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档案管理范文

时间:2023-07-30 11:13:34

地质档案管理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1篇

摘要:

地质档案是已完成地质工作的凭证,要求在档案汇交的时候对完整性进行严格控制;地质档案是开展新的地质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存在利用率高的特点;地质档案含有关系国土安全的测绘数据,在管理中对安全保密有特殊要求。针对这些特点,本文为了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水平,针对基层地勘单位在地质档案管理中遇到的地质资料利用安全意识薄弱问题,以及档案丢失和损耗率高的问题,提出通过不同级别的档案分类管理和完善借阅防抵赖机制,达到增强档案使用者重视的目的来解决问题;针对地质档案汇交完整性不高的问题,提出引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客观证据,快速有效确定汇交范围的方法来解决。通过地质档案管理办法创新,更好的为地质工作服务。

关键词:

地质档案;防抵赖;质量控制

0引言

地质档案作为地质工作的成果载体,是地勘单位的知识积累,也是开展未来工作重要的信息资源。地质档案中的国土资源信息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也涉及民众安全。随着地质市场化的深入,地质档案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蕴涵商业机密,具有经济价值。地质档案由于行业特殊性,具有与普通档案管理所不同的地方。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就地质档案的特殊性,从管理现状、资料汇交完整度、保密安全意识等环节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地质档案管理工作。

1地质档案管理的特殊性

地质档案作为一类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档案,在管理方面有其特殊性,特点如下:

(1)地质档案信息安全与利用之间存在矛盾

地质档案中,蕴含着关系国土安全的资料,如绝对重力资料、海洋地质资料、部分比例尺的测绘类资料等。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具有政策性、机密性的要求,可分为秘密、机密、绝密三个保密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08)。在没有严格的制度保证和科学的制约条件下,泄密机会增加。档案管理员为了减少潜在的风险,在档案利用上往往处于被动,不愿主动提高档案的利用率。然而,档案的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利用价值。其中,技术参考利用价值是科技档案最根本的属性。在开展新的地质工作时,利用已有的地质资料是地质行业广泛实行的方法,不论是从经济价值角度还是从工作效率角度,都不应该因噎废食,拒绝对地质档案的合理利用。如何在地质档案安全管理与合理利用之间掌握平衡,是地质档案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影响地质档案信息安全的因素主要有几方面:一方面,部分单位没有有效建立防抵赖机制,整体保密意识淡薄。基层地质单位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以项目为归档单位,地质资料和非地质资料混合编档,在利用的过程中,区分数据成为地质档案管理的一大风险点,这造成档案管理员在档案的开放利用过程中为了防止风险,有意识的拔高整件资料的密级,造成一个怪圈。表面上安全要求提高了,所有资料都按资料管理。但实际上,因为地质资料数量大使用频繁,使用者反而在潜意识里整体降低重视程度,造成“件件都是密,件件不是密”的悖论。另一方面,地质档案利用过程造成档案载体的损坏、丢失。作为基层地勘单位,地质档案借阅特点是频率高,周期长,阅读环境相对恶劣。地质技术人员由于工作原因,需要反复翻阅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耗快,丢失率提高,尤其以图件类地质资料表现更为明显。此外,网络环境不安全也是地质资料泄密的一个途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安全保障问题更加突出,电子档案的安全完全依赖于单位自身的网络建设(陈剑,2005)。

(2)地质档案种类繁多,汇交完整度低

地质学范围广泛,内容复杂,地质工作具有多专业、多工种、多手段、周期长的特点,这决定了所形成的地质档案种类繁多,内容多样,在收集、保存工作上难度较大。根据档案的内容,地质档案分原始资料、成果资料、实物资料三类。其中,原始资料的汇交完整性,是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难点。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地质档案中,比重最大的是从实际工作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即原始资料。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为例,区域地质调查需要进行野外踏勘,踏勘工作开展之前需要准备工作区地形图、地质图、遥感影像资料等;踏勘工作中形成的地质资料有野外记录簿、野外记录表、手图、采集的各种岩石矿物标本;踏勘之后可能需要采用槽探、坑探、井探等手段,利用电法、磁法、放射性、重力法等物理探测方法进一步揭露地质情况,形成物化探野外观测记录、地质钻孔原始编录、槽探、坑探、井探原始编录资料、水文地质长期观测资料、土工试验结果等。对于采集的岩石矿物标本、岩心、土样等,还需按照实物资料的要求进行归档保存。大量的原始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经过整理归类归档,成为内容复杂、综合性强的地质档案。档案信息的完整、系统、准确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按照地质资料形成规律、形式特征和内在联系,归档的地质资料要齐全成套,每件内容要素构成应完整并符合地质工作规范要求,责任签署完备,应完整反映地质工作的全过程。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种种原因,地质档案的汇交不全问题时有发生。其原因有:一方面,项目实施人员普遍存在只重视项目评审,缺乏档案汇交的意识,不会主动提供有哪些项目成果,常常发生有意或无意忽略项目成果和原始资料的现象。只凭项目人员的口述归纳地质档案汇交范围是不负责的行为。另一方面,实际工作中,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往往处于边缘化地位,归档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知识不足,在归档中不能很好的控制归档文件的完整性,尤其是地质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辅助手段,如钻探、化验等所产生的技术文件,致使归档的科技文件不能反映地质项目的技术路线、进展过程,为后续地质工作利用埋下隐患。

2改进地质档案管理办法

(1)分类管理,加强地质资料日常管理

为实现地质资料的有效管理,必须将与非地质资料的管理区分开来,达到凸现重要性的作用。地质档案管理制度化体现在两方面:一、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应制定细致完善的借阅、外借、复制、汇交制度;二、地质档案资料应单独装订保存,严禁与非密级材料进行混卷装订,避免造成档案在利用中出现扩散问题。在满足地质资料安全管理的前提下,非地质资料和密级较低的地质资料可采取较灵活简便的方式进行管理,以达到方便技术人员利用的目的,同时,地质档案管理员应定期作好电子数据档案的备份,在归还档案时仔细检查破损程度,需要时及时复制更新,增加档案的利用率。

