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控范文

时间:2023-03-11 22:14:18

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企业;舆情监控

网络是继报纸、电视等媒介之后而产生的、以反映社会舆情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化媒介,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的重要呈现方式[1]。中国石油近些年来的快速发展要求必须要重视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避免因网络舆情对石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

1 石油企业网络舆情发展的特点分析

由于石油多产生于荒芜的地区,因此石油企业发展具有自身特定的地理环境特点,中国石油XX油田地处XX地区,石油开采周边环境相对较差,且发部分油区均远离居住区,导致企业内员工常年处于奔波的状态,出现了很多家庭问题。另外现阶段国家对石油有巨大的需求,而油气的产量又不能很好的满足需求,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石油企业员工的工作压力,会在很大程度上诱发网络舆情。

从石油企业的网民角度分析可以发现,石油企业的网民上网率相对较高,因此具备一定的网络舆情发生的基础。据相关数据显示,石油企业的网民通过网络诉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比率相对较高。同时石油企业受自身工作生产属性以及国家关于石油信息安全管理的规定等方面的影响,企业内部很多网民的需求得不到应有的满足,导致网络舆论的潜在诱发因素持续存在。

2 如何提高石油企业网络舆情监控

近些年以来,中国石油发生了一系列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更加强烈且普遍的认识到网络舆情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石油企业如何从根本上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是现阶段石油企业需要重点分析和考虑的问题。

第一,石油企业需要建立合适的网络舆情引导渠道。引导渠道的有效建立能够较好的预防网络舆情的产生与泛滥,石油企业应重点搭建诉求平台,开发多元诉求渠道,不断丰富石油企业门户网站,为网民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沟通平台,以更好的了解民意。另外石油企业还需要深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突出管理的透明性与公平性,比如可以建立网络发言机制,架构起企业与网民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定期向网民企业的重大决定与热点事件、定期回复网民问题,给网民足够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力[2]。

第二,石油企业需要重点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石油企业要首先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强化门户网站的管理,围绕企业的重大事件与决策开设专栏,主动重大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以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石油企业还需要重点突出发展主旋律,通过开辟网络平台与专栏,来引导网民积极讨论,将网民的关注点引入油气生产工作中,使网民认识到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员工与企业的根本利益一致性关系。

第三,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信息数据库,包括建立企业内部石油地质信息库,以为网民提供更加丰富完善的勘探开发、管理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发挥企业门户网站的功能,满足网民对石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第四,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舆情监管体系。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石油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的监测机制,成立网络舆情监测部门,由相关人员来对企业门户网站搜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检测,以为企业应对突发的舆情事件提供预测与参考数据,并给网络舆情提供一定的引导性建议。其次还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网络舆情信息的管理机制,定期对网民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要建立企业内部关于网络舆情的甄别制度,比如建立特定的IP地址并分配使用,进行用户实名制认证,不断分析舆情产生的原因与舆情发展动态,甄别舆情类别并强化对网民网络活动方向与领域的关注。

第五,石油企业需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引导机制的建立需要首先建设一支网络宣传队伍,及时有关石油勘探开发与经营的状况,围绕网民所关注的重点与热点,主动撰写文章,吸引网民分享,以有效引导舆论发展走向,将舆论所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企业发展上来,以形成正面良性的舆论形式。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关于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石油企业网络文明教育,不断提高石油企业内部网民的网络道德层次,引导网民自觉的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积极传播有利于石油企业发展的信息。

第六,石油企业需要需要充分完善关于网民上网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建立员工上网管理办法,规范员工上网行为,将上网行为与员工考核结合起来。另外还需要企业投入先进的监督控制网络体系,强化硬件投入,建立企业内部网络舆情监督与控制系统,自动对话题进行采集、分类与统计[3],以实现企业对热点话题与突发事件的实时跟踪,以充分保障石油企业的稳定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网络舆情作为影响石油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需要石油企业充分重视并引导,积极发挥网络舆情的良性影响作用,避免不道德的网络行为的产生,以有效推动石油企业实现自身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占彬.企业应有效应对网络舆论[J].中国石油企业,2010,(7):93.

[2]于顺安.石油企业网络信息安全的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J].中国信息界,2012,(12):83-84.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2篇

一、目前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存在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舆情自身的导向性将会明确社会的导向,而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影响中也应当体现出调控力和约束力。但是就目前时期来说,政府部门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力还体现出弱势,而要完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疏导舆论正向传播的职能,首先需要克服三个方面的阻碍,即1、知识盲点,很多政府的相关人员对于舆情监控的知识非常匮乏,同时相关政法即宣传部门都缺少核心技术人员;2、监管不足,对于网络舆情除了需要有效的监控以外,还需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以及后期的处理操作,最后对于信息进行反馈和建议,但是目前很多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完全缺乏,导致监管不足的问题;3、公信力不足,因为很多网络舆论与政府部门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而很多政府部门在公信力方面严重缺乏,从而导致对于舆论引导会被认为是一种辩驳,从而难以达到相应的效果。

二、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监控疏导的措施

1、主动面对舆情。网络舆情被誉为社会的“第四影响力”,是目前信息时代下关注度最高的产物,而近些年来,我国网络舆情的影响力随处可见,例如各类网络言论以及曝光。而需要面对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于舆情的认知度,国内大部分网民趋于年轻化,这也让一些领导对于网络舆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决定网络仅仅是一个娱乐工具,所代表的东西都是负面且主观的不具有可信度;其次是对于网络舆情的重视度,对于网络的反映过于忽视;然后是缺乏直视意识,害怕网络,对于网络的报道和曝光是否恐惧,害怕担当责任,故意回避网络等等;最后是缺乏反映,对于舆情搪塞敷衍,主要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其一,不好说,不知道如何说起;其二,不屑说起,对于网络舆情反应较为冷淡,同时对于关键问题一笔带过,闪烁其词,所以主动客观面对舆情,是政府部门乃至各个领导干部首先需要体现出的意识。

2、精于处理舆情。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奎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由此可见舆情的重要性和导向性,而目前基于网络来说,舆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更大的提升,政府部门则需要精于处理舆情,即可以通过消除舆情思想中高端封建性,同时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度,根据社会事实进行客观看待舆情,同时对于不实的舆情及时辟谣信息,并与新闻媒体合作完成报道和演说宣传,保证在负面舆情在尚未形成规模的阶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引导。同时在处理和引导过程中,可以让新闻媒体或者评论员进行阐述,为后期工作开展留有余地。

3、加强关注舆情。对于网络舆情而言,可以体现出双面性,即一方面反映的是目前社会舆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反应干部工作以及作风的问题,所以关注舆情是每个干部约束自身,提升自身自信的一种途径。即可以通过信息搜集部门的建立,配合宣传部门工作,对于与政府公信力及形象管理的舆情或者焦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且及时完成处理。

