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贴法范文

时间:2023-03-09 00:18:32

对联贴法

对联贴法范文第1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贴法范文第2篇

传说龙王和算命先生打赌明天不会下雨,结果接到了玉帝的指令要下雨,龙王却为了赌,不肯下雨,触犯天条,玉帝命令唐太宗手下的魏征去斩首龙王,龙王向唐太宗求情,不要斩掉它的脑袋,唐太宗答应了,于是到斩龙王的时候,唐太宗拖住魏征,哪知,他打了一会儿顿,魂魄就溜到天上斩掉了龙王的脑袋,夜里龙王在梦中抱怨唐太宗言而无信,第二天唐太宗就让秦琼、尉迟敬德守住大门,果然龙王没有来捣乱,唐太宗不忍心辛苦两位大将,于是就将他两的画像贴在了门上,一个手持钢鞭,一个手拿铁锏,此后贴门神就流传下来了。

春联,原名叫桃符,是为了驱凶避邪才贴在门上的。到了明代桃符才改叫春联,明太祖宣布每家每户都要贴上一幅“春联”,朱元璋亲自出门去查看老百姓有没有贴“春联”,他路过一户人家,看见没有“春联”,一问才得知这是一户阎猪的的人家,不识字,没法贴“春联”,朱元璋想了想,为那户人家提了一副“春联”,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这样的“春联”,经明太祖提倡此后贴春联就成为了我们过年的习俗。

我和爸爸开始贴春联了,我帮爸爸拿着下联,他贴着上联,这副联叫“出入平安行好运”,“吉祥如意福满堂”。然后我又撕掉了家里其他门上的对联,贴上了崭新崭新的,看起来我们家现在真的是焕然一新啊!

大年农历28日是民间贴对联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因为我有一篇贴对联的作文,正好搜集这样的素材。

爸爸让我先把对联拿到客厅里,他端来了自己熬的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贴完对联后,我问爸爸对联是怎样形成的?

爸爸在电脑上搜到了对联的由来。又给我讲了一遍: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对联贴法范文第3篇

一、莫做“联盲”——学贴对联

春节贴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习俗,怎样贴,哪个贴在左,哪个贴在右,有很多人是不懂的。笔者问过学生这个问题,有的说“乱贴”,有的说“不知道”,贴错对联虽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但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贴错对联,实在是愧对祖先。

要正确贴对联,首先要辨别上下联。结尾字是仄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三声和第四声的)就是上联,结尾字是平声的(也就是普通话的第一声和第二声的)是下联。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海”是仄声,“江”是平声,那么,“生意兴隆通四海”是上联,“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下联。

其次,看横批的书写顺序。如果横批是从右向左书写,如“财发喜恭”那么上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贴右,下联“财源茂盛达三江”贴左;如果横批是从左向右书写的,那么上联贴左,下联贴右。

有学生拿出一副对联来问笔者“福星高照平安宅,好景常临康乐家”,这两句尾字都是平音的啊,怎么贴呢?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那就选择用方言发声比较短促的为仄声,“宅”就是发声较短促的,因此,“福星高照平安宅”是上联,“好景常临康乐家”是下联。还有“梅开五福(上联),竹报三多(下联)”,也是如此。“宅”字“褔”字在普通话里是平声,但在古代这两字是仄声的,而方言保留了部分古音,因此可以用以上方法来判断。经过学习,学生觉得学到实用的东西了,平时在哪里看到对联都要按老师教的方法认真检查人家贴得对不对,有的还把自家贴错的对联揭下来重新贴。

二、讲读课文——融入对联

在课堂上教对联,只能讲几节课,更多时间是要讲课文的。因此,在讲课文时融入对联,就可以把对联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潜移默化作用。

1.用对联导入课文

如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用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导入课文:大家知道苏轼是哪里人吗?这副对联里的三词客和四大家又是谁呢?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笔者适时介绍苏轼是四川眉山人,这副对联就是挂在眉山三苏祠的,三苏即父苏洵、弟苏辙、兄苏轼,合称三苏,四大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上下联都是称赞苏门父子的,而苏门父子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吧。笔者教的是旅游专业,学生对眉山三苏祠的这副对联很感兴趣。

