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鉴赏范文

时间:2023-03-10 11:14:21

对联鉴赏

对联鉴赏范文第1篇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

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对联鉴赏范文第2篇

霜容。

献镜;

饮羹。

巫山丝竹;

翰苑金莲。

明月映天;

甘露被宇。

袁宏法渚;

庾亮登楼。

一天秋似水;

满地月如霜。

二仪含皎洁;

四海尽澄清。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天上一轮月;

人间万里明。

中天一轮满;

秋野万里香。

白人随鹤舞;

明月逐人归。

半夜二更半;

中秋八月中。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明。

尘中人自老;

天际月常圆。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辉。

冰壶含雪魄;

银汉漾金波。

亭空千霜月;

水续万古流。

春秋多佳日;

山水有清音。

绿窗明月在;

青史古人无。

薄帷鉴明月;

高情属云天。

明月本无价;

高山皆有情。

皓月无幽意;

清风有激情。

泛渚怀袁子;

登楼学庾公。

清光同会合;

秋色正平分。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一曲霓裳传玉笛;

四围云锦拥金徽。

一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玉镜明。

人逢喜事精神爽;

月到中秋光辉增。

几处笙歌留朗月;

万家箫管乐中秋。

三五良宵开玉宇;

大千世界涌冰轮。

三五良宵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玉轮。

天上则琼楼玉宇;

人间亦贝阙珠宫。

中天皓月明世界;

遍地笙歌乐团圆。

玉轮光满大千界;

银汉秋澄三五宵。

日射晚霞新世界;

月临天宇玉乾坤。

月静池塘桐叶影;

风摇庭幕桂花香。

月满一轮辉宇宙;

花香千里到门庭。

占得清秋一半好;

算来明月十分圆。

占得清秋一半好;

应推明月十分圆。

叶脱疏桐秋正半;

花开丛挂树齐香。

金鸡啼明天破晓;

嫦娥起舞月高悬。

鱼戏平湖穿远岫;

雁鸣秋月写长天。

叫月杜鹃喉舌冷;

宿花蝴蝶梦魂香。

明月清风景物秀;

神州春色画图新。

轮影渐移花树下;

镜光如挂玉楼头。

笙歌曲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霓裳舞起终宵朗;

玉女歌扬彻夜辉。

爆竹声中千家月;

红藕香里万颗珠。

桂子自金蟾而细落;

涛声逐白马以齐来。

三五良宵,秋澄银汉;

大千世界,光满玉轮。

桂花开时,香云成海;

月轮高处,广寒有宫。

庾亮登楼,平分秋色;

袁宏泛渚,遍洗寰瀛。

衮冕羽衣,上方奏曲;

琼楼玉宇,高处生寒。

银汉流光,水天一色;

金商应律,风月双清。

琼宇高寒,捧出一轮月影;

冰壶朗澈,平分五夜天香。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仙偶幸逢,明月妆成银世界;

灵胥未泯,涛声逐白马齐来。

辉映终宵,明月妆成银世界;

香波满斗,瑞烟笼罩碧琉璃。

佳节倍思亲,盼望和谈成一统;

明月争送辉,实现合作共升平。

中秋对联趣谈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

这是“鹤顶格”对联,即藏头联,虽不现“月”字,但“一轮满”已点出月满时的景观。

大家熟悉的对联还有: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

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这三副对子皆写得清新可读。

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

这是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作的对联。相传,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宇长老出对子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对出了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

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才出上句,让大家对下联。结果无人对上。到了除夕夜,这群书生又相聚饮酒守岁,还是那位秀才对出了下联。中秋夜出句,除夕夜成对,被称作“中秋出句年尾对”。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

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

清代徐稚小的时候,老师出上句,他对出下句。“月明”指每月十五,有时也用来指“中秋”与“冬至”相对。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

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

“地月缺”指人不团圆。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代诗人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有人以为是绝对,后来曼卿对“月如无恨月常圆”,可谓天衣无缝。

厦门虎溪岩是赏月胜地,“虎溪夜月”是厦门名景,对曰:

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此联也属“鹤顶格”。

东林寺也有一对联: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意境甚为辽阔高远。

赏月佳处杭州西湖,平湖秋月处有一对联:

对联鉴赏范文第3篇

为了把《林黛玉进贾府》这一鉴赏、美育篇目教得令自己满意些,使之更贴近新课标所蕴含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作用,使自己所教的学子能够尽量多地把握此课文的精华要义,得到审美的历练,笔者认真重读这一篇目,重新设计教学过程、内容,甚至修改了教学重难点,基本否定之前教学此篇目的十余次教学设计,并用三课时与所教的两个班的共85名学予一起进行了比较深入的阅读鉴赏以及美育的历练活动。

具体过程是:学生深度阅读文本,用心捕捉文本中现成的文学因素――对联的意蕴:用笔者创作的六幅对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鉴赏兴趣。陪伴学生深入阅读、咀嚼文本乃至插图。获取阅读鉴赏、审美的愉悦,收获美感,深化学生的鉴赏思维以及审美的活动,并历练其根据课文内容创作对联表达美感。

在又一次仔细通读了《林黛玉进贾府》文本,并反复咀嚼了若干处片段之后,笔者陡生情趣,创作出一幅对联:林黛玉孤身进贾府。众星捧月,荣华富贵伊知晓;曹雪芹残梦系红楼,群芳展妍。挚爱真情尔留存。

收获此联之后,笔者理出新一轮教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一宏篇美文的“阅读鉴赏”过程:要求学生注意课文中描写人物的精彩语句尤其是对偶句之类,并争取创作出一幅五至七字的对联,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收获,以求美的熏陶。

这一设计。激发学子去认真阅读文本。采撷文中描写的精彩语句,还激发学生在深度阅读之后,及时用文学形式来固化阅读成果,得到美育的历练。

结果如愿以偿,学子们十分乐意做,认真地阅读了文本。而且纷纷以对联来概括抒写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习作示例:

哀伤一女进贾府,小心翼翼;热情众人迎远客,喜气洋洋。――牛思亚

借黛玉眼洞察豪门景,凭红楼梦纵观人间情。――张荩

黛玉孤身入贾府,小心谨慎;群芳簇拥迎贵客,盛情洋溢。――于伊婷

这些“对联”还是稚嫩的,但它们充满了生命力,是一种深度的阅读所获,美育效果不言而喻。

第二幅对联:大堂迎孤女,史太君老泪横洒:群芳拥丽人,林黛玉新愁纵添。

用第一幅对联“激趣”的教学设计获得成功后,笔者又用自己创作出的第二幅对联的阅读感悟和思路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的前三小节,并要求其仔细观察课文旁的第一幅插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戴敦邦绘),展开联想、想像,创作出一幅对联来概括表达自己的阅读、视图感受。学生习作示例:

飞红摇翠,珠拥玉绕,花团如美锦,富贵子孙华堂聚;语咽泪落。温情怜意,侯门似仙宫,慈爱祖母真情倾。――熊巧艺

见孙女,贾母痛苦不已,细致问候;拜祖母,黛玉呜咽难停。小心答回。――刘文浩

进行这一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也许要比常用的读、讲时间多些,但学生们的思维可以得到较有利的训练。对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场景的第一个高潮片段有深层阅读理解,因而对文本中所描绘渲染的贾府的富丽堂皇以及群芳灿烂。还有仆人饰扮的不同寻常等描写作用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深刻些。

当笔者展示自己的对联作品,并对“大堂”、“迎”、“横洒”、“群芳”、“拥”、“新愁”等词语进行点拨之后,学生们对《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的第一个高潮的文学氛围,也就感受有加了。

第三幅对联:天生丽质,粉面含春威不露,先声夺人,丹风眼上下盼顾;地蕴风情,朱唇未启笑先闻,讨好卖乖,柳叶眉左右逢源。

笔者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有关王熙凤出场的相关文字,尤其要在朗读中品读出那凤姐的衣着打扮,面部描写和语言行为的文学之情、文化之趣事,特别要咀嚼的是“笑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双”、“两弯”、“身量苗条,体格”、“粉面”、“丹唇”、“不”、“先”等词藻的韵味,然后试着创作出一幅能概括凤姐某方面特点的对联来(允许并提倡摘用原文的词语合成),以抒发自己深入文本所领略到的风韵来。学生习作示例:

待启丹唇。琏嫂含笑迎客;未见倩影,熙凤先声夺人。――杨蕾

人未到,声先至。伊人放诞无礼;一会哭,一会笑。此妇泼辣不堪。――李倚天

这一教学环节。又将课文的阅读鉴赏推向一个高潮,使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思维活动达到一种亢奋的状态,让自己的深度阅读与阅读理解达到一种爽心悦目的境界,美育的作用显而见之。

此时,学子之间还可以互相点评所创作的对联,教者则可以相机播放电视剧《红楼梦》中王熙凤出场的片段,让文本那字里行间的情趣与风采在屏幕上再现。那王熙风的“”与“放诞”,也就镌刻在学子们的心灵上了。

第四幅对联:鹦鹉鸣翠竹,孤女惆怅,一腔春愁无人晓:绿草问青天,天仙苦闷。满腹愁思有谁知。横批:魂断三更(孤心无助)。

这幅对联是笔者根据自己解读课文的相关文字,并仔细观察课文插图“林黛玉画像”(清改琦绘)之后创作的。其刨作思维提醒笔者:这幅插图意在向学子们暗示或揭示一种结果:林黛玉进入荣华富贵非同寻常的贾府之后,依然故我,并未得到身为史太君外甥女所应得到的相应的幸福,因而孤寂无助,心事重重甚至苦闷不堪。笔者要求学子们务必在阅读课文中有关林黛玉描写的文字后,一定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欣赏插图“林黛玉画像”,看出那画面上的孤女、鹦鹉、翠竹、笋苗(绿草)、怪石等“意象”的意蕴来。然后张开思维的翅膀,创作出一幅对联,并与同学分享学习表达美的所获。学生习作示例:

孤伶人儿,衣着素净,面怯体弱,却是风流态度;富贵主子,打扮华丽,喜眉乐目。亦都规矩言行。――姜胜鲲

身如修竹,举手投足才华现;体似鹂鸟,垂目歙唇忧愁生。――阎志鹏

这一阅读鉴赏活动具有创新性。因为虽然在相近的时段里,全国各地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可能有数以千计的教师的锐利眼光投向了“林黛玉画像”。有数以万计的学生目睹那画面中的“黛玉”而神思飞扬,但他们恐怕难于关注整个画面中的“意象”,理解编者的意图而采取师生共同创作对联并当堂展示。

因此。笔者与所教的学子们的此一教学活动,应该是颇具形象思维训练价值的探究性、创造性学习活动以及美育的作用。

第五幅对联;懵懂顽童秉性顽,不声不响,如“中秋之月”从天而降;惫懒人物情思懒,不闻不问,似“春晓之花”人室登堂。

此联是笔者阅读课文中有关宝玉出场的文字时,陡生情趣,拾缀文中妙语而成,其中的“不声不响,不闻不问”,恰与课文前部分王熙凤出场的情境大相径雇:一个是风风火火,先声夺人;一个是默默然然,无声无息。如此迥然不同的人物出场描写,难道不是曹雪芹的

匠心独运?

为了使学子们的阅读鉴赏活动再生情趣。笔者又将教学活动跌宕:先投影(或板书出)“不声不响”、“不闻不问”两个短语,让学子们竞猜这两个短语是形容课文中的那个人物出场的。和凤姐儿的出场有什么样的不同“情势”?我那85个(两个班级)聪明的学子啊,居然被笔者故意抖出“凤姐”性别的包袱所迷惑。异口同声日“林黛玉”出场。笔者狡黠地笑笑。又在那两个短语的前面分别加上:“懵懂顽童秉性顽,惫懒人物情思懒”两个短语。可爱的学子方知刚才中了我的“诡计”,大呼“上当”,然后齐声曰:“贾宝玉!”

