、翻译所需的费用,由当事人支付。

第三十三条公证机构委托异地公证机构核实公证事项及其有关证明材料的,应当出具委托核实函,对需要核实的事项及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受委托的公证机构收到委托函后,应当在一个月内完成核实。因故不能完成或者无法核实的,应当在上述期限内函告委托核实的公证机构。

第三十四条公证机构在审查中,认为申请公证的文书内容不完备、表达不准确的,应当指导当事人补正或者修改。当事人拒绝补正、修改的,应当在工作记录中注明。

应当事人的请求,公证机构可以代为起草、修改申请公证的文书。

第六章出具公证书

第三十五条公证机构经审查,认为申请公证的事项符合《公证法》、本规则及有关办证规则规定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向当事人出具公证书。

因不可抗力、补充证明材料或者需要核实有关情况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并应当及时告知当事人。

第三十六条民事法律行为的公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具有从事该行为的资格和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

(三)该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合法,不违背社会公德;

(四)《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不同的民事法律行为公证的办证规则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七条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者文书的公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该事实或者文书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

(二)事实或者文书真实无误;

(三)事实或者文书的内容和形式合法,不违背社会公德;

(四)《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不同的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或者文书公证的办证规则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八条文书上的签名、印鉴、日期的公证,其签名、印鉴、日期应当准确、属实;文书的副本、影印本等文本的公证,其文本内容应当与原本相符。

第三十九条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债权文书以给付货币、物品或者有价证券为内容;

(二)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债权人和债务人对债权文书有关给付内容无疑义;

(三)债权文书中载明当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义务时,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的承诺;

(四)《公证法》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条符合《公证法》、本规则及有关办证规则规定条件的公证事项,由承办公证员拟制公证书,连同被证明的文书、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及核实情况的材料、公证审查意见,报公证机构的负责人或其指定的公证员审批。但按规定不需要审批的公证事项除外。

公证机构的负责人或者被指定负责审批的公证员不得审批自己承办的公证事项。

第四十一条审批公证事项及拟出具的公证书,应当审核以下内容:

(一)申请公证的事项及其文书是否真实、合法;

(二)公证事项的证明材料是否真实、合法、充分;

(三)办证程序是否符合《公证法》、本规则及有关办证规则的规定;

(四)拟出具的公证书的内容、表述和格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审批重大、复杂的公证事项,应当在审批前提交公证机构集体讨论。讨论的情况和形成的意见,应当记录归档。

第四十二条公证书应当按照司法部规定的格式制作。公证书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公证书编号;

(二)当事人及其人的基本情况;

(三)公证证词;

(四)承办公证员的签名(签名章)、公证机构印章;

(五)出具日期。

公证证词证明的文书是公证书的组成部分。

有关办证规则对公证书的格式有特殊要求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三条制作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在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当事人的要求,可以同时制作当地通用的民族文字文本。两种文字的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发往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使用的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

发往国外使用的公证书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文字。根据需要和当事人的要求,公证书可以附外文译文。

第四十四条公证书自出具之日起生效。

需要审批的公证事项,审批人的批准日期为公证书的出具日期;不需要审批的公证事项,承办公证员的签发日期为公证书的出具日期;现场监督类公证需要现场宣读公证证词的,宣读日期为公证书的出具日期。

第四十五条公证机构制作的公证书正本,由当事人各方各收执一份,并可以根据当事人的需要制作若干份副本。公证机构留存公证书原本(审批稿、签发稿)和一份正本归档。

第四十六条公证书出具后,可以由当事人或其人到公证机构领取,也可以应当事人的要求由公证机构发送。当事人或其人收到公证书应当在回执上签收。

第四十七条公证书需要办理领事认证的,根据有关规定或者当事人的委托,公证机构可以代为办理公证书认证,所需费用由当事人支付。

第七章不予办理公证和终止公证

第四十八条公证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应当不予办理公证: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没有监护人申请办理公证的;

(二)当事人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没有利害关系的;

(三)申请公证的事项属专业技术鉴定、评估事项的;

(四)当事人之间对申请公证的事项有争议的;

(五)当事人虚构、隐瞒事实,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

(六)当事人提供的证明材料不充分又无法补充,或者拒绝补充证明材料的;

(七)申请公证的事项不真实、不合法的;

(八)申请公证的事项违背社会公德的;

(九)当事人拒绝按照规定支付公证费的。

第四十九条不予办理公证的,由承办公证员写出书面报告,报公证机构负责人审批。不予办理公证的决定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或其人。

不予办理公证的,公证机构应当根据不予办理的原因及责任,酌情退还部分或者全部收取的公证费。

第五十条公证事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证机构应当终止公证:

(一)因当事人的原因致使该公证事项在六个月内不能办结的;

(二)公证书出具前当事人撤回公证申请的;

