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范文

时间:2023-03-08 11:07:55

地质学

地质学范文第1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地质、采矿、石油等传统艰苦专业,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5%,连续几年稳居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榜首。尽管这两年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地质学相关专业就业率有所下降,但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培养的地质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量基本稳定,招收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各个地质勘察院、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壁垒较强,外行人进不来,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对稳定。

NO.2 地质学跨专业考研:跨出去的多,跨进来的少

地质学专业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简单概括:艰苦,人少,就业好。从高考录取就能看出来,很多学生到地质专业学习都是被调剂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地质专业太艰苦,如此一来,有人考研时就换了其他专业,还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业很容易而选择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别的专业考生愿意跨考进来。因此,跟热门专业相比,地质学专业考研,竞争并不激烈,难度不大,录取分数线也较低。

NO.3 数学不好的人,同样有捷径

高等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也有捷径可以选择。笔者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不喜欢数学,但是又想读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学的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还真有几所高校不用考数学,比如南京大学的构造地质学专业,招生的时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和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两门专业课,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就这样,机遇加努力,他从我们一个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学这所名牌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所以,如果你惧怕高数,不妨学学这位聪明的同学,探寻一下人生的捷径。

NO.4 学校不出众,业内有名气

高考的时候,大家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的排名,可是当你读了四年大学到了考研的时候,才发现专业和就业情况更为重要。名校也有就业很差的专业,相反,很多不出众的大学,却有着很出名的专业,地质学就是如此。因为专业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业内部却十分认可,我国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春地质学院(现已并入吉林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以及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学院(后迁址并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后与太原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焦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还有几所石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虽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更名换姓,而且在全国大学总体排名中并不十分出众,但是其地质学相关专业却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跃在当前地质战线上的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质学――冷门的专业培养稀有人才

地质学本来就属于冷门专业,但是在地质学大类中还有一种更冷门的专业,那就是海洋地质学,它是一门地质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因为专业研究方向十分狭窄,培养单位也非常少,每年毕业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除了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沿海大学开设此专业以外,就只剩下山东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为毕业生数量有限,每年全国毕业的该专业研究生只不过百十来人,其就业情况十分乐观专业,中石油、中海油等专门从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单位十分青睐该专业的毕业生,这对于那些热爱海洋事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从大家熟悉的大陆地质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质,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往往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质学,工作分类却迥然不同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面,地质学属于学科大类,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学的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和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共五个专业,工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三个专业。

显然,理学偏向于理论研究,工学偏向于工程应用,但细分起来会更多。在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找工作的对口单位,但不一定毕业之后就会从事这项工作,这主要取决于你毕业之后所选择的单位的性质,有些单位是主要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有些单位从事石油勘探,有些单位是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有些则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彼此差别巨大。笔者在读研期间学的就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单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现在的工作就和当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NO.7 横向课题也很锻炼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达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读研的时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参与到科研当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硕士研究生队伍,可是纵向科研课题毕竟十分有限,涉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参与到导师的横向课题当中。

所谓的横向课题,通常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课题,往往时间短、工作方法成熟,这也是很多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从事横向课题貌似研究不够深入,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更实用,一旦你毕业参加工作就会发现,原来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读研时候都已经干过了,比如说出野外采集岩石样品、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编制地质勘察报告等,短短几年的硕士生学习生活,已经将你打造成一个“熟练工”,这对于硕士毕业不想读博深造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内容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这是地质工作者之间流传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诗,由此也可见地质工作者们常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辛苦。很多学地质的同学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摆脱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以为读研之后就可以在实验室里“享受幸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仅仅是硕士,哪怕是博士毕业,野外工作也是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来的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虽然现如今发展出了“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新三大件,这也是为了方便野外工作。仅以笔者从事的工作为例,在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单位里,我们拥有很多知识渊博的博士和硕士,但是在从事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当中,都必须首先走进野外实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资料,每个月出差几天甚至每年出差几个月,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希望通过考研而摆脱野外的艰苦工作环境,是徒劳的。

NO.9 女生极少

由于地质学相关专业需要经常出野外,不太适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就很少,等到毕业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又很少愿意录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学地质的女生在考研的时候纷纷更换专业,如此一来,读研时期的女生就凤毛麟角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少了女同学的陪伴,你的生活会略显枯燥。

NO.10 考注册岩土工程师很重要

从事地质工程,需要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范,只有具有相关资质的单位和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此类工作,所以我国逐渐形成了注册工程师制度。目前,地质行业最青睐的就是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也就是俗称的注册岩土工程师。虽然目前无法准确形容该证书的分量,但据了解,业内拥有该证书的同志们年收入一般都在20万元以上。

地质学范文第2篇

1952年7月14日,成立了北京地质学院筹备委员会,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四光任筹委会主任,李曙森、宋应任副主任。地质部党组副书记兼副部长何长工参与领导了筹建工作。

1952年11月1日,在北京端王府夹道举行了北京地质学院首届开学典礼,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地质部部长李四光,党组书记、副部长刘杰,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何长工和北京大学副校长汤用彤、石油部严爽等各部门的代表出席了大会并讲话。李四光说:“现在新中国办起了惊天动地的事业,航空学院是惊天,地质学院是动地。你们就是动地的勇士……你们是新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学校定11月7日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校庆日”。

