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16:15:06

公共卫生论文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2卫生部.数据显现-卫生事业发展六大特点,2003-01-24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2卫生部.数据显现-卫生事业发展六大特点,2003-01-24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3篇

本次调查将辖区内各管理项目的合格活动的电子档案进行等距抽样,抽取各单位一般人群、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档案各10例总计50例档案,其中一般人群健康档案为年内新建档案。对档案的真实性规范性进行核查,并对所有档案进行电话核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较高;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扎实开展老年人查体工作,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高,电话真实性、群众满意度高。经过近两年的产后访视服务强化培训和督导,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后访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满意度较好。

入户时间方面,产后访视新模式成功运转后,产后访视入户时间明显提前,电话随访平均入户时间在产妇出院后8d。调查发现,全区0~1岁儿童基本能够按照计划免疫时间按时参与查体,全区1岁以内小龄儿童系统查体较规范,管理较好。3~6岁儿童健康管理逐步规范;全区儿童保健健康管理工作正有序进行,儿童保健工作覆盖率符合工作规范。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站均按照文件要求和各项规定,积极做好卫生监督协管建设和管理工作,卫生监督协管档案全部建立,整理比较规范,资料较齐全,各类相关表格填写及时,信息上报较及时,上报率100%。调查发现电子系统内存在重复档案及使用率很低的旧档案,档案更新不及时,导致无法联系本人或家属;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档案需继续梳理,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点人群电子档案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的情况;存在部分重复档案、旧档案,导致系统内重点人群数量虚高;精神病患者、老年人查体各单位开展参差不齐,部分单位重点人群的查体、随访尚未录入完毕。个别工作人员对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不熟悉,对系统使用不熟练,不规范档案较多,导入的数据存在问题,需要继续核实更新。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各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建册孕妇系统管理不到位问题,缺少对孕妇的健康随访及检查记录。早孕建册率仍偏低,对群众针对性宣教及村(居)摸底工作落实不好。存在流动儿童管理不到位问题,多数流动儿童健康档案由于儿童住所变更,未及时参与查体,也未进行电话随访,无结案记录。

部分单位缺少对卫生监督协管员的定期考核,或者考核资料过于简单,缺少考核细节,考核次数过少。建议基层单位要高度重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重视技术指导单位的意见建议,技术部门要定期培训与指导,根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规范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做好重点人群的查体及随访工作,尤其是老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查体工作,以提高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率、规范管理率;进一步提高建档质量,定期更新档案,梳理系统内重点人群,将旧档、死档、假档尽快删除,已经完成的随访要及时录入,避免缺项漏项、逻辑错误等问题。

加强建册孕妇系统管理,采取各类适合本辖区服务条件的途径加强孕期系统管理。加强1~3岁儿童健康系统管理,配备合理的工作人员,对该年龄段未进行及时健康查体的儿童进行电话提醒。对于拒绝及时参与查体的儿童应电话了解儿童近期身高体重及健康情况,并进行相应登记;可以通过群发信息缩小电话随访范围,对于仍未按时返回查体的儿童进行进一步电话随访。

作者:井夫华 孙方芹 单位: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卫生监督所 青岛市黄岛区黄岛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服务站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于风险感知,最初提出“风险社会放大(SARF)”议题的是美国克拉克大学的研究者,他们试图回答“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通常会引起公众广泛的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其中,罗杰•卡斯帕森(RogerKasperson)等学者提出了风险社会放大的模型框架,并通过128项灾难案例和6个案例进行了定量分析的科学验证。

⑥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将风险程度、信息流、反应群体以及文化等因素系统联合起来,认为风险事件是与社会、制度、心理、文化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然而,由于风险的不确定性使得风险事件前后缺少参照,难以进行比较。弗鲁尔(Frewer)等学者认为,风险的放大与缩小很难进行科学测量,因为收集风险前后公众态度的数据是不容易的。⑦因此,现在很多学者基于风险的影响以及社会放大的发生机制研究,其中信息传播机制是重要因素。

