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7 11:13:52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1篇

夸父逐日是一个神话故事。它讲得是上古时期,神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被太阳烤死的事情。古籍《山海经》对此有详尽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桃)林。”

这段记述是说:夸父追赶太阳,追至太阳身边,因炎热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饮沼泽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弃于路边,竞长成一片桃林。

夸父为何要去追赶太阳?

杨公骥先生认为,夸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极为深记得的寓意。

它说明“只有重视时间和太阳竞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虚,这样才能需要并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将水当作知识的象征);也只有获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时间竞走,才能不致落后于时间”。杨先生这一观点被编入《中国文学》一书,受到许多同志的赞同。

另外,文学家萧兵先生在其《盗火英雄:夸父与普罗米修斯》一书中称:夸你逐日是为了给人类采撷火种,使大地获得光明与温暖。夸父是“盗火英雄”,是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萧先生的看法,颇有几分浪漫色彩。

还有人把夸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一种争斗,夸父代表“水”,而太阳代表“火”。水神、火神相争,水火不容。

夸父逐日的故事,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如何理解这个故事,已不仅仅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而它积极的意义在于,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实现自已美好的追求。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1.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学生甲: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学生乙:孔子从小生活在贫困之中,与寡母相依为命,学会了干不少“卑贱”的杂活。后来做过委吏(管仓库)乘田(管畜牧)等小官吏。直至受鲁国叔臣季氏赏识,做了鲁国司寇,才进入大夫的行列。

学生丙:孔子熟读古代文献典籍,并整理好向弟子传授,他打破了春秋末期以前的学在官府的状况,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开了先河。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2篇

为了参加市“远教”优质课大赛,我打开了电脑中从未打开的“远教”资源这一块,发现“远教”资源真是丰富无比,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每一课你都能找到两份现成的教案,还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配图配乐朗读等等。如我选讲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打开“远教”资源,有两份完整的教案,但各有长处和缺点,我综合两份教案,吸取精华,重新设计一份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感觉很好,在“作者简介”这一块真是应有尽有,从童年的巴金到青年、中年以至老年的巴金图片都有,并配有文字解说,可以直接利用,省时省力。至于朗读,更不用说,配图上一盏精致的油灯,正放射出火红的光亮,周围一片亮丽的金黄,一只飞蛾正扑向这灯火……佐以轻音乐,配以朗读者轻柔舒缓的声音,真是令人陶醉。

我在讲县级公开课――《苏州园林》时,也动用了“远教”资源这一块。叶老在这篇文章的开头部分明确地指出了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在第二部分分段逐一说明了(1)苏州园林的建筑绝不讲究对称;(2)苏州园林讲究假山的堆叠和池沼的配合;(3)苏州园林树木的栽种和修剪也着眼在画意;(4)苏州园林里花墙和廊子的特点;(5)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6)苏州园林的门和墙,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7)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这七个分特点。虽然叶老的说明条理清晰,但以前每次讲这课,总给人纸上谈兵的枯燥乏味之感。这次公开课,我利用远教资源,多媒体大屏幕上,游客随着导游畅游苏州园林,配以解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学生再结合课文,苏州园林的特点就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达到以一抵十的教学效果。

二、远教及多媒体的运用,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一直错误地认为,语文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足矣,至于联想和想象,那是学生感知语言文字能力的问题,不能靠直观的图形加强,殊不知,经过这次亲身体验,我发现,当大屏幕上出现敬一丹朗诵的“2003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委员会给巴金的颁奖词时,同学们一片肃静,对巴老这一世纪文坛巨匠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后来,合上书本,聆听课文朗读时,同学们聚精会神凝视着大屏幕,完全陶醉于美图、美乐、美声之中了;随后的自主学习也空前高涨……现在,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高,家有电脑的,也经常浏览远教网页,还有同学主动帮我下载资料,制作课件,仿佛眼前展开了一片语文新天地。

三、远教及多媒体的综合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质量

本来,巴金的短文两篇,以前没有利用“远教”及多媒体的时候,一节课45分钟都难把它讲彻讲透,可是利用“远教”和多媒体后,30分钟就绰绰有余,其它时间可以加强朗读,效果极佳;同时,还可以及时解决课时作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叶老的《苏州园林》这一课,以前凭一支粉笔上课,两课时上完,师生俱疲,还没什么效果。现在,利用“远教”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只用一课时,学生不仅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欣赏到了苏州园林的美景,还掌握了叶老“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并且做到学以致用,采用同样的方法,第二课时让学生写一篇《我的学校》大部分同学都能迅速完成,真是事半功倍。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3篇

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依法执教,以人为本,兼顾教学环节。教学工作围绕教学对象,教为学服务,以我校初二学情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分层教学带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努力减轻师生双方的课业负担。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品德教育和生活常识,引领学生不盲目崇拜名人和古人,不盲目跟随时尚某些颓废潮流,而是努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感恩情怀,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不辱师生的使命。

二、年级学情分析:

本学期学校班级和任教语文老师维持初一原状,大家配合默契,关键看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初二年是初中阶段情绪波动最大的阶段,小学学习习惯不好等秉性,即将产生大爆发,这将成为产生学习成绩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可能凝结成小团伙,拉帮结派,帮助这些孩子顺利度过初二危险期,不仅是班主任的任务,也应该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职责。语文教材中的鲜活人物形象极其美好品格,应该成为感染孩子心灵的最佳良药。对基础不同的孩子,作业布置和学习成绩上的要求,应该分类善待,特别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让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1、阅读记叙文,要注意叙事性作品中人物与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

2、熟读记叙文,从中了解叙事,描写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3、阅读说明文,注重说明文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知识性的学习,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严密性。

4、阅读难度大一点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大意,能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的内涵和精彩语言,并积累一些生动的文言文词语。

5、能进一步写好写人叙事的记叙文,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重点,还要能写好短小的说明文。

四、教材简析与教学安排: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五六单元是古文。现在的学生对古文学习存在很强的排斥心理,明知道古文很重要,就是疲以应对,甚至讨厌背诵,所以本册教材中两个单元的古文分别安排在三个单元中的第一位,即先教古文再教现代文,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一样。

五、工作措施:

1、备课组活动:

①备课组各成员要抓好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有目标的进行,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响应上级与学校号召,每节课讲课时间不要超过20分钟。

②统一课程进度,学目标,统一命题。每个单元进行单元考,并改卷公布成绩。

③集体备课做到人人参与,体现集体的智慧,备课组活动中心发言人要引导备课组成员讨论教学目标,教学新想法,教学困惑,要集中制定好复习计划及复习的策略和内容。

④备课组成员之间要经常相互听课、评课。

2、课堂教学:

①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重视语言的品味与积累。

②写作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紧扣教材、以改扩课文促进写作,并要求全年级同题作文。

3、语文课外活动:

①要重视语文学习的环境的设置,多阅读课外读物并养成摘抄的好习惯。

②成立语文阅读兴趣小组。

③、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后等生学习语文。

④通过开展一些作文竞赛、读书竞赛、语文知识竞赛,辩论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9、1—9、4):期初摸底考1日—2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放假

第二周(9、7—9、11):《桃花源记》3节、《短文两篇》2节

第三周(9、14—9、18):《短文两篇》1节、《核舟记》1节、《大道之行也》1.5节

《杜甫诗三首》1.5节

第四周(9、21—9、25)第五单元复习考试与讲评2节,《写作:学会说点儿道理》1节

《新闻两则》2节

第五周(9、28—9、30)《芦花荡》2节、《蜡烛》1节(三天)

第六周(10、8—10、10)《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节、《亲爱的爸爸妈妈》1节、《写作:学习写消息》1节(三天)

第七周(10、12—10、16)第一单元考试与讲评2节,《阿长与〈山海经〉》2,《背影》1节

第八周(10、19—10、23)《背影》1节,《台阶》1节,《老王》1节,《信客》1 节《写作:叙事要详略得当》1节,综合性学习《让世界充满爱》1节

第九周(10、26—10、30)第二单元复习考试及讲评2节,附录诗前五首3节

第十周(11、2—11、6)名著导读《朝花夕拾》1节,期中复习与考试4节

十一周(11、9—11、13)期中考讲评1.5节,《三峡》2节,《短文两篇》1.5节

十二周(11、16—11、20)《观潮》1节,《湖心亭看雪》1节《诗四首》3节

十三周(11、23—11、27)《写作:多角度描写景物》1节,《综合性学习》1节, 复习考试与讲评2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1节

十四周(11、30—12、4)《中国石拱桥》2节,《桥之美》1节,《苏州园林》2节

十五周(12、7—12、11)《故宫博物院》2节,《说屏》1节,《写作:说明要抓住特征》1节,复习考试与讲评1节

十六周(12、14—12、18)《大自然的语言》2节,《奇妙的克隆》1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节

十七周(12、21—12、25)《生物入侵者》1节,《落日的幻觉》1节,写作《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1节,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1节,附录诗后五首1节

十八周(12、28——1、1)第四单元考试与讲评2节,名著导读《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2节 ,古诗小测1节

十九周(1、4—1、8)期末复习一周

二十周(1、11—1、15日)期末考试

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思路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以课改理念为指导,继续聚焦课堂教学,重视教学环节,立足备课组建设,加大教研力度;拓展校本研修活动的纵深度,致力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结合项目研究,推进信息化工作,抓好教学质量和面向全体,积极创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二、备课组工作目标:

1、备课:

开学初,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熟悉把握好新教材的知识点、技能和教学重难点,制定实用的教学计划。在集体备教案的基础上,备课力求体现自己个人的教学思想,在借鉴他人优秀教法的同时,能自己独立思考、研究,根据班级实际,修改好教案,并写清教学设计说明意图。注重对二年级学生主动探究、思维、表达等能力的培养。课后认真写好教后记,做到有实例分析,按新标准理念评析,有相应的方法措施,并及时服务、运用于实践。

2、上课:

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注重对二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继续培养。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注重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增加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加强现代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努力使组员上的每节随堂课成为“高效能”的课。继续精心准备校随堂课,力争在教学中渗透新理念。

3、作业:

一定要认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每个孩子都有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本学期,要着重纠正个别学生的基本笔划的顺序和握笔写字的正确姿势,并端正每一次的做作业态度。学生写的字要有起笔收笔,结构正确。作业格式正确规范、簿本整洁,老师批改及时认真。针对新教材,加强口头作业的布置与检查。

4、研究课题:

根据组内老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展个人的小课题研究《生命同样精彩》,结合学习方法、教学方法多样化实施,结合主题团会、十分钟队会生动开展,为教学积累新鲜经验,为学生丰富学习生活。

5、研究课:

有计划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平时互听随堂课,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积极参加教学互动活动,届时要求本组成员认真学习兄弟学校教师的长处,结合自己班级的特色,做到认真听课,积极反思,取长补短。

6、做好备课组的常规工作:

(1)认真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复习计划。

(2)每周轮流出好一张形式活泼多样的练习卷。

(3)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16节以上,写好听课体会。

(4)注重备课组资料的积累。

三、研究重点:

1、备课、上课:

面对实验新教材,不断钻研,尽早熟悉,优化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结构,写清教学设计意图。上课教学方法多样,让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地、主动地、探究性地学习,每课备好训练点,注重各种能力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写字习惯。(2)听说读写想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借助拼音识字的能力,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有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具体措施:

1、备课:结合校随堂课,认真备好每堂课。备课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能体现个人的教学观点和风格,多独立思考、多互相学习探讨。每课巧设训练点,特别是识字的方法要多样、有趣、有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研究出一套新教材语文教学的模式。使我们的语文课更加生动、新颖、高效,富有时代气息。认真写好教后记,为今后的教学积累宝贵经验。2、上课:认真开展课堂教学的研究,组织组内老师观看优秀教学录像,开展讨论学习,学会借鉴。认真对待每节随堂课,组织组内老师一起探讨,汲取每位的金玉良言。课上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具和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奖券激励,言语鼓励,肯定评价等),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喜欢识字。

3、作业:

(1)口头作业:根据新教材的特点,每周有一位老师负责出一张口头练习卷,形式要多样,并加强口头检查,做到课课清。

(2)书面作业: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写字时,老师加强指导与巡视,对作业端正、漂亮的学生多表扬,对态度不端正者或不符合要求的常抓不懈。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4篇

让我们看一下2015年春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Jack将来北京。他对北京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希望了解在北京参观的相关信息。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推荐某个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并提出参观建议。邮件的开头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2015年夏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来自澳大利亚的交换生Jack春节期间要来北京体验中国文化,你将负责一天的接待。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介绍一天的活动安排。

邮件的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go to Ditan Temple Fair (庙会)

learn about Chinese folk arts(民间艺术)

watch dragon and lion dances (观看舞狮表演)

eat local traditional snacks (品尝当地传统小吃)