1952年12月24日,政务院任命井冈山时期参加革命的红军老干部刘型为北京地质学院首任院长,著名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赞勋任副院长。学校实行院长负责制。

建校初期,学校分别在北京沙滩(原北京大学地质馆)、端王府夹道(原北京大学工学院)和河北宣化地质学校三处办学。1954年后陆续迁入北京西北郊学院路新校址。1957年1月~1958年10月期间,学校曾更名为北京地质勘探学院。

地质学范文第3篇

《地质学刊》(CN:32-1796/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地质学刊》是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地质学范文第4篇

2.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带构造特征与阿尔金断裂形成时间讨论——以月牙山地区为例刘志宏,王破,沙茜,万传彪,高军义,LIUZhihong,WANGPeng,SHAQian,WANChuanbiao,GAOJunyi

3.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孙晓宇,周成虎,郭兆成,张俊,苏奋振,仉天宇,张丹丹,吕婷婷,SUNXiaoyu,ZHOUChenghu,GUOZhaocheng,ZHANGJun,SUFenzhen,ZHANGTianyu,ZHANGDandan,LUTingting

4.汶川地震后沿龙门山裂断带原地应力测量初步结果吴满路,张岳桥,廖椿庭,陈群策,马寅生,吴金生,严君凤,区明益,WUManlu,ZHANGYueqiao,LIAOChunting,CHENQunce,MAYinsheng,WUJinsheng,YANJunfeng,OUMingyi

5.大巴山前陆弧形构造带形成机理分析张岳桥,施炜,李建华,王瑞瑞,李海龙,董树文,ZHANGYueqiao,SHIWei,LIJianhua,WANGRuirui,LIHailong,DONGShuwen

6.地质学报 郯庐断裂带山东段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张鹏,王良书,石火生,李丽梅,谭慧明,ZHANGPeng,WANGLiangshu,SHIHuosheng,LILimei,TANHuiming

7.东北伊春地区桃山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发现吴才来,陈安泽,高前明,郑元,郜源红,雷敏,秦海鹏,WUCailai,CHENAnze,GAOQianming,ZHENGYuan,GAOYuanhong,LEIMin,QINGHaipeng

8.巴尔喀什成矿带Cu-Mo-W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测定及其地质意义陈宣华,屈文俊,韩淑琴,EleonoraSeitmuratova,施炜,杨农,陈正乐,叶宝莹,曾法刚,杜安道,蒋荣宝,王志宏,CHENXuanhua,QUWenjun,HANShuqin,EleonoraSeitmuratova,SHIWei,YANGNong,CHENZhengle,YEBaoying,ZENGFagang,DUAndao,JIANGRongbao,WANGZhihong

9.山东省焦家矿区深部超大型金矿床及其对"焦家式"金矿的启示宋明春,崔书学,周明岭,姜洪利,袁文花,魏绪峰,吕古贤,SONGMingchun,CUIShuxue,ZHOUMingling,JIANGHongli,YUANWenhua,WEIXiufeng,L(U)Guxian

10.前寒武纪条带状硅铁建造的形成机制与地球早期的大气和海洋李延河,侯可军,万德芳,张增杰,乐国良,LIYanhe,HOUKejun,WANDefang,ZHANGZengjie,YUEGuoliang

11.中国页岩气资源及其勘探潜力分析刘洪林,王红岩,刘人和,赵群,林英姬,LIUHonglin,WANGHongyan,LIURenhe,ZHAOQun,LINYingji

1.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发育机理和"三元控储"模式——以四川普光气田为例马永生,蔡勋育,赵培荣,张学丰,MAYongsheng,CAIXunyu,ZHAOPeirong,ZHANGXuefeng

2.藏北羌塘中央隆起带果干加年山晚三叠世珊瑚化石发现及其地质意义纪占胜,姚建新,武桂春,JIZhansheng,YAOJianxin,WUGuichun

3.西太平洋深海沉积物古菌多样性垂直分布王峰,萨仁高娃,李铁刚,马学恩,于心科,WANGFeng,Sarengaowa,LITiegang,MAXueen,YUXinke

4.贵州南部地区安尼阶底界锆石SHRIMP年龄结果郑连弟,姚建新,仝亚博,宋彪,王立亭,杨振宇,ZHENGLiandi,YAOJianxin,TONGYabo,SONGBiao,WANGLiting,YANGZhenyu

5.大巴山及川东北前陆盆地盆山物质耦合——来自LA-ICP-MS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证据李瑞保,裴先治,刘战庆,李佐臣,丁仨平,刘智刚,张晓飞,陈国超,陈有炘,王学良,LIRuibao,PEIXianzhi,LIUZhanqing,LIZuochen,DINGSaping,LIUZhigang,ZHANGXiaofei,CHENGuochao,CHENYouxin,WANGXueliang

6.珠江口盆地陆架区岩石圈伸展模拟及裂后沉降分析赵中贤,周蒂,廖杰,何敏,郭翔燕,张云帆,徐子英,ZHAOZhongxian,ZHOUDi,LIAOJie,HEMin,GUOXiangyan,ZHANGYunfan,XUZiying

7.不纯碳酸盐U-Th等时线定年及同位素分馏对年龄的影响马志邦,郑绵平,吴中海,马尼娜,MAZhibang,ZHENGMianping,WUZhonghai,MANina

