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4 07:03:47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三十年来,中国化纤工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国产化”,又从“自主开发,洋为中用”到“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硕果累累。2008-2009年化纤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23.5万元/人,居纺织服装行业500强企业之首,产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28.5万吨,增至2009年的2726.06万吨,增长了95.6倍。我国化纤产量由占世界化纤产量的不足3%到2009年占世界产量(4156.3万吨)的63.0%,发展非常迅速。据海关总署公布,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工业出口创汇居全国各行业之首,为1713.32亿美元,占我国出口总额的14.26%,其中,化纤纺织服装出口占纺织出品总额的40%,化纤净出口达62万吨。自1998年起,我国化纤工业已连续12年跃居世界第一生产大国,提前完成化纤工业“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

李瑞,我国化纤元老之一、九三学社原主委、化纤专业留苏硕士。纺织工业部(总会、国家纺织工业局)科技委委员,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东华大学顾问、教授,中国染料工业协会色母粒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名誉主任。回国后一直致力于化纤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攻克了许多化纤学科难题,通过不断创新,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李瑞自1987年纺织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以来,连任五届委员,并为制定发展技术路线图建言献策。

自主创新发展丙纶

多年来,李瑞致力于我国丙纶发展的自主创新。1980年,在广州首届由化纤局总工程师程光炳发起组织的全国化纤学术年会上,李瑞做了“丙纶赴美、日考察报告”。会后应中科院广州化学所邀请,到新会县进行交流,并无偿调拨了一台VC403纺丝机,以支持新会丙纶行业的发展。1984年,由化纤局、化纤学会主办、新会县协办的全国首届“高速纺”学术年会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新会丙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过当地政府艰苦奋斗及李瑞的努力下,先后开创了行业“八个第一”,新会从一个葵乡,打造成今天一个近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航母”,2007年,中山市新会区获评“中国化纤产业名城”,这是我国首座化纤产业名城。新会丙纶取得的骄人成绩,李瑞的功劳不可少。

1978年,为落实康世恩副总理关于发展丙纶解决穿衣问题的指示,李瑞针对当时“丙纶只能做编织袋”和“辽化引进纤维级聚丙烯(MI 7扁丝级)不适合抽丝”的问题,主动如实向部领导报告,并代表化纤局提出“在改造辽化聚丙烯为抽丝及同时建设丙纶实验厂”的建议。部党组采纳后,委派李瑞任化工、纺织两部委“丙纶领导小组”的技术负责人,批准她与化工部科技局韩淑君组织中石化等四部委联合攻关。她建议采用中科院化学所小试(CR)发明主技术直接在辽化“一条龙”开发,实现产业化。

1989年,“聚丙烯丙纶级牌号70218和70226树脂研制”的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同时率先建成辽化丙纶实验厂,带动了全国丙纶(包括纺熔和针刺非织造布等)行业的发展。自1988年至今,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共生产三个牌号丙纶级树脂(由MI 7提高到MI 35)52万多吨,占聚丙烯总量的55.63%,累积为企业多创经济效益达10416万元。为此,李瑞在1996年荣获中国纺织总会退休金提高10%的奖励。

1992年,在江总书记、温总理等国家和北京市领导的关怀下,受刘衡副部长的委派,李瑞代表中国纺织总会协助规划,列项管理国家经贸委、教委、中科院“细旦、超细旦丙纶长丝及制品的研究”高新技术产业化“产、学、研”首选项目。南北协作东华大学与广东富华、中科院化学所与北京涤纶(丙)实验室等分获1994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发明金奖、1996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7年国家经贸委“八五”国家技术创新优秀项目奖,并加以推广应用,推动差别化率由15%提高到25%,2009年达到了46%。2005年我国差别化纤维中细旦、超细旦,涤(丙纶等)比例最大,为150万吨,2010年达到210万吨。

致力于聚酯大型化和直纺技术

针对国内几套规划新建聚酯项目单线规模偏小(10万吨)和直纺技术的发展。会后,在李瑞的指导下,阿城龙涤率先建成聚酯大型化(12万吨)和1.5万吨直纺长丝及3.5万吨直纺短纤维生产线,被评为“八五”优秀技改项目。

1998年,李瑞与中国化纤工业协会联合主办、阿城龙涤协办,召开了阿城全国化纤学术年会。她组织现场参观,对海南等地进行技术支援,并向全国同行推广应用。目前,由中国纺织工业设计院牵头组织产学研合作,国产化工程开发,聚酯平均单线规模已达40万吨。“九五”至“十五”期间单位投资成本降至1/10,并已出口创汇,PTA单线规模已达100万吨,为缓解原料进口压力做出很大贡献。涤纶长丝占涤纶总产量64.2%,其中直纺长丝占80%。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牵头合作国产化开发,其成套技术设备覆盖率已占全国长丝生产设备的70 %,并已出口创汇。直纺短纤维达90%以上,涤纶占化纤81%,成为中国化纤第一大品种,涤纶产量占世界涤纶总产量的69.1%。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1990年8月9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纺织部科技委副主任梅自强主持召开了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和北京市纺织工程学会联合专场报告会,邀李瑞作率纺织工业部代表团首次参加第五届加里宁国际化纤会议的“赴苏考察报告”。会后,李瑞关于发展“特种化纤”和“粘胶长丝连续纺工艺”的建议被化纤局采纳。随后,她参与组织了一系列技术交流、出国考察、来华讲学和选项、选点、选技术路线等活动,并立项支持推动产业化。粘胶连续纺长丝占长丝产量的1/10。新会彩艳和烟台氨纶经过十几年探索,“自主开发,洋为中用”,研制成功间位芳纶1313耐高温纤维,现已形成几千吨的产能,用于军工和民用特种防护用品等,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并已出口创汇。

在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统一部署下,李瑞及化纤专业委员会积极组织撰写论文,为行业领导建言献策。她先后发表了60多篇论文,在1989年学术年会上发表的《2000年化纤新品种和生产技术发展探讨》论文获第一届陈维稷优秀论文奖。文中的建议得到领导重视。先后参与组织纺织工业“八五”和“九五”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出版了两部合著。协助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组织陈维稷优秀论文奖和化纤论文初评。李瑞还加入中国科协和全国妇联;中国工程院农林、轻纺、环境工程学部和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纤维”项目组组织的(1993年、1999年和2009年)学术年会并,文中指出:早在1985年,美国已有1586.5吨碳纤维CF和815.4吨对位芳纶(Kevlar)复合材料(ACM)用于国防(航空、航天、导弹和军用飞机)。2009年9月应邀作为大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李瑞参加《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化建设和应用技术》研讨会,发表了《战略高技术碳纤维发展现状和建议》论文,会后选登在《化工新型材料》杂志(2009、10、vol、37 №10)。

2001年,李瑞代表化纤学术界参加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代表团出席了香港亚洲第六届纺织服装学术会议。2005年应邀任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由东华大学环境学院承担的《21世纪纺织行业所面临的水环境问题及对策》项目评审组组长。2007年,李瑞代表纺织学术界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组织的第七届光华工程科技奖评审工作任评委。2010年,她应邀出席了由上海市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东华大学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研讨会。

李瑞与陆俊逸秘书长、刘振中院长共同倡议召开国际化纤会议的建议被中国纺织工程学会理事长何正璋副部长采纳后,从1985年起连续参与组织了三届(1、2、3届)北京国际化纤会议,至今我国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30年来,国际合作扩展,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化纤工业与世界直接关联度已达47%,若包括原料和下游产业链在内,其关联度已达87%。

2010年,我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经过多方努力,化纤行业有效抵御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仍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如同质化、产能过剩、“三高”比例偏低,同时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还需创新才能取得新的突破。李瑞,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通过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为配合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实施“十一五”和准备制定“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化纤行业整体竞争力,李瑞会同中国化纤协会积极组织化纤专业委员会,努力开展学术科技活动。相继于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2010年组织了成都、青岛、济南五届学术年会,主题分别为:“21世纪高技术、高性能、高附加值新型化纤”、 “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可再生生物质化工、绿色生态化纤”及“生物质纤维和生化原料”。并发现举荐高端领军科技人才担任化纤专委会委员,提升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水平,推动了高性能聚苯硫醚(PPS)纤维和高附加值共混海岛超细纤维,绿色生物质聚乳酸(PLA)纤维和蓝色海洋生物质海藻纤维及取代CS2工艺低温溶剂法再生纤维素纤维等项目的中试和产业化。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自治区科技兴新办公室组织的2003年领导干部赴北欧国家培训考察团,由自治区科技兴新先进县市区党政领导及自治区有关部门领导组成,其中包括昌吉市、阜康市、奇台县、库尔勒市、岳普湖县、和田市、策勒县和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及自治区科技厅、自治区党委基层办、自治区发展计划委员会、自治区外办,伊犁州党委组织部、科技局、供销社等单位领导,共17人。在自治区科技 厅厅长顾家马俞同志带领下,全团成员9月9日如期出境,9月30日安全入境,历时21天。在境外期间,培训考察团严格按照原定的学习考察内容和行程开展活动,接受了瑞典农业协会、瑞典农业理事会组织的培训,考察了瑞典等国家的农场、养殖场、酿酒基地和中小企业,了解了当地的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整个培训考察过程中,大家珍惜机遇,遵守纪 律,互相帮助,认真学习,联系国情、区情、县情和分管工作,撰写各自的学习考察报告, 对进一步做好科技兴新(县市区)工作进行了深入思考,圆满完成了培训任务,现总结如下 :?

一、北欧国家的农业特点?

北欧各国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所占的比例不高,农民占总人口的3—5%,但农业相当发达,有些方面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

(一)北欧国家有着浓厚的生态观念,把保护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为鲜明,畜牧业比重大。北欧国家除了丰富的海洋资源外,森林覆盖率很高。如瑞典的森林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76%,芬兰的森林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64%,挪威的森林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27%。北欧国家的农业结构中,畜牧业占大头。如瑞典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占到80%;芬兰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占到75%;挪威的农业产值中,畜牧业占到96%。各国 养殖以牛、猪、鸡为主,在有些国家羊、鹿等养殖只作为景观产业。种植业相当一部分是为 养殖业提供饲草饲料。?

(二)严格按计划生产,牲畜数量和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北欧国家的农业产量,包括牲畜种类、大畜头数,原来都是按配额生产,加入欧盟后,主要通过谈判确定每个国家的最佳经济产量,然后按照统一计划来生产;牲畜的生活条件,欧盟也有严格的标准;大畜都有统一的档案,有关部门随时进行检查。各个国家的畜产品数量较长时间内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上,没有大起大落、买难卖难的现象。相对集中地方的农畜产品,都由固定的供销渠道(类似 我国的供销社)收购,农场之间主要是在质量上竞争。政府区分不同区域,按牲畜头数、林 地和种植面积给农民直接补贴。如果农场主不按计划生产,就得不到补贴,甚至要罚款。如果农场主得不到政府补贴,有的就只能保本或微利经营。补贴主要通过项目来进行。领取补贴的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农场主加入国家的一个项目,到年底,填一张项目实施表,经核实 后就可领到补贴。?

(三)法规科学化,为提高畜产品质量、保护环境提供了保证。在这方面,瑞典的做法最独特,有的已被欧盟采纳。例如,他们制定了《动物福利法》或称动物保护法。其核心就是善待动物,不让动物受到不必要的伤害。规定饲养动物场所要通风,温度、湿度要经常测量,符合标准;不能打动物,不能让动物疲劳。牛在夏季必须在舍外活动三个月,肉牛在舍外活动时间应更长;猪在下崽前必须单独安排场所;鸡不能关在很小的笼子里喂养,要可以自由行走。动物移动时,要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进行,尽可能与同批生活的一起运输,不让感到孤独,运输途中,尽可能少见到人。雌性动物在生产期的前后三个星期才能运输。动物得病时,必须由合法的兽医及时医治,不能及时医治的必须及时宰杀。牛角,鸡、鸭尖嘴不能锯掉;不能给动物喂生长激素、抗生素;宰杀时,不能让动物感到流血而死。为了保证法律的实施,各级政府培训并配备了执法检查员,对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如果农场主不配合检查, 警察配合执法。如果检查发现动物受到虐待,要判农场主罚金或入狱。如果屡犯,政府可判取消其接触动物的权利,剥夺其养殖动物的资格。瑞典的动物疾病防治也有一套完备的监督 服务体系。每种牲畜都有健康标准。发现口蹄疫,要全部烧尸深埋处理,由政府赔偿。大畜都有编号,作为身份证,由农业理事会统一管理,能很快查到源头。农场主买卖牲畜都要报告。禽类不编号,但以农场主为单位登记在案。饲料配方有严格的标准,由理事会对加工厂进行检查。他们还要求每个农场有独立的空间处理动物粪便,贮存时间要在8—10个月内。贮存室要封盖严密,从下往上加添,不能从上往上到。冬季不能把厩肥撒在地里,其它季节撒厩肥必须在一天内完成。农作物生长期内施液体厩肥,采取注射输入法,不能用抛洒或挖沟埋的办法进行。所有这些,都是为了不使环境受到污染。

(四)独特的农业管理体系。尽管农业人口少,农业产值比重低,但北欧各国都有健全的农业管理部门和监督服务体系。瑞典最为独特。政府制定农业方面的法规,作出重大决策,首先向农业理事会咨询,法律颁布或作出重大决策后,由理事会具体监督实施。理事会内设有市场部、发展部、生产部、兽医部、预测控制部等9个部门。仅农业理事会就有900多人,分布在全国21个县、270个市政府。这种体制已经存在400多年,世界上独一无二。用瑞典农业理事会哥德胡利女士的话讲,这种体制最大的好处是直接为农民服务,贴近农民。瑞典还有一个重要的农业民间组织,即农业协会,分国家、地区和基层组织三个层次。他们认为农业人口越少,越要联合。农业协会理事会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所有理事都是农民。理事会的主要职责是:了解消费需求,提供服务,帮助增加收入;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咨询;参加议会活动和欧盟谈判,维护农民利益;协调政府与农户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工业用地的补偿。农协经费主要来自会员,每个会员一年交120瑞典克朗,就可得到相应服务。95%的农户都认为值 得,现有3?6万名会员。农协办有刊物,农场主可根据自己的愿望宣传自己的产品。农协办 有会议中心和几个公司,为本国农民和国际提供服务。农协的费用1/3来自本国农民。

二、欧盟及北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情况?

