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4:35:20

工业文化论文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1.行为特征分析

(1)出游同伴参加石油工业旅游的出游同伴59.50%都是家人亲戚,出游同伴是朋友同学的游客数占总人数的26.30%。大部分选择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不会选择独自前往,而是与家人、朋友同学一同出游。

(2)出游类型有85.34%的游客都是选择自行前往,只有14.64%的游客是团体出游,包括旅行社的组织。从笔者查阅的文献资料中了解,工业旅游游客多数是团体组织或旅行社组织,而大庆工业旅游团 体组织所占比例却非常小。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旅行社参与工业旅游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工业旅游景点门票价格较低,旅行社很难从中获得高的经济效益有关。由此可见,旅行社在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媒介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甚至可以说没有发挥作用。所以在今后大发展过程中,工业旅游单位应该主动同旅行社合作,充分挖掘旅行社在旅游宣传过程中的中介作用。

(3)获知信息渠道调查显示,游客了解工业旅游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有32.17%的游客是通过亲朋好友推荐了解到工业旅游信息的;有22.60%和21.73%的游客是通过电视广播和网络等渠道了解的大庆市的工业旅游信息;通过报刊杂志了解旅游信息的占7.82%;通过旅行社的介绍只占到2.60%;其他渠道为13.04%。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虽然大庆石油在人们的心中知名度很高,但提及工业旅游却知道的很少,大庆市的石油工业旅游知名度并不高。即使人们参加了工业旅游却也不了解工业旅游的具体内涵。对此,我们要进一步开展工业旅游的广告宣传,旅行社要做好工业旅游产品的设计,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在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的现在社会,要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并给工业旅游游客带来便利。所以大庆石油工业旅游最好有自己的专业型网站,进行最新旅游动态的介绍、旅游促销活动的介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经验的交流、旅游项目的合作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4)出游时间从图1可以看出,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有54.39%是选择在周末参加工业旅游,选择在节假日参加工业旅游的游客比例占23.68%,而选择在寒暑假参加工业旅游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7.89%,可见虽然寒暑假时间较充裕,但是人们仍然会选择一些闲散的时间进行工业旅游,这与工业旅游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工业旅游要想在短时间内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不仅要深度开发工业旅游资源,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也是起决定作用的。

(5)出游目的接受教育、开拓视野、认识知识的需要是旅游者选择工业旅游产品为消费对象的最普遍最重要的目的。通过统计分析38.79%的游客参加工业旅游的目的是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满足其求知欲。而观光度假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4.13%。其他目的来大庆的游客占25.86%。通过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出游目的是增长知识的游客,大都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同时参观后也比较满意。而对于石油矿场和石油城市观光这些工业旅游资源的兴趣则比较小。可见在知识性这方面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已经可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所以应该大力开发大庆市的石油矿场及城市观光等旅游资源,做好旅游资源之间的组合销售。

(6)停留时间通过对游客在大庆市的停留时间分析,有46.55%的游客是长期居住在大庆市,属大庆市常住人口。游客在旅游区停留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游客可自由支配时间,但也受旅游地资源赋存状况和旅游资源品质高低的影响。游客在大庆市停留3天以内的比例占近30%,而这部分人大部分是探亲访友,获知石油工业旅游信息的渠道也主要是亲朋好友推荐。这种现象跟大庆市旅游资源品质较低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大庆市应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增加其趣味性、知识性。

2.游客感知分析

旅游资源的赋存决定了一个地方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力,优势旅游资源是旅游地规划与开发的支柱,为旅游地提供了强大的发展空间。为了了解大庆市石油工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旅游资源和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资源,本问卷还对游客进行了满意度调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48份调查问卷中,有243份的游客对大庆市的纪念地和展览馆比较感兴趣,占总人数的69.82%,参观后最满意的旅游资源调查中,纪念地与展览馆占总调查人数的73.68%。不满意的旅游资源中,纪念地与展览馆所占比例只有8.77%。可见大庆的纪念地与展览馆在整个工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占有绝对优势。而对于石油矿场这类独具特色的石油工业旅游资源来说,感兴趣的人只占总人数的11.2%。参观后不满意的人数高达22.8%,大部分游客认为石油矿场这类旅游资源整体比较分散,没有吸引力,交通不方便,周边基础设施不完备等。所以大庆市的石油矿场要想成为独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还需要更合理的设计与规划。通过统计分析对大庆市工业旅游感知满意的比例占45.9%,一般的比例高达52.6%。而有48.7%的游客还会选择参加大庆市的工业旅游,对工业旅游持中立态度的游客大多认为大庆市工业旅游线路打造不够规范,旅游产品开发的也不够深入,旅游地服务质量与游客需求脱节等。

3.深度访谈分析

通过对游客的深度访谈了解到游客对大庆市石油城市布局及一些场馆的内部建设和”零门票工业游”比较满意,大庆市的城市雕塑和一些石油主题公园也受到游客的好评。但在访谈中对工业旅游游客感知的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等五方面提出了问题,一是景区周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大部分游客认为景区与景区之间过于分散,且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供游客选择乘坐。景区缺少停车场,自驾车的游客车辆无处停放。作为旅游景区,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少的,而大庆市每个工业旅游景区都没有专门供游客休息停留的地方。二是场馆内讲解太过专业,有些场馆缺少专门讲解人员与游客沟通。对大部分游客来说都只是自己简单参观,没有专门的讲解人员。即使有讲解人员,他们的解说也太专业化,书面化,缺少趣味性和吸引力。三是场馆内旅游产品重复,参与性差。铁人纪念馆与石油科技馆、历史陈列馆内许多旅游产品重复建设,这导致旅游产品与游客的旅游需求对接错位。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参与性严重不足,并没有让游客真正的参与其中,游客也感受不到工业旅游的巨大魅力。四是没有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观光路线和专业的导游团队。对于专业的石油城市,其城市观光及矿井景观应成为其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但对大庆市来说,并没有开发出专业的观光线路,且景区基础设施等建设也不完善,相对来说则缺乏对旅游的吸引力。

二、对策

1.加大对大庆市工业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开发具有工业企业特色的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将旅游纪念品转化成工业旅游宣传品。开展工业旅游,不能仅限于简单的参观工厂、参观纪念馆和生产线,要使工业旅游系统化和体系化。多增加体验性和互动性旅游产品,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

2.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和措施

做好工业旅游宣传工作。大庆市工业旅游工业企业可以做专门的工业旅游网站,利用发达的网络系统宣传工业旅游。从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扩展工业旅游专业化服务。政府要起主导作用,加强对工业旅游的关注力度。旅行社也应该发挥重要的媒介作用。

3.企业内部也应该培养一批既懂营销又懂工业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大庆市工业旅游营销工作的需要。鉴于大部分游客参加工业旅游是为增长知识,所以企业要更加注重资源的知识性和科学性,深度挖掘企业的文化内涵,同时不断开发其趣味性和独特性。坚决杜绝导游讲解同游客的需求脱节,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的旅游需求。