8.滇西梁河三叠纪花岗岩的锆石微量元素、U-Pb和Hf同位素组成丛峰,林仕良,唐红峰,谢韬,李再会,邹光富,彭智敏,梁婷,CONGFeng,LINShiliang,TANGHongfeng,XIETao,LIZaihui,ZOUGuangfu,PENGZhimin,LIANGTing

9.甲玛铜多金属矿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成矿意义应立娟,王登红,唐菊兴,畅哲生,屈文俊,郑文宝,王焕,YINGLijuan,WANGDenghong,TANGJuxing,CHANGZhesheng,QUWenjun,ZHENGWenbao,WANGHuan

10.桂北沙子江铀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沥青铀矿U-Pb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石少华,胡瑞忠,温汉捷,孙如良,王加昇,陈恒,SHIShaohua,HURuizhong,WENHanjie,SUNRuliang,WANGJiasheng,CHENHeng

11.银根-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沉积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赵省民,陈登超,邓坚,ZHAOXingmin,CHENGDengchao,DENGJian

12.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沉积古环境恢复廖林,程晓敢,王步清,陈汉林,罗俊成,师骏,LIAOLin,CHENGXiaogan,WANGBuqing,CHENHanlin,LUOJuncheng,SHIJun

13.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湖相碳酸盐岩中的燧石成因陈登辉,巩恩普,梁俊红,李永杰,董旭明,CHENDenghui,GONGEnpu,LIANGJunhong,LIYongjie,DONGXuming

14.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地区古岩溶储层露头表征刘伟,罗平,顾家裕,周刚,LIUWei,LUOPing,GUJiayu,ZHOUGang

15.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可动流体变化特征与差异性成因——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为例高辉,孙卫,GAOHui,SUNWei

1.泥河湾盆地井儿洼剖面揭示的47~25kaBP期间的气候环境演化迟振卿,刘兴起,胡欣,王永,闵隆瑞,刘竹杰,CHIZhenqing,LIUXingqi,HUXin,WANGYong,MINLongrui,LIUZhujie

2.北秦岭-祁连结合区大草滩群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陈义兵,张国伟,鲁如魁,梁文天,第五春荣,郭秀峰,CHENYibing,ZHANGGuowei,LURukui,LIANGWentian,DIWUChunrong,GUOXiufeng

3.辽宁北票兴隆沟火成岩的野外产状、岩石成因及地质意义,WANGYang

4.北阿尔金红柳泉早古生代枕状玄武岩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孟繁聪,张建新,于胜尧,陈松永,MENGFancong,ZHANGJianxin,YUShengyao,CHENSongyong

5.鲁西新泰孟家屯2.7Ga变质沉积岩与黑云斜长片麻岩锆石Hf同位素特征杜利林,杨崇辉,庄育勋,韦汝征,万渝生,任留东,侯可军,DULilin,YANGChonghui,ZHUANGYuxun,WEIRuzheng,WANYusheng,RENLiudong,HOUKejun

6.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地区晚二叠-早三叠世过铝花岗岩定年及成因地质学报 柳长峰,杨帅师,武将伟,张华锋,LIUChangfeng,YANGShuaishi,WUJiangwei,ZHANGHuafeng

7.新疆包古图中酸性岩浆侵位的P-T-fO2条件及岩体地球化学研究魏少妮,朱永峰,WEIShaoni,ZHUYongfeng

8.我国重要矿产地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新数据王登红,陈郑辉,陈毓川,唐菊兴,李建康,应立娟,王成辉,刘善宝,李立兴,秦燕,李华芹,屈文俊,王彦斌,陈文,张彦,WANGDenghong,CHENZhenhui,CHENYuchuan,TANGJuxing,LIJiankang,YINGLijuan,WANGChenghui,LIUShanbao,LILixing,QINYan,LIHuanqin,QUWenjun,WANGYanbin,CHENWen,ZHANGYan

9.山东莒县棋山钛铁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李洪奎,于学峰,杨永波,LIHongkui,YUXuefeng,YANGYongbo

10.河南南沟钼矿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兼论东秦岭钼矿床成岩成矿动力学杨晓勇,卢欣祥,杜小伟,李文明,张正伟,屈文俊,YANGXiaoyong,LUXinxiang,DUXiaowei,LIWenming,ZHANGZhengwei,QUWenjun

11.广西新元古代BIF的铁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闫斌,朱祥坤,唐索寒,朱茂炎,YANBin,ZHUXiangkun,TANGSuohan,ZHUMaoyan

1.地球深部探测国际发展与我国现状综述董树文,李廷栋,高锐,吕庆田,吴珍汉,陈宣华,周琦,刘刚,刘志强,梅琳,DONGShuwen,LITingdong,GAORui,L(U)Qingtian,WUZhenhan,CHENXuanhua,ZHOUQi,LIUGang,LIUZhiqiang,MEILin

2.反射地震技术在成矿地质背景与深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吕庆田,廉玉广,赵金花,L(U)Qingtian,LIANYuguang,ZHAOJinhua

3.中国大陆岩石圈导电性结构研究——大陆电磁参数"标准网"实验(SinoProbe-01)魏文博,金胜,叶高峰,邓明,景建恩,李艳军,张乐天,董浩,张帆,谢成良,WEIWenbo,JINSheng,YEGaofeng,DENGMing,JINGJian'en,LIYanjun,ZHANGLetian,DONGHao,ZHANGFan,XIEChengliang