上述这些考试题目出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教学鼓励多样化的方式。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注重语境运用而非机械性的记忆,基本技能决定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改变某些教学策略,适应新的考试形势。

《英语高考考试说明》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文字表述:英语试题略作调整。将突出体现与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素材与情境。体现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推动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特别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和我们国家整体基础教育一起在发生着一个根本的、深刻的质性的变化――从原来对学科及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关注,最终走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英语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全世界对英语的认识,从原来把英语看作是一个学科,到后来强调英语是一个交流工具;而现在,我们认识到英语不单是一个语言信息的承载工具,不单是一个交流工具,甚至不单是一个文化的承载工具,它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用来培养人、塑造人的一个工具。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在今、明年明显地反映在外语教学整体理念和课程的推进上,也将反映在高考的设计上,甚至是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上。

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要特别关注会考命题思路与学科教学改进的一致性研究。在《中小学英语学科改进意见》中,对考试命题的要求有一条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英语教师要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呢?我们自己首先应该不仅教授英语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自己不了解,如何教授学生呢?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教案和学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现在的学生连这些节日都不了解,何谈用英文介绍给外国朋友呢?

(2)中国的传统节气,例如,惊蛰、春分等。

(3)其他的传统文化,例如,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青花瓷、京剧、围棋等。

上述这些东西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北京特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同中国优秀文化,鼓励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就是一篇英语教师平时在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

范例: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高二学生李华。上周,你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学校接待澳大利亚中学生访问团的活动。请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给校刊“英语角”写一篇英文稿件,介绍来访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过程。

注意:词数不少于60。

提示词:书法calligraphy

Last week,some Australian students came to our school for a visit. As a volunteer,I joined in the activity. Early that day,we gave them a warm welcome at the school gate. After that,I showed them into a classroom. There one of our teachers taught them something about calligraphy(书法). I explained in English when necessary.

They were amazed by the wonderful Chinese art(中国艺术),and some of them even tried writing some characters(汉字)successfully. To remember the enjoyable moment,we took photos together and this was really a memorable event.

上述的例子也让英语教师有了紧迫感,我们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是一个“百事通”,否则我们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我们一定要利用业余时间,及时地自我充电,向其他科目老师请教。这样,我们就能在英语课堂上及时地宣讲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将来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会用英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中有关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英语教师也应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让我们在英语课堂中宣传介绍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吧!

参考文献: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5篇

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知识和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基础系统,过程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三维目标的融合应该成为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种自觉意识。然而,很多教师在撰写教案时,往往只是贴标签一般地写上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并未真正综合起来考虑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这样,三维目标在他们的教案设计中是彼此割裂的,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中更是互不相干的三个部分。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融合,同时关注三维目标的动态呈现。这样三维教学目标才能融合其中。

二、约束:文本阐释的“瘦身”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多元解读在语文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夜之间,各种文本解读的新模式诞生了:认知性解读、学院式解读、建构性解读、个性化解读、时尚式解读、颠覆性解读,等等。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文时,提出:我们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同学们对比一下,看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范进是在逆境中苦苦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掌握自己命运的强者;孔乙己是堕落、无骨气、深受封建科举毒害的弱者。教师说:你说得真好,有独到的见解!这位教师还在反思里自诩:“面对这一言论,不少同学对照自己手中的有关资料,有的嗤之以鼻,有的横加批驳;而我则鼓励这个‘持不同政见者’,积极寻找根据,自圆其说,而不强词夺理。”这样的解读就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错误的,可谓“过度诠释”之极致。在课堂上花费很多时间进行如此天马行空的阅读,去寻求所谓的“探索发现的愉快和感情激荡的审美震撼”,其结果恐怕会与愿望背道而驰。所以,文本诠释须有度,用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的话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作随意理解和解释”。

三、优化:教学环节的“瘦身”

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这样划分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的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训练点,肢解语文。事实上,精彩的课堂都是简洁的、巧于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应该是一个严谨而又自然的流程,繁多而杂乱的环节安排则会扰乱学生的思维,也会使课堂过于匆忙,少了语文课应有的从容气度。优化教学环节后的课堂,必定能变得精致而富有实效。

四、节制:课堂拓展的“瘦身”

有效的课堂拓展能扩充教学容量,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益。但是目前在课堂拓展上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舍本逐末,喧宾夺主,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拓展要以文本为凭借,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核心的准则。这样就使得学生的拓展思维训练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由于缺乏非常明确的目标性和方向性,课堂教学中的拓展也显得非常生硬,有明显的断裂感,很难达到巩固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预期效果。在最近组织的一次苏州市语文教学评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精神明亮的人》(王开岭)一文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安排了大量的拓展内容:投影展示海伦・凯勒、海明威、霍金、贝多芬等名人的事迹,以此表明他们都是精神明亮的人;投影展示教师自己所写的文字片段,有写登山感悟的,有写观海体会的,有写听林中蝉鸣的,有写看窗外风景的……以此阐明要多与自然交流,在与自然对话中成为一个精神明亮的人;投影展示诗歌《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然后请学生仿写几句,以此启迪学生去向往明亮那方;最后还布置了一项拓展训练,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内容是从自然万物中如何得到人生启示。这位教师花在文本研读上的时间远少于所作的拓展,这样的拓展完全没有立足或服务于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其危害不亚于上文所述对文本的“过度诠释”。

因此,课堂教学拓展一定要节制,必须以文本为基础,要把拓展的简单叠加变为有效整合,使拓展成为课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有机部分。安排拓展内容时,要挑选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拓展目的最相符、与学生认知水平最贴近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材料,使课堂拓展形成教学深度。

五、凝练:教学语言的“瘦身”

在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之后,“对话教学”就风生水起。但是,什么是真正的“对话教学”,很多教师意识有些模糊。此外,还存在另一种现象:教师只在思想上接受了“对话教学”的理论,行动上还是过去那一套,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这种训练与灌输,也许能使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较快的发展,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个性发展为代价的。有些学校不得不以行政命令要求教师每节课讲解时间不超过几分之几,对此,除了觉得可笑,我们是否能有更多的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和史渥林阐述了三种教学策略的特征: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的,称之为照本宣科策略;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答策略,教师向学生抛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出事实,而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反馈大致上是“对”或“好”;第三种策略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在这种策略中,教师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这些问题一般没有固定的答案,教师通常会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甚至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故意发表一些偏激意见,如果学生讨论漫无目的,教师再次发表评论或提问,让讨论回归问题本质。第三种教学策略才是真正的对话教学,而非问答教学。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学生更高明。相反,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师不妨经常在学生面前展露自己的“无知”,以激起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探究与表达中得到真正的训练。学会倾听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应该是教师自己。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6篇