(2)完善防抵赖机制,提高阅档人保密安全意识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办公自动化技术的普遍应用,单一依靠技术手段防止信息泄密是不现实的,单位应通过各种渠道定期地向员工宣传保密工作的重要性,让员工充分了解其应尽地义务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泄密的可能性。因为大量的地质档案是以电子档案形式存贮的,所以我们把电子地质档案列为工作重点。除了针对重点人群,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和突击检查以提高防范意识外,还采取存放电子地质档案数据的档案柜及时上锁和未经许可杜绝把数据带离办公区等措施,严防电子科技档案的信息泄露。资料管理员在外借文件时,应告知阅档人数据的保密性或签署保密协议,以确保阅档人重视保密工作。其次,档案管理员在出借资料时,应采取有效的防抵赖机制,对阅档人心里上起到震慑作用,在泄密事件发生后留下追查痕迹。最常见的防抵赖措施是数字水印技术。数字水印应满足安全性、隐蔽性、鲁棒性、可识别性四个原则。虽然由于目前市场上有效的水印添加软件大多为收费软件,由于办公成本等原因未能普及,只在大型专业档案馆使用,如全国地质资料馆等。然而,随着政府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普及,未来基层地质单位也将使用上专业的水印添加软件,使保密工作提升一层。

(3)利用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提高资料汇交完整度

近10年来,为适应地质市场化的需要,地质类单位已陆续建立符合ISO9001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其中,与项目有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记录文件是反映项目运行全貌的一个缩影。地质档案管理员在验收汇交资料时,可将其作为资料汇交完整性和技术符合性的一个标准。合同、任务书中,可得知成果文件汇交范围;工作方案、设计书中,可得知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工作区范围、工作精度;成果报告审查记录和评审意见中,可得知所汇交的资料是否最终版本。通过利用质量管理记录,资料汇交检查人员不用参加冗长的工作讨论会、项目评审会也可了解项目成果的汇交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金恒,2013)。

3结论

地质工作开展离不开地质档案管理。虽然我们在地质资料安全保管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随着地质市场化的不断深化,我们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新情况,必须努力探索地质档案安全保管的新举措、新途径,切实把地质档案安全保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管理细则》(国土资发200869号)[Z].2008.

[2]陈剑.电子档案安全维护[J].现代情报,2005(9):143~144.

[3]金恒.论煤炭科技档案在工程项目质量控制中的作用[J].办公室业务,2013,(8):210~212.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2篇

1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收集数据

抓好基础数据文件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监与管两方面入手,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提供资源保障,用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和开发利用工作,建立起“内外”有别而又相互统一的档案管理体系。“内”就是要协调内部各职能部门增强档案意识,注重收集与及时移交,防止档案材料的散失;“外”就是要抓住每一个环节的档案收集,积极与主管部门、设计、施工等单位负责人及档案人员通力协作,以保证归档案卷数据的完整、准确、系统。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组织,不仅是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要明确有关人员与部门的职责,用制度管人,用制度办事,将数据文件工作作为硬任务列入地勘项目指标条款,在单位规章制度体系中将地勘单位档案工作以法律文书的形式规定下来,鼓励和支持档案管理人员深入现场收集档案资料,作为档案人员应有针对性地列出所需收集的资料名目,自始至终参与到项目管理中去,保质保量地获取第一手资料。另外,还要与外购、有关单位进行交换、复制索取以及标准化的网络收集等。形成完整有效的地质数据文件。

2建立制度,编制方案,完善规则

长期以来,地勘工作执行和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缺少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意识和对原始数据质量问题的关注意识。只有调动全员的积极性,以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做指导,按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使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原始地质数据的完整性和质量问题。制度要健全,执行要坚决。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纸、图片、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规律和特点,在便于保管和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范围、规范性引用档、术语与定义、归档范围与分类、编号与编目、立卷归档要求等,还包括地质项目的设计档案、设施工档案和竣工档案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细则应主要明确本单位数据文件的范围,归档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数据文件的移交与整理、保存与借阅的要求等。

数据要齐全,内容要完整。要达到此目标要求,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编制分类方案,正确区分和把握依据档、设计档、项目管理档、施工竣工验收及档等的分类工作,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础档案归档工作。管理要及时,立卷要规范。为确保数据文件齐全、完整、系统,就要把数据文件工作与项目计划、检查、总结、验收各个环节的工作相联系,同步进行,立卷做到格式统一、字迹工整、图像清晰,同时根据内容、价值、数量和载体形式进行系统整理,按项目组卷,使档案数据做到文件齐全、分类准确、体系鲜明、方便管理,方便利用,保持其整体功能。并将立卷好的档案按规定移交有关档案管理部门,严格交接手续,认真核查案卷质量并确保档案的完整。

3加强培训依法制档

目前,地勘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工作远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地勘形势的要求。一个单位数据文件管理的好坏,不仅与本单位的档案规章制度健全与否、主管档案的领导的思想观念、档案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更与档案数据的组织者对档案数据的重视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数据文件作为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服务于今天,有利于未来,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提供素材,针对某些领导和技术人员档案意识薄弱、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差的现状,一是要结合地勘单位的特点,加强对数据文件管理人员的培训,应该组织其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文规定,一个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但目前地勘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缺乏有力的档案执法机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档案未形成时,就有档案资料散落在工程技术人员及合同管理人员或是一些领导者个人手中的现象,根据现存在情况,应档案法宣传列入全年工作计划和责任目标考核内容,并认真制订宣传计划,采取多种形式、通过不同媒体进行宣传,不断强化监督指导功能,特别是主管部门和业务指导部门,既要做好执法检查和业务指导,又要做到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做到点面结合、跟踪督办。结合正在实施的保密协议签定工作形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局面,推动档案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认真学习档案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办法,强化岗前培训。从目前看,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科技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就更加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现代技术水准偏低,甚至有现代文盲现象。尽管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仍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就难以实现档案信息化了。因此,信息化建设人才需要深厚的档案学基础理论,熟悉档案工作的规律,从而创新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因此必须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培训,提高档案人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自觉增强责任意识,把档案提升一个新台阶。

4档案信息电子化纸质档案数字化

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不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同。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勘单位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为提高地勘单位的整体素质,推动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这个武器,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路。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电子文文件数据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建立全文数据库,以便于存储查找和利用,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必然取向。因此地勘单位必须快速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摘要]目前地勘单位的档案数据管理,存在职责不明、保存不妥的现象,造成了不良后果和严重损失,因此,加强地勘单位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地勘人员质量意识和建立地质档案数据管理体系。推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

[关键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地质数据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16号.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3篇

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各行各业都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开发利用地质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对地勘单位的改革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以担负起档案事业赋予的历史使命。不能简单的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借借还还、取取放放、抄抄写写、修修补补保管式的工作;其专业知识与管理观念要更新,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工具和信息开发的能力要提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本人对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1 档案意识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影响,档案工作经常一直被视作辅工作,部分领导的档案意识不强,对档案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影响到档案管理人员本身对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不够,责任心不强。

2 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档案队伍中经过档案专业系统教育和正规培训的人员较少, 特别是熟悉档案内容,能进行档案信息深层次研究和开发的人才匮乏。