媒体报道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

风险放大的主要原因是风险社会的感知与体验,大多数公众是通过信息系统产生对风险的认知,而媒体是主要的信息传播介质,媒体的信息传播成为风险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媒体报道直接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媒体在风险放大过程中的作用凸显。格莉妮丝•布雷克韦尔(Glynis.M.Breakwell)等学者在《风险社会放大对沟通的影响》⑧的研究中发现,在整个风险事件中,不同的风险结构在不同时期形成主导,而媒体报道的方式和决策过程对风险感知放大和减弱具有重要作用。

(一)媒体积极有效报道有利于降低风险感知

罗杰•卡斯帕森(RogerKasperson)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媒体的消极报道会降低公众对利益的感知,而增强对风险的感知。⑨因此,媒体积极有效的报道有利于降低风险感知。对比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与2003年SARS事件的媒体报道可见一斑。“非典”事件起初只是2002年11月16日在中国广东境内发现了首例SARS病情,然而短短几个月内,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3年5月世界范围内已经有30个国家发现,并已经发现超过6000人患有SARS和疑似SARS病症,而中国境内感染范围占一半以上。面对这样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国政府缄默、主要媒体噤声,导致的结果是中国公众集体恐慌、人人自危,风险无限放大,进而迅速波及到多个领域并蔓延为复合性的次生危机,主要表现为抢购风波的经济领域,损害政府信誉的政治领域,国际负面舆论的外交领域、旅游领域等。相反,甲型H1N1流感2009年4月在北美等地迅速蔓延之时,我国政府就开始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流感风险,通过新闻会、媒体报道等形式向公众通报流感疫情,对其特点防治、传播渠道等进行风险告知通报,消除了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大大降低了风险感知。2009年5月10日,我国内地出现第一个输入性甲流感病例以及5月29日出现首个二代病例后,面对公众紧张的情绪,相关部门召开新闻会,媒体进行有针对性地报道,逐步消除恐慌心理,引导公众理性对待疫情。

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统计,截至2009年5月14日已有7家媒体的报道被转载超过9篇,其中《潇湘晨报》(5月13日)标题为《疫情同样是对每一个公民的考验》转载已达15篇,《长江日报》(5月19日)标题为《严防流感不能丧失对人的尊重》转载已达11篇;境外媒体截至2009年5月21日已有7家媒体的报道被转载超过7篇,其中《大公报》(4月28日)标题为《猪流感拷问“第四道德”》和《澳门日报》(4月29日)标题为《抗非典让中国应对猪流感底气更足》转载量分别为36篇和18篇。此外,围绕甲型流感的爆发、疫情扩散与防控情况,媒体评论关注点(如表1关于甲型流感的媒体关注点分析)主要有:政府的应对举措(36%)、公民责任与个人权利(32%)、流感的经济影响(10%)、防控流感的国际合作(8%)、为猪流感正名(6%)、国外防控状况(4%)、人与自然关系(4%)。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媒体有主动报道的需求和动力,但面对此类题材,受“关注度”等因素影响,他们试图追求“快速”、“曝料”等效应,从而容易忽视报道的“科学性”、“准确性”,其结果也容易放大风险。