4.青藏及华北阵列式区域大地电磁场标准观测网建设方法与实验叶高峰,魏文博,邓明,金胜,董浩,谢成良,张帆,YEGaofeng,WEIWenbo,DENGMing,JINSheng,DONGHao,XIEChengliang,ZHANGFan

5.中国大陆深探测的大地电磁测深研究金胜,张乐天,魏文博,叶高峰,刘国兴,邓明,景建恩,JINSheng,ZHANGLetian,WEIWenbo,YEGaofeng,LIUGuoxing,DENGMing,JINGJian'en

6.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大陆岩石圈精细结构王海燕,高锐,卢占武,李秋生,匡朝阳,刘金凯,侯贺晟,酆少英,熊小松,李文辉,邓攻,WANGHaiyan,GAORui,LUZhanwu,LIQiusheng,KUANGZhaoyang,LIUJinkai,HOUHesheng,FENGShaoying,XIONGXiaosong,LIWenhui,DENGGong

7.地震波速层析成像方法研究进展贺日政,高锐,郑洪伟,管烨,李秋生,李文辉,熊小松,邓攻,HERizheng,GAORui,ZHENGHongwei,GUANYe,LIQiusheng,LIWenhui,XIONGXiaosong,DENGGong

8.USArray及其近期科学发现李秋生,陈凌,王良书,吴庆举,刘宏兵,张忠杰,赵俊猛,史大年,贺日政,LIQiusheng,CHENLing,WANGLiangshu,WUQingju,LIUHongbing,ZHANGZhongjie,ZHAOJunmeng,SHIDanian,HERizheng

9.地壳全元素探测——构建"化学地球"王学求,谢学锦,张本仁,张勤,迟清华,侯青叶,徐善法,聂兰仕,张必敏,WANGXueqiu,XIEXuejing,ZHANGBenren,ZHANGQin,CHIQinghua,HOUQingye,XUShanfa,NIELanshi,ZHANGBimin

10.大陆深部地壳物质成分识别方法综述侯青叶,张本仁,赵志丹,路凤香,刘东盛,曹铁宁,HOUQingye,ZHANGBenren,ZHAOZhidan,LUFengxiang,LIUDongsheng,CAOTiening

11.国际大陆科学钻探(ICDP)进展苏德辰,杨经绥,SUDechen,YANGJingsui

12.科学超深井钻探技术国内外现状张金昌,谢文卫,ZHANGJinchang,XIEWenwei

13.钻孔应变观测现状与展望李海亮,李宏,LIHailiang,LIHong

14.青藏高原隆升速率对冻土层形成影响的数值模拟乔彦超,赵桂萍,石耀霖,刘天启,QIAOYanchao,ZHAOGuiping,SHIYaolin,LIUTianqi

15.EarthScope——美国地球探测计划及最新进展刘刚,董树文,陈宣华,周琦,刘志强,LIUGang,DONGShuwen,CHENXuanhua,ZHOUQi,LIUZhiqiang

16.LITHOPROBE——加拿大地球探测计划刘志强,陈宣华,刘刚,周琦,冯军,LIUZhiqiang,CHENXuanhua,LIUGang,ZHOUQi,FENGJun

1.玉树地震地表破裂调查与灾后重建避让选址研究张永双,马寅生,胡道功,杨农,熊探宇,郭长宝,ZHANGYongshuang,MAYinsheng,HUDaogong,YANGNong,XIONGTanyu,GUOChangbao

2.中国东部-朝鲜半岛中生代板块结合带划分研究现状与问题唐贤君,於文辉,单蕊,TANGXianjun,YUWenhui,SHANRui

3.晓天-磨子潭剪切带的早白垩世活动及其对北大别穹窿演化的制约王勇生,魏鑫,向必伟,朱光,牛漫兰,谢成龙,WANGYongsheng,WEIXin,XIANGBiwei,ZHUGuang,NIUManlan,XIEChenglong

4.雪峰山西麓中生代盆地属性及构造意义张进,马宗晋,杨健,陈必河,雷永良,王宗秀,李涛,ZHANGJin,MAZongjin,YANGJian,CHENBihe,LEIYongliang,WANGZongxiu,LITao

5.塔里木板块东北部古堡泉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夏明哲,姜常义,余旭,逯东霞,魏巍,张建中,XIAMingzhe,JIANGChangyi,YUXu,LUDongxia,WEIWei,ZHANGJianzhong

6.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橄榄玄粗岩系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下扬子地区晚中生代岩石圈减薄机制的约束薛怀民,董树文,马芳,XUEHuaimin,DONGShuwen,MAFang

7.河北兴隆王坪石正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李小伟,莫宣学,黄丹峰,徐晓彤,孟月玥,LIXiaowei,MOXuanxue,HUANGDanfeng,XUXiaotong,MENGYueyue

8.新疆乌拉根铅锌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祝新友,王京彬,刘增仁,方同辉,ZHUXinyou,WANGJinbin,LIUZengren,FANGTonghui

9.中南地区铀资源类型、特点及找矿方向杨尚海,YANGShanghai

10.用远震接收函数研究渤海盆地的沉积覆盖贺传松,朱露培,丁志峰,潘纪顺,HEChuansong,ZHULupei,DINGZhifeng,PANJishun

地质学范文第5篇

《成都地质学院学报》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CN:51-1634/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 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各个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开展正常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建设做贡献。 本刊主要栏目有: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此外,该杂志也是成都理工大学科研成果评审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成果、交流思想、探讨技术的平台。在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丁文江 地质学 地质调查所 地质学史