讲《药》时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导入《药》的作者鲁迅。用“一夜风流项链即锁链,十年劳苦变老妇”导入《项链》等等。

2.用对联概括课文

对联是非常精炼的语言,言简意赅,运用对联概括课文,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培养简洁表达的好方法。如用“楚子刻舟求剑,舟行丢剑;郑人度足买履,度忘丢履”来概括《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用“天下誓,誓誓不及孝妇三桩灵誓;世上冤,冤冤难比窦娥千古奇冤”来概括《窦娥冤》。

三、带团导游——嵌入对联

导游班的同学,节假日会到旅行社兼职,学了对联知识后,会有意识地从景区的千古名联和相关的对联故事中找出许多话题,成为讲解的素材,让导游词增色不少。如惠州西湖的六如亭,是坡侍妾王朝云的墓,以往同学带团,从亭子穿过就离开了。学了对联之后,他们会把这个亭的对联“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明月冷梅花”读给游客听,并解析之。这样,景点就也有了内涵,讲解起来内容也丰富多了,学生们逐渐喜欢上了对联,把导游时拍摄下来的对联与老师共赏。

四、激发兴趣——趣讲对联

在传授对联知识时,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举例的时候要举一些有趣的例子。如坡偷改小妹联: 坡的妹妹才貌双全,能诗善对。为了替小妹找到如意郎君,苏家准备以文招婿。富家公子方若虚对小妹早就倾羡,于是呈上几篇诗文,小妹看了觉得平淡无奇,用联批复曰: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坡生怕这样的联语得罪了方家豪门,便悄悄地在小妹的上下联尾各添一字,方公子读后喜出望外,笔者问同学们添了什么字?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争先恐后上台把添的字写出来,写了几十个,然后再筛选,最后一致认为是这样添加:“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真是准确无误。同学们学到了知识,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同学们也把网上流传的对联拿来与笔者分享:“抄语文,抄数学,抄英语,抄抄就过;考初中,考高中,考大学,考考都愁”,还有“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搞笑的“爱国爱家爱师妹,防火防盗防师兄”。在互动中,同学们体会到对联的妙趣,在笑声中又了解到有关对联的知识,真是一举两得。

五、降低门槛——学对对联

据有关统计,各级楹联学会的会员约有10万大军,加上爱好者的人数,有100万。对于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这个数字实在无法让人兴奋。要让对联这一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魅力的形式深入人心,传承下去,就不能过分讲究对联的平仄、工整。尤其是对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中职生来讲,难度大,他们就会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对联的普及。就好象把一个苹果挂得太高,他们跳起来摘不到,跳多几次就再也不跳了。因此,笔者在对联教学中,遵循“内容由易到难,字数由少到多,平仄由宽到严”的原则。比如,有学生家在黄山洞,就以“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也以地名作下联,有的对“碧水湾”,有的对“碧桂园”“黑龙江”等,学生是脱口而出的,觉得难度不大,兴致倍增。然后又加两字以“日照黄山洞”为上联出题,学生对“日落黑龙江”“春到碧桂园”“雨打红河谷”等。虽然第二字的平仄和上联没有对立,虽然出现了重字,但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句式相同,就应给予鼓励。经过老师的提示,学生也能对出“月出金耀园”“春回碧桂园”“雷鸣蓝波湾”“风吹银河湾”等佳对。相信经过科学的训练,学生是能够学好对

联的。

六、提供阵地——开展对联课外活动

为了巩固对联知识,要适当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利益于课外”,提高学习效率。课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征集最喜爱的春联或收集名胜古迹对联,并进行展示。第二,组织讲对联故事竞赛活动。第三,成语妙对。有些成语是两两相对,妙语天成,宛如一副副精妙的对联,让学生为这些成语配对,如“瓜熟蒂落”对“水到渠成”等。第四,古诗文对句比赛。古诗词里有很多对仗工整的诗句,让学生找出来。第五,指导学生写反映学校生活的对联,如寝室对联、课室对联、社团对联等。

