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意见范文

时间:2023-02-24 16:18:31

个人意见

个人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过程数学

数学教育不等同于传授数学知识,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科学语言、一门知识,更应当是一种思想方法,是陶冶情操、训练心智的一种工具。数学学者何良仆曾经说过:数学教育中重要的问题,不是教什么题材,而是教给学生更珍贵的东西——如何掌握题材。也就是说,数学教育中的价值不在于掌握数学知识,主要在于“数学过程”。

一、对“数学过程”的认识

“数学过程”是一个有关数学思维及数学教育的核心概念。它主要是对一系列思维活动过程的概括,即: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索及概括总结过程,其本质是以“抽象——符号变换——应用”为核心的思维过程。即数学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并用于现实生活这一根本,从最原始模糊而笼统的印象,丰富多彩的具体直观形象,直到最终形成抽象的形式体系,严格的逻辑演绎推理,进而在解决问题中加以应用,这就是数学过程数学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数学学习是一个通过长期系统数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感、逻辑性、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的过程,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的学习习惯、能力以及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充分经历“数学过程”的磨砺,在知识、智力、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适应社会进步的高素质人才。

二、教学中无“数学过程”教学的原因及弊端

如果学数学知识只为懂得某一知识的结论,而不了解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这样的知识是残缺不全的、是静止的、孤立的知识。“数学过程”是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严密数学思维的必要环节,是知识内化、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关键元素。只有掌握“过程”才能将各部分的知识融为一体,举一反三,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数学是系统化了的知识。”数学的很多概念都蕴含了朴素的数学思想,基本上都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应该说,学生认识这些朴素的思想应该很容易,可事实上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数学”很困难。主要原因在于数学的学科定义高度抽象、概括,教材不易呈现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它所呈现的是形式化的、冰冷的结果,教学如果从这些“冰冷”的形式开始,学生就不可能经历“火热”的数学思考过程,直接学习现成的结论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水平

在有关概念、定理、法则教学时,有些教师似乎很少关注隐藏在其背后的丰富的数学过程知识,为了考试,知识体系被简单地肢解为一个个的知识点,强化题型覆盖知识的作用,注重结论的使用和各种操作步骤记忆,用机械记忆和反复强化的方法进行以落实知识点为目的的训练,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成了解题教学,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态度、价值观等心理倾向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如果你认真观察比较教师发给学生的数学习题,不难发现,这些数学题不只十分样板,各学校所提供的数学题相当划一。原因显然是紧扣考试,于是不同老师给学生的数学题都十分类似,对于考试的试题,我们看到学生经年累月身处没有多大变化的数学经验空间,不难想象他们渐渐会形成机械化的数学观,也会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教者缺少追问学科概念的本质,二是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储备。对于前者,我们强调教师追问为什么学习这些内容、所学习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如何建立联系;后者主要包括学生的生活概念、学生的思维水平与认知特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当教师对这两个根源有深入的思考后就能设计出有过程的教学。

三、注重“数学过程”教学、提高学生数学素质

要能充分发挥数学的作用,教学中必须设计有过程的教学,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备课时关注数学概念形成、思想的本质以及发展的历史本源和原始动力,关注学生朴素的问题与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利用思维冲突、质疑与障碍使学生获得高水平理解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与动机,体会到创造的乐趣。

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比如在等差数列前n项公式中提出1+2+3+…+100=?让学生去探索为什么高斯用(1+100)×100/2式子计算,从而真正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由来,注重这个“数学过程”,学生即使忘记公式,他也能推算出等差数列求和结论。

对于学生来说学数学更要注重“数学过程”。学习数学时的重点应放在对事物认识的思考过程上,要理解和领会认识过程,而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跳过对过程的认识而直接记忆结论。我们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只有两者共同结合才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整体内涵和思想,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学习数学其中一个重点在于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使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使自己对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个人意见范文第2篇

针对目前学生实验能力的掌握情况和高考的改革趋势,我认为高中物理教学要进行改革,已是势在必行,而实验物理教学更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我认为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有以下方面的教学改革。

一、重视物理实验的基本功

物理实验基本功是指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操作实践等几部分内容。这部分教学应该在高中一年级进行。在教学实验中,教师要注意实验的的规范性,讲究实验的趣味性和启发性,注重实验教学的启发性。做分组实验之前,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提前对本次实验原理、所需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等提前做好阅读和了解。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的核心,是实验科学性与否的基本保证,是能否突破实验难点的关键,是能否领会实验设计思想的基本前提,是教学设计者创新设计的出发点。实验原理是物理实验预习中最容易被忽视的一部分,因为原理是具备一定理论性、抽象性的概括性强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带头挖掘其内涵和本质,学生很容易将其视为“画蛇添足”。教师要充分重视物理原理对物理实验的指导性地位,使学生真正掌握实验的关键、操作要点,合理地选择实验装置、器材和实验条件,正确地处理数据、估计误差、得出结论,正确地进行试验的设计、改进和自制教具。实验器材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物质材料,是物理实验成功与否的基本条件。实验器材的正确选择,才能确保物理实验的成功进行。实验步骤是物理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旦顺序混乱或疏忽一步,物理实验结果失败无疑。所以,学生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的基本功,只有正确的理论做基础,物理实验才能可能更加有效地进行。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以此补充和示范

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普及,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为高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提供更大的帮助和支持。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等客观条件以及仪器本身因素的限制,有些实验无法正常进行。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辅助实验,就能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演示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补充实验教学现实的不足,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利用多媒体投影实物,能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通过录像或FLASH动画,播放一些在课堂中不容易演示的实验,能拓宽学生的眼界。当然,教师要把握好多媒体的辅,不能用计算机教学课件全盘代替物理实验。如果过多强调多媒体,学生反而没有动手、动脑的机会,一个很好的探索学习的机会就变成了电子版的填鸭式教学过程。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但是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做示范之前,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质疑。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学习是学生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在物理实验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先思考问题,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教师要将实验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当然,教师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是一些简单易行的就要将课堂设置在实验室,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实验室独立完成。如果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师就要先提前示范,将试验中的可能出现的故障都提前告诉学生,避免学生走弯路。

