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0 04:38:53

地质调查报告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作为农业大省,我省的农业地质条件究竟如何?所产粮食品质到底怎样?农民又该如何按照土壤环境的“脾气秉性”耕种、施肥?省地矿局地质调查院一份刚刚出炉的《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我省总体土壤环境质量优良、安全,研究区生产的玉米、水稻等大宗农产品,全部是安全食品,且多为绿色食品。这是我省历史上首份《农业地质调查报告》。

《吉林省农业地质调查》项目,是省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合作开展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是以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地质调查。通过测定土壤及浅层水中的元素分布,研究生态循环过程,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的评价。从2003年起历时7年,共完成9.5万平方公里调查工作,完成了城市系统、农田系统、草原湿地系统、河流系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专题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我省中西部土壤环境质量分为三级,其中96.97%的地区环境质量属一级,总体环境质量优良、安全,具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土壤环境优势。从土壤肥力来看,属于一等的土壤分布在榆树、舒兰、吉林、永吉、辽源一带,以及公主岭、长春、德惠附近地区,占总面积的36.37%;土壤肥力质量属于三等的区域分布在洮南、通榆、长岭、双辽、前郭等地,占总面积比例的30.23%;二等土壤区域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主要分布在评估区的西北部和中部。我省土地肥力的总体特点是富氮缺磷,局部缺钾。土地质量中东部地区较好,以优良级为主,黑土带及其以东地区土地质量优于西部地区,西部沙土地质量最差。全省中西部绿色有机食品适宜区面积达4.9万平方公里,占工作区农田面积的99.12%,其中水田和旱田有机食品适宜区面积占农田面积的37.42%。

在调查中,地质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地下水质量堪忧。超过58%的地区地下水质较差或劣质,中西部浅层地下水质量较差。二是中西部差级和劣级地表水占68%,富营养化比较严重。三是黑土资源退化现象突出,已有4.76%成为肥力较差和贫瘠土地。四是土壤表层有机碳下降趋势明显,平均每平方公里年流失量达到82吨。

调查报告还首次准确确定了我省高氟区范围,并建议西部在进行打井改水时,警惕高氟水下渗造成深水层污染的问题。(张学周 陆德琮 潘锐)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安全危害

中图分类号: TM7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恩施地区地理环境及主要地质灾害

1.1恩施地区地理环境概况:

恩施自治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地理坐标:东经108021'37"—110038'21",北纬29007'11"—31024'03",总面积24061平方公里。地处我国第二阶梯东缘,属云贵高原东部延伸部分。州内最高海拔3032米,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性湿润气候,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小气候特征突出,有阴雨、洪涝、低温冷害、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

1.2恩施地区主要地质灾害:

2009年由于多次强降水和部分人类工程活动影响,恩施地区共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21起(达到统计标准的46起),其中:滑坡95起,崩塌16起,地面塌陷6起,地裂缝3起,泥石流1起,主要集中发生在巴东、建始、恩施及宣恩四县(市)境内。灾害共涉及88户298人,受损房屋436间,损毁耕地63亩,直接经济损失1532万元。2009年群测群防成功预报3次,避免人员伤亡173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全州177个省、州、县三级监测点和三峡库区及水布垭库区由于监测预防责任落实,未出现人员伤亡事故。

二、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面临的地质灾害情况

自2007年7月18日500kV水渔Ⅱ回线线路投运以来,恩施州地区现有500kV以上高压线路8条,共计592公里。其中±800kV复奉线1条,其它均为500kV电压等级。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情况汇总

2010年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主要发生了崩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其中滑坡3处、崩塌5处、地面塌陷9处,具体情况如下表二:

以上危害均为严重级以上级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杆塔基础的稳定性,如果不及时处理修复,很有可能造成倒塔断线的严重设备责任事故。

三、滑坡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力破坏,主要来自于线下施工、开山炸石、煤铁矿开挖等等。对电力线路基础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有可能形成力平衡破坏,导致倒塔严重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Ⅲ回#161由于滑坡,导致A、C、D3个基础被掩埋。

原因分析:上山坡土质为中风化岩石,由于道路修筑,爆破炸石致使土质酥松,此为基本原因;雨水冲刷致使滑坡掩埋基础,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Ⅲ回#161护坡、排水沟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被埋基础进行了清理,同时修筑护坡巩固流失土层,在C、D腿(上山坡边)修筑排水沟,引导水流不对该基础造成冲刷。

四、崩塌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崩塌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外在诱因:降雨、地表冲刷,特别是夏季暴雨期,山洪倾泻,均造成基础护坡崩塌,接地引下线外露等情况,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十分严重,既有冲击了基础,又降低了防雷水平,7-8月暴雨期也是雷电活动频繁的时期,极有可能导致雷击跳闸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Ⅱ回#257由于崩塌,导致A腿护坡断裂一半,同时造成A、D腿边接地线外露1.5米。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中风化岩石,护坡中存在裂缝致使形成水流通道,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形成对护坡的侵泡和对裂缝处反复冲刷致使裂缝扩大,最终形成崩塌,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Ⅱ回#257护坡及接地线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护坡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五、地面塌陷对电力线路的安全危害

恩施地区高压电力线路发生地面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原因是地表溶洞和降雨、地表冲刷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面塌陷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高压电力线路基础不稳,极易造成倒塔责任事故。

典型案例:500kV恩渔Ⅰ回#278C腿由于地面塌陷,导致C腿边出现一个2m×4m,深4m的坑洞,洞壁上有明显部分塌陷痕。

原因分析:该处土质为粉质粘土,附近地表有溶洞,致使有水土流失的需求,此为基本原因;大量降水、地面冲刷致使地表土壤形成地面塌陷,此为诱导原因。

防治措施:发现该严重缺陷后,我们组织人员现场核查情况,经过技术人员研讨制定修复方案《500kV恩渔Ⅰ回#278地面塌陷施工作业指导书》,经过施工,对坑洞进行了清理、修筑,同时对外露接地线进行了掩埋。

六、针对地质灾害的应对方法及防治措施

恩施地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溶洞、地下河众多,地质灾害高发地区。地质灾害发生诱因众多,与气候、地利等多项因素相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作为运行维护生产单位,我们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总结了地质灾害专项防治措施。

1) 缩短巡视周期

降水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诱因,在夏季暴雨期间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易汇水导致地质灾害加快发展速度,形成大面积破坏的现象。夏季暴雨期正是我们电力运行维护工作的迎峰度夏重点期间,在此期间我们对不良地质区段缩短巡视周期,提高巡视频率,地质灾害大面积破坏一旦发生,及时发现,立即处理,尽快修复,力保对线路基础的损害降到最低。为了弥补两次巡视间隔之间的空白,还可以聘请群众护线员随时监视塔基稳定情况。

2) 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查找不良地质情况

主要的依据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等物探方法,采用先进的物探仪器,对高压线路沿线地质进行探测。通过分析、研究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解释地质构造情况。主要查找高压线路沿线的地表溶洞、地下暗河等地质灾害,查找不良地质。做到早探查,早监控,早预防,避免发生地质灾害。

3) 划分不良地质特殊区段

地利因素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本因,结合已经发生地质灾害的位置,划分出高压电力线路不良地质特殊区段,对其进行特殊巡视。地质灾害是个逐步发展演变的过程,不良地质特殊区段的特殊巡视可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发生,在地质灾害初期就进行处理,将对电力线路的破坏降到最低。

4)快速反应避免地质灾害扩大引发次生灾害:

地质灾害对高压电力线路危害极大,影响因素方面众多。一旦发现地质灾害现象,要现场分析,同时调查收集现场天气、地理及杆塔数据等综合信息形成专题报告向上汇报。作为运行维护单位,要总结经验,形成标准化的处理方案,一旦发生崩塌、塌陷等问题可以用最快速度完成整治,而对于复杂的情况则应及时联系设计院专家到现场勘察分析,并制定治理方案。在最终治理方案出台之前,进行应急防治处理,避免灾害进一步扩大及其他危害。

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解除地质灾害威胁:

地质灾害发生种类众多,发生原因也是各不相同,没有千遍一律的治理方法,要根据地质灾害发生现场的特殊情况,研究分析,因地制宜,制定专项治理方案。在治理已发生的地质灾害时,我们联系设计院专家现场勘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讨论分析研究,制定治理方案,修复施工中采用了修筑挡土墙、护坡、排水沟、混凝土回填、等多种治理手段,取得良好效果。

结论:

随着西部大开发、沪蓉西高速公路、宜万铁路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恩施地区自2007年以来,500kV高压电力线路迅速增多,同时恩施位于高海拔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将会是恩施地区高压线路运维工作防治重点之一。做好日常巡视工作,进行信息调查收集,是高压电力线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现场分析发生原因,因地制宜制定修复方案,安全施工,将造成的损失修复。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将危害降至最低,力保高压电力线路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恩施州档案信息管理局 《恩施州年鉴》

【2】纪万斌.塌陷与灾害【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3】刘滨等.浅论电力工程地质灾害危害性评估【M】武汉《岩土工程界》2003.27-29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庭审中,澄江县检察院认为,被告单位生产原料涉及砷,涉砷总量在生产过程中进入厂区内外,具备造成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的客观条件,该公司在涉砷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向土地、水体排放、倾倒有毒物质,并将上百吨的磷石膏常年露天堆放等,存在诸多违反环境保护规定的行为,致使合砷污水在厂区内外循环,通过地下渗透、地表径流方式进入阳宗海,造成阳宗海砷污染的重大环保事件,被告单位及三被告人行为符合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的构成要件,依法应予严惩。

被告单位及三被告人亲属委托了包括著名律师马军等6A,担任其辩护人。庭审中,被告方对检察机关指控阳宗海污染的事实无异议外,对其他事实和证据提出了异议。

被告人李大宏辩称,公司没有污染阳宗海,要求重新鉴定;被告人李耀鸿陈述,鉴定结论不科学、不客观,认定主要污染源太牵强,要求重新鉴定。被告人金大东同意上述=被告人的意见。被告单位和及其辩护人认为,造成阳宗海的污染源不确定,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及其三被告人的行为与阳宗海的砷污染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且检察机关的指控事实和证据中,鉴定结论程序违法,在砷平衡的计算、污染途径、砷在6月猛升的原因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认定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是主要污染源不公。检察机关的指控证据不足,不能成立,被告单位与被告人无罪。

辩护律师:“用于定罪量刑的鉴定结论不可靠”

其诉讼人马军、郭庆等律师认为,公安机关移送澄江县人民检察院的证据中,认定锦业公司是造成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源的直接证据,是由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出具的《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的鉴定结论》,以及组成部分的《关于云南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污染阳宗海水体事件调查的专家组意见》及其附件、《云南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及周围区域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及其附件、云南省环保局《阳宗海水污染事件调查报告》、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阳宗海水体砷污染环境监测报告》。但“这些材料存在诸多疑点和错误,许多观点是推理和‘可能’,缺乏支持其观点的证据,使得调查报告丧失了应有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辩护人还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只有锦业公司接受审判?”

律师认为。专家的调查有“八为主”的意识。《澄江锦业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厂区及周围区域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第一页就声明,“此项调查是在‘已确定锦业公司取水口以南2s米处的地下水泉水是造成本次阳宗海砷污染的砷来源’的前提下,为进一步查明地下水砷污染的途径而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他认为,“锦业公司取水口以南25米处的地下水泉水,究竟是否造成本次阳宗海砷污染的砷来源,才应该是所要查明的问题。”

此外,律师质疑该调查报告依附于《阳宗海砷污染事件专家调查报告》,丧失了其自身应具有的独立性。进行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专家组调查报告虽然认定“锦业公司是主要污染源”,但在水文地质方面还存在疑问的问题,但却被反过来引用正等待其调查结果证实专家调查报告的内容和观点,这是本末倒置。

人指出,《阳宗海砷污染水体事件专家调查报告》有关“砷平衡”的计算有错误,而且,将官山岩溶区域地貌代替锦业公司厂区地貌,将官山岩溶区域地下水走向代替锦业公司厂区地下水走向,是将一般代替具体。

调查报告中说,“锦业公司位于相对独立的宫山岩溶水文地质径流单元上,该公司一带为该单元岩溶地下水主要补给区”、“这一单元的地下水都有可能通过地下泉流、岩石隙流和渗流进入阳宗海”,把“可能”的一些因素强加给锦业公司是不公正的。

此外,调查报告指控锦业公司污染地下水,进而对阳宗海形成砷污染。那么,通过地下水污染阳宗海的具体途径在哪里?这些途径是通过什么科学手段探测出来的?