4、强化网络管控。即可以通过与一些热门词汇、新闻或者信息平台想合作,同时让这些平台对于舆情进行重点指引,并且对于网络水军等影响网络舆论导向的群体进行严格监控,对于争议度较大的内容采取多次强调和评价,从而提升社会舆论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调控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危机公关点子外包服务,即利用社会以及企业自身的资源,根据自身多年的公关经验,与其他政府部门有效联合,完成紧急预案。

综上所述,虽然网络舆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但是政府部门依然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提升自身对于舆论的方向的控制力,从而保证舆论不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即需要主动面对、处理和关注舆情,同时还要强化网络的管控力度。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3篇

当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侦查到的可能会引发舆情危机的信息时,一定要对其发帖源头、扩散范围、发展趋势、后果影响进行彻底掌握与透彻分析,判断是否应该及时跟踪,是否需要做好舆情预警的准备,这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通过适时追踪,可以为高校决策层做出恰当的舆情处理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二、及时干预

要提升高校舆情监控水平,离不开高校管理者对于网络舆情的主动引导与有效干预。在舆情危机形成孕育阶段,高校舆情管理部门要通过正确的判断以及相应措施,及时扼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苗头,力求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当舆情危机爆发时,高校管理者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在最短时间内澄清事实真相,最大限度消除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途径

(一)完善制度保障

各高校应该依据我国加强网络监控的相关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实际的网络舆情监控领导制度、队伍建设制度、舆情应急处置制度、组织保障制度等,探索建立“学校统一指挥、部门协调联动、师生全员参与、实时全面监控、快速处置得力”的网络舆情监控长效机制。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组建专业舆情监控队伍。成立高校党委领导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组建一支以宣传部门骨干、网络专业技术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为主的立场坚定、经验丰富、技能熟练、数量充足的网络政工队伍,从事网络舆情信息日常监控及舆情爆发时的应急处理工作。2.建立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高校新闻发言人,针对相关舆情信息,及时辟谣信息,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提高高校日常工作的透明度。3.培养意见领袖。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精英的主观能动性,有针对地培养一批活跃在各网络平台的“又红又专”的意见领袖,通过他们倡导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舆论走向。

(三)倡导网络道德

高校既要注重网络舆情的线上实时监控,更要注重在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教育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切实提升网络道德修养,引导他们在日常网络生活中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切实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这是预防高校舆情危机发生的根本举措。

(四)提升硬件水平

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现代舆情监控技术的优势,加大投入积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切实提升高校网络舆情的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处置水平,从硬件上保证提升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效性。高校应积极与地方政府、主流媒体、公安部门、网管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加强舆情信息分享,强化舆情处置合作机制,共同提高舆情监控水平。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4篇

互联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基础和载体,自其诞生之日起,便表现出强进的发展势头。近年来,随着新媒体应用的日趋丰富,新的应用和传播形态不断涌现,网络新闻、BBS、博客、微博、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网络媒介相互交织,互相借力,构成了一个多元立体的舆论传播路径,极大地拓展了网络舆情的传播空间,多元化的舆情传播格局大大增加了舆情监测和把控的难度[18]。同时,新媒体迅速向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渗透,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影响力不断增强。特别是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的舆论传播功能。有调查显示,微博已成为食品安全等负面舆情曝光的主要源头和重要传播渠道。2012年上半年,浙江“杨梅膨大剂”等近10件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传闻就是通过微博第一时间曝料的[5]。网民是网络舆情传播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已达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超出2011年世界平均水平的30.2%,我国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19-20]。在网民数量迅速攀升的同时,一方面,网民上网的娱乐化追求倾向明显降低,网络议题从日常生活琐事转向社会公共事件[21],涉及一日三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自然成为网民最为关注的公共话题;另一方面,网民应用互联网的角色也逐渐从信息获取者向信息制造者转变,大众麦克风时代催生了一个巨大的“网民压力集团”,政府应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的一言一行都会被高倍放大,稍有不慎就可能引起舆论讨伐。除普通网民外,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忽视[22]。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安全、有保障,但一些深层次制约因素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生产主体素质不高,部分生产经营者故意违法现象屡禁不止,违法手段花样翻新,传统的农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尚未杜绝,新的违法添加等风险隐患又不断出现,给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检测工作等带来很大挑战[23],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体系尚不完善,基层监管力量薄弱,这些都决定了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处于多发期,安全消费矛盾凸显。从“镉大米”、“药袋苹果”、“有机食品风波”等热点舆情来看,无论是产品、生产过程还是政府监管行为,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触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极高的社会关注度,成为近年来媒体争相报道的热点和焦点问题,然而在网络媒体发挥舆论传播和监督功能的同时,其自身道德失范现象也层出不穷。有些媒体片面追求时效,为抢占先机不核实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以讹传讹,造成谣言传播;有些媒体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动辄冠以“致癌”、“剧毒”等字眼加以报道,加剧公众恐慌;还有些媒体为提高关注度,夸大负面新闻,把个别现象扩大化、典型化、普遍化,扩大事态影响,甚至冲击整个产业[24-25]。目前,有相当数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为不实舆情,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部门回应网络舆情的负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期望越来越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零容忍的态度愈加强烈。但客观上任何食品都没有“零风险”,由于官方风险交流机制不健全,消费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比较薄弱,消费者在媒体的推波助澜或误导下,容易以偏概全,产生认识误区,难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形成客观认识,消费心理敏感而脆弱,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负面信息都极易引发非理性的共鸣。“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尽管国家对乳制品的监管和抽查力度空前,但国内乳制品消费信心还是一蹶不振。