欧盟、北欧各国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北欧国家过去失业率高达10%左右,通过发展中小企业,失业率明显下降。欧盟的中小型企业政策主要有:第一,减轻负担,放松管制,包括企业注册、登记、审验,还包括减少30%的年度统计报表;第二,鼓励提供就业机会和创业,包括吸收新雇主,实行税收补贴,减少社会保障费和提供培训等;第三,鼓励创新开发、雇用高素质的员工和员工培训来提高企业竞争力,成立了欧洲企业和创新中心网络;第四,扩大中小型企业国有资本,设立二板市场,鼓励风险货币进入市场;第五,为中小型企 业间的合作创造条件,成立了50多个中介及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鼓励研究成果的交流和促进 创新成果应用;第六,更加注重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如欧盟信息中心,直接帮助并指导中 小企业找到合适的欧盟网络和服务终端。在北欧的中小企业发展中,瑞典、芬兰、丹麦各有特色。?

瑞典规定,雇员少于250人的企业,统称中小企业;雇员少于50人的企业为小企业(欧盟也 是这个标准)。瑞典的中小型企业51.6万个,占企业总数99%。40%的雇员在大企业工作,中小企业雇员占59%,中小企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7%。良好的经济环境,统一的游戏规则,是瑞典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第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推进不同区域的合作,“增长协议” 是成功的范例。第二,优化中小企业经营环境,行政当局不对中小企业发展提出任何不合理的要求。政府在工业部门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协调简化工作,小组成员来自各部门的国务秘书,共同研究制定减化小型企业的税赋等。第三,培育企业家。主要是对妇女、年轻人以及 有移民背景的,与教育结合在一起进行培养,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自我创业观。第四, 转化政府作用,在行政干预与市场调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府机构有 :工业、就业与交通部,简称工业部,商务发展部,ACMT集团(主要为20人以下的小企业服 务),创新中心,工业设计院,工业发展基金,全国贸易局,专利登记部门,贸易理事会。 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有:合作发展组织,总商会,私营企业联合会,工业联合会, 雇主同盟,外来企业服务中心,工作与中心。?

芬兰中小企业产值超一半,为60%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其中小企业的发展与瑞典相似,最突出的是为企业提供支持。第一,建立了整套融资政策。包括政府象征性的投资,给每个新办企业投资15个芬兰币,不用还;政府投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不超过50%;政府担保,代还一半利息。第二,商业天使投资。自己有钱而不想办企业人的可以发贷款,不超过启动资金的20%。第二,投资协会。由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组成,可退出也可贷转股。初创时提供资金,参与管理,提供服务。?

丹麦特别重视中小企业的技术投资和技术创新。全国250人以上的企业只占0.2%,75%的企业雇员不超过50人。中小型企业主要进行科技开发,以设计为主,搞各类研究中心,服务面很广。?

三、学习考察的主要收获?

这批学习考察团的成员大多数是第一次出国,而且所有成员是第一次到北欧。通过学习考察 ,大家普遍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思想上收获很大。主要有:?

第一,加深了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出国学习考察前,团员们普遍参加了十六大精神,尤其是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专题培训。大家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带着如何实践“三个代表”的责任出国学习考察。通过北欧的所见所闻,对维护政治社会大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的认识不断深化,信心进一步增强。都感到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优先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抓紧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树立全民的诚信观念;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充分体现初级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抓紧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搞好商品和劳务出口等等,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基本规律。这些重大决策的实施,体现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正日益同国际接轨。我们在这些方面有了明显进步,经济发展就一定会更具活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 一定能够实现,与这些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小。?

第二,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我们的社会制度、自然条件、经济基础与北欧国家不同,而且我国人口太多,尤其是农民的比重太大,基础条件差,这是最大的国情。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通过学习考察,很多同志感到,北欧国家发展农业的一些做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首先,要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北欧乃至整个欧盟的农业,都有很强的计划性,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体系,牢牢地控制和引导着各个农户的生产类型和规模,同时,农户也有自主选择项目的权利,在一定时期内农户的农产品数量和农户的收入保持相对稳定。通过学习考察,有的同志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我们一讲市场经济,最时髦的话,就是“让农民什么能赚钱就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不找市长找市场”,听起来有道理,但对农民是不负责任的。还有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种这种那,但收购时又不承担经济责任的做法是错误的。政府的任务就是为农民找市场,搞好市场与农户的衔接。要认真研究怎样把计划与市场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实要求就是办好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形成公司加农户的共同利益体,维护农民的利益,这是政府的主要责任。第二,要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我们国家对农业有支持,但由于经济实力所限,不像北欧国家力度那么大,同时很多支持没有使农民得到真正实惠,多是流通环节获利。要按照国际惯例,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从政策制定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都要为农民着想,而不能从农民身上打主意。要认真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真正把农民负担降下来。要实行农产品收购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挂钩的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第三,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方针,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中小型企业,把农村人口降下来,扩大农业经济规模。

第三,大力实施科技兴新战略。通过学习考察,大家亲眼看到一个科技发明、一项重大科技成果的运用,就可以振兴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必须大力实施科技兴新战略,切实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第一,要大力培育全体公民的科技精神,形成浓厚的科技意识,自觉地与落后的生产方式、经营观念告别。第二,要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现代科技知识培训, 广大基层干部的实用技术培训,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和示范者。第三, 在内引外联,招商引资的各项经济工作中,都要把科技含量放在首位,依靠科技求发展。第四,建议加强科技立法,促进科学技术的大普及。第五,要抓好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做好科技副职的选派工作,抓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发挥好各级专家顾问团作用,积极探索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四、进一步搞好学习培训的建议?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字】 创意产业 发展思路

创意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强渗透性的新兴产业,是现代文化和信息服务产业的前沿和高端。专家认为,创意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创意产业园以其技术和人才高度集聚的特征,被视为创意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和“酵母菌”,是创意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和重要载体[1]。

一、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情况

(一)东莞市在创意产业目前的发展情况

第一,东莞市创意产业政策的制定。东莞市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积极开展各项工作,组织产业调研,撰写《上海、南京两市创意产业发展的考察报告》,并结合东莞产业发展实情和区域产业特点,颁发实施了《关于促进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措施《东莞市创意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并由经信局、发改、科技、财政、国土、建设、规划等11个部门以及几个开发区领导为小组成员的“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动东莞市创意产业又好又快发展[2]。

第二,创意产业园区的认定情况。东莞市相关管理部门制订了《东莞市创意产业园区申报指南》,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以新建或改建的方式建设创意产业园。目前全东莞市已发文认定3个创意产业园区,其中2个已授牌。这些园区集聚了涉及网络服务企业、软件研发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广告策划企业、动漫及艺术设计企业,以及相关创意服务机构。

(二)东莞创意产业发展特点

第一,各镇街结合自身区域产业优势,建设与当地产业升级调整紧密相关的创意产业园,加速当地的产业升级步伐。目前,在全东莞市范围内已经建成或在建多个与地区特色产业相结合的创意产业园,如大朗镇围绕当地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园区和毛织服装设计创意园区,致力推进信息化与当地工业的融合,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二,各镇街充分利用区域存量资源优势,聚合创意产业发展要素,融合网络信息技术,形成了区域内部配套较为完善的创意产业链条。一是充分挖掘当地的产业存量空间和优势产业资源。二是部分镇街初步构造了“创意――设计――产品――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扩延当地传统产业链条,逐步形成“研发设计、展示、交流和销售”或“创意设计、品牌策划、内容提供、创意交流与传播、衍生品交易”等功能集中且模式丰富的完整产业链。

(三)东莞市创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创意产业园区建设资本的相对单一,社会资本对园区的建设投入缺乏相应的动力。东莞市当前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从谋划、定位到实际投入,多为公益性定位、政府主导投入模式,在国内其他地方则以社会投资为主导。投资方缺乏社会参与势必会造成园区发展动力的逐步衰微,影响园区可持续发展,同时也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持续的投入压力和负担。

二是创意产业企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创意企业相对缺乏。目前,在东莞创意产业园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小企业,部分企业甚至是微小企业(员工在3-5个人之间),在创意资源、产业带动、品牌影响等方面与周边城市对比均存在不足,缺乏能引领行业前进的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

三是部分镇街的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质化、交叠化现象。部分创意产业园区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出现定位模糊和结构同质现象,此外部分镇街过于追求大而全的产业定位,未能根据本区域产业特色发展相对应的创意服务,从而造成全市重叠和资源分散。

四是产业发展环境和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创意产业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创意人才引入和激励、政策落实和监控协调、产业发展基础环境的营造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

(一)我国创意产业的现状

近年来,中国创意产业有了极大地发展,尤其在香港、台湾地区,创意产业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上海、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也在积极地推动创意型行业的发展,筹建了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如上海建立的一批创意产业园区,聚集了大批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创意人才,先后开展了国际的电影节、电视节、音乐节、艺术节、各类设计展,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创意设计方面的集聚效应[3]。

(二)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思路

我国要紧紧抓住国内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突出“政府引导、机构引领、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推进模式,加强对创意产业发展的引导与协调,加快推动创意产业发展,关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构建完善创意产业园区多元投资机制与联动发展机制,加强对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指导与协调。我国应该加在创意产业公共载体的投入和运作参与,积极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鼓励、支持多元投资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方式,激活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动力,推动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认真谋划创意产业发展布局。系统规划全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宏观格局,根据不同区域产业特点和区域地理环境,引导各地创意产业自主发展成为结构合理、错位竞争、资源充分流动的产业发展局面。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创意产业发展的扶持。要在贯彻落实现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扶持政策和创意产业园区政策的基础上,发掘更多资源支持我国创意产业发展,逐步建立起完备和成熟的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扶持体系。

四是大力引进与培植创意龙头企业,推动创意产业做强做大。各地区要充分整合本地创意产业资源,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重点培育和扶持发展潜力好、人才团队稳定、管理机制良好的优质创意企业做强做大,提升创意企业在创新、规模、品牌、行业带动力、市场影响力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五是积极培养和引入创意人才。各级创意产业主管部门要坚持以人才资源开发为重点,完善创意人才引入、激励保障机制,致力引进和培养具有优秀的策划能力、良好的产品创新能力、扎实的市场营销能力和开放的国际视野的优秀创意人才和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下转第128页)

(上接第41页)

参考文献:

[1] 王胜楠、侯建明.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及我国新型城市建设 商业经济.2010-3-18.

[2]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汇编.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一、现代社会的技术化与信息化

1.现代社会的技术化

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和标志。自第一次科技革命以来,科学与技术就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社会,甚至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科学发展最终以技术的形式得以实现并改变着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新技术,正迅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术教育。国外从杜威的做中学开始,到现在很多国家将基本的机械、电工、木工、家政和信息技术知识列入高中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专业科目教师来担任教学。但同时,各个国家都普遍强调不同学科之间、技术和社会之间的整合。

2.现代社会的信息化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社会,并且仍在不断发展着社会的信息化。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撑技术。世界发展以物质、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的不断交换变化为基础。信息化使人类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获得并传递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将提供给人类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进全球各国人们之间的密切交往和对话,增进相互理解,有利于人类的共同繁荣。信息化是人类社会从工业化阶段发展到一个以信息为标志的新阶段,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同。信息化不是关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而是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过程。在信息化这个新阶段里,人类生存的一切领域,在经济、军事、商业,甚至个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分配为基础。

3.现代社会技术化与信息化的结合

有人将管理、技术与信息列为现代工商业发展的三大要素。传统的工业发展到今天,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实现快速反应,提高工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是各个企业争先恐后必争的制高点。技术与信息已经无法分割,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是现代工商业的特征。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化与信息化时代中,遵循旧有的模式已被时代所遗弃,因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即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尤其是在迈入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以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被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所取代。为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教育就需要至少跟上社会的发展,甚至要有超前的策略,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有足够的信心面对复杂变化的现代社会。在当今的工程技术领域,几乎没有人再用绘图木板来绘制工程图了,取而代之的是AutoCAD、Pro-E、UG等方便交流和修改的信息化软件。

二、AutoCAD软件介绍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美国Autodesk公司首次于1982年生产的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用于二维绘图、详细绘制、设计文档和基本三维设计。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dwg文件格式成为二维绘图事实上的标准格式。

AutoCAD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通过交互菜单或命令行方式便可以进行各种操作。它的多文档设计环境,让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很快地学会使用。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它的各种应用和开发技巧,从而不断提高工作效率。高版本的AutoCAD软件(2006年后推出)更加强化了网络协同设计和三维设计。AutoCAD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可以在各种操作系统支持的微型计算机和工作站上运行,并支持分辨率由320×200到2048×1024的各种图形显示设备40多种,以及数字仪和鼠标器30多种,绘图仪和打印机数十种,这就为AutoCAD的普及创造了条件。现在最新的版本为:AutoCAD 2011,如图1所示。如今,AutoCAD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电子、纺织、园林、装饰与设计等各个领域,如图2所示。

三、基于AutoCAD的通用技术教学案例设计

1.教学案例的来源及意义

在高中开展通用技术的教育,不仅包含技术素养及技术在社会中应用情况的认知,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本身的训练。但是现在的通用技术教材实用性较差,重点论述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很多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几乎脱离技术课实践教学的需要。不少通用技术教师也缺乏专业素养,很多是从物理学科等转过来的非专业教师,对于技术的把握比较困难。也有的教师把握了技术方面,但是对于当前技术信息化的水平不够了解。该教学案例将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向同学们展示当前企业真正应用的技术和信息交流情况。真正实现通用技术课的实践性,达到提高学生适应技术社会能力的目标。该案例具有普适性,只要具有多媒体教学条件,即可进行教学。

