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范文

时间:2023-12-11 12:14:30

短文两篇篇1

对外国短篇小说的认知时差

说是横空出世,其实不然。“短经典”从2009年便开始策划,因为当时黄育海和彭伦看到了外国短篇小说在大陆是一个市场空档。“短篇小说出得很少,但市场上已经有一些苗头,某些外国短篇小说销量很不错,同时我们发现,还有许多现当代外国短篇小说经典作家的作品没有在中国出版。”

所谓的“苗头”,如此前的“卡佛热”。

90年代初期,大陆陆续出版了《雷蒙德卡弗短篇小说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2年),《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做什么?》(花城出版社,1992年)。之后译林出版社在2009年、2010年前后出版《大教堂》和《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包括台湾去年也出了《能不能请你安静点?》,将这一股“卡佛热”发酵到了极致。

其实,在改革开放后,大陆引介了如艾萨克·辛格的《辛格短篇小说集》(外国文学出版社,1980年)、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塞林格《九故事》等国外文学大师的短篇小说,对当时那一作者产生过影响。不过此后的三十年时间,外国短篇小说在大陆的出版一直比较零散、稀少,直至“短经典”的出现,始得改观。

彭伦说,相对于大陆的出版,短篇小说在国外比较受重视。“从市场角度看,短篇小说赚不了多少钱,但是国外出版社的出版结构比较完整,好多出版社不会因为诗歌、短篇小说这类书的市场小而不出版。其实,这也是出版社的一种品牌建设,是出版结构比较健康、成熟的体现。”而大陆的外国短篇小说市场出现空档的原因则在于,“当代的外国文学,其实是近十年慢慢活跃起来的。过去,大陆出版社一直是对传统的、古典的,或者经典化的作家比较感兴趣,比如卡夫卡、海明威、博尔赫斯、米兰·昆德拉等经典作家,但还有很多当代作家尚未被认识。”中国出版对外国文学的认识一直存在时差性。诸多在国外红极一时的优秀作家和作品,若非得诺贝尔文学奖、龚古尔奖、布克奖,怕未必为国人所熟知。“很多出版社可能比较功利,不从作品本身来考虑,而是从作品之外的因素来考虑。”

短经典中有不少作家,如《石泉城》的作者、美国作家理查德德·福特,《走在蓝色的田野上》的作者、爱尔兰女作家克莱尔·吉根,《美国鸟人》的作者洛丽·摩尔,《雨后》作者、爱尔兰文学大师威廉·特雷弗等,都是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或刚刚为中国读者所认识。这其中自然有些风险,这也是为什么“短经典”以丛书形式来操作的原因。“单本书容易被埋没。丛书有规模和品牌效应,辨识度高,很多读者会收集来看,他看到一本蛮好的,就会去找别的,即使是陌生的作家,也会去翻一翻。从整体的营销角度,效果会比较好,也可以很快树立‘短经典’的品牌。”当然,九久读书人从2004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这些年所培养、积累的读者群也成为“短经典”的稳定读者,所以彭伦一开始便对“短经典”的出版很有把握。

彭伦说,当初策划“短经典”的另一个意图是,试图慢慢影响大陆的写作者和读者,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他们的写作和阅读有所启发。

“这些书本身的定位不是畅销书,而是长销书,是一种慢慢渗透的过程。比如《炽焰燃烧》,作者是美国南方作家罗恩·拉什,大陆对他比较陌生。但是这本书非常精彩。中国作家读了它没有不喜欢的,像阿乙、周嘉宁、张悦然、曹寇、盛可以,他们会发微博,会写书评,能看到书对作家有这样的影响,我是比较高兴的。”

大陆的原创小说并不少,但上乘之作并不多见。除了贾平凹、莫言、刘醒龙、张炜、苏童、迟子建等少数几位作家,年轻作家崭露头角的并不多。“因为除了在一些文学刊物发表,大陆缺少出版的平台”,也缺少一些专业的、有影响力的奖项来推动短篇小说的创作。加之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读者无法在短篇小说里寻找到所要的需求,而部分作者也甘愿在利益驱动下创作长篇小说。

不过,九久读书人新近出版的一套“中国短经典”,延续了“短经典”的思路,收揽了名家名作,包括莫言《姑妈的宝刀》、苏童《白雪猪头》、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王安忆《姊妹行》,以及毕飞宇、叶兆言等人的作品。

倾向于经营作家,而非单本作品

《爱,始于冬季》、《狂野之夜!》、《美国鸟人》、《走在蓝色的田野上》、《动物寓言集》、《星期天》,2011年4月开始,“短经典”第一辑6本相继出版。后续三辑中包括约翰·厄普代克《父亲的眼泪》、胡利奥·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托宾《母与子》……目前已完成三辑18种,以当代小说为主。目前确定的选题超过50种,计划每年以15~20种左右的速度,在5年内出版100部左右的一流短篇小说。当然,也将成为大陆最大的一套短篇小说丛书。

“短经典”的选题,最初多由黄育海和彭伦两人策划,后来随着九久读书人的团队壮大,西语、日语、法语等各个语种的编辑都参与进来,动用了一半的编辑资源。英国、美国、法国、爱尔兰、德国、阿根廷、日本、瑞士各国家作品均被有所兼顾地吸收进来。

短文两篇篇2

论文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抒情式短篇小说,瘫痪

20世纪60年代时,关于短篇小说的文类研究还处于起步状态,之前零散的研究大都采用了新批评方式,因为这样有助于教学开展。然而,那种机械式地将短篇小说划分为有情节和无情节的方式掩盖了短篇小说的本质特征。

1964年,约瑟林(M. Joselyn)提出应针对短篇小说进行真正的文类划分,主要分为拟态的(mimetic)和抒情的(lyrical)两种。拟态的短篇小说一般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结构,有完满的结局;而抒情的短篇小说则在拟态的短篇小说基础之上,加入了诗歌的成分特点。(Joselyn) 艾琳·巴德施威乐(Eileen Baldeshweiler)也提出了类似的分类方式,她将短篇小说分为史诗式(epical)和抒情式(lyrical)两种。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当于约瑟林所说的拟态的短篇小说,由推理演绎的方式,利用人物冲突推动情节发展,最终以明确的结果结束全文。艾琳认为“抒情”二字与史诗式的短篇小说相比,更强调主题和行文语气。(Baldeshweiler)这些短篇小说类型的分类方式大体上都基于重视情节的传统写作手法与重视抒情式风格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之间的区别。

抒情式短篇小说产生于19世纪后期,正值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登上舞台之际。抒情式短篇小说在创作风格上与现代主义文艺创作风潮契合,它颠覆了传统的史诗式的风格,注重人物内心的发展,摆脱了依靠情节发展的旧式框架。M. 约瑟林对抒情式短篇小说的诗性元素的分析十分精辟,主要归纳为四个方面:1)摆脱传统的按时间顺序的方式安排故事;2)利用纯粹的言语修辞手法,如语气、意象3)关注意识的增强,而非完整的情节4)仅用最简洁的方式达到高度暗示性,强烈的情感。(Joselyn) 总的来说,抒情式短篇小说轻情节,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波动起伏,故事结构以情绪气氛的跌宕起伏为主线;突出抒情的特点,采用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运用简洁而具有高度启发性的语言营造丰富的意象;使用开放式结局,摆脱传统具有决定意义的结尾方式,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

本文旨在通过细读詹姆斯·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阿拉比》,分析其抒情式短篇小说风格,探究詹姆斯在现代主义思潮下的创新性写作风格以及他精湛的文字技艺。本文将通过对该短篇小说的诗化分析,展现乔伊斯在创作短篇小说时达到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协和。他利用诗化短篇小说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天真纯洁,内心充满浪漫艺术气息的男孩形象,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的都柏林城。