4.对于已经建成的工业文化旅游资源

不仅要提升其资源的品质,更重要的是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议工业企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扩大工业旅游的规模和项目。工业企业可针对小的节假日开展工业旅游体验游,利用工业旅游独特的教育性、科普性特征,开发不同的客源市场,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政府机关营销策划以调研考察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老年群体游客营销策划以怀旧为主题的工业旅游项目;面向学生群体营销策划以科学知识普及、修学择业为主题的工业旅游等。

5.对大庆市的工业旅游景区进行组合销售,规划设计专门的工业旅游游览线路

大庆市工业旅游景区分散,把纪念地、展览馆与大庆市的城市建设与泡从式井组合成专门的旅游线路。从纪念地与展览馆出发,感受老一辈留下的光辉历史,再去城市亲身体验石油工人的劳作场景。这一过程需要专业的讲解人员对全程进行解说与介绍,大力宏扬大庆精神与铁人精神,加深游客对工业旅游的认知与感受。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源于西方的真人秀节目入手,着重分析了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样,指出这种商业过样又是通过收视率得以实现的。

作为国外流行的节目样式,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2000年起,真人秀先是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美国CBS的《幸存者》,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梭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同时,中国国内也开始了类似的节目的尝试,如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的国内“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生存大挑战》、央视青少年“真人秀”节目《金苹果》节目、我国第一部“室内真人秀”电视节目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浙江卫视的集主题探险、极限竞技、荒岛生存、夺宝谋略等元素于一身(夺宝奇兵)、贵州卫视的在与世隔绝的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峡谷生存营》等。但中国国内的类似节目多为效仿西方,所以我们的研究还是以西方的真人秀节目为主。

目前出现的真人秀节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生存和竞技为核心的“野外真人秀”,环境多为奇观化的原始地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生存者)系列,地点分别是南太平洋上的荒岛、澳大利亚的荒原以及非洲丛林;另一种是窥视型的“室内真人秀”,如荷兰的《老大哥》和法国的《阁梭故事》,志愿者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被切断。总的说来,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事实上,真人秀节目完全是西方电视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这些节目中确实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的暗合之处,这也可能是它们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节目背后的商业化和商业资本的逻辑。而这与整个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辑是一致的。1963年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对“文化工业”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在它的各个分支,特意为大众的消费而制作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的那些产品,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本质上是反大众的,是一种更隐蔽更微妙也更具成效的统治意识形态和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这一词语的转换凸现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淦释大众文化的批判向度。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核心在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文化工业的复制性和批量化生产。文化工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者至少是互相适应的,以便使它们自己构成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从微观和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统一性,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即所有的文化工业产品都只有一个风格—无风格。结果是文化变成了归类活动。因此,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反文化”。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得文化工业生产过程不断重复、文化工业产品整齐划一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因而艺术生产也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二是文化工业的商业逻辑。阿多诺说,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全部动机就在于把对利润的追逐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现在的文化工业则直截了当地把效益放到了首位,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当然,艺术作品并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工业依赖于真正的工业部门,而且还因为文化工业产品即使不再进行交换时,它也完全受交换规律的支配;即使人们不再使用它时,它也被盲目地使用。换言之,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因而是可以买卖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真人秀节目的确是被看作是商品来进行买卖的,因为要播放该节目首先必须出资获得播放权,而播出者之所以购买其播放权无非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是通过从广告商那收取广告费用得以实现的。

而在电视文化工业中,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内在同质化和商业逻辑的运行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上看,各家电视台争相抢新闻,占头条,制造轰动以求区别于别的同行或其它电视台,这会导致不同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和新闻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其实最终结果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内在同质化。因为追求抢先导致了争相仿效,强调排他性的特色则形成了大同小异。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有高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无论是抢先还是排他,根源正在于此。而且,由于把收视率作为电视的基本目标,电视一方面把一切事件都非政治化,另一方面又把非政治事件政治化。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关于电视》中对这两点做了详细的论述。他发现,收视率对电视的直接作用是对轰动的、耸人听闻的事件的追求,于是最有收视效果的社会新闻代替了电视的文化品味和政治功能。这一方面导致了电视对现实事件的选择和排斥,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各种信息按照社会新闻的模式来处理和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信息垄断和排斥。“社会新闻造成的后果就是政治的空白,就是非政治化,将社会生活转化为逸闻趣事和流言蜚语,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并吸引到一些没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上去。”同时,由于电视所拥有的影像手段远非其它媒介所能比拟,所以电视可以制造现实,控制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并达到特定的目标。因而电视通过其强有力的煽动性和情绪效果能够轻而易举地把社会新闻和日常琐事转化为某种政治和伦理意义甚至影响政治家及其决策行为以及司法程序等。而这种政治事件非政治化和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无不是追求受到商业逻辑所制约的收视率的必然后果。商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利润,它关心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西方真人秀节目就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一个有效载体。电视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当今消费文化是一种文化,电视节目正充分发掘具有意义的资源。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生理欲望成为他们选择素材的直接依据。在(老大哥)以及(阁楼故事)中,人们消费的是同居一室的廉价的男女情感与性;在《幸存者》中,人们消费的是残酷竞争中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在这些节目中,性、隐私和残酷的竞争不仅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而且成了节目本身,正是它们成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在《幸存者》这类节目中,奖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集中矛盾冲突而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状态和目标的多样性;节目极力谊染人们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与此同时合作、互助、温情等人性善的一面则被最大程度的削弱。(阁楼故事)则将镜头聚焦于事先“导演”的感情和性,不仅将人们复杂的生活状态极大地简化,而且感情和性本身也完全丧失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成了一场场浅薄的游戏。这些通通都说明了真人秀节目正是在将一切事件非政治化。西方一些人秀节目正是利用廉价的制造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而且,西方真人秀节目是以商业节目和游戏节目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人性阴暗面、性等经常避讳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节目中被大肆谊染,在迎合观众的感观需求的同时也淡化了伦理道德的谴责。当然,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是与西方现存的商业电视体制紧密相关的。如今,除了教育和公益节目的电视台之外,其他电视台均被商业资本所控制,因此就必须遵循商业逻辑。商业资本的目的是利润,西方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则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如美国的《幸存者》就创造了连续十三周高居全美榜首的收视率,收视率最高达到28,其广告收入也创下了单集3600万美元的天价;法国的《阁楼故事》平均收视人数达770万,节目结束之日观众达11700万,每30秒的广告最高达231000法郎。正如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所说,“文化商品想要流行,就必须满足相互抵悟的需要。一方面存在着金融经济的中心化、同质化的需要。任何一种产品,它赢得的消费者越多,它在文化工厂现有的流程中被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得到的经济回馈就越高。”超级秘书网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设计的过程中,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被物化也可以当做一个精神,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之间可以看成一种源与流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总与支的关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关系。

1.中国文化是工业设计

汲取营养的源泉设计是一个将各种理念,技术,文化糅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自然的共同体的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将我们的文化融入其中,在设计中展现精神文明和文化色彩,增强设计的感染力,给设计作品增添更加浓郁的民族色彩。

2.工业设计是中国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设计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涌现出文化的色彩。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建筑设施已经演变成一种中国文化,成为中国人的经典,我们热爱这些新鲜的文化。鸟巢、水立方、奥运场馆、世博会场馆都展现出一种中国文化同样也是一种中国精神。