2.教学案例设计

(1)学习者分析

通用技术课一般都在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这个时期的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于向成年过渡的阶段,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可以接受较为专业的内容。另一方面,高中学生都把学习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受到时间和精力方面,以及条件的限制,不会对通用技术课程投入过多,因此也不必要求学生了解更多专业性的内容。了解AutoCAD软件的最基本的使用,了解AutoCAD软件在行业中的应用状况以及使用AutoCAD可以做哪些事情即可。

(2)课程目标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为学生设计了如下的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能读懂基本几何体和简单零件的三视图;能够对AutoCAD的工程图环境进行设置,具备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平面图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体三视图到利用AutoCAD制图的学习,了解工程技术的应用,感受技术不断发展创新的过程。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传统制图到AutoCAD软件的学习,感受技术化与信息化相结合对社会产生的巨大作用,能够正确评价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培养创新精神和热爱技术勇于实践的精神。

(3)教学重点

①使学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

②让学生掌握AutoCAD软件的常用命令,能够利用该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4)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准确快速理解物体投影的三视图及其相互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5)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基本几何体模型,简单零件模型。如果能够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学生每人一台电脑,教学效果会更好。

(6) 课时安排

2课时:讲授。

2课时:上机练习与作业设计,教师可根据情况选择是否安排。

(7)教学过程

第1课时:

①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向同学们介绍当前工程领域正在进行的信息化革命。

②向学生展示典型的工程作品的照片,如上海东方明珠大厦、长江大桥、工程机械、火箭卫星等图片。引导学生考虑这些工程是怎样完成的。

③再展示AutoCAD软件绘制的典型工程图纸。介绍其应用。

④引导学生探究如何绘制工程图,根据什么原理。引出三视图的概念,明确视图之间的关系及在工程上的应用。

⑤引导学生徒手完成几个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评价与指导学生的完成情况。

第2课时:

①展示用AutoCAD绘制的典型的机械零件图。

②向同学们讲授AutoCAD的基本命令和操作。

③向同学们演示如何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简单二维图形。

④向同学们演示绘制简单二维机械零件工程图的过程。

⑤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同学们利用AutoCAD绘制简单二维图形,并进行指导。

(8)扩展练习与评价

依据学生掌握的不同情况,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列出如下3种扩展练习供学生和教师选择。同学们完成后,可以选出优秀作品或作业向学生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考察,并提交考察报告。

①请学生写一份几百字的报告,谈谈利用AutoCAD可以做什么。

②请同学选择一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AutoCAD完成其三视图。(没有电脑的同学可以徒手完成三视图)

③请同学设计一件小作品,并利用AutoCAD软件绘制出机械工程图。

(9)参考资料网站

Autodesk中国主页:www.省略

Autodesk学生设计联盟网站:students.省略,从该网站可获得用于教育教学用的免费软件。

(10)备选2课时安排

如果课时和上机条件允许,可以安排学生2课时的上机实践,教师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于技术与实践的比较灵活的课程,新课程标准里面也列举了一些选修模块,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开展特定模块。通用技术课程由于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也常常需要特定的工具设备和软件,所以其开展情况一直受到很大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对技术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以及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广,相信在将来各种实用性的技术教育会在高中得到发展。同时,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应该从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出一些校本课程,比如剪纸艺术、木板画、模型制作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再结合高新技术,可以开发出诸如将工业设计与3Dmax软件相结合、将视频短片制作与Premiere、Maya相结合、动画制作与Flash相结合的更加符合社会实际的课程。将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技术的热爱。相信在教育专家、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不断努力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将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解月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实施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5:43

[2] 崔燕,孙洋.信息化时代集团公司资金管理模式构建分析[J].现代商业,2009,26: 134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2.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军队院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刘江

3.浅议现阶段青年官兵的思想特点及其对思想工作的要求张丽娜

4.加强公共外交提升国家形象张方

5.树立学生自信,促其健康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之我见周拥军

6.浅谈情感在舞蹈中的重要性俸雨

7.浅谈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王雪丽

8.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思考肖晗

9.浅谈中学体育课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周春光

10."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组态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周杰,刘鎏

11.英语禁忌语探析马驰

12.贝叶斯公式在经济中的应用刘先蓓

13.桥梁结构耐久性研究赵凤杰,杨明华

14.基于现实灯光理论的CG光影技术马伟

15.计算机教学与教学创新教育初探李艳红

16.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现象朱琦

17.基于Labview电机综合试验台的开发胡勇

18.原函数的几点性质苏涵

19.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低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迟明彬

20.商情 Web字处理软件简介林荣智

21.浅析专利多功能测量尺的操作原理周悦娜,李梦雯

22.浅谈传感器技术在轮对检测中的应用邓爱喜

23.浅谈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张聪伟

24.沥青类常规试验指标与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吴婧

25.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谢岩,郭宏英

26.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张志强

27.浅谈计算机与学科教学整合中教师的能力要求李利

28.初探音乐课程资源的整合性赵飞

29.虚拟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王晓跃

30.新时期转变数学课堂教学观之我见李洪侠

31.浅析初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张栋婵

32.抒写个性,流淌真情刘红艳

33.生物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探索马晓彤

34.一定要大力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张学文

35.试论教育新政背景下英语集体备课的有效性沈爱萍

36.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工作思路探讨聂晓峰

37.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兰亭集序》字、词教学心得王峰

38.启思凝智,关乎人文——兼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理念任珉

39.让学习成为享受——浅谈地理课堂教学愉悦气氛的营造李保迎

40.让学生成为写作的主人郑敏

41.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顿珠

42.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米玛

43.浅析我国股指期货对股市的影响石承正

44.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胡海波

45.我国经济结构发展方式转变的动力分析章倩茹

46.企业智力资本研究李浩

47.浅谈空间经济的发展与现状张翮

48.商业银行和股票市场的资金转化效率的分析比较熊立峰

49.安徽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性支出的计量分析蔡晓薇

50.关于新郑红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任杰

51.论市场调研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商情 李璐

52.论我国物业税开征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及思考刘保华

53.基于核心企业支持的供应链质量管理,白宝光,赵丽佳

54.企业家社会资本测量刘小燕

55.论电子商务对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邢飞扬

56.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徐凤

57.海合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问题与前景王丽君

58.财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张宝山

59.控制企业隐性成本探讨余行HtTp://

60.基于高职院校"导师制"模式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李曰芹

61.论基于工作实践的高职学生预备党员教育、考察机制建立及其影响张仕青

62.论行政职业能力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选拔与培养中的应用叶威钿

63.探讨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在高等数学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孙健

64.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开展定向运动的思考汤宁

65.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学习评价的现状及其构建吴秋玲

66.商情 创新背景下财经类高职院校语文教育的思考黄秋瑞

67.浅谈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模式李悦萍

68.中职学校档案管理初探李静

69.试论中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兴趣的激发姬红香

70.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魏晓宁

71.小谈职中立体几何的教学郭琴梅

72.对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姜琴

73.中职学生自主性学习物理能力的培养刘学勤

74.中职女生管理之我见曲亚杰

75.提高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雷慧芬

76.试论案例教学在中职法律课中的具体运用陈静

77.中等职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改革初探张艳君

78.就业导向下的民办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杨英

79.《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商娟叶

80.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之我见潘爱武

81.基于新课改理念下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罗瑾

82.浅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王卫东

83.浅析情景教学法在公安院校ESP实践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林若铭

84.浅探"兴趣"教学法在琼台师专足球选项课中的运用何福兴

85.数学归纳法的误判商情 陈春

86.浅谈中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应用于冬梅

87.小议现代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尼确确

88.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陈思羽,石磊

89.浅谈网上党校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葛楠,赵宇

90.贵州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张钧

91.对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沙漠治理恢复的设想雷石标,史国跃

92.小议孔孟和亚里士多德德性目的论共性胡旭华

93.我国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策略与完善措施研究姚瑞军

94.图书馆馆员全民健身状况分析及对策李晶晶,李沁醇

95.此自由与彼自由——老子和哈耶克自由思想之比较张红星

96.大学生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魏琛

97.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现状与对策刘立荣

98.着眼部队信息化建设需求提升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潘高峰,燕阳天

99.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出路探讨吴暇

100.浅谈机车冬季防寒刘梅

101.大学生就业技巧和方法刘波,李晓寒

102.安塞民间艺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考察报告王晓斌

103.商情 我国农村"空心化"问题及其对策李林军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本刊的挚友及学师,堪称中国“世纪绝学”的文化大家王世襄《1914~2009)老人于2009年11月28日辞世。读他起伏跌宕的一生,回忆他关怀《建筑创作》杂志及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往事,一时令我感慨万千,痛惜不绝。有人说,此地空余锦灰堆,但我更想说,斯人已去,绝响谁来继。本刊2009年第12期主编的话,我写了与世襄老人较为深入的三次接触的感受:本刊新闻页也在显著位置向建筑界报道了王世襄老人去世的消息,本刊特稿调整了版面刊发了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率三位副局长共同撰写的既感人至深又有学术定位的悼念王世襄先生的“著书超喻皓,斯文海外留”的文章,不仅展示了世襄老人学者坦荡与真诚,更表现了对一位学者百转千回的敬仰及学术赞许,这篇文章是迄今我搜集到的近百篇各类悼念王世襄先生文章中最大气、最贴切,最感人的。

2009年12月8日,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文物局、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的“王世襄先生追思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我和张宇副院长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建筑创作》杂志社出席了追思会。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陈进玉主任说”中央领导同志对世襄老人的去世表示哀悼。王世襄先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书画、雕塑、金石、建筑等,并独辟蹊径,深入研究鲜有人关注的家具、髹漆、竹刻、鸽文化等,并在这些领域做出了具有开拓意义的贡献”;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动情地说”先生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其积累起渊博的学识,他的研究总能深入浅出,雅俗兼备,他的研究直接带动了古典家具、漆器、葫芦等传统工艺品行业的复兴,追思会旨在学习他谦逊、正直,高尚,乐观豁达和奖掖后学的品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因故未能出席,特请他人代读了发言稿”正是他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和鉴赏,带动了复兴古典家具的热潮……王世襄的玩是一种艺术的,学术的乃至人生的态度,他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乐之者”;中国著名古建专家、20世纪40年代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事罗哲文除缅怀世襄老人的文化贡献外,还手捧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李庄刊印的《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讲述了世襄老人在古建筑测绘及保护上鲜为人知的贡献;王世襄之子王敦煌的一席话令全场感伤“追思会让人伤感,父亲最怕给别人添麻烦,最不愿意让自己劳动这么多人,最符合他心意的是大伙儿凑在一块聊他做的最高兴的事”。回想11月30日晚上本人在外地,几位媒体界及文博界朋友短讯告我这消息,我便顿感内心空空,虽自2008年3月末刘志雄先生(刘志雄家与世襄老人是世交)故去便想亲自登门看望王老,但一直没有合适机会,谁料想2007年与王老一别已成“绝唱”。我颇同意有人称王老是”真名士自风流”,称他是一个不管自己叫“大师“但真正博学的人!因此我极为关注这次追思会的时间,因为可直接聆听文博界大家们对他的评点与缅怀。会上我代表张宇副院长及BIAD传媒发了言,我讲了三个与王老相识的经历及感受:

本人是在已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图书馆馆长刘志雄先生的引荐下于2005年秋见到久仰的王世襄老人的,当时为出版中国营造学社的《图说李庄》一书专程采访了世襄老人,2007年当本书内容编入《奇人王世襄》文集后,我们又登门造访,还特请王老为20位仰慕他的建筑师一一签名题字;第二次是2006年3月27日在BIAD召开的“《图说李庄》首发式”上,年迈的王老到会,他在发言中说他感冒虽未好,但听说是专为中国营造学社,为梁思成在四川李庄的那段历史纪念开会,他表示“就是爬也要爬来”,这一席话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第三次是本刊于2007年5月决定将刊于杂志上的“田野新考察报告”结集出版系列丛书,王老虽已谢绝为一切外来的媒体题文撰字,但一听说我们的举动是要再续中国营造学社的新世纪汇刊,就欣然同意为我们题写书名,那天我们交谈的十分真切和投机。我讲过三个经历后,特向在场的前辈们郑重表示:中国营造学社的田野考察作法我们会继续坚持,并赋予他“新考察”的含义;此外推出的“田野新考察报告“系列丛书实际上代表了我们要在21世纪续写中国营造学社建筑文化传承新辉煌的心境。以下试从两个方面再小结我的感受:

一、王世襄先生的离去相当于学界降下一面中国曹造掌社的旗帜

在本刊2009年1月推出的朱启钤著《营造论――暨朱启钤纪念文选》一书中仅编辑了十二位对中国营造学社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物,王世襄先生是当时仅存的两位之一(另一位是罗哲文先生),书中对王世襄的描述是“他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1943~1945年在中国营造学社任助理研究员,其间除发表‘四川南溪李庄宋墓’一文外,还翻译了美国学者费慰梅著‘汉武祠建筑原形考’一文,并部分校对‘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英文译文,王先生尤其对明式家具研究与发掘有重大贡献,著有《明式家具珍赏》及《明式家具研究》等。”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评介道:王老毕生研究文物及古建,著述等身,属当今中国有开创性成果的大家。此外他提携后人,为来者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他身处逆境几十年却从未放松过执着与敬业的文物研究。他对明式家具研究之所以深入,与他的为人、与他虚心向老匠师去讨教是分不开的。一位出身显贵的学者能有如此学风及风范,是令后辈所敬仰的。难怪启功先生当年对王世襄先生的评介是“不是,而是研物”。傅院士在2004年写的《文物学家王世襄先生的学术贡献》一文中这样记述世襄老人的成就 ”青年时他曾参加一些民俗。性很强的活动,故有时被戏称为玩家,但与别的玩家不同,他在游戏之余,还注意搜集有关资料。晚年在此基础上广搜史料和实物,撰成专著,为那些时异境迁,日渐泯灭的民俗活动留下历史痕迹。”据不完全的统计,世襄老人一生编著书近40部,绝大多数写作于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主要著作有《明式家具珍赏》、《中国古代漆器》,《明式家具研究》、《北京