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随着网络舆情与现实社会的互动日益加深,网络舆论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适应的政府干预机制也应运而生。近年来,在应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危机实践中,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工作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尝试,但与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亟待突破的瓶颈问题。网络舆情日益上升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特别是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放大炒作对产业和消费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8年,农业部办公厅就下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积极应对互联网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信息的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收集、评价和处置工作”。2010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提出“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舆情收集和分析”。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食品安全舆情处置指导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从国家层面对舆情监测提出了制度性要求。2012年,《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再次提出“着力强化舆情监测,抓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测与预警信息平台,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定期调度、分析和综合研判制度”,将强化舆情监测作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为落实舆情监测工作的制度安排,支撑实际工作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置与应对,近年来,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陆续启动了舆情监测工作。部级层面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向常态发展,一是指定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整理,确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快报(日报)制度,并深化舆情总结分析,编制舆情跟踪和重点舆情专题分析报告,帮助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读网,为舆情响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支撑;二是依托新组建的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强化了专家组对网络舆情的分析研判职责,针对重大舆情不定期组织会商分析,为应急处置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三是安排专门经费开展网络舆情监测体制机制研究工作。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纷纷将舆情监测纳入监管工作内容,如江西省成立了舆情监测小组,设置了舆情监测信息员,建立了舆情报告制度,编印舆情简报,及时上报领导和有关部门参阅[26];重庆市组建了舆情信息监测专家团队,并建立了舆情信息收集整理、跟踪巡查和干预制度;上海市在舆情监测及处置机制、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畅通舆情沟通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此外,部分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建立了舆情监测和报告制度。随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重视程度的上升和应急处置经验的积累,近年来网络舆情应对的时效性和有效性都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在实践中渐显成熟。“激素黄瓜”、“香蕉乙烯利”、“茶叶农残超标”等一系列不实网络舆情发生后,农业部门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科学解释,借助权威媒体澄清事实,采取网络访谈、深度报道等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舆论,有效阻断了谣言传播,有力保护了农民和产业利益。“药袋苹果”等安全隐患一经报道,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界定了个案性质,防止了媒体扩大炒作,最大限度减少了产业损失。“河南瘦肉精”等安全问题被媒体曝光后,得到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排查和督导工作,尽快查清事实,公布真相,回应社会关切,并依法开展责任追究,树立了政府部门的正面形象。虽然各级农业部门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但有关舆情监测的制度要求仅在相关的文件和办法里有所提及,没有针对舆情监测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舆情监控工作还处于“各自为战”的阶段,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同时,由于开展舆情监控工作的时间较短,目前尚缺乏集舆情收集、研判、处置、反馈于一体的运作机制,农业部门内部的共享机制、与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与新闻媒体之间的对接机制、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机制等也尚未形成,有些地方舆情监控工作往往是仓促应急,就事论事,多以经验为主,舆情监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和应对环境都有别于传统舆情,相对于网络舆情短时间内的快速蓬勃发展,政府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和手段调整略显滞后,难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一是监测手段不适应,传统人工监测的信息获取手段已无法满足对海量信息监测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二是分析方法不适应,对舆情信息的汇总、舆情周期的判别、舆情走势的预测和重要舆情的预警缺少必要的技术手段支撑。三是应对方式不适应,固守传统媒体、忽视网络阵地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对新媒体和新型舆论平台的运用较为有限,多数部门不善于适应网络环境、运用网络语言、与新闻媒体见面、与网民对话,缺乏应对舆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舆情发生时,难以及时缓解舆论压力,化解矛盾[27]。目前农业系统普遍没有专门机构和专业团队研究并开展网络舆情应对,特别是地方农业部门,监控力量薄弱,没有确定的机构和人员编制,现有的网络舆情人员大多是兼职,并且缺乏系统培训,缺少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再加上管理薄弱,现有的人员力量难以支撑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响应工作,更难以保证舆情应对效果。同时,由于缺少资金支持,舆情监测硬件设备投入不足,软件设施开发和购置也受到限制,有人员没设备、有设备没监测手段的现象比较突出。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控管理的对策建议

欧盟、美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非常重视食品安全信息与舆情应对工作。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28]为有效开展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和危机应对,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和部门,制定了风险交流战略,还研发了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实时监测媒体和网络关于风险交流的报道,并结合信息监测结果调整监管措施。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29]成立了新闻办公室负责与媒体的沟通工作,新闻办公室可以提供新闻简报、专题公告、采访等服务,这些都有利于媒体获得多元和准确适用的风险信息,从而保证主流媒体报道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为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提供了权威的渠道。我国是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作为民生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其监测管理已势在必行,应从健全监测制度、完善引导机制、强化人员队伍、提升支撑能力、加大保障力度等方面入手,建立长效保障机制。各级农业部门应增强应对网络舆情的危机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舆情监控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舆情苗头早关注,舆情影响早研判,舆情响应早介入,舆情态势早控制。尽快在部省地县农业主管部门设置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明确人员和职责,建立上下连通的舆情监测工作网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分兵把守,严密监测舆情动向。加强各级舆情监测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建立舆情信息通报制度和联动机制,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做好调查核实,确保敏感舆情及时响应。借助政府部门的行政资源和科研事业单位、质检中心的专业技术优势,组建由政府官员、权威专家、业界和媒体人士共同组成的舆情咨询专家组,建立舆情会商制度,为舆情研判和响应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撑。制定舆情应对工作预案,确立舆情监测、研判、预警、响应各环节的工作职责,明确舆情处置流程,定期开展舆情处置演练,提高舆情应对实战水平。我国互联网是“先发展、后规范”,技术先行而管理滞后,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环境无法仅仅依靠行业和网民的自律实现,加强政府引导至关重要[30]。第一,要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舆情危机发生时,力争第一时间回应,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把牢话语权,掌控主导权,增强权威性。第二,要拓展舆论引导阵地,由传统媒体向权威网站、互联网新闻、博客、微博等新媒体阵地迁移,建立与网络平台相适应的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影响力。第三,要强化新闻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加大正面宣传报道力度,增强正面形象,树立正面典型,营造良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舆论氛围。第四,要加强消费安全教育,利用多元的信息传播媒介,采取贴近网民生活和阅读习惯的形式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宣传教育,积极与公众沟通,提升消费信心,压缩虚假信息传播空间。第五,要完善与新闻媒体的对接机制,建立良性互动的合作关系,积极配合媒体调查采访,主动向媒体提供正面新闻素材,与谣言赛跑,在信息传递中赢得主动,因势利导地做好网络舆情的沟通和引导。网络舆情监控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既有综合性,又有技术性,打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舆情监控的基础,必须加快打造一支专业舆情监控人员队伍。设置网络舆情信息员岗位,选择具有一定业务能力并熟悉互联网技能的人担任信息员,加强有关舆情理论、舆论引导、舆情处置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增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对网络舆情的研判能力、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掌控能力和对网络舆情的预见和防范能力,提升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高网络舆情监测管理水平。同时,积极培养一批坚持正确导向、熟悉网络语言、了解网络传播技术和传播技巧的网络“意见领袖”[31],坚持客观评述,发挥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净化网络舆论空间,实现与网民的互信和互动。网络舆情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统计学、逻辑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要深化对网络舆情的科学认识,增强对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和监测应对机制的把握,必须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特性系统全面开展研究。应尽早做好项目规划,指定相关研究机构有机地将政府在舆情监控管理层面的战略需求与网络舆情关键技术结合起来,加强对监测工作中急需解决的舆情信息海量监测、信息文本深度挖掘、跨媒体多通道关联分析、舆情走势预测与调控、舆情安全指标评估等问题开展研究,形成整体突破,为政府部门增强网络舆情掌控能力提供支撑。同时,应充分发掘已有网络舆情的价值和作用,针对鲜活的实际案例,开展回顾性和总结性的研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案例库,为理论和方法研究提供实证参考。必要的财政支持是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工作的物质保障。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的应对任务也会越来越重,必须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才能保证舆情监测和应对工作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要加快落实人员和工作运转经费,稳定工作队伍,改善工作条件,保证制度、人员和设施设备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大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投入,加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提升电子政务水平,提高舆情监测管理效率。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舆情监控; 网络;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3- 0101- 02

1 引 言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是在1994年4月20日。开始时,互联网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慢慢成为一种新闻传播媒介,其真正成为一种言论工具是在1995年5月8日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5月9日晚,人民日报网络版开通“强烈抗议北约暴行BBS论坛”。网民反应热烈,每天帖子上万条。该论坛后来改名为“强国论坛”,聚集了一大批关心中国时政的中文网民,被海内外誉为“天下第一坛”。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形式,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凸显,政府的公共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的“领导在台上讲话,群众在台下举手提问”这种居高临下的模式,需要学会利用网络倾听民意、化解民怨,逐渐向“网民在线上提问,领导在线下回答”这种亲民模式转变。这时,如何倾听并引导网络上的“声音”愈发重要和棘手。2009年在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6个方面的能力。其中第六个方面的能力即为: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