(二)媒体科学准确报道有利于降低风险感知

媒体是风险信息的报道者,也是动态信息的解释者。尤其是面对陌生的领域,如流感疫情、技术风险、食品安全等,公众在对这些风险缺乏直接经验和基本知识的情况下,媒体科学准确地报道作用立刻凸显。在对风险社会的研究和思考中,乌尔里希•贝克曾充分肯定大众传媒在风险社会中积极的传播功能,这就要求媒体进行科学准确地报道。因为,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流感,其变异性、传播力、易感染、难控制等高风险,需要媒体进行具象、客观、准确、科学的信息报道告知公众,使潜在的风险被公众认知规避、减少恐慌,从而降低风险感知。例如,在甲流的报道中,相关部门召开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研讨会,组织流感专家向记者介绍流感知识,使其在较短时间内了解流感的感染途径、症状、预防科学知识,从而进行科学有效的报道。因此,《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甲流疫情科学报道中发挥了优势。但有些报道也引起我们的反思。从政府信息管理角度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初期采取“社会动员式”的风险沟通方式导致“人人自危”,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风险放大;在2009年4月甲流疫情尚未得到科学严谨论证的情况下,政府信息引导媒体过早地宣布“可防、可控、可治”,其结果是影响风险沟通中公众的信心和信任建构。从媒体信息传播角度分析,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市场的“轰动效应”,容易导致过度追求短期高热度的风险议题,忽视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的完整性,导致公众的理解偏差,从而降低媒体的可信度。此外,仍有不少媒体利用重复的“危险画面”来吸引公众,使其产生“风险想象”,经常接触媒体的公众处于“高风险情景”中,这些都大大刺激了公众的风险认知,放大了风险。因此,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传播中,媒体应充分发挥危机预警、信息沟通、舆论引导、危机记录的功能,科学有效地公共卫生信息并注意信息的全面性。因为,媒体的片面性信息将会加剧公众的不安全感而放大风险。

新媒体挑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社交网络日益发展,改变了传统单向性的传播方式,完成了向多元互动的新型交流结构的转变。公众的信息来源于门户网站、论坛、微博等等,突发公共卫生信息在人际间、组织间和大众间同时传播,受众的选择范围更加广泛和多元。在新媒体环境中多元化的信息源容易导致风险放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感知面临新的挑战。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5篇

在相关专业的领域内执行模型库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系统,为行业的决策人员与信息操作者拿出相关的决策辅助功能。使用决策支持系统,就要求公共卫生检验安全必须提供相关事件发生的异常。这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聚集性、及其体现其在时间上的聚集性。

为决策者或决策分析人员描述对象的空间分布、空间位置等信息非常直观,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控制工作的内容就是提供一种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决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广泛的关系数据库链接能力、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地定位到电子地图上,为指挥人员提供各类调度的地图工具,并根据道路实时状况和资源分布情况最优地部署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通常简称为GIS。

在GSI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GSI的决策支持系统特征:①能对信息有效的检索、进行快速分析、综合并传输给决策者;对外界信息的采集方面,系统灵活性非常高。②决策过程不但可控,而且可以采用主动权在决策者一方进行人机交互对话。③系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的表达方式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系统对决策只起辅助作用,它不能代替决策者的判断。④系统便于应用推广与移植,而且各方面的功能均易于被扩展和修改完善。

在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方面:建立和开发数据库及地学分析、空间分析等模型库是以GIS为载体,建立连接的方式是与具体问题的专业模型库和方法库,最后一个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就完成了。其中决策支持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

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它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控制和的多门学科专业交汇的综合学科,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面广。它的主要工作职能包括配合流行病调查和防治工作,开展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追溯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排查及病源。

根据相关内容,它开展的健康相关产品有:食品、食品用产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卫生、水及涉水产品和医疗用品、消毒产品、保健用品、日用品等的检验及评价。公共卫生检验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建立、验证、引用。公共卫生检验体系中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病原学实验室、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理化检验实验室、毒理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根据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分析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与控制业务内容以及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的联系,将信息划分成基础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物资信息、各类业务编码、法律法规信息等基础信息、地理信息、业务信息、公众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考虑到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控制业务的发展。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划可以被划分成四个部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WEB服务管理系统。综合数据库设计。

在设计时,应将综合数据库的标准尽量向实用性、安全性、标准化、保密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维护等方面靠拢。设计公共卫生安全空间数据库时,主要考虑源数据的获取、用户、研究区域的范围。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弥补公共卫生领域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市场失灵”,必须发挥政府的公共经济职能,同时培育良性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是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要条件。

2003年的非典危机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防御系统存在诸多缺失,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保障体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公共卫生保障体制改革要达到三个目标:其一,要根据需求(反映收入和健康状况的需求)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更有效地为整个社会服务;其二,要引入社会效率高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卫生医疗服务的质量;其三,建立健全高效运转的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第一和第三个目标更注重公平性,需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充足的财政投入,第二个目标更注重效率,需要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实现。所以公平与效率的权衡也体现为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补充。