鸽哨》、《竹训鉴赏》《说葫芦》、《蟋蟀谱集成》《中国画论研究》、《髹饰录解说》等。其中《明式家具研究》全书30万字,图700幅,名词术语简释1000余条,尤其是书中对家具制作工艺技术的研究,极富古建筑技术上的继承性,被学界公认为是继郭沫若的青铜器、沈从文的服装史之后,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2002年2月王世襄编著的《清代匠作则例汇编(佛作,门神作)》出版(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年2月第一版),对于这本对建筑界,美术界影响颇大的专著,早已由朱启钤先生题写书名。对此,王世襄先生在后记中说“此编于1964年辑成并写《概述》,当时出版困难,仅油印200册,1980年承美国王方宇先生见告,始知香港中美图书公司1963年2月曾铅印出版此编……”。书中王老指出”清代匠作则例,大体上可分为官修和私辑两大类,而官修则例又有‘内工’和‘外工’之别,即所谓’内而宫殿廷陛,外而仓库城垣’。在雍正和乾隆初期所修的则例中,《内庭工程作法》属于内工,《工程简明做法》属于外工。不过也有内工外工兼备的,如《工程做法》及乾隆十四年编成的《工部则例》皆是。上述四种,连同在它们之后多次篡修的《工部则例》都是刊刻颁行的。至于纯属内务府系统的圆明园、万寿山,热河等处内工则例便不同了,它们的篡辑年代,也在乾隆,而终清之世,只缮录备用,未见刊行……”。在分析清代匠作则例的局限性时,王世襄指出“例如我们最希望知道的操作程序,制造经验,整体与构件的式样等等,偏偏是一般匠作则例所缺少的。在这方面,它们比起《营造法式》来便大有逊色。这种缺点是由于清代匠作则例不以传播技法而以经济核算为主要目的所造成的……我们也不能以李诫的水平来要求所有的工匠著作。清朝能有200万字的匠作文献留下来,这是前代无法比拟的”。正如罗哲文先生所述,王世襄在古建筑保护及传承上也属有贡献的大家,他在当年《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七卷第一期中详述了四川南溪李庄宋墓的考察情况,并作了建筑测绘。尤为可贵的是在第七卷第二期他还翻译了美国费慰梅女士、哈佛教授费正清博士之夫人、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联络专员刊载于1941年3月《哈佛亚洲研究集刊》中的“汉武梁祠建筑原形考”一文,该译作经林徽因先生校对。

二、王世襄先生的离去更为掌界托起文化大家之旗,让人们再思学者风骨

有人说,难忘的2009,华夏大地上有诸多文化风景,那我以为所有这些能归纳为:让我们触摸难题,让我们记录历史,让我们关照责任,让我们拥抱生命。

文博大家王世襄先生以95岁的高寿辞世后,各界在用各种方式盘点他留下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更多发现是一次又一次激起对这位智者的无限尊敬,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以其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博界的贡献,再竖起一面文化之旗,更在于让人们对他的更多了解中感受到他可贵的人生姿态及学者风骨。

我以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各阶层人士倾慕王先生的为人,缅怀他留下的文化遗产,重在看到了他可贵的文人风骨,他的研读及其作品仿佛是针砭时弊,诙谐机智的“打油诗”,因为他的成就就是以看似幽默的大俗大雅的方式直抒胸臆的,这里尤其要说的是在他90岁高龄时回忆自己人生经历时的感言“自日寇投降后,奔走调查,收回被劫夺的重要文物、善本图书,当属我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历史对王世襄老人的记载是:1947年春,王世襄从东京押运回107箱善本图书――这是早期抢救流失文物中,一件开创性的大事,其中曲折历程已很难详述了(孙文晔文”东瀛追宝(上)(下)”《北京日报》2009年12月29日十四、十五版)。事实上,在“抗战”结束后,在梁思成安排下,王世襄参加了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清损会”。由于他英文好,担负起《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文物目录》校对工作。从1945年11月~1946年9月,他在平津地区经手整理的战时文物有六项;(1)没收德国人杨宁史青铜器240件;(2)收购民国最著名的收藏家郭觯斋藏瓷二三百件;(3)追回美军德士嘉定中尉非法接受日本人的宋、元瓷器一批;(4)抢救面临战火威胁的长春存素堂丝绣200件(即为朱启钤先生于民国初搜集丝绣珍品,制作时代为宋至清代,均著录于《存素堂丝绣录》,后张学良将军用巨款收购后,存于东北边业银行);(5)接收溥仪留在天津张园保险柜中的珍贵文物1800件;(6)收回海关移交的德孚洋行的一批文物。上述工作,王世襄已被任命为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平津区助理代表,这实际上为其后招致了厄运,让他与往日富足优渥的生活挥别。由于被怀疑在清损过程中揩油,在”三反”运动中被关八东岳庙,后被故宫除名,长期脱离文博主流界。后因查遍了京城所有古玩铺,没有发现任何问题,才证实了王世襄先生的清白。这些无法消逝的人生经历虽如此深刻,但未动摇世襄老人的坦荡与真诚。为此我尤为赞赏国家文物局单局长对他的评介:“与那些在规整的文化学术阵营,以为人师表的身份捍卫并弘扬中国文化学统的大师们不同,王先生多是以一介平民的身份在民间默默地领受着习俗与文化,并奉献出独特的文化业绩。”王老一生坎坷,但他有以苦为乐的心态,用快乐玩家心态去做学问,进入了“以苦为乐,乐而忘忧”的境界。恰由于他态度豁达,不卑不亢,外圆内方,达观向上,才怀揣着自己的目标,从容而淡定地走过来。虽然说,王世襄先生有他心境如此灿烂的一面,但“三反”对他的锥心之痛是他难以理解的,因为这触犯了人格的底线,至今恐怕历史还欠王老一个公道。

2003年12月3日,荷兰王子约翰,佛利苏专程到北京,为89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颁发2003年”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他获得此奖项的原因在于,他的创造性研究,已向世界证明“如果没有王世襄,一部分中国文化,还会处在被埋没的状态”。据《王世襄传》作者张建智回忆, “王世襄曾多次与我说,历经劫难后,与夫人袁荃猷遂决心走一条自珍自爱之路,即:他要用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默默地干出成就,最后自会让‘世人终渐识真吾’的”。本人撰写王世襄先生的这篇追忆文章,又萌发了对“大师”的联想:美国著名作家爱默生说过,大师,他是世界的眼睛,是世界的心脏,他要靠保存和传播道德情操,高贵的经历、优美的诗歌和历史的结论来获得荣誉的旗帜。据此可以说,王世襄先生是荟萃众生的先贤,更是他们有益的伙伴;他既是令人景仰的,又是那样和蔼可亲的,因为在王先生的朋友队伍中,什么样的人都有,难怪有人称他是“平民堆里的贵族”。正是这平民般的文化“贵族”,才成就了活在人们心中永恒先师的大家形象。

本人及《建筑创作》杂志社的同道们,虽有一腔赤诚要记忆世襄老人,但

限于历史情况的调研难度及认知深度,我们这篇文章还只能是基于一些经历过的史实的陈述及联想,希望如同城市新发现一样,发现城市的新文化现象;如同城市收藏一般,收藏下属于中国当代最值得收藏的建筑文化遗产的思想。本人之所以要代表杂志社撰写该文,不仅仅有上面一再重述的广博的建筑文化遗产的想法,还有告诫现当代建筑校院的学子们:如何让学生们认知并理解泛建筑意义上的大家?如何让太工科、太艺术化的建筑院系学生们也能富于人文追求?如何帮助并培育学生们通过对著名文化遗产大师的认知重塑自己完整的知识结构?如何使青年建筑师及高校学子们将自己悲悯与爱心绘入社会批判的图景之中并不断释读刻石?我以为,这些都将成为怀念一个永远闪光的人的特殊心境,我们感伤,这是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我们感慨,学术巨擘一生低调做大,朴实宽厚大智隐于无形;我们感动,他不仅定力如磐而学风致远,更坚持做人准则,诚信不欺,面对世俗小人的蜚短流长,淡然处之。

作者:金磊,《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摄影师

收稿日期:2010年12月

编者按: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 《中国建设报》 中国建筑图书馆等机构联合推出的“建筑与艺术图书季度荐书榜”旨在成为业内最专业的荐书榜。它囊括了理论、技术、文化,艺术各界人士,结合城市、建筑室内设计等专业,广泛集合网路,出版、校园各大领域,一年四季搜集最为前沿的业内书籍,以更为广阔的视野,网罗建筑文化拓展设计思维,为建筑师提供丰富细腻的阅读,促进建筑,艺术专业学生的相互了解,带动专业间的跨界阅读,促进思想的跃动。季度荐书榜将慢慢发展,逐渐成熟,借助荐书榜的力量在激发国人词读的同时,吸引更多世界的注目。在工作中阅读,在阅读中生活,在生活中创作。

理论图书

《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暨中国建筑史学史研讨会论文集》

作者: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刘敦桢先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中等和高等建筑教育专业的肇建人之一,并长期从事此项工作,自1932年起就已桃李满天下:他还是我国传统建筑史学研究的开拓者和最具权威的学术带头人之一,曾经为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论文集收集了几代学者纪念刘敦桢先生的文章,还收录了中国建筑史学的传承者关于史学史的研究文章。

《明日之城: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与设计的思想史(世界城市规划经典译丛)》

作者:Peter Hall(英国)译者:童明 出版社:同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明日之城》是一部关于20世纪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引导城市规划形成的社会经济问题和机遇的历史。作者文锋犀利,洞察力强,内容涉及全球,它的第三版是在初版之后,考虑到最新文献的丰富性,以历史视角来看待20世纪90年代,并回顾了整个20世纪现代城市规划运动的发展而修订成的完整版本。

《上党古建筑(中国古建筑图说系列)》

作者:张驭寰 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

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有很多历史留下来的古代建筑,不仅数量多,而且类型丰富。人们常常把山西省喻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摇篮”。经过历次赴山西各地进行勘察,获得了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弥足珍贵的资料。这对我们继承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经验,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中国城池史》

作者:张驭寰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我国城池经过五千多年的发展,从都城到一般城池,近于四五千座。这是浩大壮伟的工程,显示出中国先民的气魄,也是我国的一笔宝贵财富。其中有许多城池规划设计手法对今天做城市规划有直接影响。特别是军事防卫、战备攻城思想,对当今军事学中的战斗学、防守进攻学等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建筑中国六十年1949~2009丛书》

作者:《建筑创作》杂志社出版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是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作为一部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该套丛书共七卷,分别是事件卷、机构卷,作品卷、人物卷、评论卷,遗产卷和图书卷。作为全国百部新中国庆典图书之一,以全新的视角对建筑行业、建筑文化诸领域展开全面回顾和审视,具有其重要的时代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

《营造法式1~13(套装共13册)(繁体竖排版)》

编者:故宫博物院 出版社:紫禁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营造法式》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结构、构造和工料定额的规范书,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反映了宋代多方面的技术与艺术特点和水平,是现存最重要的古代建筑典籍之一。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发展到了较高阶段。本书根据故宫藏本重新影印出版。

《中国建筑史(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编者:潘谷西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中国建筑史》除供高等学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作教材外,也可供考古、风景园林、旅游、工艺美术、舞美等专业人员及广大读者阅读,参考。全书分中国古代建筑、近代中国建筑,现代中国建筑三部分,每一部分除对发展概况进行综述外,重点对城市建设与各类型的建筑作了分章论述。其中古代建筑部分所占分量较重,内容较系统、全面,对木构建筑特征和清式建筑做法也有专章介绍:近现代建筑部分则着重于建筑发展的概括和典型实例的分析。为了使读者获得更丰富而形象的信息,《中国建筑史》还配有光盘,收录古代建筑重要实例的彩色照片约千幅。

文化图书

《建筑文化感悟与图说:国内卷》

作者:张祖刚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本书讲的是建筑文化理念与知识,兼谈建筑文化摄影表现。建筑文化包括城市、建筑、园林。全书有209个精品实例资料,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各个年代建筑大师的创作作品。写出了简介与个人感悟,使读者可以看到中国建筑文化近1000年来的一些情况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建筑师成长记录:学习建筑的101点体会》

作者:(美国)马修,弗莱德里克译者:张育南 陈虹徽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本书解答了101个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关键问题,从建筑入门必须的知识。到弄清楚建筑设计过程中容易熟视无睹的问题。以一图一文的形式,将复杂的建筑学问题转化为卡通式的图解思考。将作者对建筑学和建筑设计的感悟轻松地表现出来。丝毫不枯燥。反而十分有趣。它不仅对于建筑学初学者非常有借鉴意义。对于许多成熟的建筑师和建筑学教师,可帮助其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化繁为简。

《中国不缺建筑师》

作者:阿更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09年09月

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中国当代建筑师群像脸谱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关注中国建筑师生态的文字记录片。书中所选20位建筑师(刘家琨,张永和、朱小地、周凯、赵小钧,张雷、崔彤,齐欣等),为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他们均为建筑学专业出身,有鲜明的建筑主张和受瞩目的建筑作品。但《中国不缺建筑师》的立意并未纠缠于此。作者将视角延展于他们的出生年代,从业背景,创意背景,创作过程、灵感来源。着墨于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业中,他们各自选择的道路,以及从业过程中,体味到的困扰、惶惑、期待与苦辣酸甜。它打破以往说明书式的人物写法。将作者日志,同行评价,手绘草图,创意模型、个人漫画、照片等多要素有机整合。用了5年光景。可谓字字来之不易。