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继续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版块组织单元。全册书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仍旧包括阅读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个部分。

本册书中的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如下内容:成长、祖国、名人、文化、探险、动物。

第一单元中选取了五篇与个人成长有关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无论是百草园里高大的皂荚树,有趣的斑蝥,传说的美女蛇,还是三味书屋里方正、质朴的先生,奇妙的“怪哉”虫,课堂上描画的绣像,都记录了鲁迅成长的足迹;《爸爸的花儿落了》(林海音)中“爸爸”的去世,迫使“我”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一段艰难的心理成长历程;《丑小鸭》是一篇童话。童话讲的虽然是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故事,却能给我们成长中的青少年以有益的启迪。《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未选择的路》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道出的殷殷嘱托,一行行的诗句曾Ji励过无数成长中的青年。《伤仲永》促使我们反思一个天资出众的人变得“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都是歌颂祖国、抒发爱国Ji情的文章,《黄河颂》(光未然)把我们带到了波涛汹涌的黄河之滨,让我们感受母亲河的雄浑壮阔;《最后一课》以儿童的视角帮助学生领悟母语与祖国的关联;《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十周年时写给被日本蹂躏的故乡东三省的誓言,炽热的语言背后跳动的是一颗蓬勃而痛苦的心;《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一篇杂文,它以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木兰诗》勾勒了一位替父从军、纵横疆场、保卫国土的女英雄形象。

第三单元中的文章写的是名人故事。有科学家邓稼先(《邓稼先》杨振宁),有艺术家贝多芬(《音乐巨人贝多芬》何为),有诗人、民主人士闻一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有个性鲜明的作家群(《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莫泊桑),还有孙权对将军吕蒙的劝诫(〈孙权劝学》)。

第四单元主要选编的是与文化艺术有关的文章。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安塞腰鼓》《观舞记》中的舞蹈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但是学习的内容并不仅限于文化艺术。像《社戏》,不仅有地方戏曲方面的文化内容,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年生活;《竹影》中不仅有中国画的艺术内容,更有童真童趣的精彩表现。因此,这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五单元主要反映的是人类对自然界勇敢的挑战。《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是写斯科特在挑战南极过程中的悲壮覆灭,《荒岛余生》节选自《鲁滨孙漂流记》中鲁滨孙初涉荒岛的一段,表现一个人在身陷绝境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和人的精神的强大,《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再现了60年代中国登山运动员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后一段路程.《真正的英雄》(里根)是美国前任总统里根为悼念“挑战者号”中牺牲的七位宇航员而发表的演讲。《夸父追日》和《两小儿辩日》两篇短文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不懈的探索精神。

第六单元也是以自然为主题的单元,集中选取了状写动物的文章。《珍珠鸟》(冯骥才)写人与鸟之间是如何逐步建立起一种相互信赖的美好境界的,《斑羚飞渡》(沈石溪)写一群斑羚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威胁时所做出的出人意料的举动,《华南虎》(牛汉)以虎喻人,讴歌了一个虽身陷囹圄却有着桀骜精神的灵魂,《马》(布封)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家用饱蘸关爱的笔把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写得动人心弦,《狼》(蒲松龄)写人与狼之间的一场斗智斗勇的比拼,虽简单明了,却也扣人心弦。

从阅读部分的选文来说,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语言文字两个方面作了严格筛选,新吸取了大量的名家名篇,并以整体感悟、品味语言、理清思路、把握意蕴、抓住要点、发表见解为阅读能力的实践环节,全面考虑、组织单元。 2010—2011学年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 2011年下学期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2010-2011年度第二学期初中阶段汉语作文教学计划 |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2010—2011年第二学期学校教学、教研工作计划 | 学校安全教育教案 |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作业设计;问题;改变

在实际的教学中,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形式却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先来看看学生在做什么样的语文作业:笔者所在的学校一共有14名语文教师,随机抽取一本教案,周一至周五的语文作业设计如下(教材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周一:1 朗读课文《雪》2抄写字词一遍 ;周二:1 预习《雷电颂》2测验第一课字词 ;周三:1 改正测验本上的错误2课堂教学同步练习册 ;周四:1《短文两篇》的文学常识、字词抄写一遍2思考课后练习题; 周五:1 两篇日记,两篇摘记2预习第九课。

这样的作业,究竟有什么问题呢?

1.作业布置单向,“规定动作”多。作业缺少精心的准备,几乎全部是抄写和练习册习题,常常“齐步走”、“一刀切”,没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容易使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 2.作业形式单一,现在的作业仍旧以写为主。作为语文学科的另三大要素:听说读严重缺席。3.作业量大,质量偏低。抄写生字新词,抄课文注解,抄背诵篇目;课后练习或配套练习不分青红皂白全部要黑字落在白纸上。这类作业,含有大量重复的内容,思维含量低,单调乏味。

以上可以看出传统作业形式的有待改革,新的作业形式需要认真探索,以提高语文作业的实效性。那么,如何扭转这种作业设计不如人意的局面,真正适应学生的作业又该如何设计呢?

一、树立几个观念

1.生活有多广,语文学习就有多广,语文作业也应如此

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种作业,从内容方面来说,可根据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学习中的难点、感兴趣的问题,对生活、社会、大自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从实施上来说,可在学期开始时组织学生自由申报活动课题,也可根据教学进度随机布置;从时间上来说,可以是一个周,一个月,也可以是一个学期,根据探究问题的内容、难度、发展而定;从实践主体来说,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小组合作,可以班为单位开展,也可以是师生合作,甚至邀请家长、社会人士参加。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中增加语文知识,增长语文才干。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语文作业也要精心设计或选择

作业的设计一定要注意优化组合,加强整合,增加选择。我认为在设计练习时,一定要关注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进行结构上的组合编排,再把学生易搞错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 ,设计小试卷,当然这里一定要设计一些把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综合题,让学生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综合解题的能力。

3.题海战术可能适宜某些学科,对语文效果不大

机械的、乏味的作业是一种折磨。

适当的作业有助于使学生巩固、理解、掌握和运用当天当堂所学知识,能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如果教师布置作业一味地贪多求全,势必造成学生机械作业,重复作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作业过多也会造成学生的对抗情绪和厌学情绪,使学生作业时因赶进度而马虎,有的甚至抄袭他人作业。

二、坚持几个做法

1.从枯燥单一性走向情趣多样性

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各种感

官参加认识活动。 “硬作业”“软作业”并举并重。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演讲会、辩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综合性专题活动等),来实施作业意图;可以营造班级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享受语文作业的乐趣。例如有老师鼓励学生在做作业时,可用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来表达,甚至可以用手工制作、创作的乐曲、摄录的活动录像、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你说学生能不喜欢吗?