(三)因申请公证的自然人死亡、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不能继续办理公证或者继续办理公证已无意义的;

(四)当事人阻挠、妨碍公证机构及承办公证员按规定的程序、期限办理公证的;

(五)其他应当终止的情形。

第五十一条终止公证的,由承办公证员写出书面报告,报公证机构负责人审批。终止公证的决定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或其人。

终止公证的,公证机构应当根据终止的原因及责任,酌情退还部分收取的公证费。

第八章特别规定

第五十二条公证机构办理招标投标、拍卖、开奖等现场监督类公证,应当由二人共同办理。承办公证员应当依照有关规定,通过事前审查、现场监督,对其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现场宣读公证证词,并在宣读后七日内将公证书发送当事人。该公证书自宣读公证证词之日起生效。

办理现场监督类公证,承办公证员发现当事人有弄虚作假、、违反活动规则、违反国家法律和有关规定行为的,应当即时要求当事人改正;当事人拒不改正的,应当不予办理公证。

第五十三条公证机构办理遗嘱公证,应当由二人共同办理。承办公证员应当全程亲自办理。

特殊情况下只能由一名公证员办理时,应当请一名见证人在场,见证人应当在询问笔录上签名或者盖章。

第五十四条公证机构派员外出办理保全证据公证的,由二人共同办理,承办公证员应当亲自外出办理。

办理保全证据公证,承办公证员发现当事人是采用法律、法规禁止的方式取得证据的,应当不予办理公证。

第五十五条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经公证的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的,公证机构可以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依照有关规定出具执行证书。执行证书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执行期限内出具。

执行证书应当载明申请人、被申请执行人、申请执行标的和申请执行的期限。债务人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在申请执行标的中予以扣除。因债务人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而发生的违约金、滞纳金、利息等,可以应债权人的要求列入申请执行标的。

第五十六条经公证的事项在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的,出具公证书的公证机构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进行调解。经调解后当事人达成新的协议并申请公证的,公证机构可以办理公证;调解不成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当事人就该争议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或者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第九章公证登记和立卷归档

第五十七条公证机构办理公证,应当填写公证登记簿,建立分类登记制度。

登记事项包括:公证事项类别、当事人姓名(名称)、人(代表人)姓名、受理日期、承办人、审批人(签发人)、结案方式、办结日期、公证书编号等。

公证登记簿按年度建档,应当永久保存。

第五十八条公证机构在出具公证书后或者作出不予办理公证、终止公证的决定后,应当依照司法部、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有关公证文书立卷归档和公证档案管理的规定,由承办公证员将公证文书和相关材料,在三个月内完成汇总整理、分类立卷、移交归档。

第五十九条公证机构受理公证申请后,承办公证员即应当着手立卷的准备工作,开始收集有关的证明材料,整理询问笔录和核实情况的有关材料等。

对不能附卷的证明原件或者实物证据,应当按照规定将其原件复印件(复制件)、物证照片及文字描述记载留存附卷。

第六十条公证案卷应当根据公证事项的类别、内容,划分为普通卷、密卷,分类归档保存。

公证案卷应当根据公证事项的类别、用途及其证据价值确定保管期限。保管期限分短期、长期、永久三种。

涉及国家秘密、遗嘱的公证事项,列为密卷。立遗嘱人死亡后,遗嘱公证案卷转为普通卷保存。

公证机构内部对公证事项的讨论意见和有关请示、批复等材料,应当装订成副卷,与正卷一起保存。

第十章公证争议处理

第六十一条当事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在收到公证书之日起一年内,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

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认为公证书有错误的,可以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项公证之日起一年内向出具该公证书的公证机构提出复查,但能证明自己不知道的除外。提出复查的期限自公证书出具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二十年。

复查申请应当以书面形式提出,载明申请人认为公证书存在的错误及其理由,提出撤销或者更正公证书的具体要求,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第六十二条公证机构收到复查申请后,应当指派原承办公证员之外的公证员进行复查。复查结论及处理意见,应当报公证机构的负责人审批。

第六十三条公证机构进行复查,应当对申请人提出的公证书的错误及其理由进行审查、核实,区别不同情况,按照以下规定予以处理:

(一)公证书的内容合法、正确、办理程序无误的,作出维持公证书的处理决定;

(二)公证书的内容合法、正确,仅证词表述或者格式不当的,应当收回公证书,更正后重新发给当事人;不能收回的,另行出具补正公证书;

(三)公证书的基本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应当作出撤销公证书的处理决定;

(四)公证书的部分内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可以出具补正公证书,撤销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部分的证明内容;也可以收回公证书,对违法或者与事实不符的部分进行删除、更正后,重新发给当事人;

