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8:30:22

工业赏析论文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业设计史 辅助 教学研究 临摹 设计

人类的设计活动悠久,设计历史源远流长,而设计教学与教学体系的产生与发展远不及设计活动久远。设计学术界通常把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作为设计领域真正意义的设计院校,包豪斯的成果与影响历经近百年,仍被后人传承与颂扬。以构成和工作坊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的包豪斯办学形式自然是当今诸多设计院校与专业的范例,强调学生的技能必然成为当代设计专业教学的重点倾向,再加上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走向设计岗位后,很少直接涉及设计史论内容[1]。无论从历史沿袭,还是设计专业特性,能够身体力行实现创意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势下,设计史课程不受重视,成了设计专业学生的选听课程。工业设计史作为工业设计专业必修史论类课程处于尴尬的境地,与其他技能性和设计实践课程相比,它被定义为理论的、抽象的,甚至是次要的。

为摆脱工业设计史课程被轻视的现状,有必要强调其重要性,但更切实有效的做法是进行课程教学实验与改革,使工业设计史与设计融合,带动学生能动地获取设计知识,提高认识,启发设计思维,丰富设计方法与途径。很多高校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诸多设计教育者进行了课堂改革,但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教学观摩与课堂教学经验,对工业设计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以下归纳。

(1)教与学被教材束缚,对学生的考核大多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测试,机械式的枯燥记忆很难激励学生主观能动地进行扩展阅读,有限的设计史论知识很难让学生系统理解设计的发展与流势,更不会健全史论框架[2]。

(2)课堂教学以教师的单一讲解为主,学生多以观望的态度学习,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设计作品和风格漠视,缺乏理解,不会分析。

(3)工业设计史课程结束后,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知识逐渐遗忘,在设计实践中不会联系史论知识,不会借鉴历史上的设计案例与设计方法。

这些问题在工业设计史课程中具有普遍性,所以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进,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借助辅助教学手段与方法,具体可以采取专题研究与评价、作品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等形式。

1.专题研究与评价

以往,工业设计史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教材展开,虽然现在多媒体教学呈现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图片与视频史料,但是课堂时间有限,所涉及的信息量同样有限,并且在教学中常伴有教材作者和讲解教师的主观见解。学生不会能动地思考与研究,更不会追根溯源,查阅原文资料。这违背了鼓励学生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引导学生主观能动地学习与阅读这一教学初衷。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之前以教材为纲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选取适宜的时机穿插专题研究:教师辅助学生选择题目,进行定题分析研究与课堂演示,教师引导与评价。以此激发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收集、理解和表达知识。

专题是将线性的教材内容打散重组而成的平行、独立且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小单元。专题与教材的知识点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是学生将来要呈现在某一课堂上的主题。教师在辅助选题时可以给学生较宽泛的范围,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中国明代家具设计,包豪斯的设计,风格派,波普风格,高技术风格,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意大利现代设计,德国现代主义,荷兰现代主义,瑞士现代主义,美国现代设计,理性主义,绿色设计,当代设计,等等[3]。在这些大纲中,学生甄选感兴趣的专题,并与教师探讨确定详细的题目。选题与定题的方式是多元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倾向进行确定。定题之后,学生通过阅读相关图书、互联网资源等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分析与研究,以课件、视频或专题报告书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再把这些专题合理穿插到授课间隙中,给予每个专题适宜的时间进行课堂演示。通过演示,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与观点,针对性地进行评价。教师评价对于专题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学生最初的观点是不完善的,而且不同学生在演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所以教师需要随机应变,通过与学生沟通和评价对其进行引导,最终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概念。但要特别注意一点,给学生布置专题,并不意味着把课程全部交给学生讲解,工业设计史以教师讲解、梳理设计历史脉络,分析设计作品与风格为主的课堂形式是不能被取代的。

以专题辅助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比以教材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更生动与直观,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另外,专题研究由学生独立完成,每个人的工作内容、要求明确,容易促使学生形成竞争意识。通过专题研究,学生会更多地关注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框架,进行扩展阅读,感受到开卷有益,由机械地获取知识转变成知识的探求者。

2.设计赏析与临摹

工业设计史传统教学多采用单一的讲解形式,期末以论文或试卷形式检验学生对整个史论的掌握情况。学生课堂听讲,课后或考试前记忆,记忆成了学生学习史论的唯一利器。学生缺乏研究设计作品、风格与设计方法的激励,完全成了设计历史中无数经典设计的远观者。当问及学生喜欢的设计师、设计作品与风格时,多数学生的回答是“都差不多”,“让我想一想”等。这说明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调动学生学习的丰富刺激与责任的因素。所以,在史论课程的教学中大胆引入设计作品赏析与临摹作为辅助,引导学生发现自我与设计史中各类风格与作品的联系,研究设计作品及相关史料信息,设身处地地进行主观感受,培养审美能力。

设计赏析与临摹可以在课堂和课后同时进行,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各类设计风格流派中的典型设计师与设计作品进行分析。设计发展至今,已经有海量设计作品诞生,所以教师选择赏析作品时要注意其典型性,抑或根据授课学期的时下性需求进行针对性的选材,如汉宁森、潘顿等设计师的灯具作品,彼得・奥普斯维克、柯伦波等的座椅设计[4]。这些作品是创意的体现,同时包含设计师对形式、材料与技术的探索。在赏析过程中,注意介绍设计者、时间、设计特点及风格特征等史实性内容的客观性,尽量减少教师的主观评价,评述的任务交给学生,并向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任务:选取某一风格流派、某一设计师或某一设计公司与机构的一件或几件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临摹,从而拉近学生与设计史料的距离,引导他们自主研究产品的尺寸、比例、造型、功能与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学生会通过课外读物、网络等方式收集产品信息,也有部分学生会参观展览或卖场,实地测量、研究与感受设计作品。作业完成之后可以进行集中展示与讲解,教师进行讲评。

这一课堂辅助从理解风格流派、收集资料、赏析作品、临摹设计到展示与表达。学生收集资料,理解产品与相关人物流派,研究并临摹产品,切实消除了史论与学生的距离感,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帮助他们形成了自身的审美倾向,为日后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3.进行主题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具有知识和技能相结合的特色,设计思维的培养与设计行为的训练是今天各大设计院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工业设计史课程是人类设计活动积累的总结,它记录了人类砍砸石器,制作陶瓷,批量生产,绿色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多元的设计活动[5]。其中涉及大量的设计案例,并阐述了对应的设计理论。这些对培养设计思维和塑造设计思想,提高审美与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业设计史课程并不是一门纯粹的理论课程,它是实践的总结与思考,最终应该回归到设计实践活动中。而现阶段以单纯讲解和论文形式为主的工业设计史教学基本处于学过即过的状态,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多被束之高阁,学生很难把所学案例与方法运用到设计中。所以,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入实践性的教学辅助,最有效的设计实践莫过于“设计”本身,即以主题设计的形式辅助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

主题设计进行的理想时期是在重点课程内容结束之后,教师选择具有专题性、代表性的设计作品、设计风格,如设计一款具有所学风格特征的座椅、灯具等,当然题目的拟定是宽泛的。设计题目的拟定还可以参考学生前期的专题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报告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倾向进行定题,学生选题,分析研究历史案例与方法,启发思维,进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用新的思考点完成对设计史中代表作或历史风格的设计实践,这其中有作品的研究,风格演变的探索等。图1、图2是我校学生以历史为启发进行的座椅设计:耳型椅是从萨尔瓦多・达利在1936年设计的梅维斯唇形沙发中获得的灵感,并融合了人机因素,使整个流露出波普的新奇与独特;琴键休闲椅显而易见是以钢琴琴键为灵感进行的设计,黑与白的搭配颇具视觉效果。