人还指出,公诉人一直在说阳宗海污染严重,可到现在为止没看到阳宗海生物群受污染的鉴定报告。阳宗海里的水到底含多少砷,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鉴定。

该人提出,阳宗海周边除锦业公司外,同样存在砷污染隐患、有不同程度环境违法行为的,还有昆明柏联温泉旅游公司、澄江县团山磷化工厂、澄江县阳宗耐火材料厂、云南凤鸣磷肥厂、春城湖畔旅游置业发展有限公司、澄江阳宗海化工有限公司、宜良县汤池镇邱洪明废油废塑料回收厂等企业,但为什么只有锦业公司接受司法审判?

“奥秘”观点:汶川地震引发阳宗海污染

此前,此案件被告方辩护律师马军的一个辩护观点令人高度关注,马军认为,阳宗海砷污染不能排除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级地震的因素,当时,马军的辩护被指责为“编奥秘”,被认为“很荒谬”。

在此次出庭辩护中,被告方辩护人出具了一份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北京组织召开的“地震对地质环境影响”研讨会的《会议纪要》。

有专家指出,经过对阳宗海500余件水样测试分析发现,阳宗海水含砷量总体上是一致的,表层水和深层水含砷量没有显著差异,通过计算,阳宗海水砷总量高达77吨!不包括沉积物)。分布均匀的这么多砷是从哪里来的?专家认为:阳宗海及其周边地区存在富砷地质建造,加之阳宗海处于全新活动的小江深大断裂带上,不能排除在地壳发生剧烈活动时,把地下已存在的富砷热液通过深大断裂带向上运移而进入水体,从而导致阳宗海水砷含量骤然升高这种地质成因的可能性。

3月13日,来自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有关部门的院士、专家聚集北京,就地震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专题研讨,其中言及汶川地震与阳宗海砷污染的关系。

在听取了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和云南省阳宗海严重砷污染的地质背景有关情况介绍后,专家们就开展重点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提出了意见与建议。一是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地质灾害,给建筑、桥梁、交通、河流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破坏,而地震灾害对位于深部的矿山采矿环境影响则不大,建议尽快开展地震影响区地质环境变化的调查与评价。二是地震发生后,阳宗海遭受了严重的砷污染。建议对阳宗海地区的地质构造、煤层砷含量、补给泉水与阳宗海的关系、水化学与砷等其它元素是否有变化等开展调查研究。三是建议对阳宗海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环境容量进行专题研究,开展地表水、地下水砷含量调查,监测、收集汇水区物理化学性质等资料,筛选其影响因子,分析砷污染原因。四是对阳宗海周边地区污染源、土壤岩石化学成分、高砷水含量等进行调查,分析地

震发生后地质构造、深部水与水化学场的变化等。五是加强地震灾区和相邻区域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为客观认识地质环境变化规律,科学制定保护地质环境措施,有效防治地质灾害提供技术支撑。

法庭审理中,《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的鉴定结论》指出,通过对阳宗海多年水质监测资料分析和湖周围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调查,无证据表明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增加是自然地质因素造成的。来自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股份有限公司的3名地质专家出庭接受了质询,并分析了锦业公司周围的水文地质情况,得出砷主要是通过地下水系统排向阳宗海的结论。

但被告人认为,这一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推断。具体分析了哪些水质监测资料,没有说明,也没有将分析过的水质监测资料作为鉴定结论的附件。湖周围地下水水质监测与调查,是如何进行的,包括监测与调查的方式、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监测调查时间等都没有说明。对于监测与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也没有作为鉴定结论的附件。

“短时间内入湖砷量之大,根据阳宗海周边的水文地质状况,不能忽略‘5・12’汶川地震后多次地质变化对阳宗海水体砷污染可能造成的影响。”

专家的看法给了辩护律师重新认识阳宗海砷污染以新的视角,也提供了辩护依据。

“权威机构必须对阳宗海砷污染进行重新鉴定”

基于认定被告人无罪的辩护思想,辩护人认为,必须由权威机构对阳宗海砷污染进行重新鉴定。

庭审中,被告人还就《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的鉴定结论》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因为“在鉴定人和专家组成员中,有两个人与被告锦业公司存在利害关系”。

人指出,两位专家中,一位是昆明理工大学教授郑志华。郑志华教授曾经是昆明理工大学对锦业公司的前身云南澄江磷肥厂3万吨硫磺制酸、10万吨普钙和3万吨硫磺制酸技改为5.6万吨硫化锌精矿制酸生产线的3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项目负责人。另一位是玉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李荫玺。李荫玺是玉溪市环保局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审查云南澄江磷肥厂3万吨硫磺制酸技改为5.6万吨硫化锌精矿制酸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查人员。此外,李荫玺所在单位玉溪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正是锦业公司8万吨磷酸一铰技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单位。虽然李荫玺不是该环评项目的直接参与人,但其作为锦业公司环评报告的审查人和环评报告单位的业务负责人,与锦业公司也具有利害关系。

人认为,由于这两名专家与锦业公司存在利害关系,在调查水污染事件时,应设立回避制度,以防止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人参与到案件的处理中来,保证案件得到正确的处理。

据被告人称,从今年1月开始,他们已经写了3个要求重新鉴定的申请。2月3日,澄江县检察院答复同意重新鉴定,并提出让被告方自己联系鉴定机构。就在被告已经联系好鉴定机构时,2月16日,检察院将被告至法院。于是被告再次向法院提出了这一申请。

律师:“拿出100万调查阳宗海污染真相”

4月16日,在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庭审中,辩方律师马军向法庭请求,对阳宗海砷污染申请重新鉴定。该申请被法院驳回。

4月24日14时30分,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信息说,“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真相重新调查基金”将于下周开始运作,届时,由律师和地理、地质、水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和热心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将前往阳宗海进行调查。调查组有两名成员为“躲猫猫”网民调查委员会成员。

该所律师马军介绍,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真相重新调查基金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开后,目前已经有人联系捐款,但由于还未设立账号,基金会没有接收捐款。下周设立账号后,基金会将开始运作,昆明市中衡公证处将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重新调查结束后,如有结余资金,将用于阳宗海的治理。

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还开通博客,以便及时公布调查、公证情况和捐款及资金的使用情况(包括律师团投入的100万元),听取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组成员除了云南震序律师事务所的6名被告辩护人外,还有其他律师以及地理、地质、水资源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热心人士,其中有两人为“躲猫猫”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届时,调查组将前往阳宗海3号泉眼进行调查。5月份,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地球化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专家还将组成专家组,前来调查阳宗海砷污染事件,并做项目合作。基金会还将争取中科院的院士加入调查行动中。

马军向记者介绍,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经过庭审,仍然存在诸多谜团,没有找到真正的污染原因。锦业公司和被告人多次申请重新鉴定阳宗海砷污染真实原因,都遭到拒绝。本着对阳宗海砷污染事件负责的态度,目前需要由一个权威机构,对污染事件作出科学、客观的鉴定。因此律师团即成立“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真相重新调查基金”,动用社会力量,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关心阳宗海保护的热心市民及网友参与调查。

马军透露,重新调查分3个步骤:律师团将正式组织市民、记者到阳宗海实地调查,两名公证员全程监督,其中有“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两名负责人;其次,律师团将邀请中国科学院水文、地质专家实地调查取样,公证员全程监督,所有开销由调查基金支付;其三,重新调查结果出来后,将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律师团将这份调查报告递交给云南省委、省政府、省环保厅,甚至会交到国家环保部。

马军说,调查期间,聘用专家的费用由基金会提供。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摘要〕 文章就发现攀枝花铁矿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与刘庆华先生商椎。无论是常隆庆先生的遗墨或是《宁属七县地质矿产》,都无法支持刘庆华先生的“1936年说”。1936年常隆庆先生没有到攀枝花,没有发现攀枝花铁矿,更没有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1940年8月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这次调查,刘之祥是领队,是发现攀枝花矿产资源的代表,常隆庆只是临时加入的同行者,是没有分配具体任务的共同发现人。文章用充分的文献资料证明,刘庆华先生把常隆庆先生确立为这次调查中发现攀矿的“领导”,“代表”是没有根据的。发现攀枝花钒钛铁矿是中国地质矿产勘探史上的一件壮举,面对十多年来的是是非非,是历史屈从现实,还是现实回归历史?科学的要义是什么?再一次成为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攀枝花;铁矿;刘之祥;常隆庆;刘之花;发现

〔中图分类号〕N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5)03-0055-09

近十年来,攀枝花市围绕着一件事、一个人,发生了使人印象深刻的变化。

2005年6月,攀枝花市把两条街道改名为隆庆街。

2007年,决定在兰家火火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内容之一是宣传常隆庆发现攀枝花铁矿的功绩。

2008年9月,体高85米、中国红花岗岩常隆庆雕像树立于攀枝花市密地广场。

2010年,隆庆公园建成,向群众开放。

2012年7月,刘庆华先生等人著作《常隆庆/攀枝花之父》 (以下简称“之父”)向全国公开发行。

在近十年中,围绕着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围绕着塑造常隆庆先生的形象展开的重要活动,我们都可以看到刘庆华先生的身影,听到其声音,一些有分量的文章和著作也出自刘庆华先生之手。

2009年北京大学地质系一百周年系庆,要出一本文集。刘庆华先生特为常隆庆写了一篇专文《先行者的足迹》,希望收入该系百年文集。此文写得很认真,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找出珍藏了二十多年的几份资料,这些是我代表攀枝花的科技工作者为树立常隆庆雕像提出的建议和攀枝花市科协为促进这个建议实施而召开讨论会的会议简报”。在与此相关的一封信中还说:“遍观全国乃至全世界,为塑像建广场者,为其人设陈列室者,尊其人为钒钛之父者,全系竟有几人?”这些话无意中告诉我们,刘庆华先生为树立常隆庆至尊至高“之父”形象很自豪,而且坚持不懈,由来已久,是这些活动中的主要推手和核心代表。刘庆华先生先后任攀枝花市科协主席、政协副主席多年,在推动常隆庆形象的塑造活动中的作用,是一般人比不了的。这就是攀枝花铁矿的发现和常隆庆形象塑造中的相关问题,为什么此文要与刘庆华先生讨论的主要原因。

一、 刘庆华“1936年说”的辨析

1 刘庆华先生坚持的“1936年说”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1940年9月发现后,一直沉睡着。解放后在进一步勘探的基础上,1965年3月发出开发建设攀枝花钢铁厂的指示,以后几十年攀矿、攀钢、攀市快速发展。现在探明储量100亿吨以上,其中铁占全国20 % ,钛94 % ,钒87 % ,还有其他多种稀有金属。攀矿、攀钢、攀市发展均源于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刘庆华先生深知此关系,因此在攀枝花塑造常隆庆教授形象过程中,紧紧抓住了两句关键话:攀枝花钒铁磁铁矿最早是在1936年发现的,常隆庆是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的第一人。

