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15 16:37:48

放管服改革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放、管、服”改革;理念;作用;思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16

1“放、管、服”改革的理念

所谓“放、管、服”的改革就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继续推进和深化转变行政职能、提高行政效能的行政体制改革。“放”指的是中央政府将行政权下放,对于那些没有法律法规依据和授权的行政权要缩减处理,各个部门的行政权要明确,权力重复的部分要进行削减。“管”指的是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体制、强化管理职能,有效利用现有技术促进监管体制全面创新。“服”是指优化政府行政职能对市场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意见,减少对市场主体不必要的干预,从而使市场运行所消耗的行政成本较低,使市场主体有更多的精神活力去创新发展。

2“放、管、服”改革的作用

政府“放、管、服”体制改革,就是在行政和服务过程中做到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推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有效决策,是增强简政放权,营造更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形成经济发展的持续内生动力,是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解决行政权力过于集中、行政审批程度过于复杂的根本方法,属于政府的自身改革,是提高政府现代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

第一,“放”的作用既是简政放权,推进简政放权向纵深发展。它是“放、管、服”改革开展的先决条件,是通过减少政府行政权的方法促进市场活动能力的增加,将一些不必要的证明和审批流程取缔,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到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和真实需求考虑周全,在全面了解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力关系后再进一步完善,权力下放后要构建与运行体制相结合的法制环境。“放”的核心是对政府在权力中的角色有正确定位,是对政府、市场、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位,是对政府推进改革和创新能力的考验,目的在于提升市场活力和激发社会各界的创造力。

第二,“管”是指监管,是为了使简政放权后的市场,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使市场经营活动有序开展,使社会健康发展。监管体制改革是简政放权的延续和发展,放权需要有完善的监管体制作为支撑。政府要科学合理地规划监管范围,避免由于政府过度的干涉而抑制市场发展的情况发生;监管体制改革要根据部门的行政职能合理规划,创建相互协调机制,减少监管成本的投入,使监管过程高效完成,制定统一监管标准,避免重复执法;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监管过程不能及时地完成,可能导致中央与地方在处理某项事务时双缺位;监管体制改革,除了要对当前呈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处理,还要放眼未来,做好长远的战略部署;从行政审批开始,各个阶段要做好衔接,使监管的作用能真正发挥;恰当运用法律监督手段,与制度监管结合使用,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促进监管活动的有序进行。“管”的核心是要将政府的转型工作做好,管理制度的变革要与社会发展形势相适应,逐步深化新形势下的改革,主要包括政府行政部门的职责、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建立为百姓服务的现代型政府。

第三,“服”的作用就是优化政府服务,是“放、管、服”的改革落脚点。无论是增加简政放权的力度,还是完善政府监管体制、推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进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政府改革是为了简化办事程度,使一些不合理的流传被废除,提高办事效率。这就需要政府创建综合型服务平台,推行“一站式”服务,削减办事环节,开通代办服务,减少办事过程中的诸多限制,面向基层和群众的窗口要提升服务质量,耐心讲解,详细解答,明确流程步骤和所需提供的材料,不推诿。服务型政府的创建,自然是要把服务大众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为群众办事提供方面,建设更多的基础服务性设施,为群众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产品。“服”是在“放”与“管”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而发展起淼闹卫硎侄危是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治理方法现代化的体现;“服”即是政府改革的方法,也是改革的目标,创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政府。

3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几点思考

31“四待”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主要存在“四待”问题:一是行政审批流程有待进一步突破。是否需要创建首问责任制,是否推行两集中两到位的服务理念,是否创建专门部门负责行政审批;二是监管权权责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间监管职能混乱、界限划分不明确、办事过程协调困难,信息闭塞,缺乏共享平台,缺乏统一执行标准,大数据维护困难,市或县级综合执法机构进行了数据整合,上下左右沟通和协调起来都极为困难,是否可以对改革措施进行下一步规划;三是政府服务流程有待进一步优化。是否在民众意愿的基础上创建统一的咨询、服务型平台,部门间沟通和合作、审核管理等相关问题也有待解决;四是有待进一步整合信息审批系统。几乎每项监管、审批和服务工作的办理都需要信息化系统辅助完成,而当前的问题是这些系统各自为政,共享性不佳,技术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即便是同一工作部门,负责不同业务的工作单元也不能信息共享。

32有关配套政策的落地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在“放、管、服”改革推进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全局,以大局发展为重,以解决问题为推进改革的初衷,整体性地向前推进以及周密的顶层设计近乎完善。但是在确定改革的具体方案、相关事项的选择以及具体的实施举措,都应该让各部门之间知晓,征求各方意见,政府部门审批不通过的改革提议往往都不能施行。即使是地方政府获得了改革试点的权力,在改革方案制订的过程中,下级部委要及时上报改革进展情况,征得上级同意,这样的流程设计对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往往影响重大。通常来说,国家制定的改革方针是各部委办局提出方案的整合汇总,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是上行下效或地方政府各部门改革方案的汇总,所以,当对某一部门提出的改革方案进行落实时,其他部门通常没有制订与之配合实施的方案。即使是同一部门前后下达的改革政策彼此之间连贯性也不佳。很多政策即使计划实施也难以落实到位,或者实施过程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能否将部门之间的模块划分、权责界限打破,能否明确制定政府工作流程和创建服务平台,能否协调好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的关系,能否让政府实现高效工作,建立更加全面、整体性的政策并发挥作用,是实现“放、管、服”改革的关键。

33有“关互联网+”的问题需要合理解决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政府工作中也推进“互联网+”。然而推进过程中可谓困难重重,信息化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共享,各自为政。政府和企业之间不主动提供信息,信息数据无法共享,“互联网+改革”名不副实,改革过程难以推进。因此,政府作为改革的提倡方,一定要明确责任部门,负责“互联网+”工作的推荐,加强统筹管理,搜集各方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推行申请和审批工作网上办理,简化公共服务事物办理流程,创建全国政务服务一体化格局,为全面解决“信息壁垒”问题,提供妥善的处理方法和统筹兼顾的协调制度,创建电子证件、数据交换、网上信息认证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出台与信息共享和数据整合相关的管理办法以及方案实施的具体步骤。创建全新的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交互和共享,对现有的设施和资源充分利用,对各部门原有的信息数据资源合理利用,推荐部门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各级行政部门之间做好数据对接,支持各级管理部门的政务信息能够跨层级、跨部门实现区域互联。