一.淡化情节,关注人物内心发展

现代主义小说对人物精神情感的关注与淡化情节的写作方式源起于人们对复杂的精神世界的探索,因此这些作品通常从内心的角度映射出世间百态,以荒诞的、富于寓意的抽象表现方式,意图展现现代人们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乔伊斯这样说道,“都柏林那即乏味又闪光的氛围,它的幻影般的雾气、碎片般的混乱、酒吧里的气氛,停滞的社会——这一切只能通过我使用的词语的肌质(texture)传递出来。思想和情节并不像某些人说的那么重要。”(戴从容 2005:11)乔伊斯的短篇小说体现了这种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手法,摆脱了传统的关注情节故事发展的短篇小说形式,淡化情节的完整性和逻辑发展顺序,将错综复杂的现代意识展现得淋漓尽致。正如李维屏教授所言,“《都柏林人》的构思与布局超越了传统短篇小说的模式。它是20世纪初现实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思潮彼此交融的产物,也是作者告别传统、向现代主义道路迈出的难能可贵的第一步。”(李维屏 2011:117)

乔伊斯的著名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由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这些故事按照人一生的成长顺序排列。《阿拉比》是《都柏林人》中的第三个故事,也是其中最受评论者关注的一部短篇小说。《阿拉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用诗意的语言断断续续地回忆孩童时的一段具有特殊意义经历,读者成为倾听者,直接参与到主人公的回忆片段里,与男孩一起体验爱情的美好神圣与现实残酷腐化。《阿拉比》看似一个男孩寻找爱情的成长冒险故事,然而,乔伊斯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强调外部矛盾的历险故事文学艺术论文,而是利用男孩的内心情感波动和思维方式来发展故事。整个故事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高潮,也没有总结性结尾,体现了乔伊斯开创性的现代主义意识流写作手法,也同时展现了抒情式短篇小说的文学魅力。

《阿拉比》中的男孩生活在瘫痪(paralysis)的都柏林城,年幼的他还未经世事历练,对一切事物都抱有美好幻想,拥有一颗追求美与艺术的心。男孩表面上敷衍的完成每天小孩的任务:念书学习、追逐玩耍,却时常在内心默默观察生活中一切美好浪漫的细节。他的艺术家气质与这座死气沉沉的城市以及城市里麻木不仁的市民形成鲜明对比。男孩对周遭事物十分敏感,在他的眼中一些破败腐烂的场景变得诗意化,“我最喜欢最后一本,因为那些数页是黄的。屋子后面有个荒芜的花园,中间一株苹果树,四周零零落落的几株灌木;在一棵灌木下面,我发现死去的房客留下的一个生锈的自行车打气筒。”(乔伊斯2002:21)叙述者善于描述事物细节,如颜色,状态,声音等,如同在创作一首散文诗。从《阿拉比》抒情的文风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叙述者就像一位心思细腻的青年艺术家,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位诗人,用心遣词造句,把埋藏心底的往事用诗化的语言一一诉说。

叙述者记叙男孩去阿拉比市集前焦急等待的过程时,没有情节结构,仅以人物内心波动来展现故事,明显体现了散文化的行文结构。男孩向曼根的姐姐许诺将会在阿拉比市集带些礼物回来后,脑海里面充满了“数不清的愚蠢的怪念头”,“但愿出发前那段乏味的日子一下子过去。”(ibid:23)接着,叙述者加快语速,连用五个“I”:“我要求……我问问题……我看着……我不能……我没有。”(Joyce 1974:540)随着节奏加快,人物内心的百感交集生动地浮现在读者的脑海里。等待的时间长度是相对的,也许平时男孩与伙伴们玩耍一会儿时间就悄然过去了,但是当男孩在相同的时间内等待去阿拉比市集时,“我坐着望了一会钟,滴答滴答的钟声叫我心烦意乱。”(乔伊斯 2002:24)在与时间抗衡时,眼前的一切事物都令人烦躁。这种典型意识流的心理时间与传统的时间比起来,摆脱了直观式抒情,“梦幻、映像、心理错觉交叉出现,给小说披上一层知性和幻化的色彩”,(李丽琴 2007:101)更增添了故事的节奏感,如同诗人直面听众表述内心。

在表现爱情这一复杂的内心活动时,《阿拉比》采用散文诗的语言表达方式,从男孩的角度将爱情歌颂,用写意的手法描绘梦中情人——曼根的姐姐。“灯光从半掩的门里射出来,映现出她的身影。[……]她一移动身子,衣服便摇摆起来,柔软的辫子左右挥动”。(乔伊斯 2002:22)然而,涉世未深的男孩不敢直面爱情,连女孩的名字都不敢轻易提及,害怕惊扰了爱神丘比特,只能将胸中澎湃的爱情波涛化作崇高的信仰,“仿佛感到自己捧着圣餐杯,在一群仇敌中间安然穿过论文的格式。”(ibid:22)男孩犹如一名高尚的骑士小心翼翼的呵护着爱情的圣杯。这种对爱情的信仰使得男孩莫名流泪,甚至濒临崩溃,只能将感官关闭起来,直至失去知觉,不自觉地将内心那句歌颂爱的诗诵读而出:“啊,爱!啊,爱!”(ibid:23)男孩感官的相互交织激发了读者无限想象力,他将视觉变触觉感受:“这时,我的身子好似一架竖琴,她的音容笑貌宛如拨弄琴弦的纤指。”(ibid:23)男孩对爱情的幻想在感官的刺激下不断得到升华,读者也随着叙述者语气的强化产生共鸣。

《阿拉比》采用了散文诗式的结构,没有传统意义上情节的开始、高潮和结尾,全篇由叙述者零散的回忆和跌宕起伏的情感描写拼接而成。故事给出了模糊的时间和地点,将主要笔墨放在人物内心对外部事件的反映上,读者作为故事直接的倾听者,不经意间忽略了这些信息,从而顺利进入乔伊斯笔下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二.丰富的意象,诗化的语言

抒情式短篇小说注重用暗示、象征、隐喻等言语手法,并通过意象的拼接来传达个人体验。(李丽琴 101)这些言语修辞手法渗入叙述过程后增强了短篇小说的语言意境:“使传统的抒情从追求叙述节奏的音乐化、画面的色彩化、情绪的弥漫化转移到现代主义的‘陌生化’和哲理色彩的浓重化。”(ibid:101)

诗歌中的意象将外在物象与主观情意相融合,摆脱了现实中普通的形象,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几个简单的意象,经诗人几笔勾勒顿时可以成为一幅宏大景象。《阿拉比》篇幅短小,语句精炼,仅依靠文中丰富的意象的运用,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瘫痪的都柏林的画面。北里奇蒙德街象征了整个都柏林城,为了描绘这个瘫痪的城市,“blind”这个词多次出现。“North Richmond Street,being blind,” “An uninhabited house of two storeys stood at the blindend, detached from its neighbours in a square ground. The otherhouses of the street, conscious of decent lives within them, gazed atone another with brown imperturbable faces.”(Joyce 1974:539)故事一开始的这两个blind分别表示“死胡同”和“尽头”,均表示没有希望。短短的三句话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死气沉沉的街景,房子建筑毫无生气,邻里关系十分冷漠。正是在这种瘫痪的场景下,男孩艺术家的气质与周遭环境显得格格不入。语气也是抒情式短篇小说创造诗意意象的一个重要言语手法。叙述者面对这个麻木无情的社会环境时伤感低沉的语气与小心翼翼手捧爱情时的浪漫的语气相互交织,营造了丰富的意象。