2 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

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有10个“加强和改进”,其中关于网络建设和舆论监督两个方面的“加强和改进”就有5个:“舆论引导能力需要提高,网络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和改进”、“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推动解决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维护人民利益,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面的网络信息往往比正面的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各级各层都是如此,甚至有时最底层的消息通过网络都能迅速传遍整个国家。负面的网络信息散布者往往都会借助网络来更快、更广地表达其错误的观点、传播其错误的思想,并藉此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给当事部门、单位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

同时,通过网民的相互转载、转发、群聊等,错误的观点、思想往往为被放大、发酵,形成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生活,使人心惶惶,民心大乱,对整个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给政府造成巨大压力。网络载体已然成为负面舆情信息的放大器。

社会各领域网友的知识面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同、对事情来龙去脉了解的程度不同,当网络出现负面的舆论信息时,很多网友会被迷惑并“以讹传讹”,小到影响某个单位、某个地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大到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另外,在网络蓬勃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开放自由、隐蔽性强等特点,传播暴力、色情等违法内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更有甚者利用网络进行反动宣传、传播、散布谣言、蛊惑民心,躲在暗处公然与政府为敌,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极大的危害。对此,若不加以监控,及时掌握负面信息来龙去脉并加以引导,坚决遏制违法违规信息,势必影响社会发展,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严重后果。

3 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改革开放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更多的是通过“两报一刊”,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红旗杂志;20世纪90年代有了都市报。在今天,传统媒体特别是体制内媒体,仍然是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通道。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盛,特别是所谓网络“自媒体”的崛起,改变了社会的信息源和发声通道。网络“自媒体”信息来源(载体)主要包括如下8个方面:

(1) 新闻跟帖。这是最草根的网络舆论,且主要出现在商业门户网站,而很少出现在像“人民网”、“新华网”等政府网站。这是因为“人民网”、“新华网”的网民多数为公务员或文教系统供职人员,社会地位普遍较高,看新闻大多不回帖;而那些商业门户网站的网民则更愿意就某个热点问题积极发言。

(2) QQ群。QQ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在线聊天交流服务,QQ群多达5 000万个,允许多人使用互联网即时传递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信息。一对多、多对多,病毒式传播。

(3) BBS(论坛)。这是网络舆论的主要推手。中国有130万个BBS。特别有的论坛是基于关键词的主流交流社区,聚合利益或兴趣相关人群,进行封闭式深度交流,此类论坛可能会直接影响地方的人心稳定。

(4) 博客。这是年轻人私生活的记录,从2011年到2012年上半年关心时事的博客提高了26个百分点。名流博客访问数动辄上千万,他们是网上的“意见领袖”。

(5) 微博。这是最新锐的舆论广场。只需一步收集,随时随地最新消息,每次140个字符。在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中现场播报,相当于中央电视台实况转播。

(6) 在线访谈。这是官民对话平台,其中人民网的在线访谈最为引人瞩目,已有300多位省部级干部做客强国论坛。

(7) 手机短信。据统计,目前我国约有8.7亿手机用户,比网民多得多,这就决定了手机短信在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方面的独特优势。

(8) 图片、音频和视频等。“800块钱一个月,早上7点半做到晚上11点,一个月休一天;抓暂住证时躲到后山上;找不到工作,买不起盒饭,舍不得坐摩的,边走边唱;过年买不到车票回家,几个兄弟大年三十在宿舍里喝着啤酒唱到哭”,这是草根代表旭日阳刚早些年的真实心声。如今的他们生活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网络“自媒体”带给他们最切实的好处。一段视频,不需要包装,就是这么神奇。

随着网络“自媒体”信息来源越来越丰富,网络舆情监控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巨。从类型上来看,网络舆情监控分日常性监控和突发事件监控。具体到不同企业,舆情监控的流程可能也不一样,但大致都可以分为3个步骤:一是制订应急预案,做到出现突发事件时有章可循;二是密切关注事态,避免事态扩大;三是加强沟通联系,确保各部门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和信息共享。

目前,国内的舆情监控系统工作原理基本包括信息的抓取、匹配、审查判定以及最终的分析报告。信息的抓取主要是系统针对舆情高发区定期发出页面请求;匹配就是将抓取的信息与目标关键词进行比较;审查是指将抓取的海量信息进行筛查,找出与监控目标匹配的内容,排除不相关内容;完成以上3个步骤后,分析得出此次监控报告,并通过预警的方式报告相关部门或个人。到目前为止,国家已经成立专门服务于网络舆情监控的机构,例如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北京西盈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4 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点、重点以及对策

目前,高校网络建设已广泛深入到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应用等各个领域,成为师生交流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渠道,在推动高校中心工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师生精神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改进高校网站建设管理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要求,是做好对外展示形象和服务社会、对内改进管理和服务师生的必然途径。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改进高校网站建设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利于扩大高校宣传覆盖面和增强高校宣传影响力。

高校网络信息的来源主要有学校新闻、学生论坛、OA办公论坛、师生微博微信以及学校各网站的留言版块等。这些信息的审核、等管理权限分散于学校各个部门或二级学院。另外在高校里,由于用户的知识面广、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快以及网络设备的普及率高,网友的言论活跃度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对于国内、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这就直接导致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巨。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重点在于加强网站建设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关键在于从信息的“源头”加以控制。在学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管理下,依照“谁建设、谁监管”原则,各网站建设部门或二级学院要安排专人负责网站的信息监管任务,做到“及时关注、时刻警惕”。遇有突发事件,要能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与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人保持沟通,做到出了问题“有人去管”、解决问题“有章可循”。

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控,重点在于加强师生员工的思想宣传、道德约束,关键在于对信息的“传播”加以引导。学校要倡导德育为先、弘扬师德风范、坚持学风建设;师生要强化文明意识、倡导文明风尚、提高文明素质、共建文明校园。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引导广大网民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5 结束语

本文阐述了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及现状,并对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难点、重点等提出见解和对策。藉此,舆情监管部门就可以实时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未雨绸缪”,即使出现突发事件,相关部门也可以做事件“第一定义者”,为阻止或遏制负面信息扩散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建华. 网络搜索引擎原理、特性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J]. 图书情报工作,2000(8).