3.中国文化与工业设计的相互融合

在中华文化和设计结合的过程中,进行设计之间的融合,交流与思想核心的碰撞,从中转化为一个整体性设计。在创新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设计相互推进,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设计文化,我们在进行创新设计道德过程中,就要寻找设计和文化的结合点。

二、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及启示

1.中国文化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古代的窗户的设计演变成我们现在的时钟上的花纹设计,在这样的结合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形态到结构、色彩都过渡得很自然,这个时钟摆在家里的墙上的时候,会感觉很自然,闲逸。中国的太极文化,太极文化是武当创立的,是黑白两种颜色代表天地万物糅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的感觉。用太极文化来转化为书柜设计,看上出显得家庭的文化气息很重,浓雅。在设计的过程中,文化与创新设计的完美融合。

2.中国文化对于工业设计发展的启示

在对于文化的设计的过程中,也给予了我很多的启示。在设计的文化中要吸取文化的精髓,才能有好的创意设计。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在设计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文化与设计相互交融。

三、结语

在撰写此次论文的时候感慨颇多,清楚的认识到今后在认识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的价值挖掘方面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努力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文化的了解。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使我深深的喜欢上文化创意设计。生活中充满着文化,我们这一代人也在创造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细细留心。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是文化的竞争,是理念的竞争。煤炭企业作为传统型企业要想更好的取得竞争优势、战胜竞争对手,必须对其企业文化实施再造。论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

2l世纪人类经济形态已经进入了以知识、速度、创新、文化理念为根本特征的新经济模式。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企业能力,是一种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为企业生成价值的重要来源。一个企业要打造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就必须要从企业文化建设和管理着手,培养具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管理是新世纪重要的企业管理模式。煤炭行业作为能源基础性行业,其作用和地位不容质疑。不久前国家为了力促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由于历史和现时的一些因素积淀,煤炭企业发展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煤炭企业正经过着历史性转化过程:即从“制度+控制”型转变成为“学习+激励”型。最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和国际原油等替代性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煤炭行业的形势开始出现好转。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煤炭企业必须牢牢抓住时机、适时掀起企业变革、塑造新型企业文化,推动整个煤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化发展。

l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与实质

企业文化理念的产生源自美日两国不同管理模式的比较。20世纪60~80年代日本经济迅猛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并在各个领域与世界经济第一的美国展开强有力的竞争。美国学界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分析思考认为日本的成功在于其“管理软件——文化因素”的成功。从1981年到1982年间美国管理学界连续推出了四部重要著作:《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战略家的头脑——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企业文化》、《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系统精辟的分析构成了企业文化这一新的理论系统,标志着企业文化理论的诞生。一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是激发企业员工积极性的唯一源动力。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为企业职工提供了一种共同意识,以及日常行为的指导方针。企业文化通过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意识观念,说服、感染、诱导、约束企业成员,用一种共同的价值观把全体职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煤炭企业文化以往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文化观念陈旧、思维模式定化

由于地理条件和作业环境限制等原因,煤炭企业矿区一般都远在与城市市区相隔较远的郊区或野外。因此煤炭企业难以接受到外部最新的信息,思维模式容易固化。而思想的僵化又往往就是企业文化再造最大的敌人: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安于现状,害怕变革、不愿变革,使得企业的改革发展创新的尝试只是“换汤不换药”,难以从根本上起到引领企业发展思路转变,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2.2企业领导层不理解或企业文化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目前煤炭企业占相对多数的是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很多的领导并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选择产生,而是直接由上级安排任命。这其中虽然有很多有志于改变企业落后面貌的领导者,但苦于对企业文化理念的不理解和认识不足。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路不开阔,企业文化建设停留于表面。更有甚者,一些领导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只投入,不产出的“买卖”,搞不搞对企业效益都无所助益。

2.3企业文化建设政工化、部门化

在煤炭企业调研的时候经常发现在许多企业中,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等同或混淆两者之间的异同。实质上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煤炭企业建设中两个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通过两者有机的融合和协作,可以有效的帮助企业解决经营管理中所潜在和发生的一些问题;还有的煤炭企业将企业文化建设职能安加在工会、宣传部等部门,实际上企业文化建设是整个企业都必须共同承担的职能,而不是哪一个具体部门自己的事情,企业文化细化在企业运作流程的每一个阶段之中。

2.4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口号化

以往煤炭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文化建设表面化、口号化。由于思想保守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煤炭企业内部对企业建设的效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经常是“热热闹闹开场,冷冷清清收场”,没有将企业文化建设真正的嵌入到企业的灵魂之中,企业文化留于表面。因此我们走进矿区经常发现是口号、标语很多;今天号召这个,明天要求哪个。没有一个有序、继承性的企业文化发展建设思路。

3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向与思路

3.1以“客户服务至上”为导向

由于多年来传统体制的影响,使不少煤矿至今还没有在思想上真正确立“服务至上”的思想,煤炭产品同其它产品相比虽然有自己的特性,但作为生产者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上有共同之处,如认真履行合同、定期走访用户、提高质量、扩大产品品种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等。及时了解市场动态,预测客户可能会提出什么要求,提前准备,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客户,从而大大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客户节省时间、为客户节省成本、为客户提供方便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

3.2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企业有价,人才无价。新经济时代中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企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生产力要素。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是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从过去只注重物转到重视人的基点上来,把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培养人、重视人的价值,不断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企业发展的基本动力。如何有效的引人、留人、用人、培育人已经成为煤炭企业文化管理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企业必须充分调动资源,做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

3.3以构建、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支撑

煤炭企业文化重塑要以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有序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促进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科学化、制度化、明确化。为企业下一步将企业文化渗透到企业的各个角落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3.4落实沟通培训和激励机制

由于煤炭企业内部传统势力强大,抗拒文化革新和消极对待文化革新的现象普遍,而且广大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认识不一。要想在煤炭企业内部顺利开展企业文化理念革新,首先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有效沟通。解除员工对于企业文化再造的疑虑和不解,并通过具体培训的方式,使广大员工认识到企业文化再造的效用与意义所在。通过激励机制吸引和鼓励广大员工参与到企业文化再造的过程中来,实现由“企业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3.5以绩效考核机制为约束

有时候企业传统势力过于强大,企业文化变革在企业内部寸步难行。此时为破除阻力、引进新思路,就必须果断借助绩效考核机制等强制手段,引导员工个人行为向企业希望的方向转变;新文化的引入要想真正“生根”必须有一定的强化过程,通过绩效考核机制的作用,我们可以使得员工逐渐生成“习惯反射”,使得企业文化最终能够在企业内“生根发芽”。

3.6以企业与员工“双赢”为诉求

强制并不等于强迫。虽然要员工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自觉做到相统一,但不能抹杀员工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需要。长久以来,煤炭企业以“牺牲、奉献”精神为感召,而忽视了员工作为个人有自身多元化、多层次需要的现实。21世纪是合作的世纪、是双赢的世纪,企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建立“双赢”的文化理念,只有企业和员工都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