象征手法的运用丰富了《阿拉比》意象,赋予叙事语言高度启发性。“blind”一词出现了3次,首先作形容词,修饰北里奇蒙德街死气沉沉的气氛,又作名词表示百叶窗。男孩不敢直面女孩,只能通过百叶窗的眯缝看到女孩的身影。男孩的动作象征了都柏林人麻木的心使得他们无法看清世界,男孩眼中的爱情也如死胡同一般,毫无希望。男孩乘坐的通往阿拉比市集的列车经过了一个名为“Westland Row Station”的车站,顿时一群人涌向车门,想要挤进车厢,却被列车员拦下,因为这是一班直达市集的专列。这个车站寓意深刻,与T. S. 艾略特的诗歌“Wasteland”《荒原》相呼应,象征了整个爱尔兰民族面对民族危机毫无斗志,长此以往变得空洞麻木,如同一群没有理想的空心人,一副思想瘫痪的状态,因此他们无法登上列车,只能徘徊于荒原中。题目“Araby”是“Arab”的古代名字,在文中是一个充满魅力的东方色彩的市集。男孩将这个市集看作实现美好梦想的地点,然而实际上,阿拉比就是一个充满欲望的黯淡无光的地方,进门要付钱,里面弥漫着钱的响声,没有想象中阿拉伯式的集市,却只有毫无生气的爱尔兰人和正在调情的英国人。阿拉比象征着当时被英国统治之下暗无天日的爱尔兰民族文学艺术论文,英国女人冷冰冰地声音与仿佛出于“责任感”似的询问,使得懵懂的爱尔兰男孩毫无防备,不知作何反应。

因此,《阿拉比》表面上看似是一首爱情颂歌,充满诗意的意象;但是,将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词汇与当时爱尔兰国内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结合起来看,《阿拉比》其实是一首激励瘫痪的民族积极斗争的抒情式短篇小说。

三.启发性的语言,开放式的结尾

抒情式短篇小说如同诗歌,通常语句简短但却句句精辟,寥寥几行字就能表现出宏大的场景。叙述者在文中回忆了许多场景,没有像传统叙事那样给出具体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来龙去脉,却将回忆生动展现在读者脑海里。男孩将爱埋藏在心底,终有一天压制不住内心澎湃的情绪,躲到已故教士家的后客厅内,在漆黑的雨夜里肆意歌颂爱情。“我听到雨密密麻麻泻在土地上,针尖似的细雨在湿透了的花坛上不断跳跃。”(乔伊斯 2002:23)雨滴仿佛变成了锋利的针尖在男孩和读者的心里到处乱撞。此时,男孩蜕变成一位诗人,把感官隐蔽起来,双手颤抖地合在一起,默读出爱的诗歌。叙述者用几句描绘内心挣扎的抒情诗句,反衬出这个瘫痪麻木,压抑爱情的社会。保守的社会传统如同针尖般刺向每一个爱情萌芽的角落,抑制人们的思想发展。《阿拉比》借鉴了散文诗简洁的写作手法,如此精辟的行文表达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赞颂的主观抒情,更进一步探索了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富有高度启发性。

艾琳指出抒情叙事关注人物内心情感波动变化,拥有开放式结局,旨在引发读者自己去领悟文本内在的含义。(Baldeshweiler)乔伊斯的短篇小说创作注重叙事留白,把某些重要问题悬置,为读者留有足够空间,让读者参与叙事构建的过程。《阿拉比》中男孩怀抱着对爱情无限美好幻想来到阿拉比,却处处碰壁,最终失望地走出漆黑一片的市集,“我抬头凝视着黑暗,感到自己是一个被虚荣心驱使和播弄的可怜虫,于是眼睛里燃烧着痛苦和愤怒”。(乔伊斯 2002:27)到底男孩的愤怒源于何事,乔伊斯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正如同诗歌中充满寓意的语言一样,情绪迸发,却不道出原因,留给读者空间去思考。通过运用开放式的结局,读者可以从《阿拉比》中获得更多共鸣。这篇短篇小说以警钟式的姿态呈现在当时瘫痪麻木的都柏林人面前,让人们进行自我反思:面对民族失去独立自主的权利,爱尔兰人仍然生活在麻木不仁中。每一个爱国的爱尔兰人都应该从男孩的顿悟中感受到压抑的“痛苦和愤怒”。

四.结论

《阿拉比》表现了乔伊斯精湛的意识流写作手法,脱离了传统直观的抒情和叙事方式,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由一位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叙述者向读者娓娓道来那一段关乎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的往事。《阿拉比》作为典型的抒情式短篇小说与传统短篇小说的叙事风格不同,它不遵循时间顺序来发展故事,采用散文化行文结构,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它无需使用写实风格的语言来传达世间真理,仅仅简洁的几句充满意象的话语就可为读者营造丰富的想象空间;它没有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结果,开放式结局让读者自己去寻找答案。同时,《阿拉比》中诗歌般的语言精炼而寓意深刻,通过对男孩内心浪漫气质的刻画,反衬出都柏林人在面对民族失去独立的权利时如同置身于荒原般瘫痪麻木。乔伊斯笔下这位在荒原中歌唱的诗人,用他抒情的诗歌警醒爱尔兰民族,积极参与当时爱尔兰民族运动。

参考文献:

[1]Joselyn, M. “The Grave as Lyric ShortStory.”[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1

(Fall 1964): 216-221.

短文两篇篇3

关键词:指同表达;零照应;苹果车

中图号:H0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18-06

Contrastive Study on Coreferential Devices in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of Apple Cart

ZHAO Jie,HUANG Huannai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eferential devices both in Apple Cart by Bernard Shaw and its Chinese version by Mr. Laoshe.It is found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coreferential devices are different in the use of zero anaphora and pronouns.

Key Words:coreferential devices;zero anaphora;apple cart

一、介 绍

萧伯纳(1856-1950)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于192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最著名的剧作有:《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武器与人》、《真相毕露》等。三十年代初,萧伯纳访问苏联和中国,与高尔基、鲁迅结下诚挚友谊。

《苹果车》是萧伯纳于1928年创作的唯一一部政治讽刺剧,由两幕和一个插曲构成,主要描绘的是十九世纪英国平民百姓所不太了解的宫廷斗争,通过人物的看似温文尔雅、锋芒毕露、咄咄相逼的对白,把国王马格纳斯(Magnus)和以大臣布纳计斯(Boanerges)为代表的反对派之间的明争暗斗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书是老舍先生有生之年译过的惟一一部外语名剧,读者可以从中欣赏到这位文学大师不太为人所知的另一面――翻译风格。

本文将采用对比的方法,把萧伯纳的英文原文与老舍的汉语译文进行对比,来分析英汉语篇指同表达的异同。

二、表达

在功能语篇中,词语的语义关系主要有三种:指同关系(身份所指)、所属关系(同类成员)、共存关系(成员间的共性)。本文分析和研究的正是指同关系。在语言学中,指同表达指在一段话或一段语篇中同一指称的多种表达方式。当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事、物、状态、行为或时间、地点在语篇中的某地方再现时,作者可用相同或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示他与第一次出现的那个表达式所指相同,简称指同。例如:在You said you would help me.(汉语译文:你说你会帮助我。)中, 句中的两个“you”指的是同一个人,即第二个“you”是指同表达。同样,在I saw Scott yesterday. He was fishing by the lake. (汉语译文:我昨天看见斯科特,他在湖边钓鱼。) 在该语篇中He显然是Scott的指同表达。

语篇的指同表达手段有很多,如名词短语(NP:noun repetition, synonyms, etc.),代词(Pron.:pronoun),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零照应(ZA:zeroanaphora)等。名词短语指使用名词重复,同义词等进行指同表达;代词指使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等进行指同表达;省略包括名词、动词和小句的省略;替代包括名词、动词和小句的替代;零照应指语篇中的主语(明确或不明确),同时引领数个平行结构,如词语、短语甚至句子。零照应是汉语口语和写作中经常出现的语言现象。