于是乎师生皆笑。一时间,课堂热闹异常。学子们或摘取课文中的原句,或即兴创作,纷纷说(写)出自己的杰作来。待学子们言无不尽之后,笔者投影(板书)出“如中秋之月从天而降,似春晓之花人室登堂”。学子们拍案称绝。

这个关乎美育的教学设计,又一次形成了学生深入读解文本,并获取审美情趣的高潮,又一次强有力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思维。此后,笔者播放了《红楼梦》电视剧中贾宝玉出场的片段,那饰宝玉者在文本中的一言一语,一行一动,都被搬上屏幕。学子们脑海中的宝玉形象。也被定格为剧中扮演者的“转盼多情,语言常笑”的形象了。学生作品展示。

荒唐公子,身聚万般宠爱:玉质男儿,情系一段仙缘。――熊巧艺

偏僻乖张,眉间尽挂风流意;慵懒懵懂。眼里全显人间情。――王羞月

第六副对联:痴情种梦在潇湘内。怜黛惜玉。不思荣华富贵;迷意客身依松柏旁,览文吟诗,但求绝丽芳心。横批:木石前盟

新教材编者在宝黛相见之后,宝玉发作痴狂病摔玉等文字右侧的教材页面上,又安排了“贾宝玉画像”(清改琦绘)的插图,那图中静若天仙女儿身,托起诗书而目色迷离的宝玉之像,必然使细心的学子们感慨不已甚至思绪绵绵。笔者以为此图的编插。依然是编者的精心安排:让学子在文字与图画所刻画的不同形象的“艺术矛盾”中去深层地思考,自己寻求答案。

笔者先请学生读解“西江月”词,讨论词的深层意思(表现反叛个性,明贬而暗褒)以及对插图的相关“意象”的观察,图旨所在。然后让学生将图文的细节鉴赏感悟述诸文字,创作对联展示自己的审美思维成果。学生作品示例:

口诵黄经,朗如学子,心思黛玉;身倚老树,静似圣贤,魂在西厢。――姜胜鲲

手捧诗书,石头传出贾王薛史;心系天际,红楼梦生爱恨情仇。――王思薇

以上有关活动以及创作的对联,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插图中去读解课文描写不同人物出场的精彩文字和用意的教学设计。使笔者与学子们的阅读鉴赏以及审美的历练人木三分。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无疑能引领学子们深化、升华阅读鉴赏文本以及深入审美的思维,这样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应该是积极而新鲜的。故以此文抛砖引玉。

语文阅读教学,呼唤师生深入阅读鉴赏文本。进行深入审美的历练。

(作者系北京市: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对联鉴赏范文第4篇

关键词:梳理与探究;任务驱动;引导;案例

一、 “梳理与探究”版块的整理及分类

人教版教材共设计了15个专题,每册安排3个专题。“梳理与探究”板块教学研究从内容上说分作三大类,第一是知识类,第二是能力评价及运用类,第三是鉴赏类。

(1)知识类: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文言词语和句式 、古代文化常识:(2)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3)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对于高中语文梳理探究教学板块主要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收集梳理――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碰撞创新――整合提升”。什么是任务驱动?那么对每一类专题如何指导?采用什么样的任务驱动方式呢?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任务驱动式的活动课不仅有助于营造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自助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活动教学中为了实现任务驱动式的教学目标,出来要遵循自主合作、策略评价的原则以外,还要落实到每类主题常用的驱动方式。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本环节: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知识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知识类包括――优美的汉字、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

案例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学生课下调查自己的姓氏来源――探究思考姓氏寻根的热潮(撰写小论文)――汇报总结

任务驱动一:课前积累

1.关于姓氏的起源与相关知识的积累;阅读《百家姓》。2.学生自己查字典,了解自己姓名所用汉字的意思。3.了解本姓氏的起源与杰出人物。

任务驱动二:课堂展示

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任务驱动三:课后提升

1.最近,社会流传一股姓氏寻根的热潮,如何看待这样的现象?2.用一幅对联或两个成语评价自己的名字。3.收集你整个家族自豪的人,尝试为其中一位写个小传。300字左右。

对于知识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问题式的指导方法,理清思路,指明方向,自主积累。如成语的来源、成语的运用、成语的结构、成语误用示例、成语文化、外国成语等等。这样学生就有了积累的方向。

三、能力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能力评价及运用――奇妙的对联、交际中的语言运用、逻辑和语文学习 、有趣的语言翻译。

案例1:“奇妙的对联”任务驱动

社会调查示意图:

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内容――春节文化调查方向――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全高中部进行汇报

对于能力类的梳理探究活动,主要采用实地调查式的指导方法。格物致知,操作能力就在调查中得以实现。在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又将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四、鉴赏类的任务驱动方式

鉴赏类――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 影视文化。

案例:“走近文学大师”任务驱动

教学流程图:

析内容――提出问题,挖掘任务;探原因――分析问题,分解任务;寻方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

1.给出书目,学生先读完,评价书中的内容、语言以及作者传达的价值观。2.以某一话题为线索,作品详解。3.观点提炼,知识迁移。学生通过讨论,对比阅读,写出小论文或读后感。

如:文化观

阅读书目《论语》、《中华文化精神》、《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文化苦旅》、《孝经的礼运》……

学生阅读其中部分书籍,可谈全球文化,可谈中西文化的对比。对于鉴赏类任务驱动,主要是展示探究路径,确定探究任务,对比阅读梳理观点的方式。这样共10个课题,将阅读与高中生应该树立的观念融合,既解读文学作品,也将不同作品进行比较。