[2] 陈洪华,张立. 高校网络宣传教育及网站建设管理的几点思考[J]. 科技信息,2011(34).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园网络;舆情;监控

1.前言

近年来,高校对校园网络加速建设,网络应用已经遍布于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已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无法缺少的工具,而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引导舆论、影响学生思维的力量。校园网络舆情监测需要在海量信息中监测关注的舆情,由于对工作效率要求较高,依靠人工方式很难完成对互联网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因此需要借助的搜索引擎技术和智能的数据挖掘技术,设计开发一套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来实现对互联网上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筛选、关联,生成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系统设计

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设计有完善的系统监控、内容审计、用户管理、查询统计、统计报表、日志中心等功能模块,帮助高校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降低舆情安全威胁,杜绝带宽资源滥用,增强网络信息安全。

高校校园网络流量较大,且校园舆情监控平台更多地关注数据信息的审计,所以采用对网络核心交流层设备进行多端口镜像的方式接入校园网,网络拓扑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拓扑实例图

2.1 系统监控

系统监控模块可以以各种图表来展现监控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便捷地获取设备的运行状况、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访问数据、带宽资源的使用情况、审计策略的监控结果等,并可通过配置数据过滤条件,查看所需的监控数据。

系统状态:显示平台当前运行信息、当前设备流量、系统时间等。

报警平台:直观的显示系统的各种状态信息、网络流量、内网用户使用网络的合规情况、安全内容审计等。若有报警信息,则图标闪烁且根据报警信息级别显示为红色、橙色或黄色。

网络活动:默认显示当天最近十分钟统计信息、如应用流量排名、网址分类排名、用户流量排名、网络活动概要等;

实时监控:显示当前设备实时流速、用户实时流速排名、应用实时流速排名、审计实时日志等;

连接监控:显示设备当前实时连接信息,如内外网IP、端口号、应用协议名称,发送接收流量等;

用户监控:显示所有上线用户及其识别方式,还可以显示上线用户所使用的网络流量数据;

活跃用户:显示当前校园网用户中正在产生网络流量的用户及其用户信息,并可限制指定用户继续使用网络;

应用限额:显示当前网络应用协议的限额使用情况。

2.2 内容审计

内容审计模块通过建立各种策略来控制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如互联网访问地址过滤、网络游戏控制、聊天工具监控、下载文件控制、发送信息审计监控、流量速度管理等,对电子邮件、聊天工具、BBS论坛、传统HTTP提交等方式发送、接收的所有信息内容进行全面审计监控,通过设置既定的保护规则使得系统在监控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发出警报信息,通过灵活的配置网络访问控制策略,实现审计指定用户或IP的目的要求。

访问策略由用户、时间、地点、访问方式、访问内容、操作行为及对此行为采取的控制方法等六部分组成,也称作访问控制的条件集合,即只有满足这个条件集合时,才视为匹配该条访问策略。

在访问策略配置页面,管理员可以方便地查看和配置访问策略,如创建策略、修改策略、查看哪些策略正在生效、查看访问策略的控制方法、查看访问策略的优先级、查看策略的生效时间、生成策略报告等,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支持的审计策略共有六大类:

(1)应用层控制策略:对互联网应用进行控制,如网络游戏控制、股票软件控制、网络视频监控等。

(2)HTTP应用审计策略:包含有网页访问策略、搜索引擎策略、论坛发帖审计策略、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和HTTP文件审计策略。可以对指定用户在指定时间内所访问的网页进行审计和控制;可针对不同条件配置策略,条件包括网站类型(如色情、等)、网址类型(如国家、地域等)、文件类型、网址URL、标题、内容、请求数及网络流量等;可对校园网用户的互联网搜索关键字进行审计和控制,如禁止搜索敏感关键字;可对校园网用户在网站或论坛上发送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发送电子邮件的内容进行审计和控制;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HTTP协议传输的文件进行审计和控制。

(3)社交工具审计策略:包括腾讯QQ审计、移动飞信审计、微软MSN审计和雅虎通审计策略。可对校园网用户使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的行为和内容进行审计与控制,对校园网用户用QQ、飞信、MSN等社交工具进行传输文件的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可根据文件名称、文件类型和文件大小进行控制。

(4)电子邮件审计策略:包括通过POP3协议接收邮件和通过SMTP协议发送邮件审计。

(5)独立审计策略:包括对通过FTP协议上传下载文件行为进行审计与控制,对通过TENET协议进行远程访问行为进行审计,对通过HTTPS协议访问互联网行为进行审计。

(6)终端访问审计策略:主要包括客户端准入策略和客户端应用封堵策略,可允许或禁止满足或不满足既定策略的计算机终端接入网络。

2.3 用户管理

用户是互联网访问的标识主体,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管理的目标对象。除校园网用户身份基本信息外,舆情监控所需的用户定义还包括其用户组信息和网络访问策略。每一个互联网访问都应映射到一个校园网用户,因此建立一套完整准确的用户定义信息是保证网络舆情监控平台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

用户管理模块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功能,主要有用户导入、组织管理和认证管理三个子模块:

(1)用户导入:主要以三种方式来导入用户信息,可通过扫描计算机终端来导入用户信息,或对接校园网统一认证系统来导入用户信息,或直接通过文本文件来导入用户信息。

(2)组织管理:用户是上网行为的主体,一个用户包含有若干属性,比如用户名、登录名、IP、MAC、位置、工具等,一个用户可以属于某个组织,此外还可以属于某个位置,使用了某种工具,这种多维度的标识用户可以极大的方便管理员对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用户进行差异化管理,提升了用户管理的多样性。

(3)认证管理:设置校园网用户上网的识别和认证方式,支持本地认证和第三方认证,同时支持用户、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之间的关系绑定设置。

2.4 查询统计

对用户网络行为进行记录与分析,是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必备的重要功能。对网络日志的保存及分析,既是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是管理好校园网络、有效利用网络资源的切实需要。对校园网用户上网行为及其相关数据的查询统计,能够对校园网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行较长时间的追查,为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提供详实准确的依据。

查询统计模块可以查询指定用户的网络访问、带宽资源等数据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发送到指定电子邮箱。数据信息涵盖了网址访问、搜索关键字、论坛BBS发帖、邮件收发、社交工具聊天、HTTP文件审计、FTP/TELNET/HTTPS协议审计、告警记录等,在每个类别中均有查询和统计页面。查询功能默认查询当天审计日志,通过设置过滤条件可查询历史审计日志,而统计功能是对历史审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

2.5 统计报表

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将网站访问、邮件收发、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IM聊天、用户活跃度等对网络活动摘要、用户行为统计、带宽资源统计、上网时长统计四大类进行统计分析,以表格、饼图、柱图、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根据需要生成各种报告,并可以订阅报告,系统会按照需要定期发送到指定信箱。

统计报表模块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功能:

(1)报告订阅中心:主要提供报告状态查看、订阅列表管理功能。支持报告的手动生成和自动生成功能。手动生成指的是在网站访问分析、应用访问分析、活跃度分析下的各统计页面,通过手动执行生成的报告。自动生成指的是根据管理员设置的统计条件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或者指定日期的报告。