四、注重物理实验细节的思考,体会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每一个实验都有各自的设计思想,一个成功的实验,其设计思想总包含着对已有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创造性构思。引导学生领会前人的实验设计思想,是培养学生具有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做“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时,为什么要两次把橡皮条的结点拉到同一位置?在做“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时,为什么要使长木板倾斜以平衡摩擦力?等等。借此来引发学生思考,使之深刻体会物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避免养成学生“站在巨人肩膀”的侥幸心理和懒惰心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个人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水军;路径;客观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的网民数量突破5亿,互联网的普及率达38.3%。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壮大,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波及范围和影响力在不断加强。随着技术的更迭,互联网的功能从信息传播平台向意见交流平台的转变,网络已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舆论传播的集散地和舆论交锋的主阵地。这一功能被网络公关公司所窥探,并用于草根明星的塑造和商业竞争与营销等各个领域。

网络公关公司是除大众传媒外,社会上能够从事舆论活动、发挥舆论功能的第二舆论机构之一。它们具有特定的舆论行为和目标,从网民的心理出发炮制符合客户需求的营销服务。网络公关公司打着网络营销的幌子,公开招募“网络水军”(简称水军)。水军实为网络公关公司花钱雇的“托”,在集中的时间节点内,高频次高密集度地活跃于网络各个角落,为雇佣者发帖回帖造势。水军往返于天涯社区、百度贴吧和猫扑社区等千万家论坛,注册多个ID身份,按指示完成宣传造势的任务。水军是网络意见的炮制者和推动者,他们在时间和空间的纬度上,充分保证了舆论的流量和布量,使公关公司策划者带有倾向性的个人意见显化为网络舆论,并在多维接力中扩大到各个网站和虚拟社区,甚至演变为社会舆论的热点。水军操纵下的舆论已经偏离了客观舆论,是纵的舆论,是被绑架的民意。

一、“网络水军”挟持舆论的网络环境分析

(一)自我议程设置的普遍化,个人意见扩展的可能性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网络的多元化趋势更明显。多样化、便捷化和简单化的方式降低了信息的门槛,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处发送信息。新媒介环境下,人们凭借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可以成为议程设置者,并对居于核心的媒体产生实质性影响。媒介环境的颠覆性变化,使其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

舆论的流传是从个人意见的流传开始的,舆论也往往发端于个人意见。网络公关公司利用自媒体时代的便利性,按照客户的需求为其打造带有隐形宣传目的的话题。水军潜伏在网络上,就预先设定的话题表达意见,促成意见的交流和碰撞,呈现出无数个议论圈,各个议论圈又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扩展,使意见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展,从而使个人意见转变为社会意见。

(二)网民年龄结构年轻化,心理欠理性,易被利用

中国的网民年龄结构分布不均,2012年1月CNNIC的调查数据显示,16-30岁的网民占据五成的数量,并且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此年龄段的青少年比例容易冲动、急躁,对网络的阴暗面关注较多,并且判断力水平较低,极易被虚假的网络舆论挟持,并时有极端化倾向。网民的成分严重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理性化,是网络舆论频繁出格的重要原因,常常干扰人们的理性分析。

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网民作为接收端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情况下是通过网民的转帖和推荐获得信息。由于网上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辨性极其复杂,网民难以甄别。网民是否参加网络话题的讨论,主要取决于话题与人们的利益和兴趣的关系。网络公共公司策划抓住网民心理,将目标事件与热点议题相关联,以激起公众和网民心中的非理性情绪。

(三)网络的虚拟性为虚假舆论的制造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

人被裹挟进议论的量是舆论成立的基本条件。议论只有覆盖一定的空间,发表意见的人数达到适度的比例,才能构成舆论。没有一定的“量”,舆论就无法成为一种集合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使水军可以大量潜伏,可以不断更换ID身份出入各大论坛。水军变化身份灌贴保证了议论者的人数,使舆论的流量急速增加;水军出没于千家论坛保证了意见的覆盖范围,使舆论的布量迅速铺开。舆论的流量和布量带来了舆论的虚假繁荣,而网络的虚拟性使摇身变为真实繁荣。网民是否参与某种讨论,具有强烈的追随意识。水军预先营造的繁荣态势,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循环卷入,并参与到讨论,使其成为其中一员。

二、“网络水军”操控下舆论的形成路径

(一)舆论的发端——个人意见的酝酿

舆论构成的要素之一是必须有一个现实的、有争议的公共问题。这个问题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的相关程度足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任何舆论都发端于个人意见,舆论是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显化,个人意见的酝酿不能离开这个维度的思量,是以此为基础衍生的。

水军操控下的网络舆论的形成也是如此。纯商业性帖子的吸引力不大,只有灌注了精巧的创意才有成为网络舆论的可能性。网络公关公司善用攻心术,依据网民的心理需求,炮制网络话题。他们围绕人们的切身利益开展话题讨论,将网民网罗或裹挟进来;利用网民的叛逆性心理和挑战权威的心理,成功炒作了一大批反传统、反道德和反审美的网络红人;利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人们普遍浮躁的心理、仇富心理、窥私心理、猎奇心理以及娱乐心理,策划大家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

(二)个人意见的扩展,话题成为网络议题

议论只有覆盖一定的空间,发表意见的人数达到适度的比例,才能构成舆论。人被裹挟进议论的量是议论形成的基本条件。水军的大量潜伏保证了话题讨论的聚议量,使少数人的意见向多数人扩展,并最终成为网络议程。