本文主要研究名词短语、代词、零照应,通过比较英文原文和汉语译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发现其异同。

陆振慧先生是以体裁各异的英汉语篇为语料(以书面语为主)进行研究,而本文是以《苹果车》剧中的人物对话(以口语为主)为语料,从口语角度研究英汉的指同表达差异。

三、研究方法

本文从《苹果车》原文和译文中选择了对应的12个语篇,统计时不考虑非首次被提及(NIM:noninitialmention)的指同形式。即,语篇中出现的原指(首次被提及initialmention)不在统计之列,从第二次提及开始统计指同手段的次数。

针对每两个对应的语篇,进行名词短语、代词、零照应的对比,共计6次,最后对6次的结果进行汇总,得到最终的统计结果。

四、主要内容

以下为所引用的对应的12个语篇,后附相应的统计数据。

p2ACTⅠ

〔An office in the royal palace. Two writing tables face each other from opposite sides of the room, leaving plenty of room between them. Each table has a chair by it for visitors. The door is in the middle of the farthest wall. The clock shows that it is a little past 11; and the light is that of a fine summer morning.〕

第一幕:

〔王宫里的一间办公室。两张写字台相对地分列屋子两边,中间留有很大的空地。桌旁都有一张为客人预备着的椅子。门在最远的墙壁的当中。钟指明刚过十一点;灯光照出一个晴美的夏天上午。〕

经第一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2次、3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1次、零次和1次。

Table 1The distribution of NP, Pron. and ZA

NP Pron. ZA

English 2 3 0

Chinese 1 0 1

Note:NP (noun repetition, synonyms, etc.), Pron.(pronoun), ZA (zeroanaphora)

〔Sempronius,smart and still presumably young, shows his right profile as he sits at one of the tables opening the king’s letters. Pamphilius, middle aged, shows his left as he leans back in his chair at the other table with a pile of the morning papers at his elbow, reading one of them. This goes on silently for some time. Then Pamphilius, putting down his paper, looks at Sempronius for a moment before speaking.〕

〔三布朗尼亚斯,漂亮,还算得上年轻,右脸朝外,坐在一张桌子旁,正拆阅国王的函件。庞菲理亚斯,中年,左脸朝外,坐在另一张桌后的椅子上,背靠着椅背,肘旁有一堆新闻纸,他正阅读着一份。这样沉静了好大半天。然后,庞菲理亚斯放下报纸,看了三布朗尼亚斯一会儿,才开口。〕

经第二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2次、9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2次、1次和2次。

Table 2The distribution of NP, Pron. and ZA

NP Pron. ZA

English 2 9 0

Chinese 2 1 2

p174An Interlude 插曲

〔Orinthia’s boudoir at half past fifteen on the same day. She is at her writing table scribbling notes. She is romantically beautiful, and beautifully dressed. As the table is against the wall near a corner, with the other wall on her left, her back alone is visible from the middle of the room. The door is near the corner diagonally opposite. There is a large settee in the middle of the room.〕

〔The king enters and waits on the threshold.〕

〔同日,三点半,在奥林维雅的闺房。她坐在写字台前写信。她非常妖艳,穿得也漂亮。桌子是在屋角,靠着墙,左边是另一堵墙,所以从屋子当中只见她的背影。屋门在对面的墙角,与写字台成对角线。在屋子当中有一张大的长椅。〕

〔国王进来,立于门口。〕

经第三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3次、5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3次、3次和4次。

Table 3The distribution of NP, Pron. and ZA

NP Pron. ZA

English 3 5 0

Chinese 3 3 4

p224ACTⅡ

〔Later in the afternoon. The Terrace of the Palace. A low balustrade separates it form the lawn. Terrace chairs in abundance, ranged along the balustrade. Some dining room chars also, not ranged, but standing about as if they had just been occupied. The terrace is accessible from the lawn by a central flight of steps.〕

〔The King and the Queen are sitting apart near the corners of the steps, the Queen to the King’s right. He is reading the evening paper: she is knitting. She has a little work table on her right, with a small gong on it.〕

〔同日下午,更晚一些。王宫的露台,一道短栏隔开草坪。好多露台用的椅子,倚栏排列。还有些餐室内用的椅子,没排列着,东一个西一个地像是刚才有人坐过。露台当中有些台阶,可以由草坪走上来。〕

〔国王和王后分别坐在台阶的两角上,王后在国王的右边。他读着晚报,她织毛线活儿。在她右边有个工作时用的小桌。上边有个小锣。〕

经第四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6次、24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7次、3次和2次。

Table 4The distribution of NP, Pron. and ZA

NP Pron. ZA

English 6 24 0

Chinese 7 3 3

p 30-31

M 〔humbly〕I wish I could see through you, Mr. Boanerges. But I have not your sort of cleverness. I can only ask you to be frank with me.

B〔now convinced that he has the upper hand〕You mean about the crisis. Well, frank is just what I have come here to be. And the first thing I am going to tell you frankly about it is that this country has got to be governed, not by you, but by your ministers.

M I shall be only too grateful to them for taking a very difficult and thankless job off my hands.

B But it’s not on your hands. It’s on your ministers’ hands. You are only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 Do you know what they call that in Belgium?

M An India rubber stamp, I think. Am I right?

BYou are, King Magnus.An India rubber stamp.That’s what you have got to be;and don’t you forget it.

M Yes, that’s what we are most of the time: both of us.

马:(谦卑地)我真想我能看穿了你,布纳计斯先生。可是我没有你那种聪明。我只能求你对我坦率。

布:(相信自己已占上风)你说的是这次的危机。对,我来就是为了向你坦率直陈。我要坦率地告诉你的头一件事就是这个国家必须有人统治,不是由你,而是由你的大臣们。

马: 我要十分感激他们,把那个劳而无功的工作从我的手里拿过去。

布: 可是那并不在你的手里。那在你的大臣们手里。你只是立宪的君主。你知道在比利时人们管它叫什么吗?

马:一个橡皮戳子, 我想。对吧。

布: 你就是个橡皮戳子,马格纳斯王。你只能是一个橡皮戳子,牢牢记住吧。

马: 是,大部分时间咱们就只是橡皮戳子,咱们俩都是。

经第五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2次、31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4次、23次和1次。

Table 5The distribution of NP, Pron. and ZA

NP Pron. ZA

English 2 31 0

Chinese 4 23 1

p136-147the longest utterance(1200 words or so) by Magnus, partly quoted

Amanda 〔splutters〕

Crassus〔whispers〕Shut up, will you?

Magnus〔continuing〕Naturally, I want to avert a conflict in which success would damage me and failure disable me. But you tell me that I can do so only by signing pledges which would make me a mere Lord Chamberlain, without even despotism which he exercises over the theatre. I should sink below the level of the meanest of my subjects, my sole privilege being that of being shot at when some victim of misgovernment resorts to assassination to avenge himself. How am I to defend myself? You are many: I suppose you singlehanded. There was a time when the king could depend on the support of the aristocracy and the cultivated bourgeoisie. Today, there is not a single aristocrat left in politics, not a single member of the professions, not a single leading personage in big business or finance. They are richer than ever, more powerful than ever, more able and better educated than ever. But not one of them will touch this drudgery of government, this public work that never ends because we cannot finish one job without creating ten fresh ones...…. Well, a King with a little courage may tackle them for you. Responsibilities which would break your backs may still be borne on a King’s shoulders. But you must be a king, not a puppet. ……

阿曼达:(笑)

柯垃萨斯:(耳语)闭上嘴,行吧?

