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2 15:01:54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总结,是整体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设计教育进行改革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以工业设计教育跨学科改革为基础,探讨毕业设计与跨学科联动的可能性,提出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跨学科 多元化 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研究,以服务求发展,体现交叉特色,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具备国际视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个人视野,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项优势,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互补所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回顾传统工艺,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基础,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过于偏向艺术,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选题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设计灵感,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丰富认识,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双师制”的投入,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发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钟蕾.学科的跨界——工业设计教育改革的新探索.包豪斯—中国制造与创新设计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年10月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文化;适应

工业设计已成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工具,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工业设计是集艺术、技术、文化为一体的创新活动,丰富社会物质文化,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社会审美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下,工业设计要与产业特点相适应,与地区工业及文化相结合,构建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概念内涵和统计范畴。在国内,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业集群,包括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旅游、休闲娱乐和其它辅助服务等几大门类,成为一种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

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化是资源,创意是手段,产业是目的。英国是全球最早提出“创意产业”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对工业设计曾有一句非常精辟的论断:“对于工业设计一分的投入,可以产生一千分的回报”,凸显工业设计对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美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创造的经济价值较大,较为典型的如迪斯尼公司、好莱坞电影是美国商业文化的象征,并逐渐形成较有规模的创意产业群,并充分发挥创意产业的价值,促进国家经济发展。

2.工业设计与文化相融合

工业设计是协调人、产品、环境的中介,并参与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即工具。工业设计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工具,更是新产品前期开发、整体营销的重要利器,而且在企业中起指导和决定作用。如今,企业仅依靠技术创新是难以领先的;设计创新才是关键,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立足之本。

企业要依靠工业设计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关键在于提升产品或服务的文化内涵。文化是是创意的源泉,是产品与服务增值的原动力。科技提供的仅为使用价值,而文化是产品的软实力,增强产品的生命力,使其更具社会价值。

工业设计是科技、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是通过创意将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环节,工业设计创意产业要以科技为先导,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种子,营造生态化的创新环境。各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要使文化得以传播,不能仅靠演出以及媒体的传播来宣传,而应该将其与新时代的产品相融合,才能真正的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对地域文化有切身体会,才促进文化的发展。

工业设计实践要与文化相融合, 运用工业设计创新力量,打造工业设计服务平台。以江西省为例,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拥有自己独特的赣江文化,并具有以革命根据地为特征的红色文化, 拥有景德镇手工制瓷,余江、婺源雕刻,萍乡、南丰傩雕,南昌瓷板画,上饶连四纸等特色技艺文化资源。要结合本省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力量,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重点在南昌、九江、景德镇、新余等制造业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建立适合经济发展,与制造业协同共生的工业设计基地,充分发挥工业设计的创新价值。

3.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特点

随着国家的积极扶持与倡导,我国的工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正逐步驶入一条快车道。各种设计活动空前活跃,投资环境与商业模式日趋成熟,产业链条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也初步显现,一个充满创意活力的中国设计创意产业,将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在此趋势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落后于时代,应该与时俱进。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相合,突出实践性,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如今较多高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毕业生,但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创新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方面是毕业生无法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主要原因是设计教育忽略了设计教育应与经济产业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是学生毕业后,从事产品设计工作的很少,学生在企业中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中国设计难以形成特色,一直处于模仿发达国家的现状。因此,完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社会适应性迫在眉睫。

设计人才直接影响到工业设计的质量和竞争实力。企业不仅缺乏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而且新鲜血液的补给也捉襟见肘。设计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敏锐的行业觉察力,具备跨行业、跨地区、专业化、国际化的背景。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工业设计师的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培养是关键。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以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为标准,将设计与生产和实践应用相结合,加强设计人才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设计的文化内涵。

江西高校较多,工业设计教育没有形成特色,没有充分发挥省内的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不够,造成大量的人才流失,难以形成产业氛围。江西省兴建了一批创意产业集群的园区,如南昌791艺术街区、华安699文化创意园、南昌“1927”、南昌华夏艺术谷文化产业园、江西慧谷・红谷创意产业园等,各园区各具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本省的文化繁荣及经济发展。高校应结合江西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将工业设计教育与产业相结合,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要与省内企业需求相适应,通过产业带动设计教育氛围,同时设计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使设计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氛围。本省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其他较发达省份,而要突出办学特色,突出江西省的省情,结合学生素质展开特色教学,提升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总结: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时代赋予工业设计的使命,并推动工业设计领域向纵深发展。当时代下工业设计必须以文化为资源,以创意为核心,形成创意产业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工业设计实践活动要融合文化要素,并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元素蕴含于现代化产品中进行传播,产品应适应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作者单位:南昌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后期研究成果,基金号为YG2011066。

参考文献:

[1]邱晨.创意工业的中国逃生之路[N].北京现代商报,2006-01-16.

[2]佟贺丰.英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2005(1):29-31.

[3]田君.作为创意文化产业而发展的工业设计[J].装饰,2005(12).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设计教育;教育理念;绘画

1面向真实的世界学习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来源于实践和经验总结。QUT大学的宗旨:面向真实的世界学习。比如在水中学游泳、在战场上学作战,从真实的世界中学习的这一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国际上,在中学阶段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他们就接受了学校安排的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的能力。到大学以后,学校安排了大量的专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除此之外,大多数学校都安排有较好的实习基地,学生的实践课程中往往在实习基地进行考核。比如,ACCD最著名的汽车设计系的每个学生的毕业作品不是同一个模型,也不是一个展板,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产品。学生的毕业作品往往在公司的赞助下完成,不仅如此,毕业生的作品也可以被汽车公司直接采纳,如图3所示。国际工业设计专业对学生产品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以学校项目设计来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面向真实的世界来学习。图3ACCD交通工具设计2015秋季毕业展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把横向设计课题融于教学,依托实际设计项目促进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将设计理论与经验通过设计方案探讨、实施传授给学生,更多地以企业资助或合作项目为主要实践载体。

2以探索性研究促进设计学习

工业设计教育是培养学生在面对设计问题时,能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国际上的工业设计教育十分看重创造能力,他们的课程体系多以探索性研究为主。通过学习和传授知识,将学生创造力、判断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与科研、实践活动相结合。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在给学生欣赏大量案例之后再对其进行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授课模式,并由教师拟定相关设计课题,学生围绕拟定的设计课题自由设计,最终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作品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把纵向设计课题融于教学,开展研究探索型设计教学,从而开阔学生的思维,打通科研与教学的屏障,合二为一,事半功倍,破解困扰设计教师的难题。