希望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重视对联在传承文化方面的作用,共同探索,把这种世界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移至课堂,并使其发扬光大。

对联贴法范文第4篇

这天28号,早上7:30我正在床上呼呼大睡。爸爸走进我的房间,拍拍我的背,说:“你看,这太阳都晒到屁股了,还不起来。快起来吃饭,吃完饭我们一起去贴对联。”我一下子从床上坐起来,好奇地问:“为什么要贴对联呢,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贴对联呢?可不可以不贴呢?”爸爸笑着说:“只要你起来吃饭,等一下贴对联时,我就告诉你,快起来。”

吃完饭,我和爸爸妈妈爷爷一起贴对联。我不以为然的想:不就是贴对联吗,用得着那么兴师动众吗?我一个人不就够了。爸爸拍着我的肩膀说:“我现在告诉你在新年为什么要贴对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人间的疾病灾害是鬼魅造成的。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上分别写上门神神茶、郁垒的名字。这样,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就叫“桃符”,它以后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成了春联。现在,尽管人们已经知道没什么鬼魅作崇了,但仍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哦,原来是这样。”我恍然大悟。

开始贴对联啦。我来撕胶带,妈妈摁住对联,爷爷爸爸来贴对联。不一会儿,我们就快贴完啦。我跳着说:“最后几张了,我一个人就行了,不用那么多人。”“好吧,让你试试!”妈妈微笑着说。我高兴极了。二话不说就开始贴了。我把对联摁在墙上,这样就只剩一只手了。没法只能用嘴咬胶带了。我大费周折终于咬下来了,马上贴在,不料没贴好,把对联贴皱了。爸爸妈妈爷爷见了大笑。我无奈地低下了头。

最后剩一个“福”字。这次我要他们助我一臂之力了。正当妈妈贴时,我大叫:“贴反了,贴反了。”妈妈转过头说:“没反,你看,这“福”贴倒了,谐音——福到了,这是习俗。”“哦,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

就这样我们贴完了对联。

对联贴法范文第5篇

于是,我把公公早就准备好的浆糊拿来,又让爸爸拿来对联。爸爸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抹布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地抹了抹,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学着爸爸的样子,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说我抹得太多了,说只要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因为对联太大,爸爸怕我把对联弄破,让我去贴“福”字。

按着爸爸教我的方法,我小心翼翼地在“福”字背面的边上点了几下浆糊,然后把它贴到门上,一不小心,我把“福”字贴倒了。心想爸爸一定会骂我的。爸爸看到了,不仅没骂我,反而表扬我贴的好。“福倒、福倒、福到了,好哇。”爸爸高兴地说。哦,我懂了,把“福”倒过来就是福到嘛。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福”字,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龙山小学三年级:贾子楠

对联贴法范文第6篇

明天就是春节了。下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贴对联。爸爸让我帮他贴对联,我爽快地答应了。

爸爸让我把对联拿到院子里,他自己端来了浆糊。妈妈把浆糊抹到了对联的背面,然后爸爸把它拿起来贴到墙上。我一看这么好玩,就说:“妈妈,我来抹浆糊吧”妈妈说:“好啊!”我担心粘不牢,往对联的背面抹了很多浆糊,结果对联都湿透了。爸爸拿起对联,浆糊不停地往下掉,对联也变得不听爸爸的话了,乱粘,有的地方还被扯烂了。贴出来的对联,皱巴巴的,一点也不平整,很难看。妈妈说:“浆糊抹得太多了,只在边上点几下就行了。”在妈妈指点下,我没有涂太多的浆糊。爸爸先把对联上面粘好,然后用笤帚把对联从上往下轻轻扫开,对联就平整地粘在墙上了。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很快贴好了对联。

看着那张不平整的对联,我想:贴对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事,里面也有这么多的学问呀!