(五)公证书的内容合法、正确,但在办理过程中有违反程序规定、缺乏必要手续的情形,应当补办缺漏的程序和手续;无法补办或者严重违反公证程序的,应当撤销公证书。

被撤销的公证书应当收回,并予以公告,该公证书自始无效。

公证机构撤销公证书的,应当报地方公证协会备案。

第六十四条公证机构应当自收到复查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完成复查,作出复查处理决定,发给申请人。需要对公证书作撤销或者更正、补正处理的,应当在作出复查处理决定后十日内完成。复查处理决定及处理后的公证书,应当存入原公证案卷。

公证机构办理复查,因不可抗力、补充证明材料或者需要核实有关情况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但补充证明材料或者需要核实有关情况的,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

第六十五条公证机构发现出具的公证书的内容及办理程序有本规则第六十三条第二项至第五项规定情形的,应当通知当事人,按照本规则第六十三条的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十六条公证书被撤销的,所收的公证费按以下规定处理:

(一)因公证机构的过错撤销公证书的,收取的公证费应当全部退还当事人;

(二)因当事人的过错撤销公证书的,收取的公证费不予退还;

(三)因公证机构和当事人双方的过错撤销公证书的,收取的公证费酌情退还。

第六十七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机构作出的撤销或者不予撤销公证书的决定有异议的,可以向地方公证协会投诉。

投诉的处理办法,由中国公证协会制定。

第六十八条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涉及当事人之间或者当事人与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之间实体权利义务的内容有争议的,公证机构应当告知其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六十九条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因过错给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由公证机构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公证机构赔偿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公证员追偿。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与公证机构因过错责任和赔偿数额发生争议,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也可以申请地方公证协会调解。

第十一章附则

第七十条有关办证规则对不同的公证事项的办证程序有特殊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十一条公证机构根据《公证法》第十二条规定受理的提存、登记、保管等事务,依照有关专门规定办理;没有专门规定的,参照本规则办理。

第七十二条公证机构及其公证员在办理公证过程中,有违反《公证法》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以及本规则规定行为的,由司法行政机关依据《公证法》、《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公证员执业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处罚;有违反公证行业规范行为的,由公证协会给予相应的行业处分。

第七十三条本规则由司法部解释。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8篇

关键词: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

中图分类号:DF9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1-0273-03

公证书使用查证作为调查取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海峡两岸目前民商事司法协助中占据了显要位置。大陆与台湾地区对调查取证均认为属于国家司法权力范围的事项。由于两岸目前的政治格局,导致两岸民商事调查取证互助活动开展得并不顺畅。在此状况下,有必要对两岸公证制度、公证书使用查证互助的发展及制度的合作进行详细分析,以明确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今后的发展方向。

一、两岸公证制度的比较

两岸公证制度其历史沿革有较大不同。大陆的公证制度是在废除统治时期的“六法全书”及一切法律制度的基础上重新设置的,大约经过了初创、停顿和复建三个时期。并在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了《公证法》,总计七章47条。而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形成时间较长,最早源自在1935年7月30日公布的《公证暂行规则》,后在1943年正式公布了《公证法》,并经历次修订,一直在台湾地区实行,总计八章154条。两岸公证制度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分析。

(一)两岸公证机构体制比较

大陆公证机构实行的是单体制,即只有公证处才能办理公证事务。关于公证处的性质界定,其有一定的变化。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前,公证处是司法局的下属机构,是公职单位,公证员属公务员编制。“但随着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将公证处界定为”市场中介组织“公证处由国家机关向事业单位转制已是大势所趋”[1]。

台湾地区公证机构实行的是双轨制,它在1999年修正的新“公证法”中引进了民间公证人制度,其“公证法”第1条第1项规定:“公证事务,由法院或民间之公证人办理之。”由此,台湾地区的公证制度实行了双轨制,其目的在于减轻法院的负担。

从两岸的公证制度改革来看,大陆的公证机制由之前的国家机构变革为“事业单位”,属于独立法人性质而自负盈亏;“此举正与我方所采之‘民间公证人’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2]两岸的公证制度改革都是要促使公证机构朝中介组织发展。

(二)两岸公证人法律地位比较

1.公证人的任职资格比较

大陆《公证法》的第18、19、20条规定了公证人的任职资格和内容,与台湾地区的“公证法”的内容大致相似;台湾地区的“公证法”第22条第I项规定了法院公证人的任职资格,第25条规定了民间公证人的任职资格。但大陆公证处均设有主任之职,而台湾地区的民间公证人是自由职业,没有设立主任,而且助理人员也非必备。由此可见,大陆的公证处行政气息尚浓,未完全摆脱国家机关的作风。

2.承担责任之比较

大陆公证员如有不当行为,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其责任形式既包括一般的民事责任,也包括刑事责任。其责任范围较为宽广。①而台湾地区的“公证法”对民间公证人制定了较多的惩戒条款,在民间公证人违反上述条款时,须承担相应的责任。②此外,民间公证人还被要求参加责任保险,③而大陆的《公证法》却无类似规定。由此可见,台湾地区的公证人,尤其是民间公证人所承担的责任范围及形式要比大陆的公证人广泛。