尤其是在有些单位对档案工作不够重视的环境下,有相当部分档案管理人员属于“兼职”, 专业上是“半路出家”。他们既没有档案管理既没有档案管理实践经验,也没有经过档案专业培训,再加上不重视档案工作,档案业务素质较差, 造成应归档的材料收集不全,整理不规范,且由于兼职档案员在本单位一般身兼数职,经常无暇顾及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工作,难以保证档案管理的质量。

3 技术能力单一

现今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技能比较单一,缺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发展,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学习更新知识,仅仅凭借过去的工作经验和单一的工作技能,无法适应和满足新形势下的档案工作。

4 新技术发展带来挑战

在信息、网络技术的冲击下,档案管理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发生了变化, 这就对档案馆员或管理人员带来了新的挑战。

比如互联网的使用,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登录档案馆网站。检索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这使得档案管理人员与档案使用者的直接接触机会相应减少,导致服务能力的弱化。

另外,新技术的发展也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电子、网络数据库的熟练使用提出一定的要求,以适应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检索的需求,适应时展。

二、思想方面

档案管理较强的专业性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是每一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都必须具有的基本职业素养。从业人员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待档案管理工作勤勤恳恳,真心实意为企业生产服务,在平凡的岗位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新形势下,档案管理人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工作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传统的档案管理向现代新型档案管理转变。相对于注重档案保存的传统档案管理,现代档案管理更倾向于对档案实体的开发、利用,同时也由注重档案的凭证到更注重档案信息的内容。

档案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企业获得长远利益,因此,能使档案管理工作保持长久活力的主要推动因素是对档案的利用。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对社会的最大贡献,通常也常作为档案管理工作合格程度的一个评价指标。

三、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

地质科技档案是国家的宝贵财富之一,是国家、地勘单位花费巨资及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成果。它蕴藏着无限的、潜在的价值。档案管理人员肩负着各地质勘探单位档案资料的收集、归档、整理、保存以及借阅利用工作等职责;其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资料的完整与安全及利用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地勘单位乃至国家的重要机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种种利益诱惑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忠于党和人民的利益,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是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2 要遵纪守法、严守秘密

档案工作者的职责是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提供利用,严格执行保密纪律和档案管理规定,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为档案工作的依法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认真严格遵守《档案法》,做到严格执法,加强依法治档,不断提高执法的自觉性和执法能力。

3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端正的工作态度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坚持原则、严守秘密、忠于职守、乐于奉献、勤恳敬业、精通业务、甘于清苦、提高工效,这是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有的职业道德。档案管理人员要有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既方便又快捷的为社会各界利用者进行检索查询提供更便捷的服务,还要有热情主动、和蔼耐心、周到及时的服务态度,又要有严肃认真、求真务实、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工作的工作的态度,以及任劳任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4 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

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即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管理人员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

⑴ 要具备科技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地质科技档案从收集整理、分类鉴定、保管统计到借阅利用都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懂得科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规则和具体要求。才能在管理工作中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如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分类整理、立卷归档和验收;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接收、整理、复制和汇交成果地质资料及电子文件资料。

⑵ 要具备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档案管理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是保证地质科技档案的真实准确、完整齐全的前提,对档案质量起着保证作用。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地质行业也不例外的在追求经济效益,有的项目组或个人认为档案管理者不具有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不能严格把关,只要能把地质资料交到档案室,就万事大吉,一旦那些不符合归档要求的地质资料被接收到档案室长期、永久保存,无凝会今后的利用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应掌握地质勘查和科研工作各阶段使用的勘探手段、方法不同形成的资料也不同,依据地质资料文件形成的自然规律、形式特征和内在联系对地质资料质量进行检查验收、严格把关。

⑶ 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计算机已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工具,尤其是近几年,地质单位也实现了计算机化管理,计算机在地质资料分类立卷、接收汇交、查询检索、目录数据库建设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随着地质资料数字化、电子文档工作的开展,对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计算机方面知识有新的要求。因此,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使用各种现代化的工作工具,对档案信息进行电子化、数字化的有效控制与管理。能迅速有效的收集信息,完整安全的保护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信息,最大程度地应用信息使利用者在短时间内跨地域、跨时间、跨学科寻找到所需要的信息。

⑷ 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档案管理;地质调查研究;应用地质

档案不仅是地质工作建设可持续发展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资源,因此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问题必然会受到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的目标要求高,完成任务压力大,使大家不得不正视档案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本文就对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以期准确把握解决方案对加强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有着积极意义,努力把我国地质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1地质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地质档案管理工作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和提供利用的活动,同时每一环节下又包含其他更细小的工作细节,简而言之,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作。地质调查单位想要拥有一份完整的地质档案信息就必须要对档案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要求,然而在当下的地质调查研究中却缺乏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与机制,这将会直接造成档案管理力度不够,分工及职责不能够明确,同时还会造成档案管理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差,档案保存不妥当等问题都会陆续的出现,因此想要对档案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就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规范与机制。1.2档案管理人员稀少且专业水平不足。在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这就导致他们并没有科学化和专业化的档案管理知识,他们在对地质档案管理的时候,只会浅层的将不同的地质档案进行粗糙的分类,这种传统且陈旧的档案管理方式已经完全适应不了地质调查研究中对地质档案信息的高要求严标准了。除此之外,地质调查单位针对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没有做到相应的重视,大多时候,研究中由于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缺少,从而进行地质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大多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这就的导致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是由工作人员顺便进行的,对此就不能充分的保证地质档案信息的准确与完整,对此也直接影响了地质调查的效率。1.3缺乏对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工作想要得到准确且完整的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就必须要在工作中配置对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但由于一些客观的外部条件致使地质调查单位缺少对地质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没有配套的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在全国档案管理发展的大趋势下,地质调查单位应该普及档案的电子化管理,但事实上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大部分管理工作依然采用旧式的纸张归类管理,这就造成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因此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完善管理工作。

2解决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首先应该遵循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利用的原则,此条原则可以作为地质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建立出完善的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地质调查单位应该在充分了解实际运行情况的前提下来制定。档案的制度规范应该在整理和保管两个方面加大力度,防止地质档案损害事件和整理层次不够清晰现象的出现。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的目的就是实现提供档案信息的功能,只有在环环相扣的完善制度规范要求下,档案管理工作才能更加发挥本身的作用。地质调查单位针对档案管理的发展历程,由非独立系统到独立系统、由简单管理到复杂管理、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等的发展历程,单位领导者对档案管理的机制做出更加细致的规定来不断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这样在地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的地质档案信息。2.2加大力度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与水平。地质调查单位针对档案人员稀少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上增加,地质调查单位积极招收高学历的档案管理人员,档案管理人员数量的增长就会在调查研究中安排具有一定水平的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地质档案信息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地质调查单位应该重点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操作培训,注重提高其业务素质和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力。加强档案管理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中除了必要的培养地质档案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还要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对知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档案管理人员要想提高管理的业务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对自身的要求增加,以求高效率的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和高质量的对地质档案信息进行良好的保存与整理。2.3加强对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地质调查单位针对档案管理工作为了适合管理发展趋势,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完善性,就需要加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的建设。地质调查单位在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空间进行工作,文件空间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还需要阅览室、检查室和办公室,这些地方的设置会给使用人员带来很多的方便之处。文件空间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帮助管理工作体系的完善,基础的硬件设施还包括复印机等设备,这样就会及时的复印出地质调查研究中所需要的各种地质档案信息。同时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的采用电子计算机的管理软件来协助工作的进行,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将会帮助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在地质调查研究中加强对档案管理的硬件基础设施的配备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地质调查单位的发展目标。