4煤炭企业文化再造的具体内容

4.1继承传统,面向未来的新型企业精神

一个企业要有自己的灵魂,要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中外企业无不把培育企业精神当作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把企业精神当作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视之为企业之魂。煤炭企业要精心提炼出最适合本行业发展、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并加以确立和塑造。将长期经营活动中培育的能反映企业精神风貌、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和规范企业行为的群体意识,能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相融合,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精神。树立企业精神要注重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同时要突出时代性和个性化。

4.2加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由于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有的甚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干扰正常的生产经营。事故高发及难以遏制的趋势,不单源自科技管理水平低下,更在于员工对安全的认识水平不高和企业整体安全文化理念不强。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先”,实现文明生产,才能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康、稳定、高效发展。珍惜、爱护和尊重员工的生命,从安全的意识、思维、观点、行动、态度、方法上使员工形成深层次的安全文化素质,并付诸于完善和维护企业安全文明生产上,认真将安全文化细化到现场生产管理之中。

4.3重新塑造煤炭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它是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印象和评价。一个企业在社会公众的心目中是否有高度的信任感,关系到这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一方面,传统上社会意识中煤炭企业的形象就是“苦、脏、累、险、黑、大、笨、粗”;另一方面由于只注重效益,缺乏环保意识。导致企业环境恶化:煤尘飞扬、地表塌陷、酸雨、温室效应、固体废弃物、光化学烟雾等敏感环境问题既危害了企业,更危害了社会。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新型企业文化,首先就要重新塑造自身企业形象。对内要提高环保意识,提升员工素质。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建设,建设成为一个生产生活秩序井然、环境整洁优美的现代新型矿区。对外要通过cI形象设计塑造个性鲜明、全面完整的企业形象。注重企业声誉,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企业树立讲文明、负责任的光明形象。

4.4通过质量文化树立强势企业品牌

高质量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根基。它既反映了企业的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企业吸引客户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才能赢得更多的客户,也只有树立质量第一的文化理念,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产品质量实际上是企业质量文化、伦理观念在实践层面的反映和体现。有什么样的质量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产品质量。良好的技术、设备固然是影响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非决定因素,要从根本上解决质量问题,还必须以人为本,从指导人们实践的观念形态着手寻求解决途径。从煤炭企业长远发展、从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经营的大视角出发,重视企业形象、商标形象、产品形象的策划、宣传、投入,把品牌意识和策略引入企业营销机制中,提高企业竞争力,最终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才是煤炭企业在21世纪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由之路。超级秘书网

4.5科技文化兴煤,创新文化富煤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在今天的煤炭企业改革中意义犹为重大。今后我国煤炭企业的改造目标重点是要应用高新技术:比如遥控与自动化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推进洁净技术的产业化。煤炭企业的发展正朝向科技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方向迅猛发展。毫无疑问,科技文化将给煤炭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场新的革命。能源有限、创新无限。煤炭企业不可能永远靠煤吃饭,大力推进企业创新文化理念的形成是企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创新生产工艺、创新管理理念、创新发展思路为核心的创新文化体系,为煤炭企业不断飞跃,添砖加瓦。

4.6危机永存,学无止境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传入中国以来,经历了推崇到全盘否定,再到扬弃的历程,伴随其沉浮起落的恰恰是中国文化工业的不断发展。那么对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到底应该怎么去理解,是过时了要彻底抛弃,还是在当今依然有重要意义,依然能够运用在对中国文化大发展的审视上,这就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来剖析文化工业理论。文化工业理论的产生是在20世纪初,当时的美国已经把工业结合到文化艺术行业中,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大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阿多诺正是这个时候随着法兰克福研究所到了美国。在美国的浓郁商业氛围中,文化工业无处不在,利用大众传播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已经在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阿多诺作为一个文化艺术精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以一个外人的眼光对美国的文化工业进行审视,进行批判。同时,作为一名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是由统治阶级进行控制,营造虚幻的幸福世界,使人失去思想和批判的能力,按照统治阶级的期望生活着,失去了革命的热情,所以促使他对文化工业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第一,对科技逻辑进行批判。阿多诺认为科技进步促使了文化工业的产生,是文化艺术被科技逻辑渗透而产生的。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正是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进行批判。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由资本主义经济直接催生的,而科技只是催生剂。经济资本所带来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不由大众的意志所决定。经济通过文化和艺术挣取利润,奴役和统治大众。第三,对反启蒙的批判。文化工业的根本驱动力是经济资本,通过工业化模式批量生产、传播文化产品。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是“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带有强烈的反启蒙性质。阿多诺对工业文化的批判促使人们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对人与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但是,作为20世纪中的批判理论,阿多诺的工业文化相对今天来说,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首先,对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理论来说,各种不同形态的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笼统地对文化工业现象进行批判,不能准确地说明文化现象的社会影响。其次,阿多诺曾尝试发掘文化工业中的批判要素,但是,阿多诺忽略了大众的主体性和批判性,而对于文化工业及文化产品的功能和力量的判断过于绝对,不应一概否定文化工业。第三,阿多诺在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的时候,带有强烈的个人情绪。同时,他在批判理论中并没有给出合理的建议,没有提出我们应如何面对并摆脱文化工业。

二、当代中国文化工业的发展及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割裂的世界逐渐整合成了一个整体。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使文化工业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我国建国后一直将文化视为意识形态领域,通过严格的控制,使之发挥为人民服务的公共事业的作用。和传播党的政策方针的政治功能。自改革开放之后,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纷纷冲破枷锁,谋求全新的发展。经济政策的放宽,私营业主的出现,促进了文化工业的兴起。在国外思潮和经济形式的冲击下,文化工业的一整套模式被移植到了国内经济和文化发展中来。人的需求不外乎物质与精神,文化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所以,面对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文化的大众化理应成为主流。实现文化大众化最好的形式其实就是文化工业,借助工业的大批量规模生产和高科技的实现,文化工业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了区分阿多诺贬义批判的文化工业,我们用文化产业来代替了文化工业的概念。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兴起从最开始满足了被压抑了许久的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性质,反而使其最大程度地向阿多诺的文化工业靠拢。电影、电视、报纸杂志、广告,所有生活中赖以获得文化需求的媒介都充斥着商业符号、标准化模式等。很大程度上,如今的文化产业又回到了阿多诺那个时代的文化工业上去。更加可怕的是,大多文化产业产品已经不是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了。失去了其本身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的仅仅是满足人的欲望。比如,现在很多的电影在结尾都留有悬念,吸引观众等待续集的出现。其实无论电影的首部还是续集,大多数都是好莱坞文化工业模式下的产物,仅仅是为了勾起观众想知道故事如何发生和对未知好奇的欲望,从而成功地赚取票房,促进周边产业的销售。很多大制作的电影,用一个简单脆弱的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线,却辅以大量的高科技感官效果,多数人花钱去看的仅仅是效果而已。同时,大量的无意义、被商品符号占据的电视剧充斥在大众的荧幕上,模式套路高度统一,看这种电视剧味同嚼蜡。但大多观众乐此不疲,有的看明星,有的看剧情,有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同样,各种歌唱类节目、选秀节目、明星真人秀节目等等,都充斥着低俗、商业和标准化。虽然不能否认依靠先进的科技,文化中心已经不再单一,多元的文化中心也已形成,但是无法与主流的大众文化产业相抗衡,同样存有文化工业影响的阴影。现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逐渐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工业趋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没有带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有如下几条:一是社会的不协调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时间里程短,成就显著。但从另一面看,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治理、文化发展、公民教育等问题的发展不平衡。一切向钱看、消费为主、经济逻辑为主等观念蔓延在整个社会中。所以,文化产业被经济所绑架,仅仅表现出了工业的性质,却丧失了文化的实质。二是文化审查制度的不完善。改革开放之前,文化领域一直被视为意识形态被国家严格管控。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文化开始大繁荣大发展,文化的多样化,在工业模式下的爆发发展已经超出文化审查制度的预期。对文化种类、形式、内涵等没有做到有效的归类及限制。思想反省、政治批判的文化作品由于审查制度的政治特性,并没有完全放开;但是对于低俗的文化作品并没有制度性、规范性的审查约束,基本通过通知性的禁令进行治理,这就造成了阿多诺文化工业式的文化产品大行其道,在某种意义上促使了文化产业向文化工业转变。三是文化批判思想和批判氛围的缺失。国内缺少文化领域系统的批判理论。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不能机械简单地套用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迫切需要构建符合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批判理论。同时,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中国社会学者的话语权太少,越来越多的人在迎合中国文化发展向文化工业蜕变。简单的行政管理禁令及文件已不足以抵抗文化工业的拓展。