马格纳斯:(继续)我当然愿意避免这个冲突:胜了呢,我也要受伤;败了呢,我就成了废人。但是你们告诉我要避免冲突,只有在保证书上签字才行,其实那将使我变为仅仅像个宫内大臣,甚至连他那点对戏园子的威风都没有。那将把我降到最低的庶民之下。我的唯一的权利,就是,如若有一个受苛政迫害的人要用暗杀来报仇的话,被一抢打死。我现在怎么保卫自己呢?你们人多,我单人抵御。在老年间,一个国王还可以依靠贵族和有教育的资产阶级的援助。今天,没有一个贵族,没有一个自由职业者,没有一个企业或财政的领袖人物,还管政治。 他们比以前更有钱,更有势力,更能干和更有教育了。可是,他们没有一个愿意摸摸政治工作这份苦工的,这个行政工作永远没结没完,因为我们要为做成一件事就不能不搞出十件别的新事来。―― 一个有胆量的国王却可以替你们碰碰它们。有一些会压断你们脊背的责任还可以放在国王的肩膀上。但是,他必须是个国王,不是傀儡。――

p 270-271

ProteusYou can not abdicate except by my advice.

MagnusI am acting upon your advice.

ProteusNonsense! 〔He sits down.〕

Balbus Ridiculous! 〔He sits down.〕

PlinyYoure not serious, you know. 〔He sits down.〕

NicobarYou cant upset the apple cart like this. 〔He sits down.〕

Crassus I must say this is not playing the game. 〔He sits down.〕

卜罗塔斯: 除了有我的话,你不能退位。

马格纳斯: 我正是按着你的话做的。

卜罗塔斯: 瞎说!

巴尔巴斯: 可笑!

普林尼: 你并不认真要那么办,你知道。

尼柯柏: 你不能这么把苹果车弄翻了。

柯拉萨斯: 我得说,你这不是照规矩办事呢。

备注:弄翻苹果车,是英国俗语,相当于我们的搅乱如意算盘。If you upset the apple cart, you cause trouble and upset people

经第六次统计,在上文的两个语篇中,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1次、15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2次、9次和0次。

五、研究结果及讨论

现在本文对以上的六次统计数据进行汇总,从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三方面分析英汉指同的差异。统计数据表明,英文原文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分别为16次、87次和零次;汉语译文的分别为19次、39次和11次。

经过计算,英语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的使用频率分别是三者总合的15.5%、84.5%和0;汉语的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的使用频率分别是27.5%、56.5%和16%。这说明,在口语环境下,汉语中名词短语的使用要高于英语(约高12%),而代词的使用远远低于英语(相差约28%)。同时,零照应是汉语特有的指同手段,多应用于人物及环境描写。这与陆振慧先生的研究成果是相一致的。

另外,从英语和汉语与语言的结构特点也可以解释这一结果。英语是拼音文字,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是综合并分析发展型(synthetic and analytic developing type);汉语是方块文字,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是分析并粘着型(analytic and agglutinative type)。英语是形合语言,主从句是语言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需要大量的代词及连接词完成形合,这是英语代词使用频率高的原因之一。但是汉语是意合语言,有时并没有确定的主语,但是主题却贯穿语篇的全部,因此代词使用率较低,零照应在语篇中很常见,经常引导一个话题链,从意思上层层推进。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比较萧伯纳的《苹果车》英语原文和老舍先生的汉语译文,对名词短语、代词和零照应三类指同表达进行对比研究,分析英汉指同表达的异同。本文发现在口语环境下,汉语中名词短语的使用略高于英语,而代词的使用远远低于英语。同时,零照应是汉语特有的指同手段,多应用于人物及环境描写。由于英语是综合并分析发展型语言,形和是其主要特点,通过语言结构反映意义;汉语是分析并粘着型的意合语言,在无明显的连接词和代词的情况下,通过上下文综合表现某一话题。因此,英汉指同表达的异同根本上是由其语言特性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Innes,Christopher.George Bernard Shaw\.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戴炜栋.功能语篇分析\.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Coreferenc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Anno.en.省略/wiki/Coreferential

陆振慧.英汉语篇中指同表达的对比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34(5):324.

Shaw Bernard.Apple Cart:a Political Extravagance\.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黄换乃.跨文化英语写作系统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

短文两篇篇4

关键词: 面包; 博歇尔特; 说谎; 战争

中图分类号: I10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7-0111-01

博歇尔特是废墟文学的代表作家,尽管他英年早逝,但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面包》是博歇尔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也是废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德国著名作家伯尔对这部短篇小说的评论是:“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是饥馑见证者的文献、记录,但同时也是杰出的短篇小说,冷峻,简洁,一句也不多,一句也不少,它使我们感到博歇尔特具有多么大的才干。这篇短短的小说抵得上许多篇有关战后饥馑的明智的评论。”

博歇尔特的作品描写的都是普普通通的人物,文章中很少出现具体的名字,通常只是一个职业或身份的称呼。他们所代表的是德国战后的人们,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每个战后德国人身边。《面包》就是这样的故事,它没有过多复杂的人物,场景亦非常简单,时间就是短短的一天,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感染了无数读者。

小说反映的是战后德国人面临饥饿的辛酸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老夫妇,故事在厨房和卧室两个场景中切换,妻子听到椅子响动的声音,循着的声响来到厨房,看到厨房的桌子上放着盘子和刀,桌布上散落着面包屑,老人马上意识到,面包刚刚被丈夫切过,也许这个场景在我们看来再平常不过了,然而它是发生在那样的一个特定时期,甚至于他们每天的伙食都是定量的,每人3片面包。也许平日都忙于生计,也许这一刻对他们来说都觉得对方很陌生,他们互相审视着对方,都觉得对方变得苍老了。丈夫不断的重复着“我觉得这有声音”,以掩饰着自己的尴尬。妻子并没有戳穿他的谎言,而是极力的掩饰着内心的不平静,她无法忍受他们在结婚39年后他依然对她说谎。当他们重新回到卧室时,妻子听到丈夫咀嚼面包的声音,她装作熟睡的样子,以免丈夫知道她还醒着。第二天,妻子递给丈夫四片面包,对男人说“你尽管吃四片面包吧 ,” “我不太吃的惯这面包,你多吃一个,我吃不惯” 说这话的时候,女人离开了灯光,过了一会才回到灯光之下。而男人把身体深深的弯向盘子。

文章对男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语言和动作上。通过其语言和动作读者可以体会到他的内心世界。被妻子发现时,他说:“我以为这儿有什么事儿。”而后不断重复这样的话,来解释他在夜里两点半这个时间出现在厨房里的合理性。同时掩饰内心的慌张和不安。文中几处对男人动作的描写也表现了他当时的不安。“他环视一下厨房四周”;“他的目光漫无目的的从一个角落移到另一个角落。”;“他向窗外望去,”这些场景都发生在厨房里,寥寥几笔让读者感受了男人此时的内心世界,他不敢看向自己的妻子,他怕妻子看穿他的谎言。

当场景切回到卧室时,依然没有对丈夫心理状态的描写。在经历了刚刚如此尴尬的局面,丈夫并没有觉得羞愧,也许他并未发觉妻子洞悉了他的行为,也许是饥饿战胜了羞愧感,他吃了偷来的面包。文中这样描写到:“随后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声咀嚼。”