参考文献:

[1]刘文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思考[J].中国劳动,2016(21)

[2]陈晓波提高认识创新推进“放管服”改革[N].云南日报,2016-05-10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2篇

一、把握“放管服”改革的实质

“放管服”改革的顶层设计,让企业得到放水养鱼的滋润,让市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更让国民经济形成了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继而燃烧“双创”的燎原之火。

简政放权,是“放管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放”,就是要将前置的规定项精简下来,将审批职权下放到基层去。就是要进一步清理减少税务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事前干预,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把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放的全部放开,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交给社会、还给基层,以审批权力的“瘦身”换取市场活力的“强身”,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也为廉政强身。

截至2016年5月,通州国税局已取消税务行政审批事项65项,对外公布仅保留税务行政许可事项7项,其余已全部清理。而简政放权也有效激发了城市副中心的经济市场活力,2016年1―5月,全区新办登记7368户,同比增长了61.37%,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

放管结合,是“放管服”改革的手段和措施。“管”,就是要在简政放权的基础上,以纳税人自觉遵从为目标,以长期遵从为愿景,以强制遵从、严格惩戒、风险排除、公正公开、依法依规作为管理的措施和手段,通过“六个突出”,持续加强后续管理,实现取消审批与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的无缝衔接,使市场和社会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一是突出中高端管理。着眼于纳税人长期遵从,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环境,推进“智能”监管,强化社会监督,切实把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管到位。

二是突出严标准管理。实行“宽进严管”,实施严格的惩戒机制,提高纳税人的违规成本,切实规范日管秩序。

三是突出划类别管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合理划分纳税人的税收风险等级,通过采取税务稽查、纳税评估、风险核查、风险提醒等方式开展划类别风险管理,增强后续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是突出多领域管理。联合国税、地税、工商、社保等各部门的监管力量,打通“信息孤岛”,推进信息互通共享,形成多领域联动响应、齐抓共管的监管格局。

五是突出强规矩管理。要运用法律的手段,确保管理措施朝着一个方向走到底、按着一个目标干到底,杜绝管理“真空”。

六是突出建制度管理。对违反税收有关规定、产生负面影响的企业,实施纳税人负面清单列名管理,采取较为严谨细致的管理举措,提高列名企业的违规成本,使列名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倒逼企业转型,提高列名企业的税收遵从度。

在加强后续管理中,通州国税局抓住企业“新办登记、领购发票、纳税申报”等税收征管环节,通过信息资料的比对、分析及案头审核,对企业涉及取消的原审批项目进行跟踪,突出后续监管的体系化和流程化管理。有效净化了城市副中心的投资氛围,也为“双创”提供了健康有序的税收发展环境。

优化服务,是“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和目标,是管理的发起源和起跑线。“服”,就是要把优化纳税服务与加强税收管理结合起来,注重管理方式向服务方式的转变,管理措施向服务措施的转化,为纳税人提供综合性、分段式、社会化和技术型服务,打造纳税服务的亮丽名片。

一是要以纳税人为中心,注重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的综合,变“东市买马、西市配鞍”为“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

二是要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开展分段式服务,注重满足企业个性化事项的需求,突出目的性和针对性,为纳税人提供目标式服务。

三是要聚合第三方资源,注重发挥社会税收志愿者、物流公司“票E送”、税务师事务所宣讲等服务举措的综合效用,为纳税人提供社会化服务,助纳税人畅享纳税便捷。

四是要积极推进“互联网+税务”的技术型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通过电子税务局,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网上服务直连、政策直送、措施直面,使创业创新过程更顺畅,经济发展之路更通畅。

2015年来,通州国税局通过纳税服务与后续管理的“双轮”驱动,把握优化服务与放管结合的契合点,帮助企业在防范税收风险的同时,能够及时享受政策宣传、推送、辅导等纳税服务举措,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2016年1―4月,共组织税收收入46.43 亿元,同比增长13.99%。同时,兑现税收优惠政策2.36亿元,同比增长104.41%,税收减免增速远快于税收收入增幅90多个百分点,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助推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抓好“放管服”改革的实施

面对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任务,通州国税局以强烈的“首善意识”和进取意识,加快推进服务型税务机关建设,最大限度便利纳税人、最大限度规范税务人,因地制宜抓好“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施,持续提升纳税人的“获得感”。

一要顺势而为。“放管服”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为了让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看不见,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看得见,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旋转门”、“限制门”、“装饰门”政策,要打破限制,将“门”变为“通道”,使管理与服务更为顺畅;将“门”变成“十字路口”,使管理与服务向各方延伸,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

二要匠心而为。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极致、突出重点、分清主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特别是在管理措施和监管方式上,绝不能以人海战术为基本操作点,绝不能以审批负责为连贯管理的方式,要注重不同环节、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分工协作、匠心而为,在保证管理与服务延续性的同时,推动企业正常顺畅发展。

三要创新而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创新也是关键所在。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升“人”在管理理念、操作方式、硬件配备等方面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推动税收工作改革创新的内生动力。同时,要结合实际,依托“互联网+”打造“智慧国税”,发挥信息化在“放管服”改革中的最大效用,为税收工作实际发展服务。

四要公道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举措,而公平、公正、公道,是“放管服”改革的战略举措。要以社会标准和公众标准,特别是广大纳税人期盼为税收管理与纳税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公开办税程序、晒出权力清单、接受公众监督等方式,保证公道而为,为“双创”营造规范公平的税收环境。

五要减法而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想要向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推进,就要保证降低制度易成本。一方面,要用机器和技术解放人,降低办税的人员成本,避免税企双方人力资源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要依托便捷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手段,减少办税的时间成本。此外,还要进一步强调服务,减少人为的权力干预,压缩管理权力的运用成本。