(三)公证管辖比较

大陆《公证法》第25规定了公证管辖原则,主要是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一般的公证可向当事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行为地或者事实发生地的公证机构提出,但如涉及不动产的,须向不动产所在地的公证机构提出。这种规定的作出,实际是由于立法机关平衡各地公证机构利益之目的,以免恶性竞争,导致公证制度的内部损耗。台湾地区所采用的是较为宽松的管辖标准,其“公证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或其他关系人,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得向任何地区之公证人请求作成公证书或认证文书。”但又在第7条规定,公证人基本上仍须遵守地域管辖之原则,但在特殊情况下例外。这也是为了配合双轨制的建立,并避免区域间的恶性竞争。从国际公证制度的发展来看,各国对于公证管辖在其公证法上均有所规范,基本上多是划定业务之区域和设定公证人不能越区执行业务的原则。由此来看,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体现了公证管辖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值得大陆借鉴。

(四)公证范围比较

公证范围,指的是公证人依据规定得以进行公证事务的范围。当事人的请求事项超过公证范围时,公证人不得逾越公证范围进行公证。大陆《公证法》第11、12条规定了公证机构可办理公证的事项,与台湾地区“公证法”比较,规定得更为具体。台湾地区“公证法”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公证业务,只在“公证法”第2条第1项规定了公证人“制作公证书或私文书予以认证的权限”,第13条第1项规定了公证人可制作公证书的各种法律行为,此外就是强制公证的规定。①

在公证业务办理方式上,两岸公证制度也有所差别。大陆的公证制度只规定了公证一种业务办理形式,而台湾地区的公证业务办理则规定了公证和认证两种形式。公证一般指公证人就法律行为或私权事实作出公证书,以证明其成立或存在;而认证则指当事人或请求人就其所作出的私文书,在公证人面前签名或承认为其本人签名,而由公证人制作认证书,证明私文书上签名的真实性。“认证私文书因只证明私文书上签名之真正,原则上对私文书内容之真伪,不负实质审认责任。公证书则直接证明法律行为之成立或私权事实之存在,此为公证与认证两者在功能上最基本的差异。”[3]

从上述两岸立法例来看,两岸公证机构所办理的公证事项内容均为法律行为和私权事实,并无本质的不同,只是大陆采列举方式,而台湾地区采概括规定。此外,两岸在业务办理方式也略有区别。

二、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互助的发展历程

(一)两会成立之前

台湾地区在1987年解严,并于同年底对民众开放赴大陆探亲。随之两岸民众的接触逐渐增多,因此产生了两岸文书验证的需要。

1.祖国大陆对台湾地区相关文书的查验

在两会成立之前,如需对台湾地区的相关文书进行验证,一般通过委托律师协助向台湾地区的公证处进行查询。如1989年11月,回大陆探亲的台胞陈某芳、王某芳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供了陈某芳丈夫的遗嘱公证书一份和财产赠与公证书两份的复印本,向法院要求受理遗产继承的案件。法院受案后,知道福州有两岸律师共同合作办案,于1990年委托“蔚理律师事务所”的两个律师协助取证;律师接受委托后,交复印本寄给台北的合作律师;台北律师即刻前往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申请查证。经该处受理后进行查档,两份财产赠与公证书(丁)七十五年度让字第一二二一号和第一二二二号,与留存于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的原件(正本)相同。该公证处在大陆寄来的复印本上加盖了公章,并认为与原本相符。另一份遗嘱公证书因是1952年所做,而台北地方法院公证处的档案是从1956年开始建立的,因此无法查档。台方律师于是根据复印本的内容、格式、印章等作出“深信应属真正”的结论。经两岸律师协作的调查取证事项终告完成,该结论也为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所接受。

2.台湾地区对大陆相关文书的查验

由于台湾当局在当时与大陆处于政治对峙状态,台湾地区各行政机关及法院,无法通过官方途径来查证大陆相关文书的真实性。原先可委托红十字会进行相关的验证,但由于红十字会没有得到台湾当局的授权或委托,所以各机构对通过此途径查证的文书效力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做法,多数机构予以否认。如台湾地区“财政部”在台财税字第八三九二号函中,就七十九年度申报综合所得税中扶养亲属宽减额,得否以扶养大陆亲属为减免事由,即以认为大陆亲属身份证明之认证无从认定,而暂不能列报减除。而法院对于大陆文书在台湾地区红十字会总会验证时期,形式上,如经过红十字会总会验证属实的,一般推定为真正,但其认定条件,也要参考相关证据和资料[4](如当事人与大陆的来往信件、出入境证明等)。