三、在对文化工业批判与再批判中促进中国文化发展

目前我国的文化发展主要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文化产业的现状,综上已有论述,在大众主流范围内,已经趋同于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所以要促进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目前国内没有原生的文化批判理论的基础上,应该从对文化工业批判和再批判中来正确解读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1.正确认识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局限性,保持对文化工业批判的再批判,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在社会与科技发展到现今的这个高度,完全按照阿多诺的理论全盘否定文化工业形式,已完全没有意义。文化与科技与工业的结合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的繁荣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电影、广告已经呈现出其艺术性质,也具有批判和公益意义,有时甚至可以揭示和反映深刻的生命、社会和历史内涵。我们抛弃阿多诺个人情绪化的成分,认真区分国内外地域特征,科学合理地进行文化交流,引导大众的自我判断和思考。2.运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审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我们应该坚持运用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中的深刻批判思想来审视文化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应该避免中国文化产业与资本主义文化工业趋同,防止文化产业出现庸俗化、同一化,防止文化产业遮蔽大众主体性,防止文化产业对艺术及人文精神的冲击。这种批判思想应该深入到文化部门中,深入到经济主体中,深入到人民群众中,让整个社会都习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大众文化,保证文化产业的正确发展。3.构建符合中国实际的文化产业批判理论我们借鉴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来审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能完美地解决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毕竟源于西方。我们更需要伴随我国文化产业兴盛而发展起来的本土的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用以来促进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主导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合适位置,用它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中的繁荣,用它保留世俗文化中的人文精神;用它来引导公众理性看待文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6篇

在新时期以来的多个文学主潮中,辽宁作家挟裹着工业题材作品,多次闪现其中。“”结束不久,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潮流中,崔德志的话剧《报春花》(1979年)以对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大胆敏锐判断成为了“社会问题剧”的代表。在轰动一时的“改革文学”中,邓刚的《八级工匠》(1982年)、《刘关张》(1982年)、《阵痛》(1983年)、《在荒野上》(1983年)、《沉重的签字》(1985年)、《小厂琐事》(1983年)、系列小说《全是真事》(1986年)等等,陈屿的《坐着的和站着的》(1985年)等都是这类文学的代表作品。而此时另外一个年轻的作者孙春平也正埋头致力于铁路交通领域的创作,写出了《分局长的早晨》(1981年)、《补票》(1981年)、《停车一分钟》(1982年)等作品,为后来的成功打下基础。在这时期,邓刚无疑是辽宁工业文学创作的代表。《阵痛》写出了因袭多年价值观念和工作生活模式的普通工人面对改革的冲击内心所产生的剧烈震动,作品虽然最终让主人公适应了改革,体现着当时“改革文学”的理想化色彩,但作者同时也将这种“阵痛”深深地传递给了读者,这好像为后来的国企工人真正面临的坎坷埋下了伏笔。难得的是,在“改革文学”积极呼喊和造势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如达理那样的作家,开始以一种平民意识和普通人的视角写工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如《无声的雨丝》(1983年)等。80年代是文学得意的时代,除了小说,辽宁的诗人刘震、晓凡、毕增光、郎恩才、高东昶、徐光荣们抒写的工业生活诗歌《单等汽笛一声》、《矿山的怀念》、《致普罗米修斯们》《写给冷却后的钢》、《锻工汉子的心态》等也很有影响。进入90年代,随着工业的艰难转型和企业的改革,工业群众真正遭遇大面积尴尬,面对现实形态的巨大变化,作家内心产生极大的困惑,无法化解改革带来的“硬伤”,尤其是处于老工业基地的辽宁作家,即使写出工业题材的小说也难见新意,更难见诗意。因而,即使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这一期间,在“新写实”文学的聚集和构成中,在国内描写普通工人生活的创作新流向中,产生了以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为代表的一批反映了底层工人生活原生状态的作品,辽宁作家仍难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这期间,我们知道的有胡小胡的《蓝城》(1993年),高奇志的《空白地带》(1991年)等。到了90年代中期后,“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工业题材文学的一次新集合。经过沉寂和体悟,一些作家意识到社会转型期国有企业面临的重大改革问题的深刻内涵,陆续创作一系列反映国有企业改革、工人陷入困境作品。在这一背景下,辽宁作家似乎找到一些感觉和状态,我们看到了孙春平《道碴无言》(1997年)、《小站弥存》(1997年)、《重点列车》(1999年)、《陈焕义》(1999年)、《同遮风雨》(1999年),胡小胡的《太阳雪》(1997年)、徐坤的《沈阳啊沈阳》(1996年)等,都是对下岗职工的艰辛处境的摹写及其感慨。长篇小说《太阳雪》在国有大型企业的历史性遽变下,真实地揭示了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中的诸多弊端、企业的困境和企业里的人的命运和现实中人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变化。与同时期的“现实主义冲击波”比,这部小说没有以“世故”的眼光简单地表示对现实的苟同和宽让,而有着更为浓郁的悲剧精神。也许是将关注重点集中在社会现实的思考上,这部小说将视线锁定在企业高层,而较少对普通工人的描写。而孙春平在经过一段思考(出版于90年代初的集子《路劫》中的19篇大都成稿于80年代,体现了他的探索过程),在他经常弥漫着灰色基调的小说世界里,更加留意探询着在底层生活的下岗工人的精神描写,真情地赞美了存留在工人心中的高尚情怀。孙春平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代表。新世纪的到来,也许注定是辽宁工业文学又有起色的时期。经过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探索积累,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辽宁工业文学的新亮点。李铁的《纪念于美人的几束玫瑰花》(2002年)、《乡间路上的城市女人》(2002年)、《乔师傅的手艺》(2003年)、《杜一民的复辟阴谋》(2003年)、《出墙的红杏》(2005年)、《工厂的大门》(2005年)、《合同制老总》(2006年)、《点灯》(2009年),孙春平的《谁能摩挲爱情》(2002年)《太平世界》(2002年),《彭雪莲的第二职业》(2006年)、《换个地方去睡觉》(2008年)纷纷问世,津子围《一顿温柔》(2002年),陈昌平《英雄》(2003年)等都受到了评论界的注意。与此同时,影视剧方面出现了丰收,高满堂创作的《大工匠》(2007年)和《漂亮的事》(2008年)、《钢铁年代》(2011年),林和平的《西圣地》(2006年)等电视剧先后在央视播出,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充分体现了我省工业题材创作的优势。话剧方面,仅2005年,辽宁人艺就推出了话剧作品《父亲》、《岁月》、《母亲》、《师傅》、《那一年夏天》、《红红月亮黑的血》。总体说来,这些作品贴近现实,真实描写了企业工厂运行状况和工人生活及精神状态。李铁是新世纪辽宁工业题材小说的代表,他默认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过程中给人带来困顿的前提,正视转型期企业的各种问题,但更加留意那些处境尴尬的人群中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和诗意的萌动。在国有企业改革遭遇困难和倒闭时期,置身社会底层的工人们的生活极其艰难窘迫,尤其是普通女工的生命更显柔弱,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情况下,她们却开始经常处于妥协与坚守的矛盾冲突中,直至被迫付出女人的惨重代价,经受着他人难以体会的痛苦和折磨,如小说《乔师傅的手艺》乔师傅认为“手艺是一个工人的尊严”,但她牺牲贞节获得的手艺因时代的变化没有用武之地,当她牺牲生命时,读者竟然感到了她一生的无价值。同时,李铁也对他笔下的女工倾注了饱满的情感,用抒情的笔致写出她们的坚韧、纯洁和温馨,在她们身上,人性之美超越了物欲的庸俗和丑陋。孙春平作品中的工人似乎对自己的命运有着更多的理解,他们对工厂、个人、身边环境的今昔变化有清晰的对比。他们困惑过甚至愤怒过,但更多的时候是平静地承受眼前的现实,并力所能及的选择新的生存之路,从事一些社会底层、简单的劳动,赚取微薄的收入维持基本的生活,他们成为社会群体中对时世艰难领悟最深的群体,却没有完全放弃心中的某种理想,没有放弃对社会和人生的责任。在众多的作品中,津子围中篇《一顿温柔》表面上写的是机关故事,其实倒是描写下岗女工人生活和精神状态很到位的一篇,值得关注。陈昌平的《英雄》可能不被认可为工业题材,但作品中的退休工人老高热衷于偶然中成为的“英雄”角色,并以英雄意识同构着自己,这难道不是现实中地位与心理双重滑落倾斜而又有所希冀的工人的一种心理吗?我倒是更愿意把它当成寓言来看。