1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投入

从1998年起,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到2002年的5年间累计已经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积极的财政政策体现了经济增长优先的目标,对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相对忽视了公共健康、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非典疫情的突然出现,不仅使得忽略这些问题的代价在短时间内集中显性化,而且对宏观经济造成了更大损害。这迫使我们重新评估以前的宏观经济增长目标模式,财政政策目标转型也就成为必然。今后的财政职能必须向公共财政转变,更多的关注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如公共安全、公共健康、环境保护等。

2通过政策干预纠正公共卫生保障领域中的“市场失灵”

公共卫生保障部门是一个不能简单听凭市场调解的领域。这是因为,第一,医疗保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价格的高低对需求的影响极小。卫生需求的低弹性和服务的随机性,让市场需求来确定医疗的价格将会使卫生保健的费用很快超出社会和普通人的承受能力。第二,很多疾病的危害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病人本身,而可能是整个社会。就拿非典事件来说,它造成的危害不仅是患者的生命危协,同时也影响了社会、国家,甚至全球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其危害之大,单凭市场调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由国家和国际组织做出统一部署和安排。第三,医疗服务行业含有专业条件的限制性,一定范围内的垄断性,医生和病人知识的不平衡性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特点。第四,在以知识经济为特色的21世纪,国家承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健,这不仅可以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国家竞争力,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由于公共卫生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纠正其“市场失灵”,并确保医疗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以保证社会福利和公平目标的实现。政府介入该领域,实行价格规制,让医疗企业依法经营,可以实现医疗保障普遍供应的社会公平原则,实现政府保护消费者利益、向弱势人群提供保障,加大社会福利的政策目标。

3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应由政府来介入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国家对这一领域进行垄断经营,既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配置失效,同时也会造成该部门的低效率。在公共卫生领域必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医疗服务领域既可以由国有企业经营,也应该让非国有企业进入。这既可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又提高了效率。我国的公立医疗机构已经开始了服务收费,这标志着公共卫生部门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改革,但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却缺少充分的竞争,病人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并且医疗机构对公众提供的基本信息缺少规范而且非常不充分。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允许病人选择医院和选择医生,引入不同付费方法以及不同所有制和不同组织形式的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在改革付费的方法中,应当加强对医院的成本制约机制。各国医疗保障系统改革的经验表明,成本制约的关键不在于医疗服务的需求方,而在于供给方。如上所述,我国通行的“按服务付费”的付费办法,会产生“供给诱导需求”。这种付费方法与医疗服务机构的药品补偿机制相结合,更成为近年来我国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在医疗服务费用中药品费用比重不断升高的主要原因。鼓励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开展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在这些方面,国外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

4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

由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不同,公共卫生保障系统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模式,呈现出多样性和变动性。OECD1987年的报告曾把各国公共卫生保障系统模式简要分类为以下三种:一是以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新西兰为代表的NHS(NationalHealthService)模式,即国民医疗制度,其最大特征是医疗机构国有国营,医疗费用基本上由政府支付。二是以德国、法国和日本为代表的社会保险制度,又称为陴斯麦模式(BismarckModel),其特征是强制保险,雇佣者和个人共同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既有公有又有私有。三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个人保障模式,又称消费者模式,其特征是个人和企业负担保险金,医疗机构完全私有。我国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应实行社会统筹保险与国家财政保障相结合的公共卫生保障模式,医疗保险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卫生防疫系统的建设和疫情的防控主要由政府负担。

5参考文献

1李长明.中国农村卫生发展现状与策略[C].北京:中国卫生发展论谈-中国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2000-11

2卫生部.数据显现-卫生事业发展六大特点,2003-01-24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7篇