个人意见范文第4篇

摘要:以“大学生自杀现象”为调查议题,以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验证“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中国当代大学生身上发生的情况。在证实了孤立恐惧对意见表达的影响同时加入了一个中国当代大学生普遍面对并影响个人意见的因素――“就业压力”,并探讨这一因素在“沉默的螺旋”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就业压力;意见表达;孤立恐惧

中图分类号:D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12802

1研究主题与理论假设

1972年,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伊曼(Elisabeth Noelle Neumann)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假说。诺依曼在1980年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一书对该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其理论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其次,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第三,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然而,对变量的不同概念化和操作化方法以及不同的检验方法可以令最后的检验结果变得相当不稳定,正如张金海教授所说,有的研究充分肯定了孤立恐惧的作用,有的为之提供了部分支持性的经验证据,还有的则得出了在某些文化情境下,孤立恐惧对意见表达根本不起作用的结论。

回顾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发现了有很多能影响意见表达的因素,如议题的重要性、对公共事务的兴趣、议题的方向感确实、个人的行为控制感、还有文化因素的影响,如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价值观、中国人的脸面观。本文则加入现如今当代大学生面临的重大压力――就业。

本文在问卷中直接提出“就业压力”这个概念,通过“您现在在学校中是否感受到了就业压力”这个问题和一个0―10级量表来测量个人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就业压力的角色是作为影响个人公开发表言论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探讨这个概念在“沉默的螺旋”现象中的影响,和“对孤立的恐惧”处于同样的地位。

综上所说,在以下的理论模型中,“就业压力”作为影响因素被引入,主要是检验它对个人“表达意见的意愿”和“意见的公开表达”的影响。因此,“对孤立的恐惧”不再成为影响个人意见发表的绝对常量。最终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1)如果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的意见一致,他将倾向于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2)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越高,他表达意见的意愿就越高。(3)个人意见和优势群体意见的一致性降低时,“对孤立的恐惧”就会提高。(4)惧怕社会孤立的个人,更倾向于不愿意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5)惧怕社会孤立的个人,更倾向于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6)越多的人愿意表达自己的意见,实际意见的公开表达就会越多。(7)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表达意见的意愿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8)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越高的大学生,他意见的公开表达越趋向于呈现极端的方向。

2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2.1抽样方法及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就来自2008年12月北师大资源学院一女研究生跳楼自杀这一事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一事件进行沉默螺旋假设检验,首先是因为这个议题具有社会性,轰动性,不是一个私人的事件,其次因为这个议题具有很明显的道德成分,毕竟自杀在中国一直存在一个道德问题,再其次这个议题具有其争议性,不同的学生对此各执一词,最后是这件事在学校里乃至社会上传的沸沸扬扬,是一个公众事件。

我们在上学期末12月底到1月中旬期间完成了数据收集,按照师大男女3∶7的比例发放了一共200份,其中研究生100份,本科生100份。总共收回有效样本为189份,由于这份问卷中的问题大多是有关概念、态度以及观念的测量,所以为了保证最终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在我们班发放了20份问卷作为试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改进了问卷,增强了问卷中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在最终的189份有效样本中,分布情况如下:

今年是否毕业的学生:毕业的有76份,还没到毕业年级的有112份,百分比约为40∶60。

男女比例:35∶65。

家庭月收入:共分有1000元以下到10000元以上五个级别,M=4000元-6000元。

教育程度: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48;52。

2.2测量和结果分析

本次问卷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考察当代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态度,第三部分是大学生对于“就业压力”的调查。

使用统计软件SPSS Statistics 17.0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软件AMOS 5.0(学生版)分析数据。

我们所采用的测量模型主要使用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来进行拟合程度的估计,通过这组指数的数据结果来对诺氏的假设模型和我们自己建立的加入“就业压力”的假设模型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解释。

根据非标准化的数据结果,可以看出H1、H2、H3、H5、H6、H7以及H8都可以被接受,卡方值和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是1.694,小于2,可以被接受,由此可见我们这个模型拟合程度很好。而假设H4的显著性大于了0.05,可见在是否愿意公开对“大学生自杀现象”表达意见上,师大大学生并没有在乎“对孤立的恐惧”。“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致性”,“对孤立的恐惧”也由于“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的因素的加入而之间的关系变化了。在“大学社自杀现象”这个议题中,我们发现“沉默的螺旋”形成了,“对孤立的恐惧”影响了师大大学生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意见的公开表达。

在通过SPSS17.0软件分析,我们对于8个“就业压力”影响的具体事件进行变量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因子、最大方差旋转,最后得到两个公因子,KMO值为0.703,不是很高,说明问卷设计的还是有提高的空间,鉴于时间问题没有办法再重做了,所以只有使用这套问卷。

在先前用AMOS5.0(学生版)所做的结构方程式检验结果来看,“就业压力”因素对个人意见发表的影响是显著的,关键点在于“个人意见和优势意见的一致性”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034;“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78;可以看出很明显“就业压力”因素与“对孤立的恐惧”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对就业压力的重视程度”和“发表意见的意愿”以及“公开的意见表达”之间的权重分别为0.12和0.450,这就可以看出对于“就业压力”越重视的学生,表达的意见也就越高,而且实际公开内容也越多。

3结论

研究到此为止已经较大程度上检验了依据“沉默的螺旋”理论建立起来的基础理论模型,而且很明显地看出在“大学生自杀现象”这个议题上“沉默的螺旋”所揭示的传播现象。而且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了如果单纯的按照诺依曼的基础模型假设的话,正如张金海所说,对意见表达的概念分解有利于对沉默螺旋理论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整合、支配的方式,还是服从、逃避或妥协的方式,很可能受到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的这项研究就是对沉默螺旋的实证研究结合多维的社会文化因素所进行的进一步考察。既然生活中存在这样的传播现象,而且现如今大学生在发表意见时也会有这样的心理,那我们今后还要继续研究并发掘证实出更多的影响个人意见表达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金海,周丽玲,李博.沉默的螺旋与意见表达――以“抵制家乐福”事件为例[J].国际新闻界,2009,(1):45.