第二天当妻子把自己的一片面包让给了丈夫时,他把身体深深的弯向盘子,不敢抬头看自己的妻子。就在这一刻,他必定也知道了真相。

作者对妻子的描写则是多层面的,不但有语言动作上的描写,也有心理上的描写。当她来到厨房发现丈夫偷吃面包时,“她感到地上的凉气慢慢地传到她身上。”同时她觉得丈夫突然间陌生起来。从文章的开头我们可以看出妻子对丈夫是非常熟悉的。她甚至于对丈夫的呼吸声都很熟悉。当她感觉到特别安静时,她知道丈夫不在身边。然而当她来到厨房时,她意识到发生的一切。“这时她发现,他夜晚穿着衬衣看起来还是老了。跟他年龄一样老了,六十三岁。白天他看起来还年轻些。”在一起生活了39年,前一秒钟她还对他如此的熟悉,然而此刻她感觉到他陌生了,也许是平时两个人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对方,也许是他的行为和举动让她惊讶,于是她重新开始审视丈夫。心理上的陌生让她产生了视觉上的陌生。

“她没有注视他,因为她不愿意忍受他在撒谎。”,“她把手伸向电灯开关。我必须现在就关灯,否则我必定还会去瞧那盘子”这两处对妻子心理的描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她极力隐忍着不让丈夫发现自己已经了解了真相。此时妻子还要极力维持丈夫的尊严,替丈夫圆着他的谎言,“过来,大概是外面有什么事。”。

回到床上后,她依然照顾丈夫的感受,假装熟睡了,然而她听到丈夫均匀的咀嚼声,内心必定是痛苦的。第二天,她称自己吃面包消化不好。此刻,她也说了谎。她说这话时看到丈夫把头深深的埋向盘子,反而开始同情起丈夫来。从某个角度来讲,丈夫是值得同情的。因为妻子牺牲的是每天的一片面包,而丈夫失去的却是尊严。她说谎时内心也是很不平静的,“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她怕丈夫看出她的异样,不敢把自己暴露在灯光下。

他们宁愿说谎,也不说出实情,而事实上,两人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只有通过互相欺瞒来维持彼此的尊严。这不免让人觉得心酸和无奈。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两个人39年来的信任,也摧毁了彼此内心的平静和尊严。当人类的生存本能面临威胁时,一切都变得卑微了。

如同博歇尔特的短篇小说《面包》一样,他的其它作品也没有对战争血淋淋场面的描写,没有战场上的硝烟,甚至于对“战争”二字只字不提,然而我们却能清晰的看到战争的痕迹,看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失望、彷徨和无助,沃尔夫冈・博歇尔特从别样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伤害甚至于比战争本身还要残酷。他的作品没有犀利的文字,就像一个静静的讲述者,深深的震撼人心。

参考文献:

[1] 李明滨.二十世纪欧美文学史(3)[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 (德)伯尔(Boll,H.)著,黄凤祝 等编.伯尔文论[D].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3] 吴元迈.20世纪外国文学史(第四卷):1946年至1969年的外国文学[M].译林出版社,2004.

[4] Wolfgang Borchert,“Das Gesamtwerk”,Deutschland,Rowohlt Verlag GmbH,1982.

[5] Bernhard Meyer-Marwitz,“Wolfgang Borchert”,Max Niemeyer Verlag GmbH,T¨bingen,1973.

[6] Dennis Ott,“Struktur und Sprache der Kurzgeschichten Wolfgang Borcherts”,Verlag AG,1996.

短文两篇篇5

A篇文章文体为应用文,关于网上学习,篇幅与去年差不多,一个小标题下面配几行文字说明。文中没有超纲词汇,长难句个数不多,基本是短句,与去年一样仍然设置了两道题,难度一般,集中为推理判断题。两道题都可以根据定位词,回到原文找出题处,对比选项加排除就可以解题。

B篇文章文体为说明文,文章主要通过实验,对比黑猩猩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文章篇幅对比去年390词的电子垃圾文章较少,难度也较低。文中并未出现很多超纲词汇及长难句。题目的难度较低,设置了三道题,它们是两道推理判断题和一道主旨大意题。

C篇文章文体为科普文。文章主要是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介绍及危害等相关情况,这是与今年所谓的史上可能面对的最严重的厄尔尼诺自然现象的社会时事相关联的,贴近社会主题。文章难度一般,和去年相比,长度差不多,但科普文会提及自然现象等专业术语,所以文中专业词汇及长难句的理解对于本文的解答有重要影响。考查的四道题分别为细节理解题共2题、推理判断题以及目的意图题,基于文章重要部分的细节及上下文的理解成为本文解答的关键。

D篇文章文体为记叙文,是关于人物介绍的文章,讲了牙买加一名短跑女运动员ShellyAnn FraserPryce的成功励志故事。篇幅对比去年的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自由与责任)的说明文略微减少,难度下降。文中几乎没有超纲词汇。共设置了六道题,题目难度对比去年的D篇题目难度也有所下降。集中为推理判断题共4题和标题概括题。

一、细节理解题解法

事实细节是用来支撑、阐述和解释主题的具体信息。抓住文段中的事实和细节是做好该题型的关键,也是做好其他类型问题的基础。这类题型的题干常为:

(1) When /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correct?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text?

(4) Which is the right order of the events given in the text?

(5)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in Paragraph...?

(6) All the statements are true except .

【应试技巧】 不必通篇细看原文,而应采取“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法,先从问题中抓住关键性词语,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和查读的方法快速在文章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品味,对照比较,确定答案。直接细节理解题答案与原文挂钩,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但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相同的意思。间接细节理解题需要通过有关词语和句子的转换,利用主要事实、图表、图形来获取信息,然后利用因果、类比、时间、空间等关系将零碎的细节经过一系列加工、整理,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占大多数。今年江苏卷中61题和62题属于细节理解题。示例:2016年江苏卷C篇

61.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El Nino in Paragraph 1?

A. It is named after a South American fisherman.

B. It takes place almost every year all over the world.

C. It forces fishermen to stop catching fish around Christmas.

D. It sees the changes of water flow direction in the ocean.

【解析】 D 细节理解题。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El Nifio sees warm water, collected over several year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flow back eastwards when winds that normally blow westwards weaken, or sometimes the other way round.可知D正确。

二、主旨大意题解法

主旨题,即要求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大多数文章的主题思想是通过一个句子来表达的,这个句子就是主题句。演绎性的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句首,而归纳性的文章的主题句通常在句末,主题句在中间时,文中往往有一个转折词引起读者对主题句的注意。一般将文章所有段落的主题句归纳起来,就可找出主题思想。主旨大意题的提问方式主要有:

(1) What is the writer trying to tell us?

(2)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

(3)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4)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6)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describes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ssage?

【应试技巧】 在回答词类问题时,要找出文章的主题句,这些主题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处。错误的答案有的太笼统,有的则太具体,不能恰当地反映短文的整体思想,因此,答此类题时一般来说应做到:

1) 分析篇章结构,找到文章主题

在阅读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根据其篇章特点我们可以通过仔细阅读短文的第一句或第二句,即文章的主题句来归纳出文章的主题。若短文由若干段组成,除仔细阅读第一段的首句外,还须仔细阅读每一段的第一句,即段落中心。还有些文章中心句在全文的最后。此类文章往往以列举事实开头,通过论证最后阐述核心观点。因此,仔细阅读这类文章或段落的首尾句是关键。

2) 全面分析细节,准确概括大意

在阅读中一定要对文章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既不能片面行事,亦不可随意扩大。在解题时一定要仔细分析文章的细节,找到共同点,然后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尤其是有些记叙文,主题思想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需要通过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字或主要论题来归纳中心思想。示例:2016年江苏卷B篇

60.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

A. the helping behaviors of young children

B. ways to train childrens shared intentionality

C. cooperation as a distinctive human nature

D.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解析】 C 主旨大意题。本文属于科普说明文,作者从猩猩的自私行为导入到人类无私帮助他人的本能,分析了人类愿意帮助他人、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本能天性的原因。ABD都属于文章的部分内容,并非中心思想。故C项正确。

三、推理判断题解法

这类题属于主观题,是层次较高的设题方式。它包括判断和推理题。这两类题常常相互依存,推理是为了得出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又依赖于合乎逻辑的推理。

此类题型常见的题干有:

(1) The writer implies ?