总之,梳理与探究活动课运用了任务驱动之后,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找到了探究的路径,明确的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教育者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维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吧!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孙春成著.语文研究性学习:学与教的融合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一版.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论文类:

[1]朱宗明.说说“探究梳理”教学[J]中国语文,2007年03期

对联鉴赏范文第5篇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修辞类试题的设置都遵循了新课标的精神,主要考查辨析和使用常见辞格的能力。其考查方式由以选择题为主体变为选择题和主观题并存,而且主观题比重逐步加大,更多地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综合性。

【设题类型】

1. 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一种或多种方法的辨识。

2. 对各种修辞手法作用的理解、分析和判断题。

3. 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包括主观题和客观题,其中主观题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重视,如提供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情境,用规定的方法仿写或续写句子。

4. 语言鉴赏题,即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等。

【技法点拨】

技法一:了解修辞格式,弄清其中区别。

这一应考技法,适用于解答“客观型判断选择题”。这类题即要求判断有关修辞手法的使用或其表达作用的分析是否恰当。解答时,要求考生能够透彻了解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以及教材中常见的借代、引用、双关、反语、对比、衬托等辞格的特点。

【例1】(2012年湖北省随州市卷)下列诗句中运用了不同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B.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D.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思路解析:解答时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前提是必须了解各种常见辞格的特征,才能准确判断。细加辨识,ACD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B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B

技法二:明确题干要求,依照例句仿拟。

这类题就是根据提供的带有某种修辞手法的例句,仿写或续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对联句、对比句、比喻句与排比句的仿写和续写。做这一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或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例2】(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名著:看了《红楼梦》后,有人出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多愁善感,林黛玉洒泪葬花”,请你结合其他名著情节,对出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路解析:解答此题,要结合对联知识来完成。对联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句法一致;二要平仄协调,音调和谐;三要词性相同,位置对应;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此外,还要熟悉其他名著的情节。

答案示例:神机妙算,诸葛亮草船借箭;机智勇敢,孙悟空降妖除魔。

【例3】(2012年湖北省宜昌市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改写对联。

1940年汪伪政府成立时,有人曾强迫灵谷老人给送过一副对联。内容是:“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当时人们无不称赞这副对联写得词工句丽,是歌德颂才的佳作,可不久就有人发现这是灵谷老人利用汉字谐音双关,借联刺奸的隐语。请你把上下联各改动两个字,以还原这副对联的真正意思: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道题较为新颖别致。题目以讲故事的形式命题,富有情趣。题干中明确提示该联运用了“谐音双关”的辞格,这为考生改联指明了方向。解答该题不仅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常见辞格的特征,而且还要了解一些必要的历史知识。

答案示例:昔具该死之德,今有汉奸之才。

技法三:把握辞格特点,由大到小辨识。

这类题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或判断文中画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有的还要分析所用辞格的表达作用。这样的题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熟练把握各种常见辞格的特点以及它们各自的表达作用,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分析。如果兼用了多种辞格,在判断时一般采用“由大到小”的方法,即先总体看,再局部看。分析其作用时,也采用这种顺序。

【例4】(2012年湖南省益阳市卷)阅读张晓风《香椿》(原文略)一文,回答问题。

第8自然段画波浪线句子“我把主干拉弯,那树忍着,我把枝干扯低,那树忍着,我把树芽采下,那树默无一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思路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常见辞格的辨识及其表达作用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答题时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辞格的表达作用。

答案示例: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椿树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品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更强烈。

技法四:紧扣辞格作用,结合语境鉴赏。

这类题多是指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或鉴赏文本中某一画线句或某一精彩语段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做这类题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格的本质特征及其作用加以精准地赏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来理解,不仅要分析辞格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还要结合文本的内容去把握。

【例5】(2012年湖北省荆州市卷)赏评广告: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思路解析:首先须正确辨识赏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意理解,分析该辞格对描述对象的表现效果,并体会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以作答。

答案示例:(1)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2)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

【例6】(2012年甘肃省卷)阅读吕锦华散文《总想为你唱支歌》(原文略),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霞光中苏武山像一座雄伟的金字塔,高高挺立在色泽单调、空旷沉寂的沙海上、出奇地静穆,出奇地安宁,又出奇地荒凉与悲壮。满目皆黄沙。没有一只飞鸟,没有一只走兽,几百年几千年了,亘古不变的一片黄色。

思路解析:这道题虽然没有明确要求从修辞的角度来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但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就能使文章语言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所以,语言鉴赏题一般都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品析,方法是在准确辨识所用辞格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境来理解其表达效果。

对联鉴赏范文第6篇

一、运用对联生动导入新课

恰如其分地运用导语,往往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使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运用对联导入课文,不失为一种适用的方法。如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时,我运用了这样一副对联导入课文:“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恶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颍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寄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迹辄千秋。”对联一出,学生一赏为快,议论纷纷。然后我问学生这副对联写的是谁,并说说这副对联丰富的内涵。学生凭着已有的文言功底,回答说:对联写的是苏轼,说他的仕途坎坷,因奸臣当道,壮志难酬,只得寄情山水。我趁热打铁说:其实这就是苏轼的生平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作背景的梗概。然后,具体介绍了苏轼及写词背景。这样的导入,既自然生动,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运用对联训练概括能力

对联艺术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简意赅,概括力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对联训练学生的这一方面能力,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莫泊桑《项链》一文时,要求学生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小说情节内容,学生概括为:(1)得请柬忧喜交加;缺衣饰心生烦恼――开端。(2)借项链欣喜若狂;临舞会虚荣满足――发展。(3)丢项链乐极生悲;赔项链倾家荡产――高潮、结局。这些对联语言简练利落,诗味盎然,高度地概括了小说的内容,且为下面分析归纳人物思想性格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这种做法,比只列举、分析课文词句的做法,多了一层能力训练,那就是:用词精当,富于美感。