主题设计形式即可让学生欣赏、研究历史作品,从设计案例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同时促进学生对设计方法的理解与发掘。图3是与艾洛・阿尼奥的小鸟椅同名的座椅设计,学生以小鸟椅为出发原点,联想到张大了嘴等待喂食的小鸟,以此获得了创意点。设计中采用仿生的设计手法,对小鸟形态进行抽象处理与表现。将稳定的座椅倾倒即可变身为一款摇椅,两种使用方式的巧妙设计可圈点,不失为一款趣味与感性并存的设计。这一设计充分体现出设计史与设计的关联性。只要学生不断理解、研究与认识,一定会丰富设计思维,谙熟设计方法。

将主题设计实践作为设计史教学的辅助,可加深学生对设计史内容与方法的理解,又可强化学生的审美与设计能力。设计史中的主题设计辅助是将历史与当代进行融合,学以致用,更直接地把史论知识融入学生思维体系与设计活动中。设计行为的参与反过来又验证了工业设计史中涵盖的设计思维。

以上三种辅助形式对工业设计史课程具有重要意义,要使他们发挥既定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辅助与课程内容、课程时间相协调,合理穿插与布置,不能盲目运用和依赖这些辅助方法而忽略课程内容的讲解;另外,要注意专题研究与评价、设计赏析与临摹、主题设计之前的引导和之后的评价,如果只是单纯地让学生经历这些环节,而不进行引导与评价,就会缺失对学生的激励,没有激励的辅助环节不能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研究与设计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砚祖.设计史的意义与重写设计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2):18-21.

[2]袁翔,何人可.基于反思学习的《工业设计史》教学研究[J].装饰,2013(05):75-77.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4]何人可.工业设计史.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07).

[5]姚君.工业设计史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艺术研究,2010(02):162-163.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分类号】J60-4

一、音乐教育现状

近年来,艺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推动了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乐趣,是抒感的一个方法。我们从幼儿园到大学都上过音乐课,一直在进行着音乐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受的大部分是西方音乐,赏析的作品大部分也来自于西方的经典音乐作品。尽管是传统音乐,人们还是按照鉴赏西方音乐的方法去品味,这就对传统音乐色赏析出现了误解,使那些有力量、有价值的音乐就此埋没。因此,应该呼吁大家完善和提高对音乐赏析课程的重视,学会正确赏析除西方音乐之外的好音乐。现在的音乐教育体系以技术和审美为主,受西方音乐教育影响颇大,音乐教育比较模式化,固步自封,使得音乐教育模式化、单一化,侧重技能,本文认为这种模式已经逐渐脱离音乐的发展方向。西方式的音乐教育使得民族传统音乐逐渐缺失,音乐教育转换新的教育方式势不可挡。

二、音乐教育和音乐赏析价值

我国的音乐教育体现了工业文明的进展,具有工具色彩,在现在时代转型背景下,要想跟上时代变化,现代音乐教育规范化教育必须创新和改进。音乐是社会文明和民族精神文化的代表,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育人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西方式音乐教育以哲学理论为根本,比较模式化、死板,现在音乐比较追求个体化,注重生态文明,回归创建音乐的作家本身,有利于更好的产生共鸣。音乐赏析的目的是了解创作的初衷,可以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感情,实现个人节操的升华,建造个人的精神世界。音乐赏析不仅懂了别人,也让别人懂了自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三、音乐赏析课程设计

课程设置是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包括教授科目、大纲、内容、课时、教学形式等项目,是如何实施音乐教育的标本。还包括师资力量、生源水平等等。课程设计一定要重点突出,注重实践和以学生为本。

1.师资力量和生源情况

老师是音乐之路的启蒙者,是音乐这趟旅行的领路者,在学习音乐旅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音乐教育需要资深的,有多年学习音乐经历的人,重要的还需要有能力启发和带动学生们的情感。赏析音乐的第一步是能产生共鸣,读懂它内在的情感,把死的东西变为活的事物。老师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音乐也需要有天赋的人,如果一个人天生五音不全,那何谈领略音符的力量。要想培养出优秀的、能继承发扬音乐的人,生源水平也是关键的一步。选择有天赋的、潜力的学生,也可以减少音乐教育时间,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培养更多音乐赏析“巨人”。可以通过最常见的考试为标准来衡量,如饱含情感地朗诵、歌曲演唱、舞蹈表演、模仿等等方法。

2.课程结构

根据往年课程结构,主要分为常识教育课程、音乐专业知识、音乐赏析专业知识、专业课外拓展及实践教学五个部分。从形式上来说,与其他高校框架一样,主要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顾名思义,是每个学生应该熟知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选修,则根据学生自身的喜好来选择的,体现了音乐的个体化。但是,选修和必修课程比例一定要适当,专业课程不能太少。专业课程才是是音乐赏析学习的主要知识,是音乐赏析的基础。除此之外,应该根据个人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抛弃原有的守旧的模式,实行培养人才的弹性化模式。

3.课业内容

高校的音乐赏析教育也是普通的转科大学教育,也需要完成每个大学生应该学习的东西,例如英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素养和军事理论等。除此常规的课程项目外,重要的就是专业的音乐教育。音乐赏析的学习范围非常广,因为首先音乐的范就很广,有流行音乐、古典音乐、音乐剧、舞台剧,各种戏曲及钢琴曲、吉他曲等各种乐器奏出的曲子,其次还有东西方的差别,即使都是摇滚,东西方的摇滚又有不同的味道。一定要注意避免课业内容太窄,使学生认识面窄,难以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

4.教育方法

古往今来,针对音乐赏析的教育方法层出不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的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核心的音乐赏析教育方法逐渐适应了大众要求。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为了人这个个体。其实,音乐的享受本来就是注重个人感受,音乐赏析要体现个人价值。其次要选用适合东方特色方法,从东方音乐角度出发学习。要学会赏析,就要先学会领悟音乐,领悟音乐最好的方法就是面向大自然,走向生活,体现实践的重要意义,学习音乐的产生,从根本上了解音乐。在你能懂一首音乐的时候,你也就在慢慢学会赏析了。

5.课业评估

就像学生的考试一样,考试必不可少,定期评估也至关重要。定期评估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潜力,可见评估的重要性。课业评估可以分成多种形式,课堂积极性、书面形式和自我创作等。专业的理论基础需要书面的形式,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卷子。学习的不同内容的音乐进行创作及自我点评。最终通过专业的老师们综合各方面表现给出成绩。

四、总结

随着音乐越来越多,能理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对音乐方面,这是极大的埋没,对我们是极大的损失。懂音乐赏析的人能帮人们去了解它,不管它对你意义如何。一首歌,可能能让没有勇气的人鼓足勇气,可能能让寒心的人再次感受到温暖,可能能让丧失信心的人重拾信心,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音乐赏析的力量。弹性化、科学化、创新化地进行音乐赏析教育是大众追求的目标。按照如此教育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音乐赏析界将呈现繁荣景象。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金亚文:《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管建华:《中西音乐文化比较的心路历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学诗 人格 教学策略

古诗词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加强古诗词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更有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塑造高尚优美的灵魂,提高人格修养。

一、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诗歌基本知识

主要让学生了解诗歌的产生、发展、分类及它和词、曲的关联。古体诗从最早的四言古诗、骚体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汉乐府一直发展到新乐府诗,主要产生在唐代以前。形成于唐代的近体诗,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让学生大体了解律诗的押运规律,为诵读打好基础。

二、学会赏析,感悟意境

学会对古典诗歌的赏析是提高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学会赏析就必须掌握要领。中小学生赏析古诗的主要规律和方法有:

1.关于古诗题材的赏析。诗言志,歌咏言。凡生活所到之处就有诗歌题材。山水、田园、咏物、怀古、羁旅、边塞、交往、教育、文学、哲理、政治、经济、工业、农业、商业、节令等,包罗万象,面面俱到。

2.关于古诗主题的赏析。思乡、友情、亲情、爱情、别离、m怨、悼亡、劳作、惜时、爱国、伤感、励志、讽喻、歌颂、感悟等,几乎囊括了生活的全部。

3.关于古诗思路的赏析。高低、远近、内外结合、今昔对比、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统一、人和物结合、正反相对、抑扬结合、前因后果、转折、递进、承接、对比等,均是古诗歌常用的结构手法。

4.关于古诗艺术手法的赏析。古人写诗“贵在含蓄”,“言在意外”,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力渲染、巧用烘托、引用典故、含蓄委婉、传神用字、妙用修辞格等,让古诗显得摇曳多姿,尽得风流。

5.关于意向和意境的赏析。对人或自然景物赋予感情就成为意象,例如自然景物流水本无意,而在“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里就有了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哀伤和感慨;再如月亮表示思乡、斜阳表示凄凉、风烟霜表示哀怨、杨柳表示远别、杜鹃乌鸦表示凄苦、鸿雁表示离愁等。还有像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登楼、吹箫、饮酒、折柳等,都是诗人作者特殊情感的寄托。意境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情境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让人流连忘返的境界。

三、反复诵读,认真积累

古典诗歌,诗句结构工整,对仗整齐,音节铿锵有力,押运错落有致,特别适合学生诵读。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时按照诗歌节奏划分朗朗上口读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心领神会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达到诗人、诗歌和读者三者的强烈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读诗时要引领学生不仅体会诗中的韵律格调,更要结合诗中人物的生平和当时的历史,这样就不仅能领略到诗歌的优雅与隽美,更能体会到诗人的心境,感受到唐诗的独特魅力。

四、倡导自主探究、多元解读的学习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必须适应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组织教学时,必须摒弃那种束缚学生思维,扼杀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不要进行烦琐的分析,不要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更不能让学生枯燥地死记硬背,积极倡导“兴、道、讽、诵”的学习方式,即“感发――引导――先读后背――最后吟诵”这样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教师应以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2.大胆挖掘,古今对照,合理想象。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一首古体诗时,对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人生夙愿和宽阔胸襟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如果杜甫有幸来到今天的新中国,目睹新社会的巨大变化,对知识界人士考查一番,走进知识分子宽敞明亮的康居住宅,体会他们幸福安康的生活,这位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报有拳拳之心的大诗人一定会啧啧赞叹,真是今非昔比。自己梦寐以求的事终于在今天变成现实,他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新社会一定会流连往返。像这样的合理想象,一定能让学生深受启发。

3.适当评议,明辨是非,为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要在语文课文的学习中让他们认识、领会、内化,变成自觉行动。如在学白诗歌时,对他消极避世、及时行乐、恃才傲物的人生思想应引导学生辩证对待,吸其精华,剔除糟粕,让他们万不可在生活中效仿,稍有不顺也“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离家出走,一失足成千古之恨,新一代青少年应当积极向上,达观开朗,争取做生活的强者,不可消极颓废。

五、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学习趣味性

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应是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古诗词学习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更应当加强课外的实践活动。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了相当数量的优秀诗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在课内习得的基础上,指导课外实践,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积累和表达。只要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古诗文素养就定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他们的健康人格也能得以养成。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加储备量,拓宽认知范围,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进行“每周一诗”或者“每课一诗”吟诵活动,让学生多积累背诵古代经典诗歌。

2.开展课外活动“诗词积累”大比拼活动,课外积累课堂展示,看谁记得既多又准。

3.定期开展古诗词测验活动。专门利用课时进行书面试卷测试,或者口头背诵的方式检测学生,并给出评价结果。

4.分专题搜集古诗文名句。如:以“风”、“花”、“雪”、“月”、“春”、“秋”、“山”、“水”等作为主题让学生搜集,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开发学校专门校本教材,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古诗歌专项收集,让诗歌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例如我们学校开发的《守望学校精神家园》、《中小学生古诗鉴赏方法》就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6.积极参加各类诗词、经典诵读和听写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象应以青少年为主。一个人如果能够在青少年时期阅读、记诵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就可以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少儿古典诗词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篇的白话翻译上。我们应通过选编经典,教青少年们诵读,引领他们从诗篇得到感发,感受到古诗词与自己生命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古诗词,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品格与修养。

参考文献:

[1]靳建,著.语文课程研究.中国档案出版社,2002.3.

[2]李万龙,著.古典诗歌鉴赏规律.甘肃教育出版社,2005.10.

[3]朱光潜,著.谈美书简.航空工业出版社,2012.3.

[4]吴峰,罗国振,著.道德教育展望.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

[5]王逢贤,鲁洁,著.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商务英语 少数民族学生论文

近年来由于就业形势、人才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原本是高职教育中属于热门专业的商务英语,新疆地区高职教育商务英语专业却遭遇了招生缩水的冷遇。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商务英语专业招生人数从原来90人的班级规模已逐渐缩减到40人。在保证教学资源和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学院正逐步探索民汉合班的教学模式。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少数民族学生自然要与其他地域生源学生在同一班级接受同等专业英语水平教育。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基础是在高中时期才开始接触,学习英语时间短、底子薄。加上民族母语的沟通障碍,对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带来诸多的影响。从近年教学情况来看,最终的结果就是商务英语专业少数民族学生在毕业时提交的毕业论文存在着十分突出的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水平有限导致英汉理解能力、英文写作能力差。我院的少数民族同学多数来自各地州,基础教育模式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使他们对母语依赖程度很高。在进入高职教育阶段,尤其是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母语,汉语,英语常常使得他们在理解方面需要先把英语转换成汉语再转换成母语才能理解其含义,这对于专业学习来说本身就是负担;加上母语的语法规则有异与汉语和英语的语法规则,因此写作成为他们专业英语学习的又一薄弱环节。

2、论文选题基本与专业无关,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商务实务操作、商务信函语言特征、商务交际技巧和礼仪、中西文化差异等五个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挑战。为缓解部分学生学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大部分学生在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向、结构形式等方面不做严格的要求。但就论文选题及内容来看,多以翻译儿童读物,编写小学英语教案为主。从论文质量来看,甚至直接抄袭剽窃网上论文,并形成恶性循环。

3、学生就业压力大,以找工作为理由,敷衍论文写作。就我院商务英语专业就业情况来说,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了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学生在毕业之际,少数民族学生既要面对学历上的竞争,又要克服汉语交际带来的影响。这就导致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后,为争取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对撰写论文的态度发生变化,不愿意再花更多精力和时间去完成毕业论文(如他们很少主动与指导教师沟通,对专业知识不进行系统化的积累和实践等等)。最终往往导致论文是临到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匆忙敷衍, 相互抄袭现象严重,同样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现象。

4、论文审核较为简单,指导老师放宽要求。指导老师出于对学生就业压力的理解及少数民族学生情况的了解,对其上交的论文,无论从格式规范、内容结构、理论逻辑等方面都适当放宽了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放纵了学生的惰性,学生从而投机地放弃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研究的机会。

根据国家教育部《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根本指导,结合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并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构成和层次因素,对以上少数民族毕业论存在的问题个人提出解决途径如下。