丁文江(1887~1936年)先生是中国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他被胡适称为“地质学的开山大师”。 1916年,丁先生和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地质调查所,并任第一任所长,任职时间前后共六年。1921年,他辞去所长,从此以后,只是调查所不支薪的顾问,但实际上从未和调查所脱离关系。

地质调查所在很短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例如,地质调查所建立的中国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科在极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新石器和旧石器时代研究中心,并在1927年以后,先后发现四十几具北京猿人的遗骨,使当时的周口店成为该领域国内外学者趋之若鹜的地方。除纯科学的研究工作外,调查所还兼顾到国家对矿业、石油、土壤等实用资源的需求。丁文江个人曾参与龙烟铁矿厂的设计和北票煤矿的开办。调查所兼办的地震台、燃料研究室和土壤调查所等,都是在政局很不安定,工作人员薪酬微薄且不稳定,实地调查经费完全依靠私人或基金捐助的极困难时代努力的成绩①。从地质学史的角度讲,丁先生对于地质调查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学养深厚,贡献卓著

丁先生不光地质学知识底蕴深厚,并且对当时中国的地质学以及地质学界存在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所领导的地质调查所,能在很短时期内发展成为一个纯粹科学研究的机构,成为中国地质学稳步发展的领导中心。对于地质学的认识方面,葛利普先生曾这样评价丁先生:丁博士心目中的地质学极为广泛,范围所及,非只构成地球的材料,如矿物及岩石等,且包容形成及改动此种材料的种种动力,以及其渐渐演变之程序;进而对于地球之形状构造及经过历史等,全体作为研究之对象;更涉及自亘古以来,地球陆面以上以及海水之内的生物;各种生物演进之程序,及足以影响其发展、分布之各种因素,如地理、气候等,均在范围之中。 在欧洲科学思想发达以前,中国先哲对于地壳变动之基本性质,虽有明确之见解,而以后西欧竟超过远东,盖因能了解观察与实验之方法,足以改正哲学上之概说也。丁博士充分明了此种事实。发展东方科学,必须训练调查与实验之人才,且必须使此种人才在田野及实验室之内工作,而其所寻求必须是先寻求事实。②中国地质调查所,就是依据他所认识的地质学历史发展的过程和现今的广大范围,来训练人才,招揽人才,支配人才。比如,丁先生深感当时中国古生物学方面的专家之匮乏,邀请美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葛利普先生到中国来。葛利普在二十多年中为中国培养出许多青年古生物学专家,调查所创办的《中国古生物志》在十五年中成为全世界有名的科学刊物之一。

不畏艰苦,亲为表率

丁先生不惧艰苦,很多地质调查工作,他都亲为表率。德国学者李希霍芬曾说过中国的知识分子喜欢坐在屋内,不喜欢亲历亲为,因此中国人做地质调查,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丁先生在《地质汇报》第1号写了一篇序,反驳其言论,说中国现在已有一班人登山涉水,不怕吃苦。“无论在何等疾病痛苦之下,无论在何等的艰危环境中,我总不曾看见他白日的发空愁,坐着忧虑消耗光阴。若是他忧虑,他便要把这忧虑立时现为事实,若不能立时现为事实.他决不继续忧虑着。”③翁文灏回忆说,丁先生不仅不怕困难,而且还最讲究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地质考察。民国四年他和丁先生前往绥远进行地质调查,启程之前,丁先生亲自教导他测量制图的方法,采集化石的注意事项等。丁先生的这些言传身教,为地质学界的后辈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

潜心育人,方法得当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地质学界人才比较匮乏,丁先生积极培养地质学的人才。关于丁先生的教育思想,葛利普先生曾这样评价:丁博士与其他曾受国外训练之领袖,均感觉此种教育工作之困难,丁博士乃运用其特有之能力以解决此科学教育问题。渠确认基本之科学训练,必须在本国讲授,于是需要适当之教师。渠自任相当之课程,其他课程,若不能在留学生中选得相当人才之时,则请外国人士相劝。为求更高深及更专门之训练,渠确认必须将中国学生送出留学。但第一条件,必须淘汰成绩欠佳之学生,毫不姑息。惟其最适当者,方可予以留学之机会。④丁先生利用北京大学地质门停开的时机,把原来北京大学地质门的图书和标本全部接过来,在工商部筹备开办了地质研究班,即后来的地质研究所。后来,丁先生请从比利时回国的翁文灏到地质研究所做主任教授,并把北京大学教授德国人梭尔格请来帮忙。除了外聘人才之外,丁先生在1915年后还亲自给学生们讲授古生物学。他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还更重视实地地质考察。丁先生认为每个学期由一个教授带领许多学生做一到两次野外地质考察是远远不够的,他鼓励学生独立工作,把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任务,自行完成。除此之外,他还主张选拔地质调查所优秀的毕业生到国外去留学。⑤丁先生的北大助教高振西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国当今的古生物学家,如孙云铸、杨钟健、斯行健、黄汲清、张席、田奇俊、朱森等,虽然是葛利普先生的学生,但是他们的成功都离不开丁先生的培养。⑥