3在宽松的环境中学习

工业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提倡“以人为本”,国际工业设计教育也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授课,而是应真正地融入到学生之中,这种随和的教学氛围可以减弱师生间的心理隔阂,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交流。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宽松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活动正常高效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因此,教材单一化、教学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师资存在局限性这些问题应得到解决,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

工业设计是一门实用性学科,解决实际问题是工业设计最主要的任务之一。面向未来的工业设计教育给学生树立了一个更重要的目标,就是如何解决未来即将面临的问题。在科技发达的国家,正涌起一股着眼于全民利益的设计新思潮——着眼于未来的设计教育,将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定位在大多数人的需求,而不仅仅只是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对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启示:工业设计的研究方向可以面向人类社会的重大议题进行设计选题,重大议题可以是环境、能源、水源、老年化、弱势群体、重大装备等。

5结论

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设计人员,而是真正地解放他们,帮助他们发现和认识自身,为那些即将成为设计人员的人提供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条件,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这正是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教育训练,当他们面临实际问题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能帮助他们寻求最可行的解决方案。然而,我国工业设计教育还任重道远,在丰富设计实践课程、增加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优化特色课程、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力度等方面都需要大力改进。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竞赛机制;工科工业设计;考试改革;教学反思

工业设计是涵盖文化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经济学以及科学技术等学科领域的交叉性学科,具备明显的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的特征和属性。伴随着工业4.0的到来,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同时,也对工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机械、材料、电子技术等知识背景的毕业生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而这恰恰是工科院校的优势专业方向,无论从硬件还是师资都相对完备,从理论上讲工科院校更容易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缺乏系统性和科学完备的教学体系,大量工科院校单纯的照抄照搬一些较早设立设计类或艺术类的专业院校的培养计划,没有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量体裁衣”,出现了教学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学科特色不明显等问题。毕业生质量偏低,无法满足市场发展对工业设计的新需求,甚至还出现了在设计公司重新“回炉”现象,影响了市场对应届工业设计毕业生的薪资定位,也影响了未来毕业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2-6]。基于此,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建立适合工科类工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大势所趋,辽宁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通过竞赛检验教学的方法,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工业设计教学现状

由于多数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是从机械或工程图学等学科和专业转型而来,在培养计划中会加入工程基础课程,形成了所谓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即工程基础、造型基础、专业设计3个阶段。工程基础部分的内容由机械工程类学科背景的教师讲授,造型基础和专业设计阶段的内容由艺术类背景的教师主导,其中并没有良好的衔接。工程类教师既不能深度地剖析机件原理,又不了解当代的工业设计趋势,无法将机械原理和工业设计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机械类知识时浅尝辄止,形成学而无用的尴尬处境。造型基础和专业设计的内容,由于学生多是“文化生”,基本没有美术基础,教师需要从基础绘画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美感和设计感,致使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课时过长,直接挤占了日后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同时,学生在美术基础课程中产生的挫败感会带入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严重影响了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在这种模式下,机械、艺术、工业设计专业知识彼此独立,学生几乎无法将其融合成具备机械背景的工业设计应用实践能力,出现年年获奖的“优秀生”,毕业却无法从事工业设计工作的“怪现象”。相对于艺术类工业设计,工科类工业设计毕业生在就业中面临更加严酷的现实。工科工业设计毕业生在本专业就业碰壁后,很难将就业方向转向与工业设计相关的其它设计领域(如视觉传达、环境艺术、数字媒体等),这无疑缩小了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的难度[7]。

二、引入竞赛机制的教学

(一)设计竞赛类型

设计竞赛是以设计作品为主要评判对象的一种选拔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未来设计的走向,促进新的设计形式和作品的产生。近年来,工业设计渐渐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每年由各类机构主办的设计竞赛逐年增加,且层次不一。按照主办方的层级及竞赛的征稿范围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将现有的工业设计竞赛分为五类。第一类为国际类设计竞赛,作品的征集范围为全球征稿,影响力在所有竞赛中最高,国外很多高校都将此类竞赛作为考察学生实践能力的参考,近年国内也有部分重点院校将此类竞赛作为保送研究生的一个加分参考。在国际性的设计奖项中最知名的有被称为“世界三大设计奖”的德国红点设计奖、德国IF设计奖以及美国IDEA设计奖。亚洲主要有由日本产业设计振兴会举办的G-Mark设计奖、韩国K-DESIGNAWARD等。第二类为部级设计竞赛,是由部级协会或政府机关主办,在全球范围征稿,影响力主要是在国内,主要包括中国设计红星奖、红棉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慈溪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这是现在国内竞赛的主流,具有征稿范围广、作品投递量大、奖金丰厚及影响力广泛等特点。第三类为省级设计竞赛,由省级政府或设计协会主办,全省范围征稿,在省内有一定的影响力,如辽宁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河北省工业设计奖、广东省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等。第四类为公司主办的设计竞赛,是某个企业或者多家企业联合举办的设计类竞赛,征稿范围是国内高校师生、设计公司设计师以及工业设计爱好者。由于竞赛奖金较高、征集范围广等特点,此类竞赛受欢迎程度也相对较高,如“华帝杯”全国工业设计竞赛、“五金杯”工业设计大赛、“三诺杯”工业设计大赛等。第五类为高校举办的设计竞赛,主办方一般为一所或几所高校,目的多是为提高校学生的设计作品质量和参赛热情,或促进几所高校的设计及学术交流活动。由于征稿范围较小,参赛作品数量和质量都相对前四类低,竞赛获奖含金量比较低,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升个人水平和作品质量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二)以竞赛弥补教学不足