1、从二年级起开设写作课,为毕业论文写作打好基础。通过写作课的强化锻炼和实践,使少数民族学生在面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增强信心和能力,不再束手无策。进一步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加大写作训练环节,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情景模拟训练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资料,锻炼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综述能力,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写作恐惧”的现象。此外,在第五学期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系统阐述论文规范,要求毕业论文任务书在本学期完成,并对论文的选题、提纲、开题报告、研究方法等做出明确的要求,增加论文鉴赏环节,使毕业生论文撰写过程中不合规范的现象得以有效改善。

2、选派对民族生有经验的老师,有针对性地指导论文。由于语言文化背景的不同,一般老师和民族生在专业论文沟通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指派专业民族老师对其进行指导,一方面有利于发挥教学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对专业毕业论文各个环节指导和质量监督,往往事半功倍。

3、加强实习单位的配合。学生出了校门进入实习单位,生活角色从单纯学生的角色突然转变成社会成员的角色,心理承受了从轻松的校园生活到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转变的压力。加上语言沟通问题,更是有了“工作忙,没时间”等借口。此时实习单位的配合和支持就尤为重要。单位的领导同事此时完全可以充当了指导教师的角色,结合所学专业、选题范围对学生在案例、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指导,从而有效的帮助其完成论文撰写。

4、以其他方式代替毕业论文。在毕业学习能力考核评审机制中,设置少数民族学生更加适合的方式代替毕业论文。比如撰写指定或自选外文书目读书心得或学习笔记,并最终通过答辩形式予以考核。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运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商务领域的应用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诗颖,刘雪春.加强大学英语“实用教学”改革的途径[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一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杨萍.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

[4] 王银泉. 万玉书.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2)

[5]庞维国.自主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5篇

>> 系列化包装设计在商品货架上的快速识别初探 系列化包装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浅谈包装设计系列化新理念 浅谈系列化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运用 浅谈系列化包装设计中的视觉艺术 读图时代系列化包装设计的视觉冲击力 中国酒包装设计在传统文化理念中的系列化运用研究 浅析现代喜糖包装的系列化设计 从“黄鹤楼”系列化产品探析现代香烟包装设计 柔性无机物绝缘防火电力电缆产品系列化的研制及接头设计 商业性包装的系列化设计及创新研究 纸盒包装的系列化设计表现思路浅析 浅谈陶瓷洗护用品设计的创新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背景下对内蒙古地方特色产品系列包装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刍议现代实木家具的系列化设计 浅析婚庆用品包装设计中的吉祥纹样 婴儿用品包装设计的图形表现 浅析现代婚礼用品包装设计 包装设计中的色彩识别分析 奇石收藏的系列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3]刘毅.无障碍包装设计方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6:21.

[4][美]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3

[5]张露芳,潘柏松,赵晓卡.通用设计理念在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3,24.

[6]中国艺术设计联盟.Space.NK.系列包装[EB/OL].[2013-08-13]

[7]汤义勇,王晓迪.图形符号与书籍封面设计[J].编辑学刊,2010,02:73―75.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6篇

一、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在学院教师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勇挑重担,承担了教学内容跨度大的十几门课,包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文学阅读、英美诗歌赏析、莎士比亚选读、大学英语、视听说、理论语法、欧洲文化入门、论文写作等,每年400多学时。指导研究生和本科生毕业论文40余人次。

二、发表了高水平学术论文20余篇,并有多篇获奖。其中《论田纳西?威廉斯的柔性戏剧观》、《陌生化与威廉斯戏剧中俗语及外语语句的诗意》、《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族裔喧哗》、《译介?批评?方向——西方妇女戏剧在中国》、《主流文化下的独特声音:评北美华裔作家水仙花及其创作》、《变形与真实——试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变形技巧的运用》、《性别身份与舞台表现:从〈欲望号街车〉到〈美梦重圆〉》等均发表在CSSCI检索期刊《外国文学评论》、《当代外国文学》、《妇女研究论丛》及全国一级学会会议上。

三、主持了多项教科研项目。有“加拿大文学研究”(加拿大大使馆资助项目)、“创造多维语言环境,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使大学英语教学再上新台阶”(获黑龙江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大学英语优秀课程建设”(被评为*省大学英语精品课程)、“规范公示语翻译,改善*市国际语言环境”(*市社科重点研究课题)、“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外语教学质量”、“ESP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规范刘公岛旅游景点翻译,营造和谐城市形象”、“美国后现代派小说艺术研究”、“田纳西?威廉斯早期戏剧研究”等十余项。

四、主编、参编、专译了多部著作。主编3部,包括《科技英语阅读教程》(外研社),《大学英语四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大学英语六级强化训练》(外研社),副主编和参编3部,包括《外语学术论丛》(重大出版社)、《计算机英语》(外研社)、《新编英国文学教程》(山大出版社),其中*编写部分有70余万字;出版个人专译著《古典哲学的趣味》(译林出版社);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北大出版社)、《当代外国文学》(译林出版社)等多部著作及学术期刊中发表译文。

五、承担了大量行政工作,并取得了可喜成绩。担任院长以来,不断强化团队精神,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教学名师的带头作用,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及时了解并帮助解决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

1.注重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狠抓教学质量,经过努力,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一次性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重点院校15-30个百分点。05年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100%。在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学院被评为贡献突出单位。

2.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支持教师的提高与进修。先后4人考取国内名校的博士,派出46人分别赴英、美、韩等高校访学与进修。

3.注重学术氛围的营造,学院连续4年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80余篇。承办了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大学外语教学研讨会和全国加拿大文学研讨会等。

4.组织完成了三期*市干部韩语培训任务,培训学员近300人;开展大手牵小手活动,在南山小学建立了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组织师生自愿赴贵州革命老区,义务为赤水市所有小学英语教师62人进行英语培训,该社会实践团连续2年获*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称号。

5.和谐的气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使学院在各项活动及奖项评比中均名列前茅,大学英语教学二部被授予*省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巾帼文明岗”荣誉称号。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典籍英译;聊斋志异英译;评述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

一、《聊斋志异》及其英译本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本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谈狐仙、鬼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鲁迅曾经说过,《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

《聊斋志异》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被誉为“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对该作品的翻译一直以来就是翻译界讨论的焦点之一,作为“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拥有外文译文的语种最多” [1] (P409)。自1784年《聊斋志异》被译成日文开始,到20世纪末,它已经有日、英、法、德、俄、韩、意大利、西班牙等20余个外语语种的译文。其中,英语译文数量最多、影响最大,到2008年止,《聊斋志异》已有近20个英译版本 [2]。但到目前为止,《聊斋志异》英译尚无全译本,只有片段译文、节译本和漫画英译本。

《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始于1842年。早期的译介以在华传教士及外交官的翻译为主。据考证,现在发现的英文《聊斋》研究资料的最早记载是德籍传教士郭实腊(Karl Gutzlaff)在《中国丛报》刊登的关于《聊斋志异》中9个短篇的阐述,称之为“来自聊斋的非凡传奇”(Extraordi-nary Legends from Liao Chai)。早期《聊斋》翻译以片段为主,载于杂志、文选中。第一篇《聊斋》单篇译文出现于1848年美国著名汉学家、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illiams)编著的The Mid-dle Kingdom第一卷中(P.693-694),收入了《种梨》和《骂鸭》两篇英译文 [3]。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个英译本: 1880年,伦敦的Thos.de la Rue出版了翟理斯英译的两卷本Strange Stories from a Chinese Studio(以下简称翟译本)。这是《聊斋志异》最早的英译本,含有164篇《聊斋志异》故事。该译本译文清晰、优美,但有许多误译的地方,书中有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注释,译者对许多自认为无趣和不纯洁的地方作了删减和改写。该译本是英语世界里影响最大的《聊斋志异》节译本 [5]。另一译本除个别篇目外,均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名为Selected Tales from Liao Zhai(简称杨译本) [3],含有17篇《聊斋志异》故事译文,译者多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译文忠实通顺 [4]。第三个译本为1989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汉学家梅丹理(Denis C. Mair)和梅维恒(Victor H.Mair)翻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蛳tudio(简称马尔译本),选译了51篇《聊斋志异》故事,梅丹理和梅维恒精通汉语,因此翻译过程中理解准确、表达地道,翻译时强调传递中国的文化,翻译策略以异化为主 [4]。