突出的和缺失的

辽宁当代工业文学创作60多年的历程,留下很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的经验和教训。由于辽宁工业文学的特殊地位,这些经验和教训对全国的工业文学创作而言也很重要。这方面,许多同行们做过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探讨,本文在此不做赘述和重复,只想简单提出辽宁工业文学创作中最突出和最外在的两个方面,以期将思考引入深层。(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工业”情结建国初期,辽宁工业文学的创作主体绝大多数是从延安和其他解放区过来的作家,而且,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尊崇现实主义的作家。在进行当代工业文学创作时,他们怀着对新中国和社会主义的神圣责任感,严肃而认真地进行创作,真实反映和表现共和国初期工业领域的建设情况。在他们的影响和带动下,辽宁逐渐形成了一支热衷并擅长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相对其他地域来说比较丰厚传统的作家队伍(上海、天津地区作家也较有实力)。我们注意到,50、60年代的作家李云德、崔德志等即使在新时期仍未辍笔;邓刚、胡小胡等长时间关注和进行文学创作;高满堂坦言有“工人情结”,虽承认工业题材难写,但仍要求自己每隔两三年拿出一部工业题材的作品;李铁为了保持创作生命力,有意选择长期到工厂一线岗位上班:商国华多年执著工业题材诗歌创作。同时,又有一些年轻作者积极尝试着这一领域的创作,仅以《鸭绿江》文学刊物为例,从新时期至今,几乎每期都发表工业题材的文学作品。多年来,辽宁作家坚守现实主义传统,以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参与意识,直面工业领域的现实,及时关注工业改革的迫切问题,大胆发掘矛盾冲突,多角度多视角地观照工业领域的的人物命运和心灵。通过他们的创作,我们能寻觅到中国当代工业发展变化的丰富内涵和当代工人的心灵史或情感经历。他们的创作构成了当代中国重要想象,他们关于工业题材的叙述能力和经验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精品意识和代表性作品的缺失应该说,精品意识和代表性作品的缺失是当代文学的整体性现象和问题,但工业文学在这方面尤显突出。从全国看,在整个当代文学史中,与各个同期其它领域或题材的叙述相比,除了“改革文学”和“现实主义冲击波”,工业文学创作始终难于拔得头筹。历届“茅盾文学奖”评比中,也只有一部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作代表。从辽宁来看,除了“十七年”中我们的创作处于领头地位外,在新时期文学的各个阶段和文学“主潮”中,我们只能在评价或记载“改革文学”文论中看到几次“邓刚”的名字,而在对工业文学相对有作为的“新写实主义”和“现实主义冲击波”的评论中就很难看到辽宁作家的名字了(本文指的是作为代表作家或作品出现),当然在论及“底层写作”和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的所谓“文化关怀小说”时有人提及了几位辽宁作家(同样不是作为领衔式作家被提及)。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长篇小说往往代表小说创作的“制高点”,新时期以来,尤其上世纪末以来,反映工业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作态势在逐渐好转,文坛出现了一些工业叙述的长篇小说,其中一些作品引起文学圈内的重视或好评,但是我们仍很少看到有辽宁作家作品忝列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今后描述和钩沉文学史时,至少自新时期至目前为止,辽宁作家在工业文学领域将有许多缺失。

可以期待的文学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工业社会企业文化功能反功能特征创新

企业是人的集合体。而企业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关系或行为的范围和形式都是可以事先预测的。企业文化会引导企业成员自觉地作出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受同一价值观的影响,企业员工在不同时空的行为准则必然会趋向相互协调一致。

知识经济正向我们悄然走来。知识在企业生产制造、市场营销、人事管理、财务制度等经营活动中的作用正日显重要。知识及其运用的产品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知识化是我们在愈来愈多的企业中可观察到的、正在发生的客观现象。不管人们是否已经认识到,也不管人们是否或愿意,知识经济正逐渐取代工业经济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企业文化的基本功能与反攻能

企业文化最简单的定义为“企业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价值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价值观与行为准则可能未被明确宣布,但他们通常隐含于企业成员作为其行为前提的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已经被企业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地,甚至是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影响。