[2]崔蕴芳,沈浩.“面子”与“沉默的螺旋”――一种检索和探讨[J].现在传播,2005,(6).

个人意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形成 网络舆论控制

网络传播的开放、交互、匿名等特点决定了网络必然成为各种意见相互作用进而生成舆论的理想场所,即一个天然的舆论场。然而,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正面舆论释放出积极巨大的生产能量和负面舆论日益多元难控造成的混乱相随而来。近年来,网络舆论的负面作用日益凸显,从06年的“虐猫”事件到07年的“后妈虐童”事件,再到08年的“很黄很暴力”,网络舆论都对事件的当事人造成很大伤害,网络舆论暴力化倾向和“极化”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传统媒介时代的舆论相比,网络舆论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征,在各个环节也表现出难控性。因此,探讨网络舆论的形成机理,据此提出合理的网络舆论引导办法,成为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管理的主要议题。

一、网络舆论如何形成

陈力丹认为,考察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需要考虑以下因素:社会变动、较大事件的发生刺激意见的出现,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互动中趋同,权利组织及其领导人、大众传播媒介促成所希望的舆论等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激荡,社会的变动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而一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的社会问题,就是舆论形成的社会环境因素。目前,中国的网络还处在大力发展阶段,而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占据着主要地位,网络舆论的兴起、发展以及走向同样离不开传统媒体。结合陈力丹关于舆论的一般形成过程,笔者认为,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应有以下几个阶段:

1、公共事件刺激意见的出现

威廉・葛德文说,“我们的一切知识,我们的一切观念,我们作为有理性的动物所具有的一切,都是从刺激产生的”。网络舆论的产生,直接来源于公共事件的信息刺激(网络媒体的报道或是传统媒体的报道等)。这种刺激可能是社会的变动,也可能是较大的突发事件,特别是与多数人持有的信念相矛盾或与他们的心理期待相契合的事件,以及那些具有导火索性质的事实(它们往往是长期困扰公众的社会问题的表露)。这样的外界信息一旦与公众的价值观念、历史记忆、物质利益、心理因素等发生碰撞,便会激起种种议论或产生多种情绪性表现。

“舆论的产生首先是由分散的、彼此没有发生联系或很少联系的个人意见开始的,表现为个人对现实问题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个人意见以自发形式出现,呈现出个人意志和观念的单独活动方式”。最初网民的评论只是一些个人的意见,甚至是一些情绪的表达,而不断的转帖和跟帖扩大了这些个人意见的交流范围,为了解有关公共事件的真实情况,信息交流进一步扩大。由于网络媒体交互性强、空间地域不受限制等因素,网络舆论的形成易迅速引起高潮,以辐射的方式向四周扩散。

2、意见在不断冲突中融合,舆论领袖出现

“个人意见的多样性、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赞同某种意见人数骤增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网络上的意见交流在各个网站、论坛进行,出现了社会性的讨论。当意见讨论的范围不断扩大后,个人意见已经转变为社会意见,从而形成社会知觉。网络舆论往往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对某一事件的众多意见的集纳状态。各种意见和观点在这里彼此交锋和沟通,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一个“网络舆论场”。

在现实生活中,舆论的形成,往往是社会精英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而“网络舆论场”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那些既具有事实性资讯优势,同时也具有价值判断能力的“舆论领袖”。他们善于从表面信息透析到比较深层的价值内涵和意义,并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某种剖析,然后进行表达。他们的意见往往影响其他网民的看法,并由此主导网络舆论的方向。勒庞认为,“中,人们有意识的人格已经消失,情绪和观念的感染、暗示的影响会使集群心理朝某一方向发展,并将暗示的观点立即转变成行动的倾向”。比如,参与“人肉搜索”事件的一些网民开始只是凑热闹,或者只是关注事件结果,但迈入群体中的“他”常常会受到“舆论领袖”所引领的群体气氛感染,无意识地将总体的意志当成了个人的理智所确立的真理,彻底地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形成群体意志对个人意志的支配。

3、网络舆论扩散并形成

“权威性既是舆论的一个特征,又是舆论形成的最后标志,多数人的意见一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成为社会公认的一种舆论。”网民之间、专家之间的意见不断冲突,通过论争,逐渐融合,形成统一的意志。网络舆论至此已基本成熟,并形成“支配性舆论氛围”。所谓支配性舆论氛围,是指在一个组织或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舆论氛围,它一旦形成,就成为一个权威的、甚至是武断的评价标准,个人和集团要么去服从和遵守而获得认同和接纳,要么坚持己见遭致攻击,被淘汰出“主流社会”而成为边缘性意见持有者,也可能对各种观点保持沉默。“支配性舆论氛围”形成后,网络舆论基本形成。

4、传统媒体的介入

其实,在网络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中,都离不开传统媒体。比如,在网络舆论的话题来源上,很多话题都是由传统媒体先报道出来的,然后在网络上争论最终形成舆论。对于网络舆论的议程设置,既可以从传统媒体流向网络媒体,也可以从网络媒体流向传统媒体。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传统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占据着主要地位,传统媒体对于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依然不可小觑。因此,有学者提出网络新闻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是一个“二级传播”模式,即网络引起关注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的反应存在直接关系,模式表示如下: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积极响应――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网络媒体报道――传统媒体没有应和――社会关注度低,影响力小。传统媒体对于网络舆论起着“放大器”和“缩小灯”的作用。