竞赛模的形式或要求,对设计者和设计作品有一定的标准,涵盖设计思维创建、设计流程、设计表达和呈现等环节。在实践性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未经团队竞赛训练的情况下,通常会呈现开放型和保守型思维模式,这两种模式在竞赛产品的思维创建过程中各有利弊。开放型在设计点呈现上通常表现出散点状,天马行空却不接地气;保守型的创意谨慎有余而创新不足。这两种情况都不能准确进行“扣题”,需要教师运用竞赛的思路进行指导和调整方案,从创新性、经济性、环保性、美观性、可行性几个方面把握和引导。由于工业设计的实践性要求,学生课程作业的评定多是以最终呈现的设计作品效果为标准的,而这种标准又主要以专业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眼力所决定,评定出的课业成绩本身有一定的局限性,常常会出现课业成绩优秀的学生,参赛却屡屡败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选拔了一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设计竞赛训练。现有的专业类竞赛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沉淀,评审机制相对成熟和健全,评委多由专业专家、行业专家以及相关产品设计公司或企业的设计负责人组成,具备相当的行业专业经验和理论共识。在这种机制下评审出的获奖作品更具专业说服力,奖项在专业领域里具备一定的认可度和代表性,不仅有效地提高和完善专业教学水平及设计作业的评价标准,还能客观地促进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学生在参与竞赛过程中积累的竞赛分析能力、设计评价能力以及作品展现能力,都会在日后的学习、深造、就业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方法和策略

(一)建立教学相长的竞赛指导团队

教师是竞赛指导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面临两个方面的要求和挑战。首先,竞赛本身的难度客观需要指导教师具备一定的眼界和能力,能够在思维、技术、表现等几个方面给予指导、修改和示范。其次,教师指导学生参赛本身就是在难度适中的课堂教学基础上的拔高和创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讲授方式,应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法和策略,本质上对设计类学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和实践平台。从这两方面看,竞赛团队的指导教师必须不断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补充和迭代,对流行的设计新观念、新思想、新趋势进行思考和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设计出更加完美、更具创新性的设计作品,才能增强参赛的竞争力,同时快速培养出适应行业特色与行业发展的专门人才。

(二)组建梯队式学生创新团队

学生团队是教学改革环节中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会在工业设计学生二年级时进行选拔。选拔形式多样,可以是针对竞赛的课程作业,也可以是以系为规模的小型竞赛,选择中更重视学生竞赛的积极性,而非仅仅是课业成绩优秀。正确的竞赛态度和强烈的获奖愿望是初创团队最重要的精神。梯队式团队是指在竞赛团队中由各个年级的学生组成,一般为二、三、四年级,以达到“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和效果。低年级学生以学习为主参赛为辅,高年级学生则在教师指导下与低年级学生组合竞赛团队,这种梯队式结构能够充分而有效地保持团队的持续性和生命力。为了充分发挥团队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成员按年级和组别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标准由参赛作品的投递数量和质量,团队成员的讨论会的参与情况及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构成,每学年对不符合要求的成员进行末位淘汰。

(三)明确竞赛目标与评价标准

每年全球都有大量的设计竞赛,规格、水平、影响力不尽相同。团队成员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教师和团队骨干在每年的年初进行竞赛规划,甄选出优质的竞赛,放弃一些影响力低,提升效果不明显的比赛。年末团队所有成员要在一起进行讨论和总结,统计全年的获奖情况和参赛过程中的问题。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总结的方式将竞赛评判标准深化到学生的脑海中,并使其成为指导学生日常设计及设计作品评判的重要依据,具体内容可分为五部分。一是创新性。强调设计理念的独特新颖。参赛者能否突出作品的创新点,体现其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要把握产品的未来趋势。二是可行性。需要作品在功能、结构、技术、形态、材料、工艺等方面有较大创新,同时需要作品考虑市场价值、技术可实现性、具有批量生产的性能。三是美观性。通过作品造型更好地体现设计功能的实现,具有良好的舒适性、便捷性,识别与操作简单、高效,人机关系协调。良好的外观造型设计,还能够完美地呈现产品风格和品牌价值。四是环保性。指产品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智能、绿色、环保、节能等概念的运用和用户体验等设计作品的新关注点。五是表现力。色彩搭配合理,形态体现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与使用环境相协调;能够在设计方法、绘画能力及设计细节上最大程度地表现出参赛者的设计意图。

(四)精心组织、实施指导活动

竞赛团队主要实行导师负责制和分组责任制,即整个团队在指导教师进行引导和规划的同时,将团队成员拆分为数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名负责人,在小组之间实行竞争式管理。各小组需要定期进行大赛资料收集和分组汇报,研究和总结某个或某类设计大赛的关注点和评价体系,并制作成PPT形式进行团队演讲,使团队成员能够对大赛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分析当前及未来社会的设计行业的热点。在方案概念的讨论方面,使用当下常用的“635法则”、“7×7法则”、“头脑风暴法”、“思维导图法”等设计思维方法。鼓励新颖的设计概念和想法,教师同团队成员通过广泛的讨论交流,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考能力,并帮助其学会捕捉可能成为优秀设计作品的“灵感瞬间”。指导团队成员将设计灵感充分表达,通过竞赛为学生带来最为有效和直接的设计指导。

四、结语

自2012年至2016年,先后于北方工业大学和辽宁科技大学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将竞赛机制穿插于日常的教学之中,并组成了小规模的竞赛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竞赛培训,取得了以国际级奖项——德国红点奖为主的各类国际国内设计奖70余项。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设计知识和技巧,还通过大量的竞赛获奖获得了在木马、嘉兰图、洛可可等国内知名设计公司实习及就业的机会[8]。

作者:岳涵 刘永翔 边鹏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北方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岳涵,张双翼.二维形态构成课程考试体系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6(1):66-71.

[2]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13.

[3]肖颜琴.广东工业设计教学改革与课程设置再认识[J].装饰,2012(2):139-140.

[4]顾亦鸣,曹玉华,汪隽,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5):13-15.

[5]郭会娟.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0.

[6]朱安达.谈我国工科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76-78.