2.从划一走向分层

学生作业设计应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了避免优生吃不饱、兴趣渐渐丧失,后进生完不成,成为沉重的精神负担,我们采取有特色的“弹性作业”。改变老师强制式为学生自主选择式,作业设置多样化,在题量和难度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不做那些一看就会的题,而选择难度较大的题。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避开那些啃不动的难题,而选择基础题和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题。

3.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

树立大教育观,走出封闭狭窄的课堂,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作业的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去读足读活读好“生活”这本书。

作业的开放性应包括:①作业内容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②作业形式的多样化;③作业布置时间可以置在课前,也可以在课后;④作业完成的时间可长可短等等。

也就是在内容形式上: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做作业。可以结合节日、时令、时事热点、地方风俗等,增强作业的情味性,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布置时间安排上:教师布置作业不应局限于课后,包括课中,还应考虑课前,而且注重开放性,比如在教学一篇古诗,可在前一周布置下去像“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你能收集到有关的背景资料吗?”“你有哪些独特的记忆方法集注诗中的生字?”等等,这种“有备而学”,缩短可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为指导教学奠定了基础。

完成时间上:让学生拥有一定的时间自由地作业。如要求学生一学期背诵20左右的优秀诗文,原则上要求自由组合诗文竞背小组,每周一首,但如果本周没有完成,可以在下周补上,也可以在时间较充裕、精神状态较佳的一周多背几首。学生一旦成了时间的主人,也就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语文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不能满足和停留于传统的作业布置,而应顺应教学改革的潮流,融入新的理念,尝试新的类型,让学生荡起双桨畅游语文世界,一叶轻舟驶过万里河山!

参考文献:

[1]魏青主编《教育学》,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语文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2月

[3]申维敏《更新教学理念念不忘 重视作业设计》,《课堂纵横》2007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8篇

导学案,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教材、学情的深入研究,精心编制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导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导学案把教案学案融为一体,以“导学、诱思”为基点。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其突出优点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学生的自学行为,注重学法指导,强化能力培养,并注重学生间的互助交流,把学生由观众席推向表演的舞台。

一份完整的英语复习课导学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Aims and Demands)、课前自主学习(Selfstudy)、课堂互动学习(Groupstudy)、课后独立练习(Selftest)。

第一板块: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航标”,具有导向和激励的作用。因此,在导学案的设计中,要让学生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在这堂复习课中,我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①To review some useful words and phrases from Unit 6. ②To review different crimes and different criminals. ③To review the reported speech to repeat statements and questions. ④To complete a detective story. ⑤To improv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ies.

第二板块: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自主学习板块的设计立足于促进学生的课前自主预习,要求教师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注意文中的短语、一些关键的句子、要掌握的语法等。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对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做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导学案”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这堂复习课中,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自主学习的时间有限,我将预先编写好的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前10分钟带着问题对内容进行预习,并把本单元的Reading和Grammar部分快速地看一遍。

第三板块:课堂互动学习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一课之计在于导”,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内容的导入,而恰当的导入能让学生很容易理解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使他们沿着教师设计的教学主线逐步掌握课堂的教学目标。

在Leadin部分,作为课前热身,我播放了一段名侦探Conan的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醒学生最近我们也学了一些侦探故事,通过一些hints,运用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堂课的主角——Detective Lu,并让学生讨论:What does a detective do? 快速地让学生“入境”,进入轻松而又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中。

2.小组合作,自主归纳

在重温词汇、短语环节,我设计了“放气球”的游戏,让学生两人一组,点击按钮,放飞气球,将气球里的词汇写在导学案相应的空白处,并结合一定的语境,将词汇运用到相应的句子中,检查学生是否能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此环节与中考词汇题型一样,注重在具体语境下考查学生对词汇的综合灵活运用能力。

在词汇巩固环节,我设计了表演式讨论,请一个学生上台扮演Detective Lu,向其他学生展示他在以往的案件中拍摄的一些照片,让他们讨论归纳different crimes, different criminals。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育学生遇到犯罪行为时,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并告诫学生绝不要做任何违反法律的事。呈现以下句子:Nobody escapes the judgement of Heaven(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对学生进行适时ZHONGXUEJIAOXUECANKAO

听说读写中学教学参考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的状态,对于听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我们都知道,初中生学习情绪不太稳定,稍遇困难易受挫折,尽管如此,他们心理状态的可塑性也是极强的。因此,在听力训练的初始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积极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教育,明确告诉学生听是学好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加以重视。同时不可否认听力理解有相当的难度,只有正视它,并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克服。教师还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以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担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在课堂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在训练听力时可采用抢答方式,看谁反应迅速,答得准确。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要适时给予表扬。听力练习内容较难时,学生一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就烦躁不安,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从而降低信息吸收的质量,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千万不要惊慌,更不能失去信心,要继续坚持认真听,争取最佳效果。教师多以鼓励表扬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都能让学生鼓起勇气、增强信心。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

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在听一篇连贯的短文或对话时,总是设法听懂每一个词或句子,遇到一时不理解的单词或句子时就不断思索,始终想着这些词句,结果就耽误了整篇文章的理解。教师应教会学生在语流中去理解意思,即使在听的过程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也要照常听下去,同时通过上下文猜测词的意思。另外,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不要借助母语把所听内容译成汉语来理解,这无形中为听力理解多设了一道障碍,更谈不上跟上语速了。教师也不要因为学生在听力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而有意地选择语速很慢的听力材料,甚至是一句一句地念给学生听并翻译成汉语,否则就破坏了英语本身自然的语音语调。

四、帮助学生掌握好英语语言知识

首先,要认真教会学生48个音素的正确读音,即严格把好音标这一关。因为听不准音、辨不准音往往造成语义上的误解,所以说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初中阶段打好语音基础,对提高学生听音辨音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让学生不断通过朗读来体会、理解并掌握好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弱读、不完全爆破、连读等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些知识和朗读技巧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而是靠平时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朗读训练才获得的。再次,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词汇要边学边记,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读音规则进行记忆。教师也要帮助学生把所学单词按同音词、近义词、反义词、同根词等来归类记忆,并有意识地训练听记速度,或进行给所听短文填入所缺词组的练习,提高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辨音识义的能力。

