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企业范文

时间:2023-02-28 17:18:52

工商企业

工商企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商企业;渠道忠诚;驱动因素;渠道满意;渠道依赖

以交易为导向的传统的渠道关系过于关注渠道成员的利益分享,为争取更大的利益份额,不断挤压其他渠道成员的利润空间,使渠道成员之间信用度低,随意毁约,拖欠、占用和挪用货款,甚至卷款而逃,渠道成员相互之间忠诚度低,破坏性冲突不断升级,渠道成员不断流失。长此以往,使得渠道关系越来越脆弱,越来越难以维系,而缺乏相对稳定渠道的企业根本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工商企业间渠道成员相互忠诚,从而建立稳定持续的合作伙伴关系,成为当今学术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渠道忠诚的内涵

由于合作关系通常建立在相互忠诚的基础上,因而“忠诚”一直是社会交易和关系营销研究的主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关于顾客忠诚理论的研究较完整,对顾客忠诚的含义、分类、驱动因素等都有系统的研究,但对同属关系营销中的营销渠道成员的忠诚研究却近似空白。根据顾客忠诚理论,从行为视角看,比较典型的是以顾客的重复购买次数、忠诚行为的持续时间以及购买比例等来定义顾客忠诚。Tucker将顾客忠诚定义为连续3次购买;韩经纶认为“顾客忠诚是由于价格、产品、服务特征或其他要素引力的影响,顾客长久地购买某一品牌产品或服务的行为。”从顾客态度视角看,比较典型的则是以口碑宣传、推荐意向和购买意向等来定义顾客忠诚。渠道忠诚主要指渠道成员的忠诚。在Stem等学者看来,营销渠道是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他们致力于促使一项产品或服务能够被使用或消费。因此,渠道忠诚就是指营销渠道中一系列相互依赖的组织之间的忠诚。由于营销渠道中制造商和中间商的渠道关系最容易发生冲突、破裂,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制造商和中间商两个重要营销渠道成员的渠道忠诚进行粗浅的探讨,期待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重视。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渠道忠诚的内涵界定不仅要能够描述渠道忠诚的行为特征(如持续的渠道合作),而且也要强调渠道忠诚的态度特征,即渠道成员对渠道双方的满意、信任,是积极的、有持续性的。因此,可将渠道忠诚分为两个层次,即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情感忠诚,指制造商和经销商之间由于满意、信任而产生的情感。行为忠诚,指一定时间内制造商和经销商保持持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渠道忠诚的趋动因素

顾客满意、顾客信任、顾客归属感是影响顾客忠诚的最主要因素。根据顾客忠诚理论和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笔者认为渠道忠诚受渠道满意、产品获利性、沟通、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和渠道边界人员的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等变量驱动和转换成本、外致诱惑力等变量影响。

1、渠道满意。渠道满意是指渠道成员在既定的渠道关系中获得的“比较水平结果”与其期望值相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的状态。一个企业从既定关系中获得的“比较水平结果”越大,对关系的满意度就越高,关系的信任越强,合作的意愿就更强。渠道满意度增加的直接结果就是减少渠道冲突,增加渠道成员的情感忠诚。由于渠道成员主要由一系列相关的组织组成,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利益,因此,影响渠道成员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产品获利性。此外,在组织关系中,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也会对渠道满意产生影响。

(1)产品获利性。制造商和经销商转移产品和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根本区别在于渠道成员转移产品的目的是为了获利,而消费者购买产品的目的是为了使用。因此,对渠道成员来说,产品是否能够获利,获利的多少就与渠道成员满意息息相关。产品的获利性受产品的卖点和产品易售性等因素的影响。产品卖点是产品拥有价值、实用性、优质服务和优良的质量等能够吸引最终顾客购买的特点。能否拥有很强的竞争力、可靠性、服务支持以及其他卖点的产品系列,直接关系到中间商的切身利益,拥有良好卖点的产品能够使得中间商为发展与供应商的关系所做的投人得到丰厚的回报。产品易售性是指产品从供应商经由中间商向最终用户销售转移的难易程度,包括购买决策的难易程度、产品的被接受程度、产品传递和获得的便利性等。产品的易售性除了涉及到产品本身的特点,如利益属性、性价比、尺寸、保质期等内在因素外,还受诸如经济水平、文化传统、消费习惯和竞争态势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中间商维持和发展良好的渠道关系,除了追求社会满足感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寻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供应商产品的易售性对于中间商的经济利益来说至关重要。

(2)渠道中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渠道权力是一个渠道成员对于另一个在同一渠道中同层次上的渠道成员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当渠道成员A使渠道成员B干了一件B原本不会干的事,我们就说A对于B有权力;权力的大小(即力量)是由A能使B干那件事的能力而确定的。Raven和French将渠道权力的来源归结为五个方面,即奖励权、强制权、专家权、合法权、感召权。这五个方面的权力又可以分为强制性权力和非强制性权力两大类,其中的强制权和合法权属于强制性权力,而专家权、奖励权和感召权则可以归为非强制性权力。西方有关的渠道研究已经表明,较少的采用强制权而较多依赖非强制权,更容易令伙伴关系的双方产生满意感,也即是说,渠道权力的运用方式对渠道关系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Hunt&Nevin在1974年对餐饮特许经营渠道的研究中发现,非强制性渠道权力与渠道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强制性渠道权力与渠道满意度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我们认为强制权力的运用会影响渠道满意进而对渠道情感忠诚产生不利影响,强制权力运用的前提通常是拥有权力一方对另一方所需资源的掌控,出于对资源的需要,另一方常常审时度势的对权力方做出行为忠诚,一旦强制权力的基础不复存在,双方的关系将会迅速恶化,根本谈不上情感忠诚。

2、渠道成员的信任。从社会心理学人际信任的观点和渠道双方利益互动两个方面出发,我们对信任做如下定义:信任是指渠道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采取符合己方利益的行为的信心。这个信心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对方行为的诚实和善意的信心,另一方面是对对方行为能力的信心。这种信任是行动者冒有风险,受利益驱动,并赋予一定情感的行动。它建立在人际关系网络上,或建立在社会关系网络固定化形成的制度或其他市场机制形式之上,能力和意愿是信任的关键。它是关于渠道成员一方相信另一方的决定、行动或能力,并愿意以此为基础行为的意愿。信任可来自于制度规范、理性计算、群体的社会认同,也可来自于个人因素,个人因素包括人际关系连带以及个人特质。诸如知识、制度创造的信任是经过理性计算后出现的良好行为。因此,把其定义为理性信任,把来自于社会认同和个人因素的信任定义为感性信任。理性信任是基于功利关系的,来自于契约的限制或利益的计算,产生的条件是信任行为的可能获利大于其损失。感性信任是基于了解的,具有某些共同特征,达成一定社会认同,双方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同时包括由于既有关系的存在而带来的基于情感的信任。

渠道成员关于诚实和善意方面的感性信任直接影响渠道成员的情感忠诚,如果渠道双方达成高度的信任,彼此相信对方的诚实和善意,这对双方在情感上的认同和相互接受大有裨益,显然会有利于情感忠诚的产生。理性信任则直接对行为忠诚产生影响。

3、渠道沟通。沟通是指正式和非正式的对有价值、及时信息的共享,沟通对于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建立的巨大影响已经得到普遍认同。