[7]宋强.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构成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81-84.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引言: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外已有很长的发展历史, 20世纪初,欧美各国先后建立了工业设计教育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1919年成立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校。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92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全国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指导委员会正式在京成立,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尽管我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设计教育规模,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设计教育的水平和设计师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特别是企业对创新设计人才需求的增长,工业设计专业将更强调可持续发展,更具国际性、交叉性、创新性和前沿性。

工业设计专业已经有了六批毕业生,下面本人根据对毕业生就业的跟踪调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一次更为详细的总结,并对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方面提出一点建议,以供参考。

1.专业培养目标与就业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的开设和教学重点,与学生的就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目前我们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艺术修养的机械工程师。

学生的就业目前大致分为四个方面: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技术人员、室内或平面设计师、营销人员。

从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看出,企业逐渐对工业设计专业开始关注和接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大。而对于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不仅仅是懂得一点艺术和机械方面的知识就足够,我们不能在市场已经成熟了之后再改革我们的教学,而是要领先一步占领先机。

工业设计是一个范围很广的设计类型,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的工业设计涉及的行业有:产品造型设计、产品包装设计、产品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展示设计、传播设计等等;狭义的工业设计单指产品造型设计,但是产品设计涉及的方面还是很广,可以说小到一颗图钉大到航天飞机都在其范围内,因此在就业方面来说还可以细分:家具设计、家电设计、汽车设计、玩具设计、灯具设计等等。

作为一个合格的工业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创新思维,还要具备相关的机械制造、模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建议修改和提高专业培养目标为:具有较高机械制造和模具设计能力的工业产品设计师。就业方向确定为:产品造型设计师、平面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包括环境和展示)、产品技术人员、企业或工厂管理人员、产品销售人员等。(本观点仅供参考)

2.教学与课程

由于工业设计专业就业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我们的课程设置方面较为繁杂,这也是学生提出意见最多的一个方面。但是就行业所需知识来说,我们的课程还远远不够。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一直困扰着我。自从做了一年2006工业设计的班主任之后,我终于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其实不是我们的课程安排得太多太杂而学得不精,而是我们没有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就业的需要有所侧重地、有所选择地进行学习。

诚然,在课程的安排上也的确有不太合理的方面。这种不合理性,体现在前两届毕业生反馈回来的信息上。从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里,我们发现有如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方面很少用ug,而是用pro/e。

(2)学生对产品的内部构造原理理解得不够。

(3)设计类的学生电脑操作不够熟练。

(4)需要加强手绘表达能力。

(5)学生设计思维能力不够。

(6)没有实践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人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大一第一个学期没有专业课。

(2)一些基础课如设计素描、构成、效果图技法等,学生不重视认为是没有用的,而真正工作的时候才发现欠缺。

(3)计算机课课时还是不够,学生只能每个软件都是初步入门,不能精通。

(4)一些课程有重复内容,可以合并。如包装设计、cis、广告设计均可合并为平面设计课。但是有些课程应该分开上,比如平面设计不等同于photoshop和coreldraw。

(5)有些必须的课程竟然没有开设,如一年级应开设设计概论,让学生了解设计发展史和设计究竟是什么;又如应开设产品设计课,并分为两个学期,分别讲授不同类型产品的设计。

(6)一些课程可以作为选修课开设,另外选修课不要限制专业和学期,如每学年的上学期均开设coreldraw选修课,学生可以在大一上学期选择,也可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选择。

(7)需要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把每门课的教学内容和重点整理明确,防止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出现重复或疏漏的现象。

(8)增加一些模具方面的课程,建议根据专业特点把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基础进行整理,如有可能合并或有所侧重(仅供参考)。如条件允许建议取消开设数学课。

3. 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

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班主任的作用是比较重要的,但是班主任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目前没有明确,有很多和辅导员重复的职责。在我看来,班主任的首要职责是指导学生的学习规划,解决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扰,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密切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都是有益的。

现就我一年来班主任的经验作一个小的总结。

首先是入学教育方面,新生刚步入大学校园,对学习和生活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工业设计专业,目前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学生感到很迷茫。班主任应该在入学教学期间向学生详细介绍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情况等,并为学生制定好一套基本的学习计划(如大一上学期应该通过英语b级),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就不会产生迷茫。另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整个班级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次在平时多注意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及时解决。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职业需求指导学生学习各门必修课程和选修课,还要向学生推荐该职业的其他知识进行自学。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议设立专业设计室,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设计活动,由学生自己管理,可进行模拟或真实的设计任务,各设计小组竞标。还可以作为部分没有找到实习单位的毕业班学生实习场所。更希望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

4. 其他相关专业的拓展

由于工业设计涉及范围广泛,也可考虑增设如广告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的专业,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工业设计是门综合的、交叉的学科,因此工业设计教育的特点应该是多元化及交叉性的,多学科整合发展的出现将成为现代设计教育新的培育方式。

结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最终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一个良好的课程体系应当是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完善、均衡、协调的系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点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的共识。而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个新生事物,既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参考,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效仿,只能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入探索、锐意创新、大胆实践,构建出一个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本文仅以工业设计专业改革为例进行探讨,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方面和同行商榷征得专家的批评指正,另一方面希望广大职教工作者就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广西水电学院. 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大纲.

[2]潘鲁生. 设计艺术美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

[3]潘鲁生. 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9).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毕业设计;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7-0030-02

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大学期间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最重要环节,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手段。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依据[1]。在工业设计专业学生为期四年的学习阶段中,毕业设计时间占了一学年,比所有课程的总和还多出50%,这充分说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素质较低,对毕业设计不重视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入学的本科生素质降低。很多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下设在非设计学院下面,招生时许多学生是因报考其他专业分数未达到要求而被调剂到工业设计专业的,对工业设计专业根本不了解,或者兴趣不高,造成了学习上的倦怠,缺少热情。这会影响工业设计专业的学习风气,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导致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出现专业基础不牢、知识积累不够的问题。

其次,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基本上采用学分制,这样就导致学生只要修满学分,不管毕业设计质量如何,最终肯定能按时毕业。目前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不包括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本来很饱满的毕业设计任务时间安排,却被学生用在找工作上。当然这是无奈之举,但是大量的时间就这样被名正言顺地浪费掉也是不争的事实。就业的巨大压力让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不敢去干预学生的时间支配,造成学生真正用在毕业设计上的时间少之又少。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学生觉得毕业设计做好做坏一个样。

(二)毕业设计选题缺乏审核机制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大致分为虚拟课题、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和导师的科研课题。虚拟课题可以由导师来拟定,学生选择导师和课题;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与导师共同商议决定[2]。虚拟课题选题范围广,可以考虑的因素多,作为考查学生设计能力方面是合适的。但正是由于虚拟课题的范围广、因素多,所以不容易把握难易尺度,不是题目过于具体而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题目过于抽象和庞大,使学生无从下手,更无法按照毕业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所以,对于虚拟课题的合理性需要认真地去论证,对难易程度做出正确的评估。