五、加强听力技巧的指导

1.在听之前,先快速阅读一遍手上的听力材料,捕捉材料中透露出的信息,提前预测听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明确听的方向和侧重点。

2.在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边听边做笔录的习惯,有意识地抓住关键词,如文章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人物的姓名、年龄、职业等。尤其是文章的第一句,因为它常常对整段文章有概括或提示作用。抓住了关键词和概括性的语句,就等于抓住了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在听句子、对话或短选择回答时,要善于根据问句的不同疑问词迅速确定听的重点,同时也要根据所听问句的语调、语气来帮助理解;对于要求听短文填单词这样的题型,要边听边记边做简单记录,最后再重新通读整篇材料,根据语法结构调整人称、时态、动词形式、名词单复数、形容词或副词等的适当形式,准确地填入答案。

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任何一种语言知识都是与该民族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不熟悉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就不能正确理解听力材料。例如,两篇难度相当的短文,一篇介绍中国的春节,另一篇介绍西方的感恩节或愚人节。前者听起来容易理解,因为春节是中国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节日;而后者听起来较难,显而易见,是由于学生对愚人节或感恩节不甚了解。当然,教师除了讲解教材中出现的文化背景知识外,平时还要鼓励学生多阅读有关人文、地理、历史、传记等方面的书籍。听力材料也不应仅限于教材内容,应有所选择地给学生听有关英美国家风土人情的故事短文等,组织学生观看英语电视节目或电影,收听英语广播节目,从而不断提高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春洞,王才仁主编.英语学习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绍忠主编.中学英语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9篇

不过我对龚先生执弟子礼却不免有些“忝列群贤,有辱师门”。龚先生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我不是,或没有资格被认为是。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除了被“灌输”的那么一点常识以及被告知马克思的学说系认识宇宙及人类社会惟一的真理之外,几乎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个人体会。1990年代以后“误入歧途”,转而追求学术多元的“时尚”,在正统派学人看来,可能已沦落为思想与学术的“另类”。因为摄取了现代西方史学理论与方法,食洋不化,加之现实社会中因误读误用对马克思主义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往往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注重物质不同,我可能有些“心物二元”的倾向,在偶尔“客串”研究近代思想文化时我更看重主观心智的作用,虽承认物质构成了社会生活的重要基础,却不赞成极端化的“唯物”,认为唯物主义与文化思想研究方枘圆凿,格格不入,以唯物主义信仰研究属于形上层面的思想文化尤其是宗教,本身就构成了严重悖论,其基本套路只包含批判而不包含赏析,有时甚至连起码的“了解之同情”(empathy)也没有。几年前,在中国古代哲学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蔡方鹿教授和我谈到当代一位研究中国传统宗教的学者,钦佩其学术努力和建树之余,却感慨其以长期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训练转而研究中国传统宗教,颇犯古人由“经学”入“小学”之忌,虽不乏成就,弊窦亦由此丛生。方鹿教授可能未意识到所言包含的逻辑关系,忽略了“小学”非宗教之属所可伦类,但我却深然其治学须循学术内在理路演进之说。对龚先生我也曾产生类似看法,认为以唯物史观指导研究中国文化史和宗教史,难免将人类复杂的精神现象简单归结为“物质”的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未必是恰当的选择。

然而随着书本及社会阅历的加深我逐渐意识到,在中国学界,将已成时尚的现代西方理论方法的撷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史学立场截然对立很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即忽略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西学的一支传入中国之后,国人一直像对待其他西学一样,在作为我所需、为我所用的选择性改造,使之如同来华基督教那样入乡随俗,趋于“本色化” (Indigenization)。就政治和学术的关系而言,虽然一段时间内有将两者搅和在一起的倾向,那个年代的政治斗争也表现出冷酷无情的一面,但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学者未必都卷入了政治,因为按照近代学人的观念,政学分殊,两者是有所区别的。在中国学界,以我现在的认知,多数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并无政治背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国家政治极左时偶尔就政治问题作出柔性表态,也与当时特定的情势有关,有其苦衷,不必苛责,毕竟他们只是书生。在理论上,他们更多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中注重物质与精神关系的一面,强调客观存在对于意识的决定作用,这与中国传统学术特别是清代学者提倡的“实事求是”学术精神正好契合。在已经丧失对“修正主义”的警惕的年代,他们虽未必意识到强调“实事求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潜移默化作用,但“中国化”却在传统学术精神的作用下实实在在地展开并找到了“与时俱进”的行为学解释。可以说,在中国这样对于舶来品富于创造性改造传统的国度和当下语境中,原教旨主义(fundamentalism)的马克思学说以及严格受其规范的思想学术是不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今日学者为追求学术的“现代性”而作理论方法的全新探求,与龚先生那一辈学者的主义坚守并不一定构成冲突。

21世纪的中国学术已进入多元化时代,今天能够承认自己宗奉马列的历史学者已不多。但不应否认的是,我自己甚至我们这一代被称为“中生代”的学者,都不同程度受惠于龚先生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我们学术成长的初期,在西方学术尚被严格“屏蔽”的1970至8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大陆堪称真正意义的“显学”。这种被弄得自尊独大的史学压抑了其他史学流派的生长,却也把一种学术思想如何演绎到极致作了充分展示。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龚先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曾引来一些非议,认为他思想古板。然而在我看来,这里可能存在信仰真伪的辨别问题:真信仰与假信仰在境界上判若云泥,而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恐怕就是假信仰或无信仰。对有志寻求“现代性”学术发展的学者来说,姑不论信什么,能像龚先生那样一辈子坚守自己笃信的主义就令人敬佩。如果一个学者信念不坚,遇事调和,其思想学术将会因圆融而失去特色及存在的价值。

难能的是,龚先生虽有执着的信仰与理念,但当年轻一代作新的学术探讨和追求时,他却表现出少见的宽容。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至少学生的感觉是,龚先生并没有要求他们像自己那样坚持“唯马独尊”,在龚先生门下,多元化理论方法的探寻蔚然成风。作为大学教师,龚先生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辛勤耕耘,作育人才,培养了众多中生代及新生代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而以我可能有些厚诬同仁的判断,其中“非马”应居多数。这或许证明,就思想和学术性状而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史学家应该与西方一些人基于特定政治立场所作理解有很大不同,也反过来解释了像我这样多少显得“另类”的学人对作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捍卫者的龚先生保持尊敬的原因。