Anderson和Narus对有效沟通带来的利益的描述如下:“制造商可以通过与分销商进行有效的沟通来提高效益,特别是在价格、产品、分销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的时候。”渠道双方的有效沟通能够增进双方的了解,比如,企业文化、目标,相关个人的偏好、行事作风等。有利于加强组织和个人两个层次的关系和情感交流,从而有利于双方感性信任的建立,这是因为沟通有助于解决争议和取得一致意见。此外,渠道成员之间信息沟通的频率和质量对双方相互理解对方的目标并采取协调行动有重要的作用。

4、渠道双方的依赖。Buckfin(1973)将渠道间的依赖关系定义为:假如渠道关系的一方得不到另一方的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支持时,将会面临不同程度的困难,也就意味着对对方存在依赖关系,依赖的程度取决于可能的困难程度。渠道成员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受对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对自身的重要程度、可供选择的替换者数目、更换伙伴的转换等因素影响。安德森和纳汝斯认为,一个对渠道关系具有较高依赖的企业,从关系中得到的利益也相对较多,其维持渠道关系的意愿也更强,因而该企业愿意接受渠道伙伴的影响以延续关系。

当总体相互依赖水平增加时,制造商与经销商均持续投入大量的专门资产以发展与维系双方关系,退出壁垒也随之升高。一方对另一方机会主义行为的敏感性与报复可能性都大大增强,这势必会降低来自机会主义的收益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理性的企业势必会减少惩罚行为的使用。渐增的总体相互依赖也有助于渠道成员利益趋向一致,进而形成态度、价值与目标诸方面的高度一致性。当上述较高的一致性存在时,渠道成员将感知他们的关系为双赢机会,合作与联合行动将给关系双方带来可观收益。这样他们在关键问题的认识与处理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会竭力采取有利于对方的行为,从而使双方实现行为忠诚。

当制造商与经销商间存在相互依赖非对称情况时,双方利益产生分歧。低依赖成员有较低动机开发长期关系,因为其可以利用伙伴对自己的依赖获取对方的合作,因此,他们倾向以自利方式行事和压迫高依赖成员。在高相互依赖非对称情境下,高依赖成员预期自己所实施的任何一种关系活动都不能被低依赖成员所互惠,他们也不可能信任或承诺子低依赖成员,因为信任与承诺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低依赖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伤害。随着相互依赖非对称性的增大,低依赖成员有更低的动机认同于高依赖成员,会利用自身权力剥削或压榨他们。感知到这些的高依赖成员将减少对渠道关系的满意程度,同时持续关系的情感动机也逐步减弱。这样情形变得更不利于渠道成员情感忠诚的开发。由此可见。相互依赖非对称导致渠道成员间利益不一致、关系低稳定性和低信任性。新晨

5、转换障碍。菲耐是较早提出转换障碍的学者之一,他认为搜寻成本、交易成本、学习成本、情感成本、认知成本以及双方所感知的财务、社会、心理等风险共同构成了转换障碍。其他转换障碍还包括人员培训的成本、转换所需的资本以及获取新的辅助设备的成本等。波恩汉姆等学者证明了转换障碍与顾客满意相比,其对顾客忠诚的解释力更高;琼斯等学者研究了在不同水平的转换障碍下,顾客满意如何影响顾客忠诚。结果表明:当转换障碍较高时,顾客满意对顾客忠诚的影响较弱;当转换障碍较低时,顾客满意在顾客忠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据此可知,当渠道的转换障碍高时,渠道成员即使存在着不满意,也会保持与现有渠道成员的合作;当渠道的转换障碍低时,渠道成员是否产生行为忠诚就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较高的情感忠诚。

6、外致诱惑力。外致诱惑力主要指同行业的竞争者或替代者,他们对渠道成员提出优惠的合作条件时,会对其产生强烈诱惑力,从而使其中断与现有渠道成员的关系,转而与竞争者或替代者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根据对以上八个变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八个变量的相互影响及其对渠道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的驱动。

三、结语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渠道满意和渠道成员的相互信任对渠道情感忠诚有直接的影响;产品获利性、渠道成员的非强制性权力的使用和渠道成员的相互沟通,通过对渠道成员满意和渠道成员信任的建立而间接影响渠道情感忠诚。渠道成员的相互依赖对渠道行为忠诚起一个直接的影响作用。在渠道情感忠诚向行为忠诚的转变过程中,外致诱惑力和转换障碍对其起一个调节作用。上述研究清晰地提示了渠道忠诚的形成过程,后续研究将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培育渠道忠诚,提高渠道成员的忠诚度,从而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范文第2篇

高职院校,作为普通院校具备着培养人才以及服务社会的职能,这些年来服务社会的职能显得非常重要。虽然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方面尚未得到较高的认可,但是这些年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如今已经形成了实用可靠的服务社会模式,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当地企业发展的特点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的特点完善自身的各项机制,包括人才培养机制,比较有效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并为企业与社会提供完善的服务。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完善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开发新的课程体系以及培养新的职业素养,自身的学习和进步要与时展的要求相吻合,才能适应科技的改革和进步以及社会的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

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

在高职院校发展中,社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所在,与此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客观性需求。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研究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始加强对发挥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视,并实现了其作用功能的充分发挥。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

1.1构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高职院校,要深入了解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尤其是当地企业用人的标准,对自身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要与相关行业或者岗位进行同步,借助精简、相融、重组、增设等方式,高职院校专业组要根据技术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带领学生到单位现场学习,邀请企业师傅到校进行讲学,增加顶岗实习机会,实现产教相融,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学生培养方面要突出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工商企业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是管理的理念、方法等,它的本位是职能素养与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它的方式,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要将用人单位一线业务的岗位要求作为标准,来指导和实行教学,进而构建自身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1.2建立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开发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工商企业人才的需求有了新的标准,为了适应科技发展以及时代进步的特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课程开发应该与行业的要求与标准紧密相联系,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尽最大限度去尝试项目教学,实现工学结合,构建与企业相吻合、与时代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还要实行双证制度以及双导师制度,所谓双证是指学历证书和技能证书,例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拿到大专毕业证和相关技能证书,双导师制度,是指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

1.3利用专业师资优势,为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提供服务工商企业管理教师可以指导高职学生参与单位具体事情的探讨,以课题立项的方式,鼓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积极参加应用性开发工作,强化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科技创新能力,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1.4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双师结构教学队伍作为高职院校要聘请行业、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到学校讲授课程,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打造一支创新型双师型队伍,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奠定基础。加强校企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兼职,增加教师企业实践的机会,构建校企共引共享机制。利用假期及休息时间,安排部分教师到企业现场工作实践,完成常态机制。

1.5完善开放先进的实践教学服务体系加强与单位合作一起构建“实训基地共建”社会服务模式。借助和单位、行业的沟通合作,让实训中心成为一个比较真实的单位管理环境,这实训基地不仅要做好相关技能的传授,还要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与渗透,进一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其成为高职学生增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基地,同时作为教师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考核场所,也是工商企业专业发展的重要环境,更是技术推广和培训人才的地方。