六要长远而为。在“放管服”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要从税收发展的角度,主动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积极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奋力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推进国、地税深度融合,实现服务一个标准、征管一个流程、执法一把尺子。要审视办税环节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办税方式,推进便利化、快捷化的办税改革,帮助纳税人得到立体化、自主化的体验式办税服务,让纳税人少跑腿、少费时、少花费,多选择、多体验、多获得。

改革未有穷期,发展任重道远。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必将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补短板、促协同提供有力支撑,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通州国税局也必将紧紧扭住转变职能这个“牛鼻子”,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坚决打通“放、管、服”举措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各司其职,为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生机和活力。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3篇

赵辰昕介绍,强力推动四个平台建设,是国家发改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快推动“放管服”改革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实践。四个平台作为国家发改委适应大数据、“互联网+政务”发展的大趋势,主动创新调控、监管、服务的平台载体抓手路径,有效推进了流程再造、优化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后,实现了优化服务从1.0版到4.0版的飞跃。

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让审批在阳光下运行

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连接各部门,纵向贯通中央、省、市、县四级,是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综合服务和管理平台,由中央平台和地方平台两级组成,两级平台分别负责各自项目的审批和监管。

在现场演示中,记者看到在这个平台上申报项目流程简单清晰,项目单位只需填写项目基本信息、法人单位信息、申报单位信息以及办理情况信息,提交后即可获得一个项目代码,作为项目的唯一身份证,该代码将会跟随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同时,企业可凭该代码到全国各地办理投资项目的有关手续,实现全国投资项目“一码贯穿”。

在演示过程中,记者注意到网站上的地图区域颜色有深有浅,据介绍,这代表着该地区投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的多少。此外,平台还可以按照行业、项目类型等进行全国申报项目情况的统计,有柱状图可以显示各行业的投资额和项目数,有气泡图可以显示各地区申报项目投资额最大的行业情况。

201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以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为抓手,持续取消下放投资审批权限及关联审批事项,建立健全纵横联动协同监管机制,不断创新和优化服务。2015年12月7日,总理亲自开启了平台上下联通按钮,在线平台正式进入全国范围试运行应用阶段。

目前,在线平台应用已取得良好成效。一是公开透明,晒出权力清单,增加政府公信力;二是整合归集,联通审批事项,提高工作效率;三是优化服务,加快项目审批,方便企业用户;四是强化监督,严格约束权力,规范审批行为。数据显示,截至12月2日,互联网网站累计注册用户4453人,累计访问量20.1万人次;中央平台累计登记项目1425个,各地方通过校核入库项目共计37.4万个。

投资司巡视员罗国三表示,国家发改委将出台管理办法,明确平台工作机制和运行规则;拓展平台功能,把重大项目储备、政府投资三年滚动计划编制、中央预算投资计划下达,以及动态调度等工作全部纳入平台;发挥平台监管功能,利用大数据的分析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好平台与其他相关平台的对接和融合,共同推进政务信息的共享。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守信联合激励,失信联合惩戒

在演示中,记者看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了有效衔接,在部门审批过程中,可以通过点击在线平台上的“信用”图标,查看企业信用信息,为各审批部门开展联合惩戒提供有力的支撑。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于2015年10月正式上线运行,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信用信息共享交Q的总枢纽。目前主要通过两个门户网站分别面向政府内部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

平台建设突出跨部门、跨地区信用信息资源共享与数据整合,为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财金司信用处处长李慧表示,共享平台还通过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协议、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备忘录等方式,与商业银行、大数据公司、互联网企业实现公共和商业信用信息的互联共享、共建共用,形成信用大数据体系,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据介绍,平台建设已实现“四个有效”的初步成果:有效打破了政务信用信息孤岛,实现了数据统一归集、供需相适、共享交换、可视可用。有效提高了事中事后协同监管效率。有效实现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有效提升了信用信息公开程度。

12358价格监管平台:让消费者维权更便捷

价格问题事关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随着我国价格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市场定价的比例已经超过97%,绝大多数价格已经放开。在新形势下如何更有效地维护广大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迫切需要创新理念,完善机制,提升价格监管的现代化水平。

对此,赵辰昕表示,12358价格监管平台是国家发改委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创新市场价格监管机制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作为、定位转型,提升治理能力的具体体现。

据介绍,从2015年年初开通运行以来,平台充分发挥“四级联网、一件一码、痕迹管理、实时在线”优势,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取得显著成效,逐渐成为群众维护价格权益的主渠道。截至今年11月底,平台受理价格举报、咨询、投诉超过126万件;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利用平台查处各类价格违法行为,经济制裁金额超过121亿元。

价监局巡视员董志明表示,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建设大平台、构建大格局、提供大服务,推动价格监管服务的三个转变:监管主体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监管内容由政府所想到市场所求转变,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监管方式由被动查处到主动引导转变,基于大数据的积累和分析,掌握行业动态发展和阶段性特征,建立起更加有针对性的长效监管机制。

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让监管更有效率

记者在介绍会上了解到,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已于近日启动试运行,纵向与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完成对接,截至目前,共交换数据710万条,并保持着每天5000条的增长量;横向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实现贯通,基本形成了全国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共享“一张网”,实现了信息汇聚的枢纽、便民高效的服务、协同监管的通道、数据分析的支撑等四方面功能。

法规司副巡视员孟玮表示,要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转变管理理念、推进监管方式创新,从而使交易能够更透明,使服务更优化,使监管更有效。要把信息晒出来,让交易阳光运行;把资源通起来,让服务高效便民;把数据用起来,让监管高效有力。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4篇

全国推进“放管服”改革三年多来,交出了亮眼“成绩单”:国务院提前超额完成了减少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非行政许可审批彻底终结;95%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98%以上的境外投资项目改为网上备案管理;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精简85%。

国务院总理将“放管服”系列改革的效应总结为“为企业松了绑,为群众解了绊,为市场腾了位,也为廉政强了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的挑战,国家没有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而是把推进“放管服”改革等举措作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工具,着力推动结构性和制度性改革,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通过“放管服”改革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压缩和降低各类市场主体的制度易成本,增强各类市场主体抵御宏观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它们的腾挪空间与经营活力,这是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和改革红利。