3结论

近年来,我国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要求不断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水平需得到提高等问题越来受到国家和人民的关注,同时我国对地质档案信息逐渐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资源,这就更需要在档案管理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要求目标。因此我国地质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存在的各种质量缺陷问题,这就需要地质调查单位建立起完善的档案管理的制度规范与机制、加大力度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数量与水平及加强对调查研究中档案管理的设施建设等,只有这一系列合理的预防和管理措施才能促进我国地质调查研究中的档案管理质量方面更上一层楼。这样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我国的地质勘探行业会一直促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社会发展。

作者:辛玲 单位:黑龙江省煤田地质物测队

参考文献

[1]王永梅.档案管理在在地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J].科研,2015(17):110.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策略

地质档案中包含了地质测绘的相关数据,涉及到国土安全问题,管理中保密要求高。因此,管理人员在地质档案管理中责任重大。而基层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面对当前基层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的管理策略。现结合笔者工作经验,简要分析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基层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档案项目实施人员档案汇交意识淡薄。地质工作中,有些项目实施人员缺乏完整汇交原始资料的意识,这就造成相关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在地质档案汇交过程中,口述归纳原始地质资料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类行为说明项目人员在汇交档案方面缺乏严谨的意识,完全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造成地质档案原始资料不全或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二)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背景不足。地质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档案种类繁多。在管理方面,各种资料的归档十分重要。在归档地质资料时,需要根据地质资料的内在联系、形式特征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齐全成套的地质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无法按照相关标准或要求进行资料分类、归档等,造成一些地质资料不齐全、地质档案存放混乱等现象。

(三)地质档案利用不当。地质工程、环境评价、道路桥梁工程等很多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地质档案的借阅。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一些地质资料可能长期处于借阅状态,借阅地质档案的人员需要反复翻阅、查看,加快地质档案的耗损。而且长时间的借阅,借阅人员的保密意识及档案保护意识的淡化,常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现象。很多工程项目施工环境恶劣,导致地质资料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加快了地质资料的损耗速度。

(四)地质档案管理保密措施不当。很多地质档案中都含有保密要求高的数据内容。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主要采用以项目作为归档单位进行分类归档。因此,在同一个项目中,管理人员将未涉及保密的文件和涉及保密的文件共同归档保管,进而使该项目列为保密的档案。虽然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增加保密性,但实际上由于文件与非文件混合保存,在使用这些地质档案时,很容易出现泄密的问题,反而没有达到保密的目的。

二、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一)做好地质档案汇交工作。以往地质档案管理部门在地质档案汇交过程中,主要以“交什么就收什么的”的态度接收资料,导致地质档案的汇交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中,人们在地质档案汇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资料汇交的相关制度,运用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全性。在地质资料汇交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复核地质工作中各项目的实施方案、技术手段及工作精度等,严格杜绝随意口头汇交资料的行为。

(二)加强地质档案的管理。由于地质资料中的数据多,保密级别也有一定的差异,管理人员在分类归档地质档案时,要严格鉴别文件是否需要保密,并采取相应的归档和保管措施。的地质资料要单独装订和保存,避免与非资料混合保存,造成管理混乱等现象。对于的资料,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借阅、归还等制度,制定地质资料丢失、损坏的追责制度。地质资料归档后,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资料的备份工作。在借阅时,档案管理人员有义务告知借阅者资料的保密性,并签订相应的档案借阅保密协议。资料归还时,档案管理人员要仔细检查其完整性及耗损情况,一旦出现破损,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复制,以免影响日后使用。

(三)规范化地质档案工作管理。地质档案的归档整理要遵循“从一而终”的原则,也就是由立项者来归档地质资料。项目的负责人要负责立项、勘察到资料汇总整理的过程。项目负责人在勘察过程中获取一系列地质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后,编写报告及验收等资料,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档案,并移交至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地质档案资料后,要严格检查地质资料的完整性、情况等等,做好地质档案的审查工作。地质档案通过审查和入库以后,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进行整理。在整理时,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认真执行,将地质资料做好分类、装订、编目、装盒等工作。在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检查,保证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在地质档案变更中,应该做好登记工作,确保库存档案和目录信息相符合。

(四)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纸质、实物等地质档案借阅不便,而且很容易耗损、丢失。现阶段很多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比纸质资料,电子资料具有可重复利用、耗损低等优势。基层档案管理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完整保存原始资料的扫描件和电子元件。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档案。在档案的借阅中,管理人员无需再手工一个个翻阅资料,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档案,使地质档案的保存更加安全。而且将地质档案信息化后,能够有效防止档案被篡改,更好地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虽然在地质档案管理中采用实物和虚拟共同管理的方式,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档案管理部门可以运用大容量存储设备进行资料保存,异地存放,避免所有地质档案存放一处,有效降低地质档案损坏甚至丢失的风险。

(五)加强地质档案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档案的接收登记、整理归档和借阅审批等工作。在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并学习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在技术人员借阅地质档案时,管理人员要告知其关于地质档案的情况,做好登记、签订协议等工作,以严格举措来增强借阅人员的保密意识。

(六)构建完善的防抵赖机制。防抵赖机制主要是对借阅地质档案的技术人员起到威慑的作用,防止出现泄密事件。尽管借阅人员与档案管理部门须签订保密协议,但泄密事件依然发生,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防抵赖机制,不仅能够防止出现泄密事件,也有利于在出现泄密事件后进行追查。目前最常用的防抵赖机制是采用数字水印技术,也就是在档案中嵌入水印信息,其内容包括借阅人的姓名、登记信息、用途等等。数字水印具有识别性高、鲁棒性、隐蔽性的特点。嵌入数字水印的地质资料在经过调色、扭曲、剪切等操作处理后,依然留有完整的水印信息,有效防止借阅人员去除水印信息,进而做出泄密的行为。因此,在地质档案中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泄密事件,一旦出现泄密事件,可以直接追查到泄密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结束语

在地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地质档案的问题。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做好地质档案的整理、保管、借阅等工作,保证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保密意识,严格把控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如按要求落实防抵赖机制等,以确保地质档案的安全性。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一直都是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格日乐.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思考[J].西部资源,2015(06):40-43.