1.6职业观教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职业素养较强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培养人才应该以职业为导向,加强职业观教育,尤其是要培养能够适应单位生产、管理、服务等岗位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进行职业观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端正职业态度,提升就业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实现就业。高职院校学校社会服务功能有助于学生树立”奉献自己、服务社会”正确理念。总的来说,进行职业观教育,是优化专业服务模式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重要课题。

2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优化专业服务社会模式及内容

2.1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随着校企合作的发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许多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方式。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主要是将用人单位中订单生产定义运用到培养人才方面的模式,是一种十分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般是用人单位根据自己的发展的需要以及岗位对人才的标准,和高职院校签相关培养人才协议,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并选拔学生,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与目标,确定培养体系,共同商讨专业课程并组织教学,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的一种培养模式。此模式的核心重点在于:学校和用人单位商量并签好用人以及人才培养协议会,构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式协议,并且受到相关的条款制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也就是用人单位要确保选择合格人才,学校要保证培养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此社会服务模式的建立,是完全面对社会企业所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充分展现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特征,能够实现学校、单位以及社会的共赢。

2.2岗位技能再培训社会服务模式企业需加强开展针对企业老职工的岗位培训活动,在帮助有效减少企业生产所需资金费用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及专业技能水准,以此为储备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提供助力。高职院校中,具有优秀的师资力量、先进的实训设备及技术标准,再加上近年来新建的一些实训基地等资源,更是能够为转岗人员的再就业培养及新员工专业技能水准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社会服务模式应用中,学校可提供充足的岗位技能培训,有效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改变当地的人才结构,提升整体的技能人才队伍水准。

2.3校内资源集中共享化社会服务模式

2.3.1提供集中丰富的人力资源第一,为政府及行业企业提供校内专家式的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出高校资源丰富的优势性,校内的专家、教师为当地政府、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参与针对行业发展、区域规划等问题的讨论、决策活动,为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专家服务。第二,为社会志愿者服务、校内具备专业技能的师生以志愿者的身份为社会提供服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技能服务。现如今较为常见的社会服务活动有三下乡、服务新农村等。

2.3.2共享稀缺教学资源将高校内部的教学资源实施对外开放处理,对校内的实训资源实施整合优化处理,进一步拓展现有的实训室功能,实现校内资源与合作企业的共享,对其实施统一化的调配管理,提升一些稀缺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此同时,向社会市民开放校内的图书、网络资源。

2.4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遵循相互尊重、精诚合作、团结务实的原则,应用对口支援及交流社会服务模式,与其它高校之间建立好相应的支援、交流关系。为了确保合作双方之间获利的最优化,促使其双方达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谋发展的目的。针对于此,需注意做到知己知彼,逐渐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及手段。一是要“请进来”,积极邀请一些对方院校的对口专家来院开展职业教育新兴理念培训,邀请一支专业教育团队来院开展双师培训。与此同时,也可安排一定数量的对方院校学生来院跟班学习及技能培训。二是需做到“走出去”,积极组织由院内的专家、骨干教师及相关人员组织的师资团队,前往合作院校中开展对口的支援、交流活动。与此同时,还需注意指导合作双方互相指派管理人员及教师至对应岗位之上开展挂职锻炼。

2.5职业教育集团的社会服务模式职教集团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企业、其它社会力量,属于一种自主独立且相互关联的组织团队。职教集团的建立,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建立好集团内部的服务体系,实施知识品牌战略,实现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对于企业而言,职教集团其实既可作为企业人才的资源库,又可作为企业的人才供应方,积极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于各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职教集团便是为毕业生提供广大就业机会的大平台,且是院校的师资库,可帮助有效培养提升教师的师资水平,为就业、培训提供丰富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克中.高等职业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认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2).

[2]刘剑峰,刘德发.浅谈实现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的途径[J].职教研究,2012(03).

工商企业范文第3篇

一、我国工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迫切性、重要性

根据我国第六界全国环境保护大会的统计数据,从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污染事件发生以后至2006年4月17日,我国共发生各类环境突发事件76起,平均每两天就发生一起。在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后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中,有8起案情比较重大,其中包括2005年12月中旬发生的广东省北江镉污染事件,2006年1月5日发生的河南巩义二电厂柴油泄露污染黄河事件等。中等程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其中包括直接污染与间接污染,它严重威胁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并且为我国许多工商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绿色营销是我国工商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观念和营销方式在全球兴起。在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制定了《21世纪议程》,提出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为了寻求一条有利于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推出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家战略。

在1992年11月,我国学者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国际市场营销协会研讨会,充分接触到国际性的绿色营销理论。从我国国内市场看,我国一些工商企业已经推出了“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绿色家电”、“绿色建材”、“绿色服装”等绿色产品逐渐受到顾客的欢迎。同时,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TC)曾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南京、重庆、青岛、长沙、南宁等城市的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以及消费行为专题调查显示,有53.8%的消费者愿意购买绿色产品,有37.9%的人表示购买过绿色产品。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购买绿色产品的意愿在增强,绿色消费已逐渐深入人心。随着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出口型工商企业已感受到了绿色危机,非绿色商品的技术性关税壁垒在增加,食品商品、纺织品、电器商品等等都面临着绿色营销危机,因此,我国工商企业对于国内顾客的绿色消费需求、国外绿色商品进口要求的压力下,选择绿色营销是我国工商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必由之路。

三、绿色营销战略是我国工商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绿色消费浪潮的兴起促使企业采用清洁工艺和生态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销售。绿色消费就是人们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购买和消费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商品,也就是说利用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在市场上形成一个庞大的环保消费趋势,来指导企业生产和制造符合生态环境标准的产品,以达到保护环境,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演进的目标。

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必须推行绿色营销战略。党的十四界五中全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突出强调了今后经济工作中一定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因此,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实现由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质量为特征的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

绿色营销是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经济效益,消费者需求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市场主体根据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原则,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以及同其他市场主体交换产品和价值来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管理过程。由此可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开发绿色技术,生产绿色产品,进行绿色营销,能很好的作到降低消耗,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使过去粗放型的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的经营,建立起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工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的措施

(一)建立实施绿色营销的法制化环境

工商企业的绿色营销需要通过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来调控,特别要加强对企业生产,营销过程中的管理,建立一系列认证制度及检验机构,制定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以及加强对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工商企业作出奖励措施,鼓励企业实行绿色营销战略,为我国工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创造一个法制环境。

(二)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是伴随着世界绿色消费兴起的一种市场营销思维,这种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应综合考虑消费者的近期需求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当今的企业要想顺应绿色消费大潮,在众多的竞争者当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开展绿色营销,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工商企业作到持续生存和发展。

(三)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规划

我国工商企业为了适应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实现绿色营销战略目标,得到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使自己向着绿色企业发展,为达到此目的,企业应在进行生产活动经营之前制定一个全盘的总绿色营销战略规划,该规划包括:清洁生产规划,绿色产品规划,绿色 教育及宣传规划等。

(四)导入企业绿色营销识别系统

导入工商企业的绿色CIS,制定产品、服务CI计划,统一绿色标志形象识别,加强绿色食品标志管理,提高经营绿色商品企业自身保护功能,增强企业竞争意识,拓展市场,促进销售都十分重要。

(五)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资源

工商企业要实施绿色营销,必须生产绿色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因此,必须搜集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及产品开发信息等等,以获得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竞争形式等问题,从而获得竞争优势。