刘庆华先生的《先行者的足迹》,写常隆庆先生一生的贡献,重点为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北大地质系百年文集没有收录此文,后成为“之父”一书四个部分内容之一。这是刘庆华先生的一篇力作,也是刘庆华为树立常隆庆形象的一篇代表作,本文引用的刘庆华观点,主要源自此文。

在“之父”一书中,刘庆华说:“在诸多早期勘探攀枝花钒铁磁铁矿的老一辈工作者中,常隆庆是第一位对攀枝花矿产资源做出科学论断的专家,时间锁定在1936年!”(P 44)(引自“之父”一书第44页,下同。) “常隆庆第一次,也是第一人向世人揭开了攀西地区地下宝藏的神秘面纱。从此攀枝花钒铁磁铁矿资源载入了中国地质科学史册”(P 45)。

2013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重要丛书,收录了刘庆华精心撰写的著文《常隆庆》。文中几乎一字不差地重复引入“之父”一书中前一段引文:“常隆庆第一次,也是第一人向世人揭开了攀西地区地下宝藏的神秘面纱。从此攀枝花钒铁磁铁矿资源载入了中国地质科学史册”。

刘庆华先生有时也采用模糊和迂回的方法,把常隆庆1936年宁属七县调查和1940年随刘之祥发现攀矿的调查捆绑打包。在“之父”一书中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常隆庆教授数次深入攀枝花调查勘探,探明了储量巨大的攀枝花钒铁磁铁矿,是发现攀枝花资源宝库的代表人物”(P 5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避开了年代划界可能引出的麻烦

在这么多段引文中,刘庆华坚持的就是攀枝花钒铁磁铁矿是1936年发现的,常隆庆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最早发现人、是发现的第一人、代表人。

2 常隆庆先生遗墨给出的回答

我们看到的常隆庆先生的遗墨不多,但在不多的遗墨中,对于攀枝花钒铁磁铁矿发现问题的回答,都是清楚的、确定的。

2009年举行过一次在常隆庆雕像前祭献文献的活动,文献名即:《常隆庆》。文中引证了若干年后常先生有关1936年宁属七县矿产调查的回忆:“这次我们在西昌地区去了七县,大小矿区看了不少。我认为这是四川矿产很丰富的地区,在写报告时,除了一般的说地质情况外,并把成矿原理也讲了一些,因此就写了好几万字,编成一本《宁属七县矿产调查》。在这本报告中,除了攀枝花矿外,其他较大的矿产大部分都有记载”。“除了攀枝花矿外”,说得十分肯定。

我们有幸看到了常先生七十年代的手迹,似象个人活动的编年史,从1914年读中学开始,至1974年。其中1936年记事:“1936年,因去冬马边西宁间和会理新堡子都曾发生相当剧烈的地震,我即同殷学忠前往调查……。”有关宁属七县调查一字未提,更别说攀枝花了。如果1936年调查确有攀枝花钒铁磁铁矿这么重大的发现,常先生断不会产生遗漏。

反之,我们在1940年记事中看到记述:“我于八月外出调查地质矿产,8月24日到盐源梅雨铺,9月6日到盐边攀枝花,发现了攀枝花铁矿,因此年终考核,得光华奖章。”这是这一编年史中第一次提到攀枝花铁矿,发现时间是1940年。

先听刘庆华先生说,再听常隆庆先生自己说,请问我们应该相信谁的呢?

3 《宁属七县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七县调查》――引者)提供的书证

1936年初常隆庆先生带助手殷学忠,受派调查会理一带前不久发生的地震情况,发现地震灾情不严重,遂把重点转向地质矿产调查,并于1937年9月公开出版《七县调查》(资料选自《四川资源调查报告之一・宁属七县地质矿产》版本)。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关注的是常先生1936年宁属七县矿产调查有没有到达攀枝花?有没有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七县调查》“绪言”指出:“此行偏重矿产之调查。宁属产矿地带,经此次逐县查勘之结果,知会理及冕宁为金属矿产特丰之地。故对此二县,工作较详,凡较为重要之矿区,均测有五千分之一详图……,宁属之重要矿产,盖可于此见其大概矣”(P 1)(即《七县调查》第一页)。其中未提及盐边县或攀枝花。我们循着报告翻开第二编・矿产,介绍了不同矿产的成矿机理,以及宁属地质成矿条件(P 41)。该编第一章 ・铁・矿床:“宁属铁矿,有磁铁矿、赤铁矿、云母铁矿、菱铁矿等类”(P 42)。其中未提及钒钛磁铁矿。

根据编目,此章共六节:第一节 冕宁泸沽矿头山磁铁矿(P 43);第二节 会理毛姑坝磁铁矿(P 46);第三节 会理小关河麦子冲渣子树赤铁矿(P 51);第四节 会理下村鹦哥嘴赤铁矿(P 52);第五节 会理下村龙山云母铁矿(P 53);第六节 会理小官河白桦树尖山赤铁矿。我们把调查报告中有关“铁”的编、章、节详细列出,就是想找到“攀枝花”、“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蛛丝马迹,遗憾的是找不出来。

《七县调查》有一页勾勒了常隆庆途经路线中的一段:“三堆子附近之金沙江岸……,经三堆子到岔河渡鸦砻江,更西南行到倮果,均属花岗岩”“由倮果向西南行,至密地,乃折向西北,到马坎(原文如此――引者),又折向西南经马颈子烂泥田到弄弄坪,均系沿金沙江左岸而行,皆属花岗岩”(P 20)。这一线路的某些地区,例如倒马坎等,距离攀枝花矿区确实不算远。但可惜,常先生报告中未见“攀枝花”,也未见有铁矿之类的矿藏发现,更不用说钒钛磁铁矿。

刘庆华先生为了给“1936年说”找到依据,在几万字的调查报告中,紧紧抓住了两行字,并且到处引用。照录这两行字:“盐边系岩石,接近花岗岩,受花岗岩的影响特大。当花岗岩侵入时熔点较高之金属等类矿物,随熔点上升,或侵入岩石中,或成为矿脉及浸染矿床。故盐边系中,有山金脉及侵染式之磁铁矿赤铁矿等,成为宁属极重要之含金属矿产之地层”(P 9)。这两行字能说明常先生1936年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吗?

地质界都知道,全世界的钒钛磁铁矿都储存于基性――超基入(不成火山喷出)岩浆中。所有“盐边系岩石”绝非基性――超基入岩浆岩。当地花岗岩确实很多,包括上一段常先生走过的一段线路“皆属花岗岩”,但是花岗岩与钒钛磁铁矿风马牛不相及。其实“盐边系”的成矿机理,常隆庆说的也清楚:“磁铁矿有接触矿床及浸染矿床两种。接触矿床多在石灰岩与花岗岩之接触带”(P 42)。既然盐边系岩石“受花岗岩之影响特大”,那么这种岩层即使生成矿床也只能是磁铁矿或赤铁矿,不可能生成钒钛磁铁矿。这就是说,刘庆华先生们到处引用的“盐边系岩石……”这两行字,从地质理论上说,与攀枝花钒铁磁铁矿同样不相干。其次,关于“盐边系岩石……”这两行字的理论推断,确有一定价值,但常隆庆本人在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否则1937年 ~ 1938年他可以接着去做调查,1939年的那次也可以直接去“盐边系”,1940年更没有必要再随刘之祥去经受三个月的艰辛和危险。第三,常隆庆先生1936年调查和1937年出版的调查报告,社会影响可能也是很有限的。1940年调查的发起人和组织者李书田,在刘之祥发现攀矿后向新闻界的新闻稿中说,这次调查勘探要求“特别注意从前未经调查之区域,以期发现有价值的新矿区”。如果当时知道有“盐边系岩石”这一说,李书田可能也就不这样说了。

有一篇文章,《攀枝花――一个因常隆庆而崛起的钢城》,说:“‘攀枝花’和‘攀枝花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早在1936年常隆庆教授与助理员殷学忠,‘费时半年,周历七县,突勘矿区五十余处’时,就发现了‘攀枝花’这个庞大的矿体,只是当时没有用这个名称来代表。”这一段话实在让人费解。作者说的“攀枝花”是何时何人定的?是不是说“攀枝花”相当于攀西、或七县、或五十余矿区?作者的真实意思应该是“攀枝花”包括“攀枝花矿”,因此常隆庆先生到了“攀枝花”,也就发现了“攀枝花矿”。这可能正是刘庆华先生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攀枝花”早就存在了,“只是当时没有用这个名称来代表”,读者们应该用什么语言来评价这位作者先生呢?作者这种有违常识的说词把生活的逻辑和历史的逻辑都搅混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常隆庆先生的遗墨或是《宁属七县地质矿产》,都无法支持刘庆华先生的“1936年说”。1936年常隆庆先生没有到攀枝花,没有发现攀枝花铁矿,更没有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常隆庆是发现攀枝花钒铁磁铁矿的“第一人”、“代表”等等,都找不到根据。“1936年说”是刘庆华先生的主观臆想,是塑造常隆庆先生至高至尊“之父”形象需要的人为炒作。

二、 1940年8月调查过程中的是是非非

这次调查同样是刘庆华先生及其同仁非常看重的一次,文章、著作着墨多。刘庆华先生的目的依然是要塑造常隆庆至高至尊“之父”形象。这次调查需要探讨的问题较多。

1 调查的发起、组织和分工。

这次调查始于1940年8月17日,涵盖五个县,人员多,行程时间和路程长。这样一次调查,应该也必须是一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后人研究这次调查,首先应该说明其发起单位、发起人和组织者、经费来源、以及这支队伍的内部分工。但是,刘庆华先生及其同仁的著作和文章中,都找不到对这些问题的严肃答案,偶有提及,也是空泛、似是而非。

在“之父”一书中说:“由于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一大批知识分子荟萃西昌,推动了常隆庆急欲进行的地质调查工作……。1940年宁属地区雨季行将结束,常专员带着可观的勘察队伍离开西昌,向西开拔。” 、“常专员带着勘探队伍离开西昌” 、“在常隆庆率领下” 、“同行者刘之祥”, 这几乎成为刘庆华先生们的标准表述。常隆庆“率领”是谁任命的?刘之祥是怎样参加这支队伍的? 经费从何而来?刘庆华先生都一概回避了。

史料表明,这次调查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很充分。这次调查是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和西康省建设厅合作,建设厅方面执行单位为西康地质调查所,发起人和组织者为康专校长李书田。李书田历任五所高校校长,其中多年任北洋大学校长,抗日战争期间他亲自创建三所学校。1939年底,他奉教育部之命到西昌创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与此同时开始筹划宁属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他分别与经济部官员陈华洲和地质调查所所长张伯颜洽商,最后与张商定,两单位合作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并于1940年1月签订了《西康地质调查所与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合作调查宁属地区矿产办法》。“办法”共八条,明确高级技师由康专出,助理技师由地质所酌派;调查区域暂以宁属为范围;调查地点及路线由地质所商同,康专决定,先自与地方有切实急需之矿产入手,出发路线均以西昌为起点;调查路费由西康地质调查所调查费项下拨发;调查时所采集岩石矿物标本,以一份在西康地质调查所,一份存康专地质陈列室。余下三条为具体执行事项,包括经费的具体预算。此“办法”由李书田和地质所所长张伯颜(字铸渊)商定签署(此文原件存西昌学院)。

“合作办法”清楚表明,此次调查牵头单位是康专,校长李书田是发起人和组织者。康专内部,确定刘之祥完成“合作办法”规定的调查任务。

刘之祥的责任也有文献依据。1940年康专对多家媒体的新闻稿《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本年度各教授均已聘定》列出:“刘芝生(刘之祥字 ― 引者)先生(北洋)为探矿副教授兼主持宁属地质矿产调查事宜”(原件存西昌学院)。