三、运用对联训练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借用对联不但可以避免学生早已感到枯燥无味的篇篇课文都讲时代背景、题目含义、段落层次、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的呆板教法,而且可以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孔雀东南飞》时,我让学生抓住本文人物命运特点,用对联的形式勾勒主人公形象。几经集体修改,拟出以下对联:(1)无错失贤淑婧女兰芝遭驱遣;有情义无奈孝郎仲卿道别离。(2)人间无情夫妻不得相厮守;黄泉有义鸳鸯总能共枕眠。(2)薄命女薄命挂东枝;多情郎多情赴清池。这些对联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浓缩得深切动人,缠绵婉约,凸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莫泊桑《项链》时,要求用对联总结构思巧妙的特点――“一夜虚荣项链即锁链;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教学归有光《项脊轩志》时,要求用对联揭示主题和思想感情――“幽室安居心可喜;至亲亡故情亦悲”。这不仅仅是概括,而且是在写诗,是创作。在学习姜夔《扬州慢》时,我让学生进行集句训练,学生们拟成如下对联:“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故国哪堪回首;明月二分,唯清角瑟瑟,玉人何处吹箫?”集句用典,十分自然,浑然一体。这是对课文知识的运用,也是在创新。

四、运用对联培养审美情趣

对联外形整齐,节奏和谐,具有形式美。尤其是很多对联构思精巧,意境深远,能够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对联鉴赏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旅游类专业 汉语言文学 课程改革 实践

一、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旅游汉语言文学,是旅游行业工作者必须拥有的专业知识,旅游类专业必须开设该课程。但是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却在压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取消这门课程,这将导致旅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旅游类专业中的旅游汉语言文学课程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旅游类专业有的无专门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不科学。

2016年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科目改革,取消“旅游言文学”考试科目。某些高职院校跟随考试指挥棒走,有的锐减“旅游汉语言文学”课的知识内容,有的以“旅游文化”课程中的“旅游文学”章节替代之。旅游汉语言文学,也就因此没有专门的课程目标标准或课程标准不够合理。

(二)旅游类专业有的无专门教材。

自2016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科目改革以来,某些旅游类专业取消了《汉语言文学》课,某些被现行《旅游文化》教材中的十分之一篇幅的“旅游文学”章节替代了。但是,该章节内容非常单薄,涉及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从事旅游业专业人士未来工作的需要。没有专门的《旅游汉语言文学》教材,就难以保证旅游业类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而且没有了这个基础,《旅游文化》其他章节所涉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三)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旅游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如果只跟随“导游资格考试”规定科目的指挥棒走,将“汉语言文学”课程合并到《旅游文化》课程中,由“旅游文化”课程老师替代“汉语言文学”专任教师传授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难以满足旅游业类专业学生获取与增长汉语言文学知识需求的。因为旅游汉语言文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内涵深,是非专任教师难以胜任的。

二、改革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改革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宜将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改为“在此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综合素质,具有旅游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适应旅游行业所需的语言理解、交流和应变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旅游服务培训工作和旅游产品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改革教材编写。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旅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应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旅游类专业学生以往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在笔试和面试的试题中,旅游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比重较大。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而现有旅游类专业《旅游文化》教材中只编入占全书十分之一篇幅的简单的“旅游文学”知识章节。这一部分,除去旅游文学基本的理论论述以外,与旅游景点紧密相关的“旅游文学”代表作,更是少,教学内容贫乏,将导致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景点文学了解的视野变窄,知识素养降低。所以,教材编写非改革不可,怎么编写?笔者认为:

1.教材编写要服务导游资格考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导游是服务旅游的,旅游汉语言文学又是景点的窗口和眼睛。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应当有专门的《旅游汉语言文学》或者《旅游文学》之类的教材,要围绕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业的需要编写教材。如古诗词对联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古诗词对联用得最多的修辞格――借代、借喻、引喻、互文、通感、拈连、进层、对比、双关、分写等,景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都是旅游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有必要做重点选例。旅游对联选例还应突出一个“广”字,注重选择纵贯古今、涵w各省的范例,尤其不能缺少港、澳、台、疆、藏、辽、吉、黑等地的旅游对联选入,突破以往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只涉及大陆尤其是中原与东南一带的局限,为建立我国大一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格局起补缺作用。

2.教材编写应当紧扣旅游业

教材选择的案例应侧重能帮助学生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景点文学作品;旅游文学概述部分应有别于中国文学史。与现代旅游业关系不密切的名家名篇尽量不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某些古汉语知识,应当考虑编入,以满足导游人员阅读旅游景点古诗词及对联的实际需求。

3.案例选入要纵横结合

旅游类专业《旅游汉语言文学》或《旅游文学》教材的编写内容,除了选入古代名家名篇以外,还可以选入当代有影响的旅游文学作品,而且应当涵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旅游景点中思想价值高、爱国情怀深、民族精神强、艺术精湛的文学作品为主体。

4.教材范例的解读应该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例如:旅游汉语言文学选入的景物诗怎么解读?这就要在教材中写清楚。“景”是表象,“情”是内核;景是外观,情是实质;景物诗中“景”与“情”有的是“正比”即“陪衬”对应关系,也有的是“反比”即“反衬”对应关系。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根据“景”和“情”的“正比”或“反比”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一些实例。景物诗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块:其一,“画”的部分,即景物描写部分。其二,“说”的部分,即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的部分。在这一类型的诗中,诗人借助写景究竟要抒什么样的情,在“说”的部分已基本点明[1],这就是方法指导。

5.教材编写要攻克难点

旅游景点的诗词曲联是讲究格律的,因此,应该编写一些近体诗的基本知识和对古入声字的识辨知识。介绍格律知识要兼容古今又能区分古今,要介绍中华诗词协会提倡的“双轨制”[2]。要指出“平水韵”只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与今天的现实语音已严重脱节,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而对今天用白话写成的旅游诗词曲联或格律诗,就可按照现代汉语平仄知识进行阅读。