(二)两会成立后至签署《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前

1.台湾地区的方案

海基会最初的构想是请求大陆方面提供所有大陆公证处的印章样式,甚至公证人的签名,日后海基会收受大陆公证书时,只要拿存档的相关印章及签名逐一比对,即可知文书之真伪。但这一提案被大陆否决。尔后,海基会采取如下流程来查验大陆的相关文书:

(1)大陆作出的公证书由大陆方面的当事人寄送给台湾地区的人。

(2)台湾地区的人将自身的身份证、印章及授权委托书,连同大陆寄送的公证书原件、复印件送交给海基会。

(3)海基会将人送交的公证书复印件寄送给大陆公证处查询真伪。

(4)待大陆公证处对寄送的复印件进行核对无误后,海基会才在公证书的原件上加盖公章,以此完成验证程序。

2.大陆方面的反应

针对海基会直接将公证书寄送给大陆各公证处查验真伪的行为,大陆有关主管部门认为不妥。1992年4月,广东省委台办发出通知,认为海基会直接向大陆各有关单位要求文书验证或有关学历、死亡、婚姻、亲属关系的文书证明,其实质在于要把文书验证搞成相当于外交领域的验证形式,企图使海峡两岸成为两个对待的政治实体。为此,对海基会上述的操作流程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1)应由海协会负责与海基会联系和转达有关事宜,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与海基会直接联系;

(2)各部门、各单位对海基会查询有关证明文件的函件或传真文件,一律不予直接复文。

(3)根据海基会要求由原发证单位证实情况之文件,交县台办转送省台办处理。

三、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的验证方式

(一)祖国大陆的验证方式

自两会签署《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于1993年4月29日印发了《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对《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确认,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司法厅,尤其是各公证员协会予以遵照执行。而大陆各地区的法院在查验来自台湾地区的相关公证书时,也是依照其相关规定执行。一般说来,祖国大陆法院如要查验台湾地区的公证书是否属实,一般按照如下流程:

(1)台湾地区的当事人将由台湾地区法院公证处所出具的公、认证书直接持往大陆受理该公、认证书的单位。

(2)大陆的受理单位如要对该公、认证书进行查验,需要查证的公证书复印件寄送所在的省(区、市)公证员协会或中国公证员协会,并说明要求查证的事由。寄送查证函时,不得在公证书副本上加盖任何其他印章。

(3)公证员协会审查认为符合协议第3条第1项规定的情形的,应登记并出具查证函转寄海基会。

(4)海基会答复后,再将查证结果即转公证书使用部门。

(二)台湾地区的验证方式

当事人在大陆地区就协议所规定的事项作相应的公证时,大陆的公证处一般要办理一份副本,在公证书作出之时,将该副本寄送至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公证员协会。公证员协会在收到该副本后,对其进行登记并在三日内寄往海基会。海基会在收到该副本后,再将当事人所提交的公证书正本进行比对,只有当两者完全相符时,海基会才能出具相关的证明。海基会在核对文书时,不仅进行形式审查,还可就实质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审查。例如,公证书上所载之内容显然违法、不当;或所载内容事项现实上不可能存在者,或者公证书所载之当事人身份资料与实际情况显然不符等情形,海基会均不予以验证[2]。海基会在核对无疑后出具相关证明时,应在公证书正本上贴上海基会的证明单并加盖钢印;若要求查验的文书不符合相关规定,海基会无法核发证明,则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当事人。

台湾地区的法院公证处在制作与协议有关的公证书,如当事人表明公证书在制成后将持往大陆使用。则公证人应当要求当事人在请求书上增加相应的栏目,注明其使用公证书的目的和将要使用的地区。公证人在制成公、认证书时,应当在文书的右上角处标明其在大陆使用的地区,并在制作后7日内制作副本两份,由公证处以函件形式直接寄送海基会,再由其转寄给海协会。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公证书内容涉及有关身份、财产等事项,即使请求人在申请制作文书时并没有说明要将该文书持往大陆使用,等文书制成后,公证人也应当依据请求人或其继承人,或就公、认证书上有法律利害关系人的申请或者依据公证人的职权将公、认证书副本。如果法院公证人在《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生效前制作的公、认证书涉及有关身份、财产等事项,经请求人或其继承人或就与文书有法律利害关系的人表明将持往大陆使用,法院公证人应当依其申请寄送文书的副本。而上述这些文书也应当在右上角标明其在大陆使用的地区,并在七日内制作副本两份,通过函件形式寄送给海基会。

四、两岸对公证书查验的态度

(一)祖国大陆方面

大陆对台湾地区公证人作出的公证书,在两会还没有成立前,一般委托可以办理涉台案件的律师予以查证;在两会成立之后及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之前,大陆一般要求由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公证员协会通过海基会进行查验,在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后,一般要求按照《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司法部于1993年的《海峡两岸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实施办法》的规定进行查验,不经查验,各地法院都不能将该公证书作为有效证据使用。此种做法已为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作为涉台民商事案件审判的指导意见,已无异议。