二、网络舆论如何控制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社会的“解压阀”的角色,其开放、民主和虚拟的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排解不满情绪的通道。但是,这些不满和失望的情绪通过互联网这一渠道进行宣泄,尤其是遇到重大事件和突发事件时,非理性成份特别突出,偏激的语言、谩骂十分常见,而理性分析和冷静讨论则十分缺乏,加之其影响范围大、传播迅速,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威胁。其次,网络舆论呈现出来的意见难免参差不齐,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使人们失去对事件的正确判断。如果任由非理性舆论发展,不及时加以引导,长此以往,理性的声音则可能消沉下去,必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网络舆论形成的过程,有的放矢,有效控制舆论,引导舆论健康合理发展。

1、积极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将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有效结合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当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事件发生时,应该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并进行事件追踪,加大深度报道的力度,以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网络不仅可以借用传统媒体的优势,也可以将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进行有效的结合。一方面,为使意见气候形成,应使各种媒介报道的内容具有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的效果,从而确保信息的真实可信,使同类信息传播具有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另一方面,要确保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网上舆论的作用和影响,和传统媒体的报道是分不开的。所以只有将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有效结合,才能够更充分地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确保社会环境的安定。

2、培养大量舆论领袖

为把握网络舆论的方向,积极引导舆论,网站或论坛可以培养大量的舆论领袖。将权威的、有代表性的言论置于网站的突出位置,以此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引导主流的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在一些敏感问题等方面培养大量意见领袖,进行正确的宣传引导,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研究网民的心理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网民的心理因素不可忽视。网络“极化”现象以及暴力倾向,都与网民的从众心理密不可分。网络媒体应该分析抓住网民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从尊重网民主体需要的角度来安排传播内容和方式。只有尊重网民的需要,使用更具有说服性的技巧来引导言论,才能够把握住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从业人员应注意运用理性和感性结合的办法,从认知、情感入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精辟的分析,权威的论断,从情感上和理智上打动、感染网民,从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刘建明,《舆论传播》,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彭兰,《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个人意见范文第6篇

心风化了,还会复活吗?

这个问题让我想了很久,最后我认为(仅仅是个人意见)会。

假设以下的

雪的故事:

在亲人离开雪(女孩)之后,她自力更生,学习成绩更好了。可,她却变得冷漠了。她的一概观点是既然MOG(上帝)抛弃了我,那我就要让她找回我,补偿我。

光:

光(女孩)出现了。她开始很好奇,一个这么神秘的女孩,她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一个故事?

用自己温暖的心,感动了雪。

雪的诉说:

在自己初中毕业时,雪的父母出车祸死了,不过,留下了很多钱。但雪自力更生,让自己距离自己的远大理想越来越近。

光的话:

不要紧的啊,,你现在有了我这个朋友啊。以后我们要互相帮助啊。

在离开了自己的亲人后,你还有朋友啊!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你不对生命放弃希望,那么你总会得到上帝的眷顾。

个人意见:

心风化了,还会复活。

个人意见范文第7篇

关键词:李刚门 网络舆论 形成模式

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发展迅猛。一些新兴网络技术如博客、社交网络、微博等的出现,极大地扩展了网络运用视野。随着网民数量的增加、公民意识的觉醒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众选择在互联网上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公众舆论在网络中表现得生机勃勃。

学术界对网络舆论也展开了大量研究,学者刘立红在《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一文中对近些年来网络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她提出目前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网络舆论的本质研究,网络舆论的主体研究,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功能研究,网络舆论的控制研究,网络舆论的监督研究,网络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①相对而言,关于网络舆论形成模式的探索较少。本文试图从2010年的“李刚门”事件出发,以传播学视角来探究网络舆论的形成模式。

“李刚门”事件的发生、发展距今已有一段时间,在今年1月份审判结束后,终于能对该事件做一个相对完整的回顾和研究。2010年10月16日晚,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辆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其中一名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肇事者李启铭在驾车离开学校时被保安和学生拦住,下车后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这一事件随后被同学上传到网络中,引起了网民强烈不满,各大网站以及广大网民纷纷转载、评论,引发了一次网络舆论高潮。2011年1月30日,河北保定李启铭交通肇事案一审宣判,李启铭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②相关的网络舆论告一段落。

整个事件过程中,网络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有网民将该事件传到网络中,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这是后续网络舆论得以存在的基础。其次,网络舆论从各个角度对该事件进行讨论、反思,促进了事件的发展。最后,在强大的网络舆论压力下,司法部门相对公正认真地调查了此案,还受害者一个公道。网络舆论的威力不可小觑,那么网络舆论是怎么形成的,其内部有什么可以探索的机制或规律,首先得了解网络舆论的定义。

网络舆论是舆论在网络中的反映和表现,也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借用相关学者的研究,将网络舆论界定为:“网络舆论就是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③就本质而言它和社会舆论一致,都是对某一社会事件的集体意见的总和。但它和社会舆论有区别,即主体不同、载体不同。网络舆论的主体是网民,社会舆论的主体是社会民众。网络舆论所依据的载体是网络媒体,网民只能在网络中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情绪,是在网络中形成的一种意见的集合。而社会舆论所依据的载体则更加广泛,传统的大众媒介、组织群体等都是舆论滋生的场所。因此,伴随网络媒体这种新媒介而生的网络舆论和传统舆论相比,从形成模式到内容特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根据“李刚门”事件在网络中的发展,其舆论形成模式可以简要概括为:议题事件出现――多种意见表达――舆论逐步整合――舆论中心转移(新的因素出现)――舆论事件结束或退出舆论中心。

议题事件出现。网络舆论是公众对某一社会事态在网络环境中的意见的集合,那么首先要考虑这一社会事态是什么。现实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是无限的,而人们接触信息却是有限的。能进入人们视野,被人们所关注的网络议题事件除去特殊机构的策划外,必然有其被关注的理由。新闻有其新闻价值,网络议题事态本身也有一个价值之说,即足以构成网络议题事件的特殊素质的总和。纵观近几年来的网络舆论议题,呈现出以下一些特性:

第一,具有强烈的社会矛盾冲突。如“宝马撞人案”、“邓玉娇案”、“罗彩霞事件”等,肇事者和受害人之间的身份都反差巨大,分别代表着两个社会阶层,这是两个阶层的矛盾冲突,是普通民众对强势群体中一些人“为富不仁”的集中发泄。

第二,具有显著的社会现实意义。如“拆迁自焚案”、“躲猫猫事件”、“抵制家乐福”等,都触及了当今社会的敏感神经。我们当今社会处于巨大的转型期,新旧矛盾包含着新生和腐朽的交错,、权力滥用、体制漏洞、人性泯灭等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凸现,引起了人们频繁的议论。

第三,具有奇异性、不常见性。如“小月月事件”、“凤姐事件”等,这些都属于非常态事件。人们出于猎奇或娱乐心理,会不断追踪焦点人物进程,在网络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促使网络舆论的集中爆发。

本文中分析的“李刚门”事件也具有显著的社会现实意义。“李刚门”事件中,肇事者李启铭是官二代的代表,在其犯下严重错误时,不但没有忏悔,反而口出狂言,企图通过其父亲的权力和地位来逃避责任。广大网民之所以关注此案也正是看到了事件背后的故事,企图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揭示事实真相,表达对腐败的不满、对司法不公的不满。

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多种意见的表达。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表达是一个复杂、多元的过程,但如同河流汇集入海一般,舆论的形成最终就是无数个体意见的集合。因而个人意见在网络上的传播是网络舆论产生的关键过程。但网络中个人意见的表达并不同于传统舆论中意见的表达,网络传播更具开放性、匿名性、迅速性。任何个人都能在网络中传达任何信息,可以自由地发帖、回帖,身份的相对隐秘使其更加无所顾忌,往往能发出现实社会中不敢发出的声音,也往往能形成更多元化的声音。

2010年10月17日,交通事故发生一天以后,网友便在猫扑网上了关于这起肇事案的一篇帖子,并迅速引来网民围观。随后各大门户网站开始转载,“我爸是李刚”的言辞一时间震惊互联网,立刻引起了网民强烈关注和广泛热议。同时,与之相关的新闻和帖子转遍各大网络社区、BBS、贴吧等。网民在各大网络平台中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为死者感到愤愤不平,有的指责肇事者,还有的怀疑事实真相,觉得事情还有待调查等。在匿名性的庇护下,网民大胆地、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网络舆论逐步整合:舆论领袖+传统媒介力量。“个人意见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个人意见的交融,造成某种意见赞同人数骤增的趋势,这是舆论由个人意见向社会共同意见转化的起点,是无数个人意志融合的过程。”④当网民大规模地在网络平台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无数的观点、言论、意见在自由、平等地进行交锋、辩论。随着事态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事实真相了解越来越接近,基于共同的社会价值观、道德观,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意见慢慢达成一致,整个网络舆论逐渐走向共识。在整个网络舆论整合过程中,意见领袖和传统媒介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意见领袖,即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意见的形成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传统的意见领袖概念过分强调人际传播中意见领袖对于受众的作用,而忽视了大众传播领域也存在影响受众的意见领袖。笔者认为舆论领袖包括个体,也包括媒体本身。在“李刚门”事件中,大众媒介舆论领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浪、搜狐等权威网站第一时间转载相关报道。这些国内受众面十分广泛的网站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媒体资源,他们的报道对群众影响巨大。这些权威的网络媒体除了简单地报道事件外,还专门组织新闻专题,连续跟踪报道,并在网络中发起了在线民意调查。人们总是不自觉地相信更为可靠的消息来源,因此这些权威网站的新闻信息更容易被网民接受,人们对于事情的看法也不自觉地受到这些权威网站报道的影响。

传统媒介的介入在推动网络舆论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对某一话题的讨论通常会吸引传统媒介的关注,传统媒介会将网络中点击率高、评论跟帖频率高,以及以新闻价值评判标准进行选择后的事件作再次报道,这些报道常常以专题报道或解释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形式出现。新闻事件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得到确认和放大。同时,网络媒体会继续展开报道,并大量集中转载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网络媒介提供更多更广的关注力,传统媒介则提供权威性和公信度,两者共同将议题推向舆论的高峰。

在同一舆论场内,网络舆论的分化与聚合。在传统媒体中,一场舆论一般只有一个舆论内核,但在网络媒体中,网民意见的多元化和利益冲突的复杂性使得舆论的形成更为曲折。有时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见内核相互僵持的情况。网络舆论需历经聚合――分化――再聚合的过程进行整合才能形成。但经过分化之后再形成的舆论不再是原来的舆论,而是更为理性、更接近民意的舆论。

在“李刚门”事件这一舆论场内,严格意义上存在两个舆论内核,前期是网民对“我爸是李刚”言辞的强烈愤怒而形成舆论,随着事态的发展,李刚本人现身中央电视台诚恳地向广大民众致歉,而受害者家属则一直未能露面。网络舆论逐渐转为对媒体的讨伐,网民对中央媒体只让政府官员澄清,而无法听到弱势群体(受害者家属)的声音表示不满。再后来,网络舆论对李刚在大众媒介中表达的态度展开了激烈讨论,有的认为李刚此举只是为了平息大众的愤怒,说则一套,行则另一套,背后依然依靠自己的权力操纵案件的审判;也有的人认为李刚此举真诚,即使是父子关系,李刚也要大义灭亲。随着事态的进展,网络舆论的核心也是随时变化的,新的矛盾的出现必然导致新的讨论,但在基本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下,网民的意见最终还是会趋于一致。