我的博士论文答辩系龚先生主持,但我和龚先生初结“学缘”是在我完成博士论文之前12年。1989年冬,我到贵阳参加“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反洋教运动”学术讨论会,会上认识了北师大的张守常先生。当时我们都在研究基督教在华传教史。他提交了一篇《教民小议》,我看后很受启发;而我提交的一篇题为《普法战争与天津教案》的文章也引起守常先生的注意。会议期间张先生很关切地问我是否有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我说川内尚无近代史专业博士点,我正为到哪里攻博犯愁。张先生说北师大有近代史博士点,龚先生在招博士生,正八方物色优秀生源,如果我愿意,他可向龚先生推荐。恰好头一年,我在川师大的邻居好友、现在川大中文系任职的谢谦教授被录取为北师大中文系启功先生的博士生,我对有可能与“不谦兄”同往北师大深造表示出极大兴趣,说方便的话可烦请张先生向龚先生绍介。回蓉后我寄给张先生两篇我的习作祈转呈龚先生:一篇是次年发表在《近代史研究》上的那次会上提交的论文,一篇是两年前发表在《历史研究》上的《太平天国的租赋关系》。一段时间里,到北师大读龚先生的博士成为我隐匿心中的一个愿望。两年后,我现在的师友、当时正在普林斯顿攻读博士学位的罗志田兄向林教授(Arthur N. Waldron)推荐,为我争取到去该校参与中国教会大学史相关研究的机会和数额可观的经费,这使我在寻求自我超越的人生路上多了一种选择。然而让我至今引为遗憾的是,由于那几年为慢性结肠炎困扰,状态不佳,我既没有到北师大师从龚先生,也未能前往彼岸学习深造,但冥冥之中,我与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领域先后两代最卓越的学者的关系似乎已因此而前定。

1998年,我身体状况好转,攻博之事重新提上日程。无奈此时父母均年近八旬,本诸“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加之志田先生已学成归国,任职川大,且川大已成功申请到专门史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权,遂决定选择川大,就近攻博,而我与龚先生的学缘似乎也就因此了结。

但有些缘分是不会被外在因素轻易割断的。缘(Pratyaya)为心对境的作用或为心的虑知,故又称缘虑,表明缘即虑知。我心既为龚先生所营造的学境所吸引,即属有缘,且为善缘,终有顺遂我愿的机会。2001年我完成博士论文准备答辩。朋友们都知道,我是在职攻博,当时的我已在高校任教16年,晋职教授也已7年,已是四川省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历史学科组组长,并担任四川师大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论文交到川大历史文化学院后,院领导和老师们考虑到我的“特殊身份”,决定聘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来担任我的答辩委员会主席,以免其他资望辈分稍浅的人“占了我的便宜”。对学院的考虑,我事前并不知情,临近答辩才获悉,所聘“座主”竟然就是我仰慕已久的书铎先生。记得与我一起攻读博士学位的徐跃兄曾多次对我提及他在北师大读硕士期间龚先生指导他研究弘一法师的点点细节,说龚先生自己对佛法亦有很深的体认。当学院告知龚先生即将前来主持答辩时,我顿然悟到,这就是佛家所说的缘分!

2007年冬,在我调到川大工作两年之际,因学校申请国家重点学科之事到北京跑差,下榻北师大新落成的宾馆,办完差事之后,决定登门看望龚先生。从宾馆出发前,我特意给龚先生家里挂了电话,以免唐突。当时大约是下午三点,接电话的是师母,她和气地问我是谁,我告知身份之后,师母以很抱歉的口气说,龚老师感冒了,咳得厉害,正卧床休息(后来我才知道先生动了大手术,刚回家休养数日),能否改日再来?也许电话离卧室很近,龚先生听到是我想登门拜望,马上叫师母改口,说他身体并无大碍,可以见我,于是我径直前往先生宅第。那年冬天格外寒冷,在通往龚先生家的路上,我的内心却感觉十分温暖。

在我的记忆中,龚先生家住北师大校内东门附近几栋红砖楼房中的一栋,三楼靠右手。楼房可能建于1960或70年代,历经数十年,显得十分陈旧。我抵达先生府上时,房门虚掩着,我轻喊了一声“龚先生”,门随之打开,师母将我带进书房,龚先生已和衣坐在椅子上等候。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登临龚宅。话匣子打开后,先生说了很多,但常被咳嗽打断,师母不断提醒他少说话,我也多次提出准备告辞,但先生硬是留我谈了一个多小时。谈话内容无法在这篇短文中详述,但至今我的耳畔还仿佛能听到先生带着浓重闽南口音的弘论,让我见证了身边诸多朋友多次对我提到的龚先生的博学与多识。

聊到兴致渐高时,我憋了很久没有说出的话终于脱口而出。我问道:我和先生以前并不认识,先生缘何应川大之邀,以逾古稀高龄,不远千里,入蜀专场主持我一个人的答辩并在后来的学位论文评优中极力推荐?没想到先生反问说:怎么不认识?当初你不是请守常教授递给我两篇你自称是习作的论文,并表示想到北师大来攻博吗?那两篇论文早就让我认识了你!倒是该我问你,当初为何食言,没有前来报考!先生的反问让我尴尬语塞,但几年前答辩时由我单方面认定的缘分,倏然与先生达成虑知耦合,让人不相信缘分都不行。

短文两篇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材;调查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外语教材的开发层出不穷,广东、北京、广西统一使用的职业高中英语教材试用了四年,如何使它更好地适应职中教学的需要?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对此有所体会。

英国学者Cunningsworth 在其著作《怎样选用你的教材》(Choosing Your Coursbook,1995)中设计了一系列教材评估表。这是迄今为止覆盖面较广且较为系统的教材评估方法,值得借鉴。本文根据其评估方法,对现行的《英语》(基础模块)教材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目标和思路

1.教材的目标与学生的需求是否一致

本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拓国际视野,更好地完善与发展自我,并具有今后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英语的能力。为此,笔者对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的10、11、12级各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部分英语教师座谈。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归纳与分析,并对发现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1)你在初中时英语水平如何?

根据表(一)的学生中考的成绩来看,学生的英语水平呈逐年每况愈下的趋势,英语较差,许多初中的英语知识还没掌握,高中的英语知识学习起来则更加困难。

(2)现在你在英语学习方面最大困难是什么?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学生存在着各个方面学习英语的障碍。

(3)你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占课后时间的多少?

从表(三)中可以看出: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对英语不感兴趣。

(4)你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应试教育还未转向素质教育,学生的学习目的还没具备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5)你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原因是什么?