(二)台湾地区方面

台湾地区法院早期对大陆公证员作出的公证书只要经过台湾地区红十字会总会查验属实的,一般都推定为真正。但1991年5月6日台湾地区“最高法院”八十年度台上字第九三三号判决指出:“大陆地区文书在未经海基会验证前,不得推定其为真正。”此判决一出,各级法院似有改变原先认定之趋势[4]。在台湾地区1992“两岸关系条例”及海基会尚未成立时出台如此判决,其后果可想而知。该判决因其逻辑的缺漏,遭到众多学者的批评。尽管如此,从台湾地区的现今判例来看,大部分仍须经海基会查验,才会认定公证书的真实性,并采之以为证据。如台湾地区高等法院八十五年度抗字第五一四号裁判:“……本件原法院审理结束,以相对人提出之大陆福建省厦门市公证处(九五)厦证字经第一二五号公证书暨所附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一九九三)闽经终字第九五号民事判决书,业经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验证,有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八四)核字第五五四八号证明在卷可稽,堪认上开判决书为真正。”由此可见,自两会签署《海峡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之后,台湾地区的法院也对大陆公证员作出的公证书固定了一种查验方式,即通过海基会的查证后才能认定为“真正”,成为有效之证据。

结语

公证书使用查证互助是两岸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项司法协助制度,通过比较与分析,可发现两岸在公证制度、查验方式和查验态度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两岸还未达成官方司法协助协议的情势下,双方须进一步细化《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的相关内容,使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制度更趋合理化,更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王清涛.试论公证机构向事业单位转变的法律问题[J].当代司法,1998,(9):22.

[2] 郑闳中.中国大陆公证制度之研究――兼论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D].台北:中国文化大学中国大陆研究所,1999.

[3] 吕潮泽.两岸公证现制及其修法重点比较[J].法令月刊,1997,(7):8,9.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9篇

一、首部,为主体信息方面和时间、地点方面的记载

新《公证程序规则》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询问笔录应记明:询问日期、地点、询问人、记录人、询问事由、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这是对谈话笔录记载内容的明文规定。由此,以上内容可以看做一份要素式谈话笔录在首部的法定要素,缺少任何记载,严格来说都将造成办证程序上的瑕疵。首部主要应记明以下几项内容:

1 标题。居中写明“公证处谈话笔录”或“公证处询问笔录”即可,为区分事由,也可选择在“公证处谈话笔录”后加注具体事由如“公证处谈话笔录(财产继承)”、“公证处谈话笔录(房屋买卖)”等等,可自由选择,无须固定。

2 询问日期、地点。属于客观要素,应据实写明询问的时间和场所,时间一般以年、月、日即可,可能有些对于时间比较敏感的保全证据事项要求精确到X时、X分,公证员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日期填写应尊重事实,先填或后填以及不填日期都可能在将来产生对公证员不利的后果。地点应写明XX省XX市XX区XX街XX号以及某单位,而不应该简单写某银行或某中介公司内,因为上述信息本身可能是一直变动的。不利于事后确定实际地址。

3 当事人、记录人及当事人基本情况。当事人即实际在场做笔录的相对人,其可以是公证申请人也可以是申请人的人或者其他起旁证作用的证明人,根据实际情况记载即可。由于谈话笔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将来再现当时情况做一个证据,没有到现场的人一定不能在笔录中记载,否则将引发对整个笔录内容的质疑。记录人即现场公证员或公证员助理,公证员应亲自记录或者由公证员助理记录,但公证员应亲自询问当事人。当事人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单位、证件名称和号码、联系电话等,原《公证程序规则》第二十四条对此作了列举性规定,而现《公证程序规则》统称为当事人基本情况。由此,可以认为除当事人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外等关键区别要素外,其他内容可以选择性记录。

4 询问事由。这比较好理解,即谈话笔录所记载内容的案由、一般可根据公证申请事项来记载,如赠与合同、现场监督、委托书、保全证据等;如询问具体事项,也可以具体写明如“核实xX是否系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确认法定继承人对自书遗嘱的态度”等等。

二、正文,即要素式谈话笔录的精华内容,也是制作的难点所在

根据以上对谈话笔录结构的基本分析,正文应主要由审查性提问和告知义务履行两部分组成。其中告知义务的履行又可分为程序性告知事项和实体性告知事项两部分。

以一份民间借贷合同的谈话笔录为例,可根据贷款合同在实体法上的相关内容针对关键几个要素进行审查性提问:

1 您申请办理什么公证事项?

2 借款金额、币种、期限?

3 借款合同是否约定利息、利息多少?