《米丈建筑地图:上海/北京》

作者:米丈建筑师事务所编者:卢志刚 出版社: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米丈建筑地图》就如同一座桥,将那些累积的经验和个体的体验联结起来,让更多的人去寻找和体味这个世界中那些能让我们心灵震动的东西。

《京华忆往(纪念版)》

作者:王世襄 出版社:三联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谨以此书纪念王世襄先生。他久居京华,京华的花鸟鱼虫、菜肴点心、器物文玩,是他绝学的一部分,他学既是玩,玩又是学,所以本书辑录的文章既有学问又好玩。百灵的歌唱、蝈蝈的冬鸣,萨其马的香气、铜炉的妙趣……就让他的音容笑貌和妙趣横生的文章,带我们回望他的世界。

《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

作者:查尔斯,兰德利(英国)译者:杨幼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在经济和资讯全球化的21世纪,如何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开发,找到自身独特的发展潜能和文化资产,是每座城市的核心目标。该书通过阐述策略性的城市规划法,探讨如何运用人的想象力与才华,使城市变得更适合居住。书中不但给出了打造创意城市的思维方法、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还列举了大量的实际案例,思维开阔,极具指导意义。此书英文版自2000年出版至今,一直持续再版,是西方城市创新和再造领域的经典读本。

艺术设计图书

《设计:世博城市》

编者:黄伟明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日期:2010年1月

本书以第一手资料解读世博和城市,充满了创新理念,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将感召更多的人参与上海世博会。本书的特色在于除了以“设计”为核心内容,世博场馆规划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同济大学世博研究中心的教授专家所提供的一手资料也是从未出版过的。全书图文并茂,相信对真正关心世博、渴望全面了解世博的普通百姓以及从事环境,景观设计的人员有切实的借鉴作用。

本书以城市景观设计理论为基础,涵盖了诸多设计门类,如标志场馆设计,交通规划,公共空间规划、信息交流规划及灯光照明系统的规划等。充分展示了本届世博会设计团队的设计理念。世博场馆的后续利用等问题也在书中以较重的篇幅作阐述,突显“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所蕴涵的人文性和实践性。

《创意城市:佛罗伦萨》

作者:果果出版社:江苏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现代欧美城市的发展史是一部现代欧美艺术的发展史。绘画、工艺、时尚品设计、摄影,景观,装置、雕塑、橱窗等艺术是现代城市之所以成为“现代”的不可或缺的元素。艺术不仅有效地丰富了作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的城市多样化生态,而且艺术也是一座城市最富有活力、激情和创造力的部分。《创意城市》系列是一套视觉艺术和时尚领域的前沿性图书。它提供了从视觉艺术角度读解城市品性的新视角。根据城市的特点和风格。每个城市选择15~20位最具代表性的设计师、艺术家,关注他们的思想和活动。

《思与悟:当代工业设计师的思想集》

编者:丁伟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如果说10年前是中国主流工业设计实践的开始,那么今天则是源于中国工业设计实践的设计观念产生的萌发期。系统的梳理和记录这些设计思想和实践是我们的工作、更是责任,因为表象的背后必定有观念的支撑,新的设计观念将会带领我们走得更远。

本书遴选了来自产品、家具、汽车等行业的18位具有代表性设计师的文字和作品,他们从各自的角度以设计师特有的敏感展现自己的思考。正是角度和观点的不同,才呈现了本书的精彩。它不仅向读者展示这些优秀设计师的作品,更希望呈现他们对创新的认识、对设计的理解,从而为年轻的学子和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设计的觉醒》

作者:田中一光(日) 著、朱锷编,朱锷等译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与设计相对三十年的所感。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设计工作如何在社会中发生作用,有怎样的解决方式?《设计的觉醒》带我们回到现场,跟着田中一光诙谐优美的文字,以细致敏锐的观察,感受工作与生活间无处不在的设计意识。

日本设计崛起的时代热风,“无印良品”品牌概念的诞生,年轻设计师职业敏感的养成、著名品牌背后的设计故事……停下手中的忙碌回头思考,觉醒的也许不只是设计。

《今日的装饰艺术》

作者:柯布西耶(法)著,孙凌波,张悦译

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9月

本书为“勒・柯布西耶新精神丛书”中的一本。柯布西耶提出的观点是:现代装饰艺术就是不装饰。但我们被告知,装饰对于我们的生活是必需的。让我们纠正这一点:艺术对于我们是必需的,也就是说,一种鼓舞我们的客观无私的激情。所以要把事情看清楚,就需要区分开客观情绪的满足感与实用需求的满足感。实用需求,要求工具在每一个细节都达到我们在工业中所见的那种完美程度。这于是也就成了装饰艺术的伟大工程。日复一日,工业正在生产出具备完美的功用与便利的工具,它们概念的精炼,制作的纯粹、运行的高效。使我们的精神享受着真正奢华的抚慰。所有这种理性的完美与精确的表达,形成了它们之间足够的共同之处,让人意识到一种风格的存在。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关健词】建筑市场;监管;问题;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TU64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384-02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虽然得到飞速发展,但建筑市场仍存在着秩序较为混乱的问题,影响到了整个建筑业经济的健康运行,因此必须加强建筑市场管理,规范市场整体行为,整顿市场秩序,营造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整个建筑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

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体制曾经对组织全国资源,动员社会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这种无所不包的政府体制也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难以医治的创伤和许多后遗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地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经济还不成熟、不完善。作为改革主要推动者的政府,在我国目前“市场不全”的情况下,担负着推动市场发育,健全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政府的行为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体制的痕迹和惯性,政府对市场干预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

1、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政企不分,政市不分仍未得到彻底改变

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一直致力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历经了最初的放权让利、利改税、拔改贷、两权分离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公司制股份制改造,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还企业经营自,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明确政府把其作为国家资产的所有者和宏观调控者与企业作为资产经营者和生产经营者的职能分开,改革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日标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日前产权不清,权责不明,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仍有发生。“许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利益和自身利益考虑,不愿放弃种种权力进行”创租”和”抽租”,对企业的干预仍然过多。”

2、政府自身规模庞大,一些部门职责不清、权力过大仍未得到根本改观

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实行了部分分离和转移,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化服务,如政府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公共(益)事业。政府管理向社会化、市场化迈出可喜的一步。另外,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加快电子政府建设,减少政府规制,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等等,使我国政府朝着公开透明、责任性、回应性的民主化进程迈进。

但是由于职能过多造成政府权力集中,寻租现象严重,加之我国权力约束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公众监督权力的缺失,难以有效遏制权力腐败,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三、建筑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

1、建筑市场法律体系不完善

现行法律法规对当前比较突出的拖欠工程款等问题缺乏相关界定和处罚条款,不适应监管和执法的需要。导致建设单位寻找借口肆意拖欠工程款,即使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也以诸如质量有问题、工程签证单过多等借口拖延竣工决算审价,达到拖欠工程款的目的。而施工单位对建设拖欠工程款提起司法诉讼,由于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没有一年半载时间法院根本无法审理判决,哪怕最后法院判决施工单位胜诉,拖欠工程款的事实也己经存在。

2、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缺失严重,弄虚作假现象比较突出

根据2006年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工作研讨会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27个省、区、市共查出有违法违规问题的工程项日12451个,投资额886.5亿元;查出10322个单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其中,对7013个单位进行了处罚,责令5552个单位进行改正,责令812个建设单位停止施工;查出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人员1060人。”违法行为具体表现在:

(1)部分建设单位不按工程建设程序办事,规避招标或规避公开招标,强行要求垫资承包,强迫建筑业企业签订“阴阳合同”,或搞肢解发包、虚假招标、明招暗定。

(2)有些建筑业企业采取串标、围标等不正当方式承揽工程,或通过“挂靠”越级承包,承接工程后层层转包、违法分包,不依法履行合同。由于此类行为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监管部门有时依照经验明知道企业存在串标、围标等行为,苦于抓不到确凿的证据而无法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罚,从而无法净化建筑市场。

(3)少数建筑业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资料、伪造业绩,骗取资质。

3、建筑市场监管体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监管力量不足,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存在人员、经费不足的问题。

(2)监管方式履待转变,重事前审批轻过程监管的问题依然存在;

(3)监管手段落后,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不够,难以做到即时采集、信息和实时监控。

(4)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改革不到位,尚未形成“责权一致、专业管理、制约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4、建筑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1)建筑业企业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尚未形成大、中、小企业,综合性与专业型企业互相依存、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

(2)一些国有建筑业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重规模、轻效益,合同管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四、加强建筑市场监管的对策思考

1、完善法律体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是以强制性规则为基础的政府兼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主要是运用WTO协定及其附件这一套法律规则和法律手段来规范成员的经济行为,实现贸易的自由化、公平性和透明度,这一原则的实现必须要求成员国建立较完整、一致的国内法与之配套。因此,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制环境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首要问题。

(1)制定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建筑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后,建筑业首先要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按照国际建筑业的行业规范来管理中国的建筑业市场和建筑企业。同时,对于《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特别是对近年来新出现的代建制、建设工程风险管理、建设工程担保和反担保,信用体系以及严重制约建筑业产业发展的拖欠工程款等作出法律上的界定并以建设部规章的形式予以单独,以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要。

(2)制定完善技术法规体系

加入WTO后,我国建筑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1)建立与WTO/TBT相适应,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法规体系;(2)充分利用”技术援助”制度,争取工程建设技术法规的制高点;(3)合理使用技术性贸易壁泉,促进国内和国际工程承包贸易的发展。

2、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行为

(1)严格建筑市场准入,坚决查处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行为

当前,企业资质申报中弄虚作假和资质许可后资质条件不达标的现象比较严重。企业资质条件不实的问题,不但干扰资质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而且破坏了诚实信用的市场秩序的基础,己经威胁到建筑市场秩序的进一步规范。监管部门对有弄虚作假嫌疑或存在举报的企业,要组织人员进行严格核查,一旦查清资质申报材料不实的,依法予以严厉处理,在一年内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不再受理其资质申请,并记入企业的不良行为信用档案,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予以曝光,加大不诚实企业违规成本,坚决遏制这种现象的蔓延。

(2)依法加强法定工程建设程序的监督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建筑市场法规的逐步完善,按照工程建设客观规律的要求,己经形成一套法定的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建立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标投标制、施工许可证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等,这些法定程序和制度,有力保证了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但是,当前仍然存在部分法定的建设程序和制度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造成了恶劣的后果。加强对法定工程建设程序和制度执行的监管,落实市场主体执行法定建设程序和制度的义务,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保障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前提。

(3)进一步发挥有形建筑市场作用,规范工程招标投标活动

①继续完善招标投标制度。

②加强招标投标的监督管理。

③严肃查处招标投标活动中违法违规行为。

④明确地位,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建设工程交易中心的服务作用。

3、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

(1)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奖惩机制

建立建筑市场信用体系,是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保证建筑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按照政府启动、市场运作、权威、信息共享的思路,采取措施,逐步实现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统一的信用评价标准、统一的信用法规体系、统一的信用奖惩机制的目标。

(2)推行工程担保制度,有效控制工程风险

对担保制度的推行,要解决好如下问题:工程担保的法律地位没有解决,谁为担保公司负责,如何加强对工程担保的监管,目前如何推进工程担保等。针对这些问题,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深入研究相关法律问题,完善担保管理规定,促进工程担保法规建设,依法推行工程担保制度;二是制定办法,明确进入工程担保市场的条件,包括要求银行出具保函和实力证明作为前提条件,根据担保机构的实力,对担保工程规模进行划分限制,控制风险,与相关管理部门加强沟通,加强监管;三是建立对工程担保机构的监管制度,规范工程担保市场,包括对专业担保公司从事工程担保业务的登记和审核制度、保函集中保管和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工程担保活动的诚信管理制度;四是积极推进担保试点城市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并根据试点经验提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担保的措施;五是加强工程担保制度的宣传、培训和行业自律工作,要研究制定有关工作标准和办法。

(3)强化市场监管体系其他环节建设,促进建筑市场协调发展

目前,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上发展不平衡、城乡建筑市场的发育程度不平衡、市场中介机构发育不完善等问题还存在,因此也要重视解决建筑市场其他环节的建设问题,促进建筑市场全面协调发展。做好此项工作,第一,要加强对村镇建筑市场的监管。第二,建立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规范劳务分包秩序。第三,强化对工程勘察设计市场的管理。

4、加强内部建设,创新管理方式

(1)加强层级监督,规范行政许可

要建立行政许可审批的动态评估机制,加强工作协调,强化内部监督,使行政许可流程更加规范化;要加强层级监督检查,认真清理超越法定职权做出的行政许可决定事项,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决定,应予以撤销,并报符合法定职权要求的行政许可机关重新审查核准。

(2)转变职能、简化办事程序

以便民、规范、高效为原则,从统筹考虑整合资源、服务企业的要求出发,从简政放权和实际工作情况出发,统一规范行政许可的有关程序和要求;进一步明确资质的分级管理办法,明确权责,加强地方权利与责任;继续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将资质受理由过去定期集中受理的方式改为随时受理、限时审批,逐步向随时审批过渡,同时尽快在资质审批中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做到网上受理、审查和审批。

(3)加强职能机构执法联动,推进建筑市场闭合管理

为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涉及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相关职能机构要主动相互配合,监督管理既分工管理又联动执法,既不重复执法又不留下空白,进行全过程、多环节的齐抓共管,并将制度性巡查与日常程序性管理相结合,形成建筑市场监督管理的合力和建筑市场闭合管理体系,共同促进建筑市场的规范。

(4)加快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管现代化水平

实现信息在建筑市场监管职能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充分运用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强化政府部门对工程项目实施和建筑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并逐步形成全国建筑市场监督管理信息系统;要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全面政策法规、工程信息、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等相关信息,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不断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和服务水平。

(5)加强建筑市场监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

加强建筑市场监督管理,提高建筑市场监管水平,队伍建设是根本。要进一步健全建筑市场监管机构,充实监管力量,利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市场的多种监管手段,为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提供有力保障。

5、推进建筑业改革与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结合实际,制定建筑业长期技术创新规划和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和促进建筑业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力支持大型工业设计企业或工程公司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专有技术,大力支持大型土木工程公司提高科研能力和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装备能力,大力支持大型施工企业发展施工图纸设计能力,将设计和施工紧密结合起来;鼓励建筑业企业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技术标准和施工工法,不断增加企业的核心技术储备。

(2)大力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

要在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引导大型设计、施工企业拓展企业功能,鼓励其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发展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管理等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能力的工程总承包公司或者综合型工程公司,开展工程总承包,对投资效益、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全面负责;要积极引导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招标、造价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在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开展项目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全过程的服务;进一步健全工程建设领域专业人员注册执业制度,落实执业人员责任,加强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注册执业人员的素质。

(3)加快与国际建筑市场接轨

要认真做好WTO后过渡期结束后应对措施的研究,学习、借鉴WTO成员国在建筑市场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完善政府投资工程的市场准入机制,在非政府投资工程上,积极吸引国外具有工程项目管理和总承包经验的大型建筑承包商参与竞争;同时要加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管理,以强化工程质量管理为重点,切实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积极推动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开展。

五、结语

我国当前仍处于建设高峰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建设规模大、建筑业企业多、从业人员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筑市场的主要特点,监管工作必须要适应这一特点,不断加强监管力度,适应投资不断增长的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监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建筑市场监管体制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和创新,转变监管方式,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努力提高监管水平,形成“法律保障、政府监管、市场调节、经济制衡”的监管模式,更好地适应建筑市场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青.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的区域经济竹理模式[M].北京:经济竹理出版社,2001. 97-98.