刘之祥1939年在会理铜矿任工程师半年多,略知当地周边地理、地质、矿产情况,这也是有利条件。

刘之祥为履行学校规定的“主持宁属地质矿产调查事宜”使命,1940年先后开展了宁属北部和康滇边区两次地质矿产调查。

宁属北部调查于1940年5月30日至7月14日,一人进入冕宁、越等地开展调查。回康专后撰写并递交了《宁属北部之地质与矿产调查报告》,于1941年7月,由康专公开出版,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丛刊之二。

康滇边区调查于1940年8月17日至11月11日开展,历时三个月,行程1885公里,对西康和云南两省所属盐源、盐边、华坪、丽江、永宁五县的地质矿产进行勘探调查。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了攀枝花铁矿。参加这次调查的有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刘之祥、西昌行辕常隆庆、两名助手、四名士兵。沿途社会环境复杂,士兵均备武器。由于人员多,李书田明确,刘之祥为领队,组织实施这次调查,并负有撰写递交地质矿产调查报告任务。常隆庆特殊,既非康专人,也非地质所人,是临时要求加入的。刘之祥在1985年2月口述录音和其他场合回忆,刘在出发前正准备行装,常找到刘,说希望加入,刘同意但不能决定,刘找李书田,李又找张伯颜,经商量同意常参加,没有分配他具体任务。刘、常在这次调查中的关系,李书田有书面资料为证。(后,刘之祥教授和身在美国任开明大学校长的李书田,开始有通信交往。刘和李是同乡、学友,曾是领导和被领导关系,关系密切。――引者) 1987年7月25日,刘之祥教授去世。笔者本人致信李书田告之刘之祥去世消息,同时请他回忆组织调查发现攀矿的情况。1987年10月17日,李书田给我回信《攀枝花巨型铁矿发现之由来》:“这两次调查是西康技专和西康地质调查所合作进行的。第二次调查时‘同行者有常兆宁君’(就是当时西康行辕的常隆庆先生),这次调查发现了攀枝花大铁矿。” “调查出发时,常隆庆先生临时加入,刘之祥为领队。” 这封信我手上有原件复印件。顺及,据李书田女儿李淑贞说,这封信是其父一生中的最后一件文字资料,《李书田传》收录了全文。《攀枝花史志》1990年曾刊发。

刘之祥在1941年7月出版的《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调查报告的“引言”中也记述:“同行者常兆宁,系西昌行辕地质专员。” 李书田1987年的回忆和1941年刘之祥的记述是一致的,常隆庆为“临时加入的” “同行者”。

刘庆华先生对这次调查的发起、组织、物质条件、组织分工都避而不谈,我们不得不说刘庆华先生一再重复这次调查“常隆庆率队”、“偕刘之祥”、“同行者刘之祥”等都是不实的。

2 攀枝花铁矿的发现和报矿

刘庆华先生及其同仁对这一环节很重视,讲过程绘声绘色,有些情节、资料也进行了精心处理。

在“之父”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天常隆庆和山民摆龙门阵,山民说一次几个老乡在当地一家铁匠铺买了铁器,往回走到一个垭口” 、“肩上的担子突然变得特别沉重” 、“也许传说跟某种地质现象有联系。不久,常隆庆便采集到了磁铁矿石标本。”

刘庆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1936年……,这次进入攀枝花后……,有一天常隆庆教授用地质锤忽然在朱家包包山头的一块石头上叩击出点点火星,且这块石头对地质锤的引力极强。常隆庆当即断定为磁性异常。” 我们已经证明1936年常隆庆并未到攀枝花。

常隆庆发现攀枝花铁矿的过程,经过刘庆华先生和同仁的描绘,在当今攀枝花当地社会舆论中演绎,变得更富传奇色彩。兰家火火建了一座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凡有群众集体参观,都会播放王俊超先生编制的《神奇的攀西聚宝盆》视频,这种光盘有几个版本,其中之一,约放映十五分钟,开篇为几幅现代画面,之后即现广袤蛮荒之地,特写镜头出来一个人,就是常隆庆,常隆庆听说山民挑担到这里变得沉重,于是发现了攀枝花矿,万人空巷欢呼;切换到发出开发攀矿指示;切换到邓小平视察;切换到劳动大军建设攀枝花。群众历史传统教育应该告诉大家发现攀矿的真实历史,而大家看到的却是有些虚幻。常隆庆先生被神化了,而源头正是刘庆华先生和同仁那些著作和文章。在这个视频中,刘之祥连一个字都没提。类似情况在攀枝花旅游词中也存在。

发现攀枝花的实际情况,比刘庆华先生描绘的情况简单得多。刘之祥一行人9月5日经盐源、盐边来到攀枝花,住进保长罗明显家。吃过晚饭,刘在罗家院子散步。刘总是把这次出来找矿任务放心上,想起了中国钨矿专家李国卿在江西发现钨矿,是从住店“小妹”家看到砌在锅台的矿石得到启发,而后成为钨矿大王。刘扫视罗家院子周围,在墙边还真的发现了两块铁矿石。第二天早上告诉了常,并问罗矿石从何捡来,罗说这种石头这里很多。于是由罗给刘、常带路一起来到尖包包、营盘山、硫磺沟等山头,发现了多处铁矿露头。刘对尖包包、乱崖露头测量,两处露头储量为1126万4千多吨。

何人何时报矿,也是刘庆华先生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在祭献于常隆庆雕像前的《常隆庆》文献中,引了常隆庆自己的一段话:“大致在11月底才回西昌,我匆忙地将笔记整理,认为攀枝花很有希望,书面报告写成之后,又将概况电告伪经济部地质调查所。” “文献”据此得出结论:“从而常隆庆先生成为攀枝花矿的第一正式报矿人。” 这段话被引用的文章颇多,可惜引用者们都没有说明常隆庆这份笔记整理的资料有些什么内容?是什么时间发出电告的?这样一些情节,如果没有文献资料为证,是无法作出判断的。

在“之父”一书中,有一段写得更巧妙些:“11月11日返回西昌。”(以下另起一行,标题 :“ 攀枝花红 ” ) “在西昌,常专员整理笔记、资料、标本、修正描绘的地形图件,撰写成《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当月呈送西昌行辕,发表于《新宁远日报》第一卷第十二期煤铁专号上。”我们确知,引证者们引证常隆庆的话,回西昌整理笔记,是1940年11月11日之后的事,而撰写《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负责人张鸿春局长提供的版本)并公开发表是1942年6月的事。“11月11日返回西昌” “在西昌……”,把1940年11月与1942年6月进行无间隔连接,而实际两者相隔一年零七个月,又把两个不同时段做的事搅合在一起,刘庆华先生们摆这样的龙门阵为的是什么呢?

调查队出来为的是找矿,发现了攀枝花大铁矿,大家都欣喜若狂。刘之祥是领队,负有报矿的责任,当即写信函告调查发起人、康专李书田校长。李也很高兴,亲自起草并签发新闻稿,寄送十家新闻媒体,新闻稿于10月28日签发,题为《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刘副教授芝生与西昌行辕常专员兆宁在盐边县发现大量铁矿煤矿》(原件存西昌学院)。新闻稿综述这次调查的发起和组织、刘之祥的两次调查、第二次的常隆庆参加、发现攀枝花矿的意义、第二次调查的艰辛和路遇危险。李书田在1987年10月17日《攀枝花巨型铁矿发现之由来》中忆述:“在九月六日发现攀枝花铁矿后,刘之祥写信向余报告,遂把这一消息通知了西昌的 《宁远日报》,该报刊登了国立西康技专刘之祥在盐边发现攀枝花大铁矿的消息”。对比刘、常两人报矿,刘于9月6日发现攀矿后即函告李书田,李10月28日签发新闻稿,而常11月11日回到西昌后整理笔记,电告省地质所,何时电告我们不知道。我们宁愿相信常隆庆先生说的过程是真实的,但刘、常谁应该是报矿第一人呢?不言而喻。而且刘之祥有文献资料为证。

3 调查发现攀枝花铁矿的成果和成果

1940年8月17日开始的康滇边区调查,11月11日结束回西昌后,刘之祥和常隆庆都写有调查报告,把他们各自的调查成果都汇总于报告之中。这是一个将实践的实证过程进行深化和理论论证的过程,因此也是科学化的过程。调查报告是一份经验成果,也成为一份理论成果。

为便于分析,先对两份调查报告作一简单对比。

表1 日常谈话基本语气种类(参 Eggins & Slade[2](75))

作者

报告名称

发表时间

章 节

文字种类

页数

字数

插图

刘之祥

《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调查报告

1941年

7月

引言

第一章・地质 6节

第二章・矿产16节

中文

英文

共 23 页(其中中文17页 英文6页)

中文23200

英文未计

21幅

常隆庆

《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

1942年

6月

无总论

无地质

矿产十一项

中文

共7页

中文

12000

刘之祥的调查报告是根据组织者要求、代表调查队写的,常隆庆是个人行为。

刘之祥调查报告用中英两种文字撰写,这在地质调查报告中不多见。常隆庆报告仅用中文。

刘之祥报告矿产部分内容h盐源六节,盐边八节,华坪、永胜各一节。常隆庆报告h盐边县七节,盐源、华坪、永胜各一节,刘比常多出5个调查点。刘之祥报告内容几乎涵盖了常隆庆报告内容。其中“地质”部分刘之祥6节,常隆庆未涉及。地理、地质、矿产图是一份完整调查报告不可或缺的,而常隆庆一幅也没有。

刘之祥的调查报告发表后,康专留五十份,刘之祥转合作单位地质调查所所长张伯颜五十份,矿冶所所长朱玉伦一份,建设厅厅长叶秀峰一份,经济部部长翁文灏一份,教育部部长陈立夫二份。为表彰刘之祥作出的成绩,康专为刘举行了隆重的庆功会,教育部特奖励2000元,1943年授予刘为部聘教授。1944年西康省省长刘文辉,在康专作报告中表扬刘之祥为西康做出的贡献。李书田1987年10月17日的信中,也有记述:“调查结束后,刘之祥负责写了两份调查报告(其中之一为《宁属北部之地质与矿产》――引者),并受到教育部和西康省主席的表扬。”

采集回来的十箱矿物标本,刘之祥将一部分转交地质调查所,一部分留康专,亲手建起了康专矿物标本实验室,这也是康专的第一个实验室。

留康专标本,刘之祥请康专化工系教授龚准进行化验,发现含钒钛,首次经过科学检测,确认攀枝花矿为钒钛磁铁矿。不清楚刘庆华先生认定常隆庆“发现”的 “攀枝花钒铁磁铁矿”是何人、何时检验测定的?