(2)网站访问分析:主要是针对网站分类、论坛发帖、搜索关键字等三类上网行为进行分析。

(3)应用访问分析:主要是对应用、邮件、文件和社交工具聊天等按设置的统计条件进行排名统计。

(4)活跃度分析:主要是将内网用户按照上网时长或者应用时长进行排名。

(5)综合分析:从网络带宽使用情况、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工作效率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统计。校园网络管理员需要知道网络带宽的使用情况、流量的分布情况,然后基于这些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带宽资源报告内容分为整体带宽状态、重点事件、网络活动相关三部分。整体带宽状态以区域图、柱状图的形式显示整体情况;重点事件以表格形式展现汇总分析;网络活动相关则以饼图形式显示占比结果。用户网络行为规范分析可对校园网用户的访问互联网进行合规度分析,监控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工作效率评估可以分析校园网用户的上网行为与学习、工作的相关性。

2.6 日志中心

日志中心模块完整地将校园网用户网络访问日志存储在外置存储设备中,日志信息包括用户上网时间记录、网络流量记录、互联网访问记录、发送接收邮件记录、社交工具聊天记录、论坛BBS发帖记录、网络游戏记录、P2P文件下载记录、在线视频观看记录等。为进一步查询统计和报表分析,系统预设的记录留存时间为90天,而且可以通过FTP方式自动定时导出日志信息记录文件进行备份。

日志中心模块提供强大的日志查询与分析能力,可以对用户上网的历史日志离线查询。由于数据查询可以离线进行,不仅提高了日志查询统计的效率,还降低了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的计算压力,使其能够将重点放在协议识别与过滤控制。

3.总结与展望

借助校园网络舆情监控平台,学校可以理清充斥于校园网格内外的各种相关信息,牢牢掌控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言论,迅速做出判断,在外界信息干扰他们之前就尽力避免学生中出现较大情绪的波动。同时,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已有的宣传媒体优势,整合校内各类媒体宣传资源,鼓励支持学生中发起的有利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倡议和活动。通过完善校园舆情监测机制,构建起信息、人际、活动三位一体的网络架构,最终形成功能互补、覆盖全面、富有效率的校园舆论导向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2]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思想理论教育,2006(3):32-35.

[3]曾润喜,徐晓林.网络舆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指标与机制[J].情报杂志,2009(11).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7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QS单模式匹配算法;SunWu算法;敏感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003-0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信息的迅速传播,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交往以及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在高校,校园网络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平台,重要性毋庸置疑。学校主页、校内各学院、各部门主页,学校BBS,甚至各个学院BBS,班级网站都是高校学生经常访问的平台。类似于这种公共广场,是大学生自由发表评论、表达意见的网络空间,校园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通常会以最新最快的速度在这种媒介场所内出现,引发大学生的广泛关注,形成大量的讨论。随着意见的扩散和讨论的深入,讨论的主题往往会逐渐趋向特定的焦点,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较为明确的网络舆情。而出于学生思想的积极引导以及校园安全工作的管理,对校园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控,是各高校所能采取的合适手段之关键。

关键字匹配算法主要是串匹配。串匹配是利用一个符号序列查找出一个或多个特定符号序列的过程。利用串匹配能在正文文本中寻找所有关键字集合中的关键字,并报告关键字出现的位置。依据在匹配过程中所要匹配的模式串个数,串匹配算法可分为单模式串和多模式串。串匹配技术的发展是与其应用密切相关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除了早期的文本编辑、全文检索系统、查询系统等,现今已广泛应用到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Network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内容过滤、生物科学计算以及新闻主题提取等。利用串匹配技术,我和团队自主开发了校园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并通过模拟数据,验证了串匹配技术在舆情监控系统中应用的正确性。

二、算法介绍

QS(Quick Search)算法是利用不良字符跳转表和文本串中未出现在模式串里的字符来匹配紧邻当前匹配窗口的下一个字符,能有效的加快匹配速度。在实际应用中,QS适用于大字符集、模式串较短时的情况。QS算法的空间复杂度为O(σ),其预处理阶段的时间复杂度为O(m+σ),最好情况下QS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可以达到O(n/(m+1))。

SunWu算法是基于单模式的BM算法设计出的一种多模式匹配算法。与其它算法不同,SunWu算法使用“块字符”(Block Character)作为基本单位,将其作为进一步匹配的入口和进行跳转的依据。SunWu算法使用长度为B的字符串代替坏字符串,进行最大限度的跳跃,并且使用散列技术和前缀表来减少需要进行实际匹配的次数。此外,SunWu算法不受大小字符集环境的影响,在中文情况下能够表现出比较好的性能,符合中文字

三、结果分析与展示

QS算法和SunWu算法是典型的关键字匹配技术的算法,二者有各自的优点,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在自主开发的舆情监控系统中,我们将二者相结合运用,通过测试数据分析可知,QS算法和SunWu算法结合使用能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和效率。如图3.1所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模式串的最小长度m=2,模式串数量由500增加到5000时,各算法扫描时间的变化。从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模式串数量的增加,各算法的运行时间都有相应增大,QS的运行时间一直低于SunWu算法。当模式串数量小于3000时,QS的运行时间少于SunWu的运行时间。当模式串数量大于3000时,QS的运行时间多于SunWu的运行时间。而二者的结合使用所需的运行时间则处于中间水平。加之,表3.2所示,模式串数量为100,模式串最短长度从2到8时,各种算法在reuters21578语料上消耗的时间。由表可看出,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始终明显低于其它两种算法。当m=2时,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低于SunWu算法的1/6,m=8时,二者结合使用所花的扫描时间低于SunWu算法的1/2。随着m的增大,二者结合使用的算法所花的扫描时间呈减少趋势,且差距亦呈减少趋势。

四、总结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8篇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度融合,新媒体工具已经广泛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这样的新背景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大学生思维活跃,善于接受新兴事物,且群体所处的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因而是利用网络或手机等平台关注舆论热点最多的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均来自不同的地域,生活环境、成长背景的不同导致其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但都具有对舆论高度敏感、具有较高的主动性等特点。在这些因素共同影响下,新时期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与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心理的健康发展、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甚至关系到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和特点

王兴国教授指出“高校网络舆情是以高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通过网络空间对校园管理、生活现象以及所关注的其他社会问题、社会现象所表达的意见、情绪和态度的总和,它集中反映在校大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1]高校网络舆情是在一定时期内,通过互联网围绕特定事件所引发的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对特定事件的看法和态度,是高校舆情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在传播内容和方式上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包括传播内容多元化、传播方式多样化、传播舆论负面化、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等,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舆情内容多元化、负面化。大学生作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主体,不仅关心关系到自身利益的学校管理、学生生活等学校范围内的舆情信息,同时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内外事件以及国际政治热点也颇为关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态势。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更多关注高校的负面新闻,部分高校被类似抄袭、舞弊、乱收费、就业难等负面舆论所困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传播方式多样化、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在高校的普及,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方式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于2014年3月5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大学生仍是中国网民的最大群体,占比达25.5%。[2]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即时通讯方式已经是大学生的主要活跃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的主要方式。虽然以上即时通讯方式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但由于网络具有分散性、匿名性和可控性差等缺点,使得大学生获取的舆情信息的可信度有所降低,再加上感性因素的干扰导致部分舆论事件被放大,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校园的舆论环境不仅对高校的管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监督作用,同时还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工作成为了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