尽管改革成绩亮眼,但仍须清醒认识到,一些顽症依然亟待解决。政府部门依然存在放权不到位、监管缺失疏漏等问题;投资者经营、老百姓办事依然还要面对“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甚至“无门”可入;公共服务还有薄弱环节,转变职能、提高效能仍有很大空间。

从简政放权,到放管结合,再到优化服务,既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认识深化过程,也是行政体制改革走向成熟和体系化的过程,标志着改革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顶层设计、标本兼治”转变。“放”“管”“服”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不同方面,相互促进、相辅相承,须协调推进。

“放”是前提,简政放权是实现整个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管”是基础,将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情放出去,同时集中精力把该管的事情管好。“服”是目的,优化服务是政府服务于民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为“放”和“管”提供了标准,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只有充分、正确地理解了“放”“管”“服”三者的关系和实质,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地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两个结合”。

一是在改革推进中要将“相忍为国、壮士断腕”的决心勇气与“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深刻变革。随着改革进一步进入深水区,一定有更多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会被触碰、被调整甚至被裁撤,各级政府要树立大局意识,计利当计天下利,以政府减权限权换来市场和社会活力。与此同时,在改革过程中要避免“一刀切”“简单化”“流于形式”的低水平施政,要注重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动态反馈、及时微调,政府部门要像工匠雕琢制造传世之作那样,在提升服务水平上精益求精,多渠道提升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5篇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一直被社会各界视作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多次作出部署。国务院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始终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坚持不懈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4年多来,“放管服”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国务院部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削减三分之一的任务;中央指定地方施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共取消269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共取消320项;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到70%以上。改革力度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社会对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类中介评估费用、防止已取消的资格认证死灰复燃、防止“红顶中介”变相存在等现象的意见持续热烈。这说明,随着“放管服”改革向深水区逐步推进,改革中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问题日益凸显。

当前,提高放权含金量、啃下改革硬骨头已经成为新的改革课题。这是一场必须打赢、刀刃向内的改革硬仗,除了持之以恒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之外,我们别无选择。改革没有捷径可走,但是硬干蛮干并不可取,找到改革方法论至关重要,深化“放管服”改革亦如此。

“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如果说从整体上看,“放管服”改革旨在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为权力瘦身打造“紧身衣”,那么,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就是加速这种“瘦身”效果的“倍增器”。换言之,要彻底做好“减法”,就必须学会做好“加法”和“乘法”,真正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啃下政府职能转变的“硬骨头”。

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是“放管服”改革的本质要求。让政府从市场上的“运动员”角色中彻底“下岗”,回归到“裁判员”、“服务员”的本来角色,是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和关键要求。要通过多措并举加强监管,最大限度减少审批,改革以审批发证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管理体制、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改变与审批发证相伴的“看家本领”,推动政府加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打造便利、公平的市场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政府治理体系现代化。

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是“放管服”改革的最终目标。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放管服”改革要坚持三者并重推进,为公平营商创造条件。要明规矩于前,明确市场主体行为边界特别是不能触碰的红线;寓严管于中,充实一线监管力量;施重惩于后,把严重违法违规的市场主体坚决清除出市场,严厉惩处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大力提升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气、暖等公用事业单位及银行等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打破“信息孤岛”,提高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6篇

取消下放审批事项已超60%

杨洁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对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高度重视,明确要求国家发改委要走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前列,持续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国家发改委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始终把简政放权作为自身改革的首要任务,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审批、加强监管、优化服务的具体措施,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放管服”,首先是简政放权。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连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由长变短,2014年提前完成国务院削减审批事项1/3的目标任务。具体来讲,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全面完成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全部取消执业资格认定事项,包括价格评估人员、价格鉴证师、招标师职业资格认定,以及价格评估机构资质认定等事项。与2013年初相比,取消下放审批事项的比例已经超过60%,其中近80%是企业投资项目核准。

第二,以投资领域改革为重点,抓好“四个减”。一是减核准。二是减前置。三是减报建。四是减环节。

第三,大幅减少政府定价范围。修订中央和31个省区市的定价目录,中央、地方具体定价项目分别减少80%和55%。

“放管服”,要求做到放管结合。国家发改委按照“权力和责任同步下放、调控和监管同步强化”的要求,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张清单4个平台”。2张清单,就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4个平台,就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这些平台为放管结合、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抓手和支撑,而且已经在投资领域和价格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放管服”,很重要的是优化服务。围绕16个字,就是“简化手续、优化程序、在线运行、限时办结”,抓好3件事,努力做到把审批变成服务。一是大厅受理。二是明确时限。三是规范运行。

杨洁强调,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把“放管服”改革作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放”的力度,强化“管”的能力,提升“服”的水平,更好地为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清障搭台,加油助力。

12358是监管理念的一大创新

有关12358价格监管平台,张汉东介绍了两方面情况:一是平台的运行情况。12358价格监管平台在2015年1月1日正式开通运行,是国家发改委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重要举措。截至目前,各地价格监管部门通过平台共受理价格举报、咨询、投诉共100.84万件,实施经济制裁115.49亿元。其中,退还消费者7.3亿元,没收违法所得30.15亿元,罚款78.04亿元。12358价格监管平台实现了四级联网、一件一码、痕迹管理、全程监督、动态分析,是大数据时代监管理念的一大创新,推动了价格监管工作与互联网的融合。在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价格监督,保障价格改革顺利实施,推进价格监管切实履责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是平台工作成效。12358价格监管平台全方位提高了价格监管能力水平。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借助平台,第一时间及时平息了多起价格异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当前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价格欺诈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的情况下,监管平台提前预警,及时处置,强化市场监管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改委9月1日新闻会

张汉东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发挥好12358价格监管平台作用,进一步创新理念,优化监管方式,加强信息分析研判,完善预警监管功能,提高监管效率,更好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为保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服好务。