[2]何春.地质档案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6(08):118.

[3]钟智琼.地质档案安全管理办法研究[J].城市地质,2015,10(S1):249-251.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6篇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地质科技档案信息电子化、网络化,严重冲击了传统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模式,给地质档案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机遇。特别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社会中,我们更应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全面的地质档案工作服务观和效益观,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一、树立全面的地质档案工作效益观

传统的地质档案工作,虽然也重视档案的利用,把档案的利用作为地质档案工作根本目的来认识和对待,但仅从“效益”观点出发追求最佳效益是不够的。这是因为,第一,档案在利用上多是被动的,即是以档案实体为提供形式与手段的被动服务,而主动服务即以档案信息为单元的传递、利用和发展不够。这实际上是不注重效果,或者说没有注重获得最佳的利用效果。第二,档案的利用并不核算成本。传统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没有档案利用成本的概念,更没有从产出与投入比的角度去分析地质档案工作或地质科技档案工作的效益。显然这样的地质科技档案工作是建立在不讲消耗、不讲效果、一切由国家承包的计划经济模式之下的。第三,没有把优质档案的增加看做是地质档案工作的效益,导致“效益观”的片面性,从而影响地质档案工作全面效益的提高。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社会中,地质档案工作更要讲究系统功能的完善,而其完善程度最终要以地质档案工作的输出――档案管理工作效益为标准进行衡量。当然,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具体衡量的,但是树立地质档案工作效益观的概念,产出尽可能增多、消耗尽可能减少的观念,却是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必须树立的重要理念之一。因为档案管理工作也和其他工作一样,效益明显才会受到社会的重视与支持。讲究效益,树立全面的效益观,就是千方百计地提高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从根本上推动这项工作的发展。树立全面的档案管理工作效益观,还必须处理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的关系、现实效益和历史效益的关系。

二、明确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的特点

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都附着和渗透在科技工作和有关的工作当中,而它本身不能独立表现出来。第一,地质科技档案的利用效益附着和渗透在利用者的劳动之中,人们看到的是利用者的工作产生效益,而忽略了档案人员的贡献因素。第二,由于科技人员利用的档案,均产生于一定的形成者,给人的印象是地质科技档案的形成者给了利用者的效益;对馆藏的增量也认为是别人移交的,忽略了地质档案工作者的劳动。其实,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必须经过收集、整理、鉴定、保管、利用、统计六个重要环节,经过前四个环节所形成的科技档案虽然储存在内部单位,但它和已发表的论文、著作一样,也存在“著作权”问题。如果没有地质档案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有关档案文件材料就可能不存在,或是残缺不全,科技人员也无法利用。第三,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均附着和渗透在科技人员的劳动对象之中,使它总是不能独立显现,而隐含在科技人员的劳动和总体效益之中,难免人们往往忽略地质档案工作者的效益贡献。

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在有些情况下是不明显的,例如地质科技成果的利用,以及地质储量报告的利用、图件文件的应用等,在为地质工作服务中,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更多的是隐含的,由于档案价值的潜在性,档案利用效益的缓释性,使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在短期内不能集中表现出来,而是通过漫长的岁月才能实现。如果地质档案工作者认识不到这一特点,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或者能够在眼下显示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但这是不能持久的,也是有害的。

三、区分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和档案利用效益

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与地质科技档案利用效益是有区别的。构成地质科技档案利用效益的因素包括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人员的劳动因素,档案利用者的智能劳动因素和档案形成者的劳动因素。这里谈的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是指地质科技档案管理作为一项专业性工作,在科技工作中的贡献。区分地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效益和地质科技档案利用效益,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看问题。历来人们把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益等同于档案利用效益,所以追求的目标基本是现实的利用效益,其中又主要是经济效益,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更是如此。表现在档案学术理论的研究中,多以档案利用为主题,甚至形成了一种“急功近利”的档案利用畸形观点。地质科技档案管理效益理论告诉我们,档案管理工作不仅要取得现实最大利用效益,同时还要取得档案潜在价值、潜在效益的增量上,也就是地质档案的增量上。

四、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地质档案工作要讲经济效益,但还必须讲社会效益,二者并重,不能偏废。不论是基层档案室在为本单位科技工作服务中取得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效益,还是档案馆在为历史研究服务中取得的社会效益,都同等重要,都是对社会的贡献。这两利,效益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不讲社会效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是有害的。

五、促进档案管理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利用需求的不断增大,人们效益观念不断增强,冲击了档案封闭型管理制度,使档案在内部利用上解除了限制,对外部提供利用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是,基层档案室要变为完全的开放型档案室是不可能的,档案管理的开放是有条件的,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同时,也不是所有的档案都要保密,需要保密的档案不是永久性的,也不是对所有人需要保密。新时期中,基层档案室在坚持效益观念的同时,要进一步认清保密工作的相对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由封闭状态转变为开放状态,从而扩大利用程度,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益。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7篇

抓好基础数据文件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提高认识,从管与监两方面入手,做为分管档案工作的领导应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和提供资源保障,用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来要求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做到数据齐全,内容完整。要达到此目标,应该重视抓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坚持地质项目建档工作按照档案管理规范要求与项目施工、竣工验收同步,坚持档案部门与基层单位相结合,把地质档案资料、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等正确区分,齐抓共管,进一步做好基础档案收集工作。抓好基础数据,比如地质档案包括区域地质调查档案、固体矿产地质档案、石油地质档案、海洋地质档案、物理勘探和化学勘探档案、水文地质档案、工程地质档案、地质科研档案等。其具体内容是在地质勘探活动中产生的原始记录、表报、总结和有关的依据、指示性文件,以及成果报告和有关的图件、附表等。所以在收集和整理时按照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的有关规定与标准,对已经收集的文字、图片、图纸、声像等资料,应根据数据文件形成的特点和规律,在便于利用和保管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分类整理,设置相应的归档类目,按原始地质立卷归档规则,如:编号与编目、范围、术语与定义、规范性引用档、归档范围与分类、立卷归档要求等。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单位的数据文件管理实施细则。