对联贴法范文第7篇

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放鞭炮,贴对联。大年三十,我和爸爸一起巾对联,我们拿出一幅对联,横批是:喜迎新春,上联是:喜居宝地千年旺,下联是:福照家门万事兴。这时爸爸考我:“你知道为什么春节要贴对联吗?”我得意地说:“听说很久以前,有一种野兽叫‘年兽’,它每年的除夕之夜都会跑到城市来吃人,于是人们绞尽脑汁地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放鞭炮,贴对联。因为年兽害怕红色和声音,所以每到春节就要放鞭炮,贴对联把年兽起跑。就这样流传下来啰!”爸爸听了很高兴,还教我如何分辨上下联,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春联很快贴好了。今天我又学到了新的知识,真高兴啊!

宜春八小二(2)班 高骏峤 写于2010年春节

对联贴法范文第8篇

过年时,家家户户习惯在家具上贴个“春”字,而米缸贴“福”不贴“春”,乃因闽南方言“春”与“伸”谐音,说是粮食有余,意指人口少了不吉利。东山岛是全国去台人员最多的岛县,两地方言相通,风俗相同,到东山岛旅游就能对台湾民风民俗有一个大致了解,联俗何尝不是如此。如果留心观察,会发现个别人家张贴的春联并非用红纸而是黄纸或绿纸,联语与悼念逝世的亲人有关。凡在一年里有人过世的人家,其家人要撕掉所贴的红纸,过年时要贴挽联。死者如是男性,贴青绿色联纸,女性贴黄橙色。俗谚“父青母黄”便是从颜色区分性别。

在东山岛历史上,出现过不少撰联高手。明末爱国志上黄道周被清军捕进狱中,洪承畴曾去劝降,黄道周愤然写下爱憎分明的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联中嵌入“史可法”和“洪承畴”两个忠奸如冰炭的人物,以此讽刺洪承畴(成仇)。清代时,东山岛有个怪杰林清音(1813~1877),绰号“乌鸡秀”,他的对联很奇巧。一次,他得知乡里三位私塾教师水平低下,且常向学生榨油水,学生家长敢怒不敢言。这年除夕,他巧构了一副嵌十字对联贴到私塾门口,把庸贪之辈的卑劣行径勾勒得淋漓尽致:“一乡二里三先生,未谙四书五经六艺七律,教得八童九子十分可恶;十人九姓八东主,施了七厘六毫五丝四息,尚且三心二意一等鄙俚。”旅外的东山岛人也有不少工于对联的,在广东惠来的神泉港,有一口充满神奇色彩的“海井”,元代广东“神童”苏福撰了一绝妙上联:“挟取携而不竭,任卤浸咸薰,独标平淡”。这半副联四百多年没人能把它对好,直到清咸丰五年,时任货轮船长的东山岛人胡宗才因大风泊港,到海滨闲游时,发现后终于对得令人叹服“倏变化于无穷,看云腾雾结,造出神奇”,给联坛留下了一段传世佳话。

现代,东山岛联林高手辈出。归侨洪干堂先生生前喜撰对联,著名风景区庙山的“怀乡亭”有一嵌首亭联就是洪先生撰的:“怀抱顿开,且喜故人促膝:乡山在望,何妨此地谈心。”文史界名人陈秋顺生前为风景名胜撰了许多佳联妙对,他为中国著名四屿之一东山岛塔屿“半山亭”写的对联曰:“半岭小栖,泉石崖花云外赏;山亭远眺,风帆沙鸟日边来。”

抒怀呈对语,记事献联花。东山岛入举凡建新房,房主习惯请书法家书写一副前门楹联,然后交由泥水匠精工制作。春节贴春联更当成很神圣的除旧布新活动,家家户户,里里外外,甚至灶台、楼梯、渔船、牛厩、猪圈也要张贴对联以示大吉大利。