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我国工商企业应适应该战略的要求,在进行绿色营销时,必须重视绿色资源的开发,使用无公害新型能源,使用节省能源和资源的新途径及新工艺,采用新科技设备,提高能源及资源的利用率,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

(六)大力生产和开发绿色产品,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绿色产品研制的策略,是工商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支撑点,开发绿色产品,要以产品绿色设计开始,包括材料的选择,产品结构,功能制定过程的确定,包装与运输方式,产品的使用乃至产品废弃物的处理等都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七)制定适应的绿色价格,选择适当的销售渠道

在制定绿色产品价格时,首先应把企业用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其次,注意绿色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利用人们求新求异,满足自身环境保护以及健康要求,利用消费者心目中的“觉察价值”来定价,来提高经济效益。

(八)大力开展绿色产品的促销活动,选择绿色销售渠道,建立绿色营销网络,扩大绿色产品业绩。在绿色促销活动中,我们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应用绿色广告战略,宣传绿色消费;2.通过绿色公共关系,开展绿色促销活动;3.进行绿色人员推销及销售推广。在绿色产品销售渠道方面,工商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建立大中城市的绿色销售中心;2.建立绿色产品连锁店;3.借助社会渠道,建立一批绿色产品专柜或专营店;4.直销。

五、绿色营销的“5C理论”及其应用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绿色产品风行全球。在我国,人们的环保意识在加强,绿色观念已深入人心,而绿色营销对于我国人民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发展,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绿色营销作为一种新的营销理论,并非与传统的营销理论相脱节,而是对传统营销理论的创新以及在原有基础上新的发展。从市场营销“4P理论”到“4C理论”,再创新发展到“5C”理论。绿色营销“5C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的创新,是一个整体营销战略体系。“5C理论”兼顾了以顾客满意为核心的“4C理论”,同时兼顾了社会利益及人民利益的要求,满足了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业要求,以及西方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把环境保护因素及对人们的健康要求纳入到市场营销理论之中。“5C理论”构成的5个要素,其内容如下:

顾客(Customer):即“买方”市场。工商企业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安排其生产以及营销活动。由于当前我国及世界各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生态环境,绿色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而发展中国家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也开始重视生态环境。尤其对于我国,随着人们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达到小康水平的家庭数量在逐年增大,中高收入阶层的比例在增大,形成了一大批具有绿色观念的消费者,因此,绿色营销理论指导工商企业生产和经营绿色商品,满足顾客的需求,使工商企业尽力作到绿色产品设计能够节约能源,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护环境,降低和减少对人体的危害,购买过程中能使顾客满意,消费过程中,能起到污染少,不破坏环境或少破坏环境,售后服务令顾客满意,报废后能够回收,并且不造成环境污染等等。新晨

环境(Circumstance):由于绿色产品的特殊性,环境保护对于工商企业的营销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我国出口产业,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以及政治,经济及非关税壁垒的因素,企业必须基于消费者,市场,成本以及便利等因素考虑,把环境保护因素纳入绿色产品开发以及生产,消费,废弃处理的整个过程,才能构成全面综合的绿色营销战略。

成本(Cost):消费者所愿支付的成本。绿色商品的成本不仅包括商品生产经营的成本,还包括商品的环境成本。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商品定价时,正确了解消费者可以接纳的成本和价格,以利于绿色商品流通渠道畅通,利于绿色商品销售。

便利(Convenierce);即消费者的便利性,工商企业首先考虑消费者可以以比较容易的办法享受绿色产品的效用,同时消费者能够了解绿色产品如何能够便利地带来额外的效用。

沟通(Conmunication):即与消费者的沟通。工商企业的营销策划活动应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营销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通过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策略不断的引进调整,有意识地引导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概念的理解,从消费者方面得到积极反馈,并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

工商企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美文化 中美工商企业 管理文化

自尼克松总统访华之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而且经济贸易活动的交流逐渐增多;尤其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中国美之间的沟通和学习日渐频繁,并且形成了相对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促进中美建立稳定贸易合作关系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对二者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

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国家和地区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结构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关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活动也越来越多。西方国家在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方面起步较早,而且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为其他国家关于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系统的框架。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中,不同的学者会倾向于不同的表现。随着美国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涉及到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具有典型性,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儒学思想为基础,他们对于儒学思想有着极大的兴趣,包括平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都更加注重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大多是从企业文化的内涵、外延等几个方面开展,对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概念和价值进行融合,一方面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企业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文化体制创新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中西文化进行融合获得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在多元经济文化背景下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也可以在企业行为准则、管理体制等方面发挥较大的改善作用。

二、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正确认知

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对比研究,关键在于如何正确认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因为相比美国的西方文化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而且不同的思想理论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中呈现出不同的影响,增加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的难度。对于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认知,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第一,从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说,美国文化具有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把握的特点。美国的立国时间相对较短,而在立国之前并没有形成发达的土著文化,这使得美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大量的继承了欧洲文化,这种带有移民性质的文化使得美国在文化发展的脚步方面显得十分平稳。相比之下,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沉淀,经历多个王朝的兴衰,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格局。尤其是在近代社会,中国受到外敌侵略,历史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在坎坷的经历中形成的文化具有更明显的多样化特征。

第二,中美在工商企业管理的现状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美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体系相对较为稳定,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而中国大部分工商企业在管理制度方面相对滞后。由于中国工商企业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而且处在发展初期,具有很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这也使得中国的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发展受到更多波折,稳定性不强。

第三,近些年来,大部分国家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的开展都以美国企业文化研究模式为范本,相比之下,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工作大多集中在国内,往往是在取得确切研究成果之后才会向大众揭示,这使得中国在世界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领域却成就平平,缺乏足够的话语权。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的研究学者,都无法对中国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研究成果给予正确的认知,因为他们看到的很可能只是假象,是中国研究学者尚未进行论证的理论结构。

三、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研究的思路

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立足于中美文化运动和发展的基础上,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而当前正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特殊时期,而企业管理文化在评价国家综合竞争力方面的指标作用也受到越来越多重视,所以不仅要重视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培育,更要不断的反思和创新,考虑到经济活动变化对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产生的影响,坚持动态的、持续的发展眼光,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比较研究,应当坚持发展的眼光对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通常情况下,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受到中美不同贸易结构形式和经济体制的影响,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文化的构建方面,二者都应当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提高本国经济的稳定性,同时实现中美贸易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云.中美企业文化差异与整合[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06,01.

[2]于长胜.中美工商企业管理文化比较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03,15.