网络舆论的结束或转移。舆论事件结束是指舆论事件得到有关机构解决并逐渐淡出人们关注视野的时期,舆论强度下降,传统媒体关注度减弱,网络媒体由于具有链接功能,对事件的关注还留有余温。舆论事件转移则是指新的舆论焦点事件的产生。这一阶段,网民的整体关注度骤然下降,虽然舆论事件还未全部结束,网民已经开始寻找新的话题,关注点逐渐分散,直到新的舆论焦点事件的产生。⑤

网络舆论是公众对特定事务公开表达的一致意见,其目的是要对某些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使其采取行动或制止某行为的发生。舆论的平息可以是来自相关人和组织的作为,也可以是来自事件本身的解决。“李刚门”事件中,该交通事故案经网络舆论的渲染,已经备受关注,司法部门在调查审判时更加严谨公正,最终对肇事者李启铭作出相应处罚――2011年1月30日,李启铭被判6年,并给予受害者家属一定的赔偿。事件得到了澄清,事情得到了解决,因此随着时间流逝,相关的网络舆论也告一段落。

注 释:

①穆建刚、刘立红、连水仙:《近年来我国网络舆论研究的历史性回顾》,《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②百度百科,baike.省略/view/4534118.htm#sub4534118

③谭伟:《网络舆论概念及特征》,《湖南社会科学》,2003(5)。

④谢平:《以人民网强国博客为例 看博客舆论的形成及其特点》,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7-04-25)www.省略/T_view_inf.asp?view_id=23265.

⑤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现代传播》,2010(1)。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

个人意见范文第8篇

建议权是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一项权利,也是一项义务。建议意见不仅人代会期间代表可以提出,闭会期间也同样可以提出,然而,现实中,从代表建议意见提出的情况看,会内、会外却严重失衡,重会内轻会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代表建议作用的发挥。据笔者对本届某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意见调查表明,五年来会议期间代表共提出建议意见560余件,而闭会期间提出的代表建议仅4件。

从法律意义上讲,无论是人代会期间提出的建议,还是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都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都是代表参政议政的一种重要形式,那么,为何人代会上代表提建议轰轰烈烈,而闭会期间却寥寥无几呢?一是代表业务不熟悉,有的对闭会期间是否可以提出建议意见不清楚,认为只有在人代会期间才能提出建议意见,会后却没有这种权利。二是职责意识淡漠,缺乏应有的民意敏感,缺乏公共事件的参与意识,缺乏为争取民利的执着精神,对选区选民的困难和要求漠不关心。

“代表”,即要“代”,又要“表”。“代”就是要代表选区选民的利益;“表”就是要表达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及时把人民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所盼反映到有关国家机关,并促使其问题得到落实。尽管我国人大代表实行的是兼职制,但人大代表的性质决定了代表必须时刻关注社会,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代表履行职责应该“日常”的,而不是临时的、时断时续的,更不应是“开会代表”、“举手代表”,既要在人代会期间大胆维护民权,建言献策,也要在闭会期间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政府重大决策失误时,及时为民“出声”,并通过充分利用法定职责,督促问题得到解决。

因此,希望各级人大代表别搁置了闭会期间的建议权,用好、用活、用足建议权,畅通人民群众民意反馈的渠道,别辜负了人民的重托。

个人私事≠代表建议

成国春

几年前,笔者在乡镇担任人大秘书工作时曾整理到这样一条所谓的代表建议。一位基层人大代表将自己家庭的矛盾以代表建议的形式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于是在笔者的头脑中渐渐形成了人大代表的“个人私事≠代表建议”的概念。

人大代表是由选民或选举单位集体投票选出来的,其建议理所当然应代表本选区或选举单位最广大选民的心声。像这种把“家务事”当成代表建议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代表,本身就没有弄清楚自己当代表到底代表的是谁。然而,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在人代会上,我们经常看到,老板代表往往提得最多的建议就是如何为自己的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领导干部代表提得最多的往往是从中央到地方讲了一遍又一遍的政治术语;普通群众代表的比例本来就少,敢于提及当前民生、民情的真话相对也就很难成为主旋律。总体上看来,当前人大代表的建议最大的忌讳就是:代表在提出建议意见的时候很难跳出“个人意见”的圈子,常常只是围绕本单位、甚至围绕自己的个人利益去提出建议。其实,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发言权”是广大选民所赋予的,说话必须想到自己的选民,时刻牢记“权为民给、话为民讲、利为民谋”的天职,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大代表的建议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才能在履职过程中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否则,把自己的个人意见当成代表建议提出就会暴露出代表自身的自私自利性和观念上的片面性。

个人意见范文第9篇

按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原人事部第6号令)的程序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县委研究决定,对我县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招录,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民主推荐。请同志们以高度的责任心,密切配合考察组,共同做好这次招录工作。

下面我就做好这次招录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这次招录工作的重要意义

这次招录,是在我县全面实施“五大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的。搞好这次招录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选人导向,做好大学生村干部招录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确把握大学生村干部招录的条件和程序

招录大学生村干部的条件是:

1、政治立场坚定,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政策、理论水平。

2、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品行好,埋头苦干,艰苦创业,作风务实,实绩突出。

3、责任感强,有强烈的事业心,有胜任领导工作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符合《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规定》的招录资格条件。

5、这次我县事业单位招录名。

本次招录的方法和程序:

一是召开招录动员大会,对拟招录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二是个别谈话,对拟招录的大学生村干部进行书面推荐和征求意见。

三、参加大会的范围

今天参加会议的范围是:

四、积极配合考察组,扎实做好招录工作

下面,对参与测评、座谈的同志提二点要求:

1、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推荐。这次考察是对我县优秀大学生村干部的推荐,同时也是对我们大学生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检验,是对每位同志的考察。相信在座的同志们都会以高度的责任感,以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对每一位大学生村干部认真负责的态度,无论是填写民主测评和民主推荐表,还是进行个别谈话,大家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坚持从大局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推荐。