此外,1982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卢允中、陈体芳、杨立义、杨之宏翻译的Strange Tales of Liaozhai,选译了50篇《聊斋志异》故事(简称港译本)。6年后,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译本的修订本,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4篇。译者强调忠于原文、传达出原文精神,对原文没做任何删减。《聊斋志异》的最新译本出现在二十一世纪初,出生于英国的澳大利亚的闵福德(John Minford)历时14年,翻译出版了Strange Tales from a Chinese Studio,闵福德的译本由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选译了104个故事 [3]。

二、《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现状

《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但是针对《聊斋志异》英译本所做的专门研究却极为有限。“国外《聊斋志异》英译专门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国内此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 [2]本世纪以前,国内学者对《聊斋志异》英译研究关注和重视不足,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屈指可数。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典籍对外传播需求的增长,相关研究逐渐增多,无论是学术期刊还是学位论文,以《聊斋志异》为题材进行研究的论文数量都有所增加。

为较为全面地了解和分析《聊斋志异》在国内英译研究的现状,我们在中国知网(CNKI)跨库初级检索中,以1979-2010为时间范围,搜索全文“聊斋志异 翻译”,检索到相关学术期刊论文及会议论文46篇,除去其中的俄译和日本研究等非英译研究和并非以《聊斋志异》为主体的研究,选择到相关英译研究28篇;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到与《聊斋志异》英译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及硕士论文19篇,除去其中重复的期刊论文,两者共有35篇文章 ① 。其中包括:硕士论文12篇,学术期刊论文22篇和论文集收入论文1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见表1。

表1 《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论文历年发表数量统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21世纪前针对《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只有1998年的一篇,这距最早的1906年翟理斯的节译本出版已有几十年的空白,距离另一影响较大的马尔兄弟的译本也有接近10年的时间,可见相关学者在这一领域的关注及重视明显不够。21世纪以后,尤其是2003年及2008年至今,国内对《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才逐渐增加。

三、分类研究

根据相关论文内容,本文将搜索到的35篇文章分为6类 ① ,并对重点文章加以介绍和评析,旨在更好地了解目前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的现状以及发现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对相关学者未来在《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上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详细论文分类统计见表2。

表2《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论文分类表

在研究范围内的35篇《聊斋志异》英译研究论文中,将其中关于研究综述、英译概述及译介述评的归于总括性介绍这一类。共有8篇,占全部论文的23%。

吴九成对《聊斋志异》在海外港台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指出,“就国内而言,阅读、出版和研究《聊斋志异》,已成为当今一种蔚为大观的文化现象。”“《聊斋》不仅在国内拥有一代又一代广大的读者,在海外也久负盛名,受到广泛欢迎。”他认为,除了对《聊斋》作美学研究外,海外还对它作了一些中西方比较文学和接受心理学的研究。“多年来,内地学者多习惯于从一般社会文艺学的角度研究《聊斋》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只是从八十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6]

何敏从片段译文和节译文两方面及文化接受国译者译本和文化输出国译者译本两个角度,对1842年以来《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进行介绍,梳理了《聊斋志异》英译的发展过程。本文在结语中提到,“《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已历经160年,一步步进入跨越时代、跨越地理、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英语语境,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标准,不同的生活习俗,无不在各种译文之中打上各自的烙印。在这个过程中,《聊斋》经受着种种解读,其中不乏误解,甚至曲解。” [3]何敏对于《聊斋志异》的译介述评,材料翔实,梳理系统,基本囊括了英语世界的重要译者及优秀译本,对于国内学者了解《聊斋志异》的英译历史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李海军是国内目前对《聊斋志异》英译概况研究较多的学者。他撰文尝试从零散译文、节(全)译本和漫画(连环画)译本三个方面对《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作一番历时的梳理,“到目前为止,已有近50名不同的译者翻译的100余篇《聊斋志异》的零散译文和近20个《聊斋志异》节译本。译者来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国别、他们操不同的职业、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聊斋志异》英译的课题。” [4]李海军的历时梳理,资料翔实,条理清晰,而且概要介绍了《聊斋志异》漫画英译本,但是并未指出各译本的不足之处。他同年发表的另一篇论文从《聊斋志异》英译历史研究、译本个案研究、译本比较研究三方面对国内英译研究进行了概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聊斋志异》英译研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译界对此方面有兴趣的人士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2、译者研究

近年来,随着翻译界兴起的“文化转向”,译者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针对《聊斋志异》的译者研究也是如此。

任秋红通过对《聊斋志异》三个译本内容、语言和风格的分析研究,指出了译者文化身份对翻译的重要影响。“译者受各自文化身份的影响,在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自如运用和传达原文风格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7]咸慧从三个不同角度对翟理斯《聊斋志异》的译本做出分析,包括译者在选材、命名上的斟酌,在文本与元文本方面的特色及对某几类特定文化信息的传递,并侧重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出决定是出于哪些因素的考虑 [8]。

朱瑞君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指导,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翟理斯《聊斋》译本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长久以来,翟理斯所译《聊斋》一直由于其在翻译中的创新和改动而备受争议。”而译者主体性理论也恰好为翟理斯译作中的“不忠实”之处提供了合理的解释。通过研究表明,“翟译《聊斋》在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风俗,意识形态以及保存原文的异国风韵上更胜于其他译本。”“当译者把自己看作目标文本的创作者而非原文本的模仿者时,其译作往往会取得成功。事实上翟理斯译本的成功正在于其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9]朱瑞君2009年发表的同主题期刊论文再次简明地论证了她的观点[10]。近年来,随着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兴起,从这一角度对《聊斋志异》英译进行研究具备一定的独特性,颇具借鉴意义。

3、翻译策略

目前,针对《聊斋志异》英译翻译策略的研究数目较多,在本文研究的35篇论文中有9篇,所占比例为26%。

尚延延通过分析《聊斋志异》中文化差异的英译,验证了文本类型理论在表达功能文本翻译上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四条选择翻译策略的原则。认为“具体在表达功能文本中,语义式翻译(本文归结为异化翻译策略)应占主导”。[11]

刘语天发现,在《聊斋》英译本中,译者对于蒲松龄独特的文言句式的把握还存在一定偏颇,从三种文言特殊句式――极短句、四字句和流水句入手,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探求了《聊斋志异》特殊句式的翻译策略。文章指出,“特殊句式的总体翻译策略是:以功能主义为出发点,确定译者的翻译目的,针对不同的句式需要,采取或阻抗式、或连贯原则为主的具体操作方法,从而优化《聊斋志异》殊文言句式的翻译策略。” [12]

陈振霞认为,马尔的《聊斋》译本“全面考虑源语文本的特有风采及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努力寻求忠实再现原文与充分尊重读者之间的平衡,虽然严谨地探究了《聊斋志异》中晦涩的古文用语,但由于他们对中国文化及汉语句型表达的了解有限……译本仍存在着错译、逐字翻译等不足之处。” [13]文章从宗教与中国民俗文化等角度剖析译文,并探讨了采用归化与异化两种不同策略翻译宗教负载词的得与失。

