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要放活 管要管好

时间:2022-08-10 11:03:33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旧体制机制下形成的繁杂的行政审批已成了市场经济的拦路虎、绊脚石。过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企业或老百姓往往为了办一件事跑断腿,磨破嘴。层层审批、“公章围城”的现象在各级政府部门中屡见不鲜,一些部门和执法机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繁杂的行政审批束缚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活力。

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源泉。如何真正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课题。新一届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不仅视作政府转变职能的关键,也是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一年多来,这场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正阔步向纵深推进,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释放改革红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一招。截至2013年11月,据不完全统计,中央部委已经累计取消或下放了334项行政审批管理事项,同时,一系列激发企业活力的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开局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意义重大。总理在年初“两会”上承诺:年内将再取消和下放200项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前不久国务院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的意见》,其中,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深化国有企业、科技体制等改革,从各个方面无不指向简政放权,紧扣清晰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这一主题,更大限度放权松绑,目的就是激发市场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6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会议取消和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要求下一步要继续清理和压缩现有前置审批事项,将其中的大多数改为后置审批。分析认为,将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新登记注册企业就会大幅增长,这是一个规律。而且这些注册的企业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更应扶持。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目的就是为中小微企业“松绑”,为群众增加更广的就业门路和更多的创业机会。以往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惯性影响,政府部门管经济的思路都较微观,此次强调对微观经济活动减少干预和“掣肘”,必将极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更值得公众关注的是,总理强调,“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既要积极主动地放掉该放的权,又要认真负责地管好该管的事。这就意味着该放的放,不该放的不放,不能为了放权和简政而乱放。如果说放权体现了政府自身改革的勇气,那么管理则表现政府对自身责任的担当。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减少数字和程序,更要强化服务和管理,这是培养现代行政服务意识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放要放活,管要管好,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依靠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既要解决越权越位问题,又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放活不放任,防止截留改革红利。说到底,就是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管”“放”平衡,用好“看得见的手”。如果把改革比喻成拿刀割肉,那么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就无疑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一年多年来,削减的行政审批事项大多是老百姓关心的问题,体现出政府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更注重聆听社会和公众的声音。公众有理由期待,更有效的“管”将促进更积极的“放”,使转变职能的成效不断显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内生发展动力,而改革红利也将惠及最广大群众。

上一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构建 下一篇:让价格成为激发市场活力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