二、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和引导工作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具有较强的突发性,因而目前的监控和引导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高校由于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能及时、准确地收集网络舆情信息,导致舆情监控不到位的情况。现有的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多集中在事后处理,而没有相应的预测和控制的措施;其次,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对于负面的网络舆情所产生的破坏性认识不足。当网络舆情产生时,高校未予以实时关注和积极引导,导致网络舆情的扩散和失控;再次,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未纳入高校的长效管理机制,导致舆情监控及引导工作的任务分工不明确,从而影响了舆情的处理效率,给负面网络舆情传播创造了机会。

三、新时期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及引导措施

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高校在注重对正面的舆情信息的支持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负面舆情信息的监控和引导,才能避免不良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才能维持高校的正常科研教学工作。

首先,要加大信息资源基础设施的投入,构建高校网络舆情传播预警机制。舆情预警即在负面网络舆情出现、传播过程中,及时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应对和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避免事态的继续恶化[3]。高校网络舆情预警一般使用校园的信息资源基础设施,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对多种网络平台的舆情进行全面收集。再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预测和分析,对是否会产生危机进行提前判断。并将分析结果传达至相关职能部门,以便提前进行准备和预防工作,以免群体性、非理性事件的发生。

其次,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长效机制中。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建立信息机制,对突发的网络舆情信息要作出快速反应,及时辟谣,保证高校信息渠道的公开和畅通。加强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专职队伍的建设,将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团学干部以及网络管理人员等纳入到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

最后,高校要正视负面舆论,及时作出反应的同时要注重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在负面网络舆情引导的过程中,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反思,尽快提出解决方案。同时,要注重在舆论的引导过程中遵循平等沟通、提升亲和力,重视换位思考和学生的自身感受,从而使高校的网络舆情引导具有更强的可信度、真实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6):202-205.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3-05]. http://.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02014030.pdf.

[3]张潇潇,陈静.新形势下高校舆情特点及应对策略[J].高校教育管理.2011 (04):21-25.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信息管理与工程系)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网络环境 舆情 监控对象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网络的表达自由度为网络舆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很多言论主张不可能在传统大众传媒上发表,但可以在网上匿名出现。这样的网贴,尽管言者来历不明,内容未经查实,但它的出现,却极能刺激很多人发言的欲望,使舆论活跃起来。这种舆论压力非常容易演变为舆论的张力,并以“最先让人们知道什么就会最早形成一种意见”。的形式去影响社会。这种意见有可能是真实的众意,也可能是被蒙蔽或被蛊惑后的众意,因此它是有危险性的。

在传统媒介条件下,正式信息控制力很强,是意识形态建构的主战场,但网络环境下,其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建构减弱。因此,舆情的测评与监控重心发生了转移,非正式信息、核心文化基因应该成为舆情监控的重点对象,社会情绪指数应作为舆情测评的重要指标。

一、非正式信息

非正式信息,是没有经过证实的流言、传言,包括真实与虚假两部分。虚假的传言,可称为谣言。传言多由突发的重大事件、不幸事件引起,公众出于对这类事件的关切而互相打听、互相传送,网络平台使这样的打听和传送变得方便快捷。此外,传言的扩展反映了众人的或期望、或惊异、或愤慨、或恐惧的情绪,属于情绪型舆论,很容易激活,尤其是负性情绪的触发。非典、蛆橘、三聚氰铵事件出现的时候,网络传播的负性情绪便显现于网民的传言之中。

社会传言涉及的事件多带显赫性,由激动人心的事件引发社会情绪和危机状态,会使社会有机体受到意外干扰。

在网络环境下,与官方信息相对应的非正式信息正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它都对现有的意识形态建构造成冲击。尽管它们通常是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它影响着群体结构的基本方面,甚至已经渗入到对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

非正式信息对意识形态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重新进行社会评价和社会定位的功能。充斥网络的匿名流言,不仅履行着对个体与组织的评价功能,还对社会形态和政权结构进行着比较、评价与定位。

其次,非正式信息填补了官方信息的不足,满足了公众的信息需求。小道消息总是试图去填补官方信息的漏洞,指出其不一致的地方,并探析这些权威信息背后的真实、深层含义。在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的这种功能正在迅速强化。

第三,“任何社会思想的紊乱都是从小道消息开始的,尽管小道消息的来源是未知的,但却是新思想新思维诞生的基地,或者是某项变革的开始。”。网络时代,每一台终端都可能成为一个潜在的小道消息的“信源”,随时准备着播报新信息与新观点。

非正式信息,与正式信息一起,共同构建着特定群体的世界观,而且。非正式信息比正式信息要灵敏得多,其反应迅速,传播与翻新的速度也快得多。在Web1.0时代,网络新闻基本上是“大媒介”新闻的翻版,而Web2.0时代。则形成了“大媒介”追踪网络信息的局面。

人们通常认为,“流言止于公开”,遏制非正式信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信息公开。提高行政的透明度。的确是正式信息对抗非正式信息的最有效手段。也是公众的迫切愿望。

但即使在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流言蜚语也不会自行消失,彻底透明的政府也不切实际。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是最有效方式之一,但并非全部,它只对那些易于澄清的事实性信息有效,对于观念、意见和思想,情况并不如此。比如对于这类发泄情绪的非理性流言,则无法验证。这类流言对政权的损害是一种情绪化的、碎片化的潜移默化地对公众意识的负面影响。

在任何社会都流传着的非正式信息,在通常状态下只会引起一定的社会恐慌或骚乱,但在当代技术条件下,加速度的传播与大量泛滥则随时会引发社会动荡与意识形态的震荡,尤其是在社会结构与思想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中国。

二、社会情绪指数

社会情绪在传统媒介条什下传染性较弱,而在网络环境下,社会情绪合流速度加快,相互感染,并快速发生共振,较容易形成舆论危机。

社会情绪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可以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或激发变革性的。任何社会所能容纳的社会情绪值都有一个限度。社会情绪指数是社会心理浪潮的波动表,它是与社会舆情相联但又不完全相同的指标,可以从社会满意度、社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社会安全感和幸福感等多个层面上共同测量。

网络情绪性舆论也是反华敌对势力实施心理战的主战场: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中国人只要不拒绝,我们就有武器”力图通过网络对中国网民进行煽动蛊惑。所以说。网络社情亦是国家安全的防范目标。

利用情感进行情绪煽动是实现意识操纵的先决条件。在大型意识形态操纵行动中。玩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有人其至将舆论直接等同于社会情感:“人们称之为社会舆论的东西,更确切地说应名之为社会情感。”。假如需要使大众相信什么,那么这一过程最容易操纵的是从影响情绪开始。情绪最容易造成链式扩散感染。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情绪波动,引发的机率增大。而且,在中,一些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不满或非理性情绪。在不稳定的社会情绪指引下,公众的破坏欲极其强烈。在巴黎骚乱中,我们已经见识了这种破坏欲带来的危害,整个骚乱中,人们无明确的目的诉求。在破坏欲高涨的同时,人们的建设欲望与建设热情消失,社会建设活动基本靠生存压力和竞争力驱动。社会冲突呈现“无直接利益相关”的特殊现象。表明社会情绪已经处于危险的边缘状态。