4 贷款人婚姻状况、出借款项是否约定个人所有,是否取得配偶同意?

5 借款合同是否设定担保?

6 如设定抵押,抵押物的具体坐落,价值,评估否?

7 借款人婚姻状况,将抵押物抵押是否取得配偶同意?

8 双方对合同内容是否明确,意思表示是否真实?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此贷款合同是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借款人是否愿意放弃诉权,接受强制执行。

在告知义务中:程序性告知事项的目的在于告知当事人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公证书的法律效力等。主要有:

当事人权利:

1 有申请公证员回避的权利。

2 除不能委托的公证事项外,有委托人申办公证的权利。

3 有撤回公证申请的权利。

4 有在法定期限内领取公证书的权利。

5 有对谈话笔录进行核对、修改的权利。

6 认为公证书内容有错误的,可以要求本公证处复查的权利。

7 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8 对于办理公证过程中提供的材料和披露的隐私,有要求公证员保守秘密的权利。

9 对于因为公证机构或公证员过错所造成的损失,有要求公证机构赔偿的权利。

当事人义务:

1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申请公证事项真实、合法。

2 如实详细地填写公证申请表。

3 如实说明申请公证事项的有关情况,提供真实、合法、充分的证明材料。不作伪证。

4 按标准缴纳公证费。

5 提出回避申请。应当在公证书作成前提出。

6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正确参与公证活动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 不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不利用虚假公证书从事欺诈活动:伪造、变造或者买卖伪造、变造的公证书、公证机构印章。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他一些程序性告知事项如:公证法律效力主要有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及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公证程序主要有受理、审查、出证等环节。公证收费标准、公证领取期限等。具体的程序性事项可以选择主要内容制定成统一格式,抓住主要要素,供当事人了解基本的权利义务和公证的作用即可。应注意的是,不同的公证事项,公证书措辞不同,证明的内容往往也不同,应对有关公证所能起到的实际效力具体告知当事人,如证据保全公证中。应写明:“本公证机构只对事实做保全,不对实体法上争议做任何判断。本处受理此项公证申请,不代表申请人在实体法上有任何优势。”

至于实体上的告知义务,在制作时应根据不同的公证事项及当事人具体情况的不同进行个性化的告知。可以直接参考一些实体法的法条及司法解释的内容,对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预判并充分提示申请人注意。主要讲明所办公证事项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即可,此时,谈话笔录中的要素即为待证事项关键的几个法律问题。

这里仍以上述民间借款合同为例,实体性告知事项主要有:

1 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口头约定仍为有效。

2 借款合同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

3 订立借款合同,贷款人可以要求借款人提供担保。如提供担保,具体担保条款内容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有关规定。

4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如无利息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视为未约定利

息。如约定利息,此利息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四倍。

5 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自贷款人提供借款时生效。

6 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借款合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的合同、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及损害社会公序良俗的借款合同均为无效。

以上是对正文部分制作的简单示例,实际上,除了程序性告知事项比较固定化,可以单独制作告知书预先发给当事人阅读外,审查性问题和实体告知事项均要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案由和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审查和告知。对于审查性提问,要注意提问的连贯性,提问的多角度以及申请人的回答的前后印证,主要是就几个实体法上的关键要素和当事人确认。而实体性告知要紧扣法条,每一项告知都要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对于当事人申请公证事项容易产生纠纷的问题一定要事先告知当事人。当然,有些公证事项如涉外民事公证证明的系法律事实,公证员的工作可能只是简单的查证事实,不存在实体法方面的问题,故可以仅仅告知当事人程序上的权利和提供伪证的法律后果。另外、告知义务的履行不存在记录的问题,而审查性问题的回答在作记录时不一定要全部抄录当事人原话。而可以由公证员概括当事人的意思。最后由当事人查阅后签字确认即可。

三、尾部,关于要素式谈话笔录尾部记载的事项

应该是一些格式化的提示和签名部分,也可以包括一些首部和正文所无法囊括的内容,如一些备注信息,当事人的补充说明,特殊要求等等。

如:1 请仔细核实以上谈话笔录,如对笔录内容无异议,请签名。

2 请再次阅读笔录,并签名确认上述笔录确系您真实意思表示,笔录内容属实,您并已经充分阅读并理解以上笔录内容及告知事项。

具体措辞可由公证员自行拟定,主要要素在于充分提示当事人对笔录内容的认可,并要求当事人签名确认。如有备注信息,如关于公证书领取的约定,当事人核对笔录后对一些问题的补充说明等也可以放在尾部,这样可避免更改整个笔录,加大工作量。

关于签名,一般情况下要求当事人签名,如当事人因身体原因或系文盲而无法签名,也可以盖章和按手印加以确认,如谈话笔录有多页,每一页均应进行确认。谈话公证员也应在记录人处签名。