企业生产实践课题一般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或者毕业生实习单位的具体设计项目,和虚拟课题相比,企业生产实践课题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也是学校的设计教育和企业生产实践结合的良好契机。近几年来,高校的设计教育一再倡导与企业接轨、理论联系实际。但是真正地实现校企双赢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从学校的角度出发,希望得到的是实际可行的设计任务,以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那么这个设计任务就必须能够切实考查出学生对于所学过的设计理论的理解、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理念的成熟。毕业设计更像是一个学生四年学习的总结和汇报。其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希望毕业生尽快熟悉程序、掌握流程,从而投入到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去。而学校的要求和企业的要求不一致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要求上的差异往往会直接影响教师对毕业设计的指导。毕业设计选题上的“唯企业”论调,是困扰着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一个难题。企业的实际课题经常只是设计中的一个小环节而已,或者说是一个非常微小的设计改良,并非都适合做大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学校培养的目标不是把学生变成一个环节中的产业工人,也绝不是与企业合谋的短暂利益的制造者,而是有着良好设计知识储备的、具有设计道德的高水平设计人才。毕业设计题目完全依赖于企业提供,那么只会把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转嫁给学校。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看似蓬勃发展,却不见得是良性的,这就如市场经济弊端中的盲目性和滞后性一样,企业经常为短视经济而朝更夕改,那么,学校设计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和积累,如果完全随着企业而变,必然也会变得盲目。

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本科生毕业设计课题,也算是生产实践课题的一部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容易出现的问题也与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相类似,其中的一些是偏重于一点或者某个环节中的一部分,如不加以审核和科学论证,草率地用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很可能让学生沦为教师的免费劳动力,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三)毕业设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

评价一个毕业设计的好坏,很难抛开评审者的主观因素。同时,评价标准的不统一,也造成了结果上的差异。通常,毕业设计的导师也是本科生的专业课教师,学生大学期间上课的表现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心中形成印象。比如平时是否与教师积极沟通,或者一贯的成绩如何等等,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评审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好坏的评价。但是,这些都是基于毕业设计本身质量以外的判断,却被教师主观地联系在一起。由于评审教师的主观性的介入,同时目前又缺乏开放的评估机制,使得专家小组式的评审方式最后也流于形式,导师的建议在成绩评定时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这样就很难对学生形成统一而科学的评审标准。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及毕业答辩均采取书面材料结合现场讲解的方式;由多名指导教师构成的评审小组来检查和评审。评审通常是一个专家小组在一天之内完成一个自然班25―30位毕业生的答辩,还要根据表达情况,参考设计方案和设计说明书给出分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设计工作的展开和完成情况。而对学生的实际工作成果,如三维模型的制作,产品创新性,最终效果、细节的设计等,目前仍没有统一的要求及规范化的评审,而这些恰恰又是学生毕业设计真实工作的体现。

二、提升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对策

(一)确立学生淘汰与激励机制

要想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首先应该从源头入手,也就是说要从本科生招生的时候,就要杜绝调剂方式的录取,招收真正喜欢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保持学习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在开展专业教学。

国外高质量的工业设计专业教育已经建立起一整套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毕业设计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严格要求,在培养过程中不合格者将被延期乃至淘汰。我们虽然无法照搬国外高校的这些经验,但可通过延期答辩以及将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与学生保送研究生推荐挂钩,形成良好的制约和激励机制。或者可以借鉴清华大学的经验,他们的毕业设计作品会集中起来,找一个艺术中心或美术馆进行公开展览。并邀请社会各界的朋友和学生家长参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社会价值和独立的创作尊严,并与自己的亲人共享。这样的举措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重视毕业设计质量,设计效果的社会反馈也将持续提升学生的设计热情。

(二)健全毕业设计选题审核机制

要从毕业设计题目来源上入手成立专家小组,进行严格的把关和审核。对虚拟课题所能涵盖的知识面进行有效的评估,对毕业设计课题所应该具有的难易尺度要做到科学化论证。

企业生产实践课题的筛选更应该严肃认真,在课题选择上不能“唯企业”论。毕业设计在争取与企业需求接轨的同时,首先要保证不降低大学设计教育的水准,在此前提下进行合理的采用,选择那些适合做毕业设计的企业生产实践课题。

导师的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任务,也需要谨慎对待。如果说该课题在研究范围和知识覆盖上非常适合学生作毕业设计,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如果不符合学生毕业设计大纲上的要求,就不应该被选做毕业设计课题。专家小组应该对此进行核查和监督。

(三)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科学评价标准

目前国内高校对毕业设计的考核主要由指导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完成,整个过程主观性强,缺乏开放性。所以,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而言,规范管理评估机制是目前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还要加强评审的客观性和开放性,避免导师过多的个人感情参与其中。可以采取对毕业设计按比例进行匿名抽审、答辩过程集中组织、专家巡察的方式,避免导师在自己学生所在的答辩组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答辩时间。毕业设计中隐去学生及指导教师信息,提高评审的客观性。答辩时应鼓励下届学生进行旁听,并选择性提问等。

(四)创设开放的毕业设计管理平台

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等信息放在开放的管理平台上,供全校师生公开查看、质询。通过建立开放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可及早发现学生在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也间接督促学生认真完成工作,杜绝抄袭、仿造数据等问题的发生。学生也可通过平台了解其他人的研究工作,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对比与借鉴。在这期间如果没有人对毕业设计的内容提出较大的异议,就可以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当然,这只是解决毕业设计问题的一个设想,如果继续完善此设想的话,就要丰富答辩委员会成员的组成,可以邀请专业教师和下届学生参加,也可以邀请在相关企业、本校其他院系或其他学校的专业教师参加,旁听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问。

工业设计专业在高校中属于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毕业设计又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虽不够全面,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解决问题的决心,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解决问题的行动。只有这样,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成为真正考查学生设计水平、提升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R].2004.