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等三个方面。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也具有行为导向功能、行为激励功能和行为协调功能。

企业文化的反功能与企业文化的功能相对应的:当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与企业的战略选择相适应时,企业文化便表现出上述的行为导向、激励以及协调的作用。然而,当企业战略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需要进行调整时,企业文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造,否则人们所熟悉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行为准则上惯性,从而严重阻滞的战略调整,企业文化因此而表现出制约企业发展的反攻能或负功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文化是一柄双刃剑,其功能和反攻能可能表现得同样出色。因此。我们既要注意充分利用文化引导这个低成本的管理、特别是战略管理的工具;同时,又更应关注在战略调整时的文化改造,以避免文化对企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作用。

二、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的特征

在迄今为止的工业社会中,企业文化通常是事后总结的结果,主要与历史和传统有关,因此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

1.企业文化是作为企业经营的一种副产品而出现的

企业文化的概念在管理研究中大概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对日美企业经营方式以及美国不同企业经营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美日的一些学者的出了“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起支持作用”的结论,但这些成功的企业文化都不是企业可以追求的结果,而是企业经营者,甚至十几代经营者在企业实践中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与行为方式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成了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结果。

2.企业文化基本上反映了企业组织的记忆

文化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经过岁月流逝逐渐积累而成的。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反映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行为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所体现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所以用企业文化来引导员工的行为,实际上是用过去的经验来指导员工今天的行动。

3.企业文化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发挥作用的

在工业社会中,企业通过制度结构规范不同参与者类群间的权利关系,通过统一指挥、分层授权的层级结构来规范制约员工在企业经营中的正式关系,通过设计赏罚分明的奖惩机制来制约和诱导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则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在制度结构和层级结构不能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

4.企业文化是一元的

在历史上形成的企业文化倡导一种被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以及由这种价值观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具有异种价值观的员工是难以融入企业文化氛围的,其行为通常难以被企业的其他员工所接受。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根据定义排斥异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企业文化的这种一元性与工业社会中层级组织的等级指挥、标准作业、规则一致的特点以及影响这些特点的早期工业社会的消费需求的无差异性是互相呼应的。三、知识经济与企业文化创新

正在到来的知识经济将改变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将对企业文化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调整。

1.企业文化将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的重要的甚至是主要的手段

文化手段重要性的这种变化是与层级结构的网络化改造相关的。在层级结构中,管理中枢利用严格的等级制度统一指挥和控制着整个企业的活动,而在实行分权化管理的网络化层级结构中,各工作单元也是决策中心。管理中枢主要通过信息的提供去影响、引导和协调这些单元的决策以及决策的组织实施。在这些情况下,用被企业员工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去影响各工作单元在不同时空的行为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了。“文化”将成为保证和促进网络化层级结构条件下企业组织活动一体化的粘合剂。

2.企业文化将是人们自觉创造的结果,而不是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一种副产品

文化一旦成为企业管理重要的甚至主要的手段,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旦成为协调和统一人们行为的主要工具,人们便不能再消极地等待,让文化在经过漫长的岁月流逝后再缓慢形成。实际上,在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中,当管理中枢无需直接利用权力去分配和协调下属单位的活动后,其重要的工作内容就不仅是组织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传播,而是要通过基本政策的制定,借助各种沟通渠道,去倡导某种适合企业特点的文化,大张旗鼓地宣传这种文化,总结和介绍这种文化影响下成功工作单元的事例,以促进这种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被各工作单元迅速普遍地接受,并使之成为影响他们行为选择的基本规范。

3.作为人们自觉行为结果的企业文化不仅是记忆型的,而且是学习型的或者更准确说,主要不是记忆型的,而是学习型的

传统工业社会的企业文化体现的主要是企业的“组织记忆”。这种记忆记录了企业过去成功的经验。假使环境参数不发生重要变化,人们依据昨天的经验和惯例还可以应对未来的变化。然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环境是急剧变化的,过去的,过去成功的经验在今天崭新的现实面前往往显得无力。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在客观上需要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要求企业文化必须是学习型的。

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们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组织记忆的形成。在管理中枢的倡导和推动下,人们必须迅速学习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因此,网络化层级结构中的企业文化首先是自觉学习的结果,网络化的层级结构也将有利于组织文化的学习:各工作单元与外界的广泛接触将会使组织不断习得新的知识。而组织内纵横交错的沟通网络则会使得各单元习得的知识与经验在组织内迅速传播。知识的迅速习得与经验的迅速交流将促使网络化层级组织不断创新并推广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

4.企业文化将在强调主导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的同时,允许异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存在

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必然是多元的。实际上,一定时期的主导价值观主要体现了组织的记忆。如果没有对不断出现的异质价值观的容忍,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创新。此外,网络化层级组织的文化多元化与各工作单元并行中心的特点以及企业需要满足的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特点也是相一致的。与等级明确的层级结构不同,网络化层级结构不可能要求企业以整齐划一的方式行事,具有决策权的自主工作单元必然会在企业经营中表现出各具特色的个性化行为方式。与此同时,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也使企业不能像传统方式下那样以单一的规则和一致性的标准去约束自主工作单元的行为。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8篇

企业文化是指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企业本身拥有的物质实力以及有效的约束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创造力,适应力和持久力有一定影响的精神,信念,理念等文化因素的总和。企业文化既有鲜明的企业特色,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观,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理念。在众多的竞争者中,突出对企业文化的特色宣传,才能开辟出企业光明的前路。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提倡创新和提升顾客满意度为核心,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的管理模式,源自于美国的马尔科姆•波多里奇质量奖的评审标准。目前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遍及全球60多个国家,得到了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在烟草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符合时代的要求,势必能够有效促进烟草工业企业文化的建设。

2在烟草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运用

2.1战略明确,有效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卓越绩效管理追求卓越的经营绩效,要求管理者从全局入手,不错过有利于提高绩效的任何细节。因此,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将会从烟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各个环节寻找突破口,制定出一系列对口的管理措施来有效地提高企业文化竞争力。品牌的推广需要得到顾客的信任,还需要使产品特色在顾客的脑海中有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要突出企业自身的文化品牌特色。只有追求创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在庞大的企业竞争漩涡中异军突起。加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提倡以人为本,顾客是上帝的原则,在品牌文化建设过程中将会照顾顾客的方方面面,使顾客对企业的印象满意。

2.2有利于创新企业文化理念,提升企业的创造力陈旧的思想终会被时代淘汰,只有与时俱进的文化理念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工业之林中保持持久的活力,稳步前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追求创新,将保持企业品牌文化保持长久的新鲜。追求创新的理念将影响员工的工作,能够有效激活企业内部员工的思想,维持企业血液的新鲜度。2.3有效提高企业的适应力和持久力如果把一个企业的文化看作是一座巍然屹立的高楼大厦,那么它必然是一砖一瓦、一层一级建造起来的,是一代代企业员工永续传承、接力推进的过程。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有效运用,则是在这座文化大厦建造过程中注入新鲜的理念、工具和模式,让企业在竞争中焕发生机活力,更能适应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推进企业基业长青的持久性,与顾客持续进行良好的互动,实现多方共赢。