工商企业范文第5篇

在现代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推广过程中,引入网络关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网络关系的引入可以为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品牌效益。工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形成一些对企业品牌创建和发展有所影响的资源,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与工商企业联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网络关系中得以形成的契约或非契约形式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品牌战略。所以说,企业集团为了长远的发展应该建立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战略品牌的实施进行优化,寻找网络品牌与网络关系有效结合的发展途径,从而不断激发企业品牌推广的创新性,刺激市场消费,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战略。其次,网络关系可以促进企业品牌人际关系的形成。网络关系是工商企业在品牌定位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而且可以说品牌的创立者对于网络关系的知悉程度取决于品牌创立人员在网络关系中相关信息的获取程度。目前,国内外市场信息高度发达,很多企业的市场业务拓展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网络关系,加之网络关系对工商企业品牌定位的影响作用,因此网络关系成为目前十分重要的商业信息来源。

2、在工商企业品牌战略中引进网络关系的具体措施

2.1在网络关系中嵌入品牌战略,扩大品牌效应

在工商企业实施相应的品牌战略时,事先分析自身在网路关系中的受众范围和具体影响力,然后再通过独特的营销模式加强相关品牌在运营活动中的企业竞争力。只有在纷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保持自身品牌的独特性,才能不断得到市场的青睐,赢得企业利益。将品牌战略嵌入网络关系中进行发展,工商企业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获取网络资源中的知名度﹑资金和运作的权利。另外,随着工商企业在社会关系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可以进一步为品牌战略的发展提供动力。

2.2建立与社会网络关系相适应的特色品牌

众所周知,由于与当前的社会发展网络关系不太适应,导致国内很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工商企业品牌在全球化公司的冲击下黯然退出国内市场。因此,如要发挥品牌战略的巨大潜力,除了自身的特色之外,还应该建立起与现代化市场相互适应的社会网络关系。加快改变陈旧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从根本上解决特色品牌与社会网络关系不相适应的尴尬局面。为了确保特色品牌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健康发展,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企业品牌的质量管理。只有具备良好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才能在社会市场中赢取客户的口碑,不断扩大商品的品牌效应,促进其发展速度。然而,具有特色的品牌形象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形成,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代化市场竞争环境中仍由部分老字号品牌屹立不倒,而一旦发生质量问题就直接造成公司集团破产的原因所在。所以,工商企业造品牌的建立和推广过程中,应该组织构件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和相关服务平台,确保发生问题后能够及时弥补损失。第二,以人为本,重视品牌效益,把人作为企业利益的重心。具体应该做好对浅谈网络关系管理与现代工商企业品牌战略邓莎莎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014030一线员工关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引导,建立起品牌精神和服务意识;合理地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解决职工的薪水和奖金发放问题,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第三,加强工商企业的品牌意识教育,开展定期培训和讲座等活动,强化工商企业在网络关系中的品牌意识,扩大企业集团的社会网络知名度。

2.3创新管理网络关系,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

企业集团的品牌战略实施中网络关系起到基础性﹑关键性作用,尤其在如今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一定要管理好社会网络关系,通过创新性手段推动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的实施。主要措施有以下两点:第一,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对工商企业进行优化升级,积极进行体制改革,不但可以发现当前工商企业内部的潜在问题,免除后顾之忧,而且还能够广泛吸取社会力量,增加工商企业的发展动力。在加大公司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还应该注重网络关系的依托作用,不断开发多元化的网络关系,发展海外关系,促进国际贸易的完成。第二,企业可以把现代企业发展的识别系统嵌入网络关系当中。即是把品牌质量﹑品牌标识﹑品牌服装和品牌服务统一起来,然后通过不同的经营手段在不同领域内进行业务拓展,从而充分发挥工商企业的无形资产在社会网络关系中的影响力,有利于企业集团的品牌战略推广。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推广过程中,网络关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积极寻找社会网络关系的发展突破口,建立起自身的特色品牌理念,形成独具魅力的特色品牌,必定在社会化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然,工商企业的品牌战略除具备有特色还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与社会网络的发展互相适应,符合网络关系的外部要求,同时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还要不断创新,进行工商企业人员改革,营建品牌管理机制,不断丰富品牌战略内涵,发挥品牌战略的潜在效益,全面推动品牌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工商企业范文第6篇

五常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幅员面积751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418.8万亩,人口103万。年可生产优质大米15亿斤、优质蔬菜135万吨、优质牛肉2.8亿斤、优质猪肉8.7亿斤。近年来,大量社会资本投资五常市农业领域。目前,五常市农业各类企业发展至421家,其中,哈市级龙头企业21个,省级龙头企业6个,经营土地面积103万亩,占总面积的24%。

(一)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主要领域

主要涉及领域包括:一是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种植业。二是以蔬菜、畜牧为主的设施农业。三是农业服务。近年来,依靠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在此基础上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逐渐形成各种农业生产业发展的模式。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农业物联网服务中心实现了种植过程、农业技术指导、市场供求信息、电子信息平台等服务。四是农产品的流通加工。近年来,北大荒集团等企业资本逐渐进入到大米、肉、牛奶、水果、蔬菜、山产品等许多优势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产品价值得到了提高。五是休闲观光农业。由于在农业田园景观、自然生态、民俗文化的各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休闲旅游已成为最具潜力的项目之一。

(二)工商资本投资五常市农业的经营方式

主要形成了四种模式:一是企业+基地模式。例如,东方集团采取“高价流转、一次支付、合同保障”的方式,以每亩1000元,高出当地20%的价格流转土地1.2万亩,一次性支付给809户农民流转金1.7亿元。二是企业+农户模式。例如,中良美裕通过构建市场化运作、合作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科技化支撑、工业化反哺的“五化融合”发展模式,联结农户190户,种植有机水稻6000亩,亩纯效益3200元,是非联结农户的1.77倍。三是企业+合作社模式。金福粮油以突出农民主体、企业领办、互惠互利、自负盈亏的形式,组建王家屯农机合作社,吸收社员635户,经营土地3.3万亩,社员比非社员亩增收420元。四是合作社+企业模式。新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资金互助、联合购销”的形式,组建了稻米加工企业,实行入社农民享受全产业链盈利分红,吸收农户1000户,经营土地面积5万亩,社员人均增收4000元。工商资本投入对五常市现代农业的影响新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破解了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开辟了一个新路径,对加快农业现代化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首先,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而且管理、技术和其他先进生产要素也得到了配置。同时,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市场流通能力提高。其次,改善了农业生产标准。工商资本到农村,促进了农村科技和管理人才流动。与市场直接建立业务联系网络,通过掌握市场对各类产品的需要,促进了农业产业链条的培育和延伸。同时,与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的订单化生产,促进了新技术普及和生产标准提升。三是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实现了土地集中管理和规模种植,改变了土地过度精细管理造成产量低的现状。

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建议

(一)合理规划,加强引导

一是依靠农业园区,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使工商企业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起示范带头作用。二是结合农业发展规划,支持、鼓励工商企业尽己所能、做己所为,发展适合企业的经营项目,不与民争利,找准定位,避免盲目投资。三是结合农民的收入增长,引导和鼓励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农民收入。

(二)严格准入,加强监管

一是建立准入系统。在农业管理能力、财务实力、技术力量与管理等方面加强检查,对项目是否符合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农业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审计。二是进行动态监管。重点监管土地流转的使用、转让土地租金和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进度。严格土地用途管理,防止耕地资源非粮化和非农化。同时,建立诚信档案、规范企业诚信行为,实行诚信黑名单,定期通过媒体公布不守诚信企业名单。

(三)加大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渠道整合支农资金,增加扶持农业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加大对骨干型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要将中小型农业企业纳入重点支持范围。省、市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要向龙头农业企业重点倾斜。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创办、领办“农村合作银行”,鼓励和引导农业企业依法组建“农业租赁银行”,为农业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设备租赁业务。三是加大要素支持力度。尽可能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尽量减免手续审批费用;落实享受大工业电价的措施,适当扩大农用电优惠电价的适用范围。同时,全面清理取消涉及农业企业的不合理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