2、珍惜权力,认真负责地表达个人意愿。这次招录工作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民主测评、推荐与个别谈话既是考察工作的主要方式,也是发扬民主的具体举措。希望同志们以积极的心态,珍惜自己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认真负责地表达个人意见。考察结果将作为重要依据。所以每位同志的意见都很重要,大家一定行使好自己的民利,不管是在测评推荐,还是个别谈话中,都要独立地表达个人意见,公道正派、准备负责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个人意见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提高, 大一新生, 英语口语

作为一年级的新生,在初、高中阶段已学习过6―7年英语,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基本语法、词汇以及语者。但在中学阶段,由于教师侧重于词汇、语法的讲授与练习,往往忽视学生口语及听力方面的训练,这就造成大一学生在大学英语口语课上,有的羞于启齿,有的不知所云,有的心知肚明,但表达不出来。这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要求的:外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相差甚远。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培养学生口语兴趣,迅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很值得在语言教学中加以探讨。下面仅就笔者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一些做法。

一、师生平等,共筑轻松的课堂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必须主动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为此,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诚心接纳,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每一位学生的胆子大起来,敢于用英语进行交流。我在课堂教学上对学生的口语程度和所说的内容多采取鼓励和肯定的方式,并留意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认真倾听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对任何有独创性的见解都给予及时的肯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充满自信。

二、精选话题,人人参与课堂讨论

口语课上讨论成功与否与所选的谈论题目有密切关系。笔者认为必须是同学们熟悉的话题或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才能发生共鸣,产生强烈抒感的原动力。例如在大学新生的第一堂课上,我挑选的讨论话题是:关于中国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乍一看,这个题目似乎不太容易讨论,因为所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多。可仔细分析,就不难发现每个坐在课堂里的大学生们,前前后后至少都接受了十二年的教育,对其中的酸甜苦辣有着最深切的体会。这样一来,供大家交流的意见相对地就比较丰富,而且容易引起共鸣,从而避免了学生无从说起,或者词不达意。

三、在课堂教学中,以听说教学为主,认知教学为辅

我在组织口语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活动的开展遵循从大(范围)到小(范围),从听、到说、到写的原则,即全班讨论小组辩论二人对话个人写作,并且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之前有一个模仿过程。此种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兹举一例,有一次口语课中,讨论的题目Why do people need friends ? Do you think people can do without friends ?其教法是:在讨论之前,首先给学生朗读了四篇相关的英语文章,一篇是关于中国人交往之间友谊方面的文章,另三篇是关于英美两国的文化习俗。让学生在掌握英语语言的同时,也了解英美两国的文化及习俗差异。在朗读过程中,对核心词,关键句子都以重(zhòng)读和重(chóng)读的形式给出暗示,让学生做简单的笔录,然后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课堂讨论。全班同学就自己所记录的内容进行发言。发言过程中可相互补充,增加新的内容和见解,并且分析总结。发言结束之后,由教师做出总结,将学生所归纳出的要点写在黑板上。板书如下:

What kind of friend do you like?

Like Dislike

brave, kind, honest, helpful,clever

humorous, hard-working, intimate

selfish, tricky, dishonest, bad-tempered, mean, impatient, narrow-minded, noisy, lazy, gossipy…

通过这一环节,口语表达能力较弱的同学可重复刚刚听到的某些内容,学会如何运用已掌握的基本语言。而那些口语表达能力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开展动态思维,联想推理,拓宽引申,增添新内容。这种先输入后输出的方法,既避免了某些同学觉得在口语课上无话可说,无从说起的情况,又开拓了部分同学的思维,训练学生从多视角,多方位考虑问题。在全班讨论完毕后,将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让他们就板书的内容进行辩论。小组辩论完毕后,再由教师对辩论的结果进行总结,进而要求学生将刚刚辩论过的内容改编成二人一组的对话,将辩论内容以征求意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范围内演示。在此之前,教师一定要先传授一些关于如何征求,表达个人意见,如何表达赞成或反对态度的基本表达方式。例如:征求个人意见时可用句型有:May I ask your opinion about…?What do you think of…?How do you feel about…?表达个人意见时可用句型有:As far as I am able to judge….Personally,I think….表示赞成时可用句型有:I tend t0 agree with you.I tend to go along with.you.I couldn’t agree more….表示反对时可用句型有:I don’t agree. I’m not sure.I can’t accept that.You are kidding.You must be joking.…让学生在操练过程当中使用到这些基本的表达方式。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如何征求他人意见并发表个人意见,而且又有内容可说。在课堂上学生操作完成后,让学生在课后将其个人观点改写成一篇论说文,由教师提出相关的论点及结论,要求学生按列举例证法来完成文章的核心部分,即论据部分,并给出相关配套单词或词组。例如,连接各个论据的配套连接词:For one thing,in addition, besides,moreover,finally,last(1v);first(1y),second(1y),third(1y)…;foT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让学生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通过这一套完整的教学安排,课堂气氛自始至终相当活跃。

在整个口语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确定以学生为主体,把“教”的积极性转化为“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是值得不断探索的。

参考文献

1John D.mcneil,Jon Wiles.The Essentials of Teaching Decisions, Plans.

Methods. 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0

2Saundra Hybels.Richard L.WeaverⅡ.Commtmicating Effectively(Fourth Edtton).New York・St.Louis・San Francisco・Auckland・Bogota・CaracasLisbon・London・Madrid・Mexico City・Milan・Montreal・New Delhi・San Juan・Singapore・Sydney Tokyo・T0ronto:McGraw―Hill,Inc.,1995

3何兆熊.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7年

4王宗谈,语言问题探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审查意见范文 下一篇:少数意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