刘庆华先生对常隆庆总结的成果进行了不适当的渲染。在《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质卷・地质学分册(一)》系列丛书中,收录了刘庆华先生经过长时间精心准备而撰写的《常隆庆》专文。文中记述1940年发现攀矿调查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刘庆华先生为了突出常隆庆在这次调查中的贡献,在“常隆庆指出”后面引用了六句历史资料的原文。如:这次调查“其最有价值者,当属盐边县攀枝花磁铁矿”攀枝花“东侧之山为营盘山,西侧……”“磁铁矿出露于两山山顶之上。……”“居宁属第一,亦全国不可多得之大矿……”“为此次调查中最大之收获……”“如铁、铜、铅、锌、……”。经过查对,其中第一、第四句话引自刘之祥《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调查报告‘引言’;第五句引自刘之祥报告第一章・地质・第一节・盐边县境内;第二、三句引自常隆庆《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一、盐边县攀枝花磁铁矿;第六句未查到出处。这套丛书总主编为钱伟长,2013年1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极具权威性和历史价值。必须指出,此文引述的刘之祥关于发现攀矿的这些概括性整体评价,在刘庆华先生和同仁们的其他著作和文章中被一再反复引用,前面均冠以“常隆庆说”、“常隆庆指出”。刘庆华先生引用的这些内容是经过挑选的,这表明刘庆华们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都认真研究过刘之祥的重要资料。《常隆庆》中引用的内容,为刘庆华亲笔所写、亲笔篡用。以刘庆华先生的地位和学识,应该知道这种做法意味着什么,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刘庆华先生不担心自己的这些做法会使别人对自己写的其他内容引起质疑吗?笔者提出的问题郑重希望刘庆华先生自己和科学出版社联系,找到纠正办法,并把结果转告笔者。

三、 是历史屈从现实,还是现实回归历史

在我们讨论的论域中,历史就是七十多年前发现攀枝花铁矿的主人公们所扮演的角色、他们的活动以及活动产生的社会影响。现实主要是近十年来在刘庆华先生推动下围绕发现攀矿在攀枝花发生的种种变化。关于现实,笔者基本同意李燕副部长的评价,2000年之前是大致公平的,这意味着现实和历史是基本一致的。例如《攀枝花史志》刊发刘之祥和其他有些人有关发现攀矿的文章,以及李书田给笔者本人的回信。再如2000年出版的《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收录了汤克诚的《简报》、刘之祥的两份调查报告和两篇文章。没有收录常隆庆的资料,应该不是疏忽。2005年以后发生了变化,本文前面第一、第二个问题提供了与这些变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现实资料。还有一些问题,例如,我们如何评价这种变化?如何面对这些变化?这类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历史研究的是过去已经发生了的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哪些人参与、他们之间的关系等等。这基本上是一个客观过程。就攀枝花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来说,应该是攀枝花树――攀枝花村――攀枝花矿――攀枝花钢铁公司――攀枝花市。其中转折是攀枝花矿的发现。“攀枝花磁铁矿”是刘之祥首先提出来的(见刘之祥《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调查报告“引言”),应该是因攀树和攀村自然引出的。有了攀矿才有攀钢,攀市这个移民城市也因攀钢的兴建、发展相伴而兴起和发展。历史的评价不一样,主要是后人做的,有鲜明的主观性。刘庆华先生和同仁做的工作属评价历史,本文和刘庆华先生商榷的也主要是评价。评价是不是正确,就要看评价是不是符合历史真相。1998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攀矿志》说:“《攀矿志》所述内容,始于1965年,部分史料追朔到1940年。”追朔到1940年,而非1936年,这是准确的。就发现攀枝花铁矿这件事来说,创造那段历史的主人公们都不能说话了,那就要靠历史文献,历史文献是七十多年前他们自己说的、自己写的文章,自己制定文件以规范他们各自的行为。我们现在研究那段历史,说话能不能立得住脚,都应该依据那时的文献。历史文献最有权威、最公正,也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法理依据。

近十年来,刘庆华先生和几位同仁为在攀枝花树立常隆庆先生至高至尊“之父”的形象,出了很多力,想了很多办法,成果也很可观,街道、公园、雕像一应俱全。纸质、网络文章一大批,著作从探索地球奥秘的人、最后的贵族到攀枝花之父,一个比一个攀得高。社会舆论正如刘庆华先生自己说,攀枝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知道发现攀枝花铁矿的是常隆庆。刘庆华先生取得这么大的成果,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九十年代以来,是企业文化、城市文化建设大发展的时期,近十年来,进一步发展深化。所谓时势造英雄,刘庆华先生抓住了这个时机,把常隆庆先生推出来,塑造成攀枝花的城市文化形象。其次,刘庆华先生采取大动作的过程,刘之祥的晚辈被隔绝,刘庆华先生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可一路畅通。第三,刘庆华地位特殊,上可得领导信任,下可聚集人气,这一点尤其重要。刘庆华先生综合了天时、地利、人和等多种因素,力推常隆庆,形象树起来了,根据却难经受推敲。常隆庆1936年那次调查,调查报告几万字,找不到攀枝花一个字,“盐边系岩石”那两行字也做不出什么大文章;1940年那次调查,力挺常隆庆成为攀矿“发现人”“报矿第一人”,发现攀枝花的“代表人”,都立不住脚。刘庆华先生试图捆绑打包,创造出“综合贡献”印象,也难说服人。“1936年说”是虚构的,1940年这次调查从头至尾充满了刘庆华的主观因素,致使“综合贡献”不能成立,反而显出刘庆华先生把历史扭曲了。

近些年来,只要有机会,刘庆华先生总是想把常隆庆先生推向历史前台,有的在攀枝花热炒成功了,有的却没有那么容易。刘庆华先生在《先行者的足迹》一文中,首先亮出的就是攀枝花:“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发现,是我国地质史上可以留下浓墨重彩的一件大事。而攀枝花的开发和建设,又是我国西部开发史创下奇迹的一件成功佳作。”这就道出了刘庆华先生要紧紧抓住常隆庆是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最先发现人、代表人的内心动机。刘庆华希望此文收入北大地质系百年文集的愿望没能实现,于是耿耿于怀,发出抱怨。在2009年5月20日致北大地质系领导和校友的信中说:“攀枝花钒铁磁铁矿的发现,有过争论,但也早有定论。定论的依据十分充分,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又有翔实的历史考证;既有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又有中央首长的正式表态;既有官方树立的正式丰碑,又有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刘庆华提出的题目大、涉及的问题多。所谓“定论”,只是刘庆华先生一家之言。“丰富的文献资料”“翔实的历史考证”,刘庆华先生能够提供给公众的就是常隆庆1937年9月出版的《宁属七县地质矿产》和1942年6月出版的《盐边盐源华坪永胜等县矿产调查报告》,但是这些资料不能佐证刘庆华的结论,如果还有别的什么有效资料,愿听其详。“既有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刘庆华先生提到过1982年和1983年间组织地质和史学方面人员进行过讨论,只是没有看到这类讨论是何人组织?何人参加?提出了哪些依据?形成了什么结论?这些问题至少在官方文件中找不到答案。刘庆华先生学的是地质专业,肯定参与了这次会议。用自导自演形成的结论是说服不了人的,最好能把当时讨论的资料公布出来。“又有中央首长的正式表态”,刘庆华先生指的是方毅副总理1979年讲的那句“攀枝花建设起来了,不要忘记攀枝花矿的发现人常隆庆教授。”我们查文献资料,据《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记载,1959年方毅副总理在攀枝花有三次讲话,没有找到刘庆华先生提到的这句话。退一步说,方毅副总理在其他场合说过这句话,也不是方毅副总理自己考证历史和文献资料后形成的意见,这种意见是在听了某些人的汇报后说出来的,汇报人的背景和汇报内容都值得考证。“既有官方树立的正式丰碑,又有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常隆庆先生的雕像是经过怎样一个过程树立的,刘庆华先生在给北大地质系领导信的表白中已说清楚,“官方”只是刘庆华先生借用的一面大旗。其实,不只是雕像,其他如街道、公园,也都如此。攀矿发现的历史只是攀枝花历史中的一个片段,而攀枝花历史又只是攀枝花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市党政领导不可能亲自考证攀枝花矿发现史,领导对这类问题的决策,只能根据相关人员的汇报。以刘庆华在市政协的地位和北大地质系毕业的学识,发表的意见在市党政领导形成决策过程中应该具有独特作用。至于“民间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刘庆华先生和同仁的几部作品还有别的吗?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作品谓之“纪实文学”。“纪实文学”应以“纪实”为基础和前提,“文学”只是表现手法,不可以借用“文学”编造历史。林林总总一一回答刘庆华先生,就是希望刘庆华先生说的和做的都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客观地说,攀枝花矿发现的历史研究,有一个过程。1983年前后官方开始把这个问题提上了日程,但发现和掌握的资料不多。1983年后,攀枝花史志办开始和刘之祥取得联系,他们几次来北京,在居家和刘之祥亲自谈,1985年一次就长谈两天,刘之祥既兴奋又劳累,以致在向床边移动时坐空造成胯骨骨折,从此一病不起。这样的过程家属难忘。刘之祥一直关心攀枝花的发展,攀枝花来人如见亲人,热情真诚,毫无保留,把自己保存的1941年7月出版的两份调查报告都交给了来人,长期保存的那两次调查相册拿出来任来人挑选。其中包括刘之祥1940年8月带领一队人马从康专校门出发的“一马当先”照片、9月5日到达攀枝花后刘之祥在那棵巨大的攀枝花树旁的照片等(有些资料中把这些照片中的刘之祥人像标注为常隆庆,这都是误标。)刘之祥1987年7月25日去世后,史志办仍然和我们家属保持联系,直接联系人是笔者本人,笔者相继把1985年2月刘之祥关于发现攀枝花矿的四盘“口述录音磁带”和1987年10月李书田给我的回信复印件均寄交攀市史志办。1987年刘之祥去世前一个多月,攀方专程来人,赶拍刘之祥的各种角度的照片,说是为塑像用。1990年以后,史志办和我们中断了联系,我们做过努力,但无果。以后我们再没有得到攀枝花在这个问题上的消息,直到2013年10月,我们(包括北京科技大学校方代表)亲自去攀枝花。从现在情况看,刘庆华先生在2005年前后开始介入这个问题,也就从那时起,攀枝花在这个问题上的舆论倾向开始出现大幅度倾斜。在这一过程中,刘庆华先生们实际看到了我们交给攀市史志办的所有资料,否则就不会把刘之祥写的内容安到常隆庆名下。我阅读了刘庆华等先生多份资料和几部著作,发现在攀枝花矿问题上的既成现实,就是少数人扭曲历史,误导政策和社会舆论造成的。

笔者再次说明,常隆庆先生一生为四川省地质勘探作出了贡献,在和刘之祥一起开展的1940年对康滇边区调查、发现攀枝花铁矿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刘之祥本人在调查报告和1985年的口述录音中都有充分肯定,录音中还说,“攀枝花铁矿是我和常隆庆共同发现的”。刘之祥的态度从始至终都是大度的。我们作为刘之祥晚辈,同样尊敬和缅怀常隆庆先生。本文把历史文献都摆出来,把1936年那次调查刘庆华说的和常隆庆自己说的进行对照,把1940年那次调查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具体对比分析,只是觉得刘庆华先生把发现攀矿的历史搞得离谱了,湮没了历史的真相,颠倒了在创造那段历史中刘之祥和常隆庆的地位和作用。刘庆华先生无论通过1936年或1940年调查来凸显常隆庆的地位,或捆绑打包,确立常隆庆在攀枝花至尊“之父”地位的方法和结论,都不敢苟同。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凤凰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云南省地质灾害处置规定》,制定本预案。

第二条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灾害。

第三条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各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办事处有关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做好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的准备工作。

第四条发生地质灾害或出现险情,应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统一指挥和组织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工作。

第二章地质灾害等级和灾情报告

第五条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下的。

第六条发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立即向街道办事处或者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其他部门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接到报告的,应当立即转报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资源部门或者区人民政府。

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24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12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有关部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应在6小时内速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同时越级速报市国土资源局,以后每24小时向国土资源部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直到调查结束。

第七条发现地质灾害威胁人数超过500人,或潜在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的严重地质灾害隐患点,凤凰路街道办事处、国土所接到报告后,要在2日内将险情和采取的应急防治措施上报有关部门。

第三章应急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平时为凤凰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指挥长,分管副主任任副指挥长,国土、交通、水利、卫生、公安、武装、农业、民政、财政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凤凰路国土所,具体负责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的职责:

1、在区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下,组织、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措施,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审定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并进行督促、检查和落实;

3、协调、安排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4、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时,组织成员赶赴现场,指挥地质灾害现场的抢险救灾工作;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由公安、武装等部门组成。

5、配合红塔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工作。

第四章地质灾害处置

第九条发生小型地质灾害,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

发生中型地质灾害,由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并将应急调查报告上报省国土资源厅。红塔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发生大型地质灾害或特大型地质灾害,由省国土资源厅或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调查和作出应急处理。区、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配合。

第十条发生小型及其以上地质灾害,凤凰路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即为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部由指挥长、副指挥长及办公室、各专业组组成。