胸怀宽广,善引人才

丁先生运用自己的学术关系,积极为中国地质学界引进高端人才并和他们成为极好的朋友。1917年,北京大学重新开办地质学系,毕业的学生有的到地质调查所工作,丁先生亲自考试后对他们的成绩非常不满意。于是,他就带着成绩单与胡适一起去找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看到很多零分的成绩单后,虚心请教改善这种局面的办法。在丁先生的建议下,北京大学引进了两位对中国地质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李四光和葛利普。1927年,中国地质调查所将李四光的第一部地质科学专著《中国北部之蜓科》作为“古生物专著”特予出版。书中,李四光特意把新发现的最后两个蜓科中的新属之一,命名为“丁文江属”,以表示对丁先生在开拓中国地质事业中所作贡献的尊重。⑦葛利普来中国主持古生物学的教授与研究是中国地质学史上一件大事,丁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不但工作极勤而且是热心教育青年的人。北京大学屡次索薪罢课的时候,他总把地质系的学生叫到家里上课。葛利普先生不仅在北京大学上课,还在地质调查所主持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他在中国生活了26年,终葬在北大地质馆的大门前。⑧丁先生积极引进国外知名学者,除了上述两位外,还有德国学者梭尔格,瑞典学者安持生,法国学者德日进等,他们都曾为中国的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学等作出过贡献。其中,安持生先生在中国不仅做了地质矿产的调查,还发现了处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南仰韶文化,德日进先生在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现和研究上都曾有重要贡献。⑨

知人善用,爱护人才

丁先生不仅善于引进海内外顶尖人才,还善于知人善用。丁先生当初引进梭尔格时,很多人提出了质疑。梭尔格的很多中国同事都说他不好相处,而且看不起中国人。通过和梭尔格相处,丁先生发现梭尔格是一位可敬的学者,于是力排众议,请他到地质调查所工作。丁先生曾说:外国专家不能与中国人合作,不一定是外国人的过失。⑩除了积极引进海外高等人才外,丁先生还非常关心青年人。丁先生关心晚辈赵亚曾遗孤一事就是典型的例子:丁先生非常赏识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毕业生赵亚曾,曾在很多场合公开称赵为地质学的天才,后来赵亚曾在云南调查地质时遭遇土匪,被打死了,丁先生悲痛万分。除了为亚曾的家属征募抚恤经费,他自己还担负起赵亚曾儿子的教育责任,经常把赵亚曾的儿子接到家里一同歇夏,爱护之情由此可见。

(作者分别为中国地质大学博士研究生,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博导;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CUGW090221)

注释

①⑤⑥⑧⑨⑩胡适:《丁文江的传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59、31、32、34、33~34、55、56~57页。

②④葛利普:“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原载《独立评论》, 1936 年第188 期。引自雷启立编.:《印象书系―丁文江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85~86、86页。

③傅斯年:“我所认识的丁文江先生” ,原载《独立评论》,1936 年188 期。引自雷启立编:《印象书系―丁文江印象》,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第14页。

地质学范文第7篇

《高校地质学报》(CN:32-1440/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高校地质学报》主要刊登全国高等学校地质学或地球科学院、系的师生,及其他科研、生产单位学者在地球科学领域中理论性高、观点较新、学术性强的研究论文,不同学术观点争鸣论文,科研动态报道,评述性论文及先进方法研究论文等。

地质学范文第8篇

大陆漂移学说这首优美的诗歌是在病房中构思的。当时魏格纳因病住院,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注意到地图上各大洲的边缘有很好的吻合性,如果把各大陆拼接在一起,就会连接成一块巨大的陆地。这是不是偶然的呢?莫非我们脚底下坚实的大陆能漂移?一个个疑团向他袭来。幻想可以海阔天空,但幻想变成科学必须脚踏实地。为了找到答案,魏格纳要他的妻子艾丽丝给他借来了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的著作。于是,这个年青有为的气象学家把他的目光从大气转向了大地,踏进了生物学、地质学、气候学等等各门学科交接的寂寞的领域。他的导师和岳父劝他,不要涉足这块危险的地方,这可能会耗费一辈子的心血而一无所获,还是把功夫化在气象学上保险。但魏格纳爱上了这块土地,他要在这里耕耘、播种和收获。

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1912年,魏格纳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他在《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证明,大陆象浮冰一样会缓缓漂移。

魏格纳发现,有一种生长在热带的舌羊齿植物,它只能生活在热带地区。但是,在地质史上却曾经生长在格陵兰岛、伦敦、巴黎等地。这些地方的纬度现在都比较高,魏格纳认为,这说明它们是从低纬度地区漂移过来的。蜗牛是一种行动迟缓的动物。在美洲东部和非洲西部却有同一种蜗牛,而美洲西部却没有东部的那种蜗牛。非洲西部与美洲东部远隔重洋,蜗牛是不可能漂洋过海的,合理的解释是原来在同一地区生长的同一种蜗牛由于大陆漂移而分开了。

魏格纳也在古气候上找到了证据。在石炭纪年代,南美洲有一次大的冰川活动,在非洲、印度也发现了同一时期的冰川遗迹。而在北美洲、亚洲大陆却找不到这种冰川遗迹。魏格纳认为,当时南美、非洲、印度都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都处在南极附近,而当时的欧亚大陆、北美都处在低纬度地区,因而没有形成石炭纪冰川。