(2)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text?

(3)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4) We can conclude that ?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6) When the writer talks about..., what he really means is that .

【应试技巧】 考生做题时要整体理解语篇内容,在语篇的表面意义与隐含意义、已知信息与未知信息间架起桥梁,透过字里行间去把握作者的“弦外之音”。

1) 考生在阅读时,要抓住文章的主题和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挖掘文章的深层含义。在推理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短文,千万不可脱离原文仅凭个人的看法主观臆断。

2) 对于暗含在文章中的人物的行为动机、事件中的因果关系及作者未言明的倾向、意图、态度、观点等要作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分析,增强理解,抓住材料中实质性的东西。

3) 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需要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要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针对细节的推断可运用scanning的方法,迅速在材料中确定推理依据的位置或范围,然后再进行判断。针对主题思想作推断时,其解题的主要依据是文章的核心内容,再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区分观点与例证(opinion and fact)、原因和结果(cause and effect)、主观点和次观点(main idea and supporting idea)。今年江苏卷中56、57、58、59、63、65、66、67、68和69题属于推理判断题。示例:2016年江苏卷A篇

57. What do students need to do before completing elearning courses?

A. To lea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B. To do their assignments independently.

C. To update their mobile devices regularly.

D. To talk face to face with their teachers.

【解析】 B 推理判断题。根据Is eLearning for you? 部分Students who are successful in online course are usually capable of working independently in a responsible and honest manner可知B项正确。

四、标题概括题解法

标题位于文章之首,用来高度概括文章内容,点明文章主题。它是段落中心思想的最精炼的表达形式。它的特点是:短小精炼,多为一个短语;涵盖性强,一般要求能覆盖全文,其确定的范围要恰当,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精确性强,不能随意改变语言表达的程度和色彩。它可以是单词,短语,也可以是句子。标题可帮助读者迅速推断出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讨论的中心,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应试技巧】 1) 有些文章,比如记叙文,主题思想不是通过一两句话就可以表达的。这时就需要阅读全文,抓住关键字眼或主要论题来归纳文章主题。要恰当地选好标题,还需要了解标题的基本拟定方法。一般来说,标题的拟定方法是:以话题为核心,与控制性的概念词按一定的语法浓缩为概括句意或中心思想的词组。

2) 要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仔细考虑这句话或短语与文章主题是否有密切的联系;再看它对文章的概括性或覆盖面如何;然后要注意题目是否过大或过小,要避免以下三种错误:概括不够(多表现为部分代整体,从而导致范围太小);过度概括(多表现为人为扩大范围);以事实、细节替代抽象的大意。2016年江苏卷中考查该题型共1题,也就是第70题。

70. What is the best title for the passage?

A. The Making of a Great Athlete.

B. The Dream for Championship.

C. The Key to High Performance.

D. The Power of Full Responsibility.

【解析】 A标题概括题。本文介绍了牙买加著名女飞人ShellyAnn从不被人看好到成为奥运冠军,再到最后成为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女性。激励我们要想成功必须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故A项正确。BCD三项的范围有点过大,与文章不贴切。

如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短文两篇篇6

关键词:语块 英语写作 作用 途径

1 语块的分类以及内涵

语块一般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聚合词。聚合词,指的是由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单词所构成的固定短语,像是all in all等等;第二,搭配词。搭配词指的是经过长期使用某种词项而慢慢形成的同现关系,也就是词项间能够相互预示“搭档”一般出现的结构。一般搭配能够词汇搭配以及语法搭配两种;第三,惯用话语。惯用话语,指的是半固定或者是固定形式的,存在固定语用功能的英语单词词组,比如说I’d like…等等;第四,句子框架以及引语。句子框架以及引语指的是能够衔接语篇的关联词。由此可以看出,英语语块不但与习语不同,而且又和自由搭配存在区别。语块是一种半固定搭配模式,介于自由搭配以及习语之间。语块的组合能够形成句子,句子的组合能够形成篇章。英语学习者只需要有机利用这些语块就能够有效的利用语言,描绘出精彩的篇章。

2 在大学英语写作中语块的作用

2.1 语块能够加强文字表达的生动性以及地道性。写作是一种知识的表述体现,在很大程度上写作依靠脑海中所储存的信息。写作除了会依赖于写作技巧、文章结构以及体裁之外,更加的依靠于英语语言材料。一般来说,转换指的是将不同层次的一系列的命题变为具有衔接性的短语组合。短语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也就是半固定短语、自由组合短语以及固定短语,所以转换也依赖于人脑中所储存的语块以及单词。若是语块的存储量有限,往往会错用自由组合短语,进而导致转换过程较为缓慢,导致短时记忆丧失,导致失去构思的内容,阻碍了文字表达的进行,而扩大语块储存量能够很好的改变这种状况,比如说若是语块存储量大,在描写倾盆大雨时,会选择使用“rain cats and dogs”表示,而不是使用干枯无味的“rain heavily”。

2.2 语块能够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性。英语写作流利性是指学习者可以毫不费力的、运用自如的用外语进行写作。实际上写作是一种用书面语言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这样就能够将作者所构思的内容变程具体的语言表达,形成了格式比较固定的语块以及自由组合的短语,最终形成流利的书面语言。语块一般有两个作用能够提高语言的流利性,一是语块存在较强的可及性,二是语块能够帮助语法计算争取最多的时间,这样学生只要熟练的掌握大部分的语块,在进行英语写作中,只需对语块进行稍微加工就能够自由取用。

2.3 语块能够加强语言叙述的连贯性。语块不同于单个词语的相对独立,语块存在比较完整的意义,突破了词义以及单词传统的范围,范围已经包含了句子、句群以及语篇。语块的作用不只限于遣词造句功能其还能够连接段落或者是句子,起到承前启后的效果,同时还可以让整个语篇 流 畅 自 然 、语 义 连 贯 。理解语块并记住更多的能够对语篇进行组织的语块,能够使选择词语以及理解词语这个过程省略下来,这是由于只需把文章的语块串联好,就能够得到文章的基本框架。英语语块所具有的宏观语篇连贯功能能够使学习者掌握以及了解英语篇的逻辑组织以及衔接关系,从而能够更加轻易的在整体角度把握英语语篇,以提高理解语篇以及产出语篇的质量和速度。

3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块意识

3.1 将语块教学程序化。绝大多数的英语句子都是由程式构成的,大学英语老师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好这些程式,就能够引导学生写好文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老师应当将句子尽可能的程序化,将类型大致相同的句子程式尽可能的列出来,便于学生区别和认知,然后根据语块模仿造句,并不断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对语块的理解层次更深,熟练程度也更高,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2 强化学生的语块意识。英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英语语块的储备直接影响到英语写作能力,使学生了解英语写作是一种语言输出的形式,英语写作的过程实际上语块连续形成出现的过程。语块的积累以及输入是大学英语写作的本源所在。大学英语老师要基于语块理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整理语块、区分语块以及总结语块,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语块,提高语块的敏感性,不断积累基于语块的英语材料。所以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平时时间积累新的语块,同时设置情景帮助学生及时消化、应用新的语块,也可以给出一些语块例句,让学生对这些例句进行模仿,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进行造句。

3.3 恰当创设语块情景。只让学生掌握很多的英语语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语块的输出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语块的运用方法。英语写作可以说是最好的检测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方法。大学英语老师在上写作实践课时,可以先就写作的作文话题或者是讨论话题内容,给出部分可能会用到的关系到作文题目的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然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背会后再将这些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擦除;老师也可以列出几个关系到生活实际的例句,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例句举出几个其他的例子,亲身体会到语块实际的用法;如果学生已经消化了这些表达方式、短语、汇或者是句型,老师可以布置给学生任务,让学生用已给的语块写作文。这样通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作文难这一问题。

4 结语

语块理论的实施成功的避免了过去语言教学中的极端情况。一方面,语块理论弥补了传统英语结构教学法的缺点,使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语法规则,而且也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际语境中选择使用英语的频率,提高语言流利性;除此之外,语块理论也避免了交际法学习方法过分强调语境但是不看重与学习与教授语法规则的倾向,有效增强语言准确性。总体来说,语块教学法可以把语法规则的学习以及语言应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以使得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能够流畅而又准确的表达语言。

参考文献:

[1] 丁言仁,戚焱.词块运用与英语口语和写作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3):49-53.