“立改废”作为“放管服”的重要抓手

李亢表示,一是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2013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把深化文件“立改废”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三轮文件清理、梳理了所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改委实施的各类文件,其中废止了与企业和老百姓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文件一共2857件,占现行国家发改委所有规范性文件总数的60%。

二是关于权力和责任清单的编制工作。2016年12月,国务院确定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开展清单编制试点工作,目前清单已经按照要求报送中央编办审核。

三是关于国家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将整合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据初步匡算,全国每年各类公共资源交易达到20万亿左右。

累计减少76%的核准项目

有关近期深化投融资改革方面的问题。罗国三介绍了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简要的情况。2016年7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意见》(下称《意见》),即中发[2016] 18号文件,这是投资体制改革历史上第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上一轮的文件是2004年7月份由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中发18号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指导性和纲领性的文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投融资领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是在新起点上纵深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经济新常态下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的重要遵循。

二是近期深化投资领域“放管服”的改革情况。持续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2013年、2014年连续两年修订了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已经累计减少76%的中央层面核准项目。

三是规范和完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平台从去年12月份试运行以来,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37个地方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抓紧在线平台的规范完善工作,主要有三项工作:一是推动完善平台运行的法律依据,具体来讲就是推动出台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政府投资条例。二是进一步规范平台日常运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运行管理暂行办法,准备跟条例的出台同步实施,同时坚持每天调度、动态跟踪,及时掌握各地的平台试运行情况。三是推动相关部门和地方共同做好平台应用的工作,在条例出台前和暂行办法实施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19个部门印发了通知,主要目的就是要求部门和各地能够加快平台应用。

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发挥枢纽作用

李聚合介绍了国家发改委四大放管服平台当中的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牵头部门,当前部级联席会议成员已经达到43家,在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发现部门信息共享非常重要,打破信息孤岛,推进信息共享是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从去年9月开始建设全国信息共享平台,到11月份初步试运行,这是一个先导工程。到目前为止,这个平台在各部门和各地区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归集到政府掌握的公共信用信息,包括基础信息、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信息、黑红名单信息等,已经达到将近5亿条,为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整个政府的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探索了一条路子。

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交换功能,是国家的政务信息交换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部门之间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交换。二是查询功能,把各地区、各部门的信用体系归集起来以后要进行清洗比对,要计入一个主体名下,在平台上就能生成关于某一个市场主体的全景式的信用信息报告,通过访问平台查询市场主体的基本情况。三是依托平台开发了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专门平台,这方面工作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另外,建立了一个发起响应和反馈机制,各部门把需要惩戒或激励的黑名单红名单上传到这个平台,由平台推送到各部门,各部门把这些信息嵌入到办事系统里,逢办必查,把实施激励和惩戒的结果反馈给平台,这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工作件件有落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7篇

曾几何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各级政府“衙门作风”盛行,跑断腿、磨破嘴、打不完的电话、盖不尽的公章……一直都是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真实写照。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2013年发生在河北的一件事: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河北小伙为办护照返乡6次历时半年,后来通过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节目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很多人表示也有过类似的遭遇。

事实上,各类公章和证照束缚人民群众手脚的事例比比皆是:一位普通市民四处找人证明“我妈是我妈”;一位创业者被各种“证”卡得开不了业;一位企业家甚至详细记录了自己耗时799天的审批历程,绘制出一张长达4米长的“万里审批图”。

群众和企业办事“一直在路上”,不仅考问的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更考验着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把简单的事情弄复杂是找事,把复杂的事情弄简单是本事。

如今,足不出户就能办执照,有力证明了中央近几年提出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简称“放管服”)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

从2013年开始,简政放权就是每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的重点部署,更是写进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

在就任总理后的首次“两会”记者会上,曾用通俗的语言形容,一些地方办个事、创个业要盖几十个公章,群众“恼火得很”,因此必须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入手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他形象地比喻:“要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

2013年3月14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的第七次政府机构改革。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新一轮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幕拉开。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

2014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成立全国首个“行政审批局”,将分散在18个不同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并到一个部门,由1枚公章取代了109枚公章,工作人员从近600人减到120多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滨海新区承担起了先行先试的重任,突破传统的审批模式,解决了“权力碎片化”问题。通过减少审批、整合职能、优化流程等改革,所有必要的审批都集中到一起,这一改革使新注册企业井喷式增长,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同年9月,总理赴天津考察调研,“这章做得多结实啊!不知束缚了多少人。”在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曾掂量着其中一枚铜质公章感慨道。

自此,简政放权这项自我革命的改革全面提速。

“放管服”,是一个政府改革走向成熟化和体系化的过程

“放管服”三管齐下改革思路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随着政府改革的深入,逐步提出和完善的过程:

2015年5月12日,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

在2016年3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总理提出要“以减权限权促源头反腐,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继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放权含金量、增强监管有效性、突出服务主动性。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蟾媸鼻康鳎骸笆故谐谧试磁渲弥衅鹁龆ㄐ宰饔煤透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要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披荆斩棘向前推进。”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的“能量对冲”,全球经济大环境的挤压效应,多重不利因素的叠加,都在考验着本届政府在“水浅而舟大”的经济领域中如何驾驭巨舰的决策力和执行力。而中央政府在见招拆招中,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三管齐下,不仅抓住了用转变政府职能来推动社会发展的“牛鼻子”,还用这套“组合拳”打造了宏观调控的先手棋。

从简政放权,到放管结合,再到优化服务,既是对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认识深化过程,也是政府改革走向成熟化和体系化的过程,标志着政府改革从以前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向“标本兼治”转变。

“放管服”改革的顶层设计,让企业得到放水养鱼的滋润,让市场得到真金白银的实惠,更让国民经济形成了工业转型、服务业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充分调动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少跑腿、快办结,是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最直接的期盼

针对群众和企业办事难的现实问题,中央提出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然而,对地方政府来说,简政放权,多“简”为简?放管结合,如何结合?优化服务,怎样的服务才算是优质服务?有没有更具体的标准?

其实,不管怎么设计、怎么推进,改革的效果归根结底要以百姓感受为依归,让百姓和企业评判:办事到底是不是方便了?