从表(五)中可以看出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有欠缺,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6)你认为当前英语教材中缺少哪方面的知识?

表(六)

从表(六)中可以看出英语教材内容应适当丰富专业性知识。

(7)你认为课本和练习册的难度如何?

表(七)

从表(七)中可以看出英语教材难度偏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2.教材教学环境的适应性

本教材基本适应教学环境。以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国走向世界,学生掌握英语这世界语言必不可少。本教材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能适当提出与时俱进的话题。

3.教材是否能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

从表(四)可以看出:本教材只能成为学生的部分学习资源。部分中职学校为了满足学生英语考证的强烈要求,在高一、高二第一学期采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的辅导书作为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上大学的强烈要求,高三则采用成人高考的辅导丛书。另外各所中职学校都要应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根据不同专业开设了各种专业英语。

4.教材是否具有灵活性

本教材具有灵活性,含有相配套的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电子教案、DVD,教师可以根据以上教材体系视学生实际情况,增减教学内容。尤其为教师提供了电子教案,图文并茂、绘声绘色的电子教案大大增添了教学的趣味性。

二、设计和组织

1.成套教材是由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单元综合测试题四本分册组成的。

2.教材内容,如语法结构、语言功能、语言技能等的组织如下:各种语法结构在教材中交叉出现。笔者认为这不利于英语成绩一般的中职生系统地掌握各种语法结构。例如,学习间接引语时,如何把祈使句、陈述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改为间接引语,应该集中在几个单元内学完。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各种大的语法结构纵向比较,利于掌握,避免将各种大的语法结构互相混淆。语言功能的组织也是一样,Shopping这个话题在第一册第十一单元和第二册第五单元都出现,笔者认为应该把这两个对话放在相邻的两个单元中,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Shopping的各种用语,灵活掌握on sale, on special等具有相同语言功能的短语。在语言技能方面,教材几大板块“日常交际对话”着重训练听、说的技能;“课文”、“阅读理解”着重训练读的技能;“综合练习”和练习册的“写作”着重写的技能。各个板块又不同程度地训练其它技能。

3.教材主要在课文里体现语言的复杂性;在注释里体现语言的接受性;在练习中体现语言的实用性。

4.本教材能做到循序渐进,有充足的复习内容:第一册先复习国际音际、动词的四种形式、时态、冠词、连词、形容词/副词的同级、最高级、名词的单复数、介词。

在新授语法方面,先浅入深教授新语法:间接引语―被动语态―定语从句―情态动词―不定式―状语从句―非谓语―名词从句―主谓一致―倒装句―省略句。

5.本教材配套有多种练习,教材练习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选择性把部分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学习。

6.教材排版方面,目录清楚标明本册书的各个单元和对话、课文、语法和复习内容。但由于是全英书写,不便于英语基础一般的中职生查询。

三、语言知识

1.教材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水平编入相应的语法知识,第一册编入间接引语、被动语态、定语从名;第二册编入情态动语、不定式;第三册编入状语从句、非谓语、名词从句;第四册编入主谓一致、倒装句、省略句。

2.教材中词汇的数量和种类充足。里面包含2300个左右的英语常用单词和不少于300个的习惯用语,其中熟练掌握1400个单词(含初中学过的词汇),为专业英语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教材的词汇和词组与高职考接轨,但对于大部分参加成人高考的学生来说,高三时还要学习其它词汇。

3.教材有国际音标,教学的内容符合学生的水平。

4.教材中有会话,写段落等语言知识运用活动。

5.学生的学习风格与教材中的语言教学风格还不太一致,学生的学习风格应尽量适应教材中的外语教学风格。

四、语言技能

1.教材包括听、说、读、写单项技能的教学,以及针对这些技能的综合性教学。这种教学符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和要求。

2.阅读教材难度较大,一半学生看不懂阅读材料,阅读难以进行下去。练习册每个单元一般都有一至两篇阅读理解课文,每个单元都有两篇课外阅读,阅读材料的数量充分。从表(七)中数据表明,高校的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大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这也要求中职英语教学必须具有务实性,以便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听力材料的录制效果清晰,材料做到尽量真实,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知识、问题和练习等以帮助学生理解。

4.口语材料能使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进行有效的语言交际。

5.写作活动设计得较难,学生的水平适合写50字左右的便条和短信。许多学生对较复杂的写作内容,索性不写,达不到教学效果。

五、题材

1.题材有趣:有有趣的故事,如“The Cleverest Son”;有给学生警惕的文章“Heroin, A Deadly Drug”;有有关习俗的文章“The Use of the Fork”……

2.题材具有多样性,涉及各方面的内容,如故事、习俗、时事、科学(如“Psychology”)、应用文(如“A Good Meeting”)……

3.题材有利于吸引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4.教材中涉及的社会文化知识与学生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联系,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

六、教学方法

1.教材是按“日常交际对话――课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的顺序呈现语言教材的。这种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可行性。

2.教材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活动教授学生各种语言技能的。

3.教材主要是通过日常交际对话来培养和发展学生交际能力的。

4.教材还没有有关学习策略和技巧的内容。

七、教师用书

1.教师用书的内容丰富,包含单元重点(语法、词语、基本结构、交际用语)、对话、课文(译文、注)、练习参考答案。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教师学重点、练习答案,为教师提供很大的方便。

2.教师用书没有包括如语法规则、文化背景等教学要点,但课本则包括了这些教学要点。

3.作者对全书的编写原则给予了详细说明。

4.教师用书中附有练习答案。

八、建议

在上述教材调查中已有对教材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再作些补充。

1.从上述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教材的目标与教学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学生英语的实际水平又达不到要求。教材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太一致。缺乏更适合中职的专业性英语,教学内容又不够丰富,所以教材较难教授。

2.词汇过渡要自然。部分课文词汇过多,例如第二册第六单元课文“Noise”全文183个单词就有40个新单词,新词率就达21.9%。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3.与升学接轨。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直接促进了普通高中的大发展,也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职业学校要应社会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升学辅导。教材的内容应适应这要求。

4.听力的题目一方面要贴近全国英语一级考试的要求,增加图片判断的题目,另一方面减少较难的短文理解的题目。

5.学生的阅读水平只达到初二水平。因此阅读理解的题目,一部分应与全国英语一级考试的水平接轨,一部分应与成人高考,高职考的水平接轨。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1995, 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Heinemann.

[2]方银伴.论中职英语教材选用与校本教材编写之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10(3).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案范文 下一篇:爬天都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