1.1设计思路

数据集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数据标准的元数据、数据值域及值域代码、数据元以及数据集的综合管理[4]。根据数据集标准管理的内容要求,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实现以下目标:为各类数据标准的元数据、数据值域及值域代码、数据元以及数据集的著录提供统一规范化管理,包括统一著录界面、统一的数据库存储和管理;实现数据标准、数据值域及值域代码、数据元及数据集的标准内部查询,以及跨标准综合查询;实现按标准类别、行业、年份对标准进行分组统计,以及数据标准元数据、数据值域及值域代码、数据元以及数据集的各类统计;实现各类数据标准加工后批量导入到标准管理系统;实现按用户对象设置管理和查看权限;实现跨平台的在线应用。

1.2用户对象

1.2.1第一类用户:数据集标准内容著录人员,负责对数据标准元数据、数据值域及值域代码、数据元以及数据集进行著录、审核、修改等。

1.2.2第二类用户:数据集标准应用人员,对数据集标准的各项内容进行查看、分析和利用,不进行数据集的著录。

1.2.3第三类用户:系统管理人员。负责系统的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数据的批量处理以及备份。

2数据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2.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数据标准管理、综合查询、统计分析、系统管理4大模块。数据标准管理模块包括标准信息统一展示、标准信息及元数据管理、值域及值域代码的管理、数据元管理以及数据集管理。标准管理模块目的是提供数据标准各项内容的著录及浏览。综合查询模块包括数据标准查询、值域及值域代码查询、数据集查询等功能,能够通过各种查询条件组合,对各类数据标准内容进行综合查询。统计分析模块实现按照多维的统计方式对著录到系统的各类数据标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系统管理模块是对系统用户及权限进行管理。数据标准管理功能模块面向第一类用户,综合查询和统计分析模块面向第二类用户,系统管理模块面向第三类用户。

2.2数据集管理流程设计

数据集管理流程是数据集标准著录到数据集管理利用的过程。通过系统分析,将数据集管理流程设计为两类:管理已经的数据集标准;对制订新的数据集标准进行过程管理。针对第一类流程,通过收集已有的数据标准文档,利用扫描工具以及OCR软件进行扫描和加工处理,形成电子文档。然后从电子文档中提取出标准内容,整理成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要求的Excel文档形式,导入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导入到数据标准管理系统后,标准内容就可以使用系统的管理、查询和统计功能进行维护和利用。

2.2.1OCR识别:采用光学字符识别(OpticalCharacterRecog-nition,OCR)软件,来对扫描形成的PDF文档进行自动文字识别,识别后生成文字以及图表类型电子文档。

2.2.2校验整理:通过OCR软件识别后生成文字以及图表类型电子文档,存在少量的误识别情况,需要进行人工核对和订正。核对订正后,将内容整理成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要求的Excel文档形式。至此,已经生成了可以导入到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标准格式电子文档。

2.2.3导入数据:将校验整理后的标准格式电子文档,按照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口,添加内部关键字后,批量导入到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数据库。

2.2.4查询利用和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查询、统计各项功能,对导入到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标准进行综合运用。第二类管理流程是利用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上进行新标准著录、审核和利用。此时、需要根据现有业务规范及原始数据进行归纳分类,然后根据该分类方法对数据进行分类后著录到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

(1)业务数据归纳分类:新标准的建立,基础资料来自于现有的业务规范以及业务数据。而成为标准之前,这些现有的业务数据还是不规范的,需要进行分析后归纳分类,形成新标准的分类方法,对业务信息进行标准化,整理出标准的元数据信息、值域代码表、数据元集及数据元、数据集。

(2)新建标准:通过新建标准功能,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上建立新的标准,同时录入标准元数据信息。

(3)新建值域代码表:通过新建值域代码功能,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上建立新的值域代码表,同时录入值域代码信息。

(4)录入数据元:通过新建数据元集功能,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上建立新的数据元集,同时在该数据元集上录入数据元信息。

(5)新建数据集:通过新建数据集功能,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上建立新的数据集。新建完数据集后,可以通过数据元选择功能将各类数据元添加到该数据集中。数据集只是引用了数据元,所以多个数据集可以共享数据元信息。

(6)查询利用和统计分析:可以通过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查询、统计各项功能,对导入到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数据库的标准进行综合运用。