2.档案信息化,纸质档案数字化

我院采用的是科怡档案软件,档案信息化就是把我院现有传统档案转化为信息化档案。档案信息化其实质是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从传统的以档案实体保管为主向现代化的档案信息数字化收集、存储、转送,以信息化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服务的转变过程[2]。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行业不同,信息化管理模式也不同。面对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地质单位与其它企业一样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竞争的挑战。所谓档案信息电子化,就是以馆藏档案数据纸质或机读形式的为主要物质对象,用微机对档案进行收集、筛选、加工,使之转化为微机软件形式的二次文件信息电子文文件数据供利用的过程。把地质资料数据文件归档电子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扫描仪把纸质档案数字化。例如在建立地质档案资料时,地质档案资料由分队,普查组提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及复制成果地质报告,经大队资料室严格检查验收合格后,由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及时分类、编号、立卷、归档,经过计算机数字化转换处理[3],建立科怡档案查询服务系统,实现地质档案资料的数字化管理,其它档案如工程勘察档案、桩基基础资料、基建档案、测绘资料、文书档案也都根据上述情形,将纸制档案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既是地质工作现实要求,也是档案管理必然取向。因此地质单位必须快速更新观念,迅速实现档案工作网络化,为地质找矿工作服务,推动其它各项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3.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提高地质档案管理效率,加强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不但使地质资料信息得到有效利用,而且可以使匮乏的资源得到开发,适应较复杂的工作环境,体现出地质资料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

3.1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档案检索效率。

传统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方式,绝大多数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都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数据相对麻烦、更新起来也比较繁琐,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资料档案数据更新就慢。地质部门采用人工管理档案还会造成数据疏漏,首先从这方面来说信息化地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就比传统方式更为准确。其次,在对数据查找时地质资料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也比传统的方式更加快捷、方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利用该检索系统,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可以输入任意一项检索词,如类别、资料名称、编著、矿种、勘查程度或几项检索词的组合等,都可从科怡档案数据库中,检索出相关的地质档案信息,节省了管理人员和使用者的时间,提高了检索效率。

3.2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提高地质工作效率。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比较系统、详细、及时的资料信息,为制定部门提供合理、适时的技术支持和数据。随着新技术、新理论越来越多的在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得到应用,在管理方式上对地质档案信息化管理不断创新,地质工作就会越来越简单,越来越适应社会环境和复杂的地理环境,越来越适应新时代不断发展的需要。

3.3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有效地利用和开发了地质资料。

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信息化系统的有效建立,在地质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利用信息化地质资料资源,提供有效、准确的数据资料,可以为地质工作节约成本,节约无谓投资,提高地质项目成功率,为地质工作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4结语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质资料;档案管理

一、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地质资料汇交工作难度大。汇交单位因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成果资料汇交、外借后,其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因而推迟或不汇交资料。2. 已汇交地质资料保管不当。地质档案资料,按照其载体和记录形式划分,可分为以传统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地质档案资料和以磁、光盘为存储介质的电子地质档案资料两大类。相当一部分地质档案资料由于保存时间长,疏于管理,造成光盘打不开、纸质老化、产生退色,文字和图件逐渐变得模糊不清,造成信息丢失而无法正常使用。3.保存硬件设施建设落后。绝大多数单位原始、成果资料保存于一般的建筑场所,防火、防潮、通风设施简单落后。场所内设备欠缺,档案的存储依旧使用古老的铁皮柜,占地面积大,使用空间也不能完全合理应用,有的甚至就地堆放,不利于防火、防潮、防盗、防蛀,更不利于开发利用。

4.地质资料档案管理技术手段落后。在档案管理手段上,没有单独的计算机档案管理软件,查阅地质资料档案信息仍采用手工查找,工作效率低下。5.管理人员水平落后。档案管理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无相关专业(地质、档案、计算机)或无专业的占大多数。日常管理中的新老交替存在交接不力和接替人员业务不熟等问题,给地质资料管理、统计、利用带来了不良影响。 大部分工作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了解,档案收集意识淡薄,造成一些归档的材料不够真实准确,归档材料未能及时、准确地得到补充,使存档的材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地质勘察现实情况,导致地质资料档案的不完整。6.对地质资料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档案工作的认识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档案工作就是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单位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经济效益,只要“守好摊”,不丢失,不泄密,能查档就行了。这表明一些人对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档案工作,这种轻视档案工作的思想已无法适应现代管理需求。

7.地质资料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档案管理人员大多不是专职的,所以在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档案、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不签字,导致档案数量、材料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问题,使得地质资料档案交接工作前后脱节,出现地质资料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完善、档案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等现象。

二、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对策及思考

地质资料档案的取得得益于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广大地质工作者历尽千辛万苦,可谓来之不易。所以,只有加强地质资料档案的管理,充分发挥其利用价值,才能更好地为地勘经济和社会服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就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及对策。

1.完善法律制度建设。现有地质档案资料管理制度繁多,并且多形成于80年代以前,大多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因此要认真贯彻《矿产资源法》和《档案法》,修改制定《全国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并结合各个省市自治区具体情况制定各自的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促使并保障地矿主管部门依法加大地质资料的管理力度,真正做到地质档案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现代化管理。2.开展地质资料编研工作、延长地质资料的利用寿命。做好地质资料的清理核查和补欠交工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破损地质资料抢救性复制工作,提高老资料的质量、延长地质资料的利用寿命。以项目带动工作,开展地质资料的采集和编研工作,在促进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同时,使地质资料更好地为地矿工作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3.完善硬件设施建设。各地勘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独立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场所,场所建设应具前瞻性,其库容量应足够,防火、防潮、防盗、防蛀、通风设施应符合有关规定。4.建立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采取招标形式,委托有资质单位开发建设地质资料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档案信息开发,从而提高档案信息开发和利用质量,使档案工作者从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为大力开发、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尤为现实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加强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开展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实现纸质综合类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地质科研报告的图文数字化,刻录地质资料光盘,加大投入开发“数字城建档案馆”项目,重点抓好修订和完善服务规章制度和实现地质资料服务网络化,大力促进地质资料服务工作。构建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信息平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建立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信息服务器,建立网络系统内上下相通的分布式地质档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地质档案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提升地质档案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从而使地质档案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实现专业化管理。5.建设专业化地质资料管理队伍。地质档案资料专业化管理需要有一支人员固定、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档案管理队伍。地质系统可通过各种方式,招募专业素质较高的档案资料管理人员,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奖惩办法,还应经常组织培训,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参观交流学习活动,对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对地质资料管理系统软件进行培训,转变过去重保管轻利用的观念,使工作人员在参加实际管理的过程中,不断的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管理技能,使工作人员学会更及时、更全面、更稳妥地收集资料,会更规范、更科学地进行立卷分类,更得心应手地使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和服务手段,如影印技术、缩微技术、计算机查询技术等,明确以社会化服务为中心,进一步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地质资料管理上新台阶。6.强化档案管理意识。强化领导干部的档案管理意识,完善档案管理硬件设备,增加档案库房,购买空调、除湿机、档案密集架和电脑。引进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地质资料档案的信息存储和检索系统。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地质档案资料管理手段也必须更加现代化,必须不断更新设备,不断用新知识、新理论武装地质档案资料工作人员的头脑,以求用先进的技术、科学的方法管理、充分利用地质档案资料。