第十一条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各工作组的职责:

一、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职责:

1、制定地质灾害抢险救灾计划和对策措施;

2、组织实施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指挥、协调、实施各项抢险救灾工作;

3、督促、检查各有关部门、地质灾害发生地抢险救灾工作的落实情况;

4、负责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保障人身、财产安全;采取措施对水、电、路、通信实施有效管理,维护抢险救灾和社会秩序。

二、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负责与市级抢险救灾指挥部和区级抢险救灾指挥部保持联系;

2、负责救灾物资、资金的筹集、安排、调运;

3、迅速了解、收集和汇总灾情,经指挥部审核,向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红塔分局报告地质灾害及处置情况;经指挥部审核批准,向社会灾情,编写、印发抢险救灾简报。

4、组织、协调各专业组的工作,与上下和各方面保持沟通和联系,保障信息畅通;

5、贯彻落实上级批示和传达红塔区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指令;

6、负责处理凤凰路地质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

三、抢险避灾和灾民转移安置组职责:

由民政、公安、武装、农业、财政等部门组成。

1、组织人员疏散避险,救助遇险人员,排除险情;

2、及时设置避难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点,调配、发放救灾物资,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3、做好救灾物资的组织、供应、调拨和管理;

4、做好灾民的安抚工作,处理死难者的善后事宜。

四、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组职责:

由国土、交通、农业中心等部门组成。

1、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规模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进行调查,确定灾害等级、成灾范围,尽快查明形成条件、引发因素,对灾情进行评估,提出应急处理措施,迅速有效地减缓或防止灾情加剧;

2、对出现险情的隐患点,分析发生的前兆特征,判断发生的可能性、灾害等级和影响范围,依据前兆特征判断其危险性程度、激发条件,采取有针对性应急措施,阻止或延缓灾害的发生;

3、为地质灾害的救助做好气象预报服务;

4、编写地质灾害速报报告和应急调查报告。

五、基础设施抢险和应急恢复组职责:

由交通、水利、农业、公安等部门组成。

1、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通信设备和线路,保障抢险救灾通信畅通;

2、尽快配合抢修恢复遭受损坏的公路、桥梁及有关设施,确保灾区主要干线道路畅通,保证抢险救灾人员、伤员和救灾物资的运输以及灾民的疏散;

3、尽快配合抢修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恢复基础设施功能,保障抢险救灾和灾民基本生活。

六、医疗卫生防疫组职责:

由卫生、环保等部门组成。

1、抢救、转运和医治受伤人员;

2、及时检查、监测灾区的饮用水源、食品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灾区疫情;

3、迅速调集、运送灾区所需药品和医疗设备。

七、治安保卫组职责: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建筑工程 地质勘查 基础设计 关系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progress, we attach importance to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basic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basic desig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lated content.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geology exploration foundation design relationship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内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设项目和加工环境的基本设计也是在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建设项目在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传统观念和技术已经难以适应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基本设计要求,并通过合理的技术手段和措施,创新和完善其道。在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设计工作,地质调查的合理应用的设计理念,充分证明,以提供更多的便利、丰富的设计技术。

1 、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建设项目,特别是在更复杂的区域地质环境的建设工程的基本设计,基本设计方面,通过地质调查技术的应用,设计部门得到理想的设计结果。但是,总体而言,在中国地质调查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在工程实践中使用的实际时间也比较短,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许多问题和缺陷之间的地质调查和基础设计。

1.1 较差的地质勘察市场环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特别是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地勘单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景,但也不得不面对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单位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国家或地区的管理体系还很不完善,这直接导致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地质勘查市场的出现是不利于一个单元的发展,行业的整体发展也是不利的。

1.2 陈旧的基础设计理念和设计

与先进国家相比,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在中国建筑行业的设计技术落后的同时,设计部门一般对应的地质调查,以协助在这些因素的地质勘查合作机制或缺乏经验的部门。目前水平的基本设计不能达到当代建筑装饰工程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有关标准。目前,旧的基本设计概念和设计,在以下三个方面主要有:第一,整体概念的基本设计没有充分体现的发展和创新,降低基本设计的技术水平;第二,熟练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指标,尤其是使用稍低于实际能力的深度设计;第三,缺乏地质勘查工作,没有专门的软件应用,水文地质科学的分析和处理数据的应用。

1.3 较短的地质勘察和基础设计周期

地质调查局的建设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调查需要经过长期的实际勘探,以及收集样本进行实验,我们了解项目的位置,地下水和土壤层结构,以便为工程设计和权威的科学地质调查报告,并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和设计师的方案。但由于建设项目工期的限制,初步设计阶段的时间比较短,只为下一步的研究和优化设计的地质勘察报告的单位,在地质调查和基本设计周期短的缺点和问题。

1.4 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缺乏有效的结合与互补

地质调查报告的影响和限制,现有的基础上设计和设计理念,使得在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误解的基本设计,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只有基本设计的水文资料和地质报道,在地质调查报告,专业和技术参数或技术咨询,但往往被忽视。同样,地质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提供的数据服务,主要是要注意调查报告的理论和专业,这本无可厚非,但往往造成导致低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设计师在阅读的技术壁垒或设计应用程序的障碍。地勘单位和设计的基本单元,使得两个函数的性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互补,是很难得到充分发挥,上述的财务,人力和物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的更多的浪费。

2、地基土的承载力与变形

2.1作为设计部门设计人员,不仅要会设计,还要会阅读和充分利用地勘报告,要能对报告中提供的内容进行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能提出质疑,不应只需要承载力值。即使需要地基土承载力戚地耐力)值,也不只是这一种值。《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FJ7―89)给承载力提出了三种值:①地基承载力基本值f0;②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③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基本值f0是由大量工程实践得出的经验值。《规范》各表列出的各种土类的值是依据现场荷载试验、标准贯人试验、轻便触探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数据,对相应的地基土承载力进行统计、分析面得出的。当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按表中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修正系数而得到,即fk=Ⅱffo(IIf为回归修正系数)。当实际工程的基础宽度B>3m,基础埋深D>05m时,承载力值还要提高,即要进行宽度和深度修正,修正后才得设计值f。地勘报告中一般提供的是承载力标准值。设计人员在使用时不能直接用标准值来设计,而要经基础宽度和埋深修正后得承载力设计值进行设计。当前许多设计人员直接用标准值进行设计是不科学的。以下为地基承载力设计简图。

图1 地基承载力设计简图

2.2采用承载力设计值来设计,是为了确定建筑物基础底面和剖面尺寸,通过公式A=N/f――YGD计算来满足P≤【p】要求,这只考虑了满足地基强度条件要求。但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很少考虑变形条件要求,这也是造成地勘报告中不提供工程建议陛处理意见的后果。当前建筑工程出现质量事故很大一部分不是强度条件不满足,而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造成的。建筑工程中出现的不均匀沉降造成房屋裂缝、倾斜、局部倾斜,就是变形条件不满足所带来的危害。要使工程变形条件得到满足,地勘报告中必须提供建议性工程处理措施,以供设计人员参考,重要的工程甚至要作变形计算。提供的建议性措施,对建筑物上部结构而言应包括建筑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对地基而言应包括地基处理方法,如换填、夯实等。而且不应只停留在定性分析和描述上,要明确提出定量数值,以使设计人员重视和好用。

3、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的关系研究与分析

项目通过地质调查报告,全面理解和把握的基本项目工地的地质和水文信息,并按照建设和抗震要求的建设的要求设计不同的地基处理设计,有效保证的基本创造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国家和一些建筑工作在有条不紊地完成。因此,施工的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设计有辅助作用和意义。

3.1、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概况

依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场地地形基本平坦,表层为人工堆积土层,厚度1.20~2.80m,以下即为第四纪沉积土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层:fka=160kPa,Es=8.92MPa,粉质粘土②1层:fka=130kPa,Es=5.39MPa,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层:fka=200kPa,Es=15.29MPa,粉质粘土③1层:fka=160kPa,Es=8.25MPa,细砂④层:fka=2:20kPa,Es=28MPa,粉质粘土、粘质粉土④1层:fka=200kPa,Es=12.15MPa,粉质粘土⑤层:fka=200kPa,Es=11.24MPa,,细砂⑥层:fka=:260kPa,Es=33MPa,粉质粘土⑦层:fka=220kPa,Es=12.59MPa,,细砂⑧层:fka=:300kPa,Es=38MPa,,粉质粘土⑨层:fka=:220kPa,Es=13.10MPa,细砂⑩层:fka=330kPa,Es=42MPa,本层未钻穿;实测到一层稳定的地下水位,其类型为潜水,水位埋深为9.60~12.20m,标高为15.45~18.09m,历年最高水位接近自然地面,近3~5年最高地下水位标高为20.0m左右;地下潜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的环境下,该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弱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混凝土有微腐蚀性,地基土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拟建场地内地面下20m深度范围内天然沉积的饱和粉土、砂土层不会发生地震液化;拟建场地内未发现不良地质作用,适宜建筑。

3.2、基础选型说明:

1)主楼部分

基础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主楼区域筏板厚1200mm,基底标高-9.70m,两层裙房及外扩地下车库部分筏板厚800mm,基底标高-9.30m,按±0.00的绝对标高为29.40m推算其基地标高约为20.0m左右,基础落在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②层、粉质粘土②1层、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层、粉质粘土③1层上,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综合考虑取fka=140kPa,宽度修正系数取0.5,深度修正系数取1.6,修正深度按基础有效埋深取为覆土(4.60-0.90)+顶板底板厚折算土厚(0.70+0.80)x25/18=3.70+2.10=5.80m,故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140+0.5x20x(6-3)+1.6x19x(5.8-1.5)=300kPa,天然地基基本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独立柱下冲切不够处设下柱墩。

2)辅助用房:

基础采用平板式筏形基础,筏板厚800mm,基底标高-10.20m,按±0.00的绝对标高为28.80m推算其基地标高约为18.6.0m左右,基础落在粘质粉土、砂质粉土③层、粉质粘土③1层上,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综合考虑取fka=140kPa,宽度修正系数取0.5,深度修正系数取1.6,修正深度9.90m,故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a=140+0.5x20x(6-3)+1.6x19x(9.9-1.5)=425kPa,天然地基满足承载力的要求。独立柱下冲切不够处设下柱墩。

结束语

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在所有类型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还必须满足两个技术条件:(1)地基强度条件,这是确保地基稳定隋,不会发生剪切破坏或滑动的损害;(2)地面变形的条件下,沉降,不均匀沉降,倾斜,局部倾斜不超过允许变形的基础。地质调查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为建筑装饰工程设计,以确保必要的信息,以满足这两个条件。科学地质调查报告,不仅可以提高建筑设计质量,而且还节省工程量,降低了投资,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梦迪,刘敏溅谈地质勘察工作在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8(3):36-38.

【2】刘海青,李建刚.浅谈建筑工程基础设计中勘察报告的编写和质量控制叨.建筑科技探索,2007(5):19-21.

【3】王旭,李晓明,吴航建.国内建筑工程地质勘察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叨.山西建筑,2006(10):22-23.

【4】金淑华.关于加强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环境保护意识的探讨[J].建设者,2008(4):30.32.

【5】马德文,胡浩天.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与建筑工程基础设计关系探讨[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7(6):16.18.