(三)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实践。

1.改革教学内容

以往旅游汉语言文学教学常常死死以教材为根本,将重点放在中国文学史的介绍上,不符合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做如下改革:

(1)教学中,对旅游中的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用得最多的是赋比兴,应当列为知识重点、教学难点。

(2)现代学生对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格若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解读,因此在教学中选例应具有典型性。

(3)教学中,对旅游汉语言文学中常见的景物诗歌、咏史诗、怀古诗等有必要做重点选例。

(4)旅游汉语言文学中的对联,在突出一个“广”字的同时,应注重选择纵贯古今、涵盖各省的能一看就明白景点位置的旅游对联。

2.教学方式的改革

(1)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课时不够时,可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实行模块式教学,如将表现手法赋比兴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

(2)采取竞赛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自我提升。由于现代学生对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格缺乏了解,执教者在活动之前提供比较多的典型性诗歌、对联让学生研读。

(3)以主题形式鉴赏旅游诗词曲对联。如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题鉴赏景物诗;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为主题鉴赏旅游“咏史”、“怀古诗”;以“分析对联的构思立意”为主题,以讲座形式鉴赏旅游对联等,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

(4)课内精讲与课外练习相结合。课内解读典型旅游文学作品,讲解诗歌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知识等知识,简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自学旅游汉语言文学。采取网络平成本课程部分实训。课外实地观赏市井民宅对联,观赏就近旅游景点中的文学现象,遇到读不懂的诗联记下来,然后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解决,以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达到的效果是:提高师资水平、切合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高了师资水平。

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教学理念。从课程标准的建立、教材开发、授课内容遴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每一步都付出艰辛的努力,知识广度和深度、教学能力都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服务于旅游,落到了实处。

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服务导游资格考试初见成效――学生考证合格率上升,获得导游证的学生越多,越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亦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了。

1.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野扩大了。由于教学内容选例突出一个“广”字,学生了解旅游景点文学的视野就不会拘泥于我国的内地,而是放眼整个中国。

2.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了。

由于教学案例是与当今旅游景点对应的思想价值高、爱国情怀深、民族精神强,艺术精湛的旅游文学作品为主体,教学中又重点发掘其人文内涵,加强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水到渠成。

3.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存在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笔者在教学鉴赏旅游文学作品时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教给学生自己探求结论的方法,使之成为教会方法、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旅游诗联鉴赏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175-177.

[2]郭辉;奚晶;李令计;王鸿云.中国音韵流变及当前实行“双轨制”的必要性(下)――兼谈皖北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对联鉴赏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实践

一、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存在的问题

旅游汉语言文学,是旅游行业工作者必须拥有的专业知识,旅游类专业必须开设该课程。但是目前某些高职院校却在压缩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或取消这门课程,这将导致旅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目前,旅游类专业中的旅游汉语言文学课程尚存在如下问题:

(一)旅游类专业有的无专门的课程标准或课程标准不科学。

2016年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科目改革,取消“旅游言文学”考试科目。某些高职院校跟随考试指挥棒走,有的锐减“旅游汉语言文学”课的知识内容,有的以“旅游文化”课程中的“旅游文学”章节替代之。旅游汉语言文学,也就因此没有专门的课程目标标准或课程标准不够合理。

(二)旅游类专业有的无专门教材。

自2016年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科目改革以来,某些旅游类专业取消了《汉语言文学》课,某些被现行《旅游文化》教材中的十分之一篇幅的“旅游文学”章节替代了。但是,该章节内容非常单薄,涉及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从事旅游业专业人士未来工作的需要。没有专门的《旅游汉语言文学》教材,就难以保证旅游业类专业学生学习质量。而且没有了这个基础,《旅游文化》其他章节所涉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会增加理解的难度。

(三)师资力量配备不合理。

旅游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如果只跟随“导游资格考试”规定科目的指挥棒走,将“汉语言文学”课程合并到《旅游文化》课程中,由“旅游文化”课程老师替代“汉语言文学”专任教师传授这部分的教学内容,是难以满足旅游业类专业学生获取与增长汉语言文学知识需求的。因为旅游汉语言文学课涉及的知识面广、内涵深,是非专任教师难以胜任的。

二、改革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一)改革高职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宜将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改为“在此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综合素质,具有旅游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具有适应旅游行业所需的语言理解、交流和应变能力,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能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旅游服务培训工作和旅游产品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改革教材编写。