浙江:“最多跑一次”背后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今年年初,浙江率先提出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目标是要使浙江成为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最少、审批速度最快的省份。

何为“最多跑一次”?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柯婉瑛说:“最多跑一次”指的是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机关办理行政审批和政府公共服务等涉民涉企事项,在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要求时,能够少跑、最多跑一次甚至不跑,实现特定事项或环节一次性办成。

今年2月27日,杭州市公布了第一批“最多跑一次”行政权力及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全市共计4909项。其中,市本级642项,13个县(市、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共4267项。这些公布在市、区(县)政府官网上的事项,都已实现“最多跑一次”,并接受社会监督。

以杭州江干区的远洋香奈项目为例:过去,一个投资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按常规需要经过8个阶段、20多个环节,周期至少需要1年。而今,通过做减法,从“外循环”变“内循环”,从“串线服务”变“并线服务”,短短一个多月该项目便完成了全部流程。

4909项清单的公布,得益于杭州智慧城市“互联网+”政务的先发优势,得益于政务服务供给方式的大胆创新,也得益于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破冰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早在200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就要求各地各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服务型政府。之后10多年,浙江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脚步未歇,不断深化的“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与“互联网+服务”,优化了政府职责体系、划清了政府与市场界线,发挥出了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全面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

“最多跑一次”5个字引来各方共鸣,更是被写进2016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成为省委、省政府对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最多跑一次”的意义不仅限于其内容本身,更是从服务、政策、制度、环境多方面优化政府供给。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政府自身改革,带来百姓、企业、政府的共赢局面。浙江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最多跑一次”的目的是倒逼各级各部门减权、放权、治权,加快形成覆盖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裁决、行政服务等领域的“一次办结”机制;用“最多跑一次”来杜绝多头执法、重复检查,形成“部门联合、随机抽查、按标监管”的“一次到位”机制;用“最多跑一次”来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逐步形成各项便民服务“在线咨询、网上办理、证照快递送达”的“零上门”机制。

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行政效能提升的背后,是从上到下对改革的决心、信心和勇气,他们用坚定的信念吹响了行政效能改革的集结号。

成都:一次性取消298项证明 最大力度“减证便民”

为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政策,响应国务院“减证便民”专项行动要求,今年年初,成都市开始清理规范村(社区)证明事项,从基层实际开具和上级部门要求开具两个层面入手,梳理各类证明事项,累计有313项之多,涉及政府部门32个。

随后,成都市政务服务中心、民政局和法制办“三堂会审”,涉及清理的政府部门逐个“过堂”,对每一个证明事项反复论证、逐条审核,依法依规给出保留或取消意见。凡需保留的村(社区)证明,严格遵循办理依据只认法律法规和省级以上规章、文件的原则。

“不合法、不合理的一律取消。不能取消的,该合并的就合并。”成都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江维表示。

经过严格的“挂图清理”,4月7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村(社区)证明事项保留清单〉的通知》出台。“保留清单”向社会公布,原来313项证明保留15项,且保留的每项证明均规范了事项名称、明确了用途范围,5月1日起正式实施。

简单干净、一目了然的“保留清单”,让基层组织有了“底气”。“以前不肯开一些‘奇葩’证明,社区干部还要挨群众的骂。”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党委书记申民辉说,“现在好了,有了明文规定,上级部门不能再‘任性’,跟群众解释也有法可依了。”

为加快“保留清单”落地实施,成都市要求各有关部门在4月28日前网上公布证明“范本”,按照办事指南的方式,规范文本样式、明确办理用途及法律依据,方便群众和基层参考使用。

成都市还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建立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并打通民政、社保、卫生、残联等多个部门信息资源,实现“一键”联网查询身份、产权、亲属关系等信息。@一信息服务平台,群众只要提交过一次相关信息,就可长久查询。

这一被称为成都史上“最大力度”的“减证便民”行动,不仅让群众少跑腿,给基层组织减了负,还受到了社会广泛好评。

江苏:“放管服”新招落地 全国首张“不见面”审批营业执照发放

4月27日上午9点11分,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徐燕登录手机APP网上申请,与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视频通话互动后,直接在手机上填写申请表、承诺书等,然后人、股东等相关当事人上传身份证和照片,人证一致认证后实时签名,接着上传房产协议、产权证等相关材料,完成所有法律文书递交。受理人员通过审核后,及时将《受理通知书》发给徐燕,并将相关法律文书通过网络实时传送至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后台集中审批。

9点31分,“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营业执照顺利打印,装进中国邮政EMS信封快递。从申请到执照寄出,全程20分钟。

至此,全国第一份“不见面”审批发放的有限责任公司营业执照在南京诞生,南京锦号键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在该市栖霞区尧化门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发出,率先享受了江苏省“放管服”改革新招利好。

“‘不见面’是推进审批提速、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公共服务的重要举措。”江苏省编办、江苏省审改办主任俞军介绍,实现“不见面”有6个重要环节,分别是:外网受理、内网办理、集中审批、无偿代办、公开透明、快递送达。

“建立实时场景沟通平台,强化了真实场景、真实身份、真实意愿、真实信誉,把好了商事登记准入关,确立了申请主体及投资人责任,杜绝了用假身份证虚假注册,消除了设租寻租空间。”中央编办、国务院审改办副主任何建中现场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他认为,“不见面”审批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办成事,显著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

现在,南京市栖霞区的成功试点正在江苏推广复制。“到今年10月底前,确保全省80%的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办’。”俞军介绍,届时“不见面”审批是原则、见面审批是例外,实现企业3个工作日内注册开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权证、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生产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的“3550”目标,力争让江苏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优化服务,实现简政放权再升级

转变政府职能既要给市场松绑,还要突出优化服务。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了这样的内容:政府工作存在不足,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收费多、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行政执法中存在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现象,少数干部懒政怠政、推诿扯皮,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