魏格纳也发现大陆拼合后,在地质上也有很好的吻合。非洲南端的山脉与南美南端的山脉都是二迭纪褶皱成山的,地质构造也完全相同,如把南美洲与非洲拼接起来,它们就成为同一条山脉。

五十年代以来,古地磁学的研究和对岩层的放射性年龄测定,为大陆漂移提供了更多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影响下,美国科学家赫斯等人创立了海底扩张学派,提出(资料提供 罗祖德)了海底扩张说。1968年,法国海洋学家勒皮雄进一步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板块构造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地球的外层是岩石圈,它的下面是软流圈。岩石块分成几个大的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边界比较薄弱,因此板块容易漂移。根据板块学说,不仅可以了解大陆海洋的历史,也可以推测世界陆、海的未来。5000万年后,大西洋将进一步扩大,太平洋日渐缩小,印度大陆的北端将被挤压进喜玛拉雅山底下,澳洲会向亚洲靠拢、连接,非洲大裂谷将扩大成为海洋,南极洲则稳坐钓鱼台,继续坐镇南极。

如果说,魏格纳为首的大陆漂移学派是地质学上的拓荒者,那么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是他们开垦的土地上长出的花朵,是他们播下的种子结出的果实。

科学与诗都具有美的魅力,科学家和诗人都需要幻想的气质。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关键之一是,他富于幻想。幻想是极其宝贵的品质,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具备这个气质,使魏格纳发现了新的事实。

地质学范文第9篇

《四川地质学报》(CN:51-1273/P)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季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四川地质学报》为打破部门界线,促进横向交流;扩大了我省地质科技在国内外的影响;促进四川地学科技进步;在四川省社会经济、科技发展、人才成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倍受省内外广大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好评。

地质学范文第10篇

1几个相关技术问题的探讨

1.1岩石物理

岩石物理是使用地震信息表征储层的工作基础。所有的储层表征工作都是通过建立一些基本的岩石物理关系,如纵横波速度、密度、各种弹性模量与不同岩性、埋深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它们是如何影响地震振幅变化的,而后有根据地利用地震信息去预测岩性及其含油气性。如果这项工作没有做扎实,有时地震信息会给出多解,从而导致地震预测的错误。目前对岩石物理认识得比较粗浅,需要大力加强。利用地震属性预测储层(包括波形聚类、神经网络等技术)[31-34],特别需要岩石物理研究的指导。简单利用某种地震属性预测储层与含油气性,有成功也有失败,关键在于没有搞清楚岩石物性与地震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造成地震属性预测储层的盲目性。目前普遍应用的叠后地震声阻抗反演技术,本来是一项很好的技术,如果应用得当,会有很好的地质效果,但如不加以分析,仅简单利用声阻抗的异常来预测岩性与含油气性,特别是中、深层储层地震预测中,就会出现很多错误情况,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岩石物理分析,对声阻抗的应用有误区。

1.2叠前反演

叠前反演方法和技术起源于国外,目前在国内仍然是一项很时髦的技术[14-15],用于研究储层和预测油气。在预测油气方面,实际上主要是用来检测天然气的,而且有较严格的应用条件,不是所有的地震资料都可以做叠前反演的,需要认真地做好相对振幅保幅处理,信噪比要高。在叠前反演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先导性分析(如资料品质、AVO),如果资料品质差,没有AVO反映,则无法进行叠前反演;其次,需要查看是否有测井的横波资料,如果没有,则很难生成一个可信的横波资料,也就不能进行叠前反演。总之,不要随便、任意地推广叠前反演。当然,对苏里格气田的叠前反演是有效的[14],因为它检测的是天然气,而且地震资料比较符合叠前反演的要求。大量井资料精细的岩石物理分析表明,苏里格气田敏感弹性参数为纵横波速度比;同时,利用多个相关弹性参数交会解释,可以有效降低单一参数预测的多解性(图8)。对于叠前反演技术,需对数据处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鉴于目前对叠前时间偏移或叠前深度偏移如何进行更好地保幅还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因而这给叠前反演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挑战。

1.3裂缝预测

非常规油气储层以及碳酸盐岩储层都需要进行裂缝预测,这项技术是当前世界性的技术难题。储层裂缝在地震的宏观尺度上不易发现,因而给解释人员带来挑战。相干体、方差体、各种曲率体、玫瑰图(预测地应力方向)等都是比较适用的裂缝预测技术[29,,31-35],在许多地区都见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尤其要进行半定量到定量化的地震裂缝预测;另外,关于裂缝带的油气开采,也是个难题,目前国内成功的例子较少。利用叠前方位角道集,根据远偏移距的振幅随方位角的变化情况,观察横波分裂现象和地应力方向,从而预测裂缝的发育方向。这项技术需要进行野外宽方位角采集、室内高质量振幅保护处理,才能达到较好的应用效果。如果不考虑实际资料情况,随便运用现有的地震数据就开展叠前方位角道集的研究,会产生很大的技术和成果风险。

1.4油气检测

目前油气检测的方法较多,如振幅变化(如亮点、平点)、时频分析、高频衰减与低频共振、弹性阻抗反演等,成功的例子也不少。但目前还没有一个通用方法去预测油气,每个工区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最根本的原因是不同工区具有不同的岩石物理条件。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地质目标,探究岩石物性及其含油气性是如何影响地震振幅与频率等属性的。如果不加具体分析,只是简单地利用振幅和频率的变化来预测油气,其结果往往不可靠。目前,还需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发展多信息相结合的综合油气检测技术。