本文观点只代表作者个人的经验总结和粗浅认识,其中难免有错谬之处,敬请业内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地质数据管理条例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部令第16号.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煤田;地质档案;保存价值;措施

一、提升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意义

煤田地质档案是记载地质勘探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对煤田勘探工作进行的日常记录,因此,无论从国家亦或是地区层面而言,完整、详细、准确的煤田地质档案能起到过去的勘测工作进行总结的作用,并充当重要的信息源头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有力参考,对工业发展规划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煤田地质的生产和涉及等工作都依赖于详细、准确的档案,而且地质档案还是煤田地质单位的经济建设成果,因此有利于保障煤田地质单位的合法权益以及煤田地质研究成果的传承。地质档案不仅要求有记载的原本,还应有复制本。加强地质档案管理不仅对煤田事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还对进行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起到推动作用,当其认识到只有对野外勘探所采集的信息进行完整的收集、整理、分类、编号、归档等才能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以及可溯性,才能为前线的实地勘探人员提供后备支持,由此其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也会有所提升。同时,由于煤田地质的勘探工作和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因此煤田地质档案还可作为宝贵的资源为科学知识的传播、技术交流、总结经验教训等提供参考。

二、煤田地质档案的分类及特点

依据记载内容,煤田地质档案可分为三类:第一,文书档案,即由政府单位,院校和公司等在党群工作和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档案资料,如行政管理档案,党群工作档案,生产技术档案,经营管理档案等;第二,科技档案,即相关单位在进行自然科学研究、建设和生产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水文档案,地质档案,生产技术档案,科研档案,测绘档案等;第三,专业档案,指在专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如人事档案,医疗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等。从其分类中便可看出,煤田地质档案的项目繁多,而且涉及的内容范围广,数量大,保管期较长,尤其是其中的测绘图纸的纸质资料,具有极高的价值。一般情况下,地质勘探项目投资总额会高达上千万。

三、煤田地质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现阶段煤田地质档案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具体而言有档案资料具有封闭性、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手段和设备落后等问题。首先,由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以及经济建设的脚步正在不断加快,地质工作对于地质档案的需求剧增,但由于地质档案中多隐含企业甚至国家的机密资料,因此地质档案的管理具有一定封闭性,外界人员不可随意查阅,这也有个别单位出于对自身利益考虑而进行档案封锁所导致地质档案使用价值的浪费。再者,我国的地质档案管理人才队伍水平有待提升,其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较差,因此管理水平有限,加之欠缺管理经验,易因疏漏等问题而造成资料缺失和损坏,不利于地质档案的封存。

与此同时,我国地质档案管理的技术手段较为落后,这与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对地质档案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因此直接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投入不足,无法满足现代化的辅助设备配置,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易造成地质档案的缺失和损害,严重时会出现丢失。而且,地质档案资料还包括声音和图像资料,但我国声像地质档案保存效果差,导致声像设备管理无据可依,无制度可参考。[1]

四、加强煤田地质档案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健全煤田地质档案管理体系和制度

通过合理、完善的档案管理体系中与具体实际相适应的管理原则,辅之下级单位制定的具体的管理制度,地质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有章可循,做到标准化与规范化,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申请归档或者转移相关档案的时限进行严格要求,以此来敦促相关单位的项目团队能在项目结束之后及时的收集整理资料并予以提交,同时档案的接收单位也应及时按照有关规定,规范化的统一归档,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再者,对有效资料借阅类别精心划分。如调阅非文件,可以在档案室直接借阅使用,但是若是文件,则必须出示相关借阅手续方可办理;同时,应保证文件在日常的管理的出入方式的规范性。如果需要对外界信息,那么档案室应根据需要统一,保证数据的管理者和相关技术施工单位处于统一节奏,便于管理,切实做到地质档案资料的保密性。[2]

(二)加强地质档案的收集和鉴定工作的管理

就档案收集工作而言,煤田地质档案的原始资料是档案管理工作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地质档案的收藏价值。为了提高煤田地质档案的收集和鉴定工作过程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相关工作人员应首先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对档案管理工作加强重视,同时注意协调其他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督促其及时进行档案的收集和移交工作,避免地质档案的材料出现遗失,确保原始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档案收集部门也可将此工作纳入考核制度中,以提升原始资料管理水平。同时,应注重对勘探项目进行跟踪式的管理,即从最初的立项至地质勘探竣工,期间的所有原始资料都应完整地收集,为便于长期储存,适宜用电子版储存方式。

地质档案的鉴定较为复杂,其工作涉及两个方面,即对档案的保存期限进行鉴定和复查。地质档案的鉴定应严格遵从“审查从细、留存从宽”原则,结合考虑历史发展状况和实际工作的要求,同时又要考虑勘探单位和社会服务的需要。从事档案鉴定的工作人员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能,如钻探知识和档案管理方法。

(三)加强地质档案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档案管理队伍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档案管理工作的效果,其中,领导层应首先做到以身作则,重视人才培养,而不能有档案管理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工作”错误思想。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勘探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有责任感和认真严谨的处世态度。

(四)推行地质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实行档案管理信息化,即利用数字信息对档案资源进行整理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存储和检索,管理人员再依据管理载体对档案进行整理利用,现在传统档案管理也在时展的要求下进行了创新,向着信息化这一领域迈进。档案信息化建设首先应从建立在合理的准规范标准的基础上。首先,资料的征收环境应开发和利用信息化手段,使隐藏文件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凸显。同时,档案信息管理应向数字化方向发展,传统的地质文件基本上都主要是以纸张文件的形式存在的。劳动密集型的管理使得其访问也很困难,并且占用了很多的仓库空间以及增加了很多管理成本。数字文件能够克服传统档案馆的缺点,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受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3]

(五)增强档案管理保密工作

我国的可利用资源正在逐渐变得稀缺,因此,矿产开发也成为了重要机密,对于企业来讲,地质档案也具有商业价值,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保密工作必不可少,这要求相关人员切实贯彻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严格执行《档案法》和《保密法》以及借阅制度和复制制度等;同时,应对档案进行独立保管,防止与其他档案文件混淆;为防止档案材料外泄,还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档案的存储库房进行管理,禁止非专管人员入内。

煤田地质档案是国家和相关地质单位的珍贵财富,具有保障国家资源以及指导地方规划的重要作用,因此煤田地质单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积极提高煤田地质档案管理水平,并推进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同时在保证保密性的同时增强资源共享。(作者单位:内蒙古煤田地质局153勘探队)

参考文献:

[1]王盈.关于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思考[J].办公室业务,2016,(5):71,73.