(四)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一是创新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模式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和创新“契约联结、服务联结、资产联结”等利益联结新模式,支持和鼓励大型工商企业积极吸纳农民以土地入股,使农民分享企业生产、加工、市场以及各产业链的“红利”,确保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农民持续受益。二是建立健全防范风险机制。建立土地流转风险保障金,在流转农民土地时,要向县级农村土地产权交易中心缴纳流转土地风险保证金,主要用于企业无法履行流转合同时补偿农民损失。

工商企业范文第7篇

据名索网相关负责人介绍,开放月期间,只要注册成为名索网会员,即可获赠50 元工商企业信息查询费用,企业可以对自身工商信息进行自查,如发现与营业执照不一致的信息,名索网会尽快处理。

自开放月活动启动后,名索网的会员注册与查询量迅猛增长。“在名索网我们不但核查了企业自身的工商信息,对我们的一个合作伙伴的工商信息也进行了查询,发现了合作伙伴一些信息与之前报的不一致,这些会为我们这次合作规避一些风险。”某IT 公司商务经理杨先生说道,“这些信息我们都是免费在名索网查到的,在以后的商务合作中我们还要使用名索,让自己看的更清楚点”。

通过名索网客服与在线咨询等途径,记者了解到,在开放月企业自查纠错活动推出后,抱有杨先生一样想法的人很多,他们通过名索网核查自身企业工商信息外,还利用名索核查了用户、合作伙伴等工商企业信息,让对方处于阳光的照耀下,使企业在商务合作中知己知彼,合作各方更加诚信务实。

据业内有关专家表示,工商企业信息在银行、司法及商务活动等诸多领域被广泛应用,是企业身份认证的信息,规避欺诈、把握风险,是非常好的助手,很多企业都养成了查询工商企业信息的习惯。所以名索网工商企业信息开放月出现企业自查、互查高峰,这非常正常。

为了方便公众查询工商企业信息,在系统正式开通时,便推出了四种方式查询工商企业信息,互联网查询方式:名索网(www.省略);手机短信查询方式:移动用户可以编辑短信内容“315 + 企业名称”发送到1062191215,联通用户可以编辑短信内容“315 + 企业名称”发送到106612315;固定电话语音查询方式:热线电话号码为:95001315或96001315 及手机上网(WAP)方式查询。

工商企业信息查询的内容包括: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企业类别、成立日期、法人股东名称、法人出资额、自然人股东姓名、自然人出资额、董事会成员姓名、董事会成员职务等。

工商企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需求;物流服务;工商企业;成都

虽然成都是中国重要的特大型中心城市和西部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技中心、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城市,但其物流市场的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增长。某一区域物流市场发展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该区域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通过对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的实地调查和分析,作者发现其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严重不足,这与全国工商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水乎有较大差距。物流服务现实需求的不足影响到成都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使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利于其长远发展,进而制约成都未来的经济增长。目前,成都物流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缺乏有关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的数据,作者通过市场调查来收集实际可靠的数据。

1调查实施过程

作者首先采用深度访问法,通过走访四川省工商联物流商会秘书长、成都物流协会副秘书长、成都运输物流协会道路货物运输站主任等物流专家以及成都市成华区物流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大致了解到成都物流市场的现状。然后根据专家的建议设计出成都物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表,在试调查以后反复修改,定稿后随即展开问卷调查,

物流服务需求主体分为工商企业货主用户、行政事业单位和消费者个人等,由于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远大于后两者,因此作者把对物流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定位于工商企业,其中又以生产企业和批发零售企业为主,于是按照行业性质将受访企业分为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这里商业企业实际上是指批发零售企业。根据代表性和典型性原则,作者于2005年3月在成都6个区中抽取了38家样本企业,具体样本分布见下表:

作者对样本企业的物流资源拥有情况、物流外包情况、物流执行现状、物流执行现状满意度评价以及新物流商的选择等五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回收率和问卷有效率均为100%,作者将调查结果输入SPSS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2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的现状分析

物流服务是按照货主的要求,为克服货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间隔而进行的劳动;除了包装和流通加工等转移部分生产资料外,其本质上是一种即时的,非物质形态的劳动。当这种劳动是为他人生产。不是为自我服务时,便具有商品的性质。物流服务需求包括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从数量上来讲,现实需求是指近期各种物流需求主体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总量;潜在需求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物流服务需求的最高限量中扣除现实需求后的那一部分需求量,潜在需求代表一种未来新增加的物流服务需求,它可能会被物流服务供给主体得到,使其市场份额增加,从而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若由物流服务需求主体通过自我服务来满足,则不能转化为现实需求。

因此,作为工商企业,在物流执行过程中,可以选择物流自理,也可选择物流外包,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物流自理是潜在的物流服务需求,而物流外包是现实的物流服务需求,它可以通过“是否选择物流外包”和“物流外包程度”这两项指标来反映,通过调查,作者发现60.5%的工商企业选择了物流外包,也就是说有将近40%的工商企业尚未形成对物流服务的现实需求,而且即使对物流服务产生了现实需求,这并不意味着其需求量就很大。物流服务现实需求量的大小可由“物流外包程度”指标来衡量,该指标可用外包的物流量占总物流量的比例来反映,按“60%以上,30~60%和30%以下”来划分。调查结果显示,39.5%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60%以上,18.4%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60%,有42.1%的企业物流外包比例在30%以下,表明有将近一半的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偏小。以上数据说明样本企业中虽然有超过一半的比例对物流服务产生了需求,但其需求量并不大。

通过进一步的调查,作者发现,成都工商企业中53%的生产企业和25%的商业企业有选择新物流商的意愿,说明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还是相当大的,那为何现实需求不足?其主要原因归结于以下五个方面:

(1)成都工商企业对物流资产的保有率相当高,

物流资产主要包括货车和仓库,成都工商企业中,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87%和70%,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93%和74%,而从2004年中国仓储协会主持调查的全国物流市场需求状况来看,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拥有货车的比例分别为49%和76%,其拥有仓库的比例分别为46%和89%。相比之下,成都生产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多,成都商业企业对货车和仓库的保有率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从绝对值来看,两种物流资产的保有率都相当高。

成都工商企业为何有如此高的物流资产保有率?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观念的原因,自建国以来的很长时期,我国企业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结构盛行,不少企业都有完备的购销组织,拥有自己的仓库和车队,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一些企业感受到了市场竞争的压力,被迫将部分仓库、货车等物流资产剥离出去,将物流业务部分外包给专业仓储企业、专业运输企业或个人。但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地处中国内陆成都的工商企业不愿将物流资产剥离出去,这除了历史遗留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观念。中国有句俗话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很多企业认为物流属于自己经营的范围,既然自己能做,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赚这笔钱,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下,许多企业至今仍抓着物流资产不放,致使他们对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2)对物流成本没有清楚的认识和准确的核算。

到目前为止,成都大多数工商企业对物流的认识还处于朦胧阶段,对物流成本的概念知之甚少,本次调查中,作者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统计原材料和商品的物流量,而且对物流的管理大多处于分散状态,未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虽然有36.8%的企业设置了独立的物流部门,但其中很多流于形式,对企业物流进行统一管理的作用未能得到体现,就更谈不上对物流成本的核算了。