两会的代表委员们认为,这些问题的指出体现了自信和勇气,这也正是深化简政放权需要进一步落实和努力的方向。

今年年初,陕西西安市一名创业青年4个月办不成一张营业执照变更的经历,让今年的全人大代表、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深深自责。这名创业者从事的广告设计和制作业务,相关审批早已被取消,但当地工商分局以系统无法查阅为由将他拒之门外。王永康说:“我们本应该做到‘最多只让企业跑一次’。但是从这件事中,我们没有看到相关部门的‘责任在哪里,服务在哪里’。”

汪利民委员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加强监管的同时,优化服务改革,加快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建设全国统一的政务服务平台,实行“多证合一”、扩大“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只有“除烦苛之弊、施公平之策、开便利之门”,才能实现优化服务,让简政放权实现再次升级。

“放管服”的改革归根结底是要正确、科学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断强化政府的服务意识,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廉洁政府、精干政府、透明政府、高效政府,精简规范政府审批事项,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让群众和企业点赞叫好。

换句话说,政府只有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才能让人民获得更多幸福感。

结语

一个现代政府,既要有及时回应人民群众期盼和关切的重要标志,还必须通盘考虑国民福祉和红利。

总理曾说过,改革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他说:“把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力释放出来,这就是改革最大的红利。”

在世界银行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排名逐年前移,2016年比2013年累计上升了18位。而与此相对应的另一组数据是,2016年全国新设企业552.8万户,同比增长24.5%,日均新设企业1.51万户,新增市场主体继续“井喷式”增长。

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由“放管服”带来的改革红利将蒸蒸日上。

但是,我们切不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毕竟,改革的精神是永远“在路上”。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这也是中国式改革的时代语境。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8篇

为完成作为省政府系统专项调研课题之一的“放管服”改革调研,省政府研究室会同省编办,在书面调研青岛、德州、潍坊等市的基础上,对全省“放管服”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改革的建议。

一、山东省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特点

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坚持将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不断提升“放”的含金量、“管”的有效性和“服”的满意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注重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山东省在这次“放管服”改革中更加注重整体布局与推动,取消下放权限与事项的力度大、覆盖范围广,囊括了行政类和非行政类,涉及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权限,包括工商登记、职业资格、行政事业性收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等事项,从行业看则几乎涵盖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领域。同时,在改革中坚持“放管服”三管齐下、协同联动,避免简单放权式改革,更加注重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政务服务和公益事业服务,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二)注重权力运行的法制化和规范化。积极构建“清单式管理”制度框架,从制度上规范权力运行,省市县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行政权力清单、政府部门责任清单已全部面向社会公布,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相关改革措施全面体现法治理念,如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行政审批前置服务项目一律取消。同时,在全省逐步推开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全面梳理行政审批及相关服务事项的名称、申报材料、办理程序、办理时限等审批信息,大幅减少行政部门自由裁量权,规范权力运行,提高行政效能。

(三)注重审批流程再造和办事要件简化。省市县三级编制公开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省级精简审批条件220余项、申请材料400余项,减少市县初审环节190余项。将建设项目前置审批的相关评估评审项目,在全省功能区实行区域化评估,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申请后评审为申请前服务,优化审批流程,降低企业成本。扎实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市县普遍建立政务服务大厅,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一个内设机构,并将该机构集中到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建立首问负责制、一次告知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等制度,证照办理及审批时限大大缩短。

(四)注重事中事后监管的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督促各级各有关部门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检查对象名录库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抽查情况和抽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全面启动执法体制改革,将省级28支执法队伍整合为20支,现有执法队伍编制原则上只减不增,省级不再新设执法队伍。在市县层面推进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莱芜市和95个县(市、区)通过“三合一”“二合一”组建了市场监管局,整合工商、质监、食药监等市场力量和技术资源,实行统一市场监管。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监管,把安全生产、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国有资产、知识产权、教育卫生等领域作为监管重点,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做到无缝衔接、全面覆盖。强化基层监管工作,全省乡镇(街道)全部设立食品药品监管机构,绝大多数乡镇(街道)单独设立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乡村规划建设监督管理办公室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机构,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工作力量。促进行业自律,加快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C关脱钩,201家省管行业协会商会制定了自律公约,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五)注重公益事业体制机制创新和重点领域服务水平提升。在全面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基础上,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优化事业资源布局,提高公益服务水平。在全省423家事业单位开展改革试点基础上,在省属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全面推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在高校开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试点。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在全国率先推进特检机构整合改革。探索建立各类事业单位统一登记管理制度,对社会资本参与的非营利性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等进行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人才流动、税收等政策上与公办事业单位平等对待,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公益事业。对技术审查、评估鉴定、咨询等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编制公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目录清单,推进中介机构与行政机关脱钩。同时,围绕教育、卫生、就业、电商、农商等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的重点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六)注重营商环境改善和市场活力激发。本次的简政放权工作,从“简单的放权式”管理,到“清单式管理”的制度框架;从放宽对市场主体的审批束缚,到转为着力于事中事后监管;从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到“互联网+”在线办理与监管,工作全面深化。市场活力得到持续激发,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批权限与事项取消下放仍不彻底。有的地方和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习惯于将审批作为日常行政方式,放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高,存在观望等待、你放我不放、明放暗不放、先放后不放等问题。有的对含金量高的审批事项采取直接保留,或调整为其他权力事项间接保留,或通过下放初审权和部分审批流程、保留终审权和发证环节等方式,继续行使实际上的审批权。有的地方取消下放事项标准、数量口径不一,搞单个大项拆成小项计为取消项或若干小项打捆成一个大项计为保留项的数字游戏。

二是审批程序和环节仍然较多,实际效能不高。有的部门服务职责不明确,审批流程不清晰,一次性告知、信息公开、限时办结等制度落实不到位,对涉及多部门办理的事项还存在互为前置、重复审批现象。有的地方“一个窗口办结”“一次取件”貌似节省企业取件频次和时间,实际前提是全部证件办齐了一次才能取走,在多个证件一起办理的情况下,必然存在取件的“短板现象”,影响企业办理其他事项。审批时间长和盖章多、收费多、中介多、材料多“一长四多”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和群众办事难问题还未从根本上解决。