至此,一份要素式谈话笔录的制作便简单的完成了,根据具体事由不同,当事人的不同,笔录的内容也可以千变万化,但要点和思路应该说是基本一致的,就各个部分的一些要素如果能够充分把握,再多考虑一下问题的措辞和提问角度,实体法要点等因素,制作一份好的谈话笔录并不困难。

公证书格式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证件翻译;法律翻译;目的论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20(C)-0363-02

证件翻译可以归为法律文本翻译的一种,常见的证件翻译包括驾驶证、结婚证、出生证明、毕业证、公证书。相比其他的法律文本翻译而言,证件文本较为容易理解和翻译,因为其篇幅很短,格式、用语比较固定。

从目的论角度看,证件文本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信息传递功能,即译文必须忠实传达原文的信息,不得有任何信息错译或遗漏。证件翻译多是用于办理各种手续,倘若有错译漏译,就会给办理过程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其次,因为证件翻译属于法律文本翻译的一种,因此翻译中必须搞清法律文本的特点。在用词方面,法律文本强调用词不仅要具体准确、质朴简洁、严谨规范,在用句方面,法律英语的句式非常固定,有约定的句式结构,句式庄重,没有歧义。

本文就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类型的证件翻译做一个总结

一、驾驶证翻译

驾照翻译最重要的是将证件上的信息准确译出,基本的信息包括持证人姓名、出生日期(DOB)、性别(sex)、身高(Height)、体重(Weight)、眼睛颜色(Eye color)。驾照上最重要的信息是准驾车型,否则驾照翻译毫无意义。驾照上的信息虽然很容易,但由于使用了缩写字母,初次翻译可能搞不清缩写字母代表什么单词,曾有初译者将ISS(发证日期)译为互联网安全系统,这是因为对驾照翻译不熟悉,而且没有注意ISS后列出的信息是年月日。在此列出常见的缩写词;

DL.NO.(Driver License NO.):驾照编号

ISS(Issued):发证日期

End(Endorsement):违章记录,不要译为背书

Class:驾照等级

准驾车型的说法有:

Class: D-operator’s vehicles<26,001GVWR. Person<16 not HAZMAT

驾照等级:D-驾驶车辆总重<26,001磅,载客人数<16,禁止运载危险品

二、毕业证及学位证书翻译

毕业证和学位证格式较为固定,因学校而异,可能少许有些不同,但基本格式是一样的,可以归纳为:

University of ×××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

Having fulfilled all obligations and prescribed conditions

Was admitted to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

By University of ××× on 26 August 2011

翻译时将原文的信息要点理清:学校名University of ×××,学生:×××,学位:文学硕士,授予日期:2011年8月26日,根据以上信息点,按照中文的学位证格式语言风格整合成:

学位证书

学生×××,已达到课程规定的要求,特此授予该生文学硕士学位

×××大学

授予日期:2011年8月26日

三、公证书的翻译

公证书,是指公证处根据当事人申请,依照事实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作的具有特殊法律效力的司法证明书,是司法文书的一种,其格式、语言固定。常出现的句子和词语有:

1、I,the undersigned Jim Green, Notary Public of Retten I Viborg, Denmark hereby certify that:

本人,即文末处签名人Jim Green,为丹麦Retten I Viborg的公证员,本人特此证明:

2、I,Gail Carringgton,Notary Public duly admitted and sworn, hereby certify and confirm that……

本人,Gail Carringgton,为正式任命就职的公证员,特此证明并确认……

3、In testimony whereof I have hereunto signed my name and affixed the nortarial seal office.

本人签名并附上公证处公章,特此为证!

4、结婚证翻译

国外的结婚证与国内的结婚证差别较大,因为西方国家全民皆信仰宗教,婚礼都在教堂举行,并且由牧师担任主婚人,试看以下一例:

In the presence of two witnesses:

本段例文中给出的信息有:男女双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籍贯、结婚日期、地点、主婚人、婚礼见证人,虽然内容很简单,但格式与中文结婚证相差甚远,因此翻译时需要将信息重新整合,拟译为:

小结:证件翻译相对而言还是较为容易把握的,平时需要对各种类型的证件归类,积累固定词汇和句型。因为证件会涉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就会涉及各个国家地区特有的事项,对这类不清楚的信息要有追查到底的精神。

作者简介:姜岚(1984.12.06― ),女,汉族,江苏淮安,现供职单位:苏州精汇工程技术翻译有限公司,学位:工学学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参考文献:

[1]李克兴、张新红,《法律文本与法律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翻译出版公司,2006年版;

[2]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基础》,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温建平,“法律英语的语体特征与汉英翻译”,《国际商务研究》,2001年第2期;

[4]平,“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及翻译”,《广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5]姜海清,“浅谈翻译目的论”,《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上一篇:亲属关系公证书范文 下一篇:财产公证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