3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烟草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3.1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基石企业文化建设改革的第一步首先要转变企业的文化理念,以人为本无疑是企业首要确立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经营离不开与内外部客户的沟通,高素质的员工能够为企业创造高品质的产品,而唯有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够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因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的文化基石。

3.2完善人事制度,健全人才机制烟草企业的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核心,首先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要求管理者打造“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尽其材,材尽其用”的人才使用机制;在企业内部营造“敬业专业,创新创造”的人才理念,激励员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务实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拥有一技之长,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要有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监督员工和管理者的行为,以期避免,的行为。

3.3加强细节管理,采取柔性政策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讲求实效的工作,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提高管理效率的一大要点,因此“柔性模式”是管理者需要注重的管理方法,适当的激励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要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对于员工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本职工作的适应性和延展性,提高管理效率。同时,要注重细化管理流程,注重细节管理,从细微处体现企业文化素养,提高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

3.4强化创新管理关注时政热点,把握时代脉搏是企业发展不变的真理。烟草企业要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就要在推出特色品牌的时候把握时代动态,提高企业的创新才能,争取一马当先。企业的创新管理需要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从思想上鼓励员工创新,从行动上大胆创新,争取把企业文化品牌做大做好。管理层首先要起带头作用,适时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方法,让企业的管理理念焕发新的生机。

3.5提高管理效率,注重调查分析在卓越绩效的闭环管理模式中,调查分析、整改提升是实现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充分的调查研究可以把握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动向,在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指导下,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汲取经验教训,对症下药,适时调整方向。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要秉持耐心、细心的原则,认真分析企业文建设中遇到的问题,逐例分析逐个击破,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软实力。

4结束语

在烟草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一次大胆而创新的尝试,虽然这套管理理念已经被大量使用,但在烟草工业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运用还属于首次尝试,需要管理者进行长期的努力,真正使这套管理模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得到合理的运用.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9篇

本文作者:梁晶工作单位: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工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交融与贯通,不仅承载着工科院校传承工业文明、建设新时代工业文化型院校的发展思路,而且加强了工科学生对工业文化(包含企业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使之完成工业文化的思想蜕变,成为具有一定工业文化底蕴的人才。建立工业文化长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应建立展现工业文化发展的文化长廊,在校园特定区域修建体现工业文明发展的重要工业人物雕塑及具有浓厚工业文化气息的师生休闲长廊。文化长廊营造一种工业文化氛围,如:张贴介绍世界工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事件的宣传画,有条件的还可以建造播放相关视频的电视幕墙,使学生在休闲、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长廊对工业文化有个初步的了解;在特定区域修建工业文化雕塑(代表人物及其发明),让广大师生能够从校园生活中真正感受到工业文化是工科学校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底蕴。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览高校通过定期举办工业文化主题展,以及动员组织学生搜集工业发展史相关图片、老实物等形式,培养学生对工业文化相关知识的兴趣。学校还应倡导工业文化的信息化发展,在文化展览中不断更新主题,以传播世界工业文化的发展新观念,当代工业文明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发现和新设备,并邀请相关专专家学者现场讲解展现企业生产工具、设备等与工业企业文化相关的信息知识,让学生对工业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直观认识。

以实体企业为模板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参照企业及行业标准,建立1∶1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体验企业文化及企业工作模式;或者跟企业合作,建立校企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帮助企业宣传企业文化的同时,又可给学生提供一个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加大学校与企业间文化交流工科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因此培养目标要着眼于企业需求。学校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即请成功企业家、劳动模范、岗位能手到学校中来,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跟学生交流,或将学生带到企业中去,亲身体验企业的工作模式及工作环境,零距离接触企业文化。学校应该在工业文化建设中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让学校与企业成为合作共赢的文化团体,让企业作为学生培养的“熔炉”,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融入企业文化,从在校生转变为企业后备力量。举办相关技能大赛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创新性,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竞争意识。[5]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和实际生活中广泛取材,从工业课程PPT制作到实用工具创造小发明,为学生提供展现自身工业文化素质的平台。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技能大赛这一平台充分展现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切实提升其工业文化素质。开设工业文化的相关课程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授知识的传统方式,工科院校可以选择性地开设一些与工业文化相关的课程,包括介绍工业发展史、传统工业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差异、当代企业文化等,还可以结合专业优势,开设与之相关的工业课程。这类工业课程的开设,不仅拓展学生专业知识面,更是让学生无形中系统地感知工业文化的内涵,感受工业文化的魅力。

在工业发展迅猛的今天,工业文化的理念应该在工科院校引起重视;工业文化中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时间观念、创新精神等都应该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相对接。要想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工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应该突出工业文化的主旋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的合格人才。

工业文化论文范文第10篇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工业设计与经济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一定数额时,人们普遍关注设计的价值,而国内生产总值提升一倍时,设计将占据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201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比上年增长了7.7%,工业设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处于“设计化生存”的时代,工业转型离不开创新意识,创新设计才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也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工业设计产品不仅要使人身心得到解放更应该使人心理上得到享受,推动中国设计发展的前进步伐才可以使中国产生越来越多的认同感的产品。

2文化产业推动工业设计的发展

做为不断创新产品理念的苹果公司,在2008年就被《财富》杂志评为最受美国欢迎的企业,苹果公司总能使用硅片和软件“不断制造奇迹”,乔布斯深知那时苹果公司不具备在基础技术和商业模式上进行颠覆的能力,所以选择了比较快速的以工业设计为创新点的iMac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苹果公司的发展史表明,工业设计产业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看出工业创新将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工业设计创新产业作为集艺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性产业,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添加人文元素增添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通过常以产业的发展,挖掘现在工业的发展规律,找出设计导向情感的交叉模式,开拓文化产业发展新的发展空间,推动文化与设计的整体上市。

3文化产业背景下工业设计的未来趋势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知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工业发展对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所处的环境,需要中国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到本质创新中去,不仅仅外显为中国创造更应该强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以民族文化来弥补诸多设计不足,以工业创新历年来创新表现民族底蕴。如今设计行业已成为集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我国在大力发展文化创新产业,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以文化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文化与科学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以科技文化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科技平台,以工业产品设计作为涵盖科技、文化、设计、多媒体等相关行业的多类平台。

4文化产业下工业设计的发展策略

文化设计创意的产业作为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于一体的集成创新型产业,在我国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工业设计得发展必须结合文化产业产业,使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工业设计得资源和平台支持,将文化创意的理念从理论中提取出来应用到工业设计中去,不仅仅要在理论上得到应用,更需要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传播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形成多元文化发展与创意的服务产业链,将创意文化产业都应用到新的创造力发展商,拓展工业发展的空间,转化并凝聚成新的创造力的产生。随着我国更加注重创意文化产业的步伐,各种设计活动将创意活力站在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产业链条慢慢形成,品牌效应得到彰显,将会使文化创意背景下的工业设计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加强设计人才的培养,将各种特色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都集中在一个特色区域,通过彰显文化创意下的工业设计,将创新发展和多媒体载体有效融合。形成独具魅力的产业服务发展链条。

上一篇:工业技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业软件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