根据物流管理的基本功能活动分类,企业物流成本的概念性公式为:

企业物流总成本=运输成本+存货持有成本+物流行政管理成本。

其中,存货持有成本除包括仓储成本外,还有残损、人力费用、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占用资金的利息,当企业将物流业务全部自理时,物流总成本等于物流自理成本;当企业将物流业务部分自理、部分外包时。物流总成本包括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其中物流外包成本即指从物流市场购买“物流服务”这种商品时所需支付的费用。

由于我国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制度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所以在企业的“损益表”中并无物流成本的直接记录,如订单处理成本可能包含在销售费用中,部分存货持有成本可能包含在财务费用中,等等,由于物流成本在现行会计制度的框架下难以确认和分离。造成目前工商企业对物流总成本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因此,在作物流自理还是物流外包的选择时,他们直接将自己运输或仓储的费用与物流企业所提供的运输或仓储的收费标准进行比较,而忽略了物流自理时运输成本和存货持有成本的其他部分,如自有物流资产的折旧费、物流人工费、仓库维护费等,以及物流行政管理成本,这样一比,当然物流外包成本就高于物流自理成本,调查数据也表明,没有一家生产企业认为物流自理的运作成本高,而高达75%的生产企业认为物流外包的运作成本高。另外,有60%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自理成本高(原因:成都大多数商业企业属于中小规模),43%的商业企业认为物流外包成本高,这主要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表现,由此造成一种假象,即认为自理物流更划算。

(3)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居高不下。

成都工商企业在考虑是否将物流外包时,除比较物流自理成本和物流外包成本之外,还可能会考虑到物流服务的交易费用问题,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包括寻找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商的费用、讨价还价的费用、签订物流服务买卖合同的费用以及监督合同履行的费用,在深度访问中,作者了解到不少工商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并认为这种费用很高。①在现有的物流市场上很难找到符合企业要求的第三方物流商,调查发现,分别有40%和54%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对物流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有些商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曾出现货物不能及时运到指定地点、不能确保物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服务态度差等现象,给委托企业带来财产甚至信誉的损失,导致其他工商企业逆向选择风险的存在;②工商企业认为第三方物流商将服务费用定得太高,超出了其心理价格,导致谈判破裂;③监督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履行的花费很高。由于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了解到对方的真实情况,包括服务质量和信誉状况,一方面工商企业不可能设计出非常完备的物流服务买卖合同,另一方面成都的物流市场处于成长初期,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得监督费用大大增加,特别是有一部分物流企业,如个体经营的货运企业,存在严重的信誉问题,在收到托运货物的货款后随即就消失了,使企业蒙受不小的损失。这样的现象在成都屡见不鲜,损害了货主的利益,扰乱了物流市场的正常秩序。

正是由于物流服务交易费用的存在,使得物流外包成本加上物流服务交易费用后远远大于物流自理成本。因此,尽管有些企业的物流自理成本居高不下,影响到总体利润空间的扩大,但他们还是宁愿选择物流自理,而不愿外包。

(4)工商企业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一般来说,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人员学历越高,专业经验越丰富,对企业物流成本和物流作业效率就会有更清楚的认识,能通过更精细的成本核算,掌握较为准确的物流自理总成本数据,并且把企业物流看成一个整体,将物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由于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在整合物流资源的时候,物流主管自然会想到利用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商,因为他们所提供的物流服务将对降低企业整体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效率有很大帮助。这样做必将使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然而调查结果显示,56.8%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本科以下学历,40.5%的具有本科学历,仅2.7%的主管具有研究生学历;19.2%的主管只有不到5年的专业经验,46.2%的主管具有5-10年的专业经验。34.6%的物流相关部门主管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据1996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对196位物流管理人员进行的调查,几乎所有的被调查者具有学士学位。49%具有硕士学位,这足以看出物流管理人员在学历方面的差距。学历和专业经验的欠缺,导致物流管理水平的低下。据调查,有超过40%的企业尚未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物流由采购部、销售部、储运部、车队、行政部、财务部等部门分散进行管理。这些部门的管理人员中,很少有物流管理专业出身的,大多数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的培训,甚至设置了独立物流部门的一些企业,其物流部门形同虚设,对物流的管理尚未统一到该部门,致使物流资产利用率较低,据调查,成都工商企业的仓库利用率为71.3%,汽车空驶率40.3%,装卸设备利用率48.3%。在这种情况下,工商企业仍然不愿意剥离物流资产,这也是物流管理人员素质较低的表现。他们或者观念陈旧,或者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从而犯低估物流自理成本的错误在所难免,导致在物流运作上选择非专业化的自理而放弃专业化的外包。据调查。47%的生产企业和65%的商业企业没有选择物流商的意愿,这样的企业其物流作业效率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提高,调查发现,在自理物流过程中,生产企业占88%的比例缺乏网络服务。63%为作业速度慢,25%为物流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或作业差错率高,13%为货损率高、物流服务内容残缺或不能满足需求波动;商业企业中占30%的比例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10%为信息不及时不准确、货损率高或缺乏网络服务。以上数据反映出工商企业物流自理过程中的诸多缺陷,这跟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是紧密联系的。(5)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通过调查,作者发现40%的生产企业和54%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物流商的服务表示不完全满意或不满意。其中不满意的原因具体如下:生产企业中有50%的比例认为物流外包的作业速度慢、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有25%的认为物流外包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商业企业中有29%的认为物流外包的信息不及时不准确、作业速度慢、缺乏网络服务、服务态度差,有14%的认为服务内容残缺、不能满足需求波动,这说明第三方物流商的现有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的要求,当然工商企业不愿将更多的物流业务外包给物流商。

调查结果显示,工商企业在选择物流商时,首要考虑的是经济性,即物流费用要合理,然后是作业质量和综合物流满足能力,作业质量是物流商的生存之本,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如果作业质量低,比如货物运送不及时或货损率太高,会使物流服务需求企业感到不满,可能终止服务协议,转而由工商企业自己处理物流业务。综合物流满足能力是衡量物流服务水平的新标准,随着工商企业的不断壮大,其经营范围逐渐扩大,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使用汽车,还要通过火车甚至飞机才能把货物运到目的地,如果一家物流商能提供全部的服务,那工商企业将会在货物的远程运输上节省不少精力,目前已经出现了少数能提供多式联运服务的物流商,但作业速度还不够快。物流效率还不太高,另外,工商企业还在考虑如何降低整体的物流成本,以寻找“第三利润源”,这些工商企业也许在本行业具有竞争优势,是同行中的专业户,但在物流这方面并非专业,也没有必要将大量精力投入在非核心竞争力上,因此迫切希望专业的物流商来提供解决方案。但目前,具有综合物流满足能力的物流商非常少,他们通常是为部分跨国企业或本地大型企业服务的,更多的中小工商企业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3激发成都工商企业物流服务需求的建议