[2]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卞与建设出版社,2001. 147

[3]沈立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和经济行为[M]: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 235

[4]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36

[5]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135

[6]建设部.建设部赴德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7]建设部.建设部赴美国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 2005

[8]建设部.建设部赴加拿大建筑市场监竹考察报告[R].北京:建设部.2005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传承人;保护;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77-03

民间美术的传承要靠传承主体来实现,只有通过传承主体的口传心授,才能使其得以世代相传,永不断流。梁平木版年画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首批入选者,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由于历史的传承方式局限、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现代科技发展和当下年轻人审美情趣的改变等均使梁平木板年画的发展步履维艰,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可以说,梁平木板年画的保护,归根到底是对传承制度和传承环境和传承主体的保护,而“人”作为传承主体是其保护的核心因素。“某一地区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传承面的狭窄与否往往决定着梁平木板年画能否在现代社会中被传承的可能性,所以,有必要集结全社会的力量,探索梁平木板年画的传承方式的多样化,扩展传承面。四川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对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挖掘与保护,从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层面上有着抢救、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通过建设民间美术这一特色学科专业,强调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将培养新的文化传承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使他们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生力军,以此丰富艺术教育内涵的同时,补充民间传承人不断流失的问题缺口。为此,四川美术学院在梁平县设立“梁平木板年画研究基地”,并将其学科专题的形式纳入民间美术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从三个层面入手,从理论建设和设计创作两方面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型发展的能力,为梁平木板年画培养新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空间,以促进梁平木版年画的可持续发展。

一、基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要手段,也是民间美术课程设置的首要关注点。学习民间艺术必须经常到民间去,而不是在民间展览馆和图书馆中学,民间美术的课堂在民间,老师也在民间。为了完整的认识、研究、传承梁平木板年画的工艺体系,四川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课程一直秉承“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理念。将田野考察作为基础课程,一方面,组织学生深入梁平县年画生产重镇屏锦镇和袁驿镇的年画作坊中与民间艺人一起制作年画,学习梁平木板年画的造型语言,掌握年画制版技法、颜料加工工艺、印刷手法等,由于梁平木板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思维方式和艺术程式,学习它应从技艺的“临摹”开始。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严格承袭年画的制作工艺手法和造型规律,还能规避与摒弃诸如一些年画作坊那样出于迎合市场、降低成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同时,在田野考察中,除了技艺的学习之外,强调学生将这一传统手工艺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历史文化特征与传承人的现状联系起来,从梁平木板年画这一传统手工艺中获取更多的地方性知识,从而感知这个地域的人民气质和艺术特征,避免割裂式、物质化的“片段式”观看与解读方式。另一方面,课程中聘请了民间美术传承人来校为学生作短暂的教学切换,比如邀请年画艺人徐家辉、雕版艺人全昌明等各类民艺传承人进行课堂实地演示民艺技巧与交流,同时配合其展览,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认识。此外,课程中会设置专题讲座,交流探讨非物质梁平木板年画的保护与发展之道。最终,学生会将制作实物、田野考察报告、影响资料等内容以电子数据的形式上传到介绍民间文化艺术的论坛、网页网站等,为社会大众再现梁平木板年画的原汁原味的传统制作工艺,扩展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传播与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尽管试图在模仿师徒间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但是重在“民间智慧的传承”,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毕竟不同于“知识传播教育”的现代教学方式,切忌把民间艺术的传承完全推向培训班、讲习所等大规模的授课模式,最终把民间艺术变成大工厂规模生产的毫无特色的商品。为了规避这一弊端,民间美术课程采用工作坊的教学模式,以工作坊形式,借鉴包豪斯时期的“形式导师”和“技术导师”同时授课的方式,切身体会和技艺传道,改变师带徒、父传子的传统传承模式,使学生能够边学理论边实践,将艺人的技艺、经验传承下来,这一做法既强化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又提升了学生美学素养和理论研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在文化总体上的把握和理解。

二、超越功能性的美学传承

年画始终处于一种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审美风尚相适应的动态发展之中。现代建筑结构和居室装潢的改变,也使得木版年画在家庭中缺乏容身之处。传统农村的灶台、井台、土炕、木窗、扇门等传统建筑样式消失殆尽,年画缺乏存在相应的文化物理空间。另外,当今社会媒介发达,资讯丰富,电视、电影、电脑等人造媒介取代了木版这类传统的文化遗产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年画原本“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描绘和反映世俗生活”的装饰功能以及满足过年“贴年画”习俗等使用功能等早已弱化,甚至荡然无存,这导致了传统木板年画不再成为工业文明下的必需品,很容易自生自灭、人亡艺绝。加上年轻的年画传人们,对传统的真东西见得少,甚至摸不到,缺少创作参照上的“标准”,不了解过去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创作规则,很容易使年画创作走向一条不伦不类的“蹊径”。加之在全球化浪潮之下,流行文化呈现出日益泯灭传统的、独具地方色彩文化的趋势,各民族文化面临丧失地域文化特色的危险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通过建构起年画的美学传承达到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地。从某种意义上讲,民间美术是一种观念艺术,其建构在中华民族的哲学观念之上,反映在民间美术艺术造型上,即具有内涵象征的特定艺术语言,反映为观念色彩、观念造型、观念构成,其传统的图示与造型语言已成为祖先留给我们观望历史,汲取其美学因子转化为反映现代生活的艺术语言,为现代人生活所服务。正鉴于此,四川美术学院相继建立“视觉文化研究中心”、“西南民间工艺实验室”、“西南民艺陈列室”和新成立的“长江上游民间美术研究中心”。“西南民族服饰文化基地”等,推进以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的抢救、集聚、整理、研究为基础,将信息转化为知识体系和美学基础,使其成为全校师生可共享的文化资源之一。而民间美术学科存在的前提就是要确定民间造型艺术存在一个独立的体系,才有可能进行体系教学,逐步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在这样的观念之下,四川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课程充分借助这些相关实验室、陈列室,提供了可研究性资源,依托“视觉文化中心”的学术资源优势,以探讨民间美术的哲学体系为基础,在学生熟练掌握技艺的同时,设置传统造型训练和色彩体系训练、构成体系训练,与西方三大构成体系训练相并列,使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中西方艺术观念的异同。因为,梁平木板年画无论是在人物造型、色彩观念还是构成法则上都有其独特的程式化规则,是民族文化哲学观念的映射。在梁平木板年画的造型体系训练中,通过学生有意识的临摹梁平木板年画的线稿与雕刻线板感受其如何通过线条来组织画面,而且通过多变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来充分表现对象的质感和人物的精神气质,理解“笔法”、“骨法”,还有刀法,在色彩观念训练上着重研究民间传统的五行色如何具体表现在梁平木板年画之上,比如梁平用色方面概括大胆,随意奔放,色彩鲜明,粗犷美观,装饰感强。无论怎么设色,每幅画一般都不超过五种颜色,其色彩观念极为抽象。这一过程体现了梁平木板年画在其自身文化发生谱系中所承载的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美学传承,也是我们当今书写中国的工艺历史,建立基于本土的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借鉴。这种美学传承,虽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技艺和功能特征,但是从民艺的基本属性和手工艺特质上来考量,仍然是依附于其生长与发展的广袤的传统地域文化土壤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课程中对梁平木板年画美学观念的研究与提取并非完全为静态的年画形象作注解,而是为了下一环节“生产性传承”的实践行为做观念与理论思想上的准备。也只有通过一定的审美教育,才能培养起学生对于艺术和美的趣味和认识,才能在“生产性传承”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而传统艺术也才得以保存而得到发展,进而也能够影响一部分大众建立起对民间艺术的正确认识和审美趣味。

三、生产性保护与传承

“在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每天都在重新发明,而且每个地域都是独立进项的”,活态流变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特征。各种民间美术的历史发展都始终处于新陈代谢的传承变化之中,在长期的手工劳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传统技艺,其技术内涵和文化属性依存于追求现实功用的践行过程。所以,梁平木版年画作为传统手工艺想要在当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就需要拥有一些新的文化特质,像触角一样延伸出新的功能,进而演化成一种文化消费品,接受现代工艺的改造成为保存传统文化的温馨产品,并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文化产业体系发生关系,是一种发展中的传承方式,吕品田先生曾将此种实现手工艺现实功能的方式称为“生产性保护”。这也对传承主体“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国哲学家嘎达默在论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时曾说,传统里总是有自由的因素,有历史本身的因素,甚至最纯粹稳固的传统,也不是靠曾经有过的东西的惯性力量便能自动延续下去的,是需要不断的被确认、把握和培养。它在本质上是保存,是爱一切历史变迁中都很活跃的保存。然而保存正是理性的行动,是以不声不响为其特色的行动。就梁平木版年画而言,所谓“理性的行动”即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其制作工艺、造型观念和美学特征的掌握,归纳和总结传统工艺中的造物思想和工艺特征,理性的汲取民间美术的工艺智慧,将其艺术精髓和文化特色展现在现代设计中,为此,四川美术学院的民间美术课程一般作为全校的通选课,跨越、整合版画、视觉传达、动漫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学科门类,以工作坊的形式,围绕梁平木板年画艺术为母题开展系列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产品开发,将梁平木板年画的元素与符号应用于建造、平面、服装以及日用品设计中,不但作为传统文化资源为学生的提供设计灵感,丰富了现代设计的内容和文化内涵,也拓展了年画的生存领域,为梁平木板年画的发展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民间美术课程的师生们还积极寻求与一些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力图使设计产品能够流通到市场中去,促进梁平木板年画产业化的发展态势。

民间美术课程的设置紧密围绕特定民间美术品种的发展与传承,这样的具体个案研究展开,遵循环环相扣、循循善诱、步步推进的教学原则,即从临摹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学习逐步推进,既符合高校学生学习、创作规律,也满足民艺在当下传承—发展—创新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脉络;既是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美学修养以及设计创造力,也是在为民间美术的发展与保护从人才培养层面上探索一条具有可行性的道路,并通过积极寻求社会产业化的合作,力图形成一种联动机制,充分达到产、学、研相协同发展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第1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3]靳之林.民间美术的整体认识与教学[J].美术研究,1987,(04):6.

[4]冯敏.论中国木版年画濒危的原因和保护对策[J].民间文化论坛,2005:21.

[5]乌丙安.带徒传艺,保护民间艺术遗产的关键[J].美术观察,2007,(11):8.

[6]秦臻.艺术设计教学与工作室实践制度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10.

[7]四川美术学院梁平木版年画课题组.梁平木版年画研究报告[R].重庆,2004.

[8](南齐)谢赫.古画品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王树村.中国年画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2:7.

[10]张隆溪.审美教育与文化承传,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M].第一版.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81.

[11]杭间.移风易俗后的中国民间艺术之路[J].文艺研究,1997,(3).

[12]吕品田.在生产中保护和发展——谈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方式保护”[J].美术观察,2009,(7):5.