[2]李在留,郭松.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增刊).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杨洪泽(1975―),男,吉林四平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7篇

工业设计是实践性和创新性很强的专业,各类设计竞赛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创造了难得的机会。文章描述了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的概况,论述了设计竞赛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学校“以赛促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机制,为工业设计专业依托设计竞赛开展实践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

设计竞赛;工业设计;人才培养

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国内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各类设计竞赛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展示设计才华创造了难得的机会。大学生经过比赛的磨炼,可以增强信心、强化能力、积累经验。依托设计竞赛“以赛促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法。

一、工业设计竞赛概况

目前,国内每年举办的工业设计竞赛名目繁多,层级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由国家政府部门主办、指导,或联合相关学术团体共同主办的全国性工业设计大赛。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这类竞赛专业性强、连续性好、规模大、权威性强、社会影响广泛,是国内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赛事。第二类是由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指导,或由地方学术团体联合省内高校共同发起,面向地方高校学生举办的省、市级工业设计竞赛。近年来,随着一些省、市工业设计的快速发展,这类竞赛逐年增多。第三类是由知名企业举办的行业性、专题性设计竞赛。如,美的集团举办的“美的杯”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华帝集团举办的“华帝杯”工业设计大赛等。这类设计大赛一般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作品,专题性、专业性较强,但缺乏连续性。此外,国内还有一些包含产品设计内容的综合性设计赛事,如全国设计“大师奖”、中国大学生设计大赛等。除国内举办的各类设计竞赛以外,德国“iF”设计奖、红点设计大奖、美国“IDEA”奖等国际性工业设计赛事,也吸引了不少国内高校师生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二、设计竞赛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意义分析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设计的灵魂与核心,设计比赛通常会把“是否具有创新性”作为第一评判标准,缺乏创新性的作品很难在比赛中获奖。因此,学生为了获得好的比赛成绩,从选题到构思设计方案都会积极主动地开展创造性思考,力求使选题和设计方案均具有显著的创新性,这对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超一般的课堂实践教学训练。

2.有利于培养学生设计综合实践能力

参赛学生要经历参赛选题、设计调研、方案构思、设计表达等产品设计的整个程序,而且在作品的创作中要综合考虑产品功能、结构、形态、人机工程、材料工艺、色彩与装饰等各方面因素,因此,参加一次比赛实质上就是经历一次实战性的综合实践强化训练。通过参赛,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手绘草图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能力、审美创造与表现能力等都会得到较强的训练和提高。

3.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风建设

各类设计比赛通常都设有一定奖项,除颁发证书、奖杯外,大多还有一定数额的奖金,学生一旦获奖,就意味着其设计作品得到了评委的认可,获奖证书也会为其求职就业增加砝码,由此而产生的成就感和荣耀感会激励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更加努力。学校通过对获奖学生的表彰和宣传,可以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学风建设非常有利。

4.可弥补一些高校实践教学缺乏“真题”训练的不足

目前,我国南方、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设计比较发达,该地区的高校在产、学、研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有很多参与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机会,这是工业设计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所不能企及的。时下,各类工业设计大赛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为各类竞赛的主题和要求基本代表了设计行业的需求和标准,学生参加设计竞赛,意味着进入了参与实际设计的状态。因此,一些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设计竞赛开展课内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比赛训练中锻炼能力,积累实际设计经验。

5.设计竞赛是检验学生能力和高校专业教学水平的试金石

设计比赛为学生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同场竞技的舞台,参赛者既有各校优秀的学生,也有优秀的职业设计师,可谓高手如林。学生可以借参赛进行横向比较,检验个人专业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弥补;学校也可以通过比赛及时了解设计行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检验本校专业教学水平,发现优势和差距,为今后专业教学改革明确方向。

三、“以赛促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成效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参赛学习意识

发挥好“以赛促学”的作用,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比赛学习的重要意义。因此,学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要向学生宣传参赛学习的思想,通过介绍各种设计赛事活动,展示学校学生以往参赛取得的优异成绩,或让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老生与新生面对面交流参赛学习的体会与收获,增进学生对参赛学习的认识。每次大赛前,教研室会组织相关年级学生召开动员大会,介绍比赛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赛。

2.多种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设计比赛

一是把设计竞赛引入课堂教学,与课内实践相结合。这种参赛方式通常选择在大学三、四年级实践学时比较多的专业课中或实践教学集中的时候进行。开课之前,教师要密切关注网上的各类赛事信息,如果有在内容和时间与课程比较吻合的比赛,就要对教学方案进行适当调整,选择竞赛题目作为实践训练课题,让学生按照比赛要求完成设计任务,然后投稿参赛。二是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赛。各类设计比赛举办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在时间和内容上完全符合课程教学的比赛并不会经常遇到,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参赛锻炼机会,每学期教研室可以遴选一些适合学生参加的赛事,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赛。这种方式受限少,便于开展,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投入专业学习,是学生参赛的主要方式。三是把设计竞赛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即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选题时,如有合适的比赛举行,应鼓励学生以此为题进行毕业设计。

3.对参赛进行精心指导

参加设计竞赛,学生要经历选题、调研、方案构思、效果图渲染、参赛展板制作等各个环节,有的比赛还要求制作产品模型。在参赛过程中,如果缺乏教师的精心指导,很难实现预期的参赛目标和教学目的,尤其对那些初次参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应对学生每次参赛前先进行分组,并为每个小组配备1~2名指导教师,便于进行精心指导。

(1)指导学生进行参赛选题与信息资料收集

有些比赛没有明确的设计题目,学生可自由选题参赛,因此,设计什么产品往往会困扰学生,也是学生向教师提问最多的问题。遇到这样的比赛,指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启发学生从弥补现有产品设计缺陷、满足生产与生活的各种潜在需求出发进行思考,挖掘概念新颖的设计题目,然后针对选题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为方案构思奠定基础,此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设计洞察力、设计调研与资料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指导学生构思设计方案

方案构思是完成比赛的关键环节,富有创意的设计构思是参赛获奖的重要条件。在该环节,指导教师一般会组织学生多次开展头脑风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互相启发,打破思维障碍,多方向探求可能的创新性设计方案,并指导学生画出设计草图进行对比分析,以便选出有价值的构思进行深入设计与表达。此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成果表达

有了好的设计构思,还需要有良好的视觉设计表达,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吸引人的眼球,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效果图建模与渲染、设计说明撰写、参赛展板制作都属于设计成果表达范畴,在此环节,指导教师要精心指导、认真把关,力求使学生的设计作品处于最佳展示状态,这对培养学生的设计软件应用能力、设计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平面排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4)认真做好参赛总结

每次参赛活动结束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参赛总结,指出学生在专业能力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或把本校学生参赛作品与其他学校学生参赛作品放在一起作对比分析,在总结交流中让学生知道今后需要着重提高的方面。