【6】董新民.探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与基础设计中水文地质问题.建筑科技创新,20090 1):26-28.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权益,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对资源保护、开发与经济建设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其汇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勘查(察)、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质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和验收工作。

发展改革、经贸、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协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政府出资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承担有关地质工作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前二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汇交人可以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直接汇交。有多个出资人的,各出资人共同承担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第七条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执行。

除成果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等)、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由汇交义务承担人汇交地质资料目录。

原始地质资料已在成果地质资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

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将其地质资料目录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已先行通过验收或者分阶段验收的,自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第九条汇交人应当汇交两份纸质资料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内容应当一致。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地质资料时,应当随附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

汇交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应当随附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十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更正后,在60日内重新汇交。

第三章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汇交的地质资料由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自行归档保管,其目录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的馆舍建造以及设施配置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设计规范执行。

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维护史实,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至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止对资料内容予以保护;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将其资料内容予以公开。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开。对资料内容需要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汇交时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保护期自办理保护登记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续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30日内,到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未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的,不再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政府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不得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前款所称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执行。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补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补交时未提出保护申请的,不再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只公开资料目录。但是汇交人书面同意提前公开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自收到书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有偿利用的具体事项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查阅人应当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查阅人工作证,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也可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

第十七条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或者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查阅、摘录、复制。复制地质资料的,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可以收取复制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四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补充、更正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阅、摘录、复制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保管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毁、散失或者保密地质资料泄密的;

(四)超过核定的标准收取复制工本费的;

(五)其他、、的行为。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的原始档案,由各级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按照《*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接收和管理,汇交人应当将其复制件汇交至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汇交人依法应当汇交而没有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查后,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充汇交;其他由各承担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的地质资料的目录,于本办法实施后180日内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2.*省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3.*省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附件1

*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地质图、矿产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各类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类矿山生产的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报告、闭坑地质报告。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一)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供水能力≥3万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四、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地质环境变化专题调查报告,部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

(五)一、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五、地震地质工作资料

地震地质调查、考察、研究报告。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区域物探、区域化探调查报告;物探、化探普查、详查报告;遥感地质报告;部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报告。

七、地质、矿产科学研究及综合分析资料

(一)经国家和省一级科技成果登记的各类地质、矿产科研成果报告以及各种区域性图件。

(二)矿产产地资料汇编、矿产储量表、成矿远景区划、矿产资源总量预测、矿产资源分析以及地质志、矿产志等综合资料。

八、其他地质资料

旅游地质、农业地质、深部地质、火山地质、第四纪地质、新构造运动以及土壤、沼泽调查等地质报告。附件2

*省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资料分类资料汇交细目〖3〗指标单位汇交范围备注水利与渔业水利工程(水库)库容量亿立方米≥0.1灌溉工程受益面积万亩≥5标准海塘、江堤保护耕地万亩≥100水产冷库储藏能力吨≥5000渔业港口大中型交通铁路铁路干线铁路隧道长度米≥1000铁路桥梁长度米≥1000火车站等级级三级以上公路等级级一级以上港口、码头大中型独立公路大桥长度米≥1000独立公路立交桥型式互通式公路隧道长度米≥1000飞机场飞行区指标4C及以上内河通航建筑通航吨级吨≥300通信电信枢纽、通信调度中心县(市、区)级以上通信工程电缆长度公里≥500电力核电站所有抽水蓄能电站所有水电站装机容量万千瓦≥5火电站单机容量万千瓦≥5输变电工程电压万伏≥22工业钢铁厂年产量万吨≥100石油化工厂年加工原油万吨≥50水泥厂年产量万吨≥100氟化工厂年产单体万吨≥4其他工业企业占地面积亩≥200非城区50亩以上输油、气管线长度公里≥120沉井、沉箱、过江管线、顶管工程及架空索道大中型教科文卫(独立)学校在校人数人≥3000高教园区占地面积亩≥200体育场(馆)座位座≥2000影剧院座位座≥1200会展中心大型医院、疗养院床位张≥500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城市道路长度公里≥3隧道长度米≥250桥梁(含立交、高架)长度米≥100地下铁道所有城市防洪工程保护人口万人≥20城市引、供水工程日供水万吨≥5水厂日供水万方≥5燃气厂日供气万方≥30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万方≥5住宅区、商业区和城市改造工程占地面积亩≥200城市垃圾处理场容积万方≥500人防掘开式工程底层面积平方米≥3000坑地道工程长度米≥1500其它粮食中转库及储库库容亿斤≥1.5油库库容万方≥5冷库储藏能力万吨≥1火药库建筑面积万平方米≥2其他重点工程地下储库、洞(硐)室省级以上一般建筑楼层数层≥20高耸构筑物高度米≥100高边坡工程高度米≥100矿山(甲类)年产矿石万吨≥10乙类矿山≥100旅游区、地质公园等建设项目省级以上项目新建村庄人口人≥1000附件3

*省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细目

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原始测试数据、鉴定结果、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含数据库),实际材料图,主干剖面实测和修测剖面图,物化探、重砂成果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工程布置图、钻孔柱状图,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图,各种岩矿测试、分析数据汇总表(或数据库),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原始地质资料。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中段采空区平面图、剖面图,探采对比资料,各类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

三、水文地质资料

各类工程布置平面图,所有钻孔柱状图,各类试验、测试、监测原始数据、测量结果汇总表,有关物探、化探原始资料。

四、工程地质资料

软土地区钻进基岩钻孔柱状图、不良地质工点控制性钻孔柱状图、深度超过30米的钻孔柱状图、实际材料图,各类工程布置图。

五、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各类工程布置图、实际材料图、钻孔综合成果图,各种调查、测试、监测原始数据及测量结果数据汇总表。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各类测量、分析测试原始数据汇总表,实际材料图。

七、地质科研等其他地质资料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关键词】灰岩;砂层;盾构

1、工程概况:

广州地铁九号线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是国内首条在全灰岩地区地下敷设的地铁线路。从初步勘查显示,九号线沿线大部分地段分布的下伏基岩是石灰岩,灰岩岩溶发育强烈,大部分石灰岩岩面与上覆的第四系含水砂层直接接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通过比选,区间采用盾构法施工。但线路受障碍物、技术条件影响,一旦遇到未探明的溶洞,极有可能短时间内发生盾构机栽头等现象。同时,由于灰岩面起伏较大,部分区段盾构在上部为砂层、中间缺失粘土性隔水层、下部为石灰岩的“上软下硬”地层掘进,容易造成盾构盾构刀具磨损停机、换刀困难,地层沉降难以控制甚至地面塌陷等事故。项目业主在其他线路施工经验基础上充分认识到地铁九号线的施工风险,在勘查设计与施工上,带同参建单位加强措施和管理,最大限度确保了施工安全。

2、勘查设计

2.1 开展了超常规的地质勘探工作

勘查单位按照设计总体的要求,对线路进行了加密详细勘查,分别在线路左右两个各布置了一排钻孔(共4排),线间距较小地段共布置了3排。钻孔间距一般控制在15~20米。完成土建工程招标后,施工单位根据需要对线路进行了补充勘查,最民地段钻孔间距加密到2米。通过高密度的勘查,最大限度地了解溶洞分部、灰岩岩面和砂层情况,为后续溶洞处理和线路敷设设计打下基础。

通过浅层地震、高密度电法、土壤氡气测量等综合物探方法,解析物探成果再采用钻探取芯验证,辅以室内试验、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综合勘察手段及方法,进一步查明九号线所经区域断裂的发育位置。

采用地下同位素测试技术对地下水的流向流速进行了测试。

2.2 设计

2.2.1 线路埋深的选择

在下部为灰岩,上部为砂层的地层中,隧道深埋或浅埋将有不同的风险。如采用深埋的方式,由于岩溶发育强烈,溶洞见洞率超过50%,盾构掘进需要面对大量的溶洞。由于勘查钻探仅为“一孔之见”,即使加密了钻孔间距仍会有溶洞未能发现,一旦盾构碰到较大型的溶洞、极有可能出现盾构栽头、隧道变形,对盾构施工是灾难性的事故。另外,处理溶洞的投资亦较大。如采用浅埋的方式,由于灰岩面起伏较大,无规律性,盾构在砂层中掘进仍有可能触碰到灰岩,形成在上软下硬地层中掘进。此时,下部的硬岩使掘进缓慢,期间刀盘对上部砂层的不停扰动,容易引起砂层流失,引起地面塌陷。综合考虑,线路最终采用了浅埋的敷设方式。

2.2.2 溶洞处理

以详堪和业主确认的补堪发现的溶洞为中心,2米间距钻孔进行溶洞处理。结合以往设计、施工经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节约工程投资,溶洞处理范围为隧道底板以下2米,视具体地层情况隧道外扩1米或3米。溶洞边界采取双液浆封边,溶洞内采用单液浆充填。

3、施工

除施工单位在盾构掘进的推力、土仓压力、扭矩、盾构姿态等控制外,项目业主要求施工及监理单位采取其他措施,加强安全管理。

3.1 做好施工调查报告

在开工前,要求施工单位编制地质补堪报告、周边房屋基础调查报告、周边管线调查报告、周边环境调查报告,报监理部和业主审批。使参建各方充分认识工程实施风险源,提前制定应对措施。

3.2 配置综合工程处理车

为确保盾构掘进期间一旦出现的地陷等险情,业主在合同中明确施工单位须配置综合工程处理车,跟随盾构机掘进向前移动。处理车具备宣传作用,安装警示灯,提醒过往车辆避让风险较大的盾构机头对应的地面位置;车上能放置围蔽栏和雪糕筒,如出现地陷等险情能马上对地陷处进行围蔽;具有提供注浆、钻孔功能,车上布置了发电机、注浆泵、搅拌桶、能储备适量的水泥、水玻璃,如出现地陷,能及时从处理车提供设备、用电和原材料,尽可能缩短处理的准备时间。

3.3 24小时现场值班

由于地面沉陷的不确定性和瞬间性,需要能及时发现才能快速处理。为此,业主要求施工单位安排人员24小时在现场值班,监理部每隔2小时巡视。值班工作明确了责任制,值班人员需要在值班记录填写值班情况,签名,监理员巡视时也需要签名,拍照。

3.4 与管线单位建立联系

区间线路多数沿马路敷设,而马路两侧铺设了煤气、高压电、通信、供水、排数等管线,如路面出现较大沉降甚至地陷,容易造成管线破坏,引发次生事故。为此,项目业主连同参建单位与管线权属、维护单位建立了联动制度。在施工前与管线单位开会,介绍了线路走向,施工可能引发的风险,也通过管线单位向施工单位交底不同地段存在的管线,做好应对措施。施工期间,施工现场存有管线单位负责人的联系电话,一旦出现事故立即通知管线单位,对供水、煤气等较大危险性的管线立即关闭阀门,降低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总结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MapGIS 矿产调查报告

1 概述

矿产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保障。[1]而地质矿产工作一般指在进行地质探勘、调查后,收集物、化探资料,实际采样,分析后完成相关地质-矿产综合报告。

MapGIS是集数字制图、数据库管理及空间分析为一体的空间信息系统[2],是数字化制图的首选工具[3]。MapGIS具有强大的矢量、编辑功能及投影变换、图层管理、属性查询等多维GIS功能,为今后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提供了良好平台。

2 MapGIS在矿产调查报告图件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应包括下列图件:地形地质图、工程平面图、探槽素描图、储量计算图、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柱状图。

2.1 地形地质图 地形地质图又分为区域地质图、矿区地形地质图、矿体平面分布图。其比例尺一般由小及大,从1:20万到1:2000不等。从不同角度描述矿区及周边的地理位置、自然形态、地质环境。

可用MapGIS以小比例尺的标准分幅图为底图矢量化,根据实际情况裁剪,用四角坐标生成自由分幅的带坐标图框,通过校正,将矢量化的文件校正到图框内。如需大比例尺的别种图件,可通过投影变换等得到。这样一来,等高线,高程值,河流山峰等基础地理信息在整个报告所有图件中只需矢量化一次,别处需要时可根据坐标提取、裁剪、投影。