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旅游汉语言文学知识应是高职旅游类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旅游类专业学生以往参加导游资格考试,在笔试和面试的试题中,旅游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比重较大。教学是以教材为蓝本,而现有旅游类专业《旅游文化》教材中只编入占全书十分之一篇幅的简单的“旅游文学”知识章节。这一部分,除去旅游文学基本的理论论述以外,与旅游景点紧密相关的“旅游文学”代表作,更是少,教学内容贫乏,将导致旅游类专业学生对景点文学了解的视野变窄,知识素养降低。所以,教材编写非改革不可,怎么编写?笔者认为:1.教材编写要服务导游资格考试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与普通教育的中考、高考是完全不一样的。其根本区别在于其指向有明确的专业性———导游。导游是服务旅游的,旅游汉语言文学又是景点的窗口和眼睛。因此,高职旅游类专业应当有专门的《旅游汉语言文学》或者《旅游文学》之类的教材,要围绕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从业的需要编写教材。如古诗词对联中最常见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古诗词对联用得最多的修辞格———借代、借喻、引喻、互文、通感、拈连、进层、对比、双关、分写等,景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都是旅游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有必要做重点选例。旅游对联选例还应突出一个“广”字,注重选择纵贯古今、涵盖各省的范例,尤其不能缺少港、澳、台、疆、藏、辽、吉、黑等地的旅游对联选入,突破以往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材内容只涉及大陆尤其是中原与东南一带的局限,为建立我国大一统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旅游格局起补缺作用。2.教材编写应当紧扣旅游业教材选择的案例应侧重能帮助学生提高旅游文化素质的景点文学作品;旅游文学概述部分应有别于中国文学史。与现代旅游业关系不密切的名家名篇尽量不选,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的某些古汉语知识,应当考虑编入,以满足导游人员阅读旅游景点古诗词及对联的实际需求。3.案例选入要纵横结合旅游类专业《旅游汉语言文学》或《旅游文学》教材的编写内容,除了选入古代名家名篇以外,还可以选入当代有影响的旅游文学作品,而且应当涵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区等旅游景点中思想价值高、爱国情怀深、民族精神强、艺术精湛的文学作品为主体。4.教材范例的解读应该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例如:旅游汉语言文学选入的景物诗怎么解读?这就要在教材中写清楚。“景”是表象,“情”是内核;景是外观,情是实质;景物诗中“景”与“情”有的是“正比”即“陪衬”对应关系,也有的是“反比”即“反衬”对应关系。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观点,根据“景”和“情”的“正比”或“反比”对应关系,具体分析一些实例。景物诗在结构上可分为两块:其一,“画”的部分,即景物描写部分。其二,“说”的部分,即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的部分。在这一类型的诗中,诗人借助写景究竟要抒什么样的情,在“说”的部分已基本点明[1],这就是方法指导。5.教材编写要攻克难点旅游景点的诗词曲联是讲究格律的,因此,应该编写一些近体诗的基本知识和对古入声字的识辨知识。介绍格律知识要兼容古今又能区分古今,要介绍中华诗词协会提倡的“双轨制”[2]。要指出“平水韵”只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与今天的现实语音已严重脱节,只有在欣赏古典文学中的近体诗时才专用中古四声和平水韵的“单轨制”。而对今天用白话写成的旅游诗词曲联或格律诗,就可按照现代汉语平仄知识进行阅读。

(三)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实践。

1.改革教学内容以往旅游汉语言文学教学常常死死以教材为根本,将重点放在中国文学史的介绍上,不符合旅游类专业学生未来工作的实际。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做如下改革:(1)教学中,对旅游中的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用得最多的是赋比兴,应当列为知识重点、教学难点。(2)现代学生对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格若缺乏了解,会直接影响对古诗词的解读,因此在教学中选例应具有典型性。(3)教学中,对旅游汉语言文学中常见的景物诗歌、咏史诗、怀古诗等有必要做重点选例。(4)旅游汉语言文学中的对联,在突出一个“广”字的同时,应注重选择纵贯古今、涵盖各省的能一看就明白景点位置的旅游对联。2.教学方式的改革(1)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教学课时不够时,可以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实行模块式教学,如将表现手法赋比兴整合为一个教学模块进行教学。(2)采取竞赛活动的形式鼓励学生自我提升。由于现代学生对古诗词对联中常见的修辞格缺乏了解,执教者在活动之前提供比较多的典型性诗歌、对联让学生研读。(3)以主题形式鉴赏旅游诗词曲对联。如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为主题鉴赏景物诗;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为主题鉴赏旅游“咏史”、“怀古诗”;以“分析对联的构思立意”为主题,以讲座形式鉴赏旅游对联等,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4)课内精讲与课外练习相结合。课内解读典型旅游文学作品,讲解诗歌对联的押韵、平仄、对仗知识等知识,简介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自学旅游汉语言文学。采取网络平成本课程部分实训。课外实地观赏市井民宅对联,观赏就近旅游景点中的文学现象,遇到读不懂的诗联记下来,然后师生互动、团队协作解决,以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达到的效果是:提高师资水平、切合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提高了师资水平。高职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的过程,教师改变了教学理念。从课程标准的建立、教材开发、授课内容遴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每一步都付出艰辛的努力,知识广度和深度、教学能力都得到长足的提高。

(二)服务于旅游,落到了实处。导游资格考试是一种专业技能考试。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服务导游资格考试初见成效———学生考证合格率上升,获得导游证的学生越多,越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业,亦将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三)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了。1.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由于教学内容选例突出一个“广”字,学生了解旅游景点文学的视野就不会拘泥于我国的内地,而是放眼整个中国。2.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升了。由于教学案例是与当今旅游景点对应的思想价值高、爱国情怀深、民族精神强,艺术精湛的旅游文学作品为主体,教学中又重点发掘其人文内涵,加强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教育,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水到渠成。3.旅游类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改革与实践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存在典型的“灌输式”、“填鸭式”。笔者在教学鉴赏旅游文学作品时不是告诉学生结论,而是教给学生自己探求结论的方法,使之成为教会方法、培养能力的教学过程,突出“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丽君.旅游诗联鉴赏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175-177.

[2]郭辉;奚晶;李令计;王鸿云.中国音韵流变及当前实行“双轨制”的必要性(下)———兼谈皖北中原官话的语音特点[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对联鉴赏范文第9篇

不仅如此,实践也证明将这种形式融入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一、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分析综合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本能力。而目前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方法如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式学习等,往往操作起来费时费力,效果也都似乎不明显,而且基本上缺乏短期效益,因而招徕颇多诟病。而采用“拟写对联”的方式无论对常规教学方式还是对创新教学方式,都可作很有效的补充,尤其是在学习比较长篇的古今中外优秀的叙述性文学作品的时候。

首先,用对联的形式概括叙述性文学作品的基本情节、基本内容,是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明白基本规则(我们认为不必拘泥对联写作的种种限制,只要写成对偶句就行),学生一般愿学愿写。对联是精练的艺术,写对联的过程犹如“吹尽狂沙始到金”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也就容易得到提高。请看下面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写出的对联:

(1)蔷薇架下湘云偶拾宝物,怡红院里袭人喜获戒指∥袭人有诚心托付针线活,湘云无恶意指责林黛玉∥湘云用仕途经济讽宝玉,宝玉以真心话语护情人。――概括了《诉肺腑》前三段情节内容。

(2)无伤告密点燃引线,亚父撺掇火上添油∥项伯仗义夜访泄密,沛公借机顺水行船∥刘邦谢罪暗使阴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帐忠勇护主,项羽忍让钓誉沽名∥沛公脱逃不顾细谨,张良留谢彰显人情∥亚父愤怒回天无术,无伤被诛胜负已分。――概括了《鸿门宴》各段情节内容。

其次,用对联还可极简省地将概括情节内容和对手法技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语言风格等进行简要分析评点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初步获得分析问题的感觉和要领。例如:

(3)借一挂项链只为满足向来梦寐以求的虚荣,出半宿风头却倒换来长年锱铢必较之艰辛。――既概括了《项链》情节内容,又对手法进行了简单分析。

(4)夺梳妆匣,骗继承权,乃父对金子果真如狼似虎;守密藏室,抢金法器,此翁于钱财的确似痴若狂。――既概括了《守财奴》的情节内容,又对人物进行了简单评点。

(5)为人侠肝义胆,疾恶扬善,便纵有高太尉生事陷害,亦自得神明庇佑;处世光明磊落,济困扶危,就哪怕陆虞候嫁祸荼毒,也必会天理昭然。――既概括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内容,又对人物及情节进行了简单评点。

二、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语文问题研究,有助于促成学生的鉴赏品评能力

鉴赏品评是在分析综合基础上形成的较为深层次的语文能力。这种能力的要求颇高,具体地说,既要懂得文学审美系统中关于内容、结构、手法、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约定俗成的标准,又要掌握大量的名词术语,还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准确表达。

研究、讨论问题,是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而运用拟写对联的形式进行,往往能够化繁为简,又能寓繁于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形成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品评的能力。请看下面的几副针对课堂问题拟写的对联:

(6)在出尽风头幸福云端坠落,跌入惨淡经营苦难深渊,皆缘于心性太高奢华难当;从饱受惊吓不幸漩涡冲出,走上奋发有为自救正道,只因为善念犹存尊严无价。(针对《项链》的教学问题:概括情节,并对主人公进行了简要评价。)

(7)购买人血馒头,服用人血馒头,在人血馒头里寻求疗效,民众疾苦怎能医治?参加民主革命,宣传民主革命,为民主革命挥洒热血,社会病根有望排除!(针对《药》的教学问题:分析情节内容、揣摩结构模式、领悟写作目的。)

(8)老祖宗登台,王熙凤登台,贾宝玉登台,台台戏中有戏,可谓匠心独运;三姐妹出场,两舅母出场,林黛玉出场,场场话里藏话,堪称异彩纷呈。(拟写于《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过程。“戏中有戏”“话里藏话”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和艺术价值;“匠心独运”“异彩纷呈”评价准确。)

(9)卖油绳赚钱,买帽子御寒,要以遇见新奇事情提高身份,人生追求委实偏低;拿沙发出气,扯枕巾擦嘴,想用弄脏旅店床单补救损失,农民素质有待提高。(拟写于《陈奂生上城》的教学过程。作品主要情节内容、人物作为及作者对新时期农民问题的思考尽在联中。)

三、将对联的拟写融入课堂延伸教学,对学生推陈出新能力的获得很有帮助

学语文不能只将课本学完了事,一定要往教材或问题的纵深延伸开去,让学生思想的游鱼回归知识的大海,只有如此,才学得深、学得透,才能推陈出新。这一点早成共识。那么,如何在延伸教学这个环节上发挥对联的作用呢?

第一,可让学生对课文、对文学形象等教学问题的“定论”作出反思,提出新颖的见解。例如学习《失街亭》一文,如果要对诸葛亮这个人物作出新的解读(即不能再强调他智慧过人、治军有方等),可拟如下对联:

既饱读兵书,更立功心切,岂料敌手足智多谋,反致使失守街亭后不保性命;为匡扶汉室,也处事缜密,无奈蜀国有数无运,只落得痛斩爱将前计唱空城。(上联,咏马谡,不要求有新见解;下联,咏孔明,却有了一定新意:蜀国气数已定,孔明无力回天,斩爱将唱空城计实属无奈――孔明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可让学生课外阅读与课文有关的书籍或文章,然后用对联写读后感。例如读《红楼梦》,教师拟出如下一副对联的上联,要求学生写下联并加横批:

上联:一把辛酸泪挥洒成无数唯美情爱神话,

(下联:满纸荒唐言诉说尽几多难解恩仇传奇。横批:万丈红楼)

第三,课堂延伸的终极,就是写作,要求写作时每写一篇文章都得拟出一副对联。事实上这是可行的,请看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对联:

成有前途,败有前途,要紧莫入歧途;身处平凡,心不平凡,就能走向非凡。

学海畅游,就只愿觅得数粒珍珠镶嵌理想;书林徜徉,不止为采撷几许花草慰藉人生。

身体好,学习好,品质更须好;做题难,练字难,用功都不难。

……

学欲有所长,术欲有专攻,都必须有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投入。惜乎现代社会中能净心精读者几稀!加上现代传媒异常发达,都争先恐后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争夺青少年读者,于是,学生用于阅读、钻研教材及与之有关材料的时间和精力相对少了,所以对于课本中的名著名篇相对陌生,这无疑对他们的成长极为不利。这时候,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的优势就明显起来,它可帮助学生迅速而有效地掌握课文思想内容、艺术手法,以及相应的阅读、鉴赏方面的知识、要领,形成各种各样不可或缺的方法、技巧和能力,其“短”“平”“快”的功用也就大派用场。因此,我们以为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多让对联介入,应该具有十分强的可操作性及适用价值。盍试为之!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教师节对联范文 下一篇:搬家对联横批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