4.参赛成绩认定与奖励措施

为激励学生参赛,学校可以把学生的参赛成绩纳入学习成绩认定和奖励机制中。与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比赛,将获奖等级与课程成绩评定结合起来;对于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的比赛,获奖按照学校课外实践学分认定办法进行学分认定;对于以比赛题目进行的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按照获奖等级进行适当加分。在获奖奖励方面,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精神奖励。为获得省级一等奖、部级二等奖、国际级三等奖或以上的学生召开表彰大会,进行校内宣传,并将获奖学生的资料与获奖作品、证书复印件、奖杯照片展览在陈列室永久保存。二是物质奖励。学校给获奖学生发放一定的奖金,奖金数额一般为学生获得大赛奖金的10%~20%。

5.“以赛促学”教学成效

近年来,长春工程学院“以赛促学”教学活动收获颇丰,学生参加各级设计比赛获奖累计达200余人次,其中不乏一些高级别的设计大奖,如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汽车设计大赛、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东莞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均榜上有名。参赛获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今,积极参加设计竞赛已经成为学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常态。2015年,近20名在校生由于在各种参赛中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开始承接企业设计项目,一年中通过设计交易网站中标完成企业产品设计项目多达30余项,其中4名学生在校成功创业,注册成立了设计公司。

结语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任,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检验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的社会教学资源,应该积极探索竞赛教学的运用机制,充分发挥“以赛促学”的积极作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人才。

作者:端文新 单位:长春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刘艳霞.浅谈工业设计专业产品设计竞赛课程的教学.中国科技信息,2013(9).

[2]何铭锋.以设计竞赛驱动工业设计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艺术教育,2012(6).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8篇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人文素养

在教育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寻找多种答案,鼓励学生质疑和争辩,自由讨论,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有创意的学生,支持创意生发挥他们的思路,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

2.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教师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型的教师就应该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构建互动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一部分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采取适合他们自己的常规教学方法,再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进行,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来逐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教师的教育观、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作为工业设计的教师,要不断充足自身的理论知识,提高专业能力,才能适应专业教育中创新发展的需求。

3.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

根据目前国内各高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而言,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结构,又大致分为专业群技术平台课、工业产品设计原理与方法课、产品设计课、产品设计制造工艺课等。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业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实践,核心是培养学生对工业产品的形式、功能、人与环境等要素的把握、理解、设计创造的能力。在训练实践过程中既有分步训练实践,又有综合训练实践,既有理论概念的渗透,又有具体的实践操作。对于创新的要求,应当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去。

4.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

创新型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创新型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加强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进行产品案例教学、项目化教学,对产品进行深入的探索分析。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情感的高度投入,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需要有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并能清晰的意识到自己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积极寻找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途径,通过上述内存动力的支持,能够达成目标的实现。

5.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构建专业实习基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实际情况引进企业项目,有利于解决企业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推动设计项目与成果的应用,这也是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一个项目的引入,不是单纯的一门课程的知识能够完成的,需要几门课程的综合运用。如:某医疗器械公司需要研发一款中药的粉碎机,这就需要学生完成前期有关中药粉碎机的市场调研,初步确立方案,进行手绘粉碎机的外观,由手绘稿到三维产品建模效果图的制作,样品的制作等。这种项目的引入加强了师生设计成果与社会项目相结合,实现资源平台的共享,使学生体验设计师角色,实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总之,在设计教育中应该转变为“技能型、应用型”的教育模式,更新课程模式,优化课程内容,加强提高对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并通过一定的科研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的科研与社会实践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9篇

面向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我校学生在产品设计中工程技术知识薄弱的问题,本文强调工程技术知识在教学中应该被加强。学生通过工程技术知识进行非外观的产品创新设计,有效地辅助产品设计概念的发挥,实现设计方案可行性。

关键词:

工程技术 教学 实践 整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086-02

工程技术知识在高校本科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工程技术知识在产品设计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实现了人类需求的实体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面对这个现状,培养应用型工业设计工程师是工业设计专业的首要目标。

1 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 -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

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

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

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

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

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

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

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i+,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

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

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

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

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 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

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 Designing& 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 Branding& 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 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

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吲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

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

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

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优秀案例如图2-图5所示。图2是题为时钟的废旧物体改造作品,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图3是题为笔筒的作品,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图4是题为纸巾盒的作品,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

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

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3 小结

工业设计毕业总结范文第10篇

1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工业设计自上世纪八十年展至今,已有近三十年了。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设计教育存在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企业招不到适合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设计人才找不到对口的工作。据上海“中国工业周”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工业设计毕业生约有30%-40%流向包装和商标设计,有40%-50%的人改行去搞装潢、广告、网页设计[1]。这种情况与培养工业设计人才的初衷相去甚远。工业设计师有时也自诩为“产品建筑师”,其实还差很远,因为我们驾驭不了产品。建筑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还能出一整套规范的、符合标准的建筑施工图,而工业设计师除了会宏大的规划之外,只能做一个漂亮的外观,几乎很少人能出一整套规范的工程制图。进入工程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外观,在宏大的规划下完成产品的架构,让机械、电子、材料等专业在这个架构的基础上,配合工业设计师完成产品设计。所以工业设计师应该像建筑师驾驭“建筑设计”一样,驾驭“产品设计”[2]。为什么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不相适应?因为我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草图造型以及颜色等外观设计元素上,而很少花精力先研究产品的相关技术、结构等非外观因素来进行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创新。这就涉及很多工程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实际工作需要还是从毕业生个体的未来发展看,工业设计专业工学素质的培养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教育,导致毕业生就业高转行率,高淘汰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已不仅仅是某一学校或个别毕业生的问题,而是逐渐演化为工业设计教育的一个共同问题。作为工业设计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此寻求改变。当然,片面追求“技术至上”的产品创新设计理念,会使设计沦为技术的奴隶,脱离“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核心。科技的真正魅力在于以人为本,只有当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相得益彰的时候才能体现科技的进步性[3]。基于以上现象,工程技术知识在工业设计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总结如下:

(1)实现产品设计方案的生产可行性就工业产品设计本身而言,从图纸上的设计方案到用户手中的产品实体实现,不仅需要巧妙的构想,还受到材料、结构、工艺、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因素的制约。设计的可行性离不开分析、研究并解决材料、结构、加工制造、以及表面处理等问题,这就决定了工程技术知识将成为所有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由于缺乏必要的产品设计工学知识,学生设计出来的产品造型与技术工艺条件出现了严重的脱节,难以达到生产要求。在企业里,工业设计从业者往往被冠以“美工”的称谓,这种尴尬的局面导毕业生在职场上适应面窄,提升空间不大。