2.2 工程平面图 工程平面图分为矿体平面图、钻孔平面图、探槽平面图、勘探线平面图。它们分别描述各自在平面直角坐标下的地理位置。

一般此类图件可将地形地质图的基础要素提取出来后,在相应坐标值位置加注矿体分布,钻孔地表、地下位置,探槽位置,勘探线位置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坐标值。如果采用的地形地质图已经做过校正,矢量数据本身已有坐标,则可根据野外采集数据直接展点上图,否则应按图纸坐标计算,通过公里网格的平行移动来确定准确坐标值。

2.3 储量计算图 储量计算图是进行矿产储量计算,表示储量计算依据和结果的综合图件。在储量计算时,就在这类图上圈定矿体,划分计算块段,测定块段面积,表示各级储量的分布范围,标明计算参数及计算结果等。按矿体地质特点、勘探和储量计算方法,一般有储量计算剖面图、储量计算纵投影图及储量计算平面图三类。对于垂直纵投影,其上边沿线为地表,东西方向为地理坐标,南北方向为垂直深度。此时图件完成以后,将相应部位拓扑成“区”,只需点击“区属性编辑”就可查看相应区域面积。

2.4 探槽素描图 常规而言,探槽素描图比例尺较大,多用X轴Y轴的刻度来表示其位置,不需要校正等。但图面需要特有符号来表示多种岩性、矿体等。这种符号在MapGIS里可用点符号表示,大面积的多用“区”表示。多数特种符号在MapGIS系统库符号里是没有的,自己加做符号,保存进特定符号库以后,会方便日后以及其他矿区的使用。

2.5 勘探线剖面图 勘探线剖面图是反映矿床勘探工作成果的一种基本图件。它根据同一勘探线上的工程资料和地表地质的研究结果,逐步综合整理而成。主要表示内容有岩层、构造、蚀变现象、矿体及不同自然类型或工业品级矿石的分布情况等。它的主要用途是说明矿体的赋存条件及变化情况,反映勘探工作进度,指导下一步探矿工程的布置,作为储量计算、矿山建设设计和编制其他综合性图件的基本依据。此类图件除了需要特定符号库以外,还常常需要输入表格,表格的输入可在MapGIS里造平行线生成表格的边线,用点编辑里的“阵列复制点”以保证每行文字的行、列间距相等,或者在文字输入完成以后用点编辑里的“对齐坐标”以保证输入文字的首(尾)对齐。也可在软件基础上二次开发,嵌套Excel。

2.6 钻孔柱状图 钻孔柱状图是钻探地质编录的一项最主要资料成果,是根据对钻孔岩(矿)心(或岩屑、岩粉)的观察鉴定、取样分析及在钻孔内进行的各种测试所获资料而编制成的一种原始图件,借以形象地表示出钻孔通过的岩层、矿体及其相互关系,是编制有关综合图件和计算矿产储量的主要依据。此类图件多是以表格形式呈现,只有一栏表示矿体岩性,其余多为数字、文字。此类成段文字,可将点输入类型选为“版面”,以方便换行及排版。

3 总结

MapGIS是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版权的地理信息系统,其地质制图技术在地质矿产工作的应用极为广泛,大大地提升了地质勘查技术手段,保证了空间数据的精确性。将以纸介质存储的地质资料转化为以数据格式存储,方便了管理、查询和检索。其K9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在固体矿产资源勘查与三维建模等相关领域也有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胤,杨武年,李丽,陈楠.MAPGIS与AutoCAD在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J].金属矿山,2011(8):116-118.

[2]李克钢,许江,李树春.MAPGIS在矿产资源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矿业,2004,13(7):20-22.

[3]李妩巍.MAPGIS在地质制图中的应用[J].铀矿地质,2005(6):370-375.

作者简介:

地质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远景

1 概况

1.1 概况

滇东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镍钼成矿带位于乌蒙山西南部火山岩带中,地处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成矿区划属川滇黔相邻成矿区

1.2 交通位置

滇东北早寒武世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会泽县、沾益县、麒麟区、马龙县一带,行政区划属曲靖市。曲靖距云南省省政府昆明约140km,距各县区均有柏油路相通,区内交通便利。

2 成矿地质背景

2.1 我国南部地区镍、钼矿分布情况

按1990年《云南省区域地质志》划分,滇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滇东台褶带,而云南省位于华南褶皱带、康滇大断裂、秦岭造山带之间。

我国镍、钼矿主要呈南西-北东向展布,由南西至北东主要矿床(点)有:德泽-黄家湾-大庸-慈利-三岔-都昌-杭州等(见图1 )。

图1 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及其钼、镍矿床(点)分布示意图

2.2云南省东部及相邻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的分布情况

早寒武纪时期所沉积形成的黑色岩系在湘西北、黔北及黔东北分布较广。云南省内寒武纪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其分布情况见下图(图2)。

图2 云南省东部及相邻地区下寒武黑色岩系分布图

区内基地构造有北西、南北、东西向,次级区域构造以北东向褶皱―断裂带普遍发育;矿带以富集Pb、Zn、Ag、Fe、Al、P、煤为特征,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 此外尚有镍、钼、铜、铀、硒、金、银、稀土以及铂族元素(PGE)等数十种中小型矿床、矿点、矿化点均产于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

2.3 西南五省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镍、钼、钒元素的含量分布范围和所处的地质构造特征,进行镍、钼、钒异常圈定,其土壤地球化学异常见图3、图4。

图3 西南五省市区钼地球化学异常图

图4 西南五省市区镍地球化学异常图

2.4云南省滇东北地区黑色岩系矿化特征

2.4.1 云南东部寒武纪古地理环境

早古生代,康滇古陆逐渐上隆,滇川黔区为滨―浅海相沉积,向东海水变深。早寒武世筇竹寺期:浅海中主要沉积物为黄绿色、黑色炭质粉砂岩偶夹灰岩,含磷、钒及有色金属吸附物或硫化矿层沉积。底部继续渔户村组环境,常含一定量磷质。沧浪铺期:康滇古陆上升加剧,并向北延伸,近岸滨浅海沉积发育。龙王庙期:为滨海咸化泻湖相白云岩,永善、西昌一带有石膏层。中晚寒武世:中寒武世早期海水较早寒武世略有缩小,康滇古陆与松潘古陆南北相连,成为陆源岩屑供应地。东川、会泽以东地区成陆。海域为浅水台地或潮下带;中寒武世晚期环境趋于闭塞,海水咸化加剧,北部的镇雄至盐津、曲靖至昆明一带为咸化湖相含膏白云岩。晚寒武世,据研究,海水进一步向北收缩,会泽一线以南的滇东地区皆已露出水面,海水更加闭塞咸化,主要为咸化泻湖白云岩,川滇边境有大型石膏矿。

2.4.2成矿成因初步分析

云南东部地区黑色岩系含矿层中富集镍、钼矿床,初步认为是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镍、钼矿等为外生矿床,其主要分布地层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泥岩;磷矿、钒、银、镍、钼矿均属浅海相沉积型,镍、钼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早寒武世期磷矿主要赋存于渔户村组,钒、银矿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下段底部,而镍、钼矿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段底部。原生矿石中含钼矿物为硫钼矿,含镍矿物为紫硫镍铁矿、镍黄铁矿、针镍矿,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白铁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伴生矿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白云母、重晶石,次为电气石、石墨、纤磷铅石等。胶结物为炭泥质物。镍、钼等矿化层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m,富矿部分为几厘米;矿层稳定、延伸较远等。

2.4.3云南东部地区镍、钼(磷)矿化赋存特征

(1)镍、钼、钒、银矿分别赋存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段底部与下段底部。其中上段底部为钼、镍矿层、下段底部为钒、银矿层。

(2)筇竹寺组上段(∈1q2)为页岩夹粉砂岩。底部有1-2m厚之含铁锰质水云母黑色页岩,富含镍、钼、铀等元素,还含微量的硒、铂、钯、铜,铅、锌等元素,有利地段形成很好的钼镍矿床。下段(∈1q1)为黑色粉砂岩(页岩)间夹少量泥灰岩,泥质白云岩透镜体。底部有厚1-2m的铁锰质水云母黑色页岩,富含钒、银元素,有利地段可形成很好的钒、银矿床(图5)。

图5曲靖地区下寒武统磷(钼镍钒)矿柱状对比图

(3)区域地层、岩性、含矿层位对比(左为贵州省、右为云南省)(见图6)。

图6贵州牛蹄塘组与云南筇竹寺组对比图

(4)镍、钼等外生矿产与地层有一定的关系,早寒武世是外生矿产的一个主要成矿时期,该时代成矿特点是:矿种多,规模大、矿层稳定等。早寒武世是寻找钒、钼、铀、钇、镱、石膏等矿产的主要层位,曲靖地区早寒武世各种矿床(点)与层位的关系见下表1。

(5)原生矿石中含钼矿物为硫钼矿,含镍矿物为紫硫镍铁矿、镍黄铁矿、针镍矿,其它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铁矿、白铁矿、次为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等。伴生矿物主要是石英、方解石、白云母、重晶石,次为电气石、石墨、纤磷铅石等。胶结物为炭泥质物。

(6)金属矿物多呈彼此混杂的微粒聚集体,并构成断续和连续的条带,大致平行沉积层理排列。矿体氧化后,镍品位显著降低,钼品位略有降低,铀品位略有升高。

(7)围岩蚀变:主要为细脉状黄铁矿(针铁矿、褐铁矿)化,其次为硅化。

(8)构造:与矿化有关的构造多为成矿期后北东、北西向断裂、褶曲,对矿体造成破坏。

(9)矿化层厚度较小,一般小于1m,富矿部分为几厘米。

(10)筇竹寺组分布于调查区北部及西部,是寻找有工业价值的磷、钒、钼矿床的有利地区。

(11)据1/20万曲靖幅资料显示,德泽磷、矾、钼矿床为一大型磷矿、小型钼矿,钒矿颇具远景;

云南省地质局第六地质大队详查,获得金属钼:C1+C2级地质储量共计1807.25吨,为一小型钼矿(钼矿最佳矿石,一般含Ni:3.61%,Mo:3.61%)。德泽钼矿矿层长4500m,主矿层厚0.8-2.45m, 平均厚1.21m,矿体产状稳定,Mo: 0.043-0.12%;Ni: 0.11-0.21%。

3 结论

3.1 矿床成因

云南东部地区黑色岩系含矿层中富集镍、钼矿床,初步认为是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的。镍、钼矿等为外生矿床,其主要分布地层为下寒武统黑色页岩、泥岩;磷矿、钒、银、镍、钼矿均属浅海相沉积型,镍、钼矿床为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

3.2 找矿标志

矿化露头:风化后呈灰黑色鳞片状的炭质页岩与风化后呈疏松块状的板状炭质粉砂岩交界处,下面多有原生矿存在,是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蚀变标志:筇竹寺组(∈1q)黑色岩层中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等近矿围岩蚀变与钼矿化关系密切,是寻找钼矿(化)体的重要标志之一。

3.3 找矿远景分析

会泽大海钼矿产于筇竹寺组(∈1q)黑色页岩中,属喷流沉积矿床,顺层产出,受岩层控制,为层控矿床。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基本一致,走向NW向,倾向NE,倾角多为30°左右,说明矿体顺岩层沿深部延长较远,加之该矿层属海底热水喷流沉积形成,且蚀变较强烈,说明矿体具有后期热液改造叠加的特点,向深部有变厚和更加富集的可能,找矿前景可观。

参考文献

[1]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曲靖幅》.

[2]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曲靖幅》.

[3]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东川幅》.

[4]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东川幅》.

[5]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图《宜良幅》.

[6]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宜良幅》.

[7]滇东北铅锌银矿床规律研究.

[8]滇东北区测报告及附图.

[9]滇东北遥感地质调查报告.

[10]云南东南部物探图.

[11]云南古地理图集.

[12]会泽县大海铅锌矿预测工作报告.

[13]层控矿床和层状矿床(第三卷 地质出版社).

[14]矿床模式(地质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上一篇:近视的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价格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