网络兴起后,某些长期压抑的不良情绪找到了发泄口,一部分网民迅速成长为网络哄客、骂客、网络愤青和网络“暴民”,缺少了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与心态。于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有可能出现负面舆论主导网络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众人参与的关于社会阴暗面的报道、揭发和指责中,反过来又助长了负面的消极情绪。一个长期浸染于激愤言论的成年人,就像一个长期浸染于凶杀电视节目的儿童一样受到危害,不知不觉就变得愤世嫉俗起来,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操纵。在暂时发泄带来的替代满足感还未能使社会情绪回归理性的平静时,负面网络舆论的相互震荡与共鸣,又促使这种不良社会情绪升温。

网络群情激愤的现象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进步,促使社会改良。但长期的、普遍的呈现为这种状态,对社会则是不利的。比如,中国社会近期发生的几起网络舆论热点事件,“罗彩霞案”、“杭州飙车案”和邓玉娇事件,所激起的舆论很汹涌,不仅是网络,传统媒体,主流媒体也积极参与发言,互为震动,甚至有非常激烈的言论。所以,这种日益膨胀的社会性情绪失调,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都必然是一种挑战。因此,必须要重视切断这种负面舆论与愤激情绪的相互助推与循环。

三、核心文化基因

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里杏德・道金斯在其划时代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一个新词――meme,这个词在Web2,O时代被人们重新发现并广泛传播。相对于生物基因这一简单复制体而言,道金斯认为在社会文化中有一种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它的复制与繁殖功能远比基因要强大,他将这种单元称为meme。它的中文译名有觅母、拟子、迷米、媒母,这里我们将它意译为文化基因。它是能够一代一代进化、综合利传递的意识单元,是一种非常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可寄生性地影响人们的意识和改变他们的行为。

在Web2.0时代,随着网络自组织结构的日益明显,某种文化可通过分形、复制、模仿瞬间渗透到世界每一个角落,正好吻合了道金斯的nlome理论,即通过模仿、批量复制,呈几何级数繁殖的文化传播模式。核心文化基因在传统媒介条件下变迁缓慢,而在网络环境下,会迅速发生质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早期那些曾成功主宰人类历史的意识形态,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与传播过程才得以确立。而在新技术条件下,由于信息传播范围的全球化与传播速度的即时化,使娱乐、休闲等生活方式更易模仿,行政、教育等制度更易复制,思想观念的繁殖也空前剧烈。

一个社会总有其赖以存在的核心文化观念和思想,即核心文化基因。如“大楚兴,陈胜王”,是利用了天命人王的核心文化基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挑战了真命天于的核心文化基因;“早早开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是攻击了核心制度的缺陷;“提倡民主与科学,打倒孔家店”,是掐断了核心文化生长的根。然而,这类直接讨伐核心文化基因的行动还不是最可怕的,在和平年代,最值得警惕的是进行意识操纵,即通过冷战思维模式使核心文化基因发生变异,切断人民的历史记忆,转换群众的注意力,诱导群众情绪变化,改变人们的集体想象,扰乱人们正常逻辑思维,破坏核心道德使群众迷茫,从而引发社会紊乱,扭转社会前进的方向。在前苏联的遭遇中,我们见证了一系列核心文化基因的湮灭过程:放大制度缺陷,许诺工人私有化之后会多富有,使工人情绪发生变化,在投票时向不利于自己的政策举手;诽谤彼得大帝、伊凡雷帝等,否定俄罗斯历史,切断人民的历史记忆同时制造西方光明的神话;利用隐喻、偷换概念等手法如编造“我宁愿在纽约地铁被人暗杀,也不愿在莫斯科街头寂寞死去”等话语,诱导集体假想,扰乱正常思维,改变人们对自己国家形象的集体想象;破坏传统道德,开展持续不断的“性革命”。转移人民注意力,消除心理保护,等等。当维系社会的核心文化基因崩溃后,改变“社会颜色”就水到渠成了。

我国现阶段,社会结构碎片化,价值观多元化,意识形态出现分裂迹象,这是最容易被进行群众意识操纵的时期。而且,网络环境下信息渠道多,放烟雾者多,理性声音的匮乏。这都提供了可乘之机。当部分人私利集合起来的众意以貌似公意的面目出现时,人们不易分辨。事实上,也出现了一系列核心文化基因被侵蚀的现象:如恶搞雷锋,质疑,破坏视觉符号系统;对经典进行篡改和另类解读,弱化阶级意识,消除群众心理保护,模糊道德意识与道德判断标准;故意扭曲中央精神,企图以改革代价论来掩盖一切,挑动群众不满心理,诱导群众进行市场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集体想象,等等。在网络舆论战中,核心文化基因的保护工作不容忽视。

网络舆情监控范文第10篇

行业信息化

最佳舆情产品奖

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

在全球一体化和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强危机传播管理和口碑建设,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新形势下的全新挑战。

中科点击(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中科点击)秉承自主创新的理念,以坚强的党性、灵敏的嗅觉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专注于垂直搜索引擎技术、海量数据分析挖掘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和网络渗透侦探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和突破,经过近10年的研究与积累,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军犬软件(ADSoft)。

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能够一站式地在第一时间针对境内、境外网站的各种网络载体(如新闻、论坛、博客、微博)等全面部控监测,经系统对海量数据进行智能分析、稳准狠快地把互联网读懂、读薄。其核心功能可总结为“352231”。

三大采集:定向采集,是指针对指定站点进行采集;非定向采集,是指针对特定关键词进行采集;境外采集,是指针对在国内不能访问的境外站点进行采集。

五大分析:包括分析是否与“某市”相关,是否属于“某市”舆情,是否属于“某市”负面舆情,是否属于热点舆情,以及每条舆情或某个事件专题的传播路径等。

二个平台:网络舆情专用平台、掌上舆情平台。

两种报告:指基于网络舆情平台中的数据、图表生成的简报专报。

三种预警:包括短信预警、邮件预警、弹窗预警三种方式。

一套标准:舆情业务办理标准。

该系统的成功开发与运用,为政府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监管,监测涉军(警)、涉独、反恐、维稳、打击“两非”,以及实现对重点组织、重点人群和重点信息的定向监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维护党、政府、单位、领导及地区形象,把握舆论导向,掌控社情民意,甚至引导网民的上网行为等均提供了坚强的技术保证,也为政府部门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和纷繁无序的互联网世界中拨云见日,掌握监管的主动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可能。

目前,该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党办、政府办、军队、武警、组织、宣传、公安、国发、、监察、司法、环保、安监、统战、工商、旅游、卫生、教育、税务、共青团、劳动保障、维稳办、防邪办等党政军部门和电力、煤炭、电信、石油、房产及医药等上市公司和国有大型企业。

上一篇: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工商企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