1.5地震成藏学

罗群和黄捍东2009年提出了“地震成藏学”[12]。其主要内容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结合钻井、测井、地化和地质等资料,运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复杂油气藏的形成机理,恢复其形成过程,预测其分布空间,为复杂、隐蔽油气藏的高效勘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地震地质一体化”、“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勘探—开发一体化”和“理论—技术一体化”研究思路。地震成藏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具有独特的理念、观点及系统知识体系,是对地震信息及成藏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它实际上不是一门理论学科而是有关技术方法的学科,其基本内容、架构刚刚提出,技术方法的应用及归纳也处于起步阶段,还很不成熟,有待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石油地震地质学技术方法新进展

中国地震技术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①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前为初始地震时代,主要使用光点地震仪,人工解释,手工勾绘构造图;②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发展多次覆盖与三维地震,使用的地震仪从模拟进入到数字型,解释工作为人机交互式计算机解释;③近年来,由于地震仪器多道化等技术的发展,地震采集技术有了明显进步,进入了高密度采集和由单方位角采集再到宽方位角采集进而发展到全方位高密度采集的高精准度三维地震时代,从本质上大大改善了地震信息的“归位”问题。因此,石油地震地质学解释技术方法也应有相应创新,解决的地质问题也将由以构造沉积研究为主转为全面涉及油气勘探开发的所有环节。

2.1地震解释技术新流程

以前习惯性的做法是解释人员在开始工作之前先将处理的资料(成果带)及其他有关地质、测井等资料加载到工作站上,再开始解释工作。现在则加载处理的纯波带,然后解释人员做叠后修饰工作,之后做构造导向滤波,再做相干体等属性的处理。其优点是有助于复杂构造地区的解释。这一流程将提高资料的信噪比,更符合解释需要,应多加推广。当然,如果是进行沉积研究或储层表征,则不必做构造导向滤波。

2.2岩石物理研究

最近解释人员已普遍重视了岩石物理研究工作,一般在储层表征等工作之前都做一些岩石物理的分析,但如前所述,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探讨,不容忽视。未来,室内的岩石物理研究应成为地震勘探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不仅是储层表征的基础,也是引领地震采集和处理技术发展的基础。

2.3地质构造建模

库车盐卷入逆冲构造的应用效果很好,说明地质建模对解释工作非常重要。实际上解释工作从来就是在建模过程中完成的,贯穿于解释工作的始末。从解释工作之初到最终完成,就是建模的迭代完善到模型的最终确认过程,即初始模型的建立—模型的不断修改—模型的最终完善。今后,不仅针对复杂构造的解释,同时对其他的如碎屑岩、碳酸盐岩古岩溶、礁滩、煤层气、页岩气等储层的表征都需要推广这一研究方式。

2.4深度域解释

快速、大容量计算机的发展为叠前深度域处理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叠前深度偏移资料对认识复杂构造将会有很大帮助,相应的深度域地震资料解释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会促进地震构造解释精度的继续提高。

2.5全三维可视化“体”解释

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的发展,使我们拥有了功能齐全、方便可行的全三维可视化“体”解释软件,目前已得到全面推广,应用效果很好。目前解释目标大都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如针对储集层“体”和复杂断块的解释。今后可以在一些富油凹陷大连片三维地震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大区域或整个富油凹陷“体”的解释,从而精细刻画富油凹陷沉积、构造情况,为老探区寻找油气勘探新领域、新目标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开发地震建立静态与动态模型提供技术支持。

2.6三维重磁电

地震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一直是与重磁电技术相伴和互为依存的。在三维地震技术的启发与引领下,重磁电技术也走上了三维。最近几年,在针对一些地震难以解决的地质问题(如极复杂构造的地质建模)时,三维重磁电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其中对火山岩以及其他特殊地质体(如洪积、塌积巨厚大砾岩)的识别与表征等都显示了三维重磁电技术的优势和重磁电震联合解释的威力[21]。最近对干扰地震资料处理成像并造成错误解释的库车大北地区第四系和新近系五千多米厚的洪积大砾岩重磁电三维解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三维重磁电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面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多种方法初步解释砾石层的分布、岩性变化等,然后将三维重磁电法资料与地震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联合反演,从而得出电法与地震同相轴深度域的融合剖面,最终详细划分了第四系与新近系砾岩以及岩性、岩相变化情况,为大北地区的地震资料处理与解释提供了依据。这种三维重磁电资料与地震在同一平台工作并给出相同尺度解释成果是重磁电技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也是重磁电技术步入新时代的良好开端。

3展望

石油地震地质学是一边缘学科,近来来发展迅速且已具有相当规模,几乎深入到油气勘探的每个领域,在国内外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石油地震地质学也已初步进入到油气开发和非常规油气研究领域。虽然在油气开发上基本停留在提供静态模拟阶段,但这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着地震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解释水平的相应提高,石油地震地质学将会继续发展和丰富其技术内涵,提升成果精度,为拓宽油气勘探的新领域、促进发现老油田的剩余油挖潜和非常规油气的勘探以及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有力的地震地质成果保障。

上一篇:地质灾害范文 下一篇:普通地质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