三是“放权”和“接棒”之间衔接不顺畅,简政放权出现“真空”地带。部分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业务性、专业性较强,基层因机构设置、人员、资金、硬件设施等方面影响,权责不匹配问题突出,承接落实能力不足,存在“接不住”或“用不好”现象。

四是监管转型滞后于审批改革,有效监管尚未破题。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重审批、轻监管”思想,对加强监管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力量配备不足,仍习惯于应急式监管和运动式监管,缺乏现代化常态监管手段和方式,在一些领域出现了以批代管、放管脱节问题。将资质要求等同于监管、以考试培训替代监管、把监管简单理解为取消下放事项的承接落实等误区不同程度存在,会批不会管、监管能力与硬件建设不足等问题在基层监管方面尤为突出。有的部门自由裁量权行使不规范,选择性执法、随意性执法等现象仍较为普遍。

五是公益事业单位改革有待深化,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不高。公益事业单位隶属于政府部门,政事边界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自落实还不到位。管理体制也不顺畅,政府通过举办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并实行监督管理,既履行社会管理职责,又履行出资人资格,管办不分、监督缺位现象依然存在。这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既削弱了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也影响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履行,导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六是部门联动机制不健全,“信息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互联网+”等创新手段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政府相关部门联通和审批信息的共享,但不少部门的核心业务系统都是在纵向专网上运行,条块分割严重,无法实现横向互联互通,有关公民的户籍、教育、就业和企业的工商、税务等基本信息处于分散的碎片化状态,给企业群众办事带来不便。

三、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建议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是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重大决策,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政府治理体系、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削减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关键是在提高“含金量”上下功夫,以精准放权增强群众“获得感”。要聚焦社会需求,建立群众“点菜”机制,把群众意见集中、反映强烈的事项作为减权放权的重点,大力削减企业投资、资质资格许可认定、教科文卫等领域审批事项,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除障碍。深入研究按领域放权的具体举措,把该“放”的全面放开,该“简”的及时精简,该“清”的彻底清除。

(二)搞好下放权力事项衔接落实。及时组织开展取消下放情况“回头看”,对承接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指导基层做好后续衔接工作,对“接不住”“用不好”等问题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建立健全“事权、人权、财权”对等保障机制,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及时跟进业务培训,让基层政府有动力、有能力承接好审批事项,切实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强化清单的执行落实,切实把监管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防止监管“缺位”和管理“真空”。全面推开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整合执法职能和机构,相对集中执法权,规范执法行为,探索推进跨部门、跨领域综合执法,解Q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随机确定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及时公开检查结果,减少权力寻租现象。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让失信者一处违规、处处受限。

(四)提高政务服务效能。加快编制公布公共服务清单,进一步明确服务流程和办理时限,坚决砍掉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让群众办事更明白、更方便、更快捷。继续推行一窗受理、并联审批、代办服务等做法,创新实行证照联办、同城办理、“双告知”等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在有条件的县市探索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综合审批、一颗印章管到底。探索建立省级层面的政务服务中心,依托省级政务服务网上平台,推动实体大厅向网上大厅延伸,凡具备网上办理条件的事项,都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提高全流程网上办理率。

(五)创新公益事业体制机制。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优化服务改革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下一步,要深化公益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管办分离等重点任务,扩大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自,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教育、卫生、就业、文化、养老等重点领域,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服务质量水平,切实满足广大群众的公益服务需求。落实政府购买服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实现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和提供方式多样化。

(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近年来,中介机构在服务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行业垄断、收费混乱、利益输送等问题仍十分突出。下一步,要对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探索实行清单管理,明确事项名称、设定依据、服务时限和收费标准,并向社会公开。加快推进挂靠部门或业务主管部门与中介机构脱钩或改制,破除地方和行业垄断,鼓励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平等进入,营造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9篇

一、推动行政权力向基层下放

推动县级各部门依据《县行政许可事项清单》和《县公共服务事项基本目录》,梳理出应当下沉到基层的政务服务事项,尽快将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各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能够有效承接的行政许可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基层。

二、推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在现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制定出我县进一步加强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做好服务场所标准化、标识标牌标准化、功能布局标准化、服务设施标准化、服务规范标准化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三、完善政务服务体系

对16个乡(镇)具体经办人员进行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操作培训,依托省政务服务网(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一服务事项、统一服务标准、统一服务规范,进一步完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打通优化政务服务落实到基层的“最后一公里”。

四、积极推广帮办代办

放管服改革范文第10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座谈会上强调,“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抓手,是促进双创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改革中仍存在的不到位、不配套、不衔接等问题,必须进一步转变理念,持之以恒进行政府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精神把“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用政府自身一时的痛换来人民长远的利。

指出,要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继续加大放权力度。完善负面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等制度,系统梳理经济建设和养老、教育、医疗等社会民生领域审批事项,提出整体改革意见,确保关联、相近类别审批事项“全链条”取消或下放,最大限度精简优化,协同配套,放宽市场准入,方便社会资本进入。探索在工程建设领域实行“多评合一”“联合验收”等新模式,推动解决程序繁、环节多、部门不衔接等问题。全面清理各种行业准入证、生产许可证和职业资格证,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切实解决企业“准入不准营”问题。

放与管相辅相成,更有效的管就可以更多的放,管得好才能放得活。要围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明年全覆盖,实行相关部门联合监管,避免重复检查、增加企业负担。加快建立完善失信惩戒制度,增强随机抽查威慑力。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对快速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探索适合其特点和发展要求的审慎监管方式,使市场包容有序、充满活力。

提升服务水平要在智能便捷、公平可及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争做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行家里手”,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建成互通共享的网上服务平台,凡与企业生产经营、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尽可能网上办理。尤其要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努力在政策宣介、法律咨询、场地和融资、用工与社保等领域提供更好服务,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各部门各地方要全面清理并取消涉及群众办事的各种奇葩证明,最大程度便利群众。

“放管服”改革事关全局,利在长远。要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大胆探索、对标先进、挖掘潜力,特别是要推广复制自贸区的改革经验,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上一篇:绿色化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医疗机构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