4、译文赏析和对比研究

针对《聊斋志异》单个译本的赏析或多个译本对比研究被划分为这一类。

董艳以翟理斯和马尔英译本为素材,从两个译本的故事场景尤其是仙境、梦境和夜晚这三个意象入手,深入探讨了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对译者在处理东方的经典著作时所施加的不可抵制的隐形影响;比较两个译本叙事模式上翻译策略的差异;对比分析了两个译本中有关传统文化信息的错误传译,尤其是在从宗教概念的误置,文化概念内涵的遗失,词汇层面翻译中的文化意象的偏离为出发点,全面探求了译者在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中所展现出的政治和文化因素 [14]。

李海军等分析了翟理斯《聊斋志异》英译本,指出翟理斯在自己编撰的、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里用大量篇幅对《聊斋志异》进行了介绍,这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极大地推动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15]。

5、文化研究

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翻译的本质。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无疑是翻译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从文化角度探讨《聊斋志异》英译具有重要的意义。

杨国强从对比喻句中文化意象的传译、典故神话习俗宗教等的传译和民族特有事物的传译这三个方面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进行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归化”和“异化”二者是互补的,在跨文化翻译中是辩证统一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6]。

曾颖文章从目的语文化角度分析了赞助者的意识形态、目的语读者的意识形态和译者的意识形态是如何重写译文的。认为翟理斯在翻译《聊斋》时“做了大量的变动,作者的写作原意已经无处可见,但是分析当时的英国、英文读者和译者本身的意识形态,这些改动却是合理的,是三种意识形态的合力的必然结果;而从译者的角度来说,为了让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被接受,译者按照当时的需要对译文作了必要的改动。” [17]曾颖在2010年发表的期刊论文上再次从文化角度,根据列弗维尔的理论,从译者对于“异史氏曰”的处理,找出在其背后操纵的各种意识形态 [18]。

6、语言学视角的研究

翻译学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翻译学要依仗语言学等其他学科使自己科学化。近年来,从语言学视角,包括语义学、语用学等角度对《聊斋志异》英译进行研究的论文也时有所见。

赵春燕指出,语言学界有一种对某一特定语种与其他语种在本质、要素、系统、结构和功能等方面作通体的对比观照的语言异质观。作者从古汉语与现代英语的语言异质性为起点,探讨了以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为代表的古汉语在各译本翻译过程中被处理的情况,深入探讨了古汉语与英语词汇在系统、结构、功能和语义,词义辨析以及对词义有重大影响的语境等方面的异质性研究 [19]。

余欢以语用综论观中的动态顺应论为基础,将《聊斋志异》英译本中一部争议较大的译作――翟理斯的英译本与另外两部主要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了这三部译本的不同及差异产生的原因,试图对翟理斯的译本做出新的评价。并通过分析得出复译的必要性,文学翻译无定本,翻译标准应该被不断的重新阐释以顺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境和不同的交际目的 [20]。

四、对《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的建议

纵观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以上6大类的英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仍需更多学者们进行更深入和系统性的研究。兹提出以下几点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聊斋志异》英译至今尚无全译本。现有的译本“全部为节译、编译、转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多种:为了与英语世界国家的文化习惯、风俗相一致,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为了便于《聊斋》的传播,为了道德、政治观点的不同,或者单纯仅仅因为翻译力量不足,等等,译者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篇章进行翻译。” [3]希望译界对此感兴趣的相关学者积极行动起来,我们期待着《聊斋》英译全译本的出现和包括《聊斋》在内的典籍英译的新发展,以此促进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2)英译版本选择较为单一。目前,“《聊斋志异》已有近20个英译版本” [2],但国内的相关研究就译本选择方面来看,多数的论文所选择或者侧重探讨的是翟里斯、马尔和杨宪益夫妇的这三个译本,很少有论文涉及到最新的由企鹅出版社(Penguin)出版的闵福德译本。在笔者收集到的35篇论文中,除去总括性研究和不涉及译本研究的论文,其余23篇论文所选译本情况统计如表3。

翻译在不断进步,新的译本不断出现,翻译理论也不断更新,所以结合更多的译本,尤其是较新的译本来进行分析讨论,指出其优缺点和不足之处,无疑更具说服力。

(3)研究深度有待提高。目前多数论文主要集中在比较宏观和笼统的翻译策略选择和中西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上。“这些较为笼统的翻译难点也同样可以适用于其他的文学作品翻译,因此缺乏一定的针对性。论文作者们在意识到《聊斋》翻译的问题后,有时未能提出更具体的应对策略,指导作用不够突出。要真正找到《聊斋》英译问题的切入点,首先就应该对《聊斋志异》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有深刻的认识,从原文入手找到其独特性以及翻译中可能存在的难点,然后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而不是泛泛地探讨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 [12]

(4)研究广度有待拓宽,采用多学科视角对《聊斋》英译进行探讨。“100多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译者对它做过译介。这些译者对《聊斋志异》有着不同的理解、怀着不同的翻译目的、选择了不同的翻译篇章、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研究《聊斋志异》英译的课题,能够让我们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对它的译介进行探讨。” [2]因此需要运用更多的文学、语言学、翻译学的相关理论,但在上文划分的6类论文中,语言学视角的仅有两篇,文学视角的相关英译分析几乎没有,翻译学领域的很多理论如解构主义、关联理论、认知理论等都尚未用来分析《聊斋》的英译本。另外,可以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汉学家对《聊斋志异》的研究成果,充分掌握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其英译研究提供新的灵感和研究角度。

(5)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何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聊斋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亟需面对、亟待开拓的重大课题。例如,《聊斋志异》版本数字化,建立《聊斋志异》数据库;文本和图像的检索;评语的汇集和研究” [2],建立《聊斋志异》英汉平行语料库等。

(6)以学术会议为平台,加强国内外《聊斋志异》英译的学术交流。“首先,在研究资料的收集上,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学者在某些罕见资料(如某些稀见版本)的掌握上,比之中国学者较为便利,可以为我们提供重要的参考。其次,由于知识结构、工作环境的差异,外国学者在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可以与中国学者互相交流,优势互补。再次,由于社会背景、文化心理的不同,外国学者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往往与中国学者颇有差异,也可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借鉴。” [21]同时开展对英语国家读者的《聊斋志异》版本接受度调查,研究其对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的影响,以便进一步推进《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总之,随着国内外中国古典文学译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聊斋志异》的英译研究必将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这需要中外广大学者提高对《聊斋》英译的重视程度,通力合作,以此推动中国典籍英译在世界范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煌天.《聊斋志异》在国外[A].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

[2]李海军、熊云凤.国内《聊斋志异》英译研究综述[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9,(9).

[3]何敏.英语世界《聊斋志异》译介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 刊),2009,(2).

[4]李海军.追随蒲松龄的足迹――《聊斋志异》英译概述[J].外国语文,2009, (5).

[5]杨国强.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J].内蒙古农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6]吴九成.《聊斋志异》在海外台港[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1998,(3).

[7]任秋红.译者文化身份对其翻译的影响――《聊斋志异》三个英译本对比研 究[D].郑州大学,2005.

[8]咸慧.对《聊斋志异》翟理斯译本的三维分析[D].南开大学,2005.

[9]朱瑞君.Herbert Allen Giles' Rendition of LiaoZhai Tales-View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D].合肥工业大学,2007.

[10]朱瑞君.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1]尚延延.从《聊斋志异》的翻译解读彼得・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J].岱宗学刊,2008,(3).

[12]刘语天.《聊斋志异》三种特殊句式的翻译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8.

[13]陈振霞.马尔《聊斋志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4]董艳.想象的他者――《聊斋志异》两个英译本中建构的东方主义形象研究[D].贵州大学,2008.

[15]李海军、劲松.翟理斯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16]杨国强.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评英译本《聊斋志异选》[D].天津理工大学,2006.