3 数据集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框架

3.1系统技术框架设计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采用瘦客户端的B/S技术构架。前端采用浏览器,后端采用J2EE服务器,数据存储采用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系统开发模式采用多层开发模式,做到表现层、逻辑层、数据层多层分离开发,提高系统可维护性、可扩展性。

3.2数据库及存储模型设计

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核心数据表之间的结构关系。1个数据标准,它具有标准的基本信息、标准的元数据信息、值域代码表信息、数据元集信息、数据元信息、数据集信息等各类属性。各类属性的关系如下:

3.3.11个标准,需含有名称、类别、机构、日期等基本信息。

3.3.21个标准信息可以有多个元数据信息来进行描述说明。

3.3.31个标准里面包含多个值域代码表。每个值域代码表内必须含有一个以上值域代码。

3.3.4每个数据元集表内必须含有1个以上数据元。

3.3.5每个数据集内必须引用1个以上数据元。

4应用

通过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将收集到的相关数据标准文档进行加工处理后形成电子文档,经过审核校验后导入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从标准的导入情况来看,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所有标准均能导入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而不需要针对每个标准进行二次改造或扩展。做到了1套界面和数据存储设计,满足不同的标准管理需要,同时能方便进行标准纵向及横向的查询和分析。目前系统基本涵盖了已的公共卫生监测业务相关数据标准,主要包括国家标准25部、行业标准15部、地方标准1部和部门规范33部。其中值域1053个,值域代码32371个,数据元4823个,数据集49个。以现有数据标准为基础,利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对公共卫生监测业务数据标准进行整理与著录,形成27个公共卫生监测数据集,其中值域448个,值域代码67871个,数据元3116个。

5小结

卫生信息标准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5],随着数据元数量的快速持续增加,数据元目录编制的复杂度越来越高,编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6]。通过建立的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各类公共卫生数据元,减少错误出现。对于数据标准的管理者来说,能够有效、规范的管理数据元的注册、和分析,使得数据集的管理成为一种常态化工作。对于数据标准的使用者来说,能够通过简便、快捷的获取方式获得数据标准,并能便捷的运用到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上,更加有效促进数据标准的利用率和符合率。通过建立一套通用的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实现公共卫生领域各类国家、行业、地方以及部门内部的数据集信息统一管理,提供标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为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中数据标准的利用提供基础。利用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辅助新的数据标准的建立,提升建立标准的兼容性。本文结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公共卫生数据集标准化建设工作,介绍了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的设计思路、数据集管理流程、系统技术构架以及数据关系模型。实现公共卫生领域的数据集的管理以及共享利用,为数据标准制定和数据交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12年,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和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启动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项目,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学、量化、透明公开的卫生信息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测试方案、测试系统及配套管理方法[7]。今后将以公共卫生数据集管理系统为基础,进一步扩展信息系统功能,探索研究公共卫生监测信息系统数据标准符合性的评估分析模型,缓解当前卫生信息标准中公共卫生数据标准化程度低而导致的数据共享困难,降低当前卫生信息标准数据元管理和应用的复杂度,提升标准管理和应用的效率。

公共卫生论文范文第8篇

1.1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卫计、发改、财政、民政、教育等15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汉川市健康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市卫生计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机关相关科室和试点单位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汉川市卫生计生局健康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4个乡镇试点单位均成立了以当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

1.2技术保障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了5支市级健康管理服务指导团队,负责全市项目工作的指导、督查与考核。每个乡镇试点单位组建了由医疗、公卫等人员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定期开展健康管理督导、村级考核、签约服务。

2提升服务能力

2.1实施规范化工程投入150万元,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二楼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力争打造成全省一流的健康管理中心;自筹资金180余万元,在5家试点单位组建示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的健康小屋;4家试点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对所辖的试点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做到绿化、美化,真正体现人性化。

2.2实施标准化工程投入资金50多万元,制定了统一的《汉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手册》、宣传专栏、签约协议书和宣传折页,做到形象标识统一、制度标牌统一、宣传专栏统一、档案管理统一、工作模式统一“五个统一”。