地质档案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策略

地质档案中包含了地质测绘的相关数据,涉及到国土安全问题,管理中保密要求高。因此,管理人员在地质档案管理中责任重大。而基层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影响到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因此,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面对当前基层地质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有效的管理策略。现结合笔者工作经验,简要分析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究相关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基层地质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地质档案项目实施人员档案汇交意识淡薄。地质工作中,有些项目实施人员缺乏完整汇交原始资料的意识,这就造成相关档案资料的不完整性。在地质档案汇交过程中,口述归纳原始地质资料的情况屡见不鲜。而这类行为说明项目人员在汇交档案方面缺乏严谨的意识,完全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从而造成地质档案原始资料不全或缺乏一定的权威性。

(二)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专业背景不足。地质档案涉及的内容十分复杂,档案种类繁多。在管理方面,各种资料的归档十分重要。在归档地质资料时,需要根据地质资料的内在联系、形式特征等进行归类整理,形成齐全成套的地质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管理人员的专业背景不足,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导致无法按照相关标准或要求进行资料分类、归档等,造成一些地质资料不齐全、地质档案存放混乱等现象。

(三)地质档案利用不当。地质工程、环境评价、道路桥梁工程等很多工程项目会涉及到地质档案的借阅。大多数工程项目的周期较长,一些地质资料可能长期处于借阅状态,借阅地质档案的人员需要反复翻阅、查看,加快地质档案的耗损。而且长时间的借阅,借阅人员的保密意识及档案保护意识的淡化,常造成档案损坏或丢失等现象。很多工程项目施工环境恶劣,导致地质资料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加快了地质资料的损耗速度。

(四)地质档案管理保密措施不当。很多地质档案中都含有保密要求高的数据内容。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主要采用以项目作为归档单位进行分类归档。因此,在同一个项目中,管理人员将未涉及保密的文件和涉及保密的文件共同归档保管,进而使该项目列为保密的档案。虽然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增加保密性,但实际上由于文件与非文件混合保存,在使用这些地质档案时,很容易出现泄密的问题,反而没有达到保密的目的。

二、基层地质档案管理策略分析

(一)做好地质档案汇交工作。以往地|档案管理部门在地质档案汇交过程中,主要以“交什么就收什么的”的态度接收资料,导致地质档案的汇交工作没有很好地完成,尤其是基层档案管理中,人们在地质档案汇交方面的重视度不够。因此,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完善资料汇交的相关制度,运用有效的管理体系确保地质资料的完整性和齐全性。在地质资料汇交的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复核地质工作中各项目的实施方案、技术手段及工作精度等,严格杜绝随意口头汇交资料的行为。

(二)加强地质档案的管理。由于地质资料中的数据多,保密级别也有一定的差异,管理人员在分类归档地质档案时,要严格鉴别文件是否需要保密,并采取相应的归档和保管措施。的地质资料要单独装订和保存,避免与非资料混合保存,造成管理混乱等现象。对于的资料,档案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借阅、归还等制度,制定地质资料丢失、损坏的追责制度。地质资料归档后,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做好资料的备份工作。在借阅时,档案管理人员有义务告知借阅者资料的保密性,并签订相应的档案借阅保密协议。资料归还时,档案管理人员要仔细检查其完整性及耗损情况,一旦出现破损,应及时进行修复和复制,以免影响日后使用。

(三)规范化地质档案工作管理。地质档案的归档整理要遵循“从一而终”的原则,也就是由立项者来归档地质资料。项目的负责人要负责立项、勘察到资料汇总整理的过程。项目负责人在勘察过程中获取一系列地质数据,对其进行整理后,编写报告及验收等资料,最后形成一份完整的地质档案,并移交至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接收到地质档案资料后,要严格检查地质资料的完整性、情况等等,做好地质档案的审查工作。地质档案通过审查和入库以后,档案管理人员要对档案进行整理。在整理时,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认真执行,将地质资料做好分类、装订、编目、装盒等工作。在资料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检查,保证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在地质档案变更中,应该做好登记工作,确保库存档案和目录信息相符合。

(四)加强基层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纸质、实物等地质档案借阅不便,而且很容易耗损、丢失。现阶段很多基层档案管理部门十分重视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比纸质资料,电子资料具有可重复利用、耗损低等优势。基层档案管理应该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立全文数据库,完整保存原始资料的扫描件和电子元件。地质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将档案进行归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电子档案。在档案的借阅中,管理人员无需再手工一个个翻阅资料,直接从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档案,使地质档案的保存更加安全。而且将地质档案信息化后,能够有效防止档案被篡改,更好地保证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目前,虽然在地质档案管理中采用实物和虚拟共同管理的方式,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档案管理部门可以运用大容量存储设备进行资料保存,异地存放,避免所有地质档案存放一处,有效降低地质档案损坏甚至丢失的风险

(五)加强地质档案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来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档案的接收登记、整理归档和借阅审批等工作。在地质档案管理信息化的背景下,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能力,并学习地质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在技术人员借阅地质档案时,管理人员要告知其关于地质档案的情况,做好登记、签订协议等工作,以严格举措来增强借阅人员的保密意识。

(六)构建完善的防抵赖机制。防抵赖机制主要是对借阅地质档案的技术人员起到威慑的作用,防止出现泄密事件。尽管借阅人员与档案管理部门须签订保密协议,但泄密事件依然发生,因此,必须要有完善的防抵赖机制,不仅能够防止出现泄密事件,也有利于在出现泄密事件后进行追查。目前最常用的防抵赖机制是采用数字水印技术,也就是在档案中嵌入水印信息,其内容包括借阅人的姓名、登记信息、用途等等。数字水印具有识别性高、鲁棒性、隐蔽性的特点。嵌入数字水印的地质资料在经过调色、扭曲、剪切等操作处理后,依然留有完整的水印信息,有效防止借阅人员去除水印信息,进而做出泄密的行为。因此,在地质档案中利用数字水印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泄密事件,一旦出现泄密事件,可以直接追查到泄密的人员,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结束语

在地质档案的管理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地质档案的问题。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做好地质档案的整理、保管、借阅等工作,保证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加强保密意识,严格把控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相关安全措施的实施情况,如按要求落实防抵赖机制等,以确保地质档案的安全性。地质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一直都是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地质档案管理人员不断寻找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格日乐.地质档案管理工作思考[J].西部资源,2015(06):40-43.

[2]何春.地质档案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办公室业务,2016(08):118.

上一篇:廉政档案管理范文 下一篇:服装创意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