[17]曾颖.从意识形态的视角看翟理斯对《聊斋志异》的重写[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8]曾颖.《聊斋志异》还是《来自一个中国书斋的奇异故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0,(2).

[19]赵春燕.古汉语的异质性对古典文学翻译及其研究的影响――以《聊斋志异》的英译本为例[D].浙江大学,2005.

[20]余欢.从动态顺应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析《聊斋志异》主要的三个英译本[D].西南交通大学,2008.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8篇

这七篇演讲实录,自然要比我们通常所见并很难提起兴趣阅读的美学赏析和理论文章要平白简练――因为出自口头阐述的缘故,演讲文章不能有引起听众语词理解歧义的地方,但要将东方美学思想、西方理论概念融入讲述,将一个个原本神秘模糊的中国古代文化案例阐发生动,还不可以用哗众取宠的方式矮化、曲解美学思想及案例,却并不容易。这本书所录七篇演讲,是蒋勋先生治学思考厚积薄发的产物,可以让原本对中国古代文化、美学思想知之甚少的门外汉产生兴趣并获得必要教益,也因深入浅出的叙述而使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有豁然开朗感。

《美,看不见的竞争力》书中有多处叙述让笔者印象格外深刻。举例来说,在第二篇演讲实录《美的起源》中,蒋勋先生强调了“美”的日常库存的重要性,首先切入到青少年音乐培育等艺术教养这一话题,然后贯通到声音(音乐)之外的文学、语言、视觉(美术)等艺术的美的场域,继而再提出对美的认知和积累需要一以贯之、与急功近利的导向相逆。美的日常库存,既暗合审美的主观性,也突破了刻意为之训练式的工具化思想,才能让对美的素材积累渐多、思考渐深;否则即便一个人掌握了某项艺术表达方式的高超工具技巧,也顶多是个出色的匠人,具备了工具层面的“竞争力”,但还是没能让美深入潜意识层面,内化为品格,让整个人纯粹起来。

同样,还是在《美的起源》一篇中,提到了“美”、“美学”对当代人内心焦虑的纾解效用。正如蒋勋先生所言,一曲音乐、一首诗、一幅画、一部文学作品、一部电影,常常让人在品读中完成现实压力的排解,因代入与走出而纾解痛苦和辛酸。美学理念与外在承载(艺术作品)的这项功能,成为了现当代反人性、使个人原子化的社会中,文化艺术产业反弹繁荣的理由。

都市人都有陶渊明名篇《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追求,蒋勋先生的《桃花源的塑造者――陶渊明》演讲就对这种矛盾化、复杂化的追求(心里寄托)进行了细致解读。蒋勋先生谈到,陶渊明把人的生命分成“形”和“影”两个分开的部分,“形影”相离自然造就人的痛苦,而对生命的领悟和思考则有助于解除烦恼。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摄影基础课程 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景观摄影的研究――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项目编号:14Q042)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2-02

摄影基础课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创新意识。随着数字化发展的加速,传统的摄影基础教育己经不能满足现代大学生的知识需求,面对教育技术本身的发展变迁,需要对摄影课程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整体目标,在摄影课教学中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摄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摄影基础课程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起着与其他专业课程衔接作用,课程的设置和内容的改革形成科学完整的摄影基础课程体系,提高摄影课教学质量。

1.注重专业的综合性特征,明确教学目标。摄影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摄影艺术并掌握摄影技术和专业理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相关知识的探索和创新,丰富所学专业的艺术表现形式,增强专业的表现力。

2.依据专业特点,修订教学大纲。根据专业的特点和专业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在修订大纲时结合不同专业与摄影课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法则,设定基础理论讲授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

3.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调整摄影课教学内容。数字化对摄影从硬件器材到制作手段、观念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学内容也应随之而变,增加数字存储和后期处理技术、影像输出技术、数字暗房技术、数字色彩管理等数字摄影知识。

4.丰富教学内容,加强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摄影在艺术学科中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学习摄影,需要了解视觉艺术的基本规律掌握影像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还要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学习,比如:摄影美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习,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向传统思维模式发出挑战,用创新的理念去探索未知世界。

二、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摄影基础课教学方法,受着传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中应用了美术类课程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摄影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将艺术设计中的三大构成的表现方法讲授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构成原理来理解摄影的构图。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但是社会在发展,时代所需的人才也会有所变化,而教学的要求也要随之改变,这些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现代摄影教育的需要,对艺术设计类摄影教学方法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1.新媒体技术在摄影教学中的使用。在摄影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使摄影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直观、生动、易学。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现场拍摄,并对摄影作品进行各种后期处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2.摄影课程中引入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教师将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基础在网络上开设教学平台,用平成学生的作业递交、批改、并且和学生及时交流,将课件放在WEB 网络教学平台,给学习者提供一个随时可学的空间。将摄影学习相关的文章、图片下载建立一个学习专栏,并把一些国内外优秀的网站连接放在上面供学生参阅,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3.创作实践与作品赏析紧密结合。一方面,要加强学生摄影创作,支持学生参加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通过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锻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学生进行优秀作品赏析。在教学中,作品赏析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作品赏析可以通过学生在研究分析摄影家的作品艺术表现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4.改革摄影课程考核办法。摄影课程考核考查了学生对摄影技术的掌握程度,同时也通过作品体现出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例如期末考试要求学生进行专题创作,题目自拟,可以包含纪实、广告、人像、风景、新闻、时尚、观念等领域,要求以组照的形式反映主题,并对创作进行文字阐释,通过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工作能力和表现手法,可以发挥他们的独到见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

三、摄影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和摄影实验室建设

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摄影课程作为一门学科开设的时间很短,现有的摄影教师中有很多都是非本专业毕业,缺乏系统摄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大部分摄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和从业背景,才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又没有教学经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摄影实验室的配套也需要及时更新,以适应现代摄影课堂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高校摄影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的建设势在必行。

1.结合教师实际情况制定培养计划。以学科的发展和培养人才为指导方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个人兴趣制定培养目标、中期规划和近期培养计划。通过提高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以及专业学习等途径进行专业教师的培养。如鼓励教师参加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申报教学改革项目。支持教师参加摄影比赛或举办摄影展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鼓励教师申请教学研究项目,在专业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教研论文。在国内外访学项目上多考虑青年教师。

2.制定摄影专业教师的激励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留住人才就必须尊重人才,在学校里面很多摄影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教学工作还无偿成为学校的专职摄影师,不管什么活动都会被安排到场,把这种额外的工作作为摄影教师的应尽的义务。这种摊派的工作不仅影响了平时的教学工作而且使摄影教师的工作得不到尊重,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建议从尊重人才,平等对待为出发点,尊重教师的劳动,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将教学外的工作折算成分值,作为年终评定的依据。鼓励教师积极创作,参加各类摄影大赛和举办个人展览,对大赛中获奖的教师给予奖励,并进行表扬和宣传,在职称评定中作为加分项。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让教师的辛勤劳动得到肯定。

3.加强数字摄影实验室建设和完善。数字相机和拍照手机的摄影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摄影门槛越来越低,摄影技术更加简单,影像传输更加容易,这些也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而数字摄影实验室必须有配套的设施,保障数字影像的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新时代数字技术对摄影教学提供了很好地支持,在数字化环境下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建设优秀的教师团队,完善影像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项目, 为社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凤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探述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5

[2]程平,严晶.浅谈摄影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6

[3]宋春颖,李红钧.摄影课实践教学改革与效果评估[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 2010.6

[4]钱华欣.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科技文汇.2011.1

作者简介:

邓俊峰(1979-),男,汉族,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生人,武汉工程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影像传播、视觉传达设计。