[13]Hans-Georg,Truth and Method,2nd revised ed.,English translation by Joel Weinshemer and Donald G.Marshall(New York:Crossroad,1989:281.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教学策略,已成为提高办学水平,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一项与国际接轨的举措。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anYang Polytechnic,以下简称NYP),是新加坡国立的五所理工学院之一,在新加坡及海外国际高等职业教育中享有卓越名校的盛誉。它所传立的办学思想、策略方法,教学与科研成果,大量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表现,吸引了国内众多高职院校组团前往学习考察。本文作者也曾多次到NYP学习,进行专业研修及教学考察,通过“近距离”的观察和体验,对所见所闻颇有感触,并引发许多思考。

本考察报告试图对NYP的IT专业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和反映,对所获取的大量一手材料及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探求其办学理念的真谛,人才培养与教学成功的精髓,期望能对我国高职IT专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所启发,供国内同行借鉴和吸收。

本文将从IT专业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教学及科研工作成果四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对高职IT教育改革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1NYP的办学理念

1.1建校历程与办学使命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和发展脉络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20世纪70~80年代,新加坡政府的国家经济发展局为适应当时新加坡技能密集型工业发展状况的需求,建立了所属旗下的四个技术培训中心:即Tata(印度)培训中心(1972)、Rollei(法国)培训中心(1973)、菲利浦(荷兰)培训中心(1975)与日新(日本)培训中心(1979),以期解决新加坡当时外向型经济、以加工工业为支柱的大量技能性人才的需求。经过近10年的建设,学习和引进许多国外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策略,积累了职业教育办学的经验。80~90年代,又在上述四个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开拓发展了四个科技学院:即德新学院(德国―新加坡,1982)、法新学院(法国―新加坡,1983)、日新学院(日本―新加坡,1983)与精密工程学院(1989),以适应新加坡在该历史阶段的科技密集型工业发展时代对科技型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新加坡政府将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确立为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由此,1992年,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在上述四个学院的基础上成立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并于1993年移交新加坡国家教育部隶属。

NYP的办学历史与发展历程表明了与新加坡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联和战略性发展进程。对于新加坡政府经济发展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这样评价:“经发局的宗旨在于推销新加坡是一个高附加值产业与服务的全方位商务中心,而这有赖于行业优质的工作环境和顶尖的劳动队伍”。今天,NYP的办学使命就是为了适应新加坡当前创新及科研工业时代的经济发展需求,为迎接逐步到来的知识型经济时代而培养新型、高素质的科技创新型人才。

1.2办学基本状况

下面是NYP 2007~2008学年度的有关数据。NYP的学制设定:全日制三年和业余制高级培训两种结构,招生来自新加坡及海外的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毕业生(含外国留学生)、新加坡社会与企业在职人士。目前在校生规模1.5万余人,教职工总数125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950余人(不含校外兼职教师,生师比约16:1),师资数量充足,素质和质量较高。

NYP目前设立工程/信息技术/设计/工业设计/生命科学/化学技术/商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健康科学共9个专业咨询委员会。

NYP教学单位设立7个学院(学系),分别是:工程学院、信息学院、设计学院、交互与数字媒体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健康学院,共开办32个文凭专业及业余制专业课程。

NYP的两级机构设置合理、职能完善、责任明确、协调有致、运行高效,充分发挥了两级组织的作用和职能。从管理运行体制上看,学校一级的组织主要在办学宏观指导、协调与服务方面承担责任,专业学院在专业设立与发展、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策略制定和教学组织实施等方面负责任,并有较大的办学自和灵活的管理机制。

NYP在所开办的专业中,重点发展和办学规模较大的是在新加坡科技工业中具有创新特征的专业领域,这些专业涵盖和服务于当前乃至今后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都与新加坡当前及未来国家的发展战略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专业涉及工程技术(计算机、通信、机电等)、信息技术(计算机、软件)等领域。如工程学院与信息学院的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目前在校生达到了4900余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2%),开办9个专业文凭课程(约40个专业方向),配备师资460余人,建立了近50个专业教学组织机构和科技中心、实验室。工程学院建有应用研究、生物信息技术、电子系统、电子技术、控制工程中心、嵌入式技术中心、IC设计中心、影像技术中心、无线技术中心、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工程设计中心、制造系统与软件工程、机电一体化与系统集成、精密工程中心、快速原形中心、机器人技术与自动化中心、训练支持与关联学习、工程数学与科学、交流沟通技能等教学组织与科研机构;信息学院建有软件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软件方法、软件改进、商业信息、电子商务开发、企业系统、金融信息、互联网技术、电子贸易中心、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服务、应用系统、工程信息、软件应用、系统集成、网络管理、通信与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通信汇聚、互联网解决方案、互联网移动网等24个教学与科研中心。实验室和科技中心的建设投资巨大,拥有各类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准的技术装备和系统。由此可体现出NYP在办学侧重、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科研装备等方面的真实状况。

NYP实施开放策略与广泛的国际合作,使办学与人才培养的水平具有国际水准,视野开阔、博采众长、借鉴吸收,紧跟世界科技进步和教育改革潮流,保持和增长师资的专能,为学生建立广泛、畅通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引导各类学生个性化成长,非常人性化。开放的办学策略与方针使得NYP能够始终具有良好的声誉、优秀的生源,培养的人才具有高质量,不断注入办学活力,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一流的教育水准。目前,NYP与全球240多所高校开展广泛的交流合作与联合办学,合作方式包括互派师资进修或授课,进行学术与科技方面的交流,互派留学生,毕业生直接升入大学本科深造(接受的院校均认可NYP的专业课程及学分)等多种形式。现在,NYP每年约有18%~25%的毕业生直接升本深造,或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行升学或进修。据介绍,学生毕业5年之后,有50%~60%的学生升入或完成了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提升及教育。接受NYP毕业生升学的高校中,英联邦国家院校最多,许多国际著名大学,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悉尼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麦吉尔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路丁大学、约克大学,美国德福瑞大学、密苏里大学、俄勒冈大学、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都是NYP毕业生的深造目标。

2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

2.1NYP的IT专业设置

2.1.1学科专业的设置方向与定位

新加坡政府推行“教育必须配合经济发展”的方针,因此把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基本放在了实用(或应用)领域,在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不搞小而全,不平均财力,而是发展那些与新加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凡是耗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性学科,即使是像新加坡国立大学,也基本上实行“拿来主义”。NYP这样的理工学院,依照国家这个办学总方针,基本上不搞基础性的学科研究,但对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先进技术的应用十分重视,如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应用生物科技与信息技术研制成功便携式DNA检测仪,便于远程、实时地采集和传送DNA数据,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刑侦办案、法庭案件审理等诸多领域。

专业设置的方向明确、清晰和定位准确,十分强调专业在行业领域的应用特征,坚持以学科(知识)基础为特征,以掌握技术原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在应用领域中的具体实现策略及运用为目标的专业特征。因而专业的领域及应用特色非常鲜明,专业适应面适中,而深度方面却很突出。专业设置的另一特色是对应用领域中的背景知识介绍和研究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由此加强了专业领域的应用性和深广度。

为适应和满足经济、社会领域应用而办学和培养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创新人才,十分强调创新能力培养,重视师生创新意识,以Innovation(创新) 一词为主要表达理念的大幅标语和宣传画像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十分抢眼和醒目,起到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树立创新意识。NYP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停留在宣传方面,在办学策略、课程体系以及教学过程中处处得以体现。如课程体系的创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内涵,实现课程的整体功效。

2.1.2IT专业(Diploma)设置解析

NYP的IT专业集中设立在信息学院(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工程学院(School ofEngineering)。信息学院设置5个专业: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工程领域信息技术(Engineering Informatics)、商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Informatics)、多媒体与信息通信(Multimedia & Infocomm Technology)、企业领域信息技术(Business Enterprise IT);工程学院开设电子、计算机与通信工程(Electronics Engineering,Computer & Communications Engineering)综合性的1个IT类专业。每个专业有开设3~4个专业方向,以培养专业领域人才多样化,突出特色和适用不同职业范围。这里以信息技术专业为例,对专业设置进行分析,以观其貌:

(1) 专业概要

综合学习软件设计技术与创新策略方法,目标为培养现代的IT专业人才,适应和服务于多个工业领域。进行软件的开发与创新,应用并集成软件分析、设计和开发技术,用于工业领域的知识增值与服务,并保持在技术动态变化中的适应性和个置。专业能力培养集中于以下4领域,即4个专业方向:

① 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移动计算

② 数字(媒体)娱乐

③ 金融与投资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④ 生命科学领域中的信息技术

(2) 课程目标(Course Aims)

① 强有力的程序设计技术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软件开发技能

②IT的广泛技能,从软件设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数据库设计、移动计算到企业应用的软件开发

③ 软件工程和在各类工业企业中的集成技术,包括电子商务、银行和财务服务、数字娱乐、生命科学和系统集成的领域

(3) 专业(职业)前景(Career Prospects)

具有信息技术专业文凭资质,在软件开发和创新方面具备高素质和多技能。在工业界具有广泛的职业前景,可承担软件开发工程师、Web开发技术专家、项目管理职责。毕业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开始在工商业界和在IT技术方面建立业绩,并通过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继续新的职业定位,或获得在当地及海外大学的深造机会。

2.2专业课程体系

2.2.1课程结构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设置核心课程(Core module)、规定选修课程(Prescribed Electives)课程和补充学习内容(Complementary Studies)。在第一、二、三学年均设置核心课程,二、三学年则增设规定选修科目,从一、二学年就开设专业应用方向的背景知识等补充学习内容。表1是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开设的全部课程与学期进程安排)。

2.2.2专业课程特点

专业方向课程的方向性十分明确,强调技术在行业的应用特征,专业设置以应用为方向、以学科和技术为基础。专业领域的特色鲜明,深度显著,广度适合,所需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掌握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方向的细化与扩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并驾齐驱”,分别体现课程的内涵,实现课程教学的整体功效。

NYP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具有同一结构和特征,即:不设置公共基础学科,如外语、文化基础、政治类别方面的课程,体育素质训练及活动以俱乐部方式在课余开展。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就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课程门数设置约50门,课程时数基本分为30/60/120(个别课程45/90学时),总教学课时达到2700小时以上。专业课程的学科基础性较强、内容多、形成模块系列,学科知识与实践衔接性好。如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为52门,但针对每个学生则只有32门。在该课程体系中,学科基础课程10门,技术基础/技术应用课程7门,专业方向课程20门(每人选5门),应用项目实践课程12门,职业素质课程3门。课程体系中单独设立实践环节课时数为480小时+24周的实习或毕业项目,各12周。实践环节所占学时比例很高。在NYP课程体系中,基本不安排软件工具及操作使用类的课程,这些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教学过程及实践环节由学生自学掌握,课时利用率高。

NTP的课程体系既有较强专业(方向)针对性,又具有基础理论的相对深入与宽广特色,并认为学科基础和技术理论的奠基特征与专业能力形成的根本,同时设置不同的专业领域主流应用方向课程,引导学生向专业个性发展和发掘学生潜力,同时,也使学生未来就业和升学的通路多样化,对职业的选择性强、职业岗位覆盖面广。

NYP的课堂教学全部精力集中在知识传播、技术方法理论的分析与技术掌握上,或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的思路和实现的策略方法方面的引导和实践,教学启发和创新意识十分突出,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得到较好的优化,教学的实效性很高。

我们注意到,NYP的教学改革注重的是内涵,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理论课程依然采用传统大课堂讲授方式上,传承高等教育经典的教学模式,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作为教学目标的先导和基础,重视专业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学科知识、技术要领、工程规范、项目经验)的必备和掌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模式、综合运用模式。

NYP的一般课程(非项目课程)基本由三个部分组成:理论讲授、实践环节和辅导课。课程聘请课程经理,负责课程的设计、教学大纲制定、师资配备、教学内容及材料的准备。通常课程经理将组成教学团队,配备3~5名教师,理论课程由主讲教师担纲,实践课和辅导课配备团队其他教师实施教学,即课程的教学是由整个教学团队进行运作。在实践课和辅导课中实施小班授课,师生比通常为1∶22~25,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得到保证。实践教学与辅导教学活动完全要求配合、消化、巩固和补充融合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提高学生实践技能,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完整实现课程教学总体目标。教学活动是一个团队协作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是NYP的教学特色。在一般课程教学期间,实践项目(内容)以课程目标为基础,并不强调项目的综合性(实际上这个时期也难于做到),项目的实际带有层次性和递进特征,综合性的项目实践通常设计为12周。

2.2.3学术管理及课程开发

NYP的学术管理架构为专业课程开发、学术评估两部分,它们的关系为循环机制,不断实施改进和调整,专业课程开发组成与过程如图3所示。

专业课程开发分为六个阶段,也设计成循环改进的机制,如图4所示。

2.2.4课程的教学大纲

NYP课程制定教学大纲,以界定和规范教学的内容和要求,保证教学质量,通常一个课程教学大纲要有14个部分。下面以信息技术专业“数据库管理系统”课程为例,进行教学大纲特色分析,见表2。

工业设计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分析检查存在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落实整改措施,既是开展解放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开展本次活动的最终目的。自今年2月份以来,我局领导班子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实践办的工作要求,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推进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加强学习和深入调研为手段,以广泛征求意见和梳理问题为依托,紧密结合本单位职责任务,认真从思想观念、素质能力、工作作风、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剖析,理清了阻碍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所在,在此基础上,初步找到了下一步整改的措施和方法,现分析报告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立足本职,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回顾我局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工作实践,主要做法和成效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进一步理清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是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近年来,局领导班子通过制订学习计划,掀起了对中央、省、市领导关于科学发展观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热潮,尤其是十七大召开以来,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所作的“十七大”报告,成了全局上下学习的焦点。一方面,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围绕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沿革、基本内涵和要求等,展开积极的讨论,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另一方面,领导班子积极联系本局职责,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突出问题,就如何更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思路等进行了认真的学习思考,提高了对进一步解放思想、着力破解发展难题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注重对先进城市经验的吸收。为探索新形势下发展改革部门在实施综合协调、推动科学发展方面的新思路和新做法,去年5月份以来,以叶景图同志为“班长”的新一届局领导班子,多次组织由主要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业务科室科长参加的考察组,先后赴深圳、中山、广州、佛山、无锡、苏州和环渤海四市进行学习考察,并与当地发改部门座谈。通过学习考察,我局干部从中深深感受到先进城市在解放思想,推动新一轮大发展方面的科学思路和不凡气魄,很好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进一步加深了对本部门工作职责定位的认识。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和对先进城市经验的吸收,领导班子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转变,推动科学发展的工作思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明晰:发改部门就是要抓统筹协调,就是要把握发展的大局。具体来讲,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上,积极做好市委市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要提高各项规划的水平,切实推动规划的有效实施,发挥规划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三是要把对重大项目的策划和服务,作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重要环节来抓;四是要从产业政策、项目准入管理、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入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五是要加强对各项改革的统筹,完善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六是要从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工作等。思路决定出路,在接下来的近一年时间里,我局的工作格局得到了很快的调整,新的工作机制正在形成,工作的新局面正在打开,广大干部的精神风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二)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