2.3实施信息化工程依托汉川市卫生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医、保、防健康信息的互联互通。将身份证号作为唯一识别号码,启用新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系统;全市所有医疗机构均安装运行统一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实行电子病历、电子处方,新农合管理系统已实现市、乡、村全覆盖;试点单位健康体检系统、健康管理评估系统和健康小屋所有数据及时与综合管理平台对接。

3强化工作模式的探索

3.1建立健康管理流程按照健康管理的核心内容,结合该市实际,坚持个性化设计和跟踪服务两个原则,建立了汉川市健康管理六项工作流程,即:“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体检、填写评估问卷、解读评估报告、制定签约服务、实施干预指导、开展阶段评价”。制定了《汉川市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在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建立健康管理部,市人民医院组建高血压、糖尿病干预门诊,市中医医院组建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科,市妇幼保健院组建孕产妇、儿童健康管理门诊;在仙女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城隍镇卫生院、沉湖镇卫生院和杨水湖防治院等4家基础条件比较好的乡镇卫生院建立健康管理室;每个乡镇试点单位确定4家村卫生室开展健康管理试点工作。

3.2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市妇幼保健院与市民政局联合办公,对已登记的新婚夫妇进行摸底造册,进行跟踪管理,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到户口所在地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对其进行定期随访;乡镇卫生院负责对辖区内中、小学生建立健康档案[7],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其进行评估和干预;高中至65岁期间的所有人群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由服务对象自主选择不同的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不同内容的个性化服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管理[8];乡镇卫生院负责为本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中医体质辨识、评估和干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指导和督导,市级综合医疗机构负责提供技术支撑和转诊服务。

3.3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结合流程制定并下发了《汉川市促进基本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医疗保障有机结合的创新之路,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制定了《汉川市综合医院临床医生参与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管理办法》,将全市30家项目实施单位分成3个片,分别由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3家市直综合医院负责,向每个卫生院选派不少于3名临床医生的团队,建立对口包片、定向联系、双向转诊制度。结合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制定和下发了《汉川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和《汉川市65岁老年人健康管理实施办法》,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设计了特定需求和个性化的服务包,供服务对象自主选择签约医生和服务包。

4强化政策支持的突破

4.1实现新农合资金突破积极探索新农合资金总额预付和费用前置的方法,新农合先期出资100万元,主要支持4家乡镇试点单位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和65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和65岁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签约式服务。本着“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高血压患者签约600元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包,个人自付400元,新农合报销200元,享受在基本药物目录内一年免费针对性用药;糖尿病患者签约900元健康管理服务标准包,个人自付600元,新农合报销300元享受在基本药物目录内一年免费针对性用药;65岁以上老年人签约500元的健康管理服务包,个人支付100元,新农合报销240元,可享受相应价值的健康管理服务。

4.2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突破在实施65岁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检项目的同时,我们将老年人基础服务包体检项目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由省的137元提高到150元,对试点单位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终考核经费的基础上适当予以倾斜。

4.3实现地方财政经费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将健康管理工作纳入到全市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将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和健康指标的监测评估等费用,按人均1元的标准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逐步与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等部门结合,培育和发展医疗保险市场,完善投入方式,为健康管理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总结汉川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工作的实践,有以下的几点启示:①转变理念,未雨绸缪。只有理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之间互为补充、协调促进的关系,才能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政策、技术的保障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使健康管理具体的干预评价措施丰富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内涵,健康服务老百姓更乐于接受,工作才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②大力宣讲,提高认识。宣讲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也使传播理念、提高认识的过程,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广泛宣讲,形成全社会对健康管理的一致认同。③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健康管理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专业化的工程,是一个全新工程的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予以借鉴。先期试点,摸索路径,总结经验,分期铺开,循序渐进,全市工作一盘棋。④鼓励创新,善于总结。争取政府支持,寻求在政策上的突破。鼓励各试点单位在各自的工作、人力资源、地理优势上,开展创新性的签约服务服务模式,边试边行,善于总结,最终才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更贴近老百姓生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更具有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上一篇:公共卫生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级卫生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