工业赏析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人文素质 艺术设计 素质教育

1 前言

艺术设计类专业能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观,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大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引导大学生对美的追求,提高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开阔他们的视野,促使他们塑造完美的人格。艺术家或设计师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品或设计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这说明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艺术必须求真、求善、求美。真善美在好的艺术品里可以得到集中体现。我们在欣赏一幅绘画、一幅书法、一幅设计作品的时候。除了感受作品的艺术美之外,无形之中会受到作者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作为情感教育的艺术教育是道德情感的基础,也是强化道德教育的有力手段。

2 艺术设计类专业有助于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工科学生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形成工科院校丰富的人文氛围,培育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艺术设计类专业通过举办各种作品展览、开展各种艺术活动、举行艺术讲座等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工科学生参与到艺术设计中来,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加强对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2)提高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人文知识体系。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也涵盖了艺术知识。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的公选课,既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普及了艺术类知识,进而完善了工科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3)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教育的展开,便于学生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源于生活、再现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不仅反映现实生活的表象,而且反映现实生活的精神和本质,揭示生活本身的规律。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越深,思想越进步,道德情操越高尚,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就越能给人们深刻的教育和积极的影响。好的艺术作品,具有感召人的精神力量。一些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不仅是艺术家个人人格的折射,更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水平。选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通过艺术设计作品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

3 如何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来促进人文素质教育

为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通常可以采取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及设置第二专业等形式,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最主要、最常规、最有效的方法。

公选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它已成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学科的特点。公选课的开设为学生提供了接触学习其它专业或学科的计划,它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此可知,公选课是高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因此,要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首先应开设全校性的公选课,构建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课程群,并纳入到全校公选课体系中,以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根据人文素质教育要求,结合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可开设以下几种类型的公选课:一是知识普及类课程;二是艺术史论类课程;三是作品赏析类课程;四是实践体验类课程。

(1)知识普及类课程,如《艺术设计概论》、《工业设计概论》、《动漫艺术概论》、《流行色概论》等,并设置1.5-2个学分。通过这些公选课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体会艺术设计对现代社会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理解其它学科与美术、与设计的相互关系,掌握这些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思路,并最终让学生把这些知识融入到其自身专业中,增强他们在其他专业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2)艺术史论类课程,包括《中外美术简史》、《工艺美术简史》、《艺术设计简史》、《工业设计简史》等,可设置1.5个学分。这些公选课能让学生了解美术与设计的起源、发展脉络与发展动力,认识对美术或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格流派、历史名家与设计大师,并追踪现代最新的设计理念和潮流前线,正确把握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3)作品赏析类课程,有《美术欣赏》、《艺术设计欣赏》、《动漫艺术欣赏》、《产品设计欣赏》、《公共艺术欣赏》等课程,应设置1个学分。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认识一些著名的、经典的作品(包括绘画作品、工艺品、设计作品和动漫作品等),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作品、分析作品,懂得从哪些角度去评价作品的美与丑、好与坏、高雅与庸俗、独特与普通,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和创意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学会如何去欣赏美,怎样去创作美。

(4)实践体验类课程,涵盖了《基础绘画》、《陶艺制作》、《平面广告设计》、《居家空间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产品模型制作》等课程,需设置2个学分。这些课程是把艺术设计知识在实际动手中传授给选修的学生,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让选修的学生体会到了艺术设计的乐趣,这即陶冶他们的情操,也增强了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

4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源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但由于他们的授课对象和教学目的不同,两者之间又有明显的区别。在授课对象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面向的是全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的学生,其受众面非常广泛;而后者面向的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受众范围较窄。在教学目的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以提高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为目的,属于学科普及性课程;而后者则是讲授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培养合格的能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专业人才为目的。因此,可以说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综合与概括。综合是指一门公选课综合了几门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内容,如《艺术设计概论》是《平面设计》、《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课程的综合,而《基础绘画》就综合了《素描》、《色彩》和《透视》等课程。概括是指公选课不可能像专业课那样深入、详细,它只有对某些专业课程的概括与简化,才能让非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工科学生听得懂、学得进、理得透。如《中外美术简史》就是对《中国美术史》和《外国美术史》课程的概括、提炼与简化。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而前者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有的课程还是对后者的一个扩展和补充,尤其是欣赏类的公选课。

5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关系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工科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理解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内容。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许多是通过作品的形式来展现,作品不单有构图、有形象、有色彩,同时作品还反映了作者的思想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或时代精神、民族特性、风土人情等等内涵。因此,通过赏析,学生不但能感受作品给人的视觉美和艺术美,还能更直观、更形象地从中体会到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识,便于学生对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理解。反过来,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又有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和解读。艺术设计类专业是综合性很高的交叉学科,它需要融入美术学、社会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学生只有通过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学习,较好地掌握了一定的人文知识背景,才能更好赏析作品、读懂蕴含作品背后的内容。如艺术设计的古典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等风格,都发源于文学或哲学,如果先选修了文学或哲学方面的公选课,必然能加深对某些画派或设计风格的理解。同样,掌握了德国的历史知识,能更好地理解现代的设计的发展过程。

总之,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有利于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的教育;另一方面,其它人文素质公选课也有利于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学习。两者是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

6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

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不同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程,其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应有自身的特点,尽量有利于其教学目的的实现,并根据艺术设计类公选课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由前文可知,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分为作品欣赏类、艺术史论类、知识普及类和实践体验类四种。

对于作品欣赏类公选课,应该以作品案例的分析教学为主,并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考核分为两部分,一是课堂里完成的对单件作品分析,二是课程结束后完成的对系列作品或者对某一作品展览的评论。

对于艺术史论类公选课,最好的方式是以故事的方式讲授美术或设计的发展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容易让非专业理解和明白,并在课程结束后以综合报告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综合报告可以有PPT和论文两种形式,综合报告主要研究有关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的某一历史片段、某一美术风格形成过程、某一艺术大师的成名之路。

对于知识普及类的公选课,在授课的过程中增加案例的讲解,通过案例来形象艺术设计的基本常识,并在课堂中以小组的形式结合选修学生的专业背景展开讨论。在课程结束后,同样以研究报告的形式为考核依据,并规定研究报告的主题应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

对于实践体验类公选课,其选修的学生人数不宜多,其教学方法自然以教师的动手示范为主,适当讲解理论,并要求学生参与到作品的制作或设计过程中,亲身体验设计乐趣。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对选修学生的制作成品或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并以此为考核依据。

总体上,艺术设计类公选课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上应遵循简洁、知识面广、通俗易懂的原则,并真正起到提高工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目的;教学上要以案例为主、理论为辅,并加强课堂讨论;考核办法应体现课堂学习的能动性、课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7 结语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于人文氛围相对缺乏的工科院校,只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人才。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它能形成工科院校良好的人文环境,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完善工科院校的人文知识体系,并有助于开展其它人文素质教育。同时通过开设艺术设计类公选课、举行艺术性讲座、开展艺术性的校园活动、举办艺术类展览等多种形式来实施。其中,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主要、最常规的方式,它与艺术设计类的专业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后者是前者的源泉,前者又是对后者的综合与概括。且艺术设计类公选课是高校人文素质公选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为补充、互为促进、互为完善,前者是后者的视觉化和形象化,而后者又是前者的文字化和理论化。此外,艺术设计类公选课在内容上、教学方法上和考核办法上都应有自身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傅进军.大学素质教育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5.1.

[2]杨叔子.在理工科大学生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

[3]李福平.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江苏社会科学,2002.6.

[4]刘启文.论艺术设计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探索与争鸣,2005,(9).

上一篇:毕业论文设计范文 下一篇:网站设计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