短文两篇篇7

一、快速浏览,抓住短文主旨大意

阅读是短文改错的首要条件,拿到语篇快速浏览一遍,读懂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短文改错在高考中是语篇难度不大、语法结构和词汇都较浅的一种题型,故抓住短文的大意并不难。例如1999年高考短文改错:

The  Problem  with  Television

Now  I  can't  watch  much  television  but  a  few  years  ago

86.____

I  used  to  watch  it  every  night.I  was  often

87.____

a  little  tired  after  a  day's  work  and  watch  TV

88.____

demands  very  little  effort.Unfortunate,there  are   89.____

too  many  people  among  my  family.Some  wanted

  90.____

to  see  the  programme  while  others  preferred

   91.____

another.I  am  happy  with  any  programme  but

  

92.____

the  others  spent  a  lot  time  arguing  and  there

   93.____

was  no  way  of  settling  the  matter  except  by

   94.____

selling  the  set.Now  someone  at  home  reads  instead. 95.____

短文主旨一目了然,即"The  Problem  with  Television"。尽管过去经常看电视,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彻底放弃电视,故第86题中much是多余的,去掉much才符合短文所表达的意思。第95题最后一行"someone"改成"everyone"或"everybody",解决"problem"的唯一途径是卖掉电视机,从而导致一家人的习惯改变,每个人茶余饭后都只能靠看书来打发时光。这样文章前后呼应,一气呵成,紧紧围绕文章中的"The  Problem。"

像这种短文改错,只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就能具备清晰地把握文字信息的能力,语篇改错得分随之提高。但平时的短文改错训练中,学生往往只拘泥于逐句逐词的语法、时态、意义改错。老师也往往侧重于细节错误的解释说明,忽略阅读在改错中的地位,大量的训练但“事倍功半”。所以平时要广泛涉猎形形色色的文章,实质性地提高判断、归纳、推理能力。那么,短文改错就能既快又准。

二、上下连接中掌握和理解语篇

阅读语篇中理清段落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尤其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词能有效地过渡句子、段落,使文章内容承前启后,上下转折,表达不同的语气、思想内容和逻辑关系。因此,短文改错中绝对不能忽视上下文中的过渡词。这类改错题在历年高考中屡见不鲜。例如2002年高考试题:

Last  week  my  parents  and  I  took  a  twoday  trip  to  Emei  Mountainin  Sichuan.As  everyone  knows,it's  famous  mountain  with

76.____

all  kinds  of  plants.  The  weather  was  fine.  It  was  about

77.____

noon  we  arrived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The  three  of  them

78.____

were  very  excited.  As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we

  79.____

fed  monkeys,  visiting  temples  and  told  stories.  On  the  way

80.____

up  I  was  busy  taking  picture  since  the  scenery  was  so

81.____

beautiful.  The  time  passes  quickly.  Evening  came

82.____

down.  We  spent  the  night  in  a  hotel  at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83.____

The  food  was  expensive  and  the  service  was  good.  I  was

84.____

so  tired  that  I  fell  asleep  at  the  mome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

  85.____

78题一经阅读发觉该句中漏掉了过渡词"when","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第84题中谈到食物贵但服务棒,故"and"必须改为"but"。这种例子几乎在历年高考改错题中出现。语篇理解在改错中难度较大,要求考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对全文有一个全面综合的了解,如果学生只拘泥于从局部考虑或着眼于语言知识,则很容易忽视问题、漏掉错误。大凡这种题,无论从语法上或词汇上都无懈可击,只有着眼于语篇,错误便浮出水面。

又如79题:…The  three  of  them  were  very  excited.As  we  climbed  the  mountain  we  fed  monkeys.…

该句子的错误只有从上下文联系中才能体会到。文章叙述我和我父母去四川峨嵋山游览的情景,第一人称叙述,故"us"替代"them"。假如只是局部看这一句子,句子正确无误,所以,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解题过程中,我们必须“又见树木,更见森林”。

三、逐词逐句,运用综合判断

高考改错题的设题,考查学生一系列的知识综合判断,如句子的主要时态,与之相适应的语态、动词的变化形式以及非谓语动词,名词在英语里的句法作用,名词的单复数变化形式,定语的用法,以及中英文差异方面的冠词、名词、句子结构,一致性原则,形容词,副词,介词的使用和搭配等。

副词修饰动词或整个句子,形容词作定语和表语,介词后一般接名词、代词宾格和动名词,固定短语以及句型的准确使用,这方面的考查知识都可以从课本中获得。而广泛的阅读,不仅能巩固已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能拓宽知识面,逐步积累更多的知识,加大词汇量,更多了解短语以及句型结构。

又如85题:…I  Was  so  tired  that  I  fell  asleep  at  the  moment  my  head  touched  the  pillow.

学生如了解了从句前必须加连词以及"the  moment"在句中起着连词的作用这两方面的语言知识,那么,此题中的"at"必须去掉,"the  moment"从意义上等同于"as  soon  as",所以去掉介词"at"。2000年高考81题:Suddenly,I  caught  a  sight  of  my  English  teacher  in…,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词汇量,阅读这段短文,脑海中浮现出"catch  sight  of"(突然看到)这一动词短语,错误便一目了然。像这种短语结构错误,在高考题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四、通篇阅读,反复核实

面对已改好的短文,最后一步仍然是通篇阅读一遍,仔细推敲所用词语是否正确,判断是否合理,分析短文是否通顺,当然,这些检查必须依赖于短文整体理解,从上下文中揣摸核实,否则,有些答案会顾此失彼。

例:We're  building  a  new  one,but  it  will  be  the  same  bridge  that  we  had  before.乍一看,关系词that似乎正确,但新造的桥和以前的老桥是两码事,因此,要将"that"改成"as"。

短文两篇篇8

《两只蚂蚁》读后感

作者:王奕鑫, 实验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

读了《两只蚂蚁》这篇短文后,我有一种读不出的感觉,这篇短文给人的感触太多了,我们既要学习蚂蚁过石头的方法又要学习蚂蚁过石头精神。

这篇短文内容讲了两只蚂蚁去完成任务,却被一块大石头挡住了它们的去路,第一只蚂蚁是顺着石头往上爬的,爬到半腰又摔下来了,就这样这只蚂蚁一次、二次、、、、、最后终于爬过去了,顺利的完成了任务。第二只蚂蚁也爬了一次,没有爬上去,它就绕开大石头行走,它也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很多人都喜欢第一只蚂蚁,也有很多人喜欢第二只蚂蚁,而我这两只蚂蚁都喜欢,因为第一只蚂蚁失败了却不放弃,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第二只蚂蚁有勇有谋,不蛮干,爱动脑筋。我们要学习第一只蚂蚁锲而不舍的精神,还要学习第二只蚂蚁爱动脑筋的精神。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论做什么事情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这就是我读完《两只蚂蚁》后有感受。

上一篇:赠别二首范文 下一篇:一切安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