古往今来,佳联妙对浩如烟海,其中有一类别具一格的谜备受东山岛联友喜欢,如“徐妃卷帘,喜见灯下探骊客;曹娥调首,惊看谜前解铃人。”此联巧妙隐藏6个谜格名于其中,令人拍手叫绝。1984年(甲子年)元宵节,笔者参加在东山岛举行的海峡两岸同胞灯谜会猜,有副谜别具一格,至今记忆犹新:“甲子庆初年,和暖春风,万户花灯,照遍江山新景色;上元迎盛典,团圆明月,一声谜鼓,联欢海峡故乡情。”原来,这是一副含谜对联,要求猜、8个县名。

2011年是农历兔年,在东山岛经营文具的商店、专写对联的笔手以及吃印刷饭的厂家早已准备好各种应景的对联:“卯至东方蓬勃日,兔来华夏振兴时。”“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启新程。”……

对联贴法范文第9篇

看着那些现在卖的金光闪闪的对联,自己却感觉再也没有了,小时候过年就是。看着老爸写对联,我和老姐帮忙贴对联的那种感觉了!

虽然老妈就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老爸的文化程度还是挺高的,高中毕业写的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写的特别的棒!

记忆中腊月三十的早晨,老妈就会准备好,提前买好的红纸,和家里的毛笔墨水,老爸就按照对联的宽度来切割,裁剪,最后折叠,最后再想一想,好词好句,写在对联上面!

每当这个时候,自己和老姐也是最积极的,尤其是后来上学之后,自己也会想一些对联,词句,然后让老爸写上去。如果自己提出的这些字词,带老爸采纳的话,那么自己真的是太开心了!!

老大,写好一张以后,因为上面的墨汁还没有干,所以我和老姐就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挪到另一边,等风干了以后再贴到门梁上。

老爸在写对联的同时,老妈也会弄一锅热腾腾的浆糊,老爸的对联写好了,老妈的浆糊也做好了,这个时候我和老姐就还一人拿着一边对联,让老爸认认真真的贴在,门框上。

而贴对联的时候一般都是下午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每当看着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的时候,自己就深刻的感受到,终于要过年了!

甚至记得有一年老爸没在家,自己和老姐都帮忙写对联,虽然写的歪七扭八的,但真的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现在就是所有的人,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是买的,再也没有人写对联了,但是记忆中老爸写对联,自己和老姐帮忙的那种记忆,在脑海中一直久久无法忘却!

对联贴法范文第10篇

看着那些现在卖的金光闪闪的对联,自己却感觉再也没有了,小时候过年就是。看着老爸写对联,我和老姐帮忙贴对联的那种感觉了!

虽然老妈就是大字不识一个,但是老爸的文化程度还是挺高的,高中毕业写的一手好字!尤其是毛笔字写的特别的棒!

记忆中腊月三十的早晨,老妈就会准备好,提前买好的红纸,和家里的毛笔墨水,老爸就按照对联的宽度来切割,裁剪,最后折叠,最后再想一想,好词好句,写在对联上面!

每当这个时候,自己和老姐也是最积极的,尤其是后来上学之后,自己也会想一些对联,词句,然后让老爸写上去。如果自己提出的这些字词,带老爸采纳的话,那么自己真的是太开心了!!

老大,写好一张以后,因为上面的墨汁还没有干,所以我和老姐就小心翼翼的把它们挪到另一边,等风干了以后再贴到门梁上。

老爸在写对联的同时,老妈也会弄一锅热腾腾的浆糊,老爸的对联写好了,老妈的浆糊也做好了,这个时候我和老姐就还一人拿着一边对联,让老爸认认真真的贴在,门框上。

而贴对联的时候一般都是下午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贴对联,每当看着门上贴着红红的对联的时候,自己就深刻的感受到,终于要过年了!

甚至记得有一年老爸没在家,自己和老姐都帮忙写对联,虽然写的歪七扭八的,但真的是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现在就是所有的人,家家户户的对联都是买的,再也没有人写对联了,但是记忆中老爸写对联,自己和老姐帮忙的那种记忆,在脑海中一直久久无法忘却!

上一篇:生意对联范文 下一篇:医院对联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