3.1树立现代物流理念,适当剥离物流资产

成都工商企业应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加强对现代物流的认识,而不能仅局限于固有观念,针对成都工商企业物流资产保有率高的现实情况,根据企业规模和战略方向,审视物流对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程度,在充分考虑物流自理能力大小的情况下,决定物流外包的合理比例。如果物流自理能力和经营实力强,建议成立物流子公司,将物流资产全部剥离给于公司,也可以与一家或几家物流商开展长期合作,并将闲置的物流资产变卖,将管理能力较强的物流资产保留,但须设置独立的物流部门进行统一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物流自理能力弱的企业,在综合考虑自身财力、精力的情况下,增强物流外包意识,逐渐剥离物流资产,与多家物流商接触,从中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实施物流运作。这样可以减轻企业负担,以便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升级、管理控制、市场开拓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上,另一方面,由于有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物流专业化水平得到体现,物流效率将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2加快物流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降低物流成本

成都工商企业应重新树立物流成本观念,要求财务人员在成本核算过程中,改变现有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因为传统的物流成本核算从时间上屆于“事后”从企业会计信息中提取数据,但由于时间上的滞后性和依赖传统会计分录分类而形成物流成本支付形态细项之间界限不明,都对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造成困难。所以必须建立新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即在时间上强调“事前”和“事中”采集数据,在支付形态上脱离对传统会计分录的依赖,按物流各项作业的所需资源建立项目管理式的支付形态框架体系,目的是使物流运作的各项成本数据都能归人到这一体系中来,在这一体系建立以后,可以及时发现物流成本偏高的环节,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物流成本,最终达到降低企业物流总成本的效果。

3.3制定和调整物流产业政策,规范物流市场

作者建议,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的综合协调机制,打破现有物流管理条块分割的局面,一是研究、制定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规划,修订和完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尽快解决物流市场管制方式不适应WTO规则的问题。二是加强物流企业市场准入管理,明确一个物流主管部门,对申请开办仓储租赁、中介运输服务的经营者进行从业人员、经营场地、经营能力、管理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资格审查,限制不合格者进人物流市场,三是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对物流企业的日常活动进行严格监督,减少其机会主义倾向,四是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级制度,为工商企业选择信誉较高的物流企业提供方便,从而降低物流服务的交易成本,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物流外包,那么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将得以顺利转化。

3.4加强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

目前,物流人才短缺成为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2006年底,中国具有助理物流师、物流师资格者约1.7万人,而具有高级物流师资格者仅292人,专家预测,到2010年,将有至少700万物流人才的缺口,一般来说,中、高级物流人才与初级物流人才的比例约为1:50,按此比例推算,至2010年,我国对中、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约为3万人,每年约需5000人。这也是影响成都工商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要素之一,为适应工商企业对物流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建议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对物流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一是加强学历教育,应鼓励和允许高等院校按照市场需求开办和设置现代物流专业及课程,为现代物流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二是重视继续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组织、咨询机构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开展多层次物流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三是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建立物流职业教育、培训和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及相应的认证体系,只有物流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逐渐满足需求以后,成都工商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才能得到显著提高。

3.5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经验,鼓励物流商提高服务水平

工商企业范文第9篇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步伐逐渐加快,且世界市场日益开放,使得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工商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不断加大内部的管理力度。但是,与国外很多优秀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仍处于落后阶段,对风险的掌握和分析不够明确,管理的力度也相对匮乏,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问题。

1.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

工商企业涉及到的内容众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也很大,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知,不去准确分析市场,就会潜移默化的形成风险危机,影响企业进一步发展。

2.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据调查:目前,很多工商企业在管理中都没有针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的制度体系,缺乏具体的规范往往会导致流程混乱,工作失误,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3.风险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既懂管理又能够科学进行分析,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少。工商企业的内部管理者大多不知道如何避免风险,素质能力还有待加强。

二、工商企业管理的有效策略

为减少风险对企业的危害,就一定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加以利用。

1.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想要从根本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保证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就要让企业内部的全体人员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危害,了解规避风险的重要意义。对此,工商企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内部所有人员都认识到有效管理与自身的紧密关系,从而做好监督工作,加强管理力度,有效规避风险。

2.加强风险评估过程,完善信息系统

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众多,但是有些风险是可以成功规避的。对此,企业要积极开展风险评估,有效进行风险预防,对其进行识别和控制。具体来说,要规避企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在经营环境发生改变或者拓展新业务的时候,加大市场调研力度,评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针对风险采取具体的对策。另外,由于现代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工商企业在规避风险的时候,还要将信息化系统引入其中,对风险发生的情况进行信息收集,并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先进设备准确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保证正确决策。

3.完善制度建设,提高管理者的能力素质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成功规避风险,就要健全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对策。对此,工商企业要完善建立内部的风险规避政策,细化管理内容,落实责任制,从而有效的规避风险。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者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明确风险对企业的巨大危害,并在员工上岗前做好岗前培训,加大宣传力度。企业管理者自身也要不断培养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利用业余时间多学习有关工商企业的风险问题,加强对其认识,并明确如何实行正确科学的管理来规避风险。企业也可以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存的发展战略,多与其他企业的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并对外聘请有能力的人员进行内部培训,从而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大市场的逐步开放,社会竞争逐渐加剧,工商企业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想要保证企业顺利发展,不被社会所淘汰,就一定要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管理力度,应用现代化设施,逐步改善管理对策,并科学合理的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给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工商企业有效的规避风险,减少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逐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其立于不败之地。

工商企业范文第10篇

企业管理者打破固有的传统观念,加强对国内外先进物流技术经验的学习,吸取国内外新进的物流管理方法,明确物流服务在工商企业的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对于实力较强的企业在以对物流部门进行统一管理的条件下可以成立子公司,将资产划给子公司,或者将闲置的资产变卖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将企业的资源合理利用,创造额外利润,也便于企业将更多精力放到技术创新、完善管理制度等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上,而且有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专业化水平得以体现,物流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先进的物流技术主要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工商企业应主动引进GPS车辆跟踪定位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而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也应为他们建立物流信息系统提供平台。

(二)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获得最大利润

在当今物流的日益发展壮大的潮流下,如何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每个企业最为关心的文体,这就要求工商企业要查找出现有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不足,改进成本核算的方法,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核算方法,新的项目管理的支付体系。通过这一不断完善的核算体系的建立,从而减少物流服务中的消耗,获得最大收益。

(三)提高物流管理人员素质、商服务水平

目前物流人才短缺仍然是影响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所以工商企业要通过不断加强对物流人员的学历要求,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再教育的培养,建立物流培训等相关认证证书的体系等,从而来不断提高物流人员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今工商企业对物流服务不断增高的需求。物流人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那么他们的能力、责任心也就增强了,也就会带动商的服务水平,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

(四)制定和调整物流产业政策,规范物流市场

各地政府要打破现有的物流管理条块分割的形式,建立综合协调部门。一是通过对现阶段物流业形式的研究来制应定规划、修改或完善物流也的相规章制度。二是建立相关的物流管理部门,加大对物流服务产业的监督管理。对有意开办仓储租赁、运输服务的经营者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经营企业严禁进入物流市场。三是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比制度,促进物流企业服务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方便了工商企业的择优而用,从而也降低了物流服务的交易成本,使物流服务的潜在需求得以顺利转化。结束语:本文对工商管理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进行了分析,应与政府管理部门协调,打破现有的管理局面,通过规划物流发展方向、修订相关法律体系、加大市场监督力度、建立物流企业的信誉评级制度,等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使物流服务的需求得到转化。

上一篇: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下一篇:财务风险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