新一届局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我局把对重大问题的研究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事关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调研材料,为科学发展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据。一是加强对经济社会“双转型”有关问题的研究。围绕现代产业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外源型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循环经济等开展了多项专题调研,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报告,如《加强综合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和建议》、《发展产业集群 提高东莞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东莞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情况报告》等,受到市委市政府或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二是加强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相关问题的研究。开展了产业政策、产业空间布局、人口控制等方面的调研,形成了《全面统筹谋划完善工作机制 推进产业机构优化升级》、《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初稿)、《东莞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初稿)、《关于我市人口调控的目标与对策建议》(初稿)等文稿。三是定期做好经济形势分析。我们制定了《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分析工作的基本框架》,进一步规范了全局经济社 会发展分析工作,定期撰写季度、半年度和年度经济形势分析及计划执行情况等报告,积极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提出应对措施,为市政府提供决策资料和各种信息。四是围绕节能减排进行专题调研。今年年初,我局与市科技局联合组成调研组,前往河北省保定市和福建省厦门市就发展节能及新能源产业、推进节能降耗进行了专题调研考察,形成了《保定、厦门节能与新能源产业发展考察报告》,在吸收保定、厦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关于促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产业的意见》,有效推动了我市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三)科学编制实施发展规划,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对科学发展的引领作用。

科学编制发展规划,是引领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市委市政府总的工作思路、充分把握国内国际形势、结合我市实际的基础上,认真组织编制各类发展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精心组织,科学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和年度计划。为使规划和计划更加科学,更符合我市的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强化了调研,加强了与省规划、计划的衔接,创新了工作机制,充分吸收了市直部门和镇(街)的意见以及专家学者的智慧,经反复修改和精心论证,最后才交给人大代表审议,因此,包括1个规划纲要、27个专项规划及3个规划研究在内的“十一五”规划以及近年的年度计划中,所提出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等均在相应的人代会上得以高票通过。二是重视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编制。为促进我市产业适度重型化发展,我们开展了石化下游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完成了规划初稿。为促进我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我们开展了东莞市热电联产专项规划和东莞市天然气汽车加气站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上述两项规划也已完成初稿。为确保我市的用水安全,我们开展了东江--水库联网规划的前期研究等。三是强化规划(计划)的组织实施和评估监督。我们努力解决发展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探索建立了跟踪调查和评估监督机制,加强了对规划中约束性指标完成情况的监测,及时对规划(计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推进规划(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四)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和升级。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我局的重要职能之一。近年来,我们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策划和推动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促进了产业结构的有序调整和升级。一是积极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做好国家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工作,近年先后有一批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的扶持计划,得到相关资金的帮助,如东莞工业设计服务平台项目、东莞市松山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虎门服装技术创新中心项目等;积极推动“科技东莞”工程建设,支持一批企业创建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和衔接,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成功争取国家发改委认定东莞为“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我市加快高技术产业尤其是it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二是加大力度组织策划和服务好一批大项目。认真组织落实,策划了14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320亿元)申报广东省20xx年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多次到国家发改委汇报有关情况,初步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完成了项目建设规划评估;协调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完成了项目装置区选址,落实了项目预研经费,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已完成编制,近期将由专家进行评审,国家发改委已同意审批项目建议书;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积极开展连带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策划,包括努力争取质子治癌项目、加强对核相关产业的研究和规划等。

(五)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促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协调。

节能减排任务是省下达给各市必须完成的硬指标,这项工作既是我局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之一。我们通过落实政策措施和推进重点工程相结合,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东莞市节能减排实施方案》和《东莞市节能减排奖励资金实施办法》并通过市政府的名义颁布实施。二是制定《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立项增加节能评估审查工作,规范项目的合理用能和节能设计。三是积极推进重大节能工程,草拟了《东莞市路灯节电改造工程实施意见》,提出了三年内全面实施路灯led改造的意见,得到市政府的认可,相关实施意见已由市政颁布实施。四是坚决执行国家规定,制定小火电机组关停计划,对高能耗高污染的水泥和电力行业进行专项检查,积极开展关停工作。五是积极推动新能源项目上马。20xx年,东莞电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4×9e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多联产项目、大唐国际东莞igcc发电项目等,在我局的推动下,成功列入省规划和国家示范项目。

(六)高度重视粮食储备和粮食安全,促进了社会和谐。

确保粮食供应不出现断档脱销,保持粮食市场的稳定,既是我局的重要职责,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的需要。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在粮食问题上始终给予高度的重视,通过加强粮食储备和完善市场管理机制,确保了粮食的安全和供给。一是加强市直属粮食储备库的建设和粮食仓库维修工作。基本完成东站粮食储备库扩建第一期工程,做好麻涌角美粮库建设的各项前期工作,基本确定莞城粮食储备库的选址规划。投入300万元维修资金用于25个粮所(库)的仓库维修项目。二是确保粮食市场供需平衡。加强和完善了我市粮食应急供应体系,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进一步完善了粮情监测系统建设,掌握我市社会存粮和粮食流通市场波动情况,健全了粮食预警预报机制。今年春节前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雨雪冰冻天气,南下铁路中断,我市粮食市场供应大受影响,我局沉着应对,采取措施,在铁路不通的情况下,积极组织海运,有效保证了春节期间粮食的供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由于粮食工作到位,近年来我局曾多次受到省里面的表扬。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根源

近年来,我局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改革工作,坚持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把改善民生、增进和谐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一手抓规划和重大问题研究,一手抓投资管理和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段距离。在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调研阶段,我局领导班子采用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向局机关全体人员、属下基层单位负责人、市各有关局级单位、各镇(街)办事代表等进行广泛征集意见,并对照自身实际进行深入剖析,初步归纳出存在如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平庸思想,缺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深入系统学习新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和重大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不够强烈,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理解把握还不够全面,在贯彻落实尤其是用好国家鼓励发展的政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在素质能力方面,更多地满足于应付和完成日常的工作事务,没能充分争取时间去学习和提升把握全局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理论水平还未能完全适应时展的新要求,对新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对全球经济运行的大趋势关注不够,在当好市委市政府参谋助手方面还存在差距;三是工作作风方面,喜欢循规蹈矩,对深入调查研究、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能的改进不足,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力度不够,对周围环境、基层干部群众、属下单位情况掌握不深,与干部职工交流、沟通不够,对老同志关心不多,在协调配合、服务意识、工作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一些工作有去思考,甚至也有了初步的实施方案,但遇到阻力时,往往就半途而废;四是在履行部门职责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到位的地方,统筹协调的职能未能有效发挥出来。比如,我们做规划很认真,也花了很多工夫,但由于缺乏实施的机制,对发展的引导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而我们至今又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又比如,我们对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偏慢;在产业空间布局方面,虽然我们也加强了研究,但全市一盘棋、统筹、协调发展的格局仍未形成;经济体制改革是我局的重要职能之一,但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等等;五是在制度建设方面,虽然领导班子重视并推进制度建设,但抓得不够紧,进展不够理想。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对干部职工的教育监督力度也因此不够强,预防和规避职务犯罪的主动性也还不够,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仍未能很好地整体发挥出来等等。

对存在的问题,我们班子不隐藏,不躲闪,而且勇于指出,敢于面对,还开诚布公,力求借助群众的力量加以查找原因,及时纠正和改进。之所以存在以上列举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客观原因方面,主要是工作忙、任务重,无暇抽空进行思想锤炼和知识更新,但这些都是次要的。主观原因方面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一是党员的理想信念和干部的责任使命认识不足,放松思想和世界观的改造,导致没有以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的高标准要求和约束自己,没有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还不够强,缺少锐意改革、开拓进取、敢想敢说敢干的革命精神,导致没有按照人民群众的需要来自觉锤炼的自身素质能力,只是满足于履行“三定方案”赋予的职责职能,满足于圆满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三是缺乏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开拓创新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导致没有与时俱进深入调查研究,没有密切联系基层和群众、时刻根据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层政府的需要来大胆开展工作;四是对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学习不够透彻、理解不够深刻,在工作中未能很好地转变观念,甚至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时代处理微观事务的工作方式、方法来应对当前的工作,造成在履行职责方面出现缺位;五是存在求稳、得过且过的思想,没有正确理解好批评与团结的关系以及纠错与和谐的关系,对局机关一些迟到早退等现象没有及时大胆地纠正,对某些部门越位行驶 “三定”方案中属于我局的工作职能采取姑息将就的态度,等等。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路和措施

当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社会双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深刻领会十七大的主题、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局工作实际,以剖析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为契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谋划科学发展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新思路,开创发展改革工作新局面。

(一)增强改革意识,创新工作思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改革部门创新思路,全面履行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职责,要求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性地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突破思维定势,做到“三个解放出来”。从过去习惯于考虑促进经济的高增长的见物不见人的思维惯势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过去习惯于自我比较,短视的狭隘思想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以世界眼光分析谋划东莞未来发展的宽广视野;从过去习惯于按部就班、被动等待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切实确立主动研究问题、自觉服务大局、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二是要明晰思路,做好“两个新突破”。明晰新时期新发展阶段对发展改革工作的新要求,明确发展改革工作的定位,创新工作方式,实现重大问题、重点领域、重要对策的研究上新突破,为市委市政府出谋献策、当好参谋助手;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管理应该采取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实现重大项目、重点设施、重要设备引进、建设、管理上的新突破,为推动科学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作出新贡献。

(二)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到位。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和改革部门不断改进自身能力素质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切实发挥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鉴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困难、新问题、新考验比以往都要复杂和艰巨,为做好发展改革工作,我们将重点提高“三种能力”,做好“工作”。

1、提高正确判断形势、科学制定政策的能力。这是当好参谋助手的前提,也是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基本功。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两项工作:一是加强形势分析。加强对国家和省宏观政策的收集和分析,健全和完善经济形势分析框架,建立镇街专人定期报送发展和改革信息的制度,完善信息采集渠道,及时提出季度、半年和年度经济社会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为市政府提供决策资料和各种信息。尽快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监测预测与分析评价系统的开发,年内启动预测分析评价系统试运行,依托系统强化对全市经济社会运行的监测、分析。二是做好重大问题研究。广泛开展调研,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第一手材料,确保提出的政策建议有理有据,切实可行。我们要根据科学发展观和“双转型”的要求,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自主创新、城乡统筹发展、新劳动合同法影响等开展调查研究,重点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动态分析,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人口素质等问题,集中力量加强对障碍东莞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梳理,拿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意见和工作方案,制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提出各镇中心区“退二进三”的配套政策,协调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格局。抓紧组织策划“东莞发展论坛”,尽快与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达成合作意向,借助部级研究机构和人员的力量,开展我市经济社会转型问题的研讨。

2、提高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统筹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将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完善政策导向。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研究,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调动和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妥善提出产业调整升级的总体规划,组织编制全市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制定我市产业导向目录。二是抓紧实施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相关规划,探索建立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库,积极做好相关项目的报批工作。三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东莞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进一步强化重大项目立项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加大力度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严禁新上燃煤电厂、水泥、制革、造纸等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推动东莞电化洪梅太阳洲igcc电厂项目、大唐国际发电igcc电厂项目、沙角电厂二期等大型环保电厂尽快上马。

3、提高科学规划、组织策划的能力。规划策划既是引领科学发展的主要方法,也是落实发展改革工作的有力手段。为此,我们将做好三项工作:一是科学、高水平编制有关规划,推动规划有效实施。按照国家和省编制主体功能区的有关要求和编制原则,结合市委市政府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基本思路,继续加强对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课题研究,完成《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完成我市石化下游产业发展及布局规划编制;修编完善我市热电联产专项规划,争取纳入全省的规划之中;加快出台东莞市推广天然气汽车加气项目实施方案和天然气加气站管理办法;加快编制东江--水库联网规划。研究、出台规划管理办法,加强对各类规划的统筹,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导向作用。创新年度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衔接方式,强化部门信息的沟通,增强计划的指导性和执行力。二是做好“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精心组织,拟好评估方案,有效跟踪各项目标和任务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后期工作建议,完成《东莞市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报市政府。三是加大力度策划一批重大项目。依托散裂中子源项目,以建设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为重点,加强与基层、企业的沟通、联系,加强对上级决策的呼应、对接,主动策划项目、承接项目,推动一批省市重点项目、高新技术项目、新能源项目等上马。积极开展散裂中子源连带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研究和策划,继续争取质子治癌项目,尽快启动核相关产业的研究和规划。积极做好国家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项目申报。稳步推进市直属角美粮食储备库、市直属莞城粮食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和改革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为提升单位工作效能,满足上级和群众的实际需要,我们将重点实现“四个提高”:一是提高办事效能。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加强政务公开,改进管理方法,减少管理环节,简化办事程序,压缩办事时限,对该公开的要坚决公开,对该放开的要坚决放开,同时要完善行政审批项目的公示、听证和责任追求等措施,做到程序规范、环节简化、公开透明、责任明确、监管到位。二是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积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和办公手段,加强电子政府建设,进一步推进网上办公系统的开发应用,丰富网站的内容,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粮情监测网络建设,主动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及时掌握粮食流通市场的波动情况、及时掌握粮食仓库的动态变化情况,即时掌握我市社会存粮和粮食流通市场波动情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粮食预警预报机制。三是提高跟踪督促力度。进一步加强督查督办工作,对市委市政府交办的每一件事项,对镇街和企业报来的每一个文件,都要跟踪进度,督促检查办理结果,做好及时反馈。四是提高工作责任心。继续营造勤政为民、克己奉公的良好氛围,增强以工作为重、以公事为重、以公共利益为重的责任意识,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四)加强制度和队伍建设,切实改进作风。

上一篇:智慧城市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混凝土考察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