(2)实现非外观因素的创新设计,获取有竞争力的产品设计。在开展一个新设计项目时,外观设计虽然很重要,但随着它的普遍应用,产品通过外观设计得到的价值和竞争力提升也被竞争对手的提升所消化了。当几乎所有产品外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后,相互之间的差别就显得非常小了(相同工艺技术水平下),所以企业单纯想通过外观设计在市场上取得成功,跟以前相比就远没那么容易了。除了外观设计,设计师及企业还应对产品进行大胆的创新设计,通过对产品的工作原理、功能及结构的分析等对其进行改头换面的设计,以获得更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优势,因为这种设计可以申请实用新型或发明专利,可保护性更强,竞争对手很难通过简单的修改来进行模仿。通过创新设计,由于技术或功能特点比较明显,所以企业在市场上可以比较牢固地抓住用户,获取更大的效益[4]。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探索中,杨雪松等人提出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的具体内容包括:结构设计创新、高新技术创新、材料应用创新、造型语言创新和功能创新。可见,技术因素在产品创新设计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3)有利于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造型设计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导致造型反复修改,使得造型设计与结构设计的数据无法交流。设计人员最好在进入设计方案展现时,使用工程参数化软件进行建模,如Pro/E,UG等。再使用外挂的渲染器进行渲染得到效果展示,这样不仅有了面向加工的三维数字模型,也有了展示方案的效果图,并且保留了设计人员原本的设计构想,对后续的结构设计、模具设计以及生产加工建立了有用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工程软件这个桥梁学习更多的工程技术知识。

(4)面向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设计教育需要良好的工程技术知识我国工业发展的道路,基本上是引进——仿制——批量生产——产品同质化的一种简单过程,缺少自己的再创造,这样的加工型工业体系自然不需要工业设计,结果是缺少创造力,必然就会落后。产品同质化,没有竞争力,企业须引入工业设计改变现状。我国是制造大国,制造业大多还处于OEM模式(OriginalEquipmentManufacturer,原厂制造、原始设备生产商、代工生产),所以现阶段大多需要面向生产型的工业设计人才。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应该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以方便生产的设计为好设计标准,强调设计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能与工程师有效沟通。所以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应加强工程技术知识的学习,在现阶段做好服务于生产型制造业的产品改良设计。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从事于改良设计能力的学生,熟悉生产和具有较高产品造型能力,是中国企业当前的最大需求。这样,企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结果就互相适应了。如图1所示,生产型工业设计为制造业服务改良产品,提高产品品质,制造业逐渐认同工业设计的作用,也会推动工业设计向前发展,进而进入高水平阶段。同时,工业设计反过来再推动制造业的向前发展,从OEM模式进入ODM模式(OwnDesigning&Manufacturing原创设计管理),进而达到OBM模式(OwnBranding&Manufacturing原创品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工程技术知识是这个良性发展的基础。

2基于工程技术知识的工业设计教学改革探讨

(1)必备的工程技术类知识梳理科学技术就是实现物质功能的手段。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技术类知识在吴承钧[5]等的相关文献中已做了前期研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如下:设计图学,完成产品设计工程表现,并能阅读相关工程图纸。材料与加工工艺,掌握材料的性能、了解不同的制造程序和工艺方法,以及其带来的不同外观效果。人机工程学,了解使用产品过程中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人体因素在实际设计中的影响及解决方法。工业设计机电设计基础,包括机械结构设计基础、电子电路基本知识,提高设计方案的技术性能。另外,加入新的科技知识的快速普及,尽快将其应用于设计方案中。很显然,一个工业设计师在科技方面掌握的知识越多,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越强,设计的路子就越宽广,创造能力越强,成功率就越高。

(2)工程技术知识的有效整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所应掌握工程技术知识的具体特点来重新整合多门课程,以适合专业培养的需要。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将课程教学的重心放在内容的合理选定以及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使有限的课时充分利用。吴海红提出建成大统一的工业设计学科的工学知识教学平台,李煜也提出了整合的工科课程“产品工学基础”教学改革思路及具体实践模式。两者的改革思想都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原有分科课程内容,以及其他形式的相关课程内容统筹在一起,这样消除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易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整体性认识和全息观念,并养成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模式。也有一些学校提出“创意工学”,或者“整合设计”,也是将工程技术知识融入设计方案中,增强设计方案的可行性。笔者建议,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突出体现工程技术知识的主题设计。如,废旧物体的再设计及制作。废旧物体本身的材料与加工工艺随着岁月的流逝,出现了明显的旧的痕迹,但这也是新设计的开始。新设计必须以废旧物品为基础,就要求学生恰当的利用废旧物品的形、色、质来完成新的设计。同时,在完成设计稿后,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完成实体的制作。制作出来,能不能正常使用,一试便知。其中的零配件,尽量不用新的。另外,建议多个学生同做相同的产品设计及制作。这样在实现同一功能的前提下,可以使用不同的选材、结构、加工方式、表面处理。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从中对比找到省时省力而功能又能满足的方案。我校在进行此项实践环节时,以废旧物体为原材料,以生活用品为设计再造对象,以我校模型实验室的工具和设备完成动手制作,它由旧的钟表拆下表盘后,配上树枝的木质切片,组成新的可以悬挂的时钟。木片上的年轮纹样和时钟的语义很相配。由其他课程剩余的制作材料一次性筷子、毛线、快递盒子的纸板制作,放在桌面上耳目一新。由裁剪的旧衣物包裹废旧的光盘制成6个单体,再将其用针线缝起固定(盖子部分是活动的可以装入卷纸),光盘中间的孔正巧适合抽取纸巾。图5是题为收纳袋的作品,由旧的床单布裁剪并配合针线缝制而成。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反映收获很大。当然,设计主题应该精心编制。适应设计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性的设计教育体系,应强调以设计为中心,即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设计课题为核心,有机地编排相应的支撑知识,使学生在这些课题学习过程中培养综合的设计创造能力。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把先前被人为割裂开来的课程体系重新组合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我校许熠莹老师在这方面也做了探索。

(3)考核方式的更新考核方式应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结果是个分数。考核过程化,注重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如课题分析、制作、阶段汇报等。不再只是期末理论考试。

3小结

我国不少设计院系在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提出了全新的工业设计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工业设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工程技术类知识不可或缺。

上一篇:学校毕业班工作总结范文 下一篇:毕业生交流会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